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真题详解 二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20:22:40

点击下载

作者:董一胜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真题详解 二级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真题详解 二级试读:

前言

2010

2010年11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1~16题)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

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第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

2010年11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与案例问答部分)

第一部分 技能选择题(1~100题,共100道题)

第二部分 案例问答题(1~8题,满分100分)

2010年5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1~16题)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

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第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

2010年5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与案例问答部分)

第一部分 技能选择题(1~100题,共100道题)

第二部分 案例问答题(1~8题,满分100分)

2009

2009年11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1~16题)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

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第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

2009年11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与案例问答部分)

第一部分 技能选择题(1~100题,共100道题)

第二部分 案例问答题(1~8题,满分100分)

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1~16题)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

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第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

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与案例问答部分)

第一部分 技能选择题(1~100题,共100道题)

第二部分 案例问答题(1~8题,满分100分)

2008

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1~16题)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

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第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

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与案例问答部分)

第一部分 技能选择题(1~100题,共100道题)

第二部分 案例问答题(1~8题,满分100分)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1~16题)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

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第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与案例问答部分)

第一部分 技能选择题(1~100题,共100道题)

第二部分 案例问答题(1~8题,满分100分)

参考书目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物质生活水平虽有大幅提高,但人们的生活压力却在逐年增大,工作问题、家庭与婚姻问题、孩子教育问题等都迫使人们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领域,心理咨询市场也随之蓬勃发展。在老一辈心理学家郭念锋教授、虞积生教授等人倡导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把心理咨询师列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开始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培训。

本书主要针对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资格考试,精选了近三年(2008~2010年)的考试真题,配以思路分析和详细解答,同时附上详细的考点分布,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掌握考试的重点与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巩固和技能锤炼。对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的考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作为心理学专业相关教学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各部分的分工如下: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的解析由张静编写,心理咨询理论知识部分的解析由董一胜编写,心理咨询技能与案例问答部分由徐晓甜、张海琦、邹慧颖、崔杨编写,董一胜承担全书的结构设计和统稿工作。虽然我们在编写本书时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力求概念、理论、方法和试题等的表述和解释符合专业规范,但毕竟水平有限,不妥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的联系邮箱是:dongyisheng@zju.edu.cn)。

在此,特别感谢本书编写过程中所参考过的所有心理学教材、论文以及其他资料的作者,你们的优秀著作为本书提供了十分充足和有益的养料。在本书的最后列出了参考文献,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提及。编者2011年7月2010

2010年11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 1

2010年11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与案例问答部分) 33

2010年5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 66

2010年5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与案例问答部分) 96

试题大纲

复习笔记2010年11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1~16题)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请根据题意的内容和要求答题,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错选、少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集体主义

B.艰苦奋斗

C.爱国主义

D.自强不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的掌握情况。2006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构成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精神灵魂。【考点分布】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25)【答案】C

2.关于道德与法律在调节社会关系领域的不同作用,正确的说法是()。

A.道德的调节主体比法律多

B.法律的适应范围比道德广

C.道德调节的力度比法律弱

D.法律的可接受性比道德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情况。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体现在:在调解主体上,道德调节的主体比法律广泛,所以A选项正确;在调节范围上,道德的适用范围广,而法律的适用范围相对窄,所以B选项错误;在调解主体上,道德调节的主体比法律广泛;在调节方式上,法律调节具有强制性、滞后性特点,道德调节具有明显的自觉性、事前性特点,所以C、D两选项错误。考生应注意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可能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考点分布】职业道德概述→道德与职业道德→道德(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5)【答案】A

3.在近现代西方职业领域,资本主义职业精神集中体现于()。

A.人本主义的思潮之中

B.新教伦理的理念之中

C.上帝意识之中

D.民权主义运动之中【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历史发展的掌握情况。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职业道德在西方获得了长足进步。一方面,工业革命促进了行会的进一步发展,行会作为一个行业行为规范管理的民间机构,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大大加强。另一方面,伴随着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新教伦理为核心的资本主义职业精神逐渐确立起来。新教伦理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视为“上帝”的要求,是对于“上帝”的“天职”。这种资本主义的宗教职业观,对培养人们的职业精神,促进现代职业道德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考点分布】职业道德概述→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国外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19)【答案】B

4.集体主义的本质要求是()。

A.人们必须有组织地开展活动

B.人人享有个人价值实现机会的平均主义

C.个人意愿、意志和行为的叠加

D.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集体主义内涵的掌握情况。所谓集体主义,是指一切从集体利益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坚持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相反,它要求集体要积极关心个人利益,尊重个人利益,帮助个人实现个人利益。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有着深刻的内涵,表现在:1)坚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2)坚持维护集体利益的原则;3)集体利益要通过对个人利益的满足来实现。职业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是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辩证统一。在坚持集体利益的同时,又强调个人利益的满足。【考点分布】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的内涵(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31)【答案】D

5.关于拜金主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追求金钱即为拜金主义

B.守财奴是拜金主义的典型代表

C.以获取金钱为人生的最终目的

D.以为金钱是财神爷的化身【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集体主义要求的掌握情况。拜金主义,即以金钱为中心,以获取金钱为人生最终目的。具有这种价值观的人,将金钱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在职业活动中,拜金主义会阻碍从业人员个人价值的实现,因为受金钱至上观念支配的员工,不可能为企业着想,也不可能安心工作。所以,任何有理想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清除拜金主义的影响。【考点分布】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的要求(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35)【答案】C

6.坚持反对享乐主义的基本依据是()。

A.苦海无涯的前定人生理论

B.享乐是消弭进取之心的毒药

C.奉行享乐主义,使人们失去高尚追求

D.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尚未达到满足享乐主义的物质基础【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的掌握情况。享乐主义是一种庸俗腐朽的价值观,它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享乐主义的错误在于,它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仅仅把握了人的自然属性,使人们失去高尚的理想和追求。享乐主义的危害在于,秉持这种价值理念,会导致人们只讲个人利益和生活享受,不讲劳动、奉献和创造,把享受与劳动、奉献、创造对立起来,甚至为了追求个人享乐,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考点分布】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的要求(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34)【答案】C

7.1978 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部规范政府官员行为、具有立法性质的职业准则,这部法律的名称是()。

A.《从政职业法》

B.《荣誉法典》

C.《反腐败条例》

D.《个人财产收入申报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外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英国颁布的《荣誉法典》和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从政职业法》,都是典型的职业道德法典。这样的法典,对推进职业道德的建设是一种强有力的措施,也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借助法制化和制度化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既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考点分布】职业道德概述→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国外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35)【答案】A

8.践行“节约”职业道德规范,对从业人员的根本要求是()。

A.艰苦朴素,省吃俭用

B.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C.内外有别,因人而异

D.因地制宜,公私分开【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节约内涵的掌握情况。节约指的是当用则用,该省则省,即钱要用在刀刃上。我们所提倡的节约,即要求对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以满足人类正常需要为标准。节约的具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1)爱护公物;2)节约资源;3)艰苦奋斗。爱护公物,指的是从业人员对于企业、公司的资金、机器、设备和公共物品等,要做到爱惜、合理和保护性地使用,保证并尽量延长其使用期限,不因人为的原因而致其遭受损失。节约资源是指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和经济结构合理化等途径,合理而有节制地利用、消费物质资料,包括大自然向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资料、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并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艰苦奋斗是一种工作精神,是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考点分布】节约→把握精髓——节约的内涵→节约的含义(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194)【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比尔·盖茨认为,只有具备“帮助老板成功,你才能成功”理念的员工才是优秀员工。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老板无非是要让员工无条件地为自己工作

B.这反映了老板很阴暗的一种心理

C.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命运融合到一起才有前途

D.在推动企业发展中成就自己【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敬业要求的掌握情况。比尔·盖茨的10大优秀员工准则的第4条准则是:与公司制定的长期目标保持一致,包括:1)跟随公司的目标,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2)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3)奖金和薪水不是唯一的工作动力;4)把自己融入到整个团队中去;5)帮助老板成功,你才能成功。企业的成功不仅仅意味着是老板的成功,更意味着每个员工的成功。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个人才能够有更大的发展。【考点分布】敬业→践行规范——敬业的要求→提高职业技能(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93)【答案】CD

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是()。

A.不为公众所知悉

B.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

C.具有实用性

D.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公道的要求的掌握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考点分布】公道→践行规范——公道的要求→追求真理(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145)【答案】ABCD

11.下列关于“诚信”的“资质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说真实的话,做正确的事能够提升资质

B.在短期内通过努力公关,能够取得资质的有效跨越

C.积极参与等级鉴定,获得更高资质

D.他人的信任是资质的主要存在方式【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诚信特征的掌握情况。个人诚信道德的衡量标准,不是知与不知的认知问题,而是做与不做的践行问题,所以,真实无妄、兑现诺言、信守合约就构成了诚信活动的实践特征。诚信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客观实在,是个人或人格化的集体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经过多次积淀后所形成的信誉,就具有了资质性,它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和一个人的人格声誉,它不是实物或货币,但能够代表实物或货币行使交换的媒介或支付功能,所以,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良好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就可借贷资金或赊购物品、服务,具有较强的市场支配力。通过此道真题,考生应注意诚信的特征,包括:通识性、智慧性、止损性、资质性,可能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考点分布】诚信→把握精髓——诚信的内涵→诚信的特征(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108)【答案】AD

12.下列表述中,属于《中国商业企业诚信公约》内容的是()。

A.建立健全商品进货检查验证制度

B.不谋求暴利及一切不正当利益

C.对售出商品实行商品质量先行负责制

D.维护企业形象,一般将投诉对象移交消协处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诚信要求的掌握情况。《中国商业企业诚信公约》第四项规定:建立健全商品进货检查验证制度,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进入流通领域;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维护商品品质,保证销售商品的质量,所以A选项正确。第六项规定:倡导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绿色消费,维护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为消费者提供规范、标准的服务,不谋求暴利及一切不正当利益,所以B选项正确。第七项规定:严格履行“三包”规定和国家规定的其他售后义务,对售出商品实行商品质量先行负责制,兑现对消费者的各项服务承诺,所以C选项正确。第八项规定:主动征求消费者意见,妥善解决消费者投诉,主动接受政府、行业和消费者监督,不断改善经营,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所以D选项错误。【考点分布】诚信→践行规范——诚信的要求→信誉至上(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p.121~122)【答案】ABC

13.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员工守则规定,“绝不可以提供或给予任何人士贿赂或回扣。”通用公司的这项规定体现了()。

A.职业纪律的要求

B.办事公道的要求

C.怕惹官司的忧虑心理

D.担心公司支出过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纪律内涵的掌握情况。职业纪律是指在特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所必须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要求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通用公司的这项规定也体现了公道的要求。对从业人员来说,养成公道的道德品质,不仅是企业集体发展的需求,而且是自身职业理想实现的基础,同时,企业员工提高公道正派的素质,将大大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考点分布】纪律→把握精髓——纪律的内涵→纪律的含义(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137和p.164)【答案】AB

14.某著名企业家乘飞机出差,选择坐经济舱而不坐头等舱。问之,则说“坐经济舱花费少,可你和搭乘头等舱的人同时抵达目的地。”这句话反映的职业素质是()。

A.遵纪守法

B.诚实守信

C.勤俭节约

D.乐观向上【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节约重要性的掌握情况。节约是企业兴盛的重要保证,表现在5个方面:1)节约是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2)节约使企业增强成本意识;3)节约使企业重视产品质量;4)节约促使企业创新技术;5)节约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从业人员乐观向上的职业素质,从业人员要实现人生价值,追求自我实现,就要乐观对待工作,快乐工作每一天。【考点分布】节约→人在职场——节约的重要性→节约是企业兴盛的重要保证(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187和p.83)【答案】CD

15.苹果电脑公司是微软公司的老对手,该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微软公司则决定向老对手注资,帮助苹果公司度过危机,微软和苹果两家公司双双获利,此举说明()。

A.竞争不排斥合作

B.互利互助的合作能够实现双赢

C.在对方困难的情况下,敲竹杠容易形成合作格局

D.上述合作,微软在经济账上是划算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合作概念的掌握情况。这个案例启示我们: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但没有协作,竞争就无从谈起。一位著名企业家曾说过:“我有利,客无利,则客不存;我利大,客利小,则客不久;客我利相当,则客可久存,我可久利。”在现代社会,竞争无法避免,但竞争中的合作则是发展趋势。唯有化敌为友,才能形成战略伙伴,共同获利。从上述可知,A、B两选项是正确的,C选项是错误的。若苹果公司彻底垮了,那么微软公司操作系统软件的市场占有率将会上升至九成,要受到美国司法部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反垄断调查,若真是那样,它为这场诉讼所付出的费用,将大大超过从苹果让出的市场份额中赚取的利润。所以,这项合作,微软在经济账上是划算的,D选项正确。【考点分布】合作→典型案例(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241)【答案】ABD

16.职业活动要求从业人员全力以赴地工作,主要包括()。

A.把心用在工作上

B.在工作中竭尽才智

C.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

D.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奉献要求的掌握情况。要全力以赴地工作,就是要:1)从业人员选择了自己服务的企业,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2)全力以赴,意味着在工作中竭尽才智和能力;3)全力以赴,意味着在工作上精益求精;4)全力以赴,意味着从小事做起,注重工作细节。【考点分布】奉献→践行规范——奉献的要求→尽职尽责(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255)【答案】ABCD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您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其中一个选项作为您的答案。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择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单项选择题(第17~25题)

17.你的某个同事犯了错误,而公司领导因未深入细致了解情况,竟然错误地把责任归结到你的头上,狠狠地批评了你,你想解释清楚,但他根本不容你说话,说完怒气冲冲地走开了。关于这件事,你的同事毫不知情,你会()。

A.另外找时间向领导解释

B.向自己的同事说明情况,要他去向领导解释

C.闷在心里,不再做解释

D.向自己的主管领导反映情况

18.单位评选工作标兵,你觉得自己比谁付出都多,评上标兵的可能性较大。同事们私下议论,也大多认为此次标兵非你莫属。但是,评选结果出来,你却没有被评上,你会()。

A.认为评选的公正性存在重大问题

B.不知道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C.认为评选方式和规则存在问题

D.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19.某稻米加工厂已将加工好的大米打包装车,准备发往市场,但在出厂检验时,检测器在检测某个部位时发出了“嘟嘟”的声音,说明打包的大米里面有金属物存在。如果你是质量检验员,你会()。

A.放行

B.将所有已经装车的大米卸下,逐袋进行检查

C.估计是检测器出了毛病

D.征求领导意见再说

20.你出差在外,拖着沉重的行李走路,忽然走过来一位陌生人,表示要帮你携带行李,这时你的反应是()。

A.他可能是一个骗子,要小心提防

B.他大概是一个热心人,可以考虑接受他的帮助

C.尽管骗子不少,但还是好人居多,接受他的帮助

D.好人少,不相信还有活“雷锋”

21.如果你在公司工作期间,业余时间利用公司的便利条件搞出一项实用技术发明,而你的主管领导因为对这项发明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太看重它的市场价值,你会()。

A.再次向公司主管领导进行反映

B.向公司最高领导反映情况

C.将这项发明卖给其他公司

D.带着这项技术发明“跳槽”

22.两个同事因为某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动手打起架来,一个是你的老乡,另一个是你的一般同事。你看到的情况是,过错主要在你的老乡这边,而老乡疾呼你动手帮助他“修理”另外一个同事,这时,你会()。

A.先把双方分离开来再说

B.对双方给予同样的批评

C.帮助老乡“修理”对方

D.躲开

23.如果你家要选聘家政服务员,由你来决定,你选择的第一标准是()。

A.她的容貌是否端庄

B.她的卫生习惯

C.她的待人接物

D.她的饭菜手艺

24.假如在路上,你迎面遇到了你最不想见到的人,对方已经与你打招呼了,你会()。

A.简单与对方打个招呼

B.装作没有看见对方

C.点点头而过

D.热情地与对方寒暄几句

25.最近,某人突然被宣布当上了你的上司,你平时就很讨厌这个人,同时其他许多员工也不太喜欢这个人。对你来说,这是个惊讶的消息,考虑今后要与他相处,你会()。

A.害怕他给自己穿小鞋,想办法协调与他的关系

B.调离本岗位

C.谨慎行事,不要让他抓住“小辫子”

D.联合几个职工,给他点颜色看看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第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26~85题,每题1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26.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恶论观点的是()。

A.卢梭

B.亚里士多德

C.孟子

D.柏拉图【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科学心理学建立的掌握情况。在人性的善与恶方面的争论,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孟子是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善的;荀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恶的;世硕及王充主张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告子则主张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制约,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人类行为及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这种观点后来被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L.Kant)和法国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J.Rousseau)等人继承与发展,他们认为人性具有潜在的“善”,使人趋恶的是社会的邪恶,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是改变社会。但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却认为,人性由生物或本能决定,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性。这种见解为16世纪的意大利著名哲学家马基雅维里(N.Machiavelli)和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T.Hobbes)等人所发展,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和邪恶的,因此须受法律的强制。因此,选项ACD均是持有人性本善的观点的,唯有选项B是主张人性恶论观点。【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绪论→心理学发展简史(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5)和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简史(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92)【答案】B

27.巴甫洛夫主张,()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

A.第一信号系统

B.条件反射

C.第二信号系统

D.无条件反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概念的掌握情况。巴甫洛夫为了区别动物和人的条件反射,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如灯光、铃声所引起的条件反射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独有的,如望梅止渴(望是古语,不是望见,而是想像的意思)就是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活动。【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0)【答案】C

28.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功能的掌握情况。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额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的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6)【答案】D

29.保持曲线来源于()的工作。

A.冯特

B.艾宾浩斯

C.华生

D.詹姆士【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遗忘规律的掌握情况。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以自己做主试,又以自己做被试,自己给自己做记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里遗忘的速度很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后人用他的实验数据,以间隔的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画了一条说明遗忘进程的曲线,叫保持曲线(遗忘曲线)。【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记忆→记忆及记忆过程(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9)【答案】B

30.梦一般出现在()阶段。

A.△波睡眠

B.快速眼动睡眠

C.慢波睡眠

D.深睡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睡眠各个阶段的掌握情况。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里,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里,个体很难被叫醒,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波,这一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当大多数脑电波呈现△波时,睡眠就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这一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阶段。这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眼动仪会监测出眼球出现了快速的运动,如果在眼动活跃的时候叫醒睡眠者,他通常都会报告说正在做梦。【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意识与注意→意识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53)【答案】B

31.简单任务下的注意广度大约是()。

A. 4~6

B. 5~9

C. 3~5

D. 6~9【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注意广度的掌握情况。所谓注意的范围是指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简单任务下注意的范围一般是7±2,即5~9个对象,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大约是4~6个。【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意识与注意→注意的特征(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55)【答案】B

32.沙赫特强调在情绪发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环境刺激

B.生理变化

C.动机过程

D.认知因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的掌握情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他通过实验表明,生理变化在情绪的发生中肯定是会出现的,但对情绪体验来说却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沙赫特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是对情绪的认识的一个进步。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詹姆斯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则强调了情绪与动机过程的关系,他们将情绪看成是一种动机,起到将内驱力信号放大的作用。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则强调了情绪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丘脑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从而驳斥了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理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63)【答案】D

33.情绪能传递信息,沟通思想,这说明情绪具有()。

A.适应功能

B.信号功能

C.语言功能

D.概括功能【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情绪的功能的掌握情况。情绪(情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2)动机功能,作为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3)组织功能;表现在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情感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62)【答案】B

34.意志属于()。

A.心理过程

B.人格特点

C.克服困难的行为

D.动机过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意志概念的掌握情况。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意志行动是需要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行为,而意志则是一个心理过程,它不是一个行为,这两个概念不能相混淆)。【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情绪、情感和意志→意志(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67)【答案】A

35.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

A.社会动机

B.社会心理

C.社交情绪

D.社会需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心理概念的掌握情况。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的环境的状况。而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社会需要则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称获得性需要。而社会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它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而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概述→研究对象和范围(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90)【答案】B

36.个体社会化从掌握()开始。

A.道德规范

B.语言文字

C.行为准则

D.国家概念【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化概念的掌握情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有: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109~110)【答案】B

37.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的观点。

A.马斯洛

B.勒温

C.詹姆士

D.罗杰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掌握情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自我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而詹姆士(斯)认为自我可以分为主我与客我,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自我、身份与自尊(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13)【答案】D

38.正常人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最后阶段是()。

A.社会自我

B.理想自我

C.心理自我

D.生理自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掌握情况。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生理自我到社会化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始于出生第八个月,三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大致从三岁到十三四岁,此时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而心理自我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这阶段需时十年,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和特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自我、身份与自尊(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14)【答案】C

39.()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A.自信

B.自我

C.自尊

D.本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自尊概念的掌握情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而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个体把他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会高水平的自尊。自尊作为一种高层次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而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自我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而本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理论中的概念,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其中,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它寻求直接的满足,而不顾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的可能,遵循快乐原则。【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自我、身份与自尊(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16)【答案】C

40.根据印度学者古普塔的一项研究,浪漫爱在()年以后开始慢慢褪色。

A. 3

B. 5

C. 7

D. 11【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爱情概念的掌握情况。根据印度学者古普塔的研究,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彼此爱的情感不断减少,相反,由家庭之命而结合的夫妻,开始的爱情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超过了因爱而结合的夫妻们。【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爱情、婚姻和家庭→爱情(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73)【答案】B

41.“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这是()的观点。

A.詹姆士

B.艾尔乌德

C.马斯洛

D.塔尔德【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模仿概念的掌握情况。塔尔德(G.Tarde)是法国社会学家,他最早对模仿进行了研究,并在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他在研究模仿在犯罪活动中的作用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1)下降律,即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2)几何级数律,即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漫延,时尚、谣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3)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67)【答案】D

42.“犯错误效应”指()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

A.有激情

B.外貌好

C.有才能

D.人品好【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人际吸引因素的掌握情况。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两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2)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3)互补,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如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4)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5)才能,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N.Anderson,1968)研究表明排在序列最前面、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沟通与人际关系→人际吸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58)【答案】C

43.“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现象。

A.社会比较

B.社会惰化

C.社会干扰

D.社会助长【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社会促进概念的掌握情况。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1)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例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2)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或称社会抑制。而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64)【答案】D

44.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A.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B.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

C.考虑到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D.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掌握情况。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可以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其中前习俗水平又可分为: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成人会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2)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习俗水平又可分为:3)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思想,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后习俗水平又可分为: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认识到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协商和民主的方式改变;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其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因此,选项A是前习俗水平的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选项B则是前习俗水平的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的表现,选项C则是习俗水平的第一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而选项D则是习俗水平的第二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93)【答案】C

45.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

A.动作

B.感觉

C.知觉

D.条件反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婴儿期的感知觉发展的掌握情况。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96)【答案】B

46.出现“认生”现象的年龄大致在()。

A. 1~3个月

B. 3~4个月

C. 4~5个月

D. 6~12个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婴儿期记忆的发展的掌握情况。处于6~12个月婴儿的长时记忆得到发展,这个时期婴儿表现为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认生”现象,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98)【答案】D

47.童年儿童游戏属于()。

A.互动游戏

B.实物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游戏【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儿童游戏发展的掌握情况。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而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发展→幼儿的游戏(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04)【答案】D

48.延迟满足是指()。

A.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

B.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C.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D.抑制某些行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延迟满足概念的掌握情况。研究者将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1)运动抑制,即学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止动作;2)情绪抑制,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3)认知活动抑制,即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4)延迟满足,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09)【答案】B

49.中年人的工作满意度()。

A.达到一生中的最低谷

B.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C.和青年期相比没有什么特点

D.起伏变化较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中年期职业发展的掌握情况。中年期的职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工作满意度,尽管多数中年人不再有升迁的机会,但是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却达到了一生的最高峰;二是工作绩效,对于依靠体力和反应速度的工作,中年期的工作效率有所下降,对于依靠认知技能的工作,工作绩效一直可以保持在很高的水平。【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中年期的心理发展→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39)【答案】B

50.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

A.存在焦虑

B.潜能受阻

C.责任冲突

D.自由选择【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心理异常的现代说明的掌握情况。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所以他们有选择生存方式与道路的自由。可是,人们又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存,所以,他们有义务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群体——人类社会,为此,他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总是与“自由选择”同在。这两者的对立会跟随人的一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将这种对立造成的焦虑称为“存在焦虑”或人的“基本焦虑”。【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关于变态心理→学科简史(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55)【答案】A

51.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医学标准把心理问题视为()。

A.常态分布

B.行为的反映

C.内省经验

D.疾病的症状【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判别的掌握情况。李心天曾对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提出四类标准:1)医学标准;2)统计学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其中医学标准是指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59)【答案】D

52.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是()。

A.真性幻觉

B.心因性幻觉

C.假性幻觉

D.功能性幻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幻觉概念的掌握情况。幻觉是指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1)功能性幻觉(functional hallucination)是指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2)思维鸣响(audible thought)或思维回响(thought echo)是特殊形式的幻觉,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3)心因性幻觉(psychogenic hallucination)是指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仅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62)【答案】B

53.个体突然对正常的知觉体验赋予妄想性意义的现象是()。

A.感知综合障碍

B.继发性妄想

C.特殊意义妄想

D.原发性妄想【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原发性妄想的掌握情况。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primary delusion)和继发性妄想(secondary delusion)两大类。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原发性妄想的表现形式有:1)突发性妄想,妄想的产生非常突然,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2)妄想知觉,是指患者突然对正常知觉体验赋以妄想性意义;3)妄想心境,是指患者对他所熟悉的环境突然感到气氛不对,周围环境已经发生了某种对他不利的变化,使得患者有某种不祥的预感。此时患者尚不能明确地说出周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其不利的事情。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重大参考价值。【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67)【答案】D

54.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是()。

A.激越状态

B.客体性焦虑

C.漂浮焦虑

D.神经性焦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焦虑症状表现的掌握情况。焦虑症状包括三方面: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即漂浮焦虑(free floating anxiety)或无名焦虑;2)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弗洛伊德强调本能和焦虑的关系,主张从神经衰弱里分出一个特殊的综合征,即焦虑神经症。他将焦虑分为三类,1)客体性焦虑(恐惧),又再分为两种:原发的客体性焦虑和继发的客体性焦虑;2)神经性焦虑,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阻抑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3)道德性焦虑,危险来自超我,被体验为耻感和罪感。【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05)【答案】C

55.对灾难症候群来说,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症状,一般出现在()。

A.惊吓期

B.恢复期

C.康复期

D.衰竭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创伤后压力失调各阶段的掌握情况。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于“创伤后压力失调”(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这类情况被Lifton(1968)和Erikson(1976)称为“灾难症候群”(Disaster Syndrome)。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1)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2)恢复期,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症状;(3)康复期;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压力与健康→压力的适应(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14)【答案】B

56.某学生英语成绩是80分,在30名同学中排列第5名,则其百分等级为()。

A. 65

B. 75

C. 85

D. 95【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常模→常模的类型(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40)【答案】C

