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机理与声乐训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5:10:01

点击下载

作者:董颖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歌唱机理与声乐训练

歌唱机理与声乐训练试读:

前言

人类能发出声音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的结果,伴随人的呼吸产生的气息运动促使声带振动而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但人在歌唱的时候,尤其是唱出美妙动听又兼具艺术修养的歌声,是必须经过科学、合理的声乐训练才能获得的。但因生理构造等原因,导致嗓音条件大相径庭,所以,歌唱者的音高、音域等都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声乐教育工作者在歌唱教学的实践中,在进行歌唱技能技巧训练时,能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善于启迪,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从而使学习者获得理想的“珠圆玉润”的歌唱声音。

众所周知,任何一件乐器的演奏,其最高追求目标都是在音色上尽其所能地模仿出美妙的歌声,著名音乐家赵梅伯先生曾说过,在音乐的领域中,最动人的音乐,还是人们自己的歌声。歌唱者本身就是一件乐器,歌唱者本人亲自来演奏这件乐器,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自身这件乐器时,要对乐器构造有着充分的了解,以便对乐器进行调试和修整,而后才能运用演奏技巧奏出动听的声音,准确再现音乐作品的内涵。所以研究声乐艺术,不能离开基于歌唱生理机能研究的声乐训练。

在本人十余年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爱好歌唱或是专业歌唱者在受过声乐训练后,没有长进,有的人反而歌唱的声音出现问题,甚至出现嗓音疾病,这里面原因诸多,也可能是自我盲目摸索,抑或是教育者错误的指导,断送了自己的艺术前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必须要从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入手,因为歌唱发声过程中的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我们更多的是用内在的“感觉”来控制它,很多时候会造成主观上感受的混乱,当歌唱者对自己的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和自身嗓音条件有了清晰、科学的认识后,再针对性地加以声乐技巧、技能的训练,方可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也就是要让施教者和学习者注意理顺歌唱生理机能在歌唱过程中的协调运动,以保持歌唱的良好发声状态,并针对性施之以扩展音域、美化音质、音色等声乐训练,从根本上保证唱歌方法的正确,提高演唱水平。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蒙许多音乐界尤其是从事声乐教育的同行们的大力支持,特别要提到的是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徐国立教授,以及我的恩师,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徐敦广教授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向本书参考的所有文献作者、本书所选用的声乐练习曲作者一并表示最深切的谢意。

最后,感谢我的爱人刘大为先生,在我编写本书过程当中,不厌其烦地帮我整理书稿,调整校对,用本书的出版来一并答谢。

由于本人写作水平的局限,本书中难免有遗漏或不妥,请不吝赐教。董颖2015年5月13日第一章声乐艺术概述

一、声乐艺术

声乐是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它是通过人声来表达音乐的一种艺术形式。“现代唯物主义认为:音乐与歌唱同样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产生了人与人相互交流的语言,语言的发展刺激了发声器官的发育,使之能表达出比模仿兽叫更复杂、更能表达思想感情的音乐语言。”声乐艺术的产生与人类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并伴随着人类发展史不断地发展、变化。“声乐艺术,是以艺术化的嗓音、语言化的旋律,塑造声腔与语言高度融合的听觉审美形象,并通过生动的表演产生视觉审美形象,表现音乐与文学的寓意与意境,借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声乐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我国有记载的声乐艺术大概是从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在狩猎或采摘等劳动活动中自发产生的。纵观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历史,传统声乐艺术可以说是其主要的构成形式,早在黄帝时期就有描写劳动情景的民歌《弹歌》,歌词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歌生动地描写了原始先民们狩猎的过程,砍断竹子,制作武器,弹发土石,追逐并射杀野兽。可以说,我们早期的声乐艺术就是以这样一种形式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着。图1.1 《弹歌》描绘的场景

二、声乐艺术的基本特性(一)声乐艺术是用人声来表现音乐的艺术

声乐艺术作为众多艺术门类的一种,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独特的演奏乐器——人声,是演奏者本身与音乐最为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动人的声乐表演是情与境、意与韵的完美结合,是艺术家用歌声奏出的、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音乐,是用灵魂和生命谱写的艺术,其魅力是无与伦比的。(二)声乐艺术是音乐和语言的完美结合

