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收力的心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23:00:47

点击下载

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吴学颖译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有吸收力的心灵

有吸收力的心灵试读:

推荐&导言

只有爱的力量才能使成人接近儿童和理解儿童。爱和谦虚将为我们揭开“童年的秘密”,并使我们理解蒙台梭利博士工作的内在意义和真正含义。

——玛格丽特?E.斯蒂芬森(美国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教育委员会主席)

有些学校仅仅是把蒙台梭利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使用,还有一些人坚持认为蒙台梭利的用意就在于此,他们忽略了蒙台梭利最珍视的东西:儿童对于人类的贡献。我常常认为应该驳斥那种错误观念,因为它造成了人们的困惑和混乱,但是到哪里去找一个足够权威的人站出来说话呢?答案就在这里,请玛丽亚?蒙台梭利自己来阐述她的观点吧。

——马里奥?M. 蒙台梭利(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总干事)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为什么能超越国界、世界观和复杂的宗教差异,从而风靡整个世界?我认为主要在于她发现和揭示了儿童成长的本质规律。这些为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像我一样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李跃儿(中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

从哲学意义上思考,蒙台梭利崇尚自主教育的思想与中国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发现孩子的天性,按照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行不言之教,孩子自然会快快乐乐地成长。

——小巫(中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玛丽亚?蒙台梭利,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近百年来一直对幼儿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基亚拉瓦莱,1894年她作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毕业于罗马大学,1899年她开始进行一项关于智力缺陷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她坚持在第一线工作,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在她监护指导下的智障儿童通过了全国正常儿童读写考试。蒙台梭利得出结论,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年幼的正常儿童身上。1907年她在罗马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在这里,她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进行教学。几年后,这些普通的贫寒儿童的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个个变得独立、自信、自律而有教养。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崭新的、具有巨大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

关于这些儿童神奇转变的报道,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儿童之家”成立了。这种带来革命性改变的蒙氏教育法,赢得了世界各国同行们的尊敬和崇高评价。英国教育家称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社会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整。”德国教育家更是盛赞:“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这般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这是唯一超越国家、种族、宗教差异,并在全球普及和推广的教育理念和系统教育方法。”

迄今为止,蒙台梭利的著作已被译成37种文字出版,在世界各地都成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设立了蒙台梭利培训机构。在日益重视早期教育的中国,以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为基础创立的培训机构和幼儿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和认可。

为了让国内读者全面了解蒙台梭利的思想,我们策划出版了这套“蒙台梭利早教经典注译本”系列,力求做到原汁原味,真实而准确地传递原著精髓。希望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通过对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真正发现孩子、了解孩子,在生活中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尊重孩子的内在需求,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而自由的环境,让孩子适时、适性地自发成长。《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的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1912年在美国出版,旋即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这本书正是她对自己所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是对她所进行的教育实践背后的理论原则的揭示。书中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指导原则,配合书中所提供的方法,孩子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由成长。《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一部系统阐述蒙台梭利方法和“儿童之家”教具使用的操作手册。蒙台梭利在美国传授教育方法期间,应无数对她的教育方法感兴趣的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写下了这本操作性手册。让老师和家长更易理解蒙氏教育方法的精髓,并指导儿童自由、健康地成长。这本手册提供了“儿童之家”运用得十分有效的教学用具,以及相应的教育原理与方法,堪称家长和教育者的必备手册。《童年的秘密》,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人类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本书揭开了儿童成长的奥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革命性的理念。书中详细阐述了儿童有吸收力的心灵及其功能、身心发展的敏感期、重复操作的重要性、导向内在约束的自由、工作中的专注和快乐、社会性发展等,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发现孩子》,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揭示了培养孩子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描述了孩子的特性。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去观察并对外界作出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为此,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传统教育,寻求发现孩子和了解孩子的新方法,以让家长和教育者认识到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的孩子进行教育,我们的目的也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的封笔之作,集其理论思想和方法之大成,是蒙台梭利最知名,也是最能体现她革新思想的一部作品。这本书代表了她晚年的部分教育思想,极为称奇的是蒙台梭利的想法远远超越了她的同行们在教育以及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如,儿童有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他们有极强的自学能力;婴儿的语言并非来自于母亲,而是向周围环境学习的结果;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出生后的最初三年,且学到的知识最多、最密集,等等。正如英国蒙台梭利学会会长克劳德?A.克莱蒙特所说:“如果我称本书是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著作(《圣经》除外),也许有些言过其实。然而,对人类的未来福祉而言,我确实无法找出还有哪本书比这本书更有价值。”第一章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意义

人并不是只有在大学里才能学到知识,而是在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精神世界的发展,特别是在出生后的最初三年里,学到的知识最多而且最密集。

在这个严格的时间表的约束下,儿童以高度的勤奋学习语言的不规则变化以及语法结构。似乎世界上的每个儿童自身都有一位辛勤而有技巧的老师。人类说得最流利的语言正是在他小时候、还没人教他任何东西的时候学会的那种语言。不仅如此,在一个人长大之后,即便由最出色的教授教,他也不可能再把那种语言说得像种那样炉火纯青。因此,一定有一种特殊而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帮助儿童发展。这不仅是指语言方面,因为在2岁的时候,儿童已经能够辨认周围的人和物。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认清,儿童已经在精神发展上做了不少功课。我们本身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幼时就已经成形了的,特别是在最开始的两年。儿童不仅仅要认清周围的人和物,去理解并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且还有一些我们无法教授的复杂的东西,如智商、信仰、特殊的民族身份以及社会情感等,都会在这一阶段发展成形。大自然可以保证儿童遵从内部老师的指导,而不被成年人式的推理影响。在被成年人的思想影响和改变之前,儿童就已经完成了心理结构的构建。

到了3岁,儿童就已经打好了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基础,之后需要的才是学校里的特殊帮助。在这段时间里他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因此心理学家通常提出这样的观点:若是跟孩子比较,那么我们得花上60年的努力才可以媲美他们3年的成果,他们称:“儿童在3岁的时候已经是个大人了。”不过现在儿童表现出来的还只是这种能力——从周围坏境中学习、吸收的奇特能力——的冰山一角。

