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大理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20:29:12

点击下载

作者:白庚胜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大理卷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大理卷试读:

春天的故事(总序)

白庚胜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的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遣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已之春,在送走整个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四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缘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遣产抢救工程” 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轰炸”般的大普奎,最终编幕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今》(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數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湖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协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遣产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幕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遣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數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遣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 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遺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幕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 “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幕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庳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本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集”编幕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遣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州 12卷示范本的编幕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岍并未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协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遣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纓,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幕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幕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廖永亮主席、山东参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汪诚谊、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幕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圓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却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曰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鬂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遺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骐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籍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

神话

、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幕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遣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遣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协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遺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了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魏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遣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幕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則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幕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遺产抢救工程期中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幕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則: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奎并编幕县卷本;4.对已编幕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教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幕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遺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幕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正在方兴未艾中的故事学、传说学、

神话

学及类型学、母題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附录一故事家小档案

附录二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神话

创世神话

鹤拓(白族)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大理地方是一片茫茫无边的水。浪头比山还高,太阳就在水面上,烤得海水烫乎乎的。又过了很久,海水渐渐落下去,水中央突起一个小岛,慢慢地,小岛上长满了奇形怪状的树木,树尖插在云霄,有的树叶比簸箕还大,岛上有各种各样的藤子、花草和五颜六色的果子。密林里还有野猪、野牛、大象、狮子……

一次,突然发生了大地震,海水像颠簸箕一样,倾过来,荡过去;波涛像打雷那样轰鸣,卷走了树木、野兽。一会儿,一声巨响过后,地陷裂了,深不见底,大水直向裂沟涌流。直到小岛变成一座屏风似的髙山,水才平缓下来。这道裂缝,后来就变成洱海的出口处:天生桥。

新出现的髙山,把水阻在东面。山上全是泥土、石头。后来,从山顶流出十八股水。年深日久,水越流,沟越深,就成为十八条溪涧,把山从南到北分隔成十九座山峰。冲下来的泥巴、石头,日积月累,堆成了十八个扇子一样的小坝子。一扇一扇地伸入海里,慢慢地又连成了大坝子。接着,山上和坝子里都长出各种花草树木,变成了山青水秀的好地方。

可是这么美丽的地方,世上还没有人知道。

鹤拓:大理别名。今大理城外有双鹤桥,即与此神话有关。

參天生桥:位于下关西边洱海的出口处。因河上有巨石悬空相连,样子像桥,可行人,故名天生桥。

从山顶流出十八股水:指苍山十九峰间流出的十八条溪流。

坝子:方言。山间的小平原。

后来,远方有哥妹二人,因为家乡遭灾,逃到了这个地方。但他们在渺无人迹的林子里找了一天,没有找着路。天黑了,妹妹走不动了,两人只好躲在一块大石头下睡觉。天上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黑得什么也看不见。兄妹俩睡得正香,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哥哥惊醒了。他睁开眼睛一看,只见天空中亮起了两道雪白的光芒,再细看,是一只很大的白鹤。嘴上叼着一大块东西,像跳舞一样,朝着林子飞去了。他把妹妹喊醒,两人绕了一大圈,走到林子南边的一条小路上,见白鹤擦着地面飞,兄妹就在后边赶。不知转了多少道弯,一直来到森林深处。豁然一亮,出现了一块空地。白鹤停在地上,把叼来的东西吐出来,原来是些黑黝黝的泥巴,足足吐了一大堆,用爪子扒平,白鹤便又飞向树林不见了。

兄妹二人跑到空地上,见这里是个好地方,心里十分髙兴。哥哥捏着一把黑黝黝的土说:“这么肥的土,种庄稼太好了!”妹妹也说:“我们就在这里种地、安家吧!但不知道白鹤准不准?”

这时,白鹤迎着他们走了出来,张开翅膀,对着他们点了点头,哥哥一下明白了:“妹妹,白鹤叫我们在这里耕种哩!”妹妹想了想,为难地说我们才两个人,又要开荒种地,又要砍柴做吃的,人手太少了,怎么办?”哥哥只好说:“我回去叫些人来。”妹妹更急了:“那我怎么办?路又在哪里?”他们正在发愁,白鹤把兄妹俩拉到一起,又点了点头。妹妹不明白,哥哥说白鹤叫我们做夫妻,这样就会有人了。”从此,这个古老的坝子才有了人烟,兄妹俩的子孙们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种出了五谷,盖起了房屋。

后来,一家人变成千万家,一村变成百十村,整个埤子住满了人。因此,直到今天,还有人把大理叫鹤拓哩。

流传地区:大理

搜集地点:大理古城

搜集时间:1985年7月

讲述:杨益(72岁白族民间艺人)

记 录:邓英鸚

【附录】双鹤桥

俗传洱水既泄,其地林藪蔽翳,人莫敢入。有:鹤日往来河岸,人迹之而入,划刹芜莽,乃得平土而居,今城南双鹤桥即志其事。(摘自《大理县志稿》)

九隆神话

九隆神话

(白族)

相传白族的始祖是一个女人。

远古时候,在哀牢山下,有一个哀牢国。名虽称为国,可那时天地初分,人迹罕见,那里只住着一个女子,名字叫沙壹,她有时到河边捕鱼,有时上山采集野果。据说她会鸟语,识龙音。那时没有船只,她下河是把一截大木头用藤条栓在树干上,放进水里,骑在木头上捞鱼。有一天,藤条断了,木头漂走了,她掉进水里,正想拼命游出来,忽然见下游有一段黄木头逆水漂来,她立即抓住木头骑上去。那木头在她跨下一起一伏地浮动着,不用手划,就把她驮到岸边。从此以后,她每次骑着黄木头捕鱼,回回都捞到很多的鱼。她非常高兴,把黄木头用藤条拴在岸边,当作她的打鱼船。那段黄木头也成了她惟一的伙件;白天一起打鱼,晚上有时还恍惚觉得有个男人与她同宿共枕。过了一个月,她隐隐地感到怀了身孕。又过了八九个月,腹中一阵疼痛,竟然一个接一个地生下了十个皮口袋。她看着十个皮口袋,吓得晕倒了。当她醒来时,见那些皮口袋还在,不知道自己应该咋个整。好在她识得鸟音兽语,就使劲朝外呼喊。喊了一阵,来了一条母狗,进来替她把一个个皮

