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杰夫人口述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14:57:24

点击下载

作者:惠伊深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杰夫人口述史

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杰夫人口述史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杰夫人口述史作者:惠伊深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6-12-01ISBN:9787550285385本书由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代序我的姨母是爱新觉罗·溥杰原配夫人

这些口述纪实文字,记述了清末民初一位奇女子的不凡经历。

当年,这位女中奇人的步履行踪,曾为斑驳陆离的社会图景添彩增色,也曾将普罗大众的视野引进皇室的后院深宫,还曾在对抗权门欲海和揭露日军侵华外侮中激荡起绮丽波澜。在这部口述作品中,她以独到的后宫中人的眼光,聚焦末代皇朝,进而扩展到皇天后土的方方面面,令人大开眼界。

本纪实文字的这位口述者,就是民国初年曾闻名遐迩的,来自末代皇室的唐石霞女士。

唐石霞(1904年—1993年)字怡莹,出身满族贵胄。她的满姓是他他拉氏,她是光绪帝的爱妃珍妃及瑾妃的亲侄女,还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媳──溥杰的原配夫人。她是经历奇特的清末皇家名媛,地道正宗的皇亲国戚。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实际已被推翻,但是,清廷的帝后以及官员们得到民国政府允准,又在紫禁城内居停了约十三年,直至1924年冯玉祥逼宫,末代皇朝才算彻底灰飞烟灭。曾住在紫禁城皇宫多年的唐石霞,当时与其他皇室成员一道被赶出了皇室宫阙。从那时起,唐石霞以崭新而独特的面貌展现给世人:她没有其他皇亲国戚的失落悲凉情感,在政治上,她公开反对筹措建立“满洲国”的日伪暗涌,最后,与包括丈夫溥杰及皇兄溥仪在内的那些私下谋划复辟的皇室成员分道扬镳;在事业上,她潜心北宗中国画学创作的艺术钻研,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成绩堪称显赫;在生活上,她则主张高雅独立不受任何羁绊,我行我素坚持个人的自由追求。

20世纪30年代前后,唐石霞的名字掷地有声,红遍京、津、沪。

要厘清唐石霞的生活轨迹,须简略追溯一下有关他他拉氏在晚清的逸事。百年前,珍妃已被慈禧太后害死,光绪帝被禁锢瀛台也随后崩逝,慈禧太后同时薨然归天,末代皇帝溥仪即位。这时升为皇太妃的瑾妃已然夫死妹亡,独居宫中感到异常抑郁孤僻,遂将其疼爱有加的小侄女唐石霞接进紫禁城陪伴自己。于是,唐石霞自那时起,从市井迁入禁宫,有机会结识宫中的女眷和各色权贵,也体尝了帝王后妃的顶级福祉,知晓了皇室内宫的戒律秘闻。这造就了她见多识广的阅历和学养,不过,也同时滋生了落落大方之外的些许娇嗔任性,这一切谱写出她的奇特履历,铺垫了她不同寻常的人生路途。

她自幼有诗书礼仪的陶冶,受过繁文缛节的调教;她也亲历了封建王朝崩坍的变革,受到各种外来进步思潮的影响。这促使她在温文尔雅中同时具有自由反叛的性格。从她青年时代自由地结交异性来说,唐石霞可算作那个时代女子冲破藩篱的先驱;从她曾令人惊愕地于“满洲国”成立之前就正面介入反日斗争,疾呼“宁为华夏之孤魂,弗为伪帝之贵戚”来看,唐石霞身为皇族贵胄却有着游侠般的义胆。

唐石霞女士的见地和经历超凡,她的自述对研究距今百年左右的近代历史、皇室的宫廷生活、当年的名人逸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编排整理并将其口述内容公之于世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坊间关于她的传闻褒贬不一,谬误常有。而我的家族与这位奇女子及其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公布她口述的真实历史以去伪存真,当属责无旁贷。

略述一下唐石霞女士与我家的多重亲戚关系:她的姐姐唐梅(我的前母)嫁给了先父惠孝同,所以,我的父亲成了唐石霞的亲姐夫。因此,我辈兄弟姐妹都称呼唐石霞“十姨”(先母唐梅排行第九,唐石霞排行第十);再有,我的爷爷耆龄与溥仪、溥杰的父亲载沣是连襟(即耆龄与载沣两个人的妻子是姐妹,都是瓜尔佳氏),因此,多年来我的父亲和末代皇帝溥仪及其皇弟溥杰,以姨表兄弟相称。当然,我遵父旨,称小于先父的溥仪、溥杰为叔叔。而溥杰叔与十姨唐石霞又是结发夫妻,因此,溥杰既是我的叔叔,又是我的姨父,唐石霞既是我的姨母,又是我的婶婶。唐惠两家的关系绝非一般,应属至亲。

1961年,我随先父散步时,曾在北京北海公园的濠濮间,巧遇过溥仪、溥杰两位叔叔。我当时十分激动,那是我首次见到昔日皇上和皇弟。是次邂逅,我特别注意观察了曾是十姨丈夫的溥杰叔,我觉得,溥杰是个典型的文弱书生,他举手投足都尽显温文尔雅。比对溥杰谦卑和蔼的表情,令我对十姨唐石霞做了截然不同的猜想(当时我只听说了不少十姨的故事,从没见过唐石霞本人),由于她敢于公开对抗日伪和挑战权贵,我想她肯定不同于溥杰,可能是一位剽悍倔强的女中豪杰。廿年之后,我移居香港并见到了十姨唐石霞,一下子推翻了我想当然的臆断!唐石霞竟然也是一位温婉文弱的知识老人,她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举止优雅中显露出贵族气派,与强悍毫不沾边。只是文弱中带有执着,执着中又蕴含通达高雅的灵活性,绝非激进剽悍类型的人物。

我于1982年移居香港时,唐石霞得知我是中文系导师兼作家,她吩咐道:“十姨已年迈体弱,你要帮助我写下昔日历史。一为记下宫廷琐事供学者参考、好者揣读、后人知悉;二为把亲历所见提供读者,略陈不同于野史传闻的一点资料。”我表示接受这项写作任务,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她讲我记的口述历史工作,就这样开始了。每周我必按时去她家进行记写,持续了一年多。开始时当然是说多记少,常是她讲得异常激动,我听得兴奋不已。当年听其口述,有时像聆听如泣如诉的小夜曲,有时似观赏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有时又犹如被带进了高雅的殿堂去沐浴知识的春风。她的娓娓倾诉,或引人遐思,或激人亢奋,或诱人嬉笑,或教人勤勉,使我感到获取颇丰,于日后研读历史及教学工作之时大有裨益。约五百日的口述记写工作已入正轨,我不仅做了大量笔录,她还将她以前写过的和发表过的文章数据送给我做参考。所以,我掌握了不少她极珍贵的第一手数据,本计划20世纪末即可脱稿成书。但是后来,却因她陡然遇到了某些意想不到的事端纠缠,口述被迫停顿下来。清官难断家务事!我当时只好退下,冀望过些时日,她的问题妥善解决之后,再继续她的口述记写。不过十分遗憾,事与愿违,她的老境陷入无法摆脱的烦恼之中,最后竟然卧病不起,无法再对我做任何讲述,直至她抱恨撒手人寰。

