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开示人生套装(套装共2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10:41:03

点击下载

作者:学诚著,贤书,贤帆绘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诚法师开示人生套装(套装共2册)

学诚法师开示人生套装(套装共2册)试读:

愿你没有白白受苦

序言

皈依就是皈投、依靠的意思,指一种内心的状态,是生命的方向。它并非只是一个佛教名词,而是我们生活中时时可见的一种状态,比如生病了,遇到困难了,我们第一念想到的是要依靠什么,就是这种状态。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皈依。

小的时候,我们皈依奶瓶——饿了要吃奶,皈依母爱,皈依温暖的怀抱;稍微长大些了,我们皈依玩具;进入学校后,我们皈依老师,皈依课本,皈依学校的纪律;慢慢懂事了,我们皈依学习成绩,皈依自己阶段性的理想和追求。

毕业后,我们皈依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办法生活,也会觉得不正常。然后有的人会皈依爱情,认为那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就如同我们儿时皈依奶瓶一样。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无常,我们皈依的对象一定会改变,但是,对当时的自己来说,那是真实的,是不可更改的,是世界上最温暖的。

其实,很快就改变了。

有的人开始皈依家庭,然后皈依自己的孩子,皈依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有的人皈依事业,让自己变得忙碌,很忙碌;当然,还有一些运气很好的,皈依名望和财富,在这条道路上努力奔波。

后来,年岁再大一点,我们开始皈依孩子的孩子,皈依他们的喜乐,为了他们的一切忙碌、操劳,心心念念的不再是自己的爱情、婚姻、事业、家庭,而是孩子们要面对的那些事情。

不知不觉中,我们一直在皈依。

人活着,总要依靠点什么,凭恃点什么,不然,怎么生活下去呢?

有的人皈依酒精,有的人皈依自己的收藏,有的人皈依自己的某项技能,有的人皈依艺术,有的人皈依自己的某个信念,等等。

再后来,生活的残酷开始呈现。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开始皈依自己的肉体,因为身体开始衰老,开始有疾病,有些疾病会带来巨大的疼痛和折磨。无奈之下,我们只好皈依医院,皈依各个科室的大夫,皈依各种药品,皈依各种治疗方法。

我们希望健康,希望肉体不要太痛苦,希望能够长寿,希望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些日子,多一天都是好的。只要是看起来有可能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的,我们就会皈依一下,如一些偏方,乃至鬼神,乃至巫术,甚至骗子;也有极端的,会皈依自暴自弃、毒品、死亡等更疯狂的方式,以为这样可以获得解脱。

一生无数次皈依之后,当我们面对生命终点的时候,会发现,曾经皈依过的对象都无法让我们获得生命的觉悟和解脱。我们在迷惑中死去。

如此,我们盘点一下自己的一生,确实很残酷。无论我们对曾经皈依的对象多么热爱和迷恋,都依然如梦幻泡影、晨露闪电。

三宝,是佛、法、僧的简称。佛陀是佛法的发现者,他获得了生命的终极解脱和觉悟,他给我们指出的道路、方法就是法,僧是实践和传递这些法门的无畏行者。

佛、法、僧,很少有人有因缘认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条了脱生死的道路,一条从迷到觉的道路。

我们和三宝结缘,学习佛法,按照佛法的路数来修行,最终从迷惑中觉悟,获得圆满的生命,靠的就是这条道路。

皈依三宝,皈依觉悟人生的理论和实践。

人世间最可贵的旅程——我们的皈依之路。第1章智慧觉照,超越对立2011年2月4日学诚法师在龙泉寺传授皈依时开示

皈依,我们知道是皈依三宝——皈投、依靠三宝。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仪式呢?皈投、依靠三宝,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形态,转变到“以三宝为中心”的形态。

我们长期以来的生活、思考,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也好,在社会上也好,人与人之间有关系,人与人之间有互动,这种关系、这种互动就是人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与别人相处,以自我为中心与别人进行互动。以自我为中心,就产生了种种问题。

