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多项选择题强化特训800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00:03:01

点击下载

作者:芦欣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考研政治多项选择题强化特训800题

2017考研政治多项选择题强化特训800题试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属于理解学科,命题方式较为灵活,在整个考研政治中占据24分左右的分值。从近三年真题的出题规律来看,每年难度系数在0.8以上的占到每年真题80%以上,属于考研政治中命题方式最灵活、得分最难、命题规律最难把握的学科。特别是马哲中的多项选择题,是考生非常困惑的一部分。因为选项的不唯一性,因此,得分的难度比较高。针对此类问题,这里特针对三种难度的试题类型进行分析,对三种难度提出了解决的计策,具体分为:胜战计——较易题目(难度系数在0.4左右);敌战计——稍难题目(难度系数在0.6左右);败战计——困难题目(难度系数在0.8左右)。每种难度归纳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试题,针对这些考生头疼的试题,老师给出了良方解药。

胜战计——搞定较易题目

第一方——概念类

题型特征

此类题型多以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的概念和定义为主要出题点来出题,比如问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目的是考查哲学的定义。再比如问到哲学和马哲的区别,是考查哲学和马哲这两个不同范畴的定义。主要以提问两者的关系来进行命题设置。方法分析

解决此类试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书本知识的系统认知,从范围角度区分不同定义,以及不同定义带来的比较,从类比和对比角度洞察出题者的命题规律,锁定题目正确的选项。试题套用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表现在( )

A.思维根源于存在

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C.思维是存在的固有属性

D.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答案】AB【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恩格斯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即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容割裂。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这属于本体论的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是认识论的内容。本体论是关于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的理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与发展的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不能脱离本体论;同时,本体论问题是认识的结果,解决本体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认识论的问题。选项C把思维看作是存在的固有属性,这等同于是在说“凡是存在都有思维”,实际上这是原始人所认为的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AB。

2.关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哲学都是世界观

B.世界观都是哲学

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二者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答案】A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中的一种,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以,世界观的外延要大于哲学。就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可以说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故正确答案是选项ACD。类型应用

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正确理解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混淆了物质的属性与物质本身

D.是正确的命题,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答案】BC【试题解密】分析题干:通过对题干及选项的分析,可知本题关键词是“物质”、“运动”,由此判断本题考点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分析选项:题干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因此而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认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但不是说两者没有区别,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所以,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是BC。AD选项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故排除。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表现在( )

A.没有绝对运动就无所谓相对静止

B.没有相对静止也就无所谓绝对运动

C.绝对运动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

D.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答案】ABCD【试题解密】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

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没有绝对运动就无所谓相对静止,没有相对静止也无所谓绝对运动,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通过以上分析,ABCD四个选项都正确地表达了题意。

3.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 )

A.人不能创造规律

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答案】AB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虽然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且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就受到规律的支配,但是,作为认识主体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4.对感性的物质世界进行直观性理解的哲学派别是(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答案】AB【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的具体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又有它的局限性,即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的论证。然而,直观性不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就是因为:费尔巴哈把人视为感性的对象,主张对感性世界进行多种直观:普通直观、自然科学的直观、高级的哲学直观;强调直观是生活的原则,直观提供本质、真理、现实。

在认识论上,直观的唯物主义像一切旧唯物主义一样,缺乏能动原则,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只是从感性直观上去理解客体;在自然观上,直观的唯物主义消极地崇拜自然,把感性世界仅仅看作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没有看到人周围的感性世界是历史和实践的产物;在社会观上,直观的唯物主义把个人仅仅看作是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有机物质实体,而不是处于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中的真实存在的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5.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列宁“物质”的经典定义认识错误的有( )

A.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B.表明物质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和人的感性活动

C.揭示了各种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形态的共性以及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D.终结了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物质观【答案】A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有:第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但就物质本身而言,还有其他的特性和属性。第二,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第三,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但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反映。A选项混淆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和根本属性(运动)。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故D选项表述也是错误的。因此答案选AD。

6.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

B.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答案】AB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的表现”。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领域,还是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答案是选项ABCD。

