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茶经学喝茶:识茶·享茶·学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20:55:01

点击下载

作者:姚松涛

出版社:中国轻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跟着茶经学喝茶:识茶·享茶·学经

跟着茶经学喝茶:识茶·享茶·学经试读:

专家推荐

初识姚松涛是在北大的一次茶事活动中,当时他就茶的相关问题做了专业性的解答,让我印象深刻。之后,我们又一起在“大唐春”会所里谈论紫砂壶,他拭壶不倦的情态,让我知晓了这个年轻茶人对茶的挚爱和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这套书从茶史、茶事、茶文、茶区、茶类及茶疗几个方面向大家做了详尽的阐述,用心告诉大家什么是茶、什么是好茶以及怎样吃茶的道理。此书深入浅出,颇有新意,特此推荐。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教授

赵为民“茶分六类,泥变五彩,采忙四季,碗中三才,品不二心,茶禅一味。”这是我六年前送给松涛的一首小作,当时他刚有了一个自己的小茶馆,算是鼓励吧。认识松涛大概近十年,这些年来不断看到他的成长和成绩,我们这些熟识的朋友都很开心。常听松涛说:“茶虽然为国饮,但是现在茶的普及还不够。茶的宣传不少,但是正确引导不多。”我想这可能就是他出这套书的目的吧。松涛是一位茶文化的传播者,今天能藉由这套书使得更多的朋友正确地了解茶、认知茶、爱上茶,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义务。

国家一级评茶师

国家一级茶艺技师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戚学慧

作者自序

从业十来年了,从销售、加工到行业培训,一路走来也经历了各种波折,然而我对于茶始终不离不弃。茶已然融入了我的生命,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茶是中国人的瑰宝,是中国人的精神饮品,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然而对于刚刚接触茶的朋友来说,面对分门别类,形态各异的茶叶,难免会眼花缭乱、无从入手。那么,茶究竟是如何分类的,不同的茶应该怎样冲泡,如何喝茶才会百利自身,这本书,我想会给大家一个科学合理的归纳总结。

了解茶文化史,认知各种茶叶,泡一壶好茶,品鉴茶的等级,感悟茶的唯美,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从茶外表的认知到品饮的鉴别,从色香味形的欣赏到对于茶文化内在神韵的感悟。在融入茶道的过程中慢慢感悟这个清新的茶世界,人生如此,何其快哉!

——姚松涛

国家一级评茶技师

全国1+N职业培训茶课程发展中心茶道讲师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

中外茗庄茶友会副会长

本书作者  第一章读《茶经》慢品茶中真味《茶经》作者:“茶圣”陆羽的故事“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首《六羡茶歌》是《全唐诗》中仅存的一首“茶圣”陆羽的诗,这位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的茶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相传陆羽自小因相貌奇丑、口吃而被遗弃,那么,陆羽又是如何走上学茶、研茶的人生之路,并为茶文化、茶艺、茶道的传播和弘扬奉献一生,直至泽被后世被尊称为“茶圣”,这位衣食无着的弃儿又是如何一路走来的呢?学茶启蒙时期

唐开元年间,陆羽时值三岁,被遗弃野外,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上拾得收养。陆羽当童僧的这段时间正值寺院饮茶风习方兴未艾之时,而智积禅师又是位博学而又嗜茶的禅师,陆羽在他身边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了煮茶的好手艺,在掌握火候、汤色、味香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相传,在陆羽离开龙盖寺之后,智积有许多年不愿饮别人烹的茶。

在佛门净土成长,日闻梵音,让陆羽自幼好学,习惯于闭门著书,淡泊名禄。更重要的是,令他有机会经常接触茶事——买茶、烤茶、碾茶、罗茶、烹茶和饮茶,学到了一些基础的茶学知识与烹茶技艺,从而令他对茶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鉴泉品茶时期

有茶缘无佛缘的陆羽一心向往儒学,因不愿意皈依佛门,备受劳役折磨。11岁时陆羽不堪困辱逃出寺院入了梨园。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容貌难看、说话结结巴巴的小伙子却诙谐善变,以扮演丑角而大受欢迎,并且还是天生的编剧好手,深得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被推荐到火门山邹夫子处接受正规教育。在读书之余,陆羽常去采摘野生茶,为邹夫子煮茗,一边学习儒学,一边继续学习煮茶和茶艺。各地考察和闭门写作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时期的陆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心志既不在佛,也不在儒,而在于茶。为了广泛汲取茶学知识,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出游,对各地名山、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二年(756年),陆羽为避乱渡过了长江,沿长江南岸东下,实地调查与研究了常州、湖州、越州等产茶区,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并曾赴今南京市栖霞山区采制野生茶叶,进行焙制试验。