九隆神话:这个神话是白族先民最古老的神话之一,其产生,可追溯至西汉以前。现仍淹传较广。在彝族中也有此神话。

哀牢国:在今保山地区。

參沙:《后汉书》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云:“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口头传说作“沙壶”,《华阳国志》亦作“沙壶”当系《后汉书》传抄之误。

十个皮口袋:在白族关于人类起的神话中,有产下皮口袋之说。

口袋舐开,真奇怪,母狗舐开一个皮口袋,里面就钻出一个活頼乱跳的小婴孩。十个小婴孩出来后,都争着向她的怀里摸,她一个个地抱起婴孩,挨个给他们喂奶。这时,一条黄龙刷刷地爬了进来,对杪壹说:“我的人儿呀!你生孩子受惊了,我来帮帮你!”沙壹说:“你那样子真怕人,你能变人吗?”那黄龙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一个美男子。沙壹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你。”黄龙说:“不瞒你说,我是澜沧江的黄龙。这十个孩子,就是我俩的儿子。你生下他们,难为你啦,让我把他们带去抚养吧!”九个儿子听龙说话,全吓跑出去了,只有最小的那个正在沙壹怀里吃着奶,没有跑。黄龙说:“你放他下来让他坐着,让我舐舐他。”黄龙一面用舌头舐着小儿子,一面同沙壹说话。沙壹说:“给小儿子取个名字吧。”黄龙说:“小子背我而坐,就叫他‘九隆’吧。”沙壹很高兴地说:“‘九’是就着你脊背的意思,‘隆’是陪你坐的意思。这名字很好,就叫九隆吧。”黄龙又说:“他们是龙子,要在他们身上刻上龙纹作为记号。”沙壹说:“身子是肉长的,要刻花纹,孩子受得了吗?”黄龙说:“只要用骨针在背上腿上轻轻地刺,抹上黑泥,再把泥洗去,就成龙纹了,也不会伤着孩子们,你放心,让我去弄好了。”这样,黄龙给十个儿子的身上都刻了龙纹,再给他们穿上树皮做的衣服,后襟很长,像一条龙尾。

过了十四年,十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了。事有凑巧,这时哀牢山下有一对名叫奴波息的夫妻生了十个女儿。于是,沙壹的十个儿子便娶了奴波息的十个女儿做妻子。十兄弟成亲后,哀牢山的人便多起来了,需要有个头来管理事情。九隆虽然年纪小,但他聪明能干,就被众兄长和人们推举为王。

一天,哀牢山上来了一位白发老翁,对沙壹说:“你的小儿子九隆,有做国王的福分,可惜金齿这地方有王无位,洱海地方是龙盘虎踞的立国之地,可惜那里又是有位无王,你们就迁移到苍山洱海之间去吧!”沙壹去找黄龙商量,黄龙也很赞成。于是沙壹就带着九

龙纹:古代,白族有在身上用针刺为龙形或其他纹饰的习俗,现已不盛行。

隆兄弟和他们的妻子到了苍山洱海之间定居下来。果然这里的昆明部族和一些氏族正在挑选国王,它们就拥戴九隆为白王。九隆当了国王,又分置了许多部落酋长。以后,九隆等十对兄弟姊妹配成的夫妻又生儿育女,繁衍成了“洱河蛮”的张、董、杨、李、段、施、严、何、尹、赵十大姓。从此,白族都称自己是九隆的后裔。

流传地区:大理

搜集地点:大理喜洲

搜集时间:1979年5月

讲 述:杨惠(白族)

记 录:杨宪典(白族)

【附录】九龙神话

永昌郡,古哀牢国。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妇人,名曰沙壶,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谓沙壶曰:“若为我生子,今在乎?”而九子惊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龙坐,龙就而舐之。沙壶与言语,以龙与陪坐,因名曰元隆,犹汉言陪坐也。沙臺将元隆居龙山下。元(龙)〔隆〕长大,才武。后九兄曰:“元隆能与龙言,而黠有智,天所责也。”共推为王。时哀牢山下,复有一夫一妇,产十女,元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象之,衣后着(十)尾,臂胫刻文。元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也。南中昆明祖之,诸葛亮为其国谱也。(摘自《华阳国志南中志》)

观音神话

观音治罗刹(白族)

一千多年前,这里来了一个怪物,名叫罗刹。他和他的儿子把这个坝子霸占了。罗刹很暴虐,最喜欢吃人的眼睛。就像我们吃螺蛳一样,一次要吃几十双人的眼睛。不到三年,这里的人有半数成了瞎?。

后来,来了观音菩萨。他变作一个老人,从苍山的五台峰下来,到各村各寨去探访,要找同罗刹最接近的张敬。

老百姓一见这位老人和蔼可亲的样子,都很敬爱他。大家抢着向他哭诉罗刹残害民众的事。老人安慰他们说:“罗刹已经恶贯满盈,不久自有能人来降伏他。大家耐心等着吧,很快就可以过幸福的日子了。”

观音菩萨左打听,右打听,终于打听到张敬的消息。原来这张敬是个佛教徒,和罗刹很熟。他为人仁厚,但很软弱。他虽然也反对罗刹残害百姓,但无法制止他。观音菩萨就变作一个梵僧,去见张敬。张敬一看是个梵僧,便留他在家里居住。后来,张敬引梵僧去见罗刹。罗刹见了梵僧,心里也很喜爱,招待得非常周到。梵僧便在他家里住了下来,两人很是投机。

有一天,罗刹问梵僧:“你喜欢什么东西?”

