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艺术.第6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07:03:52

点击下载

作者:李晓华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播音主持艺术.第6辑

播音主持艺术.第6辑试读:

庆祝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

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刘继南在庆祝大会上的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的大喜日子,我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向这一盛会表示最热切的祝贺!国家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务院新闻办有关领导、广播电视一线的同仁和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百忙中莅临我校,与我们共同庆祝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我们倍感亲切,倍受鼓舞。在此,我代表北京广播学院全体师生,对各位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建设发展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媒体,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播音主持这个特殊的岗位日显其重要性:播音员和主持人担负着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重任,他们以饱满的热情、优美的语言,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表达人民群众的意愿,为党、政府和人民群众架起了一座座畅通无阻的桥梁。在国际传播中,播音员和主持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名片,他们以焕发的精神、自信的声音,把经济腾飞、中国国力不断提升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自信心传布世界各地。正因为如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及其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北京广播学院是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创办的,50年代中期,学校成立伊始,就把播音员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当时,一批刚从战争第一线回来的人民广播事业的开拓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播音高等教育事业,并于1963年在国内首先创办了中文播音专业。

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播音学学科架构,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健全了博士、硕士、学士以及继续教育等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四十年来共培养各级专门人才3500多人,培训在职人员26000多人次,他们活跃在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第一线,成为一支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队伍,深受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已成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办学层次齐全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基地,被誉为优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成长的摇篮!与此同时,张颂教授等一批优秀专业教师先后应邀到美国之音、澳大利亚ABC、前苏联广播委员会、韩国KBS、日本NHK、朝日电视、新加坡广播公司、马来西亚广播电视机构等十几个广播、电视机构直接指导他们的华语播音艺术,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在世界华语播音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国家经济建设和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所创造的良好环境,离不开全国广播电视系统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兄弟院校和兄弟专业的鼎力相助,更离不开老一辈广播电视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宝贵经验和一代代优秀专业教师的辛勤耕耘。此时此刻,我不由地想起了为人民广播播音事业和播音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的齐越教授。齐越教授一整套播音创作思想奠定了中国播音学理论的基石,他的播音教育教学思想对播音专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在庆祝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四十周年的喜庆时刻,我们要缅怀齐越先生,把老一辈开创的播音教育事业推向新的辉煌。

各位朋友,老师们、同学们,经济活动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数字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潮流,在这样的形势下,播音与主持艺术如何在专业建设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出更多的成绩呢?作为一名从事传媒教育近四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在这里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继续保持播音主持艺术精英教育的水准。在扩大人才培养规模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培养具有党性原则、导向意识、技能多样、业务丰富、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引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方向。

第二,要充分认识播音主持艺术是综合艺术的学科内涵。播音主持艺术不只是语言表达的艺术,还是融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哲学、美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北京广播学院是一所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一直坚持“以特色带综合,以综合强特色”的办学理念,不断丰富播音主持艺术的学科内涵。

第三,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应当有“全球意识、世界眼光、国际水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与世界的沟通越来越广泛,世界华语播音也得以迅速发展,我们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要为世界华语播音事业服务,为国际华语广播电视做贡献。

第四,要进一步密切与广播电视事业的鱼水相依的关系。广播电视事业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生命源泉,只有深入了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科研计划,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全球媒体竞争需要的优秀播音主持人才。

第五,要密切与兄弟院校的沟通合作。只有全国各兄弟院校共同努力构筑沟通平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次,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参加本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恳切希望大家通过多方面的探讨与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创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更美好的明天。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在北京广播学院生活愉快、身体健康!预祝庆祝活动、研讨活动圆满成功!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李晓华在庆祝大会上的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朋友们:

今天北京广播学院高朋满座、群星荟萃,隆重庆祝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在这喜庆的时刻,请允许我代表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全体师生员工,向百忙之中光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向从祖国各地应邀赶来的各位嘉宾、校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热烈的欢迎!

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奋斗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事业迅猛发展,急需播音人才。1959年开始,北京广播学院连续举办了两期播音员培训班。1963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设置中文播音专业。改革开放以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与时俱进,1980年成立播音系;1981年播音专业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招收硕士研究生。为适应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1996年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成立;1999年开始招收播音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2000年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40年的建设与发展,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可谓筚路蓝缕。从创业时期的四位老师、30多名学生,到现在50多人的师资队伍、近八百名在校学生;从起步时白手起家编写油印讲义,到今天多层次、系统齐全的专业教材;从当年简陋笨重的录音机,到如今先进的数字化教学设备……,40年沧桑巨变,艰苦的奋斗、不懈的努力,终于筑起了专业教育的大厦,收获了教学科研的累累硕果。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格局,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我们创立的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我们培养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已经成千上万,他们遍布在祖国各地,工作在许多国家的华语媒体,不少人已经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广播电视明星。“饮水要思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与重视,一直得到教育部、广电总局领导的支持与指导,也一直得到中央和各省市电台、电视台以及各兄弟高校、兄弟院系的鼎力相助。在喜庆播音与主持专业创建40年之际,我们对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各界领导、各界人士、众多校友和同仁,由衷地表示深深的谢意!

回顾40年的创业历程,我们更忘不了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前辈、老教师们,本次庆祝活动中,我们将为已故播音艺术家、播音教育家齐越教授敬立铜像,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和继承发扬齐越精神的坚定决心;我们还将为张颂教授等一批老教师颁发荣誉奖,表达我们对老一代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的开拓者们的崇高的敬意!

回顾创业历程是为了创造美好未来。我们要以庆祝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继往开来,深化教育改革,按照“德才兼备、一专多能、创新务实、开放自强”的专业教育理念,建设一支学科能通、学养深厚、胸襟开阔、视野宽广、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师资队伍;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大批适应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全球媒体竞争需要的高层次、高质量、多规格、多风格、语言功力扎实、能够引领播音主持艺术方向的一流人才,打造中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优质品牌。我们一定要把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建设成为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中国播音学理论创新和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为世界华语广播电视事业、为我国播音主持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办公厅主任朱虹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非常高兴参加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四十周年庆祝大会。首先我传达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管委会主任徐光春同志批示。2003年12月11日,北京广播学院专门给国家广电总局发了一个文,关于邀请徐光春同志出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四十周年庆祝活动的请示,徐光春同志做了一个批示,“16日,我随长春同志在外地,无法参加这个会,我向这一庆祝活动表示祝贺!向广院为我国培养大批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表示衷心感谢!请办公厅转达我对各位的感谢!”

今天受徐部长委托,我代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和徐光春同志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为四十年来在广播电视专业教育领域辛勤耕耘,教育和培养了大批播音主持优秀人才的北京广播学院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播音主持工作是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在广播电视传播中责任重大,他们既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者,也是国家形象、舆论导向和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处于传播过程中“咽喉要道”的位置。特殊岗位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良好的新闻素质、深厚的文化功底、扎实的语言功力,成为一专多能的传播人才。他们的重要责任就是要把节目内容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给广大听众、观众,没有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就无法走向社会。可以说播音员、主持人是我国广播电视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主持人和播音员是我们一个电台、电视台的名片。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多次到全国电台、电视台考察工作,感觉到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专业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瓶颈。目前,全国数万名播音员、主持人当中,受过播音主持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数比例不大,硕士生人数更是稀少,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广播电视传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广播电视传播的水平,要培养高素质的播音员、主持人队伍,重视队伍建设离不开像北京广播学院这样学校方面的专业教育。

四十年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为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广播学院就举办播音训练班,从青年学生当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培训,四十年来,共培养各层次毕业生3500多名,培训在职学员两万多人次,现在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活跃在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岗位上,成为播音主持岗位上的中坚力量,许多人还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明星人物,可以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0年,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北京广播学院正式划归国家教育部管辖,当时党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指出:我赞成北京广播学院由教育部和广电总局共建。“十五”期间“211”二期工程建设仍然沿用“九五”的办法,由广电总局继续投入,把这个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重点高校办得更好。长期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广播学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特别是需要大批德才兼备、声形具佳的播音主持专门人才,北京广播学院是培养相关人才的基地,我们广电总局一定要对北京广播学院的建设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增大投入。

随着新闻机构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对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希望北京广播学院能够继续加强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投入,继续加强与广播电视一线的密切联系,学生毕业不仅要到中央电台电视台、北京和上海电台电视台工作,也希望到全国其他城市、基层的电台电视台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为全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凤泰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朋友们: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参加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庆典,感到十分高兴,在此我代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向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示热烈的祝贺!

40年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教学科研中取得很大成绩,现在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颇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专业教育格局和特色鲜明的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40年来,北京广播学院共培养了3500多名播音主持专业优秀人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活跃在我国广播电视第一线和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岗位上,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能够有今天的大发展是来之不易的,它凝聚着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工作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几代人的心血。现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一百多所院校办有此类专业,其中六十多所院校已有本科教育,每年的招生规模达到八千人左右。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兴旺发达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不具备起码办学条件的学校也在争相开办播音主持专业,使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质量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一个专业的发展是有内在规律的,在专业师资队伍、教材教法、教学场地和设备等方面也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像播音与主持艺术这种特殊专业更是如此。我认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是要发展,但是,更要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有序的、良性的发展。

这次北京广播学院在庆祝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之际召开全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邀集全国高校的同行、专家深入讨论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筹备成立全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研究会,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我们表示大力的支持。希望研讨会能够就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展开认真的、富有成效的研讨和交流。北京广播学院是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龙头老大,在本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方面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希望你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认真总结经验,并及时地把这些经验介绍给兄弟院校,同时也要广泛地吸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大家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推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相信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明天将更加美好!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再创辉煌!

教育部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教育部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兄弟院校向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40年来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领域取得的突出的成绩,祝贺你们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同时也要衷心祝贺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隆重召开,对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正如前面几位领导讲话中所指出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岗位,它肩负着传达党和政府的政令、方针、政策,向社会、大众提供信息和文化娱乐的职责,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是社会公众形象,他们素质的高低、工作的好坏,其影响绝不是一个小的问题,因此,同样作为艺术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只有在德与才两个方面都非常过硬才能胜任工作的要求,这恐怕是其他艺术类专业所不能比拟的。

北京广播学院于1963年在全国首创了播音专业,经过4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在专业理论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法、办学条件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你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应该很好的总结和推广。为了使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教育部高教司于去年成立了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作为这个指导委员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会员单位,已经开始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的召开就是一个具体体现和证明。在这次会议上还将讨论筹备成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研究会,这是有深远意义的,它必将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我们一定对这项工作给予积极支持。

最后祝贺大会圆满成功,谢谢!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77级校友汪良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师长、各位同学:

首先我代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更愿意代表到场和没到场的离校的毕业生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

关于播音主持专业的丰功伟绩,刚才各位领导都已经讲了,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但我还要表达下面几个意思:

第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40年由小到大,规模不断发展,教学的体系不断完备,我们这些毕业生离校以后依然关注,为她的每一步成长,感到非常的高兴。于是想起培养我们的老师和老师们所付出的心血,因此我建议,向40年来培育了众多学生、培育了众多人才的各位在场和没有在场的师长鼓掌致谢!

第二,我觉得在场的各位同学都生逢其时、学逢其势。大家知道,我们这个行业目前正进行着重要的改革。有人说,入世以后我们这个行业的成本将会提高,开始我还不太理解,后来就发现了,人才的成本是很大的。比如说主持人,在外地,一个台从另一个台花几十万把主持人挖走。北京也如此,也有外边的台和我们的主持人谈,你一个月多少钱?我再给你加一倍行吗?挖我们的人才。所以我觉得大家都赶上好时候了,第一线需要人才,人才是有价值的。如果说过去对人才价值的认识好像还不那么明显,我想将来会越来越明显。

再有一个意思,是和在座的同学共勉,我们是有传统的,我们有很早的革命传统,这个在我20多年前入学的时候就接受这种教育,那么我想我们要以齐越先生为榜样,忠诚我们党的广播电视事业;我们还要发扬张颂先生的治学敬业精神,这是我们这个行业所公认的。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广播电视这个行业当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愧母校对我们的教诲。

辽宁省广播电视局局长、中国记协副主席李厚朴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喜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办40周年的庆典活动在这里举行,出席这次活动非常高兴!首先我代表辽宁省广播电视局,代表辽宁广播电视系统三万名同志对北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们表示诚挚的敬意!

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40年来为全国广电系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的广电系统中,播音与主持队伍的优秀人才绝大多数都是北广培养出来的,这充分说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40年来是成就辉煌、功德无量的。

当今我国的广电事业正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为了更好地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广电系统急需一批优秀人才充实和壮大队伍,衷心希望北京广播学院在广电系统的改革发展中能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辽宁是我们国家最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历史上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最近党中央做出重大的战略部署,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是党中央20年来继开发深圳、珠海地区、发展上海浦东、开发大西北之后落实的第四个重大战略部署,辽宁人在党中央领导下正在千方百计地谋求发展,如饥似渴地抢抓机遇,正在积极实施人才兴省的战略,衷心希望北广为辽宁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和其他方面的人才。

我相信辽宁一定会在与北广长期友好合作的基础上,互相支持,更好合作。最后衷心地希望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越办越好,真正办成我国播音员和主持人的美好摇篮。

国家广电总局专家组成员、著名播音艺术家铁城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一个老播音员,张颂老师说过要无稿播音,今天我就无稿播一下。

我这个年纪的人在我们整个播音事业的发展中处在中间的位置,所以我比较了解播音界的老一辈和我的老师们,了解他们在这个事业上是怎么奋斗的。同志们,我们专业创建40周年了,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在此之前也有一个过程。1940年的12月,中国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诞生,电台诞生的同时有了播音员,但那时候仅仅只有两个人。这两个人,他们的声音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进到北京。之后,党非常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人数不断增加。就中央台来说,1952年进了一批人;1956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办培训班,又进了一批;1957年继续办培训班,一直到1958年和我们这一批1960年。党还非常重视这支队伍的选拔,周恩来总理曾经根据梅益同志的报告批示:在北京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若干名德才兼备者充实广播第一线。

于是我们这个班36个人经过广播学院选拔、培训,然后战斗在全国各个省市,到了西藏、到了云南、到了贵州、到了四川、到了内蒙等台。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的前辈们倾注了自己非常大的心血,逐渐形成了教材,与此同时,我们的校、系成立了。这个学科的建设对我们整体队伍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且不说学校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广播电视第一线,在学科建立以后,1984年国务院在论述、论证播音专业的时候,它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国24个专业系列里面,我们是国务院批准的第17个,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个是有我们的院校、有我们的学科,另一个是有我们学科带头人和我们事业的领军人物,像齐越、夏青、林田等等。从延安一个小小电台的两个人发展到现在四万多相关人才,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的成就,推动了整个事业的发展,倾注着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也倾注着我们的前辈们的心血。我们的事业发展了,但是我们的前辈们老了,齐越老师离我们走了,夏青老师在病榻上。在这里我提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衷心感谢关心和支持播音事业的人们,衷心感谢开拓播音事业的前辈们,衷心感谢为我们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学院老师们和张颂教授!

现在弦们有了自己的院校、学科,我们在全国形成了这么一支壮丽的队伍,但是事业要求我们继续前进,学科建设还需要不断创新,实践还需要不断创新,实践和教学要紧密结合、与时俱进。那时候,同志们,我们的声音在祖国的大地上会越来越响亮,越来越美丽。

我的播音完了,谢谢大家!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杨正泉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校友们:

我非常高兴地出席今天的庆祝大会,首先向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

这四十年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当中走过了,因此感到更加的亲切。我是广播学院的学生,1960年进入新闻系学习,1964年毕业,今天在座的有我在校时的学院领导、老师,还有我的班主任。在我们刚刚入学的时候,我们新闻系有四个班,每个班五十多个人,一年以后有一部分人服从需要调去专门学播音,他们很快走向广播电视播音岗位。所以说,我们的播音专业是由最初的应急的播音培训进入到有计划、成规模的培训,播音专业教学已发展到今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一切的发展我们可以感受到,都是密切伴随着我们时代的步伐,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走过来的。

四十年,由初创时期进入到了有规模、有质量、有经验的成熟期。我们从这一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听到我们国家前进的脚步声,可以听到广播电视前进的脚步声,也可以听到我们广播学院前进的脚步声。这个声音是急促的,是非常有力的。比方说节目主持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对内广播当中要不要设节目主持人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1980年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时候,专门去考察美国的广播,其中有一项就是考察美国的节目主持人问题,那时候才感受到节目主持人对于广播电视是多么的重要。在美国一个洲的电台,有一个专题性的节目叫做《家庭伴侣》,主持人将近60岁了,他是一个文学家,后来又搞过电影,我们去的时候正在播出一个节目,在两个小时当中介绍美国婚姻生活的演变和婚姻的形形色色。节目播出的时候,轰动美国,很多人都要赶回家听广播。这个主持人具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很丰富的知识、很强的表达能力,他的语言相当幽默有趣。主持当中有一个插曲,他说有一对老夫妇到我这来要求离婚,男的90多岁了,女的80多岁了,他就问这对夫妇说:“你们为什么要离婚?”老夫妇回答:“我们的性格不和。”“性格不和为什么今天才离婚?”“我们的孩子反对。”主持人又问:“那么,今天你们的孩子不反对了吗?”回答:“我们孩子都死了。”主持人穿插了很多幽默。我们曾经设想、研究过,能不能请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来主持节目,后来还是否定了,因为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知识根底。那时候对于主持人还是一个刚刚开始研究的领域,但是现在已经是遍地开花了。

广播学院为我们广播电视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培养做出了有目共睹的重大贡献,也形成了我国教育界公认的重点和最具有特色的专业,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播音工作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播音员是时代的号角,客观与主观的要求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性质,必须忠实的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人民的心声。人民广播63年的优良传统是有力的见证,老一代播音工作者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今年是我国著名的播音艺术家、播音教育家齐越先生逝世10周年,以他为代表的坚定鲜明的立场、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至今已成为业界宝贵的财富而延续和发扬。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我国的新闻宣传正在深化改革,近年来,一系列的新气象为民众和新闻界所称道。

