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究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2:22:52

点击下载

作者:周树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究文集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究文集试读:

序言

黄建民《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究文集》,是陕西省哲学界近年开展的“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的系列研究活动的重要成果,是由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西安财经学院思政部共同发起主办的,由西安财经学院于2012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纪念日具体承办的,以“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究”为主题的“第三届陕西省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编而成的。文集凝结了陕西省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多年艰辛探索的辛勤和汗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它的出版,将以其重要的理论影响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推向深入和新的阶段。

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首次阐发了他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这个新世界观,根植于现实的人生活的现实世界本身的生成、存在及发展规律之中,以其深邃彻底的观念逻辑思维,形成具有严密的科学理论逻辑结构,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伟大的革命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提纲》作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作为这个新世界观的最初理论逻辑总纲,汇聚和凝结着马克思此前艰辛探索的一系列科学成果。从马克思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确立这个世界观的彻底思维的基本思维原则,到他在《提纲》中将这个新世界观称为“新唯物主义”;从马克思科学唯物主义宇宙观的逻辑形成,经他在人的存在和本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对自然界问题的双重科学界分,对社会生活和实践范畴基本内涵的科学揭示,到《提纲》一文中明确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重大科学判断,并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总体层次上,将这个新世界观称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等等,即是这种汇聚和凝结的具体表现。《提纲》作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第一个文件”,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此后不断丰富和完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结构及体系的理论逻辑前提。从马克思和恩格斯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全面阐发,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提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和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成及发展的实践规律的科学揭示;从晚年《历史学笔记》的写作到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写作,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和人类原始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探讨;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对这个新世界观基本原理的进一步系统阐明,经他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其和马克思的宇宙观的系统描述,到他在《费尔巴哈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晚年相关通信中,对他们的唯物史观及原始社会观的阐明;等等,就是对《提纲》这个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理论逻辑总纲的具体丰富、系统展开和进一步完善。

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论述的“新世界观”之“新”,首先,就“新”在对“实践”范畴的理解上。马克思在《提纲》第1条总纲里以批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方式提出了他的第3种观点。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解的对象、现实、感性存在,只是在人之外的客体的或者被人直观到的自在的被动的自然物,他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也是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唯心主义(这里主要指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和鲍威尔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人的自我意识能动的抽象地对象化了,当然,他们心中只有精神实践活动,而无有人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存在。马克思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人作为主体能动的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在《提纲》第3条里把“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规定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随后在《形态》里把“革命的实践”的本质讲得更明白:“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是人作为主体能动的既改变客观世界又改变人的主观世界的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和环境、或人和物、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互动统一的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改变整个世界的历史活动过程。马克思把实践观点贯穿于《提纲》的方方面面和自始至终,形成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最本质的原则和活的灵魂,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与旧哲学世界观相区别的最鲜明的特征标志。马克思在《提纲》第11条里以总结论口气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后来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话,画龙点睛,表明马克思“新世界观”就是“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

