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乐动起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21:50:17

点击下载

作者:柳晶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怎样快乐动起来

怎样快乐动起来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霍去病组织踢球震军威

那是西汉时期,汉朝北部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侵扰。匈奴进犯汉朝边界,不断掠夺人民财物,杀戮汉族官吏百姓,使边疆一带百姓不得安宁。

霍去病是西汉名将,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他小时候就十分仰慕将军率兵打仗,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杀向战场,为朝廷立下战功。在他18岁那年,他亲自到汉武帝面前请求出征。

汉武帝见霍去病少年有志,胆识超凡,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赐封他为剽姚校尉,霍去病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很快便率军开往前线,首战告捷,立下了赫赫战功。

消息传到汉武帝那里,武帝十分高兴,对霍去病的军事才能更加赏识。霍去病先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霍去病率兵多次打胜仗,除了他有超人的胆略、勇武等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重视通过在军队开展体育活动,来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和鼓舞将士的士气。

有一次,霍去病在边塞与匈奴作战。一天,他在朦胧的月光中巡视军营时,发现因为军中缺粮,战士们情绪很消沉。这怎么能够打胜仗呢?霍去病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霍去病让军队中的工匠用皮革缝制了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了毛发。再命令士兵在宽阔的荒野上修了一个球场,又在球场上挖了些坑,并规定谁把球踢进坑里谁就获胜。

随后,霍去病把将士兵分成若干个队,又把球分给球队,组织各队进行比赛。为了使将士们都能参加这项体育活动,他亲自带头同将士们一起奔跑、欢笑。哪队踢胜,他就奖给酒肉以做鼓励,使这项活动搞得生动活泼。

这下不但锻炼了战士的身体,还激发了将士的士气,也培养了将士们勇敢拼搏和团结一致的精神。当军粮运到的时候,霍去病率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将士英勇善战,奔袭一千多里,渡过居延水,征服祁连山,俘虏了匈奴五个王,歼敌三万多人,使匈奴单于军队减少了十分之三。

霍去病战战告捷,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不但守住了边疆,夺回了河西走廊,切断了匈奴和羌的联系,控制了河西地区,还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实现了从西面包抄匈奴的战略计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西战役”。

这次战役的重大胜利,使气焰嚣张的匈奴遭到沉重打击,也使汉朝西北方面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霍去病因在这次战役中战功卓著,武帝下诏褒奖了霍去病,并封他为冠军侯。

华佗创编健身“五禽戏”

华佗是东汉末期的著名医学家和药学家,同时又是我国医疗体操的创始人。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到外地游学,钻研医术。有些名人荐举他做官,他拒绝了,他立志当个医生,为人民解除病痛。

华佗一生行医的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深受群众的尊敬,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为擅长外科手术;施针用药,简而有效。

华佗针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这反映了公元2世纪时,我国医学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方面已有相当成就,华佗也被认为是世界上应用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首创者。

华佗不仅精通麻醉术和各种医术,还懂得锻炼身体是积极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一次,他在书房里读书,看见有个孩子抓着门闩来回荡着玩,他由此联想起古书上说过“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他想,大多数疾病都是因为气血不流通而发生的,如果人体也经常活动,让气血畅通,不就能保持身体健康,也就不容易得病吗?

从此以后,华佗每天早早起来,在庭院里做些活动,伸伸胳膊,抬抬腿,弯弯腰,扭扭脖子。他看书诊病坐得久了,也站起来活动活动。他觉得活动以后,身体很舒服,精神清爽。

有一天,华佗有些不大舒服,好像着凉感冒了,他活动了一会儿,身上微微出了些汗,过了几个时辰,就头也不痛了,身体感到很轻松。于是,他一有空就研究活动身体的方法。

华佗参考了以前的“导引术”,自己编制了一套养生健身的拳法。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引导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华佗在肯定导引养生理论的同时,又在实践中创编了一套“五禽戏”。“五禽戏”又名“五禽气功”“五禽操”“百步汉戏”。他的五禽戏属保健体操。

华佗说,他的“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恰而汗出,体轻便而欲食”。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时,多是俯伏在地上进行,活动量大。练虎戏,学虎之刚健、勇猛。常练可以长气力,粗四肢,使肌腱、骨骼、腰髋关节功能加强;练鹿戏,动作舒展,引伸筋脉,可固肾腰;练熊戏,步履沉稳,血脉流通,可开阔心胸,增强记忆力;练猿戏,纵跳自如,手脚轻便,健脾胃;练鸟戏,仿鸟之轻起轻落,可提高平衡机能,增加肺活量。

华佗编成这套健身体操五禽戏之后,他每天坚持操练,使他一生精力充沛。他晚年在许都做侍医时,他的徒弟吴普从远道赶来探望他。吴普见到自己阔别多年的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还是那样谈笑风生,耳聪目明,百疾不生,童颜鹤发。于是,吴普便向华佗求教健身之道。

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当经常运动,这样,胃肠产生的养分才能被身体各部分充分吸收,血脉才能畅通无阻,同时又能预防疾病。你知道户枢不蠹的道理吗?人的身体也只有经常锻炼才能永葆健康,我们当医生的,不但要给人们治病,还要经常向人们介绍锻炼身体、防病健身的方法和道理。所以我编‘五禽戏’,几十年坚持操练,收益很大。这就是我老而不衰的原因。”

吴普恳求老师将“五禽戏”传授给他。华佗讲了虎跃、鹿驰、熊奔、猿攀、鸟翔的基本动作要领,将这套“五禽戏”详细地教给了吴普。从此吴普牢记华佗的教诲,坚持长年练习,从不间断。

吴普的身体也渐渐强壮起来,到老的时候,他与同龄的老人相比,耳聪目明,牙齿坚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他年近八旬还能云游民间,为民治病。吴普一直活了90多岁,是个名副其实的长寿老人。《后汉书》说,华佗因之“年且百岁而有壮容”。他的弟子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足见“五禽戏”健身作用之大。

