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世界五千年(中小学生必读从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7:47:17

点击下载

作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世界五千年(中小学生必读从书)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世界五千年(中小学生必读从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世界五千年 (中小学生必读从书)作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排版:KingStar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4-11-01ISBN:9787550234413本书由北京新华先锋出版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第1章空间的世界

世界的历史仍然不完全为人们所知。200多年前,人们还仅仅知道在此之前3000年的历史。至于3000年以前发生的事情还只是一些传说或者猜测。相当一部分文明世界的人还认为这个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被突然创造出来的。这个说法被一代代传承下去。当然,学者们对于这个世界到底是在那年的春天还是秋天被创造出来,意见并不一致,存在争议。这种非常荒谬的见解源于对希伯来经典《旧约》做出拘于字面上的简单解释,也源于对与此相关的神学武断的假设。如今,这些见解早已为神学家所抛弃。人们普遍认为,从各种现象来看,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早就存在,而且已经存在了无限久远的年代。当然像在房子两端各安一面镜子,房子就好像没有尽头一样,这些现象也可能是假象。尽管如此,那种认为我们生存的世界只有六七千年历史的说法,无疑可以看作是一种应该被彻底推翻的谬论了。

现在世人皆知,地球是一个直径8,000英里(1.28万千米)的略微有点扁的椭圆形球体,就像橘子的形状。大约2500年前,少数学者就已经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但是在此之前,人们都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并且还用各种在今天看来十分荒诞的说法解释地球与天空、恒星、行星的关系。现在我们知道,地球每24小时以地轴(约比赤道直径短24英里或约39千米)为中心自转一周,形成昼夜更替;与此同时,地球沿着微微倾斜的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就是一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并不总是相同,最近时约为9,150,000英里(1.47亿千米),最远距离为9,450,000英里(1.52亿千米)。

距离地球239,000英里(38万千米)处,还有一个小星球——月亮围绕着地球运行。围绕太阳运行的星球不止地球和月亮,还有距离太阳360,000英里(5,800万千米)和670,000英里(1亿多千米)的水星和金星两颗行星。在地球公转轨道的外围,还有无数呈带状的小星体、小行星。此外,还有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围绕太阳公转,它们和太阳的距离分别是141亿英里(2.27亿千米),483亿英里(7.77亿千米),886亿英里(28.6亿千米)、1,782亿英里(44.94亿千米)和1,793亿英里(67.42亿千米)。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动辄以百万计的数字理解起来相当困难。但如果我们把太阳和其他行星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到可以接受的尺寸,读者理解起来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我们假定地球是一个直径1英寸(2.5厘米)的小球,太阳就是一个远在323码(295米)之外的直径9英尺(2.7米)的大球,两者相距也就是五分之一英里,步行大约四五分钟。而月球就是一粒离地球约2.5英尺(0.76米)的小豌豆。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还有两颗行星,即水星和金星,它们离太阳分别是125码(114米)和250码(213米)。围绕这些星体的是茫茫无际的空间,直到距离地球约175码(160米)外的火星。木星直径1英寸(0.3米),距离地球约1英里(1.6千米)。2英里(3.2千米)处有稍小的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4英里(6.4千米)和6英里(9.6千米)外。数千里外的地方只有细微的尘埃和稀薄的气体。即使按照这种缩小的比例来计算,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要远在8万千米之外。

这些数字,或许会使人们对于生命之剧不断上演的茫茫无际的空间有一个概念。

在这个浩瀚的空间里,我们真正了解的只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命而已。我们居住的地方距离地心有4,000多英里(6,400千米),而生物生活的空间深入地下不超过3英里(5千米),高出地面也不到5英里(8千米)。而其余的茫茫空间显然是空洞、无生命的空间。

最深的海洋,其深度也只有5英里(8千米),飞机飞行的最高纪录也刚刚超过4英里(6.4千米)。虽然人们曾经乘气球上升到距离地面7英里(11千米)的高空,但那是以遭受巨大痛苦为代价的。没有一种鸟类能飞到5英里(8千米)以外的高空,那些随飞机升到高空的小鸟和昆虫,上升到超过这一高度时就会因窒息而失去知觉。第2章时间的世界

最近50年里,科学家对地球的年龄和起源已经做出了许多很有价值并且很有趣的推测。在这里,我们不能对这些推测妄加概括,因为其中包涵着许多深奥的数学和物理学问题。实际上,现有的物理学和天文学发展程度,使得对于这些事物的科学研究成果还很难超越主观推断和猜想。就目前研究的总体趋势来看,估测的地球年龄是越来越长。现在看来,地球在20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并围绕着太阳运转了。也许实际上地球存在的时间比这更久远,甚至久远得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在地球分离出来之前的漫长时间里,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可能是一些由空间中弥漫的物质组成的巨大漩涡。通过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到天空中到处都有发光的螺旋形物质围绕着一个中心旋转,这就是所谓的“涡状星云”。许多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和它的行星在聚结一团成为现在状态之前,也是这样的一种涡状形体。经过无数次的聚结,经历过久远的年代,也就是我们假定的大约25亿年前,地球和月球才有了现在的雏形。那时,它们自转的速度比现在要快得多,离太阳的距离也更近,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也更快,它们的表面都在燃烧或熔解着。太阳本身在天空中是一个大火球。

如果我们能够回到无限久远的过去,亲眼去看一下地球的最初状况,我们将看到与现在迥然不同的景象:那时的地球更像是熔炉的炉膛,或者遇冷前滚动的岩浆的表层。当时还没有水,因为所有的水还只是混合在硫磺蒸气和金属蒸气中的极热的水蒸气。在大气之下,是一片翻滚沸腾的熔岩的海洋。穿过弥漫着火云的天空,急速运转的太阳与月亮的炫目的光,犹如赤热焰火般飞掠而过。

几百万年过去了,火海那股灼热慢慢地减退了。天空中的蒸汽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高空中的气体也越来越稀薄;大块大块凝固的岩石在岩浆的海洋里时沉时浮,与其他漂浮物相互碰撞着。太阳和月亮距离越来越远,也变得越来越小,在天空中运行的速度也渐渐变慢。由于月球体积相对较小,所以很早就从炽热状态冷却下来。它交替遮挡或反射太阳光线,从而形成了日蚀和满月的景象。

地球就这样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变化着,在经历了漫长久远的年代以后,终于变成了现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雏形。当蒸汽遇冷凝结成云,降落在最初的岩石上的第一滴雨在嘶嘶作响。在此后不知多少千万年的岁月里,地球上大部分的水还是以蒸汽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不过终于有一天,这些蒸汽凝结成滚烫的水流奔流在逐年凝固的岩石上,从而形成了池沼湖泊,并把岩石上的岩屑和沉淀物冲刷进去。