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论述的“新世界观”之“新”,就“新”在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论述的新世界观建构在其以实践思维为基础的基本思维原则(精髓)上,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与黑格尔唯心主义世界观,以及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区别,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其新世界观的基本思维原则,这个思维原则,即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抽象原则。它既是对黑格尔及一切唯心主义世界观那种非科学抽象思维范式的彻底否定,又是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思维范式的科学扬弃及超越。正是按照以实践思维为基础的科学抽象的思维范式,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在此后的一系列科学探索过程中,得以不断创建并不断完善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体系。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之“新”,核心是“新”在其理论内容的逻辑结构(理论硬核)上。这个新世界观的理论内容的逻辑结构,既不像黑格尔及一切唯心主义世界观结构那样,离开包括人的生活世界在内的现实物质世界,任意虚构出种种超脱于现实世界之上,并以各种方式派生出现实世界的超自然、超社会甚至是超人类思维的意识结构怪影;也不像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世界观那样,将自然界当做一切可直观的个别感性存在物的杂乱堆积,或者当做一切可感知的存在物的集合。它依照个别、特殊、普遍的思维逻辑,沿着实践实证科学的研究路径,以其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来考察和科学把握包括人的生活世界在内的整个宇宙物质世界体系结构的客观实在本身及其本质,从而使这个新世界观的理论结构,成为现实生活世界及整个宇宙物质世界本身及本质的客观结构的正确观念的理论表现。正是这一科学理论逻辑结构,以及由此加以展开并不断丰富的基本原理,使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科学性无可辩驳,以致不断获得举世公认。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之“新”,重要的是“新”在其对“人”的新的理解和规定上,马克思批评黑格尔 “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批评费尔巴哈 “把人抽象化为自然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特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特性是自由自觉的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在《提纲》中表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最后确定:“人”都是“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生活的现实世界作了全新解读,“新”就新在其对作为类生活的社会生活范畴和作为类活动的实践范畴内涵的科学界定及揭示上,“新”就新在其唯物史观建构在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之上,恩格斯把它明确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新科学”。在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里,现实的人、社会、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不仅不断改变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而且不断改变自然界,人化自然是具有属人性的人类的现实自然界。正源于此,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就是“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

如同人类的社会实践历史在曲折反复中前进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也是这样,马克思的新哲学世界观在其创造、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是在曲折反复中前进的。特别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离世之后,由于种种的历史的主客观原因,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理论家们,误读误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世界观的现象很严重,甚至发生旧哲学复辟的现象,例如,一些学者把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误解为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实践一元论,或抽象的人道主义,等等,从而发生一系列理论观点纷争。在这种状况下,陕西省哲学界以“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为主题,对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所包含的丰富科学内涵,对马克思的哲学原著文本进行系列性的科学研究和探索活动,实属难能可贵。可喜的是,陕西省哲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过程中,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究文集》一书,理论视野宽广,亮点纷呈,内容相当丰富。涉及《提纲》与新世界观、新实践观、新思维观、新人性观、新社会观、新生态观、新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诸多领域和方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理论研究建设工程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他们走自己的路,既反对“全盘苏化”,也反对“全盘西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探究并进一步发掘《提纲》所包含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丰富科学内涵,全面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精神实质,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的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了充足、有力、坚实的史实依据和理论逻辑根据,而且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充足有力的科学理论论证,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期待陕西省哲学界的学者们,以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和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作为理论平台,充分展示自己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才能,在“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系列研究活动中,不断取得新的丰硕成果。是为序。

导论 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

——学习研究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周树智(西北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陕西 西安 710075)

摘要:哲学是世界观,大化无形,大用无穷。旧哲学旧世界观是抽象世界观,主要用以解释世界。马克思哲学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先后克服了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理念的唯心主义的旧意识哲学和费尔巴哈以“自然人”为核心理念的旧唯物主义的身体哲学这两种脱离人的现实存在的抽象世界观。马克思哲学是新哲学新世界观,以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之统一为用。马克思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人和物一体化的新唯物主义的现实世界观。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新现实世界观由三大因素构成,即现实的个人或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是现实世界的本体,人与人交往的现实社会是现实世界的核心,人化自然界生成的现实自然界是现实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类与外部无限自在自然界联系的中介通道。把这三大因素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是人改变客观世界,同时,改变主观世界的革命实践活动,它是新唯物主义的新现实世界观最本质的特征和活的灵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里提出的“新唯物主义”和“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的新现实世界观的简明概括,它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伟大的革命。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在世界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异化现象,其一,是斯大林主义哲学,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为斯大林片面的见物不见人的机械物主义旧哲学的抽象世界观;其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相反,是片面的见人(意识)不见物的抽象人道主义,是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抽象人道主义旧哲学的抽象世界观。我们只有正本清源,回归马克思;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坚持以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或“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作指导,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道路,既反对“全盘苏化”,又反对“全盘西化”,反对“左”、右两种极端错误倾向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曲解,才能真正园满成功的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材,才能真正维护和彻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及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新世界观 现实世界 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回归马克思 发展马克思

