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输得起,就能赢得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05:59:12

点击下载

作者:张笑恒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若输得起,就能赢得到

你若输得起,就能赢得到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你若输得起,就能赢得到作者:张笑恒设计:李洪达排版:小暑暑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01ISBN:9787513921169本书由北京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每一种人生都有无限种可能 你足够优秀时,机会自然会来

一个教授去演讲,听者云集。演讲完毕,一个学生举手提问:“我就读的大学是一所三流大学,大家都不努力学习,也没有什么对未来的计划,像我这种起点不高,又很迷茫的状况,应该怎么办呢?”

教授的回答很犀利:“在这所三流大学里,你出类拔萃吗?如果没有,那恐怕就不是环境的问题。”是的,如果我们生活在三流的环境里,也没努力做到出类拔萃,就不要抱怨环境糟糕或者机遇不够了。

与其牢骚满腹,抱怨不已,不如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多提升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打磨自己、提升自己。当你足够优秀时,机会自然会来敲门。

公司从人才市场招回来两名新职员,他们的学历差距很大,一个是二本院校,叫方强,另一个是三本院校,叫王力,他们的能力和他们的学校差距一样相差很远。

一次,老板叫两个新职员共同为一个项目做一份策划案,第二天进行甄选,留下来的那一位将成为正式员工。两个人都非常期待这次的较量。

方强心想,自己是二本学校毕业,虽然自己在校的成绩不怎么好,但是学校等级比起三本学院的王力有着极大的优势,所以回到家之后方强对策划案并没有上心,只是按照自己一贯的风格做了出来。

第二天,两份策划案全都交到了老板手上,由老板亲自审核决定去留。

结果让方强很难相信,竟然是他被淘汰了。方强不服气地问道:“他只是一个三本院校的,为什么他能留下来?”

老板平静地说道:“你是二本院校毕业的不假,但是你看看你的成绩单,挂科不少说明你根本就没有用心学习,你只是二本院校毕业生中最差的那类;而王力呢?他虽然只是三本院校毕业的,但是他每一年都拿到了奖学金,还有各种荣誉证书,他在三本院校毕业生中属于出类拔萃的那一类,你觉得他会差吗?”

方强默然,他回想起自己在学校的样子,总是在抱怨学校太差,出去找工作都没有优势,就一直没有好好学习,大学都是在打游戏中度过了。

网红作家咪蒙在自己的新书中写道:“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这世界承认每一个人的努力。”一直抱怨三流的环境只能证明自己的软弱,不是环境对不起我们,而是我们还没有达到让环境低头的资格。

当你还是小人物的时候,你连一个小小的机会都得不到,但当你做到足够好时,机会都会抢着往你头上砸。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但却很公平。因为它的规则就是:只要你做出英雄的行为,就没人问你的出身,甚至你的出身越穷苦,反而映衬得你越发生辉。我们一直认为自己被三流的环境束缚住了,其实不然,我们是被自己束缚在了这三流的环境里,真正阻碍我们进步的是我们自己,我们以环境为借口,认为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到最后真正让自己只能扎根在三流的世界里。

如果环境放弃了你,那么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够拯救你!很多人都想拥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却总是面对着悲剧的现实自怨自艾。然而,很多人在面对难得的机会的时候,却微微叹息,自己根本不能去驾驭这个机会,因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

有了机遇是你的运气,有了能力是你的骄傲!对于一个有能力的人来说,机遇并不是上帝给的,所有的东西都要靠自己去争取。有了机遇并不等于能把握机遇,机遇只是一个平台,不能够主动作用于人,只有通过自己的能力,机遇才能够成为现实。机遇要靠能力去创造,假如机遇摆在你面前,而你却没能力去应付显然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所以说能力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要具备能力,只要时机成熟,不愁不会成功。

抱怨自己的学校不好,但是清华、北大每年都有保送名额;抱怨自己没有背景,但是寒门学子成才的例子数不胜数;让自己足够好,即使在三流的环境里也能成为自己羡慕的那群人中的一个。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心若止水,浅笑安然。别迷茫,努力让自己在三流的环境里出类拔萃,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而沙石即使在保险柜里也只会被人嫌弃。 改变自己,任何时候都来得及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总在抱怨,说在同事之中只有她不会乐器。这时,我想起小时候的音乐课上她总是被音乐老师夸赞,就说:“你不是小时候乐感挺好的吗?现在学也行啊。”“可是现在学是不是太晚了啊?毕竟那需要好几年的工夫。”朋友有些担忧。

许多人都是这样想的,他们常常想时光若能够倒流就好了,这样可以在过去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多做一些对现在有用的事,那样的话自己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但是,你为什么不想想,自己现在才二十多岁,就算时光倒流能够倒多少年?何况时间永远无法倒流,与其在遗憾中送走更多光阴,何不抓住现在?你念念不忘地想学以前错失的东西,例如乐器、书法,或者其他比较耗时间的东西,现在学也可以啊。因为你现在已经独立,有了自己交学费的自由,而且学习的欲望更强烈,不是更好的条件吗?时光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追忆而停留或者倒回,它依旧在溜走,我们与其抱怨说“来不及”“太晚了”,还不如立马开始,这样在明天就不会抱怨“我昨天就打算做了,现在是不是太晚了”之类的话了。只要立刻做,什么时候都不算太晚。

著名绘画大师摩西奶奶有10个孩子,而她的生活被擦地板、挤牛奶、装蔬菜罐头等琐事所占据。

然而,她在76岁的时候,开始绘画,并且在当地展览。随后她被一位艺术收藏家Louis J. Cal-dor看中,把摩西奶奶的作品带到纽约的画廊进行展览。紧随其后,画商Otto Kallir就像星探一样,看中摩西奶奶,并且把摩西奶奶推到了艺术界的前沿。

摩西奶奶在她80岁时即1940年在纽约举办个展,引起轰动。

摩西奶奶说:“人到底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并没有谁明确规定。如果我们想做,就从现在开始。”在她100岁的时候,她收到了一封信。

