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10:25:51

点击下载

作者:韩世栋等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试读:

一、蔬菜病虫类型与识别

(一)蔬菜病害类型与识别

蔬菜病害种类繁多,常见的就有200多种。引起蔬菜病害的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病原线虫、不良环境、类病毒、类菌原体、类立克次体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其中较常见的为前五类。每一类病原引起的病害在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及防治措施等方面都各有特点,为便于掌握,一般把常见蔬菜病害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生理病害五大类。

1.真菌病害

真菌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各种病害的总称,是蔬菜病害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病害,在常见的200多种蔬菜病害中,真菌病害有120多种,占总数的60%以上,真菌病害对蔬菜的危害最严重,是主要的防治对象。(1)发病特征:真菌对蔬菜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各个部位均可产生危害,其中一些病害往往只对其中的某一个部位产生危害(以叶和根多见),也有一些病害可同时对几个部位产生危害,还有一些病害可对所有部位造成危害。真菌病害发生时一般表现出以下一些特性:

①变色:发病初期常见的有水浸状暗绿色、暗红色、黄绿色等,发病后期常见的有褐色、黑色、白色、红色、锈色等。真菌病害引起的变色大多数为局部表现,如一个病斑、一片叶或几片叶、一个果或几个果等发生变色。

②斑点:绝大多数真菌病害能形成斑点,极少数真菌病害不形成斑点。真菌病害的斑点初期多较小,随病情发展后而变大,后期往往是多个斑点连成一片,形成大病斑。斑点按形状可分圆形斑、角形斑、长条形斑、轮纹斑及不规则形斑等几处。斑点的颜色多样,主要有褐斑、灰斑、黑斑、白斑、黄斑、锈斑、红斑等。茎和果实上的病斑多表面凹陷,称为凹陷斑,少数为凸起的则称凸起斑。

③枯焦:枯焦是发病后期的症状,病叶的病斑连成一片后,引起整片或大部分叶片枯干变褐色死亡。空气干燥时,枯焦的叶片常发生卷曲。

④萎蔫:多是由于根或茎发病后引起的,叶和嫩茎均能发生萎焉。一般萎蔫发生初期多在晴天中午前后表现明显,后期则全天发生,最后枯死。发生萎蔫的植株,检查其根或茎,多数病株的茎或根内的维管组织变色坏死,但也有不变色的。

⑤叶片穿孔或破碎:穿孔多发生在一些病斑较小的叶片上,病斑枯干变成薄纸状碎裂后,在叶上形成许多个小孔洞。病斑较大或整片、大部分叶片枯干后,病斑发生碎裂,称为破碎。

⑥维管坏死:一些引起嫩茎和叶片萎蔫的病害,剖其病株的根或茎,可见其内部的维管束变色坏死。常见的有枯萎病、黄萎病等。

⑦茎缢缩:茎部发病后,病斑绕茎一周,病茎部收缩变细,即为缢缩。缢缩多发生在茎的基部,造成地上部发萎蔫枯死,苗期发生时常造成猝倒、立枯等。

⑧茎碎裂:一些蔬菜的茎部发病后,后期病部往往发生碎裂呈乱麻状,如瓜类蔓枯病、青椒菌核病等。

⑨疮痂:发病后,病斑表面木栓化变硬,出现疮痂现象。疮痂多出现在病果和病茎上。

⑩霉烂:霉烂多发生在一些多肉质及含水较多的柔软组织上,如多汁的果实、肉质茎和嫩茎等。霉烂时,病组织呈水浸状软腐,潮湿时腐烂部位上往往长有各种霉状物,故称为霉烂。常见的有灰霉病、菌核病、疫病等。

肿瘤:多发生在根部,主根和侧根均可发生。肿瘤的形状多样,大小差异也很大。肿瘤表面粗糙、龟裂,易受其他杂菌入侵而引起腐烂。常见的为大白菜根肿病。

生霉:生霉就是在病斑上或四周产生一层霉状物。生霉大多发生在发病的中后期,当空气湿度较大时最易生霉。常见的霉有白霉(也称霜霉)、灰霉、黑霉、红霉等几种。

生絮:生絮是在病斑上或病部四周长出一片长长的絮状物或网状物,常见的有白絮(也称白毛)和褐絮。空气湿度越大,生絮越多。同生霉一样,生絮也多出现在发病的中后期。

生粉:生粉就是在病斑上长出一层粉状物。常见的有白粉、黑粉和红粉三种粉状物。

生黑点或粒状物:在发病的中后期,病斑上出现黑点或粒状物,黑点排列规则(轮纹状)或散生。粒状物多为鼠粪状(即菌核),半埋或埋藏在病部组织表皮下,不易脱落;也有的全部暴露在病部表面,容易脱落。常见的有炭疽病、菌核病等。

流胶:发病后期,有病部溢出黏稠的胶状物。流胶初期的颜色较浅,一段时间后颜色变深,干后呈膜状覆盖在病部表面。常见的流胶有粉红色、黄白色、白色、红褐色等几种。(2)发病规律:真菌病害属于传染性病害。通常病菌在病残体、种子、土壤、种株、温室和大棚内的蔬菜上越冬,主要靠孢子侵染蔬菜,孢子借助气流、流水、土壤、粪肥、种子、病株残体、昆虫及人身等进行传播,传播途径广泛,较难防备。

①发病环境要求:真菌病害发生大多需要高湿的环境,一般来讲,空气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地上茎叶发病较重,如果叶面上有水膜或水滴,更易发病,故保护地栽培蔬菜较露地栽培容易发病。引起根部和茎部病害的病菌是在土壤中生存和越冬的,该类病害发生对空气湿度的要求不严格,而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土壤湿度越大,发病也就越重。

温度对真菌病害发生的影响也很大,在0~40℃范围内,均能发生危害,但发病的最适温度,病害间有所不同。一些病害发生要求的温度偏低,称为低温型真菌病害,该类病害的发病适温为20℃左右,常见的有灰霉病、菌核病、晚疫病、猝倒病等。另一些病害要求的适温稍高,称为中温型真菌病害,适宜的发病温度为22~25℃,常见的有炭疽病、黑星病、霜霉病、叶霉病、蔓枯病、锈病、根腐病、斑枯病等。还有一些病害要求的适宜温度为25~30℃,温度较高,称为高温型真菌病害,常见的有疫病、早疫病、白粉病、枯萎病、茎枯病等。因此,蔬菜在不同生长阶段里的发病种类有所不同。

②真菌病害在蔬菜不同生长阶段的发病表现:一般来讲,幼苗期植株的各器官多汁幼嫩,抗性差,较易发病。结果期或茎、根、叶球的膨大期,茎叶生长势减弱,抗性变低,也较易发病。而定植至坐果的一段时间里,正值茎叶和根系的旺盛生长期,植株生长势强,抗性也较强,故此期较少发生真菌病害。

受植株生长势和抗性变化的影响,老龄叶、老根和老茎较新叶、新根和新茎易发病,故真菌病害发生多从下部老叶开始,由下向上发病,根、茎部发病也多以生长后期较重。

③真菌病害在不同蔬菜类型间的发病表现:多数真菌病害的危害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一般表现为一种病害往往只对同一科的蔬菜产生危害,有的病害甚至只对同一种蔬菜产生危害。因此,实行连作往往发病较重。

④真菌病害在不同管理水平下的发病表现:管理措施得当时,植株生长健壮、抗性较强,同时田间的环境也不利于病菌的繁殖,发病就较轻。管理措施不当时,植株生长不良,抗性差,则较易发病,如果环境对病菌的繁殖有利,则发病更重。(3)真菌病害的识别:

①真菌病害与其他病害的辨别:真菌病害有明显的发病过程、发病条件和发病特征。发病时一般先出现小型的斑点,后期变大,形成大斑点,空气湿度较大时病斑上会出现明显的菌生物,如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黑点、絮状物、流胶等;由真菌引起的腐烂,多表现为霉烂,上生有霉状物、絮状物等;由真菌引起的萎蔫、枯死等,多数病害的病株茎、根的维管束变色,在潮湿时,从切口处会流出或挤出黏稠的胶状物,病茎上也还会生有各色的霉状物或絮状物。

根据真菌病害的上述发病特征,在田间一般可以把真菌病害与其他病害辨别开来。如果观察时的条件不利于发病,病害的症状表现不明显,或观察时机偏早、症状尚未充分表现出来时,可根据真菌病害在适温和高湿的条件下发病快,以及真菌病害均有相应的菌生物出现的特点,把病样取下,在保温保湿条件下培养,加速发病,待症状明显后再进行鉴别。如果症状表现不明显肉眼难以分辨,或无菌生物出现时,应在显微镜下检查,看是否有病原真菌存在,作最后的辨别。

