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互助中医保健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21:04:45

点击下载

作者:《中医中药军营行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士兵互助中医保健手册

士兵互助中医保健手册试读:

前言

几千年来,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之中的中医药,作为我国各族人民抵御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瑰宝。 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

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是祖国和人民的安全卫士,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要使命,而军中将士的健康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古至今,中医药一直担负着军队的预防、医疗和保健任务,为保障军队的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古代,诸葛亮创制了“诸葛行军散”,能避暑避瘟,保证军士在炎热的天气里仍能战胜瘴气疫疠,勇猛地战斗;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在现代,从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到汶川地震灾区为大家所熟知的“大锅汤”、“都江堰号”,再到波澜壮阔的“神七”发射,中医药始终伴随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一路成长,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2009年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起,23个国家有关部委和单位共同举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将走进军营,为此,我们组织人员编写出版了这套《中医中药军营行丛书》,共个分册:其中《士兵互助中医保健手册》旨在为广大基层部队官兵提供一本能够互相和自我进行操作的学得会、用得上、有成效的中医保健知识读本;《实用中医基础知识》、《实用中药与方剂》、《实用中医技术》、《常见病中医治疗》则旨在为基层部队提供一套适合军医尤其是卫生士官学习、使用的中医图书。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学的了解和研究,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贡献将越来越大,也必将在军队官兵的健康防病中发挥更大作用。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在向广大官兵传播简约易懂的中医药知识,传授实用的中医药技术的同时,为保障部队官兵的健康,提高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贡献一点力量。《中医中药军营行丛书》编委会2009年月上篇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简介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医药学就是这优秀文化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样,中医学在我国军队卫生保健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历史记载来看,我国历代军队的战伤救治、卫生防疫等均采用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如《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记载有多种治疗创伤、金疮的药物和方剂。据《宋会要》记载,宋代在疾病流行季节,为预防军队疫病的发生,由太医局等定方,配制瘴药、夏药及腊药等发给各军备用。《虎钤经》即记录了时气疫方、霍乱吐泻方等治疗疫气(传染病)的方剂。清代《行军方便方》载有伤寒、疟疾、暴死、食物中毒等多种急症和传染病的救治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医务工作者采用传统中医中药在战创伤、传染病、军事训练伤及医学防护等多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的国防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中医药的特色

中医药的特色主要体现为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科学思维和个性化诊疗的技术方法;中医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中医药事业服务国计民生、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需要。(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就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思想,并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养生等理论之中。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宰,通过经络内外络属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体的形体是由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络等脏腑组织构成。五脏包括心、肺、肝、脾、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体包括皮、脉、筋、骨、肉;官窍包括眼、耳、鼻、口、舌、前阴、后阴;经络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独立的器官且功能专司。但是,部分与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分工有序的。人体这种结构严密、功能协调的整体性,主要通过以五脏为中心和以心为主宰来实现的。

在五脏系统中,五脏之间因为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维持五脏系统功能的相对稳定,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在五脏系统功能协调关系中,心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宰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明确提出心在脏腑中的主导地位和对全身的主宰作用。心的主宰作用是通过“神明”而实现的。心神正常,脏腑功能协调一致,全身的生命活动也就正常。若心神不明,则脏腑功能失调,甚至危及生命。

这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观念,在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判断预后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疾病一旦发生,其病理变化、传变方向,都有一定的规律,须用整体观念加以分析,以便对疾病全面把握。一脏病变,可影响他脏,在内的脏腑病变,可导致在外的体窍病变。不同的病理机制,产生不同的证候变化。相同的证候,可由不同的病理机制引起。整体的病变可反映在局部,局部的病变也可反映整体的功能状况。

望、闻、问、切四诊,广泛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望面色,可以诊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理变化。人体脏腑、组织在面部都有相应的分部,若某一部位出现了病色,可以判断与该部位相应的脏腑或组织的病变。望舌可诊察脏腑的虚实、寒热。诊脉可以判断五脏六腑的邪正盛衰、疾病的预后。临床诊病,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可单凭一诊而断病。

治疗疾病,更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理阴阳,就是从人体阴、阳双方的盛衰情况整体出发而确定的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是在综合分析人体正气和邪气双方斗争的虚实情况基础上而确定的治疗原则。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更是从天、地、人整体观念出发,强调治病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既病防变的“治未病”也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而确定的治疗法则。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界是生命产生之源,也为生命的存在提供物质条件,人亦不例外。《素问 ·六节藏象论》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五味是指天地供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人体生命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其生理病理无不受着自然界的影响。

春、夏、秋、冬四时,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和生、长、收、藏的生化规律,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理上已对四时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与自然四时保持统一性。如天气寒冷,人体的腠理致密,汗孔收闭,减少排汗;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开泄,汗孔开放,汗出增多,以此保持体温的恒定。 自然界的阴阳二气,在四时有升降浮沉的运动规律,人体的气血运行与之相应。一旦自然气候变化急骤,超出了人体的生理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调节机能失常,人就会发生疾病。因气候变化而多发生流行病和传染病,如春天多温病,夏天多痢疾,秋天多疟疾,冬天多伤寒。在疾病过程中,四时气候变化对疾病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如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病,在炎热的夏天容易发生中风;心阳虚衰的心脏病,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容易发生心衰甚至死亡的危变;关节疼痛的风寒湿痹证,在气候变化时疼痛加重。阳虚的病人在春夏温热之时可稍缓解,但在秋冬凉寒之时可加重,而阴虚的病人,在秋冬稍可缓解,但在春夏可加重。

由于自然界阴阳的升降作用,而产生了昼夜晨昏的时间变化,人体与之相应。清晨,阳气升,阴气降, 自然界的阴阳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状态,人体此时的气血阴阳相对稳定;中午, 自然界阳气隆盛,人体的阳气运行趋于体表;傍晚,人体的阳气运行趋于体内。一日之中,人体的体温变化、睡眠、活动等都有一定的规律。昼夜晨昏的变化,对疾病也会产生影响,一般的疾病具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特点。