一位叫春水上行的人写信告诉她,想从事写作,但是因为年过三十,觉得有些晚,希望摩西奶奶给他提点儿意见。

对于春水上行的信,摩西奶奶很感兴趣,因为过去的大多数来信,都是恭维她或向她索要绘画作品的,这封信却是谦虚地向她请教人生问题。虽然当时她已100岁了,还是立即做了回复。

她给这位迷茫的年轻人亲笔写了一段话: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这个叫春水上行的年轻人就是后来在日本乃至全世界都大名鼎鼎的作家渡边淳一,写出了掀起“失乐园”热的长篇小说《失乐园》。

你心里想做什么,就大胆地去做吧!不要管自己的年龄有多大和生活状况如何,因为,你想做什么和你能否取得成功,与这些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还年轻,所谓的时间不够只是因为你害怕,你害怕被别人落得太远,害怕努力了也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可是,你试过了吗?你只看到前方的路是黑暗的,但是你知道黑暗的帷幕后面是什么?你怕被人落下太多,但是,你也要知道,你不试着向前走一步,永远也不会距离目标更近一步,永远也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其实,只要你愿意去努力,愿意去改变,任何时候都来得及。有一个成语叫作“来日方长”,你要相信,只要努力,我们的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我们一定会成为更好的人。所以,以后的事情交给时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静静地在风来临的时候张开翅膀。

你要相信,总有一天,你的努力会为你证明自己,但是前提是你不再迷茫,不再感觉到来不及,而是要想着怎么做,从哪里开始,赶紧付诸行动。现在觉得来不及,将来更不会觉得来得及,所以现在开始做,将来才能拥有。 你和梦想之间,只差一个行动

身边有很多人持有这样的想法:等攒够了钱就去远方旅游,等攒够了钱就去放下工作追求梦想,等攒够了钱就去向喜欢的女孩表白……

可现实是,不是钱攒不够,就是攒够了钱,却没了时间或者心情。就像有人说的:“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

于是,你想要的生活一直在等待中。

我有一个朋友,他叫罗利,在上海工作。虽然薪水还不错,但是他的生活却十分简朴,住在上海郊区最便宜的房子里。他规定自己每周吃一次荤,每个月参与一次社交活动(需要花钱的活动)。剩下的钱全部存在了银行,还美其名曰:“我要攒钱,我要买一套房子”。

然而,3年过去了,他终于攒够了房子的首付,朋友都想他应该改善自己的生活了。然而并没有,他更加简朴了,因为要负担房贷。

罗利是一个很有工作能力的人,但是他并没有升职的机会,仅仅因为一件事:老板派他去谈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如果他谈成功,他就能升职。然而他失败了,原因就是他穿着一身地摊货,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罗利喜欢公司的一个女生,但是他并没有向她表白过,最后只能看着对方投入别人的怀抱。他喝醉酒的时候告诉朋友:“我原本想等我攒够了钱去向她表白的……”

有很多人,都把想买的、想吃的、想玩的或者说生活本身,推延到“攒够了钱”之后再实现,结果为了一个看起来将会美好的“未来”,而让自己过着昏天暗地的日子。真正的“值得”不是终于实现愿望的结局,是你为了实现愿望而过得充实快乐的每一天。

你什么都不舍得买,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等“以后再说”,当你真的触摸到多年来为之坚持的理由时,怕是会猛然发现,满是老茧的双手再也感受不到原本的美妙。

美好的生活并不需要等攒够了钱才可以享受,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玲玲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每年去两个地方旅游,3年内买一辆车子。她并不会为了存钱而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她还是会大手一挥地买喜欢的东西,每天把自己装扮精致;学会了做菜,吃得健康美味;还付费参加各种讲座培训,买起书来毫不含糊。

别人都吐槽她:“就你这种花钱节奏,不月光就了不起了,还说要去旅游和买车?”

玲玲不以为然地说:“你不知道,钱从来都是越存越亏、越花越赚的。”

大家都不解,但是看着玲玲完成清单上一个又一个计划,突然明白:其实,有时候,你死攥着1000块钱却节衣缩食,你的人生利益已经大大地落后于那些舍得拿出钱来积极过日子的人了。

生活滋润,玲玲也显得精神满满,领导也喜欢她,再加上她能力出色,升职加薪水到渠成。后来她还开了烹饪班,还能赚点儿外快。她在短短两年间就有了10万元存款,用她的话说就是:“要是我只靠着往死里省,一年也攒不够一万。”

是啊,就像手机,即使你一直不用,它也终会在某个时刻耗完所有的电量。何不尽情地用着所有功能程序,只要记得不停地连线充电就好?别说把手机关机,那你还要它干吗?正如抱着一大堆的钱关进小黑屋,远离消费,那你的生活也毫无意义可言了。

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手头紧,吃、玩都不能尽兴,畏首畏尾的,总是说“还不如等我攒够了钱,到时候大玩特玩”。

可是,所谓尽欢,大概是不能用数量来评定的。100块,你说还不够点三个菜;1000块,你说连省外都游不了;10000块,你说连北京的一个厕所都买不到……你到底要有多少钱才不会花得小心翼翼?

当一个人以不能尽兴作为拒绝支出的理由,那他永远不会有尽兴的时候。当一个人的省钱心理深入骨髓,即使拿着巨额支票,他还会觉得攒得不够多,还觉得需要更多才能活得更好。你为了保全钱财,偷走自己本该的有滋有味,把生活过成了一个凌乱不堪的犯罪现场,到头来始终逃不掉落寞的下场。

我们只有很少的钱,吃不起鲍鱼、海参,但是我们可以吃遍整整一条街的烧烤。不要什么都等攒够了钱再去做,也不是什么都需要攒够了钱才能去做。等到攒够了钱再去做,那是一种虚荣的快乐,未必比有多少钱就享受多少东西的那种单纯更快活。

不要什么都等攒够了钱再去做,不是说没有耐性,心急着把钱花出去却不会节省存入;而且不要为了攒钱,过得沉重、郁闷和不得已。有些钱花出去等于在增值,有些钱花出去才叫有意义。

