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7:03:4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考研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试读: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性质与任务

1.1 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是科学

作为应用社会学或应用社会科学的社会工作的科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客观性。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为求助者提供资源以帮助他走出困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虽抱有助人的价值观与目标,但他审视问题的立场及态度却是客观的,即不是从感情出发,而是基于自己的知识基础、专业操守客观地对待问题,寻求有效而合理地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是工作关系,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应有客观的态度。(2)工作方法的科学性。社会工作十分注重工作方法,并把科学的工作方法当作社会工作成功的基本要件。这些方法以其固有的内在联系、技术和原则而成为规范的工作准则。(3)工作过程的逻辑性。社会工作者根据助人活动的发展规律将工作过程化为前后紧密连接的一些阶段,从而使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2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1)社会工作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2)社会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巧妙地应对问题;(3)社会工作面对的任务常常是新的、独特的、特殊的。

3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1)什么是制度

制度也称社会制度,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活动中经过积累、选择而形成的指导人们活动的规范体系。(2)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制度

①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专业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制度。这表现为它既具备社会制度的特征,也成为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制度化手段。社会工作已具备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a.社会工作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

b.社会工作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不仅对于任何常规性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都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从而保证了工作过程的科学性,而且从事这项活动的社会工作者内部也有严格的“行业守则”,这种行业伦理守则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

c.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成为进行此类专业助人活动的执行者,这些人受过专门训练,能够保证助人活动科学、有效地进行。

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在一定的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而进行的助人活动,它具备了社会制度的特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制度。

③社会工作成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另一种表现是它的指导思想、助人方法与技巧以及职业伦理规范已在相当范围内形成共识,得到普遍认可。

4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1)什么是专业

①专业是指具有较高深、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的职业。

②格林伍德(E.Greenwood)指出专业具有以下五种属性:

a.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

b.被社会所认可;

c.具有专业权威;

d.职业群体内部有伦理守则;

e.有专业文化。(2)社会工作的专业特征

①社会工作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

②社会工作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并以此而见长。

5社会工作的涵义

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社会工作给予初步认识之后,让我们进一步来揭示它的内涵。(1)专业社会工作与我国通行的社会工作的区别

①对专业社会工作的界定: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②两种社会工作的不同之处

a.专业社会工作有明确的以帮助受助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我国的社会工作常将协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置于中心地位;

b.专业社会工作强调工作方法与技巧,我国的社会工作没有制度化的专业方法;

c.专业社会工作强调服务,而我国的社会工作兼有服务与管理两种职能;

d.专业社会工作强调提供实在的服务,我国的社会工作多属兼职,其专职部分(如工会、青年团、妇联)多属行政管理。(2)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①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它是因为社会成员不能参加正常的劳动,或因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时,由政府和社会依法提供的最低限度的经济上的帮助。

②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区别

a.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由国家法律规范的援救措施与制度,社会工作则是具体、直接的社会援助的提供;

b.社会保障属于收入或物质的帮助。社会工作不仅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而且提供精神上的帮助;

c.社会保障的直接目的是维持有困难者的基本生活以不致发生危险,因此也叫社会安全,社会工作除了救助之外,还有发展受助者能力的任务;

d.社会保障是对个人、家庭而言的,社会工作的对象包括个人、家庭及社区;

e.社会保障的基本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有时也包括社区),社会工作的责任主体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人双方,是他们之间的合作。(3)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①社会福利是指在解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之后更好地生存或发展的一种状态。社会工作常以提高人们的社会福利为自己的旗帜。社会福利比当人们陷入生活困境而向其提供救助性保障的水平要高一些。

②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有所不同。社会工作是一种服务活动,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手段。在社会中,可能即使已经向社会成员提供了服务设施,某些成员也可能因各种障碍而不能享用。这时,服务设施的享用尚需要提供另外的服务,这就是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领域内,社会福利方面的服务是一项重要内容,这类服务称为社会福利服务。

二、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1学科的划分

社会工作学是以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和实施有效助人方法为对象的,属于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社会科学。

2社会工作的性质

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工作具有以下特性:(1)科学性。社会工作不论从其知识基础,还是专业理论,以至其方法、技巧都具有明显的科学性。(2)实务性。社会工作是一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面对现实,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它的主旨。(3)综合性。社会工作面对现实及任务的复杂性要求社会工作必须运用多种科学知识、多种工作方法和技能去处理问题。

3社会工作的特点

社会工作具有以下明显特点:(1)服务性。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服务性的,其基本任务或职能是对有困难、有需求者提供有效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以便正常生活和发展。(2)客观性。务实的社会工作要求面对现实,要求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这种态度是客观的,也应该是科学的。(3)补救性与发展性。社会工作服务可分为两大类:

①当问题发生之后再去消极地救助,使当事人摆脱困境,这种服务是救助型的,是补救性工作;

②当社会工作防患于未然,通过增强当事人的能力或改善其生存条件以预防问题发生时,这种工作则是发展性的。(4)批判性与建设性。当社会工作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层面上分析问题时,社会问题的发生常常被归结为社会结构的失调和社会制度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的取向是批判性的,即指出现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问题,并力图通过改变这种结构和制度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当然这种批判常常不带有革命的性质,而是一种改良,即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政策缺陷的分析去完善它们,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度发生。这样,批判性就成为建设性的先导、基础和条件。

三、社会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1社会工作的对象(1)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

①社会工作的对象是指社会工作服务直接作用和施惠的客体,是受社会工作帮助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包括社会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也是社会工作的经常性的服务对象。

②从社会工作的现实性来讲,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并不是固定的。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从社会公平、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最需要帮助的是那些自身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不接受帮助他们就难以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具有相对性,它是由具体的社会状况确定的。

③在现实社会中,那些正常生活遭受威胁的人常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其中生理方面的特征常带有根本性,即人们的生理特点使他们处于不利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常常与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有关,他们成为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群体。(2)社会工作扩大的对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工作本身的发展,社会工作也在扩大着自己的服务范围,扩大着自己的服务对象。基本对象的工作是属于紧急援救性的,而扩大的对象的工作则基本上是属于福利和发展性的。(3)社会工作对象的特点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复杂的,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①在正常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

②社会中的脆弱群体;

③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

对于社会工作对象来说,上述特点可能是单独存在的,也可能是同时存在的。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一般同时具备上述所有特点。

2社会工作的种类及实施领域

社会工作的种类是指按照某种标准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别。社会工作的实施领域是指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哪些方面向需要者提供服务,或是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哪些服务。(1)社会工作的种类

从社会工作的任务来看,社会工作大体上可分为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协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两大类。这两大类别又包含丰富的内容:

①按照服务对象的年龄特征,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这些社会工作分别解决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上遇到的问题。

②按照社会工作面对的问题,它可以分为为解决贫困、失业、疾病、残疾、犯罪、吸毒、家庭纠纷、劳资冲突、居住困难等进行的工作。社会工作着手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

③按照社会工作服务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可以分为治疗性社会工作、预防性社会工作和发展性社会工作。治疗性社会工作是问题出现后的诊治,预防性社会工作是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发展性社会工作是开掘、发挥服务对象潜能的工作。

④按照运用的方法,社会工作可以分为直接的社会工作和间接的社会工作。

a.直接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直接面对服务对象而进行的工作,包括个案社会工作、群体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

b.间接的社会工作则是通过中介手段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帮助的工作,包括社会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社会行政是通过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对服务对象实施帮助;社会工作研究则是通过科学研究以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地提供服务的活动。(2)社会工作的实施领域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

①进行社会救助;

②社会保险服务;

③推进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④老年人服务;

⑤儿童青少年服务;

⑥心理卫生服务;

⑦就业服务;

⑧退伍军人的安置服务。

四、社会工作的功能

1解决困难和问题——治疗的功能

任何社会成员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任何社会在其运行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社会工作者最初是在困难和问题出现之后才介入去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这好像一个人生病之后医生的诊治活动,其目的是找出原因、治愈病症。许多发展性的社会工作常常是以治疗性社会工作为基础的,治疗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2预防问题产生,增强社会预应力

当问题和困难发生之后,社会工作者施以援手,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消极后果毕竟已产生,这时的社会工作是被动性的。为了减少损失和痛苦,社会工作还致力于防患于未然,这就是预防性社会工作。预防性工作包括两个方面:(1)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警报。(2)增强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对可能出现的巨大变化的适应能力。(3)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建设性工作来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防止问题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更大损害。

3开发社会资源,促进人的发展

社会工作不但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和预防,而且有更积极的取向,即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既表现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表现为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更深和更高层次上,它还表现为人的潜能的发挥和人的自我实现。

4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进步

社会稳定是社会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固定状态。它是与社会秩序相近的概念。社会稳定似乎是社会结构的静态反映,实际上它是与时间参数分不开的。社会工作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进社会的稳定。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稳定的破坏、社会混乱与动荡的出现是与社会上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的正当需求不能满足相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援救贫弱者、服务需求者的工作是既利受助人,又利社会的,是对社会秩序起维护作用的;(2)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为了追求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对不合理社会结构的抗争。

1.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怎样理解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

答: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面对的是社会。由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测不准效应”时常出现,因之其客观规律的揭示常受到影响。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社会科学具有其科学性。

