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09:39:25

点击下载

作者:王少农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子柔

老子柔试读:

解柔

《老子·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老子说:

想要抓到手,先要张开手。想要削弱他,先让他强大。想要废了他,先让他兴盛。想要夺他 权,先要给他利。这就叫微小处的功夫。柔的胜刚的,弱的胜强的。鱼儿不能没有水,国王 的宝座不能随便给人看。“翕”,音xī,收缩,引伸为抓到手。“微明”,细微处的光亮,指心谋大事者的微妙手段。太阳升起,从微明到大亮。智者成事 ,也是从微明到大亮。“柔”,软。软的才能充满。民间故事中那个老人问他的三个儿子:“什么东西‘一粒谷、 撒满屋’呀?”他最小的儿子答上来了说:“阿爸,是灯!”对了,一粒柔光,撒满整个屋子 。光不柔,断不能刺入万物。智慧的剑锋不柔,断不能刺入空虚。“刚”,硬。太硬了就折断。又软又硬就折不断。如果是刚刚好的“刚”,就是完美境界 。“弱”,虚。根据“无可以有,少可以多”的宇宙法则,虚的可以实,弱的可以强。削弱是 自保,示弱是自强。“强”,大。所有的强都是逞强,在整个天地面前你有多强?强中更有强中手。即使已经强 大,也不逞强、称强,这才是真正强者的做法。“渊”,深水。水有多深,鱼有多大。“利器”。利器原指宝刀,老子在此借指国君的权杖。引申为致命武器。玩枪即玩水,枪手 无枪,剑客无剑,才能以自身为利器。

老子这段话全篇讲道,一句话概括:以柔克刚。

关键在于:柔者可以变形,因此敌不能伤、不能阻。水遇凹则满,遇凸则绕道而过。

关键在于:柔者可以无形。香气入鼻无形,毒气入鼻也无形,最好的与最坏的都是无形的。

关键在于:柔者可以穿越万物。你虽用塞子塞好酒瓶,空气穿瓶而入。以石为坝挡水,水滴 穿石而下,而泻,而崩。古之暴君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心无形而夺之。

欲成大事者,无不以柔克刚。上卷柔之道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

最好的东西是水。水滋养万物,无私奉献而不争,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它也去,所以水已经 接近于道了。

水是粮食的粮食。

五谷杂粮缺少水就不能生长,人同时不能缺少水与五谷杂粮,水对人有双重之恩。它就是我 们的本能。

水是稀的,软的,无色透明的,一句话,水性温柔。光线直来直往,水比光更体贴 。一个人站在阳光下还会形成阴影,一个人泡在水里则全身都充满温柔的呵护。

阳光浴不及海水浴,海水浴又不及清水浴。清水洗尘,清水出芙蓉,水让人清清爽爽。

水对人的日常生活是必须的,对人的精神生活更是必须。

老子主张“阴柔”,就是取象于水。

水是阴柔的,这种阴柔会聚集巨大能量。洪水也是阴柔的,但它同时也非常阳刚。

我们做事要懂得“以阴柔为阳刚”,就可以强壮如水,坚硬如水。

老子例举水的美德:一是滋养万物而无私心;二是别人不喜欢去的地方它也去。关于无私心 的问题请参考上一章,此处让我们来看水是怎样“处众人之所恶”的。

大地表面凹凸不平,凸处多风比较干净,凹处空气流通不畅,渐渐会聚集为草木腐朽的场所 ,时间一久就会弥漫令人窒息的气味。水从高处往下流,洗经凸处,冲洗之;流经凹处,还 是冲洗之。这样泥沙俱下一路过来冲走了所有的脏东西。因为水是流动的,所以它本身永远 清洁。万物受其恩赐,也变得清洁。流水过处,高低都被冲洗。

老子赞扬水有“处众人之所恶”的美德,意思是不择高低凸凹,一路流过,相当 公平无私。

基督教之所以风行全球,就在于它“处众人之的恶”,如果能信“主”,一切的“罪人”都 能得到宽恕,这样就为它赢得了大量信徒。“泥沙俱下、不择高低”是一切成大事者的共同特征,“水至清则无鱼”。

坚硬如水

水是坚硬的,因为它足以摧毁一切,因此老子指出人必须“上善若水”,意思是 要学来像水一样,这样就能以水克水。老子说:“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说的就是这 个意思。

老子说水“几于道”,意思是水像大道一样无所不成,无所不摧。在《圣经·旧经》里,上 帝耶和华常用“火”的手段焚毁不义之城,而在中国上古时,天帝常用“水”的手段冲毁不 义之国或不义之君的都城,如盘庚当初就是因为失德而被迫迁都,大禹治水也是个治德的过程。

水善利万物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就是说水是一切生命之源,给万物以利益。水 就是《 易经》八卦之一的“坎”卦。《易传·系辞下·说卦》云:“坎者,水也。”水之所以善利 万物,是因为它本身是流动的、运动的、功成不居的,所以能成全万物。

耶稣对世人说:“我来是要成全你们。”耶稣功成不居,将一切荣耀归于上帝。耶稣如水, 他是流动的,所以他必须死,以“消逝”的方式将世人带入“永恒”。所以他又必须复活, 就像水冻成冰,冰又复活为水。

为天下溪

老子说:“如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就是说通晓阴阳两道,就可以为天下 的总汇,让一切流向“我”,一切资源为我享用。水是阴,但光凭“阴”还不能懂水、会水 、用水、玩还必须懂阳。比如游泳,水是阴,人是阳。阳入阴中,阴把阳浮起来,这时的人 感觉就像水一样,阴阳都是阴,人与水都是水,所以能自由游泳。

上善若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意思是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像水一样。主要是像水的流动 ,像水的涓流成河、百川归海,像水的目标清晰,往既定的方向流去。我们做事当如水,曲 折而坚定地奔向前方。

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著名诗篇《茵梦湖岛》写道:

我将要动身去茵梦湖,

在那里建座小屋,用粘土和树篱;

种上九畦豆子,养一窝蜜蜂,

在林中独居,听蜂儿大声嗡嗡。

我将在那里享受宁静,宁静会慢慢降临。

降自晨曦的朦胧,降自蟋蟀的歌吟;

半夜里微光幽幽,中午时紫光熠熠,

黄昏时刻红雀的羽翼四处拍打。

我现在就要动身,因为日日夜夜总听见

那里的湖水轻轻拍打着湖岸。

每当我伫立在路旁,或在灰色的人行道上

那声音总是在我的心灵深处震响。

叶芝是如此眷恋茵梦湖的湖水,据他的自传所述,叶芝向往湖畔独居的自然主义生活模式。

而水,就不仅是抽象的温柔,而具象为实实在在的茵梦湖水时时刻刻呵护着他,萦绕着他。

一颗干渴的心灵在水中得到重生。

叶芝对水的感情之深让人砰然心动,我进而联想到了考门夫人写的《荒漠甘泉》,联想到元 稹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老子说:“上善若水。”其实就是意在引导人们回到自然母亲的怀抱,过着一种亲 水的生活。让我们自己也做“水”。动静相宜“居善地,动善时。”(《老子·八章》)“人和”可以制造出来,“天时、“地利”也是制造出来的。

老子说“居善地”,就是说人要自己选择好地方。“动善时”,就是说人要自己选择一个好 的时候上路动身。综述其意,人要主动制造天时地利,不是坐等,而是积极选择。

天时可以制造吗?当然可以,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春夏秋冬、风云雷电都是自然界制造出 来的。人不能制造春夏秋冬、风云雷电,但可以参与制造。所谓参与制造,就是享受制造的 过程,简言之,就是享受现成,如春天看花,夏天看彩虹等,赶上时候就叫制造天 时,因为造物主如果没有人看到与享受它的作品,一定也无趣得很。有了我 们的参与天时才会准时。地利当然也可以制造,那就是自己走到对自己有利的地方去 。

罗马皇帝哲学家奥勒留在一次宫廷宴会中告诫大臣们说:“做每件事,说每句话,都要注意 到你每时每刻都可能结束你的生命。”

是这样的,所谓“天时”随时会降临,因此我们要主动趋吉避凶。老子说“动善时”,意在 告诫人们要自己把握生命的火侯,要自求多福,积极主动赶往好时候,就像赶集一样,你去 了就能买到好东西,不去就没有。