对于美好,所有人都在虎视眈眈,你要做的是尽力去争取,而不是被所谓的“等攒够了钱”拖住积极向上的脚步。

很多事情,都被一个“等”字荒废了:等将来,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时间,等有条件,等有钱了……等来等去,等了一年又一年,等来有可能是满腔悔恨、一头白发。谁也无法预知未来,很多事情可能会一等就等成了永远。想要做什么就赶紧去做,不要给生命留下太多遗憾。人生只有走出来的辉煌,没有等出来的灿烂! 每一种人生都有无限种可能“完了,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都会说出这样令人心痛的话。好比正要离巢的雏鹰,刚要开始伸展自己的翅膀,看到万丈深渊就缩回了翅膀,一辈子待在巢穴里,不再飞翔。

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们很难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在众多的压力之下找一份比较苦的差事,然后就觉得自己一辈子要这样子了。开始觉得自己的能力只能做到这样,没有了上进心,忘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至理名言,甚至以为自己要碌碌无为一生了。

国际巨星英格丽·褒曼曾先后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大明星在年轻时曾因为否定自己而差点儿自杀。

英格丽·褒曼出生在瑞典,小时候父母双亡,她便由叔叔作为监护人抚养。15岁的时候因为参加了一出学校排演的戏剧而受到全校师生的称赞,从此爱上了表演。从此,她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虽然思想保守的叔叔认为当演员没出息,但是在英格丽18岁那年,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戏剧学校招生,英格丽还是说服了叔叔,成功报考。

英格丽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她精心准备了一个小品,然后反复排练。考试的时间很快到了,英格丽上台了。她开始表演自己准备的小品,但是她发现所有的人都在指手画脚,根本没有认真看她的表演,她很失落,一分心又忘记了台词。忽然,主席台上的人说道:“停下吧,谢谢你,让下一个上来表演吧。”

英格丽十分悲伤,她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表演是不是很难看,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她想一死了之。走到河边,但是河水的臭味让她拒绝了,她觉得自己不能死在臭水沟里,便离开了。

那天晚上,英格丽写好了遗书,第二天正好打算去买毒药,但是打开门却撞上了邮差。原来邮差送来了她的录取通知书,她很难相信这是真的。她跑到学校,找到那个人,询问缘由。“你昨天的表现相当出色啊!在所有的考生中,你的表现是最好的,所以你上来演了没几分钟,我们大家便在下面纷纷议论,都认为你有出色的表演天赋,都为你高兴。当时,有个评委说这样的能力就不用再演了,直接录取吧,于是我就让你停下,换下一个上来……”

英格丽大吃一惊,她差点儿就死了,如果不是昨天的那条河太臭的话,她就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有多棒。就这样,英格丽顺利地进入戏剧学校学习并且成为一名演员。她先后出演了《卡萨布兰卡》《爱德华大夫》《东方快车谋杀案》等影片,获得三次奥斯卡金像奖。

多年后,英格丽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到这件事,她说:“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永远不要过早地宣判自己,因为转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有可能改变,一切都有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是的,20多岁,我们不能给自己下定义,因为我们什么都没有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即使自己现在一事无成,努力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潜力还是没有彻底发挥出来。

无论境遇多么糟糕,我们都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坚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人生。不要妄图留下什么,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过去的终究会过去,而我们需要的只有向前看,努力地向前奔跑,未来有什么等着我们尚未可知。

20多岁,正值人生的大好年华,20多岁的我们就像期货一样给人一种朦胧感,而年轻就是我们的资本。即使我们现在境遇不好,但是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渡边淳一能够在中年之后弃医从文,鲁迅也是如此,而我们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这么早认定自己的能力,是对自己的一种怀疑和麻痹。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赌博,命运是不是能够主宰你,就看你选择抗争还是妥协。在抗争和妥协之间行走,一切都是未知,因为人生就是探索,没有什么是正确答案。在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生里,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到底会发生什么。 年纪轻轻,人生的意义关你什么事

在哲学上,有六个问题堪称终极问题,这六个问题分别包括三个唯物论问题和三个唯心论问题。三个唯物论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认识宇宙世界并解决关于宇宙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三个唯心论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其实,很多人都考虑过类似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话题,然而,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导致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很迷茫。

思考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思考过度则往往会成为行动的绊脚石。尤其是我们才二十多岁,还年轻,没有经验,看问题往往简单、偏激,很容易得出负面的结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头在监狱里被关了20多年,后来刑满释放了。然而他不知道出了监狱自己还能干什么、能为别人做什么,因为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了,原来的规则也都变了。他一下子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和价值了。他想回到监狱,因为监狱里有他的位置,别人需要他。但监狱不再要他了,所以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迷茫的人总是失掉对未来的信心,相信一些充满负能量的话语,开始变得消极。其实真正去做比想更重要,如果不做永远都不会前进。如果对未来产生忧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往往就会让自己踌躇不前。《论语·二十》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说,当时季文子做事情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孔子知道了后就告诉他,想两遍就可以了,不要再多想。我们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早就应该去做却一直拖着不去做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已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总是有一个借口:没有时间,以后再做。其实,这些想做的事,如果你马上动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变得豁然开朗。

过多地思考人生就是在自寻烦恼,拖累了自己前进的脚步。正如俞敏洪所说:“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在过度思考人生中,我们会变得胆怯,会变得患得患失,想到实现梦想要经历种种痛苦,便开始懊恼烦躁,以致不肯迈开脚步去追寻梦想。

有的人有了梦想之后,要么处在长期犹豫之中,迟迟拿不出实现梦想的具体行动,要么碰到一点儿困难就打退堂鼓,甚至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常言道:心动不如行动。再美好的梦想与目标,再完美的计划和方案,如果不能尽快在行动中落实,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空想一番。

所以,当我们开始想要思考的时候,不妨直截了当地做,先做完再说,这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把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这个习惯改一改,你就会发现,有很多本该早已做完的事情还没有做,有很多完全可以实现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1954年的一天,雷蒙·克罗克驾车去一个叫圣贝纳迪诺的地方,他看到许多人在一个简陋的餐馆前排队,人们在那里买汉堡和薯条。此时的雷蒙·克罗克已经52岁了,但他意识到这种快餐式的生活即将风靡世界,于是随即向该餐馆的麦当劳兄弟买下了汉堡和薯条的专利权。

