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野生食用菌综合开发利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3:56:44

点击下载

作者:罗晓妙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凉山州野生食用菌综合开发利用

凉山州野生食用菌综合开发利用试读:

前言

凉山州独特的气候孕育了非常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这些野生食用菌的研究和合理利用不仅能造福一方,而且可能造福全人类。目前,有关食用菌的栽培、加工及利用等书籍较多,而专门针对野生食用菌的书籍较少。虽然野生食用菌属于食用菌的范畴,很多加工技术方面都可以互相借鉴,但野生食用菌也有一些独有的特性,比如其具有独特的药理或保健作用,由于资源稀缺,需要在加工利用时考虑其加工的“性价比”,对此,一些新的思路应用于加工将更为有效。

本书是作者总结所知、所思、所做的内容而作,共分四章:第一章对凉山州野生食用菌资源分布及分类、人工培养现状、加工利用现状和前景等进行了概述;第二章选择适合野生食用菌的加工产品形式进行了加工工艺过程的具体介绍;第三章对野生食用菌深加工探索方面的研究进行了阐述,主要是多糖和菌丝体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第四章介绍了对野生食用菌及其制品的现有标准和检验方法等质量控制的情况,对其质量控制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撰写本书时,根据几位作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工,第一章和第三章第一节由清源撰写,第二章由王雪波撰写,第三章第二节和第四章由罗晓妙撰写。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史碧波、郭志敏和王丽娜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基于目前的野生食用菌研发现状,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点借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鉴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会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给予指正。作者2013年10月第一章凉山州野生食用菌资源概述第一节凉山州野生食用菌资源分布与分类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辖区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为5958 m的木里恰朗多吉峰,最低为305 m的雷波大岩洞金沙江谷底,气候差异大。凉山州昼夜温差大,垂直气候明显,6~9月的夏秋多雨季节是野生食用菌生长采集的最佳时节。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对凉山州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进行过为期3年的调查。他们主要调查了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甘洛、会理等15个县市,获取了66种食、药用菌,分属16科36属。结合笔者在当地市场和农家调查所得,现分述常见野生食用菌如下。一、鸡枞菌

鸡枞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H eim)又叫伞把菇、鸡丝菇、白蚁菇等,是一类夏秋季生于白蚁巢上的珍贵野生食用菌,其假根与地下土栖白蚁巢相连,与白蚁共生,故又称为蚁巢伞。根据《菌物词典》第九版的系统,鸡枞菌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鸡枞菌属(或称蚁巢伞属)(Termitomyces)和华鸡枞属(Sinotermitomyces)。鸡枞菌属是法国人海姆(Heim R.)于1942年根据模式种Termitomyces striatus(可简写成T.striatus)建立的,华鸡枞属是臧穆于1981年建立的一个新属,其与鸡枞菌属不同的形态特征是柄中空,有菌环存在。但对于华鸡枞属现在仍存在许多争议,有学者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鸡枞菌属和华鸡枞属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华鸡枞属为鸡枞菌属的异名。如华鸡枞属中的空柄华鸡(Sinotermitomyces cavus)为海姆鸡菌(T.heimii)的异名,台湾华鸡(Sinotermitomyces taiwanensis)为盾尖鸡菌(T.clypeatus)的异名,其余则为乳头盖鸡菌(T.mammiformis)的异名。但也有研究表明空柄华鸡的ITS序列与海姆鸡菌有所不同,它们应该是不同的种。

国内现已知鸡枞菌属有26个种,均可食用。凉山州有数种,单生或群生于州内各地的草地、玉米地、林地,其中以金沙江边的会理、会东、宁南等地最多。凉山州鸡枞菌品种主要有鸡枞菌、粗柄鸡枞、小白蚁伞、海姆鸡菌、球盖白蚁伞、根白蚁伞等。(一)鸡枞菌(T.albuminosus)

子实体中等大小,有的较大,菌盖直径8~19.5 cm,生长初期呈圆锥形,后期呈斗笠形至扁平,中央有一明显乳头状突起,浅灰色、污白色,中央灰色,成熟时颜色加深,边缘龟裂。菌褶稠密但不等长,白色至乳白色,老熟后微黄色。菌柄中生,柄长10~21 cm,菌柄周长6.1~7.1 cm,粗细不等,白色光滑,实心。菌柄基部稍向下延伸成假根,褐色至黑色,根长达15.2~25.2 cm,与白蚁巢相连。孢子接近无色,椭圆形,夏秋季生于混交林山坡草地上。(二)粗柄鸡枞(T.robustus)

子实体较大,菌盖扁半球形,褐色或淡褐色,成熟时边缘有龟裂,直径5~10 cm,初期圆锥形,乳突钝圆形,色暗,后伸展。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至乳黄色,不等长,根茎共长20~25 cm,菌柄粗壮,周长10~15 cm,基部靠土处明显膨大,呈纺锤形,膨大处周长可达15 cm,根部呈黑褐色,基部向下延伸形成假根。主要生长于林缘草地或空旷处。(三)小白蚁伞(T.microcarpus)

子实体较小,菌盖初期近球形、圆锥形至斗笠形,中央具突尖,呈灰色、灰褐色至淡棕色,具放射状的纤毛细条纹,直径2.1~3 cm,多数菌盖边缘龟裂,菌肉白色,较薄,菌褶白色,不等长。菌柄近圆柱形,长7~10 cm,菌柄周长0.6~1.2 cm,白色纤维质,基部钝尖或延伸呈假根,生于白蚁巢上。夏季于林中地上群生,一丛几十至几百株。(四)海姆鸡菌(T.heimii)

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呈灰褐色,有乳突且有鳞片,直径4~12 cm,初期钟形至斗笠状,后期稍平展,菌盖边缘有龟裂。菌褶白色,不等长,边缘粗糙。菌柄呈纺锤形,柄长10~20 cm,柄周长4~8 cm,呈棒状,白色,较松软。夏秋季生于混交林山坡草地上,丛生。(五)球盖白蚁伞(T.globulus)

子实体较大。菌盖直径4~8 cm,菌褶白色,不等长。菌盖初期近似半球形,后期呈扁半球形至平展,中部微凸,表面略呈乌色,边缘浅黄褐色。菌柄长10~25 cm,菌柄周长4.2~8 cm。孢子印呈肉粉色,孢子椭圆形。(六)根白蚁伞(T.eurrhizus)

