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三年级.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12:05:47

点击下载

作者:《国学经典导读》课题组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学经典导读.三年级.下册

国学经典导读.三年级.下册试读:

前言

为帮助广大青少年了解和熟悉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从2010年起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并由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我们特地组织一批专家编写了本套中小学助学系列丛书——《国学经典导读》。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华国学经典中孕育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价值取向,弘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宣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情操,张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例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许多循循善诱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为至理。诵读经典,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孩子,使他们变得聪慧、守仪,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体味国学的魅力。

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在世界享有盛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道德风范,不仅成为我们炎黄子孙待人接物、安身立命的价值取向,而且成为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争端的一个准则。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尤其是在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这项使命在中小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在新的形势下,坚持“传承国学经典,培育笃学厚德之才”,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既为贯彻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又为让孩子们博古通今、懂事明理,我们编写了此书,真诚地期望广大中小学生朋友能够抓住这一大好时机,诵读经典,并长期坚持下去,为自己的人生奠定一块成功基石——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打开这扇拥有中华古典灿烂文明的大门;让我们带着学习的态度开启这扇启迪炎黄子孙智慧良知的大门;走进这个门槛,我们将深刻感受中华五千年的风霜雨雪,亲眼目睹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画卷;走进这个门槛,我们将聆听到圣人的谆谆教诲,亲手触摸到先贤哲人的脉搏。我们把历经岁月风沙洗涤与提炼而流传至今的这些文字叫做经典;我们把胸怀大志、谦谨善良并始终身体力行践行道德的人叫做圣贤。让我们一起阅读,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尚德人!

真诚地希望国学经典教育之花能在孩子们身上绽放,也期望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能够领略到国学的魅力……编者2011年1月

第1课 《礼记》曲礼上 敖不可长

【原文】

敖不可长【敖(ào):同“傲”,傲慢。长(zhǎng):滋长。】,欲不可从【从(zòng):同“纵”,放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极:达到顶点。】。贤者狎【狎(xiá):亲近。】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恶(wù)讨厌,憎恨,与“好(hào)”相对。】,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安安:满足于平安的境遇。迁(qiān):改变。】。临财毋苟【临:遇上,面对。毋(wú):不要。苟(gǒu):苟且。】得,临难毋苟免。很【很:争论,争执。】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质:判定,证明。】,直【直:明白。】而勿有。【译文】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达到极点。对于有道德有才能的人要亲近并敬重,要敬畏并爱戴。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不好的地方,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能积聚财富,但又能救济贫困,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利益不受到损坏而逃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的物品不要求多。不懂的事不要下结论,已明白的事不要夸耀自己知道。【师说】

本节主要讲做人和治学的态度。做人凡事应保持中间态度: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过。治学应谦虚,不能张扬。这种态度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庸”的体现,它是积极的、现实的、进取的,同时又是谨慎的、保守的。“乐极生悲”“月盈则亏”都说明做人做事不能太过。做人,保持中庸是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它对塑造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格心理有着重要作用。【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本节选自《曲礼》上。《曲礼》记录了先秦儒家关于各种礼仪制度的言论,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礼教,使人们的言行符合礼教的规范。【故事链接】①孔子不妄(wàng)下断言有一次孔子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那样小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注:①妄:乱。

第2课 《礼记》檀弓上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晋献公:春秋战国时晋国国君,姓姬,名诡诸。世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重(chóng)耳:太子申生同父异母的弟弟。后来当上晋国国君,称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谓之曰:“子盖【盖(hé):同‘盍’,何不,为什么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lí jī),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弑(shì):臣子杀国君,或儿子杀父亲叫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行:这里指逃奔。如:连词。之:往,去。】?”使人辞于狐突【辞:告别。狐突:申生的师傅,字伯行,所以又称“伯氏”。】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子:指骊姬的儿子奚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图:策划,谋划。】吾君。伯氏苟【苟:如果,倘若。】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赐:恩惠。】而死。”再拜稽首【再拜:连拜两次。稽(qǐ)首:古时叩头行礼。】,乃卒【卒:死去。】。是以为恭【恭(gōng):人死后按其生前敬顺的事迹给予的称号,即谥(shì)号。】世子也。【译文】晋献公想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诉申生说:“你为什么不对父亲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呢?”太子说:“不行。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我说出来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那么你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父亲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国父的国家?再说我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只有去死。我不敢贪生怕死。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君年纪大了,爱子年纪又小。国家有许多忧患(huàn),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得到了您的大恩大德(dé),甘愿去死。”申生再拜叩头行礼,接着自杀身亡。因此,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师说】