为什么人会以自我为中心呢?人有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末那识是我们整个自我中心的关键,它是意根——意识的根源。只要人一思考、一分别,就跟“我”有关系,这个“我”的根就是末那识,也名为染污识。末那识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烦恼恒常地相应,我痴就是无明,我见就是有自己的见解,我慢就是有慢心,我爱就是有贪心。无明、邪见、慢心、贪心,这几种烦恼与生俱来。人如果以自我为中心,这四种烦恼就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发生作用。自己的无明发生作用,自己的邪见发生作用,自己的慢心发生作用,自己的贪心发生作用,就造成自己的身业、语业、意业都是染污的,都是不清净的,都是恶业,就造成迷茫、困惑、无奈。这就是凡夫的生活,迷的世界。我们皈依三宝,就是要从迷的世界到达觉悟的世界。

佛,无上正等正觉,他有这种力量觉察到我们潜意识里的我执、执着。潜意识里的我们,整个一生,乃至多生多劫以来,考虑问题都是从自我出发,这就会造成很多很多的问题和障碍。

我们只有认识到“以自我为中心”这个问题需要去解决,生命才会有一个方向性的、根本性的转变,那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就是让我们在整个的生命里,以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为自己的中心,而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很大的不同,很大的转变。

那么我们是不是这么决定的,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决定,是很重要的。你只有真正做了决定,说“那么好,我要以三宝为中心”,你才有皈依;如果没有做决定,你就只是把这个仪式进行了一遍,把皈依念了一遍,效果是不大的。

我们说“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每天都要念皈依,就怕自己忘掉,所以每天都要串习。佛有一切智智,法是一切智智的体现,它变成很多的语言文字,这样我们才有办法学习,才有办法理解,才有办法去用功。那僧呢?僧就是照着佛法去修行,去落实,去实践的一个社会团体,僧团就是一个团体。我们所有皈依的弟子,都追随着这个僧团,只有僧团是以追求成佛为目的的。他们追求远离痛苦烦恼、消除业障、积聚福德资粮,以此作为僧团存在于世间的价值和理由。这就是寺庙里的出家人与世俗社会上的那些团体不一样的地方。

一旦我们皈依了,就意味着,我们愿意亲近三宝,愿意照着这条引导的路子往下走,这是非常重要的。你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深刻的认识、心理上的充分的准备以及坚定的决心,是很难得到皈依的。如果没有真正得到皈依,那么你内心的力量就非常微弱,似明似暗,忽有忽无。活在世间常常会有很多的缺憾,因为内心有缺陷,内心有烦恼,内心有问题,你就会时时刻刻感到不满足。而皈依三宝以后,你内心有了佛法,有了智慧,那些缺陷自然就没有了,你思考问题的角度、认识问题的方法以及整个思维的形态和状态,就会跟过去完全不一样——就像一个觉悟的人,他和一个迷茫的人是不一样的。一个觉悟的人,比如开车,自己要去什么地方,去干什么,内心是非常清楚的。我可以说我要去什么地方参加活动或参加会议,比如去庙里参加放生啊,念经啊,研讨啊——目标非常明确。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迷茫。

佛法是我们精神上的食粮。我们的身体要吃饭、要喝水,这是物质层面的;我们的精神层面也需要食粮,这食粮就是法,就是佛法。佛法是世间所有精神食粮中品质最优秀、最高级的精神食粮。佛法流传2500多年,到今天依然这样兴盛。精神方面的食粮和物质方面的粮食一样,人如果不吃饭,一餐两餐不吃估计可以,一天两天不吃,三天五天不吃,生命就会有危险,超过一个星期,人就不行了,就活不下去了。

佛法方面的资粮也一样,每天要用功,每天要缘法,每天要做功课,每天要不离三宝——生命不离三宝,因为我们皈依三宝,三宝就是我们修行人生命的中心。只有这样,我们的精神状态才会有本质上的改变。

如果皈依之后你没有照着佛法去落实,而仅仅是口头上说“我皈依以后就要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这个变化是显现不出来的,因为变化要通过自己内在的决定以及外在行为的改变才会显现。如果你的内心没有很好地决定“我要照着佛法去落实”,那怎么改变?改变不了。

