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香疗学(十三五创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04:52:34

点击下载

作者:杨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香疗学(十三五创新)

中医香疗学(十三五创新)试读:

编写说明

本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是国内首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传统中医香疗与现代芳香疗法有机结合的创新教材,主要适用于中医药类专业的本科教学,是从事香疗产品开发与研制科研人员的参考书,同时也可供健康医学和芳香保健行业人员培训使用。

中医香疗是独具特色的“治未病”健康服务资源,以其深厚的科学内涵和独特的实践方法,在中华民族数千年预防疾病、康复保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疗模式转变,中医香疗在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旺盛,运用日趋普及,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增长潜力。同时,社会对高技术水平中医香疗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为适应当代健康医学的发展需求,提高教材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中医香疗人才,在充分吸纳相关学科教材及论著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特点,组织中医药领域及国内外香疗教育领域的专家共同编写了本教材。

本教材共分为七章,各章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是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香疗与香药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时效性与创新性。内容包括绪论、中医香疗学的理论基础、芳香药物概述、常用芳香药物、中医香疗的作用途径、常用中医香疗法、中医香疗法的应用。

本教材的编者都是多年从事中医药及香疗教育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和中青年教授。具体分工如下:杨明、王有江、师宝萍、段鸣鸣编写第一章;陈谦峰、姚凤云、赵海平编写第二章;郑琴、肖军平、张小飞、伍振峰编写第三章;陈丽华、杨启悦、王芳编写第四章;李楠、欧阳厚淦、胡素敏编写第五章;程绍民、黄小英、罗莹编写第六章;章文春、李思婷、肖微编写第七章。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美丽、柳小莉、罗晶、杜清、康超超、王梁凤、史畑女、方蕾等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们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同时还要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相关领导、编辑人员及各编委单位对出版此教材给予的高度重视及大力协助,以及所有编委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

为编好本教材,编委会在密切合作的原则下,力求发挥各自特长,进行了合理分工。但限于编者水平,若有不足之处,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中医香疗学》编委会2018年1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香疗学的概念及内容一、中医香疗与中医香疗学

中医香疗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借助芳香物质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治疗功效,将芳香药物制成适宜剂型,通过按摩、外涂、艾灸、熏香、内服等方式作用于局部或全身,以预防、治疗或康复疾病的一种传统自然疗法。中医香疗始于夏商,成于秦汉,盛于明清,强调整体把握健康状态,注重个体化,突出治未病,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

中医香疗学是专门研究中医香疗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方向,防治疾病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香疗产品的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学科。中医香疗学融汇了临床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等中医药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是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具有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是一门既传统而又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二、中医香疗学的基本任务

中医香疗学的基本任务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医香疗传统理论、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香疗理论,开发香疗产品,改进和创新香疗健康服务技术,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学科。其具体任务概括如下。1.传承与发展中医香疗理论、技术与经验

厘清中医香疗理论源流,从散在历代医药典籍中,挖掘整理香疗治疗理论与方法、香疗产品的制备技术和经验,使其系统化、科学化,为学科发展奠定理论基础;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方法,开展芳香药物作用机制、药性理论和配伍理论等方面研究,逐步丰富与完善本学科的理论体系。2.改进与创新中医香疗健康服务技术

围绕中医香疗防治疾病的优势领域,开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香疗临床治疗理论和健康管理模式研究,探讨给药方案的合理化制定,确保香疗产品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3.开发香疗产品

开展香疗产品的设计,芳香精油的制备工艺、制剂成型、质量控制及生产技术,芳香药材的综合利用等相关研究,是中医香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三、中医香疗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医香疗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中医香疗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并且以此理论来解释芳香药物的治疗作用。芳香药材为中医香疗的物质基础,故而要利用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知识和技能来保障芳香药材质量。芳香药材的功能药性与作用机理与药理学密切相关。目前,健康医学、康复医学、分子生物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免疫学、数理统计、生物药剂学及各种新技术不断应用到中医香疗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中,因此,学习本学科时必须灵活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中医香疗的创新和发展。四、中医香疗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现代医学模式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研究对象也从“人的病”向“病的人”转变。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预防为主的健康医学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医香疗是独具特色的“治未病”健康服务资源,以其深厚的科学内涵和独特的实践方法,在中华民族数千年预防疾病、康复保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构建中医特色香疗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在此指导下建立完善的中医香疗学是中医学和健康医学发展的必然需求。

中医香疗学站在中医药学各学科的前沿,将中医药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紧密结合,是联结中医药研究—生产—医疗实践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密切联系临床医疗实践,根据临床需要设计香疗产品和健康服务技术,实现医学科技成果临床转化;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开展香疗产品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并不断依据生产实际情况,解决工艺、技术和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从实验室向工厂的产业转化。因此,只有在继承发扬中医香疗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阐明中医香疗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香疗服务能力和中医香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香疗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医香疗学,助力中医香疗走向世界。第二节中医香疗学的发展一、中医香疗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香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医药起源到纯粹医药经验的积累,再经过理论总结形成学术体系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不同历史阶段亦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一)中医香疗的起源与积累——远古至先秦时期