首先,有人称2003年是中国新闻宣传的改革年。中央政治局几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新闻改革,要求新闻宣传更紧密地、更好地为十六大制定的总体发展战略服务,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二是突出以民为本的思想。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生活疾苦,比如与非典、艾滋病人面对面,对受灾和事故伤亡人员的关心和慰问,最近对农民工工资的落实等等。

三是强调“三贴近”,突出报道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和创造,报道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反映他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增加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四是由务虚走向更多务实,比如去年党的十六大的报道、今年两会的报道。

五是大大增加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公开性和透明度,比如2003年非典疫情的报道和伊拉克战争的直播和报道,对事故灾害和反腐败的报道等等,做出了很快的改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有力地推动和改进工作,比如孙志刚案件的处理等等。

这一切似乎与我们今天会议主题稍微远了一点,我是想说明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今后宣传报道的一种发展趋势,也就是更为务实、更为公开、更为透明,这是今后新闻报道发展中不可阻挡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我们未来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培养,对把握发展趋势、超前思考、长远思考是有利的。根据以上的考虑,我认为为了适应今后的发展,播音员和主持人培养在保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更要注意提高质量,在普及的基础上要加强重点培养,在突出特长的情况下提高以政治为先导的综合素质。

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我们感到对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在这几个方面的要求更为迫切。

第一,要培养有影响、有权威的著名播音员。实践已经证明,无论主持这种形式如何普及,播音是不可代替的,重要新闻仍需要播报,一般新闻尽管可以改进播报的形式,但播音员仍然不同于主持人。

第二,要培养有影响、有权威的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这些主持人不仅具备播音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其影响力和生命力更植根于深厚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知识。避免主持人靠漂亮、靠吃青春饭等浮躁的思想情绪。

第三,培养有影响、有权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现在各种访谈节目逐步增多,尤其时事访谈,包括国际时事访谈、国内时事访谈,政治、文化、经济访谈等等,都非常受欢迎,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的一个重要特色。访谈节目主持人不仅显得数量不足,有时候仓促上阵也显得功底不足,离现实的要求相距甚远,缺乏见地,抓不住要害,没有深度也就没有风度。主持人无论有多大的影响,也可能有江郎才尽的时候,从长远发展来讲,要靠经验积累和知识积累使他们逐步成为资深的主持人。

四是培养能胜任采编、制作的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这些人才的要求很高,不是光靠播音与主持艺术一个专业能够完成的,也不是靠在学校能够完全做到的,但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有一个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祝我们的播音和主持艺术专业继往开来、取得更大的成就,祝老师们、校友们新年愉快!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播音系主任付程在齐越铜像揭幕仪式上的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我们刚刚以十分喜悦的心情庆祝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现在,我们又怀着激动的心情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纪念著名播音艺术家、播音教育家齐越先生逝世10周年,并为齐越先生的纪念铜像举行揭幕典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全体师生向前来参加揭幕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深深的谢意!

齐越是人民广播著名的播音艺术家,是中国第一位播音学教授和第一位播音学硕士生导师,他是人民播音事业和播音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我们为齐越老师塑像立碑,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播音工作者和播音教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齐越精神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的发扬光大。

今年是齐越先生逝世10周年,在学校领导的关怀重视和支持下,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于去年底就开始了齐越先生雕像的准备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铜像和纪念碑制作的全部工作。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学校郑和平书记、刘继南院长、苏志武副院长曾多次听取汇报并指示,要我们积极做好这项工作。任金洲、冯克庄副院长多次亲自踏看选址,并亲临制作现场,提出建议,指导铜像的制作。雕塑大师刘焕章教授亲自为齐越老师塑像,其间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历时半年之久。著名书法家陈汉彬先生亲自书写了碑文。刘佃龙师父、周尚年师父为纪念碑的制作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努力。黄世雄、倪萍女士和无锡广电集团为铜像提供了资金支持。刘燕民先生、刘建波先生、刘雨石先生、刘振先生也为铜像和纪念碑的制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张颂老师、铁城先生、方明先生、敬一丹女士以及齐越先生夫人杨沙林女士和女儿齐红、女婿任振强等也都为铜像制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还有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一些熟悉齐越先生的老师们都对铜像的制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在大家的积极努力和帮助下,才使得齐越先生的纪念铜像得以顺利的制作完成。在此,我们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全体师生向对齐越先生铜像给予了支持和帮助的所有领导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看着齐越老师的铜像,好像齐越老师又回到我们中间。齐老师的铜像,就像一面镜子,永远督促着我们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培养优秀播音主持人才的神圣工作;永远督促我们的学生不断刻苦学习,努力完善自身,争取成为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优秀播音主持人才!

齐越老师,您在慈祥地看着我们,您在殷切地期待着我们,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把您和老一辈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辉煌。

齐越老师永远在我们的行列中!

愿齐越精神永放光芒!

谢谢大家!

齐越播音艺术与教学思想研究

齐越精神的永恒价值

张颂

齐越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我们缅怀他光明磊落的一生和一代宗师业绩的时候,我想只有高举齐越精神大旗,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刻、丰富的内涵,才能从历史的高度、时代的视域、哲理的深度和艺术的品格上给予准确的定位。

继承和发扬齐越精神

齐越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齐越老师那深厚炽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怀;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与追求;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的工作态度;激情澎湃、勇往直前的果敢作风;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使命感;“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的生命价值……在他工作、学习、生活中都得到鲜明的显现。齐越精神是时代精神在广播电视领域播音主持艺术中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时代精神源出于延安精神。1959年9月,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叮嘱:“广播大楼建成了,比起延安窑洞来好多了,你们一定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齐越老师说:延安精神就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概括地说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并且,他把“一定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作为有生之年的座右铭。齐越老师自己始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严于律己,并且对年轻人关怀备至、精心培育、倾情鼓励、多方启发。既对他们寄予殷殷厚望又给他们许多告诫和引领。齐越老师说:“发扬延安精神,献身四化。勤学苦练,成为名家。锐意进取,善于创新,声情并茂,这就是我对青年播音员的希望和祝福。”这句话今天听来仍然具有当代的社会价值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齐越精神更是深刻的哲理和生命的智慧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教育与艺术审美方面崇高品格的形象体现。齐越老师的一生,在战火纷飞、激情洋溢的年代接受革命洗礼;在当家作主、豪情满怀的年代吸取国外经验、发出时代强音;然后在经济困难、发愤图强的年代走向艺术峰巅、构筑理论基石;又在十年浩劫、九死一生年代锤炼耿耿忠心;接着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年代高唱着真理颂歌。当他走上播音教育岗位的时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名副其实成为第一位播音学教授,光彩照人,树立了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的一代宗师风范。即使到了病魔缠身、生命垂危的时候,齐越老师念念不忘的还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实现了他“一息尚存,事业为重”的生命价值。他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上,在新闻观、传播观、教育观上都充分展现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同学习和实践齐越精神是内在地统一在一起的,是同事业的蓬勃兴旺、人的全面发展、艺术的气韵生动、教学的深化改革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路正长,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需要我们自律、自觉、群策群力、放眼全球、独树一帜。

齐越精神,熠熠生辉的旗帜

齐越老师以毕生的心血凝聚成的“齐越精神”,在人民广播电视的历史上高扬起一面熠熠生辉的旗帜。它昭示我们,播音创作要动真情,要动真格的,达到稿件内容、形式和尽可能贴切的语言技巧的和谐统一,理解感受和准确表达的和谐统一。播音教学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讲授同示范相结合,一专多能。“喜看后浪推前浪,更喜学生胜老师”,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这是怎样的一种气度。齐越老师在播音艺术和教学思想方面留给我们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教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确实,齐越老师在播音实践中大量的是广播中的有稿播音,他说:“是的,我读的是别人写的稿子,我为此感到自豪。是的我是个传声筒,做这样的传声筒我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正因为如此,齐越老师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视广播、轻视有稿播音呢?

但是,齐越老师也写过广播稿件,也指导过无稿播音和主持人节目,而且提出过精辟的意见。并不像有些人所贬斥的“齐越既没有主持过广播节目,也没有主持过电视节目,所以不能代表节目主持人。”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毫无根据的,是坐井观天的一孔之见。齐越老师能够达到播音艺术的高峰,并能够见微知著地指导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以他的资格、威望就完全可以代表我们整个播音主持队伍,就完全可以代表整个的播音主持艺术事业及其发展方向,称他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领域开一代先风是毫不为过的。

确实,齐越老师从1975年调到北京广播学院,时间并不长,但是以他数十年丰富经验和理论建树进行播音教学是游刃有余、胜任愉快的。他不但为本科生讲授理论课、实践课,而且率先建立了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他成功地带出的几届硕士生已经成为著名的主持人或播音学学术带头人。他的教学思想是新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精髓融合,是播音专业高等学历教育多层次、高质量培养人才的合理内核。他于1963年在上海台播音组座谈会上讲话以及他的大量著述是中国播音学理论的奠基篇章,也是播音主持艺术系列教材的开山之作。我们现在的研究成果都离不开他的启发和引领,称他是“播音主持艺术的一代宗师”,他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的新闻队伍有范长江作为记者的代表人物,有邹韬奋作为编辑的代表人物,就是缺少播音主持艺术的代表人物。范长江和邹韬奋并没有广播电视的采编经历,现在熟悉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可是他们能够代表所有新闻媒体,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记者、编辑,为什么齐越就不能成为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代表人物呢?否定齐越的代表资格,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这难道不是明摆着的吗?为此我们强烈呼吁,我们迫切期待设立评选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政府奖“齐越奖”。

让我们高举齐越精神的大旗在播音主持艺术实践理论和教学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为维护国家利益、展现民族形象、捍卫文化安全、树立语言典范奉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怀念齐越

方明

今天我们庆祝播音专业创建40周年,同时又是我们党的播音事业的奠基者齐越老师铜像落成揭幕的日子。在这里缅怀齐越老师为中国播音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其意义是重大的、深远的。

齐越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当中,每次开会怀念齐越老师,我都没有发言,因为一想起他在我身上所花费的心血我就百感交集。也许是播音员职业特点的原因很容易动感情,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以我的水平很难把齐越老师的方方面面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概括。

齐越老师的一生,他所崇尚的、他所实践的,我给他概括为一个字——真。他的成就,我认为也得益于他的“真”。他是真真切切地热爱我们的党,真真切切地热爱我们的民族,真真切切地热爱我们的人民,特别是我们的工农大众。他也是真真切切地热爱我们这些后来人。当然,他这一生所经受过的坎坷,我认为也在于他的一种“真”字。对这一点我不展开讲。

以我自己成长的经历来看,是许多老师辛辛苦苦、一字一句地带出来的,齐越、夏青、潘捷、林田、费寄平、林如、葛兰、王欢、陆茜、马尔芳等等很多人都做过我的老师,但是齐越老师在我身上花费的心血我这一生都忘不了。

第一次我播简明新闻,齐越老师在旁边看我傻念,他就过来了,“什么叫像说话?像说话、像说话,你在这儿傻念能像得了说话吗?”然后他坐下来帮我分析稿子,篇章结构、句子的主次、层次重点、意思如何表达,详详细细地跟我讲。所以直到四十年后的今天,当时的场景我仍然记得非常真切。

我第一次播电影录音剪辑,当时连自己都不满意,自己都听不下去,可是齐越老师给我很大的鼓励,喜形于色地说:有了一个会抒情的男声,而且把这个录音全部拿出来听,给我自己很大的鼓励。

60年代初干部参加劳动,我第一次在播音部和齐越老师一起到天津炉台小韩庄劳动。齐越老师带队,当时和新华社一起去的,新华社是王若水带队。在这一路上,他就给我讲很多和工农结合的好处,应该怎么样向工农兵学习?如何跟工农打成一片?了解工农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们的生活。而且拿他1958年下乡到沧县很多实例给我讲,使自己受到很大的教育,对我的播音非常有好处。他说:“今天给你讲这些,我的主要目的是让你了解农民,了解他们的疾苦,在你播音当中,你会把这种感情表露出来的。”

我第一次播通讯,他为我试播、做示范,我自己好像还没有什么感觉呢,但是他已经是大汗淋漓,他把全部的身心都灌注在我的播音当中。他希望我能把这篇通讯稿子播好,其实这篇稿子只有短短二百多字。

第一次播铁人王进喜的大通讯,他帮我分析稿件,讲解铁人的形象,讲解石油战线工人是怎么样全身心地投入到我们祖国的建设当中去,为了甩掉祖国贫油的帽子,他们是怎么样艰苦奋斗的。他对我播的不满意,他自己又亲自播了一遍,使我更真切地理解了大庆工人的辛勤,理解了铁人的性格,以及他们为我们找到石油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使我理解了如何进行稿件创作,如何把握铁人的形象。

特别是在60年代初期,当他了解了我家里不富裕的情况以后(我很早就参加了工作,因为我的父亲有职业病,解放以后基本上没有怎么工作,全家就靠我父亲的劳保工资生活,一家五口人不富裕),而且看到我在冬天很冷了穿得还很单薄,他就把自己1958年下放时穿的一件棉大衣让我穿上。就在春节前夕的一天下午,他看我裤子穿得也很薄,自己跑到厕所里把他自己穿的毛裤脱下来交到我的手里,让我马上穿上。就这样,我穿上了还带着他的体温的毛裤走进了播音室。

两次在部里学习会上讲话的时候,他要求全部同志工作要高标准,生活上要勤俭,要时时想着还有许多老百姓生活很艰苦,即使我们的同志当中,也还是有的家庭连每月凭证供应的物品都不可能全部购买,他说的实际上就是我家。从这里,我感到他对我的关怀,这个关怀我认为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种爱心。我也亲身感受到是党的温暖,是党的干部时刻关心群众的一种精神。

齐越老师离开我十年了。在这十年当中,我经常听到一些同志,包括许多过去并不认识的人谈到齐越老师的播音。就在上个月,我去天津参加人大代表学习班的时候,天津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凤友同志和邢军副主任都谈到齐越老师的播音,谈到了《焦裕禄》,谈到了《在彭总身边》,谈到了《巍巍昆仑》。很多业内人士一起交谈时候也经常谈到齐越同志,谈到齐越老师播音时聚精会神的潇洒状态,回味齐越老师播音时酣畅淋漓的语言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也追溯齐越老师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赞美齐越老师坦荡诚恳的为人胸怀。齐越老师的播音或如大江大河,或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

在这里我想说明一个问题,很多人都以为齐越老师的播音只有大写意、只有慷慨激昂,我认为是不全面的。必须首先把齐越老师的播音放在当时所处的时代去看,同时也必须看到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齐越老师的播音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特别是在他播音艺术的高峰期播的《焦裕禄》和晚年所播的《在彭总身边》、《巍巍昆仑》中,不乏细腻之处。刚才咱们听了两段录音,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一点。

人民从他的播音当中听出党的事业的发展,听出祖国前进的脚步声,听出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也听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从他的播音当中,人民强烈感受到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也强烈感受到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深情。人们爱听他的播音,在高兴、悲哀、愤怒、欢乐中受到了教育,受到了激励,受到了鼓舞,受到了鞭策,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所以说,他的声音代表了党的声音,代表了祖国的声音、民族的声音、人民的声音。从志愿军战士崔险江的来信直到90年代周宝仁的来信,几十年来无数热心听众的来信就是最好的证明,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找到这位志愿军战士崔险江。

齐越这个人和他的播音艺术所展现给我们的无穷魅力的源泉在哪里?应该说是我们党培养了他,是中华民族的危难教育了他,而他自己也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同党和人民的命运牢牢地连在一起。他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我认为这一点许多老一辈播音员都是共同的,包括夏青老师。夏青老师播音生涯40年的时候,我和铁城在给我们台长起草讲话稿时也着重谈到了这一点。老一代播音员他们之所以在我们这个事业当中做出了那么辉煌的成就,最根本的,我认为就是把他们自己个人的命运和党的事业,同党、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这个事业就是我的事业。由于有了这样一个自觉,所以他努力学习、勤于实践,热爱听众、深入农民,真诚待人、严于律己,提倡真情实感、摒弃虚情假意,追求情操高尚、鄙弃低级趣味。所以齐越老师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我认为这正是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他播音创作的基石,所以我们要学习齐越老师。

继承齐越老师的遗志,我想应该从上面所谈的这些根本点去学习,于实际才有意义。尤其是现在,我们正在按中央的要求进行三项学习活动——新闻工作要坚持“三贴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我们要培养队伍,带好队伍,不能在新闻导向上险情不断,不能让无冕之王满天飞,让西方的所谓新闻自由泛滥。所以,我们在今天缅怀齐越老师,继承齐越老师的遗志应该从齐越老师所具有的这些最基本的地方去学习。因为他实在关心我们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我们这个工作本身就具有这样一个重要性,特别是几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多次讲话都讲要居安思危,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任务很重。如果我们在上面所谈的这些基本点上真正学习了,我认为也算是对齐越老师的一个很好的纪念了。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播音教学四秩春齐越精神恒久存

陈醇

我有幸来参加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研讨活动和齐越教授塑像的揭幕仪式,心里感到非常欣慰和激动。