②真菌病害种类的辨别:辨别发生病害所属的种类,首先要熟悉各真菌病害的典型发病特征和发病条件,并以此为依据在田间直接确诊发生病害所属的种类。对一些不太熟悉的病害要对照参考资料上的介绍进行确认。如果发生的病害与其他几处病害相似,不易直接用肉眼分辨时,要用显微镜检查其菌丝、子实体、孢子等的特征,再对照图谱给出的参考图进行比较,作最后的确诊。对一些肉眼难以分辨的病害也要用显微镜检查。对一些取样时表现不明显的病害,可把病样取回,在适温高湿下进行发病培养,待症状明显后再辨认。如果对诊断的结果持有怀疑,可将从病组织上分离出的真菌孢子、菌核等接种到同一种蔬菜的相同器官上,发病后,如果出现的症状与原症状相同,则结果正确,反之则需要重新辨别。

2.细菌病害

细菌病害是由细菌引发的各种病害的总称。目前国内已发现的蔬菜细菌病害有20多种。细菌病害对蔬菜的危害范围比较广,对各个器官均能造成危害。(1)发病特征:

①变色: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水浸状变色,后期变为褐色或白色,与真菌病害无多大的差异。

②斑点:细菌病害引起的斑点多较小。叶片上的斑点四周大多带有一黄色晕圈。在网状叶脉的叶片上,病斑多呈多角形;在肥厚的组织或果实上多为圆形斑点或条形斑点;叶缘上发病时,病斑多较大,呈“V”形,也有不规则形的。斑点的颜色有褐色、白色、红色等几种。

③穿孔、破碎:叶片上发生的病斑,空气干燥时,叶片内面的病斑大多最后呈膜状破裂形成穿孔。叶片边缘上的病斑连成大片的病斑,在空气干燥时,多呈破碎状。此症状与真菌病害的差异不很明显。

④疮痂:一些细菌病害发生后,后期在病茎或果上产生木栓化的疮痂,如青椒、番茄的细菌性疮痂病。

⑤腐烂:多数细菌病害在潮湿时,能引起果实、茎、根、花等的腐烂,腐烂多为水浸状软腐;在空气干燥时,也可形成干腐,即病部腐烂后脱水变硬。

⑥臭味:细菌病害引起的腐烂,大多产生难闻的恶臭味,与真菌病害有明显的区别。

⑦溃疡:一些细菌病害侵染茎、果实或枝条后,后期引起病部溃烂,即溃疡,如番茄溃疡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等。

⑧萎蔫:萎蔫是由于细菌侵入茎内或枝条内的维管后,引起维管堵塞、坏死或髓部腐烂后而造成的。从萎蔫到发生枯死的时间多较短。一般较短者表现为青枯,即叶片尚未变色失绿而干枯,时间稍长者表现为褐色枯萎。

⑨流菌脓:细菌病害在发病后期,如果湿度较大,在病叶的背面或病茎、病果的病斑上,会溢流出乳白色或黄白色的菌脓,菌脓干燥后形成菌膜。该症状是辨认细菌病害的重要依据。(2)发病规律:细菌病害属传染性病害,种子、病株残体、种株和土壤中均可带菌,细菌可借助风雨、流水、种子、昆虫等进行传播,传播途径广,较难预防。

①发病环境要求:细菌病害发生的适宜环境为高温高湿。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5~30℃,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一些侵染根和茎造成萎蔫的细菌,主要生活在土壤中,在土壤湿度较大时细菌传播快,发病也较重。一般来讲,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发病就越重。

另外,多数土壤细菌较喜欢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繁殖快,发病也较重。

②细菌病害在蔬菜不同生长阶段的发病表现:细菌病害的主要发病时期为蔬菜的成株期,特别是结果期或根、茎、叶球的膨大中后期。此期的根、茎开始衰老,伤口也较多,细菌容易侵入。另外,此期的植株抗性也减弱,也是容易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叶片发病,多从下部的老叶开始,由下向上蔓延。

③细菌病害在不同蔬菜类型间的发病表现:大多数病原细菌对蔬菜的侵染范围较窄,往往只对同一个科的蔬菜产生危害,有的细菌则只对一种蔬菜产生危害。

④细菌病害在不同管理水平下的发病表现:实行合理密植和科学的肥水管理时,植株生长健壮、抗性强,不易发病。而在粗放管理时,则较易发病。(3)细菌病害的识别:

①细菌病害与其他病害的辨别:细菌病害在发病初期的症状多数与真菌病害的相似,不易区分,发病后期的区别较明显。与真菌病害相比较,细菌病害发病主要有以下特点,可作为与真菌病害及其他病害的区别依据。

细菌病害的病斑较小,病斑初期呈半透明油浸状,边缘也常带有褪绿的黄色晕圈,如将病斑透过阳光看,区别更为明显。

细菌病害发病较快。由于细菌是进入植株体内后沿维管进行传播,故发病快,往往短时间内便会造成病部组织腐烂、溃疡或疮痂,茎叶发生萎蔫后也大多很快枯死,表现为急性枯死。

细菌病害的病斑表面光滑,无霉、粉、黑点等,但在空气潮湿时,可溢出一层乳白色或黄白色的菌脓。根或茎坏死后,用手挤压病部,也往往会挤出乳白色或黄白色的菌脓。

由细菌病害引起的多汁组织腐烂后,往往伴有恶性臭味,腐烂部位无霉、絮状物出现。

在田间根据细菌病害的上述特征,一般可初步把细菌病害鉴别出来。如果在田间难以确诊,应将病样带回室内,在保温保湿条件下进行培养,待病部表现出病症后,再根据有无菌脓溢出进行判断;也可以直接在显微镜下检查病组织切片或挤出液,检查有无病原细菌。由于引起蔬菜病害的细菌多个体较大,易于观察,因此镜检法的准确性较高。

②细菌病害种类的辨别:准确辨别发生病害所属的种类,首先要熟悉各种细菌病害的发病特征,在田间根据发病的症状表现,进行直接判别。对于一些难以直接辨别的病害,还要在显微镜下检查病原细菌的特征,并对照图谱中的病菌图,作最后的辨别。如果对结果有怀疑,应将分离出的病原细菌回接到同种蔬菜的同一器官上,在适宜的条件下诱导发病,根据发病后的表现是否相似作进一步的鉴定。

3.病毒病害

病毒病害是目前危害蔬菜的第二大类病害,其病害数量及危害性仅次于真菌病害,几乎每一种蔬菜都有一种至几种病毒病,以茄科、十字花科、豆科和葫芦科蔬菜受害最重。(1)发病特征:蔬菜发生病毒病后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花叶:叶片失去正常的均匀颜色,出现黄绿相间、深浅相间的不规则形斑点或斑块。

②斑驳:叶片失去正常的均匀着色,出现过深的绿色斑块,斑驳的斑体较花叶斑大。果实染病时,一些青果品种如瓜类中的甜瓜、西葫芦等,其病果上也会出现斑驳。

③明脉:明脉也即染病的叶片叶脉变为水浸状半透明。

④环斑:一些病毒病害发生后,后期在病组织上出现环状黄化的坏死斑。

⑤条纹:一些病毒病害在发生后期,引起叶、枝、茎等的细微输导组织变褐色坏死,也称为条纹坏死。

⑥条斑:一些病毒病害发生后期,在病株的茎、果、叶等部位出现明显的褐色坏死条带,条斑多呈凹陷状,叶部条斑发生在叶脉上,条斑多呈褐色油浸状。

⑦蕨叶或线叶:病株的叶片变形,叶肉残缺,中脉两侧的叶肉不对称,有的甚至只有粗叶脉而无叶肉,叶片呈鸡爪形或针状。

⑧畸形果:病毒病株的果实多表现为凸凹不平,呈瘤状突起。

⑨畸形叶:主要表现为叶片卷曲、皱缩;叶面凸凹不平,出现深绿色的疱斑;叶片两侧发病不均匀,或仅一侧发病,病重的一侧皱缩,使叶向皱缩的一侧弯曲或扭曲;叶片残缺呈鸡爪形或针形。

⑩丛生:表现为茎、枝失去正常的排列,杂乱无章丛生。丛枝往往伴随矮化、黄化、褐化等现象。

植株矮缩:病株全株或部分枝条表现矮缩。

叶片变小:病叶较正常叶变小,往往伴有变色、变形等现象。

果实变小:病果较正常果变小,往往伴有变色、果肉变硬等现象。

花畸形、坏死:病株花往往表现为畸形,不能正常开放或变褐色坏死。

落果:落果多是由于花染病后失去正常的坐果能力而使幼果发生脱落。落要往往伴有病果症状。(2)发病规律:蔬菜病毒病属传染性病害,病毒一般在越冬的杂草、种株、种子、保护地内的蔬菜上及一些昆虫体内进行越冬,来年借助昆虫、摩擦及人操作时的走动接触进行传播,其中蚜虫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①发病环境要求:病毒病害的发生程度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一般在10~35℃范围内,温度越高,发病越快、越重,但温度过高后,一般超过35℃后,一些病毒病害的症状反而逐渐消失,待温度适宜时又可出现发病症状。另外,在强光、干旱条件下,植株生长较弱,抗病性差,也易发病。一般露地蔬菜较保护地内蔬菜的病毒病害严重。

