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新成就(“改革开放与新时代”研究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05:55:03

点击下载

作者:汪立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济建设新成就(“改革开放与新时代”研究丛书)

经济建设新成就(“改革开放与新时代”研究丛书)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经济建设新成就

作者:汪立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6

ISBN:978-7-300-26275-8

价格:42.00元第一章 我国经济建设概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1]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是我们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经验并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更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必然结果。注释[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工作走上轨道,但也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并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我们党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此,毛泽东同志指出:“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1]需经费的大量节减。”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以及“三反”“五反”运动,到1952年,我国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当年社[2]会总产值比1949年实际增长85%,1949—1952年的经济建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为此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953年,我们党正式确立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就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3]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迫切愿望,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同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发展国[4]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实现党的总路线的一个重大的步骤。”“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包括: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

1956年,党的八大在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党在新时期的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这次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5]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6]业国”,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1957年之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开始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致使国民经济遭遇严重困难。为全面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1961年,中央确定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1961—1965年的努力,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社会生产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与此同时,我国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

但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深重灾难。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社会生产连年下降,国民经济全面衰退。虽然1972年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对生产建设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期间,提出了进行全面整顿的思想,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国民经济再次遭到破坏。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央在农业、工业、计划、铁路、基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努力提高城镇职工的工资水平和生活待遇,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虽然经历了各种挫折和考验,但我国经济仍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49年我国社会总产值为557亿元,1978年则增至6 846亿元,增长了11﹒3倍。从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看,1952—1978年,国民收入增长了3﹒5倍,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5倍,粮食产量由16 392万吨增至30 477万吨,布产量由38﹒3亿米增至110﹒3亿米,发电量由73亿度增至2 566亿度,货物周转量由762亿吨公里增至9 829亿吨公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276﹒8亿元增至1 558﹒6亿元,进出口总额由64﹒6亿元增至355﹒1亿元,国家财政收入由183﹒7亿元增至1 121﹒1亿元,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由446元增至[7]644元。注释[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33.[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6.[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0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6]同[5]342.[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概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对国家前途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充满了新希望。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有力促进了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也为彻底扭转“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发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号召,强调要“为根本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由此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工作中心的转移,意味着我们党在路线问题上开始出现重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对经济建设重要地位的理解不断深化,对我们党要走什么样的路线有了更清晰、更科学的认识。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牢牢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化经济体制[1]改革,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取得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78年,我国仍处于相对贫穷落后的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 678﹒7亿元,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高。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74﹒36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8%,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2位。在将近40年的时间内,我国经济能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可以说是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力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8%∶61﹒8%∶28﹒4%,2016年则为4﹒4%∶37﹒4%∶58﹒2%。特别是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2﹒9%,表明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服务业主导的后工业社会。我国还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努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从动力结构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1978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3%、67﹒0%和-5﹒3%,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居于主要地位,2016年三者的贡献率已调整为64﹒6%、42﹒2%和-6﹒8%,显示消费对经济增长起着主要的拉动作用。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提高,耕地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稻谷、小麦等口粮种植面积总体稳定,201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3034千公顷(169551万亩),粮食总产量61625万吨(12325亿斤),单位面积产量5 451﹒9公斤/公顷(363﹒5公斤/亩),主要农作物产量居于世界前列,我们已经可以利用自己的耕地养活十多亿人口。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建成,自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积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人口转移、优化城镇布局等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城镇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水平。197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17﹒92%,2016年则达到57﹒35%。既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世界级城市群,也有若干区域服务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心城市;既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的中小城市,也出现了大量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以及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

——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区域协调力度,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以先富带动后富,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蓝色经济空间逐步拓展,推动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1978—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33 616﹒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约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12 363﹒4元,[2]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约15倍。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就业方式日益灵活,城镇就业规模逐步扩大,公众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和世界银行的代表权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新局面逐步形成。1978—201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355﹒1亿元提高到243 386﹒5亿元,跃居世界第二;2016年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连续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对外投资大幅增长,2016年对外投资流量蝉联全球第二,存量全球排名前进两位,跃居第六;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1978—2016年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9 721亿美元。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全面的、开创性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走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宽阔大道,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个崭新的中国,正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释[1]下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2]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于1978年的增长倍数为约数,近似为2015年增长倍数。《中国统计年鉴(2017)》按可比口径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数只推算到2015年,2016年起不再推算。第二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丰富内涵

基本经济制度是反映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经济制度。所谓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在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从基本国情来看,我国最大的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否定了公有制就是否定了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且发展很不平衡。与这种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我们必须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此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点是追求“一大二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包含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索。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角度阐述了要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实行适合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1]尽管这里在提到个体经济时使用了“一定范围”“补充”等限定性表述,但这是我国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一个重要突破,改变了那种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完全的公有制的观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2]具体形式。”不过,个体经济在当时仍属于“新事物”,社会对个体经济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受到旧思想的影响。彻底扭转这样的认识,必须经历一个过程。