57.样本大小适当的关键是样本要有()。

A.代表性

B.特殊性

C.相关性

D.可比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常模团体中样本大小的掌握情况。一般来说,取样误差与样本大小成反比,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样本越大越好,但也要考虑具体条件(人力、物力、时间)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应从经济的或实用的可能性和减少误差这两方面来综合考虑样本的大小。实际上,样本大小适当的关键是样本要有代表性,从一个较小的但具代表性的样本所获得的分数通常比来自较大的但定义模糊的团体的分数还要好。【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常模→常模团体(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37)【答案】A

58.在比内—西蒙量表测试中,某儿童通过了4岁组的全部题目,5岁组通过3题,6岁组通过2题,7岁组通过1题,其智龄为()。

A. 4岁3个月

B. 4岁6个月

C. 5岁

D. 5岁2个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智力年龄概念的掌握情况。智力年龄是指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的智力水平的年龄。这种分数叫智力年龄(简称智龄),比内—西蒙量表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计算智龄时,只要将儿童在测验上的分数与各年龄组的一般儿童比较,便可以给予一个年龄分数。在吴天敏修订的比内—西蒙量表中,每个年龄都有6个测题,答对每题则得智龄2个月,因此如果该儿童4岁组的题目全部通过,5岁组通过3题,6岁组通过2题,7岁组通过1题,其智龄为4(岁)+3×2(月)+2×2(月)+1×2(月)=4岁+12个月=5岁。【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常模→常模的类型(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39)【答案】C

59.一个包括40个题目的测验信度为0.80,欲将信度提高到0.90,至少应增加()个题目。

A. 40

B. 60

C. 100

D. 50【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信度→影响信度的因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55)【答案】D

60.在非能力测验(如人格测验)中,反映难度水平的指标称()。

A.流畅性

B.灵活性

C.通俗性

D.相似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项目难度的掌握情况。在非能力测验(如人格测验)中,反映难度水平的指标是“通俗性”,即取自相同总体的样本中,能在答案方向上回答该题的人数。【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项目分析→项目的难度(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68)【答案】C

61.不属于编制简答题的原则是()。

A.使题目操作化

B.宜用问句形式

C.填充形式的空格不宜太多

D.每题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简答题编制原则的掌握情况。简答题(填充题)是要求被试用一个正确的词或句子来完成或填充一个未完成句子的空白,或者是提供一个正确的答案。编制简答题时有三条原则:1)宜用问句形式。如果使用未完成的句子,则空格尽量放在最后;2)如果是填充形式,空格不宜太多,过多空格会使题意不明确,并且所空出的应该是关键词句;3)每题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且答案要简短而具体。对不完整的答案,应事先规定评分标准。【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测题的编写(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78)【答案】A

62.情感反射是心理咨询师用来控制会谈的一种技巧,()。

A.初诊接待时应尽量不用

B.它利用共情转换话题

C.治疗过程中可随意使用

D.它利用引申转换话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会谈内容与方向的控制的掌握情况。会谈必须是在心理咨询师的控制下进行。即会谈的方向、所涉及的问题及会谈时间,都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另外,控制会谈的内容,对保证心理咨询的效果十分重要。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的技巧很多,而且可以随机应变。最常用的方法是“释义”,即征得求助者同意后,把求助者的话重复一下并做解释,解释完以后,立即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使求助者感到很自然,会感到心理咨询师的问题提得合理。还有就是中断,所谓中断就是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够硬行迫使他停止会谈,这时,可以请他抽支烟,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或者建议他换一个地方再继续谈,等等。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建议暂时停止会谈,下次再来。为控制会谈的方向,也可以使用情感的反射作用,即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在初次会谈时尽量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这往往会引起求助者的情绪紊乱,一时难以控制。这种方法在治疗中较多使用,但也得慎用。当心理咨询师有经验而且足够机敏时,他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即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引导不是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引申出新话题。【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6)【答案】A

63.如果提供求助者临床资料的是心理咨询人员,对这些材料应该()。

A.直接使用

B.重新收集

C.弃置不用

D.进行核实【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掌握情况。咨询师必须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进行核实,若资料来源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在整理资料时,来自亲友和中介人的资料,应首先判断其真实程度并给以附加说明后,方可使用。中介人若是心理咨询人员,其提供的某些资料,很可能包括一些初步诊断性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核实之后才能被视为可用资料。【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7)【答案】D

64.提出心理评估报告时,如果要对临床资料进行核实,一般使用()。

A.心理测验法

B.调查法

C.个案分析法

D.实验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心理评估报告的掌握情况。心理评估报告是指综合初诊材料,对求助者的问题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原因做出评估。其工作程序是:1)临床资料的核实,一般使用调查法(访问求助者的父母、朋友、同事,等等);2)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3)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4)综合以上三项的内容,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写出分析评估报告。【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提出心理评估报告(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46)【答案】B

65.在许又新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中,对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至少要考虑()。

A.三个月的时间

B.一周的时间

C.一个月的时间

D.没有时间限制【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方法的掌握情况。根据许又新的神经症的评估方法,对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至少要考虑近三个月的情况才行,评定涉及的时间太短是不可靠的。【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答案】A

66.恐怖性神经症所体验到的害怕的特点是()。

A.与处境相符合

B.不会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

C.与处境不相称

D.不会造成对相关处境的回避【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各类神经症特点的掌握情况。恐怖性神经症的特点是: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2)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而焦虑性神经症的表现为:1)焦虑的情绪体验;2)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则是强迫性神经症的主要特点。【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5)【答案】C

67.根据ICD-10,人格障碍的要素之一是()。

A.行为模式贻害周围

B.人格某些方面显著减弱

C.青年起病

D.临床症状至少持续一年【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ICD-10中人格障碍要素的掌握情况。根据ICD-10,人格障碍的三大要素是:1)早年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2)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和持久的适应不良;3)对病人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常见人格障碍的特点(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9)【答案】A

68.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尊重程度与心理咨询师的()有关。

A.咨询技巧

B.责任感

C.咨询态度

D.人性观【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师的人性观的掌握情况。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接纳、尊重程度,往往与他对人的看法即人性观有关。咨询师对人的看法即人性观一般有以下几种:1)咨询师深信求助者有内在的潜力去面对挑战和成长,因而他会很尊重求助者个人的决定和意向,对求助者的言行不加半点评论和干涉;2)咨询师虽相信求助者有能力改变,但认为能力有限,需要包括咨询师在内的外界帮助,因而,他虽尊重求助者的意见和选择,但同时也认为有必要加以指导和提醒;3)咨询师相信求助者有能力应付日常生活的琐事,但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则有赖于专业人员的指导与帮助;4)咨询师不那么相信人有内在潜力,有的则认为人的自然倾向是消极堕落的,人身上有许多原始、野蛮、罪恶的倾向,有某种劣根性,有原罪,趋向于自我毁灭,等等。咨询师的人性观,会影响咨询师在咨询中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他对咨询理论和方法的选择,而选择的理论和方法反过来又会影响他的人性观。【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建立咨询关系→尊重(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55)【答案】D

69.有效的心理咨询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其含义是()。

A.实现目标的方法是具体化的

B.可行

C.受终极目标指引的具体目标

D.积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的掌握情况。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

应该具有以下要素:1)具体。目标不具体,就难以操作和判断,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见到效果,所以,具体目标是应该受终极目标指引的具体目标,而不是孤立的具体目标;2)可行。目标没有可行性,超出了求助者可能的水平(如没有体育才能的人想成为体育明星),或现有的可能水平(如不及格者想一下子达到优秀水平),或超出了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条件,等等,则目标就很难达到;3)积极。积极的目标是符合人们发展需要的;4)双方可以接受。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提出或咨询师确定的咨询目标,最好是双方都可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确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若咨询师无法认可,也可中止咨询关系或转介给别的咨询师;5)属于心理学性质。对于不牵涉心理问题的来访,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心理咨询主要涉及心理障碍问题、心理适应问题、心理发展问题。对于有躯体疾病又有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心理咨询的目标并不是解决躯体疾病,而是针对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不适,或者针对引起躯体疾病的心理因素。6)可以评估。目标无法评估,则不称其为目标。及时评估,有助于看到进步,鼓舞双方信心,可发现不足,及时调整目标或措施;7)多层次统一。咨询目标是多层次的,既有眼前目标,又有长远目标;既有特殊目标,又有一般目标;既有局部目标又有整体目标。有效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目标的协调统一。【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确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68)【答案】C

70.影响性技术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技术是()。

A.指导

B.自我开放

C.面质

D.目光注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是指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精神分析学派常指导求助者进行自由联想以寻找问题的根源。行为主义学派常指导求助者作各种训练,如系统脱敏法、满灌法、放松训练、自信训练等。人本主义中的完形学派习惯于作角色扮演指导,使求助者体验不同角色下的思想、情感、行为。理性情绪学派则针对求助者的各种不合理观念予以指导,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观念。【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影响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90)【答案】A

71.通过训练让求助者用放松拮抗焦虑的方法是()。

A.系统脱敏法

B.冲击疗法

C.阳性强化法

D.厌恶疗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系统脱敏法的掌握情况。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therapy)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其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法的步骤有三步:1)学习放松技巧,让求助者想像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2)建构焦虑等级,既是对引发求助者特定焦虑的刺激因素的归纳整理,也是对求助者实施系统脱敏的必要准备,在求助者说出焦虑事件或情景后,要求其本人把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景排一个顺序,从引起最小的焦虑到最大的焦虑。理想的焦虑等级量表建构应当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层次,每一个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也是系统脱敏法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要使这一等级定量恰到好处,各个等级之间级差比较均匀,主要取决于求助者本人;3)系统脱敏,求助者在掌握放松技巧后,就可以开始系统脱敏训练了。在系统脱敏时,让求助者想像最低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像,并全身放松,待求助者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量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系统脱敏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67)【答案】A

72.厌恶疗法的原理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观察学习

C.经典条件反射

D.期待强化【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概念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当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此反复,结果使不适当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起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了这种不适当的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终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当行为。因此,其基本原理是经典的条件反射。厌恶疗法的一种改良方法是内隐致敏法——当求助者欲实施或正在实施某种不良行为时,在想像中主动呈现某种可怕后果或令人厌恶的刺激形象,致使两者形成条件反射,达到控制行为的治疗目的。【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厌恶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76)【答案】C

73.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是()的基本原理。

A.鼓励和重复技术

B.应对技能学习程序

C.中心—边缘模型

D.合理情绪想像技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的掌握情况。应对技能学习程序是有代表性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具体程序是: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像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3)教给求助者察觉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而合理情绪想像技术则旨在帮助求助者停止传播不合理信念,以及夸张地想像各种失败的情境,从而减少求助者的情绪困扰,进而减少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鼓励和重复技术是直接地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求助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该技术除促进会谈继续外,另一个功能是通过对求助者所述内容的某一点、某一方面作选择性关注而引导求助者的会谈朝着某一方向作进一步深入。【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91)【答案】B

74.心理治疗是一个协助求助者成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人”的过程,这是()的观点。

A.求助者中心疗法

B.精神分析

C.认知行为疗法

D.行为矫正【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求助者中心疗法咨询目标的掌握情况。求助者中心疗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罗杰斯(1977)认为治疗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求助者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致他们能更好地解决他们目前甚至是将来面临的问题。求助者中心治疗的实质,是帮助求助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协助求助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求助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按照罗杰斯的说法,是协助求助者成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人”的过程。【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求助者中心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03)【答案】A

75.罗杰斯将有机体自身拥有的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称为()。

A.自我感受

B.机体智慧

C.自我暴露

D.机体能力【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的掌握情况。求助者中心心理治疗理论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该理论把人看作是一个努力寻求健全发展的人。罗杰斯坚持认为人们是值得信赖的,可利用的“能源”是丰富的,并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够进行积极的改变,过着有效的丰富的生活。其基本观点是: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是罗杰斯理论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罗杰斯假定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它称之为“机体智慧”(organismic wisdom)。机体智慧的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organismic valuing process)。罗杰斯认为,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3)人是可以信任的。求助者中心的治疗理论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的、乐观的,相信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和自我负责,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人生趋向,因此人可以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迈向自我实现。【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求助者中心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12)【答案】B

76.生物反馈治疗不同于普通医学治疗的方面表现在它()。

A.给求助者物理干预

B.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C.给求助者化学干预

D.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生物反馈疗法概念的掌握情况。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求助者主动参与治疗,是该法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生物反馈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81)【答案】D

77.WAIS-RC中要求主试根据评分原则作出主观判断的分测验是()。

A.算术

B.相似性

C.数字

D.木块图【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成人智力测验计分的掌握情况。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指导手册中对每一个分测验的评分都有详细说明。有些分测验记分很客观,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容易记分。但有些言语测验如“理解”、“相似性”、“词汇”三个分测验和“知识”分测验的部分测题,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有些回答没有列在指导手册提供的“标准答案举例”之内,这就要求主试根据评分原则做出主观判断。【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57)【答案】B

78.中国比内测验中智力缺陷可分为()级。

A. 1

B. 3

C. 2

D. 4【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比内—西蒙量表等级分布的掌握情况。根据比内—西蒙量表,如果IQ≤69,为智力缺陷,而智力缺陷又可分为愚鲁(IQ为50~69)、痴愚(IQ为25~49)和白痴(IQ为25以下)三个等级。【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58)【答案】B

79.MMPI记分中需要在量表原始分数上加一定比例K分的临床量表数量是()。

A. 2

B. 3

C. 5

D. 4【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中各量表计分的掌握情况。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中有5个量表的原始分数上需要加上一定比例的K分:Hs+0.5K、Pd+0.4K、Pt+1.0K、Sc+1.0K、Ma+0.2K。【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76)【答案】C

80.HAMD().

A.可用于鉴别抑郁症

B.采用自评方式

C.可用于鉴别焦虑症

D.采用他评方式【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掌握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HDRS),主要用来评定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工具,为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抑郁症状他评工具。本量表适用于有抑郁症状的成年病人。可用于抑郁症、躁郁症、神经症等多种疾病的抑郁症状之评定,尤其适用于抑郁症。然而,本量表对于抑郁症与焦虑症,不能较好地进行鉴别,因为两者都有类似的项目。注意,由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与HAMD在评定项目上具有部分的类同,所以,HAMA也不具有鉴别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功能,只能用来评价焦虑状态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的特点。【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参见二级技能教材

p. 176)【答案】D

81.BPRS采用()级评分法。

A. 7

B. 6

C. 5

D. 4【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的掌握情况。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由Overall和Gorham于1962年编制。它是精神科应用的最广泛的评定量表之一。BPRS最多包括20个项目,但最常用的有18个项目的版本。所有项目采用1~7分的7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1)无症状,2)可疑或很轻,3)轻度,4)中度,(5)偏重,(6)重度,(7)极重。没有或不能评定时记0分,统计时应删除。【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82)【答案】A

82.使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时,分测验的粗分应该转化为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的量表分。

A. 1

B. 2

C. 4

D. 3【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的掌握情况。在使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时,分测验的粗分应该转化为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中,由粗分转换而来的量表分的平均数也为10分,标准差也为3分。【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特殊心理评估的实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94)【答案】D

83.CBCL量表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可归纳的因子数为()。

A. 1

B. 2

C. 3

D. 4【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儿童行为量表的掌握情况。儿童行为量表或儿童行为清单(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适用于4~18岁的儿童。主要来识别和评价行为和情绪问题高危儿童,但并不能给出心理障碍的诊断。该量表的第二部分是社会能力因子,该因子包括三个方面: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和学习情况,得分越高,表明社会能力越强。【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特殊心理评估的实施→儿童行为量表(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00~p.201)【答案】C

84.WAIS-RC中FIQ的波动范围是测得的IQ值加减()。

A. 3

B. 4

C. 5

D. 6【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FIQ的波动范围的掌握情况。由于测验误差的影响,被试测验分数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故应该永远把测验分数视为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点。在韦氏智力测验中,通常是用测得的IQ值加减5(85%~90%的可信限水平)的方法判断IQ值的波动范围。例如,测得的IQ值为105时,他的IQ值便在100~110的范围内变化。【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测验结果的解释→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的解释(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14)【答案】C

85.MMPI-2临床量表剖析图的突出编码类型中,进入编码的量表的最低分数要比没有进入编码的其他临床量表分数最高者至少高出()个T分。

A. 4

B. 5

C. 6

D. 7【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中编码类型概念的掌握情况。编码类型是由临床量表剖析图中得分最高的两个或若干个量表构成,构成编码的量表的T分须大于或等于60分(中国常模)或65分(美国常模),并由该量表数字名称顺序记之。编码类型通常只考虑量表l(Hs)、量表2(D)、量表3(Hy)、量表4(Pd)、量表6(Pa)、量表7(Pt)、量表8(Sc)和量表9(Ma);而量表5(Mf)和量表0(Si)一般不做编码分析。编码类型可分为突出编码和非突出编码。突出编码类型中分数最低的量表,要比没有进入编码的其他临床量表中分数最高者至少高出5个T分;而两者相差不足5个T分的编码则为非突出编码。【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测验结果的解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及MMPI-2)(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20)【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第86~125题,每题1分,共40分。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8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B.动机是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

C.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的外部条件叫驱力

D.情绪具有动机作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动机概念的掌握情况。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需要以意向、愿望的形式指向于某种对象,并激发起人的行为活动,需要便转化成了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而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则叫诱因(选项C有误)。由于积极的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种对象;而消极的情绪会促使人远离某个对象,所以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57)【答案】ABD

87.激情的特点包括()。

A.反应强烈

B.持续时间长

C.会使人的认识范围变窄

D.会使人的分析能力降低【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情绪种类的掌握情况。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体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往往是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在激情状态下,人能做出平常做不出来的事情,发挥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但也能使人的认识范围变得狭窄,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因而在消极的激情状态下人的行为也可能失控,甚至会发生鲁莽的行为。应激则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情绪、情感概述→情绪、情感的种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65)【答案】ACD

88.人格的成分包括()。

A.人格的倾向性

B.人格的独特性

C.人格的心理特征

D.人格的适应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人格成分的掌握情况。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含着各种成分。主要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间的差异。【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人格→人格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71)【答案】AC

8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B.言语是一种心理活动

C.言语要借助语言实现

D.言语是一种符号系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语言与言语概念的掌握情况。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因此,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思维、言语及想像→语言与言语(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47~48)【答案】ABC

90.错觉的特点包括()。

A.错觉是一种歪曲知觉

B.错觉的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C.只要引起错觉的条件具备,错觉就一定会产生

D.错觉是可以消除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错觉概念的掌握情况。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而且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和知觉→知觉的种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5)【答案】ABC

91.婚姻动机一般来说主要包括()。

A.承诺动机

B.爱情动机

C.经济动机

D.繁衍动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婚姻动机的掌握情况。婚姻的动机一般说来有三种,经济、繁衍和爱情,不同时期婚姻动机则会有所变化,如在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第二、经济第三。【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爱情、婚姻与家庭→婚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74)【答案】BCD

92.关于血亲和姻亲的关系,正确的说法包括()。

A.传统社会,血亲>姻亲

B.现代社会,血亲<姻亲

C.传统社会,血亲<姻亲

D.现代社会,血亲>姻亲【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家庭概念的掌握情况。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其特点是:1)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婚姻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姻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血亲(收养关系的是准血亲)。传统社会中,血亲重于姻亲,是由于传统社会注重传宗接代;现代社会注重婚姻质量,姻亲日益显得重要。2)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其成员间,有较多面对面的交往,有直接的互动与合作;3)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它包括性、生育、赡养、生活、事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关系。【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爱情、婚姻与家庭→家庭(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77)【答案】AB

9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幼儿也有爱情体验

B.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C.爱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D.动物没有爱情【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爱情概念的掌握情况。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是:1)相异性,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2)成熟性,爱情是在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选项A有误);3)高级性,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4)生理性,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5)利他性,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衡量。【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69)【答案】BCD

94.一般来说,下列说法中合理的包括()。

A.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B.年龄越大越容易接受暗示

C.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暗示

D.经济实力强的人比较容易接受暗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暗示概念的掌握情况。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影响暗示的主要因素有: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另外,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3)被暗示者所处的环境也会影响暗示效果,个体处于困难环境又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到暗示。【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模范、暗示与社会感染(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67)【答案】AC

95.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包括()。

A.成就角色

B.功利性角色

C.表现性角色

D.规定性角色【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角色的分类的掌握情况。社会角色可以按各种方式进行分类。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前者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比如父母的角色,后者指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比如老师的角色,因此,心理咨询师属于成就角色;2)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前者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如公务员、军警,后者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自由度较大,如朋友等,因此,心理咨询师属于规定性角色;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前者是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主要是追求效率;后者是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标的角色,如学者、教授等,主要发挥社会公平的作用,因此,心理咨询师属于表现性角色;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前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比如演员;后者并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比如性别角色大多数时候是不自觉的,心理咨询师属于自觉角色。【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社会角色及其理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12)【答案】ACD

96.中年人与朋友之间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A.中年人朋友的数量要多于青年期

B.中年人朋友的数量要少于青年期

C.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要高于青年期

D.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要低于青年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中年人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掌握情况。中年人在家上有老,下有小,在工作中,上有上级,下有下级,平时还有朋友来往,所以,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在与朋友的关系方面,由于性格变化和家庭原因,中年期的朋友的数量要少于青年期,但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要高于青年期。也许朋友之间不常见面,但交情却越来越深。【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中年期的心理发展→中年期的心理卫生(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40)【答案】BC

97.老年期记忆力下降是因为()。

A.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

B.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快

C.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D.工作记忆容量变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老年期的记忆变化的掌握情况。有关老年人记忆下降的机制,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工作记忆容量变小。【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老年人的心理发展→老年期的认知变化(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43)【答案】AC

98.青春期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A.能够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

B.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C.能够进行辩证思维

D.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青春期个体思维发展的掌握情况。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具体表现为:1)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这个时期思维者完全可以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抽象逻辑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抽象逻辑思维的假设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2)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是指根据命题的逻辑形式在头脑中直接进行逻辑推理,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该特点正是从青春期开始的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26)【答案】AB

99.小学阶段的儿童掌握逻辑推理规则表现在()。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类别体系化

D.序列化【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童年期思维发展中逻辑推理规则概念的掌握情况。随着童年期儿童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使儿童认识事物容易把握本质特征,从而为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童年期儿童掌握逻辑推理规则表现在类别体系化、序列化方面。所谓的类别体系化这一逻辑推理规则以类别概念的发展为基础处理不同层级类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也称群集概念(类群集),如编制家谱的系统关系,分出总类、大类、子类、或分层级的从属关系;而序列化则是指儿童对集合中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的认知能力,也称关系群集,序列化又具体分为对称关系和不对称关系两种逻辑推理规则。类别体系化和序列化所表现出来的类和关系的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基本能力,进一步说明童年期儿童思维具有重要的发展,有了质的变化。【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217~218)【答案】CD

100.对于经过系统治疗在康复期中的精神病患者,心理咨询师()。

A.可进行辅助性心理咨询

B.不能进行心理咨询

C.可与精神科医生配合进行心理咨询

D.可以进行独立咨询【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心理咨询适用于精神病患者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前,需要对来访者进行鉴别,区分来访者是精神障碍还是非精神障碍,以便将精神障碍转诊给精神科医生,留下非精神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对象。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患者,也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它只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其具体条件如下:1)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2)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61)【答案】AC

101.强迫观念的表现包括()。

A.强制性思维

B.强迫性怀疑

C.强迫性回忆

D.强制性哭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强迫观念概念的掌握情况。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事实上常常是违背患者的意愿,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反复回忆某些事情经过(强迫性回忆)、反复思索某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对高层建筑物的层数进行计数(强迫性计数)、总是怀疑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强迫性怀疑)、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观念(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这里需要与强制性思维相区别,强制性思维(forced thinking),又称思维云集(pressure of thought),是指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系统,与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这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强迫观念与强制性思维虽是一字之差,但临床意义完全不同: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68)【答案】BC

102.神经症的特点包括()。

A.有智能低下

B.自知力较充分

C.有人格障碍

D.是心因性障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神经症概念的掌握情况。神经症(neurosis),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神经症(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80)【答案】BD

103.人的认知对压力的中介作用包括()。

A.认知和评估作用

B.对压力的觉察

C.人格的影响作用

D.对压力的控制【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压力中介系统的掌握情况。压力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表现为临床症状,而是进入中介系统,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事件的相对强度和性质可以产生某些改变。中介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认知系统的具体作用有:1)认知、评估作用,人们一接触到压力,首先是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评估压力的性质和评估压力对自己的利弊及程度;进而评估自己的实力,确定自己能否战胜压力,确定对待压力的方式,是逃避,是消灭它,抑或是努力适应它。正确地认识和评估压力,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可使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否则,效果相反。2)调节控制作用,认知对压力的中介作用,尚有另一条途径,即当事人是否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局面,是否能够自主地控制或调解压力的出现与发展,是否能够自由地调整自己的适应行为。3)人格的影响作用,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相对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体现在人格特征之中。为此,面对压力时,如何对待、理解和处理事件,都会受到人格特征的影响。【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压力与健康→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316~317)【答案】ACD

104.古德纳夫把显示性测验分为()。

A.发展测验

B.样本测验

C.标记测验

D.预测性测验【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测验用途的掌握情况。测验的用途一般可分两类:显示和预测。

显示性测验是指测验题目和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相似的测验。古德纳夫曾经在显示性测验内部又加以区分,

将其分为样本测验和标记测验。题目取自一个很明确的总体的测验即是样本测验,而题目取自一个全开放的总体的测验则是标记测验。预测性测验是指预测一些没被测量的行为的测验。【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测验的目标分析(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73)【答案】BC

105.命中率法是当测验用来做取舍的依据时,用其正确决定的比例作为效度指标的一种方法。命中的情况是指()。

A.预测成功而且实际也成功

B.预测成功但实际上失败

C.预测失败而事实上成功

D.预测失败且实际上也失败【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效标效度评估方法的掌握情况。效标效度有多种评估方法,常用的方法有3种:1)相关法:相关法是评估效标效度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求测验分数与效标资料间的相关(这一相关系数称为效度系数);2)区分法:区分法是检验测验分数能否有效地区分由效标所定义的团体的一种方法;3)命中率法:命中率法是当测验用来做取舍的依据时,用其正确决定的比例作为效度指标的一种方法。使用命中率法,可将测验分数和效标资料分为两类。在测验分数方面是确定一个临界分数(即分数线),高于临界分数者预测其成功,低于临界分数者预测其失败。在效标资料方面是根据实际的工作或学习成绩,确定一合格标准,在标准之上者为成功,在标准之下者为失败。这样便会有四种情况:预测成功而且实际也成功;预测成功但实际失败;预测失败而实际成功;预测失败且实际也失败。我们称正确的预测(决定)为命中,不正确的预测(决定)为失误。因此,命中的概况包含两种:预测成功而且实际也成功和预测失败且实际上也失败。【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效度→效度评估的方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64)【答案】AD

106.信度系数在解释个人分数意义时的作用包括()。

A.确定真实分数的数值

B.估计真实分数的范围

C.了解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的变化情形

D.获取实得分数再测时的确切数值【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信度系数在解释个人分数意义的掌握情况。从信度可以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这也是测量标准误的应用。它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估计真实分数的范围;其二是了解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的变化情形。【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信度→信度与测验分数的解释(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53)【答案】BC