诗与乐是艺术的主要门类,迷人的语言艺术和优美的旋律音乐的结合是声乐艺术又一本质特征。音乐是通过音响抒发情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文学是用文字的形式表达情感、表达生活,二者在声乐艺术中的结合,使音乐表述的不确定性通过歌词进行了填补,即拥有音乐本身所具备的强大的情感震撼力,同时还加入了语言的意境美和情境美,这使声乐艺术在音乐艺术中魅力独特。(三)表演性是声乐艺术的又一特征

音乐艺术是表演艺术,而声乐艺术的表演性更为突出。声乐作品可以说故事,可以刻画不同的人物,所以才会有歌剧这种相当于戏剧的作品,这些都有赖于声乐艺术有歌词,可以通过歌词表现比较确定的内容,这种内容性使声乐艺术在其表演的过程中自然会带入表演者自身的肢体表达,它是声乐艺术表演情境的一部分,是表现作品尤其是歌剧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在其他音乐艺术里是独一无二的。

三、声乐艺术的表演形式(一)独唱(Solo)

一个人演唱一首作品称为独唱,独唱一般由钢琴、小乐队、管弦乐队或交响乐队伴奏。这是声乐艺术比较常见的表演形式,也是声乐艺术家体现个人歌唱水平的重要表演形式。(二)重唱(Ensemble)

重唱是二人或更多的人演唱同一首多声部作品的声乐艺术表演形式,个人按照各自不同的声部,重叠、交错演唱作品。重唱根据参与人数的不同可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同时还根据性别的不同分为男女生二重唱、女生三重唱、男生四重唱、混声四重唱等等。

重唱多见于歌剧选段、神剧、清唱剧等等,尤其在歌剧中,重唱作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著名的《饮酒歌》就是出自歌剧《茶花女》中的一首男女生二重唱,由于曲风欢快、热烈,至今广为流传,还有《紫藤花》选自中国歌剧《伤逝》,也是一首男女生二重唱作品,旋律优美,用紫藤花象征二人美好的爱情。像这样的歌剧选段还有很多,重唱作品通过不同人物担任不同声部,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性格,在一首作品里重叠出现,不仅使作品层次更加丰富,而且也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这也使重唱在声乐艺术表演形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对唱(Autiphon)

一问一答式的演唱形式,对唱与重唱不同,重唱主要的特点是声部间的重叠和同时进行,而对唱一般是两个人或两组人以对答的形式交替进行演唱旋律不同的单声部作品,对唱可分为男生对唱、女生对唱或男女生对唱等。

在我国,对唱歌曲非常多见,尤其在民间,很多的民歌、山歌、情歌等作品都是以对唱形式演唱的。如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对山歌就是对唱歌曲,再如《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唱《张老三我问你》等,都是对唱作品。(四)合唱(Chorus)

合唱是由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人承担不同声部集体演唱的多声部艺术形式,一般有指挥,可以有伴奏或无伴奏,无伴奏合唱对合唱队员的要求较高,但也正因为如此,其纯净、美妙的人声会给人以天籁的享受,使无伴奏合唱独具特色。合唱按声部可划分为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按人声类别可划分为男声合唱、女生合唱、混声合唱和童声合唱等。女生合唱由于其自身音色的柔和、甜美,所以擅长表现柔美、细腻、哀怨、缠绵的作品,如《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男生合唱由于其自身音色的雄壮、嘹亮,所以擅长表现气势宏伟、刚毅雄壮的作品,如歌剧《自由射手》中的《猎人合唱》等。混声合唱表现力比较丰富,其可表现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优秀作品很多,如《我和我的祖国》《在银色的月光下》等等。我国的合唱艺术是比较年轻的艺术门类,但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留下了大量的风格各异的优秀的合唱作品。如黄自创作的清唱剧《长恨歌》、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还有各种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如《阿拉木汗》《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牧歌》等等。(五)齐唱(Unison)

多人演唱一个声部的声乐作品就是齐唱。齐唱分为女声齐唱、男声齐唱、混声齐唱等,齐唱由于只有一个声部,对齐唱成员的要求不高,所以齐唱是群众歌咏活动的重要形式。优秀的齐唱作品有《学习雷锋好榜样》《大刀进行曲》等。(六)轮唱(Canon)

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人演唱相同的旋律,以相等的节拍间隔先后出现,形成此起彼伏的演唱效果的一种声乐演唱形式。轮唱虽然演唱的是相同的旋律,但由于这种交错出现的演唱形式,会给人以多声部和声的效果,使听众耳目一新。这种此起彼伏的演唱形式,在复调音乐中被称为“卡农曲”,巴赫的《创意曲》和亨德尔的《弥赛亚》中,都有这样的作品形式。