在各地考察期间,陆羽结识了对茶有浓厚兴趣的著名诗僧皎然并与之结为忘年之交,后又逢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数次到访。皇甫冉曾作《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采茶非采绿,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诗中充分反映了陆羽在研究茶学的实践中,亲赴深山茶区,攀悬崖登峭壁,为采制野生茶叶、获取第一手资料,不辞辛劳、风餐露宿的生动情景。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陆羽在游览了湘、皖、苏、浙等数十州郡后,到达盛产名茶的湖州,在风景秀丽的苕溪结庐隐居,闭门著述《茶经》,其间他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在历经数年的研茶事、修茶礼、参茶道、品茶德、记茶史之后,终于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成为世界茶史上的里程碑。有了《茶经》,才有了茶学,才有茶的文化积淀和传承,中国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发祥地。《茶经》问世之后,饮茶很快成为在贫富阶层都很盛行的一种社会风尚。在活字印刷术尚未发明的年代,《茶经》的手抄本和后来的石刻本广为流传,陆羽也声名鹊起。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凭藉他的人品和丰富的茶学知识为人称道,朝廷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

到了晚年,陆羽仍然四处出游考察,曾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因此上饶遗有“陆羽井”,据说是陆羽的故居遗址。在陆羽辞世200多年后,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句:“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茶经》的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并一直惠及后代,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儿时的茶事学习为陆羽成为一代茶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爱茶人不可不读的茶学专著:《茶经》《茶经》是茶人们的必读经典,是茶文化的基石和传承的衣钵。唐朝北方的回纥国曾以千匹良马换取《茶经》,从那以后,《茶经》传布于世界各地;1200多年以来屡经翻刻,现存藏本达170多种,散佚版本不计其数;日、韩、俄、美、英等国都有许多藏本和译本。

陆羽的《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其中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等十章,约7000字。内容丰富详实,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唐及唐以前茶业的发展演变,极具史料价值;对茶史的总结,有人物,有故事,有史实,客观生动;对茶事的论述,从采制茶叶的十五种工具到茶叶烹饮的二十四器,从种茶、采茶技术,到制茶、煮茶经验,系统全面;对茶叶的功效品质,特别是茶的形态特征、药用价值和茶叶产地与品质状况的描述,深入具体;对茶文化,他倡导的煮茶方法、品饮技艺是世界茶道、茶艺的最早典范,尤其可贵的是,他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深刻厚重。

把理性思考引入茶事活动是《茶经》对中国茶学的重大贡献,从此茶饮研究才成为一门学科,茶学才正式宣告成立。《茶经》承认自然的神奇伟大与美妙,感叹人类技能的有限与浅陋,真正的茶人应常怀对自然、生命、美的敬畏之心。在当今的茶艺中仍然保留着的一些独有程序、优美形式,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庄严的仪式,其核心正是一种情感敬畏。《茶经》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呈现出来的理性探索、精雅审美、敬畏之心……各代茶人无不沐其恩泽,它作为茶人之圣经当之无愧。《茶经》是爱茶人的必读书籍。天人合一通万象:《茶经》中的道家理念与“茶心”长生不老与茶文化

道教渴望羽化成仙,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家思想发生联系。陶弘景在《杂录》中指出:“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道家人物)黄君服之。”在此,饮茶与道家的“长生不老”观念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一起了。道敎茶理——天人合一

茶人在品茶时,不仅讲究好茶、好器和好水,还讲究好的品茶环境、氛围和虚静的心境,表现在茶道中就是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正好迎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茶的清雅、洁净、天然就如同人性中的虚、静、雅。《茶经》把茶事升华为一种艺术,将茶人的精神和自然统一起来,从炙茶、碾末、取火、选水,到煮茶、斟茶等,每一个环节都反映了茶人利用自然服务于自己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茶是上天赐给道家的琼浆玉露,他们饮茶不同于某些热衷于名利的世俗之人,而是把茶当做忘却红尘烦恼、逍遥遁世的一大乐事。道家饮茶、品茗注重养生。正是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的精神之中,中国的茶人才有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才能领略到人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而要体会到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就要求在品茶时要有一颗纯净的心。品茶之心应是“虚静”,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道家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修身养性、体悟人生的无上妙法,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空灵虚静的心境。有了这样的心境,无论在幽静清雅的山林间,还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都能品到一壶清雅的好茶。当你有了这样一颗“茶心”,就会觉得茶是有灵性的,泡开的茶舒张如落落君子,蜷缩似山中隐士,收如新月一勾,放则恣意不羁;深吸一口气,茶香氤氲,沁人心脾;轻品一口,味醇而微甘,回味香洌。而品茶者的心灵就在这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君子以和为贵:《茶经》中的儒家思想与茶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立论之本,《茶经》中的茶道吸收了儒家的思想精髓,特别是儒家所提倡的“和”之道。茶人之最高道德——中庸之德

