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秋声李世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21:07:23

点击下载

作者:彭维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济世秋声李世济

济世秋声李世济试读:

前言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政协组织人才荟萃,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界别有代表性、有社会影响力的杰出人士,为阅历丰富、成就斐然的政协委员立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2013年2月22日,中国政协文史馆举行委员传记中心成立仪式暨委员传记工作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在讲话中指出:“他们都是国内顶尖的杰出人士,他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一本书,一座挖掘不完的矿山。知人方可论世。他们的个人经历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历史的进程以及时代的风貌;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给后人无尽的启迪。”

从数以千计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精心选择传主,组织专门力量帮助他们收集“亲历、亲见、亲闻”的资料,挖掘他们的精彩人生并以传记形式出版,是新形势下创新和推进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举措。

文史资料特指人民政协征集的以“三亲”为特色的历史资料。1959年4月29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特地为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举办茶话会,“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人民政协汇聚了我国现当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科技、民族、宗教、华侨等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请他们口述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记述历史,是政协组织的优势所在,这些视角各异的记述可以在历史研究中发挥互相比较、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作用。文史资料的内容涵盖各个领域,能够具体、翔实、生动地展示历史的曲折进程,使历史如多棱镜和万花筒般呈现在世人面前。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级政协共有40多万人次参与这项工作,征集史料80亿字,编辑出版50多亿字,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延续了中华民族尊重历史、重视历史的传统,并发挥着“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

新的形势下,文史资料征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征集手段和工作成果也趋于多样化。中国政协文史馆将依据人民政协的界别特色,每年遴选一批政协委员,借助规范的口述历史手段,组织专门力量立传。这种由专门机构计划和组织委员传记写作,在文史资料征集工作中还是第一次。我们希望更多的政协委员能够关注这项工作。

向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人物传记是我们的责任。优秀的人物传记记录和反映了杰出人物的生活史和事业史,可以高扬探索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人性的力量,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目标。优秀的人物传记的写作,必须具备鲜明的立场、蓬勃的热情和采集第一手资料的功夫,能够从浩繁的资料中科学取舍和整理,再通过一定的表达技巧,达到吸引读者、教育读者、感化读者、提升读者的目的。为此,我们选择兼具专业素养和文字能力的作者,能够将传主亲历、亲见、亲闻的历史写成彰显个性色彩和具有丰厚内涵的传记,使读者能够从传主的人生阅历、奋斗和体验中得到借鉴和启示。但愿我们的努力能得到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读者的认可。中国政协文史馆2014年6月世济济世心程韵韵长流(代序)

李世济,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派艺术传人。曾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艺术指导委员会顾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世济历任第五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

1933年5月4日李世济生于苏州,长于上海,祖籍广东梅县。1938年开始学戏,曾得到赵桐珊、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先生指点、传授,主习青衣。1945年,拜程砚秋为干爹,演出程师亲传剧目《贺后骂殿》,一举博得“小程砚秋”的美名。1953年,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肄业后组织“李世济剧团”巡回演出。1954年至1955年间,获得梅兰芳先生的指点亲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京京剧剧团,获得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先生提携,合作演出《桑园会》《三娘教子》《朱痕记》《法门寺》《审头刺汤》《南方来信》等剧目,多次为中央领导同志汇报演出。1957年,李世济随程砚秋先生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受教颇多,并获得银质奖章。“文革”期间潜心修艺,1972年至1977年,在中央“五七”艺校担任京剧教员。1977年复出后致力恢复传统剧目演出。1978年,调入中国京剧院,全身心投入对程派剧目的整理复排、移植改编及新创剧目排演。晚年主要致力于程派艺术传承,人才培养,课徒授业,传艺不息。

程派艺术是一条活泼欢腾的河,从过去流向未来,从不停滞,李世济自幼得程砚秋亲传,透悟师恩、行艺江湖,她是清醒的思考者,懂得寻门而入,破门而出,以严肃的态度继承程派,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创新,她是坚定的实干家,用尽毕生精力,解读程派精妙,她打开了程派新局面,展现了程派新气象。李世济的常演剧目众多:恢复型的《锁麟囊》《荒山泪》《六月雪》《贺后骂殿》《春闺梦》《牧羊卷》《王昭君》《玉堂春》《游龙戏凤》《法门寺》《三击掌 武家坡 大登殿》《龙凤呈祥》,改编型的《文姬归汉》《梅妃》《碧玉簪》《祝英台抗婚》,移植改编剧目《陈三两爬堂》,新编历史剧《则天武后》及现代戏《南方来信》《党的女儿》《刑场上的婚礼》《刘三姐》等。李世济继承流派,道法先人,不但继承了程派的经典剧目,更继承了程派艺术不断创造,勇于革新的精髓,新时期以来,她演出的这些剧目无不呈现新面貌:几百场《锁麟囊》的演出风格独特,芳华永驻;《文姬归汉》突出民族团结的主题,新增“送儿女”唱段婉转深情,成为广为传唱的压轴曲目;《梅妃》强化家国气节,营造古典意境,是一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移植改编剧目《陈三两爬堂》汲取地方戏、民间音乐之长,在程派艺术与民间艺术的结合上做出了可喜的尝试,唱腔既保留了程派的风格,又丰富了程派的表现力,成为李世济艺术长卷中极有亮色的一笔,堪称“新程派”经典;新编历史剧《则天武后》立旨“改革”,结合程派艺术人物塑造的艺术特点,在剧本上抓住主要人物的情感线索,成功地以程派艺术塑造了一位独特女政治家的形象;现代戏《刘三姐》运用民歌元素,富有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南方来信》音乐构思完整,其唱腔是在现代戏中运用流派唱腔的有益尝试;京歌作品《蝶恋花·答李淑一》贯穿传统与现代,既保持了古典风韵,又勇于探索出新,是一首广为传唱的作品。李世济勤于思考、善于研究,推出的一系列作品,发展了程派艺术。