107.如果两个复本的施测相隔一段时间,则计算出的信度称()。

A.重测复本信度

B.重测信度

C.复本信度

D.稳定与等值系数【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信度评估的方法的掌握情况。常用的信度评估的方法有:1)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又称稳定性系数。即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者前后

施测两次测验,求两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2)复本信度(alternate-form reliability),又称等值性系数,它是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复本)来测量同一群体,然后求得被试者在两个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即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复本信度有两种:(1)如果两个复本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内施测的,相关系数反映的是不同复本的关系,而不掺有时间的影响;(2)如果两个复本的施测相隔一段时间,则称重测复本信度或稳定与等值系数。稳定与等值系数既考虑了测验在时间上的稳定性,也考虑了不同题目样本反应的一致性,因而是更为严格的信度考察方法,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3)内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主要反映的是题目之间的关系,表示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4)评分者信度(scorer reliability),用于测量不同评分者之间所产生的误差,为了衡量评分者之间信度高低,可随机抽取若干份测验卷,由两位评分者按评分标准分别给分,然后再根据每份测验卷的两个分数计算相关,即得评分者信度。【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信度→信度评估的方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50)【答案】AD

108.下列说法中,符合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心理动力观点的包括()。

A.一切心理动力来源于人类的性本能

B.力比多不是个体唯一心理动力

C.自我保存本能是个体唯一心理动力

D.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为心理动力【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咨询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关于心理动力概念的掌握情况。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是营养本能。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营养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考点分布】咨询心理学→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408)【答案】BD

109.下列说法中,符合精神分析关于适应问题观点的包括()。

A.个体常常不惜改变本我能量的存在或表达的模式,以求得到变相满足

B.自我防御机制是在承受超我欲望和现实要求双重压力时出现的调节功能

C.焦虑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D.正常人也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咨询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关于适应问题的掌握情况。关于适应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形式不同的应对。两种本能的应对经历,构成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1)变相宣泄,主要的心理动力——性本能的活动与发展,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与“自我”不断周旋中进行的,是在自我的监督、控制中度过的,所以,“本我”会甚至不惜改变存在或表达自己的模式,以求自己得到满足,所谓“隐性梦”就是性本能的应对方式之一——变相宣泄。若不能宣泄,就可以形成神经症焦虑。2)自我防御,“焦虑”是弗洛伊德确立适应观点的重要概念。根据产生的根源不同可以将焦虑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焦虑是冲突引起的结果,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唤醒自我警惕,并去发现已经存在的内部或外部的危险。弗洛伊德认为,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它就会做出反应,形成自我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到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便渐渐形成了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可以使人们同时接受自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从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不论是正常人或神经症病人,都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考点分布】咨询心理学→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409~410)【答案】ACD

110.为了使用“由表及里的逻辑分类方法”对心理问题进行归类,应该在会谈中注意心理问题的()。

A.出现时间

B.问题的具体原因

C.严重程度

D.问题的一般原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心理问题表现形式的掌握情况。心理问题的归类有几种方法,一般采用由表及里的逻辑分类方法,使用该法时,应注意心理问题的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严重程度,即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是轻、中还是重;2)问题的一般原因,如生物学原因、认知原因、社会原因等;3)问题的具体原因,如躯体情况、本人的人格因素、具体压力特点等。【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如何进行初诊接待(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3)【答案】BCD

111.对求助者一般临床资料整理与评估时的工作程序包括()。

A.整理归纳一般资料

B.做出初步性的结论

C.保持咨询态度谦和

D.整理个人成长资料【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一般临床资料整理与评估时的工作程序的掌握情况。在对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时,其工作程序包括:1)按编制好的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2)按编制好的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3)按编制好的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4)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5)按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15~17)【答案】AD

112.若发现求助者的问题是由社会性因素引起,则应该重点查询求助者的()。

A.压力应对方式

B.生活事件

C.社会支持系统

D.个性特点【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的掌握情况。当发现求助者的问题是由社会性原因引起的,应当重点就经历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情况进行查询,并分析其与求助者问题的因果关系。【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识别病因→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40)【答案】BC

113.神经衰弱的精神易兴奋可表现为()。

A.情感高涨

B.联想增多

C.感觉过敏

D.运动增多【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各类神经症表现的掌握情况。常见的神经症有: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等。其中,神经衰弱症状的表现为: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精神易兴奋的主要表现是联想和回忆增多而且杂乱,另一个表现则是感觉过敏;2)情绪症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3)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有: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个别内脏功能轻度或中度障碍。【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6~7)【答案】BC

114.鼓励在会谈中的作用包括()。

A.加深咨询关系

B.反馈咨询师观点

C.促进会谈继续

D.引导会谈的方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鼓励与重复技术的掌握情况。鼓励和重复技术是直接地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求助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该技术除促进会谈继续外,另一个功能是通过对求助者所述内容的某一点、某一方面作选择性关注而引导求助者的会谈朝着某一方向作进一步深入。【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参与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80)【答案】CD

115.心理咨询中使用面质的目的包括()。

A.给求助者树立学习的榜样

B.应对求助者表现出的阻抗

C.促进求助者深入了解自己的感受

D.使求助者发现自己被掩盖的能力【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confrontation),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式现实,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咨询师使用面质技术的目的:1)协助求助者促进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即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2)激励求助者放下自己有意无意的防卫心理,掩饰心理来面对自己、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3)促进求助者实现语言与行动的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4)使求助者明了自己所具备的又被自己掩盖的能力、优势,即自己的资源,并加以利用;5)通过咨询师的面质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以便将来自己有能力去对他人或自己作面质。【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影响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87)【答案】ACD

116.冲击疗法的工作程序包括()。

A.筛选治疗对象

B.制定焦虑等级

C.签订治疗协议

D.完成准备工作【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冲击疗法的掌握情况。冲击疗法即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它是通过细心地控制环境,引导求助者进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那些情境中。冲击方法是让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或想像的唤起强烈焦虑的刺激情境中,尽管求助者在暴露过程中会产生恐惧,但是恐惧的结果并不会发生。其程序有4步:1)筛选确定治疗对象;2)签订治疗协议;3)治疗准备工作;4)实施冲击治疗。【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冲击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71)【答案】ACD

117.使用模仿法的工作程序包括()。

A.讲解社会学习理论

B.设计示范动作

C.选择恰当治疗对象

D.强化正确模仿【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模仿法的掌握情况。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如何行为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

模仿法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1)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2)设计示范行为;3)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及时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模仿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78~79)【答案】BCD

118.贝克提出的认知治疗技术包括()。

A.去中心化

B.识别认知性错误

C.去个性化

D.识别自动性思维【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贝克提出的认知治疗技术的掌握情况。贝克(1985)提出的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有:1)识别自动性思维;2)识别认知性错误;3)真实性验证;4)去中心化;5)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去个性化是社会心理学中侵犯行为中的概念,是指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94)【答案】ABD

119.求助者中心疗法认为,个体自我概念与经验间的关系可包括()。

A.自我概念不受经验影响

B.经验被忽略

C.经验被纳入自我概念中

D.经验被肯定【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求助者中心疗法关于心理失调实质的掌握情况。自我概念是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了解心理失调的关键。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求助者中心疗法认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个体的经验与自我观念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一种是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另一种是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第三种是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以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求助者中心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14)【答案】BC

120.韦氏智力量表的主要缺点包括()。

A.测验程序过于复杂

B.有些分测验项目过多

C.测验程序过于简单

D.有些分测验起点偏难【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缺点的掌握情况。韦氏智力量表的主要缺点是:1)韦氏智力量表的三个独立本的衔接欠佳,表现在同一被试者用两个相邻量表测验如WAIS和WISC时,其智商水平在WAIS的系统性高于WISC;2)测验的起点偏难,有的分测验(如相似性测验)方法对低智力者难以说明,故不便测量低智力者;3)有的分测验项目过多(如词汇测验),增加测验时间;有的相反,项目过少(如物体拼凑测验),难以调整项目难度,且不便作分半相关信度检验。4)测验程序过于复杂费时,为了克服这一缺点,韦氏三个智力量表均有简式版本,如二合一、三合一至五合一(或六合一)简式。但使用简式量表要慎重,因其效度和信度比全量表为低。【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61)【答案】ABD

121.EPQ中各量表的名称包括()。

A. Q

B. P

C. N

D. E【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掌握情况。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是由英国艾森克教授和其夫人根据因素分析法编制的。EPQ量表分为成人和幼儿两套问卷,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说谎(L)四个量表组成。注意:EPQ的分量表中没有Q量表,Q量表是MMPI中效度量表中的疑问量表。【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87)【答案】BCD

122.MMPI-2剖面图编码为68/86,说明受检者临床量表得分可能有如下情况()。

A. Hs出现剖析图中次高分

B. Pa出现剖析图中最高分

C. Sc出现剖析图中次高分

D. Pt出现剖析图中最高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中常见两点编码的掌握情况。在MMPI中,编码类型是由临床量表剖析图中得分最高的两个或若干个量表构成,构成编码的量表的T分须大于或等于60分(中国常模)或65分(美国常模),并由该量表数字名称顺序记之。编码类型通常只考虑量表l(Hs)、量表2(D)、量表3(Hy)、量表4(Pd)、量表6(Pa)、量表7(Pt)、量表8(Sc)及量表9(Ma);而量表5(Mf)及量表0(Si)一般不做编码分析。例如,当量表6(D)和量表8(D)分别出现剖析图中最高和次高的分数,且超过临床分界点时,它们就组成了68/86编码。在各类常见的两点编码中,68/86模式表明,患者多疑,不信任,缺乏自信心与自我评价,他们对日常生活表现退缩,情感平淡,思想混乱,并有偏执妄想。【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测验结果的解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及MMPI-2)(参见二级

技能教材p.225)【答案】BC

123.使用SCL-90进行测评时,总分减分率大于等于()。

A. 50%为显效

B. 60%为显效

C. 25%为有效

D. 30%为有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90项症状清单解释的掌握情况。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本量表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可适用于了解就诊者或受咨询者心理卫生问题(在精神科和心理咨询门诊中)、了解躯体疾病求助者的精神症状(在综合医院里)、调查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SCL-90的结果分析,主要包括总分、因子分和廓图的分析。其中在总分分析中,其疗效可以用总分的减分率〔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评估。一般认为减分率≥50%为显效,减分率≥25%为有效。【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测验结果的解释→90项症状清单(SCL-90)的解释(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39)【答案】AC

124.CBCL主要用于筛查儿童和青少年的()。

A.认知能力

B.注意问题

C.社交能力

D.情绪问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儿童行为量表的掌握情况。儿童行为量表或儿童行为清单(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适用于4~16岁的儿童。主要来识别和评价行为和情绪问题高危儿童,但并不能给出心理障碍的诊断。该量表具有家长、教师和年长儿童自评三种形式。【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特殊心理评估的实施→儿童行为量表(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02)【答案】CD

125.WAIS-RC的数字广度测验主要测量()。

A.短时记忆能力

B.计算力

C.听觉组织能力

D.注意力【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智力测验的掌握情况。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由11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言语测验包括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6个分测验,操作测验包括数字符号、图画填充、木块图、图片排列、物体拼凑5个分测验。而言语测验中的数字广度测验主要测量人的注意力和短时记忆能力。临床研究表明,数字广度测验对智力较低者测量的短时记忆能力,但对智力较高者实际测量的注意力,且得分高者未必会高。【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60)【答案】AD2010年11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与案例问答部分)第一部分 技能选择题(1~100题,共100道题)

本部分由11个案例组成。请分别根据案例回答1~100题,共100道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该题不得分。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很喜欢班里一位漂亮女同学,经常有想拥抱她的冲动。三个多月前梦到和她拥抱。此后总想着梦中的事,上课时心神不宁,不能安心学习,成绩下降。母亲觉察后严厉地批评了他,让他不要胡思乱想。这使他感到犯了错误,但又控制不住地想那位女同学。现在面临中考。担心考不上好学校,常常失眠,很苦恼,由母亲带来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从小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父母管教很严,懂事听话,遵守纪律。

多选:1.该求助者最主要的症状表现包括()。

A.强迫

B.抑郁

C.焦虑

D.恐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情感障碍的掌握情况。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主要有情感高涨(躁狂)、情感低落(抑郁)、焦虑和恐怖(害怕)。恐惧是指与处境不相称的异常害怕,感到痛苦,伴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对害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焦虑指没有事实依据的担心和害怕,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出汗,有运动性不安(走来走去,坐立不安)。强迫指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冲突导致的痛苦。抑郁指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无助,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低,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本题中,求助者因喜欢班里一个女同学而出现情绪困扰,其典型的症状有:强迫观念(“但又控制不住地想那位女同学”)以及由此引发的焦虑情绪(“担心考不上好学校,常常失眠,很苦恼”)。但该求助者并无抑郁和恐惧的情绪症状。【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情感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270~271)【答案】AC

单选:2.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可能是()。

A.一般心理问题

B.精神疾病

C.严重心理问题

D.强迫性神经症【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一般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该求助者的情绪问题为近期发生(三个月前),心理问题尚未泛化,故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亲人突然去世,突然发生的地震、战争等),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强迫性神经症是指求助者因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而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38)【答案】A

多选:3.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可引导求助者()。

A.转移注意

B.学习掌握生理常识

C.批判自我

D.保持正常异性交往【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目标确定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主要情绪问题是因控制不住自己去想班里的女同学而引发焦虑情绪。因此,心理咨询师可以指定的短期的咨询目标是克服或减缓求助者的强迫观念和焦虑情绪,因此可以尝试引导求助者转移对该女生的注意,并通过向其介绍青春期的生理常识——青春期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是很正常的,没有必要自责和焦虑,保持与异性的正常交往即可。【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确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68)【答案】ABD

多选:4.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包括()。

A.内心冲突明显

B.存在认知错误

C.人格障碍明显

D.社会功能受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心理问题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引起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喜欢班里的一个女同学而导致烦躁和焦虑,一方面,求助者很喜欢这个女生,另一方面,中考的压力又不允许他分心,因此,求助者面临的是趋避冲突。而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马上要中考了,我不能胡思乱想,否则就考不上好学校。这个不合理信念具有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等特点。在本案例中,资料中并无涉及求助者人格障碍的描述。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求助者的在这方面有轻度受损(“上课时心神不宁,不能安心学习,成绩下降”)。【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99)【答案】AB

单选:5.探寻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时可以认为()不明显。

A.生理因素

B.社会原因

C.人品因素

D.认知原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病因识别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引起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喜欢班里的一个女同学而导致烦躁和焦虑。在探寻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时可以从生物学因素、社会性因素和心理因素三个方面考虑。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生物学方面(躯体症状)的因素有失眠症状,而社会性因素是母亲对其批评,而心理学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认知方面,即求助者的错误认知(马上要中考了,不能胡思乱想,否则就考不上好学校)导致了最终的情绪问题。选项C的人品因素属于求助者的性格特点,在资料中并无提及。【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识别病因→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34)、心理诊断技能→识别病因→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40)和心理诊断技能→识别病因→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42)【答案】C

多选:6.心理咨询师在本案例中了解到的情况包括()。

A.个性特征

B.成长经历

C.学习成绩

D.情绪体验【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掌握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状况、婚姻家庭、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娱乐活动及自我描述等。在本案例中,可以获得的该求助者的临床资料有:1)人口学资料(男性,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2)个性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3)成长经历(父母管教很严,懂事听话,遵守纪律);4)生活学习(上课时心神不宁,不能安心学习,成绩下降);5)情绪症状(苦恼)。6)躯体症状(失眠)。【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15~16)【答案】ABCD

多选:7.与该求助者的咨询谈话,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A.年龄特征

B.性格特征

C.问题特征

D.文化特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会谈时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应采用热情、诚恳、平等、负责的态度,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会谈方式。应考虑到求助者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问题特征及文化特征。【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确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64)【答案】ABCD

多选:8.针对本案例划分的心理咨询基本阶段包括()。

A.咨询阶段

B.诊断阶段

C.巩固阶段

D.评估阶段【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阶段划分的掌握情况。咨询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初期)——诊断阶段;第二阶段(中期)——咨询阶段;第三阶段(后期)——巩固阶段。【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制定咨询方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73)【答案】ABC

单选:9.按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的观点,收集该求助者资料时最重要的()。

A. who(谁)

B. what(什么)

C. why(为什么)

D. how(怎样)【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目标确定的掌握情况。在确定咨询目标时,要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求助者的全部问题,收集资料要围绕7个问题进行:1)who?他是谁?咨询师要尽可能了解求助者,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2)what?发生了什么事?要了解事情发生的细节。3)when,什么时候发生的?要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是过去的某个时间还是现在。这样的事情以前是否发生过,次数有多少?情况如何?4)“where”,在哪里发生的?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5)“why”,为什么会发生?原因何在?(有什么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表层原因是什么?深层原因是什么?);6)“which”,与哪些人相关?他们与求助者的关系如何?7)“How”,事情是如何演变的?事情发生后,求助者是如何认识的,情绪、行为如何反应,有无得到外界的支持与帮助?事情发生至今,有了怎么的变化?其中,了解求助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who),如求助者的基本性格特征、成长过程、兴趣爱好、能力等,以及求助者成长的家庭环境以及目前的生活状况,是最重要的。【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确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63~64)【答案】A

多选:10.对该求助者梦的内容,心理咨询师妥当的做法包括()。

A.告诉班主任

B.实行保密例外

C.与家长交流

D.遵守保密原则【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保密原则的掌握情况。1)保密原则在心理咨询中意义重大,它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咨询工作的需要。求助者的隐私和秘密可能是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求助者只有认为自己所说的一切都能得到保密承诺时,才能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向咨询师倾诉,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否则,就失去了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感和对咨询的安全感;2)保密原则不仅涉及咨询内容,同样也涉及心理诊断。在心理诊断过程中,咨询人员收集到的所有有关求助者的资料和对求助者的心理测量结果和诊断均属保密范围之内;3)保密并不是无限度,无条件的,需要考虑保密例外,即在咨询过程中,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但应将有关保密信息的暴露限制在最小范围内)。这样的行为似乎违背了求助者保密的原则,但从根本上看,是对求助者负责,同时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为此,应从精神上把握保密的涵义。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应该遵守保密原则,替求助者保守秘密(因此不能告诉班主任),但是为了能让家长更好地协助求助者的心理成长,在不涉及求助者隐私的条件下,可以考虑与家长交流孩子青春期性冲动教育的问题。【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如何进行初诊接待→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重要性(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3)【答案】CD

单选:11.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以下方法正确的是()。

A.借助录音资料

B.进行心理测验

C.根据既往经验

D.进行反复询问【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整理的掌握情况。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作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验证的方法有:1)补充提问,如:“这个人是怎样被他人发现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的?”2)问卷和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8)【答案】B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8岁,高中三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半年前的一天,求助者乘公交车回家,人多拥挤,碰了一位女孩,并踩了她的脚,女孩厌恶地骂他有病。当时自己觉得心跳加快、脸红。从此,只要见到异性,就很紧张、慌乱,此后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安心学习。后来发展到与同性、与老师交往也不敢看对方。明明知道没什么可害怕的,但就是控制不住。从此,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越来越疏远,感觉没有人可以理解、信任和帮助自己。自卑、孤独,情绪很不稳定,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无法坚持正常学习。与家人交往尚正常,但言语较少。

心理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从小腼腆,家中来客人经常避而不见。不太与人交往,伙伴较少。学习成绩一直较好。求助者衣着整齐,有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较低落,不敢与心理咨询师目光接触。

多选:12.本案例中求助者出现的情绪症状包括()。

A.焦虑

B.抑郁

C.恐怖

D.强迫【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情感障碍的掌握情况。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主要有情感高涨(躁狂)、情感低落(抑郁)、焦虑和恐怖(害怕)。恐惧是指与处境不相称的异常害怕,感到痛苦,伴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对所怕处境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焦虑指没有事实依据的担心和害怕,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出汗,有运动性不安(走来走去,坐立不安)。强迫指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冲突导致的痛苦。抑郁指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无助,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低,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本题中,求助者因被一个女孩骂有病而患有社交恐惧症,其情绪症状有:1)焦虑(只要见到异性,就很紧张、慌乱);2)抑郁(感觉没有人可以理解、信任和帮助自己,自卑、孤独);3)恐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越来越疏远);但该求助者并无强迫症状。【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情感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270~271)【答案】ABC

单选:13.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可能是()。

A.一般心理问题

B.场所恐惧症

C.严重心理问题

D.社交恐惧症【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社交恐惧症的掌握情况。社交恐惧症是恐怖障碍的一种,患者表现为可能因为恐惧而回避或限制某些活动,他们难于就诊、去购物或拜访别人,有时会表现出躯体症状(心悸,气短,“哮喘”)。其诊断要点是对某些场所或事件的不明原因的强烈的恐惧,患者经常完全回避这些场景。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害怕与人交往,经常回避各种与人交往的场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越来越疏远”,“家中来客人经常避而不见”),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而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严重心理问题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最初虽然是由被一个女孩骂有病引发,但是,到后期心理问题已经充分泛化(回避一切与人交往的场景),且没有具体的现实因素所引发,再加上持续时间已经有半年以上,故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而选项B的场所(场景)恐怖是对某种特定的场所发生强烈的、持续的、与实际危险极不相符的一种情绪反应,患者明知其反应程度是过分的、非理性的、不必要的,但却无法自我控制或消除,伴有立即回避逃离的行为。该求助者并不是对某种特定场景(如汽车、电梯、人群等)的恐惧,故也可以排除此选项。【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识别重性精神病(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19~20)【答案】D

单选:14.该案例中最妥当的咨询方法是()。

A.认知行为疗法

B.厌恶疗法

C.系统脱敏疗法

D.暴露疗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各类心理咨询方法的掌握情况。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以及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厌恶疗法是指一系列通过使用痛苦的和不愉快的刺激来减少一些不期望行为的技术。而系统脱敏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暴露疗法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通过细心地控制环境,引导求助者进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那些情境(让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或想像的唤起强烈焦虑的刺激情境)中,以使焦虑最终得以消失。该法优点是方法简单,疗程短,收效快,但缺点是完全无视求助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求助者痛苦大,实施难,可能欲速则不达。因此,暴露疗法应该在任何一种其他的办法都失败之后才考虑使用。因此,在本案例中,最适宜该求助者的治疗方法是系统脱敏法。【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系统脱敏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66~67)【答案】C

多选:15.双方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将抑郁和焦虑水平降低到一半左右,该目标属于()。

A.近期目标

B.长期目标

C.具体目标

D.最终目标【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有效咨询目标的掌握情况。有效咨询目标应具有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的要素。在确立咨询目标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将近期咨询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双方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将抑郁和焦虑水平降低到一半左右,这个属于近期目标,同时也是非常具体的目标。而远期目标(最终目标)则是改善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健全求助者的人格,促进求助者的全面发展。【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确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68)【答案】AC

多选:16.咨询中如果使用贝克的认知治疗方法,具体技术包括()。

A.识别自动性思维

B.坦诚交流技术

C.识别认知性错误

D.真实性验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认知行为疗法技术的掌握情况。贝克(1985)提出了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1)识别自动性思维——由于这些思维已构成求助者思维习惯的一部分,多数求助者不能意识到在不良情绪反应以前会存在着这些思想;2)识别认知性错误——所谓认知性错误即指求助者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3)真实性验证——将求助者的自动性思维和错误观念视为一种假设,然后鼓励求助者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4)去中心化——很多求助者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他人的品评。为此,他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脆弱的。其实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变化;5)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多数抑郁和焦虑求助者往往认为他们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地持续下去,而实际上,这些情绪常常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如果求助者能够对这一过程有所认识,那么他们就能比较容易地控制自身的情绪。【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94)【答案】ACD

多选:17.该求助者出现了()。

A.人格缺陷

B.人际关系障碍

C.思维迟缓

D.智力轻度受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患有社交恐惧症,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而这与求助者人格上的缺陷(腼腆、自卑、缺乏对人的信任感)有很大关系。【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3)【答案】AB

单选:18.该求助者()。

A.植物神经功能正常

B.不回避社交活动

C.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D.感到生活无意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是患有社交恐惧症,尽量回避各类社交活动(选项B有误),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因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无法坚持正常学习”)。由于该求助者一见到异性就紧张、慌乱,因此,可以推测可能有植物性神经紊乱。【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3)【答案】C

多选:19.为探讨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选择的心理测验包括()。

A.症状自评量表

B.瑞文智力测验

C.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

D.生活事件量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各类心理测验的掌握情况。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能较为准确的描述病人自觉症状的特点,故可广泛应用于精神科或心理咨询门诊,作为了解就诊者或来访者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也可评定咨询前后病情演变的疗效。而瑞文智力测验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Raven)于1938年设计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测量了一般因素(G因素)中的推断性能力,可分为标准型、彩色型以及高级型。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由明尼苏达大学哈特卫(S.R.Hathaway)和麦金利(J.C.Mckinley)根据经验效标法编制而成的人格问卷,可测量多种人格特质。生活事件量表(LES)可对精神刺激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为客观分析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心理社会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提供了有价值的评估手段,在心理健康领域广泛运用。在本案例中,由于该求助者自知力正常,因此可以对其施测SCL-90,借此了解求助者在各精神症状学方面的表现。由于该求助者患有社交恐惧症,因此可以对其施测MMPI,看其在临床症状上的表现是否有异常。亦可以使用LES找出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生活事件,并对其进行评估。由于该求助者学习成绩一直较好,说明其智力正常,故无需使用智力测验。【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90项症状清单(SCL-90)(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91)【答案】ACD

多选:20.如果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其基本步骤包括()。

A.测量焦虑水平

B.学习放松

C.构建焦虑等级

D.逐级脱敏【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系统脱敏法工作程序的掌握情况。系统脱敏法工作程序包括三个步骤:1)学习放松技巧,让求助者想像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使其达到一种安静平和的状态。然后,咨询师用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求助者进行放松训练,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2)建构焦虑等级,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每一等级的刺激定量恰到好处,且各等级之间的级差比较均匀。3)系统脱敏,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系统脱敏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66~67)【答案】BCD

多选:21.治疗恐怖性神经症采用冲击疗法,其特点包括()。

A.方法简便

B.痛苦大

C.绝对有效

D.是首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冲击疗法优缺点的掌握情况。冲击方法是让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或想像的唤起强烈焦虑的刺激情境中,尽管求助者在暴露过程中会产生恐惧,但是恐惧的结果并不会发生。因此,该法比较适合治疗恐怖性神经症,但是由于冲击疗法完全无视求助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求助者痛苦大,实施难,可能欲速则不达。因此,此法不宜滥用。冲击疗法应该是在任何一种其他的办法都失败之后才考虑采用的方法。【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冲击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73)【答案】AB

单选:22.实施系统脱敏训练时,进行下一级训练的前提是每次放松后的焦虑分数必须低于()。

A. 20分

B. 25分

C. 30分

D. 35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系统脱敏法的掌握情况。统脱敏法工作程序包括三个步骤:1)学习放松技巧;2)建构焦虑等级;3)系统脱敏。其中,在系统脱敏环节,首先让求助者想像最低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像,并全身放松。待求助者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每次放松后咨询师都要询问求助者有多少焦虑分数。如果分数超过25分,就需要继续放松。反复次数不限,直到求助者如此想像不再感到紧张焦虑时为止,此时算一级脱敏。接着让求助者想像高一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然后又全身放松,反复多次,直到想像这一刺激不再焦虑紧张时为止。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疗效。【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系统脱敏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67)【答案】B

