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管理学(十二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00:18:34

点击下载

作者:王长青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卫生管理学(十二五)

卫生管理学(十二五)试读: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卫生管理学(供卫生管理、公共管理、医疗保险等专业用)主 编 王长青(南京中医药大学)副主编 何 宁(天津中医药大学)    施晓芬(上海中医药大学)    王素珍(江西中医药大学)    熊官旭(云南中医学院)     杨敬宇(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卫生管理学/王长青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2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ISBN 978-7-5132-2618-9

Ⅰ.①卫… Ⅱ.①王… Ⅲ.①卫生管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Ⅳ.①R1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33007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北京中艺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787×1092 1/16 印张17 字数381千字2015年12月第1版 2015年12月第1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32-2618-9*定价 43.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微信服务号 zgzyycbs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专家指导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王国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国医大师)

主 任 委 员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副主任委员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洪 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巡视员)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华(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王国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主任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秘书长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车念聪(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 教授)

       孔祥骊(河北中医学院院长 教授)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匡海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刘振民(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顾问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孙秋华(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教授)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杨 柱(贵阳中医学院院长 教授)

       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李大鹏(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亚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

       李玛琳(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教授)

       李连达(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吴以岭(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咸中(天津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肖培根(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立典(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陈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范永升(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欧阳兵(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周 然(山西中医学院院长 教授)

       周永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国医大师)

       郑玉玲(河南中医学院院长 教授)

       胡之璧(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耿 直(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 教授)

       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唐 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程莘农(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建群(上海中医药大学常务副校长 教授)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国医大师)

       廖端芳(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颜德馨(上海铁路医院主任医师 国医大师)

秘 书 长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洪 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巡视员)

       王国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主任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秘书长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办公室主任  周 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副司长)

       林超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办公室副主任 王淑珍(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材编辑部主任)前 言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以下简称:“十二五”行规教材)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精神,依据行业人才培养和需求,以及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新发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的主持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采用“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在总结历版中医药行业教材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全国公开招标、专家委员会严格遴选主编、各院校专家积极参与编写的行业规划教材。鉴于由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六版以前称“统编教材”),进入2000年后,已陆续出版第七版、第八版行规教材,故本套“十二五”行规教材为第九版。

本套教材坚持以育人为本,重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展现我国中医药教育、医疗、保健、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力争成为符合教育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1.坚持采用“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

2001年,在规划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经过两版教材的实践,证明该运作机制科学、合理、高效,符合新时期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机制,能够有效解决中医药事业人才培养日益紧迫的需求。因此,本套教材坚持采用这个运作机制。

2.整体规划,优化结构,强化特色

“‘十二五’行规教材”,对高等中医药院校3个层次(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多个专业(全覆盖目前各中医药院校所设置专业)的必修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在数量上较“十五”(第七版)、“十一五”(第八版)明显增加,专业门类齐全,能满足各院校教学需求。特别是在“十五”“十一五”优秀教材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材结构,强化特色,重点建设主干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验实践类教材,推出部分数字化教材。

3.公开招标,专家评议,健全主编遴选制度

本套教材坚持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公正遴选主编的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和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制订了主编遴选评分标准,排除各种可能影响公正的因素。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评议,遴选出一批教学名师、教学一线资深教师担任主编。实行主编负责制,强化主编在教材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材质量提供保证。

4.进一步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既是教材编写的主体,又是教材的主要使用单位。“‘十二五’行规教材”,得到各院校积极支持,教学名师、优秀学科带头人、一线优秀教师积极参加,凡被选中参编的教师都以高涨的热情、高度负责、严肃认真的态度完成了本套教材的编写任务。

5.继续发挥教材在执业医师和职称考试中的标杆作用

我国实行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认证准入制度,以及全国中医药行业职称考试制度。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专家,对“十五”(第七版)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进行了严格的审议、评估和论证,认为“十五”行业规划教材,较历版教材的质量都有显著提高,与时俱进,故决定以此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和职称考试的蓝本教材。“十五”(第七版)行规教材、“十一五”(第八版)行规教材,均在2004年以后的历年上述考试中发挥了权威标杆作用。“十二五”(第九版)行业规划教材,已经并继续在行业的各种考试中发挥标杆作用。