日月等天体的运行有一定的时间节律,对自然界的生物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妇女的月经,基本上以一个月为一个周期,这是人体生理节律与自然界节律一致的典型代表。

地理环境、经常居处的场所也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地势有高下,水土有优劣,气候有寒温燥湿之差异,必然影响到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如西北方地势高,气候寒冷干燥,人体腠理致密,病多寒疾;东南方地势低,气候温热,且多雾露,人体腠理疏松,病多温热。

人要较好地适应自然环境,才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但人是万物之灵,不但能够掌握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环境,而且能够主动改造自然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条件,提高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对人体形体和精神产生很大的作用,从而引起生理病理上的诸多变化。

社会的安定与动乱,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程度提高,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环境中,身心健康,疾病减少,寿命延长。社会动乱,如战争,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经常处在流离失所、饥饱无常、生命无保障、惶恐不安的环境中,体质下降,抵抗力减弱,各种疾病随之而发生并大范围流行,造成大量死亡,这种情况历史记载很多。

社会制度、政府部门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状况。人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和环境得到较好改善,防疫措施得力,医疗保健技术先进,传染病能得到及时预防和有效控制,疾病减少,常见病能得到较好的治疗,人们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如果社会不能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忽视对疾病的防治,必然造成工业废弃物泛滥,食品卫生失控,导致传染病肆虐,常见病得不到较好的治疗,死亡率增加,人们的健康水平普遍下降。

人际交往对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能在集体、家庭、公共场所与他人和谐相处,善于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助人为乐,则有利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若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就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抑郁、精神分裂等心身疾病增多。

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人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富贵者多骄恣,贫贱者多自卑;富贵者膏粱厚味,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贫贱者食难果腹,体弱多病常见,且看病就医困难。

中医学整体观念将人体看作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心为主宰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和社会密切相关,存在着统一性。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理论特点之一。(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思想,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方面。所谓辨证,就是分析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谓论治,就是针对疾病的证候性质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即是从总体和相互联系上用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认识疾病,处理疾病。中医把人体看成是一个自动调节系统, 自动调节系统的反常即为病理信息,“有诸内必形于外”,这种信息,可以经过各种途径反映到体外状态上来,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在“不打开暗箱”的情况下,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诊察神色、舌苔、脉象、体征,询问病史等)将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以此推断病因、病位及疾病转归等,进而分别情况,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方法调节机体的动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种从综合角度,以动态信息分析为主的方法,把疾病与患者机体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思维不受某一局部生理、病理的局限,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疾病的重要途径,实为医学领域的伟大创举。2.中医学的思维特点

中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医学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疾病中所运用的思维方法,大大区别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而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类比法、比较法、司外揣内法、归纳与演绎法等。(1)类比法:类比,又称“援物比类”、“取象比类”,是根据两个(两类)事物之间在某些现象的相同或相似,推测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运用类比法可以使人们获得新的科学线索,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假说。中医学在藏象、病因、治则治法等理论方面运用类比方法较多。《内经》将朝廷各级官吏的职能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作类比,从而对脏腑的功能有了明确的认识。心与君主之官类比,功能出神明,主宰全身;肺与相傅之官类比,功能出治节,助心调节全身;肝与将军之官类比,功能出谋虑;胆与中正之官类比,功能出决断;脾胃与仓廪之官类比,功能出五味;膀胱与州都之官类比,功能藏津液,等等。这种藏象理论一直沿用至今。

对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淫致病特点的认识,也多用类比的思维方法。 自然界的风有善行数变、趋上等特点,故凡临床出现病位在上、在表或游走不定,发病急骤,变化无常,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其病因判定为风邪。 自然界的寒有寒凉、凝滞、收引等特点,故凡临床出现寒冷、疼痛、无汗、经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其病因判定为寒邪。 自然界的火热有燔灼、炎上、蒸发水气等特点,故临床上出现高热、烦渴、大汗、尿少、便结、疮痈红肿、四肢抽搐等,其病因判定为火热之邪。

方剂的配伍组成原则,即“君臣佐使”理论,也是类比方法的运用。“引火归原”、“釜底抽薪”、“增水行舟”等治疗法则,也是运用了类比的思维方法。

事物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类比法是基于事物间同一性的类比,只有在事物的同一性基础上进行类比,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若基于事物差异性的所谓“类比”,其结论必然错误。(2)司外揣内法:司外揣内法,就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部的状态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中医学把人的活体作为研究对象,活体犹如不能打开的“黑箱”,只能通过对活体的外在表现,包括生命现象、疾病的症状、体征等一切信息,来分析判断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并作出疾病和证候的判断,治疗后,又根据体内表现出来的信息,去检验治疗的效果。人体表现出来的一切信息,中医学称之为“象”,“象”就是中医学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依据。如藏象、脉象、舌象、面象、病象等等,这与现代所谓的“黑箱理论”相类似。如食欲好,能消化,肌肉壮满,面色红润,精神健旺,舌质淡红,脉缓有力,说明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若不欲饮食, 胃脘胀满,嗳腐吞酸,大便腐臭不爽,舌苔腐腻,脉滑等,说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饮食停滞。又如其人“目深以固”、“怒则气盛而胸张”,是人肝气旺盛的勇士之象;两目内陷无光彩,头无力抬举,是精气衰败之象。司外揣内法是中医学的常用思维方法。(3)比较法:比较法是考察对象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的逻辑思维方法,它是认识事物、识别事物、掌握事物特点的普遍而重要的思维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中医理论之中。通过比较,认识到人体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者的功能异同,心、肺、肝、脾、肾五脏藏精气而不输泻水谷,故有“藏而不泻”的特点;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传输水谷而不藏精气,故有“泻而不藏”的特点;脑、髓、骨、胆、脉、女子胞奇恒之腑,形同腑而功似脏,主藏精气,故亦有“藏而不泻”的特点。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胃、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功能有关,通过比较,认识到各脏腑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肺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水之枢纽;肾阳蒸腾气化,为水之根本;三焦为水之通道,膀胱为贮泄尿液之处所。各脏腑功能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水液代谢。身黄、 目黄、尿黄,是黄疸病,但通过对黄色的仔细辨别,黄色鲜明者为阳黄,黄色晦暗者为阴黄。头痛一证,有恶寒发热者为外感病,无恶寒发热者为内伤病;颠顶痛为厥阴经病,前额痛为阳明经病,两侧痛为少阳经病等等。他如药物的鉴别、方剂功用的区别,无不应用比较的思维方法。(4)归纳与演绎法: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两种方法。归纳是由事物的特殊性推论出事物的一般性,而演绎则是由事物的一般性推论出事物的特殊性。在运用过程中,归纳与演绎两者常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归纳是演绎的前提,演绎是归纳的进一步思维。通过科学的归纳可以揭示出事物的一般性规律,通过科学的演绎可以揭示出事物的特殊性规律。人们既要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要认识事物的特殊规律,因此,归纳与演绎不可分离。经过对人类个体生命的长期观察、归纳,中医学逐渐认识到并总结出人的生长发育一般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齿更发长”,发育较快;十四岁,月经开始来潮,具备了生殖能力;二十一岁,“真牙生而长极”,说明发育完全成熟;三十五岁,“面始焦,发始堕”,开始衰老;四十九岁,衰老明显,月经停止,身材变形。对男子的发育、生长、衰老的阶段亦有论述。这些论述符合一般人的实际,是人的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根据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的理论,可以推导出“凡寒凉之性的药物,都具有清热作用”的结论,而每个具体药物在清热方面的功用、主治又有各自的不同。如黄连苦寒泻火,用于火热内盛之实热证;地骨皮甘寒降火,用于阴虚火旺之虚热证。因此,清热药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等不同类别。此外,中医学的思维方法还有试探法、反证法等等。二、身边的中药

