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脾胃更健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8:07:50

点击下载

作者:包思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食养脾胃更健康

食养脾胃更健康试读: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的确,没有好的身体,再好的生活也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很多人只注重做一些表面的工作而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脾胃的养护。可以说,人的健康和美丽,归根结底都要依赖脾胃功能的健旺。脾胃好,才能享受天下美食;脾胃好,才能保持身材窈窕;脾胃好,才能拥有靓丽容颜;脾胃好,才有精力去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你阅读的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怎样做才能拥有健康的脾胃。

中医所说的脾胃是包括消化系统在内的综合概念。本书简明介绍了脾胃的功能、脾胃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脾胃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拥有健康的脾胃等,旨在告诉广大读者,脾胃养护是养生保健的重中之重。

饮食与脾胃健康息息相关,脾胃好,人才有食欲,才能更好地享受美味。反过来,饮食是否合理科学也与脾胃的健康息息相关,吃得好、吃得对,脾胃就会健康。如果吃的东西对脾胃无益,或者饥一顿、饱一顿,甚至长期节食都会对脾胃功能造成严重的伤害。然而,现代人的某些生活方式恰恰是不健康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已经有很多年胃病的原因。

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不但能够了解到怎么吃是正确的,怎么吃是错误的,还能够认识很多养护脾胃的食物,以及如何烹调这些食物。不仅如此,你还能了解一些调养脾胃常用的中药材,用来解决一些常见的脾胃问题。在本书的第五章,你还将了解到,很多常见的身体不适和症状,其实只要调理脾胃的功能就可以解决。

脾胃虽然主运化饮食,但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不良习惯也会对脾胃的健康造成危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情绪。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现象。另外,饮酒、吸烟、不当用药、运动量少等,都有可能使脾胃受到损害。

希望本书能带给大家正确的调养脾胃的观念和方法,让您和家人拥有健康的生活。编者第一章重视脾胃,保护好后天之本

人体要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依赖于不断摄取的能量和营养。中医养生学将脾胃的养护放在第一位,因为脾胃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人体后天的营养充足与否、气血的生成都要依赖于脾胃的共同作用。所以,脾胃有“后天之本”的美称。脾胃健康自测法——让你直观了解脾胃状况

中医认为人体的消化吸收由脾胃共同作用来完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脾胃功能不好,那么营养物质就无法顺利地送达五脏六腑和身体各处。五脏六腑得不到滋养,必然会引起一些外在的病变。也就是说,脾胃健运与否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中医学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自我检测脾胃健康的方法。平日里闲暇时可按照以下自测方法居家自我检测脾胃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需及时到医院检查,以排除病理问题。查唇部、口腔

口腔和唇部能够反映脾胃的健康状况,这可不是什么新鲜说法。《黄帝内经》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说明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一般来说,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泽;而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嘴唇发白,唇部往往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

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佳有关。另外,脾还主涎液,涎与唾合称为口水。《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则涎液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进行吞咽和消化,并且它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来。而脾气虚弱时,脾本身的固摄功能就会减弱,“涎”就会不听话了。比如睡觉时流口水,就是脾气不足的一种表现。查鼻子

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而胃经起于鼻部,因此脾胃的经脉与鼻窍也是相连的。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谷精微无法上输濡养鼻窍,就会引起鼻腔干燥等症,有时还会引起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问题。这种情况多是脾胃虚弱、气津不足、脾气不能摄血或肺虚火旺上冲鼻窍所致。

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往往还伴有容易饥饿、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脾的运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蕴积滞留于胃肠,食物积久化热。如果鼻头色白,并且伴有腹痛,多是由脾胃虚寒所致。查眼睛“肝开窍于目”,眼睛之所以能看东西,全赖于肝血的濡养。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血禀受于脾胃。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势必会影响到肝的藏血功能,进而影响到眼睛,使得眼睛容易疲劳,出现视物模糊等不适。如果出现视力疲劳、视物模糊并且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脉缓弱无力等症,多与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所养有关。另外,脾与体液的吸收关系也很大,如果常出现眼胞水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胃功能出了问题,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尽早解决。查耳朵

耳朵同样可以反映脾胃的状况。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肾开窍于耳,《灵枢·脉度》中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是先天之本,它离不开后天之本——脾胃的滋养,如果一个人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的来源不足,则肾精必亏,耳窍失养,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等问题。脾虚气弱,水湿不能正常运化,致使内生痰浊,耳道闭阻也会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查排泄功能

中医认为,肾为水脏,脾为中土,共同主管着水液的代谢转输。脾气健旺,清升浊降,就可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脾虚则升降功能失调,会引起排尿不畅,严重者会出现不能排尿的现象。

不仅如此,一旦脾气虚弱,水谷不能正常运化,会出现大便清稀,大便中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时伴有肠鸣等;脾的清阳之气一旦下陷,会出现经常性泄泻,甚至久泻、脱肛;如若气不统血,则会出现便血。认识你的脾——中西医的不同理解

中医的脾和西医解剖学中的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医所讲的脾并不只是某一个具体的器官,更是一个功能的概念;而西医所说的脾指的就是脾脏。西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滤血功能

脾内含有大量血窦,是血液循环的一个过滤器。滤血的主要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此处含有大量巨噬细胞,能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衰老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免疫复合物以及其他异物。这种滤血功能保证了血液的健康。免疫功能

脾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反应,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进行特异免疫应答。脾中的淋巴细胞还能制造抗体。造血功能

脾脏在人体的胚胎时期(怀孕第2个月开始)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器官,具有造血功能,但自胚胎发育到第4个月,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渐变为一种淋巴器官。不过脾内仍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一旦机体严重缺血或在某些病理状态下,脾会恢复造血功能。储血功能