案例三: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0岁,外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半年前做了乳腺手术,为良性肿瘤。因害怕癌变,感到紧张、害怕,经常出现心慌、气促等症状。术后出现烦躁、易激怒,兴趣降低,但尚能坚持工作和操持家务。最近3个月症状加重,常常坐卧不宁,时常出现胸闷、心悸、出汗、失眠等症状。有濒死感,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至1小时,整日处于惶恐不安之中,感觉太难受了,甚至有想死的念头,但没有勇气去死,经常无缘无故地找丈夫吵闹。怕听收音机,怕看电视,怕人打扰,但周围无人时又感到十分孤单。看到离婚或丧偶的女性则触景生情,心中出现“一阵阵绞痛”。现在已不能坚持工作和操持家务。由其丈夫陪同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较内向,做事认真谨慎,工作压力大,最近单位准备精简人员。

多选:23.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包括()。

A.手脚麻木

B.恐惧、紧张

C.呼吸急促

D.胸闷、心悸【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有:心慌、气促、胸闷、心悸、出汗、失眠等。其中选项B的恐惧、紧张属于情绪症状,而手脚麻木症状在资料中并无提及。【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21~22)【答案】CD

多选:24.对该求助者的诊断依据包括()。

A.治疗经历

B.情绪体验

C.医学检查

D.身体症状【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表现出多种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症状,并存在心慌、气促、胸闷、心悸、出汗、失眠等躯体症状,因此,该求助者可能是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识别重性精神病(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1)【答案】BD

单选:25.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最不可能的是()。

A.恐怖性神经症

B.惊恐障碍

C.焦虑性神经症

D.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表现出多种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症状,并存在心慌、气促、胸闷、心悸、出汗、失眠等躯体症状,因此,该求助者可能是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而恐怖性神经症的表现有: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2)病人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对比上述诊断要点,该求助者并没有害怕某特定的处境,而是害怕自己乳腺癌变,亦无对特定处境的回避,因此,不构成恐怖性神经症的诊断。而焦虑性神经症的表现为:1)具有焦虑的情绪体验;2)具有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对比上述诊断要点可知,符合焦虑神经症的特点。而惊恐障碍患者可能表现出一种或更多的躯体症状(例如:胸痛,头晕,气短),其诊断要点是具有难以解释的焦虑或恐惧发作,突然出现,发展迅速,可能仅持续数分钟,发作经常出现一些躯体症状诸如心悸,胸痛,窒息感,胃部不适,头晕,非现实感,或是害怕遭遇灾难。对比上述诊断要点,该求助者“有濒死感,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至1小时,整日处于惶恐不安之中”,亦符合惊恐障碍的表现。【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识别重性精神病(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1)【答案】A

多选:26.对该求助者做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

A.适应障碍

B.疑病性神经症

C.躯体形式障碍

D.抑郁性神经症【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由于该求助者存在焦虑、抑郁、害怕等情绪症状,并存在多种躯体形式障碍,因此,咨询师在做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各类神经症的表现(如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并需要考虑是否上述症状与躯体形式障碍有关。适应障碍患者表现为感到不能承受生活的重压或难以应付,其诊断要点是对近期的应激性或创伤性事件的急性反应或由某一事件或专注于此事引起极度痛苦。在该案例中,该求助者近期并无应激性或创伤性事件发生,因此可以排除适应障碍。【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1)【答案】BCD

单选:27.看到离婚或丧偶的女性则触景生情,出现“一阵阵绞痛”说明其出现了()。

A.幻觉

B.泛化

C.安想

D.强化【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的掌握情况。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看到离婚或丧偶的女性则触景生情,心中出现“一阵阵绞痛”,表明其出现了情绪方面的泛化,不良情绪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44~45)【答案】B

多选:28.该求助者“怕听收音机,怕看电视、怕人打扰”,说明其()。

A.神经过敏

B.易疲劳

C.感觉过敏

D.易兴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神经衰弱的掌握情况。神经衰弱的一典型症状是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精神易兴奋的主要表现有:1)联想和回忆增多而且杂乱;2)感觉过敏。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怕听收音机,怕看电视、怕人打扰”,是典型的精神易兴奋中的感觉过敏,表现为健康人完全无所谓的普通刺激,该求助者却感到难受甚至疼痛。【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6~7)【答案】CD

单选:29.心理咨询师区分烦恼和焦虑应掌握的要点是:是否有()。

A.明显的情绪

B.痛苦的体验

C.健康的心态

D.现实的内容【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烦恼和焦虑概念的掌握情况。烦恼区别于焦虑。焦虑作为一个症状,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忐忑不安和提心吊胆。烦恼则不同,它总是有现实的内容。我们可以为柴米油盐或经济拮据而烦恼,也可以为住房太挤而烦恼。工作不顺心,学习成绩不佳,孩子不听话,夫妻闹别扭,各种人际关系不和,等等,都可以是烦恼的内容。【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8~9)【答案】D

多选:30.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

A.性格因素

B.认知因素

C.智力因素

D.职业因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病因识别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从生物学、社会性及心理学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生物学因素是患有乳腺癌,心理学因素则是认知(存在不合理信念)和自身性格因素。社会性因素(如职业因素)现在资料中并没有提及。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与智力因素无关。【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识别病因(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34~43)【答案】AB

多选:31.按照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病程的评分标准,正确的包括()。

A.病程2个月为1分

B.病程6个月为2分

C.病程9个月为2分

D.病程12个月为3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的掌握情况。许又新教授在《神经症》一书中提出的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包括三方面:1)病程:不到3个月为短程,评分1;3个月到1年为中程,评分2;1年以上为长程,评分3。2)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分1;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分2;重度者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安慰开导他或陪他娱乐或易地休养也无济于事,评分3。3)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分1;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分2;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分3。根据上述标准,根据本案例,可以判断该求助者的病程为3个月(2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现在已不能坚持工作和操持家务”),故为3分、精神痛苦的程度为3分,故可以确诊为神经衰弱患者。【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答案】ABC

多选:32.该求助者遇到的负性生活事件包括()。

A.乳腺手术

B.家居环境不良

C.夫妻离异

D.单位精简人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生活事件概念的掌握情况。生活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的社会生活的变动,需要一定心理适应的事件。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三方面:一是家庭生活方面,二是工作学习方面,三是社交及其他方面。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在目前遇到的负性生活事件是乳腺手术及最近单位准备精简人员。选项B的家居环境不良在资料中并无提及,而求助者并没有离异(“由其丈夫陪同前来咨询”,故选项C有误)。【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生活事件量表(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00)【答案】AD

单选:33.该求助者()。

A.无判断力

B.社会功能中度损害

C.无自知力

D.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的掌握情况。许又新教授在《神经症》一书中提出的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包括三方面:1)病程:不到3个月为短程,评分1;3个月到1年为中程,评分2;1年以上为长程,评分3。2)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分1;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分2;重度者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安慰开导他或陪他娱乐或易地休养也无济于事,评分3。3)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分1;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分2;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分3。根据上述标准,根据本案例,可以判断该求助者的病程为3个月(2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现在已不能坚持工作和操持家务”),故为3分、精神痛苦的程度为3分,故可以确诊为神经症患者。【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答案】D

案例四: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6岁,已婚,音乐教师。

案例介绍:两年前,求助者应聘到某成人高校教音乐课,虽然工作轻松,收入较高,但是自己辛辛苦苦备了课,学生却总是迟到,一堂课就几个学生听。她觉得很失落,没有成就感,感觉工作非常无聊,慢慢对音乐也没有兴趣了,经常失眠、头痛。求助者对现状不满,生活缺乏激情,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但她感觉不到有孩子的乐趣。非常苦恼,偶有自杀的想法。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衣冠整齐,谈吐清晰,从小娇惯,意志较薄弱,遇到困难退缩,不善与人交往。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心理咨询师:什么原因使您感到失落?

求助者:工作很无聊,我没有成就感。

心理咨询师:您说学生不爱学习,自己感觉工作无聊,是这样吗?

求助者:是的,我不喜欢这个学校,也不喜欢这里的学生。

心理咨询师:假设您的丈夫是山里人,您得和他一起生活,可是那里缺水,需要到三十里外的地方去担水,您才能洗脸、刷牙,您怎么办?

求助者:那我就不洗脸、不刷牙了。

心理咨询师:您是这么认为的,可那里是不是还会有人去三十里外的地方担水?

求助者:是,确实会有,可如果要那么费劲的话我宁可不做。

心理咨询师:您说想改变这种状态,而您自己又做了什么呢?

求助者:(沉默半分钟)我知道您的意思,可我现在连弹琴的兴趣都没有了,还能干什么?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都忙着评高级职称,我觉得好笑,那有什么意思,这世界无聊的事太多……

心理咨询师:您似乎对什么都没兴趣了,您怎么看自己呀?

求助者:我是个毫无价值的人。

心理咨询师:您可以觉得当老师没有价值,但不能说您作为母亲没有价值。

求助者:(沉默)……

多选:34.“您说学生不爱学习,自己感觉工作无聊,是这样吗?”这句话使用的技术包括()。

A.解释

B.内容表达

C.释义

D.内容反应【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解释是一种影响性技术,是指运用某一种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内容表达也是一种影响性技术,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褒贬和反馈等;而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是一种参与性技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谈话、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释义使求助者所述内容更加明朗化。本题中,“您说学生不爱学习,自己感觉工作无聊,是这样吗?”是一种内容反应技术。【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参与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81)【答案】CD

单选:35.该求助者说“那我就不洗脸、不刷牙了”,所表现的是()。

A.意向下降

B.兴趣减退

C.意志减退

D.习惯改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意志行为障碍的掌握情况。常见的意志行为障碍有:1)意志增强,即意志活动的增多;2)意志缺乏,即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3)意志减退,指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一种是抑郁状态患者,此类患者并不缺乏一定的意志要求,但受情感低落的影响,总感到自己做不了事。或是由于愉快感缺失,对周围的一切兴趣索然,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思,以至意志消沉,使患者的学习、工作或家务劳动成绩受到明显的影响。另一种情况是意志减退,即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4)精神运动性兴奋,可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5)精神运动性抑制。在本题中,该求助者说“那我就不洗脸、不刷牙了”所表现出来的是属于意志缺乏,但是该求助者只是针对具体的缺水情况,故属于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减退。【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意志行为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72)【答案】C

单选:36.“您是这么认为的,可那里是不是还会有人去三十里外的地方担水?”的提问方式是()。

A.开放式

B.半开放式

C.封闭式

D.半封闭式【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提问方式的掌握情况。开放式询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说明,例如,你能谈谈你和父母的关系吗;与之对应,封闭式问题是指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比如,你和邻居相处得好吗?提这一问题时,咨询师在心里有一个假设:“他和邻居处得可能不好”,而回答只能有“是”和“否”两种,求助者只要说“好”或“不好”之后,就再没别的话可谈,而半开放式询问(又称限制性的开放式询问),如“除了在孩子管理方面,你们夫妻之间还有什么矛盾吗?”有一定的限制,但又可以广泛的回答。在本题中,咨询师在询问过程中采用了“是不是”的方式来询问求助者,求助者只能回答是与不是,因此,属于封闭式询问。【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5和p.11)和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参与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79)【答案】C

单选:37.“您说想改变这种状态,而您自己又做了什么呢?”咨询师使用的是()。

A.鼓励技术

B.具体化技术

C.面质技术

D.指导性技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confrontation),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指出求助者的言行不一致,属于面质技术。【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影响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87)【答案】C

多选:38.阻抗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

A.成长带来某种痛苦

B.功能性行为失调引起

C.咨询已经取得效果

D.无法满足心理的需求【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阻抗产生原因的掌握情况。卡瓦纳认为来自求助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二是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能性的,三是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识别与处理阻抗(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101~105)【答案】AB

单选:39.心理咨询师给求助者举山里缺水的例子,表明心理咨询师要()。

A.讲题外话

B.启发思考

C.转移话题

D.引导想像【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识别与处理阻抗的掌握情况。在本题中,咨询师给求助者举山里缺水的例子想引导求助者去思考之所以求助者会出现这种情绪上的困扰,是求助者自身的阻抗所致,让求助者思考阻抗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拒绝改变而带来某种痛苦(开始新行为的问题)。从而帮助求助者最终超越阻抗。【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识别与处理阻抗(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101~102)【答案】B

单选:40.咨询中求助者第一次出现沉默,可能的原因是()。

A.困惑

B.情绪

C.思考

D.阻抗【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类型的掌握情况。沉默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1)怀疑型;2)茫然型;3)情绪型;4)思考型;5)内向型;6)反抗型。在本题中,求助者第一次出现沉默〔(沉默半分钟),我知道您的意思……〕是由于思考(思考自己出现这种情绪上的困扰的原因是什么)所致。【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识别与处理阻抗(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06)【答案】C

多选:41.咨询中求助者第二次出现沉默,可能的原因包括()。

A.困惑

B.共情

C.思考

D.阻抗【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类型的掌握情况。沉默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1)怀疑型;2)茫然型;3)情绪型;4)思考型;5)内向型;6)反抗型。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第二次出现沉默〔(沉默)……〕是由于思考(思考自己作为母亲的价值)或茫然困惑(自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所致。反抗型是指那些被动求助者,本人不愿意或不很愿意接受咨询,是别人要他们来的,故用沉默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有迫切寻求咨询的动机,故不可能是反抗。虽然,该求助者性格内向,但是,第二次沉默并不是由于内向、不善言谈所致。【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识别与处理阻抗(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06)【答案】AC

单选:42.“您似乎对什么都没兴趣了”,心理咨询师提问的目的是()。

A.指导

B.面质

C.澄清

D.鼓励【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目标确定的掌握情况。在确立心理咨询目标的过程中,有必要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咨询师澄清求助者的问题所在。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提问的目的在于澄清求助者的上文中凌乱描述的心理问题的性质。指导作为一种影响性技术,是指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它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面质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而鼓励是指直接地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求助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因此,答案应选C。【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确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65)【答案】C

多选:43.应对阻抗,心理咨询师一般采用的方法包括()。

A.解除戒备心理

B.采取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

C.解除咨询关系

D.采取讨好求助者的态度【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阻抗处理的掌握情况。咨询师在应对阻抗时的要点有:1)解除戒备心理;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正确诊断及分析有助于减少阻力的产生;3)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识别与处理阻抗(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104~105)【答案】AB

单选:44.“您可以觉得当老师没有价值,但不能说您作为母亲没有价值”,表明心理咨询师()。

A.指责求助者

B.在进行面质

C.在自我发泄

D.帮助求助者思考【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confrontation),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在本案例中,咨询师与求助者对求助者自身价值的意见不一致,属于面质技术。【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影响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87)【答案】B

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7岁,会计。

案例介绍:求助者自述最近半年心烦,睡眠差,经常感到浑身不舒服,做事提不起精神。有时会心慌憋气。去医院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但自己不相信,害怕自己有病,医生不说实话。丈夫也带她到多家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同样也没有发现明显问题。医生针对她的症状开了一些药。服药后症状依旧,工作还经常出错。由其丈夫陪同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家境富裕,工作压力小,生活单调。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详细谈谈您的睡眠情况吗?

求助者:我一般十点左右睡觉,入睡没有问题。就是经常早上一两点钟就醒,醒了就再睡不着,睡不着就瞎想,真烦。

心理咨询师:您烦,是因为失眠而烦吗?还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而烦?

求助者:是因为浑身都不舒服。

心理咨询师:您说您身体不舒服,可您去了很多家医院,该做的检查都做了,诊断没有病,这是怎么回事?求助者: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心理咨询师:如果真有病,您吃了药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变?可您还总是难受这是怎么回事啊?求助者:(沉默)……

心理咨询师:您觉得会是所有的医生都诊断错了吗?

求助者:应该不会,不会所有的医生都错,那我可能就是没病。

心理咨询师:您想想如果一个和您年纪差不多的人,既要照顾住院的亲人,还得照顾孩子,还要工作,她会整天想着自己的不舒服吗?

求助者:(点点头)是,忙起来就顾不了太多了,我可能确实太闲了。心理咨询师:这是不是应了一个说法,无事生非?

求助者:(笑笑)有道理,那我得找点事做。

心理咨询师:那倒用不着,您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如果真有病,该吃药还得吃药,但不要没病找病。您看我脂溢性脱发,这也是病,我能整天为脱发烦恼,到处寻医问药吗?

求助者:听您这么说我就明白了,我以后只要有事,就全靠您了。多选:45.该求助者的主要特点包括()。

A.反复就医

B.害怕得病

C.强迫就医

D.性格内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需要收集来访者的临床资料,并加以综合,以作为诊断的依据。结合该案例可知,该求助者由于害怕自己有病而反复就医,此外,该求助者个性内向,工作压力小,生活单调。【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6)【答案】ABD

单选:46.引发求助者焦虑情绪最主要的原因是()。

A.浑身不舒服

B.担心自己有病

C.做事没精神

D.担心不能治疗【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害怕自己得病而反复求医。而浑身不舒服和做事没精神都是上述心理问题导致的结果。【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3)【答案】B

多选:47.“您能详细谈谈您的睡眠情况吗?”咨询师所使用的提问方式与技术包括()。

A.开放式提问

B.具体化技术

C.封闭式提问

D.参与性概述【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提问方式的掌握情况。在咨询时,一般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在本题,咨询师所使用的提问方式属于开放式提问,即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采用的技术为具体化技术,主要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参与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79和p.81)【答案】AB

单选:48.该求助者社会功能的损伤程度可能是()。

A.社会功能完好

B.轻度—中度受损

C.社会功能丧失

D.中度—重度受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方法的掌握情况。在神经症与不健康心理状态划分的过程中,一般需要评定以下三方面:1)病程:不到三个月为短程,评1分;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评3分;2)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须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3分;3)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或者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2分;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推卸,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3分。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社会功能轻度或中度受损,尤其是工作方面效率显著下降(“……工作还经常出错”)。【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89)【答案】B

单选:49.“您说您身体不舒服,可您去了很多家医院,该做的检查都做了,诊断没有病,这是怎么回事?”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技术是()。

A.解释

B.澄清

C.面质

D.指导【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confrontation),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指出求助者的想像(认为自己有病)与现实(多家医院的诊断均没有病)不一致,属于面质技术。【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影响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87)【答案】C

单选:50.“这是不是应了一个说法,无事生非?”表明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

A.启发

B.引导

C.指责

D.说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摄入性会谈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在摄入性会谈中,咨询师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求助者是来求助的,而非来听批评、指责的)。而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的“这是不是应了一个说法,无事生非?”明显带有指责的口吻,这样会有损咨询关系的建立。【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3)【答案】C

单选:51.“您看我脂溢性脱发……”所使用的技术是()。

A.投射技术

B.自我开放

C.角色扮演

D.情感反应【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自我开放技术的掌握情况。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这种自我开放目的不在于谈论自己,而在于借自我开放来表明自己理解并愿意分担求助者的情绪,促进其更多地自我开放。在本题中,咨询师使用了自我开放技术(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而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投射到其他对象上,知觉成对象的实际上为我们自己具有的特征。著名的投射测验有摩根的主题统觉测验(TAT)和罗夏的墨迹测验。前者主要用于测量成就动机或一些我们关心的态度评价,后者则主要用于精神疾病诊断。角色扮演技术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为了协助求助者觉察与宣泄情绪、体验相关人物的感觉与想法、学习新行为与预演即将面对的情境,而由求助者扮演相关人物,进入他们的经验之中的技术。注意:它不是一项独立的技术,而是把多种技术运用于角色扮演过程中。角色扮演的步骤一般可分为四步:1)咨询师在求助者描述问题时,找出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情境;2)确定情境后,请求助者重演事件经过,并且扮演不同角色;3)求助者进入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后,咨询师协助求助者体验该角色的感觉、想法与行为;4)如果求助者无法进入某一个角色时,咨询师应先处理阻碍求助者的障碍,再扮演该角色。最后,情感反应技术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情绪反应〔而内容反应(释义)则是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影响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91)【答案】B

单选:52.本案例中求助者的最后一句话表明其出现了()。

A.移情

B.阻抗

C.依赖

D.顺从【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移情和依赖的掌握情况。考生要学会区别移情与依赖。移情(主要指正移情)与依赖有相似之处,移情中多有依赖,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依赖主要是一种信任,而移情更是一种好感;依赖是寻求现实的帮助,而移情是弥补过去的感情;依赖者多在遇到困难时来寻求帮助,而移情者则时常想见到咨询师;依赖者寻求心理依靠,而移情者寻求感情依靠;依赖者的对象是现实的目标,而移情者是寻找替代物。相比之下,依赖者对咨询师的感情色彩淡,而移情者浓。咨询师要学会辨别两者,以便区别对待。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我以后只要有事,就全靠您了”属于依赖,而非移情。而阻抗(resistance),本质上是人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可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而顺从则是阻抗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讲话方式上的阻抗),指求助者对咨询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表示绝对赞同和服从,使后者无法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可以使咨询师感到无所适从。【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识别和处理移情(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10)和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识别与处理阻抗(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00)【答案】C

单选:53.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认知曲解属于()。

A.主观推论

B.情绪推理

C.应该倾向

D.乱贴标签【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认知曲解的掌握情况。认知曲解(cognitive distortion)是指求助者为了迎合内心已有的消极结论而对事实进行了取舍。常见的认知曲解主要有以下一些:1)“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求助者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2)任意推断(主观臆测),指缺乏事实根据,草率地下结论。3)选择性概括,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4)过度引申,指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得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5)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指夸大自己失误、缺陷的严重性,而贬抑自己的成绩或优点。6)个人化,求助者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将别人的一切不幸事故或生病均归因于自己的过失,引咎自责;7)选择性消极注视,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至觉得整个情境都染上了消极色彩。8)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定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情况。9)“应该”倾向,指求助者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自己和别人。如“我应该做到这个”,“我必须做好那个”;10)乱贴“标签”,这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形式,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了事。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因半年前浑身不舒服,做事提不起精神、有时会心慌憋气就主观认定自己有病,并且不相信医院的诊断,属于主观臆测。【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识别病因→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63~65)【答案】A

多选:54.在本次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出现的明显失误包括()。

A.讲题外话

B.多重性提问

C.提问过多

D.价值不中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摄入性会谈中提问的掌握情况。在摄入性会谈时,咨询师在提问时可能会犯的错误有:1)“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是有强烈暗示性的,因为它明显地要求助者说明理由,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2)多重选择性问题。比如:“你有什么感觉,是沮丧还是生气?”、“上星期日你是离开家还是在家里待着?”,等等。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使我们获得的信息仍然受到限制。改变这种问题的办法是去掉选择部分,“你有什么感觉?”“上星期日你都做了些什么?”3)多重问题。如:“你认为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怎样呢?”或者,“他的父亲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呢?你本人又是怎样做这件事的?”出现这种连珠炮性质的问题,可以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修饰性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s)。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5)责备性问题。这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如:“现在这样,当初你干什么来着?”“这件事你凭什么能肯定?”这种问题,对求助者能产生很大的威胁感,所以会立即引起防卫。这对推动交谈没任何好的作用,所以在咨询中应严加杜绝。6)解释性问题。这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求助者去自我探索。关于如何提问的问题,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对待,因为它直接影响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在本案例中,咨询师犯的错误有:1)多重问题(“如果真有病,您吃了药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变?可您还总是难受这是怎么回事啊?”);2)责备性问题(“这是不是应了一个说法,无事生非?”),同时也违背了价值中立的原则。【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2)【答案】BD

案例六: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3岁,已婚,公务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出生在军人家庭,但自幼随祖母在农村生活,上小学时回到城里父母身边,父母对他事事严格要求。养成了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因带乡下口音,曾被同学笑话,对上学感到恐惧,觉得无助和自卑,但成绩一直较好。大学毕业后,进入政府机关做公务员,工作较出色。前年底单位通报了某公务员因工作失误受处分的事件,对他触动挺大,唯恐自己什么地方出现失误而酿成大错。为此,每天下班前要多次检查电脑是否关掉,收到的文件也要反复核实好几遍,夜里睡觉也不踏实,要多次检查煤气关没关好。为此影响了工作和生活。自己明知没有必要反复检查,可总是控制不住,为此很痛苦。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性格内向,自称多愁善感。心胸狭窄且多疑,有时一句玩笑话都使他难过好久。

单选:55.该求助者症状的主要特点是()。

A.强迫检查

B.强迫回忆

C.强迫计数

D.强迫询问【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强迫性神经症的掌握情况。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又称强迫症,临床上可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类。1)强迫思维包括: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性对立观念等;2)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和强迫性计数等。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是典型的强迫症患者,其主要的强迫行为是强迫检查(“每天下班前要多次检查电脑是否关掉,收到的文件也要反复核实好几遍,夜里睡觉也不踏实,要多次检查煤气关没关好”)——求助者为减轻强迫怀疑所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行为。强迫询问是指患者往往不信任自己,为了消除疑虑或穷思竭虑所带来焦虑,往往对他人进行询问或要求他人反复地不厌其烦地予以解释或保证。强迫回忆是强迫观念的一种,是指患者表现为反复回忆某些事情经过(例如一些令人痛苦或愉快的经历)。而强迫计数是指患者每当见到诸如电线杆、台阶、柱子等便不由自主地要依次点数,虽知此种计数毫无意义,但为了避免焦虑情绪仍然要计数下。【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神经症(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80)【答案】A

多选:56.该求助者的人格特点包括()。

A.追求完美

B.焦虑

C.谨小慎微

D.自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人格特点是:1)追求完美(“……养成了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2)谨小慎微(“……唯恐自己什么地方出现失误而酿成大错”);3)自卑(“……曾被同学笑话,对上学感到恐惧,觉得无助和自卑”);4)内向(“性格内向……心胸狭窄且多疑,有时一句玩笑话都使他难过好久”)。选项B的焦虑属于情绪特征,不属于人格特征。【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15~16)【答案】ACD

多选:57.心理咨询师在摄入性谈话中已收集到的资料包括()。

A.个性特征

B.诱发事件

C.成长经历

D.同事关系【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状况、婚姻家庭、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娱乐活动及自我描述等。在本案例中,可以获得的该求助者的临床资料有:1)人口学资料(男性,33岁,已婚,公务员);2)个性特征(个性内向且自卑,有追求完美倾向);3)诱发事件(前年底单位通报了某公务员因工作失误受处分的事件);4)成长经历(自幼随祖母在农村生活,上小学时回到城里父母身边,父母对他事事严格要求……)。与同事的关系在资料中并无提及。【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15~16)【答案】ABC

单选:58.该求助者内心冲突的性质属于()。

A.常形

B.异形

C.变形

D.同形【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心理冲突性质的掌握情况。心理冲突的性质,从现象或事实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明知没有必要检查,却总是控制不住)与现实处境没有直接关系,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属于心理冲突的变形。【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88)【答案】C

单选:59.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可能是()。

A.焦虑性神经症

B.抑郁性神经症

C.强迫性神经症

D.恐怖性神经症【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强迫性神经症的掌握情况。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OCD)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是典型的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其主要的强迫行为是强迫检查(“每天下班前要多次检查电脑是否关掉,收到的文件也要反复核实好几遍,夜里睡觉也不踏实,要多次检查煤气关没关好”)。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它是以焦虑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的一种障碍,是以反复并持续的伴有焦虑、恐惧、担忧、不安等症状和植物神经紊乱的精神症障碍。其诊断要点是:1)焦虑的情绪体验;2)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其诊断要点是: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2)病人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抑郁性神经症又称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情症状,生活不受严重影响。【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神经症(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80)【答案】C

多选:60.在本案例中商定的咨询方案内容应包括()。

A.咨询目标

B.咨询地点

C.所用方法

D.咨询时间【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方案内容的掌握情况。咨询方案一般包括:1)咨询目标;2)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6)咨询的费用;7)其他问题及说明。【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制定咨询方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74~75)【答案】ACD

多选:61.对该求助者适当的咨询方法包括()。

A.控制情绪疗法

B.生物反馈疗法

C.合理情绪疗法

D.认知行为疗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各类咨询方法的掌握情况。由于该求助者是典型的强迫症患者,其诱发事件是前年底单位通报了某公务员因工作失误受处分的事件,由于求助者对自己过分关注,并且存在不合理认知——“唯恐自己什么地方出现失误而酿成大错”(糟糕至极、以偏概全),因此可以采用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认知行为治疗法(如合理情绪疗法),通过让求助者认识到症状的幼稚性、不合理性,并且对每一种非理性观念都用一种相应的理性观念去克服,通过增强理性认识,从而使强迫症状减轻。此外,由于强迫行为的产生旨在减轻求助者自身的焦虑与不适,故可以采用行为治疗法(如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厌恶疗法)以及生物反馈疗法,通过训练以减轻求助者的焦虑与不适,从而克服强迫行为。【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86)、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生物反馈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80)和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系统脱敏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66)和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厌恶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77)【答案】BCD

单选:62.厌恶疗法的基本原理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超限—交互抑制

C.操作条件反射

D.尝试—错误学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因此,其基本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是指当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它能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由心理学家沃尔普提出,是指当支配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的兴奋,而支配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则受到这种冲动的抑制,这是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尝试—错误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mdike)提出,他认为人们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通过多次尝试,反复练习,逐步淘汰错误行为,而保留正确行为,最后达到学习的成功。【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厌恶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74~76)和基础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0)【答案】A

单选:63.如果用厌恶疗法改变强迫行为,厌恶刺激必须是()。

A.意外的

B.柔和的

C.强烈的

D.快速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的掌握情况。在使用厌恶疗法时,选用的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常用的厌恶刺激有:电刺激、药物刺激、想像刺激等。【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厌恶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74和p.77)【答案】C

多选:64.认知行为疗法包括()。

A.合理情绪疗法

B.完形疗法

C.压力接种技术

D.语义分析技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认知行为疗法的掌握情况。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皮尔斯(Perls)的完形心理疗法(强调求助者必须对自己的存在承担一切责任,主张通过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地躯体状况的知觉,认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从而改善不良的适应),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纠正核心错误观念时采用语义分析技术)以及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压力接种训练)。【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86~89)和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22)【答案】ABCD

案例七: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2岁,自由职业者。

案例介绍:求助者家庭条件优越,自己在家照看两个女儿。求助者少年时期学过钢琴,曾经梦想要成为钢琴家,后因故中断。大女儿4岁的时候,就被她安排学琴,后来考入音乐学院,求助者很欣慰。她也想让小女儿学琴,可小女儿却不顺从,就是不想学音乐。求助者非常伤心,她觉得小女儿不明白她的苦心。为此很苦恼,前来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求助者:我要她学音乐,跟她姐姐一样,也是为她好啊!