十姨唐石霞想说的话虽未全部讲完,但也已经叙述了绝大部分。我在退休之后有了较多时间,遂反复思忖,决定撇开我不知道的,把已知的人和事分章节加小标题架构,出版这部极其珍贵的口述纪实。好在这不是写她的完整传记,欠缺些许内容应无伤大雅。于是,我在查证核实了犹如年份、人名、事件等历史资料后,整理完成了她的这部口述稿,交托出版社出书了。

回首往事,这部作品所提及的唐石霞的姑母瑾太妃、十姨的亲密朋友皇后婉容、皇妃文绣……一大批金枝玉叶都早已玉殒香消;她的夫家兄长末代皇帝溥仪以及前夫溥杰也相继故去;现在,连十姨唐石霞也以“最后一片玉叶”之身仙逝了。

唐石霞未能亲眼见到这部《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杰夫人口述史)》出版是个遗憾。但是,这份宝贵的口述历史终能面世,毕竟于她于我,甚至对于她所讲的那些喜于揣读的学者、专家或爱好历史的大众,均是好事一桩。

谨将这部《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杰夫人口述史)》献给令我钦敬的十姨唐石霞!我相信,她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有感知,而且肯定倍感欣慰!伊深 2016年7月于香港权贵世家普通话即“满大人”的官话

我的汉名是唐石霞,字怡莹。我是满洲人,“满洲”是民国初年人们常用的叫法,现在,大家为了和伪满洲国区分开,常说我是满族人。以“满族”代“满洲”应当是更准确的说法吧。认真分析推敲一下,“满族”说法指的是出身的族群,而“满洲”的说法则指的是地域。较真一下,在满洲地区出生的人,可能是汉、满、蒙、回、藏……各个不同民族之人,因此,若说某人是“满洲人”,只标示了出生的地区,并未讲明什么民族,所以,说我是满族人,更恰当准确。

满族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善于骑马射猎而闻名华夏。早年,满族的统领把军事、行政和生产职能合一,以八旗制度组织民众。即黄、白、红、蓝四旗,加上镶了旗边的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每一个满族人,都必然分属于这八旗之中的某旗之下。顺便说一下,自民国初年开始,中文词语中有“旗人”一词,指的就是属于八旗之下的满族人。如果说某某人“在旗”,是指他“在八旗之下”的意思,同样也是指他是满族人。

至于“旗袍”一词,则流传更广人人皆知,大家都明白,那是指咱们中国女人非常漂亮的时髦长袍,其实,它也是来源于满族姑娘所穿的长袍——旗人之袍,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旗袍”了。现在,旗袍的演变更趋完美,连西方洋人也有追求穿旗袍的时髦风尚呢。不过,我仍然觉得,华人或东亚人穿旗袍才更美更合宜,这与东方女人的瘦削身形有关,西洋女人和东方女子比起来,大多体形较高较胖,她们很难穿出娇俏柔美的风格来。所以,咱们中国女人穿起旗袍独领风骚,堪称精彩绝妙!

旗袍算是满族人对东方时尚穿戴的一大贡献,至今,流行寰宇而不衰。满族语言对当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影响也不小,诸如人们熟知的萨其马、蜜供、胡同等词语都是来自满语,甚至有学者考证,普通话语音中的翘舌音是汉族语音中本来没有的,也是清朝进入北京时带进来的。

很有趣的是,西方人把我们汉语称作Mandarin,这是中文“满大人”的音译,很明显,洋人认为中国的普通话即“满大人”的官话呢。说起满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还有个必须提及的事,就是满族女人从来不缠足,这对汉族人的缠足陋习曾给予了不小的正面冲击。

我的满族姓氏,按发音译成汉语是“他他拉”,属于镶红旗。“他他拉”音节多,说起来麻烦,所以,又按照汉姓单字单音习惯,简译作“唐”,我姓唐来源于此。我家是八旗中的大族之一——扎库木氏族。关于扎库木氏族人什么时候入关成了北京人,这可能要追溯到17世纪了。到了我生活的年代,全家已成为地道的北京满族旗人,他他拉氏已经是扎根北京的“唐氏”家族,世代的书香门第。现在,知道我祖上这些渊源的亲友不多,人们多习惯称呼我唐女士,喜欢用我的汉名唐石霞了。

太远的祖上,连我自己也无从查考了。记得比较清楚的,可以从曾祖父裕泰公说起。说到这儿,我要先说一下满族人的姓名称谓习惯与汉族人不大一样的地方。通常满族旗人只说名字,略去姓氏,只在比较郑重或是正式的场合才说全名,比如我的曾祖父名叫“裕泰”,我的祖父名叫“长叙”,按汉人习惯好像并非一家,一个姓“裕”,另一个姓“长”,其实,这看法有失准确,我的曾祖父全名应当是“他他拉·裕泰”,祖父全名是“他他拉·长叙”,平时呼叫称谓时,都略去了家族姓氏“他他拉”。

再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是“溥仪”,其实,那只是他的名,没说出他的姓,他的全名应当是“爱新觉罗·溥仪”。现在,再回过头说我的曾祖父裕泰公吧,他曾经出任湖广总督十五年,在他任期届满,朝廷将其调任陕甘总督的时候,于赴任途中不幸病故。所以,从我所知道的家族历史来看,只从曾祖父算起,我的出身应是旗人中的官宦人家。朝廷突然降旨:“大不敬”之罪

祖父长叙公也是官员,曾官至户部侍郎。但是,他一生的波折甚多,政治仕途曾经受挫,家庭坎坷不止,使他很早就离开人世了。我的这位祖父曾四次丧偶,他五续的夫人是我的亲祖母。他们俩的小家庭曾经颇为美满和顺。

但是,当已经逝去的先祖母的一位女儿——我的二姑姑筹措结婚的喜日庆典时,我家突然祸从天降,出了很大的乱子。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祖父长叙公为二姑母选定了于归之喜良辰吉日,万想不到,这个嫁女喜日竟然和朝廷一位老太后的辞世忌日撞期巧合,当年,这属于冒犯朝廷,犯了“大不敬”之罪。这种突然降临的无妄之灾,把唐家陡然推进了万丈深谷。

旧时,帝后们的忌日是极重要的日子,无论是帝王驾崩或是后妃殡天忌辰之日,满朝文武皆穿素服,全国停止一切文娱活动,严禁娱乐玩耍喜庆饮宴。可是,祖父哪里记得那么多帝王后妃的忌日?他为二姑母选定的于归婚日尚未来到,正在为二姑母置办嫁妆、发放喜帖之时,朝廷突然下达了降罪旨意。祖父被革职,户部郑重宣布,永远不再录用祖父长叙以示惩戒,永远断绝了他的仕途生涯。虽然祖父侥幸免于更重的刑罚,但是他心中已郁出死结,酿成痼疾,最终夺走了他尚在壮年的生命。