家人知道消息后极力反对他:“你都52岁了,还想着创业?”但雷蒙·克罗克毫不退缩,他认为一定要以最快速度把第一家店开起来。他马上投资筹建他的第一家麦当劳快餐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麦当劳已成为全球性的快餐公司,雷蒙·克罗克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雷蒙·克罗克可没瞻前顾后地想,也没有犹豫不决地考虑得失,他所想的仅仅是:“这件事想不想做?”想,就立刻去做,所以他占得了先机,最后取得了成功。

年纪轻轻的一个人,别忙着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是七八十岁的老哲学家们该做的事。并且,人生的意义从来不是你坐在家里思考出来的,而是你经历出来的。所以,多思考遥远的未来,不如就此去施加行动,多做少想往往能够使我们找到真正的方向,并鼓足勇气前进。 别急着得出生活的结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我只会做这个,那些我都不会,做不来的”之类的话,到最后,他们的确只会做自己会做的事情,而对其他事一概不通。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早就得出人生的结论呢?就像贝多芬,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听不到就认为自己不能做音乐,相反他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人并不是完美的,我们也不要急着得出人生的结论。

在南美洲一个偏远村子里,一个男孩因为失恋积郁成疾。男孩的父亲带着他往茫茫戈壁前进,走了很久,在一片戈壁之中看到一点儿绿色,父亲走过去告诉男孩:“这是卷柏。”

儿子垂头丧气,毫无反应。父亲拿出一条绳子,一头系在石头上,一头系在卷柏的根部,然后带着儿子住进了戈壁边缘的旅馆。

晚上睡觉前,父亲问儿子:“你知道我为什么千里迢迢带你来看这卷柏吗?”

儿子有气无力地回答:“不就是想告诉我沙漠之中也会有生命吗?”

父亲笑道:“别急着得出人生的结论,孩子。”

一周后,父亲又带着儿子来到戈壁滩,面对着那棵卷柏,儿子发现系着红线的卷柏居然挪动了地方!

父亲走过来,拿着那块系着红线的石头,走到卷柏边盘腿坐下来,接着把线一圈圈绕到石头上,直到线离卷柏还有一尺来长便停下来,然后把石头又放在卷柏边上。

回到旅馆,又是睡觉前,父亲告诉儿子,卷柏在水分不足的时候会把根拔出来,变成球状,随风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扎根。

儿子有所感悟道:“你是说,水源可以无处不在?”

父亲又笑道:“孩子,别急着得出人生的结论。”

又过了一周,戈壁滩上烈日炎炎,儿子以为卷柏要死了。父亲带着他又一次来到卷柏面前,结果发现卷柏仍然在生长,尽管叶子发黄,可是它仍然挪动了位置。

父亲说:“它不止一次地拔出根寻找水源,但是被石头拴着走不了,没有办法,他只好深深地扎根才能保住命。”

儿子似乎恍然大悟道:“你是说扎下深根吗?”

父亲刚要说话,儿子又迅速说道:“别急着得出人生的结论!”

和比尔·盖茨比,我们都太穷;和姚明比,我们都太矮;和玛丽莲·梦露比,我们身材真的太差;和梁朝伟比,我们又不帅……这样比下去只会让我们越来越否定自己,因为总能发现别人有地方比我们强。

的确,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在某方面比我们优秀,我们想成为这样的人,一时半会儿却做不到,可是我们没有必要否定自己啊,倘若给自己定下一个“没有用”“注定失败”的结论,那就真的不会成功了。

俞敏洪在演讲中表示自己在北大7年不敢追任何女孩子,也不敢参加任何学术活动,但是他说:“关键是如果你不做,这个世界跟你无缘!我身上有没有谈恋爱的能力呢?一定有,我第一次追女人就追成了。我有没有做事情的能力呢?有,我第一次创业就是新东方,就做成了。所以当你的能力被自己否定掉的时候,你在这个世界是做不出事情来的。”“你不做,这个世界跟你无缘”,有些人遭遇一点儿挫折就放弃,得出一个消极的结论,开始事事否定自己。在做事之前就自己先否定“做不成”,那永远都不会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没有人会事事顺利,在前进的道路上也肯定会充满波折,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成功。所以在遭遇挫折时,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时,别急着悲观地看待人生。前几年流行一句话:生活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洗具(喜剧)”。人生有高峰自然有低谷,总会有波澜起伏,没有人会在低谷一蹶不振。

人生往后几十年,沧海都可能变成桑田,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当你真正去努力了,真正去做的时候,也许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真的就实现了。有时候,真正的困难不是外部,而是我们的“心魔”,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定下一个结论,就等于人生自我设限了。

古希腊有位雄辩家,小的时候声音微弱,口吃严重,而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雄辩家。别人都取笑他,可是他毫不在意。为了让声音变得洪亮有力,他站在海边大声练习;他跑步登山增强肺活量;他把小石子含在口里朗读,练习舌头的灵活性。他整整练习了30年,终于站在了辩论大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当时最有名的雄辩家之一。

如果这位雄辩家在意别人对他的嘲笑讽刺,而否定自己的潜能,悲观地看待自己的梦想,那么他就不会有日后的成功。

人生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学医的不一定非要当医生,学艺术的不一定非要做艺术家,遭遇失败不代表永远不会成功。人生本来就没有一个定论,任何的定论都是你自己走出来的,还没走就下了定论岂不是故步自封?

生活就像打扑克牌,有的人抓了一副好牌,有的人抓了一副烂牌,可是身在牌桌上,能投降认输吗?不妨耐心地把牌打下去,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下一张牌抓的是什么。所以,别着急下结论。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强者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无论是境遇的不堪,还是生活的艰难,都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不急着给人生下结论,是相信自己仍有改变人生的能力,这就是“人定胜天”。 谁也无权告诉你该怎么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这是但丁的《神曲》中最著名的一句话,而现在却往往成了“让别人说出我们该走的路”。

其实,人生是有千条、万条路的,我们却偏偏选择了最拥挤的这一条。我们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听从父母的安排,选择专业时听从父母的安排,毕业后决定在哪个城市生活时也听从父母的安排……感觉到自己活得很累,可是你知道为什么这么累吗?有些人可能会说:“大家不都这样活吗?”“不这样活还能哪样?”

