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他是人间惆怅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9:17:51

点击下载

作者:郭宏文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纳兰性德:他是人间惆怅客

纳兰性德:他是人间惆怅客试读:

前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著名的词作,名叫《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不知有多少人对它熟记在心。它的作者,就是被誉为“清词第一人”的纳兰性德。在中华浩瀚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纳兰性德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人们心里永远不会陨落。他的人生经历,像一个谜,又像一本书,总会让人们忍不住地去探究,忍不住地去翻阅。

纳兰性德也叫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他21岁时,康熙帝的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为避太子“保成”的名讳,他只好改名为纳兰性德。一年之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的名字又改回成德。但是,纳兰性德这个名字早被人们叫开了。纳兰性德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出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比康熙晚出生一年,而病逝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却比康熙早了37年,年仅31岁。他的英年早逝,不仅让当时的人痛心不已,也让后人痛心不已。

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似乎与他的天生富贵捆绑在一起了。他拥有许多人都无法比拟的贵族家庭和书香门第,但上天却偏偏给了他一个孱弱的身体。他打小就身患寒疾,这难以根治的顽疾时不时地爆发,让他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18岁就考中举人,而当他又信心满满地准备再次参加会试的时候,却因疾病发作,无法进入考场。他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里,却与病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他的词作也常常充满了悲凉的情绪。

但是,这些都无法遮掩纳兰性德在清朝词坛的光芒。纳兰性德的词作,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他所处的满汉融合时期,他的家族兴衰史所关联的王朝国事,还有他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生活的心态,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和特殊的背景。他的诗词的创作,呈现了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对此,被郭沫若称为新史学开山之人的清末著名哲学家及史学家王国维,就曾这样评价纳兰性德的词风:“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是清康熙朝重臣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明珠历任康熙朝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纳兰明珠对康熙所推行的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纳兰性德虽然英年早逝,但著作颇丰。据史料记载,纳兰性德留存下来的诗词作品总计有700余首,仅词作编辑成册的就有349首,主要词集被称为《饮水集》,又称《侧帽集》,后经今人编撰增删成册,统称为《纳兰词》。他的词作,词风清新隽秀、清雅脱俗、哀感顽艳,颇有南唐后主遗风。他诗词上的造诣在清朝无人能及,与当时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为“清词三大家”。对于纳兰性德,梁启超极其崇拜地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

纳兰性德在世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对他及他的词进行研究评价,并蔚然成风。而到了晚清,纳兰性德已成为人们谈论词风时的焦点人物,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谈词,就必然谈起纳兰性德。民国时期,人们对纳兰性德词作的兴趣更是有增无减,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要研读纳兰性德的词作。民国以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纳兰性德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纳兰性德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华人中,掀起一股纳兰性德的研究热潮。

从晚清到民国,文廷式、谭献、胡薇元、王国维、况周颐、谢无量、胡云冀等都对纳兰性德赞誉备至,尤以王国维、况周颐最为投入。王国维置南宋、元、明诸家于不顾,可谓振聋发聩,颇有推翻词史五百年之气概。他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以“真”论词,以纳兰性德为清朝“国初第一词人”,阐发了纳兰性德对于清初词坛的开拓之功。谢无量则认为纳兰性德在清朝初年犹如一颗新星,“独为一时之冠”。胡云冀更是直言:“纳兰性德的个性与作品,都与李后主不相伯仲,他的小令在清代是无足与其抗衡的。”

纳兰性德在中国词史上,是继李煜、柳永之后,又一位具有独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词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纳兰性德的全部词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真率、自然而又充满忧伤与痛苦的抒情词人的形象。他虽出身豪门,却能礼贤下士,与士人情同手足;他虽为满族血统,却能心仪汉家文化,成为向先进文化学习的典范;他虽身处荣华富贵,却能敏锐地感受到沧桑与凄凉,洞察生命的真谛与生活的真相,用自己超常的才华、毕生的心血和年轻的生命,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凄婉美丽的艺术世界。

过去,人们主要把纳兰性德当成一个词人来看待,忽视了他在历史文化发展上的贡献。其实,只要认真地看一看纳兰性德的著述,就不难发现他还是一个著作颇丰的文化人。纳兰性德的学术著作主要有:《通志堂集》20卷,其中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还包括附录二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38卷。考订、编辑《大易集义粹言》80卷。与他人合编的著作有《今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纳兰性德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华文化最基本的东西,像经史、文学、书法、医药、地理、历算、佛学、音乐、考证等,都在他的视野范围内。其中,《渌水亭杂识》突出表现出了纳兰性德有着丰富的知识与广博的学问,著作中传递出的是清朝前期满族上层对于中华文明的认可与追求,而那时,恰恰绝大部分的满族人还不认识汉字。

纳兰性德可以说是一位向先进文化进军的骁将,他深入汉民族文化的核心层面,广泛汲取营养,同时,也进行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身体力行地改变着汉族文化的某些弊病,批判地继承与吸收,兼融满汉两种文化的精华,成为先进文化的拥有者和传播者。难怪人们赞誉他为文化圣手。纳兰性德既是一个卓越的词人,又是一个颇有建树的文学家和学者。

纳兰性德从小就聪明过人,读起书来过目不忘,长辈们都喜欢他。他自幼喜欢操弄兵器、骑马射箭,堪称是一个能文能武的神童。他17岁时入太学读书,18岁时考取举人,在得到当时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的赏识后,纳兰性德幸运地拜徐乾学为师。纳兰性德19岁时因为突犯寒疾而错过会试,失去了一次金榜题名的机会。病愈之后,他更加发奋读书。在名师的指导下,他的文化功力日渐深厚。在此期间,他主持编撰了一部1792卷的《通志堂经解》,这套厚重的儒学汇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和青睐。高兴之下,康熙皇帝授予纳兰性德三等侍卫的官职。此后,纳兰性德的官职不断高升,最后升为一等侍卫。一等侍卫为正三品官衔,这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纳兰性德经常跟随康熙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这本是风光无限的差事,可纳兰性德却从不引以为荣。在他内心深处,早已厌倦官场的庸俗和侍从的差事。他甚至忧郁愁苦,如入樊笼一般,但因慑服皇权,无力挣脱现状。

考中进士后,纳兰性德随即迎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年方十八的卢氏为妻。卢氏端庄美丽,通情达理,与纳兰性德可谓是天设一对,地造一双。成婚后,卢氏对纳兰性德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夫妻二人恩爱有加,感情笃深。美满的婚后生活,不仅给纳兰性德带来了无尽的幸福和心灵的安慰,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可令人痛心的是,结婚三年后,纳兰性德的爱妻卢氏偏偏死于难产。卢氏的不幸离世,给纳兰性德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痛。他的词风很快由新婚初期的那种明亮、柔美、温情的风格,转变为“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的词风,并流露出哀婉凄楚的相思之情,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他的《青衫湿·悼亡》就是典型的代表:“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毡,痴数寒星。”虽然前有侧室颜氏,后又续娶官氏,但心中那份特殊的失落与空白,却是无人再能填补的。