最后,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能够满足人类繁衍生息了。如果我们能够参观那时的地球,我们可能头顶急风暴雨,脚踩遍地熔岩,没有一点土壤,没有一草一木。灼热的风暴让今天最可怕的飓风都自叹弗如,当时的倾盆暴雨更是让我们难以想象。那倾盆暴雨夹杂着岩石碎屑,狂怒般冲向大地,冲出一道道深谷和巨大的沟壑,把沉积物冲进最初的海洋。穿过云隙,我们一定能很清楚地看见巨大的太阳驰过太空;随着太阳和月球的运行,地球上不断发生地震及其他地壳运动。而现在只以永久不变的一面对着地球的月球,那时也一定是很明显地自转着,偶尔把如今羞于显露给我们的那一面对着我们。

一百万年接着一百万年过去了,地球老了。白天增长了,太阳也渐渐远去,并且变得温和而平静了。月球运行的速度也明显缓慢了,暴风雨的强度减弱了。最初的海水不断增加,汇流到大海,成为此后地球永远穿着的外衣。

然而,当时地球上还没有任何生物,海洋里也没有,岩石上更是一片不毛之地。第3章生命的起源

众所周知,人类在有记载和传说之前的那些生物知识是从层状岩的生物足迹和化石中推论出来的。在页岩、板岩、石灰岩和砂岩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骨骸、贝壳、纤维、根茎、果实、足迹和爪印等。它们与最早的潮汐留下的波痕以及最初的暴雨洗刷而成的洼坑同时并存。地球上生物的历史,就是通过持续不断地研究这些“岩石记录”而连贯起来的。今天,这些发现已经成了一种人人皆知的常识。沉积岩并不是一层一层整齐地排列起来的,就像多次被抢劫焚毁后的图书馆的书页一样,它们被折皱、弯曲、挤压、扭曲,并混合在一起,所以需要花费许许多多学者毕生的精力,才能将这些记录整理好,供人阅览。据现在估计,这些岩石记录着大约16亿年的历史。

地质学家们称其中最古老的岩石为原生岩,因为从这里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北美洲有很多裸露着的原生岩,地质学家们认为它们的厚度至少可以向我们展现8亿年的历史,即全部地质记录16亿年的一半。现在让我再重申一下这个事实的重大意义:这说明自陆地和海洋分离至今的至少一半时间里,地球上没有出现过生物。因为,尽管这些原生岩上留有许多潮汐和暴雨的遗痕,但是却没有任何生物的足迹或遗迹。

顺着记录追寻下去,我们看到生命的痕迹出现并逐渐增多。地质学家把这个能够看到古生物痕迹的时期叫作古生代早期。生命开始的最初迹象是比较简单的低等生物,如小贝壳、植物状动物(如珊瑚、海绵等无脊椎动物)的茎和花状头、海藻、海虫和甲壳类动物的足迹和遗骸。最早出现的动物是一种形态类似蚜虫的动物,它们能像蚜虫一样把身体蜷曲成球状,会爬行,生物学家称之为三叶虫。此后过了大约数百万年,世界上又出现了一种比以前的动物适应性更强、更有活力的动物——海蝎。

这些动物体积都不是很大。其中最大的一种海蝎,身长也不过9英寸(3米)。在这个时期的岩石记录中,没有任何陆地生物——不论是动物或者植物——的迹象,大海里也没有出现鱼类或者其他脊椎动物。这段时期,只有浅水动物或生活在潮汐涨落区的生物留下了生命的痕迹。如果我们想从今天的地球上看那时生物的模样,最好的办法是从岩穴或水沟中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除了体积上的差异,我们会发现,那一滴水里的小海蝎、小贝壳、植虫及海藻等,就像那些曾经是地球上惟我独尊的又大又笨拙的古代动物的缩影。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古生代早期的岩石中可能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地球生命开端的记录。因为,如果这种生物没有骨骸或者其他坚硬的部分,如果它没有贝壳,或者没有足以在泥土上留下足迹或痕迹的足够大的体积或足够重的重量,它也就不可能留下足以证明其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任何化石痕迹。就像在今天我们这个世界上,仍然生存着成百上千种小型软体动物一样,他们也不可能给未来的地质学家留下发现其存在的任何痕迹。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的世界里,不知有过几万亿种这类动物曾经在地球上生存过、繁殖过、甚至昌盛过,但都不留痕迹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在所谓的“无生代”时期的温暖的浅湖或浅海中,也许曾生活着无数低级的、类似流质的、无贝壳的、无骨骼的动物,在阳光能够照到的岩石和海滩上,也许曾经有过大堆绿色漂浮植物。就像银行簿不能完全记录邻居的生活一样,“岩石记录”也无法将过去的生物完全记录下来。只有当生命进化到能够分泌出壳质、骨刺、甲胄或硬茎的时候,生物才能留下痕迹传到后世,编入历史。然而,在有生命化石以前年代的更古老的岩石中,也曾经发现了石墨,一种游离形态的炭。一些权威人士认为,这些东西也许就是我们所未知的生物,它们通过自身剧烈的生命活动而从化合状态中分离出来的。第4章鱼类时代

在地球被认为只有几千年历史的时候,人们以为各种动植物从创造出来的一刻起就像今天一样,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自从人类发现了岩石纪录并对其进行研究以后,人们就放弃了这种观点。他们开始怀疑,许多物种都是经过久远的年代慢慢发展进化而来的,正是这一怀疑最终导致了生物进化论的产生。这一理论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从无生代海洋中一些极其简单的原始生物,一些几乎没有组织的生物体,经过缓慢而持续的演化而形成的。

就像地球的年龄这个问题一样,生物进化论这个问题在过去也是一直引发争执矛盾的话题。曾经有一段时间,生物进化的理论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被认为是与完美的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教义格格不入的异端邪说。当然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大多数正统的天主教、基督新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徒们,都自愿地接受了这种更新更宽泛的万物同源的思想。看起来,没有什么生物是突然出现在地球上的,无论是哪一种生物都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意识仍处于混沌状态的久远的时间里,生物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终于从潮水涨落处的泥沙中产生了蠕动的生命,并逐渐进化成了拥有自由、力量并具有意识的生命。

生命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是确定的东西,而不是块状或团状的非生物体,也不是无界限、无运动的结晶体。它们具有非生物体所没有的两种特性:一是它们能把其他物体摄入体内,使之变成自身的一部分;二是它们能够再生。它们能够吃东西,能够繁殖,能够产生大部分与自己相似,但通常又与自己有某些细微差别的新个体。在每个生命体与其后代之间,存在着某些种族相似性,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这是不同物种、不同时代的生物所共同具有的事实。