四、声乐作品的种类(一)歌剧作品

1.宣叙调(Recitativo)

宣叙调亦称为朗诵调,是介于对白、朗诵和咏叹调之间的一种独唱形式。宣叙调在歌剧中是一种对白式的歌唱,旋律简单,起伏不大,篇幅较小,强调朗诵性和对白性的自然音调的变化,经常作为两段咏叹调之间的衔接部分或者是一个重要咏叹调的开始部分,主要是用来叙述剧情、衔接人物或介绍人物关系所用。

2.咏叹调(Aria)图1.2 歌剧《卡门》剧照

咏叹调是相对于宣叙调而言的一种独唱形式的声乐作品,咏叹调的篇幅都较大,一般都是大段旋律的华彩篇章,故表现力极其丰富,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以抒发人物情感和刻画人物心理见长。在歌剧作品中,无论是爱情的甜蜜,还是生活的美好,抑或是人生的感悟,都可以通过咏叹调加以表达,它的旋律或轻轻诉说、或委婉流畅、或激昂奋进,经常将宏大的篇章和演唱者高超的演唱技能相结合,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深刻的审美享受。所以,咏叹调是非常考验演唱者艺术修养的声乐艺术形式,不仅要演唱者有非常好的声乐演唱技巧,同时,还要演唱者能够驾驭作品的情感,能情真意切地、恰当地表现作品、表现人物,从而感染自己、震撼听众。图1.3 歌剧《费加罗婚礼》剧照

3.谣唱曲(Cavatina)

谣唱曲是歌剧咏叹调中的一种,较咏叹调的篇幅要小,或称小咏叹调。谣唱曲不像咏叹调风格激昂、辉煌,而是较为朴素、清雅,旋律是较为歌唱性和流畅的,善于表现沉稳的、朴实的情感。(二)艺术歌曲(Artsong)

艺术歌曲一词,最早是指创作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类抒情歌曲的通称,因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如歌曲表现内容的深刻性,音乐与诗歌内容完美结合的契合性及钢琴伴奏与歌曲紧密结合的一体性等,其在声乐作品中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其最主要的代表是有艺术歌曲之王之称的舒伯特,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优美的艺术歌曲,德文称其为Lied,可谓是艺术歌曲的范本。《小夜曲》是1828年舒伯特在其人生的最后阶段完成的艺术歌曲,收录在《天鹅之歌》中,传说天鹅将死之时必唱动听之曲,故将艺术家辞世之作喻为“天鹅之歌”。

艺术歌曲发展到今天,其作品数量非常庞大,中国从五四运动以后,也掀起了艺术歌曲的创作热潮,如黄自创作的《玫瑰三愿》、赵元任创作的《问》和《叫我如何不想他》等,开辟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先河。

如今的艺术歌曲是泛指艺术家根据优秀诗歌创作的歌曲,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民歌、歌剧作品、宗教作品、儿童歌曲等而言的,其内容更为丰富,题材更为广泛,风格更为多样,其艺术性也大为提高。(三)清唱剧(Oratorio)

清唱剧是大型声乐套曲的一种,有鲜明的剧情和完整的戏剧结构,没有舞台表演,是以音乐会形式表演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清唱剧由合唱、重唱和独唱等组成,以管弦乐伴奏。清唱剧是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和康塔塔相比,清唱剧的篇幅更宏伟,戏剧性更强,故事也更为连贯;与歌剧相比,清唱剧是没有舞台表演的剧。清唱剧没有布景、舞台设计和动作,演员不化装、不表演,只唱,而且所有演员都一直在台上,没有上下场,不分幕,所有章节会有一名叙述者,陈述剧情。“清唱剧一词源于‘aratory’,意为祷告所,它是16世纪后半叶,罗马神父圣菲利普·内里在瓦利切拉的一所教堂祷告所演出的一种有音乐的神剧,用来讲述圣经中的故事,它可以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变现一个叙事段落或某一个场面的部分情节,可以不用服装布景,单纯清唱。”早期的清唱剧使用拉丁文演唱,以圣经为题材,是专属于教会的音乐,后期的清唱剧使用意大利文演唱,取材广泛,一宝宝乖 不要闹 自己买般在音乐会上演唱,这种清唱剧被称为通俗清唱剧。现今流传下来的清唱剧指的就是通俗清唱剧,虽然已不是专属的教会音乐,但是几个世纪以来,其依然是以基督教为主要题材。亨德尔创作的《弥赛亚》是至今演唱最多的清唱剧,其中的《哈利路亚》是经典中的经典之作。图1.4 《弥赛亚》(四)康塔塔(Cantata)