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学一样,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我国的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最初的先民们为了维持生存而不得不尝试采食植物和狩猎动物,在“饥不择食”的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以致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同时,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病痛得以减轻或完全消除。而在狩猎及其他劳动活动中受到外界伤害,可能造成创伤,先人们尝试着处理外伤,早期的人们可能用苔藓、树皮、草茎、泥土、唾液等来敷裹涂抹伤口,久之,便逐渐发现了一些适用于敷治外伤的外用药。经过世世代代无数次这样的反复试验, 口尝身受,人们逐渐获得并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并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也与日俱增。药物的来源也由野生药材自然生长逐步发展到部分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动、植物扩展到天然矿物及若干人工制品。用药知识与经验也逐渐丰富,记录和丰富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也由最初的“识识相因”、“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文字出现并得以应用,既有利于药物知识的保存、积累和传播,也为后世探讨和研究我国古代药物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当时的医家,以朴素的、唯物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指导思想,以人和自然的统一观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药学由单纯积累经验阶段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中药在古代称为“本草”,因为中药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最早系统记载中药知识的书是《神农本草经》。近代,为了与西药作区别,把传统的用药称为中药。

中医对中药有其独特的认识方法,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

寒性、凉性药物能够减轻热证,如板蓝根、蒲公英属于寒凉性药物,适用于发热、 口渴、咽痛等热证,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温性、热性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如小茴香、干姜属于温热性药物,适用于腹部冷痛、四肢冰凉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辛味的药物一般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气血瘀滞。甘味的药物一般具有补益、缓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虚证、调和药物。酸味的药物一般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尿频遗尿、遗精滑精等。苦味的药物一般具有泻下、降逆止咳、泻火、燥湿等作用,用于治疗大便不通、咳喘、火热病、湿热病、寒湿病。咸味的药物一般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用于痰咳、瘰疬、瘿瘤等病证。

中药大多为植物药,动物药次之,还有部分为矿物药,这些中药就在我们的身边。行军打仗、保家卫国的士兵,经常要在野外和各种特殊情况下执行任务,所以了解一些中草药知识以防身、应急、保健是很有必要的。三、常用的穴位

穴,在汉语中就是窟窿和洞的意思。如果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一条条线的话,那么,穴位就是气血停留汇聚的地方所形成的一个个点。整个经络系统,正是由这样无数个穴位相互连接而成的。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发现一些部位作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在体表的投影点,在使用砭石刺割、按压、叩击或者火烧、烤灼之后,能减轻和消除病痛,这就是穴位被发现的原始阶段。在每个穴位的背后,都联系着一条经络、一个脏腑以及一大片经络循行路线经过的人体组织,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通常都会通过其相对应的穴位做出一定程度的反应和提示。例如,胆囊炎、胆结石的患者发作时,在小腿外侧 的胆囊穴处常常会出现明显的压痛。1.如何找准穴位(1)手指同身寸法:找穴位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手指同身寸法,以患者本人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来寻找穴位,常用的距离单位有两种:

1寸:①中指同身寸:中指弯曲如“7”时,其中节上下两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②拇指同身寸:以拇指屈侧指节横纹两端间距离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寸:伸直手指,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自食指至小指四指并拢的宽度距离为3寸,即横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2)人体骨度分寸:即以体表骨节为标志设定尺寸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前额两发角之间:9寸。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

胸腹部:胸骨上缘至胸剑联合:9寸。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寸。两乳头之间:8寸。腋以下至11肋端:12寸。

背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6寸。

上肢部: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侧髁:寸。胫骨内侧髁至内踝尖:13寸。股骨大转子至髋骨下缘:19寸。臀横纹至腘横纹:14寸。髋骨下缘至外踝尖:16寸。外 踝尖至足底:3寸。正面背面侧面2.常用穴位(1)头、面部常用穴位头 维

取穴法: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功效: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及眩晕有疗效。也常用于治疗眼睛疾病或疲劳、视力减退、迎风流泪。迎 香

取穴法: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功效:对鼻塞、鼻出血、急性鼻炎、慢性鼻炎、嗅觉减退、鼻窦炎等鼻疾以及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麻痹、咀嚼肌紧张、面部发痒等有效。还可治疗胆道蛔虫症。印 堂

取穴法: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功效:经常按压印堂穴,可疏经通络、调和气血、升清降浊,起到清脑健神、舒心宁志、明目去皱、祛风通窍的作用。主治头目昏胀、精神疲乏、鼻部疾患、高血压、失眠、额部“川”字皱纹等。睛 明