太子申生在父王欲杀自己时,既不愿对父王表露心迹,又不愿逃走,最后自杀以成就孝道。

申生所看重的是孝道,所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杀身以成仁——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追求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不仅在古代,在战争年代,同样有很多革命志士把革命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所以他们能够选择放弃生命,从容面对死亡。【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本节选自《檀弓》上。“檀弓”是首篇人物的姓名,编者用作篇名。全篇内容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讨论丧礼的言论,富有文学色彩,风格独特。【故事链接】李逵(kuí)为母杀虎相传宋朝末年,李逵与众位好汉在梁山聚集。数年之后,李逵思母心切,宋江哥哥允许他回家探望。李逵回到家,母子相见悲喜交集。母亲因日夜思念儿子,已双目失明。李逵为尽孝道,背起年迈的母亲要回梁山。行走数日,来到一片树木茂密的山峦(luán)。老母饥渴难忍,李逵便将母亲安顿在山坡向阳处歇(xiē)息,自己去寻找食物为母亲充饥。待他回来时,发现老母已不在,他非常着急。李逵寻找到半里之遥的另一座山上,发现了一只老虎,旁边有一堆人骨头。李逵见此情景,猜想母亲一定是被这毒虫所害,顿时怒火填胸,抡起大斧向猛虎砍去。几斧下去,老虎惨叫一声,瘫(tān)软在地上。李逵抓住老虎的后腿,抡起摔死在岩石上。李逵悲痛万分,对着苍天号啕(táo)大哭。他脱掉外衣,将草地上的尸骨包起来,在山坡向阳处挖了一个坑,将尸骨掩埋。

第3课 《礼记》檀弓上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原文】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鲁庄公:春秋战国时鲁国国君,姓姬(jī),名庄公。宋:春秋战国时国名。乘丘:鲁国地名。】,县贲父御【县(xuán)贲(bēn)父:人物姓名,县是姓,贲父是名。御:驾驭(yù)车马。】,卜国为右【卜国:人名。右:战车的右边。】。马惊,败绩【败绩:失败。这里指翻车。】。公队【队(zhuì):同“坠”,坠落。】,佐车授绥【佐车:副车。绥(suí):绳子。】。公曰:“末【末:这里的意思是软弱无力。】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圉(yǔ)人:养马的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流矢(shǐ):飞箭。白肉:大腿内侧的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诔(lěi):追述死者功德的悼念文章。】之。士【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之有诔,自此始也。【译文】鲁庄公和宋国人在乘丘交战,县贲父为鲁庄公驾车,卜国在车右边护驾。拉车的马受惊,将(jiànɡ)车翻了。庄公摔下车来。副车上的人递下绳子,拉庄公上了副车。庄公说:“卜国啊,软弱无力呀!”县贲父说:“以前没有翻过车,今天却车翻人坠,这是我们没有勇气!”于是两人殉(xùn)职而死。事后养马的人在洗马时,发现马大腿内侧中了飞箭。庄公说:“原来翻车不是他们的过错。”于是庄公写文章追述他们的功德。为士写文章悼(dào)念的风俗,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师说】