通常情况下,儿童在3岁的时候进入幼儿学校。在此之前,他们还不具备接受能力,没有人可以给他们教授东西,但是他们却向我们呈现了人类奇妙而伟大的精神。此时的学校与其说是学校,还不如说是一所房子。我们为他们准备了一个可以通过环境熏陶来学习的地方,而不需要任何直接的引导。来这里的儿童虽然有些来自于最底层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没受过教育,尽管如此,这些儿童在5岁之前、没有人教授的

我们面对的不再是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不再是等着我们给他们传授智慧的学生,他们的成长会让我们的思想得到充实和实现。他们通过自己内在的天赋,努力学习、孜孜不倦,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后成了宇宙最伟大、最神奇的物种——人。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像等待主人的女仆一样,协助这一过程顺利发展。就这样,我们见证了人类精神的发展,一个全新的人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人将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他有了清晰的分辨力,开始可以指导和规划人类的未来了。第二章关系一生的教育

儿童并不是一个毫无生气的、处处需要我们帮助的个体,并不是一个需要我们填充的空瓶子。相反,正是儿童造就了成人,没有人能不经过儿童时期就独立地成了人。

哪一种是注重人出生之后本身的教育,并对他的发展进行保护的。而今,教育被认为是脱离了生物学以及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的。所有受教育的人都与社会隔离开来。大学的学生被要求遵守学校校规,还要遵循当局制订的教学大纲进行学习。

直到现在,可以说,教育依然没有将学生的物质环境和社会需求考虑在内。如果一个学生吃不饱,或者视力下降、听力有问题,从而影响了他的能力,那么他只能得低分。纵然现在学生的生理缺陷已经得到关注,但也仅限于卫生保健方面。没有人关心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否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威胁和损害。克莱帕瑞德领导的如火如荼的“新教育”运动已经对课程设置的数量是否合适,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且在努力减少课程数量,以减轻学生的大脑疲劳。但是这一运动并未涉及儿童为何可以毫不费力地吸收文化这一问题。大部分政府教育机构只关心教学大纲的实施和完成。若是有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不公正或是对自己深有感悟的某些社会真相做出反应,那么当局就会发出命令,称年轻人不应该涉足政治问题,而应该专注于学习。接下来就是这些思想受到禁锢的年轻人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已经失去了他们自己的个性,根本不能对他们所处的时代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学制度逐渐偏离了社会生活,看起来好像社会生活里的问题与学生毫无关系。教育的世界就像一座孤岛,好似这里生活的人已经完全与世隔绝,并且准备就这样一辈子隔绝下去。

假如一个大学生感染了肺结核后死亡,在他生病的时候,大学——这个他生活的圈子没有给予他关心,也没为他的遭遇感到难过,而这些情绪在他的葬礼上突然出现,这不会让人感到奇怪和悲哀吗?①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惶恐不安,不仅不能自力更生,甚至还成了朋友和家庭的负担。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指望教育机构里的人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这种无所谓的态度。①二战过后,只有少部分国家努力改善这一境况。比如,荷兰就为学生设立了休养院,还有在寄宿制学校设立的教育机制。但在更多类似的“寄宿制学校”,这些制度的实行是以牺牲学生的自由为代价的。

可选择性的。而大学也仅仅被当作整个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一些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已经认识到了这种隔离带来的弊病,但他们的研究尚未进入学校。所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为人的发展提供真正帮助的系统。如我所说,教育有助于人的发展不是一种新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社会结构中依旧没什么地位。

人类文明应该尽快采取下一步措施,而接下来的所有步骤都已经规划完毕。批评家轻易就能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环境的不足,研究人员也已经非常清楚人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因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要做的便是逐步填满这些空缺。现在的研究成果正像一块块从采石场采来的石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堆放到需要的地点,为人类文明筑起一座新的房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翻了所有上述观点。

教育不应该仅仅把重心放在课程表和时间表上,而应该与人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遵循这一理念,对新生儿的教育才会突然变得重要起来。但新生婴儿尚未有任何行动能力,按照常理来说,我们也不能对他们进行教授。他们仅仅是个观察对象,通过观察我们才知道他们基本的需求。观察的目的便是找出生命的定律,因为我们要为生命提供帮助,这就要求我们先要找出是怎样的定律在主导生命。

但是仅仅知道这个还不够,仅了解生命的定律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心理学的领域,这样我们很难在这个领域里走得更远。幼龄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应该得到广泛宣传,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注入新的声音,并且向世界做出权威宣布:“生命的规律便是如此这般,它们不容忽视。人们应该根据这些定律行动。它们就是人类的‘人权宣言’,是普遍适用的。”如果社会认为实行义务教育是必需的,也就是说人类都应该接受教育,而我们一旦认可了“教育是从出生就开始的”这一观点,那么了解人类发展规律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与教育被社会看作无足轻重不同,权威机构应该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社会机制应该满足“生命关系一生的教育应得到捍卫”这一全新概念的固有需求,呼吁每个人献出自己的力量。父母应履行他们的责任,如果家庭没有履行责任,那么社会就得作出应有的回应,不仅要给出必要的指导,还应该将婴儿抚育成人。

如果教育意味着对个体的保护,如果家庭不能履行责任,而社会又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社会有责任向他们提供帮助。政府永远不能遗弃儿童。教育应该是社会必须履行的责任,而不应该和以前一样,把教育和社会隔绝开来。如果社会应该对人类个体进行有益的管理,而教育又确确实实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话,那么这

