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22:38:22

点击下载

作者:聂新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级财务会计(第2版)

中级财务会计(第2版)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在过去财务会计教材的基础上,吸收其他优秀财务会计教材的精华,并根据作者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而成。本书内容体现了2012—2017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和“营改增”政策对财务会计的影响。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财务理论素养的同时,辅以众多案例实操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全书共分17章,分别为总论、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负债、借款费用、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报告、会计调整。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相关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

第二版前言

《中级财务会计》是在过去财务会计教材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优秀财务会计教材的精华,并根据2012年-2017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编写而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第一,以最新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为依据,推动教材不断与时俱进。自2012年以来,财政部相继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到第12号,修订了基本准则(2014年修订)、职工薪酬准则(2014年修订)、长期股权投资准则(2014年修订)、财务报表列报准则(2014年修订)、合并财务报表准则(2014年修订)、金融工具列报准则(2014年和2017年两次修订)、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2017年修订)、金融资产转移准则(2017年修订)、套期会计准则(2017年修订)、收入准则(2017年修订),新增公允价值计量准则(2014年新增)、合营安排准则(2014年新增)、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准则(2014年新增)、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准则(2017年新增)。同时,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全面“营改增”,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3月颁布《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财政部于2016年12月颁布了《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规范了营改增试点政策和营改增后增值税会计的账务处理。

第二,以会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使学生理解经济业务核算背后的会计原理和核算办法变更背后的利益博弈。本教材改变了以往财务会计教材只是具体解释会计准则的做法,而是以会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着重论述了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讲清楚各项业务的处理办法,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且部分会计处理办法在不断修订,要讲清楚修订过程中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

第三,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和案例教学。一本好的教材,要便于教师教和学生学,课后有一定的习题是有必要的。根据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的变化,本教材修改了课后习题,使得习题更加贴近我国企业的实务。同时,强调案例教学,修订了部分章节后面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以会计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资本市场。另外,修订了部分课后阅读资料。

本教材在第一版的基础上,重点修改了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长期股权投资、所有者权益、金融资产、财务报告等内容,删除了股份支付、商誉减值、会计信息披露等内容。

在编写本教材过程,同时参考了2017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教材以及国家级十二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等优秀教材,在此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本教材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高校的会计学、财务管理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等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和专科学生,也可以作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学习会计知识的培训、自学参考书。

本教材由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系主任聂新田(副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担任主编;武汉市财政学校方毅和武汉工商学院管威、张玮、石洁,担任副主编。本教材的编写体例、大纲结构由聂新田制定,最后由聂新田汇总编撰和定稿。

本教材的编写分工如下:

聂新田编写第一章、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方毅编写第六章、第七章;管威编写第十章、第十七章;张玮编写第二章、第十六章;石洁编写第三章、第四章。

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聂新田

第一版前言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也是部分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财务会计的知识体系中,中级财务会计向前联系“会计学原理”,向后联系“高级财务会计”,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专用作用,承担了对财务会计学知识中的主体部分进行全面、系统讲述的任务。一般来说,中级财务会计是运用会计学原理中揭示的概念、原则与方法,全面阐述持续经营的企业所涉及的重要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通过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等主要程序,最终提供一套具有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的需要。除此之外,中级财务会计还会少量设计财务会计领域中的一些特殊问题,为学习者学习高级财务会计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2006年2月财政部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中国的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2006年10月,财政部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7年到2010年,财政部又出台了有关会计准则细化的规范性文件,如企业会计准则解释。2011年1月份,《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开始发行。本教材以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为依据进行编写,内容时效性强。

在编写本教材过程,同时参考了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教材、2011年度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教材、2011年度注册税务师考试《财务与会计》教材以及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等优秀教材,在此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强调案例教学,部分章节后面有以上市公司为背景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以会计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资本市场;强调练习,通过大量的客观题和实务题的练习,逐渐熟悉和掌握课本内容。

本教材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高校的会计学、财务管理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等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和专科学生,也可以作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学习会计知识的培训、自学参考书。

本教材由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管理学院会计系主任聂新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担任主编;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蒋文定(注册会计师),胜利油田石化总厂总会计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博士生熊小刚(高级会计师),武汉市财政学校方毅,武汉长江工商学院许甜、梁婷、向灵彦担任副主编。本教材的编写体例、大纲结构由聂新田制定,最后由聂新田汇总编撰和定稿。