所谓“居善地”,就是自己找好地方。

刘备先前转战中原,一无所获,后来得了四川宝地,才得以实现抱负,称起帝来。刘备如果 不“居善地”,必将继续被曹操追得满天飞。

所谓“动善时”,就是自己找好时候出来活动。

蛇怕冷,冬天也不好捕食,所以它为自己预设好了冬眠。冬眠一过,就在春天缓缓苏醒,正 好赶上捕食的好时候。

居善地

老子说:“居善地”,就是说人要自己找好地方。“居善地”才能成善 道 。尧舜时有个赫赫有名的大隐士巢父(即图中的大胡子),为什么他叫“巢父”呢?“巢父” 的意思就是居住在巢中的老人,这位隐士喜欢像鸟一样筑巢而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最 后修成了仙道,胡子与头发齐飞,裸体与云天一色,靠的就是当初“居善地”的修为。失去又何妨“持而盈之,不若其已。”(《老子·九章》)

有的东西拿在手里会不断溢出,这时不如不要,否则会无限增长把自己埋掉。

有个阿拉伯神话说一个人去寻宝藏,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他小心翼翼地进了山洞,看到 里面有个宝瓶,宝瓶上贴着一张字条写道:“打开瓶盖,里面就会冒出金沙。请在取到足量 的金沙后把盖子盖上。”这人欣喜若狂,打开了瓶盖,果然是宝物,一开盖金沙就像礼花炮 一样飞射而出,黄金灿烂,就像做梦一样美。“发大财了!”这人用袋子装,用帽子接,用 衣服篼,用双手捧,甚至鞋子里面也盛满了金沙。宝瓶里的金沙如喷泉般涌出,越喷越多, 渐渐地这人没东西装了,金沙从他手上溢出……溢出,但他还是一动不动地跪在地上捧着手 接。他太高兴了,太疯狂了,太痴迷了,只顾欣赏金沙狂涌的美景,忘了宝瓶上的告诫:“ 请在取到足量的金沙后把盖子盖上。”最后,他被埋葬在了金沙的厚堆里。

很多人就像这个寻宝的人一样愚蠢,寻到宝后贪心过重,结果被宝物埋葬。佛家说的“酒、 色、气、财”皆是“贪、嗔、痴”正是如此。

喝酒令人爽,但一贪杯就要出丑出事,甚至有人因为渴酒而丢官掉命,可以说被“酒”埋葬 了。

情欲令人爽,但一贪色就要出丑出事,多少英雄豪杰毁在女人手上,多少痴情女子毁在男人 身上,可以说他们被“色”埋葬了。

斗气赌气令人来劲,但气太盛就伤身体、出事,很多人就是少忍了一口气做蠢事,最后吃了 大亏,被“气”埋葬了。

钱财令人活得人模狗样,但太重钱就会干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多少人不能收手,结果被 “财”埋葬了。

千万别说“酒”、“色”、“气”、“财”致人于死地这样的老生常谈太俗太没意思,世人 往往就栽在这上面。《老子》全书专论“酒”、“色”、“气”、“财”的地方不下十处, 可见老子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人生之险,莫过于酒色气财。

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老子的教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高者易折“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老子·十章》)

颠峰状态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不可无限增高。“揣”就是测量。“揣而锐之”就是说测量其高度,感觉太高了。“锐”,尖锐,指高度。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太高太尖了恐不能长久。

为什么山峰越来越尖就会断掉?这是因为地心引力使然,一高就容易偏,一偏就会倒。

我们垒棋为戏,一个棋子、一个棋子地垒上去,最底下的两个还能垂直重叠,越往上就越歪 ,最后由直线变成弧线,最终因失重而倒塌。

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之所以能屹立千仞,首先就在于它用科学手段掌握好了重心,再高的楼 也是笔直的,不会弯曲,因此不会自己倒。而像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与北京良乡的昊天塔之所 以斜得厉害,是因为来自地底的震力使然。

当今世界最高峰珠峰高达8844米,那么这座最高峰为什么不会倒呢?反而越来越高。越 来越高不等于越来越尖,如果越来越尖,珠峰也会折断。但珠峰之所以是珠峰,就在于它的 大巧若拙,它也是金字塔形,但整体想当牢固,顶部基本上是直角,而不是锐角,因此不会 倒掉。这就像华山的原理一样,华山是由五座山峰组成,五峰相连,力量均衡,西峰虽然很 尖,但不是锥形,而是一边垂直,另一边则是一个大缓坡。

华山原理:群峰相连,一峰独秀。

珠峰原理:因为如此巨大,所以如此高大。

珠峰处于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之上,在青藏高原中又处于最大最高的喜玛拉雅山之上 ,所以能傲视千山万岳。唯我独尊,这是必然的。

珠峰之顶是直角而不是锐角,台基又极大极稳,所以有增无减,不会倒掉。

华山之顶也是直角而不是锐角,又有五峰相连,所以亘古未变,不会倒掉。

与珠峰、华山成鲜明对比的是冰川,冰川尖锐如刀,拔节如笋,但通常都会倒掉,原理很简 单,太尖了就会折掉。

所以老子指出:“揣可锐之,不可长保”。意即太尖锐了就会折断。人的冲劲或巅 峰状态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不可无限增高。

冰川太尖就会断

老子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就是说凡事不可太尖锐,不可增长,人的冲劲太大 就会翻筋斗,久处巅峰状态必有隐患。

华山之所以不会倒,在于它的结构稳固,五峰相连,一峰独秀,它的尖角不是箭头一样的锐 角,而是略微上仰的一个直角,所以不会因为太尖而折断。人要像华山一样长久,就要遵循华山原理,像华山一样与众峰开合如莲花。同时去其锐角, 保持与地面垂直而稳固的直角。老子在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同时也在说“揣而折之,可以长保。”

珠峰之所以不会倒,在于它的台基稳固,怪层站立在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中与最高最大的 山脉上。同时,珠峰之所以不会倒,也在于它的山顶呈斜置的直角,而不是锐角,所以珠峰 不会越来越尖,也就不会因为太尖而折断。人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珠峰,就要遵循珠峰原理,像珠峰一样稳固,像珠峰一样高而不锐, 尖而不偏,这样才会保持颠峰状态,并越长越高。

老子在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同时也在说“揣而固之,可以长保。”空的好处“三十辐其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老子·十一章》)

如果车轮是个实心的菜板,必不如空心加轴转动灵活。

为什么菜板不能当车轮?因为菜板是实心的。我们如果把两个菜板穿起来当车轮使,必会相 当别扭。

车轮要想转得快,就必须是空心的,还得有轴。这是因为,车轮要依靠圆心传力,如果轮体 实心,就会传力受阻;如果空心而有轴,就会传力通畅。

老子说车轮“三十辐其一毂”,是说三十根辐条插在车轴的圆木上,这样的结构模仿太阳, 可以旋动使力。车轮模仿太阳旋转传力。

太阳的光与热是被“甩”出来的,因旋转而传力。车轮传力也靠“旋”与“甩”。太阳的日 心四散热能,车轮的轴心回散动能,都需要“空间有轴传输”。所以老子说“三十辐其一彀 ”。

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周朝的史官是“管天”的,负责天象观测。老子长期观天作象,从太阳 的散光散热原理悟出了车轮——乃至一切球体(当然包括地球)的运动方式,在自然科学与哲 学上都取得了罕见的巨大成就。

老子还发现,太阳并不是如地球月亮一样是实心的,而是一个空心的气球,所以能从日心传 热得相当畅道,如果是实心,必不通畅,如地心要传力到地面就要经过层层地幔、地壳与地 表。

太阳散热快,是因为为空心。车轮要想传力快,也必须空心。

太阳从日心散热到边缘,中间由“气轴”(也是空心的管状气带)来完成传热。车轮传力也必 须通过围轴四散的条辐。

老子说:“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就是说车轮是空的,所以能转动起来。如果实心如菜板 ,也能转,但必不快不畅。

车轮是空心的,所以能转动。菜板实心,所以转动不灵。老子说“当其无有,车之用也”道 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切事物要出空地发展。

四川人有句俗谚:“火要空心,人要实心。”是在讲在灶膛烧火要把柴火拔空,这样有空气 流通火才燃得好。“人要实心”,则指要踏实。

其实人也要“空心”才好,如果人心像石头,就会什么也想不到。空的妙处不在于什么都没 有,真正什么都没有只会让人疯掉,空的妙处在于方便流通。佛门称空门,是不滞的 。万法皆空,意即万法不滞。这样,三千世界才可自由出入,不为之所阻。四川俗谚说“火要空心,人要实心”。其实也要实心才能想事情,才能装东西。

老子说:“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是说车轮是空的,所以好转动。同样的,人心也应该是 空的,才能时常虚位以待。如果心满,就会堵,闹得慌。

苏格拉底在与朋友聚会时常常会凝视空酒瓶。有回柏拉图忍不住问他:“老师,你为什么看 着空酒瓶?”

