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购买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11:34:15

点击下载

作者:柏满迎,郑海涛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行业购买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证

行业购买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证试读:

前言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力研究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问题的热点。对各国人均收入、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他一些项目的国际比较,需要把不同货币表示的经济变量换算为以共同货币表示的经济变量。在国际上,汇率不适合作为货币换算尺度。在国际上比较广泛使用的一种货币转换因子是货币的购买力平价(PPP),它是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之一。

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涉及统计学、国民收入统计和经济学的多方面知识,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具体计算方面都比较复杂。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完整的产出PPP测算框架,进一步完善PPP测算方法,具体体现在制造业产出PPP的多边比较方法、产出PPP的测算方法的改进和金融业产出PPP的测算方法研究,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测算中国的PPP,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和其他国际比较研究提供货币换算因子这类基本数据。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PPP测算方法的改进与发展,将ICP与ICOP方法结合起来,研究ICP与ICOP结合下的PPP指数测算方法(第3、第8章。其中,第3章是理论方法,第8章是实证研究)。第二,PPP测算方法与指数理论的相关研究(第4、第5章)。第三,进行了产出PPP的双边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中国经济规模的排序研究(第7章)。第四,进行了制造业产出PPP的多边比较研究(第6、第10章。其中,第6章在介绍随机法下广义TT指数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修匀法来推导广义TT指数)。第10章完成了包括中国的制造业多边比较研究,这部分是在国家自然课学基金的支持下首次比较全面地应用多边比较方法去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五,进行了金融业产出PPP的双边比较研究(第9章)。全书第3、第4、第5、第8、第9章由柏满迎完成,第1、第2、第6、第7、第10章由郑海涛完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的研究都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若恩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们致以诚挚地感谢!

本书所包括的作者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曾在不同时期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编号:70571004和70531010)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我们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基于行为的若干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建模与管理”(项目编号:70821061)对本书出版的鼎力资助。

刘小平和周佩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期间,曾对本书的一些研究项目作了许多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孙静、仲艳雪、罗淇耀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作了很多编排工作。我们感谢他们对本书的研究和出版所做的所有努力!

我们感谢航空工业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支持,感谢航空工业出版社编辑郎建昭对本书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以及撰写和出版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柏满迎 郑海涛2010年4月17日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97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表现为国际贸易和国际间金融交易的大幅度增长,国际竞争力和生产率研究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问题的热点和中心问题,引起各国学者和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任若恩,1996)。但是由于各国的统计资料均用本国的货币表示,所以要对各国人均收入、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等项目进行国际比较,需要把不同货币表示的经济变量换算为以共同货币表示的经济变量。国际经济学界早已达成共识:汇率不适于作为这种货币换算尺度。在国际比较中广泛使用的货币转换因子是货币的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或单位价值比率(Unit Value Ratio,UVR)。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进行生产率国际比较的基础之一,要进行国际比较,必须测算出比较国之间的购买力平价。

建立在增长核算方法(Growth Accounting)基础上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s Productivity,TFP)增长是国际竞争的核心,TFP国际比较在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占据中心地位。目前,进行TFP国际比较的最主要方法是KLEMS(K:资本;L:劳动;E:能源;M:中间投入)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KLEMS项目(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国际比较项目)是由多国参加的,进行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和生产率国际比较的国际合作项目。进行TFP国际比较实际上是把KLEMS方法在空间维上的发展。KLEMS方法需要在概念、范围、统计口径具有一致性和国际可比性的产出和投入数据(包括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能源投入和中间投入等数据),那么也就需要这些数据具有国际货币单位,这样就必须计算对应的PPP,即产出PPP和投入PPP。

在KLEMS方法下,产出对应的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最终产出(在生产法下)。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各行业的产出PPP,进而利用这些数据对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行业劳动生产率等进行国际比较。这可正确评价各国经济的真实规模和人民的真实生活水平,并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与长期规划提供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产出PPP是进行TFP国际比较的基础数据之一。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包括农业、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另外,产出PPP的计算方法又分为双边比较方法和多边比较方法。在双边比较下,由于服务业的数量产出难以确定,从而难以确定其价格,因此服务业的产出PPP计算方法不同于前4个部门,而且更复杂,需要单独进行研究。在国际上,对服务业的产出PPP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本研究着重在金融公司部门的产出PPP方面进行方法创新,以计算出我国该部门的产出PPP。前4个部门产出PPP的计算方法在国际上已比较成熟,其中建筑业采用ICP(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ject,ICP)方法。在多边比较下,由于多边比较是基于双边比较的,所以,只有在双边比较较成熟的前提下才能使用多边比较方法,并且多边比较方法本身也需要发展。这样,本书主要针对制造业进行多边比较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将产出PPP的双边比较和多边比较理论应用于我国数据,然后进行了1995年中德制造业和1997年中美全行业双边比较,并在这两个双边比较基础上,利用多边比较方法得到了德美双边制造业比较数据。最后,利用这些数据和英国、日本、韩国与美国的双边比较数据进行多边比较,以期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作更广泛的研究。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到目前为止最合适的产出PPP,把这些产出PPP用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各行业,可得到各行业在国际货币下的产出,这是进行TFP国际比较的基础数据之一。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PPP测算方法的发展是随着国际比较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国际比较理论经历了ICP-ICOP(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ICOP)-KLEMS三个阶段,PPP测算方法的发展也正经历这三个阶段。这可以用图1-1来表示。图1-1 PPP测算与国际比较的关系