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8~23 cm,生长初期呈圆锥形至钟形,逐渐伸展后顶部显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至浅灰色,老后辐射状开裂,有时边缘翻起。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生长后期带黄色,边缘波状。菌柄实心,较粗壮,长8~18 cm,周长4~6 cm,白色或同菌盖颜色,基部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细长假根,与白蚁巢相连。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山地、草坡、田野或林缘地。二、木耳

木耳属(Auricularia)食用菌不仅含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同时热量又很低,是一种健康美味的食、药用菌。木耳属隶属于真菌界(Mycota)、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lariales)。我国有木耳属食用菌十余种,主要包括黑木耳、毛木耳、皱木耳、肠膜状木耳、褐毡木耳、褐黄木耳、短硬毛木耳、华丽木耳、薄肉木耳、丰富木耳、角质木耳、西沙木耳、象牙白木耳。在所有木耳属品种中,黑木耳和毛木耳分布范围最广泛,也最受人们的欢迎。

凉山州海拔2000~3000 m地带区,包括盐源、木里、西昌、冕宁、德昌、会东、会理等地。该区干湿季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年均降雨量800 mm,6~9月降水量占全年80%以上,阳光充足,年均日照2300~2600 h,年均温度6℃~14℃,干燥度为0.5~1.0,年均空气相对湿度58%,属于湿润冷凉型气候,很适宜于木耳属菌类的生长。因此,野生木耳属真菌产量较高,主要是黑木耳和毛木耳。(一)黑木耳(A.auricula)

黑木耳密集成丛地生长在榆树、杨树、榕树、栎树、洋槐等阔叶树及针叶树的冷杉上,可导致树木腐朽。其中,安宁河谷及以西森林腐木上常见,木里县数量最多。黑木耳的子实体呈耳状,有的群生于基质上,有的单生于基质上。子实体正面呈黑色半透明胶质状,背面即不孕面凸起,呈暗青色或暗灰色,有短绒毛和横棱,腹面平滑。着生于不孕面的绒毛基部为褐色,颜色由下到上逐渐变浅,尖端无色。孢子表面平滑,呈肾形,孢子印无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耳片的纵切面分为柔毛层、致密层、亚致密层、髓层及子实层等。黑木耳能产生两种孢子,一种是有性的担孢子,另一种是无性的分生孢子。有性的担孢子有三个横隔,形状细长。无性的分生孢子弯曲呈腊肠形,表面光滑无色。在黑木耳中,除了含有戊糖、菌糖、甘露醇、卵磷脂、甘露聚糖、甲基戊糖、脑磷脂和鞘磷脂以外,蛋白质含量也十分丰富。12此外,黑木耳中的维生素B、B和烟酸对人体健康也十分有益。(二)毛木耳(A.polytricha)

毛木耳又称粗木耳、黄背木耳,木耳科木耳属食用菌,安宁河谷及以西森林腐木上常见。担子果一年生,新鲜时呈盘状、碗状、耳壳状或漏斗状,无嗅无味,较厚,通常群生或覆瓦状叠生,有时单生,赭色、棕褐色至黑褐色,肉质胶质有弹性,质地稍硬,中部凹陷;边缘锐,波状至全缘,通常上卷;担子果长可达15 cm,宽可达8 cm,厚可达1.5 mm;背面中部常收缩成短柄状,与基质相连,干后收缩成不规则形状,变硬、脆、胶质,浸水后可恢复成新鲜时的形态及质地。子实层呈紫红色,干后近黑色。表面平滑,除基部外,罕有皱纹。不孕面被绒毛,初期赭色,后期灰白色、浅灰色、暗灰色,分布较密。显微结构观察毛木耳属于有髓层的类型,各层次为柔毛层、致密层、亚致密上层、疏松上层、髓层、疏松下层、中层。此外,野生毛木耳在我国31个省(市、区)几乎都有分布,仅宁夏未见报道。常于夏秋季野生于臭椿、梧桐、锥栗、樟、柿、核桃、乌桕、杨、栋、柳、桑、洋槐等树腐朽木上。三、牛肝菌

牛肝菌是牛肝菌目下真菌的统称,在我国已知分布的种类多达390种以上,其中可食用的有199种。牛肝菌典型的特征是具菌盖及菌柄,肉质,伞菌状,菌盖下表面具有典型的密集菌管而非片状的菌褶,仅少数种类为菌褶状、腹菌状或皱孔菌状至伏革菌状。在凉山地区分布的牛肝菌主要属于牛肝菌科(Boletaceae)。牛肝菌科属于真菌界(Mycota)、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牛肝菌目(Boletales),下分11~20属,多数可食用。(一)美味牛肝菌(B.edulis Bull.:Fr.)

美味牛肝菌是牛肝菌科牛肝菌属(Boletus Gil l.:F r.)下的一种,又称大脚菇、白牛肝菌,在针阔混交林地单生,冕宁、西昌、盐源等地多见。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扁半球形或稍平展,不黏,光滑,边缘纯,黄褐色、土褐色或赤褐色。菌肉白色,厚实,受伤后不变色。菌管初期白色,后呈淡色,直生或近孪生,在柄周围凹陷。管口圆形,基部稍膨大,淡褐色或淡黄褐色,内实。美味牛肝菌属高温型菌,菌丝生长适温为23℃~28℃,一般7~9月生长于高海拔的针叶林与阔叶林的混交林。菌丝生长要求有散射光,即七阴三阳的地方,在前期干旱,7、8月份晴雨相间的年份出菇多、生长量大。(二)灰褐牛肝菌(B.griseus Fr.)