现在,科学家无法向我们解释为什么生物与后代既有相似性又会存在差异。由于我们经常会看到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因此,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科学知识,不如说是常识。如果一种物种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了,这个物种也会发生相关的变化。因为物种的每一代中总有许多个体的特性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所处的新环境,也总有一些个体的特性使它们在新环境中难以生存。总体而言,前者比后者更长寿,繁殖力也更强。这样一代代下去,这个物种的平均水平就会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既不是按照繁殖与个体差异推论出来的必然结论,也不是科学的理论,因为很有可能还有许多科学不能明确解释的其他力量在改变、破坏或者保护着物种。不过,如果有人否认这种从生物出现以来就存在的自然选择作用,那么他要么无视有关生命的基本事实,要么就是缺乏基本的思维能力。

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生物起源的问题,他们的见解通常生动有趣,可是至今也没有关于生命起源方式的明确的知识或令人信服的推测。但是,几乎所有的权威学者都一致认为,生命可能起源于温暖阳光照耀下的微咸浅水浸泡下的泥沙中,然后,又随着潮起潮落播撒到海岸和大海深处。

在最初的世界上,潮汐的活动相当剧烈。这些生命个体很容易因为被冲向海岸而被烤干,或者被冲进大海深处,因为缺乏空气和阳光而死去。这种生存环境促使生物向着生根固定的方向发展,也促使某些个体生成外壳以免脱水晒干。最初,生物体依靠对敏感的味觉寻找食物,依靠对光线的敏感从黑暗的深海和洞穴中出来,或者从因过度明亮而险象环生的浅滩逃离而去。早期生物身上的贝壳和甲胄,与其说是为了抵御外敌,还不如说是为了防止干燥。但是牙齿和爪子早就出现了。

我们在前面曾经讲过古代海蝎的大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动物都是生物界的霸主。之后,在古生代岩石中有一段时期,现在许多地质学家认为是5亿年前的志留纪,地球上出现了一种有眼睛、牙齿、会游泳、更强大的新型动物,这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脊椎动物,也是最原始的鱼类。

在下一岩层中,也就是泥盆纪的岩石层中,这种鱼类有了明显的增加。正因为这一时期鱼类是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所以在岩石记录中,这一时期被称为“鱼类时代”。当然,如今这类鱼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它们和今天的鲨鱼、鲟鱼相似,都喜欢在水中穿梭,在水面飞跃,在海藻间觅食,互相追逐,弱肉强食,给远古的海洋世界增添了不少生机。从我们现在的标准来看,这些鱼类算不上很大,长度达到两三英寸(八九十厘米)以上的就已经很少了,当然也有例外,有一种鱼类长达20英寸(6米)。

我们无法从地质学上获得任何关于这些鱼类始祖的有价值的线索,它们看上去和以前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没有任何关系,动物学家们虽然对它们的始祖有过很多有趣的见解,但是大多都是通过对它们现存近亲的卵的进化及其他一些资料的考察推演出来的结论。很明显,脊椎动物的祖先是软体动物,很有可能是从嘴或嘴的四周长出牙齿般硬物的小型水生动物。鳐鱼和角鲨的牙齿遮住了上下腭,并且从嘴边开始,全身长满了平坦的齿状鳞。当地质记录中出现这一类齿状鳞的时候,鱼类也就从以前深藏的黑暗中游到明亮的地方,最早的脊椎动物也就出现在地质纪录中了。第5章炭沼时代

在鱼类时代,陆地上显然并没有生命,只有裸露的岩石碎片和经受着日晒雨淋的高地。那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因为还没有出现改良疏松土地的蚯蚓,也没有出现把岩石颗粒粉碎成松软沃土的植物,甚至也没有苔藓或地衣的痕迹。生命仍然只存在于海洋里。

在这个只有裸露岩石的世界里,气候发生着剧烈地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非常复杂,至今大家仍在对变化的原因进行各种合理的猜测。地球轨道形状发生改变,地轴方向缓慢改变,大陆地形发生变化,甚至太阳温度不断升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地球表面大部分长期笼罩在寒冷和冰雪中。现在,几百万年来,地球上又温暖宜人。在地球的历史上,看起来有几次内部剧烈活动的时期。在这几百万年间积累起来的上冲力促使火山爆发、地壳隆起,山峰和陆地的形状重新排列,海洋加深了,山地上升了,气候变化加剧了。紧接着地球又进入了一个相当长的平静期,风霜雨雪的侵蚀及河流的冲刷削平了高山,同时把大块的泥沙冲入海洋,使海底抬高,海洋变浅,海平面不断扩张,覆盖了越来越多的陆地而形成了广阔的浅海。这就是世界历史上所谓的“高而深”时代和“低而平”时代。读者们千万别以为地球外壳凝固以后,地球表面的温度就渐渐变冷了。实际上,在经历了数次严寒冷却之后,地球内部的温度才不再对地表的温度发生影响,即便是在无生代时期,也到处都有冰雪肆虐的“冰河时代”的痕迹。

仅仅到了鱼类时代的后期,当浅海和礁湖不断向外扩张以后,生命才开始以各种有效的方式从水中转移到陆地上来。毫无疑问,这个时代大量出现的生物都已经经历了几千万年细微模糊的进化发展,如今,这些生物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毫无疑问,植物是先于动物登陆的,不过,动物可能是紧跟着植物移居的。植物登陆不得不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当提供浮力的洪水退去后,如何获得坚硬的支持物支撑叶子伸向阳光;第二个问题是解决远离水后从植物组织下面的沼泽里获取水分。木质纤维既能够支撑植物并能承担起输送水分的任务,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在这一时期的地质记录中,多种多样的木质沼泽植物骤然增多,它们的体积庞大,如大的木质苔藓、木质蕨类和杉叶藻等等。随着岁月的流逝,又有大量品种的动物从水里爬了出来,比如蜈蚣、马陆,有最原始的昆虫,也有古代巨蟹和海蝎的亲代,这些后来变成了最早的蜘蛛和陆地蝎。后来,脊椎动物也出现了。

地球早期的原始昆虫中,有的体积非常大,这一时期曾经有过一种蜻蜓,翅膀展开来居然有29英寸(0.7米)。

这些新型生物运用种种不同的方法使自己适应直接呼吸空气。从此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呼吸融解在水中的空气,到现在仍然这样。但是如今,动物王国已经发展出种种补充自己所需水分的能力。今天,人的肺完全干涸,就会立刻窒息而死,因为只有当人的肺部表面保持湿润时,空气才能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动物这种适应空气呼吸的能力体现在好多方面,或者进化出一个可以器官来遮盖原有的鳃,以防止水分蒸发;或者进化出深藏在自己体内,通过液体分泌物保持湿润的管状气管或其他新的呼吸器官。古代脊椎鱼类的鳃无法在陆地上呼吸,动物的呼吸器官因此发生了分化,鱼用来游泳的气囊后来进化成深藏于动物体内的新型呼吸器官——肺。水陆两栖动物,像今天的青蛙和蝾螈,在水中生活时用鳃呼吸,同时,从鱼的游泳气囊进化而来的肺,作为咽喉长出的袋状物,承担了它们在陆地上的呼吸任务,继而它们的鳃开始萎缩退化,鳃裂孔也消失了(除了一个鳃进化成耳与鼓膜的通道)。这些动物现在只能生活在空气中,当然,为了产卵、繁殖后代,它们还是必需回到水边去。