远古时期,原始人在烤火取暖、煮食或点燃篝火防兽时,选用植物作燃料,发现植物在燃烧时散发出的芳香气味被人闻吸后可能会产生一些作用,慢慢地给原始人以启发,这可能就是中医香疗的起源。

夏商周时期就有关于中医香疗的记载,殷商甲骨文中记录了芳香药物及中医香疗专职人员分工:如“紫(柴)”“鬯”(chàng,芳香的酒)及“臭”(专门负责熏香职务的人称“臭”)和“工”(从事“艾灸”“熏香”的具体工作人员称“工”)。周代已有薰香、采香的习俗,如《诗经》有“采艾”“采萧”等采集香药的诗歌;《周礼》有以“莽草薰之”“焚牡菊以灰洒之”等薰香防治害虫的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香疗经验逐渐丰富,如《离骚》中载有44种香草且大多可供药用;《山海经》中收载中草药百余种,其中芳香药物有薰草(零陵香)、药(白芷的别名)、桂、芎等,还记载了佩香可以驱疫防病,是描述佩香疗法的较早文字记载。此时,艾也逐渐为广大百姓所接受,如《孟子》中载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说法。(二)中医香疗的形成与发展——秦汉至晋唐时期

秦汉时期中医香疗从实践逐渐上升为理论。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香囊、熏炉中发现,内有辛夷、佩兰、茅香、花椒、肉桂等芳香类药物;华佗《中藏经》中记述了用绛囊盛安息香来防治传尸、肺痿、时气、瘴疟等病;《神农本草经》集东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全书收载药物365种,其中芳香药物占10%左右;《黄帝内经》已能从方剂配伍、药性理论出发,运用芳香药物进行辨证论治;在《灵枢·寿夭刚柔》中就载有醇酒蜀椒姜桂方(醇酒、蜀椒、干姜、桂心),以棉絮、布巾浸药酒,用生桑炭炙,以熨寒痹所刺之处。

晋唐时期中医香疗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芳香药物品种增多,补充了许多新发现药物和外来药物,如《新修本草》记载苏合香、阿魏、安息香、龙脑香等外来香药,在专述外来药物的典籍《海药本草》中收载了芳香药物50余种,如青木香、荜茇、白豆蔻、丁香、零陵香、降真香、没药、甘松香等,一直为现代所习用。第二,中医香疗方法不断丰富,在此阶段香熏法、香熨法、香佩法、香枕法已非常流行,如《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香熏疗法所用艾经点燃后,可直接作用于患处,有燥湿、辟秽化浊之效。第三,香方方剂逐渐增多,尤以《千金方》为代表,如《千金翼方·卷第五·妇人》一文中载有香方六首,其中“熏衣香方”由熏陆香(八两),藿香、览探(各三两),甲香(二两),詹糖(五两),青桂皮(五两)六味药物组成,制作时将此六味药研细混匀,干湿适度,以便于香气散发。(三)中医香疗的总结与完善——宋元至明清时期

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医香疗不论从理论还是临床实践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重视芳香药物的管理。宋代为了有效管理香料的进口贸易,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专门设立香药管理机构——“榷易院”,创立了以乳香为主的进口商品专卖制度;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6年)政府设置香药库,掌管出纳外来香药、宝石等物;宋代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记载:“宋真宗时,宫内有28个香药库,用来贮藏各地进贡的名贵香料。”第二,香药品种大量增多。宋初《开宝本草》和唐慎微的《证类本草》等本草著作收录百余种香药,其中常见的有艾叶、麝香、乳香、龙涎香、沉香、笺香、檀香等数十种;到了明代的《本草纲目》更是广搜博采,丰富扩充了香药品种,其中记载“香木”类药材35种,“芳草”类药材56种,同时还介绍了涂法、擦法、敷法、扑法、吹法、含漱法、浴法等多种芳香疗法的给药方式。第三,芳疗方剂广泛使用。《太平圣惠方》中以香药命名的方剂如乳香丸、沉香散、木香散、沉香丸等约120首;《圣济总录》中则以香药作丸散汤剂居多,仅“诸风”一门即有乳香丸8种、乳香散3种、乳香丹1种、木香丸5种、木香汤1种、没药丸5种、没药散2种、安息香丸2种、肉豆蔻丸1种;《普济方》中专列了“诸汤香煎门”,收集97方,并详细记载方药组成、制作、用法等,较全面地总结了15世纪以来中医香疗经验。第四,中医香疗理论的深化发展。清代“外治之宗”吴师机撰写外治法专书《理瀹骈文》,阐述中医外治理论,为发展中医外治法做出了巨大贡献,进一步深化了中医香疗理论。理论上外治法本于内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吴氏的外治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为指导,既要分别阴阳,又要注重病因病机,审症求因,辨证用药,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治法上吴氏主要依据三焦分部,以上、中、下三焦为纲,分别采用搐鼻取嚏、缚脐、坐于身下三法治疗,又称为三焦分治法。“所谓分三部者何也?人一身有上、中、下三部,而皆以气为贯,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居之”。外用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膏药,依据处方经特殊的方法熬制而成;另一类是末药,即将药物粉碎成粗末状直接外用。吴氏外治膏药常用组方药物以气味芳香为主,如辛辣温热药(生姜、干姜、花椒、吴茱萸)、活血化瘀药(红花、桃仁、川芎)及石菖蒲、艾叶、细辛、木香、酒、蒜、芥、葱等,有利于刺激体表与穴位,增加渗透能力,畅通经络,正如其述:“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四)中医香疗的创新——近现代尤其是近二十年