县贲父和卜国负有保护国君的责任。出了事故,不是左推右塞(sāi),竭(jié)力寻找客观原因,而是挺身而出,大胆承担责任,牺牲自己的生命,充分表现了两人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忠于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用自己的努力工作为父母、家庭、社会尽职尽责。【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故事链接】曹操割发代首建安三年四月,曹操在征讨张绣途中下过一道命令:各将士经过麦田时,①不得践(jiàn)踏庄稼,否则一律斩首。一日,曹操在骑马行军途中,一只斑鸠(jiū)受惊,忽然从田中飞出,使曹操坐骑受惊蹿(cuān)入麦田,踏坏一大片麦子。②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bù),要求军法处置,主簿不知该怎么办。曹操却说:“我自己下达的禁令,现在自己却违反了,如果不处罚,如何服众?”③当即抽出佩剑要自刎(wěn),左右急忙劝阻。这时谋士郭嘉(jiā)以《春秋》“法不加于尊”为其开脱,曹操便顺势言道:“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于是曹操拿起剑割下自己一束头发,对部下说“割发权代首”,并叫手下将头发传示三军。将士们看后,更加敬畏自己的统帅,从此再没有出现不遵守命令的现象。

注:①践踏:踩踏。②主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主管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③自刎:自杀。

第4课 《礼记》檀弓上 曾子寝疾

【原文】

曾子寝疾【曾(zēng)子:孔子的弟子,名参,字子舆。寝(qǐn)疾:病倒,卧病在床。】,病【病:大病,严重的病。】。乐正子春【乐(lè)正子春:曾子的学生。】坐于床下,曾元、曾申【曾元、曾申:曾子的儿子。】坐于足,童子隅【隅(yú):墙角。】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睆(huǎn):光泽。】。大夫之箦与【箦(zé):席子。与: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瞿(qú)然:惊恐的样子。】曰:“呼【呼(xū):同‘吁’,叹息声。】!”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只赐也【斯:这。季孙:季孙氏,鲁国的大夫。】。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革(jí):危急。】矣,不可以变【变:意思是移动。】,幸而至于旦【幸:希望。旦:天亮。】,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尔:你。彼:他,这里指童子。】,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细人: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得正:合于正礼。已:可以。】矣。”举扶而易之【举:所有(人),大家】,反席未安而没。【反:同“返”。没:同“殁(mò)”,死去。】【译文】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童仆说:“这席子华丽而有光泽,是大夫用的席子吗?”乐正子春说:“住口!”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说:“啊!”童仆又说道:“席子华丽而有光泽,是大夫用的席子吗?”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曾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子的儿子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帮您换掉。”曾子说:“你爱我还不如那童仆爱我,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用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乎正礼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安放好,曾子就去世了。【师说】

不是大夫的身份不得受大夫的礼遇,曾子临死前要求换掉华丽的卧席,以言行维护他所信奉的“礼”。“细微之处见精神”,做人的严谨应体现在这些细小的事上。只有从小事开始严格要求自己,注重每一件事都合乎礼仪,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它包含了从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文中反映的多系先秦古制,其中录有一些孔子的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故事链接】①陈祎(yī)避(bì)席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shòu)《孝经》第一章。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给他的弟子们讲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曾子来回答。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②(gōng)毕敬地回答了孔子的提问……”“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明白了吗?”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只有陈祎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地说:“明白了。”后来陈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xuán)奘(zàng)。

注:①避:让开。②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第5课 《礼记》檀弓上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

【原文】

子夏【子夏:孔子的弟子,名叫卜商,子夏是字。】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女(rǔ):同‘汝’,你。】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事:侍奉。夫子:对孔子的尊称。洙(zhū)泗(sì):古时鲁国的两条河名。】之间,退而老于西河【西河:地名,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之上,使西河之民疑【疑:同‘拟’,比作,比拟。】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索居:独居。】。亦已久矣!”【译文】子夏因为儿子死了而悲伤过度,双目失明。曾子前去慰问,并说:“我听说朋友的眼睛失明了,对此感到非常难过。”曾子哭了,子夏也哭起来,说道:“天啊!我没有罪过呀!”曾子气愤地说:“你怎么没有罪过呢?以前我和你在洙河和泗河那块地方侍奉老师(孔子),后来你告老回到西河,使西河的人们把你比作老师,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的亲人去世了,但他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为人特别称道的事,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你儿子死了就哭瞎了眼睛,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曾子接着反问道:“你难道就没有罪过吗?”子夏听后扔掉手杖,下拜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朋友独自居住太久了。”【师说】