沼泽时期,所有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和植物都属于两栖类,它们长得几乎都像今天的蝾螈,只不过其中有些的躯体要大得多。它们虽然已经是陆地动物了,但是仍然必须生活在潮湿沼泽地带及附近地区。这一时期的大树,毫无例外地也有同样的两栖的习性。它们还没有只需接受雨露的滋润就会生根发芽的果实和种子,似乎都必须把孢子脱落在水才能发芽、生长。

寻求生物在空气中生存必须具备哪些复杂的、惊人的适应能力,是解剖学中最有魅力的学科。所有生物,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最初都是生活在水中。例如,包括人在内的所有比鱼类高级的脊椎动物,在卵子或胎儿出生前,都有鳃裂,而在出生后消失。再比如,鱼类的眼睛裸露在水中从而保持了湿润,而更高级的动物则用眼睑和分泌水分的腺体来保护眼睛不致干燥。还有,因为需要感知空气中微弱的声音震动,耳鼓便成为动物的必需。动物身体上的各个器官都会有类似的变更和适应,以及类似的修补,以便适应空气中的环境。

石炭纪两栖类时期,生物在沼泽、礁湖和浅滩的水中生活。这时,生物的生活范围已经扩大,然而山地和高原仍是一处荒芜,没有生命。生物虽然已经学会了呼吸空气,但它们仍必须扎根于水,仍要返回水中去繁衍后代。第6章爬行动物时期

继生物繁盛的石炭纪年代后,地球上经历了一个干燥、严寒的漫长年代。这时的岩石纪录,是厚积着沙岩之类的岩层,几乎没有什么生物化石。地球上温度变化无常,甚至还有过漫长的冰河时代。以前繁盛的沼泽植物从大地上消失了,新的堆积层把它们压在下面,开始了压缩和造矿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今天的大多数煤矿。

也就是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期,生命在恶劣的环境下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开始发生最为迅速的改变。当地面再次转向温暖湿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系列新的动植物物种产生了。在岩石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脊椎动物产卵的遗迹,它们在孵化以前就几乎发育成熟了,一生下来,就可以在空气中独立生活,而不必像蝌蚪那样先生活在水中。此时,动物只有在胚胎时还存在着鳃裂,出生时鳃叶已经完全消失了。

这些不经过蝌蚪阶段的新动物就是爬行类动物。同时,能结种子的树木也得到发展,它们可以不依赖沼泽和湖泊,独立地传播种子。虽然那时还没有能开花的植物,也没有草类,但是有了类似现在棕榈的苏铁类和许多热带松柏类植物。羊齿类植物也很繁多,昆虫的种类也颇为丰富,虽然还没有出现蜜蜂、蝴蝶,但已经有了甲虫。无论如何,新的、真正的陆地动植物的一切基本的种类已经在这些荒漠严寒的艰苦年代已经萌芽。这种陆地上的新生物,只要遇到适宜的环境,就会迅速繁荣起来。

经历过长期的变动后,地球终于进入了平静缓和期。仍然不计其数的地壳运动,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轨道和地轴斜度的增减等因素相互作用,造就了地球上一段漫长且范围极广的温暖时期。现在,人们估计这段时期大约持续了2亿年以上,这段时期被称为中生代,用来区别之前遥远的古生代和无生代(共14亿年),以及介于其末尾和现代之间的新生代。由于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极其繁盛,成为当时的主导,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约距今约8000万年,中生代结束。

现在,地球上爬行动物的种类已经很少了,而且分布的区域也十分有限。不过,与那些曾在石炭纪繁盛一时的两栖类动物的残存后代相比,当今世界上的爬行动物的种类还是要多很多。现在,这类爬行类动物还有蛇、鳖、海龟、美洲鳄、鳄鱼及蜥蜴存活在世。它们无例外地终年需要温暖,不能暴露在严寒中,也许中生代的爬行动物都受到同样的限制。它们是在温室植物丛林中生活的温室动物群,忍受不了严寒霜冻。但是,此时的地球上至少已经出现了真正能在干燥的陆地环境下生存的动植物了,它们已经与以往地球上生物全盛期的沼泽动植物迥然不同。

那时爬行动物的种类比我们现在知道的要多得多,除了大鳖、大海龟、巨鳄以及众多蜥蜴、蛇外,还有许多现在已经从地球上灭绝的奇异种类。其中有一种称为恐龙的动物族类非常繁盛。当时的植物已经扩展到平坦的低地上,如芦苇、羊齿类等。在中生代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很多食草性的爬行动物,它们以这些植物的嫩芽为食,它们的体格非常庞大,有的甚至超过了在此之前的任何陆栖动物,也许只有海里的鲸鱼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例如有一种被称为梁龙的恐龙,从喙鼻到尾部长达84英尺(26米);巨龙则更大,足足有100英尺(30米)长。还有以这些怪物为食的食肉恐龙,它们的体格与独特相当,其中一种叫作霸王龙,在许多书中都被描写成为空前绝后的、可怕而凶猛的爬行动物。

当这些庞大的动物在中生代丛林的厥叶和常绿植物之间觅食和相互追逐时,另外一种现已灭绝的爬行动物,正用它们那发展成蝙蝠状的前肢捕捉着一只又一只昆虫。最初它们只是跳跃,后来终于能够在厥叶和森林的树木间飞翔了,这就是翼手龙。它们是最早飞翔的脊椎动物,开创了脊椎动物能力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此外,也有些爬行动物又回到了海里生活,其中有三种大的会游泳的爬行动物返回了他们祖先生活的海里,它们分别是沧龙、蛇颈龙以及鱼龙。其中有些和我们今天的鲸鱼大小差不多。鱼龙看起来是相当适合在海中生活的动物,蛇颈龙现在已经找不到它的同类了。它们体型庞大,孔武有力,可以划水,适合在沼泽或浅水底部游泳或爬行。它们的头一般比较小,生长在长蛇似的颈上,完全胜过天鹅颈。蛇颈龙不但可以像天鹅一样在游动时捕食,还可以潜入水下,伺机捕食过往的鱼类和其他动物。

