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方药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01:12:41

点击下载

作者:丁甘仁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丁甘仁方药选

丁甘仁方药选试读:

前言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是古代中医与现代中医的转折点。在此时期,由于西医的强势造访,并携着“科学”以高姿态来论;中医除了以理论之,更注重的是以临床实效来争取话语权。因此,这一期造就了很多集理论与临床于一体的中医大家,如张锡纯、丁甘仁、恽铁樵等。他们的中医学著作,除了阐明中医学理,也大都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作用。而在这些著作中,最能体现他们临床经验与学术精华的,则集中在他们对药物应用与处方的阐释方面。为了能够更便于学习民国医家的学术经验,并将之用于临床与研究,我们此次精选了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七位名医:丁甘仁、张锡纯、恽铁樵、何廉臣、曹炳章、秦伯未、卢朋著,并将他们的药学与方剂学著作汇编成册,使读者更易于把握他们的临床经验与学术要点。通过方药互参,更便于临床医生将前辈们的经验转化到实践应用中,这对于传承民国中医学术和发扬中医的临床实用性都将起到良好作用。

此次的方药选集囊括了中医方药学著作的诸多层面,例如在方剂著作方面,不但有医家们的处方经验集,还有方剂学的教材讲义、方剂的科普通俗读物、膏方集、中成药手册等。所选的著作也均是方药学中该方向的代表性著作,如卢朋著的《方剂学讲义》,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方剂学教材;秦伯未的《膏方大全》,在当时的膏方著作中几乎无出其右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编校中,曹炳章的《规定药品考正》与《经验随录方》,系由曹氏的手稿首次整理问梓,弥足珍贵。因时间与水平有限,还望读者们对此次编校的不足予以指正。编 者2016年4月整理说明

一、该书包括《药性辑要》和《沐树德堂丸散集》。《药性辑要》以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铅印本为底本;《沐树德堂丸散集》以清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为底本。

二、凡底本不误而校本有误者,不改不注。底本引文虽有化裁,但文理通顺,意义无实质性改变者,不改不注。惟底本有误或引文改变原意时,方据情酌改。若仍存其旧,则加校记。

三、该书药名有与今通行之名用字不同者,为便利当代读者使用,一般改用通行之名[如“黄檗(蘗)”改作“黄柏”等]。

四、底本中医名词术语用字与今通行者不同者,为便利当代读者使用,一般改用通行之名(如“藏府”作“脏腑”等)。

五、底本目录与正文有出入时,一般依据其实际内容予以调整,力求目录与正文标题一致,不另加注。

六、凡底本中的异体字、俗写字,或笔画差错残缺,均径改作正体字,一般不出注。若显系笔误或误用之字,则径予改正,不出注。

七、书中疑难冷僻字及重要特殊术语,酌情予以简要注释。

八、为保存原著面貌,书中出现的犀角、虎骨等国家级保护动物药、禁用药等,仍予保留,读者在临证时应处以相应的替代品。药性辑要凡例

一、良医用药,首在辨性,非经熟读,临时茫如。然药品既多,又无文意,读者苦之。《雷公药性赋》善矣,而未免太简。惟李先生士材编为骈体,便于诵读,诱掖后学,称便捷焉。故是编一以是书为主。

二、李氏原本药品主治漏载尚多,然过事兼收,亦滋淆杂。兹以《神农本经》为主,以《本草从新》为辅,择其尤要,审慎补入,特加“增补”二字,以示区别。

三、是编虽有补入,而于李氏原本概仍其书,惟原注有从删节者,固以限于篇幅,亦以尽委穷源,自有他书足资互证。至药品之气味与气味之所入,编成排句。药品之忌用,则于原注外兼采《本草从新》,以为临时之审酌。

四、增补之句,仿作骈语,以照一律。并鉴古人音声跌代之说,庶几诵读允谐。

五、李氏原本作录,凡四百二十有余,兹沿之分为上下二卷。惟世所常用之品,虽有因类补入者,而遗漏尚多,仍当再据《本草从新》续补一卷,以免遗珠之憾。

六、是书注释之增补,概从《本草纲目》《本草从新》引入,兼有一得,未敢混珠。泽周智提愧挈瓶,终虞鲜当,海内宏达,触类指伪,俾成万书,尤所后望者也。

民国六年一月 蒙河丁泽周甘仁甫认于上海之思补山房药性总义

凡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

凡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

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凡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淡,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气厚者为纯阳,薄为阳中之阴;味厚者为纯阴,薄为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阳气上行,故气薄者能泄于表,厚者能发热);味厚则泄,薄则通(阴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散甘缓故发肌表,酸收苦泄故为涌泄);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湿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清阳出上窍(本乎天者亲上,上窍七,谓耳、目、口、鼻),浊阴出下窍(本乎地者谓下,下窍二,谓前、后二阴);清阳发腠理(腠理,肌表也。阳升散于皮肤,故清阳发之),浊阴走五脏(阴受气于五脏,故浊阴走之);清阳实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故清阳实之),浊阴归六腑(六腑传化水谷,故浊阴归之)。此阴阳之义也。

凡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春象),气薄者降而收(秋象),气厚者浮而长(夏象),味厚者浮而藏(冬象),味平者化而成(土象)。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降。此升降浮沉之义也(李时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凡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虽一药而根梢各别,用之或差,服亦无效)。

凡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

凡色青、味酸、气躁(躁为木气所化),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色赤、味苦、气焦(焦为火气所化),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色黄、味甘、气香(香为土气所化),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戊土,脾为己土);色白、味辛、气腥(腥为金气所化),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色黑、味咸、气腐(腐为水气所化),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凡一脏配一腑,腑皆属阳,故为甲丙戊庚壬;脏皆属阴,故为乙丁己辛癸也)。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阴主血,诸药入厥阴血分者并入心包络;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部分。

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凡药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类),有因性相从者(如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之类),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因质相同者(如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之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有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黄柏、知母、补骨脂、胡桃之类)。为使者,我之佐使也。恶者,夺我之能也。畏者,受彼之制也。反者,两不可合也。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反为所苦,故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柔能制刚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酸为泻)。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藏神,其志喜,喜则气缓而虚神散,故宜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以甘泻之(心火太过则为躁越,故急宜食咸以软之。盖咸从水化能相济也。心欲软,故以咸软为补;心苦缓,故以甘缓为泻)。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以运化水谷、制水为事,湿胜则反伤脾土,故宜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以甘补之(脾贵冲和温厚,其性欲缓,故宜食甘以缓之。脾喜甘而恶苦,故苦为泻而甘为补也)。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主气,行治节之令。气病则上逆于肺,故宜急食苦以降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以辛泻之(肺应秋气,主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气宜聚不宜散,故酸收为补,辛散为泻)。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辛从金,化水之母也。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以咸泻之(肾主闭藏,气贵周密,故肾欲坚,宜食苦以坚之也。苦能坚,故为补;咸能软,故为泻)。此五脏补泻之义也。