灰褐牛肝菌又称黑荞巴,林地单生或群生,冕宁、西昌、盐源等地多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直径4.5~13 cm,初半球形,后平展,淡灰褐色、灰褐色或褐色,有时带暗绿褐色,具绒毛,光滑,有时龟裂,干时边缘略反卷。菌肉白色,伤后变色。菌管初期白色,后呈米黄色,近离生或近弯生,在柄周围凹陷。管口圆形每毫米1~2个。菌柄长4~12 cm,粗1~2 cm,上下略等粗,基部略尖细,有时膨大,幼内实,老中空,被绒毛,上部色淡,逐渐变灰褐色或暗褐色,有黑褐色到黑色的网纹。孢子微带黄色,长椭圆形,(9~13)μm×(3.9~5.2)μm。管侧囊体近纺锤形或顶端细长,(26~38)μm×(8.7~12)μm。(三)黄褐牛肝菌(B.subsplendidus Chiu)

黄褐牛肝菌主要在林地单生或群生,各地常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3 cm,半球形,后近扁平,淡黄褐色、黄褐色或橙褐色,边缘内卷。肉污白色,表皮下淡黄色,伤不变蓝色。菌管淡黄色到黄色,几乎离生或离生。管口近圆形每毫米2~3个,鲜黄色。柄长4~13 cm,粗1.8~2.5 cm,上下略等粗或下部稍膨大,内实,淡黄白色,无网纹。孢子印淡橄榄褐色。孢子带淡黄色或带淡绿黄色,近椭圆形或近纺锤形,(10.4~13.3)μm×(4.5~5.5)μm。管侧囊体无色,瓶状或近纺锤形,顶端狭细,(35~60)μm×(8~10)μm。(四)黄柄牛肝菌(B.miniato-olivaceus Fr.)

黄柄牛肝菌又称黄见手青,常生于栎树林下,8、9月份常见。形态特征为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6.5~13(15)cm,有时或更大,初期扁半球形,后渐扁平或中部稍下凹,幼时边缘内卷有绒毛,暗褐色或棕褐色至橄榄褐色,表面干,后期裂。菌肉厚,松软,黄色或粉黄色。菌管长达1~3 mm,直生至近离生,后期变黄绿色,边缘黄褐色。菌柄长7~9 cm,粗1.5~3.5 cm,金黄色,往往下部膨大,中上部有细网纹,下部有暗色细条纹,后期中部以下变暗褐黄色,内实,黄色。孢子褐黄色,柱状椭圆形或稍歪,光滑,(10~13)μm×(3.6~4.5)μm。(五)网柄粉牛肝菌(B.retipes Benk.&Curt)

网柄粉牛肝菌又称花脚牛肝菌,夏秋季于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子实体较大。菌盖直径3.5~9.5 cm,粗1~2.3 cm,近圆柱形,上下略等粗或基部稍细,黄色或柠檬黄色,上部有网纹或全部有网纹,内实,被淡黄色粉末。孢子印淡褐色至褐色,孢子淡黄色或带褐色,近椭圆形至近纺锤形,平滑,(10~14.5)μm×(4~4.5)μm。管侧囊体近棒状或近纺锤形,无色至带黄褐色,但顶端多无色,(26~35)μm×(8.7~10.4)μm。(六)橙黄疣柄牛肝菌[Leccinum aurantiacum(Bull.ex St.Amans)Gray]橙黄疣柄牛肝菌属于疣柄牛肝菌属(LeccinumGray)。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3~12(21)cm,半球形,光滑或微被纤毛,橙红色、橙黄色或近紫红色。菌肉厚,质密,淡白色,后呈淡灰色、淡黄色或淡褐色,受伤不变色。菌管直生,稍弯生或近离生,在柄周围凹陷,淡白色,后变污褐色,受伤时变肉色。管口与菌盖同色,圆形,每毫米约2个。柄长5~12(20)cm,粗1~2.5(5.5)cm,上下略等粗或基部稍粗,污白色、淡褐色或近淡紫红色,顶端有网纹。孢子印淡黄褐色。孢子长椭圆形或近纺锤形,淡褐色,(17~20)μm×[5.2~6(6.9)]μm。管缘囊体无色,顶端尖,近纺锤形,稀少,(37~55)μm×(8~11)μm。

除上述牛肝菌外,凉山地区还常见褐盖牛肝菌(B.brunneissimusChiu),半白牛肝菌(B.impolitusFr.),红色牛肝菌(B.rubeusFr.),黄皮疣柄牛肝菌[L.crocipodium(Letell.)Wat.]等30余种牛肝菌,只是一些品种的产量较少。四、松茸

松茸是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的习惯称谓,因其生长在松林地,菌蕾期状如鹿茸而得此名。因大多数种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外形酷似而难以区别,故民间均以松茸称谓。松茸是一个商品名称,在各地有不同的别称,如松蕈、合菌、台菌、松口蘑、鸡丝菌(西藏)、松蘑(朝鲜族)、剥皮菌(丽江)、大脚菇(大理)、芋姆鲁(纳西族)等。

松口蘑在现代真菌分类系统中隶属于真菌界(Mycota)、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口蘑属(Tricholoma)。该类群以菌柄具有膜质菌环为显著特征,迄今为止全球共报道了15种1变种。我国记载了5种1变种,即松茸、黄褐白蘑、假松茸、青冈蕈、粗壮白蘑,以及台湾松茸变种。

菌盖直径8~20 cm或达32 cm,初呈圆球形,随柄而长,状如幼茁鹿茸,后期环膜在柄中上部破裂,菌盖启展,中凸而渐趋扁平,表面干燥,栗褐色,肉桂色,具纤维状绒毛和茶褐色鳞片,中央色深,盖缘色淡,内卷,光滑或微具残膜附着。菌肉白色,细嫩、紧致、韧脆,味温和,有松茸特殊的清香气,已知含有肉桂酸甲酯、辛酮和辛醇烯等多种芳香物质。褶片弯生,白色,微乳白色,伤后微变淡褐色,密集,褶幅宽1~1.5 cm。柄高10~25 cm,粗1~3 cm,上下等粗。柄上部乳白色,幼时与盖缘衑接处有残存的环膜宿附,或呈蜘蛛丝网状贴生,柄中下部被覆以菌盖相似的褐色纤维状鳞片,呈不规则轮生排列,内实。担子棒状,四枚孢子。担孢子宽椭圆形,平滑。无囊状体,无锁状联合。菌丝与松属根际形成菌根的土壤中,往往含有抗菌物质,其效益渐被重视。生于下列树种下:赤松、黑松、红松、云南松、高山松、乔松、偃松、鱼鳞云杉、北海道铁杉、日本铁杉等。该菌在林下可形成仙人环(蘑菇圈)。菌根呈棕黑色棒状或帚状分枝。在琼脂培养基上的菌丝纯白色,无疏散的气生菌丝,菌丝与琼脂的接触面平展,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五、油口蘑