我想,如果在现今开明社会,当然不会有伟人妻室的所谓陈年“忌日”等颇多禁忌,也不会有什么“大不敬”的罚罪条款,退一步说,即使今天仍有伟人的“忌日”,大概也会一早明昭天下,不会让人把应予避讳的忌讳之期,误用作自家的喜日吉辰了。祖父早逝,客观上正是他在郁郁寡欢中,以死表达了对旧日不开明社会的无声怨怼。

当今,仍在世的皇亲国戚已经不多,曾亲身在清廷皇宫中居住过的人,大概为数更微。我以皇室世戚身份,当年曾两度入住紫禁城,陪伴我的四姑母瑾太妃。瑾太妃,就是历史上光绪的两个妃子之一的瑾妃,由于光绪驾崩宣统继位,上代皇帝仍然在世的皇后、妃子便晋升为太后、太妃了。另一位光绪的宠妃珍妃也是我的亲姑姑,我进宫之时,不仅五姑珍妃早已被慈禧太后投入井中杀害了,而且害死珍妃的慈禧太后也早就驾鹤西归了。

世事十分奇特有趣,它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不依某些强权者的意志为转移,当年五姑母珍妃被害以后,宫里对她的尊崇敬爱不减反增,而对慈禧太后的做法虽敢怒不敢言,但无人赞同。尔后,在慈禧太后也过世之后,人们对慈禧太后的微词更持续不断。

所以,大家知道了我是珍妃的亲侄女以后,宫廷上下待我都更加亲和友善。在宫室上层,我不仅受到亲姑姑瑾太妃的宠爱呵护,甚至也受到隆裕皇太后的钟爱。这使我较自由地出入宫禁,嬉戏玩耍,工诗习画,度过了我至今难忘的幸福的孩提和青少年时光。光绪妃子瑾妃(唐石霞的四姑)光绪妃子珍妃(唐石霞的五姑)

当年,与我能经常在一起,情同姊妹的是溥仪的皇后婉容和他的妃子——淑妃文绣,除了在正式礼仪场合,我会装样子向皇后皇妃恭谨行礼外,我们仨自己玩耍时,像里巷玩伴或学堂同学一样,彼此毫无芥蒂,尽兴而开心,没人再记起各自不同的地位身份。溥仪虽说是皇帝,但他毕竟年少,有时也能在一起谈笑玩耍。不过,一则是男女青年毕竟不同于单纯的女性朋友,再则,他是皇帝,性别与地位常在人们之间设置了一条无形的界限,接触起来就不如与婉容和文绣了。所以,我对宫廷礼仪总有好像在演戏的感觉,不过,也在“演戏”的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很多外界所不了解的宫廷规矩和礼仪知识。

在我陪伴四姑母住在宫内期间,有时也回家探望双亲和祖母,所以,对皇宫内外北京人的生活体会很深。比如,我对北京四合院合理有趣的布局,各家自成一体的生活模式,都非常欣赏。时至今日,外国人甚至把四合院上升为华人的文化结构使然,倍加欣赏而成了旅游和考察节目,这并非偶然、不无道理。所以,我在后来定居香港做了教师以后,住在高楼大厦却十分想念北京的四合院,而且,在我的普通话课上,我兴致盎然地安排了一堂课,专门讲解传统的四合院与北京人的生活。溥仪便装照溥仪与皇后婉容

我在宫廷生活的最后阶段,差不多离开紫禁城时,与宣统皇帝溥仪之弟溥杰结婚了,我进一步结交了皇亲贵胄、王府高层。但是好景不长,几年之后,溥杰追随其兄,彻底投靠了日本,溥杰按溥仪的命令和嘱托,东渡日本去士官学校学军事,尔后,更于“中华民国”廿年初伪满僭立,我拒绝归依伪满洲国,遂与溥杰分道扬镳,并曾致函平津各报,我向国民激昂表白:“宁为华夏之孤魂,弗作伪帝之亲贵。”我的肺腑之言,当时受到不少朋友的称许。一时间,我竟然成了新闻人物。

我青年时期的反对复辟皇室之举,在受到人们赞誉的同时,当然也受到日本军政界的忌恨,他们曾几次派人恫吓威胁我,甚至要置我于死地。我本人并非政治人物,自认为何苦要为我无法左右的政情而牺牲呢?所以,后来我就毅然决定,毕生要远离政治,持之以恒专心从事绘画。这才让我永远逃离了险被刺杀的境遇。后来听不少亲友说,唐石霞离开京津之后就没了消息,开始时可能是我彻底脱离政治的原因,再后来,则是因为我身在港台,与中国大陆断绝联系数十载,当然就更难找到我了。

这些就是我的家世,以及我进入与离开皇宫的大略概括,以及我当时的做法和见解。下面各章,我会分门别类详尽讲述宫廷生活、我当年的社交活动、写诗绘画经历和政情文化看法,直至定居香港后我的教学情况。五姑母珍妃被慈禧杀害

大凡给朋友讲述我的家庭时,说到上一代长辈,我总喜欢先讲姑姑,然后再谈父亲,这已经成了习惯。

我的两位姑姑,特别是五姑母珍妃,是人人皆知的晚清光绪帝最宠爱的名妃,她的地位之所以超凡显贵,不仅因为她天生丽质,而且还由于她思维敏捷、积极进取,热情投入和参与了光绪帝推行的维新壮举。她利用她独具的有利条件,秘密地联络她的哥哥志锜(即我的父亲),把外部维新派的消息带给光绪,也把皇上的旨意偷偷传达给外界。无论是正史记载的清廷内政外交资料,还是从民间风传的清宫秘史故事来看,五姑母都在她生活的特定而短暂的历史场合,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珍妃早年进宫时婚照光绪帝与珍妃

五姑母珍妃曾是光绪情投意合的至爱,那是铁的事实,但是不幸的是她却被慈禧太后残忍地杀害了,很多人为此惋惜难过,我们家人更是痛彻心脾撕肝裂胆。我的四姑母瑾妃在五姑母珍妃遇害后,是清廷后宫能与光绪帝过话的唯一亲眷,那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所接触的四姑母是老实、诚恳、善待下属的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据见过我的两位姑母的长辈亲属说,四姑母在体态样貌、思维机敏程度以及办事果断迅捷方面,都不如五姑母珍妃,这也是事实。可能正因为这些方面五姑母珍妃都更胜一筹,所以,她成了光绪帝的最爱。

但是,由于我的两位姑母确实在上述各方面的区别不小,后来坊间有传闻说,珍妃、瑾妃二人是同父异母的姐妹,那则是以讹传讹的错误信息了。

还有人传说,珍、瑾二妃不合,这也是不确实的。我后来住进宫里的时候,四姑母瑾太妃曾多次带我去过贞顺门内五姑母遇害的井边祭奠,井的北侧有个“怀远堂”,四姑母还在这个怀远堂的东间,设立了悼念五姑母的灵堂,逢年过节以及五姑母的遇难日,四姑母必去拜祭。四姑母还曾眼含热泪给我讲过她为五姑母迁葬的事。