7.下列关于发展和运动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发展等同于运动

B.发展是运动形式的一种

C.发展是前进性质的运动

D.运动是发展形式的一种【答案】BC【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概念和发展概念的区别”。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的概念外延比发展要大,运动有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等多种形态,但发展则是运动中的上升和前进运动形态。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BC。

8.关于真象与假象的区别,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正确地表现本质,假象歪曲地表现本质【答案】ABC【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象和假象的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分真象和假象,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的,都表现本质,真象正确地表现本质,假象歪曲地表现本质。故选项中只有选项D的表述才是对的。按照题意,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9.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

A.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C.联系概念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

D.人们不能改变任何事物的联系【答案】ABC【试题解密】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任何联系都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反对诡辩论用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要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因此,正确答案是ABC选项。D选项的说法错误,人们不能改变每个事物的联系,但是可以改变某一事物的具体联系。

10.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 )

A.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

B.形式上、现象上新奇的事物

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答案】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是对新生事物基本概念的把握。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符合此定义的选项是CD。

11.18世纪法国最激进、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霍尔巴赫认为“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这是一种( )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宿命论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不能正确理解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的观点【答案】ABD【试题解密】分析题干和选项:首先,题干中明确说明霍尔巴赫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那么与此对立的C选项应排除。其次,分析题中观点的意思。霍尔巴赫认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的活动和其他事物的活动一样,服从于同样的必然规律,人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完全被必然性支配,他把一切运动和变化都看作是必然的,否认偶然性,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往往会导致宿命论。这一观点没有正确理解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BD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

12.以下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B.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C.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答案】ABC【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只能导致神学目的论。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定必然性。

通过偶然认识掌握必然,可以使我们的行动更具目的性、自觉性,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因素,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是通过研究偶然揭示必然的。宣称“偶然性是科学敌人”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所以选项D错误,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13.下列关于可能性与现实性的错误描述是( )

A.可能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现实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C.没有可能也可以有现实

D.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答案】ABC【试题解密】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选项A表述的是现实性而非可能性;选项B则是可能性而非现实性;选项C否定了现实是由可能转化而来,只有选项D是正确的表述,故选ABC项。

14.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度”的概念的正确理解是( )

A.度就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B.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规定性

C.质变就是对度的规定性的突破

D.度是区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标准【答案】B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对度的概念的全面理解。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规定性,因此度不是关节点,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按照关于度的基本知识点,符合题干要求的就是选项BCD。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CD。

15.休谟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是一种(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BC【试题解密】本题考查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唯心主义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联系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题干的命题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将自然地导致不可知论,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C。

16.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更重视“和”的统一。其表现为(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C.“礼之用,和为贵”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答案】AB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对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差别的统一的把握。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是矛盾问题。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和”的统一,这里的“和”指有差别的对立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根据这种理解,再加上对以上话语的解读,可以知道命题ABCD均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17.关于蝴蝶效应,有人举例说北半球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引起了南半球某个地区的气象变化。这个事例可以说明( )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所谓联系是主观的

C.思维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答案】A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的理解。虽然事例本身不一定正确,但题干要求是选出正确的辩证法的观点。不能否认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性的体现。选项AD符合唯物辩证法对普遍联系的观点的描述,选项BC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错误选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D。

18.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答案】ABCD【试题解密】题中的表述反映的都是物质运动时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不可逆性,或者说一维性。

19.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首要的因素是认识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

A.人的主观意识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答案】B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概念”。哲学上的认识主体是指认识者,即有意识、有意志并能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客观外界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体概念是意识、思维与“人”这个物质实践载体的有机体,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在本题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讲的主体。而人的主观意识并不是主体。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CD。

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答案】B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主、客体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选项BD正确。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选项AC不合题意,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D。

21.价值的主体性体现在( )

A.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B.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答案】ABC【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的主体性”。选项ABC都正确地阐述了价值主体性的内涵,选项A突出了认识主体的价值需求,选项B突出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不同,选项C的正确说法排除了选项D的说法: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考生在做题观察选项时,要注意鉴别、区分、联系各个选项,有的选项是对另一选项的论证,有的则是对另一选项的否定、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BC。

22.理性认识的主要形式包括( )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表象【答案】ABC【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23.感觉是指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收集和接受外界信息,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它在认识中的地位表现在( )