油口蘑(Tricholoma flavovirens)又称黄丝菌,针叶林地、草地单生或群生,产于木里、盐源、西昌等地。子实体肉质,喇叭形,全菌杏黄色、蛋黄色或枇杷黄色,菌盖宽3~9 cm,最初扁平,后下凹。有浓郁的杏仁果香味,微甜;可食,香气浓郁,颜色悦目,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是著名的世界型食用菌。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C和钙、铁、磷等多种矿质营养。六、羊肚菌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L.)Pers]又名美味羊肚菌,俗称羊雀菌、苞谷菌等。按现代真菌分类系统,羊肚菌隶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羊肚菌属除美味羊肚菌外,常见的有圆锥羊肚菌、粗腿羊肚菌、黑脉羊肚菌和小羊肚菌等。羊肚菌的子实体(子囊果)由一个可孕菌盖和一个不孕菌柄组成,高5~15 cm,直径4~10 cm。菌盖卵形或近圆形,中空,蛋壳色至淡黄褐色;菌柄圆柱形,中空,近白色。菌盖表面有不规则多面形凹窝皱褶似羊肚,由此而得名。

羊肚菌属于低温高湿性真菌,凉山州的甘洛、昭觉、会理、会东、盐源等地均有采集该菌的记录。生长的最适温度为6℃~11℃,相对湿度为65%~78%。每年春季4~5月和秋季8~9月雨后常多发生,比蘑菇要早发生2~3个月。当日平均气温9℃以上、地温达2℃~3℃时(约4月初),便有大量菌丝萌发,此时为萌动期;当气温15℃~18℃、地温6℃~9℃时,菌丝生长迅速并进行组织分化,形成子实体原基,随温度升高,羊肚菌破土而出并迅速生长,此时为盛产期;若气温超过23℃、地温12℃以上时,子实体生长缓慢,进入消失期。羊肚菌生长期除了要求较低的气温外,还要有较大的温差,这可以刺激菌丝体的分化。此外,子实体对光线要求低,忌阳光直射。

羊肚菌多生长于石灰岩或白垩质土壤中,在腐殖质土、黑黄色壤土、沙泥混合土、砾壤土中均有出现,尤喜生于火烧迹地及旧苹果园,甚至认为苹果树的灰分和焦木块是羊肚菌的最好养分。羊肚菌常发生在油桐、梧桐、乌桕的阔叶林和以冷杉、云杉为主的混交林及草原草丛中,多垂直分布在海拔2600~3200 m之间,但在低海拔的平原农家庭院、菜地、草坪等腐殖质较高的地方也偶有生长。在生长羊肚菌的环境下,其腐殖质土壤一般厚10~25 cm, pH 6~8,含水率56%~62%。(一)圆锥羊肚菌(M.conica Pers)

圆锥羊肚菌又名尖顶羊肚菌,春夏之交雨后生于阔叶林及混交林中地上、林缘空旷处。子实体散生或群生。菌盖长而近圆锥形,顶端尖或稍尖,长5 cm,粗2.5 cm,表面有许多小凹坑,小凹坑多呈长方形,且多纵向排列,由横脉连接,淡褐色,棱脊色较浅,小凹坑内表为子实层。菌柄长6 cm,粗1.7 cm,白色,上部平滑,下部有时带有不规则的沟槽,中空。子囊长圆柱形,(250~300)μm×(17~2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侧丝线形,顶端膨大,粗9~12 μm。子囊孢子长椭圆形,(20~24)μm×(12~15)μm,无色。(二)粗柄羊肚菌[M.crassipes(Vent.)Pers]

粗柄羊肚菌又名粗腿羊肚菌、皱柄羊肚菌。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近圆锥状,长7~9 cm,粗5~6 cm,表面的小凹坑近圆形,大而浅,淡黄色,棱脊薄,不规则地相互交织。小凹坑内为子实层。菌柄近白色至淡黄色,长10 cm或更长,基部膨大处可达5 cm粗,表面有纵行显著扭曲的粗凸隆起,中空。子囊圆柱状,有孢子部分150 μm×18 μm。侧丝顶端稍膨大。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22~25)μm×(15~17)μm。(三)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 Peck)

黑脉羊肚菌又名小尖羊肚菌,于云杉、冷杉等林地上大量群生。子囊果中等大,高6~12 cm。菌盖锥形或近圆柱形,顶端一般尖,高4~6 cm,粗2.3~5.5 cm,凹坑多呈长方圆形,淡褐色至蛋壳色,棱纹黑色,纵向排列,由横脉交织,边缘与菌柄连接一起。菌柄乳白色,近圆柱形,长5.5~10.5 cm,粗1.5~3 cm,上部稍有颗粒,基部往往有凹槽。子囊近圆柱形,(128~280)μm×(15~23)μm。子囊孢子单行排列,(20~26)μm×(13~15.3)μm。侧丝基部有的有分隔,顶端膨大,粗8~13 μm。(四)小羊肚菌(M.deliciosa Fr.)

小羊肚菌又名小美羊肚菌,主要生长在稀疏林地上。子囊果较小,高4~10 cm。菌盖圆锥形,高1.7~3.3 cm,直径0.8~1.5 cm,凹坑往往呈长圆形,浅褐色,棱纹常纵向排列,有横脉相互交织,色交凹坑,边缘与菌盖连接一起。菌柄长2.5~6.5 cm,粗0.5~1.8 cm,近白色至浅黄色,基部往往膨大且有凹槽。子囊近圆柱形,(300~350)μm×(16~25)μm。子囊孢子单行排列,椭圆形,(18~20)μm×(10~11)μm。侧丝有分隔或分枝,顶端膨大,粗11~15 μm。七、香菇

香菇(Lentinus edodesSing)在分类上属于真菌界(gycota)、真菌门(Eumye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真担子菌纲(Eubasi-diomycetes)、层菌亚纲(Hymenomyeetiae)、伞菌目(Agaricus)、白蘑科(Trieholomataaeeae)、小香菇属(Lentinula)。