有关人均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至少可追溯到17世纪后期,只是用汇率作为换算因子做一些简单的数据对比。当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到汇率不是进行国际比较的适当换算因子后,人们开始考虑用PPP来代替汇率,进行不同货币之间的国际比较中的折算。第一个主要的研究工作是Clark(1940)完成的。1.2.1 ICP与PPP的测算方法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比较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Milton Gilbert和Irving Kravis等(1954,1958)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现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研究工作。他们主要研究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和人均GDP的国际比较,并且是从支出方进行该研究的。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自1968年开始,在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建立并开始实施ICP项目,它继承了前述研究的学术渊源。ICP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从支出方的角度出发计算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然后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出各国的GDP和人均GDP并进行比较。ICP在世界银行、美国宾州大学专家的参与下,迄今已完成了6个阶段的工作,而且今后作为联合国的一项长期的研究工作,加入ICP的国家已由10个增加到123个。在ICP的研究进程中,最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是前3个阶段,由Irving Kravis、Alan Heston和Robort Summers等共同组织完成,即分别以1967年、1970年及1975年为基准年份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在这个研究中使用的货币换算因子是支出法PPP,简记为ICP-PPP,它是目前测算PPP的主要方法之一,很多服务业产出PPP的测算都使用这种方法。

ICP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分为两步:第一步,采集一个价格的样本,并对相应的商品与服务进行质量比较。整个数据收集与质量比较是在ICP的分类体系的框架中进行的。第二步,对第一步得到的各项比率进行汇总。在理想的情况下,这种比较应该在进行比较的两国所公有的商品与服务的部分进行,而且质量相称的要求应该获得尽可能高的满足。但是实际的比较过程中,这些对精确度的要求必然要受到已有的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比较中,我们需要以下两种数据:第一种是用本国货币所表示的、对每一细类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数据。第二种是每一细类内的商品与服务的价格。进行的双边比较要满足以下性质:(1)特征性(Characteristic);(2)基国不变性(Base-country Invariance),该性质也称“国家反向检验”即在一个特定的双边比较中,选择哪一个国家作为基国将不会影响比较的结果;(3)因素反向检验:即价格比率与数量比率的乘积应该等于支出的比率。

由于双边比较缺少传递性(Transitivity),在实际运用中不能间接有效地推出其他国家间的PPP等原因,因此ICP发展了多边比较方法。详见本书1.2.3。[1][2]

我国国内有关ICP-PPP测算的研究比较晚,Ren R.和Chen K.(1993,1994,1995)最早使用ICP方法估算中国和美国的PPP(以1985年为基年),并采用PPP对中美的GDP进行了比较,完成了最早的实证研究。郭熙保发表在《管理世界》1998年第4期的文章《购买力平价与我国收入水平估计——兼评克拉维斯对中国收入的估计结果》,应用支出法以1994年为基年测算了中美的PPP。官方方面,国家统计局自1993年以来,组织有关试点城市,先后三次开展了ICP试点调查。一是1993年中国以部分地区、双边比较方式参加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ICP,最终进行了广东与香港地区的实验性双边比较。二是1996年在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ICP的调查框架下,组织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哈尔滨、西安7个城市开展试点调查,与香港地区进行双边比较的内部测算工作。三是1999年参加OECD 1999年一轮ICP的实验性合作研究活动,在上述7个城市进行了试点调查。1.2.2 ICOP与PPP的测算方法综述

尽管ICP广泛地、合理地对整个经济体(GDP和人均GDP)进行了国际比较,但是却不能用于部门经济的国际比较,而这个方面的国际比较却能解释很多经济问题,这是ICP的一个严重缺陷。目前能很好解决部门经济的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的方法,主要有ICOP法和KLEMS法。其中,ICOP法主要用于部门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而KLEMS法还可以进行部门TFP的国际比较。

ICOP法是从生产方进行的国际比较,它建立在GDP按行业分解的基础上。Rstas(1948),Maddison(1952,1970),Paige和Bombach(1959)是最早使用生产法进行国际比较的。之后,很多学者对此做过实证研究(详见Bart van Ark(1993))。1983年,荷兰的格罗宁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建立了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项目(ICOP),更深入展开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制造业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研究,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该项目系统发展了从生产方进行价格、产出和劳动生产率进行国际比较的方法,并使该方法能用于整个国民经济部门(包括服务业),而且还将该方法应用于更多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这种国际比较的基础是ICOP-PPP(又称为UVR),这是另一种测算PPP的主要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测算出各部门的产出PPP,也可以用来计算投入PPP。

