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热点问题解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22:19:32

点击下载

作者:丁志伟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原经济区建设热点问题解读

中原经济区建设热点问题解读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原经济区建设热点问题解读作者:丁志伟排版:青杨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1ISBN:9787513641036本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综合影响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综合体。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经济区作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承载平台,成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和推进“五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地域单元。当前,我国的环渤海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以及本书解读的中原经济区,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带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就已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具有代表性的是,1985年,晋东南、冀南、鲁西北以及豫北等接壤地区的13个市自发形成了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中原经济协作区”,促进了晋、冀、鲁、豫邻接区域的合作发展,被称作“小中原经济区”。进入21世纪以来,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日益密切,河南省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格局日益明显,组建中原经济区谋求区域共同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201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组织课题组研究中原崛起问题,并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导向。在政府部门、学术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方力量的参与下,在中原儿女的呼唤下,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以后,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重要载体平台,也成为托举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板块,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时至今日,中原经济区建设走过了四个年头,中原经济区已由最初的谋划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建设阶段,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美好蓝图也在逐步实现。在见证中原经济区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当时谋划中原经济区战略的重要参与者,解读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热点问题,普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相关知识,对于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研究团队而言是十分荣耀的。这是因为,作为中原学者承担《中原经济区建设热点问题解读》社会科学普及项目,不仅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中原担当,更是中原儿女应尽的一份贡献。《中原经济区建设热点问题解读》以我们“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团队”以往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文件精神,按照社会科学普及项目的内容要求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的进行解读,经过作者们的学术凝练、观点完善、结构优化、反复推敲,最终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该书首先解读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由来、发展历程、战略过程,之后分析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代意义、战略高度和关键问题,最后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空间布局、核心板块建设、现代化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建设等热点问题展开解读,在分析现状、诠释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热点问题的建设路径。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经济空间格局中重要增长板块,是河南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重要承载平台,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平台。解读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热点问题对中原儿女更深刻地理解中原地区的发展脉搏意义重大。该书提出的脉络体系与解读内容,既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与重要的学术、科研价值,又符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热点问题解读的知识普及要求,是一本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颇具价值的基础工具书。该书的出版,一方面能加深普通民众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热点问题的深度理解,又能为从事中原经济区城市体系建设、空间布局优化、“三化”协调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带一路”战略等方面的科研人员和相关政府职能人员提供理论支撑,也能为破解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相关问题提供实践支撑。

值此《中原经济区建设热点问题解读》付梓之际,特为之作序。王发曾2015年10月于河南大学第一章中原经济区的由来与范围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重大区域战略,是中原儿女实现“中原复兴梦”的战略选择。“中原”一词在上述表达中被多次提及,在国内外公开文献中也被广泛采用,那么,什么是中原?什么是中原地区?什么是中原经济区?本章在参考国内外众多有关中原、中原地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献,梳理和总结中原经济区的由来与范围,以期为客观地认识中原经济区打下理论基础。一、中原

中原,从普通大众理解看,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原文化的一种表征。从《辞源》上看,中原是表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文化的象征,是正统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中原,是我国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历史地理乃至科技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概念,“中原支国脉,中原系民心”,中原的辉煌是国之大幸,中原的没落是国之悲哀,中原的崛起是国人,更是中原儿女的期盼。

中原,从地理范围看,顾名思义就是处在中央的一块平地。从词意本源来看,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指以我国中部的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范围相当于今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是汉民族祖居地,也称作中国、中土、中夏,被视为天下之中。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蔓延至今,一些周边地区也被纳入中原文化区。

研究表明,“中”字最早出现在殷墟甲骨文,意为徽帜;“原”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意为“广平曰原”。“中”与“原”连在一起作为单词使用,最早出现于《诗经》,指宽广平坦之地即平原或原野,是一个通用的地理名词。大约在春秋时期出现了特指的中原地域概念,直至魏晋,中原地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固定的地理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历史上,中原地理范围变迁较大的主要有七个时期:史前时期(裴李岗文化——夏代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金时期、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

从夏朝到宋金时期的3000多年间,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问鼎天下。中国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洛阳、开封、郑州和安阳。二、中原地区