酸伤筋(酸走筋,过则伤筋而拘急),辛胜酸(辛为金味,故胜木之酸)。苦伤气(苦从火化,故伤肺气,火克金也。又如阳气性升,苦味性降,气为苦遏则不能舒伸,故苦伤气),咸胜苦(咸为水味,故胜火之苦。按:气为苦所伤而用咸胜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若以辛助金而以甘泄苦,亦是捷法。盖气味以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阴胜者,制之以阳;阳胜者,制之以阴。何非胜复之妙而其中宜否,则在乎用之权变尔)。甘伤肉,酸胜甘(酸为木味,故胜土之甘)。辛伤皮毛(辛能上气,故伤皮毛),苦胜辛(苦为火味,故胜金之辛)。咸伤血(咸从水化,故伤心血,水胜火也。食咸则渴,伤血可知),甘胜咸(甘为土味,故胜水之咸)。此五行相克之义也。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洞心。洞心,透心若空也)。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血得咸则凝结而不流。《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渴)。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苦性沉降,阴也。骨属肾,亦阴也。骨得苦则沉降,阴过盛,骨重难举矣。《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甘能缓中,善生胀满。《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愧心。愧心,心闷也)。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酸能收缩,筋得酸则缩。《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癃。癃,小便不利也)。此五病之所禁也。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水能克火,故病在心之脉与色也。《五味》论曰:心病禁咸),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火能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味》篇曰:肺病禁苦),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金能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则肉胝在而唇揭(胝,皮厚也,手足胼胝之谓。木能克土,故病在脾之肉与唇也。《五味》篇曰:脾病禁酸),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土能克水,故病在肾之骨与发也。《五味》篇曰:肾病禁甘)。此五味之所伤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为木气,金能胜之,故治以辛凉。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胜,故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为火气,水能胜之,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咸之过也。苦能泻,所以去热之实也。热盛于经而不敛者,以酸收之。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湿盛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泻之(湿为土气,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热。酸从木化,制土者也,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从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窍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火者,壮火也,故宜治以咸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为佐。酸收苦发,义与上文热淫同治)。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为金气,火能胜之,治以苦温,苦从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伤,以甘缓之。金之正味,以辛泻之也。燥结不通则邪实于内,故当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土能制水,热能制寒,故治以甘热。甘从土化,热从火化也。佐以苦辛等,义如《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也。

凡药须俟制焙毕,然后秤用,不得先秤。湿润药皆先增分两,燥乃秤之。

凡酒制升提,姜制温散。用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润枯生血,蜜甘缓益元。陈壁土藉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曲制抑醋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溃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穰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本草》所谓黑豆、乌豆,皆黑大豆也。苏颂曰:紧小者为雄,入药尤佳。宗奭曰:小者力更佳。皆谓黑大豆之较小者,非世俗所称马料豆也。世俗所谓马料豆,即绿豆也。绿豆性温热,味涩劣,乃豆中之最下之品,以其野生,价最低贱,北方甚多,故喂马用之。盖凡豆皆可作马料,而莫有如此豆之价廉也。今药肆中煮何首乌不用黑大豆而用绿豆,甚谬。并有将煮过首乌之绿豆伪充淡豆豉,尤属可笑。市医每有以绿豆皮可用也,因时珍混注绿豆即小黑豆,以致后人多误。)

用药有宜陈久者(收藏高燥处又必时常开着,不令微蛀),有宜精新者。如南星、半夏、麻黄、大黄、木贼、棕榈、芫花、槐花、荆芥、枳实、枳壳、橘皮、香栾、佛手柑、山茱萸、吴茱萸、燕窝、蛤蚧、糖壁土、秋石、金汁、石灰、米、麦、酒、酱、醋、茶、姜、芥、艾、墨、蒸饼、诸曲、诸胶之类,皆以陈久者为佳。或取其烈性灭,或取其火气脱也(凡煎阿胶、鹿胶等只宜微火令小沸,不得过七日。若日数多,火气太重,虽陈之至久,火气终不能脱,服之不惟无益,反致助火伤阴也。煎膏滋亦宜微火,并不可久煎。阴虚有火之人一应药饵、食物最忌煎炒,修合丸子宜将药切绝薄片子,蒸烂,熟捣为丸。若用火制焙,不但不能治病,反致发火伤阴,旧疾必更作也)。余则俱宜精新。若陈腐而欠鲜明,则气味不全,服之必无效。唐耿伟诗云:朽药误新方。正谓是也。此药品有新陈之不同,用之贵各得其宜也。药性辑要卷上草部

[1]人参[2][3]

味甘,微寒,入于脾、肺(寒:原本作温,今从《神农本草》改正)。

补气安神,除邪益智。疗心腹虚痛,除胸胁逆满。止消渴,破坚积。气壮而胃自开,气和而食自化。

人参无毒,茯苓为使,恶卤碱,反藜芦,畏五灵脂。产辽东宁古塔,其色黄中带白、大而肥润者佳。

人参得阳和之气,能回元气于垂亡,气足则神安,正旺则邪去。益智者,心气强则善思而多智也。真气虚者,则中寒而痛,胸满而逆。阳春一至,寒转为温,否转为泰矣。气入金家,金为水母,渴藉以止矣。破积消食者,脾得乾建之运耳。

按:人参壮类入形,功魁群草,第宜有不宜用者。世之录其长者,遂忘其短;摘其瑕者,并弃其瑜。或当用而后时,或非宜而妄投,不蒙其利,只见其害,遂使良药见疑于世,粗工互腾其口,良可恨也。人参能理一切虚证,气虚者,固无论矣;血虚者,亦不可缺。无阳则阴无以生,血脱者补气,自古记之。所谓肺热还伤肺者,肺脉洪实,火气方逆,血逆妄行,气尚未虚,不可骤用。痧疹初发,身虽热而斑点未形,伤寒始作,症未定而邪热方炽,若误投之,鲜克免者。多用则宣通,少用反壅滞。生地黄

甘寒之味,入心肝与脾肾。

凉血补阴,祛瘀生新,养筋骨,益气力,理胎产,主劳伤,通二便,消宿食。心病而掌中热痛,脾病而痿躄贪眠。(增补)骨髓能填,肌肉可长。

地黄无毒,恶贝母,忌铜、铁、葱、蒜、萝卜诸品。产怀庆,黑而肥实者佳。

生地黄性寒而润,胃虚食少,脾虚泻多,均在禁例。姜酒拌炒,则不妨胃。

按:生地黄即今之干地黄。熟地黄

味、性、畏、忌与生地同。

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久病余胫股酸痛,新产后脐腹急疼。

熟地黄用砂锅柳甑,衬以荷叶,将黄酒润生地,用缩砂仁粗末拌蒸,盖覆极密,文武火蒸半日,取起,晒极干,如是九次,令中心透熟,纯黑乃佳。姜酒拌炒,则不泥膈。天门冬

味甘,寒,入肺与肾。

定喘定嗽,肺痿肺痈,是润燥之力也;益精益髓,消血消痰,非补阴之力欤。善杀三虫,能通二便。(增补)治伏尸以奏效,祛风湿而有功。

天门冬无毒,地黄、贝母为使,忌鲤鱼。去心用,取肥大明亮者酒蒸。

天门冬性寒而滑,若脾虚而泄泻恶食,大非所宜,即有其证,亦勿轻投。

甘寒养阴,肺肾虚热之要药也。热则生风,热清而风自去。湿乃热湿,热化而湿亦除。肾为作强之官而主骨,湿热下流使人痿,善祛湿热而骨强也。虚而内热,三虫生焉;补虚祛热,三虫杀矣。肺喜清肃,火不乘金,故曰保也。咳喘痈痿,血痰燥渴,保肺之后,莫不疗之。伏热在中,饮食不为肌肤,邪热清而肌肤得其养矣。肺金不燥,消渴自止。气化及于州都,小便自利。麦门冬