取穴法:位于内侧眼角稍上方的凹陷处,两侧各有一穴。

功效:睛明是治疗眼部疾病的重要穴位,按压此穴可以消除眼睛疲劳、充血,治疗近视、夜盲、斜视、视力减退,缓和颜面痉挛、鼻塞、惊风等,也可淡化眼周皱纹、黑眼圈及浮肿的泡泡眼。此穴对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也有帮助。太 阳

取穴法:位于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经常按摩太阳穴,可增强头侧面部的血液循环,起到缓解疲劳、清神醒脑、养颜护肤的作用。主治头痛、头晕、 目眩、视力下降、眼角鱼尾纹、 目赤肿痛等。人 中

取穴法: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3与中/3交点处。

功效:可用于昏迷、晕厥、中风、癫狂、癫痫、抽搐、癔症等的急救,可治疗面神经麻痹、 口眼斜、嘴唇红肿、牙齿疼痛、鼻塞、流鼻血、腰部急性扭伤、腰背疼痛发僵及遍身水肿等。承 浆

取穴法:在面部,位于嘴唇与下巴中间的凹陷,寻找此穴位时可以将头部稍微往后仰,嘴巴微张,可使下唇与下颌间的凹陷更为明显。

功效:有消肿止痛、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改善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龈肿痛、 口腔溃烂、声音嘶哑,也可治疗中风昏迷、休克,也有消除颜面浮肿、美化曲线的功效。百 会

取穴法:在头顶的正中央,位于左右两耳的连接线的中点处。以手指触摸有凹陷。

功效:百会穴的应用范围很广,位于人体头部颠顶,直通于脑,可提升阳气,治疗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腹泻等。可使头脑清醒,具有提神功效,对于精神、神经疾病所引起的身体不适,如失眠、健忘、头痛、眩晕、眼睛疲劳、中风失语都能缓解。也可治疗各种神志病,如癫狂、癫痫。下 关

取穴法:在面部耳前方,从耳朵前方的颧骨弓向下,可以触摸到的最凹处,按压时会有疼痛感。

功效:对牙痛、耳聋耳鸣、三叉神经痛、 口眼斜有疗效,尤其针对最容易发生蛀牙的下齿,在牙痛甚至伴随红肿的情形下,只要略微按摩下关,就可以缓解不适症状。本穴也常用于治疗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张口困难等症。颊 车

取穴法: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用力咬牙会感到肌肉隆起,按之凹陷处。功效:有祛风活络的作用,可以治疗神经瘫痪的口眼斜症状;本穴接近下齿,对下齿疼痛有效。对颈部痉挛、脸颊浮肿、牙龈疼痛、腮腺炎有不错的效果,还能紧实肌肤、消除下颌肥厚。四神聪

取穴法:位于头顶部,当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

功效:经常按摩四神聪穴,可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起到醒脑益智、助眠安神、消除疲劳、强健精神的作用。主治中风、头痛、眩晕、昏迷、癫痫、精神不振、半身不遂等。(2)胸腹部常用穴位缺 盆

取穴法:位于锁骨上窝中央,乳头正上方取穴。

功效:对气喘、呼吸困难、胸闷、咽喉肿痛、颈部淋巴结肿胀、高烧不退有疗效。可治疗颈椎病引发的颈部及肩臂痛。中 府

取穴法:先摸到锁骨,往外推可摸到一个明显的凹陷,即锁骨下窝,其下方1寸即是该穴。

功效:可治疗咳嗽、气喘、咳痰、胸部疼痛、支气管炎、肩背疼痛,也可治疗青春痘与脱发。膻 中

取穴法: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功效:主治胸闷、气短、心情郁闷、心悸、咳嗽、气喘、焦躁等。还可治疗恶心、呕吐。期 门

取穴法:位于两乳头连线(恰通过第4肋间隙)往下数2个间隙处,乳头直下即是该穴。

功效: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疗乳房胀痛、月经失调、胸部胀痛、肋间神经痛、肝炎、无食欲、心情郁闷、恶心、呕吐、打嗝、胃痛、腹泻、腹痛、糖尿痛等。鸠 尾

取穴法: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剑联合部下1寸。

功效:可治疗胸胁胀痛、心悸、气喘、手脚冰冷、打嗝、胃痛、食欲不振、腹泻、失眠等。上 脘

取穴法: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功效:对于胃痛、腹痛、呕吐、泛酸、消化不良、吐血、黄疸、气喘、眩晕、癫痫病等皆有疗效。中 脘

取穴法: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功效: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尤其以治疗胃部、十二指肠疾病的效果最佳。可以治疗胃痛、胃酸过多、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部胀痛等。神 阙

取穴法:位于肚脐的正中央。

功效:腹痛、腹泻时,可用手掌轻轻按摩神阙穴,或先以热毛巾覆盖,再予以按摩。可以治疗慢性腹泻、脱肛、肢体水肿及虚脱、精力不足等。天 枢

取穴法:位于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功效:天枢是治疗大肠疾病的重要穴位,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疾病。可有效改善便秘、腹泻、消化不良、阑尾炎、中暑、呕吐、感冒、食欲不振、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大 横

取穴法:位于腹中部,脐中旁开4寸。

功效: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对便秘、腹痛、急慢性腹泻等有疗效,亦可用治疗神经衰弱等症。腹 结

取穴法:位于下腹部,大横下.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功效:可改善便秘、腹泻、侧腹痛、下腹部神经痛等症状。气 海

取穴法: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位于肚脐下方.5寸。

功效:气海又称丹田,有壮阳功效。对男性阳痿、早泄及腹胀、膀胱炎、 日夜尿频、淋病等症有疗效。还可治疗腹痛、腹泻、便秘、虚弱、精力差及神经衰弱所引起的躁郁症、神经紧张等。关 元

取穴法: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位于肚脐下方3寸。

功效:治疗阳痿、早泄、遗精、月经失调、痛经、闭经、不孕、白带异常、遗尿、尿频、腹痛、腹泻、胃下垂、高血压、失眠、眩晕、虚弱等,还能紧实肌肉、恢复元气、增强精力,也可治疗青春痘、荨麻疹等皮肤病。中 极