香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香菇的营养器官,是由许多菌丝集合连接而成的群体,呈蛛网状。菌丝由孢子或菇体上任何一部分组织前发而成,白色,绒毛状,纤细有横隔和分支,细胞壁薄,粗2~3 μm。菌丝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基质表面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是香菇的繁殖器官,由菌盖、菌褶和菌柄等部分组成。菌盖圆形或肾形,直径3~6 cm,大的可达10 cm以上;盖缘初时内卷,后平展;表面淡褐色或黑褐色,被有同色或黄白色易脱落的鳞片;干燥后有菊花状或龟甲状裂纹。幼时菌盖边缘与菌柄间有淡褐色棉毛状的内菌幕,菌盖展开后,部分菌幕残留于盖缘。菌肉肥厚,柔软而有韧性,白色。菌柄中生或偏生,常向一侧弯曲,白色、坚韧、中实、纤维质,长3~10 cm,粗0.5~1 cm。菌褶白色,自菌柄向四周放射排列,表面被以子实层,子实层上有许多担子和囊状体,每个担子有4个担子梗着生4个不同极性的孢子。孢子易从担子梗上脱落,随风飞散,每一朵香菇可散发几十亿个孢子。孢子白色,光滑,椭圆形,2.5~4.5 μm。第二节野生食用菌人工培养现状

野生食用菌以其鲜美的口感或独特的药用价值颇受青睐,但其出产受到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仅在某些地方的某些季节才能采集,产量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众多的研究者在为各种野生食用菌的人工培养而努力。目前,一些野生食用菌已经成功实现人工栽培,而某些品种因其需要的特殊生长环境尚未研究透彻而没有实现人工栽培,如鸡枞菌。不能栽培获得子实体的野生食用菌可通过人工液体发酵培养获得其中的活性物质而加以利用。野生食用菌的人工培养一般分为分离纯化菌种、菌种的扩大培养和发酵培养三个阶段。一、菌种分离

菌种分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所需要的食用菌与其他微生物分开,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以获纯培养的过程。分离纯化得到的纯培养即是母种。母种的培育既是制种的关键,也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母种可由孢子萌发而成,也可从子实体组织分离或用斜面菌的菌丝体一节扩增而得。(一)分离方法

1.孢子分离法

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成熟的有性孢子(担孢子或子囊孢子)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萌发成菌丝体而获得的纯培养的方法。孢子分离法的程序为选择种菇、种菇消毒、采收孢子、接种、培养、挑菌落、纯化菌种、母种。(1)种菇的选择。

选择出菇早、菇形好、个头符合商品标准并且均匀、生长健壮、产量高、无病虫害、成熟度80%的子实体。(2)种菇的处理。

取成熟度80%的良好种菇,去杂物,用75%酒精抹擦菇体,去除菇柄,放入灭菌的器皿内备用。用一个顶部有孔口的玻璃罩,罩下放一张干净的白纸,白纸上放一培养皿,皿口向上,取一铁丝、双层纱布、棉塞备用。以上物品放在一白瓷盆内,物品全部经灭菌处理,把种菇用铁丝钩着菇盖,菌褶向着培养皿,挂在罩顶的孔,菇体在罩内稍接近培养皿为宜,用棉塞、纱布把罩孔封好,连白瓷盆一起在适温漫射光条件下培养12~20 h,孢子散出,用接种针或接种环取单孢或少数几个孢子在斜面或平板培养基上划线分离,要求无菌操作,把接种的培养基(放)在适温、黑暗条件下培养3~4d可得纯培养菌丝体。(3)孢子的收集及培养。

多采用钩悬法收集银耳、黑木耳及毛木耳等孢子。在无菌箱或超净工作台上,将新鲜成熟的耳片用无菌水冲洗数次,然后用无菌纱布将水吸干取一小片挂在钩子上,钩子的另一端挂在三角瓶口,使分离材料悬于培养基正上方,务必使分离材料碰到瓶壁。瓶内装有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耳片距培养基表面2~3 cm,再拿到灭菌箱内取出耳片,塞上面塞,继续培养或把孢子转到试管中培养,从而得到菌种。

此外,孢子分离还有单孢子分离法和多孢子分离法。如吴锦文用单孢子分离法选育出“轻食51号”和“轻食67号”蘑菇新品种。而对于二极性异宗结合的食用菌单孢子和多孢子分离,都比较适用孢子印分离法、孢子弹射分离法、种菇插种法、菌褶涂抹法等。

2.组织分离法

切取子实体、菌核、菌索内部组织获得纯培养的方法都属于组织分离法。(1)子实体分离法。

选取成熟度50%~60%的幼嫩子实体,择优良种菇,去杂,用75%酒精抹擦菌体,稍干,再用0.1%氯化汞抹擦菌体,用解剖刀从菇体底部轻轻纵向切一刀,然后用手把菇掰开。用解剖刀在菇柄与菇3盖之间或菇柄上部挑取0.2 cm的小块组织,放入适当的斜面或平板培养基上(常用PDA),在23℃~25℃恒温、黑暗条件下培养3~5d,经转管纯化。菌盖较小或木质化的子实体,如金针菇、灵芝等,可用镊子挑去菌柄中间组织接种获得纯培养。以上必须无菌操作。(2)菌核分离法。

菌核是某些食用菌在不良环境条件下,菌丝体形成的块状或粒状的休眠体,如茯苓、猪苓等生成菌核。分离时先将菌核表面洗净,再用75%酒精表面消毒,接着用无菌刀将菌核切开,挖取中间组织块,接种到斜面或平板培养基上恒温培养即可。(3)菌索分离法。

用75%酒精表面消毒2~3次,在无菌条件下去掉黑色外皮,露出白色菌皮部分,用无菌刀剪一小段移植到平板培养基上25℃恒温培养,即可得到新生菌丝。

3.菇木分离法

在食用菌繁殖盛期以后,选择出菇良好、无病虫害的菇木晾干,截取2 cm长的小段,放在0.1%氯化汞中浸1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2~3次,吸干水分,或通过酒精灯火焰重复燎烤几次,用75%酒精表面消毒。然后用解剖刀把木段四周切去,再把木段切成火柴枝大小的木枝,每个木枝去两头,接入平板培养基上,在适当条件下3~5d长出菌丝体,即得母种。以上必须无菌操作。基质分离还有土壤分离法。