作为应用社会学或应用社会科学的社会工作的科学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为求助者提供资源以帮助他走出困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虽抱有助人的价值观与目标,但他审视问题的立场及态度却是客观的,即不是从感情出发,而是基于自己的知识基础、专业操守客观地对待问题,寻求有效而合理地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是工作关系,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应有客观的态度。(2)工作方法的科学性。社会工作十分注重工作方法,并把科学的工作方法当作社会工作成功的基本要件,这些方法以其固有的内在联系、技术和原则而成为规范的工作准则。(3)工作过程的逻辑性。社会工作者根据助人活动的发展规律将工作过程化为前后紧密连接的一些阶段,从而使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2怎样理解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

答:(1)专业是指具有较高深、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的职业,专业的形成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格林伍德(E.Greenwood)指出专业具有五种属性: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被社会所认可;具有专业权威;职业群体内部有伦理守则;有专业文化。

①理论体系是各种相关理论所形成的、内在统一的体系。这些理论是关于自然或社会现象的本质性的认识与判断,表现为一系列命题。这种理论对人们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②专业权威是因该专业所独有的、能贡献于社会的知识和技术所形成的权威。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该专业能使掌握该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材具有优势地位,从而在该社会活动领域,他们被称为“内行”和权威。专业权威可以发展为职业的专利权。专利权既使从事该职业者获得职业上的安全性保护,也使服务对象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③社会认可是指社会对该职业的社会功能及专业人员的职业活动的承认。这种承认建立在对使专业人员获得专门知识和技术的机构的信任之上,而这种承认使该种职业合法化,同时也就在社会层面上承认了它的“特权”。

④伦理守则即职业道德,它是该职业群体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它反映于职业技术规范,实质是道德规范。

⑤专业文化是指职业群体的共享文化,它是同业人员由于承担相同的社会角色,进行相同的职业活动而形成的相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符号象征的总和。专业文化使社会将该职业与其他职业分别开来,并使同业人员之间可以顺利交往,获得认同感与专业团体意识。(2)社会工作的专业特征

①社会工作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面对复杂的任务,社会工作不但吸取了其他专业的一些理论为己所用,而且形成了独具的价值观念,形成了自己的专业追求。

②社会工作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并以此而见长。各国社会工作者团体都有自己的组织,他们成为一种社会群体、社会力量,为人的正常生活与成长,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3试述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地位。

答:(1)一般说来,社会福利是指在解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之后更好地生存或发展的一种状态。社会福利不止向社会上的特殊人群提供,而且向某一政策范围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提供。(2)社会工作是一种服务活动,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手段。在社会中,可能即使已经向社会成员提供了服务设施,某些成员也可能因各种障碍而不能享用。这时,服务设施的享用尚需要提供另外的服务,这就是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领域内,社会福利方面的服务是一项重要内容,这类服务称为社会福利服务。

4试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答:(1)解决困难和问题——治疗的功能

任何社会成员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任何社会在其运行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社会工作者最初是在困难和问题出现之后才介入去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这好像一个人生病之后医生的诊治活动,其目的是找出原因、治愈病症。许多发展性的社会工作常常是以治疗性社会工作为基础的,治疗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2)预防问题产生,增强社会预应力

当问题和困难发生之后,社会工作者施以援手,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消极后果毕竟已产生,这时的社会工作是被动性的。为了减少损失和痛苦,社会工作还致力于防患于未然,这就是预防性社会工作。预防性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①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警报。

②增强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对可能出现的巨大变化的适应能力。

③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建设性工作来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防止问题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更大损害。(3)开发社会资源,促进人的发展

社会工作不但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和预防,而且有更积极的取向,即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既表现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表现为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更深和更高层次上,它还表现为人的潜能的发挥和人的自我实现。(4)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进步

社会稳定是社会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固定状态,它是与社会秩序相近的概念。社会稳定似乎是社会结构的静态反映,实际上它是与时间参数分不开的。社会工作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进社会的稳定。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稳定的破坏、社会混乱与动荡的出现是与社会上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的正当需求不能满足相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援救贫弱者、服务需求者的工作是既利受助人,又利社会的,是对社会秩序起维护作用的;

②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为了追求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对不合理社会结构的抗争。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2.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

社会工作最先产生于西方,其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1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莱时期的思想根源

①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何为幸福就有独特认识,认为幸福是与人共享财富得来的。这种幸福观表明,个人拥有财富并不就是幸福,只有与他人分享才是幸福。这也就为富人帮助穷人以及人们之间的互助提供了思想依据。

②古罗马时期,人们强调责任观,认为富人为穷人解除痛苦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上的责任,并且认为富人在帮助穷人时只有使穷人不失去尊严,才能更显出富人的尊贵。毫无疑问,这种责任观影响着富人对穷人的帮助,影响着人们对帮助他人的看法。