除了对爱情十分执着外,纳兰性德对友情也十分执着。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纳兰性德不流于俗世,在交友方面,他不看门第,不看出身,不看功名,只要是有才气的人,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他都可与之成为莫逆和知己。他的许多朋友,都是不肯落俗之人,有很多是江南汉族的布衣文人,像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纳兰性德对朋友十分真诚,他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朋友的品格和才华,从来不小看任何一个朋友。因此,无数的名人志士都争相追随在他的身边,不离不弃。纳兰性德经常在他所居住的渌水亭邀请文人雅士,相聚作词,畅谈人生。他的这一举动,极大地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也对满汉文化的融会贯通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纳兰性德是一位风流才子。他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又结识了江南才女沈宛。沈宛与卢氏有些相似,既聪慧美丽,又知书达理。相识后,二人情投意合,惺惺相惜。但是,由于纳兰性德是满室贵胄,而沈宛只是民间汉女,门第的悬殊,使得纳兰性德迫于家庭压力,始终不能正式迎娶沈宛。二人在京城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沈宛只好忍痛离去,回归江南。这段凄婉的爱情故事,就此成为千古绝唱。

纳兰性德虽然生在上流社会,却总是极力躲避着上流社会,这也许是他忧郁、孤独的原因所在。他落拓无羁的性格,超逸脱俗的禀赋,轻取功名的潇洒,加之他从小生在豪门,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些都是寻常男子苦苦追寻求之而不得的东西。而纳兰性德却对此嗤之以鼻。高贵的血液,显赫的家世,并没有给纳兰性德带来生活的快乐,正如他在词中写道的:“自是天上痴情种,不做人间富贵花。”

爱妻的不幸离世,对情人的无奈辜负,家人的不能理解,以及挚友们的生离死别,让纳兰性德原本脆弱的心,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和伤害。或许是天妒英才,亦或许是情深不寿,原本孱弱的身体,被寒疾乘虚而入,他病倒了。抱病的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在病榻上与好友相聚,举杯庆祝,把酒言欢,一咏三叹。然而,酒入愁肠愁更愁,从此,他再也没能从病榻上爬起来,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的那一天,一代英才溘然而逝。

一生挣扎于富贵与自由、家族与爱情之间的纳兰性德,走完了短暂的人生旅途,给后人除了留下哀叹与惋惜之外,还留下了宝贵的《纳兰词》。纳兰性德的词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情感、友谊、家庭、边塞、江南、动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每一首词,都是缘情而起,情感真挚,让后人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纳兰性德的好友、《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题楝亭夜话图》中哀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毫无疑问,纳兰性德永远是一本书,也永远是一个谜,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悬念与惊叹,需要后人细致地品读,细心地揣摩,细微地感受。第一章自是天上痴情种,不做人间富贵花01父求名字,腊月降生

纳兰是纳兰性德的姓氏,又称“纳喇”、“那拉”,是满族大系中的一个大族。据史书记载,满族姓氏有百余种之多,分为“白号之姓”和“黑号之姓”。满族人崇尚白色,以白为贵,因此,白号之姓属贵族之姓,比黑号之姓要高贵得多。而纳兰恰恰列在白号之姓当中。

明朝初年,东北的满族称为女真族。那时,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大部落。其中,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分布在黑龙江和库页岛等地。为争夺疆土,女真族三大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经过多年的征战,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领导的爱新觉罗家族与海西女真首领金台什领导的叶赫那拉家族成为女真族两大势力。

由于努尔哈赤看中了金台什的妹妹孟古哲哲,并纳为妃子,两大家族实现了联姻。后来,孟古哲哲为努尔哈赤所生的儿子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皇太极的儿子就是清世祖顺治。爱新觉罗家族与叶赫那拉家族联姻后,彼此和睦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由于利益相争,两大部族还是发生了惨烈的战争。结果,金台什阵亡,海西女真被建州女真所吞并,就连金台什的儿子德尔格勒也归顺了努尔哈赤。不久,东海女真部落也归顺了建州女真。这样,努尔哈赤于1583年统一了女真部落。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宣布建国,并定国号为“金”,公开反对明朝。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的族名,改称“满洲”,也称满族,第二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兵将领多尔衮抓住时机,挥师入关,与吴三桂合力围剿李自成,并获得全胜,顺利占领北京城。于是,努尔哈赤与孟古哲哲的孙子顺治皇帝迁都北京。

金台什的儿子德尔格勒归顺努尔哈赤后,在对抗明朝的战争中屡建战功。又因为他是努尔哈赤的妻侄,这也使得德尔格勒所在的叶赫那拉家族渐渐拥有了显赫的地位。顺治八年,即1651年,德尔格勒的儿子纳兰明珠迎娶了努尔哈赤第五子英亲王阿济格之女为妻,两大家族再次联姻。谁也没想到,这次联姻,竟促成了一位伟大天才的诞生。

顺治十一年,即1654年,纳兰明珠任銮仪卫云麾使。銮仪卫云麾使是一个正四品的武官官职,专门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驾仪仗。这足以说明纳兰明珠深得顺治皇帝的赏识。

此时,纳兰明珠的妻子爱新觉罗氏正身怀六甲,注让即将成为父亲的纳兰明珠既紧张又高兴。毕竟,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除了悉心照顾待产的妻子外,还时常琢磨着应该给孩子起一个什么名字。他觉得,这个孩子的身上,流淌着叶赫那拉和爱新觉罗两个显赫家族的高贵血统,一定非同一般。作为四品官员的父亲,有责任为这个即将出世的孩子取一个既好听又意义非凡的名字。

可是,这个名字由谁来取呢?辗转反侧之中,纳兰明珠终于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于是,纳兰明珠离开家里,策马扬鞭,走了大约一个时辰后,来到一座寺庙前。他飞身下马,慢步走到寺庙门前。这个寺庙不算太大,红墙黛瓦,廊檐飞翘。尽管大红庙门紧闭着,可还是阻挡不住里面缥渺的香烟和诵经的声音。这些能够闻到的和听到的,把本来就幽深的寺庙衬托得越发肃穆和幽静。纳兰明珠整了整衣冠,便伸出手轻叩庙门。不多时,庙门打开了,纳兰明珠迈开脚步,轻轻地走了进去。时值寒冬腊月,寺庙里的香客并不是很多,于是,纳兰明珠就直接走入了大殿。