学习研究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对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有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向大家请教。我想讲三个问题:一、新世界观与旧世界观;二、新世界观的构成元素;三、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一 新世界观与旧世界观1.哲学是世界观,大化无形,大用无穷

世界观就是观世界。新哲学世界观与旧哲学世界观都是世界观,都以“世界”为研究对象。旧哲学世界观。主要以解释世界为用。马克思哲学是新哲学新世界观,以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之统一为用。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是“新世界观”,这是恩格斯1888年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提出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1](P213)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着重号为引者所加)2.旧哲学旧世界观是“抽象世界观”,新哲学新世界观是“现实世界观”

旧哲学抽象世界观把“世界”理解为抽象的存在,即脱离人的现实存在,或无现实感性对象的世界,或想象或观念世界;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的世界;或无人的自然界,或原始不变的有人的自然界。马克思之前有两种归哲学抽象世界观代表,一种是黑格尔的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理念的思辨唯心主义抽象世界观的意识哲学,一种是费尔巴哈的以“自然人”为核心理念的旧唯物主义的抽象人本主主和抽象人道主义世界观的身体哲学。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先后克服了这两种抽象世界观的旧哲学,创立了“现实的人”的“现实世界观”的新哲学。现实世界观把“世界”理解为现实的存在,即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人和物一体化的现实感性对象世界、现在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的世界、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世俗生活世界。“现实世界”概念是马克思提出的。例如,马克思在《徳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里指出:“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2](P74)能实现真正的解放。”(着重号为引者所加)3.世界观在逻辑上可分为三大类或三个层次(1)“普遍世界观”,以世界整体,即自然、社会、人之总和或总体为对象和结论,抽象世界观和现实世界观都是普遍世界观;(2)“特殊世界观”,以世界六部分,即自然、或社会、或人之部分为对象和结论,如旧唯物主义哲学称自然观或宇宙观为世界观,我们称我们地球人生活的地球社会为世界;(3)“个别世界观”,指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包括个人的人生观、主观世界观、客观世界观、及其特殊世界观、普遍世界观。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涵有这三方面的意义。4.决定哲学家世界观特性和体系建构思路的逻辑前提是“本体论”原则的确立“本体”,就是存在之存在,即现象之本质,世界之本原,世界之来源,逻辑之前提,体系之基础。旧哲学把它规定为形而上的绝对“实体”,或主体,或客体。本体论作为思维方式,是彻底的反思式的寻根朔源或回归本原的思维方式。“元哲学”之“元”,就是指 “本体”。形式上旧哲学本体论以想象中的“实体”为本体,有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之分,性质上有物本论、心本论、神本论之别。旧哲学世界观的“本体”的奥秘说穿了,究其实质,归根结底,都是以人为本的,只不过有的以人心或意识为本,有的以人神为本,有的以人的身体为本,由近及远,推导出全世界的存在,对世界的存在给予解释说明。这些本体论都是旧哲学抽象世界观之本体论。5.马克思新哲学世界观的本体论,是克服了旧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和超越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之后的第三种新唯物主义本体论答案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现实世界观”,现实世界以现实的个人为本体;或更明白准确地汫:以现实的个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为本体,它不仅解释说明现实的个人在现实世界的存在,而且指导人们改变在现实世界的存在,扬弃人的异化,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使每个人都能过上自由全面发展的有价值的理想幸福生活。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自然科学家已经发现并证明宇宙是自然物质的存在和运动,而不是精神的存在和运动。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哲学界关于世界本体或本源的争论理应结束,然而,客观的历史事实是哲学界关于世界本体或本源的争论并没有结束,原因在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唯心主义[3](P499)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提纲》第一条里概括出的这两点非常重要。这就是说,在马克思之前的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等,虽然正确地认识到宇宙自然界的物质实在是世界的本体,但是却没有对自然界产生人类之后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本体给出正确的科学的解释,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等则主观的抽象地夸大了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依然坚持整个世界的本体是精神的错误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就是说,马克思之前的旧哲学,无论是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还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都未能对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本体给予正确的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扬弃旧哲学对宇宙世界本体的形而上学的抽象研究,转向以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本体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扬弃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世界本体论的解释,对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本体给出了第三种答案,马克[4]思发现原来现实世界的本体就是现实个人自己。