对朋友的真正爱护,是帮助他克服缺点,认识并改正过错。曾子指出子夏的过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朋友,应以宽厚之心去爱护对方。但不是没有原则地姑息迁就,也不是丧失自我立场地随便附和。应该忠告朋友,告诫朋友,提醒朋友,用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品行去感化、影响对方。“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朋友、家长、老师的忠告,我们每个人应虚心接受,努力改正。【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关于忠告的名言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培根论说文集》

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zhèng)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更是干净纯粹(cuì)。——《培根论说文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故事链接】终生受益的三条忠告一对新婚夫妇生活贫困,要靠亲友的接济才能活下去。一天,丈夫对妻子说:“亲爱的,我要离开家了。我要去很远的地方找一份工作,直到我有条件给你舒适体面的生活才会回来。我不知道会不会太久,我只求你一件事,等着我,我也会时刻想念你的。”很多天之后,他来到了一个庄园,找了份工作。他要园主答应他一个请求:“请允许我在这里想干多久就干多久,当我觉得应该离开的时候,您就要①放我走。我平时不想支取报酬(chóu),请您将我的工资存在一个账户里,在我离开的那天,您再把我赚的钱给我。”双方达成了协议。这个庄园的园主是一位很有威望的人,很有学识,许多人都想得到他的教诲。年轻人在那里整整工作了20年,中间很少休息。一天,他对园主说:“我想拿回我的钱,我要回家了。”园主说:“好吧,我们有协议,我会照协议办事的。不过我有个建议,要么我给你钱,你走人;要么我给你3条忠告,不给你钱,然后你走人。你回房间里好好想想再给我答复。”他想了两天,然后找到园主,说:“您是一位很有学识的人,想必那3条忠告肯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想要那3条忠告。”园主提醒他说:“如果给了你忠告,我就不会给你工钱了。”他还是说:“我想要忠告。”②园主对他说:“第一,永远不要走捷径。便捷而陌(mò)生的道路可能要了你的命。第二,永远不要对可能是坏事的事情好奇,否则也可能要了你的命。第三,永远不要在仇恨和痛苦的时候做决定,否则你以后一定会后悔。”园主接着说:“这里有两个包裹,总共装了3个面包,两个是给你路上吃的,另一个等你回家后和妻子一起吃吧。”听完忠告,拿了包裹,年轻人有些失望,心里暗想:早知道,我就要工钱了。在远离自己深爱的妻子和家乡20年之后,男人踏上了回家的路。一天后,他遇到了一个人,那人问他:“你去哪儿?”他回答:“我要去一个沿这条路要走20多天的地方。”那人说:“这条路太远了,我认识一条捷径,几天就能到。”他高兴极了,正准备走捷径的时候,想起了园主的第一条忠告,于是他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后来,他得知那人让他走所谓的捷径完全是一个圈套。几天之后,他走累了,发现路边有家旅馆,他打算住一夜,付过房钱之后,他躺下睡了。睡梦中,他被一声惨叫惊醒,他跳了起来,走到门口,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刚刚打开门,他想起了第二条忠告,于是回到床上继续睡觉。起床后,吃完早点,店主问他昨晚是否听到了叫声,他说听到了。店主说:“您不好奇吗?”他回答说:“不好奇。”店主说:“您是一位幸运的客人,我的独子有精神病,他昨晚大叫着就是想引客人出来,有好多客人都受到了他的伤害。”年轻人接着赶路,终于在一天的黄昏时分,他远远望见了自己的小屋,屋子的烟囱(cōng)正冒着炊烟,还依稀可见妻子的身影。虽然天色昏暗,但他仍然看清了妻子不是一个人,还有一个男子伏在她的膝头,她抚摸着他的头发。看到这一幕,他的内心充满了仇恨和痛苦,他想跑过去杀了他们,他深吸一口气,快步走了过去。这时他想起了第三条忠告,于是停了下来,想了想,决定在原地露宿一晚,第二天再做决定。天亮后,已恢复冷静的他对自己说:“我不能杀死我的妻子,我要回到园主那里,求他收留我。在这之前,我想告诉我的妻子我始终想念她。”他走到家门口敲了敲门,妻子打开门一眼就认出了他,扑到他的怀里,紧紧地抱住了他。他想把妻子推开,但没有做到。他眼含泪水,对妻子说:“我每天想你,可你背叛了我……”妻子吃惊地说:“什么?我从未背叛过你,我等了你20年。”他说:“那昨天下午你爱抚的那个男人是谁?”妻子说:“那是我们的儿子。你走的时候我刚怀上孩子,今年他已经20岁了。”丈夫走进家门,拥抱了自己的儿子。在妻子忙做晚饭的时候,他给儿子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接着,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吃面包,他把老板送的面包掰③开,发现里面有一笔钱——那是他20年辛苦劳动赚来的薪(xīn)水。