③希伯莱时期,人们主张正义,认为人们应该公平地享有财富。圣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公正即大同与分配。这种正义观表明,只有既考虑到个人贡献,又考虑到公平才是正义的。这无疑对后来社会工作中强调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影响。(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在其教义中散布着许多利他、奉献、救人救世、爱人助人及与人为善等博爱思想。基督教的这种博爱思想对社会工作的产生发挥了重要影响,许多助人活动首先是由教会发起的就印证了这一点。(3)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对于人道主义,人们往往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人道主义贯穿于人类始终,狭义的人道主义则产生于欧洲的中世纪。但无论从哪种角度理解,人们对人道主义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却有共识。主要包括:

①承认每一个人,不论其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政治派别或行为模式怎样,均享有与他人同样的生存权利。

②承认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有机体,人的行为是一种调节人类需要与周围环境使二者平衡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③承认人生而自由。人为万物之灵,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与主人。人们组成社会,目的在于保护个人、关心个人。因此,每个人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情况下,应该享有信仰、言论、结社及其他的生活自由权利。

④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一个人帮助他人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快乐,个人与社会之间也是彼此相关的,个人与社会都有责任维持对方的生存与发展。

⑤人类不断地努力,设法治疗、预防社会病态和罪恶,改进甚至重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人道至美的表现。人类既有共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努力调节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人道主义的表现。

⑥每一个人,不论其年龄、身份以及生活环境怎样,不论何时何地,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健康的还是病弱的,正常的还是反常的,均享有人的尊严,而且这种尊严必须受到尊重。

⑦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平等、自我发展、自我决定以获得幸福生活的权利。在一个现代民主的社会中,每一个人均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包括:生存权、工作权、健康权、教育权、居住权、休息权、选举权、参政权以及社会福利和人道服务的权利。

人道主义的这些价值观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思想基础,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有许多就是直接来源于这种人道主义思想的。

2中世纪的宗教慈善活动对社会工作产生的贡献(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案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因而社会对于工业化引发的贫穷问题感受较深,与此相适应,英国的济贫事业发展的也较早。在英国,最初的济贫事业多是由教会举办的,但随着贫民的增多,教会财力的入不敷出,而逐渐由政府接办。伊丽莎白女皇执政以来,先后颁布了一些济贫法案,其中尤以1601年颁布的法案最为著名,被誉为当时最完备的济贫法案。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该法案的重点或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规定每一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②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③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制生产;

④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

⑤规定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

⑥把贫民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第二类为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令其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第三类为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设法领养或寄养。(2)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①历史上,德国也是工业化较早的一个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与英国相似,也对贫穷问题感到难以应付。

a.1788年在德国汉堡市实行的一种应对贫穷问题的制度,即所谓的“汉堡制”。该制度为布希教授所起草,规定该市设一中央办事处,综合管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分为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赈济员若干人。

b.救济方法为助人自助;对失业者介绍工作;对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对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对沿街乞食者不准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并使贫民不养成依赖习惯。

c.该制度实施了13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来因为贫民不断增多,救贫人员不足而趋于衰微。

②1852年,德国爱尔伯福,仿照汉堡制并加以修正改良,提出了爱尔伯福制。该制度将全市划分为564段,每段约有居民300人,其间贫民不得超过4人。每段设赈济员一人,综合管理全段济贫工作。求助者都必需与赈济员接洽,赈济员要先到求助者家中作家境调查,查明确有需要才给予补助。补助后仍需每两个星期前往调查一次。发给赈济款必须是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不许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赈济员还负责办理段内有关贫穷的预防工作,如介绍职业,训练与管理游民等。赈济员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为荣誉职务。区内l4段联合组成一个赈济委员会,每两星期开会一次,由区监察员任会议主席,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并制成报告或提案,提交给由全市各区联合组织组成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总体支配管理全市济贫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项,中央委员会也是两个星期开一次会。

③上述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的精神与做法,后来为许多国家所采纳,并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工作制度与方法。(3)社会工作的发端

①慈善组织会社

慈善组织会社最先产生于英国。1869年,在索里牧师的倡导下,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在伦敦成立。该会社接受托马斯•查墨斯的理论,认为个人应对其贫穷负责,接受公共救济将摧毁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与道德观念,使他们依赖救济为生,因而主张贫民应尽量维持自己的生活。慈善组织会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要使英国,尤其是伦敦的慈善事业组织起来,使之密切配合,发挥最合理的作用。

a.慈善组织会社的方法

第一,成立一个中央的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区,每区成立一分支机构,每区有志愿委员会,主持救济分配工作;