人体脾脏的储血能力较小,约可储血40毫升,主要储于血窦内。脾肿大时其储血量也增大,当机体需血时,脾脏所储的血液就会排入血循环。

在中医学中,脾为五脏之一,是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重要脏器,重要功能是主运化和升清。可以说中医的脾,不仅包含了西医中所说的脾的功能,还包括了胰腺、胃和大肠、小肠的功能。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将单独介绍中医学中关于脾的功能。中医之“脾”有别西医之“脾”

在中医的五脏六腑中,脾为脏,胃为腑。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脾与胃在经络上相互联结;在功能上,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人体的后天营养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和胃的共同作用。脾位于腹中,与胃以膜相连。二者相互照应,和谐共存,一旦一方有了病,就会影响到另一方。胃生了病会伤及脾,脾生了病也会伤及胃。脾是一个“实权”很大的职位,在中医学里称为“仓廪之官”。人出生以后,饮食水谷是机体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也是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所以说,脾为“仓廪之官”,我们后面要说到的胃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根据这两方面得出“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结论。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即指脾将从外界获得的水谷“原料”加工成人体需要的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到身体各个脏腑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前提是,水谷首先要经过胃的消化和腐熟,再由脾气推动至小肠进行吸收,最终转输至全身,还要将糟粕排出体外。整个过程都需要脾的推动。脾的功能一旦受损,消化系统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胃胀、胃痛、恶心、呕吐、腹胀、水肿、腹泻、便秘等。中医的五脏饮食观《黄帝内经·脏器法时论》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脾胃健康一点通了解你的胃——食物的加工地

我们常说胃口好的人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可以品尝各种美食。食物进入我们的身体,必须在胃中进行加工和处理,所以,胃对于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神奇的食物口袋

胃是整个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居于膈下,腹腔上部,就像一个斜着的口袋,挂在我们的腹腔。胃是消化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就是在这里进行消化和吸收的。

胃之所以具有消化食物的功能,是因为这个神奇的“口袋”具有分泌胃液的功能,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它们在消化过程中各有不同的作用。胃有一个很神奇的特点,它的形态、位置、大小会随着吃的食物多少而变化,也会因为人的年龄、性别和体型的不同而变化。胃的四大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胃具有接收、贮存、消化、运送及排空四种功能。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把来自食管中的食团,即只是经过初步消化的食物接受和储存下来,使之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并将食团磨碎使其与胃液充分混合,而后形成半流体的食糜;通过胃的蠕动,从胃的中部开始有节律地推动食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另外,胃还能吸收少量水、酒精和一些脂溶性物质。

◎接受功能

这一功能是指吃进嘴里的食物都要经过口腔、食管而进入胃内。这主要靠胃的贲门来完成,如果胃的贲门出现功能障碍,食物可能难以顺利进入胃里。

◎贮存功能

成人的胃一般能容纳1~2升食物。当食物进入胃内后,胃襞会随之扩展,以适应容纳食物的需要,这种功能就是胃的贮存功能。不仅如此,胃襞还具有良好的顺应性,使胃内的压力和腹腔内的压力相等,当胃内容量增加到1.5升以上时,胃腔内的压力和胃襞的张力才有轻度增高。此时,人就会感觉到已基本“吃饱”了。

◎消化功能

胃襞细胞能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初步分解消化,而且还能杀灭食物中的细菌等微生物。不同的食物在胃内停留消化的时间不同,液体一般只停留5~10分钟,淀粉类食物,如大米、面食停留约1小时,蛋白质停留2~3小时,脂肪停留4~5小时。人们平时大多进食混合性食物,它们在胃里停留的时间为3~4小时。

◎运送及排空功能

食物一旦进入胃内,就会刺激胃的蠕动,这种蠕动起始于胃体以上,逐渐向幽门方向进行。蠕动能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使食物形成半液体状的食糜。继而食糜进入胃窦,由胃窦将食糜排入十二指肠,由此完成胃的最后一项工作。胃襞的构造

胃其实就是一个囊状的器官,这个囊的“皮”被称为胃襞。要了解胃,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胃襞的构造。胃襞由内向外分为4层,分别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膜层。

◎黏膜层

黏膜层又可分为上皮(属单层柱状上皮,表面有黏液细胞)、固有层(又可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和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属结缔组织)

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黏膜下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由数个神经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组成。

◎肌层

肌层有很厚的平滑肌,由内斜肌、中环肌、外纵肌三层平滑肌组成。

◎外膜层

外膜层为浆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外表面的间皮构成。胃受纳饮食水谷

胃在西医中就是一个消化器官,有储藏和消化食物的功能。中医将胃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中医的胃是受纳、腐熟水谷精微的场所。《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容纳于胃中的饮食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以进一步消化吸收。重视养生的朋友一定会注意到,中医养生理论非常注意对脾、胃的养护,且常常将脾胃合起来讲。

中医的脾胃功能是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结合,是负责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系统。这一点是脾胃养护的基础理论,中医所讲的脾胃养生都是围绕这一理论展开的。脾胃功能弱的人容易感冒

生活中,很多人非常容易患上感冒,特别是工作压力较大、过于劳累的白领们,经常会出现上一次感冒还没好利落,就又被感冒侵袭了,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免疫力始终不能得到修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中医认为这是体质较差的表现之一,而体质的好坏与脾胃功能有很大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可以直接影响免疫功能,也就是说,如果脾胃的功能弱,就会表现为老百姓常说的“爱闹病”。

由此可见,保护脾胃势在必行。专家认为,粥是养护脾胃的天然保健食品,如果能够做到经常用山药、茯苓、薏米等食材熬粥喝,就可以补脾健胃。上火和虚热的人经常吃一些去火食物,也可以有效预防感冒。另外,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很多人会出现情绪问题,而胃的健康与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长期紧张、恐惧、悲伤、忧郁等都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促进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进而诱发胃部疾病。