岳飞依靠练武强兵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家世代务农,他出生那年,黄河决口,家乡闹了一场水灾,家里生活很困苦。他从小刻苦读书,尤其爱读兵法,酷爱习文练武。

在当时,宋朝常遭到北方女真族的侵扰,岳飞便立志要练好身体,学好武艺,赶走金兵,平定天下。他力气大,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拉300斤的大弓。后来,他听说同乡老人周侗武艺高强,是当时著名的武术大师,岳飞就拜他为师,刻苦学艺。

岳飞在学艺期间,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到树林中去练武。舞剑弄枪,举石锁,练臂力,拉弓射箭。每次都要练得满身大汗方才罢休。无论严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由于岳飞勤学苦练,所以,他身强体健,武艺超群,并独创了后来名震天下的岳家枪法。他学得一手好箭法,射箭能左右开弓,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周侗十分欣赏岳飞的才能,他把自己的武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岳飞。

后来,金兵大举入侵,岳飞投军参加抗金队伍,打仗十分英勇,多次立功,被升为八品秉义郎。他在宗泽帐下时,一直保持着“每出必捷”的记录,所以又被宗泽提升为统领。

那是公元1129年,金兵渡江南犯,宋兵闻风而逃,只有岳飞率部英勇抗击。在公元1130年4月的一次大战中,岳飞率兵奋勇拼杀,结果杀得金兵大败,金兵被歼3000余人,横尸15里,一举收复了建康。

由于岳飞战功赫赫,又被提升为镇抚使。1134年,岳飞率兵北伐。在他渡江时,发誓说:“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歼敌数十万,取得了北伐的胜利,岳飞再立战功。到他32岁的时候,已经从一个普通将领提升到节度使的地位,跟当时的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并驾齐驱了。

岳飞平时十分注意练兵,部队休整的时候,他也带领将士穿着铁甲冲山坡,跳壕沟,要求像打仗时一样严格。有一次,他儿子岳云在骑马冲山坡的时候,因为战马失足,摔倒在地。岳飞知道了,狠狠责打了岳云。别的士兵看到主将对自己儿子也这样严格,就格外认真操练了。

经过严格训练,岳家军将士士气旺盛,作战勇猛。他每战必胜,靠的是什么?除了他带兵有方、作战勇猛之外,他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和苦练武艺,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岳飞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超群的武艺,让他身先士卒,率众冲杀是不可能的。

戚继光强调体质训练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他出身将门,曾祖父曾经臂力过人,和猛虎战斗过;父景通,曾任都指挥使,武艺精熟。戚继光武举出身,17岁以世萌袭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公元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任参将,抵御倭寇。此时,他见旧军素质不强,到义乌招募农民矿工,编练了一支“戚家军”作为抗倭主力。他练兵有方,士兵身体素质好,武艺高,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连战告捷,屡破倭寇,从而解除了东南倭患。

那是公元1567年,戚继光被调至北方,镇守北方要塞蓟州。他严格训练士卒,并制定了一套守边方略,并修筑和改建了部分长城。后又被调离蓟州,至广州任总兵,不久即遭排挤而解甲归乡。

戚继光治军30多年,他十分重视军事体育,善以武艺强兵,并总结了一套武艺训练的经验。他的军事体育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军事训练和武术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戚继光在武术训练方面的思想与明代名将俞大猷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十分主张武艺训练重实战,讲实效,反对“花法”“虚套”,提倡“对打”“对练”,反对脱离攻防的“单练”。尤其强调体质全面训练,主张“练心之力”“练手力”“练足力”“练身力”。

在此基础上,戚继光提出“因材授器”等原则。这种既强调体质“全面训练”,又主张“因材授器”,因人而异,把古代武艺训练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这是他对中国武术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

戚继光所说的“因材授器”,就是因其材力授习武艺。他主张让将士结成一个作战小组。这样就形成一个组织严密,长短兵器选用,刺卫结合的战斗小组。经过严格训练,战士各有专长,又能紧密配合,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了。

当每个人的训练项目确定之后,戚继光又对训练提出“从严从难,赏罚分明”的要求。他除了要求一般的身体训练外,还对各种军事武术训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比较检试。初试定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则。这样严格要求,又配以赏罚,其战士军事武艺日新月异。

戚继光不仅在武艺训练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大胆改进,为中国古代培养了一批武术人才,而且在武术研究上也卓有创见。他在《纪效新书》的“长兵短用篇”“比较武艺赏罚篇”和“拳经捷要篇”中,对中国武术提出了许多精辟论述,详细记述和分析了当时的武术状况,提出了枪、棍、拳、刀的各种诀要,对总结和发展古代武术做出了贡献。“拳经捷要篇”记载有宋太祖32势长拳、6步拳、猴拳、囮拳、温家72行拳等。他提出练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的技术要则。

同时,戚继光根据当时流传的拳种,博采16家之长,编制了“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的32势。他认为“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

戚继光提出了“其拳也,为武艺之源”的论断,并大力提倡各种拳法“兼而习之”,以达到“上下周全”“首尾相应”的全面技能。他所有这些武术思想,对中国武术和军事体育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戚继光平生著述十分丰富,除了诗文集《止止堂集》之外,其他多数为兵书,其中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影响最大,一直被兵家奉为必读之书。他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独到见解。

霍元甲习武健身

霍元甲是清末著名武术家。他出身武术世家,祖传武艺叫作“迷踪艺”,也叫“秘踪拳”,在北方享有盛名。他除了精于家传的迷踪艺外,并益以内功,旁参各派,得技击之精髓。

传说霍元甲“体软如绵,骨坚似铁”。可是,他在小时候身体却极其瘦弱,常受年纪比他小的孩子欺负。他父亲霍恩第担心霍元甲日后武事不济,认为他不是一个可造之材,干脆不让他学武,免得日后被他败坏了霍家迷踪艺的名声。