味甘,微寒,入肺与心。

退肺中伏火,止渴益精;清心气惊烦,定血疗咳。(增补)心腹结气,伤中伤饥,是之取尔。胃络脉绝,羸瘦短气,无不宜焉。

麦门冬无毒,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花,忌鲫鱼。肥白者佳,去心用。

麦门冬与天门冬功用相当,寒性稍减,虚寒泄泻之人似宜忌之。

麦门冬禀秋金之微寒,得西方之正色,故清肺多功。心火焦烦,正为盛暑,秋风一至,炎蒸若失。心主血,心即清宁,妄行者息。脾受湿热,则肌肉肿而肠胃满,热去即湿除,肿满者自愈。金不燥则不渴,金水生则益精。白术

甘温而苦,入脾、胃经。

健脾进食,消谷补中。化胃经痰水,理心下急满,利腰脐血结,祛周身湿痹。君枳实以消痞,佐黄芩以安胎。

白术无毒,防风为使,忌桃、李、青鱼。产於潜者佳。米泔水浸半日,土蒸,切片,蜜水拌匀,止宜炒黄,炒焦则气味全失。

白术甘温,得土中之冲气,补脾胃之神圣也。脾胃健于精输,新谷善进,宿谷善消;土旺自能胜湿,痰水易化,急满易解。腰脐间血,周身之痹,皆湿停为害,湿去则安矣。消痞者,强脾胃之力也;安胎者,化湿热之功耳。

按:白术,赞云:味重金浆,芳逾玉液,百邪外御,六腑内充。察草木之胜速益于己者,并不及之术多功也。但阴虚燥渴、便闭滞下、肝肾筑筑有动气者勿服。苍术

辛温而苦,入于脾经。

燥湿消痰,发汗解郁。除山岚瘴气,弭灾沴恶疾。

苍术无毒,畏、恶同白术。产茅山者佳。泔浸蒸晒。

苍术为湿家要剂,痰与气俱化,辛温快气;汗与郁并解,芳气辟邪,得天地之正气者欤!

按:苍术与白术功用极似,补中逊之,燥性过之。无湿者便不敢用,况于燥证乎。甘草

甘平之味,入于脾经。

补脾以和中,润肺而疗痿。止泻退热,坚筋长肌,解一切毒,和一切药。梢:止茎中作痛。节:医肿毒诸疮。

甘草无毒,白术为使,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恶远志,忌猪肉。令人阳痿。

外赤内黄,备坤离之色;味甘气平,资戊己之功;调和群品,有元老之称;普治百邪,得王道之用。益阴除热,有裨金宫,故咳嗽、咽痛、肺痿均治也;专滋脾土,故泻痢、虚热、肌肉均赖也。诸毒遇土则化,甘草为九土之精,故百毒化。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理中汤用之恐其僭上,承气汤用之恐其速下。

按:甘草生用气平而泻火,炙用气温而补中。甘能作胀,中满者忌之,呕家酒家亦忌。大而结者良,出大同名粉草,细者名统草。黄芪

味甘,微温,入于脾、肺。

补肺气而实皮毛,敛汗托疮,解渴定喘;益胃气而祛肤热,止泻生肌,补虚治痨。(恶)风(大)癞急需,痘(虚)疡(科)莫缺。(增补)疗五痔,散鼠瘘。小儿则百病咸宜,久败之疡疮尤要。

黄芪无毒,茯苓为使,恶龟甲、白鲜皮,畏防风。蜜炙透,形如箭杆者佳。绵软而嫩无丫枝。

种种功勋,皆是补脾实肺之力。能理风癞者,经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充于外,邪无所容耳。

按:黄芪实表,有表邪者勿用。助气,气实者勿用。肝气不和亦禁用,阴虚者亦少用。恐升气于表,而里愈虚耳。生用固表,炙用补中。远志

味苦、辛,温,入于心、肾。

定心气,止惊益智;补肾气,强志益精。治皮肤中热,令耳目聪明。(增补)疗咳逆而愈伤中,补不足以除邪气。

远志无毒,畏珍珠、藜芦,杀附子毒。冷甘草汤浸透,去水焙干。山西白皮者良,山东黑皮者次之。

心君镇定,则震撼无忧;灵机善运,故止惊益智。水府充盈,则坚强称职;闭蛰封藏,故强志益精。水旺而皮热可除,心安而耳目自利。

按:远志,水火并补,殆交坎离而成既济者耶!本功外善疗痈毒,敷服皆奇。苦以泄之,辛以散之之力也。菖蒲

味辛,温,入于心、脾。

宣五脏,耳聪目明;通九窍,心开智长。风寒湿痹宜求,咳逆上气莫缺。止小便利,理脓巢疮。(增补)能治疮痈,并温肠胃。

菖蒲无毒,秦艽为使,恶麻黄,忌饴糖、羊肉,勿犯铁器,令吐逆。石生、细而节密者佳。菖蒲禀孟夏之气,合茫草之辛,芳香利窍,辛温达气,心脾之良药也。故善宣通,能疗湿痹。

按:菖蒲香燥,阴血不足者禁之,精滑汗多者尤忌。惟佐地黄、门冬之属,资其宣导,臻于太和。雷公云:泥菖、夏菖,其二件相似,但气味腥秽,形为竹根。葳蕤

味甘,平,入于脾、肺、肝、肾。

润肺而止嗽痰,补脾而祛湿热,养肝而理眦伤泪出,益肾而除腰痛茎寒。(增补)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疗结肉跌筋,臻于和润。