梵僧便乘机回答说:“什么都不要,只要一块安静的地方结茅藏修。”

罗刹问他要多大的一块地方,梵僧说:“不敢多求,只要袈裟一铺,小白犬跳上三步就够了。”

罗刹一口答应。梵僧说:“就怕你后悔,请求先立一个字据,并要当众发誓。”

罗刹说:“岂有翻悔之理,你尽管拿袈裟铺好了。”

可是梵僧坚持请他这样做,罗刹也就答应了。他当众发了誓,还立了宇据,表示永不翻悔。之后,梵僧不慌不忙,把袈裟一铺,竟把苍山洱海的整个地面都铺没了。又叫小白犬跳了三跳,从下关跳到上关,占尽了上下两关的地面。罗刹看了,大吃一惊,立刻翻悔。观音就做起法术,叫五百天兵、天龙八部在云端里现出金身。罗刹知道对手本领高强,一看势头不对,枉自悔恨,莫可奈何,只好苦求梵僧说:“这样一来,我的全部土地都属于你了。我们父子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这怎么办呢?”

梵僧说:“这个好办,我可以找一个天堂胜境安排你们居住。”

罗刹急问:“在哪里?”

梵僧就把上阳溪涧内一个石洞变成一座富丽的宝殿,白玉为阶,黄金铺地。又把螺蛳化作人的眼睛,化沙为其他食物,美味佳肴,无所不备。罗刹到那里一看,觉得比自己住的堂皇得多,非常高兴,就要求梵僧把自己的一家接来同住。梵僧都答应了。等到罗刹父子一家人搬进洞内,梵僧就大显神通,用一块大石头塞住了洞门,自己变个黄蜂飞了出来。又请了当地的铁匠用铁水浇固洞口,同时又造了一座宝塔压在洞上。从此,罗刹父子就永远不能出来残害民众了。

现在大理苍山上阳溪口的罗刹阁、罗刹洞就是这段传说的遗迹。梵僧把罗刹父子压进石洞后,又把海水从下关的西洱河引出去。现在大理三月街的街场,相传就是观音和罗刹立字据的地方。

观音收伏了恶魔罗刹父子以后,又授意细奴罗为南诏国国王。当时正值唐朝时代,细奴罗就连年进贡唐朝,他的子子孙孙都被封了王位,一直传了十三代,共二百三十七年。

流传地区:大理

搜集地点:大理喜洲

搜集时间:1980年3月

讲 述:老骥(70岁白族)

记 录:杨国宪(白族)

很早以前,大理坝子全是水。北从洱源的下山口,南至凤仪的定西岭,都是一片汪洋大海,人们都居住在四周的山坡上,日子过得艰难。

苍山龙泉峰上有个小伙子,名叫阿虎,生得铁铁实实,力气很大,勇猛过人,心肠也好,人们都很喜欢他。

一天,阿虎出外打猎,发现山顶的悬崖峭壁上有个石洞,洞前有许多老鸹在“哇哇”地叫。他越看越觉得奇怪,于是就爬上那堵悬崖峭壁。爬到洞口,见里面有个五颜六色的大鸟蛋,出于好奇,他就把它带回了家。

当天晚上,当阿虎睡得迷迷糊糊时,观音老母忽然来到了他的床边对他说:“这是个凤凰蛋,谁吃了它,不用修炼就有半仙之份。你吃了它吧!这是仙家的安排。但今后要多行阴功多积德。如遇到什么为难之事,可到西天来找我。”说罢便不见了。

第二天,阿虎果真把凤凰蛋吃了。不久,他的身上忽然长出一对翅膀。阿虎又惊又喜,他牢牢地记住了观音所托的梦。今天从苍山飞到凤仪鱼木山的摆衣坡,明天又飞到定西岭的停船坝,去为人们降服猛兽和治服洪水,人们都感激他,又佩服他,都说他是仙家派往人间的神灵。

有一天,人们向他诉苦说:“住在坡上吃的东西越来越少,又时常受到毒蛇猛兽的伤害,要是能到坝子里去找个地方住就好了,可惜坝子里全是水。阿虎,你能给我们想想办法吗?”阿虎说:“好,我试试看。”

从此,阿虎便凭着他的飞天本领,经常在坝子上空盘旋,想找

定西岭:在今大理市凤仪南面,与弥渡的红岩坡紧紧相连。

龙泉峰:大理苍山十九峰之一,位于大理一塔之西。

摆衣坡:地名,在今大理市凤仪华营乡的山坡上。传说是古人洗衣服的地方。

停船坝:在定西岭的山腰,传说是古人行船的渡口。

个能把水引出去的口子。后来,他发现苍山斜阳峰南边的山箐是个最好的出水口,只要把那里的岩石打开一个洞,就能把大理现子的水引出去。

他高高兴兴地回到山坡上,把他看到想到的讲给了大家听,人们都说这是个好办法。于是,就挑选出一些身强力壮的人,带上工具跟着阿虎凿山引水。但他们凿了几天也没有把岩石凿通,那个地方的岩石很特别,头天挖开了一个洞,第二天早上一看,岩石又长成原样了。再怎么挖也挖不穿。阿虎叫大家先回去歇息,他张开了翅膀,飞往西天去找观音老母帮助。他飞啊飞,飞过了一山又一山,飞过了一岭又一岭。他正为找不到观音老母发愁时,忽然观音在云端出现了。阿虎正要开口,观音说:“我都知道了,跟我走吧!”于是,观音驾着五彩祥云在前面走,阿虎扇着翅膀跟在她后面飞。

到了苍山斜阳峰,观音从髙空降到水面,从头上取下一个金钗,朝着那堵难以凿开的岩壁掷去,只听一声巨响,岩石便被通开了一个很大的洞。上面却还有一块大岩石连着,形成了一座桥的样子。后来,人们就叫它“天生桥”。于是,坝子里的水就从四面八方哗哗地通过天生桥往外流。不久,大理坝子的水越来越少,慢慢地便露出了一些陆地。