在服务业方面,Mulder(1999)提出了服务业PPP的一般计算方法,并详细研究了交通业、通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卫生业、教育业等6个行业的PPP测算。其研究重心放在服务业产出核算上,因为产出数量指数是PPP计算的关键。这也体现了整个服务业PPP计算的重心,即服务业产出数量的确定。O’Mahony和van Ark(2003)完成的欧洲区的KLEMS项目中,采用这种方法计算了服务业的PPP。Timmer和Gerard Ypma(2003)以1997年为基年,对韩国、日本和美国3个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33个行业(包括服务业)的PPP进行了测算,所采用的方法是上述方法与ICP-PPP的结合。

同样,由于双边比较的内在缺陷,ICOP也积极进行多边比较,其多边比较方法大多是由ICP的多边比较方法发展而来。

任若恩(1996)采用ICOP方法以1985年为基年,研究了中美制造业分部门的双边比较。柏满迎(1999)以1995年为基年,估算了我国和美国制造业的PPP,使用双边方法实际比较了中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服务业方面,陈凯(2002)以1997年为基年,估算了我国和美国电信业的PPP。郑海涛和任若恩(2003)以1997年为基年,估算了我国和美国所有服务业的PPP(包括农业、采掘业和建筑业)。1.2.3 ICP和ICOP中的多边比较方法综述

由于ICOP的多边比较方法基本上是基于ICP的多边比较方法发展而来的,并且两者在后来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本书将两种方法的多边比较汇总在一起进行研究。由于多边比较方法有很多,比如“星”体系法、van Yzenren法、平均价格法和Walsh法等,这些方法都曾在ICP某类国际比较中使用过。

目前,主要的多边比较方法包括:

1.CPD法

CPD法,即国家产品虚设法(Country-Product-Dummy Method,CPD)是Summers于1973年提出的,用于由一个不完全的价格矩阵估计基本类PPP。该方法用简单回归分析法来解释不同国家商品的价格水平。它假设商品的观测价格是PPP,一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价格水平和随机扰动项的乘积,那么对这个等式对数化后,得到线性回归方程;再将这个方程应用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商品,得到线性回归方程组。在假设基国的PPP等于1的条件下,可以直接采用矩阵方法求解这个方程组。

CPD法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某类内,具有较多价格观测值的国家比只有较少价格观测值的国家,对回归系数的影响大。比如在ICP的多数基本类中,发达国家有价格的规格品比发展中国家多,这会影响最终的PPP结果。Kravis等(1982)在CPD法基础上扩展该模型,形成了扩展CPD法。该方法通过为各国的每一价格观测值加权(权数采用的是各国观测值数目的倒数),保持回归方程中分配给各国各规格品的重要性相同。另外,填补(Filler)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处理某个国家某个细类中没有价格观测数据的问题。由于该法在比较中没有使用数量或产出数据(即减少了数据信息使用量),因此联合国常把这种方法用于细类分组一级上的多边比较,以得到多边比较基础的细类PPP,用于更高一级的多边比较。

Maddison和Rao(1996)把CPD法引入到ICOP的多边比较中,并把数量和价值数据应用到该模型中,以对该模型进行改进,从而更充分地利用了数据信息。Rao和Timmer(2000)对扩展CPD法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讨论,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方法具有可加性,如果把可加性作为一个要求,则该法有望替代G-K法。Rao(2001,2003,2004)采用随机法(the Stochastic Approach)进一步讨论了扩展CPD法的许多性质,并阐述了如何将之用于多边比较中。Diewert(2002,2004)讨论了如何在CPD框架下推导一些指数公式,并验证了该法的许多优良性质。

2.EKS法

EKS方法是由Elteto、Koves和Szulc于1964年各自独立发现的。它是建立在双边比较基础上的多边比较方法,在保持特征性的前提下,由一无传递性的矩阵得到传递性的多边比较。EKS法下的国家k相对国家j的购买力平价指数EKS可由下式表示:kj

式中:M——多边比较的国家总数;

F——以国家k为对比国、国家l为基国计算得的Fisher指数,衡kl量的是国家k相对国家l的相对支出水平;

F——国家l相对于国家j的Fisher指数;lj

l——国家k和国家j比较的桥梁国。

从该式可看出,EKS指数实际上是一系列双边Fisher指数的简单几何平均(Elteto,Koves,1964;Szulc,1964)。EKS法与CPD法一样,也常用于细类分组一级上的多边比较。

EKS法一个主要缺陷在于它假设每对双边比较具有相同的可信度,从而在计算EKS指数时赋予它们相同的权重。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通常一些双边比较的可信度要高于另一些双边比较的可信度。比如,具有很多商品细类的Fisher指数的可信度要高于只有一两种商品细类的Fisher指数。Rao(1999)采用随机法扩展了EKS方法。Rao和Timmer(2000)详细阐述了上述加权的EKS法,得到加权的EKS-PPP,并分别选取匹配数(number of matches)和Hill距离函数作为权重进行了实证分析。Rao和Timmer(2003)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各种权重方案,并将它应用到ICOP项目中进行研究,发现加权的EKS法与非加权的EKS相比,在部门级别的PPP加总上对结果的影响不大,而在较低级别的PPP加总上对结果的影响很大。因此,他们推荐在较低级别的加总上采用加权EKS法。