种管理就不应该受到抑制和压迫,社会应该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社会要做的步就是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已经被研究过了,研究结果也已经出版。而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就应该恪尽职守地履行起对教育的责任,而在这一过程中受益的教育也应该努力回报社会。确实,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儿童和家长关注的事,也应该得到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关注。教育可以激起世界每一个地方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而如今,还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加保守和滞后呢?如果一个国家需要缩减开支,那么首先被缩减的便是投在教育上的资金。如果问一个政府官员对教育的看法,他会说教育与他无关,他已经把抚养孩子的任务交由妻子来完成,而妻子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学校。只要我们努力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政府官员对这一问题将再也不会这样回答,也不会再对教育如此熟视无睹了。从心理学家对儿童幼年时期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没有人会否认,如果儿童获得适当的关心和帮助,他会更刚强,心理更平衡,他的精力也会更充沛。我们不应该任其自然发展,而应该在这一时期给予儿童科学的关心和重视。这不单是指生理健康上的措施,就像保护他们,使其身体不受伤害一样,我们也应该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精神和心灵免受伤害。

关于婴儿出生后最开始的那些日子,科学还有其他的发现,新生婴儿精神之强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婴儿刚出生时什么都不能做,不仅在心理上,生理上也不能做出平衡的动作。那时候他的四肢对他毫无帮助,而且他的所见所闻都不能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能走能说了,慢慢地一样一样地都学会了,直到最后长成了一个生理、心理都健全的真正的人。这些都证明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儿童并不是一个毫无生气的、处处需要我们帮助的个体,并不是一个需要我们填充的空瓶子。相反,正是儿童造就了成人,没有人能不经过儿童时期就独立地成了人。儿童的创造性能力我们已经谈了很多,科学家也正尽力对其进行研究,至今为止,很多人认为这一能力与母亲的关系非常大。我们经常说正是母亲造就了一个人,因为是母亲教会了他行走、说话等等。

然而,以上所说没有一项真正是母亲教的,相反它们是孩子自己的成就。母亲创造了一个婴儿,而正是婴儿造就了一个成人。即便母亲去世了,婴儿依旧会成长,并且完成他长大成人的所有工作①。假如把一个印度婴儿带到美国去,交由美国人来抚养,那么他长大后说的就是英语而非印度语。因此,儿童的语言并非来自母亲,而是他自己学来的,正像他从周围的人和物那里学习各种习惯和传统一样。因此,儿童学到的这些东西和遗传毫无关系,是他自己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学习的,他用这些塑造了未来的成人。

承认儿童这种非凡的能力并不代表要降低父母的权威。只有当父母承认自己不是一切的创造者,而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那么他们就能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了。这样,从广义角度来说,他们的帮助就更有价值了。帮助得当,儿童就能更好地成长。所以父母真正的权威和尊。①“工作”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实质和成人的工作是截然不同的,儿童的“工作”就是活动,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的自由活动。第三章成长的不同阶段

我和许多人一样,坚持认为人最重要的阶段并非大学,而是0~6岁这个阶段。因为人的智力正是在这个阶段成形的。不仅是人的智力,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正是这个时期的婴儿创造了未来的成人。

。有心理学家对儿童从出生到大学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研究,他们表示这一时期可以明确地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继哈伍洛克?艾里斯以及威廉?斯特恩之后,其他人也持这种观点,特别是夏洛特?布勒以及她的追随者。同时,从弗洛伊德学院的研究中也印证了此观点。这与之前一度流行的观点截然不同,那些观点认为人在出生之后的那几年里没什么价值,随着之后的成长,人本身的价值才会增加。现在心理学家已经放弃了这种陈旧的观点,并认为儿童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类型并这几个阶段互相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

有趣的是,这些心理类型与人的不同生长阶段关系密切。从心理学上来讲,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可以生动而夸张地说:“成长是一个再生的过程。”当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另一个也开始了。

这一系列阶段中的个阶段发生在儿童从出生到6岁这一期间。在这个阶段内,儿童的心理类型保持不变,虽然和后来的几个阶段差异非常之大。同时,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0~3岁和3~6岁。在0~3岁这一部分,成人对儿童还不了解,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对这个时期的儿童造成任何影响。事实上,还没有接收这一个时期儿童的学校。在个部分(3~6岁),儿童的心理类型还没有改变,但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儿童已经可以接受来自成人的影响了。在这个阶段内,儿童的个性和人格的改变是非常大的。我们只能拿新生儿和6岁儿童作比较才可以看出这一变化。先暂时不谈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入学的智商。

接下来是6~12岁的这个阶段。这一阶段没有其他变化伴随发生,儿童不仅冷静,而且快乐。在心理上,他正处于一个健康、精力充沛而稳定的时期。“这种稳定不仅表现在心理上,还表现在生理上,”罗斯在写到这一时期的儿童时表示,“这种特征在儿童阶段的后期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一个对人类没有任何了解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假设他从没遇到真正的成年人的话,就很可能把这个阶段的儿童当成人类的成年人。”

从生理上来说,和个心理阶段之间的区别也非常大。关于这一观点,读者可以参考当时其他作家的作品,比如威廉?斯特恩的《儿童在六岁之前这一阶段的心理》,1930年版(1914年德语版);夏洛特?布勒的《从出生到成熟》,1931年第三版;欧尼斯特?琼斯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刊载于英国《心理学期刊》,1922年。此外,若想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疗法,可以参考阿诺德?吉赛尔的作品。②摘自詹姆斯?史提芬?罗斯的《教育心理学基础》,1944年,第114页(1931年版)。

改变显而易见,仅仅举一个例子来说,儿童开始长出新牙,替换掉了原来的旧牙齿。第三个阶段从12岁开始至18岁结束。它和之前的阶段一样,此期间人的变化也非常大。它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12~15岁以及15~18岁。当然,这一阶段的生理变化非常大,人在生理上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18岁之后,人已基本发育完成,此后不会再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增长的只是年龄而已。令人惊奇的是,官方的教育已经认识到这些不同的心理阶段。但他们的认识好像仅仅限于模糊的直觉间实践。不仅如此,为了可以真正任职,毕业生还必须寻求帮助和推荐,扫清路上的一切预料不到的障碍。