佛法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不可分离的。在人与人、人与事的整个互动过程中,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用佛法的智慧来觉察,用佛法的智慧来处理这种种的问题,那我们生命的品质、生命的价值就会不一样。而不是说要把佛法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对立起来,那是错误的。

我们内心有了一种众生平等,有了一种超越对立的思想认识之后,事情自然就好办了。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对立,以致最后变成水火不相容、胶着的状态。如果我们超越了对立,那么它就统一了,它的矛与盾就统一了,我们就得到解脱了。所以我们要超越、要解脱的,都在我们的内心,要从自我意识中解脱出来,就要常常代人着想。我们现在的种种痛苦、不快乐,不在物质层面,完全是精神层面的问题。物质方面,你只要有地方住,有饭吃,有衣服穿就可以了,但是这并不是说你就会有快乐,有永恒的快乐。佛法告诉我们生活和生存的一种方法、一套公式,告诉我们一套很好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在生命的最深层次上有了真正的依靠和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皈依。

你如果做了这种决定,看人就会不一样。你看到佛,看到菩萨,看到法师,看到这种僧团,看到这些同行道友,你的见解就会不同。如果不是这样,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问题,认识客观环境,只会不断增强自己的执着——我执、法执,这样的话,佛法是学不进去的,只会越学越成问题。我们在座的大多在家里,在社会上都有相当长的人生经历,慢慢对这些道理会有所领悟。所以学佛法不是说你有空闲时来学一学就可以的,也不是说等你把工作放下了以后再来学一学,那完全不对。它是与自己的生命不可分离,与自己的一生不可分离的。我们在社会上几十年,一直到现在,熏进了世俗社会的种种观念,很多的观念和标准在我们心里起了作用,内在又有一个自我意识在起作用,种种观念不能交融,它们在不断困惑我们。佛法就是让我们从这样的世界中超越出来,觉悟出来,知道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的起因是什么,它的缘由是什么;然后我们才知道怎么对待自己的人生,怎么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把这些人这些事处理好了,我们整个人生就圆满了。如果我们学不好,走到哪里都跟人家闹矛盾,跟人家不和谐,跟人家过不去,那就麻烦了。比如两个人关系不好,常常说“你为什么老是跟我过不去呢?”实际上是你自己的心跟别人过不去,而不是别人跟你过不去。自己的这种心过不去,是指自己的意念过不去,所以我们常常讲“过意不去”——在自己的意识里过不去。但是我们还是会责怪别人,认为他跟自己过不去,其实我们只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没有跟别人过不去。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自我的这种障碍过去了,人就解脱了。

这些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能不能真正接受呢?很难说。即使接受了,过后也还会退化,今天我可以照着做,过一两天忘记了,又不接受了,这样佛法就又不起作用了。所以只有长时间不断地修习皈依的法门,我们才有办法,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三宝为中心”转变,不然的话,要学好佛法是很难很难的,绝对是很难很难的。当然也不是说你学得越久就学得越好,那不一定。学得越久是不是表示你接受得越多?是不是表示你改变得越大?是不是表示你进步得越快?是不是表示你的生命品质提升得越高,越上层次?是不是表示你在为人处世,在生活工作中的状态越来越圆满?如果是,这样的状态才是对的;如果不是,就是有问题的。

希望所有在这里皈依的同修,能够真正在学佛的过程中有进步,能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佛法,不然的话,这座庙皈依一下,那座庙皈依一下,学了多少年你还是会很模糊的,甚至会很糊涂的,最后越学越不信,而不是越学越信,那就很麻烦了。所以皈依之后我们要参加庙里的活动,参与这些课程的学习,而不是像有些道场,你皈依了以后,一年到头不来庙里一次,甚至多少年都不来,一辈子都不再来,以致都忘了。基督教徒每个星期都到教堂里做礼拜,我们修行人每个星期都到庙里来拜一次佛,参加一场活动,这样我们才不会远离三宝。来与不来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能说心里有三宝就可以了,那都是理论上的,实际上有那么容易做到吗?