近年来,中医香疗发展迅速,不仅在临床广泛应用,也开展了大量的药理和疗效研究,带动了芳香产业的迅速成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

作为补充与替代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中医香疗已成为祛病保健、调理情绪、增强活力、美容塑身的有效方法。王克邪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植物精油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较佳,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诸症,且安全易行;耿俊颖通过观察发现,芳香疗法结合音乐干预能缓解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疼痛和负性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李衡等发现芳香疗法能有效缓解和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且按摩疗法比嗅吸疗法效果更明显;董慈等推荐临床将芳香疗法作为补充疗法,用于改善躯体疾病相关性失眠的症状;侯慧先等发现音乐疗法和芳香疗法应用于针灸减肥中,可以舒缓患者因针刺疼痛而引起的紧张情绪,排解患者的焦虑、恐惧状态,增加临床依从性,保证针刺疗程的顺利实施,提高针刺减肥的疗效。2.芳香产业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芳香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形成芳香植物种植、芳香产品深加工及中医香疗健康服务等多方面的产业格局,涉及医学、农业、林业、日用化工、教育、旅游观光、运输、经营等多个领域;芳香产品的应用也从传统的SPA馆、美容美发、医药保健、食品化工等行业,延伸到医疗养生保健、自然疗法、芳香食品、运动及芳香器材、教育、遗传基因信息等诸多方面。二、国外芳香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芳香疗法萌芽于古埃及等文明古国。

公元前3000年,埃及古老依迪芙神殿中,莎草纸文献与石碑记载了埃及人以植物香料制成香膏、香粉、香油,应用在医疗、美容、制作木乃伊和宗教仪式中。公元前2000年,埃及埃伯斯莎草纸文稿记载了数百种芳香药用植物、配方及医疗相关文献。公元前400年,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著作中列出三百多种药草处方,提倡芳香泡澡。

78年,希腊医师、药理学家迪奥科里斯研制出蒸馏雪松精油的模型。131~199年,罗马医师盖伦建立植物的药学理论和主要分类,并发明了冷霜。980~1037年,波斯阿维森纳《医典》中记录了超过八百种的药用植物,并发明了水蒸气蒸馏法,从玫瑰花中蒸出了玫瑰油,堪称现代蒸馏法提取精油的先驱,使精油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据记载在1500~1600年间,大约能工业化生产170余种精油。

12世纪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和治疗师Hildegard写下了许多用芳香油涂在皮肤上治疗身体内部疾病的方法,如把紫罗兰的汁液与橄榄油和山羊的油脂混合在一起,用于治疗癌症:“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涂上药膏,也包括那些癌和病毒正在吞噬的地方。”

14世纪,黑死病大规模流行,人们在街上焚烧乳香和松树预防感染。医师则穿着特殊服装,并在面罩乌嘴处塞满鼠尾草、百里香、薰衣草等,保护自己不被感染。

15世纪,印刷术传入后,欧洲各国印制《药草志》,药商和药师会销售精油,大户人家则自备蒸馏房。1525年,英国《贝肯氏草药集》出版,记载了玫瑰浸泡油的制法与应用。现代形式的芳香疗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1910年,法国工业化学家Rene.Mauriee Gattefoss(1881—1950)一次在自己家的香料实验室里不小心烫了手,在惊慌下立刻从身边瓶子里倒出薰衣草精油涂在手上,他的手很快就痊愈并且没有伤疤。他认为这是因为薰衣草精油的奇特效果,于是对香精油的医疗特性非常感兴趣,他把这一新领域命名为AROMATHERAPY(芳香疗法),并于1928年出版了他的发现成果。之后,芳香疗法开始盛行于欧、美、澳洲,逐渐趋于成熟并得到社会的认同。法国军医瓦涅二次大战期间在越南使用精油为伤兵治疗严重的烧烫伤口,回国后便用精油进行医疗,1980年出版的《芳香疗法之临床医疗》成为法系芳疗始祖。

1961年,法国摩利夫人出版《青春的本钱》,英文版为《摩利夫人的芳香疗法》,将芳香疗法应用在美容护理上,她觉得精油透过皮肤或吸闻方式进入人体最有疗效,并发展出一套按摩手法,沿用至今。

1996年,法国医师潘威尔和化学家法兰贡合著《精确的芳香疗法》,此书是他们俩自197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总结,深具学术价值。而在英国,医师巴赫创立以天然植物精华治疗身心问题的“花精疗法”。