你想过现在的生活,是你真正想过的生活吗?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的心底是否有着一幅美好的画面还等着去实现,而我们却甘愿与自己的梦想背道而驰,听从别人把我们的生活安排得面面俱到。

一天,爷爷带着孙子牵着驴去赶集。

爷爷看看年幼的孙子,就让孙子骑着驴,自己步行走路。走着走着就听见路上的人窃窃私语: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自己骑驴而让年迈的老人徒步呢?

爷孙俩听着路人的指点,感觉说得对,孙子就让爷爷骑着驴。这样走了一段路,又传来别人的指责声:这个老人怎么了,自己倒挺会享受,让这么小的孩子走路,真狠心呀!

爷孙俩觉得路人说得也有道理,可谁骑才对呢?想了想干脆谁也别骑,牵着驴继续往前走。这时又有人说话了:这爷俩有病,有驴不骑牵着走。

爷孙俩百思不得其解:骑着驴人们议论纷纷,牵着驴人们也议论纷纷,那该怎么办好呢?干脆抬着驴走吧!没走两步,路上的人大笑不止:这爷俩真是个神经病,有驴不骑抬着走。爷俩停在原地,一脸茫然……

听从别人安排下的生活,永远是为别人而活。我们在选定自己的生活时,总会遇到别人的质疑,或者我们决定要做些什么事情时,就会有人来指指点点,告诉我们应该“这样”“那样”,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你好”。无论对方是否好意,我们最应该考虑的是想不想做。

当年有无数人对伽利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是正确的,但是伽利略坚持自己,他拿着两个铁球站在了比萨斜塔上,推翻了这两千年的“真理”。如果伽利略稍被质疑就开始动摇,又怎么能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呢?

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中提到了关于主见的话题:许多同学有很强的“从众”心态,自己有想法不表达,时间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了。他们每次都会习惯性地先问别人:“你怎么想?”而从不会问问自己:“我怎么看?”

李开复表示:“每一件小事都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就算你不是很在乎。例如,自己决定在餐馆点什么菜,自己决定自己的衣着打扮,周末时自己决定要去哪里玩,等等。你应该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而不是‘别人怎样我就怎样’……让‘无所谓’这个词从你的字汇里消失。……当你认为必须说‘No’的时候,千万不要说‘Yes’。”

面对外人的指指点点,应当有勇气去反抗,那些老人所谓的“经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并不一定适用。所以与其逆来顺受听从安排,不如走自己的路。保罗·萨特曾经说:“人是人的未来。”也就是说,人的选择塑造了未来。谁也不能做我们人生的指挥者,连命运也不能。即使有时命运弄人,我们也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出应有的样子。

邰丽华,在两岁的时候因为高烧失去听力,没多久也无法说话了,年幼的她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直到上幼儿园玩辨别声音的游戏时,她才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父亲带着邰丽华四处求医问药无果,最后把她送到了聋哑人学校学习。

邰丽华一直坚持学习舞蹈,在15岁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演员。练舞的过程很艰辛,在练习《雀之灵》时,因为听不见音乐的节奏,邰丽华想把700多个节拍跟上,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记忆、重复练习。邰丽华和其他人成立了“花开社”,因为花开是没有声音的,但是很美丽。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邰丽华带领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了《千手观音》,一下子轰动全国。

邰丽华知道,人生的方向需要自己掌握,所以她以自己的方式,掌握了人生。要在这个世界坚持自己的生活,排除外人的干扰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有极强的自信,否则面对挫折后,旁人来几句冷嘲热讽就受不了了。

牛顿被称为“现代力学之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牛顿在年少时一度被认为是傻子。后来他致力于物理学研究,他身边的人都认为他在痴人说梦,就连他的父母也不例外。当无数鄙夷的话语向他涌来时,他选择了认可自己的道路,他知道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最后他成功了。

人的一生就如船只在大海上航行,船长就是我们自己。谁也无权告诉我们该怎么活,因为生活永远都是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每一种成功,都需要时间的沉淀

在张爱玲所著的《传奇》中有一句“出名要趁早”的话流传甚广,被很多人奉为经典,甚至引为座右铭。

于是,各大“童星经纪公司”纷纷表示:“要让孩子出名,一定要趁早。”甚至某些大型娱乐公司已经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童星”上了,各类综艺节目如今也爱让小朋友参加,而在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下,一些才五六岁的小朋友已经俨然派头十足的“大明星”了。但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说,过早成名带来的诱惑,更容易把他们引入歧途。

曾经入选“感动中国”人物的“汶川抗震小英雄”雷楚年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在汶川大地震爆发之后,作为灾民的他非常幸运,安然无恙。之后他成为全校第一批救援队员之一,而他当时才上初三。

然而,成名过早的他在6年后锒铛入狱。在地震过后,他被一家重点高中免试录取,却经常逃课打牌,月花销上万。因为当时“声名在外”,他经常吹嘘自己有“关系”,并且以帮人当空姐、进重点中学、买驾照等为名诈骗包括女友在内的21人共74万元,最终锒铛入狱。

名气、地位和金钱始终是欲望的帮凶,出名后对抗诱惑比出名前忍耐寂寞还要难数倍。而且,过早地成名,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也不利。急切成名,本身就是一种浮躁,而早到的名誉很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天分,实在是弊大于利。

不要急,安静地用自己的节奏行走,你会收获更丰厚的未来。金星曾经在《金星秀》这档节目中说,她不认可为了让孩子出名,就带着孩子赶各种场子,就只为让孩子露露脸的行为。她拿自己的孩子作为教材,认为只要孩子快乐就好,出名不出名什么的无所谓,有自己的节奏就好。

著名作家毕飞宇早在1994年创作了电影剧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该剧本被大导演张艺谋搬上了银幕,并先后获得了第49届戛纳电影节及美国金球奖最佳摄影、1995年全美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等,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但面对这个让他迅速蹿红的机会,他选择了沉默。他拒绝采访,也很少谈及《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部影片。最后他居然逃离观众视野,扎根农村了。

他在那个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村子里住了下来,当他看到一个孤独的老人因自己有五个儿子而幸福的时候,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望。两年后,他的《哺乳期的女人》问世了,很快便被《作家》杂志发表,也坚定了他内心的信念。