何为“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意思是说: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这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的德。陆羽将这种主张反映在茶事上,他所说的茶德,是在茶事过程中引发的关于道德与情操的行为,即茶可以德行道。茶文化中的“和”之美

儒家主张“以和为贵”,“和”在古今茶事中有充分体现:古人在进行茶事活动时,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平和、谦恭的态势去接待茶客,以礼待人;再次,在具体茶事活动中也要遵守一定的礼节,追求“和”,比如制茶过程中,焙火温度就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泡茶时,投茶量要适中,多则茶苦,少则茶淡;在给客人分茶时,要用公道杯给每位客人均匀地分茶;品茶时,讲究闭目细品,心神合一等等,这些都与儒家所追求的“和”的精神一一契合。可以说,茶是儒家思想的载体之一,儒家“和”的精神体现在具体的茶事活动中,儒家借茶沟通人际关系,以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仁”——完美的人格思想“仁”是儒家的人格思想,其特性是突出对人格进一步完善的追求,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茶性温,常常被比喻为人德。古有“茶有十德”一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垢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古代极为推崇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行与茶性融为一体,使得人们在品味茶的色、香、味的过程中,托物寄情,净化精神与感情,升华人格。清真一味悟玄机:《茶经》中的佛家思想与茶禅

茶圣陆羽自小就在寺院中习诵佛经,学习煮茶,成年后又与皎然等诗僧交好,在《茶经》和《陆文学自传》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茶与禅宗的结缘源于禅宗的坐、禅、定,僧人为了提神醒脑,在寺院中大量种植茶叶,促进了茶叶种植、制造、饮茶的进步。“茶即禅”,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而品茶如参禅,饮茶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净化心境,故一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五灯会元》卷九说有一僧人问如宝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禅师答曰:“饭后三碗茶。”茶与禅,源远流长。可以说,中国茶道从萌芽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禅门的一个著名公案“吃茶去”说的是唐朝末年,有两位远道而来的和尚慕名来到赵州的观音寺,向从谂禅师请教禅学。从谂禅师问第一个和尚:“你以前来过这里吗?”和尚答曰:“未曾。”从谂禅师说:“吃茶去!”然后,从谂禅师又问第二个和尚:“你以前来过这里吗?”第二个和尚答曰:“来过。”从谂禅师说:“吃茶去!”这时,旁边的院主不解了,问从谂禅师:“为什么来过和没来过的,禅师都让他们‘吃茶去’呢?”从谂禅师说:“吃茶去!”。从谂禅师是用“吃茶去”指引后人。禅师们认为平常心即是禅道,禅道藏在自然中,挑水搬柴皆有玄机,“吃茶”是平常生活中最小、最不起眼的事,当然也有其玄机。从谂禅师的“吃茶去”,目的不在茶,而是让人在日常极小的事物中体悟禅道。所以赵朴初先生曾说“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口头拥有再多高僧的偈语,不如回观心性,对照修持,自得自悟,在吃茶中体悟玄机,参悟禅道。佛家与茶关系密切,“茶中带禅,茶禅一味”,深刻地体现了茶道的佛教渊源。以茶会友通四海: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茶文化的发展1.远古时期

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采下嫩枝,先是生嚼嫩叶,随后将鲜叶加水煎煮成汤汁饮用。2.春秋战国

人们将茶叶、葱姜、陈皮、茱萸等加水煎煮成茗粥或做成茗菜。3.秦汉年间

茶叶在蜀地作为一种饮品并开始推广,茶叶开始商品化。4.魏晋南北朝

饮茶之风迅速推广,茶在南方成为士大夫的普遍饮品。5.唐代

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事大兴”,唐代茶业由此日益兴盛,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础。同时,茶叶由僧侣传至海外,茶文化开始外传。6.宋代