3.G-K法

Geary-Khamis(G-K)方法是广泛用于实际支出国际比较的主要加总方法。最初由Geary提出(1958),然后由Khamis详细阐述(1970,1972,1984)。Geary当初设想的G-K方法所使用的数据为按本币计算的各分支部门的价格和实物数量。但是,在生产法与支出法框架里进行多边比较使用的数据与Geary当初的设想不同,这里的价格数据表示成为比较国家与基国各分支部门的PPPs;而数量数据则是一理论数量,是由各分支部门的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实物数量。

现在的G-K方法是建立在货币的“购买力平价”和商品的“国际(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并且由一个方程组表示的系统方法,其实质是用一个联立方程组来同时确定价格指数与数量指数。Hill撰写的著名报告(Hill,1982)详细讨论了在国际比较中使用G-K方法和其他加总方法的有关问题。后被ICOP组织的专家Pilat和Prasada Rao(1991,1996)引入ICOP框架内,使之成为产出和生产率多边比较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于部门级的PPP加总以得到整个经济体的PPP。Maddison和Prasada Rao(1996)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求解该方程组的迭代方法,使之收敛速度大大加快。

由于该方法具有一些良好的性质,它满足基国不变性、传递性、矩阵一致性、可加性、交易平等性及世界代表性等。因此,它是联合国组织实施的ICP的最主要的加总方法之一,也是联合国ICP推荐的由基本类PPP综合为GDP的PPP的方法,它在整个ICP方法体系中具于十分重要的地位。OECD在最近的国际比较中,同时公布G-K和EKS方法的计算结果。

4.广义TT指数(CCD指数)——ICOP的多边比较方法

Theil-Tornqvist指数(TT指数),是在产出、价格和生产率的国际双边比较中被广泛采用的方法,国际多边比较中,它被称为广义TT指数(它把TT双边指数联系起来了)。TT指数是由Tornqvist(1936)首先提出,后由Theil(1965,1973,1974)详细讨论;广义TT指数由Caves,Christensen和Diewert(1982a,b)提出用于价格、产出和生产率的空间与时间的比较(所以又称为CCD指数),它是由EKS方法发展而来的,主要用于ICOP的多边比较方法。

但是,广义TT指数给每个双边比较相同的权重,没有考虑它们的重要性或者可靠性,而实际中存在一些双边比较比另一些双边比较更可靠。这样,Selvanathan和Rao(1992)利用随机法扩展了CCD指数,得到了加权的CCD指数。

国内关于多边比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任若恩(1998)首次利用G-K法和广义TT指数,以1985年为基年对我国和其他国家进行了多边比较。柏满迎(1999)也采用相同的多边比较方法,以1994年为基年比较了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1.2.4 KLEMS与PPP的测算方法综述

ICOP方法主要用来进行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但是,对基于经济增长核算的TFP进行测定可更有效地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这样,在大量TFP历史研究的基础上,Jorgenson和Nishimizu(1978)首次提出了KLEMS项目,其研究方法的出发点是双国生产函数方法模型,并在这一模型框架下估计两国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由于生产函数采用超越对数函数形式,对生产技术的描述可以限制在假设尽可能少的框架中(Christensen,Jorgenson,Lau,1971,1973)。这一分析框架已用在两国与多国之间的比较,以及宏观与产业部门之间的比较(Christensen,Cummings,Jorgenson,1978,1980;Jorgenson,Kuroda,l992;Conrad,1992)。在这些两国与多国比较中,初步形成了KLEMS方法。英国的国家经济社会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一直在应用KLEMS方法研究主要欧洲国家的生产率差异和国际竞争力比较。这个两国与多国生产函数模型成为国际间生产率比较的主要方法。在最初的研究中,生产函数是由增加值、资本和劳动等变量构成。在随后的发展中,增加值改为总产值,在解释变量中又包括了中间投入。2000年,Jorgenson在研究中又增加了能源作为解释变量形成了KLEMS方法(Jorgenson,Stiroh,2000)。

为了在北美和欧洲实行KLEMS项目,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项目参加机构的组合(Consortium Project Institutions),其中包括美国的4个机构(大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e),纽约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以及荷兰、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芬兰、丹麦、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的一些机构,共同从事KLEMS项目。在亚洲区域,与此相似的项目——泛亚地区生产率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Productivity among Pan-Pacific Counties,ICPA)也建立起来,包括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等地区。KLEMS项目研究的关键和难点是各国KLEMS数据库的建立,要求各国的KLEMS数据在概念、范围、统计口径具有一致性和国际可比性。KLEMS数据库的数据涵盖了各部门层次的产出、资本、劳动以及中间投入和能源四个方面,主要分为四类:投入产出表、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矩阵和PPP。

KLEMS方法的形成,标志着国际比较理论已经发展到了TFP的国际比较。PPP的测算也需要随着发展,以适应TFP国际比较的需要。前两种国际比较项目都是针对产出进行的国际比较,所以PPP的测算都集中在产出PPP上;而KLEMS方法涉及到投入以计算TFP,所以PPP的测算必须扩展到投入PPP上。