本教材的编写分工如下:

聂新田编写第一章、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蒋文定编写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熊小刚编写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方毅编写第六章、第七章;梁婷编写第十二章;许甜编写第十七章;向灵彦编写第十六章。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领导和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写者水平所限,书中疏漏、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指教。聂新田武昌黄家湖2012年11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 会计概述一、会计的涵义

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主体。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市场经济天然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法则决定着稀缺性资源的配置过程,同时也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在资源稀缺性的背景下实现生存、发展和获利的企业经营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必须合理运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具备持久的盈利能力。而会计就是这样一个工具,通过经济核算和资金管理,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对于什么是会计,我国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曾经阐述过会计的涵义,即“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前者指的是日常核算,后者指的是期末核算,非常符合当时的会计工作情况。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那么,从现代会计的角度来看,究竟什么是会计呢?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会计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因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艺术论

艺术论产生于20世纪初。艺术论者认为,会计是利用货币形式,对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予以记录、分类、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的结果的一门艺术。这种观点将会计理解为科学、技巧和经验相结合的艺术,会计人员主要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有点类似于我国传统老中医。(二)管理工具论

管理工具论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这种观点将会计视为一种管理工具或方法,认为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就主要持这种观点,因而对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然,这种观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三)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管理活动论者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形式并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作为对价值运动的管理,其管理对象是企业资金运动和社会资金运动,目的是提高资金运动的效率和效果。管理活动论是我国学者首创的提法,是以杨纪琬、阎达五为首的学者提出的。这一观点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期流行的“管理工具论”,即把会计看作经济管理工具的否定,其目的在于提高会计和会计人员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四)信息系统论

信息系统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信息系统论者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其提供的对象是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集团和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手段是以会计报表为核心的财务报告。会计系统是指由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预测和评估等一系列环节的集合,它们共同实现着独特的目标,跟踪着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捕捉应由会计系统处理的数据,并通过加工转换,使之成为可用于评估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反映企业的经济与财务实力,可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会计作为一个系统,输入的是经济数据,产出的是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信息系统论观点来自国外(主要是美国),但引进以后我国学者有所发展。这一观点的我国代表学者有余绪缨、葛家澍、郭道扬等。

对会计定义认识的不同,体现了人们对会计在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法上的差异。对会计的定义,尽管中外会计界从来就没有统一过,但将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会计的定义在一般意义上也适用于说明财务会计,但在具体认识时还应注意财务会计相对于管理会计的特点。二、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于现代会计来说,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也是处理经济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无不需要和存在着会计管理活动,而且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从会计发展的历史来看,一般认为,企业会计是现代会计的核心,而现代企业会计一般又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

现代企业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式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方面,企业管理革命的推动,即由于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企业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产生了诸如预算管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计算法以及责任会计等不同于传统会计的方法。这些方法后来成为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20世纪三十年代由于规范传统会计的公认会计原则在美国出现,使原来以凭证、账簿、报表为主要手段、复式记账法为主要方法、对外提供财务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传统会计逐渐规范化,发展成为以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为基本内容的现代财务会计。现代财务会计继承了传统会计的基本模式,同时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进入20世纪50年代,由于现代管理科学以及现代计算技术的出现和运用,最终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划分制度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正式成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

财务会计是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为主要依据,确认、计量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记录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归属,以及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定期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分析报表,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公众等企业外部使用者的需要,但也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需要。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的,与财务会计并列,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并产生一系列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在编制计划、做出决策、控制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信息需要,同时直接参与企业决策控制过程,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会计信息主要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等内部使用者开展决策活动等方面的信息需要。

与管理会计相比,财务会计主要有以下特征:①从服务的对象来看,财务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外部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但同时也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②从提供信息的时态来看,财务会计主要是提供有关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③从提供信息的规范来看,财务会计主要受企业会计准则或统一会计制度的约束,往往具有强制性;④从工作程序和方法来看,财务会计有一套比较科学的、统一的、定型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三、会计和财务的关系