第二,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助案件的总登记,另特设询问部,供济贫法监护人,各慈善组织及个别的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助者的资料,使许多同时向多个救济机构求助的“职业乞丐”暴露真相;

第三,各区派员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个别详细调查,包括申请人的各种社会环境,如住房、健康、教育及工资等;

第四,提高救济款物配额,使其能够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

b.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具有很大的贡献

第一,他们派“友善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和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它强调调查后,按其个别情况的不同,对每一个别案件,分别予以处理。这种强调“个别化”的做法,促使了社会个案工作的产生。

第二,他们在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睦邻组织运动

a.继慈善组织会社后,在英美又兴起了睦邻组织运动。该运动起源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时代,原因在于:

第一,因为当时英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和社会工作者力图对社会问题进行实地研究和实际的解决;

第二,发起人有感予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虽然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上的贫富分化。

b.巴尼特(Samuel A.Barnett)牧师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贫民区首创了汤恩比馆,这也就是第一个睦邻组织。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设于贫民区,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其口号为“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相亲相爱”;

第二,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

第三,尽量发动当地人力,培养其自动自发,互助合作的精神,为地方服务;

第四,除使各地的社区睦邻中心成为当地的服务中心外,并尽量设法将本国及外国的文化向当地居民介绍,使之亦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

c.睦邻组织运动对于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说明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寻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同时入手;

第二,社会工作应随时依据社区实际需要来安排工作,并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工作;

第三,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并以促进全面的社会福利为目的;

第四,社会工作进行的方法,不仅可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还发展了社会团体工作与社区组织两种工作方法。

3工业革命和社会立法对社会工作的贡献(1)德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①历史上,最早建立社会安全制度的国家要属德国。产业革命以后,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贫富不均现象日益悬殊,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工人阶级的处境尤为不利,因而出现了许多严重的劳工及社会问题,罢工事件层出不穷。当时的德国首相俾斯麦审时度势,改严厉为温和手段,以保护劳工来代替镇压劳工,因而在1883年创设了强制劳工保险和疾病保险,以及1884年的职业灾害保险和1889年的残废与老年保险,采取危险分担的保险原则,集合工人、事业主及政府的财力,保险劳工遇有疾病、伤害、老残、死亡时,支付保险给付,以应付事故之需。

②工人情绪逐渐稳定,生活逐渐改善,社会渐趋安定,而在此基础之上也就形成了德国社会安全制度的雏形。(2)英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①继德国之后,英国也开始建立起社会安全制度,其中韦伯夫妇和贝弗里奇贡献尤大。

②韦伯夫妇针对英国的社会与工业秩序问题,于1909年提出有力报告,主张社会福利与个人责任并重,以及强制的原则,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预防的架构”,即积极预防较消极救济更为重要;其以渐进改革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对“福利国家”理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其后于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1925年通过了“寡妇、孤儿及老年补助年金法案”,1934年通过了“失业法案”。

③贝弗里奇于l942年发表了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书”。该报告书强调四项主要原则:

a.每个国民均需列为社会保险对象;

b.主要谋生能力丧失的危险——疾病、失业、意外伤害、老年、守寡、产妇——包括在一个单独保险中;

c.采取均等费率,不管纳税者的所得高低,一律按同等费率交纳;

d.采取均等给付,使每个人有相等的权利。

e.该报告书还建议由国家办理一项包括各种有关人民生活与社会福利设施的社会安全计划,使每一个国民从出生至死亡,在平时及遭遇意外时,都能获得生活的保障。

⑤至1948年,国民保险法、工业灾害保险法、国民健康服务法、儿童家庭补助法和国民扶助法五项法令在英国生效后,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皆无需顾虑,英国遂成为一个实施现代最完备的全国性的社会安全制度的国家。(3)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①美国从192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破产引起经济大恐慌之后,失业人口一直有增无减,政府救济费用的负担日趋沉重。罗斯福总统就任后,立即着手逐步建立联邦救济的各项措施,加强了民众需要一个“全国性计划”的观念,为美国社会安全制度的发展铺了一条新路。

②1933年12月颁布实行“联邦紧急救济法案”,并执行紧急救济,先后成立了联邦紧急救助总署、工程设计署、公共工程署及全国青年署等紧急救济行政机关。

③1953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社会安全法案”,从而美国的社会安全有了永久性的立法与制度,建立了划时代的社会安全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案:

a.社会保险方案,包括老年保险制度和失业补偿制度;

b.公共分类救助方案,包括老年人、贫苦育人及失依儿童;

c.卫生及福利服务方案,包括妇幼卫生服务、残疾儿童服务、儿童福利服务、职业重建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