很遗憾,每一个国家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纽约曾有过一次由几百名尚未就业的毕业生举行的游行,他们举着横幅,上面写道:“我们还没找到工作,我们饿着,而将来我们要何去何从?”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教育已经脱离我们的控制,而且也不能改变其根深蒂固的旧习惯。到目前为止,教育唯一的贡献便是认识到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一样的发展模式。在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人会关心2~6岁的儿童。而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学前机构,主要招收3~6岁的儿童。

但是,和以前一样,现在大学依旧被认为是教育的最高点,人们认为大学生都是才智双全的特殊群体。现在心理学家已经对人类本身展开研究,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也渐趋明显。我和许多人一样,坚持认为人最重要的阶段并非大学,而是0~6岁这个时期。因为人的智力正是在这个阶段成形的。

不仅是人的智力,人的心理定形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一新观点给那些研究生命潜能的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多人已经着手研究新生儿和0~1岁的婴儿。他们认识到,正是这个时期的婴儿创造了未来的成人。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丝毫不逊色于人类早期对死亡的思考。人类死亡之后会怎样呢?没有什么问题比这个更让人关注的了。现在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又引起了人们的无限想象。因为我们在新生儿身上可以找到我们自己隐藏的天性。人类为何需要经历如此漫长而辛苦的婴儿时期呢?没有任何生物像人这样在这一时期过得这般辛劳。在这个阶段里又发生了什么呢?毫无疑问,其中正有一种创造力在发挥作用。最开始的时候,婴儿什么能力都不具备,大约过了一年,婴儿变得什么都知道了。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没有知识、没有记忆、没有一点主观能力,这些都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获得的。猫刚出生时就可以“喵喵”叫,刚孵出的小鸟和刚出生的牛犊也可以发出和成年个体一样的叫声。但人类不可以,人类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因此,对于人类,我们不能决定成长的发展过程,但可以对发展成形这一事实进行研究。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被创造出来了,一切从无到有。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非常奇妙,对我们的大脑来说,解开这道谜题是非常困难的。婴儿需要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头脑来完成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孩子比我们拥有更多别的东西,他能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并非微不足道,相反非常强大。同时,他必须时时刻刻为智力上的发展做好身体上的准备。比如,儿童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而且也使他的发音器官发育成形。这些奇妙的工作并不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成年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果我们想学某种东西,肯定是有意地去学习。

但是这种意识在儿童身上是不存在的,知识和学习的意愿都需要他来创造。如果说成年人是有意的,那么儿童便是无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意就等于低级。一个无意识的头脑才可以发展成最聪慧的头脑。通过对各个物种的研究,我们就能发现这点,甚至在对昆虫的研究中都不例外,它们具有某种无意识的天赐的智慧。儿童也具有这种无意识的智慧,正是这种智慧才让他取得了奇迹般的进步。这个过程开始于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知识的学习。

儿童是怎样吸收周围的知识的呢?儿童周围的事物唤起了他的兴趣和热情,让他对环境产生强烈而专一的敏感,转而慢慢地融入到他的头脑中去。儿童并非通过思想,而是通过自身天生的能力吸收这些知识的。在这一点上,语言的学习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儿童是怎么学会说话的?我们会说他天生就有聆听人类声音的能力。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想问,为何在他周围成千上万的声音中,儿童单单就可以听到人类的声音,并把它们复述出来?这肯定是因为相比其他各种声音,只有人类的声音给他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必定非常强烈,而且同样的可以让儿童产生强烈的情感——使其体内的神经产生极大的热情,而这种热情又让他不得不把这声音表达出来。

我们可以用音乐会来作一个比喻。悦耳的音乐可以让听众的表情变得专注,头和双手会随着旋律而摇动。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儿童无意识的头脑中。同我们对音乐的反应相比,儿童对语言的反应要强烈多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舌头在动,看到他细小的发音器官和脸颊在动。周围的声音对他无意识的头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他的每一个器官都在动,在安静地时刻准备着发出声音。儿童是怎样做到如此细心地学习语言,甚至明确地使其成了他心理人格上固定的一部分的呢?人们在婴儿时期学到的语言称为母语,母语和之后学到的任何语言都不可相提并论,就像一颗天生的牙齿必然和假牙不一样。这些原先对他毫无意义的声音是怎样突然进入他的脑海里,被他理解并变成了他自己的思想的呢?儿童不仅仅吸收了单词和意思,事实上他还将句子和结构也吸收了进去。如果没有将句子结构理解透,我们是不能弄懂语言的意思的。比如我们会说“那个不倒翁在桌子上”,之所以我们这样说,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就是以这样的单词顺序来说话的。

而若是我们说“在不倒翁上桌子那个”,那么别人就很难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从一个句子中单词的排列顺序来理解其中的意思,孩子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也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常常会说:“孩子把这些记在了脑子里。”不过,为了记住句子,首先就需要具备记忆力,而儿童却没有这个能力。那么,他还需形成这个能力。还有,在一个人意识到句子的排序对其意思的影响之前,他应该具备排列句子的逻辑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婴儿所不具备的。我们成年人的头脑无法完成婴儿的头脑要做的事情。

在语言学习上,从无到有这一过程需要另一种心理类型。这种类型正是婴儿所具备的,他的智慧和我们成人的截然不同。可以说我们是有意识地吸收知识,但婴儿却直接无意识地将知识吸收到脑子里。与婴儿的无意识吸收相比,我们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外

人惊奇的是他神速般的学习能力,周围所有的事物都被他吸收了,习惯、风俗、宗教信仰,这些都将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但是儿童选择的行动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固定的。

每一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他的行动也不一样。当儿童在动的时候,他那有吸收力的心灵就已经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在他开始行动之前,内心经历了一个无意识的心理发展过程,而当他迈出步的时候就变得有意识了。如果你去注意一个3岁的儿童,你会发现他总是在玩某样东西。这便证明以上理论在他这儿是适用的,他之前无意识吸收完毕的事物现在已经变成有意识的了。从表面上看,他只是用游戏作掩饰,事实是他正在测试那些无意识吸收的事物和印象。通过行动,他已经变得有意识地创造未来的那个成年人了。有一股神秘且伟大的力量在引导着他,让他一点一点地将脑海里的知识付诸行动。就这样,他终于长大成人。从最初的玩耍到后来的工作,他利用双手和经验实现了整个成长过程。这双手是人类表达智慧的工具。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渐渐形成了儿童的人格,这一人格代表着一个个体。这一成型过程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知识的世界比无意识以及潜意识的世界更局限。