原来,五姑母被害一年多后,才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战乱之时,经慈禧太后懿旨允准从井里打捞出尸体来,后来,不知什么人决定,竟然把五姑母珍妃葬在了阜成门外恩济庄的一座宫女墓园里了。慈禧太后故去之后,四姑母认为不能这样委屈了可怜的妹妹,于是她很快做出了迁葬决定,将五姑母珍妃之坟从宫女墓园迁出,搬至光绪帝的崇陵,在妃嫔园寝安葬了。我从四姑母对五姑母的祭奠以及迁葬行为中,完全体会不到有人指斥所说的,两位姑母有任何不合的迹象。

可能有人还质疑,皇上不是有个隆裕皇后吗?是的,不过光绪帝虽然确有皇后,但那是慈禧太后替皇上指婚安排的,光绪帝对皇后从来没表示过一丝兴趣,更谈不上爱怜,那是连后宫的太监、侍从们都知道的事实。

我没有见过光绪帝和五姑母珍妃,他们在我住进皇宫之前就已去世了,可是,我见过那位隆裕皇后,我在宫内生活的时候,她曾给过我衣物吃食,对我关怀备至,还和我聊过天儿。

我知道,隆裕皇后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儿,也就是说,隆裕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不过,她长得确实既不漂亮又不可爱,待人接物气质也不够高雅,这是我亲眼所见的真实情况。用今天的话来说,她只不过是慈禧太后特意安排监视光绪皇帝的眼线,光绪帝和隆裕皇后的结合,是慈禧太后导演的政治婚姻而已。

光绪帝不是不明白,因此,他把皇后视同陌路,从无夫妻间的正常生活,只是把她当作礼仪盛典时的一个摆设。我家祖上的讲述传说与史书记载无异,五姑母珍妃才是光绪帝的挚爱,即使四姑母的地位也远超出隆裕皇后,也受过皇上的些许关爱。说句不太礼貌的大白话,宫内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从未合房共枕过,就算大婚当晚的那一次,也只是演戏似的,展示给慈禧太后看看罢了,俩人互不干扰,同床异梦而已,而且自那以后就没有第二次一起合房安枕了。

隆裕皇后对我的两位姑母,早年当然视如仇敌,但是,在我认识隆裕皇后的时候,她已经晋升为皇太后了,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五姑母都早已仙逝不在人间了,对隆裕皇后来说,被她视如仇敌的一方一半也已不在了,而且,支持和指使她的慈禧太后也不在了,政坛形势已经大变,人们普遍谴责慈禧太后的暴虐,赞扬和同情光绪帝及珍妃,这位隆裕皇后当然心知肚明,待人接物有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大转变。她凡事必和四姑母瑾太妃商量,而且,对我这个当年“仇人”的侄女,也十分怜惜爱护,好像在补偿她以前粗暴对待五姑母珍妃的过失,甚至让人感到她在代慈禧太后忏悔似的。溥仪生母自杀的内情

我再追溯一下姑姑们的成长历程,这得从我的祖父长叙公因“大不敬”入罪,郁郁寡欢辞世之后说起。

当年祖父去世后,家务重担当然就落在了祖母身上。她不仅要料理家里家外大小事务,还要担起抚育子女的重任。祖母绝对称得上是一把好手,她不仅言传身教,更替子女请来名师着力栽培,当时,既有文采又有进步思想的文廷式,就是祖母为两位姑姑请来的学识书典的启蒙老师。所以,四姑母、五姑母逐渐长大,个个诗文礼仪超众,待人接物非凡,甚至具有维新改革思想,原因在此。

这期间,我的二伯祖父曾将两位姑母接到广州生活了几年,接受了不少新思想,也增长了见识。两位姑母回北京时,五姑母已经十岁了。后来,四、五两位姑母双双被选入宫中,不单被负责选妃的监选官极力举荐,连慈禧太后都觉得这两位是上佳人选,光绪皇帝更是对二人一见钟情,当年即刻同意入选,决定两位姑姑为妃,这一切绝不是偶然的。

两位姑母入选皇妃,是万人瞩目的极大幸运,当然更是我家的一桩大事,喜庆荣光就不用多说了。而且,它一扫祖父犯“大不敬”罪的晦气,全家都因此事为之一振,立即四出向所有亲友报喜,人人觉得,家道振兴有了新的希望。

不过,谁也不会想到,做皇妃亦有黎民百姓无法体察的苦衷,特别是做慈禧太后监视控制下的皇妃。光绪帝在位廿余年,内忧外患不断,偏偏他支持的百日维新又以失败告终,使他惨遭慈禧太后终生软禁关押。皇帝的喜乐欢欣被太后强行夺走,妃子则成了那盘残棋中随时可以废弃的棋子。后来,慈禧太后知道我的五姑母珍妃受皇上宠爱,而且她支持皇上改革维新,于是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前夕,借口怕珍妃被侵略军玷辱,竟然勒令将其投井杀害,这事无人不晓。我四姑母的情况则外界知者不多了,她也曾被勒令累月经年不得与皇上见面,只是在朝廷为躲避八国联军侵入京城,战乱中逃往西安时,慈禧太后曾允许四姑母瑾妃同光绪帝度过了短暂的两相厮守的时光。四姑母每与我说起那段难忘的岁月时,眼中还常闪现出眷恋的目光。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都逝去以后,宣统即位,光绪之遗皇后隆裕升为太后,我四姑母也升为太妃。这时宫内情势有较大变化,隆裕太后知道自己的靠山慈禧太后不在了,而宫内同情珍、瑾二妃的大有人在,所以,隆裕在宫内虽仍行使皇太后的最高权力,但是,她事无巨细,必同四姑母商量,我亲眼见过多次她俩磋商密酌的情景,这客观上提高了四姑母在后宫的主事权力,甚至连我在宫中都备受关爱,太监和宫女们也对我十分尊崇呵护。

隆裕皇太后病故之后,我四姑母的地位再次上升,成为后宫中最高主事者了,正在这时,偏巧溥仪、溥杰的生母瓜尔佳氏吞食大烟自杀身亡,四姑母于是成为并未成年的末代皇帝溥仪的养母了。

说起溥仪母亲瓜尔佳氏自杀的事,四姑母曾跟我说过大体的前因后果,她在讲述的时候,甚至还略有愧疚之意。大概那是在溥仪十四五岁的时候,他虽是皇帝,但毕竟还是个孩子,曾因为一时高兴,追求起时髦的洋玩意儿,偷偷令两个姓李的小太监去到宫外,替他买了些洋袜子、西服领带之类的外洋货,还买了一套“中华民国”的将军早年所穿的洋式礼服,帽子上还有一条白鸡毛做的翎子。溥仪欣喜若狂,穿戴好了这套行头还照了相。