②病毒病害在蔬菜不同生长阶段的发病表现:病毒病主要危害蔬菜的幼嫩器官,故幼苗期较易发病,成株期的心叶和幼果等也容易发病,但发病后的危害程度多较苗期的轻,一般不会造成绝产,发病越晚,危害越轻。

③病毒病害在不同管理水平下的发病表现:一般来讲,管理措施适宜时,植株生长健壮,枝繁叶茂,抗性强,发病就轻;如果管理措施不当,植株将枝细叶少,体内营养积累少,抗性差,发病就较重。(3)病毒病害的识别:植物病毒病害与真菌、细菌病害有着明显的区别,较易把病毒病害辨别出来。与真菌和细菌病害相比较,病毒病害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病毒病害多为散发性发病,发病面大,常常是整个器官或整枝都表现出受害症状,只有少数病害为点发性发病,即只在某个器官的局部发生症状,而真菌和细菌病害大多为点发性发病,故有叶病、果病、茎病、根病等类型之分。

病毒病害发生后,病部只表现出形态上的不正常变化,而不产生菌生物。

病毒病害以幼叶、嫩枝、幼果较易发生,发病后的表现也较明显,发病一般表现为由上向下发展,而真菌和细菌病害则大多由下向上发展。

病毒病主要是靠汁液传播的,发病后,病区的分布较为规律。一般以接触传染的病毒,因传染能力有限,病株在田间的分布比较集中;靠昆虫传播的病毒,若是靠活动能力弱的昆虫传播,病株在田间的分布也比较集中,若初侵染来自野生寄主上的虫媒,则在田边、沟边的植株发病较重,田中间的较轻,即哪儿的昆虫危害严重,哪儿的植株发病就越重。而真菌和细菌的传播媒体多,传播快,特别是真菌,主要靠气流传播,发病范围较大,往往发病后很快就蔓延到全田。

多数病毒病害的发生时间与病毒传播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昆虫发生较多的月份,病毒病的发生也较重,而真菌与细菌病害的发生时间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无太大的关系。

植物病毒病害往往随气温的变化有隐症现象,即温度偏高或偏低时,症状表现减弱,似隐退一般,但不能恢复正常状态,而真菌与细菌病害一般无上述现象。

病毒病害的发生一般不需要高湿的环境,相反有时干燥的环境反而能加重发病。

鉴别病毒病害时,除了根据上述病毒病的发病特点进行直接识别外,还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组织,检查病组织内有无菌丝、细菌等。由于病毒颗粒较小,在普通显微镜下难以检查到,因此凡是病组织内无菌丝、细菌等存在,外观上也符合病毒病发病特征的病害即可确定为病毒病害。但需说明的是,一些病毒病害发生后期,败坏了的病组织上往往会腐生一些杂菌,影响识别效果,因此识别时要注意选择典型无污染的病组织。如果对判断结果有怀疑,可根据病毒汁液传染的特点,从病组织上挤出汁液,用钢砂或砂布等将同种蔬菜的心叶或幼果表皮轻轻擦伤,而后把汁液抹到叶面上,也可直接涂抹到叶面或果面上,看发病后的症状表现是否相似来作最后的判断。

4.线虫病害

线虫病害是指由植物寄生线虫引起的各类病害的总称。线虫病害也是蔬菜的重要病害之一,特别是保护地内的线虫病害发生较重。目前,在豆科、茄科、葫芦科和十字花科等蔬菜上都有线虫病害发生。(1)发病特征:蔬菜线虫病害主要发生在根部,直接破坏根的表皮细胞或使根产生变形或破坏根的正常代谢,使根削弱或丧失正常的吸收机能,造成植株生长不良或发生枯死。归结起来,线虫病害发生时,常表现出以下症状:

①萎蔫:萎蔫多发现在干旱或高温时期,由于根供水不足而造成的。萎蔫从初发生到枯死经历的时间多较长。

②枯萎:枯萎是发病后期出现的症状,植株经一段时间萎蔫后,不再恢复而枯死。

③矮化:矮化是由于根不能正常地吸收肥水,植株生长受阻造成的。

④黄化:黄化是由于叶片、幼茎供肥不足而造成的。黄化一般初表现为黄绿,与缺肥症状相似,黄化叶片大多比正常叶片小。

⑤顶芽、花芽坏死:多是由于地上线虫的侵入而造成的。

⑥根结或根瘤:发病发期,受害的根上出现一些瘤块状物,块状物称为根结,瘤状物称为根瘤。根结或根瘤内含有大量的线虫,故又称为虫瘿。与根瘤菌的根瘤相比较,线虫根瘤手捏呈膨松感,捏碎后呈糠心状。

⑦腐烂:一些多汁或多肉质的器官遭受线虫危害后,后期多发生腐烂。

⑧根丛生或卷曲:根受线虫危害后,侧根多伸展不正常,发生卷曲或排列不规则发生丛生。(2)发病规律:线虫的生活场所主要是土壤,由土壤进行传播。少数线虫是由种子或苗木传播,一些蔬菜的病残体上也往往带有线虫进行传播。

①发病环境要求:线虫繁殖、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0~30℃,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繁殖越快,发病也越重。但线虫抗高温的能力较弱,在55℃时,只需5分钟便会死亡。另外,线虫较好气,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0%~70%,适宜的土壤类型为透气性好的粉质壤土或沙质壤土,水田及土质黏重的黏性土壤中线虫繁殖很差,发病也较轻。

因受土壤温度、透气性等的综合影响,线虫一般分布在0~20厘米的土层内,下层土壤中含量很小。

②线虫病害在蔬菜不同生长阶段的发病表现:线虫主要是由组织幼嫩部位的气孔、皮孔、伤口等处侵入植株体内,进行内寄生,或附着在幼嫩部位的外表吸取汁液,进行外寄生。因此,苗期较其他时期易受线虫侵害,形成带虫苗。成株期受在,主要是幼嫩的侧根、侧枝、嫩叶等发病,故侧根发病多较主根的重。

③线虫病害在不同管理水平下的发病表现:一般来讲,植株营养充足,生长健壮,生长势强时,能削弱线虫的破坏作用,危害就轻,反之发病较重。另外,管理适宜时,也能有效地控制线虫的繁殖量,线虫增加较少,发病也轻。(3)线虫病害的识别:与其他病害相比较,线虫病害具有以下特点可供辨认时参考:线虫病害属点块发生病害,一般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流行。由于线虫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很慢,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发病范围也较小。

线虫病害主要危害根部,造成根丛生或卷曲,并产生出大小不等的根结、根瘤。

受线虫病危害的植株,地上部多表现为营养不良,似缺肥状。

根据线虫病害的上述发病特征及特点,一般在田间可直接把线虫病害辨认出来。如果症状不明显不易区分,可切开虫瘿检查,看瘿内是否有线虫,如有线虫便可确认为线虫病害。需说明的是:线虫除直接进行危害外,往往还会携带着一些病原真菌、细菌进入植株体内,另外线虫侵害造成的伤口也容易增加一些土壤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病菌侵染机会,以致在发生线虫病害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真菌或细菌病害的发生,要避免误诊。

5.生理病害

蔬菜生理病害是指由于栽培管理不当、气候条件不适及有害气体、水质污染、土壤理化性状不良等原因引起的各类蔬菜病害的总称。生理病害对蔬菜的影响很大,有些时候其危害程度甚至超过前几种病害。在蔬菜的一生中,许多时候都可见到轻重程度不一的生理病害。(1)发病特征:蔬菜生理病害大多属于面上发病,少数为局部发病,发病时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变色:叶片、幼茎、果实等均能发生变色,常见的变色类型有颜色变浅、变深、变褐、变黄、变紫、变白等。

②褪绿:叶片褪绿一般表现为叶肉部分失绿变为淡绿或黄绿等,而叶脉部分仍保持着深绿色。

③斑点:一些生理病害发生时,往往在茎、叶、果实等表面上产生各种颜色的斑点,斑点的形状也多种多样。与前几种病害的区别是,生理病害的斑点不发生扩大。

④叶烧边:多是由于叶面喷肥、药等的浓度过高,使叶片边缘发生变色枯干。

⑤卷叶:卷叶是指正常完好的叶片或枯干叶片发生的卷曲,常见有番茄卷叶病、黄瓜卷叶病等。

⑥日烧:日烧多发生在即将成熟的老龄果上,一些蔬菜的幼茎、叶片等也能发生日烧。日烧是由于强光照在果实、茎、叶等的表面产生局部的高温所造成的,一般初表现为褪色斑,后期常因感染杂菌而腐烂。

⑦裂叶、裂茎和裂果:裂叶多表现为叶柄开裂。裂叶、裂茎和裂果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供水不均匀、土壤干、湿度变化剧烈而造成的。另外,一些元素缺乏时,也容易发生上述现象。