谁知霍元甲却是个有志的孩子,每当他父亲教他几个兄长武艺的时候,他就在一旁认真观摩,潜心揣度,细心领会,然后再独自躲在家中的枣园里发奋苦练。

霍元甲从12岁到24岁,整整12年,终于练出了一身高超的武技,武艺超出了兄长。起先他还不很出名,直到有一次他一举击败几名气势凌人、上门比武的好手,这才崭露头角。

霍元甲父亲见儿子武艺长进很快,内心非常高兴,从此更加悉心传授,遂得家传七代绝技“迷踪艺”。他得到父亲的系统指导,再加上他自己的刻苦习练武功,他的武技发展更快了。

那是有一天,霍元甲在天津曲店街经营怀庆药栈,当地人为了试他的力气,有一天半夜里,花了很大的力气把两个数百斤重的压路石滚堵在药栈门口,看霍元甲怎么办。

第二天清晨,霍元甲看到后,伸出腿来一腿一个,毫不费劲地把两个石滚踢到老远。霍元甲的勇力从此出了名。

霍元甲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国家与人民倍受列强凌辱。霍元甲身怀绝技,待人非常谦恭,但是对于外国人藐视我国民众的言行却丝毫不能容忍。

那时,有个俄国大力士去天津卖艺,能够力担千钧,扭断铁链,在广告中自称为“世界第一大力士”,并讥讽我国为“东亚病夫”,其气焰十分嚣张。

霍元甲得知后怒不可遏,奋臂而起,前往演技场,愿以“东亚病夫”的身份与这个“世界大力士”一决高低。色厉内荏的俄国力士终因慑于霍的威名,不敢与霍较量,第二天就收起“天下第一”的招牌,灰溜溜地离开了中国。这件事轰动了天津城,当时各报均有记载,国人得知后无不感到振奋。

1909年,霍元甲应友人之召,前往上海,去会另一西方大力士奥比音。那时候,上海正是冒险家的乐园,帝国主义分子在这块土地上作威作福,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奥比音在南京路张氏味莼园献技,吹的牛比俄国力士还要大。

可是,当奥比音与霍元甲会面时,却一下子被霍元甲的威武气概慑服了。在订立比赛规则时竟提出不准用拳击,不准用指戮,不准用足勾等荒谬条件,使人一眼就看出“大力士”已经气馁。果然,条件刚订好,没有等到正式比赛,不可一世的奥比音竟悄悄地卷起铺盖前往南洋献丑去了。

霍元甲有了这一番经历,目睹中国人倍受外国人轻视的情景,他痛切地感到,要改变这种状况,仅有他一个人强没有用,要人人都健壮才行,于是,他慨然有提倡体育之志。

霍元甲还志愿要打破武术界守秘的陋习,把世代家传的迷踪艺公之于世。就在这一年的夏季,霍元甲在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下,在上海闸北王家宅创立了“精武体操学校”,以教学武术为主要活动。在此基础上,1910年发展为“精武体育会”,简称“精武会”,霍元甲任技术主任。

可恨的是,精武会创立伊始,霍元甲就遭到了外人的暗算。当时日本有个著名的摔跤队,风闻霍元甲名声,特地推选出十几名好手,专程来上海找霍元甲比武。双方找好公证人后,比赛正式开始。日本驻沪领事也到场。

日本好几名队员都败在霍元甲的门人刘振声手下。日本人恼羞成怒,竟一拥而上围攻霍元甲。可是,他们哪里是霍元甲的对手呢?只几个回合,对方纷纷倒地,多有肤裂骨折者。由于赛前订好条约,公证人持之以理,对方才没有话说。

霍元甲当时正患咳症,在宴会间,日本浪人介绍了一个名叫秋野的医生为他治病。霍元甲生平以正直待人,对此毫不置疑。谁知霍元甲服药后病情突然恶化,四肢抽搐,再也无法挽救。后经化验证实,霍元甲所服的是一种剧毒烂肺药,那几个日本浪人也立即销声匿迹地躲藏起来了。

一代英杰霍元甲,就这样离开了人间。但是,霍元甲习武健身强国的精神,是十分值得后人传扬的。

彭德怀的篮球表演

彭德怀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出身贫寒,当过放牛娃,做过苦工,广泛地接触了工人、农民,对工农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体验和同情,使他十分痛恨当时的社会,决心为工农大众寻找出路。

那是1915年,彭德怀因为带领农民抢了一家地主的存米而逃离家乡,他投入了湘军,开始了他终身的戎马生涯。他一生身经百战,被称为“常胜将军”。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率军打仗,屡建战功。

彭德怀既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又是一位体育爱好者。他平时十分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机会锻炼身体,他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为他以旺盛的精力投入繁重的国防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身体基础。

人们传诵彭德怀锻炼身体的佳话很多,在这里只向大家讲一段他练习打篮球的故事就足了。那是在太行山抗日战争时期,处于紧张的战斗间隙,有一天,部队休息时,只听一个战士高声吆喝道:“快来看呀,彭总要表演打篮球了!”

人们从四面八方的驻地跑来观看,只见彭老总脱了外衣,系紧鞋带,光着脑袋上场了。他同场上的其他队员一样,打得很认真,积极跑动,简直就像一头奔跑的豹子一样。突然,同队有一名队员传给他一个球,他伸出两手去接球,但是球脱手了,一下子打在他的鼻子上,惹得场上队员和场外的观众都哈哈大笑,他自己耸耸鼻子也乐了。

从这次比赛中大家才清楚,原来彭德怀并不怎么会打篮球,他是一边打一边学。由于刚学打篮球,有些规则不熟练,动作不协调,常常引人发笑。所以,有些战士一听说他要打篮球了,就调皮地说这是“篮球表演”。

是的,那时候,彭德怀篮球打得水平是不高,但他有一股子锻炼热情,他报着以锻炼为目的,不论什么样的强手他都不畏惧,只要有机会上场他就上场。他相信,只要自己经过努力锻炼,一定能学会打篮球,而且能打好。

彭德怀过去并没有打篮球的基础,他出身贫苦,根本没有机会学习什么正规的锻炼项目,但他不迷信,不怕难,不怕别人笑话,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抽空学习了武术、篮球、网球等多种体育项目,而且越来越熟练,身体也越来越好,五六十岁时,他还和青年人一起爬山,很多青年人都爬不过他。

经过刻苦锻炼,到后来,彭德怀打篮球的技术已相当不错了。人们再看他打球,就常常十分敬佩地说:“彭老总这回是真正的表演啦!”