这里是广源寺,今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附近,已不复存在了。纳兰明珠认识广源寺的住持法璍大师。单从“法璍”这个名字上看,就会让人感到几分玄妙。“璍”同“烨”,本意为火盛、明亮,包含光辉灿烂、辉煌显赫的意思。

在纳兰明珠的眼里,法璍大师是一个非常奇怪也令人敬佩的人。他每天给人们讲经说法,却从来不像其他住持那样热衷于给人们操办各种法事。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富商巨贾,他都不会为之操办任何法事,就连最简短的开光仪式也不做。

法璍常对善男信女们说:“佛祖早就死了,他根本没有能力保佑任何人。他只是在有生之年里播下一颗佛法的种子,任由这颗神奇的种子在他身后百年、千年的岁月里繁衍生息,开花结果。这些果子,也许会落到你的头上,也许会靠你去采摘、寻找。你或许可以就此脱离苦海,达到佛的世界,或许你根本达不到。不管是否达到,佛都不会帮你。”

法璍大师还常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他在追求着错误的东西。人面临苦难困境,总是寄希望于佛祖来拯救自己。可哪里知道,诸佛无法像水洗污垢那样,用法力洗去众生身心上的恶业,无法用手摘除别人身上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证得的智慧、能量移植给别人,只是把万法的终极法性和离苦得乐的道理告诉别人,让众生自己觉悟和自救。”

法璍大师认为:“修行是自救的好方法,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时常观心,对于不正、错误、罪恶、黯淡、虚伪的念头,要批判自己、惩罚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它不再重复。慈悲心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慈悲即是修德,护生可以延寿。”

法璍大师的佛门就像一面镜子,能看得清那些所谓的善男信女们的内心世界;更像一面筛子,筛掉愚夫愚妇,也留下拥有坚强意志和强悍理性的士大夫和商贾,而纳兰明珠,就是其中被留下的一位。

每次听了法璍大师的话,纳兰明珠都是微微颔首,显得很是受用。但是今天的他,却不像往常那样从容,眉宇间已掩藏不住那一丝祈求的神色。他只是静静地在人群外面守候着,偶尔也上上香,但并非刻意地祈祷什么。他默默地在氤氲的香烟味道中放松着自己,也释放着即将为人父的复杂心绪。

待香客逐渐散去后,纳兰明珠便走上前来,双手合十地向法璍大师深施一礼,口中轻念一句:“阿弥陀佛!”法璍大师同样双手合十,深回一礼。这时,法璍大师面露微笑,似乎早已明了纳兰明珠的来意。在香客来去之中,法璍大师已经注意到了纳兰明珠,他只是坦然观之,没打招呼。由于纳兰明珠心中有事,反应有些迟钝,并没领悟到法璍大师微笑的含义。于是,纳兰明珠再次上前深施一礼,并郑重说道:“大师,我今天来,是求您为我即将出世的孩子取一个名字。”

法璍大师依旧在笑,而且笑得恬淡自若,对纳兰明珠的话,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对此,纳兰明珠有些急了,说道:“大师,您不要笑。我知道很多人都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我相信,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昭示他的一生。”

法璍大师看着面容有些焦急的纳兰明珠,轻声说道:“你说的对,他们说的也对。”“大师,什么我对他们也对?”纳兰明珠一脸疑惑。

法璍大师轻轻地捋一捋颌下的胡须,语调轻缓地答道:“只要你信,事情就会成真。”

纳兰明珠睁大眼睛,祈望法璍大师快点说下去。

法璍大师的神情一直很淡定,他说:“因为你信,所以你不会永远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内侍卫,而终将成长为一颗耀眼的明珠,到了那时候,便没有人可以直视你的光芒。因为你信,所以,你的孩子将来也会用他的一生来成就他的名字。”

听了法璍大师的话,纳兰明珠顿觉眼前一亮,好似闪现了一束耀眼的光芒,视线豁然开朗。他没有想到,站在法璍大师面前,他所有的心思仿佛被一眼看穿。他似乎变得毫无遮掩,所有的心智都渺小得弱不禁风。纳兰明珠预感到,今天这次拜访,算是来对了,肯定不会失望而归。

于是,他声音有些颤抖地对法璍大师说:“这么说,大师早已想好了犬子的名字?”

法璍大师微笑着说:“《易经》里说,‘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你可明白其中的含义?”

纳兰明珠略有所悟,但又唯恐对法璍大师不尊,就赶紧摇头,再次双手合十地说:“我乃愚笨之人,怎敢妄言,敬请大师详解。”

法璍大师笑着说:“这句话是在说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在成就自己的德业,这些言行都是外显的,是能看到和感受得到的。其实,施主内心已经明了,只是不曾说破而已。‘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这孩子我想是个男孩,就取名‘成德’吧。”

顺治十二年农历腊月十二(1655年1月19日),天至日暮时分,一顶四人小轿正急匆匆地奔着纳兰明珠府而来,脚踩积雪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响离纳兰家的大院越来越近。此时,纳兰明珠府里正灯火辉煌,几乎所有的仆人们都在进进出出忙作一团。纳兰明珠守在廊前焦急地向门口张望,他的妻子爱新觉罗氏即将临产,就等接生婆曲红绫即刻来到。那顶四人小轿抬着的,正是接生婆曲红绫。只听大门“吱呀”一声,小轿已经停在了大门口。这时,有仆人赶紧来向纳兰明珠禀报:“大人,曲红绫已到前厅。”纳兰明珠马上吩咐仆人:“快带曲红绫到静怡居。”随后,纳兰明珠也急奔静怡居而去。

在冷彻的寒夜里,婴儿响亮的一声啼哭瞬间划破寂静的夜空,那声音,虽然有些粗犷,但是很响亮,很有些非同一般。接着,就有仆人禀报:“恭喜明珠大人,太太生的是一位公子。”纳兰明珠走进静怡居,从曲红绫的手中接过婴儿仔细打量,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他马上差人打赏了曲红绫,并火速派人给自己的兄长报信。按法璍大师的意思,纳兰明珠给自己的儿子取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又因出生腊月,起小名“冬郎”。“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这句话,就是纳兰性德名字的来源。初为人父的纳兰明珠虽然对儿子满怀期待,可心里却并不那么笃定。儿子虽然有了一个大名,但他还要成长许多年才能明白这个名字背后的内涵。02抓周游戏,笃定一生

纳兰性德降生在当朝红人、四品高官的家庭里,是他的荣幸,也是他的不幸。荣幸的是,他衣食无忧,而且尽享荣华富贵;而不幸的是,他远离平民生活,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也许这是上天的安排,纳兰性德的天生富贵与悲剧命运已经同时注定了。