4.培养料分离法

选择子实体发生早、产量高、无病虫害的移栽袋,待子实体长到成熟度80%时去掉子实体,然后用75%酒精消毒整个栽培袋,同时将接种工具和接种培养料一起放入接种袋,用甲醛熏蒸消毒。分离时去掉袋料表面老菌丝,用接种针挑取小块长有菌丝的培养料,接入试管内,适宜温度下培养。选取菌丝良好的试管转管纯化。(二)接种方法

接种操作最重要的是防止杂菌污染和保证菌种的存活。接种方法有以下两种:(1)暴露接种:在暴露接种时,只需一个平面、一盏酒精灯、一个接种钩和一盒火柴即可。在接种前,首先将平面用湿布擦干净,把菌种及培养基试管分别放在酒精灯附近,再用肥皂洗干净手,自然晾干,然后用酒精棉球擦一遍手,随后开始接种。用火柴点着酒精灯,把接种钩灼烧灭菌,稍凉后按常规法移接即可。接种时,一定不要离开酒精灯火焰旁,操作要熟练、迅速,这样才能效果好。(2)使用接种箱或超净台接种:这种接种方法需要药品或紫外线照射灭菌,最少要用30 min对环境进行照射灭菌或药品灭菌,然后常规接种。另外,利用暴露接种进行组织分离效果也很好。最后根据不同的食用菌在所需温度下培养。二、液体培养

液体发酵技术应用在食、药用菌方面的研究最早是在1948年,美国的Humfeld H等对蘑菇进行了液体发酵实验,并首先提出了用液体发酵技术来培养蕈菌的菌丝体。Block S博士于1953年用废柑汁深层培养了野蘑菇;Szuecs J于1958年第一个用生化反应器培养羊肚菌菌丝体,使食、药用菌的液体发酵生产跨入了工业化规模生产阶段;日本的杉森恒武等于1975、1977年用1%的有机酸和0.5%的酵母膏组成液体培养基,取得了大量香菇菌丝体。我国于1958年开始研究蘑菇和侧耳的深层发酵,于1963年进行了羊肚菌的工业化商品生产。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外又有许多有关食、药用菌液体发酵的研究报道,并有一些发酵产品,如猴头菌素片、假密环菌片、灵芝片、安络痛及银耳糖浆等药物及其他保健品陆续走向商品市场。

采用液体发酵技术生产菌丝体,周期短、成本低、产量大,且有工业化生产前景。食、药用菌液体发酵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原料来源广泛

食、药用菌的液体发酵可用工业淀粉、山芋粉、豆粕、麸皮等廉价工农业产品为原料,还可利用工业废水,如木材水解液、各种大豆深加工废水、玉米深加工废水及淀粉废水等作为原料。

2.生长快速

由于生化反应器内装有通气搅拌系统、温度调节系统、pH值调节系统和培养基补给系统等装置,能控制最佳的培养条件,所以在短时间内能积累大量菌丝体和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

3.生产周期短

食、药用菌液体发酵一般仅需要3~10 d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菌丝体和生理活性物质,而固体培养基则需要30~60 d。

4.工厂化生产

食、药用菌液体发酵是在生化反应器内通过控制最佳条件来培养菌丝体,不受季节限制,生产工艺规范;固体栽培生产往往需要较大的空间,条件难以控制,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液体培养能克服上述缺点。

5.产生的活性物质多

利用液体发酵产生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质高于子实体。资料表明,灰树花液体培养菌丝体中的灰树花多糖含量明显高于子实体中的多糖含量。另有报道,液体培养灵芝菌丝体中的粗多糖及水溶性多糖含量均高于子实体部分,分别为子实体的2.26倍和3.5倍。三、固体培养(一)常用培养基

常见的食用菌固体培养基一般是在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的固形物(木屑、棉子壳、作物秸秆)中加入适量的辅助营养料(麸皮或米糠)再与水配制而成的,如木屑培养基、棉子壳培养基等。棉子壳含粗蛋白4.0%、粗纤维44.9%、粗脂肪1.4%,是最重要的传统碳源物质。除了营养物含量丰富外,其结构外松内实,通气性好,蓄水性也较强,非常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是栽培食用菌的上等原料。麸皮含蛋白质14.1%、粗纤维10.5%、脂肪3.9%,是主要的传统氮源物质,多用于调整食用菌栽培料的碳氮比,还可为食用菌生长提供所需的各种维生12素,如VB、VB等。

传统的食用菌固体培养基原料尤其是氮源物质往往可作为饲料原料使用,因此价格还是不低的;而生产食用菌消耗的培养基原料数量很大,这导致食用菌成本居高不下。在全球粮食和饲料价格都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利用农业废弃物或农产品副产物经合理组合和营养强化而制备出优质、安全、价廉的食用菌固体培养基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在已经报道的农产品副产物营养物质成分含量研究结果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如玉米皮含有纤维素17.2%、半纤维素51.7%、木质素0.9%,还有淀粉17.2%;花生壳含有粗纤维59.9%、粗蛋白7.7%、无氮浸出物10.4%;葡萄枝中的营养成分也非常丰富,含有粗蛋白5.57%、纤维素64.38%、粗灰分3.81%;还有谷秆两用稻草粉也是一种含有丰富氮素的原料,其粗蛋白含量达8.0%~10.0%;花椒子是花椒果皮生产中的主要副产物,含有蛋白质14.00%~15.89%、粗纤维37.00%~39.23%。这些农业废弃物或农产品副产物都具备作为食用菌固体培养基原料配料选择的潜质,因此,以食用菌传统栽培料的营养要求为标准,通过将农业废弃物或农产品副产物进行合理组合与营养强化,就有可能制备出适合食用菌栽培的固体培养基。(二)固体培养基的开发