A.它是认识的来源

B.它是感性认识的最初形式

C.它是认识的深化

D.它是认识的起点【答案】B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感觉是感性认识的最初形式,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对形成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来说,感觉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不同,接受的刺激不同,感觉可以分为许多类。由于有这些不同的感觉,人分别把握和体验着事物的各方面的特性。不通过感觉,人就不能知道任何事物的任何形式,也就谈不上认识。因此,感觉既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不能说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D。

24.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

C.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

D.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答案】BC【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选项A涉及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经济关系,选项D的政治关系不是生产关系。选项B是生产关系的静态结构,选项C是生产关系的动态结构。正确答案是选项BC。

25.同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的特点表现为( )

A.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B.社会规律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规律

C.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D.人们对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可以做出科学上的预见,但不能预见具体事件的发展【答案】ABCD【试题解密】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特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的特点是:第一,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第二,从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由于社会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以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第三,从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所以社会事件的发生大多具有随机性,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26.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答案】CD【试题解密】人的历史活动起始于主体选择,社会发展表明,在同一历史时空内,往往并存多种可能,包括社会发展道路供人选择。而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一定是C项“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和D项“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故选CD。而A项“多数人选择的道路”没有指明选择的是什么道路。B项“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也是错误的,因为反动势力在一定时期是强大的,但他们选择的道路却是反历史潮流的。

27.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是指( )

A.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B.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C.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D.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答案】BC【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C。

28.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B.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C.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从正义、平等的愿望和道德出发,引出社会主义的结论

D.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出发,寻找到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答案】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而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比,科学社会主义所以为科学是因为它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出发,寻找到了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是否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与能否找到社会主义实现的可行途径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因而不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与能否找到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选项AB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D。

29.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的时期包括( )

A.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答案】ABC【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在经济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30.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

A.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B.由这些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决策决定的

C.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决定的

D.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答案】A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在经济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

这是因为: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CD。

3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是因为( )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答案】AB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长期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并且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第二方——认识(启示)类

题型特征“认识(启示)类”选择题通常是题干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哲学知识选择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价)某一现象”等等。一般来说,命题有两种情况:一是设问中有明确指定性的,二是不具有明确指定性的。方法分析

解题诀窍:“认识(启示)类”选择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误区点击:

回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存在以下问题:

1.把涉及的现象、事物、观点都误认为是积极型的,其实题目还有可能是消极型的。

2.解题时不懂得积极型的处理办法。往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1)从“是什么”展开(对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或观点的含义作必要的解释);(2)从“为什么”角度展开。

3.不懂得消极型的处理办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展开:(1)从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有什么危害、根治的措施有哪些等角度展开;(2)对于错误观点主要说明其错误的表现,或用正确的观点印证其错误。试题套用

1.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玻恩指出:“每个科学阶段都和当时的哲学体系有着相互影响,科学给哲学体系提供观察事实,同时从哲学中接受思想方法。”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科学只有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才能得到发展

C.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D.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的方法论的影响【答案】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首先,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恩格斯指出: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埃德加·莫兰也指出,“最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成为非正规的哲学家”。

其次,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的方法论的影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方法论作用。

最后,在哲学和科学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是旧哲学在哲学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没有科学地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综合和升华;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给各门具体科学以理论指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CD。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大实践意义是( )

A.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哲学基础

B.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哲学基础

C.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D.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答案】ACD【试题解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大实践意义在于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选项B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类型应用

1.“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静、动,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答案】BC【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是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它囊括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二者的区别表现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并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同时,静止却是物质存在的状态之一,即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的暂时未变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从《土族格赛尔》中人们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主宰者有三:长生天居第一,佛居第二,可汗居第三。其中长生天是永恒的、至高无上的,是世界万物形成的本体,他不但创造世界万物,而且主宰世界万物。佛也是永恒的,其地位仅次于长生天,佛通晓天地之间的一切机密,能影响世界万物的发展,但自身已超然物外,自由无比。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

A.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

B.肯定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C.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

D.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答案】BD【试题解密】题干的观点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它具有唯心主义的共同特点,即肯定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而不是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因此,BD为正确选项,而A被排除。进一步地,只有唯物主义者才能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因此,C也是错误的。