纳兰性德有一个聪明能干、出身好的父亲。从他的爷爷德尔格勒开始,他们的纳兰氏家族就是满洲八旗中的正黄旗人。八旗是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清兵入关前的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满洲军队分成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1615年,扩充势力的需要,努尔哈赤将四旗扩充为八旗,除了原来的正黄、正红、正白、正蓝之外,又加上镶黄、镶红、镶白、镶蓝。这些旗的编制,是合军政、民政于一体的,所有军民,无论贵贱,都受旗制的约束。由于正黄旗最早是由太祖努尔哈赤统领的,后来就一直是皇权的象征,具有正黄旗身份就成为一种荣耀。

在纳兰明珠和妻子爱新觉罗氏的心里,纳兰性德就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珍贵礼物。当襁褓之中的纳兰性德还不知道什么是高低贵贱、贫富荣辱之时,每天被阿玛、额娘翻过来调过去地宠爱着,更被一大群的嬷嬷丫鬟们伺候着,就像《红楼梦》里荣国府老爷贾政的儿子贾宝玉一样,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后来,纳兰性德的命运,竟与贾宝玉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纳兰明珠是正四品的武官,身着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正四品的武官每年的俸禄为白银27两,加支114两,合计为141两,同时,还要领取相当数量的粮食俸禄。按照当时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的换算方式,纳兰明珠每年所领取俸禄为141000文铜钱。那么,当时的一文钱能派上多大的用场呢?

许多人或许都读过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在成亨酒店曲尺形柜台上,站着喝酒身穿长衫的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那一文钱,能派什么用场呢?一文钱,还不够买半碗酒或半碟茴香豆的。

但是,清朝初年的一文钱却完全不是这样。据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清朝初年,以一文钱到酱园店,可以买酱醋油酒各一碗,谓之“四碗一文”。这就是当时一文钱的价值。与此相应的,是当时的米价,二文钱,就可以买一升米。按照1斗=10升=15斤的换算办法,一升米就是一斤半。由此来计算,纳兰明珠每年所领取的俸禄,可以买来112500斤米。而按照现今的物价,买这些米,起码得需要30万元以上。

除此之外,纳兰明珠的父亲德尔格勒还创造并积累了丰厚的家业,拥有相当数量的房产和地产,这些无疑也是纳兰家族可以依靠的另一种资源。刚出生的纳兰性德,就如同掉进了糖罐罐一般。纳兰明珠常常抱着儿子,细细地端详,久久地打量。他总觉得,儿子的长相非同一般,这也让他的心里感到些许的踏实。儿子不仅要继承纳兰家族高贵的血统,而且作为长子,将来还要继承他的爵位和荣耀,以及他未来所有的一切。他甚至舍不得把目光从儿子的脸上移开,仿佛要从那清澈得不染一丝尘埃的小脸上看到他所期望的答案。这时,他的耳边,不禁再一次回响起法璍大师的那些话来。他的眼神之中,似乎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儿子的一生,会按照自己的名字所昭示的轨迹成长吗?

纳兰性德和所有富家公子一样,几乎是在前呼后拥的环境中成长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锦衣玉食的生活。按照常理,这样的生活环境,很容易让纳兰性德养成高高在上、桀骜不驯的性格,可是,在纳兰性德身上,却看不到纨绔子弟的粗劣蛮横和放荡不羁。不管阿玛和额娘怎么宠爱他,不管家里的仆人怎么围着他转,纳兰性德都会给人一种安安静静、聪明乖巧的感觉,非常讨人喜欢。纳兰性德蹒跚学步的时候,不愿让大人扶着,自己跌倒了,就默默地爬起来,很是惹人怜爱。

对于纳兰性德过周岁生日,父亲纳兰明珠非常重视。这一天,父亲精心为儿子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抓周仪式。抓周,又称试周、试儿、拿周,是一种小孩周岁时预卜婴儿前途的习俗。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婴儿面前,任其抓取,传统上常用物品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等。

抓周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在贵族阶层盛行,《颜氏家训·风操》中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文中所说的一期,就是一周岁。当时,人们认为,如果婴儿抓弓矢,长大后喜武为将;抓纸笔,长大后习文为儒;如抓珍宝服玩,则长大后贪婪爱财或玩物丧志;女婴如抓刀尺针缕,长大后即为贤妻良母。而到了唐宋时期,抓周已在民间广泛流行了,抓周的仪式也变得越来越隆重、热闹。

纳兰性德周岁生日那天,纳兰明珠府里就像过节一样。纳兰明珠安排仆人们在儿子的床前摆下了一个大大的案几,上面摆了书籍、笔墨、砚章、算盘和钱币等物件,最后,纳兰明珠把妻子的珠钗也放了上去。纳兰性德看到这些琳琅满目的物件,清澈的眸子里闪过一丝喜悦和好奇。他早已按捺不住,从额娘的怀里挣脱出来,蹒跚着爬上了案几。小小的纳兰性德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在诸多物品中一只手抓起了毛笔,另一只手则抓起了珠钗,然后就高兴地玩起来,再也不肯放下这两样东西。而对于案几上的其他物品,纳兰性德连看都不看了。

对于这个结局,纳兰明珠亦喜亦忧。一手毛笔一手珠钗,意味着一手学识一手情感。喜的是,纳兰性德手握毛笔,必是天资聪颖,学识过人,将来定会有一番作为。而手握珠钗,则预示着他将来不是好色之徒也是多情之种。纳兰明珠内心不免有些感叹: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即便有多少壮志豪情,也博不过美人一笑。或许,儿子将来的所有才华,都会毁在这一个“情”字上。

抓周,一场幼小孩童的游戏,是否真的能够判定纳兰性德一生的命运呢?对此,他的父亲纳兰明珠也是半信半疑。随着政务的繁忙,随着享受爱子成长的快乐,纳兰明珠很快淡忘了抓周的事情。

每一个旷世奇才,都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童年,纳兰性德也是一样。“自古寒门多才俊,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似乎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一种现象。但是,纳兰性德,这个生活在富丽堂皇的纳兰明珠府花园里,有着高贵血统的豪门贵公子,却完全颠覆了这个论述。他虽然在父母和仆人身边过着前呼后拥、众星捧月一般的日子,可却没能滋长顽劣骄纵的脾气。高贵的血液除了滋养了他俊朗的容貌,更塑造了他温婉的性情。他善良高贵,谦和有礼,风度翩翩。五六岁的纳兰性德和同龄孩子站在一起,就有一种卓尔不群的气势。