康塔塔是意大利语Cantata的音译,原意是歌唱、演唱,是相对于与演奏的乐曲“奏鸣曲”而言的,是大型声乐套曲的一种,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是巴洛克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音乐体裁。最初,人们将不是歌剧作品的声乐曲都称为康塔塔,以独唱形式出现,由咏叹调和宣叙调组成,后演变成包括重唱、合唱及独唱的大型声乐作品,管弦乐伴奏,整个作品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主,以世俗的和《圣经》故事为题材,分为世俗康塔塔和宗教康塔塔。宗教康塔塔类似于清唱剧,但是比清唱剧规模小,内容也较清唱剧简单。以独唱形式为主的小型康塔塔又被称为室内康塔塔,多用于私人社交场合的表演,而其他较为大型的康塔塔则用于一些重要的特定场合的表演。巴洛克时期音乐大师巴赫创作了大量的康塔塔,其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很多成为后世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五)声乐套曲

声乐套曲是由若干首艺术歌曲组成的成套的声乐作品,整套声乐套曲会反映同一主题,作品之间会相互关联,但每首作品又相对独立,整套作品会形成一段较为完整的故事。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创作的《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声乐套曲,像这样的作品还有舒曼创作的《诗人之恋》《妇女的生活和爱情》等。

声乐艺术以其悦耳动听的嗓音,诠释流动、优美的旋律,以其准确、歌唱性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表现身临其境的歌曲意境,这些都赋予了声乐艺术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在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第二章歌唱发声机理

至今仍有部分声乐教师在对学生的训练过程中,坚持认为歌唱既然是门艺术,坚持只能靠抽象的方法训练,认为歌唱者在歌唱训练过程中总是靠感觉靠感情在控制歌唱,是不能直接而自觉地控制歌唱的。歌唱中,要求学生有饱满的情绪演绎作品是必要的,但过分强调用感情来调动学生的个性,往往会使学生陷入迷惑当中,产生“我用情了”“我用了全身的力量了”“为什么我唱的还是不对”等种种疑问。这时,教师还是固执地回避关于发声器官解剖知识和运用这些器官的物理知识的讨论,认为这种讨论会使学生陷入复杂的歌唱机理问题中去,反而使学生不会歌唱,更加迷茫,那么,学生的疑问就没有办法解答,还是一味强调靠感情、情绪、感觉控制歌唱,那就会在迷途上越走越远,贻误前途。所以,在掌握一定的歌唱生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歌唱训练才是最直接的有效的方法。在本章中讨论的就是一些在歌唱训练过程中,最起码的关于歌唱发声机理的问题。第一部分 歌唱训练的根本目的

一、扎实稳定的歌唱气息

歌唱训练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有扎实稳定的歌唱气息。“气息是歌唱的基础”“谁懂得了呼吸谁就懂得了歌唱”“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歌唱是呼吸的艺术”“呼吸在发声中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因素”,“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无中气),气浊则音讳(换气不当),气散则音竭(不能掌握气口)”、“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气息在歌唱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从歌唱的开始就伴随着气息的支持,没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是不存在的,所以,良好的气息支持可以说是美声歌唱的第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则。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没有了它,自然无法歌唱;歌唱呼吸法是否正确直接关系歌唱声音的优和劣,而且,很多的歌唱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错误的运用气息所引起的。“呼吸法正确与否决定了声音技巧的优劣和发声法的好坏,不正确的呼吸法会导致错误的声音和呼吸器官病,呼吸是歌唱的基础也是决定歌唱好与坏的关键。”所以,将歌唱气息训练得扎实稳定是声乐技巧训练的首要目的。

二、松弛稳定的喉咙状态

歌唱是靠气息振动声带而发声的,喉咙是声带的所在地,也就是歌唱的发源地。松弛稳定的喉咙状态对歌唱发声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在歌唱发声活动中,喉结位置的正确与否总是会对歌唱的音质、音色、共鸣、力度以及声部等形成制约性影响。”