1997年,英国按摩师和护理师滴莎兰德出版《芳香疗法的艺术》,是英语世界的第一本芳香疗法专书,成为英国芳疗界的先驱。1998年,英国芳香治疗师资格作为国家认定的资格确定。在大学,芳香疗法已纳入正式教学课程。在号称芳香疗法最先进国家的法国和比利时,清淡的精油可内服和外用,其疗效被人们认可。在欧洲的主要国家,芳香医疗纳入医疗保险的适用范围,足见芳香疗法的地位和作用。

近十几年来,芳香疗法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成长,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医院和诊所都开设了这种治疗。许多按摩诊所和SPA馆都提供芳香按摩治疗,而且在药房和健康食品店里许多商品的标签上,也都印上了“芳香疗法”的字样,芳香疗法逐渐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第三节中医香疗发展现状与方向

中医香疗是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疗模式转变,中医香疗在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旺盛,运用日趋普及,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增长潜力。因此,充分发挥中医香疗的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香疗行业,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医香疗发展现状(一)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明确指出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二)产业政策更加有利《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文件明确了中医药保健在健康服务业中的支柱地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级规划中对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做出专门部署,为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三)现代研究更加成熟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等为代表的分子机理研究技术广泛引入,针对系统性、复杂性科学的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互联网+、精准医疗等新理念的建立,标志着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医药的模式已形成;中药材品种、质量、种植、采集、加工、炮制、提取等相关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中药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标准、产品生产工艺与装备标准、质量控制标准等研究逐步形成体系,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四)预防战略更加明朗

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医学服务模式从“医疗为导向”朝着“预防为导向”转变。医生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从疾病到健康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五)存在的问题1.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中医香疗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西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发展较慢,尚未很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人民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医香疗健康服务水平亟待提高。2.现代科学基础薄弱

中医香疗理论的科学内涵尚待阐释;芳香药物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和质量标准等现代化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中医香疗的现代化进程。3.产业基础不强

总体来看,中医香疗产业行业法规不健全、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优质高效产品缺乏、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中药香疗产业链尚待完善,芳香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尚未有效解决;香疗产品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高效、低能耗及标准化的工业装备。二、中医香疗发展方向(一)构建中医香疗科学研究体系1.明确中医香疗诊疗方法

基于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归经、药性等理论,选择与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的芳香疗法,系统梳理其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开展客观量化和规范化研究,建立诊断标准,并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循证医学研究,总结临床应用规律,探索中医香疗新方法。2.探究中医香疗作用途径

开展芳香药材芳香成分透过肺部、鼻腔、皮肤的转运机制研究,探讨中医香疗对呼吸系统、神经生理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的生理效应,加强中医香疗机理研究。3.阐明中医香疗产品药性-配伍理论

开展中医香疗产品有效物质与作用机理,药性理论、复方精油的配伍理论与调香技术研究,比较中医香疗产品配伍与经典配伍理论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中药复方精油开发提供理论支撑。4.建立中医香疗资料库和中医香疗产品数据库

围绕中医香疗优势病种,采集名老中医效验处方、病案,构建临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管理与分析系统,建立中医香疗资料库。探讨中医香疗产品的药性-物性-成分-功能的关联规律,建立中医香疗产品数据库。(二)保障中医香疗行业可持续发展1.建设高品质道地芳香中药种植示范基地

选择区域特色突出、道地性明确的芳香中药与芳香药物,系统构建种质优化、田间管理、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开展全链条质量追溯,打造高品质的道地芳香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2.构建中医香疗产品有害物质检测及控制技术平台

根据芳香药材有害污染物的区域特性及吸收分布特性,建立中药农残、重金属、黄曲霉毒素、二氧化硫等外源有害物质标准及分析平台。3.规范芳香中药资源综合利用加工技术

针对中医香疗产品生产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展生产过程的浸膏、药露、药渣循环利用与深加工,以提升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4.全面保证中医香疗产品有效性、安全性

开展包括“量-毒-效”关系、安全用药范围及可能的易感人群、易感物质和易感机制研究,为临床合理用香提供科学依据。(三)彰显香品工程综合开发技术优势1.开发创新药物、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和功能性化妆品等系列产品

以中医香疗理论为指导,整合现代多学科技术方法,重点突破芳香类新药发现与评价、高端制剂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开展针对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和功能性化妆品等大健康产品研发,加速中医香疗健康产业发展。2.研制可替代抗生素的中医香疗产品

系统整理中医香疗在避瘟驱邪作用方面的古今文献,筛选临床有效方药或方案,开展中医香疗产品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耐药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开展中医香疗产品缓解抗生素耐药、耐药菌敏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替代抗生素的中医香疗产品研发。3.研发中医香疗器械

结合中医香疗器具的原理,通过技术改良创新,研发超声熏香、离子渗透、缓控释吸入器等中医香疗器械,以满足现代芳香产业及健康医学发展的需求。4.强化中医香疗产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

针对中医香疗产品工业生产中,产品品质不高、提取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能耗大等共性问题,开展提香工程系列研究,形成符合中医香疗产品特点的提取、精制和制备关键技术以及配套装备,为中医香疗产品行业实现绿色制造提供技术支撑。(四)加速中医香疗规范化、中医香疗产品标准化建设