纳兰性德聪颖早慧,而且从小就接受良好的熏陶和教育。纳兰明珠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他不但精通汉语,而且是朝廷里极力支持弘扬汉文化的官员之一。他认为,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掌握最先进的汉文化。所以,小小的纳兰性德从咿呀学语开始,就被中原文化的诗书经史启蒙,刚刚学会说话,就能背诵几句古诗。他生得白净文雅,略显孱弱。作为北方骑射民族的后裔,纳兰明珠希望自己的儿子多些马背民族的骁勇和强悍。他要让自己的儿子将来不仅有文士的长衫、诗人的谈吐、贵族的傲慢,还应该要有武士的体格和豺狼的意志。

于是,从纳兰性德四五岁时候开始,父亲纳兰明珠就开始有意培养他骑射的本领。这对纳兰性德来说,也许不算苛刻。那个时候,所有的八旗子弟都在父亲或教师的指导下舞刀弄棒,骑马射箭,只不过纳兰性德练得更刻苦一些,并在练武之余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写字。纳兰性德聪明绝顶学无不精,这不仅体现在学习汉文化上,更体现在骑射方面。纳兰性德七岁的时候,父亲纳兰明珠邀请一些王公贵族的小贝勒、小公子到府中的花园里比赛骑射。纳兰性德在同辈中表现得出类拔萃,令在场的人无不感到震惊。当纳兰性德催马搭弓一箭射中靶心的那一刻,那些八旗将士们在惊呼之余,也仿佛看到了他们当年的影子。他们都曾经是塞外呜咽的苍狼,有着飞扬跋扈的壮志豪情。

小小纳兰性德谈吐优雅,十岁就能吟诗作赋,再加上首屈一指的骑射功夫,一时间,在京城八旗子弟之间名噪一时,“神童”美誉不胫而走。据说,纳兰性德最早的诗词记载,是在他十岁的那一年的正月十五。那天,纳兰性德被热闹的节日气氛所感染,即兴写了一首《上元即事》,以此描绘和渲染元宵夜璀璨的灯火:翠眊银鞍南陌回,凤城箫鼓殷如雷。分明太乙峰头过,一片金莲火里开。

这首诗虽然写的有些平平,但却足以说明纳兰性德的阅读量应相当可观了。他已经会用“翠眊”这样的生僻字眼,会用“凤城”这样的诗歌套语,会用“太乙峰”和“金莲”这样的典故。而用“殷如雷”这个比喻,说明纳兰性德已经读过《诗经》了。就在这短短的几句诗中,既看出纳兰性德的聪慧过人,也看出纳兰明珠夫妇在教育儿子上所花费的心思。

正当人们期盼满月流光之时,却发生了多年少见的月食景观。对此,大人们都感到有些失落,而纳兰性德却非常兴奋,进而诗兴大发,挥笔写成了一首《上元月蚀》:夹道香尘拥狭斜,金波无影暗千家。姮娥应是羞分镜,故倩轻云掩素华。

这首诗,写的是元宵节之夜的繁华京城没有等来明亮的月光,是因为嫦娥害羞了,不肯移开梳妆的镜子露出脸庞,还特意遮掩了一层轻柔的云彩。

七绝虽然短小,在清朝时期却已经属于近体诗了,对声律有着严格的限制,与唐宋相比,明清时代人们的口音早已发生了变化,但对于写诗填词来说,必须依照唐宋的发音,这样,就免不了要死记硬背一些声律。显然,十岁的纳兰性德已经掌握了近体诗的写法,熟悉了平仄音的错综变幻,背熟了唐宋的汉字在韵谱上的发音,并能流畅地化用古语,充分地展示了天才诗人的想象力。03大师已去,疑惑无期

对于纳兰性德十岁就已经熟练掌握了近体诗的写法,他的好友顾贞观后来半开玩笑地说:“纳兰性德之所以诗词写得这么好,完全是因为李商隐早在唐朝就为他做出过预言。”

顾贞观所说的是关于唐朝神童韩偓的一则典故。诗人韩偓从小是个神童,不管是吟诗,还是作文,都是信手拈来,轻松自若。韩偓的父亲韩瞻和李商隐是故交,关系非常密切。有一次,李商隐要离开京城加入东川节度使的幕府,韩瞻为他设宴践行。席间,韩偓在众人面前即席赋诗,所表现出的才华震惊四座。尤其是李商隐对韩偓的佳句回味不已,并乘兴写了一首七绝作为酬答,兼呈韩偓的父亲韩瞻。这首诗有一个很长的题目,叫《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霄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题中的“韩冬郎”就是韩偓,冬郎是韩偓的小名。巧合的是,纳兰性德的小名也叫冬郎。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剑栈风樯各辛苦,别时冬雪到时春。为凭何逊修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李商隐在诗中极力推崇神童韩偓,尤其是“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两句更是叫绝,成语“雏凤声清”就出自于此。因此,顾贞观在纳兰性德面前开玩笑地说:“令尊大人给你取‘冬郎’这个小名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把你当成神童韩偓了呢?如果这样,老人家真是慧眼,如今的小冬郎早已是‘雏凤清于老凤声’,远远超过当时的韩偓了。”听了顾贞观的话,纳兰性德有些害羞地说:“家父应该不会想到这么多吧?我是腊月生的,自然就叫冬郎了。”

正月十五的月食之夜,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作《梅梢雪·元夜月蚀》:

星球映彻,一夜微退梅梢雪。紫姑待话经年别。窃药心灰,慵把菱花揭。

踏歌才起清钲歇。扇纨仍似秋期洁。天公毕竟风流绝。教看蛾眉,特放些时缺。

这是纳兰性德平生最早的一首词作。一个十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成熟的词作,着实让人不可思议。这首词,明显比纳兰性德同一天所做的《上元记事》和《上元月蚀》高出一大截。如果说这两首诗是出自于一个十岁孩子之手姑且有人相信,但读这首《梅梢雪·元夜月蚀》,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它出自于年仅十岁的孩童。

这首词所表达的大概意思是:京城的元宵夜晚到处都是花灯和焰火,梅梢的积雪在一夜里微微地融化了一些。厕神紫姑正欲与人诉说多年的离情别绪之时,嫦娥却正在懊悔着当初偷了仙药独上月宫,进而不愿揭开镜面见人,因此,月华被深深地掩住了。但是,随着驱逐天狗的锣鼓声停了下来,月亮又露出脸来。地上的人们手拉着手,脚踏着相同的节拍,再一次把欢快的歌声唱起,天上的月亮也回复了满月流光。都是因为天公的风流,为了看一眼月儿那弯弯的娥眉,特意制造了这一次让人难以忘却的月食。