婴儿出生后就开始了他神秘的任务,慢慢地他创造出了他的国家和时代所需要的令人称奇的力量。他一步一步创造着他的思想,直到他拥有了记忆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最后,他终于长到了6岁,拥有了这些能力。接着,他的生活里突然出现了老师,于是就有了一个可以理解他,并且耐心听他说话的人,而这是他之前望尘莫及的。本书要研究的正是儿童的个阶段。对出生几年内的儿童进行心理研究,会给我们呈现多种多样的奇迹,每一个深入了解这些的人无不为之震惊。作为成年人,我们的工作并不在于教学,而在于帮助婴儿在发展中塑造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们做好了准备,明智地对待婴儿,了解他真正的需求,并能延长他获取自学能力的时期,那么这该是一件多么喜人的事情!如果我们可以帮助人类毫不费力地吸取知识,这又是一项多么伟大的成就啊!

如果人类无需知道知识是怎么获取的就满腹经纶,就如魔法一般,那该多好啊!当然,也许自然界所有的作品都是神奇且神秘的,不是吗?“儿童的心灵具备吸收力的能力”这一发现本身在教育上就引起了一场改革。我们现在可以轻易地理解为何这个让人格成形的时期是最为重要的。没有哪一个年龄段比这一时期的儿童更需要智力上的帮助了,任何一点阻碍他的创造性工作的绊脚石都会降低他完美完成工作的概率。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不再是因为我们把他当作一个微弱的小生物,而是因为他身上被赋予了强大的创造能量,这些能量本身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的保护和明智的捍卫。我们要帮助的是这些“能量”,而不是帮助孩子本身,也不是向他的弱小提供帮助。当我们知道这些能量来自一个无意识的心灵时,我们会明白婴儿的心理跟我们真的截然不同。这种无意识的心理会因为创造性工作以及来自外界环境的经验影响而变得有意识起来。我们既不能口头指导,也不能直接干涉和影响这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人类能力的成形过程。

于是整个教育理念也就发生了变化,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便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教育不再是一个灌输我们的语言和思想的过程了。对于教育来说,这是一条全新的路,它要求我们去帮助处于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心灵,帮它保持能量,并增强它所拥有的各种能力。第四章新的途径

儿童和成人不同,他并非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而是走在一条通往生命的路上。他的工作便是利用所有的能量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成年人。儿童的整个生命是朝着完美以及进一步的完善而向前发展的现代生物学已经转向一个新的方向。以前,所有的研究都只限于成年个体。科学家不管是研究动物还是植物,所取的样本都是成年阶段的样本。在对人类的研究中也是如此。

无论有关道德还是社会形态的问题,研究对象都是成年人。其中最常被讨论的一个话题便是死亡。不过这并没让我们感到惊奇,因为成年人正走向一条通向死亡的路。

关于道德的所有问题都是有关法律以及成人世界的社会关系问题。但现在这一学科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看起来似乎是倒退的。因为不管是对人类还是对其他生命形态的研究,都集中在了幼年时期的个体甚至生命起源的研究上。研究细胞生命的细胞学和细胞生态学已经先行发展,通过对这条生命线前行的,它与成年人的生命线非常接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让我们充满兴趣和希望。自然规律要求我们去保护、关爱儿童。他们因爱而生,爱是他们生命的源泉。出生后,他们受到父母的精心照料。这就是说,他们刚出生的时候没有受到外界的攻击,父母是把他们与外界隔离开来的道防线。自然规律让父母对婴儿充满了爱心,而这种爱心是与生俱来的,它不是人工创造的能力。

这种爱不需要原因。成年人对婴儿表现出来的爱是非常伟大且超乎想象的,它是一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可以激发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牺牲和奉献,也能让一个人为别人服务。在这种爱的深处,所有父母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他们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这种奉献精神是与生俱来的。这会让他们感到快乐而不是牺牲。从来不会有人说:“那个人居然有两个孩子,真是太不幸了!”

相反,他们会觉得这个人是无比幸运的。为孩子付出能让父母得到快乐,这是作为父母的一种本能。孩子唤起了父母的美好情感,这种情感让他们变得无私,他们对家庭以外的人是不会表达这种情感的。一个功成名就,努力赚钱养家的商人绝不会对他的对手说:“这些钱我都不要了,全给你吧!”但如果缺乏食物,父母宁愿把最后一片面包给孩子吃,宁愿自己挨饿。因此,我们成年人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作为父母的,另一种则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他们对待孩子的状态当然更好,这为我们呈现出了人类美好的那一面。在动物的身上也能明显看到这两种不同的状态。虎毒不食子,即便是最凶猛的野兽,它对自己的孩子也是非常温柔的。凶悍的狮子和老虎对自己的幼仔都非常温和,而温顺的母鹿在保护小鹿的时候也会变得异常凶猛。这样的情况似乎在所有动物身上都适用,它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往往本能地呈现出另外一面来。它们似乎具备了一种作为父母的特殊本能,这种本能与它们平常表现出来的不同。