脾胃健康一点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前面多次提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是相对于“先天之本”来说的。“先天之本”指的是父母给予的先天禀赋,而“后天之本”则是依靠饮食等获得的身体“资本”。生命活动依赖脾胃

饮食进入身体后,必须经过消化才能成为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水谷精微”。这些水谷之精必须通过脾胃才能输布全身。可以说,人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先天不足的,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但如果先天身体条件非常好,却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久之就会多病伤身。所以说,生命活动的延续依赖于脾胃的运化,所以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

正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养护脾胃在养生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脾胃健康了,运化水谷的功能才会健旺,才能使身体强健,外邪不侵。否则,脾气不健,就会气血亏虚,容易生病,还会过早衰老,容颜憔悴。脾能运化水谷《黄帝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中医认为,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将其变成食糜,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于肺,由肺布散到全身各部以滋养脏腑、器官。

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原料,最终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所以当脾气健运时人的消化功能就好,表现在外就是肌肉丰满、精力充沛。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就必然出现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症状。久之还会出现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表现。脾能运化水液

中医常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脾的运化水液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指脾对人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和排泄、代谢平衡的作用。进入人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输转化,气化成为津液,并输布于肺,通过肺的作用而布达周身脏腑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另一方面,脾还要将全身各组织器官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地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皮毛等),变成汗和尿液排出体外,也就是说,“一进一出”都是脾的职责。所以说,在水液代谢的整个过程中,脾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促进着水液的环流和排泄。脾气主升

脾气主升,即脾气的功能特点以向上升腾为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脾主升清。升清即升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通过肺的作用生成宗气,以营养全身。“升”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质。脾气能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由肺到心,以生化气血,营养脏腑。这种运化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的,故称“脾气主升”。而上升的主要物质是水谷精微,所以又称“脾主升清”。人体中的气和液,有清浊之分。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则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足够的物质营养,功能活动才能强健。若脾的升清作用失职,则会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如果清阳不升,或者清浊不分就会出现遗精、带下、腹胀、腹泻等症状。

脾气主升的另外一层含义是维持人体各脏器的正常位置,即升举。人体的脏器在体内有固定的位置,如肾位于两侧腰部,胃位于脘部等。中医学认为,脏腑之所以能固定于一定的部位,全赖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这是因为,支持和固定这些内脏的肌肉、韧带、筋膜,也要依靠脾运化生成的水谷精微的充养,才能强健有力。脾气健旺、升举功能正常,才能维持脏腑的恒定位置及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脏腑器官的位置就可能发生改变,如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脾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身体中的血液,使之正常地在脉内循行。脾统血的机制,实际上是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就能保证体内气血充足,气能摄血,这样血液就能在脉道内运行。若脾气虚弱,统血功能失职,血液运行将失其常规而逸出脉外,以致出血,如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中医学习惯将这些因脾虚而引起的出血病证称为“脾不统血”。脾主肌肉、四肢

脾主肌肉、四肢是指脾供给四肢、肌肉正常活动的营养。人体肌肉之所以能强壮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主要是依靠饮食所化的“精气”的充养。这种“精气”经过脾的转输到达四肢百骸。所以,肌肉是否发达,四肢是否灵活都有赖于脾。脾气健运则机体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脾气虚弱则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甚至痿软不用。脾喜燥恶湿

脾之所以喜燥恶湿,这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脾和胃在五行中都属土,但按阴阳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故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因为脾喜燥恶湿,所以要注意不吃过于生冷黏腻之品,以防碍胃困脾。

脾胃健康一点通警惕脾肿大

很多种疾病都可能引发脾肿大。遇到这类问题时要格外注意,首先要找到病因,随时观察脾脏的变化。因为一旦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这是因为肿大的脾脏能捕获大量异常血细胞,这些细胞又会填塞脾脏,影响脾脏的功能,由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脾功能因此出现亢进状态,各种问题也便随之而来了。胃为『水谷之海』“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这是我们祖先对胃的功能的总结。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食物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之海”。

容纳于胃中的饮食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以进一步消化吸收。如果胃的这一功能发生障碍,可出现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胀痛等表现。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故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功能直接体现在“胃气”。胃气的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胃以通降为和

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后,必须下行而入小肠,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在中医藏象学说中,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了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若胃失和降,就会影响食欲,出现口臭、脘腹胀满或疼痛等症状;胃气上逆则出现嗳气吞酸、呃逆、恶心、呕吐等症状。胃喜润恶燥“喜”就是喜好的意思,“恶”就是讨厌、畏惧的意思。胃为阳明燥土之腑,易阳亢而燥热,需要津液源源不断地加以滋润,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如果津液不足,胃失润养,就易发生各种病变。脾胃健运是保持健康的根本

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物质。在没有出生之前,是由先天之肾精为胎儿生长发育供应营养物质的。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的供给。长寿与元气盛衰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本,是生命之源,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人的健康长寿与元气的盛衰有紧密的关系,而元气的盛衰取决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也就是说,脾胃健康才能保证元气不断地得到充养。养脾胃就是养元气

中医认为,“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脾胃乃人体诸气之源”的观点。“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他认为元气虽然来源于先天,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充盛和生命不竭。同时,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精气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

人的脾胃出问题了,元气就会衰弱,元气衰弱,人就会体弱多病;脾胃健运则元气生化不绝。因此人体元气充实与否关键在于脾胃功能的强弱。可见,脾胃健运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脾胃受伤,则五脏损

明末的医学家孙文胤在《丹台玉案·脾胃门》中指出:“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因为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而脾与胃又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其升降影响着各脏腑的气机升降,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脾胃与肾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的源动力。而脾为后天之本,脾和肾在生理上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相互为用。脾阳根于肾阳,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不断充养,才能保持旺盛。肾藏精,可以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全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滋生。肾的精气强弱与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所以脾虚的人往往肾也虚。而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充足,就能不断滋养于肾,使肾中精气盈满。如果脾胃虚弱,肾中精气不足,就会导致肾虚。脾胃与肝