党的十二大研究了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问题。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巩固和发展国营经济,是保障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并且保障个体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性条[3]件。”另一方面指出,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且很不平衡,因此在很长时期内需要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农村,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是主要经济形式。城镇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现在都不应当也不可能由国营经济包办,有相当部分应当由集体举办。城镇青年和其他居民集资经营的合作经济,[4]近几年在许多地方发展了起来,起了很好的作用。”为促进各种经济形式的合理配置和发展,推动繁荣城乡经济,方便人民生活,党的十二大强调要对这些经济形式给以支持和指导,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绝不能对它们排挤和打击。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晰了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关系。第一,关于全民所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绝不应以限制和排斥其他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关于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事业都可以依靠集体经济来兴办。第三,关于个体经济。我国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不同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这就明确了个体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该决定要求:“当前要注意为城市和乡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条件,并给予法律保护。特别是在以劳务为主和适宜分散经营的经济活动中,个体经济应该大力发展。同时,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广泛发展全民、集体、个体经济相互之间灵活多样的合作经营和经济联合,有些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还可以租给或包给集[5]体或劳动者个人经营。”该决定强调:“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前进的需要,决不是退回到建国初期那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尚未在城乡占绝对优势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决不会动摇而只会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6]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所有制经济。除了个体经济之外,城乡合作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些新兴的所有制经济形式,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问题,党的十三大提出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另一方面,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如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的发展。党的十三大对私营经济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界定,指出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必然同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大会还肯定了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指出要切实保护国外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宜对各地各部门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一刀切”,千篇一律套用某一固定的标准。因此,党的十三大还指出,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经济领域,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可以有所不同。这一政策充分考虑和照顾了各地各部门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比如,在老工业基地,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比重可能非常高;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比较强,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可能比其他地区高一些。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逐渐开始关心我们所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我们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存在怎样的密切联系。经济体制改革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那么这两者究竟是如何统一的呢?党的十四大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7]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8]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之上的,两者并不矛盾。

如果说党的十四大将非公有制经济定位在“补充”的地位上,那么党的十五大则有了新的突破,将非公有制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具体而言,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表述中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9]项基本经济制度。”报告还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支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了新的阐述,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使用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提法:“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10]把这两者对立起来。”“两个毫不动摇”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充分说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客观全面地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绝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此外,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强调“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的同时,还鲜明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就充分肯定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保障。“两个毫不动摇”提出后,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而且非公有制经济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两个毫不动摇”的提法在此后一直得到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就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平等竞争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这就为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优化非公有制经济营商环境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达到新的发展水平。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会决定从多个层面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将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2016年3月4日,习近平同志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并提出了“三个没有变”,即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在此次讨论中,习近平同志还指出:“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从来没有动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新的战略高度强调了要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注释[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40-84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41.[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80.[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8]同[7]19.[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9.第三节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

以公有制为主体,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这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互结合的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与之相应的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方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的根本标志。可见,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否定公有制就是否定社会主义。在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处于平等的地位,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相互合作、互助互利的关系,相应的,全社会的劳动成果也必然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地分配、交换。可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社会化大生产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特征,是[1]由社会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上的劳动者共同使用,同时生产过程由以往的单个、孤立的个人劳动变为相互联系的社会化生产过程,而劳动成果也由个人劳动的成果变为社会劳动者共同劳动的成果。历史上,社会化大生产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但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引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可以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管理,大规模地实行劳动协作,因而能很好地适应并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实现形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曾经将“一大二公”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认为“一大二公”体现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生产关系上的优越性,甚至把“一大二公”当作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结果这些错误认识给社会主义实践带来了很多不利后果,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些认识才得以改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教训,制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我们党对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由此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党的十三大对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形式进行了阐述,明确指出,除了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外,还应发展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联合建立的公有制企业,以及各地区、部门、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的公有制企业。也就是说,除了我们之前所熟悉的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之外,公有制企业还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联合建立的企业,以及各地区、部门、企业互相参股成立的公有制企业。

党的十五大强调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并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对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党的十五大报告做出深刻阐释:“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2]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十五大对股份制进行了探索,认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十五大肯定了当时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认为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对于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十五大强调对其要予以提倡和鼓励。