1.以农作物秸秆为主料的培养基开发

每年农业生产都会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农民通常采用焚烧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极易污染环境并造成资源浪费。烟秆作为烤烟生产的副产品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物质。石健林等利用烟秆代替部分棉子壳栽培真姬菇,结果菌丝生长快,单产和原料生物转化率都高。刘连强等利用大豆秸秆栽培白灵菇,发现豆秸添加量为75.0%时,白灵菇菌丝生长速度和子实体产量都会相应增加。彭学文等以小麦秸秆为主料栽培双孢蘑菇,当麦秸添加量达47.6%时,菌丝生长速度快、满袋时间短,鲜菇产量也高。陈君琛等利用谷秆两用稻草粉代替栽培料中50%的麦麸栽培珍稀食用菌秀珍菇、金福菇、茶树菇,其生物转化率分别提高了5.84%、7.98%、25.26%,同时降低了栽培袋的污染率,节省了大量麦麸。这些研究成果为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以农作物的皮、壳为主料的培养基开发

农作物的皮、壳富含各类营养物质,是食用菌固体培养基较为理想的基质材料。玉米皮属于一种谷类外皮膳食纤维资源,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周帅等以玉米皮蒸煮后的滤渣接种灵芝进行固体发酵,获得了可观的灵芝菌丝体产量,用其制成的含多糖和膳食纤维的产品具有较好的保健功效,经济价值较高。菠萝皮含有的营养成分与果肉的基本成分相接近,尤其是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潘漫等用菠萝皮替代部分棉子壳栽培猴头菇,结果当菠萝皮所占比例为40%时,猴头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也较纯白浓密,生物转化率最高。柑橘皮渣是鲜食和生产果汁、水果罐头后产生的废弃物,含糖类物质55.0%~65.0%、粗蛋白6.4%~8.1%、粗脂肪2.3%~2.6%、粗纤维9.5%~10.6%。张云茹等以柑橘皮渣为主要原料,以稻壳、豆粕等为辅料进行了平菇袋栽试验,配方中柑橘皮渣与辅料质量比为12∶1时,所得平菇的鲜菇产量和生物转化率均较高。花生壳中含粗纤维59.9%、粗蛋白7.7%、无氮浸出物10.4%。祁迹利用花生壳替代棉子壳栽培平菇,在替代量为30%时,产生了显著的增产作用,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核桃壳中含木质素38.05%、纤维素30.88%、半纤维素27.26%,且含有Ca、Mg、Fe等无机营养元素。于海龙等以核桃加工下脚料核桃壳替代部分常用培养料中的木屑、玉米芯进行刺芹侧耳(杏鲍菇)栽培试验,结果杏鲍菇发菌快,子实体蛋白质含量高,单瓶产量与使用常规培养料栽培的相近,效果理想。花椒子是花椒加工生产中的主要副产物,营养非常丰富,脱脂后的花椒子饼粕蛋白质含量高达48.0%以上。胡燕等以棉子壳为主料,以花椒子残渣代替麦麸为辅料进行姬菇的栽培试验,结果当花椒子残渣含量达到50%时,姬菇子实体菌盖直径最大、菌柄最粗,姬菇子实体总湿重最大可达471.63 g,粗脂肪含量最低为0.97%,多糖含量最高达2.59%,蛋白质含量最高达53.34%,是普通姬菇的数倍,因此花椒子饼粕可作为氮源替代物或营养强化剂用于姬菇栽培生产。

3.以经济林木的树枝、木屑为主料的培养基开发

树枝、木屑作为经济林修剪废弃物常常被当作柴火烧掉或不可利用的废弃物丢掉;而事实上树枝、木屑在营养成分上和棉子壳等相近,也可作为食用菌固体培养基的培养基质使用。卢玉文等在培养基中加入35.0%的桑枝培育猴头菇,结果菌丝生长速度快、污染率低、生物转化率高,并且菌包后期失水少、出菇后劲足。张敏等利用桑枝屑替代棉子壳作为原料生产杏鲍菇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王德源等以果树木屑为主,辅以其他原料,采用熟料栽培方式栽培鲍鱼菇,结果其生物转化率可达110%以上。肖胜刚等则以松木屑、杉木屑栽培鲍鱼菇,同样得到了菇体质量高、口感好的产品。陈丽新等以葡萄枝为主要原料栽培秀珍菇,结果菌丝长势好,且生物转化率高,最高可达82.2%。邱发奋等、刘传森等分别以10%~30%、30%~45%的烟秆屑替代部分木屑和棉子壳栽培金针菇、茶树菇,结果金针菇和茶树菇的菌丝生长快,产量和生物转化率高。以上研究表明,以树枝、木屑作为食用菌培养基基质可以取得减少环境污染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双重效果。

4.以植物茎叶为主料的培养基开发

葛藤茎叶是加工葛粉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蛋白质和果胶质等营养物质,且葛藤茎叶中丰富的果胶质经高温处理后产生的降解产物——单糖及其衍生物能刺激食用菌菌丝的生长。王世强等利用葛藤茎叶栽培平菇,生物转化率约为180%,比稻草对照组的生物转化率提高了44%~56%。相似的还有香蕉茎叶,其含有蛋白质13.8%、粗纤维21.3%以及Cu、Zn、Mn等多种无机营养元素,用于栽培平菇和秀珍菇也获得了良好效果。

5.以菌糠为主料的培养基再利用

栽培过食用菌的菌糠中含有大量尚未完全利用的菌丝体及营养物质,可作为食用菌培养基基质进行循环利用。王胜蕊等、范可章等、宫志远等利用金针菇菌糠代替棉子壳栽培鸡腿菇、平菇和秀珍菇都获得了良好效果。柳青等也证明利用草菇下脚料替代新稻草栽培蘑菇是可行的。(三)固体培养基栽培食用菌的过程调控

1.碳氮比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食用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的培养基碳氮比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碳源的吸收利用率为25%,碳源不足则菌丝容易早衰;氮源不足则菌丝生长弱、缓慢,氮源过量则菌丝过旺,不利于积累代谢产物。为了使食用菌能正常生长发育,培养基除具备足够的营养物质外,还应注意碳、氮两种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使之既能保证菌丝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又能保证子实体发育的顺利完成。卢伟等采用棉子壳、棉花秸秆和麸皮为主要原料,探索不同碳氮比的培养基对金针菇培育的影响,结果当培养料的碳氮比为30∶1~40∶1时较为适宜,此时金针菇的栽培周期较短,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都较高。雷锦桂等以羽叶决明为主料、麸皮为辅料栽培鸡腿菇,发现碳氮比在28∶1、32∶1的条件下鸡腿菇产量较高,分别为285.5 g和258.8 g。