脾与肝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肝藏血,脾统血,主运化,以生化血液。如果脾胃虚弱,就会影响生血功能,造成肝藏血不足,出现眩晕眼花,视力减退,指甲没有光泽,肢体麻木,耳鸣失眠,妇女月经失调,经少色淡或闭经等。另外,脂肪肝产生的根源也在于脾胃不能正常消化食物,使得代谢产物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脾胃与心

心在脏腑中地位最高,它是“君主”,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也包括脾胃。人的食欲好坏受情绪的影响很大。想不想吃饭,食欲好不好,要由心来发出讯号。反过来说,脾胃的功能也影响着心,作为主管“粮仓”的“后勤部长”,如果“国库”空虚,“君主”和“百姓”就都没有粮食吃了,整个身体也就垮了。

另外,中医里有句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说脾胃不和,睡眠也不好。比如晚上不吃东西,到了半夜就会饿得心神不宁,睡不着觉;同样,晚上吃多了,直接上床睡觉,这时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也会扰动人的心神,人就睡不香了。心还有主血脉的功能,脾则能统血,它让血液老老实实待在脉里,不能溢出脉外。因此说,脾气健旺,则血液充足而心有所主。

从五行角度来看,心与脾是母子关系,心属火,脾属土,心火生脾土。一旦心阳不振,就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导致痰饮内停,会发生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腹痛、腹泻等问题。反过来说,心主血,血的来源在于脾胃,如果脾胃的运化失常,不能益气生血,则心失血养,继而引发各种病变。脾胃与肺

肺主气,全身的气都是由肺来主持和管理。而肺所需要的津气,全赖于脾胃水谷精微所转化。因此,肺的津气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其表现为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脾胃伤,五脏损

脾胃居中焦,是脏腑的中心,脾胃和其他脏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脾胃一旦受伤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之源匮乏,导致五脏失养,气机失调,变生各种疾病,正如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所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的身材

肥胖是很多女性朋友都很在意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男士也开始为日渐发福的身体担忧起来。因为肥胖不仅仅关乎美丽,更和健康密切相关。脾胃如何影响身材

当你看到一个长得白白胖胖的人,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的胃口一定很好。其实未必,很多人吃得并不多,可是体重却总是居高不下。肥胖与五脏都有一定的关系,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影响身体代谢。大部分肥胖者并不只是因为暴饮暴食而发胖。中医认为,有些肥胖是由于体虚造成,而体虚的根源则是脾胃功能减弱。

肥胖者多因脾胃不和而导致气虚,气虚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活力减弱,从而消耗能量的能力减低。正常情况下食物入胃经过初步消化,然后精微营养部分被脾运走,上输给肺。肺朝百脉,通过血液将精微润养五脏六腑。如果脾胃功能衰退,脾失去健运,就会使得吃进去的营养物质堆积在身体内形成肥胖,同时五脏六腑也得不到滋养。肥胖者体内多痰湿

肥胖与痰湿有很密切的关系。元代医学家朱丹溪曾说过:“肥人多湿”“肥人多痰”。痰湿的产生无外乎有两个原因:一是饮食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二是脾失健运,脾喜燥恶湿,如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司,则水湿凝聚不化久滞而成痰。另外,长期的饮食不节,也会导致脾胃运化失调,以致摄入的水谷精微不能转化成身体需要的能量,而是转化成痰湿,淤积在体内,从而形成肥胖。脾虚型肥胖的表现

有的人虽然吃了很多东西,但脾运化的能力太弱了,无力将食物转化成营养精微,只是一味地在体内堆积,当身体需要能量时,它们不但不会化成气血供身体使用,相反,还会阻碍生成新的气血。久而久之,身体变得越来越胖,即便吃很少的东西,也无法减轻体重,或者是收效甚微。上述就是脾虚型肥胖的表现。一般来说,这种脾胃失调所致的肥胖者多为痰湿体质。这种人除了大腹便便外,还表现为爱出汗,且多黏腻;平时感觉肢体酸困沉重,浑身不舒服;有时还会感觉头晕、胸闷、心悸、胸腹胀满。观察这些人的舌头,舌体多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厚腻或白滑,脉象濡滑。

综上所述,如果饮食正常而出现肥胖,多半是因为脾胃出了问题,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调理好脾胃功能。至于如何调理,在后面的章节会有详细的介绍。

◎脾胃虚弱导致瘦弱

现代女性都以瘦为美,但是太瘦的人也会没有美感。脾胃虚弱的人往往因为不能很好地吸收饮食中的精微而显得瘦弱、苍白。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人的肌肉、脂肪要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来充养,脾胃健运,肌肉、脂肪才会增加,身材才能丰满。

一般来讲,因为脾胃虚弱造成的消瘦表现为:多食不胖,饭量正常但长期消瘦。

◎胖人也可能脾虚

肥胖的人大多体质虚弱,而体虚是脾胃功能降低导致的。因为体虚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使人体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以至于多余的营养在体内堆积形成肥胖。

脾胃健康一点通脾胃虚弱型肥胖者的日常保健

日常饮食中要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如薏苡仁、山药、大枣及各种豆类食物。坚持体育锻炼。还可取中脘穴、天枢穴、丰隆穴进行日常保健按摩或者艾灸。每次按摩3~5分钟,艾灸每穴15分钟左右。还可配合摩腹法,不仅可健脾开胃,还有助于瘦身。调理好脾胃才能拥有『美丽容颜』

很多女性朋友为了留住青春,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可谓是费尽心思,四处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甚至不惜花高价买各种美容保健品和护肤品。其实,女人美丽最根本的保障就是充足的气血。中医一直强调,女人要美丽,内调是不二法则,再加上后天的外部护理,才能让你拥有美丽容颜。脾胃健则气血足