马克思1844年2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2](P9)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表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也是坚持彻底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得出了新世界观的本体论,即以“人”为人的现实世界之本体论。只不过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以人为本论,不是以人心或意识为本,不是以人神为本,也不是以人的肉体为本,而是以现实的人自己的物质生产实践话动为本的。

马克思在《提纲》第1条总纲里,把“以‘人’为人的现实世界之本”解释为“人的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以批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方式提出了这个第3种观点。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3](P499)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解的对象、现实、感性存在,只是在人之外的客体或者被人直观到的自在的被动的自然物;唯心主义(这里主要指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和鲍威尔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人的自我意识能动的抽象地对象化了,当然,他们心中只有精神而没有现实的感性的物质存在。马克思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人作为主体能动的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在《提纲》第3条里,把“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规定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3]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P500)马克思随后在《形态》里把“革命的实践”的本质讲得更明[2](92)白:“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是人作为主体能动的既改变客观世界又改变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和环境、或人和物、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互动统一的一体化的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改变整个世界的历史活动过程。

这里,顺便指出:恩格斯后来发表马克思的《提纲》时对这一条做了这样的修改:“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3](P504)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恩格斯删掉的“或自我改变”几个字,造成对人的实践活动的片面理解,似乎人的实践活动只改变客观世界不改变人的主观世界,是有背于马克思的本意和原意的,这是一个重大失误。可是,恩格斯把马克思的“革命的实践”改为“变革的实践”,则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马克思实践观的新发展。

马克思随后在《形态》里,在本体论意义上把“人的革命的实践”更明白准确地规定为“物质实践”。马克思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2](P92)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重点号为引者所加)可见,马克思发现的现实的人作为主体能动的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革命的社会的物质实践活动,正是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本体。

应该指出:马克思的“物质实践”概念来自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改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里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真正的因而是现实[5](P116)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同时,马克思在《手稿》里指出:“黑格尔只知道并承认一种劳动,即抽象的精神的劳[5](P117)动。”因此,黑格尔是一位历史唯心主义者。马克思把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概念,改造为“能动的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 物质生产劳动”概念,即“物质实践”概念,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伟大变革。

还应指出:马克思提出的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是现实世界的本体的观点,与马克思提出的现实个人是现实世界的本体的观点是同一的或统一的一致的。请看马克思从“人”的角度在《形态》里对现实世界的本体论的另一种表述。马克思批评当时德国哲学界理论不联系现实,指出“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2](P66)题。”相反,马克思强调理论必须联系现实。马克思指出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2](P67)确认。”(重点号为引者所加)这就是说,“现实的个人”是现实世界的本体。这里讲的“现实的个人”,是个人在现实世界的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不就是人的“物质实践”吗?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以人为本”与 “以物为本”是完全同一的或统一的一致的。当然,马克思的“以物为本”是 以人的“物质实践”为本的,而不是以与人无关的“自然物质”为本的,这正是新、旧唯物主义区别的标志。6.“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简明表达

马克思在《提纲》第11条里以总结论口气指出:“哲学家们只是[3](P502)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后来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话,画龙点睛,表达了“实践”是马克思新世界观最本质的特征和活的灵魂。