一些比人类还要温顺的动物也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但在保护它们的幼仔时,这种本能会变得非常富有攻击性。鸟类也不例外。一旦面临危险,它们的本能便是飞走。但如果它们正在孵小鸟,那么它们是不会飞走的,而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张开翅膀盖住极易被发现的白色鸟蛋。有些禽类甚至会冒着被狗咬的危险,假装受伤,将狗从巢边引开,这样狗就根本不会注意到鸟巢了。通过对自然界无数动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动物都有两种本能,一种是自我保护,一种是保护幼仔。对此,伟大的生物学家J.H.法布尔曾经举了个最为精彩的例子,他以这样的一句话作为他的著作的结束语:各种生物都应该感谢母亲给了自己生命和爱,因为如果为了努力生存而仅用那些生存技能的话,那么在他们成长并得到这些技能之前要怎么保护自己呢?老虎的幼仔出生时没有牙齿,而雏鸟刚生下来时也没有羽毛。因此,为了保护生命,为了维持物种的延续,父母的首要职责便是为没有自保能力的幼仔提供保护。如果物种的生存仅仅依靠身体强壮,那么它们早就灭绝了。物种生存和延续的主要因素是动物对幼仔的爱。自然历史最神奇的一部分就是对智慧表现出来的各种迹象进行研究,而这些迹象在最温顺的动物身上也可以找到。每种生物都被赋予了自我防护的本能,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特有的智慧,但这种智慧主要运用在对幼仔的保护上。同时,自我保护本能的类别相对较少,其智慧程度也低了很多。这些只是很少的例子,法布尔在其著作《昆虫记》①的十六章中对成年昆虫对幼仔的行为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如果我们对生命的不同形态进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具备两种本能以及两种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倘若把这一理论放在人类身上,仅从社会的角度考虑,我们对儿童的研究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他们对成年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对人类的研究若想取得成效,就要先从研究儿童着手。第五章造物的奇迹

每种动物,或者说每种哺乳动物,包括人这个最为神奇的生物,都是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发展而来,和很多原始的细胞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历代思想家都会被这样的事实震惊:为什么一个生命可以从无到有,成长为一个有思想且可以自主思考的男人或女人呢?这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些如此神奇而复杂的器官是怎样组建到一起的?眼睛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说话的舌头由什么组成的,还有大脑等所有的器官是怎样组成了一个人的?

18世纪初的科学家,准确地说是那时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在生命还是以细胞状态存在的时候,里面就已经包含了一个细微的人。但因为这个人太微小,以至于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但这个小人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一定会长大。这种观点对所有哺乳动物都适用,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被分成了两个学派:一个是精子论派,另一个是卵子论派。也就是说,这个小人不是存在于男性的生殖细胞里,便是存在于女性的生殖细胞里。总之,大部分学术性讨论都围绕着这一点进行。但一位叫G.F.沃尔夫的医学博士打算利用当时刚发明的显微镜亲自观察,打算对造物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一探究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对鸡蛋里的受精细胞做了一番研究。通过研究他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详见G.F.沃尔夫的《发育论》),鸡蛋中根本没有小鸡。小鸡是自己逐渐发育形成的。他对自己所观察到的做了描述:开始只有一个生殖细胞,而后分裂成两个细胞,两个又分裂成四个,按照这样的规律细胞一直分裂增殖,最后便形成了一个新的个体。

自然,那些还持有“细胞中有微小生命存在”观点的科学家们对沃尔夫非常愤怒敢用它来探究这一奥秘。直到后来,另外一位科学家K.E.范?拜尔又重复了这一实验,并发现沃尔夫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时这一事实才被人们接受。此后,一门很有意思的科学分支出现了,这便是胚胎学。胚胎学无疑是最为神奇的一门科学。它不像解剖学一样研究已经发展完善的个体的器官,不像生理学一样研究生理器官,也不像病理学一样研究疾病。它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发掘生命的成长过程,对生命从无到有的过程进行研究。每种动物,或者说每种哺乳动物,包括人这个最为神奇的生物,都是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发展而来,和很多原始的细胞一样,没有什么区别。这些生殖细胞因为微小,所以令人感觉神奇。男性生殖细胞的直径还没有十分之一毫米长。

为了更具体地描述,可以用一支非常尖细的铅笔点出十个紧密相连的点,不管笔尖多细,这十个点的总长度都不会超过一毫米。由此可见,男人的生殖细胞是多么微小。这个细胞与人的身体是分开生长的,它的外面包着一层有保护作用的囊,这层囊让它和它的承载体——人的身体——分开。这一道理对任何一种动物来说都适用。生殖细胞和母体细胞完全分开,所以它的成长都是靠自己进行的。这为我们的思考开辟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所有那些最伟大的人,不管是亚历山大还是拿破仑,不管是但丁还是莎士比亚,又或者是甘地,这些人和他们的同胞一样,都是由一个简单的细胞发展而来的。通过强大的显微镜对生殖细胞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它是由一定数量的血球组成的。这些东西很容易被化学物质染色,所以我们把它们称作“染色体”。

不同物种所含有的染色体数量不同。人类有46条染色体。其他物种的染色体则有15条或者13条等,这就是说,每一个物种的染色体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染色体通常被认为是传输遗传特征的载体。最近,用功能更强的超强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一条染色体类似于一个装着一条链子的盒子,或者说装着一条项链,每条链子上串着大约100个非

。第五章?造物的奇迹常微小的颗粒。染色体打开之后,小颗粒被放出来,于是盒子便成了一个装着更小的大约4000个微粒的房子,我们把这些更小的微粒称作“基因”。“基因”这个词有延续后代的意思。普遍的说法是,每一个基因细胞承载着一个特定的遗传特征:比如鼻子的形状、头发的颜色等等。

用一条线代表100个基因,这些基因存在于左边用几何形式排列成的46条染色体中很明显,这些科学现象并非仅仅通过显微镜的辅助就可以解决,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是有创造性的直到最后排出序列。因为并非所有的基因都能在之后人体的成长中发挥作用。只有在竞赛中获胜的基因才可以担任创造一个生命的任务。这些基因承载着“显性特征”。相反,其他基因则不发挥其承载的特征,它们是隐性的。

生殖细胞生成之前发生的这一奇特现象首先是由蒙代尔发现的。他根据一个著名演化实验提出了这一科学假说。在实验中,他用一红一白两种花进行杂交,然后把杂交产出来的种子种下去,最后长出的红花和白花的植物比例是3:1。也就是说,红色显性基因长出的植物与白色隐性基因长出来的植物比例是3:1。我们很容易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之间的比例是遵循一个固定的数学组合定律的。