声带的振动发声,离不开松弛稳定的喉咙状态。声带是附着在喉腔里的,前端连在甲状软骨的内角上,后端分别连在两块杓状软骨的声带突上,两片声带的前端连在一起,后端连同杓状软骨共同构成一个三角形(图2.1)。人声是通过声带调整自身状态来振动发出相应的音高的,如在低声区,声带会适度拉长以保持声带的紧张度从而能够挡气发声,声带整体振动;在中声区,声带由不拉长也不缩短的状态过渡到声带开始转向缩短的方式进行振动,从而达到提高振动频率;在高声区,声带不仅缩短而且边缘变薄,声带从整体振动过渡到边缘振动;在极高音声区,声带从边缘振动改为在前部三分之一处开梭形小口的方式,声带的其他部分紧密闭合并不振动,气流只在小口处呼出,象吹笛子一样形成气旋,发出类似哨音的极高音。声带的所有这些变化都离不开喉咙的稳定,这就像小提琴,声带就像琴弦,喉咙就像是固定琴弦的琴身,琴身不固定,琴弦就会松弛,形成不了张力,音高就很难掌控,只有琴身固定了,才有可能通过调整琴弦的紧张度从而调整音高,琴身的固定从声乐角度讲并只从喉部来看就是指喉咙的位置和状态的相对固定,所以,我们在歌唱中常会强调要有稳定打开的喉咙状态就是这个道理。一方面喉头要做稳定下拉的动作,这就像橡皮筋,只有一头固定了,才能拉动另一头进行拉长和缩短,声带也是如此,在喉头稳定下拉的状态下,通过喉部各肌群的配合从而才能进行拉长和缩短等状态的调节;另一方面要半打哈欠使喉咙松弛并打开,这是琴身体积进行相对固定的手段,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了,琴身才相对固定,琴弦才能很好的振动发声以满足歌唱需要。(图2.2)

获得良好的喉腔共鸣,离不开松弛、稳定的喉咙状态。喉腔是歌唱重要的共鸣器官,又是音源所在地,是音源发出的第一站,其状态对调整音源的音质和音色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吸气——半打哈欠”是使喉腔松弛打开的手段,吸气的瞬间喉头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半打哈欠是使喉腔打开,吸气和半打哈欠同时完成,就形成了松弛、打开的喉咙状态,这时喉咙的位置是最适合歌唱的,喉咙又是打开的,而且喉咙是处于较松弛的状态,而不是撑开的,这是最适合歌唱的喉位和喉形。喉腔过于紧缩,如在歌唱中挤着、卡着喉咙唱,会使声音扁、卡、紧张、发白,音色不够圆润;喉腔过于撑大,如在歌唱中习惯撑着喉咙唱,会使声音僵硬、笨重,音色空洞、粗糙,声音的灵活性将大打折扣。所以,只有保持一种合适的喉腔状态,才有可能发出圆润、美好的声音,歌唱需要松弛打开的喉咙状态其目的就在于此。

声乐技巧训练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训练松弛稳定的喉咙状态,这也是美好歌唱的必备条件。

通畅圆润的音质、优美悦耳的音色。“美声唱法最可贵的和区别于其他歌唱发声法的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它丰满、明亮、带金属色彩而又有松弛而圆润的音质。这种音质含有较多的高泛音,音色明亮;同时又具有充分的共鸣,音质丰满。”音质圆润、音色优美是美好歌唱的标准,也是美声唱法的主要特征。要达到这一标准,良好的歌唱共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共鸣在发声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赋予嗓音的音量和音质,并加强其响亮度。为了发出一个洪亮而亲切的嗓音,依靠共鸣比依靠力量更重要些。”歌唱共鸣是改善音质、调整音色的重要手段。

任何乐音都有一个基音的频率和多个泛音的频率,当其他物体或空间所固有的频率和这个乐音的基音或泛音的频率一致或成倍数关系,就会被乐音激起产生共振,歌唱共鸣就是通过声带振动发出基音,通过共鸣腔体的共振从而得到扩大、美化和强化的。声带通过振动发出的基音是很微弱的,这一基音要通过共鸣腔体的共振才能加强其响亮度,合理地运用歌唱的共鸣腔体不仅会扩大声带发出的基音同时也会美化这一基音,而共鸣腔体运用不当其共鸣效果会被削弱或使歌声刺耳、难以忍受。