一般来讲,广义的中原地区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地区是指以河南为主要范围的地区或者仅指河南省。但作为特定地域概念的中原,历史所指范围并不一致。依据中原地区历代政区的变迁和文化影响,大致可以将中原的四至界定为:西临华山,北至太行山—漳河一线,南界沔水—淮河一线,东达泰山—泗水一线。有学者以此为基础,界定出了“中原”的大致范围(图1-1),主要包括现在的河南省全部,河北邯郸以南,湖北枣阳、襄樊、郧县以北(襄阳以北与南阳联系密切,曾属南阳管辖),陕西华山以东(包括洛南),山西临汾以南(运城地区),山东菏泽、聊城以西,安徽亳州市、宿州市以及江苏徐州市、宿迁市所辖区域。图1-1 “中原”的大概位置三、中原经济区(一)政策文件的中原经济区

2010年以来,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日益清晰,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从2010年11月,省委八届十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并上报国务院。该纲要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规划对中原经济区的地域范围界定如下:“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中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交汇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确立了中原经济区在国家发展大局的位置。在该文件中,将中原经济区的地域范围界定如下:“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图1-2)。”图1-2 河南省延及周边区域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标志着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步入正轨并拥有了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该规划对中原经济区的地域范围界定如下:“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该规划进一步对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区范围进行了界定:“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图1-3)。”图1-3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的规划范围

2013年1月,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了中原经济区国土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中原经济区国土规划(河南部分)(2011-2030)》,标志着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有了具体的规划支撑。该规划对中原经济区的地域范围界定如下:“中原经济区是涵盖河南全省、延及与河南毗邻的晋东南、鲁西南、冀南、皖北部分地区的经济区域,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也是我国国土开发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学术界的中原经济区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前,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针对中原经济区的区域范围进行了大量研究。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的中原经济区课题组根据郑州的辐射影响范围,提出了涉及6省29个市的地域空间范围。具体包括河南省的全部区域,河北的邯郸市,山西的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江苏的徐州市,山东的聊城市和菏泽市,湖北的襄樊市,安徽的淮北市、宿州市和阜阳市(图1-4)。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根据中原地区历代政区的变迁和文化影响提出,中原经济区的空间范围涉及7省29个市,具体包括河南省的全部区域,河北的邯郸市,山西的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江苏的徐州市,山东菏泽市,湖北的襄樊市,安徽的淮北市、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图1-5)。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郑州与周边省份省会城市的综合影响力出发,基于断裂点理论提出了由晋、冀、鲁、豫组成的4省29市的范围,具体包括河南省的全部区域,河北省的邯郸,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山东省的菏泽、聊城,安徽省的淮北、阜阳、宿州、亳州(图1-6)。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课题组基于全国287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得分,运用扩展断裂点模型,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提出了5省24市的范围,具体包括河南省的全部区域,河北的邯郸市,山西的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山东的菏泽市,安徽的亳州市(图1-7)。也有学者提出由豫、鄂、皖、晋、鲁、冀6省25市组成的地域范围,具体包括河南省的全部区域,山西的长治、晋城、运城,河北的邯郸、邢台,山东的菏泽,安徽的淮北、宿州、亳州和阜阳(图1-8)。此外,还有一些范围界定的方案,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图1-4 河南省委、省政府中原经济区研究课题组界定的空间范围图1-5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界定的空间范围图1-6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界定的空间范围图1-7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界定的空间范围图1-8 其他学者提出的界定范围

从“中原”的历史定位和有关范围界定方案看,以上论述均为中原经济区的范围界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原”有大中原与小中原之分,中原经济区也应有大小之分。大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省的全部、安徽省的西北部、山东省的西南部、河北省的南部和山西省东南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小中原经济区主要是指河南省。甚至有学者认为按照经济运势形成的经济区是不断在变化发展当中的,很难有固定的界线,建议中原经济区应有一个“弹性的边界”。