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是血的统帅,推动着血液的正常运行;血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促进气的生发。也就是说,气血充足,才能滋养五脏和身体发肤。

要让身体保持充足的气血,养护脾胃是最关键的。胃是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且为多气多血之腑,而脾是主运化的,负责将胃中的“水谷”运化为“精微”,营养精微通过脾的运化,输布于全身。所以,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才会气血旺盛,面色红润,肌肤也有很好的弹性。气血足则容颜美

容颜的改变与气血的盛衰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在年轻的时候,气血旺盛,容颜也靓丽;到了老年,气血亏虚,身体也变得老态龙钟了。反过来说,如果你的气血亏虚,那么就会出现未老先衰,即使用高级的化妆品、天天去做美容,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善。而女性的月经、怀孕、分娩、哺乳这些生理活动,都需要依靠脏腑、经络、气血的共同作用来完成,都会不同程度地消耗身体的气血,所以女人更容易出现气血亏虚的状况。

女性脾胃虚弱,还会引起很多妇科疾病,影响身体健康,也就无法保持女性的美丽。所以,女性要想容颜靓丽,养护脾胃是非常关键的。第二章调养脾胃,合理饮食最重要

俗话说“十人九胃病”“人吃五谷杂粮,孰能无病”,脾胃的重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并将食物中的精华转化成气血,以供人体使用。饮食入口,首先影响的就是胃。胃每天不停地运作,生活中的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忧思过度、偏食偏嗜、饥饱失调等不当的行为、习惯都可能伤及脾胃。所以,调理养护脾胃,首先要从合理饮食入手。吃对食物养脾胃

要使脾胃健运,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它对的食物、好的食物以及脾胃“喜欢”的食物。那么脾胃健康到底要吃什么样的食物呢?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食物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气”“五味”。与食物的四性五味相应,人的体质也有不同的属性。不同体质的人应选择和自身体质相宜的食物。也就是说,食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要了解自身体质可从生活表现来判断,人的体质一般可分成六类。

◎寒性、热性体质

寒性体质的人行动往往比较迟缓,表现为萎缩、衰退、无力等状态,日常生活中可见口不渴且喜欢热饮,尿量多且颜色清淡,女性生理周期较迟以及神情淡漠等表现。

热性体质者容易有紧张、兴奋、亢进等状态,日常生活中可见有口渴,喜欢冷饮,尿量少且呈黄赤色及便秘等表现。

◎实性、虚性体质

实性体质的人中气十足,讲话有力,体力充沛,抵抗力较强;而虚性体质的人讲话时就较无力,体力虚弱,有自汗的现象,肠胃容易有泄泻症状且脸色较苍白。

◎燥性、湿性体质

燥性体质的人体内水分不足,容易口渴,干咳,便秘,女性则月经量较少;湿性体质的人则是体内水液积聚,容易有水肿、腹鸣、痰多或便溏等症状。

了解了自己的体质特点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或避免一些食物。如内热重的人应选平性或寒凉性的食物,而脾胃虚寒的人最好选择温热或平性的食物。平性的食物则无论什么体质都可以食用。了解食物的属性

从食物的属性上来说,可分为寒、热、温、凉、平五种。《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意思是说中医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寒证要以温热性药物进行治疗,热证则要选择寒凉性药物进行治疗。在了解了自身体质后,日常饮食上就要格外注意了,要选择与自身体质相对应的食物进行调补,才能达到防病养生、缓解不适的目的。

中医认为,寒凉性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如绿豆、芹菜、西瓜、丝瓜、鸭肉等,对阳气旺盛、内热偏盛的人非常适宜;而羊肉、狗肉、辣椒、生姜、茴香、砂仁、肉桂、红参、白酒等热性或温性的食物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的功效,适合寒性、虚性体质的人食用。另外,平性食物介于寒凉与温热之间,具有健脾胃、补益身体的功效,大多数人都适合食用。五味入五脏,甘甜食物最益脾胃

中医的归经理论认为,“五味入口,各有所归”,这个“归”是指五味在进入人体后喜欢进入哪个脏器,具体来讲就是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也就是说脾对应甘味,甘甜味偏于入脾。何为甘甜食物

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主要的是它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甘入脾”,也就是说脾主甘味,因此脾气虚时适当多吃点甘味食物,可补益脾胃。

五谷杂粮中,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蔬果中也有很多甘味食物,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核桃、栗子、土豆、红薯、芋头等。春季食甘最益脾胃

就季节而言,春季食甘,是养脾的最好季节。春季阳气生发,人体腠理疏松,阳气易外散发泄,加上气候转暖,人体活动容易出汗,耗伤津液,所以应及时食用甘味食物,以滋养机体,固护脾胃之阳气。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饮食应少酸味,多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宜多吃大枣、山药、藕、莲子、百合、芋头、萝卜、荸荠、甘蔗、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韭菜、香椿等健脾养胃的食物。甘甜食物也有不同

脾为后天之本,是血液生化之源,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都要依赖脾脏所生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

在现实生活中,甘味食物有很多,像蜂蜜、糯米等,都有很好的养脾胃作用,且此类食物便宜、易得,居家可经常食用。

当然,不论是甘味食物,还是甘味药物,也需辨证对待,体质不同选择不同。

中医认为,“甘味”还可分为“甘温、甘热”和“甘寒、甘凉”这四种类型。

◎性平的甘味食物

大米、玉米、粳米、黄豆、猪肉、牛肉、鲤鱼、花生、山药、胡萝卜、大白菜、番茄、豇豆、山药、芋头、香菇、蜂蜜等食物。

◎性温、性热的甘味食物

糯米、籼米、狗肉、羊肉、河虾、蚕蛹、海马、羊奶、鳝鱼、淡菜、猪肝、桃子、核桃仁、樱桃、红糖等。

◎性凉的甘味食物

小米、大麦、荞麦、薏苡仁、绿豆、鸭肉、兔肉、马奶、梨、茄子、金针菜、豆腐、藕、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食物。

◎性寒的甘味食物

螺蛳、乌鱼、香蕉、桑葚、西瓜、荸荠、绿豆芽等。过食甘甜食物也有害

适当吃甘味食物可养脾,但是过食则会伤脾。甘味食物吃得太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脾瘅”。什么是“脾瘅”?