四姑母瑾太妃听说之后,立刻发怒了,认为皇上私自令太监买那些追时髦的洋鬼子用品,以及穿戴推翻清室的民国大礼服,绝对是违反祖宗家法!她传召了溥仪的父亲载沣与母亲瓜尔佳氏进宫,四姑母为主,拉上皇帝的两位家长,一起严厉训斥了溥仪一顿,同时将两个李姓小太监各打了二百大板,打得皮开肉绽以示惩罚。溥仪当年正是争强好胜的反叛年龄,他认为自己贵为皇上,却被上代皇妃招来与父母一起斥责,心有不服,于是一直想找机会报复我的四姑母。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四姑母因不满意给她看病的太医范一梅,一时激怒,将范太医开除出皇宫。这件事本来与溥仪毫无关系,可是,他却冲到四姑母的永和宫,大闹一通,扬言“开除太医是皇帝才可以做的事”。四姑母愤怒不已,气不打一处来,又再次招来溥仪的父母以及一些皇宫近臣,更严厉地训斥了溥仪一顿。

后来虽然溥仪被迫向四姑母赔礼道了歉,但是,他母亲瓜尔佳氏觉得对不起瑾太妃,可能她觉得,皇上虽然深表歉意,仍然难以挽回影响吧,瓜尔佳氏回家之后就吞食鸦片自杀了。死前,她趁鸦片尚未发作,在王府四处巡视一番,谆谆告诫溥杰“要协助皇上恢复帝制,别像阿玛那么没出息”。自那时起,溥仪没了母亲,四姑母也失去了一位朋友和亲戚。溥仪自知有愧,从那以后称四姑母为“额娘”了。

所以,溥仪结婚前确定皇后婉容,是由他的养母,亦即我的四姑母瑾太妃拍板的。溥仪大婚的全过程,都是在瑾太妃策划和掌控之下进行的。我想,四姑母瑾太妃和溥仪的母亲瓜尔佳氏,本是莫逆之交,只因为训斥溥仪而使得其母寻了短见,所以,四姑母也觉得有些内疚和后悔,她自那以后对溥仪也格外爱护和关怀,俨然亲生母亲。四姑母瑾太妃第一次请梅兰芳进宫唱戏

四姑母在宫里的生活可说是一直低调,她从没为自己大张旗鼓地过过生日。但是,在她五十岁生日的时候,或许她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了,竟然第一次约请了京剧大师、当年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进宫为她唱戏,地点就在宫内的乾西五所中的漱芳斋大戏台,除了戏班拿来的喜庆吉祥戏之外,四姑母亲点的其中一个戏目是《四海升平》。我当然是忠实的听众之一,按宫里开戏惯例,记得那天从早晨辰时开的首场,直演到申时才尽兴结束。

四姑母瑾太妃逝世于1924年秋季。记得那年中秋节时,宣统帝溥仪亲自来永和宫邀请他的养母瑾太妃,去赴节日晚宴同时赏月,四姑母按时去养心殿赴约吃饭,但是,当晚回到永和宫就因为着凉而头疼不止,跟着发高烧一病不起,只坚持了五六天的样子,便辞世永诀了,她过世时年仅五十一岁。紫禁城内漱芳斋大戏台

我和唐氏全家都非常难过,丧事还没办完,冯玉祥又突然率兵逼宫,赶我们全部限期出宫。全体皇亲国戚害怕、紧张、不快是必然的,而我们唐家的处境更是狼狈不堪,深感祸不单行。当时只好将四姑母的灵柩停放在宫内,过了好多天之后,才又将棺木转放到地安门外一间叫广化寺的庙里去。

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允许朝廷自己大办丧事,可是,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的所谓朝廷,哪里有钱大办?只是将四姑母的灵柩用简易砖瓦草草安葬在五姑母墓东侧了事,后来,还是我的祖父又出钱将瑾太妃墓换了上好的建筑材料,推倒重建的。父亲与康有为同时逃离京城

我的父亲志锜曾出外任职,他思想倾向新党中人,比较激进。时逢光绪帝默许的康有为等倡导戊戌变法,父亲喜出望外大力响应。但那场革新变法只维持了百天便告失败,慈禧动用各种手段,直至操控袁世凯的军队抓捕新党,促使守旧派获胜,最终导致光绪帝被囚,大批维新派志士被杀害。那时,父亲怕被牵连遭罪,在康有为等连夜逃离北京的同时,也匆忙跑到南方去了,自那时起,他的俸禄钱粮当然也被朝廷扣发,全部断绝了。

父亲个性慷慨爽朗,他善辞令喜交友,燕赵高风对他不乏影响。他每到一处都结交不少朋友,谈笑风生待人以诚。在上海,他见到了同样从北京跑到沪地的既是世交又是良师的文廷式,二人相濡以沫成为患难挚友。同时他又结交了几位新的密友,比如名人盛宣怀、殷实富商哈同、名士梁鼎芬等。

清朝末年,改革维新受挫,贪腐盛行,国力日衰。全国各地反清势力不断增长,东南沿海各省受外来新思想影响最烈,剑拔弩张之势已成,革命风起云涌无法遏止。父亲也认识了不少革新志士甚至革命党人,无疑受新思想撼动很大。他深知清廷大势不再,但是自身又受满人贵族出身的局限制约,婉言谢绝了反清革命队伍的多次邀请,始终未被劝服,没能亲身去参与国民革命。

父亲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在感觉没有生命危险之时,才悄然带同家眷返回北京。他洞悉革命党迟早会推翻朝廷,情势不可逆转,回京后不再接受任何官职,只是深居简出在家侍奉母亲和养育子女,静观“暴风雨”的来临。

那时,父亲好像变了一个人,他以前喜欢出外拜亲会友,当时却常独自一人闷在他的小书房里,一待就是一天。他的书房在我家花园的假山石后面,是一所三开间的小厅。以前,他喜欢叫我们到他的书房浏览他收藏的书画,甚至还给我们讲解指导一番;后来,却明令我们不要去他的书房打扰他的宁静。我曾经偷偷摸到小书房外面,窥探他在做什么。可是,令我大吃一惊的是,父亲坐在他的书案前,闭目养神,既没看书看画也没真的睡觉,却能两三个时辰坐在那里,无所事事。

在四姑母要我去宫中陪伴她时,父亲没有反对。但是,他反复嘱咐我:做任何事都必须请示姑母,不得擅自做主;宫廷规矩甚多,多看多学,才不至于犯上和丢人现眼;对宫中所有皇室人员都必须视如长辈,不得欠缺礼貌……

我现在回忆起来,先父当年反复嘱咐我的,都是在宫中要注重与尊敬长幼、文明礼貌相关的事。显然,这是由于先祖父犯过“大不敬”罪错、我的五姑母得罪过慈禧太后而遭杀害等等大事,给我家留下了永远挥之不去的严重阴影而造成的。可是后来,偏偏我在乐而忘忧之时又触犯了“大不敬”,先父曾对我大动肝火,记得那是先父对我最严厉的,也是唯一的一次近乎凶狠的训斥。