6.分批进行,注重质量

为保证教材质量,“十二五”行规教材采取分批启动方式。第一批于2011年4月,启动了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针刀医学6个本科专业112种规划教材,于2012年陆续出版,已全面进入各院校教学中。2013年11月,启动了第二批“‘十二五’行规教材”,包括:研究生教材、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教材(七年制、五年制共用)、卫生事业管理类专业教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类教材、非计算机专业用计算机教材,共64种。

7.锤炼精品,改革创新

“‘十二五’行规教材”着力提高教材质量,锤炼精品,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体现了中医药教材的特色;学科定位更准确,理论阐述更系统,概念表述更为规范,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教学适应性较前八版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内容,丰富形式,不断完善,将各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写入教材,形成“十二五”期间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为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十二五”行规教材还特别注重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

综上所述,“十二五”行规教材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倾力主办,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高水平专家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积极协办,整个运作机制协调有序,环环紧扣,为整套教材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打造“十二五”期间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主流教材,使其成为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权威的教材体系。

“十二五”行规教材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但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以便在重印或再版时予以修正,使教材质量不断提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12月编写说明

本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供中医药院校卫生管理、公共管理、医疗保险等专业课堂教学使用,亦可供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或卫生管理工作者参考使用。

卫生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健康水平为目的,以研究如何制定适宜的卫生政策、建立系统的卫生组织机构、设计公平的卫生保健制度、提出高效的资源配置方法等为手段,以实施全新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为载体,进而实现使卫生事业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一门应用学科。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卫生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的地位。2009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了到2020年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为卫生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也为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在总结卫生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际,以我国卫生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卫生管理的问题为导向,力求反映学科的理论性、时代性、规范性、系统性、创新性。在教材体例和内容安排上,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理论讲解与研究方法培养相结合,努力体现本教材的实用性、指导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本教材第一章卫生管理学概论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王长青编写,第二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佟欣编写,第三章卫生工作方针与政策法规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何宁编写,第四章卫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由云南中医学院熊官旭编写,第五章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与公立医院改革由福建中医药大学张胜利编写,第六章卫生管理政策和第七章卫生管理工具由山西中医学院梁瑜编写,第八章卫生规划管理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马月丹编写,第九章卫生资源管理由甘肃中医药大学杨敬宇编写,第十章医政管理与医疗服务监管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施晓芬编写,第十一章中医药管理由河南中医学院司建平编写,第十二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由江西中医药大学王素珍编写,第十三章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应急管理由贵阳中医学院刘维蓉编写,第十四章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杨义编写,第十五章农村卫生管理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徐州编写,第十六章妇幼卫生管理由湖北中医药大学李娜编写,第十七章卫生科教管理由安徽医科大学王丽编写。本书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王长青、天津中医药大学何宁等专家统稿并定稿。

任何一本教材的学术成果都得益于前辈们的工作基础,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引用了许多前辈、专家的理论成果,因为有了前辈、各位同仁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使我们今天这本教材得以问世。在此,谨向各位前辈、专家表示由衷的敬意。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对本书的编辑、出版予以了大力支持,各主编、副主编以及全体编委单位亦对本书编写提供了许多帮助,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写出既反映卫生事业发展,又适合课堂理论教学的教材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尽管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反复修改,但肯定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以便再版时完善和提高。王长青2015年10月第一篇 绪论篇第一章 卫生管理学概论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卫生管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内涵和基本特征。熟悉对卫生管理学有贡献的相关学科。掌握卫生管理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和常用方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性质以及未来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向。第一节 卫生管理学学科界定

人类在抗拒、适应、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孕育、发展、完善了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是从人类的管理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特别是在全球已进入高度信息化、知识管理的大数据高度共享的今天,管理学越来越展现出它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时代魅力。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设计并维持一种适宜并富有激励性的组织环境、制度安排、人文氛围,从而影响和协调不同社会成员的努力,对每个人都能够为了集体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有益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指导。