脾瘅即脾热,也就是说吃多了甘美的食物,容易壅滞脾气,使脾气久郁而化热。这种脾热,最早是灼伤胃阴出现“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到后来就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了。由此可见,甘味食物不宜多吃、久吃,以免加重脾脏的负担,诱发疾病。

脾胃健康一点通有益脾胃的甘味食物——红枣

红枣是有益脾胃的甘味食物之一,每日吃红枣7颗,或与党参、白术共用,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胃,达到增加食欲、止泻的功效;红枣和生姜、半夏同用,可治疗饮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症见胃胀、呕吐等。要想脾胃好,主食不可少《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其中所说的五谷,指的是人们作为主食来食用的粮食。《黄帝内经》中用一个“养”字来说明五谷的作用,体现了古人的养生观念中对主食的重视。主食是身体的必需品“五谷为养”的观点,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了粮食和水,才能保证人们的生存。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粮食中几乎包括了所有人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其中含量最多的是碳水化合物,水解后能够释放出能量以维持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物质。主食包括谷类、薯类及杂豆食物。其中,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土豆、甘薯、木薯等。成人每人每天应该吃250~750克主食,因个人的劳动量、体重、性别、年龄而异。例如,工人劳动量大,一天要吃750克;工作量较轻的女性,每天250克就够了。主食是气血的主要来源

气血流通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只有气血充盈,生命活力才能旺盛,身体才会强壮。中医讲,脾胃是化生气血的源头,食物是补益气血的主要原料。反过来,气血也能支持、供养、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如果我们的气血受损,就会影响到脏腑气机的运行,脾胃升降及其枢纽作用也会受到抑制,进而清阳之气不能散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水谷无法摄入,废浊糟粕无法排出,继而可产生多种病症。因此,想要脾胃健康、身体健康,先要补养好气血。

什么样的食物才能补气血呢?《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就是说,人的生命以饮食水谷为根本,所以当断绝饮食水谷时,人就会死亡。这里的“水谷”,就是我们平时吃的主食,即五谷杂粮!粮食是植物的种子,可以说是最精华、最有生气的部分,也是最有助于生成气血的。然而现在有很多人觉得吃蔬菜和肉食就已经够了,没有必要吃太多的主食。宴会聚餐时,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只吃菜不吃饭。直到酒足菜饱,才想起来是不是上点儿主食。结果酒菜早已占满了肚子,上了主食也吃不了几口。长此以往,脾胃会受伤害。

有的女性朋友们为了保持身材不吃主食,这样做会对脾胃造成很大的伤害。主食以清淡原味为佳

主食应力求制作简单,将主食做成各种精制的面点,虽然满足了人们口感和口味上的追求,但是却不知不觉地增加了脂肪、盐、糖的吸收。主食最好能粗细搭配,如全麦面包、荞麦面条,也可以用黑米、小米、燕麦、大米制成混合米饭等。这些粗杂粮的主食含有较多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缺少膳食纤维、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节日饮食是很好的调剂和补充。而炸麻花、炸年糕、炸春卷和蛋糕等食物的脂肪和热量含量较高,多吃往往会导致体重增加,对健康无益。粗细粮、主副食合理搭配

不要只吃过度加工的“精米白面”,选购标准米、标准粉,更加符合人体健康的需求。餐桌上也应粗细搭配,喜食精米白面的家庭不妨添点儿粗粮和杂粮。在一顿饭中,主食的总量要占1/2,也就是一半主食、一半菜肴。这样吃下去的五谷杂粮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养料,保持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

脾胃健康一点通养好脾胃食疗方——杂米饭

材料 :黑米、小米、糯米、燕麦各50克。

做法:

1.将以材料分别用清水洗净,分别浸泡15分钟。

2.材料一同放入电饭锅中,蒸成米饭即可。饥饱无常最伤脾胃

食物转化为人体可以利用的气血津液,要以食量适度为前提,长期的饮食过多或过少都会对脾胃造成伤害。很多人由于工作等原因,往往是饥饱无常,有时候忙得吃不上饭,一饿一整天,有时候在自助餐厅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这样的状态持续时间长了,脾胃必然出问题。饮食过饱脾胃伤“胃为水谷之海”,水谷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可以变成精微物质,经过脾的运化,供应全身,能够化生血液,也能够形成五脏六腑之精。但胃对于水谷的容纳、消化,脾的吸收、转运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一定量的暴饮暴食,超出了脾胃应有的腐熟运化能力,食物在胃肠内长久地停滞,就会损伤胃肠的消化传导功能,出现胀满不适,不想进食,甚至恶心、呕吐。前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认识到饮食过饱的危害,《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过饱会影响肠胃功能。《养生四要·卷一》说:“凡有喜食之物,不可纵口,常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如上古之人,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可也。苟不知节,必餍足而后止,则气味之偏,克其中和之气。传化之迟……为辟为满为痛。”

长期暴饮暴食,就会导致脾胃气虚,稍进食生冷、寒凉、油腻、坚硬食物,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腹泻、腹胀、倦怠、乏力等症状。儿童可见食积化热,酿成疳积,表现为食欲不振、面黄肌瘦、脘腹胀满、手足心热、心烦易哭等症。成年人长期饮食过量,阻碍肠道气血运行,可引发痔疮等疾病。