先要考虑到基因各种可能的组合的数学比率问题,在这一基础上再进行研究,因此这种研究是极其复杂的。结果显示,由于基因所具有的优势不同,相同的条件下的任一生殖细胞发展出来的个体的美丑、强弱都不同。正因为这些基因组合的差异,所以每个人才和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家庭里,同一父母所生的两个孩子也会有美丑、强弱、聪明和愚蠢的差别。这样,人们把兴趣投在了优良的遗传基因怎么出现这一研究上,随之,一门新的科学——优生学——便出现了。

虽然这一章主要研究的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科学历史(关于基因和基因组合的科学),但本章对完成组合之后进行的研究没有直接的影响。一个生命个体的生物发展过程从此展开了。这是一个细胞的分裂过程,这个过程清晰而简单,以至于沃尔夫在初次用显微镜对胚胎进行观察的时候,他就可以描述出胚胎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一个细胞分裂成了两个相同但没有分开的细胞。接着两个分裂成四个,四个分裂成八个,八个分裂成十六个……以此类推,一直分裂下去。直到出现了几百个细胞,这个过程才会停止。这就跟我们建房子一样,一开始我们就清楚需要用足够的砖来建造。之后,这些细胞被排成了三个明显的层面,就像砖被砌成墙一样(哈克斯利的比喻)。接下来的这个过程对所有生物来说都是相同的。首先,细胞形成了一种空的球体,就像印度橡胶球的各个侧面一样(称作桑葚球)。其次,细胞外壳向内折弯,直到形成两个相对的面。相对的两个面往里弯曲。最后,第三个面便形成了,夹在原来的两个面之间,最终完整的结构即将成形。

最终形成了皮肤、感官及神经系统。实际上,这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因为这一层要接触外面的世界,并且由皮肤对它进行保护,而感官及神经系统也让它有了与外界接触的能力。而最里面的那层则长成各类为人体供应营养的器官,比如肠、胃、消化腺、肾、胰、肺等。

第三层,即中胚层,则长出骨架,支撑整个身体以及肌肉。神经系统器官被称作“联络器官”,因为它可以控制身体与外界的联络。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被称作“植物性器官”,因为它们只负责身体的植物性以及非活动性的部分。对器官自身发展的进一步研究是最近才发现的。研究显示,每一层中都会出现一些中心点,这些中心点表现出了极大的生物活力。细胞最开始是以壁形矩阵的状态存在的,而后慢慢长成了器官或器官幼形。不管这些层会长成什么器官,它们经历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所有器官都是随着中心点活跃度逐渐增高,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慢慢扩大而形成的。这一形成过程是由芝加哥大学的查尔德教授发现的,他把这些中心点称作“生理梯度”。除了查尔德,几乎在同时,一位在英格兰工作的胚胎学家道格拉斯也得出了一个类似的发现,虽然他的发现仅限于神经器官。

道格拉斯把这些活跃的中心点称作“圣哥利亚”,赋予了这些小点一些特殊的感情色彩。当器官开始成形的时候,这些原先还一模一样的细胞的类型开始改变,慢慢地变得和其他细胞彻底不同。具体的变化与器官未来的功能有关。因此,细胞呈现出了“专业化”走势,以此来满足未来器官的工作需求。虽然这些专业化的特殊变化是为了满足器官将来特殊功能的需求,但其实在这些功能出现之前,细胞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变化。下图中画出了一部分细胞发生变化后的巨大差异。肝脏细胞呈五边形,互相之间是连在一起的,就像铺路的石板一样。骨细胞是椭圆形的,数量少且间距大,它们之间由细小的丝状组织连接。不过,骨头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是一种由细胞自身生成的固体连接组气管的表层很有意思,它们分泌出一种类似于树脂的物质,吸住空气中的尘埃。这些表层散布于三角形的细胞当中,而这些纤维边缘的细胞一直处于震动状态。这种震动可以保持体内的黏液向体外移动。皮肤每一层都分布着一种特殊的扁形细胞,外面表皮上的细胞会老化死去,然后被里面的细胞取代。这些保护外面表皮的细胞让我们想起了那些随时准备为祖国牺牲的战士。

一个肺细胞是不可能再变成一个神经细胞的。接下来,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它们不像我们当初认为的那样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而是改变了自己的形态。不过,在人类社会中不是也发生着类似的变化吗?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发现某些有特殊能力的人正和身体内的某些器官一样。以前一个人可以身兼数职,仅一个人就可以担任建筑师、木匠、医生等等,总之是个全能的人。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项工作的专业度提高了,每个人只会选择一份工作。比如心理学家就不能再胜任其他职位了。对一门专业的掌握与学习一项技能不同。一个人专门从事一项工作,可以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比一门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一个适合那份工作的性格。这或许是一个人的理想,是他一生的目标。让我们回到胚胎问题上来。每一个器官都是由特定的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要发挥特定的功能,并且与其他的器官完全不同。这些功能对于人体健康以及器官的有机发展来说都是必需的。每一个器官都是为整个身体的正常运转而存在的。胚胎的发育不仅仅会构成器官,而且还会为器官之间提供一些联系。这一过程是由两个重要的系统完成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比任何器官都要复杂得多。此外,它们还是人体内唯一连接着各个器官的两个系统。循环系统就像一条把物质传输到身体各个部分的河流,同时,它还有收集的作用。实际上,循环系统就是一个将营养物质传输到身体各个细胞的运输工具,这一过程中所需的氧气都是从肺部获取的。血液也传输各内分泌腺分泌出来的某些物质。人们把这些分泌物称作荷尔蒙,它们对器官产生影响,刺激器官活动。尤为重要的是,荷尔蒙可以控制器官的运作,使各器官之间保持协调。需要荷尔蒙的器官与产生荷尔蒙的器官相距甚远。因此,循环系统的运作使得整个身体机能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就像每一个器官长在这条