3.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

C.间接经验是不重要的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答案】AB【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主义具体表现的理解和把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同志在延安整风时期仔细阅读毛泽东同志著作和总结“左”倾错误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陈云同志说:“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陈云同志说:“不唯上,并不是上边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

陈云同志从实践中提炼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观点,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原则的提出,不仅为掌握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具有补充作用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方法原则,而且它更强调了实事求是原则在人们认识运动中的过程性特点,即在实践中迈出的每一步都必须坚持“只唯实”的原则,否则就会犯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AB。

4.我们要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 )

A.创造条件使好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B.把坏的可能性转化为好的可能性

C.让坏的可能性不要成为现实

D.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答案】AB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在马哲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中,现实性和可能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如果我们要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条件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把坏的可能性变成好的可能性,让坏的可能性不要成为现实,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四个选项皆为可能和现实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5.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答案】AB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赢”的协议,这一事件本身充分展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丰富内涵:既表明矛盾双方的斗争对发展的作用,又显示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对发展的作用,更说明矛盾双方的又斗争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BD。

6.要建立和谐世界,要求我们必须( )

A.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B.运用矛盾的斗争性去消灭资本主义

C.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去和资本主义保持一致

D.掌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答案】A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和谐世界要求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选项BC都只看到了一个方面。要建立和谐社会,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掌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D。

7.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答案】ABD【试题解密】此题考查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规律的特点和社会规律的特点。在题干表述的三大规律中,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最高层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次一级的层次,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再次一级的层次。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上述三大规律既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共同点,即它们都属于社会规律。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它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存在和实现,因此,这三大规律“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所以,选项B也是正确选项。唯物辩证法认为,个别、特殊、一般的区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在一定范围内为个别或特殊,在另一范围内可转化为一般。在上述三大规律中,且在这一范围内,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属于特殊和个别,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则属于一般。因此选项D也是正确答案。

社会规律虽然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和实现的,但它和自然规律一样都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都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都不是人创造的,而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趋势。因此,选项C是错误答案。

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答案】CD【试题解密】题干分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要先理解其意思,再推敲其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本题干引自《老子》,意思是说谋划难做的事,也得从最容易的事做起;规划宏伟的目标,还得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

找出对应哲学原理:题干意思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态。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之一就是相互转化:一方面,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选项分析:通过以上知识点分析可知,CD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所说的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与B选项所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在题干中都没有涉及,与题目无关。因此不选。

9.掌握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是( )

A.坚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承认新事物中留有旧事物中的因素

C.承认社会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

D.以继承、批判与创新的态度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答案】AB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否定观的意义。ABCD四个选项都是辩证否定观对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具体要求,我们也只有根据辩证否定观的要求去看待和处理中外文化遗产、新生事物及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挫折,才能给我们的实践以正确的指导。

10.伊拉克与美国的各种矛盾冲突持续了多年,2003年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美伊之间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结局是萨达姆政权的垮台,美国掌握了伊拉克的主权。这反映出来的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是( )

A.使伊拉克国家军事实力下降

B.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C.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

D.支持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答案】ABC【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美伊之间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有二:一是美国不断强化在海湾地区的力量,不断削弱伊拉克的军事力量,即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二是美国通过战争瓦解萨达姆政权,实现伊拉克国家政权性质以及美国在伊拉克地位的质变。选项D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本题矛盾斗争性的一方所坚持的依据而不是作用,因此这个选项要被排除。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这个知识点,最近几年偏重于考查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例如1999年理科单选题第2题,2001年文理科通用多选题第16题,2004年多选题第17题,2007年选做题Ⅱ,但是作为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这个重要知识点的完整把握,考生要注意复习。

1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五个“统筹”体现了(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全面的观点

C.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答案】AB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所体现的哲学原理”。五个“统筹”,即解决五个方面的矛盾,实现矛盾各方面的协调和统一,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以,选项ABCD均为正确选项。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理念,把科学发展观与哲学原理联系起来进行跨学科考查是近几年政治理论考试命题的一个特点,因此,无论对于这个知识点还是对于这种考查的方式,都应该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12.据报道,森林覆盖率高达60%的某发达国家,为保护自己的森林资源,禁止企业使用本国木材生产的一次性卫生筷。而森林覆盖率不足20%的某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却用本国原木制造一次性卫生筷,竞相降价向发达国家出口。这从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利与弊、好处与坏处是对立统一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眼前利益必须和长远利益相统一