心理咨询师: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两个女儿也不会一样。

求助者:我是她妈妈,她为什么就不听我的话呢?心理咨询师:您小时候,妈妈说的话您都听吗?

求助者:有时候听,有时候不听。

心理咨询师:这就对了,不可能别人说的所有话我们都需要照办。

求助者:那我所做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

心理咨询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努力是否白费,而在于您要求小女儿必须听您的话去学琴。实际上,学不学音乐都可以成才,您却坚持她一定要学音乐,您的烦恼就来自于此。

求助者:如果她将来学习不好,又没有一技之长,这一辈子不就毁了吗?我感到很着急,为她担心。心理咨询师:难道一个人没有音乐特长,就真的活不下去了吗?你不也是没学成琴,不也过得很好吗?

求助者:哦……

单选:65.按合理情绪疗法,该求助者出现的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

A.情绪推理

B.糟糕至极

C.追求完美

D.非黑即白【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非理性观念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以及糟糕至极(awfulizing)。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而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则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是:如果女儿没有音乐特长,她这一辈子就毁了。这个不合理信念的特点是糟糕至极。【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124~125)【答案】B

多选:66.在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常用的技术包括()。

A.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B.家庭作业

C.合理情绪想像技术

D.积极关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中修通技术的掌握情况。修通阶段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一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减轻或消除。常用的修通技术包括: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如苏格拉底“产婆术”);2)合理情绪想像技术,帮助求助者停止传播不合理信念,以及夸张地想像各种失败的情境,从而减少求助者的情绪困扰,进而减少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3)家庭作业,这是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辩论在一次治疗结束后的延伸,即让求助者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RET自助表(Rational-Emotion Therapy Self-Help Form)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ational Self-Analysis, RSA)。而积极关注(positive regard)是指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观,是建立咨询关系常用方法之一。【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116~121)【答案】ABC

单选:67.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中,A代表()。

A.诱发事件

B.理性信念

C.不良情绪

D.行为结果【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理论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即“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注:ABC理论是ABCDEF理论的简称,其中,D代表辩论(Disputing),即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求助者挑战他们的不合理信念。E代表效果(Effect),个体能够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F代表新的感受(new Feeling),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新的感受、新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就会出现。〕【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22)【答案】A

单选:68.根据ABC理论,本案例中的A是()。

A.自己很生气

B.大女儿很听话

C.自己很着急

D.小女儿不学琴【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理论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即“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在本案例中,诱发事件是求助者的小女儿不愿意学琴,不想学音乐。【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22)【答案】D

单选:69.“我是她妈妈,她为什么就不听我的话呢?”反映了该求助者的()。

A.伤心的态度

B.过分概括

C.绝对化要求

D.糟糕至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非理性观念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以及糟糕至极(awfulizing)。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而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则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在本题中,“我是她妈妈,她为什么就不听我的话呢?”表明求助者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女儿必须要听自己的话,这是典型的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124~125)【答案】C

单选:70.本案例咨询谈话的最后两句,属于()。

A.亚里士多德诡辩术

B.产婆术辩论法

C.合理情绪想像技术

D.合理分析报告【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技术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是修正、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常用的技术有: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最常用的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所谓“产婆术”的辩论技术;2)合理情绪想像技术;3)认知性的家庭作业,主要有:合理情绪治疗自助量表(RET Self-Help form)、不合理的信念辩论(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和合理的自我分析(Rational Self-Analysis,简称RSA)。本案例咨询谈话的最后两句,“难道一个人没有音乐特长,就真的活不下去了吗?你不也是没学成琴,不也过得很好吗?”属于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116~119)【答案】B

单选:71.合理情绪疗法无法帮助求助者达到()。

A.自我关怀

B.自我指导

C.自我批评

D.自我接受【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埃利斯等人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自我关怀;2)自我指导;3)宽容;4)接受不确定性;5)变通性;6)参与;7)敢于尝试;8)自我接受。这几个方面特点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25)【答案】C

单选:72.根据ABC理论,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

A.挫折和遭遇

B.歪曲的认知

C.评价性观念

D.不合理信念【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技术的掌握情况。根据ABC理论,不合理信念B是引发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该案例中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是“如果女儿没有音乐特长,她这一辈子就毁了”,这种歪曲的认知在本案例中表现为一种评价性观念,即求助者害怕小女儿不学音乐,这一辈子就毁了。而选项A的挫折与遭遇并非实际情况,而是求助者的预期。【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14)【答案】A

单选:73.在人际关系中,反黄金规则正确的表述是()。

A.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

B.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C.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

D.相逢何必曾相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反黄金规则概念的掌握情况。人际关系中的黄金规则是指“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是一种理性观念。某些求助者常常错误地运用这一定律,他们的观念可能是“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或“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等一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要求。当这类绝对化的要求难以实现时,他常常会对别人产生愤怒和敌意等情绪——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黄金规则,构成了“反黄金规则”(Verse Golden Rule)。【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17)【答案】A

多选:74.使用面质技术时应注意()。

A.要有事实根据

B.避免个人发泄

C.避免无情打击

D.语速缓慢低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面质技术的掌握情况。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在使用面质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事实根据;2)避免个人发泄;3)避免无情攻击;4)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5)可用尝试性面质。【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影响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88)【答案】ABC

案例八:

一般资料:李某,女,26岁,已婚,中学教师。

案例介绍:李某表情惊慌,服饰不整,由其父母带到心理咨询室。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李某的一段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需要我帮你解决什么心理问题呢?

李某:我,最……最近很害怕,心里不踏实,我们教研组长换人了,我害怕原来的组长迫害我,我觉得她怀疑是我在背后搞鬼让她下台的;我害怕新组长整我,因为我和新组长有矛盾,其实我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换组长,我从不问这些事……

心理咨询师:那你怎么觉得组长要害你呢?

李某:她们两个人下了课就坐在一起嘀咕,有一次我去组长办公室,她俩看我进来立刻不说话了,肯定是在说我坏话,商量怎么害我,怕我听见。

心理咨询师:如果她们在说别的事情,实际上与你无关呢?

李某:不可能,我连上课时都能听到她们俩议论我。她们还派同学监视我,呼啦啦一群人,我坐公交车他们也坐,我骑自行车他们也骑,有时我实在害怕就让我爸爸开车来接我,照样有同学让其父母开车尾随我,现在我都无法讲课了,上课我说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故意要看我的笑话,他们为什么都要和我作对呢?我头都要炸了,总是有声音和我对话,让我“滚蛋,滚蛋”。

心理咨询师:建议你去精神专科医院做做检查,那样对你有好处。

李某:我才不去呢!我又没得精神病,我没病。

单选:75.综观以上谈话内容,心理咨询师进行的是()。

A.摄入性会谈

B.鉴别性会谈

C.治疗性会谈

D.咨询性会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会谈法种类的掌握情况。会谈的种类,可分为搜集资料的“摄入性会谈”,即通过会谈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等等;“鉴别性会谈”,即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治疗性会谈法”,即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这类会谈往往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它除了要注意会谈法的原则,还要遵循心理治疗的原则;最后一类会谈是咨询性会谈,这类会谈主要涉及健康人的某些问题,如职业选择、人员的任用和解雇、家庭关系问题、婚姻恋爱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此外,还有一类是应急性或危机性会谈,是指当求助者遇到强奸、想自杀、突然遭遇精神创伤的时候,心理咨询师用会谈法给予帮助的情况。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为了了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状况而进行摄入性会谈。【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9)【答案】A

多选:76.李某的症状包括()。

A.错觉

B.被害妄想

C.幻觉

D.特殊意义妄想【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妄想概念的掌握情况。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第二,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在本案例中,李某认为组长要迫害她(“我害怕原来的组长迫害我,我觉得她怀疑是我在背后搞鬼让她下台的;我害怕新组长整我……”),这是典型的被害妄想,即患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受妄想的支配可有拒食、控告、逃跑或伤人、自伤等行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此外,李某还认为新旧组长在监视她(“她们还派同学监视我,呼啦啦一群人,我坐公交车他们也坐,我骑自行车他们也骑……照样有同学让其父母开车尾随我”),这是典型的关系妄想,即把实际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最后,李某还患有特殊意义妄想(“上课我说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故意要看我的笑话,他们为什么都要和我作对呢?”),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除了妄想症状,李某还有幻听的症状(“我连上课时都能听到她们俩议论我”、“总是有声音和我对话,让我‘滚蛋,滚蛋’。”)。而错觉则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66)【答案】BCD

单选:77.李某说“我连上课时都能听到她们俩议论我”,最可能的是()。

A.目前无法判断真伪

B.真性幻听

C.可能存在他人评价

D.假性幻听【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幻听概念的掌握情况。幻觉是一种无对象性的知觉。而按幻觉体验的来源,有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两种:1)真性幻觉: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2)假性幻觉: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它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牙齿内),叙述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在本案例中,李某说“我连上课时都能听到她们俩议论我”,属于真性幻听。【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62)【答案】B

多选:78.李某认为别人讲自己的坏话,想害她属于()。

A.关系妄想

B.被害妄想

C.夸大妄想

D.自罪妄想【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妄想概念的掌握情况。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第二,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在本案例中,李某认为组长讲自己的坏话,要迫害她(“她们两个人下了课就坐在一起嘀咕,有一次我去组长办公室,她俩看我进来立刻不说话了,肯定是在说我坏话,商量怎么害我,怕我听见。”)属于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而夸大妄想是指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而自罪妄想是指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甚至自己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惩罚,以至拒食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其罪。【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66)【答案】AB

多选:79.李某说有同学跟踪时所举的例子,表明其存在()。

A.关系妄想

B.特殊意义妄想

C.被害妄想

D.物理影响妄想【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妄想概念的掌握情况。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第二,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在本案例中,李某认为新旧组长在监视她(“她们还派同学监视我,呼啦啦一群人,我坐公交车他们也坐,我骑自行车他们也骑……照样有同学让其父母开车尾随我”)属于关系妄想和特殊意义妄想。被害妄想是指患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甚至在其食物和饮水中放毒等。影响妄想(delusion of physical influence)是指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患者不能自主;如果患者认为这种操纵其精神活动的外力是由某种先进仪器所发出的激光、X线、红外线、紫外线等(均为物理因素),就称物理影响妄想。【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66)【答案】AB

多选:80.李某的临床表现包括()。

A.存在感知觉障碍

B.思维被控制感

C.情绪高涨或低落

D.社会功能受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李某的临床表现有:1)存在幻听症状(知觉障碍);2)社会功能中度重度受损(“现在我都无法讲课了”)。选项B的思维被控制感和选项C的情绪高涨或低落资料中并没有提及。【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15~16)和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62)和变态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89)【答案】AD

单选:81.李某属于()。

A.心理正常

B.心理不正常

C.心理健康

D.心理不健康【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别的掌握情况。心理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心理不正常是指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及其他各类精神障碍。而心理正常又可以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有三种类型:1)心理问题;2)严重心理问题;3)神经症的心理问题。结合本案例,可以判断李某为精神分裂症,因此属于心理不正常。【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88)【答案】B

单选:82.李某最可能是()。

A.一般心理问题

B.神经症性问题

C.严重心理问题

D.精神病性问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的掌握情况。

咨询师在初诊时,首先要判断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在判断时,一般遵循三大基本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出现幻听症状);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上课我说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故意要看我的笑话,他们为什么都要和我作对呢?”);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表情惊慌,服饰不整”)。结合本案例,对照“三原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求助者心理异常已非常明显(出现幻听、妄想症状),且自知力完全丧失(“我才不去呢!我又没得精神病,我没病。”),因此属于精神病性问题,应及时转诊。【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6)【答案】D

单选:83.李某认为自己没病表明她()。

A.无判断力

B.无求治愿望

C.无自知力

D.不主动求医【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自知力的掌握情况。所谓自知力缺失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对自知力与求医行为的判断可以帮助咨询师鉴别精神病患者,通常精神病患者被动求医,且自知力丧失。神经症患者通常自知力完整同时求治愿望强烈。该求助者认为自己没病表明她自知力基本丧失。注意,李某认为自己没病与无求治愿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选项B不能选。【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实求助者的问题属于心理咨询范围(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8)【答案】C

单选:84.心理咨询师对李某适当的处理包括()。

A.进行心理咨询

B.药物治疗

C.进行心理治疗

D.转诊至精神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的掌握情况。

咨询师在初诊时,首先要判断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在判断时,一般遵循三大基本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结合本案例,对照“三原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求助者心理异常已非常明显(出现幻听、妄想症状),且自知力完全丧失,因此属于精神病性问题,应及时转诊。【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6)【答案】D

案例九: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8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半年前结婚住在城里,每周末夫妻俩回郊区看望父母,妻子觉得回去得太频繁,居住也不方便,为此颇有微词。为照顾妻子的情绪,求助者改为两周回去一次。但母亲却嫌他回去太少,娶了媳妇忘了娘。一边是新婚的妻子,一边是辛辛苦苦抚养自己的母亲,到底照顾谁很让他左右为难,求助者为此很苦恼。近来经常为一些琐事发脾气,常常借酒消愁,觉得自己很无能,连这么小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让妈妈不开心,是不孝之子。不知如何面对未来的婚姻,为此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求助者:我是第一次进行心理咨询,不知道什么样的人能进行咨询?您看我的问题适合咨询吗?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的对象包括各种各样的人。

求助者:您打算用什么方法帮助我解决问题呀?

心理咨询师:我打算用求助者中心疗法,我先介绍一下,这个方法以完美主义为哲学基础,原理、技术、过程等……

求助者:您认为我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吗?

心理咨询师:我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因为我所信奉的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就是……

多选:85.心理咨询的对象包括()。

A.有心理问题的人

B.发作期精神病人

C.有实际问题的人

D.康复期精神病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咨询心理学中心理咨询对象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可分为三大类: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心理咨询的对象不包括精神不正常的人——精神病人,但是经过临床治愈之后,心理活动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已经基本转为心理正常的人则是可以的),此时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康复社会功能、防止疾病的复发。但是,对于临床治愈后的精神病人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时,必须严格限制在一定条件之内,有时必须与精神科医生协同工作。【考点分布】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418)【答案】ACD

多选:86.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技术包括()。

A.设身处地地理解

B.坦诚地交流

C.顺其自然地诉说

D.无条件接受【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求助者中心疗法技术的掌握情况。求助者中心疗法由罗杰斯创立,该方法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人的潜能,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强调人的价值、意义和独立人格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促进求助者自信、自强。为此,求助者中心疗法特别重视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为求助者所创造的平等、理解、接纳、鼓励这一氛围的意义,强调要以求助者为核心,给求助者以真诚、准确的通情达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技术包括:1)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2)坦诚交流的技术;3)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求助者中心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105~109)【答案】ABD

单选:87.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

A.积极乐观的

B.理性客观的

C.消极悲观的

D.难以改变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求助者中心疗法的掌握情况。求助者中心心理治疗理论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该理论把人看作是一个努力寻求健全发展的人。罗杰斯坚持认为人们是值得信赖的,可利用的“能源”是丰富的,并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够进行积极的改变,过着有效的丰富的生活。其基本观点是: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3)人是可以信任的。【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求助者中心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11)【答案】A

单选:88.根据求助者中心疗法,“觉得自己很无能……是不孝之子。”表明求助者出现心理失调的原因是()。

A.对自己能力的错误认知

B.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C.自我概念与经验不协调

D.与客观现实不相适应【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求助者中心疗法中自我概念的掌握情况。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非常重视人的自我概念。但自我概念不同于自我。自我是指求助者真实的本体,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在该理论中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经验或肌体的真实的自我相一致的。自我概念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个人与生活中的重要其他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我概念是由大量的自我经验和体验堆积而成。人的行为是由他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比如,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他接受与处理经验的方式与态度。在本案例中,根据求助者中心疗法,该求助者出现心理失调的原因是自我概念与经验不协调。【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求助者中心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13)【答案】C

多选:89.设身处地理解的具体技术包括()。

A.关注

B.语言交流

C.沉默

D.非语言交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求助者中心疗法的掌握情况。在求助者中心疗法中,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是指从求助者的角度去知觉他们的世界,并把这种知觉向求助者交流出来。促进这种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包括关注(attending),设身处地的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以及使用沉默的技术等。【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求助者中心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05)【答案】ABCD

单选:90.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是()。

A.结构主义

B.人本主义

C.完美主义

D.机能主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求助者中心疗法的掌握情况。求助者中心疗法由罗杰斯创立,该方法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人的潜能,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强调人的价值、意义和独立人格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促进求助者自信、自强。为此,求助者中心疗法特别重视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为求助者所创造的平等、理解、接纳、鼓励这一氛围的意义,强调要以求助者为核心,给求助者以真诚、准确的通情达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求助者中心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105~109)【答案】B

案例十:

下面是某求助者的WAIS-RC的测验结果:

单选:91.在合计言语测验或操作测验的量表分时,若缺一项分测验,则需要()。

A.补做备用测验

B.宣布测验无效

C.计算加权分数

D.给予补充说明【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成人智力测验计分的掌握情况。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中,测验结果的原始分(将一个分测验中的各项目得分相加)需要换算成量表分,称分测验的原始分(或称粗分)。缺一项分测验时,要计算加权分。【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57)【答案】C

多选:92.与一般人的成绩相比较,该求助者强项包括()。

A.相似性

B.木块图

C.数字广度

D.图片排列【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成人智力测验计分的掌握情况。WAIS-RC各项分测验的常模平均数为10分,标准差为3分(标准二十分)。在比较各分测验的差异时,计算是按年龄量表分进行的,并且是自身的比较。如与他人的成绩相比较,应以10分为平均数,即13分及以上为强项,7分及以下为弱项。在本量表中,该求助者量表分在13分及以上的分测验有:知识(14)、领悟(13)、算术(14)、词汇(16)、相似性(15分)、填图(13)和图片排列(14)。【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57)【答案】AD

单选:93.该求助者的VIQ成绩比PIQ成绩,高出()。

A. 31分

B. 19分

C. 44分

D. 12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掌握情况。韦氏智力量表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该求助者的操作智商(Performance Intelligence Quotient, PIQ)为101分。言语智商(Verb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VIQ)为132,总智商(Full scale Intelligence Quotient, FIQ)为120。因此,VIQ比PIQ高出31分,由于两者差异达15分以上,表明该求助者:1)言语技能发展较操作技能好;2)听觉加工模式发展较视觉加工模式好;3)可能在完成实际行动或任务上有困难;4)可能操作能力差;5)可能有运动性非言语技能缺陷。【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测验结果的解释→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的解释(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214~215)【答案】A

多选:94.本教材中介绍的儿童行为量表,其特点包括()。

A.属于自评量表

B.量表内容分为三部分

C.被评对象年龄范围4~16岁

D.用于诊断儿童心理障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儿童行为量表的掌握情况。儿童行为量表或儿童行为清单(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适用于4~18岁的儿童。本量表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般情况、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量表的填写一般可以由熟悉儿童的父母或照料者进行填写(选项A有误),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了解,填写其最近半年来的情况。该量表主要来识别和评价行为和情绪问题高危儿童,但并不能给出心理障碍的诊断(选项D有误)。【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特殊心理评估的实施→儿童行为量表(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00~p.201)【答案】BC

案例十一:

下面是某求助者MMPI-2的测验结果:

多选:95.关于该求助者的测验结果,正确的说法包括()。

A.无症状夸大或诈病倾向

B. 370题以后的回答无效

C.不加区别地对项目作肯定回答

D.有50道题回答矛盾或无法回答【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的掌握情况。Fb量表(称后F量表),是依据被试者对某些项目的极端应答率而得到的,提供了检查被试者对370题以后项目的答案效度的手段,由于该量表分为52分(T分在40~60分属于正常,30分以下或70分以上为显著异常),因此可以认为370题以后项目的回答有效。又F量表分数为63分,没有超过70分,若超过则属于症状夸大模式,表示该求助者高度夸大了自己的问题,呈现的症状各部相关联,心理状态混乱(或者在装坏或诈病)。VRIN分高表明被试者不加区别地回答项目;TRIN高分表明被试者不加区别地对测验项目给予肯定回答(该求助者该项目的量表分为63分,偏高),低分则相反,表明被试者倾向于作出否定的回答。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VRIN量表的得分为47分,为正常范围得分。而Q量表的原始分是前后回答矛盾与“无法回答”的题数之和,该求助者的Q量表的原始分为11分,故有11道题回答矛盾或无法回答。因此,选项BD有误。【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测验结果的解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及MMPI-2)的解释(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219~225)【答案】AC

多选:96.该求助者的临床量表结果提示()。

A.编码类型属于突出编码

B.可能诊断为疑病症

C.可能诊断为癔症

D. Hs量表的原始分为24【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的掌握情况。在MMPI量表中,有5个量表的原始分数上需加上一定比例的K分:Hs+0.5K、Pd+0.4K、Pt+1.0K、Sc+1.0K、Ma+0.2K。由于K分等于12,因此,Hs量表(疑病量表)的原始分为:29-0.5K=23。故选项D有误。编码类型是由临床量表剖析图中得分最高的两个或若干个量表构成,构成编码的量表的T分须大于或等于60分(中国常模),并由该量表数字名称顺序记之。编码类型通常只考虑量表l(Hs)、量表2(D)、量表3(Hy)、量表4(Pd)、量表6(Pa)、量表7(Pt)、量表8(Sc)及量表9(Ma);而量表5(Mf)及量表0(Si)一般不做编码分析。编码类型可分为突出编码和非突出编码。突出编码类型中分数最低的量表,要比没有进入编码的其他临床量表中分数最高者至少高出5个T分;而两者相差不足5个T分的编码则为非突出编码。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量表1(Hs)的得分最高,其次是量表3(Hy),因此,其编码类型为13/31,这种组合的求助者,往往被诊断为疑病症或癔症。由于进入编码的量表的最低分(71)要比没有进入编码类型的量表的最高分(65)高出6个T分。因此,为突出编码。【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测验结果的解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及MMPI-2)的解释(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219~225)【答案】ABC

单选:97.临床量表剖面图模式属于()。

A. A类神经症

B. B类神经症

C. C类神经症

D. D类神经症【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典型的临床量表剖面图模式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在该求助者临床量表剖面图中,量表1(Hs)、量表2(D)和量表3(Hy)的分数均高于60分,量表1和量表3的分数分类最高分和次高分,且比量表2高出至少5个T分(6个T分)。因此,属于A类神经症剖面图。表明该求助者通常把个人烦恼以合理化的和社会可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容易把心理问题转化为许多躯体不适,特别是各种各样的疼痛(如头痛、背痛、颈部痛、肢体痛、眼痛)。反映着被试者存在许多心理应激和应对无能,而且这些躯体不适往往都是紧随在应激之后发生的。由于量表1比量表3明显升高,表明求助者倾向有更多的模糊不清和普遍性的躯体不适,且感到困惑和悲观。【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测验结果的解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及MMPI-2)的解释(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28)【答案】A

单选:98.用于评价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及其变化的测评工具是()。

A. BRMS

B. HAMD

C. BPRS

D. HAMA【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的掌握情况。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由Overall和Gorham于1962年编制,是临床专业人员使用的评价精神病人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及其变化的测评工具之一。该量表适用于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大多数重性精神病患者,尤适宜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本量表初版为16项,以后增加到18项。我国量表协作组又增添了2项(工作和自知力),共为20项。BPRS一般归纳为5个因子:1)焦虑忧郁,2)缺乏活力,3)思维障碍,4)激活性,5)敌对猜疑。每个因子分在0~7分之间。BPRS总分反映精神病性障碍的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83)【答案】C