2014年,河南大学丁志伟博士基于上述中原经济区地域范围界定的研究成果,考虑到中原的历史定位和扩展断裂点模型计算的定量化结果以及经济区核心城市郑州的辐射范围,结合《指导意见》中“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的空间定位,参考《规划》确定的30个省辖市3个县区的规划区范围,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客观范围:“以豫晋冀鲁皖鄂陕的31个省辖市(河南省18省辖市,山西省的长治、运城、晋城,河北省的邯郸、邢台,山东省的菏泽、聊城,安徽省的亳州、阜阳、蚌埠、宿州、亳州,湖北省的随州)为主干,外加山东省泰安市的东平县,安徽省淮南市的凤台县,安徽省六安市的霍邱县、金寨县,湖北省黄冈市的红安县和麻城市,湖北省孝感市的大悟县,湖北省襄樊市的市辖区、枣阳市、老河口市,湖北省十堰市的丹江口市、郧县,陕西省商洛市的洛南县、丹凤县和商南县,陕西省渭南市的潼关县。即七省的31个省辖市的全部加其他9个省辖市的部分地区,共248个城镇(图1-9)。”图1-9 中原经济区的客观地域范围四、小结

根据上述中原、中原地区和中原经济区的有关知识论述,不难发现,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且客观存在的一片区域。中原经济区战略不仅是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大战略支撑,更是国家优化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重大方略。因此,通过对中原经济区深刻而生动、通晓而形象的论述,可以让关心中原地区发展的普通民众了解中原地区的由来和地域空间变化,明晰中原经济区在全国格局的定位,认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意义,能帮助普通大众准确地把握中原地区的发展脉络。第二章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形成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确立了中原经济区在国家发展大局的位置。那么,中原经济区战略在河南省是如何逐步形成的?河南省又是怎么将中原经济区战略逐步上升到国家层次?国家有关部委又是如何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本章从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孕育、诞生、成长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让人们更为清晰地了解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形成过程。一、2010年之前的孕育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共同的地缘文化背景下,中原地区的经济协作更加广泛,20世纪80年代,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就已经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1985年,晋东南、冀南、鲁西北以及豫北等接壤地区的13个市自发形成了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中原经济协作区”,也就是我们简称的“小中原经济区”。该经济合作组织的13个成员分别是长治市、晋城市、邯郸市、邢台市、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济源市,这13个成员组成了跨省区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按照共同协商、平等自愿等原则,该合作组织形成了共同的章程。按照章程规定,各成员市市长均为经济区主席,执行主席方的市长为执行主席,执行主席方为轮换制,每年一轮换,一年一市。该合作组织为晋东南、冀南、鲁西北以及豫北地区的经济融合、社会交流、科技合作等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86年,河南省周口市、商丘市与江苏省徐州市、淮安市、安徽省阜阳市、山东省菏泽市等豫皖苏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了“黄淮经济协作区”;同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省渭南市建立了“晋陕豫黄河三角经济协作区”。这些区域性的经济协作区为豫西、豫东的重要地区的合作平台,对河南省向外拓展空间相互作用创造了条件,也加强了省际边缘区对外的经济与贸易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依托主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逐步拓展区域生产力布局,逐步确立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并使之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地带。同时,河南省从区内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出发,将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统一考虑,将城乡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活力提升等方面互促共建,逐步形成了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这种经济发展格局的带动下,河南省对外联系的强度进一步提升,与周边省份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21世纪以来,河南省以中部崛起战略为依托,在适应国家战略布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身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方面,不断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实力,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步伐,实施中心带动战略,完善了河南省的城镇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融入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大力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了与东部地区的合作,拓展了西部市场的潜力。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开放格局引领下,重视豫北、豫南、豫东、豫西等地区的优势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省内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扩容城市规模,努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和区际联系的程度进一步加强。在内聚外联不断增强的影响下,中原经济区建设在河南省的区域战略决策也逐渐明朗起来。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省委明确提出要研究“什么是中原”“什么是中原崛起”“为什么要中原崛起”“怎么实现中原崛起”“河南能否走在中部地区崛起前列”等重大问题。根据河南省委意见,河南常务副省长李克同志立即组织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具体工作方案,组建课题组研究上述重大发展问题。课题组涉及19家单位,课题组成员既有省内的资深学者,又有主要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加上工作人员共计50余人。

2010年3月23日开始,课题组分成五个小组,针对“什么是中原”“什么是中原崛起”“为什么要中原崛起”“怎么实现中原崛起”“河南能否走在中部地区崛起前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构建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初步研究》《关于新型城镇化问题的初步研究》两个综合研究报告。