我的罪错只是没被清室后宫发现和追究罢了。关于我的那次“大不敬”事,我将在后面“我拍了一张‘大不敬’的照片”一章中,把来龙去脉详细给大家说说。四伯父成了甲午海战中的主战派

我的大伯祖父曾经出任四川巡抚。

前面我说过,我的亲祖父长叙公因为犯了“大不敬”罪,没过多久即郁郁寡欢而去世。由于这个原因,大伯祖父在四川巡抚任上的时候,曾帮我的祖母,代为抚养当时尚在年幼的四、五两位伯父。大伯祖父曾带着他俩,在四川一起生活了不太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世事难料,大伯祖父当年却突患急病,病故四川任上。于是,年幼的四伯父、五伯父,只好又被转送到广东,投奔了二伯祖父长善公,改由二伯祖父代为抚育了。在这段时间里,我的五姑母和四姑母(就是后来的珍妃和瑾妃),也在广州的二伯祖父长善公府上,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后来我常听四姑母给我讲粤菜和广东小吃,以及广东省的特别见闻,她还给我说过一些当时我完全不懂的广东话,她讲过语言不通会闹出误会的笑话,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些都是他们曾一起在广府二伯祖父家居住和生活过的缘故。

说来有趣,四姑母的闲聊天,却对我产生了特殊影响,很多年之后,在我离开大陆,自主决定日后要在台湾还是香港生活的时候,四姑母的广府南粤故事,是吸引我最终决定来香港生活的原因之一。

当年,二伯祖父长善公官任广州将军,他亲自督责两位伯父读书习字之外,还在将军府请了一位武术教官给他俩教习武功。后来,我的四、五伯父不仅都成了翰林,而且他们的武术功底也相当好,这要归功于我二伯祖父的尽心培育。

我的四伯父名叫志锐,他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经出任礼部侍郎。四伯父为人耿直且忠于职务,曾多次担任科举主考官,为朝廷尽心尽力选拔人才。他有一项重大贡献,就是他曾极力主张要“融合满汉”,即主张大清要将满人当政的朝廷与汉人占绝大多数的子民融合为一体,不可强调满人高人一等,这不利于长治久安。这个主张在满洲皇权统治下的社会应是难能可贵的,符合今日反对种族歧视的进步主张,光绪帝曾部分采纳了他的意见,但遗憾的是,由于四伯父志锐属于革新派志士,在维新派被慈禧太后彻底镇压之际,他的这个积极主张也同时被彻底摈弃了。

中日甲午战端突起之时,四伯父志锐是清廷中的坚决主战派。他曾急上万言长疏(即“万言书”),力陈对侵犯大清的日寇,必须以牙还牙,给予重击,才能打退他们的嚣张气焰。他甚至还曾亲临热河练兵,他给慈禧太后之万言疏中,主张集结举国军力立即与日军一决雌雄。当时,他不止一次给朝廷上书,是频频上书的官员之一,朝廷上下公认他是“言人所不敢言者”。

但是,晚清朝廷腐败,对日作战一直暧昧犹豫不决,正如大家所知的,虽有爱国将士赴汤蹈火,但也有怕死贪生之徒临阵逃脱,加上清廷釜底抽薪不予支持,而最终以全面战败告终。四伯父志锐因为主战而被贬官至大西北,做了边陲乌里亚苏台的所谓钦差大臣,等同发配。他在西北边疆任职十多年,不允许他回京,形同流放。直至慈禧太后宾天,四伯父才被召回京城,曾经被短暂转派到浙江出任杭州将军。不久,因其熟悉边陲事务,又再被派往新疆出任伊犁将军。将军府当年设在伊犁地区的惠远城,四伯父志锐曾坐镇惠远城,主持边疆驻守、防卫和治理的工作。

志锐对当时觊觎大清疆土的俄罗斯疾恶如仇,他在伊犁的惠远城曾手书条幅遍告亲戚朋友,白纸黑字书写的是“以身许国,不作生入玉门想”,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清楚表明,他决心把身家性命全部贡献给国家,要与边疆国土同存亡。他痛下决心,如果和俄罗斯开战,他不作活着进入玉门关内的设想。为了戍边,他喊出了视死如归的铿锵语句。

但是,当时伊犁同其他地区一样,亦正兴起反清革命,伊犁百姓知道这位将军耿直爽快,曾经力主对日抗战,现在又坚决防范俄罗斯入侵骚扰,于是部分群众拥戴四伯父志锐,希望他能出任代表起义军“革命派的伊犁总督”,他们指望他能举起义旗倒戈相向,不再做清廷任命的伊犁将军,与人民携手革命造反,反对朝廷。但是,四伯父志锐同我的父亲一样,以身为清臣不得谋反为依归,回绝了当地群众的要求。

不过,我的四伯父没有父亲幸运,就在他拒绝反叛的当天,造反的起义军冲进他的住宅,他越墙逃到隔壁一个官员家中,但是十分不幸,那个胆小怕事的官员向造反派告密,他还是被起义军捉住了。起义军要挟他立即最后表态何去何从,他在退无可退的情势下,仍表明忠于朝廷的立场不变,结果,被造反起义军枪杀于惠远城的钟鼓楼侧。据清史记载,他被杀后,他最忠实的侍从官吕顺,将四伯父的尸身匆忙收敛入棺,抚灵恸哭,并厉声谴责造反的乌合之众不识清官良将。但是万想不到,造反的起义者竟然将吕顺也开枪射杀了。事后,朝廷命官再进入惠远城时,四伯父的尸身已无法寻获,他成了继我的五姑母珍妃之后,唐家又一个不幸遇难的成员。

五伯父名志钧,也是光绪年间的进士。虽然他的学问很高,但是经历比四伯父志锐平淡许多。他一直任职于外省,在镇江、泰州都做过地方官,还曾任扬州道台多年。他在江南一带做事时间较长,所以他的全家都随同他住在任官的地方。就我所知,他的几个儿子都与当地汉人结婚成家了,不幸的是,有三位堂兄婚后去世都十分早,结果留下了三位年轻的寡嫂。时至今日,我一直没能和几位嫂夫人有任何联系,这三位唐姓嫂夫人已然不知去向了。如果有唐姓志钧的后代见到我的口述历史文字,请设法与我联络,我很想知道镇江一带的这支唐姓后世而今的情况。宫里老太妃成了祖母的“忘年之交”

我的两位姑姑获选进宫做了光绪帝的皇妃,使得唐家终于走出曾犯“大不敬”罪的悲惨怪圈,令全家振奋至极,亲友们都对两位姑姑艳羡不已;我的父亲曾力挺维新而出任过清廷外职,这同样赢得亲友的尊崇敬仰;我的几位伯父的经历也不平凡,他们都做过清廷外派各地的官员,也同样得到人们的称赞。父亲、姑姑、伯父们的这些成就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我的祖母——也就是父辈们的母亲,绝对是位了不起的育人高手。