单选:99.HAMA量表的因子数量为()。

A. 2

B. 3

C. 5

D. 7【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掌握情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由汉密尔顿(Hamilton)于1959年编制。最早是精神科临床中常用的量表之一,包括14个项目,主要涉及躯体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两大类因子结构。《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将其列为焦虑症的重要诊断工具,临床上常将其用于焦虑症的诊断及程度划分的依据。【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79)【答案】A

多选:100.MMPI-2的内容量表,包括()。

A. A型行为量表

B.焦虑紧张量表

C.酗酒量表

D.自我力量量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第二版(MMPI-2)的掌握情况。MMPI-2所含量表包括三类:基础量表、内容量表和附加量表。其中,内容量表有14个分别是:1)焦虑紧张量表(ANX);2)恐惧担心量表(FRS);3)强迫固执量表(OBS);4)抑郁空虚量表(DEP);5)关注健康量表(HEA);6)古怪思念量表(BIZ);7)愤怒失控量表(ANG);4)愤世嫉俗量表(CYN);8)逆反社会量表(ASP);9)A型行为量表(TPA);10)自我低估量表(LSE);11)社会不适量表(SOD);12)家庭问题量表(FAM);13)工作障碍量表(WRK);14)反感治疗量表(TRT)。其中酗酒量表和自我力量量表为附加量表。【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特殊心理评估的实施→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第二版(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04)【答案】AB第二部分 案例问答题(1~8题,满分100分)

本部分采取专家阅卷。请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用钢笔、圆珠笔按要求作答。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6岁,高中毕业,个体商户。

案例介绍:求助者借30万元炒股,损失惨重,体验到了股市的可怕与无情。但不甘心失败,平时连吃饭、上厕所都想着股市,无心照顾生意。自从炒股后,似乎变了一个人,连自己都怀疑心理有些不正常了,情绪总是被股票的跌涨左右。后悔炒股,却欲罢不能。近半年来吃不好,睡不香,经常做噩梦,注意力无法集中。想起大盘心里就发慌,担心股票继续下跌,担心自己身无分文了该怎么办?为还钱发愁,恨自己无能,非常痛苦,情绪低落。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家境一般,父母离异,随母亲长大,对母亲十分孝顺。从小做事循规蹈矩,不冒险。好不容易和女朋友开起一家小店,没想因炒股导致女朋友与他分手。春节也没回家看母亲。

请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10分)

答: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可分为心理症状和生理症状:(1)心理症状:自责、情绪低落、担心、痛苦、注意力不集中,悔恨。(每个1分,共6分)(2)生理症状:失眠、噩梦、食欲下降、心慌。(每个1分,共4分)

2.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及依据是什么?(20分)

答:对该求助者的初步心理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4分)

诊断依据:(1)按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原则(1分),该求助者的主客观是一致的,内在的精神活动与外在的行为表现是一致的,个性是相对稳定,说明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病。(5分)(2)症状由炒股失败问题引起,属于强烈现实刺激。(2分)(3)精神负担重,存在内心痛苦。(2分)(4)病程:症状持续半年。(2分)(5)严重程度:求助者的症状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2分)。(6)症状不是由躯体疾病所致。(2分)

3.造成该求助者主要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0分)

答:造成该求助者主要心理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生物原因(0.5分):本案例未见明显生物原因。(0.5分)

二、社会原因(1分):(1)家庭经济条件一般。(0.5分)(2)负性生活事件,炒股失败赔钱,父母离异。(1分)(3)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作用。(0.5分)

三、心理原因(1分):(1)认为自己无能的错误认知。(1分)(2)存在不合理的信念:炒股一定能挣钱。(1分)(3)缺乏有效解决自身问题的行为模式。(1分)(4)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1分)(5)个性因素:追求完美,患得患失。(1分)

4.请简述贝克抑郁情绪模型中的任意两种认知曲解类型。(10分)

答:贝克抑郁情绪模型中的认知曲解类型有(任意两个,说出定义即可,每个5分):(1)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2分);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自己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3分)(2)任意推断(2分):缺乏事实依据,草率地下结论。(3分)(3)选择性概括(2分):仅依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3分)(4)过度引申(2分):在一个小失误的基础上,做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3分)(5)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2分):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而贬低自己的成绩或优点。(3分)(6)个人化(2分):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3分)(7)选择性消极注视(2分);选择一个消极的情绪的细节,并记住、而忽略其他方面。(3分)(8)情绪推理(2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3分)(9)应该倾向(2分):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自己和别人。(3分)(10)乱贴标签(2分):一种以偏概全的形式,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完事。(3分)

5.本案例中如果应用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其具体程序是什么?(10分)

答:梅肯鲍姆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的具体程序是:(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像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2分)(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2分)(3)教给求助者觉察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2分)(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2分)(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2分)

6.简述求助者中心疗法的自我理论。(10分)

答:求助者中心疗法自我理论的要点是:

一、自我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的动机。(4分)

二、自我理论的概念:(1)经验。(2分)(2)自我概念。(2分)(3)价值的条件化。(2分)

7.本案例中如果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其特点是什么?(20分)

答: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是:(1)求助者和咨询者是合作关系。(4分)(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4分)(3)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4分)(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和结构性目标的短期和教育性治疗。(4分)(5)强调家庭作业,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2分)(6)让求助者在治疗中和治疗外都承担一种主动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2分)

8.在心理咨询中应如何选择咨询方法?(10分)

答:在选择咨询方法时,应注意:(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3分)(2)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3分)(3)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2分)(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2分)2010年5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1~16题)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请根据题意的内容和要求答题,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错选、少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B.道德依附于法律,衬托法律的权威

C.道德始终滞后于法律的发展

D.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具备相同的规范功能【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掌握情况。A选项考察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两者的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从国家产生以来,道德与法律都是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道德和法律在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叠现象。B、C、D三项考察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在调节范围上,道德的适用范围广,而法律的适用范围相对窄;在调解主体上,道德调节的主体比法律广泛;在调节方式上,法律调节具有强制性、滞后性特点,道德调节具有明显的自觉性、事前性特点。考生应注意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这两道题目都可能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考点分布】职业道德概述→道德与职业道德→道德(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3)【答案】A

2.英美等国的《从政职业法》、《荣誉法典》,其类型属于()。

A.行政许可法

B.宪法

C.职业道德法典

D.劳动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当代西方各国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做法与经验的掌握情况。英国颁布的《荣誉法典》和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从政职业法》,都是典型的职业道德法典。这样的法典,对推进职业道德的建设是一种强有力的措施,也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借助法制化和制度化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既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考点分布】职业道德概述→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国外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p.20~21)【答案】C

3.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荣辱观

B.为人民服务

C.爱岗敬业

D.诚实守信【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的“五个要求”的掌握情况。职业道德的“五个要求”,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服务群众就是为满足群众需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为人民服务在职业道德中的具体表现,是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本质。服务群众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爱岗敬业表达了从业者对职业饱含深情,忠于职守和勤奋努力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境界。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是每位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规范。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是一项根本的职业道德。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办事时要公正、客观、不徇私情,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处理问题,这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准则。奉献社会就是不以获得报酬为最终目的,自愿为他人、为社会付出劳动的行为。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这四项规范相比,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中的最高境界。【考点分布】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的“五个要求”(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28)【答案】B

4.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勤勉”的本质要求是()。

A.总是处于忙碌状态之中

B.早来晚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C.即使心猿意马,也要干好本职工作

D.按照计划来开展工作,不能随意地把问题往后拖延【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的掌握情况。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即忠诚、审慎、勤勉。忠诚是指从业人员忠实于服务对象并对自己的委托人认真担负职责、以寻求实现职责的最优效果的强烈态度和意向。审慎是指选择最佳的手段以实现职责最优的结果,并努力规避风险。审慎要求重视过程和结果,仔细思考各种手段的利弊得失,尽可能的选择好的手段。勤勉要求按照计划性来开展工作,不能随意地把问题往后拖延,把困难放在后面。考生应注意审慎的本质要求,这道题目可能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考点分布】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忠诚、审慎、勤勉→三个准则的描述(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36)【答案】D

5.在IBM公司的员工雇佣标准中,居于先决地位的条件是()。

A.逻辑分析能力

B.适应环境的能力

C.创新能力

D.敬业精神【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敬业的掌握情况。敬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敬业是从业人员在职场立足的基础;2)敬业是从业人员事业成功的保证;3)敬业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考生应该注意从业人员在职场的立足基础,此题可能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还要注意一下敬业的特征,即主动、务实、持久,此题可能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考点分布】敬业→人在职场——敬业的重要性→敬业是从业人员在职场立足的基础(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81)【答案】D

6.在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诚”、“信”关系的要求是()。

A.宁可“不诚”于己,也要“有信”于人

B.承诺的事情要量力而为

C.“信”是“诚”的基础

D.“诚”、“信”均无前提,既已承诺,就要履行【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诚信的内涵的掌握情况。“诚”的基本含义是尊重客观实情,真诚待人不虚妄,忠于本心,言行一致,所以A选项错误。履行承诺,要真心实意、竭尽全力,所以B选项错误。诚是信的基础,信用作为忠于自己诺言和义务的道德品行,需要诚实的道德基础,所以C选项错误。诚信是没有前提的,有承必践、有约必履,即履行承诺或义务,要真心实意、竭尽全力兑现诺言,不食言,不走过场,不虚情假意,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所以D选项正确。考生应注意诚信的特征,即通识性、智慧性、止损性、资质性,可能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考点分布】诚信→把握精髓——诚信的内涵→诚信的含义(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106)【答案】D(请结合下列事例和所学职业道德知识,回答第7~8题)

目前,随着电脑和网络等自动化办公条件的改进,员工利用网络干私活的现象既隐蔽又普遍,如处理私人信件、网上聊天、下载音乐、玩在线游戏等。有调查显示,关于干私活的员工个人,在中国每周花费时间为5.6小时,比例达到60%;在印度,员工比例为26%;在巴西,员工比例为6%。美国等国家同样存在此类问题,但员工比例普遍较低。但是,由于利用网络干私活会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为此,美国通过立法形成一项新法案,规定公司可以对员工进行监视,而员工则不能够要求公司停止对其监视。

7.根据上述事例,可以判定()。

A.中国员工的职业素质是世界上最差的

B.对中国员工来说,职业道德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几乎不起作用

C.宽松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成效

D.加强中国员工公私分明的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公道的要求的掌握情况。公道的要求,即平等待人、公私分明、坚持原则、追求真理。要做到公私分明,需注意三点:1)要有法律意识;2)要有慎微意识;3)要有大局意识。要做到平等待人,需注意三点:1)树立市场面前顾客平等的观念;2)树立按贡献取酬的平等观念;3)树立按德才谋取职位的平等观念。坚持原则应注意下面三点:1)立场要坚定;2)方法要灵活;3)要以德服人。追求真理体现在以下四点:1)要加强学习;2)要敢于牺牲;3)不盲目从众;4)不盲目唯上。【考点分布】公道→践行规范——公道的要求→公私分明(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139)【答案】D

8.根据上述事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员工来说,美国法律处于十分强势的地位

B.“德”、“法”并用,能够取得更好的管理实效

C.在网络时代,员工干私活的问题将无法根本解决

D.公司对员工进行监视,侵犯了员工的人格及隐私权【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修养的掌握情况。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劳动者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职业生涯的拓展;2)有利于职业境界的提高;3)有利于个人成长成才。道德弥补了法律约束的不足,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两者并用,在管理上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B选项正确。【考点分布】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职业生涯的拓展(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65)【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下列说法中,属于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精华的是()。

A.公忠为国的社会责任感

B.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拼搏精神

C.以礼待人、尊卑有序的和谐观念

D.见利思义、以利显义的价值取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精华是:1)公忠为国的社会责任感;2)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3)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拼搏精神;4)以礼待人的和谐精神;5)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6)见利思义,以义取利的价值取向。【考点分布】职业道德概述→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我国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16)【答案】ABC

10.当代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A.加强道德立法

B.注重信用档案体系的建立

C.实行职业道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D.进行严格的岗前和岗位培训【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外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当代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是:1)加强道德立法工作;2)注重信用档案体系的建立;3)严格的岗前和岗位培训。考生应注意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精华的内容,表现在4个方面:1)社会责任至上;2)敬业;3)诚信;4)创新,此题可能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考点分布】职业道德概述→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国外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20)【答案】ABD

1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从业人员应遵循的职业行为准则包括()。

A.以人为本

B.热爱科学

C.服务群众

D.奉献社会【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的“五个要求”的掌握情况。职业道德的“五个要求”,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所以C、D两选项符合题意。【考点分布】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的“五个要求”(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27)【答案】CD

12.关于职业化标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建立职业化标准是实施职业化管理的关键步骤

B.确立职业化标准的基础主要依靠直觉、职业道德和制度变化

C.在公司治理上,要采取战略规划和实施决策标准化

D.在企业价值观指导下,规章制度要进行法制化的标准体系的改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化管理的掌握情况。建立职业化标准是实施职业化管理的关键步骤,建立一个统一的、符合组织发展目标的职业化标准体系,对组织健全文化和促进职业技能开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A选项正确。职业化管理要求不是靠直觉和灵活应变,而是靠职业道德、制度和标准,所以B选项错误。战略管理和决策管理是一个宏观性的制度,它要求企业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战略规划并进行科学决策,所以C选项正确。企业核心价值指导下的规章制度是另一个法制化的标准体系,所以D选项正确。【考点分布】职业化与职业道德→职业化管理→建立职业化标准(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49)【答案】ACD

13.职业技能的特点包括()。

A.时代性

B.专业性

C.层次性

D.综合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技能的特点的掌握情况。职业技能是指从业人员从事职业劳动和完成岗位工作应具有的业务素质,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特点包括:时代性、专业性、层次性、综合性。【考点分布】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内涵、特点与作用→职业技能的特点(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53)【答案】ABCD

14.要求员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意义在于()。

A.它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B.它是培养员工习惯性反应能力的需要

C.它是维护技术先进性的有效手段

D.它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纪律要求的掌握情况。遵守和践行职业纪律包括学习岗位规则、执行操作规程、遵守行业规范、严守法律规范四个层面。从业人员一定要按照操作规程做工的原因是:操作规程是经过科学设计和实践检验必须遵守的工作流程和程序,它集中了许多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是长期从业活动和从业实践的精华,是必须坚持的工作步骤和技术要领。按照操作规程开展工作,就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否则就会影响生产质量,甚至造成残次品,严重者会危及财产和生命安全。通过该题,考生应注意一下职业纪律的要求,即学习岗位规则、执行操作规程、遵守行业规范、严守法律法规,可能会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考点分布】纪律→践行规范——纪律的要求→执行操作规程(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170)【答案】ACD

15.下列说法中,符合世界500强企业关于优秀员工的核心标准的是()。

A.良好的人际关系

B.自动自发地工作

C.善于反思,寻找借口

D.注重执行,少提建议【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的综合掌握情况。世界500强企业优秀员工的12条核心标准是:敬业精神;忠诚;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自动自发地工作;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不找任何借口;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好的建议;维护企业形象;与企业共命运。【答案】AB

16.根据《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正确的说法是()。

A.企业应根据有关规定配备能源计量器具

B.重点企业应实行综合能耗考核和单项消耗考核制度

C.引进国外工艺和设备,节能效果好的优先引进

D.节能机构的相关人员必须无条件地接受节能培训【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节约的要求的掌握情况。《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部以及各地有关计量工作的规定,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具体要求按《化工企业计量管理暂行规定》,所以A选项正确。第十七条规定:企业要定期进行能源消耗分析,分析方法可开展能量平衡测试、能源审计,重点耗能企业和产品应当实行综合能耗和单项消耗考核制度,有条件的企业、节能先进企业应开展能源审计,所以B选项正确。第四十五条规定:引进国外工艺和设备,必须综合考虑技术条件、经济效益和能耗水平,节能效果好的优先引进,能耗高的限制引进,所以C选项正确。第五十七条规定:企业主管节能工作的厂长、节能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有关操作工人,都应当有计划地接受节能培训,所以D选项错误。【考点分布】节约→践行规范——节约的要求→艰苦奋斗(参见职业道德教材p.208)【答案】ABC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您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其中一个选项作为您的答案。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择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单项选择题(第17~25题)

17.如果你在某次活动中认识了几个“新朋友”,你会()。

A.因为没有利害冲突,觉得比过去的朋友更为亲切

B.要把他们发展成为与自己的老朋友一样的朋友

C.所谓“新朋友”只是一种交际上的说法而已,一般并不可靠

D.随缘

18.如果你在某个特殊环境下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掌握着一种新技术,这种技术恰恰是你目前所在公司所梦寐以求的,你会()。

A.劝他“跳槽”,马上到你所在公司来

B.马上把这一情况向公司领导进行汇报

C.私下和对方商量一下,如何把他的技术变成经济效益

D.研究如何把他的技术弄到自己的手里

19.对于“蜗居”一族,你的感受是()。

A.他们太可怜

B.可以肯定,他们的父母不是大款

C.“蜗居”现象都是房地产开发商造成的

D.他们将来的生活会好起来的

20.时代变化不断加快,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对此,你的感受是()。

A.新奇并乐于接受

B.制造新事物的那些人一定很闲暇

C.有时会烦躁不安

D.没有特别的感受

21.在你看来,除官方信息外,网络上所发布的信息()。

A.绝大部分是虚假的,自己从来不相信

B.绝大部分是真实的,自己会相信

C.上网只是为了娱乐,不关心信息真伪

D.“真”、“假”同在,希望政府对信息发布进行监管

22.假如你在火车站候车,见一乘客手里拎着沉重行李,举步维艰,四处张望,很是无助。这时,有陌生人走过来,表示要帮助乘客,但被拒绝了。你认为这位乘客的心理会是()。

A.不信任陌生人

B.不信任眼前的这位陌生人

C.半信半疑

D.不信任任何人

23.日常工作中,领导要求你做一些简单而平凡的小事儿,你的看法是()。

A.对小事儿不屑一顾,大材小用

B.领导不重视自己

C.既然是领导要求做的,那就做

D.会尽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儿

24.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喜欢下属听话的人,但你发现在“听话”和“干好工作”之间时不时地会出现矛盾。事实证明,凡听了上司的话,工作就会产生纰漏。为此,你的选择一般会倾向于()。

A.听话

B.把活计干好

C.辞掉工作

D.表面上听话,实际上干自己的

25.对于公司目前的管理制度,你的看法是()。

A.需要彻底修改

B.需要适当完善

C.申请调换岗位

D.不关心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第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26~85题,每题1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26.脑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

A.距离知觉

B.运动知觉

C.时间知觉

D.方位知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时间知觉概念的掌握情况。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均属空间知觉,前者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称深度知觉;后者是以自身作为参考的知觉,如头顶为上,脚底为下,脸对为前,背对为后,左右也是以身体为参照的。而运动知觉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时间知觉则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与知觉→知觉的种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4)【答案】C

2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色觉有缺陷的人一般不能说出物体的颜色

B.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饱和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

C.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原因造成的

D.红绿色盲的人看不见光谱上的黄和蓝【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色觉异常概念的掌握情况。色觉异常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部分色盲又可分为红绿色盲(不能看到光谱上的红色和绿色)和黄蓝色盲(不能看到光谱上的黄色和蓝色)。色觉异常的人一般能觉察到自己色觉上的缺陷,因为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感,他们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因此,能和正常人一样说出某种颜色的名称。色觉异常一般都是遗传因素造成的,例如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形基因,因此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遗传给自己的,而妈妈只是X隐形基因的携带者,她本身并不是色盲。所以,ABD的描述均有误,答案应选C。【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与知觉→各种感觉(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27~28)【答案】C

28.关于羞耻,正确的说法是()。

A.是一种负罪的情绪体验

B.公共场所会易化羞耻感

C.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D.羞耻者往往有良心上的自我谴责【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羞耻概念的掌握情况。羞耻是个体因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上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公开的情景会易化羞耻感。因此答案应选B。而有负罪的情绪体验以及出现的良心上的自我谴责是内疚。【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交情绪(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36)【答案】B

29.根据美国学者安德森的研究,个体最令人喜欢的品质是()。

A.善良

B.热情

C.真诚

D.聪明【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人际吸引因素的掌握情况。其中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安德森的研究结果表明,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品质分别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上述六个品质多少都与“诚”相关。这也表明以诚待人的中国古训是非常正确的。【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沟通与人际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58)【答案】C

30.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

C.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D.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关于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的掌握情况。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和自律道德判断阶段,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受他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此时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189~190)【答案】D

31.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发展阶段不包括()。

A.直观形象水平

B.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C.形象抽象水平

D.初步语言概括水平【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童年期儿童概括水平发展阶段的掌握情况。这三个水平分别是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和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初步语言概括水平不包括在内。【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16)【答案】D

32.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不包括()。

A.量表法

B.投射法

C.实验法

D.行为反应测量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测量方法的掌握情况。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和行为反应测量法。实验法不包含在内。【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态度→态度测量(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45)【答案】C

33.焦虑性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是()。

A.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

B.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

C.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

D.习惯性夸大潜在危险【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各类人格障碍的掌握情况。焦虑性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为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是依赖性人格障碍的特点,而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则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点。而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则是表演性人格障碍的特点。【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的精神障碍→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82)【答案】D

34.其数值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量表是()。

A.命名量表

B.顺序量表

C.等距量表

D.等比量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测量量表概念的掌握情况。所得数值如果可以进行乘、除运算,就意味着有绝对零点,即零点值存在含义,四类量表中,只有等比量表存在绝对零点,因此,答案选D。【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概述→测量与测量量表(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24)【答案】D

35.样本团体的特征比如职业等会影响测验结果,使得测验对于不同的团体具有不同的预测能力,测量学上称这些特征为()。

A.主观影响变量

B.测验变量

C.客观影响变量

D.干涉变量【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影响效度的因素的掌握情况。测验的效度和样本团体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关系,同一测验对不同的样本团体其效度有很大的不同,样本团体的异质性和干涉变量是两个主要的因素。所谓的干涉变量(moderator variable)是指由于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智力、动机、兴趣、职业等的影响,使得测验对于不同的团体具有不同的预测能力。【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效度→影响效度的因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67)【答案】D

36.弗洛伊德认为,正常心理活动的基础是()。

A.自我的力量足够强大

B.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达到力量平衡

C.意识活动成为心理活动的主要成分

D.潜意识活动成为心理活动的主要成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理论的掌握情况。精神分析论始于19世纪末,是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又称深层心理学。该理论主要是五个方面: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以及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只有这三方面相对平衡,才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因此,本题的答案应选B。【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8和106~107)【答案】B

37.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形式不包括()。

A.攻击

B.语言宣泄

C.退缩

D.多余动作【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咨询心理学中幼儿和童年心理咨询的掌握情况。儿童的心理障碍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十分复杂,但由于儿童表达情感不能像成人那样通过丰富的语言宣泄内心压抑,所以心理障碍更多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和退缩行为。【考点分布】咨询心理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427)【答案】B

38.对求助者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评估应该()。

A.是心理干预中的重要环节

B.在初步印象形成之前进行

C.在心理诊断完成之后进行

D.建立在初步印象的基础上【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严重程度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人员对资料整理分析之后,必须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就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方面,形成大致的判断,这称之为初步印象,基本确定求助者心理活动的薄弱环节。而后,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对当前的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予以评估。在进行心理诊断的同时,这类评估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求助者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评估应该建立在初步印象的基础上。【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35)【答案】D

39.个人化是认知曲解的一种形式,其表现是求助者()。

A.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负责

B.非常自我中心

C.主动为自己的过失或不幸负责

D.自控能力过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认知曲解的掌握情况。根据研究发现,常见的认知曲解有以下几种类型:1)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患者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自己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2)任意推断,指缺乏事实根据,草率地下结论;3)选择性概括,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4)过度引申,指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做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5)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指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而贬低自己的成绩或优点;6)个人化(personalization),指患者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7)选择性消极注视,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致觉得整个情境都染上了消极的色彩。8)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9)“应该倾向”,指病人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自己和别人;10)乱贴标签,这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形式,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完事。【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识别病因→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64)【答案】A

40.正移情是求助者对心理咨询师的一种()。

A.好感

B.依赖

C.帮助

D.反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识别和处理移情概念的掌握情况。移情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负移情,一种是正移情。所谓的负移情是指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人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情绪的对象,在咨询情景中,原有的情绪转移到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而正移情则是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的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出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分依恋、顺从。【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识别和处理移情(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10)【答案】A

41.内隐致敏法()。

A.通过场景想像体验焦虑

B.是一种系统脱敏法

C.利用想像产生厌恶刺激

D.基于操作条件反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概念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当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与生理反应。如此反复,结果使不适当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起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了这种不适当的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终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当行为。因此,其基本原理是经典的条件反射。厌恶疗法的一种改良方法是内隐致敏法——当求助者欲实施或正在实施某种不良行为时,在想像中主动呈现某种可怕后果或令人厌恶的刺激形象,致使两者形成条件反射,达到控制行为的治疗目的。【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厌恶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76)【答案】C

42.心理咨询师激发求助者自身潜力和行为能力,表明其使用了()。

A.行为矫正技术

B.设身处地理解的技术

C.语义分析技术

D.无条件积极关注技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无条件积极关注技术的掌握情况。艾根(1975)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称为尊重,并且指出它是一个高水平的咨询师的最高价值观。在艾根看来,咨询师可以不同方式向求助者表示对他们的尊重:表现为是从求助者的人性和发展的潜力这一基础上而对他的尊重;应承自己要与他们一起努力;把求助者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予以支持,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独特性;相信求助者有自我导向的潜力;而且相信求助者是能够做出改变的。在咨询过程中如果咨询师能表现以下四种行为,那么上述五种态度就会起作用:1)对求助者的问题和情感表示关注;2)把求助者作为一个值得坦诚相待的人来对待,并且持有一种非评价性的态度;3)对求助者的反应要伴有准确的共情(即设身处地的理解),并因此表示出对求助者的参考结构的理解;4)培养求助者的潜力,并以此向求助者表明他们本身的潜力以及行为的能力。【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求助者中心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09)【答案】D

43.临床研究表明,WAIS-RC中数字广度测验对智力较高者实际测量的是()。

A.短时记忆能力

B.注意力

C.瞬时记忆能力

D.稳定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智力测验的掌握情况。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由11个分测验组成,其中数字广度测验主要测量人的注意力和短时记忆能力。临床研究表明,数字广度测验对智力较低者测量的短时记忆能力,但对智力较高者实际测量的注意力,且得分高者未必会高。【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60)【答案】B

44.HAMD用于老年人时,在躯体症状的评分上可能()。

A.出现遗漏

B.非常片面

C.过度评价

D.非常准确【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掌握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HDRS),主要用来评定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工具,为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抑郁症状他评工具。HAMD总分能够较好地反映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但是并不是在所有年龄组人口中都具有较高的效度,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躯体疾病的存在,对老年抑郁症状的评定会对躯体症状进行过度评价。【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77)【答案】C