马克思是这样论述他的新哲学世界观的本质和精神实质的:“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2](P73~74)何价值。”(重点号为引者所加)就是说,马克思新世界观或历史观是对现实的个人在现实生活世界里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历史发展过程的经验的科学抽象、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把他这一新发现概括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9条里以批评旧唯物主义的方式提出的。马克思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3](P502)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重点号为引者所加)

随后,恩格斯也在《形态》里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2](P75)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重点号为原有的)表明恩格斯认同马克思把新世界观表述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据我了解,我国“文革”后最著名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肖前老先生,晚年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对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科书体系做了重大改革。在1993年2月12日,他为自己主编出版的由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生导师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写的“前言”中明确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和如何表述,是近几年来哲学界普遍关注并有所争论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讨,本课题组形成了大体上一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而实现这一伟大革命的关键就在于科学的社会实践的观点的确立。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核心范畴。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100多年里生气勃勃的新发展。因此,这部教科书力图把实践的观点作为中心线索贯[6](P2)穿于全书的。”(重点号为原有的)肖前老先生随后于1996年还出版了由他主编的《实践唯物主义研究》文集。令人遗憾的是肖前老先生去世后,他的研究探索中断,传统的旧哲学思潮又回潮复辟了,当年赞同他的观点的以北京大学黄楠森老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竟对他的观点展开批判了。我们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学生和研究学者,理应继承肖前老先生的未竟亊业,接着研究探索下去,以完成和实现肖前老前辈的遗愿。

当然,在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时,既要看到马克思在规定“实践”概念的本质特征时,用的语词是“革命的实践”,即革新、变革、改变、改造世界的含义;又绝对不能离开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立场,一定要牢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在本体论内涵上是指“物质实践”,否则,会走向历史唯心论,得出唯心主义世界观的错误结论,这正是黄楠森老先生等学者反对“以人为本”的主要原由。二 新世界观的构成因素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揭露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结构的秘密。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7](P177)类。”(重点号为原有的)在黑格尔看来,“世界用头立[8](P719)地”。所以,黑格尔哲学是形而上学的神秘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抽象的旧世界观和旧哲学。

学习研究马克思哲学原著文本,我发现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哲学世界观也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它也由三个因素构成:第一个因素是“现实的个人”,第二个因素是“现实的社会”,第三个因素是“现实的自然界”。

让我们先来分析“现实的个人”这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是马克思改造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的产物。马克思在《提纲》第6条里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3](P501)和。”人们往往据此谈论马克思关于人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反对把 “人”解释为“个人”,以为这就是马克思的人性论。我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人性论观点的极为简单化的理解或误解。

当然,这一条无疑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性论的批评,在人的本质的现实性上重点突出的是人的社会性。同时,又必须看到马克思在这里是从人的本质的现实性角度论人性的,即是说他总体上把“人”理解规定为“现实的人”。这一条在马克思哲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标志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性论的认识发生了根本转变,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旧哲学自然唯物主义的伟大变革,也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从此彻底分道扬镳的标志。

首先,我们不应当忘记在此之前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理解的人也是“现实的人”。例如,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讲:“只有费尔巴哈才是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7](P177)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重点号为引者所加)

其次,应该公正地承认马克思后来都接受和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性论里包含有“现实性”的合理成分。

其一,应该承认,当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以自然肉身存在的具有自然属性的“生物人”或 “自然人”时,确实包含有唯物主义的“现实的人”的合理成分。费尔巴哈作为一位自然唯物主义者和人本主义者,他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具有生物学的和生理学的自然属性。他说:“空气是感觉和生命的第一需要;我们靠空气生活,但不是单靠空气生活,还靠无数其他的物和物质;我们不仅呼吸,我们也吃和喝。我们所喝和所吃的东西,我们必须看到、听到、嗅到和尝到。但是我们不限于只有这些感情关系;我们还用我们的不懂美感的牙齿嚼碎和咀嚼食物,不仅为了尝它的味道——这里味道以及其他感觉都只是手段,而且为了把它正式消化,使它变为肉和血,把它的本质变为我们的本质。”“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另一半,我的本质,而反过来说,我也是它的本质。因此,可喝的水,即能够组成为血的组成部分的水是带有人的性质的水,是人的本质,正是因为人本身至少有一部分是具有含水的血和本质的[9](P529~530)含水的生物。”这个观点是对的,马克思充分肯定、接受和继承了费尔巴哈这个观点,这可以从马克思在《手稿》里对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的论述和随后在《形态》里对 “自然条件是人生存的自然基础”的论述得到证明。马克思在《形态》里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2](P67)发。”(重点号为引者所加)