茶叶中心开始南移,建茶崛起。建茶是指广义的武夷茶区,即今闽南、岭南一带。7.元代

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提高,元朝出现了机械制茶,大大提升了制茶效率。8.明代

茶叶逐渐由饼茶转为以散茶为主,茶叶炒制技术向新阶段发展。9.清代

茶叶种类开始多样化,除了绿茶外,白茶、黄茶、乌龙茶、黑茶、红茶、花茶等相继出现。同时,中国茶文化在海外进一步传播。10.现代

现代饮茶方法以泡饮、茶饮料等为主,但某些少数地区仍保留生吃、煮饮的方式。茶文化的传播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茶马古道横跨世界屋脊,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重要纽带,是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

茶马互市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而“茶马互市”是唐宋时期我国西部汉藏民族之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其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唐朝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宋朝时进一步完善。茶马互市运送大量的马匹、动物毛皮、药材等去中原地区交换,而中原地区的茶叶、布匹等也不断运送而来,这些商品在高原深谷中来往不息,逐渐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马帮通过“茶马古道”将茶叶运送到世界各地。

茶马互市的主要线路

茶马古道并不止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两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茶马古道有两条主线: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一条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到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茶马互市主要路线图。

海上茶叶之路

中国的茶叶自唐代开始就通过东海源源输往日本、朝鲜半岛等东亚及东南亚各地,是通过僧侣传播。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将茶叶运输到越南、印度、阿拉伯半岛等,那些将中国茶叶传至亚洲、欧洲、非洲的路径,有人称它为“海上茶叶之路”。清朝年间,茶叶开始通过海路传播到欧美各国,属于商业贸易。之后,中国的茶叶经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世界各地,让茶香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同时也将茶文化传遍世界各地。茶文化海上传播示意图明代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中国的海上茶叶之路,茶商们开始通过大船向世界各地传输茶叶(图为茶商把大宗茶叶搬动到船上)。满载茶叶的船只通过海上茶叶之路将中国茶叶运送至欧洲市场。中国茶叶在欧洲广受推崇,并演变成后来西方的下午茶。  第二章溯源觅踪饮茶话茶源:茶之源《茶经》原文

茶之源①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②③,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duō)之。④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zhī)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⑤(bīng lǘ),蒂(dì)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⑥⑦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shè),四曰茗,五⑧曰荈(chuǎn)。⑨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lì)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⑩,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⑪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jiǎ)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⑫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chuò),与醍醐(tí ⑬hú)、甘露抗衡也。⑭⑮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⑯⑰⑱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⑲⑳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jì nǐ),㉑使六疾不瘳(chōu),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注释】

①南方:今秦岭山脉——淮河以南的地区。嘉木:美好、优良的树木。

②巴山峡川:指今重庆东部、湖北西部地区。

③伐:砍削树木及其枝条为伐。掇:拾取的意思。

④瓜芦:又称皋芦,一种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叶似茶叶而味苦的树木。

⑤栟榈:即棕榈,核果近球形,呈淡蓝黑色,有白粉,近似茶籽内实但形状稍小。

⑥槚:本意是楸树,落叶乔木。又为茶的古称。《尔雅》第十四篇《释木》曾记载:“槚,苦茶。”

⑦:本意为一种香草。又为茶的别称。

⑧荈:历代主要的茶名之一,现代很少用了。

⑨艺:指种植。

⑩阳崖:即山崖的南面。阴林:即茂林,由于树木繁多、枝叶茂密而蔽日,故称阴林。

⑪凝滞:凝结积聚不散。瘕:腹内结块的病。

⑫聊:稍微。啜:饮、喝。

⑬醍醐:多次炼制且味道甘美的奶酪。甘露:即甘美的露水。

⑭卉莽:指野草。

⑮累:过失,妨害的意思。

⑯上党:唐时郡名,今山西长治一带。

⑰百济:朝鲜古国,在今朝鲜半岛西南部汉江流域一带。新罗:朝鲜半岛东部的古国,今在朝鲜半岛南部。

⑱高丽:是朝鲜封建王朝之一,在今朝鲜北部。

⑲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皆为唐代州名。今分别在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与天津一带地区、北京密云一带。

⑳荠苨:一种药草名,又叫甜桔梗,形似人参。

㉑六疾:即寒疾、热疾、末(四肢)疾、腹疾、惑疾、心疾,泛指各种疾病。瘳:痊愈。

译文

茶,是南方地区一种品质优良的树木。树高一尺到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也就是今天重庆东部、湖北西部的地区,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采茶的时候把它的枝条砍下来才能采到。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木,叶形和栀子叶相似,花与白蔷薇花相似,果实跟棕榈子很像,果蒂像丁香蒂,根像桃树根。“茶”字从它的形式和部首来看,有的属“草”部,有的属“木”部,有的“草”、“木”部兼属。

茶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四称“茗”,五称“荈”。

茶树生长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有碎石子的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