在我国,财务往往被狭义地认为是会计的同义词,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认识。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也叫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不是财务。公司财务是指对资金的管理、运营,具体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运营、回收和分配,公司财务也就是公司财务管理,而会计是运用专门的方法对日常财务活动进行的核算、监督和控制。

关于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在会计理论界争论较大。观点不外乎有三种:会计包括财务、财务包括会计以及各自独立。这三种观点体现在机构的设置上,必然也有三种体系:会计机构里包括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财务机构里包括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以及财务机构和会计机构分别单独设置。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绝大多数单位都只设一个机构,称为财务部(处、科、股)或会计部(处、科、股)或财会部(处、科、股)。在这个机构的内部组织和人员分工方面,财务与会计的界线也很不清楚,一个组织或一个人既管财务又管会计。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密切财务与会计的关系,使会计记录能及时提供,减少了信息传递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却混淆了财务与会计的界限,造成职责不清,内部控制部分失灵,而且容易产生重核算轻管理的弊端。今后各个单位会计机构和财务机构的分开设置会逐渐成为主流。四、会计的基本职能

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依法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一)财务会计的核算职能

财务会计的首要职能是核算,即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为各类报表使用者提供信息。

财务会计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财务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时主要使用货币度量,其他指标和文字说明只是附带的部分。因为企业最初投资总是用货币度量的,所以对这些投资使用的追踪记录也只能使用货币度量。会计有时也使用其他度量,如实物数量、劳动工时等,目的是改善货币度量的效果和扩大会计信息输出的范围。

财务会计核算已经发生的事实,具有可验证性。财务会计主要反映过去发生的经济事实,为此,在每项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后,都应编制书面凭证,并经审核,以保证其真实性,并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惯例对其进行加工,以保证提供的信息符合规范,因此,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可验证性。正是会计的这一特点,使以后的审计成为可能,并且使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到社会公认。

财务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综合性。会计反映整个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并连续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使用货币计量对大量的、分散的、不易理解的数据加以分类、汇总、排序,使之成为便于理解、能说明全面情况的信息。

财务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有: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二)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伴随会计核算进行,因此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会计都要如实记录和反映,同时还要审查它们是否符合有关财经法规,从而全面、完整地监督每一项经济活动。

会计监督主要利用各种价值指标,以财务活动为主,具有综合性。会计主要使用货币量度,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指标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从总体上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

会计监督以国家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会计监督必须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进行。会计法不仅赋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的权力,而且规定了监督者的法律责任。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如果放弃监督,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予以受理,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给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有:(1)监督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这是会计人员对业务的监督。(2)监督经济业务的合法性。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工作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这是财政部门等会计监管部门的会计监督。(3)监督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经济业务,以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完整,对于账账、账实、账款不相符的,必须查明原因,做出处理。这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核算,监督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五、会计的作用

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说,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企业会计通过其反映职能,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各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比如,对于作为企业所有者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为了选择投资对象、衡量投资风险、做出投资决策,不仅需要了解企业包括毛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内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也需要了解有关企业经营情况方面的信息及其所处行业的信息;对于作为债权人的银行来说,他们为了选择贷款对象、衡量贷款风险、做出贷款决策,不仅需要了解企业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在内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也需要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同行业所处的地位;对于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政府部门来说,他们为了制定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配置社会资源,需要从总体上掌握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损溢状况和现金流转情况,从宏观上把握经济运行的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会计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决策的信息,通过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第二,会计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成果、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现代会计已经渗透到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比如,企业会计通过分析和利用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可以全面、系统、总括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分析未来发展前景;可以通过发现过去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可以通过预算的分解和落实,建立起内部经济责任制,从而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考核严格、赏罚分明。总之,会计通过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为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考核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落实企业内部管理责任奠定基础,有助于发挥会计工作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会计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企业接受了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就有责任按照其预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接受考核和评价。会计信息有助于评价企业的业绩,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比如,对于作为企业所有者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为了了解企业当年度经营活动成果和当年度的资产保值和增值情况,需要将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与上年度进行对比,以反映企业的盈利发展趋势;需要将其与同行业进行对比以反映企业在与同行业竞争时所处的位置,从而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于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政府部门来说,他们需要了解企业执行计划的能力,需要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所反映的实际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反映企业完成预算的情况,表明企业执行预算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会计提供信息。第二节 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在整个财务会计系统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并制定各项准则的基本出发点。一、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作用