所以我们需要外在的规则,需要外在的程序,需要这个清净所缘的境界、广大的境界,来唤醒自己对三宝的虔诚心和信心,那样我们内心才有一种力量——三宝的力量,内心才真正有佛法,才不会变成内心只有佛法的概念。佛法的概念要变成佛法的实相,佛法的概念要变成自己身语意的行为,身语意的行为要能够改变自己在生活中的状态,并让这种状态越来越好,这样佛法才是有用的。

如果你有的只是概念,不能将它内化成自己身语意的行为,不能让自己的生命品质得到净化和提升,那这些概念在自己头脑里边就会出问题。比如有一个人说自己要去赚钱,可最后一分钱也没有赚到,那他就会越来越苦恼;你说你要去上学,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学校上课,都是一个道理。所以,光有这些简单空洞的概念是不够的,弄不好还会起反作用。

就像我们佛教里边,有些居士学到最后,就跟常人不太一样了,都是因为脑筋中几个很简单的佛法概念把自己束缚住了。本来佛法是药,吃药是为了治疗我们的病,可是药吃下去,非但我们的病没有治好,还恶化了,这就是吃错了药,药起反作用了。反作用不是指起一半的作用,而是一直在起作用,那就麻烦了。

大家皈依之后,要慢慢去体会佛法的这些义理,慢慢去体会佛法在讲什么,佛陀告诉我们佛法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道场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要跟随出家法师、僧团来用功,来落实佛法,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不这么做会怎么样……要想得非常清楚,不然的话,自我意识就去不掉,你就很难真正得到皈依。皈依之后,大家要很认真地去学,不在于学多少,在于学到的都有用,这是最重要的。你学得再多,都没有用,最后反而离佛法越来越遥远。如果你学一句,就照着一句去做,那么佛法就会很实在。

今天皈依仪式结束后,大家就成为三宝弟子了,从今以后,要把三宝作为我们修行人生命的中心,多亲近道场,多亲近僧团,跟随同修道友修行佛法,用佛法来指导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把佛法融入我们的生命中,让自己生命的本质真正发生最根本的改变,并且能够越来越得到提升,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有成就的人,并且让新人新事、自己的家人远离痛苦,得到快乐,能够生生世世远离痛苦,得到快乐,乃至尽未来际圆满成就佛果。第2章皈依学法的意义和目的2010年5月21日学诚法师在见行堂皈依仪式上开示

今天是释迦牟尼佛的圣诞日,大家来寺院里参加“浴佛法会”,法会非常殊胜。释迦牟尼佛通过多生多劫的修行而悟道成佛。佛教是我们国家的五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宗旨就是引导我们,让我们成佛。佛教育我们,教导我们怎么成佛。

皈依怎样与成佛联系在一起?有很多人,皈依是皈依了,但是他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成佛,没有将成佛与皈依联系起来考虑。大部分人皈依以后,觉得做好人、做好事,来世能够更好一点;受了三皈五戒,这辈子日子能够过得好一点——生活更体面一点,处境更好一点,条件更优越一点。他们都没有真正明白皈依的目的是什么,所以,这种皈依是一种低层次的皈依,而不是高层次的皈依。

皈依三宝,目的要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究竟成佛。皈依才只是第一步。怎么修行,怎么成佛,这个过程是很长的。人在尘世间,一天又一天过去,一年又一年过去,不知不觉岁数就大了,人就老了,死了。

在庙里常常听到什么人往生了,什么人病危了。人在病危的时候,都会比较向善,就要念普佛、助念,死了就要送往生。也就是说,人到老、病、死的时候,就比较着急。实际上,生死事大,生死的问题是人一生中最大的问题。到岁数大了,到老了,到要死了,你才来准备,就来不及了。在头脑比较清楚,还走得动路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弄明白,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的生命究竟是什么。这样,慢慢我们才能够明白佛法是什么。

佛法要我们从内心去体悟、去觉悟。外在的环境是时常变化的:气候环境在变化,春夏秋冬,白天夜里;人也在变化;事也在变化……一切都是变化的。我们的内心只有保持清明的状态,正念具足,有智慧,才有办法来观照、观察外在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事物。如果外在的环境一直在变化,我们的内心也一直在变化,那我们就观察不清楚。所以,我们的内心要有戒、定、慧的能力,才有办法对外境做很好的观照。这就需要我们学佛法。