说到这里,我必须再从头说说我这位可敬的祖母大人。

我的父母以及姑母、伯父们,都曾经讲过一些关于祖母的故事,他们异口同声称赞我的祖母是了不起的长者,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表率。我拣些最有趣的说给大家吧。祖母的名字叫寿莲,这名字的来历就别开生面,既有趣又特别。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我这位祖母的祖父(应是我的高曾祖父那一代的先辈)做寿。老爷子过生日,贺寿的幕僚亲朋众多。饭后,大家在花园的莲花池旁,边品茗赏莲边闲聊畅叙。刚好,那日莲花纷纷绽放,争奇斗艳十分好看。宾客和主人兴致勃勃地茶叙,正在大家悠然陶然赞叹不已的时候,忽然一个佣人跑到花园报喜说:“恭喜老爷,少奶奶刚刚生下一位千金!母女平安。”

老祖父的生日之时正巧生了个小孙女,这是在老人的生辰喜庆之日锦上添花啊!当然,人人高兴万分啦!宾客们都拥上前向主人贺喜,老人家的几位幕僚更乘兴说道:“我们有两个大字,要呈送给您老人家以及您刚降生的孙小姐作礼物!”

说着,幕僚们献上一张字帖,端端正正写了“寿莲”两个急就的大字。老祖父一见,喜上眉梢高兴异常,顿时连声赞好。当众对全体宾客说:“这两个字选得太妙啦!我明白了各位妙不可言的好意了,今天是我的生日,小孙女又在这天降生,这个‘寿’字正是祖孙同寿、双喜临门、两寿同庆啊!今天,我这花园儿的莲花盛开,花香四溢,美艳动人,预兆这个女孩儿将来的命运一定美好如莲,福禄寿喜好运连连呀!‘莲’字,好!好!这孩子降生,正好我还没想好给她起什么名字,就用‘寿莲’吧。谢谢各位费心啦!”

从此,“寿莲”二字成了我祖母的乳名。等祖母长大求学需要有个大名之时,这两个字又成了她的学名。直到她的晚年,祖母一直使用这个她非常喜爱的名字。而且,她还常把她这个名字的来历讲给晚辈们听。

有人说名字和命运相关,说来也算灵验。

我们家族成员各个命运不同,有人早殇,有人遇刺,有人贬官,有人逃亡。我的祖母寿莲却截然相反,她虽辛苦多年,但一生硬朗长寿,直到晚年,真可说是好运连连。她的两个女儿双双被选入宫成了皇妃,更使她长寿中又蒙受了殊荣。她的生活境况,算是唐氏家族中相当美好的一位,她也是为家族养儿育女贡献良多的一位。

庚子年间,我们全家逃往南方,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把我家的旧宅院一把火焚毁了。祖母和父亲率全家避难之后回京,只好四处寻觅新的合意住处,祖母看好了一所房子,正预备拆兑钱财买来做住宅时,宫内四位老太妃知道了这件事,她们立即拿出银子,吩咐下人付款买定,赐送给祖母了。四位老太妃都是上代或上两代皇帝的未亡人,即珣太妃、瑜太妃、瑨太妃和四姑母瑾太妃,除了四姑母外,她们与我的祖母并不沾亲带故,只是祖母去宫里探视四姑母时,也常顺带拜访另外三位太妃,谈天说地聊聊天儿,同时,祖母像孝敬老人似的,常将亲自做的可口饭菜献给老太妃们,所以,老太妃们进而成了祖母的“忘年之交”。我说祖母人缘特好运气绝佳,从四位老太妃为她买房送房这件事亦可见一斑。

祖母确实很有眼力,这所老太妃们馈赠的房子是祖母相中的,这套房子真是非常好。它的地点在北京地安门内中老胡同,离皇宫很近。不仅每日去宫里向太妃们问安很方便,而且,在家中花园的凉亭上,还可以望见皇宫部分内景。园中苍松古柏蜡梅花木扶疏,凉亭露台山石小径有致。这一切,难怪祖母十分喜欢,连我这个当年的小辈儿,至今印象也仍然十分深刻,永难忘怀。

祖母寿莲是位可敬的老人,在我的记忆里,她没说过累,没叫过苦,家庭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对子女晚辈爱护备至,甚至对男女佣工都从无辱骂呵斥。早年,祖父过世之后,祖母曾亲自带我的父亲志锜和志锐、志钧两位伯父,共三个男孩,还有我的四姑和五姑两个女孩,她把五个孩子的吃、穿、玩耍安排得极为妥帖。更达到极致完美的是,她亲自把关,为大家读书写字聘请了德高望重、学有专长的导师,可以想见,她要克服的困难极大,付出的辛苦良多,绝非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等到我出生之后已经有了记忆的时候,我天天见到的是慈眉善目的祖母,她每天的生活绝对有条有理,像是一切都非常顺畅如意。每天她还亲自下厨,做好可口的饭菜,像钟一样准时地令听差的夏二送到宫里,献给四姑母,日日如此,风雨无阻。

对于我们,她不但敦促我们看书识字练习书法,而且,还想方设法和我们这些孙辈的玩各种益智游戏,比如,每到冬至,她必定要我们写“九九消寒图”。说它是“图”,其实是“字”,现今已然很少有人玩了,那是一种很好的冬季益智的书法练习和游戏,即从冬至那天开始,祖母要我把“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亭前垂柳待春风)”九个字的红模大字纸,每天描一个笔画。因为这九个字都是九个笔画,也就是说,九天才能写完一个字,亦即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全部完成这幅“消寒图”,恰恰在写完的时候,严寒的冬季已经过去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读了诗句认了字也学了书法,一举多得,每当写完消寒图,祖母会搂抱着我,看窗外绿柳发芽春回大地,由衷地畅快愉悦。

可是,现在我才懂得祖母事事看得开的乐观豁达的不易,因为,就在她日日快乐之时,她的丈夫早已因“大不敬”罪郁闷而终,她的女儿珍妃也早已被慈禧处死,她的儿子志锐也已在伊犁被害……要有多高的修养道行,才能像祖母那样万事看得开啊!我在紫禁城皇姑姑归省,那可是大事!