2010年7月2日,课题组对五个课题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汇编,形成了《关于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初步设想的汇报》《关于建设中原城市群“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的汇报》《关于河南省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初步设想的汇报》三个汇报稿,正式提交河南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会议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构想。明确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丰富完善战略构想,适时启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编制工作。

2010年11月,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并上报国务院。二、2011年的诞生

2011年初,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全国重点开发区域,与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等共同列入国家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如下: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开始出现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文件,中原经济区建设得到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认同。

2011年3月,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章节,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战略已成为我国中部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实现中部崛起的重点支撑区域。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发,10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第一条播出消息,10月8日在各大媒体公布。在该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提出了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建设、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寓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在祖国大地的诞生。

中原经济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过程,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决策与研究相结合、学术与实务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其特点是:策动与研究高度集中,宣传与推进高度开放。正是由于中原经济区诞生的上述特点,中原经济区战略方得以拥有深厚的科学基础、广阔的实践空间,以及由此而生的无边的民心拥戴。顺理成章地,《中原经济区研究》课题组荣获“第二届(2011)河南省经济年度特别贡献奖”。三、2012年以来的成长

2012年1月,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了《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该纲要明确指出: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融合的长效机制,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不仅是实现这一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可以为全国同类地区推进现代化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以国函〔2012〕194号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划定了中原经济区的规划范围,明确了该规划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该规划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出发,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总体要求,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具体规划内容中,从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建设和谐中原、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等九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规划措施。

2013年,作为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的开局之年,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了中原经济区国土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中原经济区国土规划(河南部分)(2011-2030)》。该规划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发展任务,以构建“富强、宜居、和谐、开放国土”为最终发展目标,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区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国土综合整治、支撑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为中原经济区主体区国土空间布局和资源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对其他相关规划具有引领、协调和指导作用。

2014年,作为落实《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的第二个重要年份,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该规划立足于河南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发展目标,在河南省国土规划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任务,明确了河南省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主要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提出了加快形成河南省主体功能区的具体要求。该规划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国土开发空间优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的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中共河南省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2014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该规划在分析河南省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从强化城镇产业的就业支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促进机制、优化城镇布局与形态、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建设目标与主要任务。该规划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全国“三化”协调区建设、人口市民化进程、区域城市体系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4年,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发展都市农业等新型业态、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该意见的出台,为中原经济区主体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践行依据。同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动全省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中原经济区主体区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近期,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还出台了很多指导性文件和实施方案,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可以说,在各种利好因素的滋润下,中原经济区在健康地成长。四、小结

在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在河南省各界力量的多方参与下,在中原儿女的时代呼唤下,中原经济区战略从多年的孕育中轰然诞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种政策、规划、方案的指导下,中原经济区正在这片华夏沃土上茁壮成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美好蓝图在不久的将来也必将实现。第三章中原经济区建设之战略高度——省之大计国之方略

中原经济区从政府部门的提出,到组织专家学者的认真研究,到河南社会各界的积极呼吁,到宣传部门的组织策动,到形成方案上报国务院,到上升为国家规划层面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到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到国务院公布《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中原经济区建设从提出到规划建设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完成。为什么要建设中原经济区?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组织实施?本节从省之大计、国之方略两个层面揭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神秘面纱。一、省之大计(一)中原崛起的时代呼唤

在历史长河里,农耕文化、中原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在政治格局中,金戈铁马、中原逐鹿铸就了大中华——中原地区为民族的繁兴和国家的统一作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也经受了太多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原地区却像一位大喘粗气、步履艰难的老英雄:改革发展大潮涌动神州,“中原凹陷”的担忧却挥之不去;精神文明春风吹遍中华,“妖魔化河南人”的浊流却时隐时现;主体区河南省常年头顶“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落后帽子,尽管经济总量全国第五,人均经济实力却排在二十几位。

以城镇化总体水平为例,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6~9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级地区倒数第五。2014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3.73%,河南为43.8%,比全国低近10个百分点。

中原地区在全国难以替代的枢纽地位的增强,富民强省、发展振兴目标的实现,发展定位、发展优势的进一步明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需要等,皆有赖于中原经济区托举的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中原经济区战略是中原崛起的时代呼唤!(二)中华复兴的时代呼唤“中原支国脉”,中原的辉煌是国之大幸,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是国人的共同期盼。

国家区域经济宏观布局的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梯次推进战略的实施,新的经济增长板块的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承东启西、联南通北”腹地效应的发挥等,皆有赖于中原经济区托举的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2006年,继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地带性宏观战略的先后实施,中央启动了举世瞩目的“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一个期待已久的讯号风行神州,一个迟到的伟大战略亮丽面世。这无疑给了中原儿女极大的鞭策、敦促与鼓舞,“中原崛起”成为“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板块上的最强音,成为一条深得人心、充满希望的发展之路!