苏格拉底说:“因为空酒瓶能装酒。”

柏拉图没明白过来。

苏格拉底说:“酒瓶满了就不能装酒。”

柏拉图大悟。

苏格拉底的空酒瓶

苏格拉底对柏拉图说:“只有空酒瓶才能装酒,酒瓶满了就不能装酒。”

苏格拉底这句话与老子说的“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完全一个意思,都是说凡事都要留出空 间来才能装东西,有空间才好使用。于微妙处获利“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老子·十四章》)“夷”是消除、消失,“希”是寂静,“微”是微茫一片。这句话是说:想看却看不见的东 西叫“消失”,想听却听不到的东西叫“寂静”,想捉却捉不到的东西叫“微茫”。这三样 东西无法追问,所以把它们混同为一体。

老子此处说的“一”不是指一、二、三的一,而是指道。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 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说的就是道的神 奇作用于无所不在。

老子说的非常道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既表现为普遍存在,又表现为普遍消失。 在普遍消失的过程中,事物会普遍产生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并不彰显,而是以微妙状态 运行。这不是看得见的巨大,而是微妙的巨大。

万物都在普遍运行与普遍消失,独具慧心慧眼的人当于微妙处获利。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他看见了“没有”。

老了说“听之不闻名曰希”,他听见了“寂静”。

老子说“搏之不得名曰微”,他捉到了“微茫”。

老子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他不再追问第一起源,直接与道同一。

看到“空无”。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是说看不见的叫“没有”。老子这话隐含的意思是要人看到 “没有”,看到“空无”。老子在另一处说“大象无形”,意思是大的图象是没有形状的, 感觉象是没有,其实有。人从认识有形到认识无形,本身的形状也渐渐扩大。

人从看到空气了那一天才算是真的长了眼睛。同时,人只有领悟了虚空的含义才会明白人是 怎么回事。

世界必须是空无的才能运转,如果世界是实心的像块整石,那就会把人闷死。

听到“寂静”。

老子说“听之不闻名曰希”,是说听不到的叫“寂静”。老子这话隐含的意思是要人听到“ 寂静”,听到无声之声。老子在另一处说“大音希声”,是说最大的声音充盈世界,以至听 不见。比如人睡在夜晚的海船上,开始时听见波涛,渐渐地也就什么也听不见了。这样,我 们就知道寂静其实是一种声音,正如寂默其实是一种语言。之所以让人感觉不到寂静的声 响,是因为它已完全占据我们的心灵,合二为一。很多时候我们听不见静音,其实是那声音 太大太近,而不是太小太远。

所以,寂静是可以倾听的。从听到静音的那一刻起,人恢复了听觉。孔子在梦中听周文王弹 琴,听出了“无声”。嵇康临刑大叹“广陵散绝矣!”正因为“绝矣”,所以我们随时可以 听到这绝世佳音。

捉到“微茫”。

老子说“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说捉不到的叫“微茫”。老子这话隐含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捉到微茫。微茫如暮色者仿佛不可触摸,其实人走在暮色中,全身都是暮色。

李白诗云:“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经,苍苍横翠微。”所谓“翠微”就是一 片翠绿的微茫。微茫即然有色,自然可以染指。

王维诗云:“山中原无雨,空翠滴人衣。”所谓“空翠”就是空中的翠微之气,“空翠”既 然能滴成水,当然是可以用手接住。

黄帝有次到山中访道,看见两个人面对面地做抛球的动作。黄帝惊讶地问:“什么也没有呀 !”那两个人说:“我们抛空气为戏。”黄帝因此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就是巧妙地穿行在空气 中。

山河大地,混而为一。

老子说:“此三者(指看不见的形像,听不见的声音,捉不到的苍茫)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不可致诘”就是不可追问。世界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不可追问的。并不是我 们不知道,而是这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不是追问起源,而是把握现在。追问起源必会陷入 无限虚空,不如将世界作整体的把握与认识。世界并不是从哪里来,而是由很多元素共同合 成。你要问我风从哪里来我知道(宋玉说风是“起于青萍之末”),你要问我世界从哪里来我 不知道,因为世界原来并不是一个整体,上帝都不能一天就造完世界,可见其组成是分层分 次的,是一个有序的东西,大概是由图像、声音与微茫组成。世界原非整体,我作整体而视 ,这就是老子说“混而为一”的奥义。神龙不见首尾“迎之不见其旨,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十四章》)

做事情不能让人测知,否则会被控制。“迎之不见其首”,指看不见开头。“随之不见其后”,指找不到结尾。

看不见开头并不是没有开头,而是开头被隐藏。

找不到结尾并不是没有结尾,而是结尾被隐蔽。

做大事之人如神龙一般,自身清清楚楚,却让人只看到该看到的部分。有人看到龙鳞,说 是金子;有人看到龙爪,说是霹雳。其实都是它。管中窥韵,只能看见斑点。盲人摸象,只 能摸到厚墙。豹与象都只能走不能飞,已经让人如此难以见到全貌,何况飞龙!

庄子说:“目无全牛”,但他没说“目无全龙”。龙是无法看全的,因为它太长太远,太高 太散。而正因为它如此庞大,所以是可以触摸的。越大的东西越能走近,因为它把 空间逼小了。人走在大山上,走了半天还以为没上山,往下一看原来已经在山上了。 山太高太大,以至缓缓上升时人容易忽略。

龙有道吗?龙有道。龙的道有两条:一是大,二是飞。

龙之大充盈宇宙,让人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只能看见一段龙身蜿蜒游曳。

龙之飞舒展风云,御气为车轮,借日作轴心,逍遥太空。

我们要学习龙的“大”,不能让人见全貌,这样做事才能自己掌握而不被人控制。

我们要学习龙的“飞”,借用一切资源为我所用,凡是看见的都是我的,凡是我的都可以使 用。于是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再说说深藏不露。“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十五章》)

深渊的深不能测出来,要石头落下去才知道。

所谓“微妙玄通”,就是有些事很微妙,很神秘,但又很说得通,一点就破。

所谓“深不可识”,就是深藏不露,让人不可知或不可全知。

庄子说:“钝刀易割”,意思就是钝刀容易割手,因为它的锋芒看不见,看似没有锋芒,只 要你陷入它的机锋,它就会锋芒毕露。

从深藏不露到锋芒毕露,最后又善刀而藏之,锋芒内敛而消失。刀伤人而刀不觉, 人被伤而刀无伤,造成这一效果的乃是刀的“钝锋”。这一问题可以参考前面的“珠 峰原理”。

苏东坡家在峨眉山下,少年时有次去山上玩,看见一个老和尚在磨刀——别人磨刀刃,这个 老和尚却磨刀柄。

苏东坡见此哑然失笑:“喂,老和尚!你磨刀柄做什么?”

老和尚边磨边说:“这样不割手呀。”“我从没听说刀柄会割手”,苏东坡那时还打不破这禅机,没怎么在意就下山去了。

时光荏苒六十年,当苏东坡感觉自己也是个老和尚时,有一天忽然明白了自己这一生之所以 多灾多难,拿不准自己的命运,岂不正因为刀柄割手吗?割手的往往不是刀刃,因为刀刃再 锋利也隔了段距离,刀柄与手零距离,往往会硌伤、甚至割伤了自己的手都不知道。

苏东坡一下子明白了“刀柄会割手”的道理,回想那个峨眉山僧磨刀柄,真是个高人。既然 刀柄会割手,人又不能不拿刀,那么就应该常磨刀柄。

去其锋芒,乃可把握。还没使刀就反而被刀所伤最不值得。刀不伤人,刀柄伤人。 善磨刀柄者善使刀,做事无不利。《诗经》上说:“以柯伐柯,其则不远。”前一个“柯”指斧柄,后一个“柯”指木头。斧 柄也是木头做的,人拿起木头砍木头,伤木头的不是斧子,而是斧柄。所谓“以柯伐柯,其 则不远”,就是说用木头砍木头,就会懂得伐木之道。“则”,法则也,道也。“以柯伐柯”,就是以其道治其身。“磨刀柄”,指让刀不伤手。

小李飞刀使刀时,手与刀合而为一,所以他的刀已成为他的手的外延,永不伤手。

刀都是磨出来的,人们只知道刀的锋利,不知道刀的钝朴。人们通常又以为刀柄安全,其实 刀身最锋利,最关键的部位就是刀柄,而不是刀刃刀尖。原因很简单,刀柄是着力、传力的 所在,耍刀就是耍刀柄,谁也不能手拈刀尖来作战,那样更会伤了自己。