葳蕤无毒,亦名肥玉竹。畏卤碱,蜜水拌蒸,去毛,或酒浸蒸用。

葳蕤滋益阴精,与地黄同功;增长阳气,与人参同力。润而不滑,和而不偏。譬诸盛德之人,无往不利。薯蓣

味甘,平,入心、脾、肾。

益气长肌,安神退热。补脾除泻痢,补肾止遗精。

薯蓣无毒,一名山药。蒸透用。零余子:系山药藤上所结子,甘温,功用强于山药。

山药得土中冲气,禀春之和气,故主用如上。比之金玉君子,但性缓,多用方效。

按:山药与麦同食,不能益人。薏苡仁

味甘,微寒,入于脾、肺。

祛风湿,理脚气拘挛;保燥金,治痿痈咳嗽。泻痢不能缺也,水胀其可废乎。

薏仁无毒,洗净晒炒。

薏仁得地之燥,禀秋之凉,能燥脾湿,善祛肺热。

按:大便燥结,因寒转筋及妊娠者并禁之。木香

辛温之味,入肺、脾、肝。

平肝降气,郁可开而胎可安;健胃宽中,食可消而痢可止。何患乎鬼邪蛊毒,无忧于冷气心疼。(增补)地气腾则霖降,梦寤少而魇寐除。

木香无毒,生用理气,煨熟止泻。番舶上来,形如枯骨,味苦黏舌者良。

气味纯阳,故辟邪止痛。吐泻,脾疾也;停食,亦脾疾也。土喜温燥,得之即效。气郁气逆,肝疾也,木喜疏通,得之即平。胎前须顺气,故能安胎。

按:木香香燥而偏于阳,肺虚有热、血黏而燥者戒用。石斛

味甘,平,入胃与肾。

清胃生肌,逐皮肤虚热;强肾益精,疗脚膝痹弱。厚肠止泻,安神定惊。(增补)益阴也而愈伤中,清肺也则能下气。

石斛无毒,恶巴豆,畏僵蚕。酒浸酥拌蒸,光泽如金钗,股短中实味甘者良。

入胃清湿热,故理痹证泄泻;入肾强阴,故理精衰骨痛。其安神定惊,兼入心也。

按:石斛宜于汤液,不宜入丸,形长而细且坚,味甘不苦为真。误用木斛,味大苦,饵之损人。虚而无火者不得混用。牛膝

味苦、酸,平,入肝与肾。

壮筋骨,利腰膝,除寒湿,解拘挛。益精强阴,通经堕胎。理膀胱气化迟难,引诸药下行甚捷。(增补)热伤以愈,火烂能完。

牛膝无毒,恶鳖甲,忌牛肉,酒蒸。出怀庆府。长大肥润者佳。

肝为血海而主筋,血海得补,则经通而挛急者解矣。骨者,肾之司也;腰者,肾之府也;精者,肾之滋也;小便者,肾所主也。补肾则众疾咸安。堕胎者,以其破血下行也。

按:牛膝主用多在肝肾下部,上焦药中勿入。气虚下陷、血崩不止者戒用。芎

辛温之味,入于肝经。

主头痛面风,泪出多涕,寒痹筋挛,祛瘀生新,调经种子,长肉排脓。小者名抚芎,止痢且开郁。

芎无毒,白芷为使,畏黄连。蜀产为川芎,秦产为西芎,江南为抚芎,以川产大块、里白不油、辛甘者良。

辛甘发散为阳,故多功于头面,血和则去旧生新,经调而挛痹自解。长肉排脓者,以其为血中气药也。抚芎之止痢开郁,亦上升辛散之力。

按:芎性散味辛,凡虚火上炎、呕吐咳逆者忌之。《衍义》云:久服令人暴亡,为其辛喜归肺,肺气偏胜,金来贼木,肝必受侮,久则偏绝耳。当归

味甘、辛,温,入心、肝、脾。

祛瘀生新,舒筋润肠。温中止心腹之痛,养营疗肢节之疼。外科排脓止痛。女科沥血崩中。(增补)煮汁允良,种子宜用。

当归无毒,畏菖蒲、海藻、生姜,酒洗去芦。川产力刚善攻,秦产力柔善补。以秦产头圆、尾多、肥润,名马尾当归者良。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归为血药,故入三经,而主治如上。《本经》首言主咳逆上气,辛散之勋也。头止血,尾破血,身补血,全和血。能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故名当归。气血昏乱,服之即定。

按:当归善滑肠,泄泻者禁用。入吐血剂中,须醋炒之。白芍药

味苦、酸,微寒,入肝、脾、肺(“苦平”二字,从《神农本草》改正)。

敛肺而主胀逆喘咳,腠理不固;安脾而主中满腹痛,泻痢不和;制肝而主血热目疾,胁下作痛。(增补)气本苦平,功昭泄降,能治血痹坚积,何虞寒热疝瘕。

白芍药无毒,恶石斛、芒硝,畏鳖甲、小苏及藜芦,煨熟酒焙。

酸敛下降,适合秋金,故气宁而汗止,专入脾经血分,能泻肝家火邪,故功能颇多。一言以蔽之,敛气凉血而已矣!

按:白芍药之寒性未若黄连之苦寒,而寇氏云:减芍药以避中寒。丹溪云:产后勿用芍药,恐致寒伐生生之气。嗟乎!药之寒者,行杀伐之气,达生长之机,虽微寒如芍药,古人仍谆谆告诫,况大苦大寒之药,其可肆用而莫之忌耶?!赤芍药

酸寒之味与白芍同。

专行恶血,兼利小肠。(增补)泻肝火,治血痹。腹痛胁痛、疝瘕坚积服之瘥;经闭肠风、痈肿目赤服之愈。

赤芍药无毒,虚者忌用。酒炒制其寒,妇人血分醋炒,下痢不炒。五味子

味甘而酸,入于肺、肾。其中有核,苦、咸、辛,温。

滋肾经不足之水,强阴涩精,除热解渴;收肺气耗散之金,疗咳定喘,敛汗固肠。

五味无毒,苁蓉为使,恶葳蕤。嗽药生用,补药微焙。北产紫黑者佳,南产色红而枯。若风寒在肺,宜南者。

洁古云:夏服五味,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东垣云:收瞳神散大,火热必用之药。丹溪云:收肺保肾,乃火嗽必用之药。五味功用虽多,收肺保肾四字足以尽之。

按:五味乃要药,人多不敢用者,寇氏虚热之说误之耳。惟风邪在表、痧疹初发、一切停饮、肺有实热,皆禁之。丹参

味苦而寒,入于心经。

安神散结,益气养阴;祛瘀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胎前产后,带下崩中。(增补)固破癥而除瘕,亦止烦而愈满。

丹参无毒,畏咸水,反藜芦。

色合丙丁,独入心家,专主血证,古称丹参一味与四物同功,嘉其补阴之绩也。

按:丹参虽能补血,长于行血,妊娠无故勿服。《神农本草》谓其气平,而将信然。沙参

味苦,微寒,入太阴肺。

主寒热咳嗽,胸痹头痛,定心内惊烦,退皮间邪热。(增补)治火亢血结之恙,擅补中益肺之功。

沙参无毒,恶防己,反藜芦。白色长大者良。南沙参功同沙参,而力稍逊,色稍黄,小而短。近有一种味带辣者,不可用。

气轻力薄,非肩宏任天之品也。人参甘温体重,专益肺气,补阳而生阴。沙参甘寒体轻,专清肺热,补阴而制阳。

按:沙参性寒,脏腑无实热及寒客肺经而咳嗽者勿服。玄参

味苦、咸,微寒,入少阴肾经。

补肾益精,退热明目。伤寒斑毒,痨证骨蒸。解烦渴,利咽喉。外科瘰疬痈疽,女科产乳余疾。

玄参无毒,恶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忌铜器。取青白者蒸过晒干,黑润者佳。

色黑味咸,肾家要药。凡益精明目、退热阴蒸,皆壮水之效也。至为咽痛烦渴、斑毒瘰疬,皆肺病也。正为水虚火亢,金受贼邪,第与壮水,阳焰无光。已产乳余疾,亦属阴伤,数应并主。