这是就称霸中生代的陆上动物的生活。以我们现在人类的标准来衡量,它们比以前的生物要进步了许多。就像人类说的那样,比起以往地球上任何生物,此时产生的陆上动物的体积更庞大,分布范围更广,力量更强大,活动性更强,更加有生气。海洋里虽然没有取得这么大的进步,但是也出现了许多繁盛的生物新品种。一种具有封闭壳、类似乌贼状动物在浅海里出现了,后人称之为菊石类。它们的远祖曾经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里,直到此时,菊石类才迎来了它们的全盛时期。现在这种动物已经不存在了。与它们最近的近亲,是生长在热带地区水里的珍珠鹦鹉螺。还有一种新生的、多产的鱼类,它们的鳞片比以前片形和齿形更为轻巧和精美,从此以后,它们极为兴盛,成为河海中的主要物种,长久居于优势地位。第7章最早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在前面几章里我们已经简单讲述了最初的生命全盛期——中生代时期——茂盛的植物和大量的爬行动物。此时,恐龙称霸热带雨林和潮湿原野,翼手龙尖叫着在丛林中滑翔,扑食着无花灌木和树木中嗡嗡作响的昆虫。就在它们周围,生活着许多没有那么显赫,数量也没有那么多的动物种群,正在获得某种力量,学会了忍辱负重地生活。当太阳和地球失去它往日的温和与仁慈之时,这种锻炼对这些种族的生存作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了。

一大群善于跳跃的爬行动物和恐龙类的小型动物等种群,迫于生存竞争的威胁和敌人的袭击,有的走向灭绝,有的则不断的适应寒冷的气候,进入高山或下到深海求得生存。这些境遇悲惨的物种逐渐进化出了一种新型的鳞,这种鳞被拉长为羽毛状,成为当时动物羽毛的雏形。这种羽毛状的鳞重叠起来覆盖在动物身上,确实比到那时存在的爬行类动物所具有皮肤能够更为有效地保持体温,所以它们可以进入其他没有羽毛的动物不能涉足的寒冷地带。可能与这些变化同时,这些动物开始更加关心它们的卵。很明显,大部分爬行动物不关心自己的卵,任由它们接受自然的孵化。而在这生命之树新生的一枝上的一些变种,却开始养成保护自己的卵,并用体温孵化它们的习惯了。

这种对寒冷的适应性,也影响到身体内部的变化,原始的鸟类开始能够独立保持体温,进化成了恒温动物。最初的鸟类大概是捕鱼为食的海鸟,它们的前肢,与其说是翅膀,不如说是近似于企鹅的蹼足。新西兰的鹬鸵(Ki-Wi)是一种奇特的原始鸟类,它只有极简陋的羽毛,既不能飞,也不像是从能飞的祖先那里遗传而来的。在鸟类的进化史上,羽毛是先于翅膀而出现的,羽毛继续发展,当它能够轻轻展开时,必然会产生翅膀。从一只鸟的化石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它的腭上有爬行动物的牙齿,身体上还有一条爬行动物的尾巴,但同时它也有鸟类典型的翅膀,可见它们曾经混迹于中生代的翼手龙群中自如地飞翔。然而,在中生代,鸟类品种和数量都很有限,如果有人能回到中生代的国度中去,他也许走几天也看不到一只鸟,听不到一声鸟鸣,只能看到出没在羊齿丛和芦苇丛中大群的翼手龙和昆虫。

另外,他可能无法看到任何哺乳动物的踪迹。最早的哺乳动物可能比鸟类出现还要早数百万年,不过在那时,它们实在是太渺小,太稀少了,所以根本不值得去注意。

和早期的鸟类一样,早期的哺乳动物因为生存竞争和敌人的袭击而被迫去适应寒冷艰苦的生活。它们体表的鳞片变成羽毛状,进而发展成能保持体温的蔽体物。与鸟类的变化大同小异,它们也变成了恒温动物,能保持体温。不过,它们没有进化出羽毛而是生成毛发,它们也不保护和孵化卵,而是将卵安放在自己温暖的体内,直到它发育成熟。它们中大部分是胎生的,它们的后代一生下来就生龙活虎。孩子生下来后,它们会继续保护、喂养子女,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如今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有乳房,以哺育自己的后代。当然也并非完全如此,有两种现在的哺乳动物没有乳房,它们靠产蛋来繁殖后代,用皮肤下分泌的养料养育后代,它们就是鸭嘴兽和食蚁兽。食蚁兽产下硬壳蛋后,就把它放进腹下温暖安全的囊中,直到孵化出幼仔来为止。

然而,就像去中生代的参观者可能要花费几天、几周才能找到一只鸟一样,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哺乳动物确切的位置的话,他也很难见到哺乳动物的痕迹。在中生代,鸟类和哺乳动物看上去都属于怪异的、次等的,不占主导地位的动物。

据现在猜测,爬行动物时代持续了大约8000万年。倘若用人类有限的知识来观察这一无限漫长的时代,人们一定会认为,这种阳光普照、生命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定会平安而长久的延续下去,而爬行于泥沼的恐龙和展翅飞翔的飞龙也一定会永远兴盛。但是宇宙那神秘的周期性规律和它积蓄已久的力量却开始改变这看似可以永恒的安定日子。生命的幸运日子结束了。岁月流逝,无数年过去了,世界无疑是停滞了,甚至退步了,环境变得异常恶劣,平地易貌,山海改形。在岩石记录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经历过长期繁荣的中生代之后的衰落,伴随着环境稳定持久的变化,生物的种类必然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新奇的物种出现了。同时,由于面临着灭绝的威胁,那些旧生物也都竭力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去适应这种变化。例如,菊石类就曾经在中生代末期出现了许多古怪的变种。在安定的环境下,生物是看不见什么新的进化的痕迹的,因为它们不需要做大的改变去适应环境,常常处于停滞状态。而在新环境下,旧有的种族备受折磨,但新生的种族却得到了维持生命和确立自己的地位的大好时机……

岩石记录在这里中断了几百万年。一重幕帘,静静地遮住了整个生物进化史的轮廓。当幕帘被再次揭开的时候,爬行动物时代已告终结。恐龙、蛇颈龙、鱼龙、翼手龙以及无数种的菊石类,都已经销声匿迹。它们曾经多得不计其数的整个种族都灭绝怠尽,没有留下任何的后代。严寒吞噬了它们。它们为适应新环境所作做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它们再也没有遇到东山再起的生存环境。当时,世界上经历的极端恶劣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它们的承受能力,中生代的生物慢慢地遭到了彻底的灭绝。继而,我们看到也一番崭新的景象:一些新的、更坚强的动植物物种占据了这个世界。