后来也有人认为,这首《梅梢雪·元夜月蚀》,是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写下的。其理由是,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年,京城也出现了一次月食,已经二十八岁的纳兰性德即兴写下了这首词,把词的创作时间整整向后推延了十八年。也许,这种观点,会让人心安理得地接受。其实,如果只是从欣赏的角度出发,这首词是纳兰性德在什么时间创作的并不重要。

纳兰性德还写了另外一首元宵夜月食的词,叫作《清平乐·上元月蚀》:

瑶华映阙,烘散蓂墀雪。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这首词通篇采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任何的雕琢。上阕写的是朦胧之美。“瑶华映阙,烘散蓂墀雪”两句,描绘月全食时所见的景象;“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两句,赞美月全食景象不比寻常,更富朦胧感、梦幻感。下阕写的是清晰之韵。“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两句,写月全食渐出呈现“初弦”夜色的景象;“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两句,写月全食结束明月复圆。全词前后八句用朴实无华的描写方式,把月全食的全过程及其不同的景象表述得恰到好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纳兰性德的兴趣越来越广泛。有一段时间,他对《仪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仪礼》是一本记载典礼仪节的书,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仪礼》中主要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全书共有十七篇: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有司彻等。《仪礼》介绍了很完备的礼仪,从婚丧到嫁娶,从乡间游艺到邦国来往,一个都没少。

阅读《仪礼》,纳兰性德忽然关注起“成德”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天,他在《仪礼》中看到这样的句子:“弃尔幼志,顺尔成德,麦考惟祺,介而是福。”这是古代贵族子弟在成人礼也就是冠礼上接受的祝词,意思是说,在这个良辰吉日里,为你加冠,表示你已经进入成年,希望你从此以后抛弃童心,谨慎地修养成人的品德,这样你就可以顺顺利利地得享高寿和洪福。

此前,纳兰性德早就听父亲给他讲过“成德”这一名字的来历。他一直以为“成德”出自《易经》里的名言:“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父亲纳兰明珠一直这样叮嘱他,他也一直这样期待自己。但是,在《仪礼》之中,“成德”二字说的却是“弃尔幼志,顺尔成德……”由此,他扪心自问:先“弃尔幼志”,而后才能“顺尔成德”,如果我不抛弃童心,不能像一个“标准”的成年人那样,在纲常礼制里规规矩矩地待人处事,我将来就不会有福有寿吗?他无论怎么冥思苦想,也无法找到让自己非常满意的答案。

疑惑之时,纳兰性德总是想起广源寺的法璍大师来,想去拜访这位心中敬仰已久的大师。可是,他已经永远没有这个机会了,法璍大师已经去世了。几年前,法璍大师死得非常离奇,以至于在此后的多年之中,都一直是街头巷尾的谈资,也多次见诸清人笔记的记载。

当时,对言论过度敏感的清政府,以“妖言”的罪名指控了法璍大师。对此,大师只是淡淡地叹息了一声,并说了一句:“可有所据?”说罢,他就一个人静静地走进了禅房。由于法璍大师在京城里一向很有名望,差役们没敢贸然抓人,只是围住了大师的禅房,等待上司的命令。他们很快就等到了,不仅是命令,还是督责此案的官员亲自来了。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月华如水,花香四溢,官员拖着一条丑陋的发辫,喝令手下粗暴地撞开了法璍大师诵经的禅房。而那一瞬间,让所有人都呆住了。只见禅房之中空空如也,法璍大师已在禅房当中的横梁上自缢而死,脚下本该踏着凳子的地方却空无一物,只有十几支寸把高的矮烛台围成了一个圆形,烛台上不见蜡烛,只有蜡烛烧尽后的一点油脂。

法璍大师自尽了,但这分明是一起不可能完成的自尽。大师把自己关在了禅房里,外边一直有十几名差役包围、看守;烛台围成的那个圆形,圆圈里边本该有一件供大师自缢时踩踏的家具,比如椅子或凳子。再退一步说,如果有一只凳子,也该在大师自缢的那一瞬间被踢到而砸倒一些烛台,也就是说,这十几支烛台,不可能就这样仍然完好无损地围成一个圆形。

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法璍大师生前所说的那最后一句话:“可有所据?”是的,对他的指控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但朝廷不可对抗,他依然会被审讯,会被处死,就像他的自缢,脚下是空无所据的,他却依然把自己吊在了禅房的横梁上。其实,这两者,都是无根无据的“事实”。法璍大师是在以自己“空无所据”的死,来嘲讽清政府的残暴。在广源寺,法璍大师就是这样“空无所据”地死去了。

这件案子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但街谈巷议愈传愈神,甚至有人说在法璍大师自缢的当夜,看到了那间禅房发出过黯淡的光芒,也有人说法璍大师的尸身并不在禅房当中,被撞开门扉之后的禅房里,只有横梁上的一根套索和地板上的几颗舍利。为了平息这些荒诞不经的谣言,朝廷残忍地把法璍大师暴尸示众。但是,法璍大师离奇死亡的消息早已经不胫而走,成为许多人心头渐渐燃烧起来的一点火花,一点希望。

在法璍大师众多的怀念者当中,自然有纳兰性德和父亲纳兰明珠。纳兰性德早已听父亲讲过自己的名字与法璍大师的渊源,可在记事之后,却一直没有见过这位佛门中的传奇人物。他也曾与父亲聊到过大师的死因,问父亲世间是否真有佛门法力?是否真有灵异幻术?但一向以精明、沉稳和强悍著称的父亲,却一直没给纳兰性德正面的回答,只是在被儿子逼问得无法脱身的时候,才说他也不清楚法璍大师是否真的拥有什么神奇的法力。不过,法璍大师那脚下无任何踩踏之物的神奇自缢,让许多人琢磨不透。后来,有人终于想到,法璍大师所踩踏之物是冰。

京城专门有一种藏冰的生意,冬天,把什刹海里结的冰凿成块藏在地窖里,等夏天的时候取出来用。为此,北京现在还留下了这样一个地名:冰窖口胡同。一些有藏冰条件的人家自己也会藏冰来用,法璍大师很可能就是踏在一块冰砖上完成的自缢,摆一圈烛台乍看上去只是为了制造一种仪式效果,其实这种仪式效果只是为了遮掩它们的实际功用,即迅速地融化那块冰砖。

纳兰性德后来在笔记里回顾了这一次和父亲的对话,他说那是他第一次被父亲那超卓的理性与缜密的思维所震撼,这既让他更加崇拜父亲,也让他觉察出了自己和父亲并不是同一个世界里的生命。他也是第一次感觉到:父亲为自己精心规划的那条道路,尽管铺满了令所有人艳羡的鲜花与掌声,却恐怕是自己永远也走不下来的。父亲对自己的那些希望,有时,会让自己深深失望。看得出,纳兰成德是非常不愿意“弃尔幼志,顺尔成德”的。