按:玄参寒滑,脾虚泄泻者禁之。苦参

味苦而寒,入少阴肾。苦参子,俗名雅弹子。

除热祛湿,利水固齿,痈肿疮疡,肠澼下血。(增补)主心腹结气,亦明目止泪。

苦参无毒,玄参为使,恶贝母、菟丝、漏芦,反藜芦。泔浸一宿,蒸过曝干。

味苦性寒,纯阴之品,故理湿热有功。疮毒肠澼,皆湿蒸热郁之愆,宜其咸主。齿乃骨之余,清肾者自固耳。

按:苦参,大苦大寒,不惟损胃,兼且寒精,向非大热,恶敢轻投。知母

味苦而寒,入肺与肾。

清肺热而消痰润咳,泻肾火而利水滑肠。肢体浮肿为上剂,伤寒烦热号神良。(增补)补寒水于不充,益五脏之阴气。

知母无毒,忌铁器。肥白者佳。去毛,盐酒炒透,上行酒浸,下行盐水拌。

泻肾家有余之火,是其本功。至夫清金治肿诸效,良由相火不炎,自当驯致也。

按:知母阴寒,不宜多服,近世理痨尊为上品,往往致泄泻而毙。故肾虚阳痿,脾虚溏泄不思食、不化食者,皆不可用。贝母

味辛而苦,微寒,入于心、肺。

消痰润肺,涤热清心,喘咳红痰要矣,胸中郁结神哉!(增补)乳难与风痉咸宜,疝瘕共喉痹兼要。

贝母无毒,厚朴为使,畏秦艽,反乌头。去心,糯米炒拌,米熟为度。川产最佳。象山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土贝母形大,味苦,治外科。

贝母性滑,痰在脾经则禁用。故寒痰、风痰、湿痰、食积痰、肾虚水为痰,亦非贝母所司。辛宜归肺,苦宜归心,大抵心清气降,肺赖以宁,且润而化痰,故多功于西方也。

按:汪机曰:俗以半夏燥而有毒,代以贝母,不知贝母治肺经燥痰,半夏治脾土湿痰,何可代耶?脾为湿土,故喜燥。肺为燥金,故喜润。若痰在脾经,误用贝母之润,投以所恶,可翘首待毙。紫菀

味苦、辛,温,入太阴肺。

主痰喘上气,尸疰劳伤,咳吐脓血,通利小肠。(增补)治胸中寒热之结气,去蛊毒痿痹以安五脏。

紫菀无毒,款冬花为使,恶远志,畏茵陈。洗净,蜜水炒。白者为女菀。苦能下达,辛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为上品。虽入至高,善于下趋,使气化及于州都,小便自利,人所不知。

按:紫菀辛温,暂用之品。阴虚肺热者不宜专用,多用需地黄、门冬共之。百合

味甘,微寒,入心与脾。

保肺止咳,祛邪定惊,止涕泪多,利大小便。(增补)腹胀心痛可治,补中益气允谐。

百合无毒,花白者入药。

君主镇定,邪不能侵;相傅清肃,咳嗽可疗。涕泪,肺肝热也;二便不通,肾经热也。清火之后,复何患乎?仲景云:行往坐卧不安,如有神灵,谓之百合病,以百合治之,是亦清心安神之效欤!

按:百合通二便,中寒下陷者忌。天花粉

味苦,寒,入心、脾。

止渴退烦热,消痰通月经。排脓散肿,利膈清心。实名栝楼,主疗结胸;其子润肺,主化燥痰。

天花粉无毒,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消痰解热是其职,专通经者,非若桃仁、姜黄之直行血分,热清则血不瘀耳。旧称补虚,亦以退热为补,不可不察。

按:天花粉禀清寒之气,脾胃虚寒及泄泻者忌用。续断

味苦、辛,微温,入于肝经。

补劳伤,续筋骨,破瘀结,利关节,缩小便,止遗泄。痈毒宜收,胎产莫缺。(增补)通妇人之乳滞,散经络之伤寒。

续断无毒,地黄为使,恶雷丸。酒浸焙。

补而不滞,行而不泄,故外科、妇科取用多宏也。川产者良,壮如鸡肚皮,黄皱节断者真。

按:雷公云:草茆根似续断,误用令人筋软。秦艽

味苦、辛,平,入于肝、胃。

祛风活络,养血舒筋。骨蒸黄疸,利水通淋。

秦艽无毒,菖蒲为使,畏牛膝,左纹者良。

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久新;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

按:下部虚寒及小便不禁、大便滑者忌用。木通

味辛、甘、淡,平,入心与小肠。

治五淋,宣九窍,杀三虫,利关节,通血脉,开关格。行经下乳,催生堕胎。通草味淡,专利小便,下乳催生。(增补)治恶蛊之滋生,除脾胃之寒热。

木通无毒,色白而梗细者佳。

功用虽多,不出“宣通气血”四字。东垣云:甘淡能助西方秋气下降,专泄气滞。肺受邪热,气化之源绝,则寒水断流,宜此治之。君火为邪,宜用木通;相火为邪,宜用泽泻。利水虽同,用各有别。

按:木通性通利,精滑气弱、内无湿热、妊娠者均忌。泽泻

味甘、咸,微寒,入肾、膀胱。

主水道不通、淋涩肿胀,能止泄精,善去胞垢。(增补)风寒湿痹可愈,消渴泻痢亦良。

泽泻无毒,畏文蛤。去皮,酒润焙。

种种功能皆由利水,何以又止泄精乎?此指湿火为殃,不为虚滑者言也。李时珍曰:八味丸用泽泻者,古人用补,必兼泻邪,邪去则补剂得力,专一于补,必致偏胜之害也。

按:泽泻善泻,故称补虚者误矣。扁鹊谓其害眼者确也。病人无湿,肾虚精滑,目虚不明,切勿轻与。车前子

气味甘,寒,入于肺、肝、小肠。

利水止泻,解热催生,益精明目,开窍通淋。用其根叶,行血多灵。

车前子无毒,酒拌蒸晒。

利水之品,乃云益精何也?男女阴中各有二窍,一窍通精,乃命门真阳之火;一窍通水,乃膀胱湿热之水。二窍不并开,水窍开,则湿热外泄,相火当宁。精窍当闭,久久精足,精足则自明。《明医杂