当生命的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时,整个世界依然处于严寒和荒凉之中。稍后,靠脱落树叶抵抗冬雪摧毁的乔木、会开花的植物和灌木取代了以前的苏铁类和热带松柏类植物。而以前爬行动物繁衍生息的地盘上,出现了种类日益增多的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第8章哺乳动物时代

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下一个时期是新生代,这一时代地壳不断隆起,火山剧烈活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等巨大的山脉群和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脊就是在这个时候隆起形成的。地球上的海洋和大洲也是在那个时候形成了初步的轮廓。据现在估测,新生代初期距今大约4000万年到8000万年左右。

新生代初期,地球上的气候十分恶劣。后来,气候渐渐变得暖和起来,形成一个物种非常丰富的新的繁盛期。之后,气候再度恶化,地球又进入极度严寒的周期——冰河时期。以此为起点,这个世界逐渐发展起来。

但是现在,对于当时气候变化的原因,我们没有掌握足够的资料,因此也无法去估计我们之前的气候变化可能的范围。地球上阳光可能越来越强,也可能温度越来越低,又进入另一个冰河时期。火山的活动和山脉的隆起可能会继续增强,也可能会逐步削弱,我们也不得而知。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缺少充分的科学知识。

新生代一开始,草就出现了,地球上第一次有了草原。那些生活在暗处的哺乳动物获得了全面发展,出现了许多有趣的食草动物,以及以它们为生的食肉动物。

最初,这些早期哺乳动物与在此之前曾经繁荣一时,后来又从地球上消失的食草、食肉的爬行动物很相似,仅有少数不同的特性。所以,一些粗心的观察者可能会认为,现在开始的第二次的气候温暖、物种丰富的漫长时期,只不过是上一时代的重复,只不过是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取代食草、食肉的恐龙类,鸟类取代了翼手龙罢了。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肤浅的比较。宇宙的变化是无限的、连续的,它永远向前毫无间断,历史永远不会重演,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新生代生物与中生代生物之间的差异与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比起来,意义更为深远。

这两个时期生物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它们的精神生活。在母体与后代之间的接触程度方面,哺乳类动物和稍低等的鸟类与爬行动物存在着本质区别,哺乳类动物接触紧密,鸟类次之,爬行类几乎没有什么接触。除了极少数特例外,爬行动物产蛋后一般都抛弃它们,任其自行孵化。小的爬行动物从它的父母那里得不到任何知识的延续,就像孤身一人一样,它一生的知识来源始终限于自己的经历。爬行动物或许能够容忍同类的存在,但是彼此没有什么联系;他们也不去相互模仿,相互学习,更不会协同行动。它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新生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却因哺育和抚养孩子而产生独具特色的适应能力,使相互模仿、相互交流学习成为可能,也通过彼此间警戒的鸣叫以及其他协同行为而互相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控制和教育成为可能。一种“可以教育的”生物终于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新生代早期最早的哺乳动物的脑的体积,与更活跃的食肉恐龙类相比较,只是略有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沿着岩石纪录再往下看,不管是哺乳动物的哪一个种群,脑的容量都在稳定地增长。例如,在这一时期早期,有一种叫作无法兽(Titanotherium)的犀牛状动物,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需要与现代的犀牛极为相似,但是它的大脑容量还不及后者的十分之一。

早期的哺乳动物似乎在哺乳期结束后就与它们的后代分开生活了,不过,一旦它们之间相互理解沟通的能力增加了,保持相互之间的联系对生存就变得十分有益了。于是,我们明显地发现,哺乳动物的一些种族开始过上了真正的社会生活,它们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互相看护,彼此模仿,通过彼此的动作和叫声来传情达意。这种情况,在以前的脊椎动物中是未曾有过的。无疑,爬行动物和鱼虽然是成群结队生活的,那是因为它们被大量孵化,并且在生活条件相似的状况下凑结成队。而对于社会性群居的哺乳动物来说,这种联合却并不仅仅是外部压力使然,更主要的是靠彼此的内部感应力来维系的。它们之所以会在同一地点同时出现,不光是因为他们彼此类似,更重要的是因为彼此爱恋,自行结集。

爬行动物的世界与人类思维的差异,使人们无法对它们产生好感。我们无法想象,爬行动物那种迅速、简单的本能动机,比如说它们的饥渴、恐惧、憎恨等冲动。因为我们人类的动机都很复杂,所以我们就无从理解爬行动物单纯的动机。人类的动机是均衡调和的,它更注意结果,而绝非简单的冲动。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有自控能力,有顾及同类中别的个体的习性,有社会性诉求,能克制自己,在这一点上与我们人类的较低层次的标准还是有点相像的。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可以和几乎所有的种类建立一定的联系。感到痛苦时,它们的叫喊或动作能够激起我们的感情。我们能够通过相互的认识理解它们的痛苦,它们也能够被我们驯化、役使和训练。

新生代动物的大脑异常发达,这是新生代时期最重要的事实,它使得动物个体之间出现了互相交流、互相依存的新关系。为预示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这些我们马上就会谈到。

随着新生代的发展,与我们现在的动植物相似的动植物大量繁殖,像现在已经看不到的无法兽等非常丑陋的巨型怪兽均告消失。另一方面,那些奇异古怪的祖先逐渐进化成长颈鹿、骆驼、马、象、鹿、犬、狮、虎等一系列动物,也在地球上出现了。在地质纪录史上,马的进化有着特别明显的记载。从新生代初期小貘状的原始马开始,我们对各种马的演变有着完美的系统记录。此外,人类对于另外一条发展线索,即美洲驼与骆驼的发展线索,也有精确的记录。第9章猿、类人猿、原始人

主要依靠解剖学上的相似性,而不考虑任何精神方面的因素,自然科学家们把哺乳动物纲分成许多目,包括狐猿、猿、类人猿和人类在内的灵长目排在了哺乳动物纲的前面。

现在,我们很难从地质记录上去考究灵长目的历史。灵长目大部分在森林里生活,比如狐猿、长尾猿;也有的在裸露的崖壁上生活,比如狒狒。因此,它们很少会被溺死而掩埋在沉积物中,再加上它们的种类十分有限,所以很难发现它们的化石,不像马、骆驼等的祖先那样繁盛,可以找到大量的化石。但我们知道,在新生代的初期,也就是在大约4000万年前左右,最初的猿和狐猿类动物出现了,不过它们的大脑不太发达,远远不如它们的后代那么出类拔萃。