四十年前,北京广播学院建立了播音班,由此开创了我国播音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作为一个老播音员,在思想情感上很自然地跟它有着亲密的连接。我欣喜地看到北京广播学院播音教学体系在这四十年里逐步完善。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播音专业学生,从初创时只有单一的专科生,到现在不仅有本科生、有双学位,还有硕士生、博士生。学院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播音主持人才。在我们上海,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54位我们北广各届的毕业生。我们学院毕业的播音专业学生,大都成为各地广播电视媒体的骨干力量。他们是我们北广的骄傲。同时,我们北广播音专业还举办过各类中、短期培训班以及成人教育班,这为促进全国各地播音主持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的组织机构也不可同日而语了。播音专业最初只是隶属新闻系的一个专业,后来建立播音系,为了适应我们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又建立了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播音专业在这四十年里的轨迹,见证了中国广播电视蓬蓬勃勃的发展,表明了播音艺术不朽的生命力。

四十年里,北广的播音主持教学为我们中国的播音教学,为中国播音学的诞生以及为中国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我觉得无论怎么样评价都不为过的。作为一个老播音员,我对一代又一代播音教师辛勤的耕耘、倾注的心血、奉献的智慧,感到由衷的钦佩和感谢。

四十年来,我与北广也结下不解之缘。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我被借调到广院,有一段教学的经历,这段经历更使我终身难忘。在这段时间里,我亲眼目睹了我们播音教学的艰辛,学习了许多教学授课的知识。更可贵的是,我和许多老师结下很深厚而持久的友谊。我一直是非常珍惜的。

今天,我们在庆贺广院播音专业创建四十周年的同时,深深地思念和缅怀我们播音界的先驱、中国播音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齐越教授。在纪念他逝世10周年之际,我们隆重聚集在这里,为这位杰出的播音艺术家和教育家的塑像落成揭幕。

今天,面对着齐越的塑像,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令我们熟悉的面容,那令我们敬重的目光,那令我们感到亲切的身影,仿佛又来到了我们的中间。齐越教授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尤其是在我们播音专业会议或者老播音员、老朋友聚会的时候,更会常常提起他。他“用生命播音”,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奉献精神,至今始终教育和鼓励着我。

我们缅怀齐越,就要像他那样用生命的激情承担起播音艺术的创作,热情而忠实地传达党和祖国的声音,歌颂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当中,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业绩。

齐越老师生前曾经多次到过上海,传授播音理论,进行播音实践,他留给我们的“赤子之心”,鼓舞和影响了我们上海广播电视的几代播音员。

1963年,他在送中央台的播音员到前线台实习途中两次到上海,在和我们座谈当中,他全面系统地谈了对播音工作的认识,研讨播音业务,讲述播音传统。他的这个讲话不仅对上海,而且对全国播音工作实践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78年,他来到上海,为北广的播音教学录制一些教材。这次录音,让我们上海台的许多播音员,特别是那年刚参加工作的新播音员,得以具体体验齐越老师是如何以生命的激情来进行播音创作的。我记得当时他播录的都是在陕北台还有中央台曾经播出过的,并且在全国具有比较重要影响的一些重要文告和长篇小说、长篇通讯(我听出刚才片子里面有两段就是在上海录音的)。当时,齐越老师已经年近花甲了,身体也不太好,状况很差。连续一个星期,每天上午录音,下午和晚上备稿。可是我们看到他每天很早进入录音室,再一次认认真真地准备稿件。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播出前,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录音间里面,都用在调动情感上。

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讨论播音基础教材,当时齐越和我们都参加了,齐越老师坚持加了一章“在话筒前状态”。他强调播音创作中的想象和联想,他在播出前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话筒前调动起播这篇稿件的所有的思想感情上。我们忘不了,当时他身体不好,气息不够了,他就用一个很宽的板带,来保证他的气息饱满。这对于一个已经年近花甲而又疾病缠身的人来说谈何容易!我们看着他播的时候全身动啊,完全投入。

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播音创作。他豪放激越、磅礴大气的播音,把我们引领进让我们刻骨铭心的精神境界。他的声音中体现的饱满情感、深切含义,闪现着一个个英雄形象,至今我们是记忆犹新的。

齐越老师在播音室或者爽朗的表述、或者深情的赞颂,或者催人泪下的怀念……一字一句总关情。他驰骋在播音创作的自由王国当中。我们在播音室外随着他的欢畅而开颜,随着他的悲痛而落泪。我们又看到,当一篇作品播完,齐老师的思绪常常停留在创作这篇作品的意境当中,停一段时间才能转换他的思绪,准备另外一篇东西。

我们今天缅怀齐越教授,我觉得我们应该像他那样,身先士卒,为人师表,倾力提携后人。这样的感人情景我在广院见过,那是齐越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在上海也见过,那是在辅导我们新踏上工作岗位的播音员的时候。他带我们的学生,带我们每一个年轻播音员播音,这一点我真没有做到。

我记得齐越老师1978年在上海录制教材的时候,在录音间隙,或者下午留下来,就一个一个地对我们年轻播音员带播,一带就七、八人,不只一个人。他倾己所力、尽其所能,就像他自己说的“喜看后浪推前浪,更喜学生胜老师”,他就是希望学生比老师播得好。我觉得这就是我国传播党的声音的第一位著名男播音员,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的第一位教授,也是播音专业第一位研究生导师的大家风范。

我们缅怀齐越,就要像他那样切切实实地怀着一个“真”字,我同意刚才方明的归纳,是一个“真”字。他对朋友、对同志、对听众都是真情实意,这样例子太多了,我经手的、经历的也不只一件,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他每次来到上海,只要有空或者工作完了,就叫我陪着他一起去看望在上海的两位同志:一位是西北大学教俄语的他的老师,还有一位是陕北新华电台一起播音的老战友。至于他重视和听众的友谊,和我们上海基层厂矿广播站播音员的友谊那是说不尽的,应该说是我们播音界的佳话了。

他的性格真率,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他对自己生活上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我记得我们一起到浙江鲁迅的家乡去参观体验,回来播鲁迅的作品。到杭州,人家招待到省委招待所大华宾馆的一个分部开了一间套房让齐越老师休息,齐越老师不进去。他问,领导来到这里,他们的秘书和司机住在哪里?我去那儿住。我们后来住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床,于是他带着张颂、我三个人加了一张床住下了。

齐越是我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是耸立在巍峨高山之上的一棵青松。他的“用生命播音,为事业奋斗一生”的奉献精神,他憎爱分明、勤奋敬业、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永远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我想,齐越塑像的落成揭幕,在这个特定的时代有他特殊的含义。我认为他是一项事业的标志,一种精神的延续,一席风范的基奠,一品人格的矗立。

我深信,只要认真地传承齐越的品格与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新时代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将一定会在今后实践当中具备更广博的知识、更深瞻的造诣、更大气的风采,为党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齐越的历史贡献与他的播音创作观

陈京生

著名播音员齐越已经逝世十年了。他那铿锵有力,充满深情的声音,还回响在一代人的记忆中。当人们回忆齐越的时候,常常想到他播出的感人肺腑的生动篇章和充满人格魅力的工作生活往事。但对播音员来说,更不能忘记的是他对新中国播音事业的巨大贡献和他所遵循的创作理念对我国播音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影响。

齐越是新中国播音风格的开拓者

齐越是新中国广播事业史上最早的男播音员之一,这种特殊的身份和机遇,再加上他个人具有的天赋和才能,给了他成为影响一代人的播音大师的机会。其实,严格意义上讲,齐越并不是新中国广播史上第一位男播音员,(杨沙林,1999,p53)但由于他从事播音时间早,并一直延续下来,实际上是新中国第一位为人所熟知,有巨大社会影响的男播音员。

齐越的成功离不开历史机遇和个人的条件。他成为播音员的1947年,正是国内两大政治力量进行决战的时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改称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急需声音刚劲有力的男播音员。历史给了齐越一个机会。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获得齐越当时的声音资料,不知道他早期的播音情况,但在他成为播音员3个月后,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打电报表扬齐越。(杨沙林,1999,p59)这从侧面表明,齐越具有良好的声音素质和表达能力。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中,这种声音应当具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他的声音和播法不同于当时的其他电台,尤其是国民党控制的电台。在政治立场泾渭分明的年代,共产党的电台在政治观点、节目内容和播音风格都有别于其他电台,播音员声音特征已经成为将敌我分开的政治标志。

其次,在没有男声范例可循的情况下,齐越无意中是在开拓着一种新风格,这种风格不仅属于他自己,而且成为一种政治立场的声音标志。齐越的播音一直延续下来,表明他开拓和确立的新风格受到欢迎,得到了承认。

不难看出,历史机遇和个人条件使齐越成为一名“特殊”播音员,他是一种播音新风格的开拓者。齐越也意识到自己播音风格的特殊性。他说:“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播音员,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我是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我以此引为自豪。”(北京广播学院,1997,p5)

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在回忆齐越时谈到,是齐越和几位老一辈的播音员共同开创了我国人民广播电台独有的播音风格。他对人民广播的播音风格作过具体描述:我们的新闻节目和其他政治性广播与美国的、日本的、台湾的广播很容易区别出来。我们的广播是严谨的(主要是政治上的严肃,以及由此而来的正派、认真、工整等等),乐观的(大国风度的、坚定的、充满信心的、说理的)和爱憎分明的(战斗的、鲜明的、感情饱满的等等)。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对每一个播音员来说,不仅是功夫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感情问题。

齐越不仅坚持着他和同事最初创立的这种风格,也坚持着这种风格所需要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齐越是影响几代播音员的大师

齐越对新中国播音风格的巨大影响不仅由于他是新中国第一批播音员,而且由于他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一直在中央一级的广播电台从事播音,并且长期担任播音业务指导工作,中央台的几代播音员都曾受到他的影响。由于中央台的辐射影响和引导作用,他的播音对地方台的播音风格也有重要的影响。

最初参与新华广播电台播音的几位第一代老播音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就都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只有齐越仍然坚持在播音岗位上,从事播音业务和播音指导工作。这使他在新中国播音事业上产生了其他老一辈播音员不能企及的重大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量大增,播音员队伍逐渐扩大,夏青、费寄平、潘捷、林田、葛兰、林如等一批年轻人汇集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些年轻播音员构成我国第二代播音员,他们中的很多人,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中坚力量,一些人还成为有较高知名度的著名播音员。尽管这些播音员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自己的播音风格,但在中央台的业务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受到过齐越在播音指导思想和播音方法上的影响。(陆茜,1997,p73)(林如,1997,p56)

20世纪60年代初,一批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生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其中有铁城、徐曼、雅坤、虹云、丁然、赵培、金锋等一批在文革前后成名的播音员。进入中央台后,由齐越负责播音业务培训。他倾注了全部热情辅导他们,即使在病中,还给他们写信,对重要的业务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齐越,1961,p100)这些在北京广播学院只接受过短期播音训练的播音员,在中央台的进一步培训下进入播音实践。齐越的播音风格和播音业务观点,对他们在播音创作道路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央台的播音员主要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生中选拔。此时,齐越已经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从事播音教学,他的教学思想和播音创作方法对广播学院的播音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

齐越的播音风格也影响着地方台的许多播音员。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央台一直是全国广播的典范和引导者,它的播音风格也同样影响着全国播音界。作为著名播音员和新中国播音风格的开拓者,齐越的播音在当时不仅受到听众的欢迎,也受到地方电台播音员的崇拜。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电台出现了许多模仿齐越的播音,以至著名作家秦犁1959年5月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模仿不是创造》,批评各地播音员不顾自身条件,机械模仿齐越播音的不良倾向。(杨沙林,1999,p201)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齐越的播音对当时地方播音员的巨大影响。

齐越的播音实践和他的播音创作观对国内播音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播音实践结合自身特点,表现为独特的声音形式和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表达方式,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学习者不可能完全照搬,只能与自身条件融合,创造新的声音形式和表达方法。在这一点上,播音这种带有鲜明个人特征的语言形式,与其他具有特定艺术形式的语言,如戏剧、歌唱相比,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今天很难听到与齐越相同的声音和表达方式,原本属于齐越的播音方式已经融入后来者的播音实践中,他参与开创并倡导的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正以更为丰富多彩的声音形式发扬光大。相对于齐越的播音实践,他的播音创作观不仅指导自己的播音实践,而且启迪了其他播音员。

齐越的创作观

齐越对播音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他留下的著作不多,其创作观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实践和与专业有关的论述性文章中。

齐越开始从事播音工作时,对这一行并无多少了解。他以革命者服从革命工作需要的朴素心态加入播音员行列。他对播音的初步认识是在成为播音员将近一年后的1948年5月。一次总结会上,当时的播音组长孟启予在总结会上针对齐越片面追求语气自然,提出播音要深刻理解稿件内容,掌握精神实质,不能片面注意技巧。孟启予的讲话给了齐越很大的启发。他在5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这次总结是我参加播音工作以来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我明确播音从语言形式出发的路子走不通,比较自觉地注意从稿件内容出发了。”(齐越,1986,p22)这是齐越最早涉及播音创作原则的看法。

195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会议期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召开了播音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提出“播音员不是传声筒”,“播音员应是有丰富的政治情感和艺术修养的宣传鼓动家”,“要求每一个播音员都应是人民的喉舌,要使自己的声音真正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气魄,要使自己广播的一言一句都深深地打动人心。”(姚喜双,2003,p19)这次会议,并未提供更多的播音理论解释和具体方法,给包括齐越在内的广大播音员留下了如何认识和做好播音工作的理论思考。

齐越得到播音理论问题的初步解答是在1954年9月随中国广播工作者代表团访问苏联之后。在近两个月的访问中,齐越了解了苏联播音员的工作情况,学习总结了他们的工作经验,见到了苏联最著名的男播音员列维坦,并与其就播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回国后,除了在中央台传达了苏联的播音工作经验,还在第二年3月召开的全国播音业务学习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向苏联播音员学习》的报告,介绍了从苏联播音员那里学到的经验。其中包括:认识了播音工作的重要性,它在广播工作中的地位;明确了播音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准确而清晰地传达稿件内容;明确了播音创作方法三要素:播什么、为什么播、播给谁听。(杨沙林,1999,p101)齐越的报告表明,在苏联播音经验的启发下,齐越对播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看法。这次会议为中国播音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着中国播音理论的未来走向。事实表明,我们现在的播音理论体系,尤其是语言表达理论,一直受到这一理论框架的影响。

齐越对播音工作较为系统的认识体现在这之后的两次重要的学术讲话中。

第一次重要学术讲话是1963年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讲话,题目是《认识——实践——认识》。在这次讲话中,他提出的主要看法有:1.播音语言应接近生活;2.重视播前、播出和播后三个环节;3.衡量播音质量有准确、鲜明、生动三项指标;4.播音创作的三个基本出发点,即从文章内容和形式出发,从人民播音员的身份出发和从播音员的具体条件出发。5.分析和掌握稿件的三要素:是什么?为什么?对谁播?6.播音技巧的三张王牌:重音、停顿、语气。

这次讲话的篇幅并不长,但却从播音工作的性质、播音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表明此时的齐越已经对播音工作形成了系统的认识。

第二次重要学术讲话是齐越1973年在全国在职播音员学习班上的发言。这次学习班的成员都是全国各地电台的播音组长或业务骨干,主要是进行业务交流培训,提高播音水平。在学习班上,齐越分两次就通讯的播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包括怎样播好通讯,如何进入稿件,怎样解决不连贯和不生动的问题,如何把握通讯主题,如何把握感情和语调等。齐越在通讯播音上有着很高的造诣,早在抗美援朝时期,他播出的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全国人民。20世纪60年代播出的长达70分钟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更令人心灵震颤。尽管齐越谦虚地给他的这次学术讲话冠以《播通讯的点滴体会》,但实际上,它是齐越对自己通讯播音的总结,是对通讯播音的理论和方法所作的重要阐述。

齐越在中央台从事播音实践的同时,还长期担任播音指导,负责新播音员的培训,后来又专门从事播音教学。这样一位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人以怎样的创作理念指导自己的播音实践和播音教学呢?