立足国际标准要求,加强技术方法创新,健全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现代中医香疗标准方法学体系,研究制定一批国际、国内认可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动中医香疗产品质量标准进入美国、欧盟等主流市场。(五)建立中医香疗健康服务模式1.互联网+服务技术研究及示范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医疗服务技术,探索建立具有中医香疗特色的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中医香疗健康机构服务流程再造,提升服务能力;进而建立芳香疗法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不同区域的资源整合,实现中医香疗技术服务的可获得性和精准性。2.中医香疗健康旅游示范

发挥中医香疗的特色与优势,整合区域内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香疗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通过旅游等方式与中医香疗相结合,实现医治、疗养、康复、养生的目的,打造以中医香疗保健服务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融芳香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香疗健康旅游示范。3.中医香疗国际化合作模式

组织国内的优势单位,通过建立中医香疗临床评价与数据中心,研制中医香疗临床研究的共性技术与方法,针对中医香疗在神经、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常见病,如失眠、抑郁、消化不良等优势病种,进行临床研究设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等国际合作研究,为中医香疗的国际化提供可靠的数据证据支持。第四节中医香疗文化

中医香疗是优秀的文化资源。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芳香药物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作用。中国传统医学实践中也对芳香疗法(简称中医香疗)有较深入的探索和应用,并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将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融合,丰富和美化人们的生活,达到祛秽致洁、安和身心、调和情志、防病治病的功效。从历史资料来看,中医香疗文化主要蕴含在宗教、民俗、文学等方面。一、中医香疗与宗教

香刺激人的嗅觉,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焚香会产生云雾缭绕、犹如置身仙境的情景,促使存思者产生幻觉,幻想神灵下降兆身,致使与神沟通,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宗教气氛。古往今来,香在道教和佛教中被广泛运用,香所具有的辟邪疗疾、修性养生等多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中医香疗与道教

在道教炼养术中,香被称为药,是修行的必要辅助品。道教认为天然香料吸收了天地之精华与自然之灵气,清净至要。道教所用香大概有十种,分别是返风香、七色香、逆风香、天宝香、九和香、返魂香、天香、降真香、百和香、信灵香,各种香均有不同的寓意,道教对不同场合使用的香都有明确规定。

在道教修炼方法中,香汤沐浴是重要方法之一。道教专门定了“沐浴吉日”,告诫信众们按照黄道吉日去沐浴香汤,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道教沐浴的香汤,通常以五种香料调配而成,俗称“五香”,是从兰草、白檀、白芷、桃皮、柏叶、沉香、鸡舌香、零陵香、青木香等多种香料中选取五种进行调配,形成五香汤,以期达到洗涤身垢、外以净身、内以净心、预防疾病的目的。

道教持香修道重在启发心智,具有一定的精神寓意,指引人的心灵达到超自然的境界,从而使人的心灵得到解脱,获得“心”香。道教称香有太真天香八种: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这八种香不是普通的香料,而是人的“心”香。宁全真在《上清灵宝》言:“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无为者,意也。清净者,身也。兆以心神意神,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洗身无尘,他虑澄清……以火焚香者,诚发于心也。”(二)中医香疗与佛教

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用香。佛教的香料种类非常丰富,几乎涉及所有的常用芳香植物。早期的佛教经书中记载了许多品种,如檀香、沉香、龙脑香、乳香、安息香、牛黄、郁金、枸杞、丁香、桂皮、鸡舌香、白芷、苏合香、甘松、茅根、藿香、婆律香、苇香、香附子等。与道教不同,佛教非常推崇檀香,认为其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给人带来快乐。佛家还用檀香油配制香条,檀香油同时可作药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由于佛教所用绝大多数的香料本身就是药材,如沉香、檀香、丁香、木香、肉桂、菖蒲、龙脑香(冰片)、麝香、降香、安息香、甘松香等,所以佛家的香很早就用于治病。佛教用于治病的香料,称为“香药”。佛教香药不仅有熏烧香药以除污去秽、预防瘟疫,还有口服香药,或做成香膏凃在身上,或做成香水在浸泡洗浴时用,还有专门的药方对治特殊的病症。《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身涂诸香,所谓旃檀、郁金也。”旃檀,即檀香,说明佛家弟子很早就用檀香、郁金制成涂香抹于身上,既能净身去味,又能消炎杀菌,防治皮肤病。另外,佛教中的浴佛节的重要仪式就是以香汤沐浴。《浴佛功德经》中提到以牛头旃檀、自檀、紫檀、沉水、熏陆、郁金香、龙脑香、零陵香、藿香等香料制作浴佛水,也称“香汤”。香汤沐浴除表静除身心污垢之意,还有保健防病的作用。

佛教认为,香不但能治疗疾病,而且能影响人的情绪,开启人的智慧,使人精进修行,领悟佛法。经书记载,佛于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故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譬喻证道者的心德。佛教把香引为修持的法门,借香来讲述修心之法与佛理。佛教中有香严童子之名——“由悟香尘,严净心地,得童贞行,故曰香严童子”。菩萨在楞严法会上讲道,修持者若能专心忆念佛性,则能受到加持与接引——“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所以说,佛教中的香不仅有净化空气、祛除污秽、治疗疾病等功效,而且可以庄严道场,超脱世俗,浸润修行者的心,使人清心定意。佛法把香的境界从世间的用香升华到见香成佛的无量境界。二、中医香疗与民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代社会民俗很早就和中医香疗结合在一起,并已形成使用芳香药物防治疾病、辟秽消毒、清洁环境的风俗习惯。(一)节庆用香祛疫