美声唱法的歌唱声道本身就是一个共鸣体。喉器的下降,使歌唱声道拉长,从而增加歌唱低频泛音,使歌唱的共鸣圆润而浑厚。喉腔、咽腔的直立、绷紧和管道缩小,对获得高频率泛音至关重要,下颌及舌位和舌体的调节可以辅助喉腔、咽腔共鸣管道的调整,口腔是歌唱喇叭,也是歌唱咬字器官。所以,歌唱声道的长短、粗细及形状变化是歌唱共鸣的重要调节因素,歌唱的音色、音质和音量都来源于此,当歌唱共鸣器官协调配合,歌唱乐器能协调稳定,那么,歌唱的音质和音色就是美妙的。图2.3 发音器官示意图

所以,训练歌唱共鸣器官的协调配合是声乐技巧训练的目的之一。

宽广的音域。“音域指某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人声的自然音域主要是指没经过训练、只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音域,由于声带长短厚薄的区别,人声的自然音域会有细微差别,但在一个半八度左右。这是远远满足不了歌唱需要的,所以,声乐技巧训练的又一重要目的就是扩展人声的音域。

宽广的音域是每个声乐学习者都梦寐以求的技能,统一声区是扩展音域的手段,也就是说,将人声的自然音域进行扩展,而且要不留痕迹,不能让声音出现断裂、不统一的现象,要让全音域的声音听起来统一并优美,这也是美声歌唱的原则。声区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由声带的动态调节导致的,日常说话,声带的振动形态最为自然,但这种自然状态要满足不同音域的音都能达到美好的音色效果是不可能的,比如在中低声区,重机能可以胜任,但到了高声区,再用重机能演唱就会吃力和难以胜任,也就是说,始终如一地运用一种运动方式是不能完成不同音域的歌唱需要的,必须进行动态的调节。未经过训练的人声,其区域性歌唱音色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为了满足不同音高变化的需求,声带的振动方式、共鸣方式呈区域性不同造成的,这种音色区域性特征就形成了声区。声区通过音色特征将歌唱音域划分为不同区域,是歌唱器官生理机能调节的一种客观存在。美声歌唱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在全音域无论是音色还是音质都要统一,所以统一声区是声乐训练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就是使美声歌唱拥有宽广的音域和统一的音色。第二部分 歌唱发声机理

一、声学原理“声学是物理学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效应的科学。媒质包括物质各态(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可以是弹性媒质也可以是非弹性媒质。机械波是指质点运动变化(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中某一种或几种的变化)的传播现象。声波是机械波的一种。”也就是说,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效应的科学。

声乐是声音的艺术,和其他物体的发声一样具有发声的基本要素:声源(声带)、发声动力(呼吸器官及相关肌肉)及声音的传播(共鸣器官),同样是声音的艺术,也就必然要遵循声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进行传播、接收及影响。(一)基本概念

1.声波(图2.4)

空气是由分子构成的。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这些分子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来回移动,但当我们搅乱它们的平衡时,比如音源的振动,即将空气中的分子向外弹去。这种弹动压缩了四周的分子,形成以干扰源为中心的压缩波,同时,空气压缩之后立刻反向移动,产生一种局部真空,这种局部真空是跟随压缩波之后的所谓稀疏波,声波就是靠这样的稀疏波和压缩波的交替进行,从而被人耳听到的。人声是气息吹动声带产生振动,从而使空气产生稀疏波和压缩波即声波,通过声波传入耳朵被听见的。图2.4 声波

人能听到的声音分为乐音(Musical tone)和噪音(Noise)。有一定的音高即有一定的频率,有规律的振动所发出的音,就是乐音;没有一定的频率,发声体没有规律、杂乱无章振动所发出的音就是噪音。乐音由于振动有规律并有一定的音高,故听起来悦耳;而噪音由于振动无规律,没有一定的音高,故噪音会给人以音高、音强嘈杂、混乱及极其不协和的感觉。美好的歌唱就是乐音,而工厂的机器声、枪炮声等就是噪音。

2.振动(图2.5)。

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直线或弧线来回往复运动就叫振动。如将一个金属球固定在A点上,当将金属球施以外力拍向B点时,金属球会以A点为中心不断的从B点到C点做往复运动,这就叫振动。

3.振动频率

振动的物体从振动中心运动到一边的极限再向另一边运动到极限回到开始的振动中心为一个振动周期。由振动中心A点出发运动到一边的极限B点,再由B点经过A点运动到另一边极限C点再回到中心A点,就是一个振动周期,单位时间内振动周期的次数就是振动频率(图5)。如国际标准音a的频率是每秒钟振动440周。图2.5 振动 振动频率 振幅

4.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从原位到离开原位的最远距离为振幅(图2.5)。

5.音高(Pitch)