学佛法,就是要我们建立起一个宗教观念。佛教的宗教观念,就是要我们成佛、成菩萨。我们知道有人生观、世界观,也有宗教观。佛教的宗教观念、佛教的宗旨是引导我们成佛,引导我们究竟远离痛苦,究竟得到快乐,它有“究竟”两个字。究竟离苦得乐,这是佛教的宗旨。

佛教引导我们成佛,离苦得乐,它有它的理论,也有它的教材。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乘,就是理论,教材就是经律论。在宗教的实践方面,我们每天有功课,周末有学习班,平时有心得交流分享。学习久了的同修,还可以向我们出家法师请教。慢慢地让我们无序的生命状态变得有序,让我们没有目标、没有宗旨的生命状态,变成有目标、有宗旨的生命状态。

如果天天只知道工作、生活,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如果学了佛法以后能有所觉悟,那么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能够体会到佛法。一方面,学了佛法以后,我们能够用佛法来指导自己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另一方面,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上,从学习、工作、生活本身,我们能够体悟到更深刻的佛法。如果没有学佛法,学习只是在读世间的书,工作只是在劳动、在做事,生活也体现不出它的目的。有了佛法以后,我们生命的状态会发生改变,心里想的事情、嘴里说的事情、身体做的事情,每天的活动、每天的工作……所作所为,意义都是不一样的。

大家参加寺庙里的活动,就如做早晚功课、皈依等,内心是虔诚、安静、善良、平和的,不会有太大的躁动、太大的恐惧或者其他的不良情绪。皈依,就是让我们认识到人活在世上的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皈依的目的,就是要成贤、成圣、成佛。此时此刻应该怎么做,以后应该怎么努力,怎么用功,路应该怎么走,这些都是比较具体的,也是比较重要的。照着寺院里引导的思路、模式,根据经典,我们平心静气、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认认真真学,一天又一天,不知不觉地,人就变化了,进步了。人的思想境界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人的心境决定人的处境,人的心态决定人的状态,人的思路也决定着人的出路。你的处境好不好,在于你的心境好不好;你的状态好不好,在于你的心态好不好;你的出路好不好,在于你的思路好不好。学佛就是要你养成一种很好的心境、很好的心态、很好的思路、很好的内心的起心动念,这些都是正知正见,都是善的力量。所以学佛法,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内心的一种力量——善的力量。很多事情我们做不好,就是因为缺乏善的力量;很多事情我们不能持续地做,就说明善的力量不足。怎么来培养、成就自己内心这种善的力量?在寺庙里参加活动就是一种方法,一两千年来都是这么来提策大家,成就大家这种善的心、善的力量的。

通过虔诚的皈依之后,大家就是三宝弟子了。从今以后,大家都要认真地学习佛法。寺庙像一个学校,像一个家一样,佛家——佛教的家,佛教的大家庭。寺庙也像一个加油站,大家到庙里来加油,听听法,上上课,拜拜佛。同时,寺庙也是大家互相交流佛法体会的地方。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大家可以针对在社会上遇到的种种问题互相讨论,这样就能够达到释疑解惑以及解除内心种种烦恼和我慢的目的。寺庙是一个很好的消除痛苦和烦恼的宝地。所以,来到庙里学习佛法,时时刻刻都要把握住佛教的宗旨和我们生命宗旨的一致。佛教的宗旨是引导我们成佛,我们的生命宗旨也是要学佛、成佛,这样,我们皈依学佛的宗旨和佛教的本义或者宗教的本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都一致了。佛不是要解决我们眼前的一些小事情,他要解决的是我们生命的大事——生死大事。所以,学佛法也是一样,把握住宗旨,牢记宗旨,这样我们才不会迷惑,才能够学到佛法。以此与大家共勉!第3章皈依三宝,开发戒定慧2011年1月1日学诚法师在北京龙泉寺元旦法华法会皈依仪式上开示