取穴法: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位于肚脐下方4寸。

功效:中极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特效穴位,可以改善尿道炎、排尿困难、尿频、遗尿等症。也可治疗遗精、阳痿。曲 骨

取穴法: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功效:对男性阳痿、遗精、前列腺肥大等有疗效。对尿道炎、膀胱炎、小便不利、尿频、遗尿、阴囊湿疹也有不错的功效。(3)颈、背、腰、臀部常用穴位风 府

取穴法:位于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寸,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风府是治疗感冒的重要穴位,可缓解头痛、头重、鼻塞、流鼻涕、发烧、咽喉肿痛、鼻窦炎等感冒症状,对于治疗颈部酸痛、眩晕、昏迷、中风、高血压、失眠、健忘等症也有很好的效果。风 池

取穴法:位于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风池是治疗感冒的特效穴位,对于感冒所引起的头痛、关节疼痛、咽喉疼痛、发烧、咳嗽、疲倦等症状有治疗效果。还能改善失眠、头痛、头晕、中风、癫痫等症状,对脖子僵痛、落枕、腰背酸痛、眼睛疲劳、眼睛肿痛、视物模糊、近视、鼻塞、流鼻血、耳鸣、宿醉、痛经、斑秃有确切疗效。肩 井

取穴法:位于大椎与锁骨外侧端的中点处,即肩膀最高处。

功效:可以促进手臂部的气血循环,改善手臂酸麻、手脚冰冷、落枕、颈肩酸痛、背痛及中风上肢不遂等症状。对于面部痤疮、湿疹、荨麻疹也有疗效。还可治疗头痛、牙痛、耳鸣、高血压、肠胃不适、慢性疲劳、神经官能症等。大 椎

取穴法: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将头部稍微往前倾,颈部与背部交界处突起的最高点为第7颈椎棘突,其下方的凹陷处即是。

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头痛、流鼻血、咳嗽、气喘、风疹、颈部发僵、脊背强痛,尤其当肩部有严重的僵硬感时,按摩本穴可加以缓解。对湿疹、青春痘、掉头发、荨麻疹有疗效。对改善体质也有不错的疗效,经常刺激本穴可改善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风 门

取穴法:位于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方旁开1.5寸。

功效:风门是治疗初期感冒的重要穴位,平时按摩本穴位可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可缓解头痛、咳嗽、气短、呕吐、眩晕、面部浮肿及颈肩酸痛、胸背痛。还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肩 髎

取穴法:当臂外展时,在肩峰后下方呈现的凹陷处。

功效:可调整肩关节肌肉、肌腱的功能,是治疗长期从事伏案工作而引发的肩臂劳损、酸困疼痛的有效穴位。天 宗

取穴法:正坐, 自然垂臂, 自己的右手搭上左肩,右手掌贴在左肩外1/2处,手指自然垂直,中指指尖所在的凹陷处即是该穴。

功效:可缓解上臂神经痛、手臂活动困难、肩胛疼痛等症状,常按摩本穴能促进肩臂的气血循环。对脸部浮肿、胸部疼痛、坐骨神经痛也有疗效。肩 贞

取穴法:在肩关节后下方,当双手下垂时,位于腋窝后方纹头上方1寸处。

功效:主治肩胛疼痛、手臂疼痛。尤其当手臂疼痛到无法举高时,对肩贞穴稍微揉压,可明显感到疼痛立即减轻。还可治疗耳鸣。肺 俞

取穴法:位于两肩胛冈的连线(恰通过第3胸椎棘突)上,正中线旁开.5寸即是该穴。

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闷、咯血、发烧、感冒、鼻塞等呼吸系统疾病,可改善腰酸背痛、身体虚弱、青春痘、皮肤瘙痒、荨麻疹、盗汗等症状。心 俞

取穴法:从两肩胛冈的连线(恰通过第3胸椎棘突)往下数两个胸椎的棘突下方,正中线旁开.5寸即是该穴。

功效:心俞是治疗心血管疾病及精神、神志疾病的重要穴位,可用于治疗心悸、胸闷、头晕、心绞痛以及失眠、神经衰弱、躁郁症、健忘、咳嗽、咯血、盗汗、呕吐、胃肠不适等。膈 俞

取穴法:位于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恰通过第7胸椎棘突)上,正中线旁开.5寸即是该穴。

功效:膈俞是治疗血液及胃肠、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可治疗贫血、吐血、便血、胃痛、呃逆、打嗝、呕吐、食欲不振、十二指肠溃疡、咳嗽、气喘、皮疹等病。指压膈俞穴还可缓解呼吸困难、身体虚冷、容易疲倦及低烧等。肝 俞

取穴法: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恰通过第7胸椎棘突)往下数两个胸椎的棘突下方,正中线旁开.5寸即是该穴。功效:有清肝明目、调理气血、安定心神的功效,对肝炎、胆囊炎、黄疸、胸胁痛、胃痛、晕眩、眼睛红肿疼痛、视物模糊、夜盲症有不错的疗效,可改善失眠、体质虚弱、 口腔炎、肌肉跳动抽筋、食欲不振、癫狂、癫痫等症。胆 俞

取穴法:位于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恰通过第7胸椎棘突)往下数3个胸椎的棘突下方,正中线旁开1.5寸即是该穴。功效:可以影响胆汁分秘、调和肠胃、帮助消化。治疗胆囊炎、胆结石引起的背部僵硬酸困、黄疸、喉咙干涩、 口苦无味、食欲不振及肝炎等。脾 俞

取穴法:位于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恰通过第7胸椎棘突)往下数4个胸椎的棘突下方,正中线旁开.5寸即是该穴。功效:与脾胃消化功能有关。对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全身无力、容易疲劳、胃痛、十二指肠溃疡、恶心、呕吐、慢性腹泻、下肢水肿等有明显改善作用。还可治疗贫血、鼻出血、便血等病。胃 俞

取穴法:位于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恰通过第7胸椎棘突)往下数5个胸椎的棘突下方,正中线旁开.5寸即是该穴。