注:①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别人的钱或实物。②陌生:生疏,不相识。③薪水:工资。

第6课 《礼记》檀弓上 子柳之母死

【原文】

子柳【子柳:鲁国人。】之母死。子硕请具【子硕(shí):子柳的弟弟。具:备办。这里指准备丧葬的器皿。】。子柳曰:“何以哉?”子硕曰:“请粥庶弟之母【粥(yù):同‘鬻’,卖。庶(shù)弟:父亲的妾所生的年幼的儿子。】。”子柳曰:“如之何【如之何:怎么。其: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即葬。子硕欲以赙布【赙(fù)布:送给丧家助葬的钱帛(bó)。】之余具祭器。子柳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家【家:意思是充作家用。】于丧,请班诸兄弟之贫者【班:分发。诸:众,各。之:指剩下的钱帛(bó)。】。”【译文】子柳的母亲去世了,子硕向子柳请示准备办理丧葬的器物用具。子柳说:“用什么来准备呢了”子硕回答道:“请把庶弟的母亲卖了。”子柳说:“怎么可以卖掉别人母亲,用得来的钱安葬自己的母亲呢?不行。”安葬之后,子硕想用助葬剩下的钱帛制办祭(jì)祀(sì)用的器物。子柳说:“不行。我听说,君子不用助葬的钱充作家用,还是请你把剩下的钱帛分发给贫穷的兄弟们吧。”【师说】

获取财物时既凭自己的正当劳动,又考虑别人的利益,这就是君子的爱财之道。

财富对于每个人都极具诱惑力,但每个人都必须按照正当的途径获取财富。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发不义之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遵循这个原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财富带给我们的快乐。【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与“君子”“小人”相关的成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

君子温和如三春暖风,小人阴险如冬日严霜。【故事链接】田母教子返金①田稷(jì)子当了齐国的宰相之后,收受了下属的大量贿(huì)金。他把这些贿金都交给了从小疼爱他、养育他的母亲。母亲一看到那么多金子,顿时起了疑心,立马把儿子叫来,问他:“你只当了三年的宰相,如果是官禄②(lù),哪会有这么多的积余,怕是来路不正的钱吧?”在母亲的威逼下,田稷子只得承认:“这是我的下属孝敬我的。”田母一听就生气了,怒斥(chì)道:“我虽读书不多,但我也懂得,作为一个读书人,不管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应修身洁行,廉洁奉公,不义之财是不应该拿的。你如果不把这些钱财退还与人,你就不是我的儿子,我也不再认你这个儿子!”田稷子听了这番训词,如雷贯耳,惭愧地低下了头。他归还了所有收取的钱财。从此,田稷子一生再也没有收受别人的财物,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廉(lián)相。

注:①贿金:贿赂。②官禄:古代官员的工资。

第7课 《礼记》檀弓上 成子高寝(qǐn)疾

【原文】

成子高寝疾【成子高:齐国大夫。寝疾:卧病在床。】。庆遗入请曰【庆遗:齐国人。请:询问。】:“子之病革【革(jí):通‘亟’,危急。】矣,如至乎大病【大病:重病,在这里委婉地表示死亡。】则如之何?”子高曰:“吾闻之矣: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乎哉:表示反问语气‘难道’。】!我死,则择不食之地【不食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而葬我焉。”【译文】成子高病倒在床。庆遗进屋对他说:“您的病已很危急了,如果病情再严重下去,后事该怎么办呢?”子高说:“我听说过:活着的时候要对人有益,死了也不要害人。我纵然在活着的时候无益于人,难道死了还要为害于人吗?我死之后,就找一块不长庄稼的地把我埋了吧。”【师说】