根据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尽管不同组织的管理要受到成员、资源、目标和环境等组织要素的特点的影响,但其管理的基本职能和任务是相似的,因而存在管理学中通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但同时必须承认,随着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演进,基于行业特征的管理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并伴随着行业的进步不断成熟和完善,从而形成了管理学基础理论与部门、行业管理学科交相辉映、相互补充的学科体系。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这个大系统中的重要领域,事关民族兴盛、涉及千家万户,承载社会公平。卫生事业的发展催生了卫生管理学的建立,卫生管理学的发展又反哺了卫生事业的进步。一、概念

卫生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健康水平为目的,以研究如何制定适宜的卫生政策、建立合理的卫生组织架构、设计公平的卫生保健制度、提出高效的资源配置方法等为手段,以实施全新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为载体,进而实现卫生事业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一门应用学科。二、我国卫生管理学学科内涵和基本特征

卫生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我国卫生管理学的学科内涵在于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根本,以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健康需求为目标,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础,以国际卫生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参考,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政策、方法、组织、资源、信息等内容,它的要意在于用中国式卫生管理的理念、方法来解决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问题。

卫生管理学是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如何通过最佳的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因此,它具有下列特征。(一)交叉性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生产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人们对来自生产活动的经验加以总结,进而形成了管理学这门科学严谨的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演进,人类管理活动不断向多样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管理学的理论与各行各业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对接,孕育、产生、发展出了一系列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其中,管理学理论与卫生管理这个领域的交叉,促使产生了卫生管理学的萌芽。(二)桥梁性

卫生管理学来源于管理学,同时它又区别于部门管理学,它是介于管理学基础与部门管理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管理学是从管理的一般意义上研究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门管理学则是研究具体部门管理发展与运行规律,如医院管理学等。管理学是卫生管理学学科之源,部门管理学是卫生管理学学科之流。(三)应用性

卫生管理是通过对卫生资源有效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过程,从而达到组织的卫生管理目标。“有效”是指既要注重公平,又要关注效率;既要注重效率,又要关注效果。所有这些要求,都说明卫生管理是一门具有明显应用性的学科体系。(四)发展性

任何学科都是发展变化着的,特别是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卫生事业改革加速推进,地区发展状况尚不平衡,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社会成员个人诉求多样化的今天,卫生管理学科要因需而变,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因人而变。(五)独特性

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独特的社会环境、制度土壤、文化根基。我们今天讲授的卫生管理学是研究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卫生管理理论,研究与我国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卫生组织管理的方法,即研究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所以,它具有学科的独特性。三、对卫生管理学有贡献的相关学科

卫生管理学作为一门具有交叉性、桥梁性、应用性、发展性和独特性的管理学科,它是在管理科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卫生学、数理与统计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它有主要科学贡献的领域包括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法学等。(一)管理学

管理学是研究各领域、各项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是所有部门或者行业管理学的根基。如果说部门或者行业管理学是一栋大楼中五光十色的不同房间,那么,管理学就是大楼的基础。卫生管理学是管理学在卫生事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管理学的基本手段同样是卫生管理的基本手段,对提高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大影响。(二)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对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进行测量和解释,有时还包括对行为进行改变的科学,它关注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心理学中的学习心理、人格心理等知识要素,都对卫生管理学做出了贡献,并将为该领域补充新的知识。心理学中不断成熟的学习理论、情绪调控、需要和动机、工作满意度、决策过程、绩效评估、态度测量、员工选择等理论与方法将使卫生管理学获得新的科学营养。(三)卫生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一门分支学科,是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经济学。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以达到最优地筹集、开发、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生经济学是近年来卫生管理过程中十分活跃的一门学科。它对于卫生管理的贡献特别体现在卫生管理决策的数据化、精细化、科学化,使普通的数据在卫生管理的过程中绽放出科学的光彩。(四)卫生法学