⑧沤根:沤根主要是由于土壤湿度长时期偏高,含氧不足而使根缺氧坏死。苗期沤根多表现为烂根,成株期沤根多表现为粗根枯朽,细根腐烂。

⑨寒根:寒根是由于地温长时间偏低(低于10℃),使根受寒枯死。寒根发生后,根多不腐烂,但手捏呈粉末状。轻度的寒根(未伤及主根)在地温回升后,可生出新根,恢复生长,重度的寒根无法恢复。

⑩糠心:指肉质的叶柄、茎、根及果实等的内部可食部分,组织发生崩溃解体,出现空腔的现象。糠心也称为空心。

变味:常见的变味主要有变苦、变淡、变酸、变涩等。

畸形:主要表现为丛生、扭曲、分杈、粗细不匀、弯曲等。

落花、落果:常见的是由于温度偏低、营养不良、肥害和药害等引起的落花落果。

徒长:徒长是指植株生长速度过快,植株明显增大的现象。徒长主要是肥水供应充足、温度偏高等原因造成的。一般营养充足、光照也好情况下发生的徒长,植株多表现为茎蔓粗长、叶片薄大色深,但不壮;营养不足、光照不良下发生的徒长,植株多表现为茎蔓细长,叶片瘦小色浅,不壮。

矮化:矮化多是营养不足、长期温度偏低和干旱等原因造成的。一般轻度的矮化在环境改善后,能恢复生长,而重度的矮化则往往形成僵化,难以恢复正常生长。(2)发病规律:生理病害是由非传染性的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病害,属于非传染性病害。

由于气候条件不良引起的生理病害主要有日烧、冻害、冷害、果实着色不良、徒长、折断、斑点(冰雹砸伤)、落花、落果、卷叶(强光照)、花打顶等,由于植株的幼嫩部位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故发病时以幼嫩部位的表现较为明显。另外,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故发病也较为规律。

由于栽培措施不当引起的生理病害主要有烧根、烧叶、烧花、烧果、徒长、僵苗、花打顶、萎蔫、卷叶(缺水干旱)、变味(偏施肥)、畸形、糠心,以及各种缺肥症和营养过剩症等,栽培措施不当引起的生理病害以幼嫩部位发生较重。因栽培措施受人为的影响很大,无规律性可言,因此由栽培措施不当引发的生理病害也无明显的发病规律,只要措施不当,就能表现出症状。

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理病害主要是有害气体中毒,以保护地内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有氨气中毒、亚硝酸气体中毒、塑料薄膜气体中毒等。有害气体主要危害植株中部的叶片,嫩叶和老叶较少出现症状。在发病时间上,往往是在施肥后或扣盖棚膜后的一段时间内,较易发病。(3)生理病害的识别:

①生理病害与其他病害的辨别:蔬菜生理病害与其他病害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可供辨认时参考:病株在田间的分布比较均匀。蔬菜生理病害往往是大面积发病,没有中心病株,也没有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

发病前往往伴有不良的气候条件或不当的栽培管理措施出现。

除了日烧和药害、肥害等个别病因能引起植株局部病变外,大多数生理病害表现为全株性发病。

发病后,病株上无菌生物、病原线虫,镜检时也找不到病菌和病毒,株间也不发生传染。

发病后,病株上多表现出裂果、裂茎、裂根、叶肉褪色、黄化、漂白、烧伤、果实变形、叶片萎蔫、生长过快或过慢等症状,较少出现腐烂、霉烂、溃疡、疮痂等症状,出现的病斑也大多不扩展。

多数生理病害在发病较轻时,如果改善环境条件,能够恢复正常,具有可恢复性。

根据上述发病特点,一般可直接在田间将生理病害辨认出来。如果不易直接辨别,就要在显微镜下检查病因。如果无病原菌、病原线虫出现,经培养后也无菌生物出现,则可确定为生理病害。如果怀疑为病毒病害,可将病组织的汁液接种到健康株上,如不发病,则为生理病害。

②生理病害病因的辨别:一般来讲,由气候因素和栽培管理引起的生理病害较易识别,只要针对发病前的气候因素变化或栽培措施进行分析,便可找出病因。而对于由有害气体、营养缺乏或过剩等原因引起的生理病害,则较难辨认。一方面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熟练掌握常见病的发病规律和特征;另一方面对一些不易直接确定的病害,特别是缺素症则要作叶面喷肥试验,通过叶面追肥看是否减轻或阻止了发病,必要时还需作水培试验,对缺素症或营养过剩症进行验证。

蔬菜常见缺素症、营养过剩症及有害气体危害症状分别见表1和表2。

(二)蔬菜害虫类型与识别

蔬菜害虫按其生存和活动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地下害虫和地上害虫两大类型。

1.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的主要生存、危害和活动场所在地下。蔬菜生产上常见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地老虎、地蛆、线虫等。地下害虫虽然不太多,但由于地下害虫的取食对象主要是根、根茎和种子,故危害性较大。另外,地下害虫在取食根和根茎的同时,造成的伤口也为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机会,一些地下害虫本身就是病菌的携带者,因此在发生虫害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病害的发生,而加重危害。(1)危害特征:蔬菜遭受地下害虫危害后,常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①出苗不齐:主要是由于地下害虫取食了播下的种子后造成的。与病害造成的出苗不齐的主要区别是:虫害造成的缺苗处找不到种子或只剩下种壳,种仁或种芽被取食;而病害造成的缺苗处可见到腐烂或坏死的种子。

②断苗:较常见的是菜苗的主根或根茎被咬断,使苗发生倒伏,有的断苗还被害虫拖入洞内,地面上往往见不到断苗。

③萎蔫:萎蔫是由于根或根茎受虫害后,向地上部供水不足造成的。萎蔫一般白天发生,夜间恢复。如果根系受害后,受害范围不再扩大,一段时间后可重发新根,使植株恢复正常,不再萎蔫,但生长势受影响,不如从前。如果根系受害后,受害范围继续扩大,或虽不再扩大但感染病菌,发生了病害,植株最后大多枯死。

④黄化:黄化多是由于一些小型害虫侵害根系或地下茎后,使根缓慢受害,逐渐减少根量和削弱吸收能力,以致叶片因供肥不足而造成的。

⑤腐烂:常见的为烂根、烂茎,以肉质根、肉质茎发生较严重。发生腐烂的主要是伤口感染病菌后发病引起的。

⑥畸形根、茎:主要表现为分杈增多、变形等。(2)地下害虫的一般危害规律:地下害虫的危害程度与地下害虫的数量、活跃程度关系密切,地下害虫的数量、活跃程度又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

①土壤环境对地下害虫活动的影响:一般地,土壤温度在13~25℃范围内,土壤湿度在15%~22%范围内时,地下害虫的活动最旺盛,虫害也最重;超出上述范围时,害虫活动受到抑制,虫害就轻,超出范围越大,虫害也越轻。另外,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壤土、粉沙壤土,因透气良好,湿度适宜,也较有利于地下害虫的活动;而透气性差的黏性土,含水量偏高,不利于地下害虫的活动,害虫数量相对较小。

②气候条件对地下害虫活动的影响:因受土壤温度和湿度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地下害虫的活动也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和夏季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地下害虫的活动,害虫活动弱,数量少,危害也轻;而春、秋两季的气候条件相对较适合于地下害虫的活动,危害就重。华北地区因受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一般每年的5~6月及8~9月为地下害虫的活动盛期,也是虫害严重的时期。

③农业措施对地下害虫活动的影响:深耕后冻、晒地,能够冻死或高温杀死一些地下害虫;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施肥,可以避免虫卵、幼虫等随粪进入地里而增加害虫数量;深施有机肥,可以减少粪肥味的散发,防止成虫闻到粪味后前来产卵。(3)地下虫害和地下害虫的识别:

①地下虫害的识别:一是要熟练掌握地下害虫的危害特征,并依此作为初步判断的依据;二是要拔出受害植株的根部,看是否有地下害虫咬食过的痕迹,以及是否附有地蛆、根线虫等小型地下害虫,如有其中的一样,即可判断为地下虫害。对已发生病害的植株,除检查发病外,也要检查其受害部位是否有地下虫害,不要被病害所遮盖,耽误治虫而继续加重危害。

②地下害虫的识别:常见地下害虫的形态特征详见第四部分。

2.地上害虫

蔬菜的地上害虫种类很多,常见的就有30多种。地上害虫除了直接对蔬菜产生危害外,还能通过传播病菌引发病害,间接产生危害。(1)危害特征:蔬菜遭受地上害虫危害后,常表现出以下受害特征:

①孔洞或缺刻:叶片和嫩茎、果实上均可发生,以叶片发生较多。叶片的叶肉部分被取食后,形成了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往往一片叶只剩下叶脉和叶柄。

②隧道: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幼虫潜入叶肉的上、下表皮间取食后,在叶肉内形成白灰色线状或片状的空道,在隧道的一端往往可以见到幼虫。