纵观齐越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与现在的播音员有很大的不同。他从事的播音工作并非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他自己青年时代投身其中的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投身革命事业,革命事业将他安排在革命宣传的前哨岗位。他的思想与宣传内容完全一致,他有自发的充沛感情,不必采用艺术技巧去调动或催生。而现在,许多人选择播音是出于对这种工作方式的喜爱或仅把它看成可以得到良好收入的职业,很少将其与政治立场联系在一起。为了获得听众或观众,他们可能频繁变换身份,今天以一种身份出现在听众或观众面前,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变一个腔调,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伴随广播电视的教育、娱乐功能逐步扩大,播音员也随着节目多样化而呈现出身份的多样性。许多播音员真实个人与他们的节目角色不一致,从政治理念到情趣爱好都有所不同,他们在依靠播音技巧从事自己的职业,这一职业已经充斥了许多表演元素。像齐越这样将自身政治理想与职业融合的“本色播音员”今天已经不多见了。

在播讲技巧上,齐越强调内心体验的作用,强调通过稿件,体验稿件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他说:“在播音创作中,我运用想象、联想引发感情的过程是:在对稿件内容和宣传对象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沿着主体思想指引的方向,展开想象、联想去体验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从而产生内心真实感受,引发出对稿件的积极态度,加深对稿件和听众的理解,深化感情。”(齐越,1985,p120)他认为播音员应当站在作者的立场去说话,不追求自我表现,他在谈到自己的播音三戒时,第一要戒除的就是自我表现。(齐越,1985,p121)

在齐越播音的时代,播音员主要依靠编辑记者所写的稿件。播音员以什么方式播读这些稿件?是以客观态度转述,或以播音员的个人感受播读,还是以写作者身份播读?这三种方式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效果和风格。以客观态度转述缺少感染人的感情力量,听众能始终认识这是播音员在播读。当然,在冷静之中,富于思考的听众可以不受干扰地进行自己的感情和理智思考。以播音员的个人感受播读,更强调播音员的个人理解,这种理解受到播音员个人思想认识和生活经历的限制,尽管播讲中有感情色彩的表露,有时可以打动听众,但这种仅仅基于个人感受的表现,常常会与稿件作者的表现意图或表现尺度有出入,产生不适当的感情流露,有自我表现之嫌。以写作者身份播读,需要仔细分析体会稿件,进行理智的思考,去除自我认识中不符合稿件要求的认识,从稿件作者意图和宣传目的出发,去进行表现。这是一种改造自我,服从他人的表现方式,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齐越认为播音员要采用第三种方式播音,站在作者的立场,以写作者身份和意图说话。

播读别人所写的各种稿件,参与不同节目是传统播音员的特征。其结果是播音员可能具有多重身份,他实际上并不是以等同于生活自我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从这一点来看,播音创作与表演艺术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生活中真实的“第一自我”和播音时的“第二自我”,只不过表现方式和表现范围不同。对于齐越这样早年投身革命的播音员,在以宣传党的方针路线为首要任务的广播电台工作,其“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基本一致,他不必为适合“第二自我”的需要进行过多改造。他需要的只是唤起自己的热情,他一再强调“播音中只有动真情,才能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齐越,1985,p118)齐越所讲的真情,是指发自内心,属于自己的真实态度和感情,不是借助表演技巧产生的艺术真实。应当承认,当播讲内容是别人所写时,其中有些看法自己可能并不赞同,要将这类稿件播好,打动听众,播音员有时会借助类似表演的感情移植和情绪体验方式激发自己的感情,此时的感情表露虽然真实,但与齐越所说的“真情”并不一样,两者有着不同的心理过程。作为职业播音员,我们不能排除齐越也会使用一定的艺术技巧获得感情表现力,否则我们不能解释为什么各种稿子他都能播好。不过,更多的时候他是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在播音,他也因此获得“用生命播音”的赞誉。动真情是他的重要创作原则。但对于这一原则,也应当有全面的认识。多数情况下,当播音员与稿件作者感情和认识一致时,这一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当播者与作者认识冲突时,这一原则的使用会产生局限性。

齐越提倡向生活学习。他认为播音员首先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学习他们的真挚朴实、形象生动、活泼有力的语言,改变千篇一律的播音腔。(齐越,1985,p107)齐越的播音是他这一认识的具体体现。他的播音语言生活化,思想感情第一,表达较少受发音规整的播音形式约束。在提倡播音声音个性化的今天,齐越的声音和播法可以被看作个性化的典型。听齐越的播音,我们首先感到的是独特的音调和强烈的感情,这种具有鲜明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正是脱离千篇一律播音腔的生活化特征。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音调和表达方式,播音员如果丧失这种个性,很容易滑入播音腔的泥潭。齐越的声音不拘泥于一字一句的工整规范,而着眼于感情和意思的表达。他不想让人感到这是播音,只想让人知道要表达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听众的注意力才不会被播音形式所干扰,才能听得更清楚,也更容易被感染。如果以为齐越的播音是没有加工的自然口语,那就错了。要达到齐越那样的语言清晰度和感情力度,需要咬字、用声、气息和感情等各方面的基本功。播音语言生活化需要播音基本功和生活语言的有机结合,并非单纯的口语表达。

齐越的播音创作理念受到苏联播音的影响。这既有齐越的个人因素影响,也有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原因。齐越从小生活在我国东北与苏联相接的满洲里,与苏联文化有所接触,后来他在大学又选择俄语专业,一直对苏联有着特殊的兴趣。而中国革命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很长时间苏联都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榜样。

1954年,齐越随中国广播工作者代表团访问苏联。在近两个月的访问中,齐越比较详细地了解了苏联播音界的工作情况,从苏联播音员那里,他得到了许多启示,促成了他后来创作观的形成。苏联播音界在20世纪30年代广播诞生不久就对播音员应采用何种播音方式产生过争论。有人认为播音应像在群众大会上演讲;有人希望播音应当像话剧演员念台词;还有人觉得播音员不是文稿的作者,没有权力对播读的材料表示自己的态度。但苏联播音员们认为,他们需要在政治性材料的朗读方面采取热情的态度,他们不能对沸腾的生活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播音员是新建设的参加者,在他的朗读中应当能够明确地听出这一点。(波-利亚森科,1974,p11)齐越赞同这一看法,他的早期播音实践与苏联同行是一致的。

明确播什么、为什么播和播给谁听是播音员认识稿件和播好稿件的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播音员就使用这一方法指导自己的播音,并将其称为“三要素”。在培养新播音员时,也从使用这一方法入手。(波·利亚森科,1974,p95)这一来源于戏剧和朗诵艺术的创作方法,由齐越在50年代借鉴过来,用于指导我国播音员的播音实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我国播音教学中,最初的“三要素”已经被进一步具体化,发展为适用于播音的一整套备稿方法。(张颂主编,2003,p205)

齐越的播音创作理念还受到朗诵艺术的影响。他在青年时代就喜爱朗诵,而且喜欢苏联诗人的作品。他用朗诵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志向,也用朗诵作为投向敌人的匕首。(杨沙林,1999,p17)成为播音员之后,他在广播节目中朗诵过许多诗歌作品,也曾在舞台上直接面对观众朗诵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播音时激昂的感情色彩,高亢有力的声音,都与他的朗诵风格紧密相连。齐越曾翻译过一些俄文版播音和朗诵方面的书籍,其中一本是苏联著名演员所写的《朗诵艺术》。1956年,这本书的内容曾在发行量很大的《广播爱好者》杂志连载,它不仅对朗诵爱好者有很大帮助,对广大的播音工作者也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书中有关用气发声的方法和对主题思想、创作想象、内心视象、内在语、逻辑重音、逻辑顿歇等概念的解释,给播音学习训练提供了借鉴。(符·阿克肖诺夫,p40—118)这些概念和方法对齐越的播音,以及后来形成的播音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齐越曾经翻译过一些有关播音和朗诵的俄文著作,这些著作反映了苏联同行的学术观点,这些观点受到苏联相关艺术理论,尤其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的影响。这一表演理论的基础是强调向生活学习,强调内心体验和弱化形式,它不仅为表演艺术开拓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也为与之相近的播音提供了理论借鉴途径。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苏联同行的认识为中国播音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借鉴。齐越在引入这些理论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独特作用,他的特殊地位使这些理论得到实践和检验的机会,促成了适合中国播音特点的新理论的诞生。

齐越风格的传承

今天,在收音机中已经很难听到与齐越声音相似的播音了,许多听众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常常会留恋齐越那感情激越的声音。

播音员的声音很难像戏剧流派那样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因为播音具有鲜明的个人语言特征,其声音取决于每个人特有的个人性格、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声音条件、发音习惯等诸多因素,很难有两个人的声音是完全一致的。其次,播音与戏剧歌唱等艺术不同,它没有严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广播内容所具有的新闻性使播音员时刻都处于创新之中。对于播音,单纯的声音模仿是毫无价值。另外,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齐越播音处于巅峰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内容决定形式,与之相适应,播音方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假如齐越生活在今天,他的播音也不会与40年前相同。

作为新中国的播音先驱和有着重要影响的著名播音员,齐越对中国的播音的影响虽然不能像戏剧那样,以流派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但他的创作理念、播音风格以及播音方法,却已经被许多人所接受,融入于他们的播音之中。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我们的播音员在学习播音的时候已经在沿着齐越等老一辈播音员开创的道路延续下去。像基因深藏于细胞之中一样,在从事播音工作时,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和遵循的原则已经包含着他们的思想印迹。如果没有齐越等老一代播音员开创的播音风格的带领,如果没有他们的声音指引,我们今天的播音也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式。有重大影响的个人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种作用的认识有时需要多年之后的反观才能理解得更深刻。

今天,年轻播音员对齐越已经不大熟悉了。他几十年前的声音和播法也可能会使年轻人感到陌生,这毫不奇怪。正如我们在旧影片中对自己父辈的装束和过去的生活场景感到奇怪一样,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征,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我们不应该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待过去的播音,尽管他们今天已不习惯那样的播法,但是应当记住,在那一时代,这就是最好的,最能打动人和最为听众所喜爱的声音。我们也不要忘记,今天的播音,不管与过去有多大的不同,都是过去的发展和延伸。

参考资料:1.杨沙林(1999)《用生命播音的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2.北京广播学院(1997)《革命的一生 光辉的一生——齐越同志生平》见《永不消逝的声音》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3.梅益(1998)《悼念齐越同志》见杨沙林、姚喜双主编《把声音献给祖国——齐越的播音生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4.陆茜(1997)《枝枝叶叶总关情——缅怀齐越》见《永不消逝的声音》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5.林如(1997)《严厉与爱护的统一》见《永不消逝的声音》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6.齐越(1961)《寄语青年播音员》见《寄语青年播音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7.齐越(1948)《播音员日记》见《寄语青年播音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8.姚喜双(2003)《播音发展概说》见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修订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9.齐越(1985)《和青年朋友谈播音》见《寄语青年播音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10.波·利亚森科(1974)《苏联功勋播音员》齐越、峻岭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11.张颂(主编)(2003)《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12.符·阿克肖诺夫《朗诵艺术》齐越、崔玉陵译,广播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世界华语播音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中国传播论坛——世界华语播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隆重召开

2004年1月10—12日,“第三届中国传播论坛——世界华语播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是由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联合举办的,旨在搭建全球华语广播电视传媒及教学研究机构之间沟通的平台,增进彼此了解,加强华语播音的经验交流,提高世界华语播音的水平,促进全球华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共同进步。

在我国首次举办的“世界华语播音学术研讨会”,其主题为“世界华语播音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在此主题下,会议对华语播音如何承载先进文化、展示民族品格、适应世界潮流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研讨,同时,也对有关播音规律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切磋。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日本、美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等海内外数十家广播电视媒体及广播电视教学研究机构的代表。

来自海外媒体的代表结合各自媒体的华语播音现状和特点,围绕“华语播音与(当地、所在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不同国家和地区华语播音的内容取向与形式特点”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他们一致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华语传媒的兴盛,华语广播电视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这将对全球华语广播电视传播事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代表们还就“华语播音的规范性与受众期待心理”、“华夏民族品性与华语播音”、“华语广播电视的未来走向和发展战略”等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他们在强调华语播音的现实价值和传播规律的同时,认为华语播音还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要自觉地承担起继承文化传统、体现民族特色的使命和责任,建立现代传媒的民族文化标识,成为联系全球华人的纽带和华夏子孙的“精神居所”。同时,还应展示时代风采,成为实现文化交融、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和强大动力。

会议还就全球华语播音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机制及形式进行了探讨。

在世界华语播音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 苏志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北京广播学院高朋满座,群贤毕至,来自国内外华语广播电视媒体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世界华语播音的发展大计,我谨代表北京广播学院刘继南院长及全体师生向踏着新年的脚步声来到我校的第一批贵客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诚挚的敬意!

众所周知,海外华语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随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广播电视主流媒体也相继开办了中文节目。半个多世纪以来,华语广播电视作为面向华人、华侨社会的重要传媒,为促进中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华语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华语广播电视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开办面向广大华人、华侨的华语广播电视台(或办有华语节目的广播电视台)的国家已有20多个,约100多个台。华语广播电视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新趋势,华语广播电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球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如何在广播电视领域建立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交流平台,促进国际广播电视传播新秩序的形成,已经成为全球华语广播电视传媒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华语播音是华语广播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一环。由于华语媒体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的华语播音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研究世界华语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现状和各国华语播音的风格特点及其成因,预测世界华语播音发展的趋势,有助于制作出适合华人华侨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品位的华语广播电视节目。本次研讨会是新世纪召开的关于世界华语播音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旨在搭建全球华语广播电视传媒以及研究机构间沟通的平台,加强华语播音的经验交流,提高世界华语广播电视传播的水平,推动全球华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共同进步。在此,我仅对与华语播音有关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华语播音是密切联系海外华人华侨的纽带。海外华人华侨既与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又已融入了当地社会。他们是华语播音的主要服务对象。亲切的华语播音,不仅可以使他们多感受到一分温暖,而且能够为他们了解中国的发展、加强华人社会间的联系架起桥梁,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华语播音要认真研究华人华侨的需求,对受众应有较全面的把握,才能制作出受欢迎的节目。应当说,高品质的华语播音,是为全球华人提供高质量的华语节目的基础。

第二,华语播音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华语播音的特殊性表现在我们虽然操着同一种语言进行传播,但语言使用者本身的文化差异却十分明显,这是不容忽视的。我想借鉴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访问美国时谈到的一个观点来表达我对华语播音未来发展的一点认识,那就是“和而不同”。在保持华语播音民族特色的同时,要注意不同国家受众的文化差异,和谐又有区别,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第三,普通话华语播音既要规范,又要提倡风格多样。汉语普通话是联合国确定使用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华语播音使用普通话,已是华语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由于地域、文化背景和语境的不同,普通话华语播音也会呈现出语言的差异,形成各种风格。因此,普通话华语播音应当在不脱离语言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建立一种融通的范式,以适应全球文化多元融合对华语广播电视传播的要求。

我校于1963年在国内首先创办中文播音专业,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播音学学科架构,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健全了博士、硕士、学士以及继续教育等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40年来,我们共培养播音主持专门人才3500多人,培训在职人员26000多人次,他们活跃在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第一线,成为一支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队伍,深受广大听众观众的欢迎。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已成为中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办学层次齐全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被誉为优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成长的摇篮!

我校一直致力于华语播音的国际交流,张颂教授等一批优秀专业教师,先后应邀到美国之音、澳大利亚ABC、新加坡广播公司、日本NHK、朝日电视、前苏联广播委员会、韩国KBS、马来西亚广播电视机构等十几个国外广播电视机构,指导华语播音,培训播音人员;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开始走出国门,分布世界各地,在华语传媒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半个多月以前,我校刚刚举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的庆祝活动,在回首过去的同时,我们更加关注如何面向未来。我们深知,21世纪是一个广播电视业迅猛发展的世纪,也是国际传媒业激烈竞争的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广泛,世界华语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高素质华语播音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作为学校的品牌专业之一,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提出了“全球意识、世界眼光、国际水准”的办学目标,努力为世界华语广播电视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希望与会的国内外华语广播电视传媒的各位朋友,对我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出宝贵的意见。

各位朋友,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标准,但在推动世界华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这一件事情上,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让我们为提高世界华语播音的水平,为搭建全球华语传媒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推动全球华语广播电视事业共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年9月7日,是北京广播学院成立五十周年的大喜日子,校庆前后将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真诚地希望到时能够与各位朋友再次相聚。

最后,祝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在北京广播学院生活愉快、身体健康!预祝研讨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世界华语播音的现状及发展态势——“世界华语播音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晓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华语的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升。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华语广播电视传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0年代中期,海外先后开办有60多家华语广播电台(包括办有华语节目的广播电台),50多家华语电视台(包括办有华语节目的电视台),世界上有近20个国家都办有面向华侨华人的华语广播电视媒体或华语广播电视节目。而中国国内的对外华语广播电视传播,在规模、质量上也有相当的发展。我们感到,面对全球华语广播电视传播的繁荣与发展,华语传播工作者不能再各自为政,必须适时而动,了解当前形势,交流传播经验,加强彼此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播音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传播的文化背景,折射着传播的社会环境,体现着传播的目的、方式、风格和品位,影响着传播的实际效果和潜在的社会效应。目前,国内在播音实践、播音教学和播音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播音方面的国际交流却很少,缺少良性互动。这就造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海外华语广播电视传播中有一些有益的经验可资借鉴,而我们对此却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在对外华语广播电视传播领域的一些经验和研究成果也需要有效推介,但却缺乏必要的途径。因此,搭建一个全球华语广播电视传媒及教学研究机构之间沟通与对话的平台,增进彼此了解,加强华语播音的经验交流,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为此,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特联合举办“第三届中国传播论坛——世界华语播音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04年1月10-12日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会议的代表来自海内外数十家广播电视媒体及广播电视教学研究机构,其中外国媒体有:英国广播公司国际台、德国之声、澳大利亚澳洲广播电台、新加坡新传媒电台、日本广播协会国际广播电台、联合国电台、美国之音等;国内媒体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浙江广电集团、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金陵之声广播电台等;香港电台普通话台、凤凰卫视中文台、台湾世新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等媒体和学术机构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世界华语播音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在此主题下,代表们结合不同媒体的华语播音现状、特点和规律,围绕“华语播音与(当地、所在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不同国家和地区华语播音的内容取向与形式特点”、“华语传播的未来走向和发展战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对华语播音如何承载先进文化、展示民族品格、适应世界潮流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有关播音规律进行了交流和切磋。会议讨论的内容可大致总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播音”的认识走向深化

本次会议是播音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交流与对话。播音研究在中国国内有着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海外对播音的认识还存在范围窄、层次浅等问题。通过讨论和交流,海外代表深化了对播音的认识;国内学者则了解到海外媒体对播音的认识,拓宽了视野。

播音是一种语言传播,对它应该有全面、系统的认识。第一,播音以有声语言为主线,同时兼容了视觉语言或视觉符号。广播不只是音频广播,也包括视频广播。第二,对播音的认识和研究,不仅要关注其显性语言的层面,还必须强调它作为大众传播的价值和内涵。BBC的代表说:“我们今天谈的是广播的语言,但是我觉得还不仅仅于此,实际上我们也是在谈论观念,广播的过程,也就是让观念从一个人或者人群传播到另一个人或者人群的过程。”“做为一个广播者,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于更充分地理解我们的听众”。应把播音放在传播的整体流程中进行观照,密切联系文化和社会背景、受众心理和受众期待、媒体定位和媒体机制、媒体经营与节目生产及效果反馈等环节。此次研讨会丰富广泛的讨论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第三,语言功力绝不仅仅是耍耍嘴皮子,只是能够把词语表达得好而已,它应该包括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调检力、回馈力。