4福利国家思想与社会工作的发展“福利国家”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英国的费边社。费边社是社会主义派别之一,主张以温和手段进行社会改革。为了达到社会公平,政府应担负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家庭所不能负担的责任,他们的理想是建立“福利国家”。

①福利国家简单地说来就是指政府有责任照顾社会成员的需要,这种照顾包括了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

②福利国家除强调政府责任外,还注重国民间或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同时,福利国家强调社会成员民主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和分享社会的福利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

③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建立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宣称建立了“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建立,促使了一系列保障人民基本需要的社会政策和措施的建立,政府在某些领域担负起对人民的责任。这些发展也相应地促进了公共服务的扩大与发展,相应地推动了西方社会工作由个人、团体的慈善行为发展为制度化的工作。社会工作在落实社会福利的理想与措施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1)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①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不仅仍存在着贫穷问题,而且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西方社会状况已迥然不同于以往,其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②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也在原有的志愿性工作基础之上产生出了受薪的行业性工作。促成这种行业性工作出现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a.当时面临的众多社会问题需要受薪的人员来解决;

b.1877年布法罗慈善组织会社在美国的成立,该会社在成功地使用了数年“友善访问员”之后,开始使用受过训练的人去和案主建立联系;

c.l886年睦邻组织运动在美国的兴起。

③正是在这种状况之下,人们开始感到,再依靠以往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凭着爱心、善心、慈悲心和乐于助人的双手去解决这诸多的社会问题,无论在人员的数量上,还是在服务的水准上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人们开始呼吁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2)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标志

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一般倾向于认为,芮奇芒德(Richmond,Mary)于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一书标志着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

2社会工作培训与正规教育的发展(1)社会工作培训与正规教育是伴随着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2)从历史上来看,最早的社会工作训练开始于1898年成立的纽约慈善学院;(3)进入l940年之后,适应着整个社会及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需要,社会工作教育的内容发生了某些改变;(4)1950年代末期,贝姆(Boehm,Werner W.)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

①他把课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因此学院应在各部分课程间建立某种联系;

②他把社会工作的概念建立在社会功能概念之上,认为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提高个人或社会的社会功能,因而,课程的内容不仅重视心理学理论,亦重视生态学理论;

③他提出社会工作理论应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并使之适合于社会工作的目的;

④他强调价值、伦理和哲学等对于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性;

⑤他认为社会工作教育应为领导者角色和直接服务于案主的角色作准备,因此学生应得到广泛的教育以适应各种机构的需求;

⑥与前者相适应,他提出了5种课程,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组织、行政和研究;

⑦他提出了一个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各个层次的社会工作教育的连续体。(5)进入50年代中期特别是6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教育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社会工作专业(1)社会工作专业的形成

①最先明确提出要把社会工作建设成为一个专业的是弗莱克斯纳,他在“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吗?”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专业的6条标准:伴随个人责任的智慧性操作、素材来自科学的学习、这些素材逐渐变得实用且轮廓分明、拥有可以传授的与人沟通的技术、朝向自我组织和逐渐在动机上成为利他性。

②芮奇芒德1917年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的知识可以传递,使社会工作的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她还在1921年提出社会工作需要一套伦理。因而,l923年美国全国社会福利会议讨论出了可供个案工作者使用的伦理守则。

③50年代后期,格林伍德(Greenwood,E)发表了“专业的属性”一文,声称任何职业团体要具备以下5个特质才构成专业:a.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b.专业权威;c.社区的认可;d.一套规定的伦理守则;e.一种专业的文化。虽然格林伍德认为当时的社会工作已具备了专业的属性,成为一个专业,但许多人并不同意他的这种看法,认为当时的社会工作最多只能称其为是一个准专业。

④进入60年代以后,莫拉莱斯和谢弗认为,社会工作已形成为一个专业。

⑤进入70和80年代以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主要的表现是社会工作对一些看起来更专业的事物表现出矛盾心理。

a.受社会意识形态及政府社会政策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在70年代曾一度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变革活动;

b.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还出现了一种跨专业实务及教育的倾向。(2)社会工作专业组织

在社会工作专业形成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根据詹火生博士的研究,在美国,促使社会工作专业形成的主要是两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社会工作教育组织;第二股力量是实务社会工作者的组织。

②在英国方面,詹火生博士指出,其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出现比美国要晚。直至l962年才成立了“社会工作者训练委员会”,负责社会工作者训练的评估与授证工作;l969年成立了“英国社会工作者协会”;70年代初期成立了“社会工作教育训练中央委员会”,负责审核社会工作课程标准和颁授社会工作专业证书。

三、我国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

1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1)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丰富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着许多有关社会福利的思想。