2.温度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不同种类的食用菌需要的生长适宜温度不一致,一般可分为低温型、中温型和高温型三类。于海龙等研究了温度对猴头菇生长的影响,发现出菇适宜温度为14℃~19℃,高于或低于该范围子实体将出现发红现象,其中出菇最适温度为16℃,此时出菇周期最短,并且产量最高,说明猴头菇属于低温型食用菌类型。蔡爱群等采用斜面培养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发现杏鲍菇不同品种菌丝的适宜生长温度均为20℃~30℃,最适温度为25℃,说明杏鲍菇属于中温型食用菌类型。韩丽荣等采用木屑、麸皮栽培鲍鱼菇后发现,原基分化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环境温度在10℃以下时,鲍鱼菇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伍国明等研究发现,在低于5℃和高于40℃的培养条件下,草菇菌丝均不能生长,在30℃和35℃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由此可知,鲍鱼菇、草菇属于高温型食用菌类型。

3.pH值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培养料pH值是影响食用菌生长的环境因素之一,其会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及酶促反应的速度;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菌丝体生长所需要的基质酸碱度是不同的,大多数食用菌喜偏酸性环境,适宜菌丝生长的pH值为5~8,大部分食用菌在pH值大于9.0时生长受阻,甚至生长停止。孙廷林等研究发现,白灵侧耳的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5.02~7.24,在此pH值范围内,菌丝生长快,菌落浓密,气生菌丝直立旺盛;但当pH值大于9以后,菌丝生长极缓慢。覃晓娟等发现初始pH值在6.0~8.0时,草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13.5 mm/d,且菌丝长势强;当pH值在9.0~11.0时,菌丝生长速度逐渐降低,菌丝长势依次减弱。张敏等研究发现,宾王菇菌丝生长最适宜pH值为6~9,其中pH值为8时最好,此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长势旺盛,菌丝浓密;而pH值低于6或高于9时,菌丝生长缓慢,pH值达到11时菌丝易老化。

4.水分含量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水分是食用菌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它与食用菌对养料的吸收及运输、代谢废料排泄等紧密相关。在食用菌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适宜含水率一般为60%~65%;子实体形成阶段需水量更大。陈秀炳等研究发现,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培养料适宜含水率65%~75%,最适含水率为75%。涂永勤等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子实体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基质含水率60%~80%、空气相对湿度95%~100%为宜,当含水率达70%时,子实体形成率高达84.4%。

5.光照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光照是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不同食用菌对不同可见光的反应不一;光照具有两重性,既可刺激食用菌发育,也可抑制食用菌生长。王立华等采用新型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光源设置不同光质来栽培灵芝,发现蓝光处理及黑暗对照条件下灵芝菌丝体生长较快,黑暗对照条件下菌丝体形态纤细、菌落淡薄,蓝光、白光处理菌丝体粗壮、菌落浓密,白光处理菌丝体生物量积累最高,蓝光次之。罗茂春等研究发现,黑暗条件有利于红平菇菌丝体的生长,白光和自然光照条件下红平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最好、数目多、成菇率高,生长发育最优的光照条件是40 W散射白光、每天光照8 h左右、光照度控制在1020 lx。四、仿生栽培

仿生栽培是模仿生物自然规律栽培植物的方法。现代农业在模仿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到模仿生物的自然规律。如根据果树发育阶段多、周期长、对生态要求高等特点进行集约栽培;模拟野生果林的结构和组成,进行密植、综合经营、加厚耕作层、覆盖免耕、综合防治病虫害;模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合理增施化肥、有机肥和生理活性物质及二氧化碳肥;根据植物异株克生进行合理间作、轮作、套作;根据实生复壮规律进行柑橘品种实生复壮等。以上仿生栽培方法可以克服短期行为造成的灾难,改善生态和生理状况,进一步提高栽培效益。第三节野生食用菌加工利用现状和前景一、野生食用菌加工利用现状

目前,常见的野生食用菌产品中,除新鲜销售以外,主要是通过简单的烘干制成干品出口或内销,或加工成罐头、腌制品、蜜饯产品等。由于食用菌鲜品储藏时间有限,而制成干品后损失了大量的营养及鲜味物质,失去了食用菌原有风味,所以一些其他简单加工的方法应运而生。通过简单加工既能达到长期储存的目的,又能较好地保持食用菌原有形状和风味,并增加产品的可视性和美观度,且食用快捷方便,安全卫生。但是食用菌加工成罐头、腌制和糖制产品,其市场还不成熟,市场份额不大。(一)新鲜品

新鲜品在产地或附近区域销售较多,随着交通及冷藏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有部分野生食用菌远销海外。比如松茸,就常在采集后分级包装,在冷藏条件下远销日本等国。

野生食用菌新鲜品在保鲜、加工及储存、运输等过程中主要的技术要求如下。

1.尽快置于低温环境

鲜菇一经采收,须整齐排放在小型矮装容器内,并尽快送往低温车间进行整理。容器体积为40 cm×28 cm×16 cm(长×宽×高),其形状像周转箱,底部实板,四周预设直径2~3 cm的圆孔,底下四角均有内缩插接角块,以便于多层码高。鲜菇采收时顺头排放,不使头尾相接,以免造成污染。低温车间内温度为1℃~3℃,可将普通恒温冷库改造后利用,连同其他包装容器存放于车间内,以使其彻底降温。鲜菇成箱搬入车间后分开摆放,不得再多层码高,以便于菇体充分降温。该环节对于气温高于15℃时采收的鲜菇尤为重要。整理的工具有薄片不锈钢刀或竹片刀,以及小包装封口、打箱等设备。

2.认真整理,保鲜包装

先用小刀将鲜菇基部削净,去掉泥土、基料等杂物,鳞片多时就一并除去,一般不用水洗,否则缩短产品货架寿命。待菇体内部降温至3℃以下时,即可分装。一般可用泡沫质地的饭盒样式,制作为高约5 cm的单盒,长、宽根据所装菇体的一般情况确定,每盒约装鲜菇150 g。若禁销塑料包装,可定制纸质盒。根据鲜菇形态及规格大小确定排放方式,然后封包保鲜膜。将小包装盒再装入泡沫保鲜箱内,透明胶带封口即可。

3.储运过程重视降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