Jorgenson和Nishimizu(1978)在TFP水平的差距比较中首先开始考虑使用投入PPP,其资本投入PPP是来自支出法投资品的PPP与两国的资本品价格,劳动投入PPP是根据两国的相对工资水平来计算的,中间投入PPP是以支出法PPP为基础,以中间投入为权重来计算的。这些投入PPP都是国家层次上的。这里,他们仅就计算做了一些说明,并且投入分量的分类也很粗糙,而且更重要的是,当时还没有类似产出PPP计算的详细的理论体系。后来,Jorgenson,Kuroda和Nishimizu(1987)将上述测算方法用到行业层次的投入PPP测算上。但是,由于支出法PPP本身不利于测算行业层次上的PPP,所以很多行业的投入PPP都是近似替代的。Jorgenson和Kuroda(1992)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资本投入的分类,并引入了能源投入PPP。Frank和Tang(2001)总结了上述方法,给出了各种投入PPP的定义式,并且还介绍了加拿大在KLEMS中的实践,中间投入PPP是以购买者价格计算,无须扣除某些部分(比如运输、税收等);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PPP采用上述测算定义,只是受数据的限制,分类很少。这些测算研究只是从概念上初步提出了投入PPP的测算方法,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实践研究,没有形成像产出PPP一样的完备体系,包括双边比较和多边比较方法。Kazushige Shimpo(1989)提出了投入的实际价格水平(Real Price Level)和名义价格水平(Nominal Price Level)(该价格水平中包含每年的汇率),他利用这个名义价格水平构建了投入PPP指数,这使投入PPP受到汇率的影响,这实际上是相对价格水平的概念。Shimpo从生产函数出发,提出了投入PPP指数的汇总方法,为投入PPP的汇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Nomura和Samuels(2003)从理论上建立了劳动投入PPP的测算模型,它将每个劳动分量的劳动投入PPP分解为不变的两国相对劳动质量和相对劳动投入价格指数的乘积,其目的是为了分析美日的工资差距和工资结构的差别。但是,其建立模型的整个过程很复杂。1.3 本书内容和结构安排

本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完整的产出PPP测算框架,进一步完善PPP测算方法。具体体现在制造业产出PPP的多边比较方法、产出PPP的测算方法的改进、金融业产出PPP的测算方法研究。在此理论基础上,测算我国的PPP,为KLEMS项目和其他国际比较研究提供货币换算因子这类基本数据。其中,利用测算出的PPP计算出我国各行业的用统一货币表示的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PPP测算方法的改进与发展,将ICP与ICOP方法结合起来,研究ICP与ICOP结合下的PPP指数测算方法。(2)PPP测算方法与指数理论的相关研究。包括PPP测算方法的公理化研究、多边比较中G-K体系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研究。(3)进行制造业产出PPP的多边比较研究。目前,主要有四种方法用于产出PPP的多边比较,即CPD法、EKS法、G-K法和TT指数法,其中前两种主要用于低级别行业的加总,后两种用于高级别行业的加总。

这里介绍用于建立多边比较指数的基本方法,比如经济学法等。这些基本方法是以上各种指数建立的基础,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以上各种指数的研究。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几种指数进行进一步研究。

对TT指数法,本书在介绍随机法下广义TT指数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修匀法来推导广义TT指数。

然后利用这些方法完成包括中国的制造业多边比较研究。这部分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首次比较全面地应用多边比较方法去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此项研究在多边比较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这四种多边指数,以1997年为基年对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在内的6个国家进行多边比较研究,以期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作更广泛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可利用的双边比较数据中缺少德美的1997年双边比较数据,所以该研究将根据中美和中德的双边比较数据,使用加权的EKS方法得到德美双边比较数据。该研究是在低级别行业下使用EKS方法的实证研究。最后根据这些指数完成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多边比较,得到1980~2001年的劳动生产率序列。(4)进行金融业产出PPP的双边比较研究。根据金融业各行业的特点,分别研究其PPP的测算方法。对于金融业,其产出核算是PPP测算的基础,本研究在介绍各种金融业产出核算的方法上,研究金融业PPP的测算方法。(5)基于改进的PPP测算方法,进行中美全行业的产出PPP测算研究,探讨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实力问题。[1] Ren R.又有“Ren Ruoen”写法,中文名字为“任若恩”。[2] Chen K.又有“Chen Kai”写法,中文名字为“陈凯”。第2章购买力平价测算理论与方法概述

PPP是指两种或多种货币对于一定量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之比,即它们在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之比。理论上讲,与商品和服务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相对应,PPP测算的基本方法包括三种,即支出法、生产法和收入法。目前,PPP测算理论主要包括支出法(即ICP法)和生产法(即ICOP法)。2.1 支出法研究概述