中部地区崛起整体效应的发挥,北部增长板块的构建,中心带动力量的增强,战略任务的圆满完成,区域协调发展、整合的客观需要等,也有赖于中原经济区托举的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中原经济区战略是中华复兴的时代呼唤!(三)中原民心的时代呼唤

中原地区广大的人民群众热烈支持中原经济区战略,并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经济区建设中去。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在不懈探索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之路。适时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并在短时间内推升为国家战略,是多少年来中原儿女持续探索的结果,是体现了中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心愿的崛起与振兴之路。

中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粮食产量接近1亿吨,占全国的18%以上,其中小麦产量5400万吨,接近全国的50%;棉花、油料、畜禽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8.4%、20.5%、14.8%。我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一个突出指向,是要求中部地区各省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要求:中原经济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达到1亿吨,2020年达到1亿零八百万吨。另据《指导意见》,河南到2020年要实现粮食年产量达到650亿公斤,粮食增产的任务十分艰巨。这是一个不容置疑、不容折扣的硬任务,也是中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资源配置的一道红线!

毫无疑问,粮食生产虽然重要,但经济收益较低,平均每年每亩地收益大约500~1000元左右,农民单靠种粮收入只能维持低水平的生活延续。如果河南省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粮食为主,很难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蓝图。中原经济区强调“五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其限制条件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这是中原儿女对中央、对全国人民、对历史和未来的庄严承诺!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实现富民强省、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了中原民心的时代呼唤!二、国之方略(一)优化国家区域经济格局的必然选择

从我国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可发现(图3-1),河南省地处国家的“心脏”部位,综合交通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开发建设区(图3-2)。然而,中原经济区战略未实施之前,在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没有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支持,也没有国家级的战略试点的实验区进行改革创新,地处优势地位但缺振兴发展的政策支持。从那时国家的总体经济格局看,东部沿海地区自北向南的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等经济区已经形成第一梯度的经济发展带,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虽有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宏观的战略政策支持,但局部的经济空间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作为中部地区核心位置的中原地区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人口密集区、城镇密集区和经济发展集中区。中原地区建设经济区,对于发挥中原地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对于发挥中原地区东引西进的市场优势,对于发挥中原地区人口集聚的人力优势,对于促进中原地区区际合作的加深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优化国家区域经济格局的必然选择。图3-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图3-2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导向

从现实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看,仅靠核心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已不复存在,城市群和经济区建设已成为国家多极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国家在优化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中西部地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形成新的增长板块,推动国家经济的战略布局由东向西梯次推进,有利于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实施国家战略格局的优化。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是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整合城镇化空间布局、实施多极化区域发展战略的客观选择,是河南省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主动选择。(二)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自2006年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之后,中部各省为凸显各地的竞争优势,不约而同地采取城市群战略。湖北省的武汉城市圈、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湖南省的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省的皖江城市带、江西省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山西省的太原都市圈6个城市群先后组建。各个省份组建城市群战略,一方面为了提升自身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为凸显本省在中部崛起的重要位置,例如湖北省提出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整合中部六省共同崛起,河南省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力求成为中部崛起的领头羊,江西省则声称“中部崛起看江西”……有的省份积极寻求空间“突围”,期望率先实现崛起,例如武汉城市群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发展目标,山西省将目光瞄向了京津唐和环渤海经济圈,湖南省则带着发展成熟的“长株潭一体化”战略走向泛珠三角,同时向长江经济带融合,江西省提出以“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对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闽三角地区,安徽省将皖江城市带定位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

这种步调杂乱的局面,反映了中部六省压抑太久猛然爆发、万马奔腾、奋勇争先的客观现实,但却实实在在地对中部地区的整合发展构成了威胁,如果不从理念、姿态、思路、机制等方面予以克服,人为造成的内耗将使中部崛起陷入尴尬局面。

在这种局面下,中原地区的主体——河南省怎么办?