45.使用评定量表时,为保证评定者评定结果的一致性,一般要求Kappa系数()。

A.与Spearman系数一致

B.大于0.5

C.与Pearson系数一致

D.大于0.7【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如何提高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概念的掌握情况。评定量表,尤其是他评量表所依据的是评定者的主观判断,因此,其信度和效度比其他客观测验低。检验信度(一致性)的方法有:1)符合率,即两个或两个以上评定者检查同一批受评者,计算评定结果完全一致的人数占总评人数的比例。一般达到75%即可,达到90%比较理想,有时,符合率可以与卡方检验联合使用,如符合率较高,且评定者无统计学差异,则表明评定结果比较可靠;2)相关分析法,计算两名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常用的是Pearson积差相关或Spearman等级相关,对于多名评定者可以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法,一般相关系数 0.7以上即可接受,大于0.9则评定为结果较可靠;3)Kappa系数法,两名评定者、两种评定结果采用普通Kappa系数(K)计算方法即可;两名评定者、多种评定(多级评定)结果,则采用加权Kappa系数;多名评定者、多种评定结果则要用泛用Kappa系数(GK)计算方法。一般要求Kappa系数大于0.5,则认为评定者之间一致性检验符合要求。【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如何提高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89)【答案】B

46.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的情绪状态一般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情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心境、激情和应激概念的掌握情况。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体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激情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应激则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情绪、情感概述→情绪、情感的种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65)【答案】B

47.注意的起伏实际上是注意的()。

A.转移

B.动摇

C.循环

D.分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注意稳定性的掌握情况。对选择对象的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维持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在稳定的注意的条件,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称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意识与注意→注意的特征(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55)【答案】B

48.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

A.不能被意识到的

B.一种内隐信息

C.能被意识到的

D.一种主观臆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短时记忆特点的掌握情况。短时记忆中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项目,语言文字材料多为听觉编码,又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因此短时记忆又被称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记忆→三个记忆系统(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42)【答案】C

4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掌握情况。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生理自我到社会化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始于出生第八个月,三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大致从三岁到十三四岁,此时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而心理自我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这阶段需时十年,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和特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自我、身份与自尊(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14)【答案】A

50.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的观点。

A.马斯洛

B.詹姆士

C.罗杰斯

D.米德【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掌握情况。自我可以分为主我、客我与镜我,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个体的主观经验);客我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所有的关于他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经验的内容);镜我则是由他人判断反映的自我概念(C.H.Cooley,1902)。罗杰斯(C.Rogers)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我的方式。【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自我、身份与自尊(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13)【答案】C

51.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

A.主观体验

B.社会意识

C.客观需要

D.社会动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社交情绪的掌握情况。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的反映,社会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有消极的情绪体验。【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交情绪(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35)【答案】A

5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处于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的个体的特征是()。

A.对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

B.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

C.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D.强调惩罚的作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掌握情况。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可以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其中前习俗水平又可分为: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成人会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2)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习俗水平又可分为:3)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思想,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后习俗水平又可分为: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认识到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协商和民主的方式改变;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其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因此选项A是处于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的个体的特征,属于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而选项B则是前习俗水平第二阶段,选项C是习俗水平第一阶段,选项D是习俗水平第二阶段。【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93)【答案】A

53.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

A.观察学习的结果

B.激素变化的结果

C.自我发展的结果

D.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幼儿期性别角色社会化概念的掌握情况。关于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形成,有不同的理论解释。社会化生物学理论强调性激素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则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社会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10)【答案】D

54.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的一个重要鉴别点是()。

A.语速是否减慢

B.话语是否中断

C.语句是否通顺

D.话语是否流畅【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思维障碍概念的掌握情况。思维迟缓和思维贫乏均属思维形式障碍。思维迟缓(retardation of thought)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其特点是思维活动显著变慢,联想困难,对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是主要临床表现。患者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沉,反应迟缓。而思维贫乏(poverty of thought),是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非常简单。患者平时沉默寡言,很少主动讲话,被询问时,则回答:“没有什么要想,也没什么可说的。”回答时语速并不减慢,这是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的鉴别要点之一。【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64)【答案】A

55.根据印度学者古普塔的研究,由爱情结合的夫妻,一般是在婚后()年开始爱的情感减退。

A. 3

B. 5

C. 7

D. 9【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爱情概念的掌握情况。根据印度学者古普塔的研究,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彼此爱的情感不断减少,相反,由家庭之命而结合的夫妻,开始的爱情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超过了因爱而结合的夫妻们。【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爱情、婚姻和家庭→爱情(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73)【答案】B

56.某受测者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中言语智商为102.操作智商为110。已知两个分数都是以100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的标准分数。假设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7和0.88,则该受测者的操作智商()于言语智商。

A.低

B.不显著高

C.等

D.显著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测验信度概念的掌握情况。为了比较不同测验分数是否存在差异,需要明确差异分数的标222准误。计算公式为:SE=S(1-r+S(1-r),又两个测验的标准dxxxxxxyy2222差均为15,因此S=S=S=15,将r=0.87与r=0.88代入上述xxxxxxyy公式,计算可得差异分数的标准误为SE=7.5又题干询问操作智商是d否显著高于或低于言语智商,因此,对应的检验是双侧检验(当显著性水平是.05时,每侧显著水平为.025),对应的Z值为1.96,因此相应的差异区间为-14.7~14.7,而上述被试的差异分数为8分,因此两者测验分数的差异不显著。【答案】B

57.受被测者动机影响不显著的是()测验。

A.成就

B.能力倾向

C.智力

D.投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应试动机对测验的影响及投射测验概念的掌握情况。一般说来,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和智力测验受被试动机影响较大,只有被试动机强,才可能尽力回答,取得好成绩,但是投射测验问题模糊,刺激没有明确的意义,对被试的反应也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受被试应试动机影响较少。【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概述→心理测验的分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29)和测量心理学→心理测验的使用→被试误差及控制方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87)【答案】D

58.心理咨询师在提出心理评估报告时必须做原因诊断,原因诊断是判定()。

A.引发求助行为的原因

B.求助者临床症状的类别

C.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

D.求助者临床症状的性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心理评估报告概念的掌握情况。综合初诊资料,对求助者的问题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原因做出评估,评估时需要对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同时,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师还需要探明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即要做原因诊断。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要分别对其在求助者心理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做出评估。【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提出心理评估报告(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46)【答案】C

59.心理冲突的变形是()。

A.道德性的

B.精神病性的

C.现实性的

D.神经症性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心理冲突的变形概念的掌握情况。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之分。心理冲突常形有两个特点:1)它与现实处境有直接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如夫妻感情不和;2)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即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是道德的,另一方是不道德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两个特点:1)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联系,或者仅仅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情;2)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答案】D

60.尊重求助者,其意义在于()。

A.使咨询师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

B.使求助者获得自我价值感

C.使求助者充分显示自尊与自信

D.以上三点【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尊重概念的掌握情况。尊重意味着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对待。尊重求助者,其意义在于可以给求助者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的氛围,使其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使求助者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纳,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建立咨询关系→尊重(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54)【答案】B

61.使用系统脱敏法时,建构理想的焦虑等级,应当注意做到的是()。

A.每一级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

B.焦虑等级的设定主要取决于求助者本人

C.各焦虑等级之间级差尽量均匀

D.以上三点【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系统脱敏法概念的掌握情况。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 threpy)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其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法的工作程序有三步:1)学习放松技巧,让求助者想像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2)建构焦虑等级,既是对引发求助者特定焦虑的刺激因素的归纳整理,也是对求助者实施系统脱敏的必要准备,在求助者说出焦虑事件或情景后,要求其本人把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景排一个顺序,从引起最小的焦虑到最大的焦虑。理想的焦虑等级量表建构应当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层次,每一个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也是系统脱敏法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要使这一等级定量恰到好处,各个等级之间级差比较均匀,主要取决于求助者本人;3)系统脱敏,求助者在掌握放松技巧后,就可以开始系统脱敏训练了,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量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系统脱敏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67)【答案】D

62.生物反馈法源于()。

A.社会学习理论

B.动物内脏条件反射实验

C.生物医学技术

D.信息论中的反馈原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生物反馈法概念的掌握情况。生物反馈法(biofeedback therapy),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化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该法源于巴甫洛夫的动物内脏条件反射实验,后续研究者(他的学生贝科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皮层内脏相关学说,并指出,大脑皮层与内脏、腺体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功能关系,可以相互影响。后来实验心理学家米勒证明通常只能由经典条件反射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改变,也可以由操作型条件反射引起,即植物性神经系统也可以被个体随意控制(高明的瑜伽大师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心率、体温,甚至能使心跳达到每分钟300次,持续10分钟却安然无事)。【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生物反馈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82)【答案】B

63.CRT的测试结果,在转换为IQ分数之前,是先将受测者的原始分数转化成()。

A. Z分数

B.百分位数

C.标准分

D.百分等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联合型瑞文测验(Combined Raven Test, CRT)的掌握情况。CRT量表分数先将被试的原始分数换算为相应的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IQ分数。这里需要明确两个概念:百分位数(Percentile)和百分等级(Percentile Rank)。百分位数是将资料分成相等的100个部分,中间的99个切割点可以称之为第1、第2……及第99个百分位数,百分位数是一位置量数,旨在将有序资料的相对位置标示出来,由此看出资料的集中或分散的情形,整体资料是偏高还是偏低。而百分等级系指原始分数低于某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且只取整数值,也即分数高过多少百分比的人数,旨在比较该范围相对于全体资料的大小,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测验分数表示方法。【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联合型瑞文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63)【答案】D

6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英文缩写为()。

A. HAMA

B. SDS

C. HAMD

D. SAS【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掌握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全称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HDRS),主要用来评定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工具,为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抑郁症状他评工具。【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77)【答案】C

65.某儿童IQ得分为125,其智力等级属于()。

A.极超常

B.超常

C.高于平常

D.平常【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智力等级分布的掌握情况。根据韦氏智力测验的等级分布表,智商处于90~109为正常,110~119为高于平常,120~129为超常,130以上为极超常。【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58)【答案】B

66.在遇到危险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称为()。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情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心境、激情和应激概念的掌握情况。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体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激情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应激则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情绪、情感概述→情绪、情感的种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66)【答案】C

67.巴甫洛夫所说的动力定型是指()。

A.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的过程

B.一种神经过程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现象

C.强烈刺激作用下出现的条件反射抑制现象

D.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动力定型概念的掌握情况。巴甫洛夫发现几个高级神经过程活动的规律之一就是动力定型,动力定型是指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如我们每天先刷牙后洗脸就是一个反应定型。此外,巴甫洛夫指出,动力定型维持、发展和破坏会引起肯定或否定的情感,如一个人有睡午觉的习惯,一旦因为特殊原因,这天没有睡午觉,他整个下午就会觉得不舒服、不愉快。【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1)【答案】D

68.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对()声音的听觉。

A.低频

B.中频

C.高频

D.低频和高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听觉感受性的掌握情况。20岁之前听觉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提高,但是6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感受性逐步下降,丧失的范围由高频部分开始,逐步向低频部分过度,当扩展到中频时(如1000Hz~4000Hz)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表现为老年人的“耳背”。现在随着MP3的流行,MP3成为听力的杀手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年轻人因为长期听MP3,导致不但出现耳鸣,听力还退化到相当于60岁的老年人。【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与知觉→各种感觉(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8)【答案】C

69.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说明社会认知受()的影响。

A.动机

B.态度

C.图式

D.自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图式作用的掌握情况。图式是指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网络,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如一个人对他人的外貌比较关注,那么当遇到一个陌生人时,外貌就成为其关注的焦点;第二方面是影响记忆,即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即同化的过程(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相比之下,顺应(主体将不能同化的认知结构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出新的认知结构)的发生则需要个体付出更多的努力;第三方面则是影响自我知觉,即个体会根据已有的图式,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最后一方面则是影响对他人的知觉,即个体倾向于用图式来影响知觉对象。【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18),同时对比发展心理学中图式的概念及图式形成的两种形式:同化与顺应(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87)【答案】C

70.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的预测。

A.较准确

B.不变

C.不准确

D.变化【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归因概念的掌握情况。所谓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的分类有内因和外因、稳定归因和易变性归因以及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如果个体对可控性因素进行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相反,如果个体对不可控性因素进行归因,人们更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例如,如果张三觉得这次考试失败的原因是自己不努力,那么,下次遇到类似的考试时,如果他希望能考得好点,他就会努力准备;但是如果张三觉得考试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脑子笨或是试卷太难,那么下次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张三会觉得,即便自己努力也可能无能为力,因此会选择放弃努力,听之任之。【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23)【答案】A

71.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是()。

A.亲合动机

B.成就动机

C.归属动机

D.利他动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动机的掌握情况。主要的社会动机有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和利他动机等,所谓的亲合动机是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利他动机是指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主要的社会动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27)【答案】A

72.在发展心理学中,客体永久性是指()。

A.客体是永久存在的

B.前运算阶段儿童具有的思维特征

C.客体的耐用性

D.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客体永久性概念的掌握情况。所谓的客体永久性是指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概在9~12个月(感知运动阶段)的时候获取了客体永久性,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概述→发展心理的理论问题(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89)【答案】D

73.一般来说中年人的工作满意度()。

A.达到一生的最低谷

B.和青年期相比没有什么特点

C.达到一生的最高峰

D.起伏变化较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中年期职业发展的掌握情况。中年期的职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工作满意度,尽管多数中年人不再有升迁的机会,但是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却达到了一生的最高峰;二是工作绩效,对于依靠体力和反应速度的工作,中年期的工作效率有所下降,对于依靠认知技能的工作,工作绩效一直可以保持在很高的水平。【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中年期的心理发展→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39)【答案】C

74.意识清楚时出现的谈话内容缺乏逻辑性,可能是()。

A.思维松弛

B.思维不连贯

C.思维中断

D.破裂性思维【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思维障碍概念的掌握情况。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是破裂性思维的主要特点。【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64)【答案】D

75.根据许又新的发展标准,评估心理健康水平时应该对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A.项目

B.横向考察

C.背景

D.纵向考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评估心理健康三标准的掌握情况。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用三个标准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其中,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操作标准则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发展标准是指着重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和分析。衡量健康时,应该把三种标准综合考察。【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85)【答案】D

76.将不是常态分布的原始分数常态化,这一转换过程是()。

A.线性的

B.非线性的

C.直接的

D.间接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常态化(正态化)概念的掌握情况。将不是常态分布(正态分布)的原始分数常态化,这一过程的转化是非线性的。一般先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正态分布上相应的离均差,并可以表示为任何平均数和标准差。计算的步骤是:1)对每个原始分数计算累积百分比;2)在正态分布曲线的面积图表中,求出对应该百分比的z分数。【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常模→常模的类型(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42)【答案】B

77.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样本团体越同质,分数分布范围越小,测验效度就越()。

A.高

B.低

C.好

D.接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效度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样本团体的异质性是影响效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样本团体越同质,分数分布范围越小,测验的效度就越低;相反,样本团体越异质,分数分布范围就越大,测验的效度就越高。注:样本团体的异质性同样也会影响测验的信度,样本团体越同质,测验的信度就越低,相反,就越高。【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效度→影响效度的因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67)【答案】B

78.心理咨询师进行诊断评估时应该注意()。

A.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会自知力完整

B.神经症性求助者也会出现某些思维障碍C.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会有人格变化

D.神经症性求助者一般不具备人格基础【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的掌握情况。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因此,选项D有误);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患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对自己的症状是有“自知力”的;相反“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的求助者对自己的症状没有“自知力”(因此,选项A有误)。某些重性精神病的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而有些神经症也会出现某些思维和行为的异常,所以应全面综合地分析所获得的各项资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力求做出早期诊断。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伴有人格方面的某些障碍,如分裂性病态人格、偏执性病态人格等。【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28~30)和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神经症(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80)【答案】B

79.某求助者把“要成为强者”作为支配自己行为的原则,这可能属于()。

A.完全正确的价值观

B.功能失调性假设的一种类型——控制C.不应该出现的想法

D.功能失调性假设的一种类型——成就【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功能失调性态度的掌握情况。A.T.Beck把功能失调性假设归成三类,即:成就(需要成功、高的操作标准)、接纳(被人喜欢、被人爱)和控制(要左右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成为强者等)。这种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是人们评价生活事件、赋予经验事实以特殊意义,以及主宰人们处理事情方式的基础,是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这种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可为日后某种严峻的生活事件所启动,假设一旦启动,便有大量“负性自动想法”产生。【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识别病因→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61)【答案】B

80.心理咨询师将求助者谈话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称之为()。

A.概括

B.总结

C.归纳

D.释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释义概念的掌握情况。释义是从求助者的参考框架来说明求助者表达的实质性内容。这里需要与解释技术相区分,解释是在咨询师的参考框架下,运用自己的理论和人生经验来为求助者提供一种认识自身问题以及认识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影响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89)【答案】D

81.系统脱敏法起源于()。

A.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B.精神病人的临床实验

C.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研究

D.精神病学家的灵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系统脱敏法概念的掌握情况。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threpy)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其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系统脱敏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67)【答案】C

82.模仿法亦可称作()。

A.观察法

B.暗示法

C.示范法

D.参与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模仿法的掌握情况。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如何行为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模仿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78)【答案】C

83.在WAIS-RC中,仅按反应的质量记分的分测验是()。

A.数字符号

B.图片排列

C.图形拼凑

D.数字广度【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的掌握情况。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分两部分:言语测验与操作测验。言语测验又分为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和词汇六个部分;操作测验又可分为数字符号、图画填充、积木图、图片排列和图形拼凑五部分组成。其中,算术、积木图、数字符号、图画填充、图片排列和图片拼凑均有反应时间的限制,而数字广度则没有反应时间的限制,仅按反应的质量记分。【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154~157)【答案】D

84.在BPRS的5类因子中,不包括()。

A.思维障碍

B.焦虑忧郁

C.罪恶观念

D.敌对猜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的掌握情况。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由Overall和Gorham于1962年编制。它是精神科应用的最广泛的评定量表之一。本量表初版为16项,以后增加到18项。我国量表协作组又增添了2项(工作和自知力),共为20项。BPRS一般归纳为5个因子:1)焦虑忧郁,2)缺乏活力,3)思维障碍,4)激活性,5)敌对猜疑。每个因子分在0~7分之间。BPRS总分反映精神病性障碍的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82)【答案】C

85.MMPI-2包括10个临床量表和7个效度量表,它们均属于()。

A.内容量表

B.附加量表

C.基础量表

D.特殊量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第二版(MMPI-2)的掌握情况。MMPI-2所含量表包括三类:基础量表、内容量表和附加量表。其中,基础量表包括有10个临床量表和7个效度量表。【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特殊心理评估的实施→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第二版(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04)【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第86~125题,每题1分,共40分。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86.声音的性质包括()。

A.饱和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声音性质的掌握情况。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而与声音相对应的是声波,声波亦有三种性质,分别为频率、振幅和波形。声音的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而音色则由声波的波形决定。【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与知觉→各种感觉(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9)【答案】BC

87.表象的作用包括()。

A.积累理性知识

B.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C.为想像提供素材

D.创造新形象【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表象作用的掌握情况。表象的作用有:1)积累感性知识,2)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3)为想像提供素材。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是想像,并不是表象的作用。【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记忆→表象(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40)【答案】BC

88.有利于增加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

A.有吸引力的外貌

B.内疚体验

C.利他行为的榜样

D.利他的技能【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利他者的内部心理特征,前者又具体可分为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和环境会增加利他行为)、社会环境(情景中出现利他行为的榜样时会增加利他行为)、时间压力(个体很忙时,利他行为会减少)和利他的对象特点(如对象具有吸引力或与利他者相似);后者又具体可分为心境(个体心情愉悦时,利他行为会增加)、内疚(个体内疚时,利他行为会增加)、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及自我监控能力与利他行为成正相关)及利他技能(救助技能和手段的掌握会增加利他行为)。【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主要的社会动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134~135)【答案】ABCD

89.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包括()。

A.最初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

B.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对不同学科内容产生不同的兴趣

C.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D.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加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学习兴趣的发展的掌握情况。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对不同学科内容产生不同的兴趣;3)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只在低年级的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一定的作用。【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学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13)【答案】BC

90.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的表现包括()。

A.行为增多

B.意志减退

C.行为可理解

D.动作有目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精神运动性兴奋的概念的掌握情况。精神运动性兴奋是意志行为障碍的一种,常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动作和行为是有目的的,可以理解的,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的动作、行为增多与思维和情感不相协调。患者动作杂乱无章,动作和目的性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意志与行为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272~273)【答案】ACD

91.在压力作用后,出现滞后型临床症状,是由于潜在的模糊观念()。

A.因类似情境出现而被还原

B.因被赋予新意义而明朗化

C.再次发生效用并重新隐藏了起来

D.再次发生效用并表现在临床相上【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压力的临床相概念的掌握情况。压力经由中介系统进入临床相阶段后,临床症状又有及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两类。及时型症状,是响应压力后,经过中介系统的处理,迅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而滞后型临床相,是压力在中介系统中进行处理时,由于中介系统的子系统——认知系统对事件的性质和意义评估比较模糊,于是作为潜在的模糊观念积存起来,当后来类似的事件出现时,积存的模糊观念又被激活或还原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获得新意义的模糊观念明朗化,于是再次发生效用。一旦表现在临床相上,便形成滞后型临床相。【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压力与健康→压力的临床后果与中介系统(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19)【答案】ABD

92.如果两个复本的施测相隔一段时间,则称()。

A.重测复本信度

B.重测信度

C.复本信度

D.稳定与等值系数【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复本信度的掌握情况。如果两个复本的施测相隔一段时间,所得相关系数称重测复本信度或稳定与等值系数。由于稳定与等值系数既考虑了测验在时间上的稳定性,也考虑了不同题目样本反应的一致性,因而是更为严格的信度考察方法。【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信度→信度的评估方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50)【答案】AD

93.心理咨询师应该让求助者意识到(),才能帮助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A.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欲望

B.将合理的思想和欲望付诸行动

C.发展新的有效行为

D.把握建立合理模式的最佳时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咨询心理学中协助求助者建构合理行为模式概念的掌握情况。受到不合理行为模式困扰的求助者,若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必须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建立一种新的、合理的行为模式。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应该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鼓励求助者发展有效行为,从而使其摆脱苦恼、达到新的平衡。解决心理问题的要害,不在于求助者能否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欲望,而在于求助者能否将合理的思想和欲望付诸行动。因此咨询师只有让求助者意识到这两点,才能帮助其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而在求助者的确形成合理的想法,但仍然不能行动起来,求助者为此深感苦恼时是建立合理模式的最佳时机。因此答案应选B和C。【考点分布】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422~423)【答案】BC

94.心理咨询师在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时应该说明()。

A.求助者主动参与非常重要

B.求助者的隐私会得到保护

C.求助者有权终止咨询过程

D.求助者的某些问题难以解决【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心理咨询的性质的掌握情况。咨询师在向求助者表明可以对他提供心理学帮助之后,应立即简要地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确保求助者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如何进行的,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应当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协助”二字表明,咨询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求助者是否主动参与的态度和行动。此外,咨询是一个过程,有些问题不是一两次的交谈就可以解决的,有时会有迂回曲折甚至反复,有些问题甚至是难以完美解决的,为此,求助者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选项B中求助者的隐私会得到保护属于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而选项C中求助者有权终止咨询过程则属于心理咨询中求助的权力与义务的范畴,故答案应选A和D。【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如何进行初诊接待(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答案】AD

95.根据ICD-10,抑郁症的诊断要点包括()。

A.睡眠紊乱

B.自杀观念

C.心境低落

D.快感缺失【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抑郁症诊断概念的掌握情况。根据ICD-10,抑郁症的诊断要点是:1)心境低落或悲伤;2)兴趣或快感缺失。【考点分布】心理诊技能→鉴别诊断→识别重性精神病(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9)【答案】CD

96.价值条件化是()。

A.建立在他人评价基础上的

B.建立在自我评价基础上的

C.接受他人价值观的过程

D.对抗他人价值观的过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求助者中心疗法概念的掌握情况。价值条件化是求助者中心疗法中的一个概念。每一个人都存在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是人先天具有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价值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体的评价基础之上。个体在生命早期就存在着对于来自他人的积极评价的需要,即关怀和尊重的需要。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别人好评,被别人赞赏时,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人会感到自尊,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需要的满足常常取决于别人,如父母在评价孩子行为时,常常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决定是否给予孩子关怀和尊重。也就是说,父母的这种尊重是有条件的,即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喜欢,则将父母的价值观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一旦孩子将父母的价值观当作自己的自我概念时,其行为就不再受机体评价过程的指导,而是内化了别人的价值规范的指导,这就是价值条件化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个体的现实倾向,因此用这一过程反映现实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一旦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不一致时,心理失调就产生了。【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求助者中心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113~114)【答案】AC

97.使用冲击疗法时,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该立即停止治疗()。

A.出现通气过度综合征

B.发生晕厥或休克

C.求助者试图协商退出治疗

D.求助者坚决要求退出治疗【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冲击疗法概念的掌握情况。冲击疗法又称满灌疗法,是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恐惧刺激中而不采取任何缓解恐惧的行为,让恐惧自行降低,在冲击疗法中,不允许求助者采取不适应的行为去应对唤起焦虑的情景,在现实的冲击疗法中焦虑可以得到迅速减轻。冲击疗法虽然有效,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对症处理。1)出现通气过度综合征;2)发生晕厥或休克。此外,如果求助者坚决要求退出治疗或家属提出取消治疗,经咨询师劝说无效时,也应立即停止治疗。【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冲击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73)【答案】ABD

98.使用BRMS应注意其()。

A.内在效度比较差

B.平行效度比较差

C.评定的是近一周的情况

D.仅能反映症状严重程度【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的掌握情况。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 BRMS)是由Bech和Rafaelsen于1978年所编制,是目前应用较广的躁狂量表。本量表有11个项目,将我国量表协作组增添的两个项目(幻觉和妄想)包括在内,共计有13个项目。本量表主要用于评定躁狂状态的严重程度,适用于情感性精神病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发作的成年患者。一般评定的范围是最近一周的情况。BRMS在引入国内时经量表协作组的测试,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平行效度,近年来国外通过因素分析和潜变量结构分析显示,BRMS具有良好的内在效度。此外,依据BRMS总分划分的躁狂严重程度,仅仅反映症状的严重程度,而与症状的性质没有联系,而在临床诊断中则更注重强调症状的性质,这点在咨询实践中需要特别注意。【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p.186~187)【答案】CD

99.受测者的WAIS-RC分测验成绩与其他同龄人比较时,()。

A. 8分及以下为弱项

B. 13分及以上为强项

C.以10分为比较基础

D.以12分为比较基础【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中年龄量表分值的掌握情况。在WAIS-RC的手册中,附有各分测验的粗分转换为年龄量表分的表格,年龄量表是以10为平均分、以3为标准差的量表分,但它不是与被试总体比较,而是按年龄组的成绩分别计算的。所以,根据考夫曼(1975)介绍的加减3分的简易方法,可认为13分及以上为强项,7分及以下为弱项。年龄量表分主要用于临床诊断,其意义与计算智商的量表分有所不同,例如,某一被试的数字广度的粗分为11分,查得量表分为9分,年龄量表分为11分,这表明,这一被试在这一测验上的成绩低于被试的总体平均值,而高于同年龄组的平均成绩。【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57)【答案】BC

100.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休息属于()。

A.生理需要

B.生长性需要

C.社会需要

D.缺失性需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掌握情况。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宿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些需要中,低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又被称为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爱和归宿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又被称为生长需要。休息的需要是生理需要,也是缺失性需要。【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需要与动机→需要层次理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59)【答案】AD