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反映企业财务信息,帮助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承担这一信息载体和功能的便是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它是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最终成果,是沟通企业管理层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十分重要。(一)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报告应当向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护谁的经济利益

这既是财务报告编制的出发点,也是企业会计准则建设与发展的立足点。因此,需要清楚界定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这些使用者具有哪些特征,进行什么样的经济决策,在决策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等。在这种情况下,财务报告“按需定产”,为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和企业管理层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提高使用者的决策水平与质量,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二)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报告所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决定着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原则,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与灵魂

通常认为财务报告目标有经管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在经管责任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可靠性,会计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会计计量在坚持历史成本外,如果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能够提供更加相关信息的,会较多地采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直接决定着整个财务会计系统的构造,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诸方面。(三)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财务会计作为反映经济交易或者事项的一门科学,从来都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化的,尤其随着现代公司制的建立、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技术革新的加剧,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相应地,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国际国内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美国会计准则在发展早期目标不明,几度波折,后来逐渐认识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尤其是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性,因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发布了4项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其中,第一项概念公告即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清晰定位使多年来美国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争论和财务会计发展方向问题尘埃落定,也催生了美国会计准则数十年的繁荣与发展,为美国资本市场的长足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我国也是如此,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在基本准则中将财务报告目标明确定位,从而为各项会计准则的制定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确立了方向。二、财务报告目标的主要内容

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将投资者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凸现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决策无关,那么财务报告就失去了其编制的意义。根据投资者决策有用目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如实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等,从而有助于现在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投资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与投资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

除了投资者之外,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还有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职工、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和企业管理层这个内部使用者。

企业贷款人、供应商等债权人通常十分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他们需要信息来评估企业能否如期支付贷款本金及其利息,能否如期支付所欠购货款等。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为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管部门,通常关心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市场经济秩序的公正、有序,宏观决策所依据信息的真实可靠等,因此,他们需要信息来监管企业的有关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制定税收政策、进行税收征管和国民经济统计等。例如,税务机关需要有关公司利润和向国家缴纳税款的信息;社会保障机关需要有关企业缴纳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信息;国有企业还必须向国家财政机关、审计机关提供财务报告,以便接受经济监督。

职工,作为企业内部的利益集团,职工个人期望定期收到工资和薪金,并同时得到有关企业为个人提供社会保障的各类基金方面的信息和企业的某些综合型信息,诸如工资平均水平、福利金和利润等,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也会代表职工要求得到这些信息,这些信息的大部分是由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

社会公众也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对所在地经济做出的贡献,如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提供社区服务等。因此,在财务报告中提供有关企业发展前景及其能力、经营效益及其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要。应当讲,这些使用者的许多信息需求是共同的。由于投资者是企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通常情况下,如果财务报告能够满足这一群体的会计信息需求,也可以满足其他使用者的大部分信息需求。

财务报告内部使用者包括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首席执行官(CEO,或公司总经理、总裁)、首席财务官(CFO,或总会计师)、副总裁(副总经理)等。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各项资产基本上均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运用这些资产。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情况和业绩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第三节 财务会计假设和基础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所处的环境极为复杂,会计面对的是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面对这些变化不定的经济环境,就不得不做出一些合理的假设,对会计核算的对象及环境做出一些基本规定,即建立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之为会计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对象、时间环境、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虚构设想,而是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和总结形成的,是对客观情况合乎事理的推断。会计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一些基本前提条件,是企业设计和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只有规定了这些会计假设,会计核算才能得以正常进行下去。(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当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为同一个人时,由于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就需要把业主的个人消费与企业开支分开,及时结算企业与业主之间的往来,否则就无法计量企业的费用和利润,也无法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和比较。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将企业作为会计主体来进行核算,反映了企业经营者正确计算并严格考核企业盈亏的要求。另外,从进一步记录财产和收支的角度来看,所有者的财产一旦投入某一个企业,就应在账簿上独立地记录,分清那些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无关而属于所有者本人的财产收支或其他经济往来。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例1-1】 某母公司拥有10家子公司,母子公司均属于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由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需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例1-2】 某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10只证券投资基金。对于该公司来讲,一方面公司本身既是法律主体,又是会计主体,需要以公司为主体核算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反映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每只基金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需要单独核算,并向基金持有人定期披露基金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因此,每只基金也属于会计主体。(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例1-3】 某企业购入一条生产线,预计使用寿命为15年,考虑到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因此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即不断地为企业生产产品,直至生产线使用寿命结束。为此固定资产就应当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所生产的相关产品成本中。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预收、应收、应付等会计处理方法。(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在有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来讲也很重要,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二、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给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则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就是要如实表达,即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会计的记录和报告不加任何掩饰。(2)可核性。所谓可核性是指信息经得住复核和验证,即由独立的、专业的和文化素养基本相同的人员,分别采用同一种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能得出相同的结果。(3)中立性。所谓中立性是指会计信息应不偏不倚,不带主观成分。将真相如实地和盘托出,结论让用户自己去判断。会计人员不能为了某些特定利益者的意愿或偏好而对会计信息作特殊安排,故意选用不适当的计量和计算方法,隐瞒或歪曲部分事实,来诱使特定的行为反映。