声音的高低即音高,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所决定的,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就越高,频率越低音就越低。频率的单位叫赫兹(Hz),指的是每秒内发声体振动的周数。“乐音体系中的每个音均有固定的频率,能够有效利用的音域范围在30—4000赫兹之间。”国际标准音a的频率为440赫兹,小字一组的c的频率为261.626赫兹,小字一组d的频率为293.665赫兹,小字一组e的频率为329.628赫兹,等等。(图2.6)图2.6 声音相关概念间关系图

振动频率的多少与振动体的质量、体积、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就歌唱振动器官声带而言,声带短的、薄的,可以发出高频率的振动,一般为高音声部,声带长的、厚的,振动频率较慢,一般为重低音声部。

6.音量(Volume)“是发声体振动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产生的声压,及其人的耳膜的听觉反映传达到大脑听觉中枢,形成人对声音强度的主管感受即响度。”音量的大小由振动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振幅小,声音弱,则音量小。音量和音强关系密切,音量是声音的响度,音强是声音的强度,强度越大的声音,其响度越大,即音量越大,反之,强度越小的声音,其响度也小,即音量小。(图6)

二、歌唱的“声音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是通过认识来形成概念的。“认识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现象。”人类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本身表面的初步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感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是揭开事物表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概念是这两种认识的结果。“‘发声观念’是人们通过发声是内在感觉、自我听觉并借助于想象和形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判断发声正误的一种看法(观念)。”观念是认识的开始,即靠听觉并借助形象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对正确的声音有个基本的认识,而要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还要在此基础上将认识进一步深入。声音概念就是通过对声音的认识所形成的概念,对声音的认识同样也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声音概念形成的重要过程,对声音只有感性认识形成不了声音概念,只有上升为理性认识才可能建立声音概念,而声音概念的建立对任何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因为它是歌唱的向导。“有的人学唱是靠好的嗓音条件和模仿,这样得来容易,唱来自然,但由于没有提高到理性认识,容易不稳定,会‘失去方法’,甚至有的人会长期找不到原来正确的歌唱感觉或方法。另外,有的人的学习方式,是不断对歌唱实践做出正确的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后反过来指导实践。这样,越是理解了东西,就越能更好地、更明确地感觉到。”可见,声音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它的形成对声乐学习非常重要。声乐学习的过程就好像长途旅行,声音概念就好像是这次旅行的地图,这一地图需要你自己来描绘,从起点到终点可以有不同的路线,第一次走可能绕了些弯路,但随着走的次数多了,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线越来越熟悉,弯路越来越少,你的地图也就越画越好,越画越清晰,直到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反之,你每次走都是凭感觉,感觉好就走得好,感觉没了就会完全地找不到方向,这样的声乐学习者不在少数,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在唱不好的时候说:“今天没感觉”、“今天状态不好”、“老师我找不到感觉”等等,这都是对声音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的结果,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更没有建立声音概念,使得声乐学习变得无助、迷惘。

初学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美声唱法,首先要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声音概念,很多学生学习声乐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究其根本原因都是没有建立起来正确的声音概念。“歌唱的声音观念是指歌唱者对嗓音歌唱的音乐声学物理属性的思考、认识与理解所形成的具体思想观念。在歌唱学习中,歌唱者通常都是以自己的声音观念为模式来塑造自己的嗓音,因此歌唱者的声音观念是否正确,与歌唱者的学习关系十分紧密。歌唱者的声音观念的形成往往与其对声音的个人喜好有关。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喜爱的声音作为正确的声音来加以追求,而不顾及自己的主、客观歌唱条件。这就使声音观念带有很强的主观感情色彩,为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带来麻烦。”每个人对歌声的鉴赏和理解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明亮的歌声好听,有的人认为柔和的歌声好听,又有的人认为雄壮有力的歌声好听,等等。每个人对声音喜好的不同再加上每个人本身条件的不同,使得声乐教学中声音概念的建立尤为复杂。影响建立正确声音概念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本身的声音类型与个人喜好不相符。如果学生本身的声音类型与他的个人喜好相吻合,那他的声音概念就比较容易建立,反之,会比较困难。我在声乐教学中就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本身的嗓音不是很明亮、清脆,可是本身喜欢脆嗓子,于是在歌唱中就挤、捏,硬憋出亮音来,你让他打开、放松,他总是觉得那样的声音不好听,所以这种情况就要求老师和学生要不断地沟通和磨合,不断地讲解和示范,逐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第二,内听觉作祟。声音的内听觉很有意思,明明自己听着又大、又明亮、位置又高的声音,老师就是说不对,明明自己听着又暗、又小的声音,可是老师却说好,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经常发生。遇到这种情况,经常是学生一头雾水,老师也是干着急,而且这样的情况还会经常反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录音,两种声音都录下来,让学生自己辨别,一般学生都会辨别出更为正确的声音,然后,老师再针对两种声音进行仔细的讲解,慢慢的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会适应自己的内听觉,不会再受它的干扰了。