播音不是“见字出声”,不是“拿腔拿调”,播音有着丰富的形态,朗诵式、宣读式、讲解式、谈话式极大地丰富着播音的样态。华语播音的语言样式,必须走多样化的道路。与会代表都注意到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受众期待的变化,“说”的形式和“生活化”的语言成为当前播音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潮流,同时指出“说”不是“私语化”,“生活化”也不等同于人际交流。

关于华语播音的界定。世界华语不仅是汉语普通话,还包括粤语、闽南话、客家话等海外华人使用较多的方言。但就世界华语播音的研究而言,重点应当是汉语普通话播音。代表们就华语播音的规范化和多样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语言的选择和传播对象是直接联系的,既要考虑受众的时空分布,照顾受众的需要,也要从大局出发,做长期考虑,培养对象市场。有的代表还提出了世界华语播音“融通范式”的观点。

二、世界华语播音的现状

来自国内外的代表,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为出发点,对各自媒体的整体特点、发展思路、具体做法等进行了畅谈,同时也谈到了一些困惑和局限。

1.华语广播电视传播呈现多样化

大家一致认为,华语播音覆盖范围已遍及全球,是密切联系海外华人华侨的纽带,成为中西方沟通的桥梁。华语播音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在推介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海外华语广播电视传播在对象设置上已呈现出多层次的特色,在节目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同时,华语广播电视传播因其所在国、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社会发展、传播目的存在差异而呈现丰富多彩的形态,各媒体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而有不同的发展思路,因此,特点各异。尽管代表们谈到的一些特点和优势是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很难复制,有的也许还无法共享,但是这些特点往往很具启发性。比如,澳广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国际视野、多样化的传输手段、以亚太地区事务的报道为中心、澳大利亚的独到观点、众多的国际合作伙伴、高效及一专多能的工作人员;联合国电台则在信誉、信息、时差方面具有优势等等。这些优势正是华语传媒加强交流与合作的依据和动力。

2.华语广播电视传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全球各个媒体的语言传播看,华语媒体仍然处于弱势。主要表现在: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撑,没有稳定的受众群,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媒体定位模糊,资讯的实用性差,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弱。

其次,世界华语播音的传播内容,还不能同媒体所在国、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很好地结合,进行地缘、亲缘的人文源流的对话。由于缺乏准确的受众调查,传播的针对性差,反馈不够。

第三,华语播音的语言样式还不够丰富,必须走多样化的道路,同时纠正各种失范现象。

三、华语播音风格和受众研究

1.华语播音风格探究

对播音风格的探讨是本次会议的重点议题之一。有的代表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大陆、台湾和新加坡的华语播音在播音方式、发音特点和发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有的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了文化性节目的播音主持如何体现风格和特色,指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主持人的风格和魅力构成了播音的整体风格和个性特色。有的则对海外华语播音在播音风格上的选择与定位做了多方面的分析,包括播音风格与媒体定位的关联、播音风格与民族文化的关联、播音风格与当地华人的关联、播音风格与华语播音在媒体格局中地位的关联等。

2.受众调查和受众心理研究

任何传播都要以特定的对象市场为定位,对对象情况的全面掌握是传播的基点,受众需求直接影响和制约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世界华语广播电视传播比较缺乏对对象的掌握,往往造成对象模糊、针对性差等失误,出现文化偏差和传播失效等问题。对此,有的代表还带来了对特定国家媒体市场情况的详尽的调查数据和相关分析,有的代表对受众心理研究的意义、方法进行了论证。不仅在观念、意识上把受众调查和分析提到议事日程上,而且提供了具体的调查思路、思维视角和分析手段。

四、世界华语播音的发展战略

当前,随着中国的发展,随着华语传媒的进一步成熟,随着华语广播电视市场的不断扩大,华语播音的影响力也将不断增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世界华语传媒如何应时而动,进一步走向发展和壮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与会代表结合各自媒体的实际发展需要,在以下几点上形成了共识:

1.加强交流与合作

在世界范围内,华语传媒处于相对弱势,面对这种局面,应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防止互相之间的无序竞争,在节目制作、节目交流、信息交换、术语库建设、节目评奖、学术论坛等方面展开合作。有的代表从信息分享角度提出了联合的战略构想,建议由国内广播电视媒体联合进行信息收集,由国外华语传媒联合进行信息传递。通过两种联合的有效结合,打造出覆盖全球的华语传播网络。有的代表还从新技术运用的角度提出了网络化、数字化的战略构想。会议还就全球华语播音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机制及形式进行了探讨。

2.进一步理顺华语广播电视传播与文化的关系

华语传媒由于其所在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所面对的受众群体千差万别,从而在价值观念、传播理念、工作方法、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华语播音面临着在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中寻找平衡点的课题。不论传播的目的和接受心理存在何种差异,只要是华语传播,必然要负载和传播中华文化,这是传播的民族性。但是不同的对象对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有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本土化。本土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差异,而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就当前来说,华语传媒在本土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应当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在变化的传媒环境中,寻找符合本土文化特性的语言传播方式,华语传媒才能得到真正的认可和有效的发展。

3.注重传播效果和民族性建构

华语传播要改变重“量”不重“质”、只讲浅层接触忽视传播效果、重宣传不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状,加强对华语播音效果的追踪和研究,不断更新我们的传播观念,强调传媒特性,以传媒特性提高我们的收视收听率。通过“两步走”的战略——首先构筑以华人为收视群体的世界华语传媒市场,并通过华语传媒的“本土化”构筑华语传媒的放射市场——实现华语媒体的全球化,从而树立民族媒体的整体形象。

这些观点和认识,描绘了华语广播电视传播的最新图景,展示了华语播音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时代认知,规划了华语广播电视传播联合发展的未来走向,代表着华语播音的最新经验和前沿成果,可谓弥足珍贵。

可以说,本次会议至少在两个方面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一是虽然华语传媒之间已经有过一些交流,但是很少就某一特定的专业性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像对“华语播音”这样一个极具专业性的议题进行研讨,更是一种突破;二是全球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华语传媒的精英聚集在一起,就华语播音的议题展开讨论,不但在形式上达到了群贤毕至的效果,在实质上也达到了交换意见、沟通思想、互相促进的目的,并且使独具特色的中国播音学走向了世界。因此,在中国的广播电视史上,在中国播音史和播音教育史上,“世界华语播音学术研讨会”都将有它一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聚焦世界华语播音》目录

前言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 李晓华

华语广播电视中的播音艺术

试论中国播音学的发展与世界华语播音的融通范式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张颂

华语播音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 杨正泉

从凤凰的“台声”看海外华语播音的风格定位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曾志华

华语播音中的风格追求凤凰卫视有限公司专聘频道配音师 张妙阳

中国内地、台湾、新加坡三地华语电台新闻播音比较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陈京生

华语传播失范现象的背后及媒体责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研究室主任 温飚

华语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的受众心理研究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鲁景超

华语播音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为北京广播学院副教授 翁佳

华语广播播音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北京广播学院讲师 柴璠

语言传播文化中心的现代性重建——跨文化语言传播观念论北京广播学院讲师 红岩

世界华语广播电视概览

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的现状与未来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赵玉明

扎根香港 跨越地域——香港普通话广播的发展与走向香港电台普通话台总监 杨吉玺

台湾广播节目现状与发展——以中广流行网、飞碟电台、亚洲电台为例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专任讲师 黄雅琴

简述新加坡广播媒体的现状与发展新加坡新传媒电台副总裁 石惠敏

NHK华语广播的现状与课题NHK国际放送(广播)局华语组主任 中村治

日本NHK的国际广播与中文节目主播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 王虹

对日本NHK华语广播的简要分析北京广播学院副教授 马桂芬

试论华语电视媒体的全球化战略——日本华语电视媒体发展的启示北京广播学院 宋晓阳

BBC电台转变中的语言和表达风格英国广播公司国际台新闻部经理 Murray Jonathan Holgate

满足未知的受众——德国国际广播电台德国之声及其中文节目德国之声 中文部主任 冯海音

澳广国际广播及浅论对外报道澳洲广播电台中文部主任 陈昊

从澳洲华语播音的变化看世界华语播音的走向北京广播学院外国专家 段立新

联合国华语广播——现状与挑战联合国电台华语组组长 刘克凡

对外华语广播电视发展之路

中国对外华语广播现状及发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台长 何劲草

中国央视国际频道对外节目的现状与发展方略中国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副主任 尹力

华文媒体如何走向主流凤凰卫视中文台北京记者站 闾丘露薇

对外华语广播的未来走向和发展战略思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 赵健 郭彦

让北京的声音传向世界——北京电台国际部对外中文节目的探索北京电台国际部 冉丽 洪新

树立良好的传媒形象 提高华语传播的公信力北京广播学院 卢静 任悦

中国广播电视走向世界的思考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总监 董传亮

华语播音主持的风格设计——从金陵之声电台三篇彩虹奖获奖作品谈起江苏广播电视总台 黄旭曦 浩淼 李苏

华语播音与中华文化传统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张政法

专家论坛

广播电视改革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发展

李金荣

学院领导交给我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出了个很大的题目——“广播电视改革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发展”,要具体全面地讲,时间会很长,只能在有限的一个半小时内给大家尽量多地传达一些信息,把近阶段整个广播电视事业改革和队伍建设情况作一个基本的介绍。

刚才,中国高教学会的秘书长和教育部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都对播音与主持人才队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也感到很高兴。因为广播学院和广电总局、全国广电系统虽然现在隶属关系上有一些变化,但是我们这种渊源以及我们现在和将来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去年10月22号,正好是九个月前,在南宁的中广学会播音学研委会年会上,我给大家介绍了一些情况。去年12月,在北京广播学院组织召开的“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也是在这个地方,我也同大家作了一个简短的交流。虽然在座的各位都是全国高校的这个专业的教师,但是我也把各位作为我们这支队伍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我们自己人,自己人在自己人面前说话就放松一些,就感到很亲切。

首先,说说我们这支队伍的现状。

去年我给大家通报了一些数据,在2002年的统计中,全国播音员、主持人总数是22600人,这个22000多人里边,有18000人具有播音专业的职称。当然这里的高级职称是少数,两头小、中间大。其中正高级职称166人,副高级职称886人。如果把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加在一起统称编播队伍,那么我们全国广电系统一共有116000人。如果加上去年、今年进入这支队伍的新生力量,大概也就是不到12万人。对这样一支队伍应该作何评价?我觉得刚才张颂老师讲得非常好,他从一个专家、学者的角度对我们这支队伍做了一个评价。那么,从政府的角度怎么评价?从这个行业、这支队伍的一个主管部门怎么评价?平时我们都知道,说我们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喉舌的功能、作用通过谁去实现呢?是通过我们的播音员、主持人。所以我们这支队伍在广播电视这个行业中,在广播电视采、编、播(包括技术传送)各类岗位中处于关键的地位。

第一,地位重要。播音员、主持人是广播电视的门面,他们代表着党、政府和国家的形象,传达党和国家政令,担负新闻宣传播出,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地位十分重要。

第二,作用突出。在座的各位都在高校工作,对于我们广电系统从2000年9月16号开始实施的“西新工程”了解不多,2000年9月16号,江泽民总书记给中央主管领导、给广电系统写了一封关于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信,其中有两句语重心长的话,第一句话就是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送到千家万户;第二句话是要把中国的声音传送到世界各地。我们依据总书记的“9·16指示”开始实施广播电视的“西新工程”。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在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国各地方党政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近几年,我们在落实这两句话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受到中央领导、国务院领导的好评,也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好评。

在整个广播电视工作中,广播电视新闻、文艺宣传中,包括对外宣传中,我们播音员、主持人作用非常突出。

第三,贡献巨大。重要的地位和突出的作用,决定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队伍为广电事业、广播电视宣传做出的贡献也非常突出。这是因为,播音主持队伍素质的高低对于广播电视宣传的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第三句话叫作:贡献巨大。

第四,影响广泛。特别是现代媒体发展到今天,传播的方式、传播的速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电传播比那些平面媒体来得更快、更能够深入人心,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第五,战斗力强。我们这支播音主持专业队伍的主流是健康的、主体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是一支朝气蓬勃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第六,存在不足。刚才张颂老师讲到了一些,比如说向“钱”看,比如说低俗、媚俗之风,比如说有偿新闻、虚假新闻,比如说不顾自身的形象在社会上参与一些商业活动等等,都是有悖、有违于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表现。我们各位从事专业教育的老师肯定也有不少了解,应该说我们这支队伍主流、主体是好的,但也是参差不齐的,也是存在不足的。

去年在南宁和在这里我都讲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外部媒体同广播电视的激烈竞争,我们这支队伍同快速发展的事业和飞速变化的形势显得不相适应。事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对我们这支队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了,要求有复合型的播音主持人才,有能够同我们广播电视宣传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但是,我们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这就是我们的基本评价。

我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各个方面要形成合力来加强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建设,我提出来四个方面要形成合力。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就是我们高校、高等教育。高校是从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第一个环节,这是基础教育。

第二个环节就是我们这个行当里的专家。专家的作用非常重要,要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就是我们各个用人单位,就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机构。用人单位应该研究如何加强岗位培养、实践锻炼和人力人才资源的开发。

第四个环节就是各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无论是党委还是政府,要加强对这支队伍建设的宏观管理和政策管理,也就是说,我们要从政府的、党委的这个角度进行管理。从总体上说,广电系统是由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即各级广电局管理的。政府也好、党委也好,主要是从规划、政策、制度这些方面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如果我们这四个环节、四个方面形成了合力,那可以大大地促进、加强我们这支队伍建设。

今天我着重讲一讲广播电视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传达介绍一下广电总局的有关精神。从国家来讲,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我们这支队伍建设怎么适应改革的需要和事业的需要?我们可以先从改革讲起。广电体制改革这几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2000年我们广电总局在兰州召开会议,“兰州会议”以后,就不断在摸索、探索改革。比如说:有线台和无线台合并了;地、市广播、电视的职能从台到局要发生一些转变、调整;比如在实施“西新工程”的时候,有些发射台就上收为中央一级和省级广电局管理;比如说,广播电视这张传输网在整合;再比如说,近几年,相继成立了一些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总台,这些都是这几年广播电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一些很重大的动向。那么,在这个机制、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广播电视宣传机制、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内部管理机制也进行了力度比较大的改革,主要是实行频率、频道专业化。频率(频道)服务节目内容又对象化,比如现在有交通台、音乐台、都市台、经济台,将来可能还有法制、旅游、卫生等,少儿、老年,可能还有残疾人等等。那么,管理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叫做管理专业化,实行总监负责制,在你这个频率、频道单位内部享有充分的用人、分配、奖励的自主权,这些不就是改革吗?

随着节目的改革,体制改革、机制改革的呼声就越来越强烈,下一步的改革呼之欲出的、迫切需要的就是广播和电视的合并。国外的广播、电视通常是一个大的公司,不同的专业。像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无锡广播电视总台,深圳广电集团(总台)等等。这个广播电视总台不是把两个台简单地捏在一块儿,又保持两个台的机构设置,不是这样的。像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上海集团的传媒集团,还保持着原来的呼号,但是在内部管理机制、工作机制上已经是频率、频道管理了,正处在整合的过程中。

由此可以看出,也是广电总局提出的,将来广电集团化改革的方向是广播电视总台。这个总台不是过去意义上的集团或总台,不是在电台或电视台体制上再增设一个机构,而是要完成内部资源的重组、机构的重组。7月9号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局长座谈会,徐光春局长、赵实副局长就广播电视体制改革问题发表了比较具体详细的讲话,内容很多,我不详细说,给大家介绍一些概要的改革思路。

四“关于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就主要内容而言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推进三个分开,强化五项职能。

第一是“管和办要分开”。现在我们广电总局管中央三台,同时,宣传管理也是由广电总局负责的,具体的组织实施是由中央三台负责。各省、地、县大多是局台合一,两块牌子,即广播电视局、广播电台、电视台,同一个领导班子;到地、市级有合有分,到省一级绝大多数是分的,个别是合的。下一步,就是管和办要分开,北京市有广播电台、电视台还有歌华网络公司,原来都属于北京广播电视局具体管、也具体办的。北京成立了广电集团以后,北京的广电在管理体制上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朝着管和办分开的方向变化。

第二是“政事要分开”。政,就是政府,政,就是行政——政府的行政,要同你管的事业单位分开,不再是隶属的关系。

第三是“政企要分开”。就是说,一部分是事业单位,还有一部分企业单位也在这个广电局管着。像我们有的电影厂多数是企业了,网络公司一成立就是企业性质。政府、行政要和企业分开。

那么,分开以后党委、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呢?就要强化“五项管理职能”。

强化五项管理职能是指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要强化导向把握职能;第二,政策调控职能;第三,社会管理职能;第四,公共服务职能;第五,市场监管职能。这五项职能是今后作为党委、政府要强化的职能。具体主要表现在:

一是“强化资格准入、宣传监管、导向把握、节目繁荣”。今后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要想进入广播电视的各个关键要害的岗位,那就要通过政府这个资格准入关。宣传、导向要接受政府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政府为了广播电视的宣传,为节目的繁荣,要有扶持、有保障、有服务。

二是解放思想,放宽政策,重点突破来推进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大有可为。

三是政府要加强规划统计,引导广播影视业协调发展。

四是政府要完善依法行政机制,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今后政府对于公益性事业要加大投入,我们广播电视文化宣传,文化艺术——公益类服务的那部分,要管起来,要加强。同时全社会、全行业的管理要加强。