功效:主治胃肠急慢性疾病,如胃痛、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下垂、恶心、呕吐、肠鸣、腹泻、便秘。三焦俞

取穴法:两侧骼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上数3个缝隙,正中线旁开.5寸即是该穴。

功效:本穴可疏通人体气血的运行及水液代谢。主治小便不利、下肢水肿、颜面浮肿、肠鸣、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腰酸背痛、身心疲倦等症,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穴位之一。肾 俞

取穴法:两侧髂 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上数2个缝隙,正中线旁开1.5寸即是该穴。

功效:主治生殖系统疾病,如男性遗精、早泄、阳痿等。也可治疗泌尿系统的疾病。还可用于治疗水肿、疲劳、腰酸背痛、下肢无力、腹泻肠鸣、坐骨神经痛等。命 门

取穴法: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上数2个缝隙处即是该穴。

功效:命门掌管先天的元气,可增强体力、恢复元气,与肾俞、三焦俞、关元合用,可迅速恢复耗弱的体力。也可改善腰痛、下肢酸麻疼痛、坐骨神经痛、头痛、神经衰弱、阳痿、早泄、腹泻、尿频、尿失禁等,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具有瘦腰提臀的功效。腰阳关

取穴法:在腰部,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人体俯卧时,身体两侧骨盆最高点的连线与人体后正中线的交点即是腰阳关穴。

功效:腰阳关是全身活动时的最大着力之处,所以是固精补肾、治疗腰痛的重要穴位。对腰膝酸软、遗精、阳痿、下肢酸麻、坐骨神经痛、关节炎、半身不遂及下肢寒冷、膀胱炎、尿频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大肠俞

取穴法:位于两侧骼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正中线旁开.5寸即是该穴。

功效:主治大肠部位的疾病,如腹泻、腹痛、慢性肠炎、腹鸣、便秘等。可改善背部僵硬、腰足疼痛、腰部扭伤、坐骨神经痛,对于男性早泄也有不错的疗效。关元俞

取穴法:两侧骼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下数个缝隙,正中线旁开.5寸即是该穴。

功效:主治腹胀、腹泻、便秘、小便次数多或小便不利、小儿遗尿,还可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小肠俞

取穴法: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下数2个缝隙,正中线旁开.5寸即是该穴。

功效:可治疗尿色异常、尿量少、血尿、男性早泄、便秘、腹泻等,还可治疗腰痛。膀胱俞

取穴法:两侧骼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下数3个缝隙,正中线旁开1.5寸即是该穴。

功效:主治泌尿系统疾病,可疏通膀胱,提高膀胱功能,对于小便困难、尿频、尿失禁、遗精、腹泻、便秘、腰酸背痛、手脚冰冷等症状有不错的疗效,还可排除多余的水分,消除腿部水肿。秩 边

取穴法:位于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功效:对于各种痔疮、便秘、小便不利、阴部疼痛及腰腿痛、坐骨神经痛有很好的疗效。腰 俞

取穴法:在骶部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从尾骨往上推1寸左右,会发现后正中线两旁有骨性突起,中间是凹陷,凹陷处即是该穴。

功效:可治疗腰脊疼痛发僵、下肢疼痛、酸麻无力、腹泻、便秘、痔疮、脱肛、便血及癫痫。长 强

取穴法:在尾骨的前端。寻找时采用俯卧姿势,将臀部翘起。本穴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央,按压时会有疼痛感。

功效:有消炎止痛、强健腰脊的功用,可用于治疗痔疮、脱肛、便秘、腹泻、腰脊酸痛、尾骶部疼痛或精神方面的症状。在治疗痔疮的穴位中,长强最为重要。(4)上肢常用穴位尺 泽

取穴法: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弯曲肘部,手心向上,肘内会有硬筋,硬筋外侧、手肘横纹上,有一柔软的凹陷,此凹陷即为该穴。

功效:对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膜炎、肺炎、支气管炎等所致的咳、痰、喘、吐血、喉咙疼痛有效,也可治疗肘关节疼痛、发凉。少 海

取穴法:屈肘时,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可以改善前臂麻木、手指颤抖、肘关节疼痛、神经衰弱、头晕目眩、牙痛、胸痛、健忘,还能疏通肩、臂、手的经脉,改善手部肥胖。孔 最

取穴法:弯曲手腕与肘关节,以手腕与肘窝的皱褶为准,孔最穴在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靠近肘窝的1/3点上。

功效:对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膜炎、肺炎、支气管炎等有效,主治肘或前臂冷虚、伸屈时疼痛以及喉咙发肿、疼痛。内 关

取穴法:手掌朝上弯曲手腕,用手指触摸腕关节附近的手臂中央,会摸到有两条筋。在两条筋之间,从腕横纹向肘关节方向2寸处即是该穴。

功效:可调节心血管功能,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律不齐、血压异常,缓解胸痛、胸闷、心悸、高血压、低血压。具有缓和口部、喉部、胃部不适的功效,可以减缓胃痛、呕吐、呃逆、晕车、腹胀腹鸣。具有安定心神、调整自主神经的作用,对缓和焦虑、紧张、歇斯底里症、失眠、偏头痛有效,并可治疗手痛、手麻、颈部酸痛。列 缺

取穴法: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到达之凹陷处即是该穴。

功效:对面神经麻痹(嘴歪)、头痛、颈项不适、上肢麻痹、手肘无力、掌心热、咳嗽、咳痰、胸闷、咽喉肿痛、鼻疾、齿痛等有效。神 门

取穴法:位于腕横纹上,尺侧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即手腕内侧皱纹的小指一侧。

功效:可以缓解心脏剧烈跳动或心律不齐。对于因焦虑、歇斯底里症所引起的心悸及痴呆、癫狂等神志疾病也有疗效,也可用于治疗食欲不振、心绞痛、低血压、手臂酸麻疼痛、关节痛、眼睛疲劳、疲劳困倦、便秘、失眠、健忘等症。劳 宫