彭老总爱好体育活动,重视锻炼身体,使他身体一直很健康。美国朋友斯诺在他著作《西行漫记》中,曾以惊叹的口吻这样描写彭德怀: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他的身体极为健康。

彭德怀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常常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这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同志的关心和照顾,把困难留给自己的高尚品德,另一方面也说明,彭老总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放过锻炼身体的机会,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从渔行童工到乒乓冠军

容国团生于广东省中山县,从小长在香港。他在1959年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获得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容国团自小生活在香港的贫民区稍箕湾,过着穷孩子的生活。世上哪一个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更何况容国团又是独苗苗?家里苦撑苦挨,支持容国团上学。

可是,上到第七年时,父母亲就再也供不起学费了。13岁的容国团在最需要长身体、长知识的金色年华失学了,一头钻进了充满辛酸和血腥的鱼行,起早摸黑地重复着搬鱼捡鱼、跑腿打杂的重体力劳动。

屋漏偏逢连阴雨,超强度、超负荷的劳动,又脏又黑又恶劣的环境,使未成年的容国团又和他父母一样,染上了可怕的肺结核。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志气大。”容国团不甘困苦,不甘自弱,他顽强地在苦海中游戈,在苦海中前进。容国团从小喜欢乒乓球,在学校念书时,就对小小银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了渔行童工后,无论多忙多累,一有机会,他就像小鸟出笼一样,到父亲所属的工联会俱乐部的“康乐馆”去打乒乓球。

在“康乐馆”,容国团完全换了一个样,他跳,他蹦,他喊,他笑,他认认真真地练球,他认认真真地打球,仿佛要用打球打去世间的不平,要用打球打出自己人生的快乐……

容国团是个打乒乓球的天才,由不会到会,由输到赢,由小胜到大胜,由大胜到全胜,他很快在“康乐馆”显露了自己的乒乓球才能,成了“康乐馆”里的冠军。同时,容国团在“康乐馆”里得到了工人叔叔的爱国主义教育,播下了热爱祖国的种子。

1954年10月1日,香港工联会组织了一次庆祝国庆乒乓球表演赛,容国团兴高采烈地参加了。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次比赛会给他带来麻烦,渔行老板勃然大怒,大发雷霆,非要容国团写“悔过书”。

倔强的容国团理直气壮地拒绝了!他愤慨地回答老板:爱国何罪?脑袋掉了也不写。当时,不写“悔过书”就意味着丢掉饭碗。深知儿子心愿的父亲非常理解儿子,亲自陪着儿子从渔行里取回了行李。工联会十分同情容国团的处境,先在一家零售店给他找了个记账员的工作,后来又特地安排他到“康乐馆”工作,每天晚上陪会员打球。天无绝人之路,容国团终于大旱逢甘霖,开始了自己喜爱的乒乓球生涯。“有志不在年高”。容国团的乒乓球技艺飞快进步,很快对香港的一流乒乓球选手形成了威胁,成为香港的“乒乓童星”。

但是,在香港这个金钱世界、权力世界里,穷孩子往往受到歧视,在香港组团参加亚洲乒乓球锦标赛时,团员名单中原本有容国团,可在上飞机前,出乎意外地被人换掉了!而有些需要人陪衬的“机会”却又不知不觉地来到了。那是1956年,日本乒乓球队参加第23届世界锦标赛后到香港访问比赛,有人安排容国团和刚刚获得世界男子单打冠军的乒坛泰斗获村伊智郎对阵。

面对这种安排,17岁的容国团泰然处之,他对替他担心的父亲说:“我是缸瓦,他是瓷器,我不怕他。”

初生牛犊不怕虎,容国团沉着应战,遇强不慌,把握机遇,奋勇拼搏,竟以2比0的绝对优势大胜世界冠军,旋即轰动香港,轰动世界乒坛。

1957年,容国团又代表工联会参加全港比赛,他一鼓作气,一胜再胜,连夺团体冠军、双打冠军和男子单打三项冠军,一跃而成香港体坛明星。

从渔行童工到乒乓球冠军,容国团在香港成功了!这是一种艰难的崛起,但容国团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拼搏精神取得了成功。

由于渔行老板的反对使容国团更加坚定了继续打球的决心,最后终于获得了惊人的成功。正如那句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乒乓界的小精灵邓亚萍

邓亚萍是河南省开封市人,是集奥运会、世运会、全运会冠军为一身的“大满贯”运动员。她出生在一个乒乓球世家。父亲邓大松打得一手好乒乓球,曾横握球拍,夺得中南六省冠军。母亲蔡荷珍,也是个乒乓球迷,郑州国棉四厂的文体活动积极分子。

邓亚萍4岁半就开始上台打球。练球时,脚下垫了个小凳,案上只露出个小脑袋。一般4岁半的孩子,正是淘气和撒娇的年龄,而小亚萍却选择了她的终身事业。

碰上训练场地没有空台,爸爸就让小亚萍拾球,十、百、千、万次的拾球,培养了小亚萍对乒乓球的感情。晚上回家,小亚萍还是练球,练徒手动作,练习步伐。没有球台,对着墙推打。一个小球拴在线上,悠悠地悬在空中,练手感,练眼力,练敏捷。小球是亚萍心中的太阳,永远放射着令人着迷的光彩。

爸爸发现小亚萍来到人间就是为了打乒乓球的。她对天天千篇一律的严格训练,从不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觉得新奇有趣。乒乓球已是小亚萍的第二生命。

7岁,小亚萍进入业余体校,进步显著。她横拍上阵,捷报频频。后来,她拜在郑州市女子乒乓球教练李凤阳门下,技艺迅速提高,脱颖而出。

10岁那年,小亚萍进了市体委乒乓球队,又投到著名教练李凤阳门下。李凤阳教练是乒乓宿将,懂得怎样训练她的得意门生。根据小亚萍个子小,胳膊短的先天不足,李凤阳为她设计了“快、怪、狠”的打法。