人们在阿虎的帮助下,从山上搬到坝子里来。后来,坝子里的水越来越少,人也慢慢地多了起来。

流传地区:大理、洱源

搜集地点:洱源邓川

搜集时间:1984年5月

讲述:黄诚斌、姜世雄(白族)

记录:姜祥(白族)

斜阳峰:苍山十九峰之一。在今下关西北方。

负石阻兵(白族)

在很早以前,大理边界有一股敌军。这些家伙专靠烧杀抢掠过日子。人们恨得几乎把牙齿都咬碎了。

敌军对大理城早就想得淌口水了,只因大理地势险要,一直不敢轻易进攻。这次,他们集结了几千人马,蜂拥般地向大理扑来,当敌军到达城南七里桥时,天已渐渐转黑了。大小头目和喽啰们都走得精疲力尽,一个个在坟顼里横七竖八地倒下休息,准备等到天黑后攻城。

正在这时,山坡上缓缓地走下一个老妇人,背着一个房子大的石头,敌军们正要抓个人问问大理城的底细。见了老妇人,大头目就迎了上去,叫道:“喂!老大妈,你知道大理城在哪里吗?”老妇人好像没有听见。这时,老妇人和大头目只相距两三步了,大头目又说:“你知道大理城在哪里吗?”老妇人用手里的木杖,指指远处闪烁着几点灯光的大理城说:“那里就是。”大头目又问:“有几里路?”老妇人接着说:“我也不晓得有几里,我们这里俗话说‘望见城,走死人’呢!”

大头目想再问什么,可是老妇人不髙兴地说:“大哥,你莫拉我问长问短的,等我把石头歇下你再问。”

这时,大头目才猛然看到老妇人背的是一块大石头。说着,老妇人把石头放下。石头落地,轰的一声,把地都震动了几下,大头目惊呆了。老妇人接着说:“你们是哪里来的?你们要进城做什么?”大头目淸醒过来,问:“老大妈!你咋个背得动这么大的石头啊!”

老妇人说:“啊!这算什么,我老了,背不起了,我儿子背得比这大得多呢!”

大头目吓得直哆嗦,连连问:“大理人都有这样大的功力吗?”老妇人说:“没这样大的力气,从前唐兵十万一回、九万一回地来打大理,那怎么受得了呀!”

这时,很多贼兵也都跑来看,听得清清楚楚。一个个面面相觑,显出失望和恐惧的神色。

老妇人说:“时候不早了,我明天再来背算了。”说着,拄着木杖一步步地走了。

敌军商议了一番,在七里河住下来。这天河水很小,河底正好扎帐篷,埋锅造饭。三更时候,疲惫不堪的贼兵睡得正香甜,忽然风雨大作,山洪暴发。贼兵从梦中惊醒,也辨不清东南西北,来不及收拾家伙,全被洪水卷走了。

敌军就这样被消灭了。大理城南的七里桥,却从此留下了老妇人背来的大石头。后来有人说,那妇人是观音老母,石头是她背来的。于是,人们在大石头上建立了一座石阁,供奉观音菩萨。这就是现在的“大石庵”,也叫“观音堂”。

流传地区: 大理

捜集地点: 大理观音塘

搜集时间: 1980年 10月

讲述: 丁纯卿 (白族)

记录: 丁炳森 (白族)

【附记】

负石阻兵神话,不仅有口头传说,还有文字记载,异文也较多。如胡蔚本《南诏野使古迹妇负石》条云:“大理南十五里,传汉兵见老妇以稻草索负大石,趋汉兵,兵惧乃止。”又雍正《云南通志》亦载其事,云:“俗传汉兵至境,见一妇负大石,众惊异,相戒勿露刃,但略其地为叶榆县,后人祀观音像于其上。”又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孟夏刊行的《白国因由观音累世行化救劫第十六》云:“汉时,兵入大理,观音化作一老妇,用草索背大石。兵见而问曰:‘汝老妇,如何背此大石?’答曰:‘我年老不过背小的,你还不见年幼男子背的更大。’兵乃闻言而相语曰:‘老妇之力尚且如是,若年幼男子必不可当。’乃缩然自退。今观音塘大石即其遗记也。”

白王的传说

白王出世(白族)

相传白王的母亲摩妮差是易罗丛村的一个姑娘,住在黄龙潭边。有一天她到黄龙潭边洗衣服,碰上黄龙出来游串。黄龙见摩妮差长得非常标致、非常漂亮,就变成一条大鱼溅起水调戏她。此后每当深夜睡梦中,摩妮差恍恍惚惚觉得有个年轻男子来和她同床,天一亮又不见了。

不久,摩妮差有了身孕,肚子一天天隆起来。她父母责怪她,说一个姑娘没结婚就怀孕,是最丢脸的事,坏了家风名声。摩妮差害羞地把经过的事实原原本本地告诉父母亲,父母亲也感到很奇怪。不久,摩妮差一胎生下了九个儿子。才过了三个月,九个小孩就大跑大走,到处玩耍。

这消息传到县府里,县太爷不相信有这事,就下令把摩妮差和九个孩子叫来亲自审问。因为县太爷怕摩妮差不吉利,冲犯县府的大堂,就在一块平地上搭了个台子。摩妮差和她的九个儿子被官兵带到台子旁。当县官正审问摩妮差时,九个孩子却跑到一边玩起沙堆来。后来这个地方就有九个土包,人们称作九龙岗。

摩妮差因为孩子多,养活他们不容易,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艰难。突然一天夜晚,黄龙又变成白面书生来和摩妮差相会。摩妮差叫苦不迭,要求黄龙把他的儿子接回去。黄龙见几个儿子都长大了,也为了减轻摩妮差的负担,一口应承下来,约定某天某时辰在黄龙潭边交接。

等到那一天,摩妮差带着九个儿子来到黄龙潭边,含着泪把儿子一个一个丢进龙潭里去。丢了八个,只剩最后一个儿子,他拉着摩妮差的衣裳,不愿离开妈妈。这时,黄龙又变成白面书生出来对摩妮差说:“这第九个儿子就留下给你,将来他有当国王的福分。”说完,就钻进龙潭不见了。