每一次遭受命运作弄的时候,纳兰性德总是不自觉地想起《仪礼》中的那句话,想起埋藏在记忆深处却难解的疑惑。或许,“成德”二字果真是一句谶语,一次又一次印证他生命中的每一个轨迹。不管是抓周的游戏还是关于名字的谶语,一样一样和纳兰性德的生命轨迹相吻合,一次一次在他的身上得到验证。

纳兰性德骨子里的文人气质,像一株茁壮的秧苗开始肆无忌惮地生长。他对文字的悟性,似乎与生俱来。每当手捧诗卷,隔帘听雨或对月赏花,他都会沉浸在一种忘我的境界里,不能自拔。他遨游在诗词的海洋里,沉浸在典籍的天空中,时时享受着一种别样的快乐。累了,他就倚在窗前,聆听花开的声音;倦了,他就放下书卷,到郊外去策马扬鞭。

而每当心浮气躁的时候,纳兰性德会信步走进附近的一家寺庙,静静地听僧人们诵经念佛,参悟一点禅意。他喜欢寺庙里的清幽,喜欢看佛前缭绕的香烟,喜欢听法师讲经说法,还喜欢听那似有若无余音袅袅的佛音梵乐。或许,他真的是一株遗世的莲花,因为贪恋凡尘烟火才有如此一番红尘游历。

纳兰性德每天既充实而快乐,又孤独而忧郁。就像与生俱来的高贵一样,那种淡淡的忧郁也像幽灵一般如影随形,这让他的父亲纳兰明珠着实感到有些困惑。纳兰性德有着尊贵的地位和显赫的家世,还有爱着他的所有亲人。他所拥有的,是多少市井布衣终生梦寐以求都得不到的。纳兰明珠夫妇无论怎么绞尽脑汁,都找不到儿子忧郁的理由。身体孱弱可以后天弥补,可是心理上的忧虑又该如何调理呢?他是强势征服者的后代,也将是下一代显赫的新贵,他将要学会统治,学会享受,学会惩罚,当然,还需要学会一点点宽容,唯一不需要学会的,就是善良和忧郁。这个孩子,将来能和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强者吗?纳兰明珠的心里,真的有些隐忧。

但是,纳兰性德的心思,还是用在读书上。更多的时候,纳兰性德还是沉浸在《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里。纳兰性德被江南烟雨撩拨得心旌荡漾,那种潜藏在心底的情怀,那种对杏花烟雨的迷恋以及对池湖泛舟的向往,总会在一个月朗风清的寂静夜晚惊扰他的清梦。04骑射磨砺,书海遨游

满族在历史上是一个狩猎的民族,自称引弓之民,史称肃慎人、挹娄人、勿吉人、靺鞨人,直系先人为明代的女真,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女真”之称出现于唐末五代。女真人明初以后逐渐南迁。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称金国汗。1618年起兵攻明。进入辽沈地区后,实行计丁授田、分田别居等措施,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生较大变化。1626年努尔哈赤卒,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后称满族。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迁都北京。

据史料记载,满族人“性多淳朴,地产小麦,虽知耕种,而以渔猎为生。遇冬日坚冰,足踏木板溜冰而射,其妇女尤善伏弩捕韶”。射箭是满族人猎取食物和防御野兽侵害的主要手段,也是军事上最为重要的攻防手段,因而,射箭在满族社会生活和军事行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就一直把骑射作为立国之本,大力推行全民演练骑射。在八旗制度中,满族贵族更是把族人全部划分到各旗之中,平时从事生产,而到战时从征为兵。平时,要求各旗人人演练骑射,并以箭法高超为荣,以箭法低劣为耻。这种制度,使得满人,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普通旗丁,都要勇猛善射。正因为如此,满族才当之无愧地成为“马背上的民族”。

崇德元年,即1636年的农历四月,皇太极在举行斋戒迎春祭天的大典时,安排了射箭祭祀的环节。这时,有大臣前来劝谏说:“斋戒之日,不宜射箭。”皇太极看了看劝谏的大臣,说道:“昔辽太宗祭天,曾射柳,此射不可忘也。”于是,皇太极命令所有的大臣,都参与到射箭的比试之中,并在每一年举行斋戒迎春祭天大典时,都保持了比试射箭这个项目。许多大臣为了能在这一天一显身手,平时更是一丝不苟地加紧操练。

1644年,满族入关以后,八旗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封赏,过上了衣食无忧甚至荣华富贵的生活。于是,八旗子弟不但渐渐被汉族人同化,而且骄奢自安,逐渐疏于骑射。

但是,八旗子弟也不乏克己励志之人,纳兰明珠就是其中的一位。虽在京城,身居四品,尽享朝廷俸禄,但他一直忠实地恪守着骑马善射的“祖宗家法”。为此,当儿子纳兰性德出生以后,纳兰明珠就开始循循善诱,既在习文上进行启蒙引导,也在习武上做到指点迷津。他觉得,习文与习武一样,必须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学习骑射,一方面能让儿子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也让老祖宗能骑善射的看家本事不至于被后代所荒废。毕竟,儿子是征服者的后代,身上流淌着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两大强悍家族的血脉。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得到应有的磨砺后,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下一代中地位显赫的新贵。他在引导纳兰性德掌握先进的汉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把他身上的满族狼性基因激发出来。于是,纳兰性德从四五岁开始,就在父亲纳兰明珠的身边,接受着严格的骑射训练。

此时,为了督促八旗子弟不至于荒废武功,皇帝降旨提出:“我国家以弓矢定天下,又何可一日废武?”显然,八旗子弟入京后的表现已经引起了皇帝的高度重视,这对于巩固清朝政权,加快大清帝国的发展,都是一件好事。朝廷要求:“凡乡试、会试,功勋子弟也必须先试弓马,合格后方许入场屋。”那些已经告别习武的八旗子弟为了求取功名,也不得不在父亲或教练的指导下舞刀弄棒,骑马射箭。但纳兰性德与那些八旗子弟根本不同,他习武的目的,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为了大清帝国的江山社稷。所以,纳兰性德练得非常努力刻苦,没有一点应付的思想。同时,纳兰性德在练武之余,还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去习文,去读书写字。