生物发展史上,继两次大繁荣——石炭纪沼泽期和爬行类动物繁荣后,地球上又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到新生代中期也结束了,地球又一次进入了冰河时期。世界变得非常寒冷,其后又出现短暂温和后又变冷的间冰期。在气温转暖时,河马在茂盛的亚热带丛林里滚爬嬉戏,齿如剑状的可怕的剑齿虎,在今天记者们络绎不绝的弗利街(位于伦敦附近)活动,捕食猎物。一次又一次的严寒时期,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的物种。只有那些能适应寒冷气候的披毛犀、大象的堂兄弟即披着长毛的庞大的猛犸象、北极的麝牛和驯鹿等侥幸逃过此劫,在地球上生息繁衍。接着许多世纪又过去了,在严寒死寂的大冰河时期,北极的冰帽不断地向南部延伸。在英国,它一直延伸到泰晤士河;在美洲到达了俄亥俄州。虽然间或有过几千年的温暖时期,但马上整个世界又回到了更加严酷的寒冬里。

地质学家们把这严寒时代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冰河期,界于期间的暖和期则称为间冰期。在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仍然能看到冰河时代可怕的严寒所造成的满目疮痍的痕迹。第一冰河期居今约有60万年,第四冰河期在5万年前严寒到达顶峰。就在这漫长严寒的冰天雪地中,最初的与人类同类的动物在地球上出现了。

到新生代中期,已经出现了颚骨和胫骨具有准人类特征的各种类人猿,不过只有在冰河时代快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一些可以称之为“像人”的动物的遗迹。当然,这些遗迹不是它们的骨骸,而是它们曾经使用过的工具。在欧洲,在大约50万到100万年前的沉积岩中,曾经发现了一些燧石和石块,它们显然被某种有手的动物着意削磨出锐利的边缘,用来锤打、削切其他物品或用来战斗的。这些燧石和石片就是“原始石器”(始石器)。不过,在欧洲,并没有发现制造这些石器的动物的遗骨和任何其他的遗物,仅仅发现了这些石器。有许多确凿的事实可以证明,根本不是人类,而只是一些聪明的猿猴制造了这些石器。但是,在爪哇的特利尼同时代的地层中,曾经发掘到一种猿人的头盖骨、各种牙齿和散骨。这种猿人的头盖骨比当时所有类人猿的头盖骨都要大,似乎还曾经起立行走过,现在人们称之为“直立猿人”,即能行走的类人猿。这些有限的骨骸,成为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能启发我们想象力和猜测原始石器制作者模样的惟一资料。

直到大约25万年前的砂层中,我们才发现了原始人的一些蛛丝马迹。在这些岩石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石器,在质量上已经大大改良,它们不再是粗糙的原始石器,而是有着相当巧妙、式样精美的器具,比之后出现的真正的人类做的类似的工具要大很多。后来,在海德堡的沙坑里,也出土了一片近似于人类的粗颚骨。这片颚骨,没有下颔,比真正人类的颚骨更重、更窄。从这块骨头可以推测出,这种动物不能自由转动舌头来发出清晰的声音。根据这块颚骨的强度,科学家们推断,这是一种有点像人的怪物,它体格强壮,躯干和四肢十分庞大,毛发长得厚密,人们称之为“海德堡人”。

我认为,这块颚骨是世界上能激起人类好奇心的最折磨人的东西了,就好像透过一个破碎的镜子去窥望过去,只能依稀看到这一动物模糊不清的却又让人十分想看的背影:它们在寒冷的荒野中蹒跚前行,为了躲避剑齿虎而四处攀援,时刻警惕着在丛林里走来走去的披毛犀。但是在我们还没有看清楚它的真面目的时候,它们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留给我们的只是它们曾经削磨使用过的残存器具。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苏塞克斯的皮尔当沉淀层中,发现了一种距今大约10万到15万年左右动物的遗迹,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异乎寻常的遗迹应该比海德堡人颚骨还要早。在这些遗迹中,有一个原始人的头盖骨,比现有的类人猿的头盖骨都要厚大;还有一块类似于猩猩颚骨状的东西,目前还不知道它是否就是前者身躯上的一部分;另外还有一片精心加工过的蝙蝠状象骨,上面很明显被钻了一个孔;另外,还有一块有刻痕的鹿大腿骨,很像是符木。这就是在皮尔当发现的所有东西。

那个蹲在地上,能够在骨头上凿孔的动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呢?

科学家们称之为“Eoanthropus”,即原始人。它不同于它的亲属,也与海德堡人及任何现存的类人猿迥然不同。此外,也没有见过与这类原始人类似的其他遗迹。但在此后10万年的砂岩和沉积层中,燧石和其他石器种类逐渐丰富起来,这些石器不再是“原始石器”了,因为考古学家们已经渐渐地能够分辨出刮刀、钻子、小刀、标枪、掷石和斧头来了。

这时,我们已经越来越接近人了,在下面一章,我们将讲述一切人类先驱中最奇特的尼安德特人,虽然它们还不能说完全是人,但和真人已经差不多了。

不过在这里需要先声明的是,科学家们并不认为这些动物——无论是海德堡人或是原始人——就是今天人类的始祖,它们只不过是与人类最接近的种族罢了。第10章尼安德特人和罗得西亚人

在第四冰河时代最寒冷时期到来前的那段时间,也就是大约五六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着一种非常像人的动物,甚至在几年以前,人们还把它们的遗骸当成是人类的遗骨。现在,我们拥有它们的头盖骨和骨头,还有一大堆它们制造和使用过的工具。它们已经学会了生火,也懂得躲到洞穴里避寒,也可能已经会把兽皮裹在身上御寒了。和现在的人类一样,它们也习惯于用右手劳动。

但是现在,人种学家已经告诉我们,它们并不是真正的人类,而是与人类属于同一属的不同种类。它们的下颚厚重突出、眉脊隆起、前额低平。它们的拇指不像人类那样,和其他的手指是相对的;它们的脖子僵硬,不能回首或仰视。他们可能是低垂着头走路,头向前倾。它们无颌的颚骨与海德堡人的很相像,但与人类的颚骨有明显的区别。它们的牙齿与人类的牙齿也完全不同,臼齿的结构比我们更复杂,是更复杂而不是更简单;臼齿没有我们的长根;也没有人类通常所有的犬齿。它们的头盖骨的容量和人类完全一样,但是脑的后部要比人类的后部大,而前面则比人类的要低平。当然智力也有很大区别,它们还不是人类一脉相承的祖先,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与人类存在着很大差别。

这种早已灭绝的人种的头盖骨和其他骨头是在尼安德特这个地方发现的,所以人们称这些奇特的原始人为尼安德特人。它们一定已经在欧洲生活了几百年,也可能长达数千年之久。

那时,地球上的气候和地势与现在大不相同。比如,欧洲被冰雪覆盖,冰雪一直延伸到南部的泰晤士河,深入到欧洲中部和俄罗斯;英国和法国之间还没有被英吉利海峡隔开,地中海和红海还都是巨大的山谷,可能在低洼的地方,分布着一连串的湖泊;巨大的内海,从今天的黑海开始,横穿过俄罗斯南部,直抵中亚。虽然西班牙和整个欧洲并没有完全被冰雪覆盖,但是当时的气候比拉布拉多半岛恶劣得多,只有北非的气候比较温和。有许多耐寒的动物,如多毛的猛犸、披毛犀、大野牛和驯鹿等,在长着少许耐寒植被的欧洲南部大草原上出没。毫无疑问,它们随着植物生长季节迁徙觅食,漂泊无定,春天来到北方,秋天则回到南方去。