D.事物的本质总是通过事物的现象表现出来的【答案】ABCD【试题解密】本题是一个跨章节的综合性试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某发达国家禁止使用木材生产一次性卫生筷的利(长远看保护了国家资源,维护了生态平衡)与弊(眼前利益少)是一对矛盾,某发展中国家的利(眼前的暂时利益)与弊(长远看损坏了森林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也是一对矛盾,所以要选AC选项。而矛盾本身就是一种联系,所以要选选项B。两个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做法(现象)背后反映的本质自然不相同——由表及里,所以要选D。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通过对此题中某发达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而某发展中国家却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同思想、不同做法的分析,告诫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此题是一个跨章节考查类型的题目,这种类型的题目与跨学科考查类型的题目成为近几年政治理论考试的特点,希望考生重视这种类型的试题。

13.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非典疫情,经过科研人员连续攻关,最终掌握了非典病毒的发病机制,并采取了有效措施,控制住了非典,战胜了非典。这一事实充分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

A.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B.规律都是可以认识、把握与改造的

C.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

D.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答案】ACD【试题解密】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这些规律可以被人认知和把握,并进一步用来指导我们改造现实世界,使原始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但是规律只能认识和把握,而不能被创造。

14.对“8”可做有益的理解和猜测,也可从反面做多方面的解释。如从正面看:“八”字像“人”,人者,万物之灵,世界主宰,最富创造性。“八”字如“入”,有收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八”字形状近似“△”,三角形的最大特点是稳定性,谁不想稳固而不衰呢?从反面看:“八”字无底,上小下大,不仅是欲壑难填,而且是入不敷出。“八”如有裂缝的屋顶,可谓屋漏偏遇连阴雨。“八”字笔势,左右均向下,可谓连走下坡路,求财,求官,求幸福,若走此道可就没多大指望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题干所指的“联系”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题干所指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C.主观任意“联系”也是有道理的

D.题干所指的“联系”是子虚乌有的【答案】AD【试题解密】由于“8”和“发”同韵,许多人对“8”字情有独钟。车牌号、手机号、门牌号、商品交易中的货币数目等,都愿追求“8”字,甚至有人为一个“8”字而托关系求后门,这实在是毫无道理的主观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非人们强加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联系,反对主观地胡乱联系。

15.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有利有弊,总体上利大于弊。在这一基本判断之下,有两个值得重视的特点:其一,这种利弊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二,具体部门内的利弊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看法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C.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答案】AB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原理的应用。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两者的关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易位,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性质会发生变化。因此,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任何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因此人们在分析矛盾和认识事物时要坚持两分法,而不能是一分法;应当坚持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应当看到事物的两重性,而不能只看到一方面。

题干中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评价既看到了利又看到了弊,并且认为利大于弊,肯定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性质,无疑是采用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并且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认为“利弊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具体部门内的利弊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看法又强调了矛盾的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16.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这一观点( )

A.将导致机械决定论

B.将导致非决定论

C.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

D.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答案】AB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与偶然性。

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此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使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往往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导致机械决定论,因此选AC。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不引起结果的现象,也没有无原因的现象,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此意义上,又会导致非决定论的观点,因此也选BD。

17.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表明( )

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

B.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受理论的决定

C.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

D.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答案】CD【试题解密】马克思的观点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但这并不否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实践对于理论的决定作用,并不表明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或者理论能够决定人的实践。

18.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表明的是( )

A.真理是相对的

B.真理是具体的

C.真理是绝对的

D.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答案】AB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相对性、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这是真理的具体性,同时也是真理相对性的表现。真理离开具体条件、相对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选项C内容是正确的,但与题干不符,题干强调的是真理的相对性。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BD。

19.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就是在哲学上坚持( )

A.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答案】ABCD【试题解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哲学依据”。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

实践创新就是指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在哲学上提出的依据就是要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有关原理。考生回答此题可能会由于漏选选项C和选项D而丢分,一定要提高注意力。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BCD。

20.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 )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