学习骑射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纳兰性德在武术教练的指导下,每天从基本的“蹲马步”开始,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纳兰性德的性格里,有着一种天生的坚韧不拔的特质。无论是读书,还是习武,纳兰性德都是有头有尾,从不间断。有一天,纳兰性德正在跟随武术教练练习蹲马步,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而后就下起雨来。武术教练马上终止训练,跑回屋去避雨了。但是,纳兰性德却依旧立于原地,一动不动,任凭风吹雨打,坚持做他的基本动作。武术教练急了,使劲喊他,可他就像没听见一样,直到把整套动作按标准完成。在习武的过程中,纳兰性德从来不叫苦,动作要领上也不打折扣。对此,纳兰性德不仅得到了武术教练的夸奖,他的父亲纳兰明珠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没过多久,纳兰性德就已经练就了扎实的武术基本功,骑术和箭术都进步得非常快。这样,十几岁的纳兰性德,无论文韬还是武略,都在京城八旗子弟中小有微名。

骑射演练不仅要练习单兵作战能力,更主要的还要训练协同作战能力,这就需要习武的人要参加以集体围猎的实战演习。就在纳兰明珠刚刚上任兵部尚书不久,朝廷在京城正南二十里的晾鹰台,组织了一次阅兵大典和围猎训练。这一次,纳兰性德就是八旗子弟中的一员。在围猎训练中,纳兰性德认真捕捉着指挥官的旗鼓,冲锋、射击、砍杀,一招一式都做得有板有眼。此刻的纳兰性德,俨然是一名冲锋在战场上的八旗战士,无所畏惧,奋勇厮杀,成为所有武士中当之无愧的魁首。纳兰性德自幼勤学苦练的功底,终于在此时此刻得到全面的爆发。他的脸上,洋溢着一个武士的斗志与自信,再也找不到平日里忧郁的影子。他的父亲纳兰明珠也终于看到儿子狼性一面的爆发,他笑了,笑得很欣慰。

对于少年的纳兰性德来说,骑射训练已经成为一项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而父亲的书房,则更像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乐园,吸引着纳兰性德闪烁着求知欲望的眼球。

在少年纳兰性德的意识里,父亲纳兰明珠在旗人当中是很特殊的一个。父亲偏爱藏书,甚至到了有些痴狂的程度。父辈一代的旗人除了能征善战外多数都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怎么会说汉语,只有父亲纳兰明珠不但能把汉语说得像母语一样流利,而且对汉文化非常推崇。父亲的藏书里最让纳兰性德感兴趣的是一些文学典籍,如《诗经》《楚辞》《离骚》等;还有一些史学著作,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对于纳兰性德来说,那是一个多么精彩的世界啊!尤其历史书籍,许多内容波澜壮阔,浩瀚无边,读来让人荡气回肠!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些英武的帝王曾经扩充了怎样广域的疆土,曾经创造了怎样的盛世文明!纳兰性德甚至想:如果中原再多几位那样的帝王,任凭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再怎么能征善战,八旗子弟也不会离开关外那祖祖辈辈生活着的黑土地。浩瀚的书海把纳兰性德带入了无边的知识的海洋,他的思绪也不由得在这浩瀚的海洋里任意驰骋。

当读到唐诗宋词的时候,纳兰性德更是兴奋不已。这些诗句语言凝练、意境优美,读来琅琅上口。纳兰性德本来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这些诗词尤其让他着迷,他甚至能倒背如流。在这些诗词中,他似乎更喜欢南唐后主李煜以及柳永和晏殊的词,这些词作优美的曲调、婉约的风格,似乎总能打动纳兰性德那颗忧郁善感的心。读得多了,背得久了,也就自然而然地影响了他的词风,像《采桑子(凉生露气湘弦润)》一首,就明显带有这样的风格:

凉生露气湘弦润,暗滴花梢。帘影谁摇,燕蹴风丝上柳条。

舞鹍镜匣开频掩,檀粉慵调。朝泪如潮,昨夜香衾觉梦遥。

纳兰性德虽为男子,却有一种独属于女儿家的细腻心思,所以他写的词才能够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单看纳兰性德那些闺中词,就可以想象得出,这个男人的心思有多么独到。纳兰性德爱人,必然爱得仔细温柔,甚至一颦一笑,他都爱得刻入心扉。这首小词,就是写女子闺中的神态,但也可以理解为是纳兰性德为自己心爱女子所写的爱情词。

这首词的大意为:夜来凉生,露气浸润了琴瑟,露珠滴在了花梢上。帘外疏影摇摇,原来是小燕子乘着微微细风飞上了柳枝。对镜理妆,自怜自伤,镜匣频开频掩。倦于梳妆,连香粉都懒得调匀。清晨醒来,想起昨夜美梦成空,怎不叫人伤情,不觉泪水就如潮般袭来。

更深露重,夜空寂寥,夜色最是让人神伤的。是谁家的小女子,神色清冷的斜倚闺房中,眉目紧锁,为的是情,还是恨?词的风格清丽明亮,朦胧中让人心生暖暖的情愫。

比起李商隐来,纳兰性德的怅然若失更胜一筹,更有现实的痛楚。“凉生露气湘弦润,暗滴花梢。”直接铺陈,这是纳兰性德词的一个特点,“凉”、“露气”、“花梢”,这些词织成了一个梦幻般的情境。在清冷的夜色下,露气沾湿了花蕊,也浸润了琴弦,能注意到这些小细节,将女儿家细腻的心思展露无疑。

限于篇幅,词总是充满想象的叙述,若干看似毫不相干的词语组合,便能够营造出一幅完美的图画。在这里,纳兰性德将这种功力运用到了极致。女儿家细腻地发现露水滴落花蕊之上,而后又注意到帘影重重,门外的柳条在风中摇摆,小燕子停在上面,自顾嬉戏。

这是一幅极致的春景图,既将春夜的景象写出,又融入了女儿家羞涩的心思。如梦醒时分的时刻,抬头望月般的惘然,世间的情爱之事总是这样,相爱时并不觉得可贵,但分开后一定会觉得痛心。“舞鹍镜匣开频掩,檀粉慵调。”这里提到了一个“舞鹍”的典故。在南宋刘敬叔的志怪小说集《异苑》中有这样的描写:“山鸡爱其羽毛,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而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遂至死。”以鹍入词,也是暗示,女子犹如鹍一般,对镜贴花黄,却是无人欣赏,只能形单影只地顾影自怜。

整首词,都让人有种恍若梦中的感觉,而梦醒时分,蓦然回首,却已找不到当初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了。

纳兰性德似乎天生就是为诗词而生的,他多愁善感的性格,女儿般细腻的心思,再加上博览群书的丰厚学识,使得他信手拈来就能成就一篇名篇佳作。他常常钻到书房里一待就是大半天,累了,就到外面骑骑马、练练拳脚。练完了又重新钻到书房里。文武之道,张弛有度,纳兰性德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有条有理,自己读书习武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除了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纳兰明珠夫妇很少能见到他们的儿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