老子非常道,就是让人反着想,顺着想,条条想透。人们常以为刀刃刀尖是刀,其实是真正 的刀是刀柄。刀无刃还是刀,刀无柄就是一块什么也不是的铁片。

龙能飞能游能走,能隐能变,能生能死,集一切生灵之精华于一身。龙是 人的理想 化身。老子说:“其神不伤人。”就是说人到了神龙的境界,不会自伤,也不会伤人,它的 神通旨在成全万物,不因神通而伤人。

龙就是“神”,是最高之物。阮籍在《大人先生赋》中写道:“天不若道,道不若神。”把 “神”放在“道”之上,是道的主宰,是道的道,是天地总开关,乾坤总闸门,宇宙总枢纽 。“神”之所以高于道,是因为“神”是具体的物,而道是抽象的理,虽然理胜物,但是具 体胜抽象,因此“神”比“道”更高,因为它可以实在把握,充分操作。

凡事徐徐为之“浊而静之,徐清。安而动之,徐生。”(《老子·十五章》)

一个“徐”字道出成功的关键:着力要准,进攻要稳。

老子说“浊而静之,徐清”,意思就是污浊的要让他安静下来,这样就会慢慢清爽。“安而 动之,徐生”,是说安于现状的要让他动起来,这样就会慢慢出现生机。

在此,老子徐出了两组非常道的模式:

一、浊——静——清

二、安——动——生

在第一组中,浊的反面是静,静的结果是把浊变成了清。

在第二组中,安的反面是动,动的结果是把安变成了生。“浊”就是污浊,污浊的人必狂躁,因此老子用一个“静”来对付它,因为静可以克躁,所 以浊可以变清。“安”就是是安于现状,安于现状就会死气沉沉,因此老子用一个“动”来对付它,因为动 可以雄起,所以安可以变生。

老子此处的非常道一动一静,属“动静之道”。我曾讲孙子的“动 静之道”是由静转动,而此处老子的“动静之道”是由动归静,也就是老子在另一处讲的“ 众物纭纭,各归其根”的意思。

静就是道。

静心,心自明,心一明亮就是道。“浊而静之”,是说人污浊时要安静下来,自己终止污浊的心理与行为,绝不可由着一颗狂 躁的心自伤伤人。同时也要认识到污浊是相对的,一些看来很污浊的东西与事情在另外一 些人看来未必如此。因此,人要自去污浊,一般不要管别人的污浊。自己的污浊自己知道, 别人的污浊别人知道,也未必是自己臆测的污浊。

有人问希腊智者赫拉克利特:“海水是洁净的还是肮脏的?”

赫拉克利特说:“海水最洁净又最肮脏。对鱼来说,它是能喝的和有益的;但对人来说,它 既不能喝又有害。”

凡事应相对而视,一样的海水亦清亦浊,一样的人类亦智亦愚。海鱼认为海水是洁净的,智 者认为人类可以活得更爽。“安而动之”,是讲安于现状者要自己动起来,不动则必死。《孟子》说:“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安乐让人死,因为人一安乐就成死肉一堆,在他自己可能不觉得,在别人看来相 当恶心。

有人曾问希腊智者阿那克萨哥拉:“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来到这个世界,还是不应该来到这 个世界?”

阿那克萨哥拉抬头仰望夜空,笑着说:“为了观赏美丽的苍穹,每个人都应当选择降生。”

是这样的,人生的价值在于让自己动起来,这样才能看到“美丽的苍穹”。如果一个人在屋 里一动不动,就看不到外面的夜空。有的人老是抱怨看不到希望,其实希望就在他 头上闪烁,他自己不动,不抬头,怎能看到希望?

老子说“徐清”、“徐生”,连用两个“徐”,可见凡事要舒缓,才能有好效果。

比如一个人在睡觉,另一个人来告诉他一件好消息。如果猛地跑来,猛地推醒睡者,将会吓 坏他。如果轻轻拍醒,轻轻呼唤,自然可以从容告之。

有的人做事忽败忽胜,这样必会得不偿失。我们必须要像老子说的那样“徐清”、“徐生” ,缓缓进攻,才能稳步推进,坚定地搞取胜利果实。

一次,亚里士多德的一位学生与他探讨友谊的性质。亚里士多德告诉他的学生:“人们希望 快速成为朋友,但友谊却是一种缓慢成熟的果实。”

友谊是缓慢成熟的果实,世上一切宝贵的事物莫不是缓慢成熟的果实,要吃甜葡萄就要等它熟透。

赫拉克利特指出:海水对鱼是干净的,对人则是脏的,不能喝。

老子讲的“浊而静之”,是对自身的洁净,而不是管别人。别人千不干净别人知道,管好自 己的人能安静下来,企图管别人的人永远狂躁,因为以浊对浊,岂能净之?

美丽的苍穹

希腊智者阿那克萨哥拉认为为了观赏美丽的苍穹,人必须来到这个世界。不是该不该来,而是必须来。

老子指出:“安而动之”,就是要让人从安乐的环境中动起来,这样才能自己找到希望。安 而不动,则无缘欣赏美丽的苍穹,只会在苍穹之梦中遗憾地死去。所谓安乐,都是在做白日 梦。人真正的好状态绝不在梦中,而是真实地身临其境。

缓慢成熟的果实

亚里士多德告诉他的学生:友谊是一种缓慢成熟的果实。不但如此,世上一切宝贵之物都是 缓慢成熟的,因为它要走完生长全过程,要符合自然之道才能结出自然之果。

老子指出:浊而静之要“徐清”,安而动之要“徐生”,就是做事要舒缓,冒进者必夭折,早熟者必早死,顺应自然之道才能避免忽败忽胜,稳步搞取胜利果实。静处品味人生“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虚”不是空虚,而是一种宁静的清虚状态。“静”不是死静,而是动中之静。

有人曾看见希腊智者米松在一个幽静无人的地方独自发笑,就问他:“亲爱的朋友,你为什 么在无人的地方发笑?”米松回答道:“亲爱的朋友,原因正在这里啊!”

米松的意思很怪,但又很自然,他这“无人一笑”一共有三种以上的意思:

一、没有人,所以我想笑就笑。

二、这里只有我一个人,难道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吗?这太好笑了。

三、真好笑,我居然还能笑!

四、我真棒,任何时候都能让自己笑起来。

五、别人不知道我在这里笑,这真好笑。

米松这“无人一笑”,可谓悠然自得。其实笑的时候,在他自己可能什么意思也没有,就是 莫名其妙地笑了一下。这一笑笑得恍惚,也笑得明白,总之,让人高兴!

快乐不需要解释理由,快乐就好。

与米松的“笑笑”(自笑其笑)一样,庄子有个著名的“忘忘(忘其所不忘)的说法。庄子说:“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意思是说:人不能忘记已经忘记的,却能忘记还没忘记的,这就是真的忘了。

庄子这话看起来好怪,实际上也相当自然,他的意思大概有以下三层:

一、已经忘记的我知道它已经忘记,既然我知道已经忘记它,就说明它还存在,所以我其实 没有忘记它。

二、还没忘记的正好可以忘记,就像没有丢掉的东西可能会丢掉一样。而已经丢失的东西因 为不在手上,所以不会再丢掉。

三、忘记不能忘记的,要高手忘记能忘记的,真正的忘记是想忘就忘,这才是真正的忘记。 忘了却还记着,这叫“忘记”。忘了就永远不再想起,这叫“忘忘”。

四、但是,“忘忘”也还不是忘,因为它还让我们记得有种东西叫忘忘。更彻底的忘是无名 无姓,无事无言,无为无在。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就是至 高无上的人没有自己,连自己都没有就不会有忘不忘的问题。神异的人没有功劳,他不靠做 人做事改变世界。圣贤的人没有名字,他不赋予世界万物以性质,世界万物也不能指他为名 。

基督教有一段著名的祈祷文:“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基督教希望世人尊上帝的名为圣,而庄子说“圣人无名”,这是东西方哲学旨趣的不同,本 身并不矛盾,都是指向“圣”。

老子在此处讲“致虚极”,“虚极”是什么呢?就是元极。道家的太极是个阴阳鱼,元极就 是个圆圈,表示一切空无。佛家秘宗又借这个圆圈表示圆满,看来太阳的形状蕴含无限奥义 。

太阳热烈而无声,老子因此悟出了道也是时时刻刻热力四射,但又寂静无声的,一 切空无,一切虚幻中蕴实有,没有尽头,但有边际。“极”者,极限也,指边界。 苦海无边,知也无涯,但虚空有界,这就是“虚极”。