而那个时候,和他年龄相仿的余华、格非、苏童等作家都已成名,但他只想写自己内心的东西,他想写最疼痛的社会现实,写现代人的情感焦虑、生存疼痛。

他避开了浮躁的社会环境,没有功利心地写了十几年。最后,他凭借着《青衣》《平原》《相爱的日子》《家事》《玉米》《推拿》等小说,把国内的文学大奖几乎都拿遍了,鲁迅文学奖获了两次,2010年凭借《玉米》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他的小说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毕飞宇说:“植物的诞生并不是为了开花时的芬芳,而是成长,躯干和叶子的成长最为重要。”

事物的成长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而人生的成功也需要时间的积淀。成名从来不是偶然,在此之前,静静流淌的岁月中,只有脚踏实地、戒骄戒躁,一点点累积和沉淀自己的人,才能最终赢得幸运大奖。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干将、镆铘十年一炼,经过百年洗刷,位居名剑之列。但是,亦有好多宝剑出炉时光芒万丈,但是它们被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下,最后都黯然失色。真正的宝剑,应该在炉火中磨砺,在磨砺中蓄势成长。第二章岁月绝不会辜负你的每一分坚持 不是你不够牛,只因你太心急

减肥半个月,称一下体重,发现没什么变化,就不想再继续减了;

考雅思、托福,两次都没考过,就放弃再考了;

下班后写小说,写了半个月,就因为太累而不写了;

工作干了几个月,工资还没涨到满意的程度,就想跳槽了;

追女孩追了两个月,对方还没答应,就不想再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

环视四周,你会发现上述情况比比皆是。身边总会有人突然生出凌云壮志,立下决心要做一件事,比如发个朋友圈说要读书、跑步,连着发了一周相关动态,第二周就再也不发了,因为已经放弃了。

我们总是太心急,一件事,才刚刚开个头,因为看不到希望,就轻易放弃了。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原因不过是不愿意在一件事情上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心血。

因为坚持去做一件事的过程很漫长很痛苦。当你准备考研时,你坐在图书馆读书,想着朋友们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剧;你准备减肥时,路过飘着香味的小吃店,需要假装没看见;当你想赢得上司认可时,你就要牺牲业余时间,主动加班把工作做好……

多数时候,我们真正缺的不是激情、才华、努力,而是跟时间维度相关的坚持、耐心和沉着。

古代有一个年轻人想学习剑法,他找到当时一位最著名的老者拜师学艺。老者把一套剑法传授给他,告诉他要勤奋练习。

年轻人问道:“如果我按您的吩咐,需要多久才能练成功呢?”老者回答:“3年。”

年轻人有些着急,又问:“那如果我夜里也抽出几个时辰来练习多久才能成功呢?”老者回答:“10年。”

年轻人吃了一惊,继续问道:“如果我没日没夜地练习,连吃饭睡觉都想着练剑,需要多久?”

老者回答:“30年!”

我们就像这位学剑的少年,总希望自己前进得快些、更快些。殊不知,你越着急,离目标就越远,正像是南辕北辙,一味地求快反而是有害的,往往欲速则不达。

当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迟迟没有突破时,不要轻言放弃,很可能差一点点就成功了。懂得再坚持一下的人,往往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

英国有一个人中学毕业后,就开始了艰难的谋生和创作生涯,可是非常不幸,一直到30岁的时候还默默无闻,收到了将近百封的退稿信。可贵的是,这个人并没有气馁,他在图书馆驻扎下来,白天在图书馆进修,晚上继续创作,一直刻苦地努力着。

在1892年到1950年近60年间,他创作了52个剧本,开始逐渐被社会认可,他的戏也越来越受欢迎,媒体也开始不惜溢美之词赞美他。他凭借一部《人与超人》奠定了“西欧戏剧大师”的地位。他就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杰出的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

企业家冯仑说:“伟大是熬出来的。”他说,别人做5年的事情,他做10年;别人做10年的事情,他做20年。年轻人都希望速成,但是速成的根基永远都是不稳的,速成也很容易造成巨大的差错。

事实上,很多历史上的名人也用过速成的方法,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又转向了下苦功。比如说,宋朝的朱夫子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而到了中年之时,他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这才逐渐地把功夫放慢,一点一点地钻研。他特别喜欢一句话,并将之奉为座右铭—“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法国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曾说过:“告诉你使我达到目的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想要干一番大事业更是如此。”对于很多名家大师来说,他们与我们普通人的差距就在于坚持的距离。有超高天赋的人很多,能把一件简单的事坚持下来的人不多,所以才那么弥足珍贵。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只教给大家一件最简单也最容易做的事情,每个人都把胳膊尽力向前甩,然后向后甩,每个人每天做300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有什么难的。一周后,苏格拉底问:“每天甩300下,哪些人坚持了?”

有九成的人举起手来,一个月后,苏格拉底再问,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七成。等到一年后苏格拉底突然又问,只有一个学生举起手来,这个学生日后也成了大哲学家,他就是柏拉图。

一滴水的力量很小,但是许许多多的水滴不懈地冲击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再坚硬的石头也会被滴穿。同样的道理,如果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最终也会被锯断。我们总是低估了坚持的力量,日积月累的力量积蓄,一旦迸发出来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当我们的事业不能突破时,工作没有进展时,不要灰心丧气,扔掉急躁的心情,多一点耐心,或许就能够成功;

当你下一次追女孩的时候,告诉你一个秘诀—多追两个月,或许就会取得进展;

当你工作中迟迟得不到赏识时,你再多做两个月,这两个月发挥出全部的努力和才能,或许会有新的感受;

当你学习新知识迟迟没有进展时,再多学习两个月,或许就会有所领悟,能够继续学习下去了。

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够牛,而是你太过心急,还没做到一半就放弃了,自然是不会成功的了。 你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

盛大CEO陈天桥当年在复旦大学以超优异成绩毕业,结果在一家公司里做了10个月的资料放映员,每天就在“小黑屋”里播放资料。陈天桥说:“在我当时这样一个年纪,这样一个背景,我能耐得住10个月的寂寞,躲在一个小房间里放录像,我自己感觉这对后面的年轻人还是有所启示的。”