此外,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较短,每2~3天就应修复一次。如果上顿还未消化,下顿又填满胃部,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复的机会,胃大量分泌胃液,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产生胃部炎症,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长此以往,还可能发生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忌长期过饥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因为食物匮乏而造成长期过饥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但因为主观上不愿意进食而造成的过饥则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我们经常可以遇到出于减肥或控制身材等目的而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

脾胃不喜欢暴饮暴食,也不喜欢长期饥饿。前面多次提到,饮食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是化生精气津液的原料,而精气津液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所以如果长期处于过饥状态必将导致疾病发生。“七八分饱”最养脾胃

饮食要讲科学,食不可求饱,也不可过饥。“常吃七八分饱,延年又益寿”,那究竟吃到什么程度才算正好呢?这“七八分饱”的尺度到底如何拿捏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把握好吃饭的时间,最好在感到有点儿饿时开始吃饭,而且每餐在固定时间吃,这样可避免太饿后吃得又多又快。此外,饭前吃些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来增加饱腹感,也是控制吃撑的好办法。

◎饭前喝点汤

饭前喝点汤,对健康是非常有益,而且有助于减少食欲,因为汤到胃里后,食欲中枢兴奋性会下降,饭量就会自动减少,使饱腹感提前出现。

◎吃完马上离开桌

吃得差不多就赶紧离开餐桌,以免看着桌子上的好东西控制不住食欲,这样就不会吃多了。还有的人已经吃七八分饱了,可看到饭菜剩下太浪费了,就又拿起筷子吃起来。岂不知,这一打扫肯定就吃得太饱了。习惯在于坚持,一旦养成了每次只吃“七八分饱”的习惯,将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一生的益处。三餐定时最养脾胃

人人都知道,一日三餐很重要。《备急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意思是说,饮食一定要定时,要有规律,才能使身体及时获得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一日三餐吃对吃好,是养脾胃的根本所在。早餐:9点以前吃

胃经在辰时当令,就是早晨的7点到9点之间,所以早饭最好是在这段时间吃。胃经以后是脾经当令,脾可以通过运化将食物变成精血,输送至全身。如果早上不吃饭,脾胃就得不到滋养,也没有营养可以输送给五脏,可以说既伤脾胃又伤身体。午餐:13点以前吃

午餐最好在未时之前(也就是下午13点之前)吃完,未时是小肠经当令,是保养小肠的最佳时段。如果在未时之前吃完午餐,可以在小肠活力最旺盛的时候把营养物质都吸收进人体。

午餐以吃七八分饱为宜,并注意搭配,可以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肉类、鱼类、禽蛋和大豆制品等食物。另外,还可以多吃些瘦肉、鲜果或果汁等脂肪含量低的食物。晚餐:千万别吃太晚、吃太多

很多人由于工作原因,晚餐要到很晚才能吃。而且由于早上和中午都不能放松地进餐,所以晚上吃得很丰盛,量也很大。胃里还是满满的,就要上床休息,这给脾胃造成的负担是很大的。从养生的角度,建议晚餐应在酉时(17点~19点)完成,不要太晚,否则会导致“胃不和则卧不安”。晚餐总的原则是宜少不宜多,可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如汤粥类的食品,辅以一些小菜。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日三餐”这一说法,那么为什么不是“一日两餐”“一日四餐”呢?这是因为,一日三餐是老祖宗的经验之谈,最适合人体营养供给需求。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规律,却被现代人给打破了。现在有很多上班族为了赶时间,就省下吃早餐的时间。还有的人为了能多睡会儿懒觉而不吃早餐。这样一天两天可能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可是如果天天不吃早餐,势必会给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不吃早餐危害大

中医认为,辰时也就是早上的7~9点,是胃经当值的时间,经过一夜的消耗,胃经早就需要营养的补充了。再加上辰时太阳出来后,天地间一片阳的气象,此时人体急需阴的补充,以达到阴阳平衡,而食物就是我们所说的阴,此时进食,就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如果你定要反其道而行,胃经当值时无事可做,就会分泌过多的胃酸,即使是在睡眠中,我们的胃也在分泌少量胃酸,到了早上,胃酸的浓度会达到高峰。此时,如果不吃早餐,胃酸没有食物去中和,就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部不适,久而久之则可能引起胃炎、胃溃疡。

长期不吃早饭,对身体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会最终导致身体的健康水平下降。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不耐劳累,动则气短等,这些都是不吃早餐人群常见的症状。另外,如果长期不吃早餐,人体只得动用体内贮存的糖原和蛋白质,久而久之,会导致皮肤干躁、起皱和贫血等,加速人体的衰老。

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危害是早晨空腹时,体内胆固醇的饱和度较高,不吃早餐容易产生胆结石。有些女孩子认为不吃早餐既省事,又可以减肥,其实早饭即使吃得多一点也不容易发胖,因为上午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食物很容易被消化。相反,不吃早餐或吃得太简单的人,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等到午餐、晚餐的时间,机体对脂肪消耗的能力降低,而又吃进高能量的食物,结果是吃进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多,身体自然易变胖。早餐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

有些人早餐吃是吃了,可是吃得并不好,随便来点馒头、油条什么的,或者一杯牛奶加一个煎蛋,就算是吃了早餐。早餐只吃馒头、面包等主食,或油条等含油脂过多的食物,并不能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同时还会影响消化吸收,使人在上午的工作学习过程中缺乏活力。许多人认为牛奶和煎蛋这一搭配方式,可称之为理想式早餐,而科学研究证实,此二者搭配,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虽然充足,但却少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早餐摄入的营养不足很难在其他餐次中得到补充,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不好是引起全天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的早餐结构应该营养均衡,其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应该是12:28:60,谷类食物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科学的早餐应包括四种类别的食物,它们是:(1)以提供能量为主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的粮谷类食物,如面包、馒头。(2)以供应蛋白质为主的,主要是肉类、禽蛋类食物。(3)以供应矿物质和维生素为主的,主要指新鲜蔬菜和水果。(4)奶类与奶制品、豆制品。