[4]著》云:服固精药,久服此,行房即有子。

按:阳气下陷,肾气虚脱,勿入车前。车前子入滋补药酒蒸,入利水泄泻药炒研。车前草甘寒凉血,祛热通淋明目。萹蓄

味甘,平,入膀胱。

利水治癃淋,杀虫止疮疾。(增补)蛔咬腹痛可用,妇人阴蚀尤良。

萹蓄无毒,治癃及疮,皆祛湿热也。

按:萹蓄直遂,不能益人,不宜恒用。灯心

淡平之味,入心、小肠。

清心必用,利用偏宜。烧灰吹喉痹,涂乳治夜啼。

灯心无毒,粳粉浆之,晒干为末,入水淘之,浮者是灯心。

按:中寒、小便不禁者忌之。萆薢

气味苦,平,入于胃、肝。

主风寒湿痹,腰膝作疼,即可去膀胱宿水,反能止失溺便频。(增补)疗热气与恶疮,治茎痛之遗浊。

萆薢无毒,薏苡为使,畏葵根、大黄、柴胡、前胡。有黄白二种,白者良。

主用皆祛风湿,补下元。杨子建曰:小便频,茎内痛,必火腑热闭,水液只就小肠,火腑愈加燥竭。因强忍房事,有瘀腐壅于小肠,故痛。此与淋证不同。宜萆薢(盐炒)一两煎服,以葱汤洗谷道即愈。肾受土邪则水衰,肝夹相火来复母仇,得萆薢渗湿,则土安其位,水不受伤矣。

按:萆薢本除风湿,为阴虚火炽、溺有余涩及无湿而肾虚腰痛皆禁。

菝葜、土茯苓,与萆薢形虽不同,主治相仿。总之除湿祛风,分清祛浊,恶疮化毒,又能补下焦。忌茗、醋。白鲜

苦寒之味,入于脾经。

主筋挛死肌,化湿热毒疮。(增补)风痹要药,利窍称良。治黄疸咳逆淋涩,愈女子阴中肿痛。

白鲜无毒,恶桔梗、茯苓、萆薢。四川产者良。

地之湿气盛,则害人皮肉筋脉,白鲜皮善除湿热,故疗肌死、筋挛、毒疮。

按: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热之证,弗敢饵也。金银花

味甘,平,入于脾。

解热消痈,止痢宽膨。(增补)养血治渴,补虚疗风。除热而肠澼血痢可瘳,解毒则杨梅恶疮尤要。

金银花无毒。

禀春气以生,性极中和,故无禁忌。今人但入疮科,志其治痢与胀,何金银花之蹇于遇乎?

按:其藤叶名忍冬,但气虚食少、脓清便泻者勿用。甘菊花

味甘,微寒,入于肺、肾。

主胸中热,去头面风、死肌湿痹、目泪头疼。

甘菊花无毒,枸杞、桑白皮为使,去皮、蒂。杭产者良。

独禀金精,善制风木。“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主用多在上部。目者,肝之窍也;泪者,肝之热也。宜其瘳也。升麻

味甘、苦,平,入肺、胃、脾、大肠。

解百毒,杀精鬼,辟疫瘴,止喉疼、头痛、齿痛、口疮、斑疹。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气。(增补)蛊毒能吐,腹痛亦除。

升麻无毒。青色者佳。忌火。

禀极清之气,升于九天,得阳气之全者也,故杀鬼辟邪。头喉口齿皆在高巅之上,风邪斑疹皆在清阳之分,总获其升清之益。凡气虚下陷,为泻痢、崩、淋、脱肛、遗浊,须其升提。虚人之气,升少降多。《内经》曰:阴精所升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东垣取入补中汤,独窥其微矣。

按:升麻属阳,性升。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阴虚火动、气逆呕吐、怔忡、癫狂,切勿投也。柴胡

味苦,微寒,入于肝、胆。

主伤寒疟疾,寒热往来,呕吐胁痛,口苦耳聋,痰实结胸,饮食积聚,心中烦热,热入血室,目赤头痛,湿痹水胀。银州产者治肝劳骨蒸、五疳羸热。

柴胡无毒,恶皂荚,畏藜芦,忌见火。产江南古城者佳。外感生用,内伤升气酒炒用根,治中及下降用梢。有汗,咳者,蜜水拌炒。

禀初春微寒之气,春气生而升,为少阳胆经表药。胆为清净之府,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法当和解,小柴胡汤是也。邪结则有烦热积聚等症,邪散则自解矣。肝为春令,至于升阳,故阳气下陷不可缺。主治多端,不越乎肝胆之咎。去水胀湿痹者,风能胜湿也。治劳与疳证乃银州柴胡,别有一种。

按:柴胡,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药。病在太阳者,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病在太阴经者,复用柴胡,则重伤其表。世俗不知柴胡之用,每遇伤寒,传经未明,以柴胡汤为不汗、不吐、不下,可以藏拙,辄混用之,杀命不可胜数矣!劳证惟在肝经者用之,若气虚者,不过些小助参芪,非用柴胡退热也。若遇痨证,便用柴胡,不死安待?惟此一味,贻祸极多,表而出之。前胡

味苦,微寒,入肺、脾、大肠。

散结而消痰定喘,下气以消食安胎。(增补)辛解风寒,甘理胸腹。苦泄厥阴之热,寒散太阳之邪。

前胡无毒,半夏为使,恶皂荚,畏藜芦。冬月采者良。

时珍曰:前胡主降,与柴胡上升者不同,气降则痰亦降矣。安胎化食,无非下气之力也。前胡祛风痰,与半夏祛湿痰、贝母治燥痰者各别也。

按:前胡治气实风痰,凡阴虚火动之痰及不因外感而有痰者,法当禁之。独活[5]

味苦、甘,平,入小肠、膀胱、肝、肾。

风寒湿痹,筋骨挛疼,头旋掉眩,颈项难伸。(增补)风热齿痛称良,奔豚疝瘕并治。

独活无毒。形虚大,有白如鬼眼、节疏色黄者,为独活;色紫节密,气猛烈者,为羌活。并出蜀汉。

本入手足太阳表里引经,又入足少阴厥阴,小无不入,大无不通,故即散八风之邪,兼利百节之痛。时珍曰:独活、羌活乃一类两种,中国者为独活,色黄气细,可理伏风;西羌者为羌活,色紫气雄,可理游风。[6]

按:独活、羌活皆主风疾,若血虚头痛及遍身肢解痛误用风药,反致增剧。细辛

辛温之味,入心、小肠。

风寒湿痹,头痛鼻塞,下气破痰,头面游风,百节拘挛,齿痛目泪。

细辛无毒,恶黄芪、山茱萸,畏滑石,反藜芦。北产者细而香,南产者大而不香。

味辛性温,禀升阳之气,而为风剂。辛者开窍,故主疗上,单服未至一钱,令人闷绝,辛药不可多用也。

按:细辛燥烈,凡血虚内热因成头痛咳嗽者,痛戒之。茺蔚子

味辛,微寒,入厥阴肝。

明目益精,行血除水。叶名益母,功用相当。补而能行,辛而能润,为胎产要药。

茺蔚子无毒,忌铁。

按:子与叶皆善行走,凡崩漏及瞳神散大者禁用。防风

味苦、辛,温,入肺、小肠、膀胱。

大风、恶风,风邪周痹,头面游风,眼赤多泪。(增补)经络留湿,脊痛项强。

防风无毒,畏萆薢,恶干姜、芫花,杀附子毒。色白而润者佳。

能防御外风,故名防风,乃风药中润剂也。卑贱之卒,随所引而至,疮科多用之,为其风湿交攻耳。

按:防风泻肺实,肺虚有汗者勿用。若血虚痉急头痛,不因风寒泄泻,不因寒湿火升作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禁用。荆芥