皈依,皈依三宝——佛宝、法宝、僧宝。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佛,福德智慧圆满,我们皈依佛,就是希望能够达到佛的福德智慧圆满的境界。我们既要有福报,又要有智慧;既要有智慧,又要有福报。如果一个人智慧很大,但是没有福报,那他的生活就会很苦,各种条件就会非常缺乏。一个人如果非常有钱,非常有福报,拥有很多很多的财富,但是没有智慧,他一样会痛苦。福报和智慧是缺一不可的。佛的智慧和福报都圆满,他是一种境界,是人生的最高、最圆满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每一个人都要追求的,所以要成佛,佛是这种境界的代表。

皈依法,离欲尊——欲望的欲,贪欲的欲。我们世间种种的问题,战争也好,纷争也好,斗争也好,人世间——社会的、自然的、个人的、家庭的、单位的、学校的……所有问题的发生都同人的烦恼有关系,同人的贪欲有关系,同人的嗔心有关系,同人的痴心有关系。所以皈依法的目的,就是要来对治我们以贪欲为主的各种各样的烦恼。佛法和世间法、佛法和佛学不同的地方就是,皈依法能够对治我们的烦恼,调伏我们的烦恼,使我们的烦恼熄灭。如果我们的烦恼多了,烦恼炽盛,烦恼没办法得到调伏,就说明佛法学得还不够,学得还不好。所以一个人佛法学得好不好,就看他烦恼心强不强——如果烦恼心很强,烦恼很重,就说明佛法学得不好;如果烦恼很少,最后烦恼都没有了,就说明佛法学得好。一个人懂得很多很多的佛学的知识,不等于说他佛法学得好。我们是要在庙里学佛法的,在学校里只能学习佛学知识。只学佛学知识,比如一个佛学博士或者一个佛学教授,他虽然懂得很多很多的佛教原理,但是不能对治烦恼。我们到庙里来皈依,来学习佛法,就是要调伏烦恼。皈依法就没有烦恼。

皈依僧,众中尊。僧,就是一个团队。4个人以上名为僧,4个人、5个人,乃至无量的众生,乃至无量的个体,名为僧。皈依僧,就是要把我们的生命个体,同许许多多的出家法师、许许多多的人连成一体,打成一片;就是要向法师,向佛陀学习智慧、悲心、愿力以及调伏烦恼的方法,调伏烦恼的能力。人在这世间不能孤立地存在,要同很多人相依共存。

缘起的世界,缘生的世界。那些同佛法有缘的人,都会得到佛法僧三宝的摄受,他有这种力量来摄受众生。但是我们也需要发心、皈依心,如果没有这种皈依心,就不容易感受到三宝的力量对我们的摄受。我们皈依三宝,皈依僧团,皈依团队,前提就是要把我们的烦恼,我们的主观,我们的傲慢,我们的习气,我们种种的非理作意,我们种种的成见,我们种种对立的情绪放掉,这样才有办法皈依。如果我们不把内心种种固执、种种成见放下来,不把它们去掉,那么佛法是很难学进去的,皈依心也很难生起来,而只得到了一些世俗的概念,这是不行的。

皈依心有了,信心有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烦恼放下了,我们的烦恼淡化了。我们每个人的烦恼都是很顽强的,必须不断培养和熏习对三宝的皈投依靠的心,对三宝希求的心,对三宝忏悔的心。这样,我们内心的智慧、光明,才会越来越显发,人就会越来越调柔,烦恼就会越来越少。调柔,就是调伏烦恼很有能力。调柔的人,不是软弱的人。软弱和调柔是不同的,软弱可欺,他没有什么办法;调柔呢,他有力量来面对一切境界。

我们皈依三宝,就一定要学习经律论,要开发戒定慧。戒是什么呢?戒,就是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好的行为习惯。学佛以前,我们很多行为习惯、习性是不好的,通过皈依三宝,通过学习戒律、学习经典,通过佛法义理的熏陶,我们能够深入闻思修,在日常生活中一天天培养很好的习惯。我们内在要有很好的佛法的等流,外在才会有很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戒律不是用来束缚我们的,而是让我们行为越来越规范,帮我们养成越来越好的习惯。这种好的习惯,对我们的一生,对我们事业的成功,对我们学习佛法的圆满,都是很重要的。