李世济和自己的生活伴侣、艺术知音,也是杰出的京剧音乐家唐在炘一起,在吸取程派艺术精华和尊重其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关注时代发展,尤其面向青年观众审美需求,对发扬程派艺术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对程派艺术进行了审慎的精心整理与发展,尤其在声腔艺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做出了卓越的独特贡献。李世济天赋亮嗓,音域宽广,高低驰骋,自由灵动,唐在炘一方面对程派剧目中原有的唱腔进行了加工润色或较大修改,一方面又为一些剧目重新设计,进行新的创作,在以其为中心的经过独特训练的“京剧第一交响乐队”的伴奏下,李世济发挥自身嗓音条件,糅合各种声乐技巧,演唱含蓄中见轻灵,沉郁中藏隽秀,将程派唱腔表现得更加丰富细腻,于凝练幽咽、华美典丽中呈现出清新流利、明朗洒脱的“新程派”品格。

李世济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她政治敏锐,追求进步,主动学习、理解和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作为党员艺术家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把政治思想觉悟融入艺术实践,全身心投入到她所热爱的京剧事业当中,为了京剧事业无私付出。八九十年代,可谓李世济的艺术全盛期,她响应号召,承接承包团,作为团长主抓业务建设,培养青年人才,关心团员生活;作为主演,她的戏份最大,演出场次最多,任务最重。退出一线舞台后,李世济关心剧院业务建设,常常到排练厅给演员抠戏,亲临剧场观看连排、彩排,现场指点演员、乐队。剧院青年业务人员考核,李世济带病担任评委,为剧院人才建设严格把关。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李世济不顾病体,坐着轮椅前往杭州参加大型交响京剧演唱会《壮丽航程》的演出,演出前摔坏尾椎骨,“愣站着”圆满完成演出。李世济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热爱京剧,为京剧事业不惜奉献的崇高精神。

李世济从艺70余年,其艺术人生与程派艺术息息相关,与京剧事业血肉相连,她善于传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她与唐在炘相伴一生,痴爱京剧,是程派艺术长河中迎风破浪的扬帆人,是程派艺术长河中永恒的灵动浪潮。  第一篇 济世人生本于戏弄瓦之喜名曰世济

1933年5月4日,姑苏城外钟声阵阵,夜半渔舟枫火点点,一女婴呱呱降世于绿柳拂堤之夏。祖父李维源学而优则仕,曾在朝为官,后在国民党担任过官职,标准的书香门第,娇滴滴的女孩子曾用名李盈之,后又偏得了个大气磅礴的好名字——世济,少了江南女子的弱柳扶风之质,旖旎温婉之情,多了率真大度之性,普爱济世之心。

水霭氤氲、雾失楼台的苏州前门,一栋三层小楼外满眼碧绿的菜畦,5岁不到的李世济扯着母亲黄斐安的衣襟遛到菜地,和家人一起采摘尚叫不出名来的各样新鲜菜蔬。记忆深处还有做麻将用的长条竹牌,铺满楼前曝晒。善心的菜农们开着玩笑赠给了黄女士一条,用以威慑不听话的孩子。孩子们见了竹条,心理自然是恐惧的,但黄女士是极温柔贤良的女子,在李世济的记忆中,母亲从未动用过这结实的竹条,隔着八十年往回看,浮现的还是那畦生机盎然的碧绿菜地和母亲温婉可人、馨香恬美的笑意。李世济外祖母

1937年,烽烟四起,抗战全面爆发,江南水乡原本平静惬意的生活转瞬而逝。4岁多的李世济跟随家人来不及告别葱茏的菜园,来不及告别温暖的三层小楼,甚至连大人也来不及带走一片威慑孩子们童心童趣的麻将竹片。母亲带着李世济和她的大弟弟、小妹妹、刚出生的小弟弟坐着缓慢的、憋闷的、异味熏天的火车逃往上海。分娩不久的母亲一手抱着小儿子,一手拖着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坐在火车座位间的桌子上,后背冲窗,忧愁无限。孩子们围着母亲,挤成一团。矮矮的李世济勉强坐在一个小小的饼干桶上,晃晃荡荡、昏昏沉沉地熬了不知多少时间,懵懵懂懂地逃离了苏州,来到上海。

逃亡的一家人暂时寄住在叔叔家,生活窘迫不堪。李世济一天到晚就坐在随行带来的那只小饼干桶上。没多久,小妹妹熬不过非人间的折磨,死于痢疾。寄人篱下一段时间后,父母终于托人在愚园路租了一处弄堂房子,一大家人在三间房外加一个亭子间里落脚。李世济跟着姑妈、姨妈以及母亲的一个同学住一间,房里两张大床,一张归李世济和姑妈,一张归姨妈和母亲的同学。父母带着弟弟、妹妹住一间,十口人挤在一处。逼仄的弄堂,狭窄李世济与弟妹李世济与弟妹:李世民、李世腾、李世济、李世汶李世济与妹妹李世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