其二,费尔巴哈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属性也有一点认识。费尔巴哈认为,人作为自然界里的一个“类”是互相需要的,就是男女爱情和性爱这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费尔巴哈强调说:“只有男人和女人合在一起才形成实在的人,男人和女人合在一起,就是类之实存。”[10](P205)费尔巴哈这个观点也是对的。马克思接受和继承了费尔巴哈这个观点,这可以从马克思随后在《形态》里的论述得到证明。马克思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2](P80)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其三,费尔巴哈在德国第一个把宗教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把宗教本质还原给人的自然存在,其历史功绩是十分巨大的。我们不能看到马克思在这里批评费尔巴哈人性论,就简单地误以为马克思也否定了费尔巴哈这一伟大历史功绩。

再次,我们更应该明白马克思在《提纲》里对费尔巴哈的人性论的抽象性方面的批评更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是费尔巴哈人性论的主要方面。第一点,费尔巴哈在论述人的自然属性时,把自然界理解为先于人类历史的静止不变的原始自然界。因此,马克思批评他:“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2](P77)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就是说,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类历史实践进程对自然界的改变,他理解的自然界不是他现在与之发生直接现实关系的现实自然界。同时,费尔巴哈只承认自然界,以为人是自然界中的自然存在物,被动地从外部自然界获取自然物以求生存,自然界决定人的自然属性,不存在人的世界。因此,马克思批评他:“费尔巴哈从来不谈人的世界,而是每次都求救于外部自然界,而且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2](P97)界。”在费尔巴哈那里自然界是人之外的存在,在自然界里靠自然物生存的自然人是各自孤立存在的个体的人,人对上帝的宗教信仰这种自然宗教感情也是独立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这些看法都不符合现实的人现在真实的存在,表明费尔巴哈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个人。因此,马克思在《提纲》第6条批评说: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3](P501)的个体。”

第二点,费尔巴哈把宗教归结于人,却对人的社会存在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就半路停下来了。马克思在《提纲》第4条批评的就是费尔巴哈这种不彻底性。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3](P500)理论上和实践上被消灭。”就是说,费尔巴哈只了解宗教产生的自然原因,并不了解宗教产生的社会原因,马克思继续完成了费尔巴哈未完成的工作。

费尔巴哈只知男女爱情和性爱这一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人与人的其他社会关系一概无知。因此,马克思在《形态》里对费尔巴哈对人的社会属性的粗浅理解做了更明确深刻地批评:“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2](P56)之间’还有其他‘人的关系’。”就是说,费尔巴哈只知男女爱情和性爱这一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其它十分复杂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及组织的、单位的、地域的、世界的、现实的、历史的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关系。所以,马克思在《提纲》里强调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3]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P501)正因为费尔巴哈只知人的自然存在而并不真正理解人的社会存在,因此,他是一位不彻底的下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正如马克思在《形态》里所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2](P78)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就是说,费尔巴哈是一个自然唯物主义者,而他的人类社会历史观却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第三点,费尔巴哈在论述人的精神属性时,认为这是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的绝对本质,这就对人性作了完全抽象性的理解。他说:“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行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10](P27~28)的。”因此,马克思在《提纲》第1条里指出:“他在[3](499)《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人的活动。”这样,费尔巴哈就从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开始,最后又回归黑格尔,表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理解的人都是抽象的人。《提纲》这一条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里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批评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里指出:“现实人道主义在德国没有比唯灵论或者说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思辨唯心主义用‘自我意识’即‘精神’代替现实的个[7](P253)体的人。”(重点号为引者所加)马克思在《手稿》里对黑格尔人性观有一个更简明的说法:黑格尔“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