人生如树,先成长的不是树叶,而是树根,树根扎得越深,树就越繁茂。

但越来越多的人耐不住树根在黑暗中摸索成长,他们期望找到一份现成的安稳的工作,不要那么辛苦就能吃喝不愁。但马云曾告诫年轻人说:“从来没有一种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

有一句话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长时间沉浸在安逸中很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如果在最能吃苦的时光选择了逃避和安逸,那么待到韶华逝去,恐怕未来只剩下空悲切。俞敏洪说:“我们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有些人选择做一棵小草,可以吸收阳光雨露,但永远长不大;有些人选择做一棵树,像树一样成长,活着可以成为美丽的风景,死了还可以成为栋梁之材。”成为小草,借着雨后的一点儿湿润就能变绿,而成为大树,却要费尽心力往土里扎根,才能避免风一吹就倒。

有一则寓言说,从前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3年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被雕成佛像,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块石头却被刻成台阶,受到别人的践踏。这块被践踏的石头心里极不平衡,说道:“3年前,我们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产生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里特别痛苦。”

那是因为3年前被人践踏的石头害怕刀子割在身上的痛,告诉工匠只要把他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受人膜拜的石头那时憧憬着未来的模样,不在乎割在身上的痛,所以产生了今天的不同。

璞玉没有经过打磨之前只是一块石头;宝剑没有经过淬炼以前只是一块顽铁。没有经历过人生风雨的人,永远都只是生长在温室的花朵,虽然娇艳美丽,却经不起风霜。困难虽然是阻挡成功之路的绊脚石,但同时也是助推成功的踏板。经历过重重苦难考验的人,才能磨炼出顽强的意志,才能有勇气面对更大的困难,才能在成功之后,依然保持警惕,不至于让成功来得快,去得也快。

任何一个人的才华的培养都是需要时间的,资质出众者可能需要的时间短一些,资质普通的人就需要较长一点的时间。有时候成功考验的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耐力,你再有能力却坚持不下去,也是白搭。

很多人都看到比尔·盖茨的首富光芒,看到天才少年哈佛辍学创办微软的神话,但是看不到比尔·盖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

1974年,比尔·盖茨还在哈佛大学上二年级,此时的他就已经开始夜以继日研究电脑。比尔·盖茨的同学说,他常在清晨时发现盖茨在机房里熟睡。

微软成立之后,比尔·盖茨更是夜以继日地忙碌,谈生意、出差、工作、常常在深夜也不得休息,秘书常常会发现比尔·盖茨睡在地板上。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最大的消遣就是看一场电影,看完电影之后回去继续工作,不停地研发着。

等到Windows系统让比尔·盖茨有些名气之后,有记者去采访比尔·盖茨,他发现比尔·盖茨的住所没有电视,甚至连大衣柜都没有,记者说道:“很难想象那是年轻人的生活。”

一时的不如意犯不着气馁急躁,好好利用机会沉淀下来,一点点蓄积能量提高自己,正所谓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若是没有准备好,即使有机会,我们也难以抓住。如果加上运气的成分,即使被我们抓住了,必然也难以长久。

自己的能力才是决定性因素,当我们沉浸在大地里的时候,不要急于摆脱泥土,而要想办法让自己发光更亮,不断地打磨自己,耐心等待。时间是最公平的武器,只要我们愿意等,愿意去争取,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坚持一周不难,难的是把优秀养成习惯

很多人都告诉别人,自己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让别人刮目相看。然而,他们很多时候都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把优秀养成习惯。培根说过一句话:“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他说,他从六七岁的时候起就开始写日记,并且养成了好习惯,他把每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记下来。而等到9岁的时候,他们专门写了一本《外祖父的故事》,里面记录了他外祖父打仗时的非凡经历和有趣故事。他还有一个收集激励自己的名言警句的习惯,记了满满的一本子。后来他因为从小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有着丰富而深厚的积淀,他的文学作品广受欢迎,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很多成功人士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习惯。而好习惯,要从小事开始培养,从点滴培养。

曾经在巴黎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当记者问获奖者:“请问,你们在哪里学到了自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的回答很出乎所有人意料:“我自认为在幼儿园。”

别人惊讶,很难想到幼儿园能够学到什么东西。

老人解释:“我在幼儿园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其他的小朋友;如果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会拿;自己的东西要放得整齐;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很多学者都深以为然,认为在学校养成良好的习惯让自己终身受益。

习惯是通过过程养成的,而过程都有开头。只要是想好了准备做的事,就要果断地开头,不要拖,不要等。比如:我打算背单词了,好!开始背。我打算写日记了,好!开始写。一段时间以后,你觉得它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了,甚至没有什么觉得不觉得,到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去做了,好习惯就养成了。相反,坏事千万别开头。因为开了头就会对自己放纵了。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一书中,作者为大家总结了一个规律:一般养成读书、写日记、整理、记账这种行为习惯需要一个月,养成类似减肥、运动、增肌、戒烟这种身体习惯需要3个月,而养成逻辑思维、提高创意能力和正向思考这种思考习惯需要6个月。

作者还把习惯的培养分成了阶段,1到7天为反抗期,8到21天为不稳定期,22到30天为疲倦期。

在反抗期,失败率是最高的,无论你是想减肥,还是想学习,只要熬过了这一阶段后面就会轻松很多。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受不了诱惑,扛不住吃苦,心烦意乱地选择放弃。因为一旦打算培养新习惯,身体会开始产生反抗,试图不被新的行为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分钟热度”。

当我们坚持下来,并且长时间做这件事情后,又要提防倦怠期。倦怠期就是指我们对这件事感到厌倦,觉得既枯燥又无聊,想要找些新的花样。比如坚持跑步半个月,就不想再跑了,天冷更想赖被窝,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一些方法来刺激自己,今天完成了跑步任务后,可以吃一顿好的奖励自己,或者买一件新衣服。把每天的跑步计划都写在纸上,一天一天地完成,保持每天对跑步的高度关注,不让任何事情耽误。

时间久了,跑步就会开始形成习惯,我们的体内就会形成生物钟,到了早起跑步的时间就会醒来,无论外面多冷,自然而然地就会跑出去,否则就会觉得少做了些什么,这时候就已经是把坚持变成习惯了。

每一天的坚持都是一次水滴落在石头上,最初的一段时间里看不出任何效果,但是日久天长后,真正的效益就会显现出来。当再回顾自身的变化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已经如同脱胎换骨一般。 懂得坚持,更要懂得如何坚持

一个很要好的朋友问我:我觉得我已经很努力了,但为什么总是坚持不下去?