取穴法: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功效:有清心泻火、提神醒脑的功效,对火气大造成的口疮、口臭、流鼻血有治疗效果。另外,对胸痛、胃痛、掌心热、呕吐、昏迷、中暑也有不错的疗效。天 井

取穴法:在上臂外侧。先将肘关节弯曲,再以另一只手从肘尖往腋窝方向滑动,会发现在肘尖上方寸处有一凹陷,即是天井穴。功效:天井是治疗颈肩臂疼痛的特效穴,可治疗手臂酸痛、肘关节疼痛、肩周炎、颈部疼痛。对耳鸣、耳聋、偏头痛、咽喉肿痛、胸痛气闷、癫痫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曲 池

取穴法: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在肱骨外上髁与尺泽穴连线的中点。

功效:曲池为治疗咽喉肿痛、牙痛、眼睛肿痛、头痛、眩晕、发热、癫狂的有效穴位,可治疗半身不遂、手臂瘫痪、肩臂疼痛以及腹痛、上吐下泻和皮肤病。小 海

取穴法:微屈肘,在肘内侧的高骨(胧骨内上髁)与肘后高骨(尺骨鹰嘴)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对手臂麻痹疼痛、肘关节炎、尺神经痛、肩痛、风湿等有疗效,可用于治疗牙痛、头或颈肩疼痛、癫狂等。手三里

取穴法:位于阳池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功效:对肩背酸痛、上肢麻木不遂有疗效,还可以治疗落枕、腰痛以及牙痛、颜面肿、腹痛、腹泻,并用于抑制精神亢奋。支 沟

取穴法:在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功效:可治疗腹胀、便秘、发热、小便困难、胸胁部疼痛、耳鸣、耳聋等,并对落枕、后背和手臂酸痛、手指酸麻等有确切疗效。外 关

取穴法:在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功效:主治耳聋、耳鸣、偏头痛、发热、眼睛肿痛、牙痛、落枕、胸胁部胀痛、高血压、脑中风、手脚麻痹、上肢关节痛等疾病。养 老

取穴法:位于腕关节背面小指侧。先将掌心向下,以另一手中指压住腕关节背面小指侧的骨头突出处不放,接着将掌心转向胸部,此时可感觉到刚才中指压住的地方出现了缝隙,此缝隙即是该穴。

功效:本穴可抗衰老、通经活络,是治疗手指及腕关节红肿疼痛的主穴,可治疗落枕、肩背肘酸痛、急性腰痛、视力模糊、小便不利。合 谷

取穴法:将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虎口处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即为该穴。

功效:对头痛、下齿痛、咽喉肿痛、眼睛疲劳、 目赤肿痛、流鼻血、耳聋、痄腮、口眼斜、半身不遂等有疗效。可治疗前臂肌肉麻痹、发烧、腹痛、便秘等。(5)下肢常用穴位血 海

取穴法: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上缘,第2~5指自然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即是该穴。

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可结实大腿肌肉,消除腿部水肿。对肩膀酸痛、头痛、贫血、湿疹、脚麻、阳痿也有治疗效果。阴陵泉

取穴法: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功效:主治足部、腰部、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可治疗阳痿、遗精、阴茎痛、尿路感染、小便困难或失禁、腹胀、腹泻、无食欲、腰痛、膝痛、手脚冰冷以及湿疹等皮肤病。三阴交

取穴法: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主治腹泻、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疾病,以及遗精、阳痿、阴茎痛、尿道炎、膀胱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也可治疗失眠、眩晕、下肢麻痹、腿部酸痛。太 溪

取穴法:位于足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有滋阴降火的功效,可治疗腰痛、膀胱炎、尿频、遗精、阳痿,可改善血液循环,治疗脚扭伤、小腿抽筋。对头痛、晕眩、耳鸣、耳聋、中耳炎、牙痛、关节炎、风湿痛、黑斑、湿疹、荨麻疹、支气管炎、喉咙痛、气喘、呕吐等症都有疗效。照 海

取穴法: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功效:可以缓解精神不佳、 口渴、腰痛、下腹胀痛、恶心、虚冷症、感冒、喉咙痛、眼睛红肿、足部关节炎等病证。此外,指压照海穴可以调节体内水分,能够有效改善便秘、尿频等症状。阳陵泉

取穴法: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功效:阳陵泉为人体的“筋会”,可治疗各种与“筋”有关的疾病。可改善下肢瘫痪酸麻、肌肉抽筋、筋骨僵硬、坐骨神经痛、腰痛、膝盖痛及肩部疼痛。还可治疗肝胆、脾胃疾病,治疗眩晕、消化不良、胃部灼热、打嗝、恶心呕吐、黄疸、口苦、胁肋部疼痛。悬 钟

取穴法:在小腿外侧,位于外踝尖上3寸,腓骨的前缘。

功效:可治疗偏头痛、颈项僵硬疼痛、咽喉疼痛、胸胁胀满疼痛、下肢外侧酸麻疼痛、中风瘫痪、下肢不遂、痔疮、便秘。昆 仑

取穴法:位于足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可治疗头痛、眩晕、流鼻血、颈肩僵硬、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脚踝疼痛、扭伤、下肢浮肿、卵巢或睾丸病症、阴部肿痛等,是治疗腰痛的特效穴位。解 溪

取穴法:位于脚背踝关节的中点。坐在椅子上,翘起脚尖,脚背靠近踝关节的地方会出现两条硬筋,解溪即位于两条筋的中间、踝关节的中点处。

功效:有通利关节、提神醒脑的功效,主治关节炎、下肢麻痹、足踝肿痛、眼疾、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丘 墟

取穴法: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功效:可治疗脚踝与关节疾病,常用于脚扭伤、脚跟痛、坐骨神经痛、足踝疼痛、足部肌肉血液循环不良、小腿抽筋。对于肩颈僵硬疼痛、胸胁部疼痛、眩晕等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对胆囊炎、胆结石,指压丘墟穴可缓解疼痛。梁 丘

取穴法: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骼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功效:可改善消化器官的血液循环,有止痛功效。可改善胃部急性症状(胃痛、胃痉挛、腹胀、胃酸过多等)。也可以改善膝盖疼痛、急性腰痛、坐骨神经痛、下痢、风湿等,还能结实大腿肌肉,美化曲线。膝 眼