[5](P117)来”。可见,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对人的理解虽然在形式上完全对立,费尔巴哈强调人是自然人,黑格尔强调人是自我意识人;但是一旦涉及人的绝对本质时,两者又是完全同一的,都把人的绝对本质理解和规定为精神,都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正是由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都把人的绝对本质理解和规定为精神,都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所以,他们的世界观都是抽象世界观,他们的人类社会历史观必然都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强调人是自然人,人是自然界里的一个类,这个类具有抽象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大内在规定性,并以自然的方式把各自孤立的个人联合为有共同人性的人类,这就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正如马克思在《提纲》第5条里指出:“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3](P501)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对“人”的理解在整体上的区别是什么呢?整体区别就在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对“人”的本质作了想象的抽象的理解,黑格尔理解的人是“自我意识人”,费尔巴哈理解的人是“自然人”;马克思强调人的现实性本质,马克思把“人”理解和规定为“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现实的个人”,当然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生活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无疑具有费尔巴哈提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大规定性。马克思不仅承认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而且进一步深化了费尔巴哈对人性之 三大属性的理解。

马克思人性论在哲学史上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抽象人性论相区别的最独特的最突出的最伟大的新贡献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大属性是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成为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或人的本性。这个观点是马克思在《手稿》里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指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5](P50)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重点号为引者所加)《提纲》从头至尾以人的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贯穿于方方面面和自始至终,旨在说明人的能动的对象的现实的感性的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人之特性或本性。马克思随后在《形态》里更明确地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2](P67)别开来。”

马克思在《形态》里对“现实的个人”作了这样更明确的解释:“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2](P71)表现自己的。”(重点号是原有的)这就是说,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现实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的个人,是现实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决定和造就了现实的个人的人性的。

这里还应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马克思讲的“现实的个人”是指有个性的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2](P67~68)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重点号是原有的)这就是说,现实的个人与个人的现实具有同一性,现实的个人的个性不过是个人现实存在的人格化。所以,有些人指责马克思只讲人的社会性,不讲人的个性,与史实是不相符合的。“现实的个人观”,这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现实历史逻辑前提,是新世界观的现实人本主义或现实人道主义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现实的社会”。首先,我们应弄明白马克思的“现实的社会”概念。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指出:“现实的即生活在现代社会之中并同这个社会共甘苦的人类主体所特有的活动。”[7](P204)就是说,现实社会是指现实的个人或人类在现代社会里的生活及其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在《提纲》第8条里更深刻地指出:[3](P50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说,现实社会是现实的个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的“社会”概念的含义很值得反复琢磨推敲。联系马克思在《提纲》之前和之后对“社会”概念的含义多方面论述,我理解马克思讲的“社会”概念有这样几层含义:

其一,“社会”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范畴。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2](P80)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就是说,只有人与人发生互助合作的关系,才有可能形成人类社会共同体。这是马克思从人类学角度对“社会”作出的界定。

其二,“社会”是指人与人的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重点号是原有的)[2](P345)就是说,人与人的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物化形式。这是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对“社会”作出的解释。

其三,“社会”的内容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包括男女爱情关系和夫妻生活、家庭社会生活、经济物质生活、政治法律生活、文化精神生活、各种组织生活等多方面的全部社会生活,而经济物质生活是现实的个人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现实的经济物质基础,决定和规范现实的个人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性质、范围和水平,决定现实的个人在历史上作为的多少、贡献的大小。马克思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2](P78~79)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重点号为引者所加)就是说,现实的个人现实的物质生活生产实践活动直接决定个人的生命的存在,因而决定现实的个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历史。马克思极其通俗的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唯物史观之根据。