①《礼记·礼运大同篇》记述了孔子提出的社会福利主张:即大同社会的理想。它希望能超越一家一户,在经济上互助互利,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得到正当合理的生存,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幼而壮而老,从男到女,到鳏寡孤独废疾者,都能生活下去,都过着没有欺诈,没有盗窃的安宁的社会生活。这一大同思想对我国后来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实践有着极大的影响。它是我国古代福利思想的代表,同时也就是现代所实施的主要社会福利措施。

②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他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为了实现“仁政”,孟子提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重要方法。孟子的这种“仁政”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延续,同样对我国后世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实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③墨子是一位富于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他在揭露和批判当时不合理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提出要使广大人民能够生存下去,进而提出和平康乐的理想社会图景。墨子的理想社会是和平、非攻的社会,是“兼相爱”的社会,也是康乐的社会,交相利的社会,除了维持最低的生活条件外,更需要人民之间的互助协作。墨子的这些思想是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中引发出来的,是建设性的,对我国后来社会福利思想及实践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2)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①保息六政

我国的救贫措施,在殷周时代已趋于完备,主要表现在:

a.《周礼》记载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保护儿童,赡养老人,扶助穷人,社会救助,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同时还记载着大司徒以荒政十二项措施聚万民。

b.周代还以本俗六安万民,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住宅修建和精神伦理建设。福利的真义应是物质与精神兼有,整体与个体兼顾,政府与民众并举,为使民众能够生得其所,活得愉快,死得安详,不仅要慈幼、养老,而且还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来配合,此外还需以本俗来呼应。

②九惠之教

我国古代福利思想与措施的记载,除《大同篇》及《周礼》之外,还有《管子》一书。其中写道:“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赈困,九曰接绝。”此“九惠之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现代各国实施的老人福利,儿童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婚姻咨询,健康服务,创业服务,就业服务,义亲奉视等等。

③社仓乡约

a.常平仓。此项措施自汉朝开始,其具体做法是:常平仓者置理仓舍,当粮食价格低时适当抬高粮价买人储存起来,到粮食价格高时适当压低粮价卖给百姓。

b.义仓。义仓是把政府征粮或由富户义捐的粮食储存到仓库里由官府派人管理,荒年或青黄不接时,出仓以赈济难民。

c.社仓。社仓是由人民自行组织,或由政府督导人民办理类似一种农贷合作组织的救济设施,由各地人民捐集粮食,或由政府贷给粮食,在各乡设仓储存,遇凶年或青黄不接时用以救济邻里贫户,仓务的管理由社仓参加人或设立者推选管理人员自行负责。

d.乡约。乡约制度是我国古代社区组织的创举。所谓“乡约”,即住在邻近地区的人,共同遵守的规约。此种规约起始于北宋的“吕氏乡约”,为蓝田吕大钧及其兄弟、邻里亲友所发起。其内容分为德业相励,过失相规,礼俗相交和患难相恤等四大项。

2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工作(1)乡村建设运动

①时间

在现代中国社会事业发展史上,早期比较有名的是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此运动在当时十分盛行,前后有六百多个团体参加。

②较著名的乡村建设运动

a.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试验区;

b.陶行知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江苏宝山师范学校;

c.梁漱溟等人创立的河南村治学院;

d.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

③乡村建设的目的

乡村建设运动,志在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恢复民族自尊心,重视农民教育,以乡村自救运动推动社会发展。此外,清河实验,山西村治,浦东公社,赣南建设等,也都是通过改造乡村社区以促进社会变迁。

④贡献与局限

这一运动可以看作是我国现代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事业的一个开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但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此运动只能对社会起到修修补补的作用。(2)国统区的社会工作

国民党统治时期,在社会工作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①从社会工作行政方面来看,l921年成立的南京临时国民政府设有内务部,掌管民政事业。此外,内务部还对救济灾荒和救济鳏寡孤独残疾等作了规定。l928年2月,国民党政府设立社会部代替过去的内务部行使社会工作行政方面的工作。l938年成立了赈济委员会,接着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内设立了社会组织部。该部于1940年改为社会部并隶属行政院,其职责范围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团组织、社会运动、社会服务、劳工及合作行政等。行政院于l942年颁布省社会处组织大纲,规定各省政府设社会处,县市设社会科,从而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社会行政体系。

②从社会工作实务方面来看,l928年以后,全国各级政府设立了民政机构,中央内务部民政司主管赈灾、济贫及慈善等事务,地方则根据内务部颁发的有关条例,成立各种救济机构及慈善团体。此外,还根据不同情况设立了一些临时机构。在救济项目方面,包括养老、收养孤儿、育婴、施医、贷款、济贫、习艺等。在救灾项目方面,主要包括工赈、商赈、开办粥厂、兴修水利工程、治蝗等等。以上这些措施为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及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发挥了一定作用。