依法行政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卫生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特殊服务领域,对法制精神的敬畏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卫生法学是医学等学科知识和法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将医药卫生与法学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以解决医学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改进疾病防治措施,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法制管理是卫生管理的手段之一,卫生法律、法规是卫生管理工作的活动准则,是实施卫生管理工作的具体依据。因而,卫生法学紧紧伴随着卫生管理的过程。(五)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相伴相生,在原有的学科体系分类中,相互结合为一个学科,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研究深度的不断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分为两个学科。这两个学科基本任务相近之处都是根据人群的健康需求,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组织卫生服务,提高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不同之处是社会医学是在医学模式不断发展变化的指导下,侧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提出用社会医学的处方改善卫生服务策略与措施;卫生管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卫生管理的方针政策、组织结构、保障制度、运行机制。因此,两门学科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理论可以相互借鉴,方法可以相互共享。(六)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

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是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和工具,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既是预防医学的一门基本课程,也是现代医学中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方法学科。卫生管理学经常运用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评价、分析卫生事业领域中某些问题和现象,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如社区卫生诊断,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等都要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是卫生管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四、学习卫生管理学的意义

正值中国卫生事业处于大发展、大改革之际,作为未来医药卫生领域的管理者、研究者和创新者,学好卫生管理学,掌握和熟悉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卫生领域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了解卫生事业各子系统的基本管理理论、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从事卫生管理实际工作所需要的人文技能、技术技能和创新技能。

德鲁克认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对象涉及到人,而人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特殊资源,他要求使用他的“人”有特殊的品质。今天学习卫生管理学的学生,就是明天在卫生管理领域使用人这个特殊资源的“人”,要使用好这个特殊资源,首先自己必须具备特殊的品质,练就特殊品质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学好“卫生管理学”无疑是练就特殊品质的第一步。第二节 卫生管理的理念、内容与方法一、卫生管理的基本理念(一)系统的理念

卫生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管理理念上,它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制度、社会观念、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在管理对象上,涉及卫生系统内部和外部人、财、物、时间、信息、知识的管理;在管理效果评估中,它既关注效率,更追求公平。所以,系统化的思维是卫生管理的基本理念之一。(二)改革的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成员对优质卫生服务的向往,卫生管理具备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中国卫生事业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在纷繁复杂的卫生管理实践中,必须坚持三个不变,一是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卫生改革发展道路不能变;二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优质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宗旨不能变;三是发挥我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吸收市场经济的合理要素不断深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变。(三)开放的理念

卫生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社会管理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站在当下中国卫生改革发展的时空中,在全球的坐标中,应紧密追踪国际卫生改革的成功经验,用国际社会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优化我国卫生管理的路径。在国内的环境中,应向不同服务机构和市场主体开放,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提升卫生管理和卫生服务的职业精神。二、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

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为卫生管理政策制定、卫生服务的可供给性研究、卫生服务区域规划管理、卫生服务的资源管理、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等方面。(一)卫生管理政策制定

政策科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政治学和行政学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的一次“科学革命”。政策科学以其一系列独特、新颖的范式以及它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而备受各国学术界、政府界人士的共同关注,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一个重要而又充满活力的新的跨学科领域。

卫生管理政策制定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就在于按照卫生服务发展的客观要求,既要保证让各卫生机构、各项经营管理顺利进行,又要保证国家在宏观层面对卫生服务的有效管理,以保障卫生服务的有序进行,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

法律手段是指政府运用卫生法律,规范卫生服务市场的运行和卫生机构,以实现对卫生服务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法律手段的核心内容是依法调整国家、卫生机构及从业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它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来纠正或否定各种逐利行为,引导和控制卫生服务体系健康运行。

经济手段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指导和影响卫生机构规范运行的各种规定、准则和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卫生机构的业务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政府利用经济杠杆影响各卫生机构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卫生机构的经营活动更符合社会目标,以保证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二)卫生服务的可供给性研究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对发展卫生事业负有重要责任。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市场在卫生服务领域作用的局限性,决定了政府必然成为卫生事业的筹资主体、卫生机构建设主体和公共卫生服务费用支付主体。同时,政府是卫生服务的组织者,包括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培育和完善卫生服务市场体系;建立合理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保证卫生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另外,政府还是卫生服务的宏观调控者,政府对卫生服务的宏观调控就是要运用调控手段,保证卫生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大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三)卫生服务区域规划管理