其四,“社会”的本质就是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如马[3]克思在《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501)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个人的现实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不仅直接决定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形式,而且是具有基础性的决定其他所有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物化形式就是 “物质生产力”。现在人们以为马克思的 “物质生产力”概念是与人分离的僵死的物,这是有背于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原意的。当然,其原因是可以理解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着重号为引者所加)[2](P128)因此,当我们看到“物质生产力”以与人分离的物的形式出现和存在时,不应忘记“物质生产力”本来是现实的个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的能力,是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或对象化,它无疑具有属人性。

其次,马克思写《提纲》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关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是全部哲学史都没有完全正确解答的人类社会历史上的最大问题,而且是现实的个人在现实世界里生活必须正确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否则,人在现实中必然犯错误,因此,《提纲》几乎每一条都涉及这个问题,从不同方面解答了这个问题。其中,第2条真理观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3](P500)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我国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的理论依据就是这一条。

第5条认识论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3]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P501)这里讲的是三种认识论的思维方式,“抽象的思维”是指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抽象的思维方式,“感性直观”是指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思维方式,这二者都是主、客观二分对立的单极式思维方式;“感性实践”则是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主体和客体或主观和客观统一、一致、一体化的实践思维方式。

第7条情感论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情感’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3](P501)说明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生存的,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感情。

第8条破解神秘主义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3](P501)决。”随后马克思在《形态》里说明:“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bewuβte [2](P72)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就是说,神秘主义的神秘性来自人的实践水平低下和人还不认识对象,当人的实践把神秘的东西复制成为我之物后,神秘主义的神秘性东西之谜自然就被人破解了,人的实践是破解神秘主义的根本路径,马克思为人类破解神秘主义指明了大方向。

再次,马克思在《提纲》里对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存在的状况作出了深刻分析,从而确定了自己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立场。《提纲》第3条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3](P500)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说明旧唯物主义只知环境和教育改变人,只知教育别人,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改变的,教育者本人也一定是受教育的。正是由于这种片面认识,旧唯物主义者自以为高人一等,上等人应施舍、恩赐、拯救下等人,这是他们的抽象人道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与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提出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改变自我的革命实践,才是现实人道主义的以平等的方式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马克思随后在《形态》里对现实世界的本体和主体又做了这样的表述:“我们的出[2](P73)发点是从亊实际活动的人。”(重点号为引者所加)表明马克思不仅关注人的现实存在,而且寄希望于人们用自己的实践解决自已在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提纲》第4条宗教观指出,费尔巴哈把神秘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世界,却没有再深入到世俗世界里研究人的异化,没有发现宗教世界在世俗世界里的秘密。相反,马克思发现:“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3](P500)就是说,现实社会自我分裂为剥削压迫阶级与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和阶级矛盾,那些处于苦难中的软弱无力的人类希望产生无所不能的超人即上帝解救苦难中的人类,才是人把自己异化为神圣宗教的秘密所在。然而,这只是人类美好的幻想,是不现实的也是实现不了的。因此,现实的路径是只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消灭世俗基础的阶级分裂和阶级矛盾,才能最终消灭人的异化,最终消灭宗教。《提纲》第6条人性论,肯定费尔巴哈把宗教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批评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的抽象化,揭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3](P501)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人的现实社会存在是决定人的现实本质的关键因素。《提纲》第9条论直观唯物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认识上的缺陷,[3](P502)指出它“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就是说,旧唯物主义只是直观到资产阶级市民社会里单个人各自弧立的自己顾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存在状态,不理解资产阶级市民社会里单个人之间内在的社会阶级关系。《提纲》第10条立场论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3](P502)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说明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立场不同,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全人类或社会化的无产阶级人类,马克思代表着无产阶级或全人类的利益要求。值得指出的一点是,现在有些人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与马克思的全人类立场对立起来,似乎马克思的无产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