PPP测算的发展源于国际比较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比较始于二战后Milton Gilbert和Irving Kravis(1954,1958)等人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开展的研究工作。他们主要研究GDP和人均GDP的国际比较,并且是从支出方进行该研究的。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自1968年开始,在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建立并开始实施国际比较项目,它继承了前述研究的学术渊源。ICP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从支出方的角度出发计算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然后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出各国的GDP和人均GDP进行相应比较。在这个项目研究中使用的货币换算因子是支出法PPP,简记为ICP-PPP,它是目前测算PPP的主要方法之一,很多服务业产出PPP的测算都使用这种方法。2.1.1 数据及其基本原则

测算PPP需要两方面的数据:一是GDP支出基本分类,作为计算购买力平价指数的权数。要求参加国收集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新增库存、净出口等约155项GDP支出基本分类数据。二是规格品价格数据。要求参加国收集每一基本支出分类下既具代表性且又有可比性的若干个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数据,具体为居民消费品和服务、机械设备品、建筑品价格以及政府公务员职务工资等资料。其中,新增库存采用相应产品的“类比购买力平价”,净出口借用汇率来比较,不作专门价格调查。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1)价格数据与GDP支出数据的一致性原则

测算购买力平价的目的是比较各国GDP及其主要支出结构指标,原则上要求使用规格品的全国年平均价格,以便与相应的国民核算数据相符合。即在时间上要求是全年平均价格,在空间上要求是全国平均价格,而且是实际交易价格。这样,通过各国价格比较而取得的购买力平价,能完全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真正反映生产的真实产量。否则,转换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比较仍会受部分价格因素的影响,出现高估或低估实际GDP的规模和水平。(2)可比性原则

国际比较项目要对不同国家的产品价格进行比较,要求产品完全相同一致,而在实际中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一般在收集价格时,要求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至少必须是可比的。只要满足下列任何一个条件,就认为它们具有可比性:一是物理和经济属性基本一样,包括数量、范围、材料、设计、销售条件等一些重要的特征方面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不应太大;二是足够相似以至于消费者在它们之间几乎不会作任何区别和选择。对于两个相似的商品,如果消费者认为无论消费哪一个都无关紧要,那么可以认为这两个产品是可比的。否则,计算的价格比率毫无意义。

可比性的核心是质量的一致性,质量包括两个方面的参数:一是物理参数,如材料、构成、大小、重量、生产工艺方法、包装类型;二是市场参数,如品牌、商店类型、销售点、季节性因素。质量调整应该是国际比较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3)代表性原则

它是指所选择的规格品对各个国家具有代表性,反映各国的支出结构和消费结构。具有代表性商品的标志通常是:在基本分类支出中十分重要,而且是居民经常购买、在全国各地广泛销售的产品,或者包含在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目录中。但为了进行国际间的比较,还必须收集其他国家的代表性产品价格,这些产品对本国可能没有代表性。因此,在国际比较项目活动中,规格品目录必须经过各国共同讨论、协商后确定。(4)相同代表性原则

它是指所选择的规格品目录在对比国之间具有相同的代表性,也就是说规格品目录在对比国之间既有可比性,又能保持足够的代表性。在可比性和代表性之间需要进行平衡和折中,处理的办法有:一是通过产品结构描述(Structured Product Description),尽可能地详细说明规格品的各种特性,便于比较价格,明确其是否可比。二是在确定产品目录时,尽可能地把各国的代表规格品包含进来。三是要求各国把本国的代表性产品用星号“*”标记出来,便于在计算PPP时做技术处理。四是分区域、分组进行比较。按区域将地缘相近、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基本相似国家划归一组,进行直接比较,消费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地理位置相差太远的国家通过“桥梁国”进行间接比较。2.1.2 测算的基本方法及其原则

在各国价格和GDP支出数据调查基础上,测算PPP。其计算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计算对比国之间每一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比率。假设两个国家A、B,某种商品i的价格之比P为:(A/B)i

式中:P——A国商品i的价格;Ai

P——B国商品i的价格。Bi

第二步,计算对比国之间每一基本支出分类下的价格比率,即基本类PPP。计算方法有简单几何平均,即基本分类下各个商品或服务价格比率的几何平均数。

式中:j——基本分类,j=1,2,…,n;

i——基本分类下的商品或服务,i=1,2,…,m。

在多边比较中,对基本类PPP的计算方法主要采用EKS法和CPD法。这将在本章2.3节详细介绍。

第三步,计算对比国之间基本分类以上的汇总PPP。它是以GDP基本分类的比重为权数,运用拉氏、帕氏、Fisher指数公式,对基本类PPP进行加权平均而取得。

若以B国为基国、为权数,则A国相对于B国的拉氏指数L的(A/B)加权汇总公式为:

式中:

W——B国j类支出权重,其值为;其中e代表相应的支出额。Bj

若B国为基国、以A国为权数,则A国相对于B国的帕氏指数P(A/B)的加权汇总公式为:

式中:

W——A国j类支出权重(计算方法同W)。AjBj

根据公式(2-3)和公式(2-4),A国相对于B国的Fisher指数(也称双边Fisher指数)的汇总公式为:

公式(2-5)是购买力平价指数汇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这里所使用的统计方法需要满足以下的统计分析原则:(1)特征性。即所选择的物品,及其价格与支出数据都应该具有最好的代表性。(2)基国不变性。该性质也称“国家反向检验”即在一个特定的双边比较中,选择哪一个国家作为基国将不会影响比较的结果。(3)因素反向检验:即价格比率与数量比率的乘积应该等于支出的比率。这里的价格比率与数量比率的计算应该相互独立。2.1.3 测算的其他方法

还有另外一类经常使用的基本类PPP的汇总方法,即TT双边指数。TT指数是产出、价格和生产率的国际双边比较中被广泛采用的方法。TT指数由Tornqvist首先提出(1936),后由Theil(1965,1973,1974)详细讨论。

TT双边指数是以平均价值份额为权数的价格相对数的加权几何平均。假设选取N个国家、M类商品,并用p和q分别代表国家j商品ijij或服务i的价格和数量(i=1,2,…,N;j=1,2,…,M)。以k国为p比较基国,TT双边价格指数TT可由下式得出:kj

式中:v——商品i在国家j的价值份额,其值为ij。

TT指数具有很多优良的经济理论性质,Diewert(1976,1982)证明了TT指数对一“真实指数”(True Index)来说是精确(Exact)的,其所对应的生产函数表现为某一确定的函数形式;对一接近“真实指数”但又未知的指数来说,它是最优的(Superlative)(Diewert,1993)。TT指数有很多优良的统计特征,它满足除了传递性和要素反向检验外的其他指数统计特征(Eichorn,1983),并且也仅仅在非常小的范围内不满足要素反向检验(Theil,1973)。

在支出法中,还涉及多边比较问题。在全球多边性的国际比较中,汇总方法很多,如“星”体系法、EKS法、G-K法、最小间隔树法、Ikle法、van Yzeren法、Walsh法等,但在ICP实践中常用的主要有EKS法和G-K法。2.2 生产法研究概述

随着国际比较项目研究的深入,人们也开始注意如何从生产方估计购买力平价,从而进行分产业部门的生产率国际比较研究。生产法是从生产方进行的国际比较,它建立在GDP按行业分解的基础上。ICOP项目系统发展了从生产方进行价格、产出和劳动生产率进行国际比较的方法,并使该方法能用于整个国民经济部门。进行这种国际比较的基础是ICOP-PPP,又称为单位价值比率。2.2.1 测算的数据和基本方法

运用生产法测算PPP需要两个方面的数据:一是每类产品的出厂产出值和数量,要求参加国收集本国尽可能多的产品或服务的相关数据。二是每个行业的产出值,要求参加国提供尽可能多的行业的产出值。

其基本方法是把两国可比较产品或行业进行匹配,然后对每对匹配产品或行业计算单位价值比率。要求匹配的产品或行业遵守可比性原则,还要求匹配的产品对其对应的行业要有代表性。然后,这些比率被用于计算ICOP-PPP。基本步骤如下:(1)根据在一产品或服务i的产出价值O和数量Q,计算该产品ii或服务的单位价值uv,公式如下:i

每种产品的单位价值实际上是这种产品的平均价格,即在一年内某个国家或者地区内所有厂商生产的同类或者相近产品的平均出厂价格。在双边比较中,很多这样具有相同特征的产品被用来进行匹配,比如女士的鞋、奶酪和轮胎等。(2)对上述每一对匹配的产品或者服务,按照下式计算两个国XU家或地区间的产品或服务i的UVR:i

式中:X——比较国;

U——基国;XU

UVR——两国匹配产品的相对产出价格,它经过加权汇总可i以得到各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PPP。(3)以一个国家的产出数量为权重,对单位价值比率进行加权汇总以得到样本行业的PPP:

式中:i——匹配的产品样本(又叫代表规格品),i=1,2,…,s;XU(X)

PPP——以比较国X(比如中国)的产出数量为权重,样j本行业j的比较国X货币对基国U货币的购买力平价;XU(U)

PPP——以基国U的产出数量为权重,样本行业j的比较j国X货币对基国U货币的购买力平价。(4)把样本行业j的PPP进行加权汇总以得到各行业k的PPP,权重是样本行业的总增加值。

式中:k——行业;

j——行业k的样本行业;U(U)

GVA——基国U样本行业j的总增加值;jX(X)

GVA——比较国X样本行业j的总增加值;jXU(U)

PPP——行业k的比较国X货币对基国U货币的拉氏kPPP;XU(X)

PPP——行业k的比较国X货币对基国U货币的帕氏PPP。k

行业k的PPP就是公式(2-10)的几何平均值,又叫Fisher-PPP指数,它可以用来转换比较国的行业增加值为基国货币表示。当用来转换比较的行业产出时,这时的权重要使用行业的产出值。(5)利用公式(2-10),以行业k增加值为权重,加权汇总行业PPP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PPP,也把比较国X的GDP转换为用基国U货币表示。当比较两国的总产出时,需要两国的行业产出值做权重。2.2.2 测算的其他方法