成子高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当时刻替他人着想,哪怕是死了也要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

古人有诗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无私的献身精神,如同春蚕,直到生命终结,才停止孜(zī)孜不倦地吐丝;如同红烛,直到最后一滴烛泪烧干,才停止燃烧。人人都要像落红、春蚕、红烛一样默默为他人做奉献,让自己的人格散发诱人的清香,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作为、有贡献的人。【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礼记》受到历代王朝青睐的原因《礼记》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使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在强化国家机器的同时,利用以礼治主义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吸引广大知识阶层,规范世人的思想和行动,是维护统治秩序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的大政方针。【故事链接】文天祥救国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抗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①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招募(mù)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拼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薄弱,也要为国尽力呀!”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捉,坚决不肯投降,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②劝降,慷慨(kāng kǎi)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注:①招募:征召;募集。②慷慨:意思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第8课 《礼记》檀弓下 晋献公之丧

【原文】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秦穆公:春秋战国时秦国国君,姓赢,春秋五霸之一。】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寡人:古时君主自称。这里是使臣代国君讲话。】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吾子:表示一种怜爱的称呼。俨(yǎn)然:严肃的样子。忧服:忧伤服丧。】之中,丧【丧(sāng):失位逃亡。】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孺(rú)子:对年幼者的称呼。】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重耳的舅舅,字子犯。】。舅犯曰:“孺子其辞【辞:推辞,拒绝。】焉!丧人无宝,仁亲【仁亲:以仁爱对待亲人。】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孰(shú):谁。说:辩解。】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亡:逃亡,流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与:参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或:又。敢:岂敢,怎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稽颡(qǐ sǎng):古时居父母之丧时跪拜宾客的礼节。拜:拜礼。】,哭而起,起而不私【私:私下交谈。】。子显以致命【子显:公子絷(zhí),字子显,是秦穆公派来吊唁的使者。致命:复命,汇报。】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后:指继承人。】也,故不成拜【不成拜:只稽颡,不行拜礼。】。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译文】晋献公死后,秦穆公派使者向公子重耳吊唁(yàn),并且说:“我听说,亡国常在这时,得到国家也常在这时。虽然你现在庄重地处在忧伤服丧期间,但流亡不宜太久(当时重耳在外逃亡),更不可失去谋取君位的时机,请你仔细考虑一下。”重耳把这些话告诉了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说道:“你要拒绝他的劝告!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宝贵的东西,只能把以仁爱对待亲人当做宝物。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利用这种机会来争权夺位,天下谁能为你辩解?你还是拒绝了吧!”于是公子重耳答复来使说:“贵国国君太仁惠了,派人来为我这个逃亡之臣吊唁。我逃亡在外,父亲去世了,因此不能到灵位去哭泣,表达心中的悲哀,使贵国国君为我担忧。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我怎敢有别的念头,有辱于国父待我的厚义呢?”重耳只是跪下叩头并不行拜礼,哭着站起来,起来之后也不与宾客私下交谈。子显向秦穆公报告了这些情况,穆公说:“仁义呀,公子重耳!他只跪叩头而不行拜礼,这是不以继承君位者自居,所以不行拜礼。哭着起立,是表示敬爱父亲。起身后不与宾客私下交谈,是不贪求私利。”【师说】

面对权力的诱惑不动心,流亡在外不妄称君主接班人,可以看出重耳是一个凡事讲究礼仪的人。在春秋时代,只有讲究礼仪,才能使人心归顺,公子重耳正是凭借这一点成为了王者,称雄一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古人云:“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jiàn)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不为金钱和权位所迷惑,贫穷卑贱不能改变个人良好品质,威胁暴力不能使人屈服,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