区域卫生规划是一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的规划与愿景。其基本要求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与结构、自然环境、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和不同的卫生需求等因素,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的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力求通过符合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和协调发展战略,改善和提高区域内的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向全体人民提供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四)卫生服务的资源管理

卫生服务的基本任务是满足人群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的需要,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充足的资源做保障。卫生资源主要有卫生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如何合理筹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是卫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人力资源管理 卫生人力资源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体素质和延长寿命为目标的国家卫生服务系统多种资源中的一种最重要的资源,包含已经在卫生服务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和正在接受训练的人员。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和提供服务以及改善健康这个根本目的相结合。

2.财力资源管理 财力资源管理是指卫生服务过程中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卫生总费用是卫生资源筹集的货币表现,卫生总费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领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1年),为了提供卫生服务所筹集或支出的卫生资源的货币表现。从资金来源的角度分析,卫生总费用是政府、社会和居民个人为了接受各种卫生服务而支付的费用,包括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分析,卫生总费用是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所、卫生室和定点零售药店,在提供各种卫生服务时消耗的费用,包括医疗服务费用、公共卫生费用、医学科研教育费用和其他卫生费用。

3.信息资源管理 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前提是了解信息,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发展信息收集系统,提供充分情报,既可以用于卫生管理与卫生决策,又可用于卫生管理过程的全方位研究。三、卫生管理研究常用方法(一)卫生管理研究的特征

1.科学性 卫生管理研究是新兴的科学研究领域。科学体系中的实践性、理论性、经验性和客观性同样适用于卫生管理研究。许多社会科学的科学理论为卫生服务研究提供了指导,而卫生管理研究反过来也促进了这些与卫生管理相关的社会理论的发展。

2.不确定性 卫生管理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来源于社会科学、医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这些方法和理论对卫生服务研究是非常有用的。但由于许多卫生管理研究是基于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其解释这些事件的能力同样受到这些学科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基本的社会科学概念在运用于这一领域时其有效性仍存在一定争议,如人群健康状况、卫生保健质量、可及性和生命的经济价值等,这些难以判断的概念增加了卫生管理研究的不确定性。

3.跨科学性 卫生管理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卫生服务受生物医学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由于没有任何一个独立学科的概念性框架能够囊括这一研究所有方面,也没有一门学科可以包含更广的范围,所以,常常用一个包含各方面不同观点的多学科混合体来承载卫生管理研究。从这一方面看,它具有跨科学性的特征。

另外一方面,卫生管理研究涉及生物学、医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这并不说明它已经实现了所谓的真正的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需要在研究某个特定现象时把不同学科结合在一起。然而,在更多情况下,卫生管理研究是由经济学家、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在某一单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这样有可能使分析性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只侧重于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4.应用性 卫生管理研究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常常受到其应用性和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特性的限制。它的研究重点是与卫生管理相关的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由社会群体和决策者所确认的有关特定人群的一些现存问题常常促使人们开展卫生管理研究。卫生管理领域内的研究不是出于好奇,而是为了获得进行组织、管理和立法的事实依据,这种研究是以公共政策为目的,为制定特定政策提供事实基础。(二)卫生管理研究的常用方法

卫生管理研究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在定量研究法中主要有实验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横断面研究法、病例对照研究法、定群研究法。在定性研究法中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集中访谈研究法。

1.实验研究法 卫生管理研究的现场主要是在社会人群之中,应该以社会人群作为实验观察的对象,考察卫生管理和防治对策的效果。干预研究是广泛应用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缺氟地区在饮水中加氟预防龋齿、缺碘地区在食盐中加碘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瘤等,都是干预研究取得成效的典范。

2.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指的是在一项具体的研究中收集、校对、整理和归纳资料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客观地描述疾病、健康,或者有关卫生管理在人群、时间和地理分布方面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或防治对策。