老子说“致虚极”,就是要让我们看到虚空也有尽头,世界是有限的,无限的是运动本身。 因此,老子指出:人不应该畏惧虚空,也不应该追逐虚空,一切自有尽头,我们应该在静处 品味人生。

老子说“致虚极”,就是要我们到达虚空的尽头,那就是一切实有,如有如来,无 为无丧,逍遥自在。

怎样才能“致虚极?”老子马上说“守静笃”。“笃”就是实在,也就是上文说的实在。老 子最重实在,从不玩虚,请参考本书前面讲的“虚其心,果其腹”一章。“守静笃”就是安静下来,守住内心信念。气守丹田,于是体内就会盛开丹田之花。

太阳热烈而无声。老子从太阳热烈而无声悟出道也是热烈而无声的,人应该安静。人越安静就越能发挥热力。 同样的一锅水,老是去搅动它就开得慢,不去动它就开得快。人也是这样,老是动就会分不 如静下来成功得快。

老子说“守静笃”,就是让我们安静下来,自我能量守衡。

希腊智者米松常常在无人的地方一个人发笑

无人的环境让智者悠然自得,有会于心。

老子说“致虚极”,就是让人索性达到虚空的边界,让空虚的更空虚,让沉沦的更沉沦,这 样反能摆脱空虚与沉沦。

郁达夫在日本堕落成嫖客,终于厌倦花天酒地重燃爱国热情;

佛陀本是王子,厌倦了繁华世界,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宫女睡觉时丑态毕露,终于决定出家。

笑与悟,缘与迷与苦。一念圆我,得大自在。

守静笃

老子说:“守静笃”,讲的是要同时守静与守笃。“笃”就是实在。守静就是守 住安静的心情,守笃就是守住实在。有的安静是狂躁的,看似安静,其实在默默发狂。真正 的安静是实在的,踏实的,所以很舒服,而不是一静下来就心理空得慌。老子说“守静笃” ,重点就在一个“守”字,能守就能静。

气守丹田

道家的“气守丹田”之说就来自于老子讲的“守静笃”。所谓“气守丹田”就是 守住内在元气与内在意念,以达到长生久视的效果。人的丹田之气最可贵,也就是中医说的 “精气神”,守住了就可以无疾无患。老子说“守静”,就是以静守静,不是以动守静。换 言之,就是以丹田守丹田。冷眼旁观独自行“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老子·十六章》)

一切都好像在蓬勃发展,其实都是泡沫,只有自身才是真实的。

老子说“万物并作”,意思是万事万物都在一起发作。当然“作”原来不是发作的意思,但 我们可以把它当发作看。万物一起发作,说明万物都是病态的。常态即病态,要想脱离常态 ,就要行非常道。个中原理清参考本书开头。

既然万物都在发病,那么这时我们瞎掺和什么?米松喜欢一个人在静处发笑,显然是对万物 的否定。

老子在说了“万物并作”之后马上说:“吾以观其复”,意思是“让我来看它们是如何反反 复复的。”这句话显然是冷眼旁观的意思。

一切都好像在蓬勃发展,其实都是泡沫,只有我们自身才是真实的。

万物是万物,我们是我们。应保持距离。我写到此处时,窗外在放鞭炮,大概是有人在庆祝 开业什么的。我如果一听鞭炮就扔下笔跑过去看热闹,大概什么也干不成了。我不理他,我 继续做我该做的事,鞭炮声渐渐稀稀落落,最后窗外恢复平静。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 其复”,看来做一个冷眼旁观者确实受益无穷。我如果追声而去,心必乱而身必移;当鞭炮 声已平静,我的心却还不能平静,显然这是上了当,亏了本,亏本买卖我为什么要做?

朱自清在少年时喜欢闭门读书,过年也这样。亲戚家的孩子问他为什么不出门走走?多热闹 啊。朱自清说:一出去看这看那,心就要乱几天,不划算,不如在家读书清静好玩。看来朱 自清深得清静之旨,管他什么“万物并作”,我不作就是了。

后汉有两个大名士: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友,经常一起读书劳作。有回两人在园子里锄菜, 不知谁锄到了一片金子。管宁继续锄他的菜,在他眼中金子与瓦石无异,在菜园的泥土中出 现都是多余之物,应一并锄去。华歆则把金子捡了起来。还有一回,两人同席读书,忽闻门 外传来车马之声,原来有贵人经过。管宁读书如故,雷打不惊。华歆抛书去门看贵人,半天 才回来。管宁因此割席分坐,大叹曰:“子非吾友也。”

无疑,华歆是个随波逐流者,管宁则是一个冷眼旁观的有操守者。在管宁看来,金子与瓦石 无疑,贵人车马过门只会制造躁音,毫无意义。再亮的金子一晃而过,再漂亮的车马也是一 晃而过,何必管他?如果金子已逝,车马已过我们还痴想不已,岂不是上了当、亏了本?亏本 买卖我们为什么要做?

管宁凡事不动心,实是“贵我”之举。天地之间以我为贵,怎么可以贱卖?孔子说:“非礼 勿为,非礼勿视”,也包含了一个节约成本的意思在内。视了非礼之物,为了非礼之事,人 就会心乱事乱,搅坏一大片,又要收拾残局,又要消化后果,太不划算。《诗经》上说:“其出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是说出了东门,看到美女 如云。虽然美女如云,并不是我想要的。《诗经》这段诗挺有意思,一句“匪我思存”大有 管宁锄金如瓦石之意。管他什么红男绿女,都只不过是些颜色罢了。

看到一个焦急地向妓女要回衣服的男人,希腊智者第欧根尼讽刺道:“可怜的人,当失去这 衣服对你来说更好时,现在你为什么还如此痛苦地要回它呢?”

脱掉的衣服还可以要回,人一脱掉自然本性,一味追逐欲望必会坠入无边地狱。我在《弑神 后传》中写道:“尔等红尘众生一切无用功,每日每事自取其辱。

可怜的高等畜牲,你们等不到那份可口的血腥甜点。”

第欧根尼说“可怜的人”,我说“可怜的高等畜牲”,意思都差不多,都是指英文叫man, 汉语读音叫ren的东西。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说别管万事万物如何热闹,我自冷眼旁观独自行。

鲁迅在《野草》中写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 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 ,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运行。”

鲁迅把天堂、地狱、黄金世界视作一体,因为不乐意,所以不愿去。最后连自身也不乐意。 虽然对自身不乐意,但并没否定自身。他还要依仗自己举一杯并不存在的酒,去一个可能存 在的地方。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说万事万物,反反复复。天堂地狱的把戏无穷无尽 ,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当去另寻生存之地。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这种人境是摸得到的居所,而不是假想的辱楼。外界是虚幻的,如果我们也虚幻, 还能抓住什么?溺水的人见什么抓什么,新生婴儿也见什么抓什么。一者是因为恐慌 ,另一者是因为好奇。恐慌与好奇都是好东西,因为它能唤醒本能。麻木不仁地活 着无异于行尸走肉,智者呼唤人们醒来,就像春风呼唤焦土醒来。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虽是冷眼旁观,但并无憎恨,甚至要毁灭万物之意,而 是任他繁华一片,我绝不打扰人家。相反,方便的时候还要提供方便。

耶稣说:“我来是为要成全你们。”

有道者一方面能成就自身,一方面能成全别人,这样他才能渡己渡人。有个禅宗公案:

有人问:“佛说要普渡众生,谁来渡佛?”