③从社会工作教育及培训方面来看,至l931年,全国有11所院校设立社会学系,l947年增为20所。这些设有社会学系的院校不但注重社会学理论,同时也重视社会工作。若干大学在社会学系内分设社会工作组或增设社会工作课程。1940年社会部成立后,各大学不仅注重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的教学与实验,并致力于有关著作的写作与翻译。此外,在社会部内设有研究室,并聘任社会学者及对社会工作有研究之人士从事各种研究与出版工作,也邀请国内专家学者举行会议,研讨问题,以协助政府制定政策与设计方案。(3)苏区的社会工作

①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革命根据地就有自己的民政工作。l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非常重视优抚和拥军优属工作,于当年相继颁布了优待红军及家属条例。1932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又发布了《关于组织抚恤委员会的训令》。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在1933年和l934年分别颁布了《优待城市红军家属的办法》、《优待红军家属耕田队条例》。在苏区政府的领导下,这些条例得到了认真的贯彻落实,从而大大鼓舞了军民的革命热情。

②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军民,继承和发扬了土地革命时期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结合当时的形势,给优抚工作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为了团结抗日,各根据地的民主政府颁布了许多优待抗日官兵及其家属的条例。在各级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这些条例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大大加强了军政军民关系,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③在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结合形势对过去的优抚及拥军优属条件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从而使这个时期的优抚工作及拥军优属活动更加广泛深入细致。

3新中国的社会工作(1)专业社会工作的命运

①新中国成立以前,专业社会工作已传入我国,当时我国的一些院校已开设社会学或社会工作课程,培养了一些社会工作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也有所开展。

②建国初期,由于我们指导思想上的失误,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社会工作专业如同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一样被取消了,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人员不得不转行。自此开始,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中断了将近30年之久,使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与世界先进国家拉开了更大的距离,并给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实现了思想战线上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l979年,社会学在我国得到恢复和重建。l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定,决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培养高级社会工作人才。近年来,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有了较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较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呈现向前发展的趋势。(2)社会工作任务的解决方式

①新中国建立之初,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方式主要不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而是通过各种行政手段。以行政手段来解决社会工作任务的方式在当时是起了较大作用的,甚至直到今日我们仍在运用。

②建国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救灾工作;社会改造工作。

a.针对救灾工作,党和政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重视防洪、防涝、防旱等各项水利建设,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争取逐年减少灾荒,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派出大批干部深入灾区具体领导生产救灾工作,帮助灾区人民战胜灾荒所带来的各种困难。同时,还在全国开展互助互济的社会运动。

b.关于社会改造工作,我们党制定了政治思想教育和组织劳动相结合,改造和安置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因势利导,将游民和娼妓改造成适应新社会的自食其力的新人。在收容方式上,采取了说服动员与强制收容相结合,定期收容与经常收容相结合,以及外移乡村改造的方法。

③成果

建国初期我们一系列大规模的社会改造工作,不仅维护了社会治安,出现了50年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尚,而且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挽救了一大批失足者,使之成为爱劳动、能生产的新人。(3)社会转型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①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为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a.贫穷问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b.失业和半失业现象将不断涌现;

c.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

d.青少年犯罪问题呈上升趋势。

②发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a.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不想再包揽一切;

b.从企事业单位的角度看,企事业单位也不想把职工的各种问题全包揽下来;

c.从家庭的角度看,家庭无力承担原有的全部职能;

d.从邻里角度看,邻里的互助呈衰微趋势。

总之,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而我们原有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机构,其功能又纷纷外移。因此,在客观上也就提出了这些社会问题将由谁来解决的问题,这为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及专业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③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及其专业化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a.加快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福利方面的投入。社会工作是需要以经济发展作后盾的,没有一定的资金作保证,社会工作很难发展,更谈不上专业化。

b.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培养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前提;只有社会工作教育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展,社会工作才可能实现其专业化。

c.正确对待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

d.实干加宣传。社会工作不能只停于书斋之中,而要走向社会,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在亲身感受中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同时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2.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为什么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

答: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主要原因在于:(1)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因而社会对于工业化引发的贫穷问题感受较深,与此相适应,英国的济贫事业发展的也较早。在英国,最初的济贫事业多是由教会举办的,但随着贫民的增多,教会财力的入不敷出,而逐渐由政府接办。伊丽莎白女皇执政以来,先后颁布了一些济贫法案,其中尤以1601年颁布的法案最为著名,被誉为当时最完备的济贫法案。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2)该法案的重点或特点

①规定每一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②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③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制生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