3.横断面研究法 横断面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即在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内,按照研究设计的要求,在一定人群中通过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有关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资料,从而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4.病例对照研究法 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由果及因的回顾性研究方法。它是先按疾病状态确定调查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两组,然后利用已有的记录,或用询问、填写调查表的方法,了解其既往(发病前)某些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推测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的联系。在卫生管理研究中,用此种方法推测卫生事件与影响卫生管理利用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适用于一种或几种因素与一种事件的相关性研究,也适用于多种因素之间交互、协同、效应修正作用的研究。

5.定群研究法 定群研究也称为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纵向研究。在定群研究中,根据以往有无暴露经历,将研究人群分为暴露人群和非暴露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随访观察和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如果两组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则认为暴露和疾病之间存在联系。

6.文献研究法 一般而言,有4种文献可以作为文献研究的来源:①教科书、专业参考书;②杂志,包括专业杂志、简讯、报纸;③论文,包括博士、硕士和学士论文;④未出版的作品,包括专题研究、技术报道、基金标书、会议文件、个人原稿和其他未出版的资料。

进入21世纪以来,卫生管理研究的能力大大提高。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库和计算机化的文献检索获得过去的一些研究资料。在检索以往研究成果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文摘和索引管理。在卫生管理研究中,应用文摘和索引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最常见的在线摘要管理被称为MEDLARS(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MEDLARS是由美国国立图书馆组织的,已经有100年的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MEDLARS就已计算机化,并且成为卫生专业文献检索的主要资源。《医学文献索引》也是文献检索中较流行的检索工具,在MEDLARS中,应用者可以进入某一专门的生物医学、卫生管理、癌症、医学伦理,甚至更多领域的文献数据库。在过去的几年中,MEDLARS是MEDLINE数据库的主要代表。

7.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个别案例如个人、家庭、项目等进行详尽的调查来认识社会的一种调查方法,要求调查者对被研究的个案做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不仅要了解其本身的现状、历史,还要调查研究其周围成员的社会背景与各种社会联系。

案例可以是一个人、一项活动、一个计划、一个组织、一段时间、一个关键的事件或是一个社区。不管分析的个体是什么,案例研究所要寻求的是对一个特殊个体的详尽描述,这样才能获得对研究问题深刻充分的理解。一个案例研究可以集中于一个特别的社会实体,例如一个单一的固定的社区。用案例研究来描述和分析社区生活的某一方面,例如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犯罪状况、健康状况等。举例来说,社区案例研究可以用来研究社区卫生管理网络,包括社区组织、需要评估、机构调查以及系统评价等。案例研究也可以用于研究某些社会群体,例如家庭、工作单位或某个有意义的群体。案例研究同样可以应用于典型群体或弱势群体。

8.集中访谈研究法 集中访谈研究法属于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强调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研究。只有将研究对象放在真实的、丰富的、流动的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和机构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源。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人就是一个研究工具,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对象面对面地接触,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对研究对象提供的信息不断加深理解。

集中访谈研究法共有3种类型:非正式的交流访谈、标准化的开放式访谈和一般指导性访谈。在非正式的交流访谈中,调查者将不预先设定具体问题或常规主题,然而,问题将会自然地出现。调查者在自然交流基础之上自然地提问题。在参与观察中经常应用非正式交流访谈方式。

标准化的开放式访谈由问卷构成,问卷包括一系列按详尽序列排列的问题。每一位应答者按照同样的序列被提问同样的问题。问卷应伴有指导语,这样才能使得不同的访问者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进行连续性的提问。特别是当研究包括许多访谈者时,如何将被调查者面前的问题的变异度减到最小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方法的缺点就是缺乏弹性与灵活性。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一、中国卫生事业的性质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有两层含义:其一,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卫生事业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的公共事业,也正因为这一点决定了它的非营利性。非营利性的实质就是所得利润不用于投资者的回报,而只能用于事业本身的建设和发展。其二,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福利政策,为老百姓购买卫生服务。我国卫生事业是提供防病治病的特殊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水平,这种特殊的服务有相当一部分是公共产品和公共管理,这些产品和管理内容是为全体社会成员管理的,是人人都可以受益的,如重大疾病的防治,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和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执法监督、监测,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弱势人群的医疗保健和医疗救助等,而且这些产品和管理是不能谋取利益和收取投资回报的。