摩妮差忍苦耐劳,一心一意抚养黄龙的第九个儿子,给他取名细奴罗。细奴罗长到卜五六岁就力大无比,好打抱不平,惹是生非。在易罗丛村实在呆不下了,摩妮差就带着他搬到蒙化选了一块土地,盖了草房,盘荒耕种,过着平静的日子。

观音为了选择大理国王,化缘访贤,她敲着铜铃来到蒙化,访来访去终于访着细奴罗。当时细奴罗犁田去了,她母亲摩妮差正好煮了点麦粥要送给儿子当午饭。观音来到细奴罗家里,对摩妮差说:“老人家,我是西方来的和尚,来到妙香国,特来化一点吃的。”

摩妮差一听,心里很感动:一个和尚千里迢迢来这里化缘,哪怕自己不吃,让儿子饿着,也要让和尚吃饱。想着,就毫不犹豫地把麦粥端来让观音吃。观音一口气喝光了麦粥,告别摩妮差走了。摩妮差只好生起火,再弄点麦粥给儿子。不一会儿麦粥煮熟了。不料,观音又变成另一个和尚进来化缘,口气还和前面那个和尚一样。摩妮差又只好把刚煮的麦粥送给了和尚。太阳都几乎偏西了,她才第三次煮好麦粥,送给儿子。细奴罗肚子实在饿了,问妈妈为什么来得这样迟?摩妮差把和尚几次化缘的事告诉他,细奴罗也感到很奇怪,正要准备吃,一个化缘的和尚又出现在他们面前。细奴罗很荨敬地向和尚行了礼,问道:“方丈为何来到这山村野岭?”

蒙化:今窺山县。

和尚回答:“肚子饿了,要化点吃的东西,走不动了!”

细奴罗见他长途跋涉十分可怜的样子,就把麦粥端给他吃。和尚吃过后,对细奴罗说:“要化你的这根牛档用用。”

细奴罗想,一根牛档没什么稀奇的,回家再做几根都行,便毫不犹豫地答道:“既然方丈需要就拿去吧!”

观音解下牛档,不慌不忙拔出身上携带的宝剑,叫细奴罗朝牛档上砍。细奴罗也不知其中奥秘,就对着牛档砍了一十三刀。砍完,观音笑呵呵地对他说:“恭喜你了,细奴罗!从今以后你就要当白王,要延续十三个朝代。你就在家等着,过几天妙香国的白人就来迎接你了。”话说完,和尚就向白云深处走去了。

果然,第三天天刚亮,细奴罗就听到房屋四周百鸟齐鸣。中午时分,又来了一班人,抬着彩花大轿,吹着唢呐,敲着笙鼓,把细奴罗和他母亲接到大理去了。

流传地区:大理

搜集地点:巍山大理下湾桥村

搜集时间:1979年

讲述:黑明星(白族)

记录:马福民、杨莱凤

此后,细奴罗当了白王,他的后裔就在大理当了十三代皇帝。

中档:犁田时架在牛脖子上的一根用栗木做成的棋扦,又叫“牛轭”,约一公尺多长,十多公分宽。

传说白王是文曲星下凡,他从天上带来三支金箭,一面石鼓。白王用一支金箭开创了白国,一支金箭治服了掀起水患的黄龙,一支金箭射穿美人石,最后只留得一面石鼓。只要敲起这面石鼓,天兵天将就会前来助战。因此白王非常爱它,早晚擦洗,烧香礼拜,十分虔诚。

可是,白王自从打得江山后,日渐沉溺于酒色之中。其中有一个妃子深受白王宠爱。有些人看到晚年的白王昏庸淫乱,不理国事,便提出劝告,但俗话说:“死莲一枝藕,怎抵得过爱妃三言两语的枕头风。”好些个忠诚志士反被整得轻则丢官罢职,重则满门抄斩。从此,人们暗地里给这个宠妃取了个绰号叫“搅屎棒”。“搅屎棒”怂恿白王建造亭台乐宫,大兴土木,横征暴敛,整得民不聊生,好端端的白国便慢慢地衰弱下来。几个谏官前来冒死劝谏说:“邻国早有侵吞白国之心,而吾国贪官污吏横行,营私舞弊成风,再这样下去,白国必不可保。”可是白王根本听不进,心想:只要石鼓在手,就可万事大吉。

可正是这面石鼓早就引起了“搅屎棒”的妒忌,她三番五次追问白王为何对石鼓这样爱惜,白王都不肯泄露天机。于是越发引起“搅屎棒”疑心,以为白王另有相好,石鼓必定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搅屎棒”一把彝涕一把泪,又哭又闹,逼得白王终于说出了真情。

一天,白王上山打猎忘记了带石鼓,“搅屎棒”心想,我正好试试看真不真?灵不灵?她拔下金钗连敲三下。果然鼓声刚落,天上乌云滚滚,大队天兵天将就站在空中问道:“哪方有事,要我等助战?”“没,没有,我只是图好玩。”

二位天将听了,一个哼,一个哈,怒冲冲,气嘟嘟地带着天兵回南天门去了。白王打猎回来,知道爱妃乱敲了石鼓,但也无可奈何。

不久,邻国果然带兵打了进来,白王率领兵丁大战三天三夜,被打得一败涂地。白王连忙取出石鼓敲起来,但是再敲也不见天兵到,只见敌军满山遍野朝他冲来,他只得单枪匹马逃到了佛顶寺的山坡上,下了马,撮土为台,供起石鼓,闭目合掌,磕头不已。此时,只听空中有人说道:“石鼓是天上神物,镇国之宝,岂容贱妇戏弄玩耍,左右朝政!失信于民,天也难助,还宝贝来!”