理论上,生产法可以用于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但是,服务业等行业的PPP计算是生产法的弱项,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Mulder,1999)。由于服务业的产品特殊性,其生产法产出PPP基于上述方法进行了发展(详见第7章)。

同支出法一样,生产法下的数据也存在TT双边指数,用于汇总产品的单位价值比率。其计算方法与公式和上述支出法下的TT双边指数一样,只是所用的数据来自上述生产法下的数据。该种测算方法用于第7章中的中日产出PPP的双边比较,并用这种方法的结果与基本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

在生产法中,也涉及多边比较问题。其很多方法都来源于支出多边比较方法,使用比较多的是EKS法、G-K法、CPD法和广义TT指数法等。2.2.3 支出法与生产法测算PPP的区别

支出法购买力平价和生产法购买力平价方法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测算的角度不同

生产法的单位价值比率是从GDP生产角度来测算,支出法的购买力平价是从GDP支出的角度来测算。(2)计算比率的基础不同

生产法是以同类产品的产值和生产量相比取得的单位价值为基础;支出法是以具体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为基础。(3)研究目的不同

支出法主要用于支出构成、实际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国际比较,例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等项目,满足并服务于有关国际组织进行行政决策、制定援助计划、监测全球减贫进程等需要;而生产法主要用于各部门实际产出、生产率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各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和发展模式,探索各国经济发展轨迹。但是,目前这两种方法被交叉使用,便于更好地研究上述问题。(4)组织方式和资料来源不同

生产法是由有关专家和学者发起的,进行实际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的一种经济研究分析方法,它是在各国产业普查和生产统计、投入产出表等现有资料基础上,经加工、整理测算得到。一般不作专门调查,它是一项学术性研究活动。支出法是在有关国际组织倡导的国际比较项目框架下,由各国统计机构参与,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统计调查,收集相应数据来测算求得。ICP在欧盟和OECD国家已成为一项定期的日常性统计工作(余芳东,2004;柏满迎,1999)。2.3 多边比较研究方法研究概述

国际经济比较的双边比较指数不具有传递性,所以在双边比较上发展多边比较指数,用来满足传递性要求。目前,主要有4种方法用于国际经济比较的多边比较,即CPD法、EKS法、G-K法和TT指数法,其中前两种主要用于低级别行业的加总,后两种用于高级别行业的加总。

Rao和Timmer(2000)详细阐述了行业水平下的多边比较方法,该研究讨论了两种多边比较方法,即CPD法和EKS(Elteto-Koves-Szulc)法,并将后者进行了扩展。由于CPD法忽略了产品的数量,且产生的结果偏差较大(Rao,Timmer,2000),所以本书的实证研究部分主要采用EKS法。

Pilat和Prasada Rao(1996)在ICOP的研究框架下构建了两种多边比较方法,包括G-K法和广义TT指数法(又叫CCD指数法),这些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测算制造业的多边比较。2.3.1 EKS法

EKS法是利用不具有传递性的双边比较法来构建具有传递性的多边比较法。它是由双边比较扩展方法推导出来的。该方法以双边Fisher-PPP为起点,见公式(1-1)。

EKS法是对每一个双边比较价格指数的简单几何平均,对所有国家两两之间都要进行直接双边比较。在这里,就产生了两个疑问:是否所有国家之间双边比较都是十分可靠的?对于两个国家来说直接双边比较是否就是最好的方法?即:EKS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给所有关联比较FF以相同的权重,即假设它们有相同的可信度。klljRao(1999)和Rao,Timmer(2000)的研究表明有些关联比较总比另一些要可信。因此,在构建EKS多边指数时要考虑这个因素。Rao和Timmer(2000)为了考虑这个因素引入了权重,他们从优化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假设国家j为比较国,国家k为基国,国家l为桥梁国,需要得到这样一类具有传递性的指数I,使得该指数与Fisher指数F的对数差要jkjk最小,则:

对公式(2-11)的目标函数施以下面变换:

原规划变为:

公式(2-13)规划的结果可表达为,,…,,^表示这是最小化后的结果,原规划的最优解也可以用下式求出。

EKS指数与上述解是相关的,即:

进一步考虑公式(2-13),是下面模型中Π的最小二乘估计量。而且,该模型还使用可信度来区分不同的双边比较。

式中:u——该模型中的随机干扰项,期望值E(u)=0,方差jkjk,其中,ω是可信度测度,如果它很大,则认为对jk应的Fisher指数是可信的。

对公式(2-16)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可得到加权EKS指数:*

式中:,其期望值E(u)=0,方差jk*2Var(u)=σ。jk

Rao和Timmer(2000)提出了两种行业水平下加权汇总的权重,一个是匹配产品个数的权重,一个是基于Hill距离函数的权重。本书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前者。因为本书所做的研究已经完成了中德、中美制造业的双边比较,有较完备的基础数据库,可以实现这种权重的计算。

如果某一行业有较多的匹配产品个数,则有较高的可信度。设*n代表国家j和国家k公有产品的个数,n代表该行业的产品总数,则jk可信度ω可由下式求得。jk

对公式(2-17)应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