③凹斑: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片的一面被取食后,仅剩下一层表皮,形成凹斑。

④网状叶:多叶脉的叶片被取食后,仅留下叶脉部分,叶片形似网状。

⑤斑点:多是由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危害后造成的,一般表现为褪色斑点。

⑥叶片失绿:多是由于成群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密集在叶片背面上吸食叶片的汁液,使叶片营养不良而造成的。常见的为叶片失绿变黄。

⑦萎蔫:多是由于大量的吸食性害虫从幼嫩的组织中大量吸取水分后,使叶自身的水分不足而造成的。

⑧煤染病:叶片、幼茎和幼果上均可发生,以叶片多见。煤染病多是由于蚜虫、白粉虱等在吸食植株的汁液时,在受害部位的表面分泌一层黏乎乎的蜜露所致,蜜露后期受污变黑。

⑨果皮粗糙变色:多是由于幼果期的果皮遭受害虫的危害而引起的。常见的是茄子果实表面粗糙、变褐色。

⑩裂果:裂果是由于幼果遭受害虫危害后,表皮过早木栓化不能随果实继续膨大,而发生开裂所致。以茄子多见。

蛀心:也即害虫钻入茎髓内危害,常造成死苗、断茎等。

蛀果:也即害虫钻入果实内危害,常造成烂果。(2)危害规律:地上害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千差万别,危害习性也相差很大。归结起来,地上害虫的危害习性可总结如下:绝大多数地上害虫以植株的嫩叶和嫩梢为侵害对象,下部老叶较少受到损害,果实受害也大多是在幼果期开始的。大多数地上害虫的取食范围较广,可对多种蔬菜进行侵害。因受季节性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多数地上害虫的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一般来讲,20~30℃是绝大多数地上害虫的适宜活动温度,温度高于30℃或低于15℃是害虫的活动将受到抑制。因此,北方地区一般每年的5~6月和8~9月为虫口密度较大、害虫种类也较多的时期,对蔬菜的危害也相对较重,是防治的关键期。

一年中,因受气候和蔬菜栽培种类变化的影响,不同时期内出现的地上害虫类型稍有区别。春季气候干燥,栽培的蔬菜主要为果菜类,果菜类蔬菜的茎叶质地较为粗糙,但含糖量较高,故春季以性喜干燥的吸食性害虫的数量较多,如蚜虫、红蜘蛛、蓟马等。秋季气候湿润凉爽,所种植的蔬菜主要是质地幼嫩的叶菜类、根菜类等,故秋季以取食叶片的害虫数量较多。夏季特别是春夏之交的一段时间里,气温稍高,也正是果菜类的结果高峰期,一些以果实为取食对象的害虫数量剧增,果实的虫害也较重,如棉铃虫、烟青虫、豆野螟、豆荚螟等在此期的危害相对较严重。

农业措施对地上害虫的种类和数量的影响也很大。一般来讲,长期在同一地块上栽培同一类型蔬菜时,与该类型蔬菜相适应的一些害虫由于食物充足、繁殖快、数量多,产生的危害也相对较重;而实行不同类型的蔬菜轮作,则可避免同一种害虫的数量急增。另外,冬前、栽培前深翻地,可使一些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的虫卵、蛹、幼虫等被翻到地面,被冻死或晒死、烫死;栽培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的枯枝落叶和杂草等,把产于植株残体上的虫卵或附在杂草上的幼虫等清除菜田,也可减少虫源,减轻危害。(3)地上虫害与地上害虫的识别:

①地上虫害的识别:地上害虫的危害症状大多十分明显,易于识别。少数被刺吸式口器危害的植株,有时往往表现出与病毒病害和生理病害相似的症状,但如果仔细观察或用普通放大镜检查受害部位的背面,则往往会发现相应的害虫。

②地上害虫的识别:各种地上害虫均有其独自的识别特征,可对照第四部分进行辨别。

二、蔬菜病虫害实用防治方法

(一)药剂防治法

药剂防治法是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法。主要优点是:用药的针对性强,见效快,防治效率较高。但药剂防治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防治成本较高;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易刺激病虫产生抗药性,降低药效;也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和有益生物发生毒害作用等。

药剂防治法的用药方法比较多。现介绍蔬菜生产上常用的主要几种。

1.喷雾法(1)主要优点和缺点:喷雾法是目前蔬菜病虫防治上应用普遍的方法。

①优点:喷雾法的药效较高,喷药后药液的湿润性和黏附性较强,不易从蔬菜表面上脱落,药效的持久性也较好。

②缺点:喷雾法的用药、用水和用工量较多,防治成本较高;该法应用受劳力及水源的限制也较大,并且需要专门的喷药器械,对喷药器械的质量要求也较严格;喷雾法的喷药均匀性较差,防治上有死角,需勤喷药和加大喷药量才能达到防治效果;喷药前后的空气湿度增大明显,在保护地内长时间用此法防治病虫害时,反而会加重其他一些病害的发生;喷雾法的喷药时间受蔬菜的生长时期、栽培方式和温度等的限制也较大。(2)适用范围:喷雾法适合于大多数情况下的病虫害防治。相对来讲,该法更适合于露地栽培中的病虫害防治。保护地在低温期栽培蔬菜,因保温需要通风较少,喷药后保护地内的空气湿度易偏高,故不宜用喷雾法。(3)注意事项:要选用雾化质量好的喷雾器喷雾。雾化质量差的喷雾器喷出的雾滴大多较粗,雾滴的扩散性差,在植株上的分布不均匀,同时滴落到地面上的药液也较多,无效喷药量增大,不仅需加大用药量,而且费工费药,有时还易引发药害。质量好的喷雾器应具备加压效果好、喷管不漏气和药、喷头的雾化质量好等条件。

喷药量要适宜。目前,蔬菜病虫害防治上所用的喷雾法主要是常规喷雾法,喷雾器械主要是背负式手压喷雾器,该喷雾器的药桶一次盛药液量15千克或16千克,防治病虫一次,每公顷(1公顷等于15亩)需药液量675~1 440千克(折合每亩地3桶至6桶)。为防止发生药害,保证喷雾质量,要求根据当时的蔬菜种类、种植密度、植株高度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具体确定用药量。一般来讲,抗药害性强的蔬菜喷药量可大,高秆蔬菜的生长中后期及病虫害严重时喷药宜多,反之要少。

要用水质好的水配药液。水质好的水应具备以下条件:水中不含泥沙、植物残渣、水藻或其他固体物等;与药粉、胶悬液混合后,药物很快混于水中,分散均匀,沉降很慢,不发生很快沉粉或发生粉粒絮结现象;和乳油剂混合后,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胶状液或形成均匀的混浊液,药液中不出现油珠,药液面无浮油,不出现乳化不均匀的现象。水质差时,药液混合不均匀,雾化效果差,容易造成喷孔堵塞或形成大的雾滴,降低喷药质量。但需说明的是,如果所用的药剂质量太差,也往往会出现与水质差相似的现象。

要选用质量好的农药和新农药。凡质量好的农药与水混合后,药剂很快均匀扩散到水中。过期的农药容易发生质变,改变其有效性或在水中的均匀分布性,降低扩散质量。

要根据所用药剂的化学性质来确定所用喷雾器的材料类型。一般来讲,无机农药中的有些农药易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用这些农药喷雾时,要选用塑料壳喷雾器,禁用铁壳喷雾器。

药液浓度要适宜。浓度过高时,药液流速慢,达不到应有的流速,雾化效果差,也容易发生药害;浓度过低时,药效达不到要求,防治质量差。具体确定药液浓度时,要按照说明要求进行加水,几种药物混配时,要严格控制混合后的浓度,防止浓度过高。

药液要充分搅拌均匀后再进行喷雾。搅拌不均匀时,由于药物大多集中于药桶底部,易出现喷药初期的药液浓度偏高、喷雾质量差及容易产生药害等不良现象。

喷雾时,加压要足,以保证药液有足够的流速,否则雾滴较粗,喷雾后分布不匀,浪费也较多。

喷雾时,要根据植株的茎叶分布情况,随时调节喷头的方向,使叶的正反面、植株的上下部及株冠的内外部均匀着液,特别是对一些喷药死角更要仔细喷药。

有风天喷雾的均匀性差,要安排在无风或微风天进行喷药。

雨前不宜喷雾,以免药液被雨水冲掉后,失去药效。雨后植株表面上的水珠多,也不要马上喷药,要待水珠消失后再进行喷药,否则喷药后药液被稀释,有效浓度降低,达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

一日内,晴天中午前后的温度较高,不宜喷药。此时喷药,药液蒸发失水快,失水后药液浓度相对偏高,而且中午前后植株茎叶中的含水量也较低,药液浓度变高后易引发药害。

植株的开花坐果期喷药要慎重,避免造成落花、落果。

2.烟雾法

该法是通过对农药加热使农药气化,扩散到空气中,药气在空气中遇冷凝聚后形成烟雾,利用烟雾的多向沉积特性,使烟雾较均匀地沉积到植株的各个表面,进行灭杀病菌或害虫。对害虫而言,烟雾除了沉积于虫体表面产生药效外,还可通过昆虫的呼吸作用,直接进入体内,产生毒杀作用。(1)主要优点和缺点:

①优点:用药少,防治成本低;不需专门的器械和水,用药后不增加空气湿度,不会加重其他病害的发生,也省工省时、省水;灭杀彻底,不会出现防治死角,一般害虫的死亡率可达100%。

②缺点:烟雾法的防治效果受风、温度和地形等的影响较大,在防治时间、防治场地及蔬菜种类等方面也具有局限性。另外,烟雾扩散距离较远,也容易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2)应用范围:烟雾法可用于保护地和露地蔬菜的病虫害防治,相比较而言,在保护地内的应用效果最好,特别是低温期不宜用喷雾法防治时,烟雾法最为理想。(3)注意事项:要尽量选用由正规厂家生产的烟剂。正规厂家生产的烟剂是用化学发热剂与农药混合,利用化学发热剂产生的热量使农药气化,具有发热快、温度适宜、不会因高温导致药剂分解失效等优点。但目前由正规厂家生产的烟剂也存在着烟剂种类少、价格高等不足。目前商店出售的烟剂主要有百菌清烟剂、速克灵烟剂、敌敌畏烟剂等,防治一次,每公顷约需费用150元,费用较高。

土法生烟雾时要控制好温度,防止药剂在高温下分解。土地生烟雾常用的方法:一是把药剂混拌入干锯粉内,点燃锯粉后产生烟雾,为加速燃烧,也有的在锯粉内混入适量的助燃剂(多用火药);另一种方法是把药粉或乳剂等盛入瓷盘内或倒到瓦片上,放到炉口上加热产生烟雾。与正规烟剂相比较,土法生烟雾时的温度多偏高,容易使药剂分解失效,浪费较重。为减少损耗保证药效,土法生烟雾时,锯粉燃烧要缓慢,用暗火不要点明火;锯粉的摊放层要薄,以利于及时散热;直接加热生烟雾时,如炉火太旺,要在瓦片或瓷盘下垫一石棉网或瓦片,防止温度过高。

要选用在高温下不易分解的农药进行烟雾法防治。一般讲,适合于叶面喷雾的药剂也适合于烟雾法,但对于一些在高温下易分解的药剂要慎用,特别是对于一些目前生产上尚未应用的药剂要先了解其分解的温度后,才能确定其是否可用于烟雾法,特别是用于土法生烟雾时更要慎重。

自制烟剂所用燃料的量要适宜,不可过多,以免放烟太多,发生烟害。用助燃剂加速燃烧时,要注意助燃剂的类型,不用或少用产生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气体较多的助燃剂,防止发生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气体中毒。

烟雾颗粒的沉积质量受温度的影响很大,植株表面的温度较高时,因空气上升,烟雾颗粒不易沉落到植株表面,故释放烟雾要安排在傍晚或早晨叶面温度偏低时进行。

烟雾颗粒沉积到植株表面需要的时间较少,释放烟雾后不要马上进田或开窗通风,以免搅乱空气,造成烟雾飘失。一般发烟2~4小时后再进田或通风为宜。

露地用烟雾法防治病虫害时,要安排在无风或微风的傍晚进行。发烟点的适宜数量要根据蔬菜的高矮进行确定:高秆蔬菜田内的烟雾扩散较差,发烟点宜多;矮秆蔬菜田内的烟雾容易扩散,发烟点可少一些。

保护地内的发烟点以每40~50米2一个为宜。点燃发烟时,要把所有的门和通风口关严实,防止漏烟。用土法生烟雾时,因受炉具的数量限制,不可能多设火炉发烟,要采取定期移动位置法,使烟雾均匀分布。

要注意人身安全,防止中毒。点燃发烟地要从大田中央或一头开始,由内向外倒退着走出菜田,并戴好防毒口罩。使用一些对眼睛有刺激作用的农药时,还要戴好防烟眼罩。保护地内放烟要由内端开始点火,由内向外进行,发烟结束后人进入菜田内进行农事操作时,要先通风换气,待内部的空气变新鲜后,再进入菜田。

3.喷粉法

喷粉法是用喷粉器把粉剂农药喷撒到植株表面。喷粉法在蔬菜保护地内及育苗床中应用得较多。(1)主要优点和缺点:

①优点:粉尘在空中的飘浮时间较长,扩散均匀,叶背面的沉积药量较多,防治效果较喷雾法的好。另外,喷粉后不增加菜田的空气湿度,综合防病的效果也较好。

②缺点:粉尘的扩散分布受温度和风的影响较大,喷粉质量不易掌握。另外,粉尘的无效沉落较多,一般只有20%左右的粉尘飘落到植株的表面,大约80%的粉尘随气流飘出田外及沉落到地面上、杂草上,对空气、土壤和水等的污染也较重。(2)适用范围:喷粉法不需要水,较适合于干旱缺水的地方应用,也较适合于苗床及保护地内进行病虫害防治。(3)注意事项:喷粉用的喷粉器要保持干燥,粉剂在喷粉前也要保持干燥,否则容易降低甚至丧失粉剂的流散性,使喷粉难以进行,同时喷粉后粉尘的分布和沉积均匀性也较差。

喷粉用的粉尘为专用药粉,不可用喷雾用的可湿性粉剂自制喷粉用的粉剂。

喷粉时风量要大,以使药粉均匀扩散;喷粉量要充足,每公顷每次喷粉15千克为宜。

要选在植株表现有水露时喷粉。由于干燥的粉尘不易沉积,沉积后也易从植株的表面上剥落,因此喷粉应安排在植株表面有水露时进行,以使粉尘吸湿后牢固地黏附植株表面。

要选在植株表面温度较低时喷粉。植株表面温度较高时,由于热空气上升,粉尘不易沉积到植株表面,应选在早晨或傍晚植株表面的温度降低时进行喷粉。

要根据植株的防治部位确定喷粉的间隔时间长短。一般来讲,宽大的叶片及粗茎蔓等的表面上较易沉积粉尘,并且粉尘也不易剥落,喷粉的间隔时间可长一些,每8~10天一次为宜。幼叶、嫩梢、生长点等部位的表面积小,药粉的沉积也较少,同时由于幼叶、嫩梢、生长点等生长快,表面积增加迅速,使单位面积上的落粉量很快变少,并且在表面积增大的同时,也易引起原附着的粉尘发生剥落,故防治幼叶、嫩梢等幼嫩部位的病虫害时,喷粉的间隔时间宜短,以每5~7天一次为宜。

喷粉前后要保持菜田内部平静,以使粉尘均匀扩散、沉积。一般喷粉后2小时内不要进入菜田,保护地不要通风。

喷粉时要防止人身中毒。要穿戴好防尘面具和工作服,同时要从上风头向下风头喷粉。保护地内要由内向外倒退着喷粉。喷粉后人进入菜田前,要先通风换气,排除多余的粉尘。

4.涂抹法

涂抹法是用毛笔、毛刷等将高浓度的药液直接涂抹到植株的发病部位表面或害虫集中分布的地方,进行局部防治。(1)主要优点和缺点:

①优点:涂抹法的用药浓度较高,涂抹均匀,针对性强,防治效果较好。另外,涂抹法不需要专门的器械,用药少,费用低,对环境也不产生污染。

②缺点:涂抹法较为费工费时,劳力不足、发病范围较大时,往往难以及时防治,同时高浓度的药液也存在着发生药害的危险。(2)适用范围:涂抹法较适用于病虫害发生初期,当田间出现受害点、尚未蔓延时的病虫害防治。另外,涂抹法用水少,涂抹后不明显增加空气湿度,也较适合于保护地蔬菜的病虫害防治。(3)注意事项:叶片发病时,由于用于传播的霉、粉等主要产生于叶的背面,涂抹时要以叶的背面为主,如劳力充足,最好把叶片的病处正反面都涂抹上药。

茎秆上发病时,要先把病部的枯烂部分用竹片刮干净,露出健康的组织,然后在病部均匀涂抹一层药进行保护。

涂抹害虫时,要把药液直接涂抹到害虫的身上。如果单株或局部的害虫较多,可用内吸性杀虫剂涂抹植株的茎秆或叶柄,使药液渗入植株体内,通过在体内的流动,流到发生害虫处,进行灭杀。

要把病部及病部周围均匀涂药,但要避免把药液滴流到无病的部位,防止发生药害。

涂抹的药液浓度要根据农药的类型及涂抹部位进行确定。凡是容易引起药害的农药,浓度要低,只要较叶面喷雾的浓度稍高一些即可;对于一些不易引起药害的农药,浓度可稍高一些,以加强防治效果。涂抹易发生药害的嫩叶、幼茎、幼果、生长点等部位时,浓度要低,涂抹老叶、老茎、老果等部位时,浓度可高一些。

5.灌根法

灌根法就是在蔬菜的生长期间,把一定浓度的药液灌浇到蔬菜的根际土壤中,对土壤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1)主要优点和缺点:

①优点:与其他防治方法相比较,灌根法的用药范围较集中,且用药液量较大,防治效果较好。另外,由于土壤的固定作用,药剂不易流失,药效期也较长。

②缺点:灌根法的主要缺点是费工费时,工效低,也容易对土壤造成污染。(2)适用范围:灌根法主要适用于蔬菜的土壤传染病害及地下害虫的防治。对一些地上部发生的病虫害,在叶面防治困难或效果较差时,也可采用内吸性强的农药灌根,由根吸收后转移到地上部,对病虫产生防治作用,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3)注意事项:灌药应在土壤半干半湿时进行。此时的土壤含水量适中,不会对药液的浓度产生明显的稀释作用,也不会影响药液的正常扩散。土壤过湿时灌药,药液扩散性好,但易淋失且浓度降低明显,药效差,药效期也较短。土壤过干时灌药,药液虽不易淋失,但扩散较差,分布范围小,也容易发生药害。

药液用量要适宜。适宜的药液用量为灌根后,药液能均匀渗湿根际土壤,特别是要求湿润主要根群分布范围内的土壤。每株的灌药液量视植株的大小不同,一般50~500毫升不等。苗期一般每株用药液50~100毫升,成株期的用量要大。

药液浓度要适宜。一般来讲,专用灌根的农药要按说明书上的要求浓度配制药液,如果是用叶面喷雾的农药来灌根,可按说明书上的最高浓度进行配药。在潮湿的地块上灌根,药液的浓度要相应加大,以弥补因土壤水稀释而降低的浓度;而在干燥的地块上灌根,药液的浓度要适当低一些,以防止发生药害伤根,特别是用易发生药害的无机农药时,更要避免浓度偏高。

要根据蔬菜的栽培密度确定灌根的方法。对于种植密度较大的菜田,以泼浇法效果较好,该法的用药量大,灌药均匀,灭杀范围大,也不易产生防治死角。对行距较大的条播或沟栽蔬菜田,应采取沟灌法,顺行开沟灌药,把药浇灌入地下,以加强防效,也节省农药。对于行距、株距均较大的菜田,要采取穴灌法,在植株四周挖穴灌药,集中用药,重点防治。不管采取哪种灌根法,灌药后都要及时用土封盖住沟或穴,泼浇的地面也要撒一层湿土盖住,减少药液的挥发散失。

前后次的灌根间隔时间长短要根据土壤的类型及灌根时的土壤含水量高低来确定。一般来讲,黏性土对农药的吸附力较强,药剂不易淋失,药效期较长,间隔时间可长一些;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药剂也不易淋失,间隔的时间也要长一些。灌根时如果土壤干燥,由于土壤对药剂的吸附力较强,不易淋失,间隔的时间也应长一些,一般以8~10天灌根一次为宜;反之,间隔的时间就要短一些,以5~7天一次为宜。

6.土壤处理法

土壤处理法通常是指蔬菜播种前或定植前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1)主要优点和缺点:

①优点:土壤处理法的用药量大,药效期较长,并且灭杀范围也较大,一种药剂可同时防治几种病害或虫害,又不增加空气湿度,综合防病效果较好。

②缺点:土壤处理较麻烦,用工多,用药量大,也容易对土壤造成污染。(2)适用范围:土壤处理法适用于小面积的土壤处理,多用于苗床的育苗土处理,防治由土壤引起的苗期病害和虫害。在土壤病害或虫害较严重的温室、大棚及露地,也往往在蔬菜播种前或定植前,对播种穴或定植沟进行局部处理,以保全苗。另外,在一些叶面喷药防治困难或效果较差的地块或蔬菜上,也可采取土壤处理法,在土壤中施入内吸性强的农药,由根吸收后输送到地上部,对某些病虫进行防治。土壤处理法的常用施药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冲施法:该法是结合浇水,把一定量的杀菌剂或杀虫剂药液冲入畦内。该法的灭杀范围大,多用于病害或虫害较重的地块处理,但用药量较大,一般每公顷需药30千克左右。

②混拌法:该法是结合翻地或配制育苗土,把一定量的药粉、药粒或药沙等均匀翻拌于耕作层内或育苗土内。该法的防治范围较广,适用于病害或虫害重的地块及种植密度较大的育苗土处理,每立方米土需药量80~100克。

③泼施或喷施法:该法是在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药液泼浇或喷洒畦面。该法处理较费工,多用于高畦播种。低畦播种浇水方便,多用冲施法而较少用泼施或喷施法处理。

④穴施或沟施法:穴施法和沟施法属于深层土壤处理法,多用于菜苗定植或移植时的土壤处理,使用的农药有药液、药土、药沙、药粒等多种类型。药液多在栽苗后代替定植水或移植水浇入地里,也可在栽苗前浇穴或浇沟;药土、药沙、药粒等多在栽苗前均匀混拌于底土内。

⑤熏蒸法:该法是把气化能力强的农药均匀喷到地面或定点打孔注入地里,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防止散失,使气化的药气向土壤中渗透,对浅土层中的病菌、害虫进行灭杀。常用的农药有福尔马林、氯化苦等。该法处理较麻烦,处理时间长,且处理后、播种前或定植前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散发土壤中的药气,目前应用得不多。(3)注意事项:药剂处理的深度范围要适宜。一般来讲,浇药液后或施固体农药浇水后,药剂以能均匀扩散到蔬菜的主要根群分布区里为适宜。苗期根浅,施药的深度范围可小,可采用泼浇法、混拌育苗土法或冲施法,使药剂能扩散到15厘米以内的土层内。定植菜苗时,虽菜苗的根系入土较浅,但生长后扎根较深,要深施药,以加深扩展范围,要采取穴施法、沟施法或混拌法使药剂能扩散到2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

药剂在土壤中的分布要均匀。药剂在土壤中均匀分布,不仅是提高防治质量的需要,也是防止发生药害的要求。一般药粉要先配成药土,充分稀释后再施药;药沙、药粒等也最好配成药土施药;冲施农药时,要不停地搅拌,使药液均匀混入水中;沟施、穴施药后,要把药与底土混拌匀;混拌法施药,混拌遍数宜多,土块要打碎。

施药量要适宜。用药过多,一是容易发生药害,二是用药成本提高,三是对土壤的污染也加重。一般专用土壤处理农药可根据说明要求确定用药量,非专用农药应根据施药方法来确定用量。冲施法和混拌法的处理面大,用药也多,一般每公顷需农药30千克左右;沟施法和穴施法的处理面小,用药也少,每公顷用药15~20千克为宜;混拌育苗土,每立方米土拌药60~100克为宜。另外,土壤类型及有机质含量多少、土壤含水量高低等也对用药量产生影响:黏土及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用药宜少;施药时土壤干燥,用药量也宜少,反之则要加大用药量。

要根据农药的类型确定施药方法。熏蒸剂只能用熏蒸法处理土壤,用其他法处理土壤不仅会因药气散发后降低药效,而且能腐蚀根系,造成死苗。低浓度的农药可用药沙、药粒、药土法施药,而高浓度的农药要用冲施法或泼浇法施药。见光后易分解失效或易挥发的农药应采取沟施或穴施法,易发生药害的农药要采取冲施法或泼浇法。

用熏蒸法处理土壤,由于熏蒸类农药的气化能力较强,易从土壤中逸失,因此在向土壤内注施农药或向地面泼浇农药后,要向地面洒水,增大地表湿度,封闭地面减少散失。如果能用地膜覆盖地面,效果会更好。一般熏蒸4~5天后,揭去地膜,让药气自由逸失7~10天后方可定植或播种,否则土壤中高浓度的药气容易使蔬菜发生药害。

7.种子处理法

种子处理法是用一定浓度的药液或一定量的药粉,对种子进行浸种或拌种处理。(1)主要优点和缺点:

①优点:该法的用药少,费用低,处理方便,省工省时,而且药剂能渗透进种子内部,可对多种病菌或虫卵进行灭杀,灭杀较彻底,防治效果较好。另外,带药的种子播种后,还能在种子周围形成一个药剂扩散圈,对种子起保护作用,使种子免受土壤病虫的危害。此外,种子处理法也不污染环境。

②缺点:种子处理法因种子的带药较少,一般只能对种子上携带的病菌和害虫进行灭杀,对栽培环境中的病菌和害虫的灭杀能力有限,保护范围也较小,因此种子播种后仍有遭受环境中的病菌或害虫侵害而发生危害的可能。另外,种子处理所用的药剂往往只对某些病菌产生灭杀作用,种子处理后仍存在着遭受其他病菌侵害的可能。所以,种子处理法需要与其他防治方法相配合,才能达到完全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2)适用范围:种子处理法较适用于防治由种子携带的病菌或害虫所造成的病害或虫害,通过处理种子,切断病害的初侵染源或虫源。另外,在土壤病虫危害严重的地块上直播栽培或育苗时,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也可以减轻由土壤病虫引发的苗期病虫害。

种子药剂处理法主要有浸种法和拌种法两种,两种处理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如下:

①浸种法:浸种法是把种子浸泡到一定浓度的药液中,浸泡一段时间。该法不仅能够在浸种过程中灭杀掉种子表面和内部的一些病菌,而且种胚吸收一定量的农药后,对播种后、发芽期内的一些病害也有防治作用。另外,浸种法也不影响种子的正常水浸种和催芽处理,对生产程序的影响很小。但浸种法也存在着种子带药少,播种后对种子保护能力差的缺点。浸种法较适用于以消灭种子所带病菌或害虫为主要目的的种子处理。

②拌种法:该法是把种子与农药一起混拌,使药剂均匀黏附到种子表面上。与浸种法相比较,拌种法处理的种子携带药量较多,播种后药剂的扩散范围大,在种子周围形成的药力圈也较大,除药力圈内的相应病菌和害虫(也包括种子上的病菌和害虫)被消灭掉外,药力圈外的病菌和害虫也一时难以对种子产生侵害,防护效果较好。其缺点是种子黏附农药后,不再适合浸种和催芽处理。拌种法较适用于在土壤病虫害严重地块播种的种子处理。

拌种法依拌种时的种子干湿度程度不同,又分为干拌种法和湿拌种法两种。

干拌种法,是用干种子与干药粉混拌;或把农药配成一定浓度的混悬液,并加进一定量的黏着剂后,喷布或混拌到干种子表面,待溶剂挥发后,在种表上留下一层干药膜,该药膜也称为种衣。干拌种法处理的种子适于长时间保存,但处理后的种子不能再进行水浸种和催芽处理。

湿拌种法,是先将种子用温水浸种,然后用药粉拌种或向种子表面喷布一层药剂。该法兼顾了拌种与水浸种两种处理,综合效果较好,但处理后的种子不能长时间存放,要求处理后随即播种,以防止药剂向种内渗透过多而发生药害。(3)注意事项:拌种用的农药量要适宜。一般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0.5%,最少量为0.1%。用药过多,种子黏附的量也大,易发生药害,特别是用易发生药害的农药拌种时,更要防止药量过大。

要根据农药对种子的副作用大小确定拌种方法。容易对种胚及种芽造成药害的农药要用干拌种法,从减少种子表面上的黏附药量,不能用湿拌种法。

拌种时,要求种子表面均匀粘药。

浸种处理要先用温水把种子浸泡到要求的浸种时间后,再放入药液中浸种灭菌,用干种子直接浸种处理,容易对种胚和种芽产生药害。药剂浸种结束后,捞出种子,用清水反复清洗,洗去种表上的残留药液后,再转入催芽处理或进行播种。

浸种处理的时间长短要根据所用农药的类型及防治对象进行确定。一般来讲,普通杀菌剂、杀虫剂对种子的危害作用小,浸种时间可长,以使农药有足够的时间渗入种子内,对病菌进行灭杀,浸种时间可从0.5小时至数小时不等;而无机农药及容易对种子产生腐蚀作用的升汞、氢氧化钠等的处理时间要短,一般浸种5~15分钟为宜,最长不超过20分钟。用熏蒸剂及内吸性农药消灭种子内部的病菌时,时间要长一些,而以消灭种表上的病菌为主时,时间可短一些。

浸种药液的浓度要根据所用农药的类型及浸种时间长短确定,要防止浓度偏高,发生药害。一般来讲,普通杀菌剂、杀虫剂的浸种时间较长,浓度要低,可按照叶面喷药用的高浓度进行浸种处理;对于一些容易发生药害的农药,以及用药液代替水浸种,浸种时间很长的处理,药液浓度要适当低一些,应按叶面喷药用的低浓度进行浸种。无机农药及对种子腐蚀作用大的农药多采取短时间浸种法,药液浓度要高,一般浓度要求在1%~10%范围内,以保证处理效果。具体药液浓度可参照各自的说明要求确定。

浸种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搅拌,使农药均匀分布。特别是用乳浊液或水悬液浸种时,由于药剂与水容易发生分离现象,导致浓度分布不均匀,更要注意搅拌。

凡是用农药处理了的种子都要进行足墒播种。足墒播种可使种子播种后很快吸水,一则可防止发生药害,二则也有利于农药的迅速扩散,形成大的药力圈。

8.毒饵法

该法是将杀虫农药与麦麸、鲜草等害虫或老鼠喜吃的食物拌和制成毒饵,撒于地面或害鼠的通道上,诱集害虫或害鼠取食后中毒死亡。

毒饵法主要用于蔬菜部分地下害虫和害鼠的诱杀,应用范围较窄。常用的农药有辛硫磷、甲基异柳磷、甲基1605、敌百虫、呋喃丹等。

(二)生态防治法

生态防治法是通过改变蔬菜的栽培环境,使环境不利于病虫的活动,以使其死亡,来达到病虫防治的目的。与化学防治法相比较,生态防治法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不需要农药和器械的投资,防治范围较大,综合防治的效果较好。但生态防治法也存在着防治效果受气候和栽培措施的影响大、防治效果不稳定的缺点。

目前蔬菜病虫防治上所用的生态防治法主要是控制湿度法和高温闷棚法。

1.控制湿度法

控制湿度法是通过调节空气和土壤湿度,来抑制发病或减少虫害。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降低湿度法和浇水增湿法。(1)降低湿度法:降低湿度法主要用于病害防治。由于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病害的发生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而在干燥的条件下,真菌和细菌病害的发生将受到抑制,因此降低湿度法在防治病害上的作用比较明显。降低湿度法的主要措施有:

①地膜覆盖栽培:用地膜覆盖地面能够阻止地面水分的蒸发,从而保持较低的空气湿度。据观测,覆盖地膜后一般可降低空气湿度30%以上。

②地膜下浇水:采取垄作形式,用地膜盖住垄沟,浇水时水从地膜下流入沟内,用地膜来阻止水分蒸发。浇水时地膜要拉平,离开地面,防止地膜粘到地面上后引起地面板结。

③保护地内加强通风:保护地与外界的空气交流较少,内部的湿气排不出去,容易引起空气湿度偏高,因此保护地通风换气十分重要,特别是浇水后的几天内及阴雨天气里,通风排湿更为必要。具体通风操作和要求可参照有关栽培资料。(2)浇水增湿法:该法主要用于控制地下害虫的危害。由于多数地下害虫在土壤湿度偏大、透气不良时,会因缺氧而死,或抑制虫卵孵化,或抑制若虫、蛹的羽化,因此在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方,定期浇水增大土壤湿度,有利于控制虫害。但需说明的是,增大土壤湿度法受蔬菜的生长时期限制较大,在蔬菜蹲苗期采用此法时容易引起蔬菜徒长。

2.高温闷棚法(1)操作方法:该法是通过提高温室或大棚内的温度,利用高温来灭杀病菌和害虫,综合防治效果较好。高温闷棚法在蔬菜栽培前及栽培期间均可进行。蔬菜栽培前的高温闷棚是以预防为主要目的的高温处理,通过处理来清除病源和虫源。栽培期间的高温闷棚则是以治病和杀虫为主要目的的处理,通过处理来控制病害的蔓延和虫害的扩大。高温闷棚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选晴暖天的上午把门和通风口全部关闭,使温度上升。在棚的中部偏南处挂一温度表,温度表头与蔬菜顶端齐平。当温度升到45~46℃后,少量通风,使棚温维持在该温度范围内约1.5小时,然后关闭通风口继续升到50~52℃,保持半小时。半小时后,先开小口降温,使温度缓慢下降到30~32℃。该操作为蔬菜栽培期间的高温处理。蔬菜栽培前的高温处理较为简单,不需控制温度和时间,温度越高且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2)注意事项:高温闷棚法的主要缺点是处理的时机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只能在高温期进行处理,在低温期则难以用此法防治病虫害。另外,闷棚时的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掌握不当时,也容易对蔬菜造成伤害,一般轻者使叶片发生老化,落花、落果,甚至引起生长点干枯,重者可导致整株枯萎死亡。为确保安全和防治质量,在进行高温闷棚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高温闷棚法用于栽培期间的病虫害防治时,只能在空间较大的温室和大棚内进行处理。在空间较小的中、小型棚内,因棚温变化剧烈,不易控制,应慎重使用。

温度控制要严格。一般来讲,高温闷棚的适宜温度为45~52℃,温度低于45℃时处理效果较差,温度高于52℃时容易烤伤幼叶、幼芽和幼果。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喜温性蔬菜的耐热能力较强,温度宜高些,以加强处理效果;喜冷性蔬菜的耐热能力较弱,温度应低一些,以防发生高温危害。另外,苗期温度宜低,成株期宜高。

高温闷棚的处理时间长短要适宜。一般来讲,高温闷棚的适宜处理时间为1.5~2小时。时间过短,处理效果差;时间过长,易对蔬菜造成伤害。在适宜的时间范围内,棚温偏低时处理的时间宜长,棚温偏高时处理的时间应短;处理喜温蔬菜时时间可长一些,处理怕热蔬菜时时间应短一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