众僧哗然,以为大逆不道。

这时明月和尚越众而出,大声说道:“众生来渡佛!”明月和尚的意思是佛在渡众生时,佛 也被众生渡了。就像船接人过河,人过了河船也过了河。

耶稣说:“我来是要成全你们。”意思是要成全世人,而不是毁灭世人。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包含了要成全万物的意思,至少不妨碍万物。

我们在成就自身的同时,应该成全别人,这样才圆满。

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鲁迅在《野草》中写道:“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 远行。”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正是独自远行的意思。万物反反复复,意义有限。有 智慧的人应当另寻故乡。

结庐在人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这两句著名的诗是对老子“无为”境界的 最佳诠释。无为之人退隐山林,做一个纯粹的自然之子。他也到城市中行走,视高楼如岩石 ,视人君如动物,依然悠闲自得。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即包含闪在一旁隐居于人境的意思。

人境就是人间,而不是世外。只有在人间才能享受世外。世外桃源不在世外,就在人境。据 说老子出关后又折回,他又回到了人境以内。道法自然“成功遂事,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十六章》)

顺其自然者自然亦顺之,所以常能成功。

老子这话是说:成功了,事办好了,人们都说我很自然。老子这话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成功要靠自然之道。

二是自然之道能让我成功,这是有目共睹的。

三是应把一切的功劳归功于自然。

前两层意思较浅,第三层意思是重点。

基督徒做什么事情都说“赞美主!”道家也对自然时时刻刻充满感恩之心。大自然造就了人 类,大自然造就了智者。人类最初的智慧从仿生而来,人类最高的智慧仍是行自然之道。可 以说,谁得自然之道谁就会成功。

战国哲学家尹文在他的著作《尹文子》里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后,立志报仇血恨。为了鼓励士卒百姓勇敢坚强起来,勾践对勇士特别 尊敬。

有一天,勾践走路不小心踢到了一只青蛙。青蛙被踢,马上跳了起来,然后一动不动,怒气 冲冲地鼓着肚子,瞪着眼睛向勾践挑战。“真是一只勇敢的青蛙!”勾践赞叹不已,并且朝这只青蛙庄重地鞠了一躬,表示敬意。

在勾践的提倡下,越国的士卒百姓越来越勇敢,最后和吴国打起仗来个个生龙活虎,毫不畏 敌,打败了吴国。

勾践向勇敢青蛙致敬、学习,最终凭“青蛙之道”战胜了强大的对手,这就是他向自然界学 习的好处。

古希腊大哲学家皮浪有一次与朋友们出海漫游,忽然遭遇海啸,同船的朋友们全都惊慌失措 ,皮浪却镇定自如。他指着船舱中一头正在安详吃食的小猪说:“大家看吧!真正的智者 在吃东西呢!”大家一笑,都安静下来。小猪还没吃完东西海啸就停止了。

皮浪向镇定的小猪学习,最终带领朋友们用“小猪之道”战胜了可怕的海啸,这就是他向自 然界学习的好处。

同样是在海上遭遇危险,中国的大智者谢安表现出了更大的学习智慧。

谢安是东晋时的大隐士,后来指挥东晋军队打败了前秦的百万大军,赢得了中国历史上最辉 煌的战役“淝水之战”的胜利。还在隐居时,有回谢安与朋友们也是出海漫游,忽遇狂风过 海,掀起一阵阵大浪袭来。朋友们暗自叫苦,谢安一人镇定自如,四下望了一望,马上对船夫说:“跟上那只海鸥!”

谢安威信很高,船夫不及多想,马上挥橹飞快地跟上海鸥。海鸥在波浪中穿行,小船也在波 浪中穿行,不多久小船竟然在海鸥的带领下冲出了风浪区。

朋友们又高兴又敬畏,问是不是有海神指引?谢安大笑道:“哪有什么海神!海鸥天天在海上生活,肯定有避开风浪的办法。只要我们能 跟上它,就没什么危险。”谢安向海鸥学习,带领朋友们用“海鸥之道”战胜了风浪,这就是用自然界虚心学习的好处 。

老子说:“成功遂事,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非常明白,就是指示们要向自然学习,得自 然之道者必会成功。所谓成功,就是达到某一制高点与和谐点,是事理运动的坐标。事理运动不过是人道执行天 道的一个过程,它本身折射天道规律。天道规律就是自然规律。得自然规律者得事理,得事 理者就可以办成事,就能成功。

自然

老子主张人要师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最终人法自然。自然有两个意思,一就是具体的大自然,指山河大地,森林河流。二就是浩大的宇宙及其规 律。人在宇宙中,人是宇宙人,因此人如果合于自然之道,合于宇宙规律,人就可以是自然 ,就可以是宇宙,当然能有一番大作为,大境界。从被约束到自由,从自由到自然,从自然 到自化,从自化到自圣自美,可以为天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四章》)

目前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智慧就是师法自然,而不是自以为是。

老子这句最著名的话有两解:

一、“法”就是师法,就是某物向某物学习。人向地学习,地向天学习,天向道学习,道向 自然学习。自然是老师的老师,是祖师爷。

二、“法”就是被法约束,即臣服、被统治。人被地统治,地被天统治,天被道统治,道被 自然统治。自然是君王的君王,是管理一切、派生出一切的上帝。

以上两解的第一层意思是“师法自然”。

第二层意思是“臣服自然”。

关于师法自然,人类比较容易接受。

至于臣服自然,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了。反叛者一听“臣服”两个字就要跳起来大叫:“我反 叛!我反叛!我反叛!打倒!打倒!”我曾经是个反叛者,还专门就此写了一本名叫《弑神论》 的哲学书。所谓“弑神”就是对神的反叛。我写道:“从弑君到弑神,人类凭反叛获得解放。”

理论上是通的,但细想不可能。连解放军都不能“解放全世界”,我如何能弑神成功?

弑神者最终归于神的怀抱,说人定胜天的人必须还靠天吃饭,说过要走出森林的人 类如今已感到回归自然的紧迫性。

回归自然说白了就是臣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甘心做奴隶?”这个说法又让人受 不了,但说白了就是那么回事。人要听自然的话,无条件地遵循一切的自然规律,这不是做 奴隶是什么?

很多人因此想不通,走上了极端。其实事情虽然严重 ,但问题不在于谁统治谁,而在于大 家都干了些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有回海上行船被海盗俘虏并被卖作奴隶。人们问他能做什么?他说能 “治理人”。第欧根尼让叫卖者喊:“谁愿意买一个主人?”人群哄堂大笑。但一个叫塞尼 亚得的富人买了他做儿子的家庭教师。塞尼亚得非常尊重第欧根尼,常常说:“一个杰出的 天才走进了我的家门。”

朋友们终于打听到了第欧根尼的下落,赶来要为他赎身。第欧根尼却阻止了他们,说:“作 为哲人,既使我身为奴隶也是他人的自然统治者,就像医生为病人服务,却是病人的导师一 样。”

第欧根尼这个故事正好说明了两个宝贵的道理:

一、奴隶可以是主人的主人。

二、做一个治理人的奴隶当然要好于做一个被治理的主人。

这两个道理看起来相当怪,细想来是那么回事。第欧根尼是奴隶没错,但他是主人家的家庭 教师,开始时教孩子,慢慢地全家人都听他的教诲。就这样,奴隶成了主人的主人。这种角 色的转变与双重性是双方都觉察到的,但双方都能接受,因为第欧根尼确实是个导师。 他不在导师的位置做导师,而是在奴隶的位置做导师,这就反映了人类对智慧的天生依 赖,并不因地位的颠倒而颠倒,而因智者的引导而引导。

警察要灭黑社会,常去请教监狱里的老犯人。

中国古代的士人(奴隶者)最大理想是做帝王师,就是为了做主人的主人。

老子说“道法自然”,包含一个重要的思想:

人类只有做好自然的奴隶,才能做好自然的主人。

也就是说:谁有道,谁就是主人。当千钧一发之际,谁能明白一些简单的整理,就可以反败 为胜。“臣服于自然”,最终为“自然之主”,这就是人类应有的智慧。

老子非常道就是老子自然道,它都强调了一个转换的问题。这种转换不是凭空的, 而是像第欧根尼一样实实在在地做好份内之事。

所谓份内之事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从份外划进份内。所有的工作都是找来的,人类不断地学 习与工作,会发现道在长大,手中的份内之事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成就这一切的当然是学习,向自然学习。

通过“臣服于自然”最终为“自然之主”,基础当然是“师法自然”。

另一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常常坐在石阶上观赏蚂蚁和牧羊犬。有人问他为什么对自然 之物有那么大的兴趣?德谟克利特说:“所有人都是自然的学生,智者更不例外。我们从蜘 蛛身上学会了纺织,从燕子身上学会了建筑,从百灵鸟身上学会了歌唱。”

那么,我们当好了自然的学生,将来可以当自然的老师吗?回答也是肯定的。当然,我们当 不了大自然的老师,可以当小自然的老师,“小自然”就是人类社会。

所谓“师法自然,可以成道”就是这个意思。

师法自然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所有人都是自然的学生,智者更不例外。我们从蜘蛛身上学 会了纺织,从燕子身上学会了建筑,从百灵鸟身上学会了歌唱。”

老子说:“道法自然”,不是简单地仿生,而是在仿生的同时找出使生物成为生物的最大因 素。使蜘蛛会织的不是蜘蛛,使燕子会筑巢的不是燕子,使百灵鸟会唱歌的不是百灵鸟,通 通都是自然之道的伟力使然。掌握了自然就掌握了成就一切的法宝。