白王听见此话,忙睁眼看,石鼓已不见踪影,他大叫一声,气得趴在地上,一手抓地,一手捶胸,眼泪就像泉水落在地上……

从此,佛顶寺山包后留下个天旱三年不会干的眼泪泉,侧边的山脊留下像是五条指印,叫做五指山。

流传地区:大理

捜集地点:大理古城

搜集时间:1980年8月

讲 述:杨本良(白族)

记 录:孙光宗

佛顶寺:在大理苍山的佛顶峰上,寺已废。

白王在大理作国王。天神想叫白王作二百七十年国王,賜给他三十六颗头,还有一个小石鼓。天神说:“把这个宝鼓好好藏起,以后你要遇到什么为难的事,就敲几下,我一听见响,就来搭救你!”

白王接过小石鼓,小心地把它藏在一个最秘密的地方。

有一天,白王在王宫里闲着没事,找出小石鼓来玩。他顺手敲了一阵,想试试天神,看天神听见鼓声怎么办。

天神坐在天宫,猛听见石鼓“咚咚”地响,大吃一惊,急忙下界查看,一看没事,原来是白击石鼓耍笑。他心里直冒火,嘴里却二句话也没说,又回天宫去了。

一天夜里,白王做了一个梦,梦见在他的御花园里,有三根绿油油的韭菜,长得直挺挺的,戳通了天顶。他从梦里醒来,觉得很奇怪;但没有把梦里的情景说给近臣,只是对他的婆娘讲了。他对婆娘说:“夜里,我做了一个怪梦,你给我圆圆吧!”

婆娘问他做了个什么梦。他说:“梦见有一棵绿油油的韭菜,长得直挺挺的,戳通了天顶。”婆娘一听。愣了愣才说:“韭菜冲天,割掉一发又一发。”

白王听了这话,觉得很不吉利,心里非常难受。他想:“要是果真这样,我的江山难保了。”

白王焦心得很,翻来覆去睡不着,想了一会,忽然自言自话高声吼着:“哪个胆大的敢来夺取我的江山,除非是太阳和月亮从西边

參三十六顆头:白族人认为某人可以算作英雄即某人有三十六顆头;也可作三头六出来。”

白王的话,可巧被蓝中林隔着墙壁听去了。蓝中林心里很不服气,当天夜里,他带领人马,打着日月标号的大旗,浩浩荡荡,从苍山脚下爬上山坡,又爬上山顶;另外,他还派人赶来三千头羊,每只羊的犄角上,绑着两股烧得亮晃晃的料香。羊群犄角上燃起的料香的火花,照亮了西边,照亮了标着日月旗号的大旗,活像太阳从苍山脚下升起。

白王睡得迷迷蒙蒙,睁眼一看,望见苍山坡上一片火红。他以为是应了他的誓言,又把蓝中林派人赶来的三千只羊当作了大队人马。心里十分惊慌,嘴里喊着“不好了,太阳、月亮从西方出来了,真的有人夺我的江山来了。”

白王慌慌张张逃出了草帽街。

蓝中林带领人马,从后面追来。

官兵追得很紧,白王眼看没法脱逃,只得躲在大理城南砖窑村左近的石桥下面。蓝中林骑着高头大骡,不住往前追赶。骡子刚一躐上石桥头,它忽然高高地抬起头来,停住不动了;接着乌鸦在大青树梢头不住地叫着:“白王!白王!”一声比一声叫得高。

蓝中林从骡背上跳下来,带领着官兵,在石桥左边搜寻了一阵,连白王的踪影也没寻到。蓝中林刚要转身跳上骡背,只听得八哥在路旁一棵开着茄子色花朵的秋树上,用人的话言一字一句地说:“白王躲在桥下,白王躲在桥下!”蓝中林直奔桥下,一下就把白王捉住了。

白王很恼怒,他指着那匹站在桥上不动的蓝中林的骡子狠狠地说:“万恶的畜牲,以后让你不生养,你三母子成三样!”

他转回身来,指着大青树梢头的乌鸦狠狠地骂道:“万恶的乌鸦,你这多嘴多舌的东西,今后让你辈辈横生

草帽街:白王原住太和村草帽街。

倒养。”

接着,他又指着树枝头上的八哥说:“巧嘴巧舌的八哥,我的命就是你坑害的。我死了也不能叫你长寿,你今年活不到百日。等白露那天你看吧!”

白王对骡子、乌鸦和八哥的咒骂,句句都应验了。后来,骡子果真永不生养,母亲是马,父亲是驴。直到现在,老乌鸦孵出小乌鸦以后,大约三十天的光景,就要卧在巢里脱毛,一点儿也不能动弹;就在这个时候,小乌鸦的翅膀硬朗了,它们到处打食,反哺母亲。八哥呢,只能活一百天,同时每年一到白露那天,养八哥的人,一定把八哥收藏到房间里,不然它就会死在笼子里的。

白王被捉以后,蓝中林处他砍头的死罪,但是执行官怎么也砍不死他:白王的头刚一砍落,新头立刻又生长出来,一连砍了九十九次,头又生出了九十九次。这样离奇的事把蓝中林吓住了,连忙派人去把白王的婆娘传了来。蓝中林盘问白王的婆娘这是怎么一回事,白王的婆娘看到丈夫屡次三番受到那种残忍砍头的折磨,十分悲痛。她心里想:丈夫已经是大数尽了,算了吧,还是早些告诉他们,省得丈夫再受刀宰的磨难。她于是含泪对蓝中林说:“你要杀死我的丈夫是不难的。在我们的御花园里,栽着一根拔根草,只要你把那棵草拔掉掐断就完了!”