科学发展观教会我们:从本源上认识问题的本质,从本质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中原崛起这个大命题中,首先要给崛起搭建一个地域承载体,就必须弄清什么是中原;其次要给崛起设置一个认知标杆,就必须明白什么是中原崛起;再次要给崛起找到一个充分理由,就必须回答为什么要中原崛起;然后要给崛起找到一条可行途径,就必须回答如何才能实现中原崛起;最后要给崛起树立一个努力目标,就必须回答中原能否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解决这五个问题,靠决策者的“拍脑瓜”或“突发奇想”不行,靠文人的“闭门造车”或“神来之笔”不行。要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决策与研究相结合,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因此,在河南省不断追求、积极策动、国家支持的多方力量融合下,中原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推进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全面激发发展潜能,在中部地区形成的新的增长板块,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引领作用,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三)凸显中原地区优势定位的必然选择

中原地区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交通区位优势。中原地区地处我国区域板块的“心脏”区域,承东启西、连南通北,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难以比拟的枢纽地位,具有从“陆路”“水路”“空路”三方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地区优势。二是,人口优势。河南省正积极承接国外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拥有全国1/13人口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广阔。无论从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还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看,中原地区人口优势在全国的人口城镇化格局和人口市民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是文化优势。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发挥中原地区的根亲文化优势,打造中原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对于增强海内外同胞的向心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四是粮食优势,中原地区是国家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区,在全国的农业现代化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五是基础优势。中原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人口素质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经济总量基本稳定在全国第五位、中西部首位,正转变从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向经济大省、新型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六是后发优势。目前,中原地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协同推进的阶段,“调结构、保增长、促转型”等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互联网+”、农村电商等新理念的引领下市场广阔,发展的后发优势不断呈现,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不断提升。

从上述发展优势可以看出,中原地区无论从经济总量、人口总量看,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发展活力等方面来看,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凸显这些优势并发挥其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原地区的这些综合优势,而且能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调提供重要支撑,更能凸显中原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定位,从而为推动中原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重要支撑。三、小结

中原经济区战略是中原崛起的时代呼唤,中原经济区战略是中华复兴的时代呼唤,中原经济区战略是中原民心的时代呼唤。中原经济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优化区域经济格局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是凸显中原地区优势定位的必然选择。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今天,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五化”协调在进一步地协同推进,规划建设的目标正在一步一步的实现。中原经济区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也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谱写新的篇章。第四章中原经济区建设之战略定位

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分也出台了很多指导性文件、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为中原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中原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格局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中原经济区建设在中部崛起的战略格局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中原经济建设在河南省的区域战略中又承担着什么样的重任?本章从国家、区域、省域三个层面,透视中原经济区在三维空间结构的格局定位,分析其在不同格局层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原经济区战略构想的空间内涵。一、国家定位

当前国家级区域规划,一方面从国家的整体战略意图出发(如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着力于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不刻意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另一方面考虑地方的比较优势,体现特殊功能区的需要(自贸区),赋予特殊的政策优惠进行发展。因此,国家在进行区域性空间战略规划时,主要体现三个战略导向,即有利于发展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和加快发展,着眼于落实国家重大改革与发展战略,继续深化区域合作与对外开发。综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等国家层面的战略发现,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基本一致,如下所述:

第一,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第二,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第三,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

第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第五,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

综合国家战略对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可以发现,中原经济区建设一方面要凸显地区发展优势,保障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任务,确保新型农业现代化顺利推进;二是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在不以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提升城镇化质量、新型工业化水平与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形成国家经济发展格局的新引擎。

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华兴。在国家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中,中原经济区必将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也必将在我国中部地区形成新的增长板块,同时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南北呼应的格局,使我国东、中、西部的主要经济区实现高效的功能对接,形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腹地。二、区域定位

在中原经济区战略上升至国家战略之前,我国中部地区已经先后批复了国家级经济区。2007年12月7日,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湖北、湖南的两个城市群以“两型社会”为战略主题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的经济特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10年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成为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标志着山西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以河南省东西两侧的临近区域看,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江苏沿海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并将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宣布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其定位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这标志着关中—天水经济区正式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点经济区之一。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

可以看出,以中原为毗邻的四周以及更大的范围内,南部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先后纳入国家规划,北部的山西省纳入了国家综合配套实验区,东部和西部的江苏沿海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也先后被纳入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处于国家的政策边缘。在国家级战略缺乏的情况下,加剧了“中原塌陷”的趋向,不利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也不利于河南省振兴中原崛起的“振翅”发展。河南省在2010年主动提出并及时策动中原经济区战略,2011年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级战略的规划实施,更有利于在中部地区的北部形成新的增长板块。不得不说,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是恰逢其时的,是民心所向的。

那么中原经济区在中部崛起中具体承担什么角色呢?