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3)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例1-4】 某公司于2017年年末发现公司销售萎缩,无法实现年初确定的销售收入目标,但考虑到在2018年春节前后,公司销售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为此提前预计库存商品销售,在2017年年末制作了若干存货出库凭证,并确认销售收入实现。公司这种处理不是以其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的,而是虚构的交易事项,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则,也违背了我国会计法的规定。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例1-5】 武汉长江新城公司位于市区中心,一栋临街的办公大楼,2017年上半年有多个外单位来寻求租赁或购买,但均被该公司婉拒。该办公大楼原值为3000万元,累计折旧为500万元,账面价值为2500万元,而评估后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20000万元。20000万元的市场价格,相关性较强,但可靠性较弱,此时,办公大楼这座固定资产仍然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历史成本可靠性较强,而相关性较弱),保持原值不变,账面价值不得调增到20000万元的市场价格。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二)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又如,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形式上实现了收入,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错误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坚持会计处理的重要性原则,必须在保证会计报表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兼顾全面性和重要性。之所以强调重要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虑会计信息的效用和核算成本之间的比较。企业的经济业务纷繁复杂,要将所有零散的经济数据全部转化为会计报表中详细罗列的指标,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冲淡重点,有损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甚至影响决策。强调重要性原则一方面可以提高核算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使会计信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例如,我国上市公司要求对外提供季度财务报告,考虑到季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较短,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季度财务报告没有必要像年度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因此,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公司季度财务报告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这种附注披露,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要求。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谨慎性的应用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出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前即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就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业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信息披露可能会由于时效性问题,对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将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相应权衡,以最好地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为判断标准。第五节 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一、概述

会计确认是指会计数据进入会计系统时确定如何进行记录的过程,即将某一会计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报表的过程。会计确认是要明确某一经济业务涉及哪个会计要素的问题。某一会计事项一旦被确认,就要同时以文字和数据加以记录,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中。

会计计量是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特征是以数量(主要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其关键,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和计量单位的确定。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溢等,并以资产(负债往往可称为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资产或净资产)计价与盈亏决定为核心。

会计记录是各种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及发票、合同、签约等其他原始资料的统称。有时也专指账簿记录。会计记录是指对经过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的经济业务,采用一定方法记录下来的过程。在会计记录中,对于经过确认而可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处理的每项数据,要运用预先设计的账户(账户是会计要素的再分类与具体化)和有关文字及金额,按复式记账规则的要求,在账簿上加以登记。它是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形成会计核算的一个子系统——复式簿记系统。

会计报告即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以账簿记录为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把会计所形成的财务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的手段。通过记录生成的信息量多又很分散,必须压缩信息的数量、提高其质量,使其形成相互联系的财务指标体系,这样才能便于信息使用者的使用。会计信息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和格式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会计报告就是要把按照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确认、计量、记录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数据编制成财务报表,向使用者提供有关部门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在本节中,我们只重点介绍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会计报告在第十六章详细介绍,会计记录在会计学原理的学习已经详细介绍过了。会计确认将分为六个会计要素进行阐述。二、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