如果早餐中上述四类食物都有,则为营养充足的早餐;如果食用了其中的三类,则早餐质量较好;如果只选择了两类或两类以下,早餐质量就较差。早餐的能量很重要

很多人都在家里放一些零食,以备不时之需。早上起来后,时间紧张,往往顺手拿起零食当早餐。

专家指出,用零食充当每天三餐中最重要的早餐,非常不科学。零食多数属于干食,对于早晨处于半脱水状态的人体来说,是不利于消化吸收的。而且饼干等零食的主要原料是谷物,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供能量,但很快会使人体再次感到饥饿,临近中午时血糖水平会明显下降。时间长了还容易导致营养不足、免疫力下降。水果早餐缺营养

有的人为了减肥,早餐吃得特别少,甚至仅以一个水果代替。这种早餐既缺乏供给大脑能量的糖原(来自于主食等碳水化合物),又缺乏能使人保持旺盛精力的蛋白质,时间久了会引起多种营养素的缺乏。而且,这种缺乏营养的早餐,很快就会被消化,使胃处于饥饿状态。势必造成中、晚餐吃得过多,不但达不到减肥的目的,还会带来健康隐患。剩饭剩菜不宜当早餐

有些家庭主妇早上经常是把前一天剩下的饭菜热一下,认为这样早餐制作方便,内容丰富,基本与正餐无异,是营养全面的早餐。殊不知剩饭剩菜隔夜后,特别是蔬菜会产生亚硝酸盐(一种致癌物质),吃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早餐要尽量吃新鲜的食物,前一天吃剩的蔬菜尽量别吃。对于剩余的其他食物,一定要保存好,以免变质。食用前要彻底加热。边走边吃不可取

上班一族的早晨都是在匆忙中度过的,尤其是住处离单位远的,早餐往往都在路上解决。小区门口、公交车站附近卖的包子、茶叶蛋、肉夹馍、煎饼果子等食品,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买上一份,边走边吃。

边走边吃对肠胃健康极为不利,同时也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如果一定要选择街边摊位食物作早餐,一是要注意卫生,二是最好买回家或者到单位再吃。早餐应该吃“热食”

还有一些人贪图凉爽,尤其是夏天,喜欢用蔬果汁代替热的豆浆和粥,这样的做法短时间内也许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但长此以往也会伤害脾胃。从中医角度看,早餐应该吃“热食”,才能保护胃气。因为早晨的时候,身体各个系统、器官还未完全走出睡眠状态,这时候如果进食冰冷的食物,会使消化道出现挛缩、血流不畅的现象。早餐可以吃一些热的小米粥、大米粥、燕麦粥,然后再配合一些青菜、面包、水果、点心等。实在是急于上班,也要饮上一杯热牛奶或是热豆浆等。慎吃冷食、冷饮,保护脾胃阳气

一到夏天,天气闷热,为了防暑解渴,冷饮就成了人们的首选。尤其是小孩子,对冰糕、冰淇淋等各种冷饮简直爱不释手;大人们也常常将冰镇啤酒、冰镇西瓜等当作“美味佳肴”,甚至有的人连凉开水都不喝,直接从冰箱拿冷水饮用。殊不知冷饮冷食会对脾胃造成极大的损伤。低温食物伤脾败胃

为什么吃凉的饮食会伤脾胃呢?大量的接近0摄氏度的饮料会让胃内的血管剧烈收缩,胃部需要的气血就会急剧增加,要用自身的热量来把冰凉的饮料暖热。这样进食的冷饮多了自然就转化成了寒邪使脾阳受到严重损伤。寒凉不仅伤脾,也能败胃。脾胃一败,饮食消化不良,不仅出现胃寒恶心、脘腹胀满、纳食不香等不适,而且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也得不到输送。特别是一些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所以,要科学、合理地吃冷饮。适时、适量吃冷饮

饭前吃冷饮会减少进食量,造成营养摄入不足。饭后立即吃冷饮也不可取,会妨碍正常的消化过程。所以,冷饮最好在饭前或饭后2小时内少量进食,一次不宜超过150毫升。不宜吃冷饮的几类人

婴儿忌食冷饮,幼儿少吃冷饮。年老体弱、患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宜吃冷饮。月经期的女性应避免寒凉食品,否则血遇寒则凝滞,血脉不通畅可引起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问题。妊娠期的女性最好也不要吃冷饮,极易损伤脾胃阳气,使寒气内生,发生腹痛、腹泻等症状。水果吃不对也会伤脾胃

水果一向被认为是养生保健、美容养颜的必备之品。不过,吃水果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随意而为不仅不利健康还会伤及脾胃。把握好吃水果的时机

大部分水果性味偏寒凉,对于老人、小孩或脾胃虚弱者,选择在早餐后2小时食用,如早上10点后人体阳气开始升发时吃,更有利于身体吸收。另外,要注意的是,服药前后最好别吃水果,以免药物与水果的成分发生不良反应。水果虽好不宜吃太多

水果营养丰富又可口,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吃。有的女性为达到瘦身的目的,甚至天天以水果充饥。其实水果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无论是寒凉性的还是温热性的水果,吃多了都会导致厌食。尤其是儿童,吃过多水果除了引起厌食外,还会引起腹痛或腹泻等。如桃吃多了,可引起发热、腹胀、食欲下降;梨吃多了,可伤脾胃、助寒湿,引起腹泻。忌吃霉变水果

水果开始腐烂后会产生大量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各种消化道疾病。若霉变腐烂或虫蛀面积达到或超过水果的1/3,就要坚决扔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