从中部的城市群看,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和长株潭的综合发展实力最强,并且与其他城市群拉开了一定的差距。从中部地区的整体空间布局结构看,武汉城市群是“倒Y”形经济发展格局的中心节点,可作为整个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板块,并与其他三个城市群(长株潭、环鄱阳湖、皖江)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牵引整个南部的发展。中原城市群作为北部的增长板块,通过中原经济区战略牵引太原城市圈共同发展,带动整个北部地区的共同发展。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两个国家级跨区域战略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中原经济区)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加快交通通信建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组织现代流通体系,提升城市体系功能,强化区域创新能力,构筑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性支撑平台。

从中部的发展轴带看,京广铁路纵观中部地区南北,穿越了河南省、湖北省与湖南省,连接了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武汉都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还可通过次级铁路连接太原城市圈及其他城市群。该铁路南北两端连接着珠三角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京津冀地区),沿线是中部地区经济基础最为雄厚的省份。而且,郑州与武汉分别位于京广线与陇海线、京广线与长江的交汇点上,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线与其他东西向铁路的交汇区,对中部地区联南通北实现崛起的意义尤为重要。构筑南北向发展核心轴带,是以京广铁路线为主轴,以次一级铁路为辅轴,通过中原经济区战略一方面可以联通太原城市圈进而实现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联通长江中游城市群并向长三角、珠三角延展。借助京广铁路沟通南北的作用,培育中原经济区沿铁路干线产业带的延伸与互接,提高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原经济区必将成为中部崛起的坚实脊梁。

中原经济区是推动中部崛起的北部牵引增长板块,联系京津冀地区和太原城市群的战略枢纽,中部地区的重要粮食生产区与生态安全保障区,中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地区,中部地区“三农”改革示范区,中部地区的“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通过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加快河南发展的同时振兴中原地区,在支撑中部崛起的同时强化东中西互动、增强北中南联系,在完善国家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同时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河南省定位

河南省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这里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称。河南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祥地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八大古都有四个(安阳、洛阳、开封、郑州)在河南,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进程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问题。国家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是加快河南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根据中原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可将其分为“一极、一板块、主体区、外围区”的基本结构(图4-1)。“一极”,即郑汴都市区。郑州市区、开封市区和中牟全境组成的郑汴都市区承担着河南省现代城镇体系核心增长极的重任,随着郑汴一体化的深入,郑州市区和开封市区将对接为一个东西向的城市连绵带。“一板块”,即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区域规模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交通发达的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西部资源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更是河南省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原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主体区”,即河南省全境。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域,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重点实验区,更是实现河南振兴、中原崛起、富民强省的核心承载平台。“外围区”,即河南省外围的中原经济区地区,具体包括4个地区——晋东南地区、冀南地区、鲁西南地区、皖西北地区。只有探索跨省际协调机制,逐步形成中部地区的联动板块,进而才能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整体目标。将河南省定位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区”,自有其客观的一面。其一,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的地域主体;其二,是河南省提出了中原经济区战略并将其推向了国家战略层面,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战略的运作主体;其三,国务院的《指导意见》旨在“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执行主体。因此,《中原经济区规划》在第十一章第四节明确指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支持河南省发挥主体作用”。图4-1 中原经济区空间布局基本结构

当然,将河南省定位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区”,绝无鼓动河南做中原经济区的“盟主”“龙头”“领头羊”之意。恰恰相反,本书作者始终认为,在区域协作的大格局中,狭隘的地域争雄所导致的乱象是区域发展整合的最大障碍。本书称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主体区”,意在寻求一种压力、一种责任,寻求一种担当,一种沉甸甸的“中原担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