李凤阳教练的训练是严厉的。为了练力度,练灵活,小亚萍要身负十几斤重的沙袋,腿上绑数斤重的沙袋左右移动,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直练得小亚萍浑身酸痛,有时连床都上不去,碗也端不起来,可她从不叫苦。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小亚萍咬牙练着……这一年,她勇夺全国“跃进杯”。11岁时,她夺取了中南九省女子单打冠军。1986年10月,全国锦标赛在郑州举行,机遇在向小亚萍招手。

当时由于河南省乒乓女队的主力因病不能上阵,教练无奈,只好横下一条心让亚萍上阵。

1986年10月31日,河南省体育馆里10号球台上,一边是英姿飒爽的23岁的世界冠军耿立娟,一边是其貌不扬、名不见经传、身高1.41米,年仅13岁的河南小将邓亚萍。这简直像一幅妙趣盎然的漫画,反差实在令人吃惊。

比赛开始,只交手几个球,乒坛强将、久经沙场的耿立娟隐隐感到对面的小妹子出手不凡,绝非寻常之辈,她调动全副精力,使出浑身解数,攻势凌厉,势如破竹,比分渐渐拉大,耿立娟遥遥领先。

赛球中途,局势竟然发生了急剧变化,耿立娟连连失分。小亚萍像一个小精灵,她挥洒自如,搓球、攻球、弧圈球、变线球……样样皆快、怪、刁,凶狠而准确,迅猛而飘逸。咬出一分、挤出一分、杀出一分、抢出一分……比分扶摇直上,小亚萍转败为胜。

小亚萍人小心大,胸中不乏谋略,她麻痹丽娟,使其上当,后发制人,一分不让。耿丽娟深悔上当。她有些招架不住了,连连失误。对面的小妹子,像是什么精灵幻变出来的,她在施展法术,打过来的球扑朔迷离,变化莫测,使她眼花缭乱,难以应付——所有的招式,全都失灵了。小亚萍愈战愈勇,在乒坛上实属罕见。

小亚萍从此走向世界。1988年,她荣获全国城运会女子单打冠军,同年,她又获亚洲杯女子单打冠军。

1989年,获全国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同年又获世界锦标赛女子双打冠军;1990年,北京第11届亚运会上她夺得三枚金牌,一枚银牌。

11届亚运会后,她马不下鞍,衣不解甲,西征欧洲的苏联、南斯拉夫和法国。三大战役中,中国女子乒乓球队共获12枚金牌,她独自得了11枚金牌,1枚银牌。

以后又在多次的乒赛中,频频摘冠。

“乒坛鬼才”刘国梁

刘国梁于1976年出生于河南,在做乒乓球教练的父亲刘占胜的培养下,天赋极佳的刘国梁很快便在乒乓界脱颖而出。

那是在1991年中国男子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团体降到第7名,男单未进前8名,中国乒乓球运动水平处于历史的低谷之时,年仅15岁的刘国梁进入了国家乒乓球队。

第二年刘国梁便在与如日中天的瓦尔赛内尔的公开赛中一举成名,这一成绩震惊世界,他的一鸣惊人更是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一时之间大家对之寄予了他很大希望,他也成为这个时期最优秀的选手之一,而这时的刘国梁了可谓是少年得志。

在成绩面前,刘国梁并没有自满,更没有止步。他始终瞄准乒坛的最高水平,向强手学习,向高标准奋进。被誉为“乒坛鬼才”的他仍坚持着不断地创新与改革,且充满信心,他说:“改是肯定要改,不改没出路,不管这次改革能否成功,我要试一下,就算不成功,也好为后面的正胶选手探探路,为他们总结点经验,做个铺路石也不错,不过我希望自己能拿个大球冠军,为自己划上个圆满的句号!”

之后刘国梁又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上果然获得胜利,打了个翻身仗;后在所参加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中,他没有自满,依然发挥出色,在同队友王涛会师决赛后,他面对极少战胜过的对手,也处处求变在先,终于成了奥运男单冠军。

一帆风顺的刘国梁,之后同队友孔令辉又一起赢得了男双冠军;同年,又获得了第17届世界杯男单冠军;1999年在第45届世乒赛上,23岁的他获得了男子单打冠军、双打冠军,终于圆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了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的大满贯冠军,达到了他运动生涯的最高峰。

2003年,27岁的刘国梁正式出任为国家男子乒乓球队主教练,他很快进行了角色转变,谦虚好学,勤奋钻研业务,积极摸索总结训练方法与经验,并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陪队员加班加点。做就做到最好,这是刘国梁的性格。

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刻苦的努力与付出。小时候的刘国梁从没有放松每一刻的训练,不放过每一个技术的遗漏。每一个动作他都严格要求自己,每一次他都忍受着痛苦,即使胳膊练肿了,他也依然要坚持下去。每天几千米甚至上万米的跑,使脚掌磨出了血泡,但垫上海绵继续再练,从不间断。

刘国梁训练所用的球拍的球板和手柄上都已被他磨出了深槽和指印坑。正是有了这种“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才成就了刘国梁,并使得他能够在乒乓球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世界第一技术”王励勤

王励勤出生在上海,他生长在“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家庭里。在家里是妈妈说了算,是外是爸爸拿主意。说起当初为儿子取名,妈妈王月华说:“他姐姐跟爸爸姓李,他跟我姓,这样‘公平’些。名字是一家人一起取的,意思是勉励他以后要勤奋。”

最令妈妈印象深刻的是,在王励勤夺得上海世乒赛男单、混双冠军后,有媒体把儿子的名字用三个成语来概括:王者归来,励精图治,天道酬勤。

王励勤从小就喜爱乒乓球运动,6岁开始打球,8岁进入闸北区体校。当时,闸北区少体校的教练沈益民,在芷江中路幼儿园发现了这个步伐灵活、长手长脚的5岁小男孩。

那时,幼儿园每天4时30分放学,而体校的训练从3时30分开始,于是,沈老师多了份工作,那就是每天去幼儿园接小励勤。在沈老师的车后座上,小励勤开始了自己的乒乓生涯。