101.关于梦,正确的说法包括()。

A.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B.睡眠中一般人人都做梦

C.心情平静的时候睡觉不做梦

D.梦剥夺会对个体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梦的概念的掌握情况。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研究发现,睡眠中人人都会做梦,只是醒来后有人记得起,有人记不起。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做梦不会妨碍人的休息,如果对人进行梦的剥夺,被试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到后期甚至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进而影响到健康。【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意识与注意→意识的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52~53)【答案】ABD

102.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

A.不变性原则

B.折扣原则

C.情感一致性原则

D.协变原则【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归因原则的掌握情况。个体归因主要遵循三大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和协变原则,所谓的不变原则是指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比如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情况下总是和某种结果相伴,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存在,我们就会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的原因。折扣原则是指特定的原因产生特定的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原因而被削弱,例如一个检察官和罪犯正在就是否应该强化执法机构的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时,如果罪犯采取了与自己利益相悖的立场,主张应该强化执法机构,这时候他的说服力甚至能与地方检察官的说服力匹配,这种与“社会期望”不一致的行为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关于内在心理倾向的信息。最后一个原则就是凯利提出的协变原则,协变原则主要是针对实体的特异性(distinctiveness of entity)、共同性(consensus)、一致性或一贯性(consistency)这三个维度来协同加以考虑的。情感一致性原则是态度改变中的一致性原则之一,指人们不仅会使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一致,也会努力让认知与情感体验一致,也就是说我们的信念由我们的情感偏好决定。比如,某人对某领导不是很了解,但是因为不能容忍这位领导的声音而不喜欢他,这时,他就会寻求支持这种负性评价的认知。换言之,人们倾向于改变自己的信念和对事实的评价以符合自身评价的偏好。【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123~124)【答案】ABD

10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分心会削弱说服效果

B.预警会促进态度转变

C.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不易转变

D.自尊水平高的接受者的态度不易转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态度转变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多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立场、意图和说服力)、第二方面是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第三方面是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的态度和信念,如已经既成事实的态度就难以转变;人格因素,如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比较容易被说服、自尊性水平比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的态度不易转变)、第四方面则是情景因素(预警,预警有双重作用,如果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低,预警可以促使态度的转变,反之,如果态度与接受者的利益密切相关,预警反而会抵制态度的转变;分心,分心也有双重作用,只有当分心能干扰在没有分心的情况下有效的反驳过程时,分心才能导致被说服。也就是说,当议题是我们熟悉的、而且我们已经对此形成自己的看法时,比我们没有形成一定的看法时,分心更容易导致被说服;重复,重复的频率和说服的效果呈倒U型,中等程度的重复说服效果最好)。【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态度→态度转变(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42)【答案】CD

104.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包括()。

A.拇指的运用

B.五指分化

C.手眼协调

D.抓握力量的增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婴儿主要动作发展的掌握情况。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95)【答案】BC

105.研究发现,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中小困扰的()有关。

A.出现频率

B.变化

C.出现顺序

D.强度【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压力源测评概念的掌握情况。对压力的测评目前有三类量表,第一类是社会再适应量表;第二类是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戴隆基斯(Delongis)曾利用上述量表对100名被试进行连续9个月的连续研究,结果表明,被测试的人的健康状况与小困扰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有关,而与生活事件数目和严重性比较无关,振奋事件与健康亦无关。【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压力与健康→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11)【答案】AD

106.根据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社会适应标准,正常人的行为一般应该()。

A.符合社会准则

B.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

C.遵守道德规范

D.能完成社会要求的各种活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判别的掌握情况。李心天曾对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提出四类标准:1)医学标准;2)统计学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其中社会适应标准是指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注意这一标准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常模相比较之后得出的。【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59)【答案】ABC

107.系统抽样要求()。

A.目标总体有序可排

B.存在等级结构

C.目标总体无序可排

D.无等级结构存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系统抽样的掌握情况。系统抽样要求总体无序可排,也无等级结构,例如,一个以家庭夫妻为团体的样本框,如果按奇数抽,则有可能抽到的样本大部分都是男性。【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常模→常模团体(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37)【答案】CD

108.心理咨询师在摄入性会谈中,应该使用的话语方式是()。

A.提问

B.引导

C.评论

D.阻止【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摄入性会谈概念的掌握情况。在摄入性会谈中,在会谈时,咨询师应采取一种非评判性态度(态度保持中性),非评判性态度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从而促使求助者无所顾忌地将内心世界展现在你面前。在会谈时应该根据会谈的目的和咨询师想收集的资料的内容来确定提问的方式,提问应采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此外,除了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不能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在会谈结束后不能给出绝对性的结论。【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3)【答案】AB

109.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特点包括()。

A.蒙受刺激后容易泛化

B.通常会有精神疲惫感

C.更多以行为障碍为主

D.大多数有自我评价低【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咨询心理学中儿童期心理咨询概念的掌握情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完善,内抑制力较差,大脑的分化能力不足,遭受惊吓刺激后,情绪容易泛化。儿童心理障碍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十分复杂,更多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和退缩行为等。【考点分布】咨询心理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427)【答案】AC

110.使用厌恶疗法时,应注意()。

A.要使用较低强度的刺激

B.靶症状应该单一而具体

C.一定要签订知情同意书

D.刺激强度应该达到极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概念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当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与生理反应。如此反复,结果使不适当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起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了这种不适当的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终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当行为。因此,其基本原理是经典的条件反射。使用厌恶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具备使用条件的咨询机构或个人,不可以采用厌恶疗法;2)如果采用厌恶疗法,一定要与咨询师签订知情同意书;3)靶症状要单一而且具体。此外,厌恶刺激的选用必须要强烈到一定程度,才能使其产生的不快远远压倒不适当行为产生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消除或削弱不良行为。因此,选项A错误,选项D说法不妥。【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厌恶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78)【答案】BC

111.贝克提出的认知治疗技术包括()。

A.虚假性识别

B.识别认知性错误

C.真实性检验

D.识别自动化思维【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认知行为治疗的掌握情况。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以及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其中,贝克提出了5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1)识别自动性思维;2)识别认知性错误;3)真实性验证(认知治疗的核心);4)去中心化;5)忧郁或焦虑水平监控。【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治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94)【答案】BCD

112.HAMA量表所包含的因子是()。

A.抑郁心境

B.精神性焦虑

C.入睡困难

D.躯体性焦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掌握情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最早是精神科临床中常用的量表之一,包括14个项目,主要涉及躯体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两大类因子结构。《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将其列为焦虑症的重要诊断工具,临床上常将其用于焦虑症的诊断及程度划分的依据。【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79)【答案】BD

113.MMPI两点编码类型通常只考虑8个临床量表,一般不做编码分析的量表是()。

A. Hs

B. Hy

C. Mf

D. Si【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MMPI两点编码原则的掌握情况。编码类型通常只考虑量表1(Hs)、量表2(D)、量表3(Hy)、量表4(Pd)、量表6(Pa)、量表7(Pt)、量表8(Sc)及量表9(Ma);量表5(Mf)及量表0(Si)一般不做量表分析。【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测量结果的解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的解释(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20)【答案】CD

114.沙赫特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

A.生理变化

B.环境刺激

C.动机作用

D.认知过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沙赫特情绪认知理论的掌握情况。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认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作用。强调动机的作用,将情绪看作是动机的是汤姆金斯和依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理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63)【答案】ABD

115.梦的特点包括()。

A.不连续性

B.不协调性

C.概括性

D.认知的不确定【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梦的特点的掌握情况。梦的特点有很多,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其中梦境的不连续性是最主要的特点。【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意识与注意→意识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53)【答案】ABD

116.关于社交焦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B.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没有生理上的症状

C.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D.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会减少社会交往【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社交焦虑概念的掌握情况。社交焦虑是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还伴随有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等。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交情绪(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35)【答案】ACD

117.婚姻的动机包括()动机。

A.经济

B.繁衍

C.承诺

D.爱情【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婚姻动机的掌握情况。婚姻的动机一般说来有三种,经济、繁衍和爱情,不同时期婚姻动机则会有所变化,如在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第二、经济第三。【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爱情、婚姻与家庭→婚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74)【答案】ABD

118.不安全依恋包括()依恋。

A.亲子

B.环境

C.回避型

D.反抗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依恋概念的掌握情况。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艾斯沃斯(M.Ainsworth)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分为三种:1)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2)回避型依恋,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3)反抗型依恋,既寻求与母亲建立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又称矛盾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安全依恋是积极的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焦虑型)是不安全依恋。【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02)【答案】CD

119.巴甫洛夫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的基本概念包括()。

A.消退

B.兴奋

C.分化

D.抑制【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行为主义解释心理异常概念的掌握情况。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他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特征的一系列概念,如兴奋、抑制以及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过程、相互正负诱导的过程。他始终使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的异常。【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关于变态心理学→学科简史(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54)【答案】BD

120.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是()。

A.都属于心因性障碍

B.具有躯体机能障碍且是器质性的C.都不是应激性障碍

D.具有人格特质基础而非人格障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神经症概念的掌握情况。神经症(neurosis)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的特征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神经症(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80)【答案】ACD

121.分析构思效度时,可以采用的测验间比较方法有()。

A.内容效度

B.相容效度

C.区分效度

D.因素分析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构思效度概念的掌握情况。构思效度的评估方法除了对测验本身的分析外,还可以借助测验间的相互比较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相容效度(与已有成熟测验的相关)与区分效度(与无关的测验不相关)。因素分析法虽然也是建立构思效度的常用方法,但是它是通过对一组测验进行因素分析,找出影响测验分数的共同因素,然后与最初设想的因素相比较,从而对构思效度进行验证的方法,该法并不是测验间的比较方法。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取样的适用性,从而确定测验是否是所欲测量的行为领域的代表性取样。由于这种效度和测验的内容相关,所以又被称为内容效度。因此该题应选B和C。【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效度→效度评估方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62)【答案】BC

122.获取临床资料的途径包括()。

A.家属报告

B.摄入性会谈

C.临床观察

D.治疗性会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获取临床资料的途径的掌握情况。获取临床资料的途径有患者主诉(对症状的自身体验)、家属报告、摄入性会谈、临床观察及心理测验等。【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3)【答案】ABC

123.根据ICD-10,人格障碍的要素包括()。

A.快感缺失

B.牢固持久的适应不良

C.起自童年

D.长期的变形心理冲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人格障碍诊断概念的掌握情况。根据ICD-10,人格障碍包括三个要素:1)早年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2)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和持久的适应不良;3)对病人带来的痛苦或贻害周围。【考点分布】心理诊技能→鉴别诊断→常见的人格障碍的特点(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9)【答案】BC

124.模仿法的理论基础包括()理论。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社会学习

D.精神分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模仿法的掌握情况。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如何行为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模仿法是建立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之上的一种治疗方法。社会学习理论是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同时,这一理论也超越了传统的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因此,答案应选B和C。【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模仿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78)和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191)【答案】BC

125.求助者中心疗法认为个体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

A.个体经验符合个体需要,被纳入自我概念

B.个体经验与自我概念不一致而被忽略

C.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定,以解决自我概念与个体体验的矛盾

D.自我概念成为个体经验的一部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求助者中心疗法概念的掌握情况。求助者中心疗法认为自我概念是心理失调的关键(实质)。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个体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三种关系:1)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2)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3)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以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间的矛盾。【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求助者中心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114)【答案】ABC2010年5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与案例问答部分)第一部分 技能选择题(1~100题,共100道题)

本部分由11个案例组成。请分别根据案例回答1~100题,共100道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该题不得分。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5岁,未婚,饭店服务员。

求助者自述:因感情问题而苦恼,伴有失眠,一月余。

案例介绍:求助者高中时曾经与班里一位女同学关系很好,毕业后成为恋人。因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彼此不常见面。半年前在老乡聚会时认识了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开始只是作为一般朋友相处。有一次他发烧,女孩来看他,给他做饭、洗衣服,他很感动,对女孩产生感情并开始约会。一个多月前家乡的女朋友突然来了,提出要在这里找工作,还讨论准备结婚的事。求助者很矛盾,两个女朋友自己都喜欢,舍去谁都觉得为难。现在不知该怎么办,有时很内疚,觉得对不起她们。有时觉得自己不道德,为此很苦恼,烦躁不安。最近半个多月,经常失眠,不想吃饭,偶尔心慌,出汗,噩梦。虽然能每天工作,但效率下降,觉得活着真难。有时会出现离奇的想法,比如,自己要是能分身就好了。近来越来越紧张不安,还曾经把两个女朋友认错,担心自己会得精神病,因此来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外形较好,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来城市打工。希望心理咨询师能够指导他该怎么办,选择哪个女朋友好。

单选:1.该求助者目前的主要状态是()。

A.强迫

B.抑郁

C.焦虑

D.恐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情感障碍的掌握情况。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主要有情感高涨(躁狂)、情感低落(抑郁)、焦虑和恐怖(害怕)。恐惧是指与处境不相称的异常害怕,感到痛苦,伴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对所怕处境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焦虑指没有事实依据的担心和害怕,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出汗,有运动性不安(走来走去,坐立不安)。强迫指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冲突导致的痛苦。抑郁指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无助,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低,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本题中,求助者对有两个女朋友的状态感到“苦恼,烦躁不安”,同时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表现为“心慌、出汗、噩梦”,因此为典型的焦虑症状。【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情感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270~271)【答案】C

多选:2.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出现了()。

A.幻觉

B.知觉错误

C.幻想

D.记忆错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认知障碍的掌握情况。幻觉是指无对象性的知觉,即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而幻想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像。记忆错误指将别人的经历归之于自己,并毫不怀疑地坚信是自己的经历(认为自己是某已故的名人,相信自己曾被杀死,并能记忆被害详情)。这是一种自我人格变换,即将自己作为另一个人的化身,或扮演某人的行动,从精神病学观点看,这通常是无意识地完全或部分地自居为某人的一种形式。在很多精神病中都可见,而以精神分裂症中为最多。根据本案例,该求助者并没有出现幻觉或记忆错误,只是“……曾经把两个女朋友认错”和“……会出现离奇的想法比如,自己要是能分身就好了……”,这属于知觉错误和幻想中空想。【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61)【答案】BC

单选:3.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

A.神经症

B.一般心理问题

C.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D.严重心理问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心理不健康类型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由较为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起;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遭受刺激的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痛苦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类似、关联的刺激也可引起痛苦。根据本例的症状诊断为焦虑情绪,有明显的原因,为近期发生,其反应强度是可以理解的,有很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当属一般心理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求助者同时有两个女友有关。【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301)【答案】B

单选:4.该求助者对自己有两个女友的看法是()。

A.内疚

B.不道德

C.苦恼

D.很矛盾【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根据本案例,该求助者对自己有两个女友的看法是很矛盾,不知道如何取舍。他有时感到不道德,有时感到内疚。而苦恼不是看法。【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3)【答案】B

单选:5.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女友催婚

B.现实冲突

C.父母压力

D.道德规范【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最根本的原因是求助者同时交往两个女友,不知道如何取舍,这是现实冲突。而女友催婚只是直接原因。没有提到父母压力,违背道德规范仅仅是原因之一,但非根本原因。【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3)【答案】B

单选:6.针对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帮助其()。

A.选择哪个女友

B.如何应对女友

C.分析解决冲突

D.端正恋爱观念【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确定咨询目标的掌握情况。有效咨询目标应具有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的要素。在本案例中,可以确立可行的咨询目标为分析并解决求助者的现实冲突(同时交往两个女友)。而选择哪个女友、如何应对女友和端正恋爱观念都不是心理咨询的范畴。【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确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68)【答案】C

多选:7.对该求助者的交友行为,心理咨询师恰当的做法包括()。

A.帮助其改变恋爱观

B.缓解冲突

C.帮助其消除内疚感

D.保护隐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如何进行初诊接待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因交友行为而导致内心冲突,出现焦虑情绪,因此,咨询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缓解求助者的内心冲突。对于求助者同时交往两个女友的行为,咨询师应做到保密原则,不泄露求助者的个人隐私,只有这样,求助者才能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向咨询师倾诉,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此外,咨询师应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能包揽一切。帮助其改变恋爱观和消除内疚感不是咨询师应做的事情,咨询重在协助求助者自己做出决定。【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如何进行初诊接待(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答案】BD

多选:8.该求助者的咨询动机包括请求心理咨询师()。

A.替他选择女友

B.给予恋爱指导

C.帮助判断病情

D.协助自己成长【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摄入性会谈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希望心理咨询师能够指导他该怎么办,选择哪个女朋友好”,应此,其动机可概括为给予恋爱指导并替他选择女友。显然,该求助者的求助动机是有问题的,咨询师应在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旨在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而不是帮他做决定。选项C的帮助判断病情和选项D的协助自己成长在文中并没有提及。【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2~4)【答案】AB

多选:9.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包括()。

A.存在动机冲突

B.一定有人格障碍

C.病程相对较短

D.社会功能损害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心理问题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引起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同时交往两个女友,不知道如何取舍,因此,存在双趋的动机冲突。此外,求助者“最近半个多月,经常失眠,不想吃饭,偶尔心慌,出汗,噩梦”,说明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病程相对较短。文中并没有提及求助者存在人格障碍,由于求助者“……能每天工作,但效率下降”,因此,可以判断该求助者社会功能轻度受损。【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99)和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答案】AC

单选:10.制定咨询目标时,心理咨询师应该()。

A.满足求助者要求

B.消除其所有焦虑

C.帮助其接纳自我

D.指导其批判自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有效咨询目标概念的掌握情况。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包括以下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等。在本案例中,引起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同时交往两个女友,不知道如何取舍。因此,针对上述原因,咨询师制定的咨询目标应该是帮助其接纳自我。而满足求助者要求和指导其批判自我都是不合理的咨询目标,而消除其所有焦虑则是不可能实现的。【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确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p.67~68)【答案】C

多选:11.针对求助者失眠问题,心理咨询师可以()。

A.评估严重程度

B.指导放松练习

C.对其进行催眠

D.给予药物治疗【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认知行为疗法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由于焦虑情绪而导致失眠,因此咨询师可以先对其失眠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可以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而后指导求助者进行放松练习,以减少求助者的失眠问题。催眠不是治疗失眠的手段,因此,选项C有误。由于心理咨询师一般没有处方权,因此,不能给来访者给予药物治疗,如果真有需要,可以转介精神科医生。【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86)【答案】AB

多选:12.在本案例中,应该关注求助者的积极方面包括()。

A.主动来咨询

B.仍坚持工作

C.有自我觉察

D.具有道德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积极关注的掌握情况。积极关注是指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观。积极关注涉及对人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情感。凡是助人工作,首先必须抱有一种信念,即受助者是可以改变的。他们身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长处和优点,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潜力存在,都存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外界的帮助,每个人都可以比现在更好。这一观点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非常重要。所有有效的咨询框架都被认为可以使求助者发生积极、正向的改变。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咨询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询效果。咨询师的积极关注往往能帮助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看到自己的长处、光明面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信心,消除迷茫。ABCD这四项都是求助者的积极方面。【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建立咨询关系→积极关注(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62)【答案】ABCD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8岁,职业高中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初中时就常有自杀的想法,但没采取过行动。上职高后,曾有一次走在桥上想往河里跳,被同伴拉住。半年前,求助者交了一个女网友,后来放弃上学,跟女网友一起到城里打工。家人辗转找到他,带他前来咨询。

家属反映:求助者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喜欢独处,生活懒散,有时几天不洗脸不刷牙。时而沉默寡言,时而口若悬河,经常因为小事对他人发脾气,曾与同学发生口角和身体冲突。经常因小事摔手机、书本等。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偏执内向,父母做生意,很少有时间照顾他。与父母交流极少,不愿回家见父母,甚至母亲做手术都未曾回家看望。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

多选:13.该求助者的情绪症状包括()。

A.沉默

B.情绪低落

C.懒散

D.常发脾气【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情感障碍的掌握情况。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主要有情感高涨(躁狂)、情感低落(抑郁)、焦虑和恐怖(害怕)。本题中,求助者情绪症状有:情绪低落、经常因为小事对他人发脾气。而沉默寡言与生活懒散不属于情绪表现。【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情感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270~271)【答案】BD

多选:14.该求助者的行为症状包括()。

A.强迫行为

B.回避行为

C.自杀行为

D.冲动行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心境障碍的掌握情况。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时而沉默寡言,时而口若悬河……”),为典型的心境障碍中的双相障碍患者。该求助者的行为症状有:回避行为(“喜欢独处”)、自杀行为(“求助者初中时就常有自杀的想法”)、冲动行为(“经常因为小事对他人发脾气,曾与同学发生口角和身体冲突。经常因小事摔手机、书本等”)。【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279~280)【答案】BCD

单选:15.该求助者不洗脸刷牙表明其()。

A.意志消沉

B.意志增强

C.意志缺乏

D.意志减退【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意志行为障碍的掌握情况。常见的意志行为障碍有:1)意志增强,即意志活动的增多;2)意志缺乏,即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衰退;3)意志减退,是指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4)精神运动性兴奋,常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5)精神运动性抑制。在本案例中,求助者不洗漱的行为属于意志缺乏。【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意志行为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72)【答案】C

多选:16.该求助者的性格特点包括()。

A.偏执内向

B.孤独不合群

C.追求完美

D.要强好争斗【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掌握情况。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性格特点包括:偏执内向(“……性格偏执内向……”)和孤独不合群(“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喜欢独处”)。【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15)【答案】AB

单选:17.该求助者的求医行为属于()。

A.被动求医

B.主动求医

C.家人强迫

D.转介而来【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的掌握情况。

一般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虽有求医行为,但是,不是主动求医,而是被动求医(“家人辗转找到他,带他前来咨询”)。【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8)【答案】A

多选:18.判断该求助者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原则包括()。

A.主观客观统一性

B.心理活动有无周期性

C.人格相对稳定性

D.精神活动内在一致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的掌握情况。咨询师在初诊时,首先要判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在判断时,一般遵循三大基本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60)【答案】ACD

单选:19.该求助者经常因为小事对他人发脾气,这可能是()。

A.意志增强

B.感知障碍

C.易激惹

D.记忆障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的掌握情况。该求助者经常因为小事对他人发脾气,这是典型的易激惹的表现,即患者容易生气和发怒,容易急躁,一点小事就急得不得了,按捺不住。【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9)【答案】C

多选:20.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包括()。

A.心理健康

B.精神障碍

C.变形冲突

D.心理异常【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别的掌握情况。心理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心理不正常是指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及其他各类精神障碍。结合本案例,可以判断该求助者为心境障碍中的双相障碍患者,因此最有可能属于精神障碍。【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神经症(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279~280)和变态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288)【答案】BD

案例三: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8岁,私营企业总经理。

案例介绍:求助者有一天到儿子的学校开家长会,遭老师当众批评,心烦、燥热,突然觉得透不过气来,胸闷、心慌,非常难受,认为自己得了心脏病,因此非常紧张、害怕,手脚发麻,浑身颤抖。求助者迅速离开学校,乘出租车到医院看急诊,症状缓解,未发现明显异常。此后参加一社交活动,又有类似症状发生,经治疗后缓解。专门到心内科住院检查,但未查出器质性病变。此后经常发作,每周2~3次,每次持续数十分钟,时间场合均无规律可循,也无明显发作征兆,能自行缓解。曾多次到医院就诊,服用过安定类药物,但仍时有发作。发作时头脑清楚,客观环境并无相应可怕的事物和情境。不发作时,生活、工作均正常。目前求助者害怕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敢一个人到外地出差,怕自己突发心脏病死了,不敢到人多拥挤的地方。知道自己不一定就是心脏病,但没法控制。曾对家人表示活着真是受罪,不如死了算了。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较内向,做事认真谨慎,非常孝敬父母。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不吸烟,很少喝酒。十年前曾患过胃溃疡,经治疗后缓解。

多选:21.该求助者主要的情绪症状包括()。

A.焦虑

B.恐惧

C.强迫

D.抑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情感障碍的掌握情况。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主要有情感高涨(躁狂)、情感低落(抑郁)、焦虑和恐怖(害怕)。恐惧是指与处境不相称的异常害怕,感到痛苦,伴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对所怕处境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焦虑指没有事实依据的担心和害怕,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出汗,有运动性不安(走来走去,坐立不安)。强迫指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冲突导致的痛苦。抑郁指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无助,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低,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本题中,求助者对突发心脏病过分害怕紧张,害怕,有恐惧、焦虑、抑郁(“……曾对家人表示活着真是受罪,不如死了算了”)的倾向,但是没有强迫症状。【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情感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pp.270~271)【答案】ABD

多选:22.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包括()。

A.浑身颤抖

B.恐惧、紧张

C.手脚发麻

D.胸闷、心慌【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惊恐障碍的掌握情况。该求助者是典型的惊恐障碍患者,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为“觉得透不过气来,胸闷、心慌”,“手脚发麻、浑身颤抖”,而“恐惧、紧张”则是情绪症状。【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识别重性精神病(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20)【答案】ACD

单选:23.该求助者产生症状的特殊诱因是()。

A.开家长会

B.参加社交活动

C.患胃溃疡

D.无明确特殊诱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是惊恐障碍患者,产生症状是“时间场合均无规律可循”,且“也无明显发作征兆”。因此,无特殊诱因。【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p.23)【答案】D

多选:24.对于该求助者作出初步诊断的主要依据包括()。

A.治疗经历

B.情绪体验

C.临床检查

D.躯体症状【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的掌握情况。在该案例中,要区分该求助者是神经症患者还是精神病患者就需要从身体表现(是否存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和情绪体验(是否存在如情感高涨(躁狂)、情感低落(抑郁)、焦虑和恐怖(害怕)等情感障碍)两方面入手。【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鉴别诊断→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p.5)【答案】BD

单选:25.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

A.恐怖性神经症

B.惊恐障碍

C.急性应激障碍

D.广泛性焦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惊恐障碍的掌握情况。该求助者有难以解释的焦虑或恐惧发作(“非常紧张、害怕,手脚发麻,浑身颤抖”),突然出现,发展迅速(“此后经常发作,每周2~3次,每次持续数十分钟,时间场合均无规律可循,也无明显发作征兆”),可能仅持续数分钟,发作时经常出现一些躯体症状诸如“胸闷、心慌”、“心慌、心悸”等症状,害怕心脏病发作,突然死去。因此,可以初步诊断该求助者为惊恐障碍。而恐怖性神经症的一个诊断要点是“害怕与处境不相称”、“对所怕处境的回避”,而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并没有害怕某种特定的处境,或对某种处境有所回避,因此可以排除该选项。而急性应激障碍是指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对此,结合本案例,亦可排除此选项。而广泛性焦虑障碍是指患者最初可能主诉与紧张有关的躯体症状(例如:头痛,心脏剧跳),进一步询问会发现焦虑是主要的。其诊断要点是具有多种焦虑或紧张性症状:精神紧张(担心,感到紧张或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躯体紧张(坐立不安,头痛,震颤,不能放松),植物神经兴奋(头晕,出汗,心跳加快或剧跳,口干,胃痛)。常由应激性事件所诱发,尤其是那些具有慢性忧虑倾向的人。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虽有紧张有关的躯体症状,但是并不存在多种焦虑症状(“不发作时,生活、工作均正常”),因此该求助者不存在广泛性焦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