在阐述分析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的过程中,有必要理清下列几个关系。(一)政府主导与政府主办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管理、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可见,实现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利益性,政府在其中承担的责任则体现为发挥主导作用。但是,政府主导是否就是简单的等于政府主办?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引导和规范公立医疗机构向公共利益性发展的责任,是体现一种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应理解为政府为促使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利益性的实现,所要采取的各种手段,如制定科学的规划、积极的融资、合理的评估、正确的监管等。政府主导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在公益医疗服务的生产、提供、消费的链条中选择合适的角色定位。(二)公益性与市场化

公益性所反映的是公众的利益和社会公共的利益,关注的是人权、民本、民生。市场性一般可以理解为主体性、交换性、竞争性、优质性、规则性的集合,市场化更直接反映的是市场主体的利益,关注的往往是实际的效益和经济的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和公益归属于不同的范畴,市场一般归属于经济范畴,公益一般归属于社会范畴。然而,公益性不是抽象的,它植根于现实的市场与社会的土壤之中。我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宗旨是以崭新的社会形态,以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要求和精神需要,实现社会福利的共享。实现社会福利共享的基础是公益性资源的供给。在市场化进程中,公益品具有天然的紧缺性。如果缺乏社会的制度约束,任公益性产品完全按照市场化商品来运作,其原有的公益性价格就会受到扭曲。一旦公益性产品被使用和消费的价格超过了公众可承受的临界点,就容易造成社会供需之间的尖锐矛盾,引发广泛的社会利益冲突。(三)公益性与福利性

新中国成立初始,医疗卫生管理事业被公认为是福利性的,认为政府应该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医疗管理中承担责任,同期的医院性质也为福利性。到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各界对卫生管理事业性质产生了分歧。20世纪90年代初期,卫生事业是“有公益性的社会福利事业”逐渐成为主导性看法。到1997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把我国卫生事业界定为社会公益事业,明确卫生事业以公益性为主,福利性为辅,公立机构作为卫生事业公益性的主要实践者,也自然而然确立了其公益的性质。2009年发布的新医改方案又一次提出:“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管理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这表明,公益性已经成为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不可动摇的方向。

公益和福利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很容易混淆,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公益和福利事业均是善事,是具有利他主义的社会管理。而且,公益、福利事业的范围都属于公共事业、社会管理、社会福利和特定领域的管理。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为:在哲学基础上,公益性强调人道、人本、人文主义,福利性主要强调国家责任与社会职能。从目标看,公益性追求互助互爱,无私奉献,福利性追求社会公平与社会平等;从管理性质上,公益性属于社会利他主义的无私奉献,福利性强调国家和政府职责,体现为共同福利;从服务提供上,公益性以多种行为提供为主,福利性以政府提供为主;从资金来源上,公益性主要来自政府、企业、NGO等,福利性主要来自财政预算等。

如果公益性在目标上强调人道、人本、人文主义,追求互助互爱,无私奉献,从资金来源上主要来自政府、企业、NGO等,那么,公立医院在实现公益性的过程中,就必须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政府就应组织和建立基本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而承担筹资者的角色。同时,政府作为保障基本医疗管理的主导者,应当以恰当的方式贴付医疗机构的运转和发展成本,割断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经济利益交换关系。否则,公立医院是很难编织基本医疗服务的这张“公益之网”。二、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机遇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卫生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自从2009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到2020年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近年来,我国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改革路径,着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任务。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到2012年上半年,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12.7亿人,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有了基本的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4.6万家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覆盖率达到了98%,用药品种和数量得到保证,药价大幅降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总地看,改革势头良好,成效逐渐显现,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也为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好的条件。三、中国卫生事业发展面对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赞誉我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仍然存在卫生管理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着卫生事业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民健康面临更高要求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呈现的快速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但使食品药品安全、饮水安全、职业安全和环境问题成为重大健康危险因素,而且使国民同时面临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对保障国民健康带来新的压力。(二)不同人群之间差异显著