辛温之味,入厥阴肝经。

主瘰疬结聚,瘀血湿温。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毒。(增补)能发汗而愈痉,祛寒热于少阳。

荆芥无毒,反驴肉,忌鳞鱼、河豚、蟹、黄鲿鱼。连穗用,穗在巅,故善升发,治炒黑用。

长于治风,又兼治血,何也?为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血海,故并主之。今人但遇风证,概用荆、防,此流气散之相沿耳。不知风在皮里膜外者宜之,非若防风入人骨髓也。紫苏

辛温之味,入太阴肺。

温中达表,解散风寒。梗能下气安胎,子可消痰定喘。(增补)消饮食而辟口臭,去邪毒而解恶氛。

紫苏无毒,宜橘皮,忌鲤鱼。气香者良。俗喜其芳香,旦暮恣食,不知泄真元之气。古称芳草致豪贵之疾,紫苏有焉。

按:气虚、表虚者禁用叶,肠滑气虚者禁用子,慎之(苏子开郁降气,力倍苏叶。润心肺,止咳喘,肠滑气虚者禁之。炒,研。苏梗力功稍缓,挟虚者宜之)。薄荷

辛温之味,入太阴肺。

祛风热,通关节,清头目,定霍乱。消食下气,猫咬蛇伤。伤寒舌苔,和蜜擦之。

薄荷无毒,产苏州者良。

发汗解表,故祛风清热,利于头面,辛香开气,胀满霍乱食滞者并主之。

按:薄荷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干葛

甘平之味,入于胃经。

主消渴大热,呕吐头痛。生用能堕胎,蒸熟化酒毒,止血痢,散郁火。(增补)起阴气,散诸痹,鼓胃气以上行,开腠理而发汗。

干葛无毒,生葛汁大寒,解温病大热、吐衄诸血。

迹其治验,皆在阳明一经。止痢者,升举之功;散郁者,火郁则发之义也。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麻黄、葛根。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用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即太阳药也。头痛乃阳明中风,宜葛根葱白汤。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也,不可便服以发之,是引贼入家也。东垣曰:葛根鼓舞胃气上行,治虚泻之圣药。风药多燥,葛根独止渴者,以其升胃家下陷、上输肺经生水耳。

按:上盛下虚之人,虽有脾胃病亦不宜服。麻黄

苦温之味,入心、肺、膀胱、大肠。

专司冬令寒邪,头疼身热脊强,去营中寒气,泄卫中风热。(增补)太阳伤寒为要药,发表出汗有殊功。

麻黄无毒,厚朴为使。恶辛夷、石韦。去根节,水煮去沫。发汗用茎,止汗用根节。

轻可祛实,为发散第一药。惟在冬月在表,真有寒邪者宜之。或非冬月,或无寒邪,或寒邪在里,或伤风等证,虽发热恶寒,不头疼身疼而拘急,六脉不浮紧者,皆不可用。虽可汗之证,亦不宜多服。汗为心液,若不可汗而汗,与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矣。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大患,可不慎哉!

按:麻黄乃太阳经药,并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并入脾经,脾主肌肉。发散虽同,所入迥异。白芷

辛温之味,入于肺、胃、大肠。

头风目泪,齿痛眉疼,肌肤瘙痒,呕吐不宁。女人赤白带下,疮家止痛排脓。(增补)阴肿消,血闭愈。

白芷无毒,当归为使,恶旋覆花。微焙,色白气香者名官白芷,不香者名水白芷,不堪用。

色白味辛,行手阳明庚金;性温气厚,行足阳明戊土;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辛金。肺者,庚之弟,戊之子也,故主治不离三经。

按:白芷燥能耗血,散能耗气,有虚火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藁本

味辛,温,入膀胱。

风家巅顶作痛,女人阴肿疝痛。(增补)脊强而厥可疗,胃风泄泻亦治。

藁本无毒,恶茹。

辛温纯阳,独入太阳,理风寒。疝瘕阴痛,皆太阳寒湿为邪。

按:头痛挟内热者及伤寒发于春夏,阳证头痛,不宜进也。天麻

气味辛平,入厥阴肝。

风虚眩晕,麻痹不仁,语言謇涩,腰膝软疼。杀精魅蛊毒,理惊气风痫。

天麻无毒,酒浸煨熟焙干,明亮坚实者佳。

肝为风木之脏,藏血主筋,独入肝经,故主治如上。

按:天麻虽不甚燥,毕竟风剂助火,若血虚无风者,不可妄投。香薷

气味辛温,入于肺、胃。

主霍乱水肿,理暑气腹疼。(增补)性宣通而利湿,散蒸热于皮肤。

香薷无毒,忌见火,陈者良,宜冷服。

治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以致头疼烦热、烦躁口渴、吐泻霍乱,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则愈。若劳役受热,反用香薷,是重虚表而又济之以温,则大误矣。

按:香薷及夏月解表之剂,无表邪者忌之,喘证并戒之。黄连

气味苦寒,入少阴心。

泻心除痞满,明目理疮疡。痢疾腹痛,心痛惊烦,杀虫安蛔,利水厚肠。

黄连无毒,龙骨、连翘为使,恶菊花、玄参、芫花、白鲜皮、白僵蚕,畏款冬、牛膝。解巴豆、附子毒。忌猪肉、姜汁。黄连种数甚多:雅州连,细长弯曲,微黄,无毒毛,有硬刺焉;湘连,色黑,细毛,绣花针头硬刺,形如鸡爪,此二种最佳。

禀天地清寒之气,直泻丙丁。痞满、目疾、疮疡、惊痫,南方亢上之象,泄痢蛔虫,湿热之衍。苦以燥之,寒以清之,固宜痊也。韩懋曰:黄连与官桂同行,能使心肾交于顷刻。时珍曰:香连丸用黄连、木香,水火散用黄连、干姜,左金丸用黄连、吴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口疮方用黄连、细辛。皆一冷一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阴阳既济,最得制方之妙。

按:《素问》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天之由也。王冰注云:增味益气,为久服黄连反热,从火化也。盖大苦大寒,行隆冬肃杀之冷,譬如皋陶,明刑热法,是其职也。稷契夔龙之事,非其任矣。故第可荡邪除热,焉能济弱扶虚,为脾虚血少,以致惊烦,痘疮,气虚作泻,行浆后泄泻,肾虚人五更泄泻,阴虚烦热,脾虚泄泻,法咸禁之。胡黄连