比如,我们一天24个小时:8个小时生活,8个小时工作,8个小时修学佛法。有些人一天都在拼命工作,工作10个小时、12个小时、15个小时,乃至20个小时,最后把自己的身心都损害了,自己的家庭也会发生问题。这就是说,超负荷工作并不是一个好习惯。有些人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什么事也不做,这也不是一个好习惯。天天优哉游哉,天天游荡,好像总是想做什么大事,结果大事没有找到,小事又不愿意去做,一直在浪费时间,这也不对。

有些人认为,在学校里才是学习,现在毕业了,不用学了,这也是不对的。有些人不明白生活的意义,认为吃饭、睡觉、穿衣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我们的人生,人的生活;生活就是人与人的接触,比如你跟家人,跟单位里的人,在寺庙里跟各个部门的义工的接触。法会期间,大家在一个佛堂里,在一个寮房里,怎样很好地相处,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能力、方法以及智慧的培养和获得都是很重要的。

有时候身边有些人,会让我们觉得很厌恶,我们不愿意跟他们在一起。我们有时候就觉得,自己只喜欢跟谁在一起,或者跟哪几个人在一起。但是世间的种种都是无常的,人都是在变化的。我们需要不断告诫自己:不管是跟什么人相处,都应该够把自己的智慧、快乐分享给他人,同时在此过程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即学会相处之道。在相处的过程中增长我们的欢喜心,培养我们的功德,获得我们的快乐,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佛法。

工作也是一样。人活在世上,必须要去工作,这样才会有收入,才能养家糊口,才能活下去。工作本身也是在利益他人,无论当老师,当工人,当农民,当企业家,这些不同职业的工作,都是国家、社会的不同的分工。大家都要去工作,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分工与合作。我们要认真地工作,不管做什么事,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善始善终,敬职敬业,这就是佛法。

还有8个小时的学习,学习世间的知识、出世间的知识,学习世间的文化,还有佛法。我们现在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未来,对未来很迷茫,没有方向感,就是因为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一天的时间。一天的时间我们都规划不好,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一生,就更加难以规划。每个人一天都是24个小时,为什么有些人很有成就,有些人却碌碌无为?有些人对人生充满希望,心情愉快,有些人却非常苦恼,天天在埋怨,情绪就有这么大的差别?就是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划不同。我们皈依三宝,学习经律论,需要戒定慧,就可以培养很好的生活习惯,制订很好的生活规划。

什么是定呢?定,不是说我们把眼睛闭起来,把耳朵塞住,什么事也看不到,什么话也听不到,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只是初级阶段,还不是真正的定。定是什么意思呢?不为外在的种种境界所动摇,这才是定。人家说你一句好话,飘飘然;人家说你一句坏话,暴跳如雷,这都不是定的表现。定,内心是非常清明的,你听到、看到、接触到什么境界,内心都了了分明,知道是什么意思,不为外在的境界所动摇,不为外在的境界所左右。人有分别心,有贪嗔痴,有烦恼,一看到、一想到这件事情对自己有利,就可能把自己对佛法的宗放弃了;一想到这件事情对自己不利,就可能不坚持自己的正见了。所以我们容易在很小的利益上,乃至一些不是佛法的功德、不是佛法的利益上去努力,去坚持,误以为这就是佛法,这样我们内心就不会有定。如此,不管在单位,还是在寺庙,安排你做工作,你非常容易挑剔——我一定要做这件事,比如一定要洗碗,或者一定要洗菜,或者一定要扫地——产生种种分别心,不能很好地跟别人合作,不能很好地接受别人的安排,这就说明我们内心没有定。

如果能坚持内心的宗旨,那么在一个单位里,组织安排自己干什么事情,自己就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去做,这样的人以后就会有成就,能够很快成长。但是人往往喜欢贪小便宜,喜欢不老实,而不喜欢脚踏实地去做。目标一直在动摇,做一件事情有头无尾,草草了事,这是没有定力的表现。有定力,我们所有的菩萨行,我们所有的菩萨的大愿,最后才能够实现。所谓定就是遵照佛法的这些标准,持之以恒,不为外在种种的五欲八风、顺境、逆境所动摇。