蓝中林从白王的御花园里,找到了那棵绿油油的拔根草,他照着白王婆娘的话做了。这回,白王的头果真一下就宰掉了。

从此,蓝中林便统治了大理。

流传地区:大理

搜集地点:大理下关大关邑

搜集时间:1984年8月

讲述:白族老太太

记录:李星光

古时候,大理苍山的五台峰下有两位老人,年近六十了,但膝下无儿无女,老两口只是以搓草索、种菜为生。

他们在自己家的墙脚下种了一窝南瓜。瓜苗长得很快,到十冬腊月便结了一个很大的南瓜,几乎有小簸箕那么大。两位老人活到这把年纪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南瓜呢,所以特别髙兴。老倌说:“这么大的瓜,我们就是吃上几个月也吃不完,不如养到三十晚上摘下来分给村中的人吃掉算了。”老妈妈笑着说:“我也是这么想。”

到年三十晚上,他们就用弯刀把南瓜从中间剖开。忽然,从瓜中跳出一个又白又胖又好看的小姑娘来,把两位老人都吓呆了。老倌张口结舌地问:“你……你是?”小姑娘说:“我是你们的姑娘呀!”当初两位老人还有点害怕,佴看着这么个逗人爱的小姑娘,也就动心了。老妈妈说:“也好,也好,老倌,我们正愁缺儿少女呢!就收下她吧!”从此,这个小姑娘就跟两位老人一起过日子了。因为小姑娘长得又白又胖又漂亮,所以二老就给她取名叫白姐阿妹,长大后,人们都叫她白姐。

白姐阿妹是个见风长的仙胎仙体,不久就长成个越发好看的大姑娘了。她聪明能干,人才出众,不久就被国王选进了宫,当上了王妃。

有年夏天,白姐出外游玩,来到霞移江边,便在江里洗澡。忽然发现有一根断木从下游逆水冲来,碰着了白姐的脚,不知不觉地就怀了孕。后来,白姐分娩了,一胎生下了两个儿子。据说,这两个儿子就是段思平和段思良。段思平长大后,当了南诏的节度使,后来又灭了杨干贞,当了大理国的第一代国王,号称先帝。白

霞移江:苍山云弄峰和沧浪峰之间的溪润,又叫霣移溪,溪水流经大理坝子的一段,称为霞移江。

姐死后,段思平建了灵会寺,追封母亲为天应景星懿慈圣母。

流传地区:大理

搜集地点:大理古城

搜集时间:1985年4月

讲 述:李本游(白族)

记 录:姜祥(白族)

龙的传说

小黄龙(白族)

早先,在大理附近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员外,员外家里使唤着一个年轻的姑娘。有一天,姑娘到山沟里洗菜,看见从山沟里冲下来一个绿桃子,她拾起来就吃了。原来这是一颗龙珠。吃了以后,姑娘怀胎有孕了。员外的婆娘说:“没出嫁的姑娘就怀了孕,真不知羞耻!”他们把姑娘撵出了门。姑娘夭天哭哭啼啼,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员外家里有个打杂的老妈妈,心肠好,看见姑娘没有投奔处,怪可怜的,就背着主人,请人在村外偏僻的地方给她搭了一间小草棚。姑娘就在那间小棚里生了一个男孩。

孩子降生的时候,不知从哪儿飞来了一只凤凰,落在草棚的外面,张开了五光十色的翅膀,像五彩屏风一般,把草棚遮盖得风雨不透;等姑娘把孩子包扎妥帖以后,凤凰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母子俩住在草棚里,过着艰苦难熬的日子。说来也很奇怪,正好离她不远的地方,有一家财主,养着一匹马,这匹马什么人割的草都不吃,专要吃这个妇女割下来的草。因此,母子俩全靠割草生活。

妈妈每天到田坝里割草的时候,总是把孩子放在田边上,盖着蓑衣睡觉。孩子一哭,就有一条大蟒蛇爬到田边来喂他奶。孩子就是吃蟒蛇奶长大的。

妈妈一直割了两年草,到第三年,她的孩子已长到三岁,也会割草了,每天帮助妈妈到荒坝野箐里割草。又过了几年,孩子又长大了些。这时候,大理海子里的大黑龙,丢失了一件珍贵的宝袍,

很着急,问它的婆娘说:“我的宝袍哪儿去啦?”

婆娘说:“我不知道!”

原来大黑龙的婆娘跟小白龙相好,她帮着小白龙把丈夫的宝袍盗走了。大黑龙找不到宝袍,一怒之下,把洱海的海尾堵塞起来,在海子里到处寻找。海子里的水不能流到外面去,水一天天涨起来。大黑龙在海子里为搜寻宝袍,兴风作浪。不知冲坏了多少田坝,淹死了多少百姓。无论大黑龙在洱海里怎样扰乱、冲淹百姓,小白龙却把宝袍藏起来,一声不吭。水越来越大,连下关的黑龙桥也被大水淹没了。

有一天,孩子从地里回来对妈妈说:“妈妈,你看大黑龙闹的人心惶惶,大家都不得安生。县城里贴出了皇榜,谁要能治服大黑龙,就有重赏。我要去治服这个大黑龙!”

妈妈见儿子这样冒失,心里很着急,想拦着不让走,可是孩子早抢到妈妈前面走了。

孩子来到县城,一把就揭了皇榜。司榜官见这孩子竟敢扯掉黄榜,举手就要揍他,看热闹的人连忙在一旁劝解说:“先不要打他,让他去见县太爷,看他到底咋样拿住大黑龙。”

司榜官把他带到县太爷面前来。

县太爷看这孩子长得精灵能干,心想说不定能够治服妖龙呢,便说:“小孩子,你这样小的年纪,咋能治服妖龙呵!”“能,只要我咋说,你咋依,就能治服妖龙!”“好,你咋说,我就咋依,你说吧!”“你只要给我打个铜龙头,两对铁爪子,六把尖刀,三百个铁包子,再蒸三百个面包子,还要扎上三只大草龙,我就准能捉拿大黑龙!”

县官依了他的话,把所要的这些东西都预备齐全了。

孩子戴上了铜龙头,手脚上都套上了铁爪子,口里衔着一把尖刀,背上缚着三把尖刀,两只手各拿一把尖刀。临下水前,他对众人说:“把三只草龙丢进海子里去,让大黑龙先跟草龙斗一阵,把大黑龙斗疲乏了再说。”

众人把草龙丢进海子里。大黑龙刹时就和草龙搏斗起来。过了一会孩子又吩咐众人说:“我下海以后,你们见海面上翻黄水的时候,就丢面包子;翻黑水的时候,就丢铁包子。我要是治服了大黑龙,你们就往水里丢一垛草皮;草皮飘到哪儿,就在哪儿给我盖庙子!”