气味苦寒,入于肝、胆。

主虚家骨蒸久痢,医小儿疳积惊痫。

胡黄连无毒,恶菊花、玄参,忌猪肉。折之,尘出如烟者真。出波斯国,入秦泷,南海亦之。

清肝胆之热,与黄连略似,但产于胡地者也。

按:胡黄连大苦大寒,脾虚血弱之人,虽见如上诸证,亦勿轻透,必不可得已,须与补剂同施。黄芩

味苦,性寒,入肺、大肠。

中枯而大者,清肺部而止嗽化痰,并理目赤疔痈。坚实而细者,泻大肠而除湿治痢,兼可安胎利水。(增补)黄疸与血痹均宜,疽蚀暨火疮莫缺。

黄芩无毒,山茱萸、龙骨为使,畏丹砂、牡丹、藜芦。酒浸蒸热曝之。中虚者名枯芩,即片芩;内实者名条芩,即子芩。

苦能燥湿,苦能泻热,苦能下气,故治疗如上。轻飘者上行,坚守者下降,不可不别也。杨仁斋谓:柴胡退热不及黄芩,不知柴胡苦以发之,散火之标;黄芩寒以胜热,折火之本。

按:苦寒伤胃,证挟虚寒者均宜戒之。女人虚胎亦不宜用。龙胆草

味苦、涩,入肝、胆。

主肝胆热邪,清下焦湿火,肠中小虫痈肿,婴儿客忤惊疳。

龙胆草无毒,恶地黄,酒浸炒,甘草水浸一宿,曝。赤小豆、贯众为使。

禀纯阴之气,但以荡涤肝胆之热为职。

按:龙胆草大苦大寒,譬之严冬,黯淡惨肃,冰凌盈谷,万卉凋残,人身之中,讵可令此气常行乎?先哲谓苦寒伐标,宜暂不宜久,如圣世不废刑罚,所以佐德意之穷,非气壮实热之证,率而轻投,其败必矣。何首乌

味苦、涩,入肾、肝。

补真阴而理虚痨,益精髓而能续嗣。强筋壮骨,黑发悦颜。消诸种痈疡,疗阴伤久疟,治崩中带下,调产后胎前。

何首乌无毒,茯苓为使,忌猪血、无鳞鱼、萝卜、葱蒜、铁器。选大者,赤白合用,泔浸黑豆拌,九蒸九晒。

昔有老叟何胜者,见有藤夜交,掘而服之,须发尽黑,故名何首乌。后因阳事大举,屡生男子,改名能嗣。由是则滋阴种嗣,信不误矣。补阴而不滞不寒,强阳而不燥不热,禀中和之性,而得天地之纯气者欤!

按:何首乌与白萝卜同食,能令须发早白。犯铁器损人,谨之。桔梗

味苦、辛,平,入太阴肺。

清肺热以除痈痿,通鼻塞而理咽喉。排脓行血,下气消痰。定痢疾腹痛,止胸胁烦疼。

桔梗无毒,畏白及、龙胆草。泔浸去芦,微焙。

桔梗为舟楫之剂,引诸药上至高之分以成功,肺经要药也。风证、郁证、肺证皆不可缺。

按:桔梗功著于华盖之脏,攻补下焦药中不可用也。藿香

味辛,微温,入于脾、肺。

温中开胃,行气止呕。(增补)霍乱吐泻必需,心腹绞痛宜用。

藿香无毒,出交广,方茎有节,古惟用叶,今枝、梗亦用,因叶多伪也。

禀清和芳烈之气,为脾肺达气要药。

按:《楞严经》谓之兜娄婆香,取其芳气。今市中售者,不甚芳香,或非其种。若阴虚火旺,胃热作呕,法当戒用。香附

味苦,微温,入于肺、肝。

开郁化气,发表消痰,腹痛胸热,胎产神良。(增补)疗痈疽疮疡,除痞满腹胀。

香附无毒,童便浸,晒,焙。盐水浸炒则入血分;青盐炒则入肾;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且敛其散;蜜水炒制其燥性;姜汁炒则化痰饮;炒黑又能治血。忌铁。香附性燥而苦,独用、久用反能耗血。惧其燥,蜜水炒;惧其散,醋炒之。

禀天地温燥之气,入人身金木之官,血中之气药也。

按:韩飞霞称香附于气分为君药,统领诸药,随用得宜,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性燥而苦,独用久用,反能耗血。如上所述之功,皆取其治标,非治本也。惧燥,蜜水炒;惧散,醋炒之。白豆蔻

气味辛温,入于肺、肾。

温中除吐逆,开胃消饮食。疟证宜投,目翳莫缺。

白豆蔻无毒,去衣微焙,研细。番舶者良。

感秋燥之令,得乎地之火金,味辛,气温,为宽中祛滞之需。翳膜遮睛,亦滞气也。

按:豆蔻辛温,火升作呕,因热腹痛者忌。草豆蔻

气味辛温,入肺、脾、胃。

散寒止心腹之痛,下气驱逆满之疴。开胃而理霍乱吐泻,攻坚而破噎膈癥瘕。

草豆蔻无毒,去膜微炒。闽产者名草蔻,形如龙眼而微长。

辛能破滞,香能达脾,温能散寒。

按:草豆蔻辛燥,犯血,忌。阴不足者远之。草果

气味辛温,入阳明胃。

破瘴疠之疟,消痰食之愆。

草果无毒,滇南所产,麦裹煨熟,取仁用。忌铁。

气猛而浊,如仲由未见孔子时气象。

按:疟不由于岚瘴,气不实、邪不盛者并忌。肉豆蔻

气味辛温,入胃、大肠。

温中消食,止泻止痢,心疼腹痛,辟鬼杀虫。(增补)能逐冷而祛痰,治小儿之吐逆。

肉豆蔻无毒,面裹煨透,去油。忌铁。出岭南似草蔻,外有皱纹,内有斑纹。

丹溪云:属金与土,《日华子》称其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泄耳。

按:肉豆蔻性温,病有火者、泻痢初起,皆忌。缩砂仁

味辛,性温,入脾、肺、胃、大肠、小肠、肾。

下气而止咳嗽奔豚,化食而理心疼呕吐,霍乱与泻痢均资,鬼疰与安胎并效。(增补)复调中而快气,尤和胃而醒脾。

缩砂仁无毒,出岭南,炒去衣。

芳香归脾,辛能润肾。开脾胃要药,和中气正品。若肾虚气不归元,非此向导不济。鬼畏芳香,胎喜疏利,故主之。

按:砂仁性燥,血虚火炎者不可过用。胎妇食之太多,耗气必致产难。玄胡索

气味辛温,入于肺、肝。

破血下气,止腹痛心疼;调经利产,主血晕崩淋。(增补)除风痹,通小便。

玄胡索无毒,酒炒。生用破血,炒用调血。

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理通身诸痛,疗疝舒筋,乃活血化气之神药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