我们总是很羡慕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毅力,但对自己又下不了那么大的狠心,坚持难道真的要付出这种“血”的代价吗?

其实,坚持和毅力无关,你有时候觉得坚持不下去,并不是你的毅力不够,而是你没找对方法。比如说,一个人决定坚持跑步,最开始很新鲜,每天都很有热情地跑了下来,可是渐渐地发现跑步很累,又浪费时间,就开始动摇了,心想今天不跑了,明天再跑也一样。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强迫自己去跑步,调动起自己全部的毅力,那势必很痛苦,反而会使自己对跑步反感就索性不跑了。其实如果想通了跑步的意义是为了强身健体,每一次跑步都找到跑步带给自己身体的正面反馈,收获进步和变化,就很容易去坚持,不用再做强烈的思想斗争。

比如,每次跑步后洗一次热水澡,浑身舒服,又食欲大振,吃饭的时候也觉得格外香,这就是一种收获。再比如,每次跑步都去跑不固定的路线,所以每一次都能看见新的风景,这也是收获。当你每一次都能够找到跑步的收获,心里就会认同跑步这件事,自然而然地就能够战胜拖延和懒惰了。

与跑步类似,如果你想去减肥,又担心无法坚持下去,那么就多称一称体重,每一次看到体重下降的数字,就会激发你继续坚持的动力。你也可以想象到瘦下来后会变得更好看,会更容易找到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只有内心对这些东西足够渴望,坚持就不是一件难事。

在坚持做事之前,先找到坚持的意义,并持续给自己成就感,可以很好地避免自己半途而废。你也可以把目标分割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当你每完成一个小目标时,就会收获成就感。将大目标细化成很多个短期的小目标后,你就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而且每一次实现一个小目标后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快感,这样就会有持久的激情面对下一个小目标。

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他笑着说:“凭智慧战胜对手。”众人疑惑,他也不多做解释。两年后山田本一又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夺得了世界冠军,记者问他,他还是那句话。

10年之后,山田本一在写自传时,揭开了这个秘密。原来,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把比赛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一直到赛程终点。比赛开始后,他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冲向第一个目标,到达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就这样,40多千米的赛程,就被他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这就是山田本一成功的秘诀,马拉松42千米是非常遥远的距离,他之所以能跑完全程,就是他把这么远的距离化解成几百米一个,他每次就当自己在跑几百米,成功后继续跑又一个几百米,所以就能坚持下来。

假若我们通过毅力去强迫自己做一件事情,往往会半途而废,因为自己真的不会愿意做。因此,我们一开始就要倾注一定的力量,让这种持续性固定下来。这种力量就是对这件事的兴趣,用动力推动坚持,而不是用毅力咬牙坚持。对于很多需要长久坚持的事情都需要恰当的方法,懂得在坚持过程中弱化坚持的痛苦,才能保持坚持的态度。

当我们懂得做事需要找到不同阶段的成就感,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获得坚持下去的动力,到那时,坚持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自律是坚持的秘密

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主动地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塞缪尔·斯迈尔斯曾在《品格的力量》中说:“自律是一切美德的基石,如果一个人任由冲动和激情支配,那么,从那一刻起,他就完全放弃了他的道德自由,他就会随波逐流,成为追赶时代潮流的强烈欲望的奴隶。”

以最简单的刷牙洗脸来说,这是每天必须做的事,但是有一天你回到家筋疲力尽,如果你倒床就睡,是在放纵自己的行为;如果你克服身体上的疲惫,坚持进行洗漱,这是你自律的表现。

在每天并不繁重的工作之中,我们都可能开始尝试偷一点懒,尝试一些放纵,比如熬夜看电视剧。逐渐的“放松”会让我们的意志力越来越薄弱,开始向困难低头。诚然,坚持自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正因如此才显得自律的重要。一个人若连每天按时早起都做不到,又谈何坚持?

在现代社会,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一般都具有极强的自律能力。因为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等不可能是无限的,想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怎样对这些资源进行严格管理和合理分配,如此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自律是对自己身体的严格要求,更是对精神的约束,自律的人懂得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能够调动强大的意志力杜绝自己产生惰性的思想。

李开复刚到美国留学时,英文不好,学校的老师对他很是照顾,允许李开复把试卷带回家,并告诉他:“题目里有不认识的单词你就查字典吧,实在不会了,也可以翻看后面的答案。”

李开复每次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遇到题目里不认识的单词他就查字典,但是从来没有去翻书找过答案。假如李开复为了取得好成绩而翻书查找答案,相信没有人会知道,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自己一定要保持严格的自律。

自律像一块肌肉,你训练它的时间越多,你就越强壮;你训练它的时间越少,你就越虚弱。美国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在青年时代就为自己制定了十几条规则,包括食不过饱、饮酒不醉、沉默寡言、生活简朴等内容。富兰克林一直严格遵守这些规则,因此他十几年的行为里几乎没有让人指出错误的地方。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毫无节制的活动,无论属于什么性质,到头来都将一败涂地。”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拖延症晚期”,这种调侃其实隐藏着很大的问题,如果你真的是“拖延症晚期”,那么不要觉得很好玩,因为你真的已经到了自律性极差的地步。自律性差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导致我们每天都把事情拖后,早应该做完的事情一直没有做完。

一般情况下,自律和意志是紧密相连的,意志薄弱者,自律能力较差;意志顽强者,自律能力较强。保持对每件事的自律,是在训练自己的意志力,让自己养成“该做的事情必须做完”的习惯,这样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才能够保持最大程度的坚持,不让自己的计划被外界所打断。《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作者推荐的方法是:在懒惰时对自己说,现在是你的大脑想这样做,并不是你想要这样做,不要让它得逞。懒惰会让你失去更多,越想要自由自在就越应该保持自律,良好的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