疫病是中国历史上对流行性传染病的统称。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可以说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同瘟疫的斗争。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经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对于接二连三的瘟疫,人们普遍视为上天所降的“灾疫”,是一种警讯。民间常会利用各种节庆举行焚香驱疫仪式,通过外用或内服各种芳香药,以期达到除瘟消灾的作用。如在《荆楚岁时记》中所描述的端午节,节日主要以“败毒”为目的,人们通过熏燃菖蒲、蒿、艾等芳香植物来除秽驱邪,并“以五彩丝系臂,令人不病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由此可见宋朝端午节所用香药甚多,尤其重视艾草的使用。在古代先民的观念中,艾草疗疾驱邪的能力很强,其中所提“佛道艾”产于河南汤阴之伏道,在宋朝被认为是艾中佳品。另外,在其他民间传统节日也会用到香,如传统除夕春节及祭祀祖先、诸神,要焚香祭拜;中秋月圆则有赏月闻香、吃月饼、喝桂花酒(茶)、焚斗香等民俗;重阳节有佩香草、饮香酒等辟邪求吉的习俗(《西京杂记》中记载重阳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二)日常佩香防疾

香囊以其轻便小巧、制作精美成为古代中国最普遍的香具之一。古代父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佩戴香囊,主要用于祛寒湿、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古人佩戴香囊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礼记内则》中有:“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配制香囊的草药大致有薄荷、冰片、樟脑、茉莉、防风、丁香、木香、白芷、月桂、乳香、艾叶、苍术、槟榔等。人们根据不同病证进行香囊药物配制,可以治疗和预防各类疾病。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取雄黄如枣核,系左腋下,令人终身不魇魅”,《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上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及悬屋四角,晦望夜空,中庭烧一丸”。香囊还可以五彩丝线相系,概因青、白、赤、玄、黄五色合于五行学说,分别代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也代五方神力,有驱邪之用。(三)衣物熏香除湿

中医学认为,梅雨季节湿邪较重,阳气不展,阴湿之邪易引起多种疾病,所以梅雨时节熏香以艾草、菖蒲、苍术为主体,可祛湿除邪。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一种给衣物熏香的传统,人们使用各种各样香草香花熏香衣物,可以防霉除湿,袖领留香,提升生活的品质。唐朝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熏衣香方为:“沉香、煎香各五两,雀头香、藿香、丁子香各一两,上五味,治下筛,纳麝香末半两,以粗罗之。临熏衣时,蜜和用。”宋代《洪氏香谱》中记载蜀王熏御衣法:“丁香、馢香、沉香、檀香、麝香(以上各一两),甲香(三两),制如常法右件香捣为末,用白沙蜜轻炼过,不得热用,合和令匀,入用之。”以上熏衣方中所用香料能达到香衣避秽、燥湿、防蛀防腐的功效。具体熏香方法要求:“凡熏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笼下,以所熏衣服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难散也。然后于汤炉中烧香饼子一枚……置香在上熏之,常令烟得所。熏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宋代陈敬的《香谱》有记载:“凡欲熏衣,置热汤于笼下,衣覆其上,使之沾润,取去,别以炉爇香,熏毕,迭衣入箧笥隔宿,衣之余香数日不歇。”唐宋以后,熏香方法更加科学,不再是直接燃烧香料,而是隔火熏。可见在熏衣的过程中,古人非常重视热水先润衣,促进衣服表面足够吸收香料的芬芳。三、中医香疗与文学(一)文人与香

中医养生学认为,精神内守是防病治病的根本,精神养生在于通过怡养性情、调摄情志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身心健康,达到形神兼养、预防疾病的目的。中国文人与“香”素有不解之缘,他们以香怡情,以香养德,以香修性,对后世芳疗养生文化研究影响深远。

文人盛行用香,生活中处处有香,写诗填词焚香提神,抚琴赏花焚香添雅,宴客会友焚香增趣,独居默坐添香静心。品香与插花、挂画、斗茶一起被称为“君子四雅”,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的“四般闲事”。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用香风气不减,他们在宋人品香的基础上,再结合“静坐”去感悟生活的真谛。焚香品茗已成为他们日常起居、书斋生涯、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文人不仅视用香为雅事,“更将香与香气视为濡养性灵之物,虽不可口食,却可颐养身心。”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就是一位香学大师,他喜香、用香、合香、咏香,曾言“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痞”,并写下著名的《香十德》:“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不足、久藏不朽、常用不障。”《香十德》寓意深刻,对香特殊的属性和内在特质进行了高度概括,通过香修性养德,让人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安定心神。(二)咏香诗文和小说