祖母七十岁大寿那年的阴历四月,大约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到她寿辰正日子之时,全家人忙里忙外,都在为生日宴请做准备,祖母的人缘特好,人们争相要为全家敬仰的祖母古稀大寿做些贡献。

突然有一天,宫里的太监来到我家传达太妃旨意,爆出了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特别喜讯:宫里正式通告我家,说皇姑姑瑾太妃要回家归省,亲自来给太妃的母亲大人拜寿。

对我们唐家来说,这绝对是谁都估计不到的特大喜讯!就算对清皇朝来说,也是件稀罕事,清廷二百多年历史,从来没有一位后妃归省过;我的皇姑姑进宫数十年,也从未再回过家门一趟。这件突如其来的空前奇事,使大家先是惊愕不已,紧接着抑制不住欣喜情绪,甚至有人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记得,全家顿时在惊喜中奔走相告忙作一团。为欢迎拜寿的贵宾们居停下榻,我母亲本来正在准备各客房的床褥,现在,祖母下了最新指令:“安排四姑母瑾太妃归省是头等大事,其他事情暂时先停一停,暂缓进行。”

全家经研究决定,为接待四姑母瑾太妃起见,把花园中的大花厅布置妥帖,将其改作受贺休息之所。

我家大花厅前有个宽大的抱厦,确实可以容纳多人行礼,人们立刻里出外进,紧张有序地按新决定行动起来了。花厅靠北墙的地方,摆放了那架最漂亮的精工雕制的屏风,屏风前面安放了为皇姑姑专设的一个大宝座,两旁摆放了各色盆景鲜花。花厅内的绣墩、条案、茶几、胆瓶都擦洗得锃光瓦亮;门帘、窗帘、坐垫、引枕全部换新,一律用鹅黄颜色的宫缎宫纱重新缝制,上面都织绣上五福捧寿图案。抱厦的地面铺上了大红颜色的地毯,回廊悬挂起了各色彩灯装饰。父亲也做了正式吩咐,指示唐府内外,要既富丽堂皇彰显太妃莅临的气派宏伟,又必须吉祥喜庆富有祝寿情调。

当年我们家按计划装点得喜气洋洋的景象,我至今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好像不久前刚刚经历过的事情似的。最有趣的是全家男女老少按照祖母的指示,在皇太妃莅临之际,接待礼仪上不得有一点儿差错,于是人们都练习起叩头的参拜大礼来。唐府的各处厅堂都能见到有人跪地练叩头,有人指点纠正错处,还有人从旁观赏甚至捧腹大笑,那是我们家从来没有过的特别景致呢。

时间荏苒,祖母寿日——五月十七终于到了。那天,皇姑姑从宫里一起驾,我们立刻得到了太监们层层传递过来的消息。父亲马上穿好礼服,率领兄弟和一众男性亲友早早走出街门,准备迎候接驾。

我家门口的那条胡同打扫得干干净净,连胡同外的通衢大道也已净水泼街,黄土垫道,区政府派出的巡警早把闲杂人等驱赶得无影无踪。我家的迎宾人群注视着静谧的马路远方,等待着皇姑姑大驾光临。

通常,皇帝后妃出巡,无论龙车凤辇还是马车宫轿,均要缓步慢行,走得四平八稳。皇姑姑那日是乘汽车归省的,当时北京刚刚有小轿车,全北京大概也只有二三十辆吧,小汽车出巡的走法令人倍感新奇,大概是宫里为了表示庄重排场,皇宫的汽车也像马车似的,依宫例开得慢悠悠的,汽车两边共有八个太监竟然走路护驾。我们家离皇宫很近,四姑母的汽车虽然很慢,但是不消半个时辰就到了家门口。我记得,我家那个名叫伊犁的主事老听差的佣人,仍像往日来了客人通报回禀一样,急步走进大门、二门,站在垂花门下高声喊道:“主子驾到——”

女客们顿时一齐站起身,祖母带头走出院子,她站在垂花门内,其他女眷和客人则在垂花门外,排成一列长队,突然祖母带头,我们全体都“唰”一下齐整整地跪在了庭院路旁,准备迎接四姑母瑾太妃。那种迎宾的阵势是我家从来没有过的,我看到所有人的表情都沉浸在异乎寻常的微笑中,表现出一种近似虔诚的异样崇敬。

事后听人们说,车在门前停稳之后,侍从轻开车门,皇姑姑满面春风走出车驾,周围的人不约而同跪地大礼参拜。父亲是跪在最前面的,接着又是他最早起身,快走两步趋身车门前说:“未得远迎,诚请恕罪!主子的二姑母和母亲大人带领全家和亲友,已经在垂花门等候主子多时,恭候接驾呢。”

皇姑姑微笑点头,在父亲陪同下走进大门,转过了影壁,她高兴地看到我的祖母和家人亲友排成长长队列,一齐跪地向她致礼,于是四姑母一边点头还礼回应,一边令太监发话请大家起身。我当时想,皇姑姑几十年没回过家,对三亲六故大概认不出姓名了,更不必说,是否能分清亲朋好友的长幼尊卑了。不过,皇姑姑贵为皇室太妃,地位高居于在场的所有男女老少之上,归省回家,即使长辈见她,也要向她跪拜施礼,分不清辈分是无关紧要的。

皇姑姑一眼见到迎候的祖母,高兴地上前开口道:“额娘,寿喜!我来给您拜寿。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祖母笑着拉住皇姑姑的手,也以恭谨的口气说:“主子回家来,我真高兴啊!”

母女手拉手走过垂花门,后面众人慢步分列两边跟随,用众星捧月形容当时的盛况,是毫不夸张的。

二人走进寿堂时,走廊上早已挤满了人,大家都想一睹皇姑姑的风采,更想看看太妃归省会怎样给其母拜寿。人们的眼光随着皇姑姑移动,只见她并没立刻拜寿,而是轻轻问“阿玛呢?”我祖母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她招呼所有唐家人过来陪同,然后,祖母带皇姑姑转身走过月亮门,进入西间屋,将迎面供桌上的木隔扇门打开,露出了祖父的一张大相片。皇姑姑登时泪如雨下,哽咽着走到相片前面,说:“阿玛,我几十年没见您了。今天,我来给额娘拜寿,先给您行个大礼。您看,这屋里院里的人都是来拜寿的,您的福荫庇佑着额娘和唐氏家族,才有如今的恢宏盛事,您一定放心安乐了吧……”

家里人安静地听着四姑母倾诉的话语,大家明白,祖父很早因“大不敬”罪郁闷而死,没能尽享荣华富贵,皇姑姑触景生情十分难过是人人理解的。片刻,随她来的太监德安,在桌前铺好拜垫,皇姑姑向祖父遗像行了跪拜的磕头大礼。停了一会儿,她才走出西门,令随行的太监将她送的两大箱生日礼品抬进屋来,向祖母说:“额娘,您请坐。我给您拜寿。”“不,不……”祖母谦让着。

我知道,祖母认为四姑母虽是自己的女儿,但是,如今她已贵为太妃,归省已无先例,给自己拜寿更不知如何受落了。皇姑姑执意地说道:“朝廷有君君臣臣,家庭有父子母女呀!”

祖母被拉坐下,四姑母诚恳地跪在拜垫上行了大礼。祖母偏坐未稳,又赶忙上前搀扶。她一只手拉着皇姑姑,另一手拉着我父亲的手,眼含热泪说:“今天,有你们俩在我身边,我太高兴了。来,时间不早了,主子快去更衣,得受大家拜贺呀!所有亲友都等着向太妃行礼呢。”

皇姑姑慢慢步入东门,到专门给她的休息间更衣去了。这时,与四姑母同来的淑妃(她比我还年轻几岁,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也是我的同辈好朋友)走到祖母身边向她祝寿,祖母连说不敢当,请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