在全面正确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的基础上,如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都掌握在国家手中,由政府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这也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产管理体制,其结果必然导致国有资产运营的低效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是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推动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实现的迫切需要。为此,党的十六大重点论述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强调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十六大提出要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入手,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3]出资人职责。”十六大还研究了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强调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十六大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要体现为三个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公司制、竞争机制。“混合所有制”,就是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其他企业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公司制”,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竞争机制”,就是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对于集体企业改革,十六大[4]明确指出将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为适应经济不断市场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就充分肯定了股份制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扩大国有资本支配范围、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经济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有力地回应了社会上对股份制的各种质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还就如何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提出了要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2)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3)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4)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5)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该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七大对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提出了要求,指出要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十七大还从资本和人事两个方面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探索。资本方面就是加强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人事方面就是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管理办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入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1)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2)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3)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5]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做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了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刻总结,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指南。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良好。2016年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 317 174﹒5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中央企业资产总额694 788﹒7亿元,同比增长7﹒7%;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622 385﹒8亿元,同比增长12%。全年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458 978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中央企业276 783﹒6亿元,同比增长2%;地方国有企业182 194﹒4亿元,同比增长3﹒5%。全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3 157﹒8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中央企业15 259﹒1亿元,同比下降4﹒7%;地方国有企业7 898﹒7亿元,同[6]比增长16﹒9%。如表2-1、表2-2所示,在工业领域,2016年我国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资产近42万亿元,是1998年的5﹒6倍;利润总[7]额达1﹒2万亿元,是1998年的23﹒5倍。这充分说明我国国有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不仅实现了保值增值,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表2-1 按行业分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16年)续前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表2-2 近年来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续前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注释[1]翟泰丰.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97.[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9-20.[4]同[3]20.[5]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华网,2015-11-24.[6]2016年1—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国务院国资委网,2017-01-26.[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第四节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各种社会经济成分中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个体经济即个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并由劳动者工人及其家庭成员支配劳动成果的一种所有制形式。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和所有者是同一的,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也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因此,个体经济不属于剥削经济。个体经济的特点是规模较小、经营分散、方便灵活,广泛存在于城乡手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各种服务业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经济的经营发展环境日益宽松。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有经营能力的城镇待业人员、农村村民以及国家政策允许的其他人员,可以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依法经核准登记后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可以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经营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及其他行业;个体工商户可以根据经营情况请一二个帮手,有技术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带三五个学徒;个体工商户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2011年,国务院颁布《个体工商户条例》(2016年修订),放宽了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范围限制,明确规定国家对个体工商户实行市场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新的条例取消了关于帮手、学徒数量的限制,并规定地方政府、个体劳动者协会要为个体工商户提供必要的服务。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个体经济发展迅[1]速。1978年,我国个体工商户的数量是14万,到了2016年底,个体工商户达到5 930万户,就业人数达1﹒28亿,其中城镇个体就业人[2]数为0﹒86亿,乡村个体就业人数为0﹒42亿。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以及四川、河南等人口大省(见表2-3)。表2-3 我国个体就业人数(2016年底)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私营经济是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所有制形式。私营经济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因而存在剥削。从性质上看,私营经济是存在剥削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但我国的私营经济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经济存在明显区别。我国的私营经济是受公有制主体地位制约和影响的,并不是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性的经济成分。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一般比个体经济的生产资金更多、经营规模更大、技术力量更强。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私营经济”的概念,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至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所决定[3]的”,“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将私营企业定义为“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2011年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调整的通知》,《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将私营企业定义为“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如表2-4所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数达2309﹒2万,私营企业就业人数近1﹒80亿,其中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为1﹒21亿,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为0﹒59亿。从地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北京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如表2-5所示,从经营状况来看,以私营工业企业为例,[4]2016年私营工业企业总资产近24万亿元,利润总额达2﹒55万亿元。表2-4 我国私营企业就业人数(2016年底)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表2-5 按行业分私营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16年)续前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独资企业。其中,独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在我国境内由境外投资者全额投资设立的企业;合资经营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境外投资者和我国境内企业按合同规定的比例投资设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境外投资者和我国境内企业依照合作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或提供条件设立、分配利润和分担风险的企业。从投资规模来看,1979—2016年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7万亿美元,有力地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从就业人数来看,2016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共505151户,投资总额为51240亿美元(见表2-6),就业人数为1 361万;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就业人数为1 305万。外资企业在促进就业、培养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表2-6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情况(2016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出了一大批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平等发展的改革举措,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首先,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201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一手抓鼓励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导,关注他们的思想,关注他们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引导,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青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做到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2016年3月4日,习近平同志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并参加联组讨论时指出,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十分珍视和维护好自身社会形象。要深入开展以“守法诚信、坚定信心”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谱写人生事业的华彩篇章。广大民营企业要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致富思源,义利兼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企业不断取得更新更好发展。其次,要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6]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最后,要重点解决好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服务;要着力放开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凡是我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要着力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技术市场,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要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总之,我们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积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不断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注释[1]工商局回应个体工商户减少质疑:向好方向发展.人民网,2012-08-28.[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26,32.[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6]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强调 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中国政府网,2016-03-04.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