王励勤在沈老师手下一练就是7年。在沈老师的记忆中,这期间他只请过2天病假,是因为扁桃体严重化脓。

1990年,12岁的王励勤参加乒乓球夏令营,坐在观光大客车上,王励勤把手搭在车窗上向外看,身边一个冒失的男孩猛地一关车窗,将王励勤的右手拇指夹住,王励勤疼得一夜未睡。第二天,拇指肿得像个小萝卜,变黑了的指甲快要脱落。

沈教练让小励勤放弃比赛,可他拼命摇头,流着泪将肿胀的拇指死死缠住,照样比赛。沈老师不太爱表扬学生,但那天对王励勤是例外。后被选入上海队。

从1995年,王励勤开始在各项比赛中崭露头角,并先后获得亚洲少年冠军、全国锦标赛男子单打亚军;并与队友一起团结奋战,为上海队夺取男子团体亚军。

1966年,获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男双冠军赛;世乒赛后,王励勤受到国家队重点培养。这时,他的思想认识与技术水平与日俱增,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时的王励勤开始立下争当世界冠军、为祖国和上海人民争光的雄心大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踏踏实实、勤奋苦练、刻苦钻研,自我加压,勇于挑战,甘愿比别人多付出。无论是技术训练,还是身体素质训练,他都一丝不苟地完成教练布置的计划和指标。对每堂训练课都很重视,对每只球都格外认真。

夏训期间,每次训练结束,王励勤脱下运动衣挤出的汗水比谁都多。他深知只有勤奋才能攀登世界乒坛的高峰,只有付出超人的代价,才能有丰硕的收获。他的一双鞋通常要比别人坏得快,常常是穿不了多就要换新鞋。

每天晚上到食堂吃晚餐,最迟的是王励勤,午训最后结束的也是他,几乎天天要加班加点;因此,在国家队里,王励勤得了一个“王铁人”的称号。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通过刻苦训练,技战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比赛的综合能力日渐成熟,成绩也日益突出。

1998年中国大奖赛男双亚军与阎森、男单第三;亚锦赛男团、男单,混双与王楠冠军,男双第三与阎森;亚运会男团、男单、混双与王楠冠军;1999年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男单、男双与阎森冠军;爱立信中国乒乓球擂台赛决赛男单冠军;首届世界乒乓球俱乐部赛亚军;第45届世乒赛男双亚军与阎森、混双第三。

但王励勤前进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也曾遇到许多艰难和挑战,但面对挑战,他总是以超出常人的勇气和毅力来承受,并能很快地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来及时调整心态,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和压力,使竞技状态迅速回升。

在国家队备战奥运会之时,国家队教练组经过慎重、周密的考虑,决定让王励勤参加双打。对于组织的决定,王励勤坚决服从,并摆正位置。认为自己是一名国家队的运动员,应该服从安排,祖国至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有了这样的胸怀和认识,王励勤做到了超越自我和战胜自我,专心致志地攻克备战奥运技术上的难关。最后,在强手如云的奥运会决赛中,勇夺金牌。

王励勤是个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人,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他明白,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一切从零开始。因为下面还有更高的目标等着他去拼搏和攀登。他决心更加刻苦努力地去奋斗,为祖国和人民争得更多的荣誉。

“乒乓王子”孔令辉

孔令辉在我国乒乓大舞台上是以斗士的身份,昂首挺胸地走进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殿堂,他是中国的宠儿,中国的骄傲。

孔令辉写过这样一句话:“理想,它就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奋斗目标。一个人没有了目标,便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小时候的孔令辉自从喜欢上乒乓球之后,就开始朝着既定目标苦练,他就像个勇敢的斗士,不断的捍卫着国家荣誉与个人精神。

在1995年的天津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开始了复苏的大决战,20岁的孔令辉战胜好兄弟刘国梁,赢得了自己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同年在法国尼姆,在其20岁生日那天捧起了男单世界杯桂冠,一年里获得两个世界冠军头衔,色彩斑斓的乒乓王子就此诞生。

这一天,孔令辉怀抱着圣·勃莱德杯,狂吻胸前国旗紧闭双眼仰天长啸,他酣畅淋漓的宣泄勾勒出一个英雄的情怀,他感动了中国,更感动了世界,面对这一荣誉仅仅20岁的他说,他还会继续!

人生总有失败,记得那是五月的巴黎,激情和浪漫依然活跃,孔令辉本可以激情拥抱振臂挥舞,并尽情享受他生命中又一个惊喜的时候,球拍无奈从手中轻轻地滑落。

孔令辉没有取得成功,他暂时的失败了,但是他没有泪水,没有抱怨!他说,他还会坚持!斗士的世界,输赢已不是目标,超越和突破才是自我拯救和坚强的再生!

孔令辉一直以来都是被上天眷顾着的宠儿,初出茅庐便一飞冲天,震惊世界,他是中国人的骄傲。但在面对众目睽睽之下的那一刻骨铭心的失败,他也依然坚持卧薪尝胆,他历经了漫长等待和蜕变!他用一个近乎完美的开始和结束成为小球时代的“王者和霸主”!这就是他美丽与精彩的人生。

相信有着“乒乓王子”的他在宣布退役之后的教练生涯会有另一番天地,会有另一番辉煌。

柔道“巨无霸”孙福明

孙福明生出于辽宁省西丰县乐善乡,毕业于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1985年10月,孙福明进入西丰县业余体校田径队。1986年,进入铁岭市体校举重队,后又转入柔道队训练。80年代初的西丰县条件非常艰苦,孙福明刚进体校那会,学校食堂的伙食极为有限。

从小就心疼女儿的父亲看了很是心疼,只好天天给孙福明送饭吃;即便如此,孙福明还是受不了每天艰苦的训练。一天,孙福明背着学校偷偷跑回了家,妈妈刘淑清见女儿回来,便问:“闺女,今天怎么回家了?”