五是积极培育和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也就是推进、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现在什么都由政府办,这显然不行,比如我们刚才听到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筹备,我们广电总局这里有一个播音主持学研究会,电视剧制片人有一个电视剧制片人学会。这些中介组织,将来要越来越大地、越来越重地发挥作用。我们在总局刚刚发了一个“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里面,有一个提法,我也广泛征求意见,包括北京广播学院的一些专家教授,铁城、方明、敬一丹、李瑞英,我们都征求过意见。我们这些播音员、主持人现在跳槽的,就是所谓的孔雀东南飞的,西部地区的全到发达地区来了,有的人连档案都不要了。这种情况,就要通过我们的中介组织,我们的行会来加强规范。今后,要给人家进行补偿,不能说走就走,要市场行为。这些就是我们将来要进一步加强、增强中介组织的作用,它的作用加强了,发挥得好了,政府就可以加快管理职能的转变。

六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的体制改革。

以上就是“三分开”。作为政府,既要主导事业,又要引导产业的发展,还要对产业的发展进行调控。在这个意义上说,分开了,放开了,责任更重了!任务更重了!这个“三分开”同一会儿我要讲的“国务院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府要公正,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办不分,那么你这个政府很难公正执法,很难依法行政。行政许可法出来了,那就要求我们必须分开,要求你政府只当裁判员,你要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怎么裁判呢?道理很简单。这第一个叫“三分开”。

第二个方面:推进“三个分离”。

推进三个分离也就是说要加强、加快广播电视资源的优化组合、整合,探索一种新的运行机制,这是大动作。刚才说的“三分开”是大动作,现在说的“三分离”同样是大动作。“三分离”是指:

第一,事业和产业分离。在我们电台、电视台内部,在我们频率、频道资产内部要实行事业和产业分离。现在我们的电台、电视台,都是事业单位,但是我们的电台、电视台都办了很多公司,又从事广告经营,还主办广播电视报,有的电视剧制作机构也挂在电视台,这种事业、产业没分的要分离。

第二,所有权与经营权要分离。产业、企业的那部分从电台、电视台,从事业主体中分离开来了,所有权还是这个事业单位的,但是经营方面,事业单位就不要管了,再管就是事企不分了。事业有事业的管法,企业有企业的管法,最起码事业单位无论是全额拨款的,还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国家财政还给你拨款,还给你人头费。而企业不但不给了,还要纳税,这个差距是很大的。

第三,制播分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要分离,一些新闻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质很强的节目,现在还是不分离。那些服务类、娱乐类能够面向市场的,能够进行产业化运营、运作的节目都可以实行制播分离。

围绕这三个分离,又有第二个层面的内涵。比如说,事业和企业要分离,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事业要做强做大,要适应市场体系的要求,必须进行脱离。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这个理解为广电媒体内部的事企分离,就是说把企业部分毫无保留、毫无关系地就推向市场,不是这样理解。像广告经营你就很难一下子分离,因为它是整个宣传业务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者叫一个销售链。那怎么剥离呢?现在我们通过试点、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得出一个结论,可以产业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如果脱离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宣传就没有了。这是关于这个(指事、企分离)分离里面的一些具体问题。

关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同样是这个道理。就是说,虽然分离了,但是有的频率、频道属于国家资源,国家的专有资源是不得出售、承包、租赁的。要保持,要确保资产是国有的这种权力;在经营上要保持控股权;要保持和保留节目的终审权;还有节目的播出控制权;还有干部的任免权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对这三个分离的一些理解或说明。

总体来说,就是这种改革——“三分开”、“三分离”的改革是广播电视改革的基本思路。成立总台也好,成立集团也好,从内部机制上、管理架构上就要发生化学反应。用徐部长的话说:不要撮大堆儿——把所有的单位一拢成立集团了、成立总台了。不是这样理解。而是要真正的重组,要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的捏合。

广电系统的改革以及中央抓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的“广播影视改革试点”的基本思路也是这样。关于电影体制改革,关于电视剧制作的体制改革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讲了,内容很多。

广电改革的基本情况就是这样。整个国家也在进行体制改革,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个标志性的、革命性的文件是《行政许可法》。对于我们行政机关来讲,从去年这个法颁布以来,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关都在进行学习,因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是依据这个《行政许可法》在改。过去政府想管什么管什么,或者说不同的部门自己想管什么管什么。网络电视出来了,在网络上传播视听节目这个问题出来了。私自安装“小耳朵”电视接收器(广电系统都叫“小耳朵”)问题,这种器材多是走私贩卖、在地下黑窝点加工生产的,广电总局会同公安部、工商总局、信息产业部、文化部等有关管理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就是我说的,有什么需要管的我就管。但是行政许可法出来了,你想管什么不能随便就管了,国务院授权你能管什么你才能管什么,这是一。

第二,怎么管?管理的规章、规定要有上位法授权。比如我要管电影,要有一个《电影法》来授权,现在没有《电影法》,《电影管理条例》是有法律效力的。广播电视怎么管?现在没有《广播电视法》,有《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要由《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来授权。我们的技术传输、网络传输怎么管?现在正在起草《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和《电影促进法》,将来授权管理的内容。

播音员、主持人怎么管?我们从1997年开始实行“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制度”,那时叫《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暂行规定》。到2001年广电总局第十号令将“暂行”两个字去掉了,叫做《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规定》,2003年我们首次组织实施了面向全国的“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资格考试”和“电视剧制片人持证上岗资格考试”。我们刚考完,《行政许可法》颁布了。《行政许可法》要求,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许可、审批、核准的项目,必须取得国务院的授权,否则就是违法的。广电总局及我们人教司、法规司经过努力,把“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列入了国务院授权行政许可的项目。相应地,国家广电总局第26号令刚刚发布的,叫《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暂行规定》。行政许可法是7月1号开始生效,我们这个规定是8月1号开始生效;行政许可法要求各部委给你的审批项目、许可项目一律在今年的7月1号以后颁发管理规定,从8月1号开始生效。那么电视剧制片人的资格管理呢,最终没能取得授权。国务院不让搞你就不能搞,没有给你授权你就不能搞。那么,这个26号令经国务院授权,我们从明年开始正式组织具有行政许可意义的“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请各位老师回去把这个文件找出来,一共五章三十条,请各位帮我们做一些宣传。也就是说将来我们“广播电视记者证”是由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播音员、主持人执业证书”是由国家广电总局来颁发,这是经国务院授权的。怎么组织实施?26号令已经明确了。广电总局主管、总管,包括制定考试大纲,制定考试规则、考试办法,建立考试试题库,组织命题,制定考试合格标准,负责总的监督管理以及投诉的受理、处理。各个省级广电局具体组织实施报名、考试等工作。

同时我们还要建立一个数据库,所有持证人的姓名要编号、上网,今后大家可以随时随便查询,你到底有没有这个资格?你不能滥竽充数。通过注册以后,你才能够取得执业资格,就是你先去参加考试,取得一个考试合格证,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机构对你进行审核以后,各省广电局上报广电总局进行注册,注册后广电总局核发执业证书。执业证书分两类,第一是广播电视记者证,第二是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执业证。这项工作从现在开始,中央和地方各媒体要做广泛的宣传,目前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应该说,对于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建设,对于我们播音主持这个专业、这个行业来说,这也是一件大事,是加强我们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而且,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健全和完善,今后政府的管理不仅仅是面向国有单位,因为现在民营机构、合资机构,甚至将来的外资机构都进入市场,政府要面向全社会实施管理。我们这个26号令也是面向全社会的所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机构,因为民营机构做专题节目也需要播音员主持人,这就是我们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些措施和办法。当然,26号令里也做了很多规定,什么样的人可以报名参加考试,什么样的人不可以,有哪些行为的人要被取消考试资格,或者取消执业资格,播音员、主持人的权利和义务也专门有一章作出了规定,今天时间关系不作具体说明。

行政许可法还规定,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各部门、各个行政机关的许可项目,比如说这个26号令也是一个项目,要求管理和许可明确资格条件、考试注册程序,包括提出复议、诉讼的程序和条件、回答和答复的时限都作了具体规定,而且这个规定中所有的程序、条件、结果都要面向社会公开,在网上公示。大家看,这种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不是一个革命性的改革?过去很多都是暗箱操作,老百姓不知道我们管的哪些事、怎么管事,这容易导致腐败,导致权钱交易。现在实行阳光工程,所有的东西都得公开,人人知道,家喻户晓,便于全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我们从业人员的监督。

关于我们队伍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办法,比如今年年初在全国新闻宣传领域开始进行的三项教育,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第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第三,新闻宣传和新闻行业中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三项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第一,要纠风。现在,中宣部和各省广电局都有一个三项教育办公室,全国的电台、电视台都有一个三项教育办公室。中宣部下大力来抓这件事,为什么?就是因为现在不光是广播电视,其他的媒体也一样,虚假报道、有偿新闻,或者变相的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新闻领域内的腐败现象,迫切需要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来纠正,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通过这三项教育,来加强我们新闻宣传队伍的建设,包括我们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队伍的建设,也包括广播电视播音主持队伍建设。这就要求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求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在我们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中,在播音主持工作中,要牢固地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更好地履行和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这三项教育显然是加强我们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我们也正在制定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又叫职业操守、行为准则等。无论我们干什么,都要有一个规矩,规范也就是一种规矩,如同一个框框,在框框之内的就是合乎规范的,突破这个框框,那就是不遵守这个规范了,就叫犯规了。规范就是划一个圈儿。有人要去做广告,在行为举止上搞噱头,哗众取宠等,那就不符合这个行为规范了,就要受到制止、制裁甚至处理。现在,我们通过三项教育,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正在制定这个行为规范。对我们播音员主持人行为举止,包括着装、服饰、语言都要作出规范。前不久我在《报刊文摘》看到一篇文章,此文提出一个问题,什么叫标准的普通话?最后归结为我们播音员主持人的用语就是标准的普通话,就是说,国家的广播电视媒体里的播音就是标准。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它具体如何表现,具体标准在老百姓脑子里没有一个概念,大家就认定中央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就是标准。但这位同志也给我们提出建议了:怎么现在的标准的普通话越来越有东北味,越来越有港台味了?这是对我们的批评。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纠正港台腔,包括主持风格和方式,包括着装服饰,头发染成颜色,穿的也越来越少了,这些都属于我们规范的内容。

广电总局刚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人才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从去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后到今年7月12号才印发,在制定该文件过程中,几上几下征求全国广电系统的意见,后来大家又一起讨论,五月我们召开了全国广电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在会上又讨论修改,最后才印发。在《意见》里面,我们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人才战略规划研究,制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和广播学院进行合作,就是搞一个全国广电系统广播影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前期工作去年已经完成,今年主要进行一些论证。该人才规划特别强调要把我们建设和培养采编播复合型人才作为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突出出来。这个方面的课题研究,是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总之,我希望我们全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力量,真正成为培养播音主持队伍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广电系统以及用人单位依托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播音主持人才方面的基地作用和基础作用,为我们这支队伍的建设打好基础,做出贡献。(作者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事教育司副司长)

获奖讲评

第十五届优秀电视播音与主持作品讲评

付程

一、电视组评奖基本情况

1.评委会的构成

电视作品评审组由9位评委组成: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专家组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铁城,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苏新生,重庆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熊艳华,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李娟,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张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任播音员杨曼,北京电视台播音部主任宋竟先,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播音系主任、教授付程。

2.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

评审标准:

内容健康,导向正确,语言规范,语流顺畅,声画和谐,时代感强,基调恰当,重点突出,大方得体,状态自如。

评审程序:

①每件作品看足20分钟。

②在审看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30%淘汰作品名单。

③在70%入选的作品中,评出一等奖15%,二等奖35%,三等奖50%,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二等奖、三等奖以及一等奖候评名单。

④与广播评审组交叉评审一等奖候评作品。

⑤全体评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一等奖作品,获三分之二以上得票方可通过。

3.电视作品评奖严肃、严格、公平、公正

本次评审共收到报评作品60件,其中播音作品27件,主持作品33件。按照评审程序规定的比例:电视播音作品27件,淘汰8件,一等奖3件,二等奖7件,三等奖9件。电视主持作品33件,淘汰10件,一等奖3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12件。需要说明的是:电视主持一等奖最终只评出了2件。央视朱军《艺术人生》,本来也入选一等奖,按比例最初评出3件,但后来得知该作品已报评了其他同级评奖,按规定不能重复参评,经过核实之后,未予定评。

评审过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评委们不管职位高低,资历深浅,都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刘习良同志、铁城同志作风民主,不搞一言堂,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在他们的积极指导和带动下,电视组的评审工作进展顺利,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用刘习良同志在总结会上的话说,就是:严格按程序办,程序就是民主,电视作品评奖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此次参评电视作品的主要特点

从整体情况来看,此次参评作品特别是获奖作品表现了比较高的水平,涌现了一批内容健康、导向正确、声画和谐、时代感强,而且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个性鲜明的好作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专题类播音作品整体上表现了较高的水平

27件播音中共有专题作品5件,占总数的18.5%,有4件获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1件,获奖率80%,而且3件一等奖作品中,有两件是专题作品,占66.3%。

一等奖第一名的作品重庆电视台吴镝播音的《直辖五年看新桥》,在反映建设成就一类的专题片播音创作中作了创新的尝试。一改过去这类片子配音慷慨激昂的高亢基调,而是采用了一种含蓄、平实、淡中有情的播法,摆脱了过去那种过于强烈的主体意识造成的激昂高亢有余、含蓄亲切不足的距离感,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欣慰的成就感而不是一种夸张的自豪感来回顾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和走过的道路。这个作品,电视组初评,是全票8票通过一等奖提名,交叉复评又是17票全票当选,足见评委对其认可的程度。

济南电视台郭幼鹏播的专题《归根》,也是一部内容和播音堪称一流的佳作。两岸三地的中小学生到孔子故里文化寻根,表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认同感,使人看后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充满信心。郭幼鹏的播音厚重、深情,语气准确,节奏纵收有致,播音的基调与片子内容水乳交融、极其和谐。初评时该作品以6票获提名,复评以16票当选,位居第二。

青岛电视台李燕播的专题《葛路走后》,也是一部声画和谐、感人至深的好作品。作品反映的见义勇为的英雄葛路牺牲后,青岛人民怀念英雄的感人过程。播音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规整大气,感染力很强。

这些优秀专题播音作品共同的特点是:内容健康向上、声画和谐、播音大气、规整、有感而发、声情并茂,表现了创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能够给人带来丰富的审美感受。

2.电视谈话节目表现了较高的水平

33件主持作品中,谈话节目共5件,占15.7%。但囊括了全部一等奖作品(2件),另有3件获二等奖,获奖率100%。两个一等奖谈话节目可以说堪称佳作,堪称精品。天津电视台刘冰的作品《我平凡,我光荣》,内容导向积极向上,通过与几个环卫工人的谈话,反映了环卫工人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也使人们更加了解环卫工人,理解环卫工人,尊重环卫工人。这个节目在很多方面都是值得研究和称道的:(1)内容导向积极向上,充分体现了“三贴近”原则;(2)主持人定位准确,既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很强的驾驭掌控能力,同时,又极富亲和力。朴实、真诚、谦和、不做作,不矫情,既善解人意,又善于传播;既积极主动,又不事张扬。(3)具有很强的语言功力,同时善于用细节表现主题。(4)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精神。应该说,这个节目的确体现了谈话节目很高的水平。

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师王婷主持的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交流——与李政道谈教育》,也是一个具有较强可看性的谈话节目。这个节目成功主要在于以下几个因素:(1)采访嘉宾引人注目,采访李政道;(2)话题热门,谈教育与成才;(3)主持人综合素质较优秀。与大师对话,状态积极松弛,思维敏捷,身份感把握得好,状态不紧张,言行不拘谨,同时不居下仰上,妄自菲薄,较好地发挥了主持人的主导作用,有较强的掌控节目节奏的能力。整个节目进行得轻松、活泼、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节目中所传达的理念、信息,不仅能够给人以启发,同时,又不生硬、说教。节目进程如行云流水,同时又使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谈话节目趋于成熟,这次评奖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3.市级台水平有提高,表现了较高的水准

电视播音作品3件一等奖作品中,有2件是市级台的。一件是济南台郭幼鹏的专题《归根》,一件是西安电视台的徐雁主播的《今日报道》。特别是徐雁主播的《今日报道》是唯一一件进入一等奖的电视新闻播音作品。作品形象端庄大气,内容清楚,节奏明快,气氛喜庆热烈,与十六大的报道内容十分贴切,语言基本功也较为扎实,有感而发,声形俱佳。这在过去历届评奖中也是不多见的。在此次评奖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个省报送的几件作品中,省台的节目落选被淘汰,而地、市台的节目获奖的情况,这种情况过去也是不多见的。

4.播音、主持融合的趋势更加突出

这种融合的情况和趋势其实在几年前就已经初露端倪,这一次表现得则更加明显。两种形态相互交叉,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进行类型的划分。这一方面,给我们实践中的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成为语言传播的多面手,做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任何形式的单打一,都很难适应当今节目传播的需要,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语言功力和语言传播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评奖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现在的评奖划分成播音主持两大类,很难适应当前这种融合的现状。在近几年的实际操作中,已经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比如,用我们目前的评奖的类别标准就很难界定有些节目。这些年每次学会奖或政府奖评奖,都有作品因不符合某些人为划定的条条框框,而被刷掉,尽管这些节目的内容和节目质量很高。而在台里的实践中,节目类型化因素在节目质量的衡定中并不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凡是在主持人节目里播出的节目,一般都被看成是主持人节目,至于播的成分占多少,说的比重有多大,主持人参与编采的比重有多大,并不是衡量节目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是,在评奖中,由于不符合某些规定的类型化因素,就有可能被淘汰,这实在可惜。

因此,我们的评奖也要改革。如果说当初把节目划成播音节目和主持人节目有利于推动主持人节目的发展,那么,在今天二者融合明显的情况下,再去这样人为地划分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刘习良同志昨天的讲话,也表现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如把节目分成新闻类的,文娱类的,谈话类的,就是一种新的思路。节目好坏,主要是看播出的整体效果,而不是所谓类型化因素,这既是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几点建议(1)电视新闻播音的质量亟待提高