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被芳香花卉所倾倒,历代的文人雅士留下了无数咏香的诗辞歌赋,从《诗经》《离骚》到魏晋诗赋,从唐诗宋词到《西厢记》《红楼梦》,古代文人尽情描绘香的风雅,留有大量咏香诗文,可谓“笔下博山常暖,心中香火不衰”。先秦时期,咏香诗词就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尚书》)。“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卯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诗经》)“椒兰芬芯,所以养鼻也。”(《荀子》)“扈将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九歌》)“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这些典雅诗文展示了文人以香养性的传统。

除了在诗歌中咏香,中国文人还通过小说来描绘中医香疗文化,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对香文化的描写非常丰富,《红楼梦》中记载的香有藏香、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迭香、檀香、沉香、木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红楼梦》中出现的第一剂药方是“冷香丸”,书中记载该药丸是治疗薛宝钗热毒之证,需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并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即可。古医籍并无记载冷香丸之香疗方,实为作者所杜撰,但小说中的处方遣药符合医理,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原则,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据《本草纲目》记载:“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五色焉,青、赤、黄、白、黑。五性焉,寒、热、湿、凉、平。”五色中的白色所对药性属凉,入肺,同时所取雨、露、霜、雪四种天水也属寒凉。所以冷香丸所配四季花蕊均取白色,同时用适度寒凉去纠正宝钗体内的热毒症,利用药性之偏,调节人体阴阳之偏。冷香丸着眼点在一个“冷”字,还具有象征意义,巧妙地嵌入了宝钗的性格和命运,以药喻人,以花喻人,寓意深刻。第二章中医香疗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中医香疗的基本理论

中医香疗基本理论是中医学历经千年积累、提升、演变形成的,主要包含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基本特点,涵盖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精神、病因病机、养生防治等主要内容。一、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机、诊断、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相通,联系协调的统一整体。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指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神,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正常的生命活动,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2.人与自然的统一《素问》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对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观”。人与大自然休戚与共,凡季节气候、昼夜晨昏的变化,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人与社会的统一

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影响人体的情绪变化,也与脏腑的生理功能息息相关。人不单纯是生物个体,更是社会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人际关系、婚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和病变。当社会环境的因素使七情反应过度,即会损伤脏腑的功能。因此,人体健康除受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影响外,还受社会环境、情志变化的影响。4.中医香疗与整体观念

中医香疗所用的中草药是纯天然的植物,吸取天地之精华,通过植物之精调节人体机能,以达到治疗作用,这是“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中医香疗通过按摩、沐浴、外涂、艾灸等方法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形的功能,如活血止痛、散寒解表等;通过闻香、香熏等使人体产生心理反应,以达到治神的功能,如缓解焦虑、安抚情绪等。因此,中医香疗体现的是形神兼治的过程。(二)辨证论治1.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即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四诊(望闻问切)获得的临床资料,明确病变的本质,拟定治则治法。2.证与症

需要注意的是“证”与“症”的概念是不同的。“症”即症状体征,如头痛、咳嗽、发热等。“证”是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相关症的概括。由于证辨证地分析了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因而它比症状全面、深刻、准确地反映着疾病的本质。因此,中医认识、治疗疾病基本上是从证候入手的。辨证论治既区别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疗法,又区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3.中医香疗与辨证论治

从单味香药或单方精油到配伍使用,需要很长的实践和认识积累。掌握每种香药及精油的性味归经,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及精油的复方调配。临床使用时,需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地将数味香药或精油配伍使用,辨证用香,提高临床疗效。二、基本内容(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中医学以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及自和规律,认识和阐明生命、健康和疾病。1.基本概念

阴阳,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既可标示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如水与火,是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不同的事物,可谓之水为阴,火为阳。一般而言,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功能亢进的等统属于阳的范畴;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功能衰减的等统属于阴的范畴。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 就人体部位来说,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属阳,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属阳,内侧属阴。(2)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如阳盛则热,暑热之邪侵入人体,可造成机体阳气偏盛,出现高热、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症状,其性质属热,所以说“阳盛则热”。(3)阐释疾病的诊断 如在望诊中,色泽鲜明为病在阳分,其病轻浅;色泽晦暗为病在阴分,其病深重。在闻诊中,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属虚、属寒、为阴。在问诊中,发热、口渴、便秘、脉数等为阳;恶寒、口不渴、便溏、脉迟等为阴。在切诊中,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4)阐释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如阴阳偏盛时用“损其有余”的方法。即阳盛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叫“热者寒之”。表2-1 事物、现象阴阳属性归纳表3.中医香疗与阴阳平衡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香疗的各个领域,指导香疗的各个方面。根据芳香药物的部位、颜色、气味、挥发性等自然属性,以及不同的功效性,可以将其大致区分为阴阳两种属性。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致病因素导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因此亦可以利用香药的阴阳偏性,“以偏纠偏”,来纠正机体的阴阳失调状态,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如性温属阳的干姜、肉桂等香药以改善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阳虚”症状;性凉属阴的金银花、菊花等香药可以缓解情绪焦躁不安、亢奋难以入眠等“阳亢”表现。精油亦有阴阳之分,属阳性的如乳香、没药、广藿香、檀香、肉桂、生姜、薄荷等,属阴性的如银花、菊花、洋甘菊、薰衣草、甜橙等。(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制化是宇宙间各种事物普遍联系、协调平衡的基本规律。中医学用以说明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以系统的观点阐明生命、健康和疾病。1.基本概念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中医学中的五行概念是代表五种功能属性。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五行之间有生克关系,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阐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 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2)阐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3)阐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木生火,肝木济心火;火生土,心火温脾土;土生金,脾土助肺金;金生水,肺金养肾水;水生木,肾水滋肝木。(4)阐明脏腑的病理变化及传变规律 如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即先有母脏的症状,后有子脏的症状,治疗当兼补其母。再如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即先有子脏的症状,后有母脏的症状,治疗当兼治其子。(5)指导诊断 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分类归属作了一定的联系,可根据五行的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6)指导治疗 如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培土生金法,是用补脾益气以达到补益肺气的方法。表2-2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中医香疗与五行学说