孩子说完就跳下洱海,立即变成了一条小黄龙,在海子里和大黑龙斗了起来,水花溅起几十丈髙。大理的老姓,划着很多只木船,跟在水花后面助战。

小黄龙打饿了,海面上翻起了黄水花,它从水里伸出头来,张开嘴寻找食物,大伙就往小黄龙嘴里丢面包子。小黄龙吃了面傻头,越打越有劲。大黑龙一打乏了,海水上翻起了黑水花,它张开血盆大嘴,四下里寻找食物,大伙就往它嘴里扔铁包子。大黑龙吃进铁包子以后,肚子又饿又疼。小黄龙就这样和大黑龙打了三天三夜,大黑龙渐渐支持不住了。小黄龙身子灵便,趁大黑龙打得又饿又累,张嘴到处找东西吃的时候,就钻进大黑龙肚子里去了。小黄龙身上带着六把尖刀,在大黑龙肚里滚来滚去,大黑龙痛得在海子里直翻腾,海面上冒起了黑水。跟在浪花后面乘着木船助战的百姓,不断朝翻上来的黑水扔铁包子。大黑龙里外被夹攻,实在受不住了,向小黄龙苦苦哀求说:“小黄龙呵,你快出来吧,我实在疼不住了,肚子都疼成两半了!你出来吧,我走,让你在这里,我永远不回来了!”“你让我从哪儿出来呀?”“从我的肛门里出来吧!”“不行,人家会说是你解手把我解出来的!这是侮辱我!”“那么,你就从我彝孔里出来吧!”“不行,人家会说你擤鼻涕把我擤出来的。这是侮辱我!”“那么,你就从我的耳里钻出来吧!”“不行,人家会说你挖耳朵屎把我挖出来的。不行,不行!”“小黄龙呵,饶命吧,我实在受不住了,你从我的胳肢窝里爬出来吧!”“不行,不行!从那里爬出来,你会夹死我的!”“那么,你就从我的脚掌心钻出来吧!”“不行,不行!从那里钻出来你会把我踩死的!”

小黄龙在大黑龙肚里又滚了一阵,大黑龙哪里敌得住小黄龙的尖刀,它又向小黄龙苦苦哀求:“小黄龙呵,你快出来吧,我实在疼得忍不住了。你从我的眼睛里钻出来吧!”

后来,小黄龙挖掉大黑龙一只眼睛,从大黑龙的眼睛里钻出来了从此,大黑龙就变成了独眼龙,它从江风寺下面石岩上撞开个石洞,逃到怒江去了。大理坝子上的水也从这石洞里泄了出去,跟着大黑龙流走了,大理坝子这才露了出来。石洞上面的横石,像大石桥,人们便把它叫天生桥。

小黄龙治服了大黑龙以后,没再变成人回到岸上。他妈妈在海岸上连着一声一声地喊着儿子的名字,小黄龙藏在水里对妈妈说:“妈妈,你回去吧,我不能再跟你回家了!”

妈妈伤心地滴着眼泪说:“你不能回来也罢,可是你也应当露出头来,叫妈妈看你一眼呵!”

小黄龙刚把头伸出水面,妈妈一看不是儿子的模样,是一只龙头,立刻吓死了。

人们看见龙母被她儿子吓死了,都很伤心,就把龙母埋葬起来。葬完龙母以后,他们往海子里丢下一垛草皮,小黄龙变成了一条蛇,浮在一块草皮上,随着海水飘流到丰乐亭。大伙就在丰乐亭给小黄龙盖了一座龙王庙,在大理三塔寺的旁边,还修盖了一座龙母祠,以示纪念他们母子。

大黑龙逃到怒江以后,就在怒江住下。传说,大黑龙最恨大理

人。凡是大理人在怒江渡江,都不敢说自己是大理人,要是说了,就得翻船。因此,大理人都怕到怒江去,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话:“要到怒江坝,先把婆娘嫁”。

流传地区:大理

搜集地点:大理绿桃村

搜集时间:1957年

讲述:白族老太太

记录:李星华、杨亮才

在大理兰峰和三阳峰下面有一个村子,叫绿桃村。村子的前面有一面堂堂的镜子,那就是洱海神祠面前的临水亭了。在绿桃村旁边,有一条溪水,叫做双鸳溪。溪水从山中奔流下来,弯弯曲曲经过绿桃村和双鸳村,有许多小小的瀑布,冲起雪白的浪花,大石阻住溪水,就蓄成小小的池塘。绿色的浪涛,从大石中涌了出来,因此又叫绿涛村。

龙母就是这村里的一个砍柴姑娘,她本姓段,和妈妈住在一起,种着几亩薄田。那些田都在海边临水亭附近,年年涨水,年年都遭水淹。有一年,从腾越坎子凹的地方,来了一条黑龙,占据了下关,兴风作浪,海边的田地都被水淹了,连绿桃村都成了海子。人们遭了水灾,都到外乡去逃荒。母女俩没法逃走,只有每天到兰峰上去割草、砍柴。

有一天,她口渴了,看见山上的桃树,结着一个很大的绿桃,就把它摘下来,吃了下去。过了些时候,她觉得身体很不舒服,就告诉了妈妈。她妈妈也觉得有点稀奇。又过了些日子,她有孕了,感到很不好意思见人,天天躲着哭。她妈妈说:“你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姑娘,天天在妈妈身边,妈妈是相信你的。”

后来,她生下一个儿子,悄悄地把这个娃娃丢到深山里去。第二天,她偷倫地跑去看,儿子已经长大了,不闹也不哭,她很奇怪。第三天又去看,见一条大蛇盘在树上,含着食物,垂下头来喂养这个娃娃。她骇呆了,跑回家来。第四天又去看儿子,他已经长得像两三个月那样大,便把他抱了回来。不到三年,这娃娃已经长成十一二岁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