尼安德特人就是这样生活的,它们东飘西荡,不断迁徙,以捕捉小动物、采集果实、浆果和根茎为生。从它们整齐细密的牙齿上可以看得出来,它们必定是素食动物,主要食物是嫩枝和根茎。不过,我们也从它们的洞穴里发现了巨大动物的长骨头,骨头被打碎,骨髓被吸去了。他们使用的武器在与猛兽公开的搏斗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威力,因此,它们可能是乘巨兽艰难渡河时用长矛进行突袭,甚至可能是设陷阱来捕捉巨兽的。它们也可能是跟随在兽群后面,捕食兽群在混战中的死亡者,或者它们借助当时还存活的剑齿虎,坐收渔翁之利。或许是由于冰河期的生存条件异常艰苦,它们才不得不改变长期素食的习惯,而猎食野兽。

现在,我们无法弄清楚这些尼安德特人到底是什么样子,也许它们浑身长毛,与人类一点也不像;甚至它们是否直立行走也令人怀疑;为了支撑躯体,它们很可能手足并用;它们多半独自行动,也可能在小的家族群体中生活;从颚骨的结构来看,可以判定它们说着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语言。

在数千年之间,这些尼安德特人可能是欧洲地区已经见到的最高级的动物。直到距今3万或3.5万年,随着气候逐渐变暖,才出现了一种更聪明、懂得更多、会说话、能够互相协作的同类动物,它们从南方侵入了尼安德特人的世界。它们把尼安德特人赶出洞穴和居住地,与它们争猎同样的食物,甚至可能挑起了恐怖的战争,消灭了原有的居民。这些来自南方或东方的新来者——因为现在我们还不能确知他们的发源地——最终将尼安德特人斩尽杀绝,他们就是与我们有着同样血统的、最初的真正的人。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头盖骨、拇指、颈项、牙齿在结构上都与人类完全相同。在克罗马农和格里马第的岩穴中,人们发现过这样一些骨骸,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早的真人遗骸。

人类就这样出现在岩石记录中,人类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

尽管当时的气候依然非常恶劣,不过地球已经越来越接近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了。在欧洲,冰河时代的冰川开始消退,在法兰西和西班牙,随着大草原上植被日渐茂盛,驯鹿逐渐被巨大的马群所代替。在南欧,猛犸象越来越少,最终全部移居到北方了。

真正的人类发源于何地,迄今仍然是个谜。但是,1921年夏天,在南部非洲的布罗肯希尔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头盖骨和许多碎骨头,从他们的各种特性上来看,这似乎是介于尼安德特人和人类之间的第三种人类的遗骸。与尼安德特人比起来,它们的脑部前大后小,头盖骨完全和人类一样笔直地长在脊椎上。他们的牙齿和骨骼也都与人类相似。不过脸型却像是类人猿,眉骨突起,头盖骨中部隆起。这种动物实际上已经是真正的人了,不过它们还有着尼安德特人一样的类人猿的脸型。这种罗得西亚人显然要比尼安德特人更接近真正的人类。

罗得西亚人的头盖骨,可能是继尼安德特人之后关于亚人类系列发现的第二种,这些亚人类从冰河时代初期一直到真正的人——它们共同的后代,或许也正是它们共同的埋葬者——出现,在地球上存活了很长时间。罗得西亚人的头盖骨本身可能并不算是特别古老,但直到本书出版时,对它生存的年代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种亚人类动物直到近代似乎生活在南部非洲的某些地区。第11章最初的真正的人类

现在,在西欧,特别是在法国和西班牙,经常会发现人类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科学已证实,这些痕迹的确是和我们有着亲缘关系的最早的真正的人类留下的。在这些国家发现的骨骼、武器、在骨头和岩石上留下的抓痕、雕刻着东西的骨头碎片,以及洞穴内岩壁上的图画,距今已经有约3万多年。从目前来看,西班牙是世界上拥有人类祖先早期遗物最为丰富的国家。

当然,现在所搜集的材料,只是积累的一个开端,我们希望将来有更伟大的积累。未来将会有许多学者对所有的相关材料作一番彻底的考察,到那时,现在的考古学家不能到达的许多国家,也将会得到详细的考察。迄今为止,还没有有考古兴趣的专业探险家游历过没有探险的自由的非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所以我们必须保持非常慎重的态度,不能武断地认为早期的真正的人类一定就是西欧的居民,或者说他们最早就是在这一区域出现的。

在亚洲、非洲和如今已经沉入海底的某些地区,可能有着许多比现在已经发掘出的更丰富、更久远的真正人类的遗迹等待发现。说起亚洲和非洲,而不提美洲,是因为在美洲还没有发现任何更高级灵长类的动物遗迹,既没有类人猿、亚人类、尼安德特人,也没有真正的人类。生物的发展似乎只限于旧大陆之上。只有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才首次渡过现在已被白令海峡隔断的通道,到达美洲大陆。

这些在欧洲大陆发现的最早的真正的人类看起来至少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种族。其中有一族已经非常高级了,他们身材高大,头脑发达。其中有一个女性头盖骨的脑容量已经超过了现代普通男人的平均水平。其中一个男性骨架身长超过6英尺(1.83米),体型与北美的印第安人非常相像。因为这一时期人类最早的骨骸是在克罗马农洞穴里发现的,因此,这些人就被称为克罗马农人。他们是野蛮人,不过是高级的野蛮人。另外一个种族,在格里马第洞穴中留有遗迹。他们的体态特征很像黑人。与它们最接近的现存种族是南非的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非常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人类从一开始,就至少已经分成两大种类了。前者可能是褐色人种,而不是黑色人种,它们来自于东方或北方,后者可能是黑色人种而不是褐色人种,可能来自于赤道以南的热带。当然,这只是我们的臆测而已。

这些大约4万年前的野蛮人已经非常像人类了。他们会在贝壳上钻孔然后串起来做成项链,会在身体涂彩,会在骨头和石头上乱画图案,甚至会在洞穴的四壁和引人注目的岩石表面上画一些粗糙但却很生动的动物壁画。他们制作的各种器具比尼安德特人做得更为小巧和精致。现在,很多博物馆里都收藏着他们遗留下来的大量的器具、雕刻、壁画等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