奴隶做了主人的主人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有回被海盗卖做奴隶,当了一个富人的家庭教师。开始时教孩子,渐 渐地因为学识丰富成为富人全家的导师,奴隶做了主人的主人。

老子说“道法自然”,包含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人必须先做自然的奴隶,才能做自然的 主人。并且,人类学会了自然之道也做不了大自然的主人,还必须继续被大自然统治。但学 会了自然之道的人类可以做“小自然”的主人,那就是做人类社会自己的主人,管好自己。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不仅仅是师法自然,还包括“因自然而成道” 的意思。人不能因道成道,但能因自然而成道。《圣经》上说:“道成肉身。”道成肉身后 ,肉身就与道脱离了,就像被倒出了酒瓶的酒。把白水倒回酒瓶里,白水不能变成酒。还需 要“再酿”。这个再酿的过程就是道法自然。意思是人与道同一,然后共同因归自然。这样 ,人虽然还不能成自然,但人可以成道,取得成功。绝学无忧“绝学无忧。”(《老子·二十章》)

智者都是无忧无虑的。“绝学”就是最高学问。这种学问“绝了”,所以叫绝学。绝学的绝,不是绝传的绝,而是 聪明绝顶的绝,总之令人叫绝,什么时候都是一绝,不会让人绝忘,只会让人绝处逢生,绝 对有效。

这样的学问当然让人满心欢喜,当然让人充满快乐。

孔子也像老子一样,是个快乐主义者。我原来把握孔子作为快乐主义者的一点是他说过“好 色如好德”这样充满人性的话,后来听我的好朋友杜和平讲:《论语》一开头三句话都是讲 如何让人快乐,可见孔子之学的主旨就是快乐。确实,《论语》的开头三句都是讲如何 快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句都在讲快乐,层层推入。具体而言,孔子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引导人们达到快乐的,请参 考拙著《孔子说仁义》。

有智慧的人都是快乐的,智慧让人快乐。

有大智慧的人非常快乐,非快乐不可。

有最高智慧的人绝对快乐,他们享有快乐的智慧,快乐并智慧着。

第一种人我们把他叫聪明人。

第二种人我们把他叫智者。

第三种人我们把他叫圣人。

圣人就是胜人,也就是一个人生取得完胜的人。他完全胜利,取得完美的胜利。为什么?真 的吗?真的,因为他快乐,所以他胜利。

他的目光所及,都是风景。

他的耳朵所及,都是音乐。

他的思维所及,都是妙不可言的自然之道——

蜜蜂为什么跳“8”字舞?因为跳“9”字舞很难。小鸟为什么要唱歌?因为凭它嗓子太好。小 猪为什么比小狗肥?因为老猪比老狗肥。为什么老猪比老狗肥?因为老猪看上去更老!

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说明快乐原本很简单:

有一天,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在晒太阳。亚历山大皇帝对他说:“你可以向我请求你所要的 任何恩赐。”第欧根尼躺在桶里伸着懒腰说:“那么请阁下别挡住我的阳光。”

谁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就拿晒太阳来说,当亚历山大皇帝没趣地走后,第欧根尼肯定会 发现桶外的阳光更温暖了,而且充满笑意。

还有一回,亚历山大皇帝征服雅典后,第欧根尼问他还要做什么?“我要征服波斯。”“然后呢?”“我要征服埃及。”“然后呢?”“我要征服全世界。”“在你征服全世界以后呢?”“我就自得其乐了。”“那你为什么不能现在就自得其乐呢?”

亚历山大哑口无言。

让亚历山大哑口无言的并不是第欧根尼说话咄咄逼人,而是此人确实道出一个真理——

明明现在我们就可以快乐起来,为什么要等千辛万苦做完很多事后才开始快乐?

幸福不是毛毛雨,快乐却是太阳光,随时会从光明者的内心升起。

与第欧根尼一样,老子主张“马上就快乐”、“简单就快乐”。不但如此,老子还指出:人 应该做傻瓜,人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太聪明。老子说:“我,愚人之心。”意思就是说: “瞧,我就是个大傻瓜。”噢!

老子说:“绝学无忧。”等于在夸他自己:“我有绝学我无忧。”他的绝学就是快乐主义, 这是他最大的智慧。

老子的非常道包括两大智慧,一就是快乐主义。这一大智慧被孔子继承了,又被庄 子发扬为逍遥游。

老子的第二大智慧为阴柔,被孔子变形为中庸之道,成为中国人的“国宝”。中国者中庸之 国也。

老子的阴柔已被发扬光大,但老子的快乐主义传到孔子与庄子后就失传了,有能继此绝学者 ,必将有更大的吉祥。有人问:快乐既然能失传,岂不证明它功能有限?回答是:错!快乐功能无限。它并未失传,之所以有时感觉失传,是因为传人没出现。而事 实上并不是传人没出现,而是传人正在成长!

谁是老子快乐主义的传人?那就是每一位读到这里都有会于心的朋友。“我,愚人之心也。 ”

老子说“绝学无忧”,就是说有一种非常绝妙的学问让人无忧无虑,那就是简单充实而无所 不在的快乐主义。老子是一位快乐主义者,他公然说:“我,愚人之心也。”承认自己是个 大傻瓜。

我们学老子什么?一是学老子的阴柔,二是学老子的快乐主义。这两大绝学都是老子取法自 然千锤百炼的人生成功大法术。学老子阴柔的多,学老子快乐的人少。得此智慧者,庶几乎 可称圣人矣。“我,愚人之心也”

老子这话就是说他是一个愚人,也就是一个大傻瓜。大傻瓜好,傻瓜傻笑傻乐, 傻瓜看世界简单,看人看事情更简单,傻瓜就是圣人。有两种人是圣人,一是婴儿,一是傻瓜。婴儿长大了就不再是圣人,傻瓜却永远长不大,所以傻瓜更得圣人之趣。

老子骑牛而去

老子留下了一部《道德经》,骑牛而去。他本想“远没流沙”(穿过沙漠到西域 ,甚至更远),但据说又折回,一说是到了印度,一说是回到了四川青城山隐居。

老子一生主张“无为”,是一位神秘主义的隐修者。随遇而安“澹兮其若海,漂无所止。”(《老子·二十章》)“澹”,波浪起伏的样子。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又比喻深不可测。 贾谊《鵩鸟赋》:“澹乎若深渊之静。”

老子说:“澹兮其若海。”意思非常微妙,“澹”在此又是动态的,又是静态的。动态的, 是说海浪在奔腾。静态的,是说大海整体上是安静的,深不可测。于是我们听到了爆发雷霆 万钧的大海一片静音,画面绝美。“澹兮其若海”,是说像海一样深邃。动与静相合,归静。浅与深相合,归深。大 海就这样安静下去,深邃起来。太平洋海沟有万里之深,谁能在沟底还想得起海面的 中国?《列子》上说:

渤海的东面不知过了几亿里,有个大海沟,它实在是一个无底洞。因为它没有底,名字就叫 “归墟”,意思是吸纳万物回归的废墟。地上的水,天河的水,全都贯注到这里来,归墟只 吸不排,从来就无增无减。《列子》上讲的“归墟”并不是只吸收不排出,世界上没有只吸收不排出,太阳之所以时时 刻刻,散光散热,就在于它时时刻刻吸收宇宙之气。归墟好像只吸不排,是因为它太庞大了 ,增长一点,减少一点都看不出来。

老子讲“澹兮其若海”,就是我们应该像太阳与归墟一样深不可测。所谓深不可测,就是新 陈代谢的功能深不可测,大得不见小,有时又小得不觉大,多减去还是多,少加起来不见得少。《列子》里讲了一叫归墟的大海沟,上吸天河下吸地水,永不不增不减。其寓意为因为它够 深,所以看起来不增不减。老子说的“澹兮其若海”也包含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只有庞 大才会深邃,一条小溪是不可能深不可测。

元朝有个刘元卿,刘元卿写了一部《贤弈编》,上面有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

一个盲人从一条干涸的小溪上的木桥上过,盲人上了木桥,感觉脚下在摇,桥下很空。木桥 的中间缺了块木板,盲人走在这里一脚踏空,幸好他反应快抓住桥边不放,以为一松手就会 掉进万丈深渊。路人告诉他,没有深渊,你尽管往下轻轻着地。盲人还是不敢,被“深渊” 吓得大哭起来,哭了半天,他的手也吊疼了,不能再坚持,心想反正都是死,何必再受苦, 就横下心来一跳,结果当然没摔死,盲人松了一大口气,苦笑道:“早知道脚下就 是实地,我又何必把自己悬吊在空中呢?”