。看到它在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胚胎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是我们灵感的源泉。朱利安?赫胥黎对胚胎学的神奇之处作了如下总结:“人类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最后长成一个发展完善的个体,这就是生命的奇迹所在。如果说我们还未能被这些奇迹打动,那么只有一个原因——这样的事时时刻刻都发生在我们的眼前。”①我们研究的动物中,不管是鸟类、兔子,还是其他脊椎动物,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是由非常复杂的器官组成的。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器官不仅复杂,而且它们互相之间紧紧相连。如果我们对循环系统进行仔细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管道是多么精细、复杂和完整,甚至人类利用最高文明创造出来的东西也不能与之媲美。大脑也一样,这个思想的机器把外界的感觉信息收集起来,它是如此神奇,现代工业根本不能创造出相同水平的机器来。哪一部机器可以完成眼睛和耳朵所能完成的神奇工作呢?如果我们对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研究,我们会发现人体内部就是一个完善的实验室,装备精良,所有物质都可以在这里加工合成,这是我们大部分精密科技都无法达到的高度。即便我们拥有电话、广播、电视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通信手段,但在神经系统的通信网络面前,这些都显得愚笨可笑。 甚至世界上最训练有素的军队也比不上肌肉。肌肉可以在大脑发出指令后快速完成工作,就像温顺的仆人,随时准备好准确地完成接收到的指令。如果我们想想这些事情,想想这些传导器官是多么复杂,再想想这些肌肉,以及那些能与身体内部每一个细小的细胞联系起来的神经,它们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单细胞发展而来,而那只是一个原始的圆形生殖细胞。想到这些,我们就会感叹自然界是多么神奇和伟大。第六章胚胎与行为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就是说,婴儿出生之时不仅没有心理个性,也没有先天建立起来的行为能力。但是,他却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决定着他的发展。

。把一个物种与另一个物种的胚胎混淆。胚胎形态最后一点被认为是动物按照“适者生存”的原则进行不同程度演化的最清楚的证据。因此,人类被认为是由猿类进化而来,哺乳动物和鸟类则是从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爬行动物又是从两栖动物演化而来,而两栖动物则是从鱼类演化而来,如此类推,一直到了生物的最简单形式,也就是单细胞生物。因为遗传的缘故,每一个胚胎都要经历其祖先经历过的所有阶段。这样,每一个胚胎都继承并累积了这个物种到此前的所有演化基因。这一现象又叫作复演论,通过这一过程,个体发育重复系统发育的步骤。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胚胎学被吸收进达尔文理论中。而达尔文理论是最有信服力的理论。但不久之后,德弗雷斯①有了新的发现,这一。雨果?德弗雷斯,实验遗传学的创始人,最著名的作品是《突变理论》。文中参考的是此书1902年—1903年在莱比锡出版的两个章节。

。第六章?胚胎与行为发现让人们认识到,如果想对生物进行解释,那么胚胎学应该扩充它的范围。现在先从突变理论开始讲。德弗雷斯对从同一母体发育出来的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他发现,突变过程是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自然演化。如果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并非来自外界,那么其演化的因素只能是由于胚胎内部起了变化。这就意味着,仅在胚胎里是可以发生快速变化的。因此,我们还应该关注其他的可能性,而不应仅局限于达尔文的“适应—变化”这一理论上。根据达尔文的这一理论,植物的演化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这就使得研究者可以自由地在其他方面寻求答案,考虑其他可能的各种因素。实际上,显微镜观察到的胚胎发育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因为各种动物并非只是各个器官为了达到共同目的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让人感到神奇的是,高级动物发展的过程是一样的,但是有的发展成了爬行动物,有的发展成了鸟类,有的发展成了哺乳动物,而有的则发展成了人。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它们最后形态上的差别,如四肢、身体、牙齿等等,但是这些差别的发生并非取决于他们的胚胎,更多的则是取决于他们在生活环境中的行为。这一点要涉及自然界的一条建设性规律了。这就如同人类建造房子一样,这些各种各样的房子,不管简单还是复杂,都要经过从收集建筑材料、搬运石头和砖块开始,直到砌成墙。但为何这些建筑的形状和装潢还是有差异呢?这并非因为建筑材料不同,而是最开始建造的目的和设计方向就不一样。不过,抛开这些来讲,真正重要的是胚胎学已经脱离最初抽象的理论阶段,转而进入实际运用阶段。胚胎学并非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想法,而是为实验性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我们已经通过实际应用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

实际上,胚胎可能会受到影响,这些影响足以让其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人类可以对胚胎进行影响实验,这样就能改变生物的生活进程。这一实验已经有人做过。通过改变蔬菜或动物的基因以及组合,我们可以干涉它们的遗传特征,使其取得最有效的基因。这广阔而充满了趣味的新领域已经向我们敞开了大门,它不仅是理论上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有用处。但重要的一点是,只有在胚胎还没有发育完整之前,外力才可以更容易地对其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改变。目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这些秘密。数年前,美国首次在胚胎学领域申请到了专利。那时候可以培育出没有刺的蜜蜂,这些蜜蜂采集到的蜂蜜比普通的蜜蜂要多得多。同样的,各种各样的植物也可以结出更多的果实,或者长出没有刺的茎。有些植物可以长出更多的有食用价值的根茎,而某些植物的毒性也可以降低。最为众所周知的是,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改变花的品种。另外,也许很多人还不了解,人类已经将目光从陆地上的动植物转移到了海里的生物。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利用智慧,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丰富。

所以,如果我们像生物学家那样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进行研究,并且通过对其施加影响,以使其变成另外的一种形态,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还有另外的一种意义。那就是,人类变成了改造宇宙的一股伟大的力量。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已经有目共睹,它们延续了造物的进程。就像赫胥黎说的,好像人类被派到这里来的任务就是利用这一力量,进而加快造物过程。人类通过对生命自身的控制,使其达到最好的形态。因此,对胚胎学的研究不再是抽象而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