中医香疗和一般的芳香疗法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医香疗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在香药的选择上,亦要结合五行学说,香药的五味有酸苦甘辛咸,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如肝-胆-目-筋-爪-怒,详见表2-2),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指导下使用香药。如肝气不疏导致的情绪郁怒,可以选用芳香理气的陈皮精油,使肝气得疏,气机条达,郁怒自然而散。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图2-1),木克土,肝木的疏泄正常能够帮助脾土的运化,因此,在用陈皮疏肝的同时,也达到了运脾的作用,可改善胃口。图2-1 五行生克制化图

此外,《内经》将人的体质按五行分类,分为木行人(肤色苍白,头小,面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身体小弱,手足灵活);火行人(皮肤赤色,脊背肌肉宽厚,脸形瘦尖,头小,肩背髀腹匀称,手足小,步履稳重,性情急);土行人(皮肤黄色,面圆,头大,肩背丰厚,腹大,大腿到跳胫部都生得壮实,手足不大,肌肉丰满);金行人(体形比较瘦小,但肩背较宽,方形脸,鼻直口阔,四肢清瘦,动作敏捷,肤色较白);水行人(体形比较胖,偏矮,头较大,腮部较宽,腹部较大,肤色偏黑,腰臀稍大,手指短,发密而黑,怕寒喜暖)。五种不同体质的人与五脏、五色、五味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只要掌握了五行间的规律,选择适当的香药进行治疗,就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三)藏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规律及相关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旨在通过人体外部的征象来探索内脏活动规律,进而有效地指导养生防病、疾病诊治与康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1.基本概念“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又称脏象,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为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相通应的现象。2.主要内容

中医学依据生理功能将内脏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心、肺、肝、脾、肾,合称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合称奇恒之腑。

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调控复杂的生理功能活动。五脏的功能特点概括为:“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即五脏精气以藏为主,不宜外泄;所藏精气盈满,但不容纳充实水谷。五脏的形态多属于实体性器官。

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接受、容纳、传导和变化水谷,除胆之外不参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六腑的功能特点概括为:“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即六腑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起主要作用,食入则胃实肠虚,食下则胃虚肠实,有形之水谷通行其中,但并非精气充满。六腑形态多属于管腔性器官。

奇恒之腑,在功能方面“主藏精气”与五脏类似;但在形态方面多属于管腔性器官,与六腑类似;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又无脏腑之间的阴阳表里关系,故称之为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仅有胆与肝相为表里,故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分别承担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实现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协调。3.中医香疗与藏象《理瀹骈文》描述芳香药物的作用在于“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俾令攻决,无不如志,一归于气血流通,而病自已”。说明芳香药物大多具有芳香走窜、疏理气机的作用,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香药可以帮助经络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外邪等。

另外,芳香药物的香气通过口、鼻、脐、皮毛等孔窍进入体内,再由脏腑之间的联络而作用于全身,平衡气血,调和脏腑,祛病强身。这个理论也得到了西医研究的证实:气味分子可以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身体抵抗力,同时能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自主神经功能。

如香药通过鼻腔、皮肤吸收进入经络后,依赖经络的传注输送,以多种循行方式和路径通达于各个脏腑器官;香药施于脐部,药之气味随气入血,又由神阙穴传达于内脏,由血脉运行而布散于全身,从而纠正五脏六腑的病理状态。香药传递给机体积极愉悦的能量信息,调和心智,发挥其调畅机体、疗愈身心、激发灵性的作用,从而借助自然之能量平衡形与神。(四)气血精神

气、血、精、神是关于人体生命物质与功能活动的理论。《灵枢·本脏》记载:“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1.气(1)基本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于气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构成万物的最基本要素,因而宇宙之中、天地之间充满了无形无象、衍生万物的气,气成为天地自然万物联系的中介。人与自然通过气的关联,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2)气的运动变化 中医学把气作为人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构成要素之一。气在人体生命中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参与者。中医学将气在身体内的运动变化称为气化。人体内气运动和大自然气机的变化一样,具有升、降、出、入四种变化形式。

由于气的运动变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基,万物的运动首先是气的运动变化。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亦首先是因之于气的异常变化,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人体之气的失常变化万千,可因于气的生成不足,发为气虚;也可因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而为“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3)气的诊治作用 气作为人体生命构成的要素之一,其病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