这次评奖的电视播音作品,新闻播音的质量不高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像新闻联播类这样的重头新闻播音作品,竟无一项问鼎一等奖(去年也是空缺)。这个现象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新闻播音质量下滑,已经是一个老问题,从此次表现出的问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新闻节目的内容缺少可看性。这是一个不容否认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一些参评作品的内容多为会议新闻,各级领导活动。另外,语言内容官话、套话、废话太多,令人兴趣索然。

②主播人员缺少激情。听不出创作者本人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感受,机械的念字出声,缺少积极主动的传播状态。

③主播人员语言功力欠佳。或一味的快,或唇舌无力,或语意不清,技巧运用失当,或机械的照本宣科,或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新闻“提溜”不起来,不鲜明,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④二人不搭调。或一强一弱,或各唱各的调,出现了互相“扯后腿”的现象。此次电视播音作品二等奖7件作品中有6件是新闻作品。新闻播音作品冲高乏力,除了以上几个原因之外,二人不和谐,不搭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还有一些内容和播音不错的节目因语言量太小而未能入选。

如央视《国际时讯》播音李梓萌,节目时代感强,播音者状态积极主动,主体意识、传播意识都很好,充满活力,但由于只是播个导语,接下来的配音都是别人播的,语言量太小而未被入选,较为遗憾。(3)还存在语言规范方面的问题。

如读错字音、说错别字的问题。对于个别字音错误,评委们把握的尺度是以不产生歧义为基本原则。如“比较”:“上去”说成“上上”,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而把“赡养”说成“瞻养”就产生歧义了。像这样的字音错误就有可能影响对作品的评价。(4)不注意评审类型要求,使有些内容表达较好的节目失去机会。

在对评奖规则还没有进行调整的情况下,报评作品还应考虑类别的要求,尽量不要报错家门。一般来说:报播音,应是新闻播报、专题播音或主持栏目中以播报解说为主的节目。报主持要注意要有主持人出场;要体现主持人的主导、驾驭作用;一般要有面对面的交流,谈话、访谈等。(5)注意节目诸要素的优化配置与整体和谐。(6)既要善于传播,又要善意传播。一是善解人意;二是体现人文关怀。(7)注意内容和导向。(8)屏幕形象、气质要体现“四气”:正气,大气,灵气,雅气。

正气:不邪气,不痞气,不贫气——有堂堂正气。

大气:不小气,不嗲气,不女气——体现民族风格和气派。

灵气:不死气,不暮气,不傻气——秀外慧中且富于时代感。

雅气:不土气,不俗气,不怪气——端庄文雅,赏心悦目,养耳养眼。(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获奖论文

探寻新闻意义呈现新闻内涵——新闻播音员对新闻的理解

袁林辉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而媒体的大比拼更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报纸无节制的扩版、杂志名目繁多让人无从选择、电视频道N倍增加、广播时段绵绵延长、网络负载频频塞车,就连手机短信也如雪花般漫天飞舞……面对如此壮观的场景,新闻从业人员该如何取舍呢?也许这不只是中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困惑,伦敦新闻网(London Network)主任西蒙·巴科也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们需要何种新闻?他们是需要二十四小时新闻频道或是因特网上的那类新闻,还是一组由有技巧、有经验的记者、编辑经过深思熟虑为他们制作的节目,即将一天的事件做有深度、有分析的报道呢?”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一个大问题。

诚然,作为一名普通的新闻从业人员,一名新闻播音员对这样的“大问题”是难以解答的,它需要新闻界的领军人物、媒体的精英人才给出答案。而我们要做的是,用自已的理性思维和较优良的专业技能为受众提供一档上乘的新闻节目。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一、对新闻意义的理解

1.对新闻意义的认知

新闻理论中对新闻价值的解释是这样的:“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兴趣的素质的总和,包括重要性、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由此可见,新闻价值反映的是新闻事件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关系。那又何为新闻意义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李晓林是这样阐释的:“当新闻事件中的价值因素和受众需要合而为一时,新闻所蕴含的事实内涵才能被开掘,新闻才能产生出别具一格的魅力,新闻也才是有意义的。新闻事件中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对受众的影响等综合因素就是新闻的意义”。李晓林还特别强调:“只有开掘新闻的意义,新闻才会有生命力。”笔者非常赞同他的论断。这里新闻价值和新闻意义有着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反映新闻事实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新闻价值是新闻素质的内化,是新闻本身所具有的,能引起受众兴趣的素质。而新闻意义则是新闻素质的外化,强调新闻对社会实践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对受众及其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力。当我们抓住有价值的新闻,进而用我们敏锐的眼光,理性、独到的分析,鲜明、准确地判断出新闻的意义,这样的新闻才会深深地烙印在受众的心中。央视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在这样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中,哪一个媒体想幸运地拥有一个独家新闻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但竞争还是存在,媒体总不能千人一面,于是在故事已不新鲜的前提下,自己怎样去讲述就变得最重要了。”因此作为新闻的呈现者——采、编、播人员切不可只注重新闻条数的多寡,突发事件抢到了多少,新闻播报语速的快慢。而应从深度上去挖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分析、评价新闻事件或现象,更需挖掘新闻的意义。

2.新闻意义的实现

仅以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为例。由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得太突然、太令人震惊,一时间人们——包括不少新闻界人士感到难以置信,或惊慌失措,或难辨真伪,甚至犹豫不决。笔者当时从香港一位媒体朋友处得知了这一消息,第一反应是发生了“天塌下来”的大新闻。于是立即打电话给主编向他通报了大概情况。由于事件还在发展,我放下电话后马上开车从家里冲向电台。此时,有关恐怖袭击事件的最新消息源源不断地从各种媒介传来,我同编辑部的同事们一边汇总消息编辑后直播,一边冷静地思考这一突发事件意味着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还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仅美国吗?欧洲呢?其他地方呢?凌晨过后,情况似乎慢慢平静下来。我的直播次数也少一点了,但一种想法却在脑海中变得清晰起来。我强烈地感到,对于美国而言,这是自二战时期“珍珠港事件”后,在其本土发生的性质最为严重的被袭事件。此时,编辑们开始准备《东广早新闻》的稿件。这一震惊世界的新闻无疑是当天节目的“压卷之作”。主编请大家集思广益拟出这一新闻的提要。同事们众说纷纭。我慎重考虑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美国的历史上,除“珍珠港事件”以外,从没有在自己本土特别是心脏地带遭到过如此严重的恐怖袭击,虽然其背景尚不清楚,但对美国甚至整个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将难以估量。因此我们应开宗明义地点透这一事件的性质。我建议提要应是:美国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主编果断地采纳了我的建议。这句话成为当天《东广早新闻》有关“9.11事件”的醒目标题。

笔者认为,新闻追求客观公正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绝不能缺少理性、透彻的分析以及明确的判断。“记者要有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转折点的判断力和勇气,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事物变化时告诉人们潜在的东西”。面对新闻事件我们不能简单、孤立地看问题,应有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视角,要有整合新闻事实的能力,进而发现、开掘出新闻的意义,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产品,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共鸣。后来在当年的“上海新闻奖”评奖中,东方电台当天编辑的“9.11事件”的新闻编排被授予了最高奖“特别奖”。评委的观点是:《东广早新闻》这天的新闻提要及版面安排,在众多媒体中是唯一鲜明、准确地点出了新闻事件的本质,明晰了这一新闻事件的重大意义。

有关资料显示:开掘新闻的意义已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新闻报道的趋势。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著名大报对阐释新闻意义情有独钟,以揭示新闻意义为主要报道手段的解释性报道占版面的70%。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报纸,解释性报道也占据版面的50%。美国新闻学家把对新闻意义的阐释称作新闻写作的革命。反观中国大陆,有专家、学者评价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对新闻意义的揭示得不够,新闻反应能力平平,进而使重大新闻没有发挥应有的影响力。由此笔者认为,作为新闻节目的制作者借助自己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新闻从业技能、社会责任感,努力开掘新闻的意义,是我们做好、做精新闻节目并在竞争中立足的关键。

二、借助新闻语言能力凸显新闻内涵

1.新闻语言的特质以及它的地位

在这里先讲一个“9.11事件”当天发生在东方电台的小插曲:由于事件极其重大,当时东广决定立即中断正在进行的一档谈话类节目,插播这一重大新闻。可事件来得突然,此时新闻节目已经结束,没有一位新闻播音员在岗。于是,新闻编辑只好把草草的新闻稿交到这位正在主持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手里。这位女主持人的风格是以机智灵动、细腻敏感见长,深受青年朋友喜爱。当遇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她丝毫没有退缩犹豫,稳定了自己的情绪,拿起稿件播了出去。没过多久笔者赶到电台,到直播间把她换下来,她见到我大大松了口气说:“你可来了!”这时东广主管新闻的副台长也赶到台里。他从得知“9.11事件”的消息后立即监听电台的节目,见到我们他说,还好你来了,主持人再播下去这事听着就像假的了。

也许这个例子并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它却从一个侧面说明新闻播音语言有着它的独特特征,即规整、简洁、准确、庄重、流畅,具有权威性,并且这一语言特质已深深植根于广大受众心中。尤其是当国家最高政令发布时,重大灾难事件降临时,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更是信赖新闻播音员的声音,甚至是寻找新闻播音声音期待着它的出现,这也是它能长期稳定存在的原因吧。原上海电台著名资深记者蒋孙万生前曾说:“广播工作者应重视语言的研究。国外就比我们重视,如BBC,他们认为广播新闻稿的写成,是完成任务的一半,而另一半应由新闻播音员来完成。”

以上这些事例和论述只想说明新闻语言具有它的独特表现形式和它在广播中占有的特殊位置,及它的难以替代性,但作为一位新闻播音员不是说有了你的位置,掌握了一定的新闻播音规律、格式和表达技巧,你就是合格的传播者了。不过对一个大学播音本科、专科毕业生、研究生又从事了几年乃至十几年、几十年新闻播音工作的人来说,再老生常谈地强调播音学中的语言基础发声学、语言表达技巧对他(她)工作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似乎作用不大。因为道理显而易见,已经成为习惯、形成思维定势的东西绝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那么是否我们就安于现状呢?我们是否就没有发展及提高的空间和可能呢?笔者的回答是:绝非如此!

2.新闻能力带动语言能力

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中,新闻播音员大多在“二度创作”的空间里。有一定的备稿时间,较充分地分析、理解稿件的内容后再诉诸语言的表达。它的优点是差错少,稿件内容传达精细。这里更多的是注重新闻播音员的单纯语言表达能力,一种转述能力。

现今随着媒体竞争的愈发激烈,传播手段的日益更新,新闻播音员仅仅占据语言表达优势已远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譬如,每档新闻的截稿时间越来越晚,再譬如身在突发事件现场直接发回报道。凡此种种表明,一个合格的新闻播音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更要着力培养自己的新闻素质,不断提高新闻能力。我以为,以新闻能力来带动语言能力的发挥是新闻播音员业务水平提高的一个很好途径。

何为新闻能力?笔者认为,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有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转折点的判断力和勇气,有分析、评价及整合新闻事实的能力,有开掘、阐释新闻意义的水平。可能会有人说,你这是在说新闻主编和总监。不,如果我们连向上看的勇气都没有,如何提高自己呢。

张颂教授曾说:“新闻播音是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知识面要广、政策性要强、心理素质须成熟、语言功力须扎实的一种创作。”这“难度最大、要求最高”又何尝不是指新闻能力呢?在我们多年的新闻播音实践中,也常听到这种议论:新闻播音是最好播的,可也是最难播好的。这一“难”一“易”的问题也经常困扰着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一般过多地只在我们自己的播音理论中寻求答案和解决办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这固然正确且有效,但也会显得单一和片面。毛泽东曾说“实践出真知”。如果我们放宽眼界,大胆实践,或许会有新的感悟和突破。上海东方电台新闻部多年来致力于广播节目的探索和创新,有不少成功做法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可。这里不妨举几个小例子。

东广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创新的理念。从新闻节目的设置上就淡化采编播的界限(客观原因是人员编制奇缺),编辑兼采访,记者强调口播能力,播音员参与采编。这样做不仅锻炼了采编播人员的各种业务能力,而且加强了团队精神。而播音员(东广当时称主持人)更是从原来习惯的“二度创作”向“一度创作”靠拢。通过亲自组织、编排、删改稿子,促使他(她)主动探寻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脉络,分析、判断新闻事件本身具有的价值,使原本在备稿时才清楚的新闻事实逻辑关系更提前、更客观、更系统地在脑海中建立起来,进而使播音的基调更趋准确,对插播紧急稿件的语言处理更加到位和从容,也从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播音员对新闻的感知力。

东广新闻部的另一个做法是,每一位新闻播音员必须参加每周的新闻例会。每周例会上与播音直接有关的内容并不多,然而正是通过参加每周例会,播音员了解中央近期宣传的中心任务,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市委“双周通气会”的工作部署以及前一周新闻节目的情况总结和本周每一位记者的采访选题。这一做法东广新闻部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它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中央精神的研读,政策法规的了解,宣传纪律的规范,新闻背景的解读,新闻事实的研判,采访线索的掌控,新闻播音员脑海中的新闻理念不断丰厚,新闻敏感不断触发,新闻能力不断强化。这一切转化到新闻播音里就更容易做到心中有数,遇到“大事”处变不惊,更能完整、鲜明、准确地呈现新闻主旨。其实,笔者以为这也是播音理论中常提的“广义备稿”,而在当今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中,这种“广义备稿”比“狭义备稿”更具前瞻性、主动性、迅捷性和把握性。我们以自己的新闻能力来引发语言能力,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东广新闻部的第三个做法是每日早班结束后召开编后会。编后会时间不长,要求每一位参加早班的编播人员必须出席且一定要发言,内容主要是谈论对刚播出节目的看法,它的直观效果和作用是:了解主编的编排思想,评价编辑的选稿、删改优劣,检查播音员的播出效果。这里大家不再是“各司其职”,而是交叉评判,既讲好,又讲坏,既分析得失又寻找挖掘新闻的线索。这让大家既不能“事不关己”,又更强调整体配合相互关照。编后会对播音员的直接影响是: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了解、分析、判断、评价、检验中,播音员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语言能力、播音技巧,而是思路更广阔,眼界更开阔地注视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播音员的新闻意识不断加强,独立思考能力被锤炼。正是有了这些基础,他(她)诉诸表现的外壳——播音语言就有了更强有力的支撑,加之我们具有的较好的语言功力,语意表达就会更准确、清晰、畅达,新闻的主旨、内涵也就会更明晰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得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追求最出色的新闻

有人说这是一个综合的时代,既是思想的综合,又是信息的综合,还是技术的综合。而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中的新闻播音员该怎样做呢?是仅仅乐道于每天念好别人的稿子,还是努力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把自己置身于新闻实践这个更大的舞台和更广阔的空间里,学着做一个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呢?我以为更应是后者。因为新闻播音员不仅仅是语言工作者,更首要的是新闻工作者——这也是我们新闻播音语言创作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应有勇气突破自己设置的藩篱,丢掉自己惰性的思维定势,勤于学习,勇于探索,不断调整自己,挑战自己、丰富自己,使我们的新闻能力和语言能力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受众呈现出精良的新闻节目。上海东方电台《东广早新闻》提出的口号是:追求最出色的新闻。这是我们的理想、工作目标,也是我们的信念。

参考书目:李晓林:《新闻意义的思考》,上海《新闻记者增刊》第一期。徐威:《追求独特的新闻视角》,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01年12月出版。鲁键:《对消息类节目的思考》,《播音主持艺术3》。胡珍:《信息时代,谁将紧握话筒》,《播音主持艺术4》。(作者单位:上海东方电台新闻部)

论播音创作声音个性展现的理论基础

赵俐

情声和谐是有声语言表达的高级境界。有声语言在表达、交际的过程中,反映、传达着表达者的思想感情,也传递着交际各方关系的信息。有声语言的创作和研究一直重视声音的人文内涵。有声语言的声音,是整体的语音形式,是与意义结合的声音。没有意义的声音,不叫语音。意义包括:词义和语法义,包括字面义和一定的言外之意,还有篇章的意义。有声语言的声音人的语言,使人脱离动物而成为人,是人的独有,体现人的创造。我们在考察有声语言表达品质时,要听声音的物理表现,还听语音表达的语义等,并且听声音所反映的人的内在讯息以及声音与内心的契合程度。这个语音,是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社会的,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这种契合应该是情声和谐。

情声和谐表现出来又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表达者、处于不同的表达环境、表达不同的内容,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不同的层次。声音是最终的表现形式。我们常常听到的“情欠声足”的表现是不和谐的情声配合,大多是声音的物理值往正值方向表现,如音强较强、音高偏高等,却没有以内在的思想感情为依托,或者内在的感受不够深,理解不够准。那样的声音是物理层面的“足”“过”,但就有声语言声音的物理、生理、精神、社会等各层面属性的综合考虑,其实那也是一种“声欠”,是与心中的理解感受有了但外化的声音表现力不足的“情足声欠”一样属于“声欠”,而非“声足”。只是前一种首先缺乏的是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后者欠缺的是声音表达技巧。