取穴法:膝盖骨的下方有两个凹陷,靠外侧的为外膝眼(犊鼻),靠内侧的则为内膝眼。

功效:按摩膝眼穴,可有效改善膝部肿胀和疼痛。主治膝部肿疼痛、下肢无力、膝关节炎等病证。足三里

取穴法:位于犊鼻(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功效:对各种慢性病都有疗效,被称为无病长寿的健康穴。对消化道疾病、足膝腰部疾病、呼吸道疾病都有疗效,可改善小腿酸痛、胃痛、呕吐、缺乏食欲、腹胀腹泻、失眠、高血压、便秘、胸闷、痛经等,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老化。对治疗抑郁症、神经衰弱也很有效。上巨虚

取穴法:位于犊鼻(外膝眼)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即足三里下3寸。

功效:有调理胃肠的功效,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特效穴,可治疗腹泻、胃痉挛、脘闷腹胀、消化不良、便秘、下肢肿痛等。下巨虚

取穴法: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外膝眼)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功效:下巨虚是治疗下腹疼痛、调整胃肠的重要穴位,主治腹部疼痛、腹泻、急性肠炎、下肢肿痛、脚麻、四肢无力、腰脊酸痛。太 冲

取穴法:位于足背侧,第、跖骨头之间的后方。

功效:太冲穴是肝经的重要穴位,有调经和血、疏肝理气的功效。可治疗头痛、失眠、眩晕、高血压、耳鸣、耳聋、眼睛红肿疼痛、 口眼斜、咽喉干痛、胸胁胀痛、郁闷、急躁易怒、癫痫、小儿惊风、中风、下肢疼痛酸麻等。涌 泉

取穴法:位于足底部,足跖屈时足前部凹陷处;或足底前1/3处。

功效:有增强体力、改善体质的效果。可益肾、清热开郁,能改善身体疲倦、腰部酸胀。能加速血液循环、瘦腰、降血压,还可缓解反胃呕吐、头痛、眩晕、烦躁、咽喉肿痛、心悸、失眠、癫狂、昏厥。常按压涌泉穴可改善血液循环,使毛发具有光泽,使白发变黑,防止身体老化,改善虚冷症,运用范围相当广泛。环 跳

取穴法:侧卧,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功效:环跳是下肢的枢纽,常常按压可通经活络,是治疗下肢疾病的重要穴位。可以改善腰腿疼痛酸麻、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偏瘫、下肢麻痹、行动不便,并有促进血液循环、消肿、纤腰、瘦臀、瘦腿等功效。风 市

取穴法:在大腿外侧的中线上,站立位双手下垂,中指尖接触到的位置即是该穴。

功效:可治疗大腿、膝部酸痛无力、发冷及各种风湿痛,是治疗风湿病的有效穴位。委 中

取穴法:俯卧,在膝盖后方的腘横纹正中点,位于膝关节后方腘窝内外两条硬筋的中间。

功效:委中是治疗腰背酸痛、足部疼痛的主要穴位,中医云、“腰背委中求”,委中可以明显改善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小腿抽筋。筋骨僵硬、弯腰时手指无法触地的人,可通过按摩委中穴柔软筋骨。还可缓解膝关节炎引起的膝痛。对静脉曲张、腹痛、上吐下泻、中暑、小便困难等病证有效,还能消除下半身浮肿,促进血液循环。承 山

取穴法: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该穴。

功效:主治小腿抽筋等各种腿部症状,可改善足部肿痛、脚趾疼痛、下肢麻痹、酸痛、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腰部扭伤等。对痔疮、便秘、身体疲劳也有不错的疗效,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小腿水肿。(6)其他穴位会 阴

取穴法: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功效:治疗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阴部疼痛、阴部瘙痒、阴部潮湿、脱肛、疝气、子宫脱垂、痔疮及昏迷、癫痫、惊痫、溺水窒息等。四、独特的疗法

除传统药物疗法外,中医还有一些独特的疗法,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深受中外医学界的推崇和喜爱。下面介绍几种安全有效的简易疗法。1.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即是通过采用适当手法,刺激人体的特定部位,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从而改善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提高人体自然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疾病或促使病体康复目的的治疗方法。由于按摩疗法不依赖于药物和器械,可徒手操作,且简便易行,因此适合军营常见病的治疗和防病保健。

按摩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止痛疗伤的作用,是非药物疗法的重要内容。【操作方法】

按摩手法的要点在于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渗透的目的。常用的手法有推法、捏拿法、按法、点法、摩法、法、揉法、擦法、抹法、拍法、击法等。(1)推法:用指、掌、肘部等着力,在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运动,称为推法。操作时指、掌等要紧贴体表,缓慢运动,力量均匀、渗透。推法(2)捏法: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进行一紧一松的捏提,称为捏法。力量应由轻而重,连续而有节奏,缓和而连贯,接触点在指腹而不应在指尖,腕部放松。捏法(3)按法:用指、掌、肘等按压体表,称按法。力量应由轻而重,稳而持续,垂直向下,不可使用暴力。着力点应固定不移。指按法掌按法(4)点法:用指端、屈曲之指间关节或肘尖,集中力量,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点法。操作时要求部位准确,力量深透。点法(5)摩法:以指、掌等附着于一定部位上,做旋转运动,称摩法。肘关节应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缓和,保持一定节律。摩法(6)法:由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带动空拳滚动,称法。法(7)揉法:以前臂和腕部的自然摆动通过手指、鱼际、掌等部位对一定部位或穴位旋转施压,称揉法。揉法(8)擦法:以手掌或大鱼际、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往返摩擦,称擦法。运动的幅度较大,紧贴皮肤,力量应较小,运动均匀,频率每分钟次左右。擦法(9)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运动,称为抹法。动作宜轻巧、灵活。抹法(10)拍法:用虚掌拍打体表,称拍法。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用力平稳而有节奏。拍法(11)击法: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器具叩击体表,称击法。用力快速、短暂,垂直于体表,速度均匀而有节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