第三,想法过多。这种学生一般都是比较刻苦的学生,喜欢思考,愿意动脑,其实这是一件好事,但想法过多,就会受到很多困扰。比如每个声乐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要着重解决一到两个主要问题,除此之外的问题要忽略,可想法较多的学生就经常会想要解决更多的问题,今天他觉得要这样练一下,明天他又觉得那样是不是更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变来变去,最后自己糊涂了,像这样的学生老师就要清楚地和他讲明白现在要练什么,怎么练,其他的你不要练,不要想,按照老师教的做,等老师要求的内容练好了,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时再告诉他为什么这样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听话了,不再想东想西了,声音概念就容易建立起来了。“正确的声音观念应该符合歌唱科学,符合人的歌唱发声生理,符合歌唱者自己的主、客观歌唱条件,符合声乐艺术的审美需要等。正确的声音观念还应与歌唱学习和歌唱训练的自身科学规律和方法手段相吻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歌唱者的嗓音歌唱优势,充分发掘歌唱者的潜在歌唱能力,塑造歌唱者的歌喉。”“歌唱的声音观念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歌唱学习和歌唱训练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因为不同声音观念所追求的不同嗓音歌唱音色效果,是由不同方式的歌唱生理运动决定的。因此,在某个人确立了自己的声音观念的同时,他也无形中确立了自己的歌唱学习方法和途径,决定了歌唱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正确的声音概念包括正确的歌唱呼吸运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及歌唱各器官的正确安放等,这些方面也是基础训练的基本内容,要在中声区训练,可以说,一旦正确的声音概念建立起来,歌唱学习就变得简单了,因为只要保持住这种状态进行相应的音域扩展,假以时日,你会发现,高音对于你来说就是水到渠成,以前不敢想的音不知不觉就唱出来了,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三、发声器官(一)声带

声带又称声裂,是两条略呈水平状的白色韧带组织,左右对称,位于气管的最上端,藏于喉头的里面。声带本身是分层结构,从外到内分别由黏膜、韧带和肌肉组成,所以厚度并不均匀,边缘较薄,背部较厚。声带的前端连在甲状软骨的内角上,后端分别连在两块杓状软骨的声带突上,两片声带的前端连在一起,后端连同杓状软骨共同构成一个三角形,开启的三角形部分被称为声门。声门分为两部分,和甲状软骨角相连接的部分,约占全声带的三分之二,为膜部,称为音声门;和杓状软骨相连接的部分,约占全声带的三分之一,为软骨部,称为气声门。音声门部分主要负责振动发音,气声门部分主要负责声带的开启、闭合和呼吸的配合。声带可以左右分开,也可以相互靠拢,呼气时,声带左右分开,声门开启,气息自由出入,说话或者发音时,声带和杓状软骨联合靠拢,声门关闭,这时,气息吹动声带,声带做一开一合的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声带的上边各有一条与声带平行的假声带,亦称为室带,由室韧带、肌纤维及黏膜组织构成。假声带并不能发声,只是起到辅助和帮助的作用。“在人声的发音机制中,音的产生与频率是由真声带的作用形成。在真声带正常发音中,假声带是放松的,并且是不闭合的。因此,假声带对于发声机制是不起作用的。”当气息过于猛烈,声带挡不住气时,假声带的边缘就会下移,有时甚至直接压迫声带以帮助挡气。(二)喉(图2.8、图2.9、图2.10)图2.7

喉位于脖子正中,相当于第三颈椎至第五颈椎的水平之间。成年男子的喉器长约4.4cm、宽约4.2cm、前后径约为3.6cm。成年女子的喉器长约3.6cm、宽约4.1cm、前后径约为2.6cm,所以成年男子的喉器要较成年女子的明显易见。喉是以软骨做支架,由关节、韧带和肌肉相连接。喉位于气管的上端,咽部的下端,是担负着呼吸、发音、共鸣三重任务的重要歌唱器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