情的饱满,不只在激昂、外射的维度上,还有委婉、含蓄的维度可能。有声语言表达者可以饱满地朗诵“大江东去”,也可以饱满地低吟“再别康桥”,因表达内容及体裁而异,因表达者而异,因表达者和接受者的关系而异。声的饱满,也不仅仅是大和强,不是物理表现越刺激,就越表明有感情。最重要的是内心的体味是以怎样的声音形式传递出来的,也就是用声音传递内心思想感情的功力是否到位。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面对播音初学者,不提示还好,一旦在“要有感情地朗读”的提示下,绝大多数都要滑向形式化的泥潭——只有外在声音形式的高低曲折变化,却没有内在的依据。这中间可能不乏过去小学语文教学的些许影响。有声语言表达必须遵从它自身的规律性。其中包括理解感受必须先于声音的显现,也包括将理解感受到的表现出来的用声、表达技巧。有声语言的用声一定是在活的、动态的语言表达和交际之中,是以表情达意为目的,以发声能力为前提,以创作表达的基础为基础的。没有静止、孤立的声音。有声语言的声音总是与具体的表达内容、体裁和“这一个”表达者紧紧相连。每个人声音天赋音质不同,能理解感受到的内容不同,用声音去表现的方式又有所不同,这就为有声语言表达的个性提供了可能。

在中央电视台的近两届青年歌手大赛中,不少评委和观众关注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专业歌手的声音训练得越来越“专业”,但越来越缺少个性了,甚至不如业余歌手。2002年4月2号的《文汇报》上有一篇短文《声音是什么》,评论的就是声乐界,说但凡经过训练就产生出一批类似的声音,男声以酷似阎维文的居多,女声则大体接近宋祖英的声音。我们播音专业的教学也谨防出现这样的结果:电台就两个播音员,一个男的,一个女的。音色的相似,是缺乏个性的典型表现,也是低层次表现。那些无论表达什么内容、面对什么样的听者、处于怎样的环境,都是一个腔调的,也是缺乏个性的表现。

张颂教授在博士课程上说到:艺术语言创作最根本的规律就是个性纷呈。

用声的专业性、科学性,是必要而且重要的基础训练。但是,这种科学性的训练一定要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吗?我们教学实践的成功结果可以给予否定的回答。用声的训练有时不得不从局部入手,剖析整个语言动态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表现。但它是分解教授,综合运用。这种局部和整体的结合有其必要。局部并不意味着静态。以静态的眼光进行声音训练,违背了语言的动态本质,忽视了声音的物理之外的属性。进行唯形式化的“冷声”训练,也必然带来个性源泉的干枯。徐恒老师、李钢老师等都强调过对声音要进行“热处理”,防止“冷声”。早在20年前,张颂教授就在《浅谈播音中情声气的关系》一文中指出:播音创作的有声语言的声音是规范化、艺术化的声音。情声气的统一要处理好规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但是,多样性又是播音语言的长期弱点。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缺少对多样性的探求,没有较好地解决规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问题。”文中还分析了多样性包括这几个方面:抓个性,要有意境;抓语气,要有造型;抓变换,要有情彩;抓美感,要有装饰。那时缺乏多样性可能有种种原因,历史原因也在其中。时至今日,社会生活更加丰富,人们普遍的文化层次又有所提高,政治环境更加宽松,具有时代感、个性化的播音语言应该彰显出来了。

播音语言表达的个性,存在于时代性的大背景下。个性也没有完全抽象的个性。蔡长虹在她的硕士论文《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在语言方面的体现》中说道:“个性没有抽象的,都要落实到语言上,主持人的个性体现在与节目中的人和不同层次受众的不断磨合中。”个性的基础在于人。人存在于自然中、社会中,也就是生活中,存在于具体语境下的人和人的关系中。

我们先回到生活中看看有声语言的声音究竟是怎样的。生活原本就是丰富多样的,人是千姿百态的,有声语言也各具特点。我们一旦发出了有声语言的声音,就一定是有意义的。我们说话,都有一定的目的,背后有思想和情感。说不同的话,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我们有声语言的声音样式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但我们播音者,尤其是初学者,一到播音中,一到话筒前,就可能完全抛开了生活。老师会不断提示:你生活中是这样说话的吗?求平衡,再进一步加强控制中的自如性,问题是可以顺利解决的。”

我们在学习、思考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就偏离生活,脱离自然了,因此才需要回归,还要不断地回归。回归生活,不是模仿生活中发声和语言表达的具体样态,而是回归生活中语言表达和心理依据的关系,回归符合生活本质的声音样式。高于生活,不是脱离生活,而是更深入生活,是要体验生活的真谛,加深生命的体验,追寻生活的本质。

个性从哪儿来?个性是天生的,从天生禀赋中来,从养成环境中来。个性还是后天动态显现的,是和人的活动紧密联系的,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要发挥有声语言声音的个性,就要唤醒天赋中的发声能力,要回归生活、深入生活,切合语境、把握人与人的关系脉搏。有声语言的声音的个性化运用,要在实践中养成,在实际交际中锻炼。“要养成好习惯,在生活中就时时处处注意解决情、声、气的关系,防止只局限在练声时、播音时才注意的错误方法。”

有声语言的声音个性化有赖于不同的表达主体、表达内容、表达对象及环境。这种内在目的和思想情感与声音外形的结合是个性展现的基础。要在实际环境中养成习惯,要不断地回归生活、深入生活。生活实践是有声语言声音个性展现的源泉。

播音的个性创作空间主要存在于创作主体对表达内容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感受以及自己的表达方式。

关于没有稿件依据的有声语言表达语言的个性,蔡长虹在《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在语言方面的体现》一文中已有最新论述。这里,主要分析有稿播音的有声语言声音个性展现的依据和制约因素。

如果要以书面语言为依据进行有声语言创作的话,书面语言的表达和接受与有声语言的表达和接受是两个系统,它们都是各自的创作主体基于客观情物,用语言表达出来传递给各自的受众。创作主体不同,受众不同,语言的介质也不同,唯一共通的是那个客观情物。播者要感受到客观情物,还得通过文本作者的感受再感受。正如张颂教授在《朗读美学》中所说:“如何把文本和朗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能阐发文本的独特性,又能实现朗读者的个性显露,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融会贯通’的过程。”

个性展现也是一种能力。有声语言的声音个性展现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是对文字语言的感悟力。面对同样的文字语言,面对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符号组织意义以及符号的表达意义要用自己的脑力理解,用自己的心力感受。由于各自的性格特征的差别,生活体验的不同,思想认知的差异,对稿件的理解、感受各有不同。有视角的差异,也有层次的高低。一般来说,对生活、对自然感悟力高的,有好的语感的人,对文字的涵义理解感受也会更敏感、更富预感、更精确、细致,更深入。也就是说善解人意,善解自然意,善解社会意。对书面文字的独特感悟,是有稿播音的声音表现出个性的前提。

二是声音形象的塑造力。这里又包括用声的适应能力、及时调检能力和整体驾驭能力。

用声的适应能力。声音训练中会对吐字发声进行一些理论提示和实践指导,例如呼吸、口腔、喉部和共鸣的基本控制。但是,归根结底,声音的训练不是为了找到某一种脱离表达的固定形态,而是为了拓展发声能力,获得声音弹性,从而为表达提供最充分的准备。声音的控制和运用要适应不同的稿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空需求。声音的变化包括音高、音色、音强、音长的变化,包括轻重缓疾、抑扬顿挫的变化。语气的变化是表达的核心手段,而这主要依赖于气息状态的变化,辅之以口腔等共鸣器官的变化。这种适应性、变化能力正是个性的表现。

及时调检能力。在播音创作过程中,对于行止变化的语言,理解到其中的逻辑脉络,感受到其间的感情线索之后,在具体运用有声语言进行表达时,要表现出其中的辗转变化,必须要有及时的调检力,也就是及时监控,及时调节。个性也就体现在调节的时空选择和具体调节方式上。当然,具体方式还是要落实到声音形式上。

整体驾驭能力。理解、感受之后,要用声音表达出来。播音中,又要边理解感受,边形之于声。既要描摹出具体的情景、表述具体观点,又得胸有成竹,整体的轮廓、脉络、目的了然于心。既要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又要明确自己的感情、态度。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创作主体的主体性,就能充分展现有声语言声音的个性。

个性在于创造。“创造是悟性的表现。创造是播音主持的生命,或者说是生命的实质。”

为了更好地引导播音创作中的个性展现,我们教师也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中不断地思考。

教学是认识规律、传播规律、指导实践。播音理论教授的规律是一代代播音从业者在实践中为了解决问题,达到时代对播音的要求而摸索出来的。我们每讲解或示范好的播音作品,都是在通过现象,揭示其中的创作规律。播音创作是实践性极强的业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被动接受而缺乏思考领悟,就很容易只重视现象而忽略条件,只是局部地记忆现象,而少去领悟现象与条件的关系。这是亦步亦趋,学到的是不能灵活运用的套套。这样看似得到了专业锻炼,其实连“会、通、精、化”的“会”的门都没有真正迈进,更无从达到“通、精、化”了。个性展现也被压制在形式空壳之下。比如,播音创作基础中讲求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变化,都是以思想感情的运动为前提的,理解、感受为基础。但有的学生,只是盲目记忆、模仿声音的物理外形,而不去体味声音表达的语义、情感、态度的依据,不去感悟“诚于中而形于外”的表达品格,这就好比没有灵魂的躯体,是声音的空架子。同时,有了内在的表达依据和动力,还有多样可能的声音形式。如果一种理解只能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类感受就一定是同样的声音表现,这样的有声语言表达虽然有了灵魂,却躯干枯槁,缺少生气。

教学受时空所限,只能分章讲授,但实践却是综合运用的。只要学生在进行有声语言表达,那就已经包含了各章节的综合要素。因此,教师的指导,除了着重阶段性的训练外,需要引导学生的整体意识,让学生明确“服务终端”,同时注意声音表达样式多样性的引导,防止单一化。教学各阶段的关系是:发声训练是为了表情达意服务的,创作基础表达的训练是为了有声语言表达实践、为播音主持业务服务的。我们的播音主持学习,最终为的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为的是新闻传播事业。局部练习,如语音的校正、呼吸不良习惯的调整等,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试验、练习,对症用方。同时,又得有整体意识的导入和不断渗透,防止学生局部静态化的学习成为习惯造成个性埋没。这也是我们强调实践,而且不能局限在模拟环境中,要到实际交际环境中学习,不能脱离生活的缘由。

要我们的有声语言创作个性纷呈,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得给学生以宽松的环境,滋润的土壤。首先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对声音的要求,可以不同于以往年代的“三大件”(新闻、通讯、评论)的要求。在声音没有器质性问题,音色较好,表达习惯较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特色的声音。再就是教学中,对待不同规格的声音、对待不同于教科书呈现的表达、对待不同性格特征的人,要有宽容的心态。这种宽容,要以对本学科本质规律性的不断探寻和把握为指导,不是调和,不是放任。播音主持节目的细分化,使得一线需要多种特长、特色、对语言有着较强的驾驭能力的播音员主持人。每一个人可以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但很难都成为“全能播音员主持人”。因此需要基础训练和特色培养相结合。个性是逐渐显现、成长,创造则没有现成的先例,因此学生在展现个性,发挥创造能力的过程中,难免伴随着不规范现象出现。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指出不规范的表现。不是鼓励不规范,也不能打击不规范时连创造性、个性一起打击了。有声语言声音的个性需要内在丰厚的土壤和外在宽厚的环境。

注释:(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浅谈主持人与栏目的互动关系

陈宏 陈青源

近年来,许多电视台都在频道专业化的整合过程中,全力打造品牌栏目,以期在日趋激烈的电视行业竞争中有效地扩大本台、本频道的影响力,不断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但是,有的成功了,有的却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节目驾驭者在处理主持人与栏目的互动问题上,把握得好与不好所造成的。因此,研讨主持人与栏目的互动问题,对于创办精品品牌栏目是十分必要的。

一、主持人与栏目互动的外部的和内在的联系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外部的和内在的联系,既统一又对立的统一整体中的矛盾双方,在统一中产生斗争,在斗争中形成新的统一,循环往复,推动着事物不断发展进步。

同样,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主持人与栏目互动的哲学关系,其外部联系是指它存在于社会,反映社会大生活,在影响着社会和观众的同时,也经受着社会和观众的评判;其内部联系是指其作为统一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栏目”和“主持人”,统一的一面是缺一不可、相互依存、荣辱与共;斗争的一面是栏目的定位、宗旨、风格对主持人的要求是严格而具体的,而主持人的表现与发挥对于栏目的兴衰成败则是十分直接而显著的。当双方和谐一致时,栏目与主持人都会处于双赢状态中;当一方不适应另一方时,栏目与主持人都会遭受挫折。

从事物的一般规律来说,如果栏目的宗旨、内容、形式都没有问题的话,也就是说,如果精心策划的栏目宗旨是明确的,栏目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新颖的,那么,主持人的因素便是实现主持人与栏目互动的首要问题。

二、主持人的因素

在实现主持人与栏目互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否可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同样,在主持人与栏目的互动上主持人的作用更是十分重要,不容置疑。

为实现主持人与栏目互动,在体现主持人的因素上,大体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之一:主持人要符合栏目宗旨、内容、形式的需要,主持风格要与栏目风格乃至频道风格相一致。

栏目是靠人办的,主持人的作用举足轻重。主持人的表现优劣,是关系到栏目能否一炮打响,常办常新、长盛不衰的关键之所在。如果我们把主持人比做一枚棋子,那么这枚棋子,虽不一定是“帅”,但起码是“相”或者“车”、“马”、“炮”,可以说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因此,任何一家电视台在选择品牌栏目主持人时,都十分慎重,反复筛选,权衡再三,要么重用知名度高、经验丰富、社会影响大的名主持人,要么启用专业知识广博的后起之秀,要么调用不负重望的优秀人才……。

从总体上讲,大凡能跨入主持人行列者,大都在形体与形象、文化素质与语言表达能力、现场发挥水平与观众认同程度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主持节目的“资格证”,但是,对于担纲品牌栏目主持人,是否能胜任就不一定了。这里面还存在着主持人是否适合栏目的问题。例如,倪萍曾是中国电视界最具知名度的名主持人,得到亿万观众的由衷喜爱,中央电视台曾希望凭借她的知名度打造一个新栏目,于是她离开了红红火火的《综艺大观》,走进了新栏目《文化视点》。尽管她很努力地去适应这个与《综艺大观》风格迥异的新栏目,但效果却不理想,观众也不接受她的新形象。而当她后来改为主持谈话类栏目《聊天》时,由于她适合这种类型的栏目,于是就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广泛好评。

由此而论,品牌栏目对于主持人的选择和要求,无疑更严格,更挑剔。中央电视台在主持人条件符合品牌栏目宗旨、内容、形式的需要和主持人主持风格与栏目风格大体相一致的主持人及其栏目中,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沈力与《夕阳红》、赵忠祥与《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贺斌与《第二起跑线》等。

之二,主持人应具备统领、驾驭栏目的组织、协调能力。

办好一个品牌栏目,要经过众多的环节,要依靠众人的力量。那么,谁来组织、协调大家齐心协力办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呢?笔者认为主持人最合适。

首先,主持人是栏目组最固定的组成人员,还是节目的主创人员,对于栏目的宗旨、内容、形式和长期形成的风格等诸多成分最了解、最熟悉,对节目的成功与否有着最切身的、最直接的体会,对于如何提高节目质量也能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因此,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从主观方面来讲,有条件为栏目多担负一些“份外”的工作。

其次,主持人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在社会上可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在单位内部,有机会团结从事摄像、撰稿、录音、灯光、特技等各方面的同仁,把思想和干劲都凝聚在栏目上。同时,也能够很方便地根据工作的程序、需要和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和感受,帮助相关负责人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有序地分头进行确定选题、制定采访计划、实地采拍、后期编辑制作、送审节目等每一步骤的具体事项。因此,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在客观上也具备为栏目多担负一些“份外”工作的条件。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要有吸引众人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具备统领、驾驭栏目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品牌栏目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之三:栏目的运作机制要有利于主持人发挥其积极的主导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的主持人以“播音型”主持人出现在荧屏者居大多数,即以“背诵”别人撰写的解说词的形式把节目的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很少有真正意义上集采、编、播于一身的主持人能够令广大观众心悦诚服、交口称赞。这种令人遗憾的状况,除了主持人在自身方面存在种种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栏目运作机制的问题。

关于栏目的运作机制要有利于主持人发挥其积极主导作用,是个十分复杂、政策性很强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相统一、相结合的重大课题,是发展电视事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实际上,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制度,正是国家规范播音主持工作,鼓励主持人发挥其积极主导作用的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一项重大举措。

三、实现主持人与栏目互动的途径和措施

实现主持人与栏目互动的途径和措施,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品牌栏目的创作群体要选好主持人,主持人也应挑选适合自己条件的栏目。

所谓品牌栏目,必须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特征和独特风格,才会被观众所认同、喜爱,才会产生预期的社会影响,并在观众中,在社会上树立起栏目的形象。对于栏目的形象,应由编导、摄像、撰稿等组成品牌栏目的创作群体共同维护,这种共同维护包括在选择节目主持人时,对主持人的气质、风格等是否适合特定的栏目进行慎重考核,严格挑选。而主持人本人也应根据自身的特长、优势和气质来挑选、调整适合自己主持的栏目。例如,曾经主持过《正大综艺》栏目的赵忠祥和姜昆,虽然他俩都有自己的气质、风格和特点,但广大观众似乎更认可赵忠祥这个主持人形象,更喜爱赵忠祥主持的《正大综艺》节目。再如肖晓琳,在主持影响较大的《新闻联播》时并未引起很大的反响,但在主持《观察与思考》栏目后,却得到了一致的好评。由此可见,不同气质和风格的主持人,只有去主持适合自己的栏目才能获得成功。(2)主持人在严格遵循、体现品牌栏目宗旨、风格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鲜明而有个性的主持风格。

栏目的宗旨和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是主持人与栏目互动的灵魂。试想,如果偏离了栏目宗旨的主持风格,那肯定是毫无价值的;而没有主持风格加以体现的栏目宗旨,则无疑是苍白无力的。相反,许多声名大噪的主持人和栏目,都是主持人与栏目有机互动非常好的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