孙福明也不敢说实话,就编了一个理由骗妈妈说:“今天学校放假。”但到了晚上,学校的教练便来到孙福明家说出了实情,这下气坏了孙妈妈。孙妈妈听后随手拿起扫把,狠狠地打了孙福明一顿,当时尽旁边的人都来劝解,但孙妈妈还是打飞了手里的扫把,从此以后,孙福明再也不敢逃学了。

至今回忆那段往事,刘淑清说:“女儿是娘的心头肉啊,谁能不心疼呢?但当时家里那么苦难,就是希望她能够在学校里好好训练,以后可以出人头地。所以她逃学确实让我非常生气。不过,那是我第一次打她,也是最后一次。大明其实很懂事,从那以后我感觉她真的长大了,而且她再也没有说过谎话。”

辽宁女柔的“魔鬼训练法”是出了名的。在1988年进入省队之后,孙福明的训练更苦了,可是孙福明再也没有当“逃兵”,硬是咬牙挺了过来。1994年和1995年连获两届全国女子柔道冠军赛无差别级冠军。

1995年8月,孙福明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柔道无差别级第3名,同年10月获世界锦标赛女子无差别级亚军。12月在日本福岗市国际女子柔道赛上获女子无差别级亚军。1996年在罗马举行的国际A级柔道赛上,获女子72公斤以上级冠军;4月在全国女子柔道锦标赛上,获女子72公斤以上级冠军。

1996年在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的柔道比赛中,获女子72公斤以上级金牌。从此,中国体坛上就有了这样一张憨厚可爱的笑脸。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夺冠后,孙福明的地位一度被其师妹袁华所代替。2003年29岁的她复出,对于即将到来的奥运会,孙福明是期盼极大和信心十足的,她说她有信心把那枚金牌带回来。

孙福明从8岁开始练田径,在这些年中,她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全部奉献给了中国体育。在所有的比赛中,她不知道到底摔了多个人一本,拿了多少个冠军。但岁数越来越大、身上的伤也是越来越多的孙福明,在训练场上,面对身后越来越多的年轻的追赶者,始终靠一个信念支撑着自己,那就是对柔道的热爱。

充满力量的“铁榔头”

郎平出生在天津,身高1.84米。孩提时代的她,曾练过绘画,迷过音乐,也曾幻想当飞行员。13岁那年,父亲邻郎平去体育馆看了一场国际排球赛;快攻猛打的日本队直落三局、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北京队。

散场后,爸爸低着头一言不发地走出体育馆,郎平急忙问:“爸爸,您今天怎么啦?”

爸爸拍拍女儿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别看是场比赛,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啊!”

郎平听了心里猛地一震,刹那间,那变幻莫测的排球使她萌生了一种不可言状的神奇感,一个强烈的念头涌进她的脑海:为了祖国的荣誉,我能不能有一天穿上有国徽的运动衫,飞进球场呢?我能不能有一天登上领奖台手捧金杯,亲眼看见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呢?

从此,这种炽热的愿望便在朗平的脑海里翻滚。酷爱体育的父亲一眼看出了女儿的心事,在14岁那年,亲自把郎平送到了体校。在张媛庆教练的指导下,郎平接受了排球运动最初的艰苦训练,从此也与排球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通向顶峰的道路上,郎平几乎是跳跃着前进的。短短两年后,她被选入北京青年队;一年后,又成为北京队的队员。17岁那年,她如愿以偿,穿上了缀有国徽的球衣。

那个时候,郎平的球技就像她自己一样年轻,像一把没有淬火的“榔头”。她第一次出国参加第8届亚运会,球队就以0比3败在号称“东洋魔女”的日本队手下,她的扣杀也在密集的封网面前失去了威力。

冠军丢了,郎平心里很是难过,总在想:“我就不信打不过日本队!”这时,袁伟民教练知道了郎平的心思,鼓励她说:“输了不要负气,要拿出真本领去赢人家。真本领可要苦练才能得到。”

郎平向袁教练表示:“您给我制定训练计划吧!只要能冲出亚洲为国争光,多大的苦我也能吃!一切从零开始!”郎平是一个锐意向上的姑娘,在挫折面前,她更加发奋了。

为了锻炼自己在艰苦环境中的应变能力,郎平每当训练结束后,总还要向教练请求加练。因此,过度的疲劳常常使她摔倒在地板上不想再站起来,但每次想起袁教练的话:“惰性是夺不来冠军的,要随时想到打翻身仗!”于是,又咬牙爬了起来……

经过一番锤炼,郎平这把“榔头”终于锃亮而铿锵有声了。1979年冬天,在香港举行的第2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上,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日本队,获得冠军,结束了日本蝉联亚洲冠军近20年的历史。

在这场鏖战中,郎平一个人得了20分,她的超手扣球大显神通,使对方一筹莫展,日本报刊惊呼:“中国郎平打乱了全日本女排的阵脚!”从此,郎平获得了“铁榔头”的美称。

1981年,第3届世界杯在日本拉开帷幕,郎平与队友合作,荣获了冠军。这是中国女子排球队第一次获世界冠军,也是中国三大球运动中第一次获世界冠军。

此后,郎平又随中国女排参加了1982年9月在秘鲁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与队友合作,获冠军;1984年7月,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女子排球赛,与队友合作,获冠军;1985年第4届世界杯女排赛冠军主力成员;从而取得世界重大女排赛“4连冠”的战绩。

1986年,郎平荣任了中国女排教练,她率队参加了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为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86年,她打完世界锦标赛,宣布正式退役。从“世界冠军”的高峰走下来后,她先去北师大学英语。半年后,郎平自费去美国留学,为期两年。

1989年,郎平带领意大利摩迪那俱乐部女子排球队获意大利杯赛冠军。1990年回到国家队,带领中国女子排球队获第11届女子排球锦标赛亚军。1991年率新墨西哥州大学女子排球队获美国东部地区女子排球赛冠军。

1995年开始,郎平执教中国女排,同年率国家女排获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三名。1996年率领中国女排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1997年率国家队获第九届亚洲女排锦标赛冠军。1998年夺得第十三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第2名、第十三届亚运会排球比赛金牌。