慧是什么意思呢?慧就是判断力。一个人对什么事情都模棱两可,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态度、没有意见,不知道怎么办,这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有智慧的人,内心非常明利、清楚,看事情看得非常准确,做事情就不会含糊,就会非常有序。我们很多事情看不清楚,很多话说不清楚,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很模糊,见解很模糊。思想不清明、不清晰,所以语言就不清晰,行动就不清晰。为什么会不清晰呢?就是因为常常患得患失,总在想这话说出来别人会怎么看我,从小到大、自始至终,隐瞒自己的观点,不敢说,这样就越来越愚痴了。这都是不对的,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这样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哎呀,这个时候我要去找某某人。为什么呢?因为某某人会给我们帮助,某某人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他会就说会,不会就说不会,他有能力就直接帮我们,他能力如果不够,就会帮我们想其他办法。没有这种习惯的人,我们就不会去找他,因为找他没有用。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能够看到的。我们如果有很好的习惯,并能够长久地坚持,自然就会有智慧,就知道怎么办。这就是戒定慧。

佛法讲度众生,六度万行。大乘菩萨都是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即六度。度,就是一个渡口,就是一个过程。海里也好,河里也好,都有码头,都有渡口。六度就是6个码头、6个渡口,布施是一个码头,持戒是一个码头,忍辱是一个码头,精进是一个码头……一直到智慧。从哪个码头上船,然后到彼岸,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对于此刻处在什么位置,我们是用什么法,我们是修什么心,我们是什么状态,我们的船已经到什么地方,都要非常清楚。对于学佛法的境界,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境界,我们能受益多少,也要非常清楚。不能说我们学佛法学了很多年,结果对这些都还不了解。要知道佛法里边的每一个法相、每一个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对照,都能够体验,都能够落实,并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不切实际的玄妙概念和理论。佛法能够根据我们不同的根基、不同的程度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告诉你,要求你,帮助你从正确的码头上岸。

这些都是我们要去学习的。我们要在寺庙里按部就班地与这些同参道友、同行进行交流,慢慢来感受学习佛法的快乐,学习佛法的喜悦,学习佛法的力量。我们要不断培养、策励对三宝的希求心,包括对法的希求心,这是很重要的。希求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件好东西——一件非常贵重的礼物,一本非常好的书,一件非常好的古玩,等等,大家想得到,想拥有,那么他就会有希求心。宝嘛!一个人如果对宝没有希求心,就有问题了。一个人如果对世间种种好的境界没有希求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人。在佛门里也是一样,一个人如果对佛门里边这些好的境界没有希求心,就不可能成为佛门中有成就的人。这些道理都很容易明白,但不容易做到。正因为不容易做到,我们才要经常去提策,经常去鼓励,经常去串习,慢慢慢慢才能将它付诸行动。

我们今年修学的主题就是“莫向外求,辗转增上”。莫向外求,就是一切我们都要在自己内心开发,开发我们内心的宝藏,福德智慧的宝藏。辗转增上,什么意思呢?在运用佛法的过程中,你越是帮助别人,就越是容易进步。帮助别人自己不会吃亏,反而会进步,这就是辗转增上的道理。互相帮助,大家都进步;不帮助别人,你就容易原地踏步,容易落后。我们要有这样一种发心,有这样一种见解和认识,互相帮助,共同促进,大家都容易进步。以此作为给大家的新年祝福。第4章让生命觉悟起来2010年2月19日学诚法师在五观堂皈依仪式上开示

对于皈依,很多人不是很理解,认为到庙里皈依,好像是皈依泥菩萨,或者是木雕的菩萨而已。实际上,我们要皈依的是三宝——佛宝、法宝、僧宝。木雕和泥塑的佛像代表佛,藏经代表法,出家人代表僧。所以我们皈依佛、法、僧,而不是皈依泥菩萨或者皈依经本。

大家在社会上读了很多书,在社会上工作,尤其受到进化论的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