虽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但不同地域和人群间的健康差异较为显著,东西部省份人均预期寿命相差最大达15岁。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每千人医师数和病床数、人均医疗支出等指标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三)疾病发病和死亡模式转变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变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疾病发病、死亡模式的转变。当前,我们既面临发达国家的健康问题,也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而其中以重大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最为严重。(四)重大健康问题突出

目前病毒性肝炎、结核、艾滋病等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成为我国传染病防控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重大地方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母婴疾病与营养不良不容忽视,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日益显现,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五)健康危险因素的影响持续扩大

目前,烟草使用、身体活动不足、膳食不合理、过量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在我国处于流行高水平或呈进行性上升趋势。同时,环境污染加重也对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六)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仍然不足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越来越高,但我国优质卫生资源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不合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仍然较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严峻挑战。(七)公共政策存在滞后性

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物政策在制定、调整等方面滞后甚或缺如,执行力度也不够,难以适应我国健康状况转型的需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健康中国2020”总目标是: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生活质量,减少不同地区健康状况差异,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15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使全体国民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增强,地区间人群健康状况和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到2020年,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服务利用明显改善,地区间人群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具体改革方向包括以下8个方面。(一)建立促进国民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

健全卫生决策的咨询和问责机制。将健康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建立“健康影响综合评价”制度。加强和巩固基层卫生行政管理能力,确保卫生政策措施的落实。(二)健全卫生法律体系,依法行政

加快《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法》的制定,科学设计和逐步完善医疗保障、促进国民健康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形成权责明确、责任落实、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卫生执法体制。(三)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模式

转变发展观念,推进“环境友好型”“健康促进型”社会发展模式的建立。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推动建立促进国民健康的卫生事业发展模式。(四)增加公共财政投入

合理调整卫生总费用结构,通过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和社会筹资,将个人卫生支出降低到30%以内。建立卫生投入监督和评价机制,提高卫生投入配置和利用效率。建立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机制,提高政府卫生投入的效益和可持续性。(五)统筹医疗保障制度发展

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医保的制度统一和管理统一,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从分担疾病风险向促进健康转变。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六)提高卫生人力素质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大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增加医学教育投入和质量评估管理,通过准入制度的建立,改善和保证医学教育质量。完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拓宽卫生人才评价渠道,改进卫生人才评价方式。加强政府对医药卫生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推动医药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加大西部地区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七)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优势

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发挥其在疾病预防、基层医疗保障及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扶持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将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文化理念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八)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根据我国健康领域的实际需要,深入研究各国情况,制定和实施针对不同国家的多层次、多渠道合作战略和政策,提升卫生援外工作层次,发挥国际影响力,促进全球健康。小 结

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是从人类的管理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卫生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健康水平为目的,以研究如何制定适宜的卫生政策、建立合理的卫生组织架构、设计公平的卫生保健制度、提出高效的资源配置方法等为手段,以实施全新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为载体,进而实现卫生事业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一门应用学科。我国卫生管理学具有交叉性、桥梁性、应用性、发展性、独特性的特征。

2.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为卫生管理相关政策制定、卫生服务的可供给性研究、卫生服务区域规划管理、卫生服务的资源管理等方面。卫生管理研究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在定量研究法中主要有实验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横断面研究法、病例对照研究法、定群研究法。在定性研究法中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集中访谈研究法。

3.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充满机遇,同时面对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改革的基本方向主要在于坚持预防为主,适应并推动医学模式转变;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把全民基本医保作为公共产品向城乡居民提供;坚持公平效率相统一,注重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与机制;拓展深化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等方面。思考题

1.什么是卫生管理学?卫生管理学的学科内涵是什么?

2.卫生管理学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3.如何理解中国卫生事业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案例导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