1999年,郎平远赴意大利执教,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率意大利摩德纳女子排球队在2000年获意大利女排联赛冠军、2001年夺得欧洲女排冠军联赛冠军、2002年再夺得意大利联赛和杯赛双料冠军;2002至2003年赛季开始郎平转执教意大利诺瓦腊俱乐部,率领诺瓦腊女排夺得意大利超级杯和2004年意大利联赛冠军。2005年2月,郎平出任美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主教练。2008年北京奥运会,郎平率领美国女排夺得银牌。

2009年,郎平回国执教广东恒大女排。她带领恒大女排获得2009至2010赛季全国女排联赛甲B冠军,2010至2011赛季全国女排联赛甲A亚军,2011至2012赛季全国女排联赛甲A冠军,2012至2013赛季全国女排联赛甲A亚军。

2013年4月25日,郎平重掌中国女排帅印。2013年带队获得世界女排大奖赛亚军,此后的亚锦赛因队员接连征战大奖赛疲劳等因素,在亚锦赛意外获得第四名。

2014年,郎平培养年轻人的力度加大,朱婷、杨方旭、袁心玥这些不满20岁的新人被委以重任。2014年女排大奖赛,郎平带队闯进总决赛,为了让魏秋月、徐云丽、惠若琪和朱婷更好地备战世锦赛,她果断在总决赛中启用刘晓彤等年轻队员去锻炼,尽管最终获得第五名,但中国女排收获颇多。

2014年女排世锦赛,郎平带领年轻的中国队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最终时隔16年再夺亚军,给中国三大球带来了惊喜。

2015年5月份,郎平在天津带领中国队重夺亚锦赛冠军。此后,中国女排征战世界女排大奖赛,接应杨方旭意外受伤,中国女排出征世界杯前一天,队长惠若琪因心脏不适确定不能参赛,一个接一个的打击让郎平承受巨大压力。

2015年8月22日至9月6日,女排世界杯,郎平带领困境中的中国队以10胜1负积30分的战绩时隔12年第四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这也是郎平执教生涯的首个世界三大赛冠军,中国女排的第八个世界冠军。夺冠的中国女排第一时间获得了里约奥运会参赛资格。

“大器晚成”的神枪手

许海峰是中华民族第一个雪耻的骄子。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了第23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

身怀绝技、志存高远的许海峰,在普拉多射击场上,当萨马兰奇把洛杉矶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挂在他的胸前时,他没有半点矜持居功之意,在他心海里汹涌翻腾的,倒是对祖国、乡亲和教练对自己哺育之情的感激。

一回到奥运村,许海峰就带着几分乡土气息坦率地对队友们说:“不知为什么,这会儿,我真想王振泽老师……”他决定给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几位恩师王振泽、吴文祥、欧德保、李培林,从自己夺得奥运大赛金牌的地方带件礼品奉上。

许海峰用他全部外汇零用费精心选购了四只电子钟,因为那钟上,有由红、白、蓝三星组成的奥运会标志,是极有纪念意义的,是啊,许海峰身处荣誉之巅时,他没有忘记过去那令人怀念的训练时光,他深情地说:“没有几位恩师的辛劳,就没有我的今天。”

许海峰平素少言寡语,可一说起他的启蒙老师王振泽来,一件件、一桩桩,话可多了,句句饱含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王振泽虽然是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可他当之无愧的是个慧眼独具的“伯乐”,他学过射击,热爱射击,曾培养过不少射击运动员。但没有一个成为驰骋射击场上的“千里马”,这使他悟出了一些深意:作为射击运动员,仅仅具备身体条件和刻苦精神是难以冲击世界射坛的,还必须具备一种常人难以具备的优异的心理因素。

许海峰在新桥中学是有名的“弹弓大王”,他的弹弓真神了:屋檐的麻雀,说打眼睛,就不能打脖子!那准确性,到了令人咂舌的惊异程度。自然是许海峰手上这张“神弹弓”,首先吸引了王振泽老师的视线。

不过真正使王振泽对许海峰牵肠挂肚的是他经过一段细心观察,发现许海峰是块理想射击运动员“材料”。中学时代的许海峰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却腼腼腆腆。

许海峰的性格沉稳,遇事不惊不慌,在老师面前,神态严谨,对答自如,既不像一些学生见了老师那么慌乱紧张,更不像另一种类型的学生,见了老师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这是王振泽多年寻觅而不得的“射击奇才”啊,他怎能不如获至宝。可惜啊,当时中华大地正处在动乱之中,“伯乐”和“千里马”都没有用武之地。

历史现实使许海峰成了个“大器晚成”的神枪手。1974年许海峰中学毕业后到“广阔天地”当了农民,一去就是5年,耕耘播种他干过,赤脚医生他当过,还做过化肥推销员、烟酒批发员。

直到1978年,巢湖地区体委为迎接安徽省第四届运动会,成立射击队,王振泽任教练,他马上想到了许海峰,于是不顾年龄限制,坐了70里路汽车,又步行20里,来到许海峰插队落户的螺百乡,从农村破例选拔了许海峰。

在极简陋的训练场上,经常出现这种动人心魄的镜头:“站起来休息休息吧!”教了一天课,拖着劳乏的身子急急奔来的王振泽教练,心疼地对许海峰说。“手还没麻,还可以再坚持一会儿。”许海峰说完,冲着王振泽憨厚地一笑。

当许海峰手臂麻木,爬不起来时,便手一松,瘫倒在地上。这时,王振泽走上去把他拉起来,帮他抖抖臂,搓搓手,加快血液循环,恢复手臂的知觉和功能……“压板机时,用力一定要均匀、正直、向后,不得有丝毫勉强……”王振泽一遍又一遍地谆谆讲解着射击要领。许海峰在这里是从射击学上的ABC学起的……

1984年7月29日上午9时,第23届奥运会男子手枪慢射比赛,在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展开,37个国家和地区55名射坛上名将高手,一字儿排开,随着“砰、砰、砰……”密集枪声,顿时硝烟弥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