我们不应该笑这个盲人,因为他本身看不见。我们应该笑自己,因为我们往往也自己制造吓 人的深渊,这“深渊”其实不存在,既使存在也一点都不深,我们只管用心用力地下脚,就 会脚踏实地。

很多事物外表看起来深不可测,其实一点也不深。与之相反,有的事物看起来浅,其实深不 可测,不懂的人就会陷进去。

很多被水淹死的人是因为犯了一个错误:他们看到眼前的水清清澈澈,甚至可以清澈见底, 水底的卵石,水中的鱼儿水草无不清晰可见。他们把清澈当水浅,结果就被淹死了。

清澈不等于浅,相反,清澈往往是深。圣人的智慧都是清澈的,但都深不可 测。之所以又深邃又清澈,只因为它的纯净。这种纯净是一种生态,如果谁想打破这种生态 ,就会被自然之力反弹。很多人追逐美女屡遭重创,就因为美女的美是一种和谐生态,谁要 想打破这种生态,就会被保护这种生态的自然之力反伤。关于“纯”的教义,请参考拙著《庄子梦蝶》。所以老子说“澹兮其若海”,就是说我们要做真实的大海,不要做虚构的深渊。 虚构的深渊吓不死人,真正的大海才是生命所在。

小溪

老子说:“澹兮其若海”(像大海一样深邃),其实也就是“澹兮其若溪”(像小 溪一样深邃),因为清澈,小溪与大海一样深邃。清澈即深邃。

老子说:“为天下溪”,很明显,“溪”就是“海”的 意思。小溪流到大海里,就是自己 流到自己里,以水投水,所以深邃。以水观水,所以清澈。

老子说“漂无所止”,就是要让人们随遇而安。

不但大海上的人要随遇而安,就是大海本身也要随遇而安。大海因为太庞大,自身又滋生大 鱼小鱼,所以它无法管理自身的每一个细节,正如人没法管好自己的每一个细胞一样。整体 上运行良好就不错了。这种整体上运行良好就是随遇而安。

大海随自己的波涛荡漾,人随自己的命运起伏,这没什么不好,该漂就漂,该泊就泊。“漂泊”不仅在漂,也在泊岸。“漂无所止”并不是随波逐流,永不靠岸。

大海不是止于岸,而是止于波涛。它止于自身。

所谓“漂无所止”就是不止于外物,而是止于自身。看似无所止,其实就止于自身。 人不是停在路上,而是停在自己身上。只有内在的停才是真正的停,否则天动地动,怎么 能停下来?

随遇而安的人不是安于环境,而是安于自身。所以他能成功,成功就是成全自己。有人问古希腊智者赫拉克利特:对人类而言,世界意味着什么?赫拉克利特说: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一样,它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 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一定的分寸 熄灭。赫拉克利特讲的“分寸”就是人自身的刻度,也就是某个点。比如爱情的某个点可能是结婚 ,某一个点可能是离婚。成功的某个点可能是一次演讲,失败的某个点可能是一场聚会。等 等。

佛经里也有“火宅”的说法,说人生活在一片燃烧的火屋中。这片火既不烧屋,也不烧身, 只是自己燃烧,只有开了慧眼的人才能看见这片火将来会焚毁一切。所以,智者的任务就是 一面不唤醒众人,以免吓坏他们,一面唤醒自己,寻找灭火的方法。

随遇而安,就是安居于火宅。

老子冥想自己是大海

老子说:“澹兮其若海”(像大海一样深邃)。只有深邃的智慧才能形成深邃的大 海。老子的冥想使他沉入思维深处,以虚无为深邃。虚无使人像天空,天空比大海更深邃。

随遇而安

涨洪水时,老鼠会抱着一只大南瓜漂到陆地上,这就是随遇而安。

老子说:“寂兮似无所止”,包含了随遇而安的意思。“寂兮似无所止”是一种享受。人都 在飘泊,所以要安于飘泊。

佛经上说人生活在火宅中。宅中之火是看不见的,性燃烧的,所以常人不会受影响,当然也 必定会一点一点地被这种看不见的火夺走身边之物。有智慧的人一方面要带领常人安居于火 宅(因为暂时别无去处),一方面要积极寻找灭火或搬家的途径。

老子说:“澹兮其若海,漂无所止”,就是要让人们随遇而安。哪怕是漂浮在海面,也不忘 欣赏海天一色的美景。哪怕是居住在火宅中,也要活得安定团结。这样才有出路。不与人争“夫惟不争,故天地莫能与之争。”(《老子·二十二章》)

喜欢争来争去的人多半不自信,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争也不让,是他的就是他的。

大街上有两个泼妇骂街,细听原来是在争一个男人。泼妇甲说:哇哇哇。泼妇乙说:哇哇哇 。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反反复复地就表示一个意思:“他是我的,我才是他的老婆,你是 野女人,不要脸。”作为男主角的那个男痛苦地抱头蹲着,显然他没有能力阻止这两个女人 的争斗。这时,街那边走来一个老太婆,恶凶凶地说,“让她们吵,跟我回家去!”男人一 下得救了,头也不回地跟着老太婆走了。那两个女人惊讶地合不拢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没趣地闭上了嘴,各人走散了。

不用说,这个老太婆就是这个男人的妈。妈是儿的妈,儿是妈的儿,这是天生的,谁也争不 去。所以当这个男人被两个女人争来争去争不出结果时,这个男人的真正拥有者一出现,自 然就把他叫走了。注意:是叫走的,不是争走的。那两个女人争了半天争不走的男人,被这 个男人的妈妈轻而易举就叫走了。

这种常见的故事正好说明了老子这句话:“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就是:只 有不去争,所以天下才不能与我争。

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别人争不去也抢不走。

不是自己的,争也争不来。

老子的这个意思乍看有点像佛家的宿命论,其实不然,细想有三层以上的意思:

一、我已经争到了我自己的东西,所以一劳永逸,从此可以不再争。

二、世上一切本是公有,弓落于楚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何必争谁是谁的。

三、我以无私成就了我的私心,这一切都是我的,别人争来争去都是帮我争。

喜欢争来争去的人多半为他人作嫁,不争之人往往能利用别人为他争来想得到的东西,并以 不争之事实成为没有争议的人。

当古希腊的普里埃耶城遭到敌人攻打时,居民们纷纷带上自己最贵重的财物四处逃,只有大 智者毕阿斯一个人什么也没带。有人问他为什么空手离开?毕阿斯回答说:“因为我的一切 都在我的身上。”

你看,人们在逃难时还想着自己的财物,都要争个你的我的。毕阿斯根本不与人争,轻轻松 松空手而去,一无包袱。确实,他的一切都在他的身上,这是谁也争不去的。

毕阿斯之所以形成这样彻底的“不争”的思想,即缘于他感觉自己已经争满了,就像一个收 手不干的亿万富翁,一个洗手退出江湖的独行大盗。让我们回放一下他当初是怎样“争”的 。

有回,阿利亚提斯国王率兵攻打普里埃耶城,毕阿斯将两头骡子全副武装起来赶到了国王的 阵营之中。阿利亚提斯看到对方的骡子都武装起来了,非常吃惊。于是思考再三,停止了进 攻,与普里埃耶城帮订下了和约。

毕阿斯就是用这样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为自己一方争取到应有权利的,他不但要争,还大争 特争,这样才能取到。争取到了之后,他才有资格不再争,才有资本去享受。

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地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意思:

一、人要先争取,争到了才能不争。

二、已经到手还要争,就必会连争到手的都失去。

三、已经争到手就要赶快吃进肚,这样别人就争不去了。《世说新语》上说王蓝田吃鸡蛋,因为性急,鸡蛋一会儿滚桌上,一会儿掉地上,王蓝田火 冒三丈就把鸡蛋踩扁,然后捡起来吃掉了。

这个夸张的故事一般人都认为是在讲了一个性急的人的笑话,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王蓝 田的性急固然可笑,但他也有个宝贵的认识:那就是煮熟的鸡蛋还会溜,最好是快点把他吃 进肚子里。这个道理既简单又深刻,简直就是一大真理。

老子说“不争”时,其实是肚子里吃得鼓鼓的了。本书前面不是讲了“虚其心、果其腹”吗 ?有了前面的“果其腹”,才有后面的“不争”。

毕阿斯空手出城

敌人打来了,人们拿着大包小包准备离开。人们问毕阿斯为什么空手出城?毕阿斯说:我的 一切都在我身上。

我的一切都在我身上,别人怎么能争去呢?所以毕阿斯虽然空手出城,却带得最多,他的财 物满身,还能分给别人,那就是他的智慧。

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就是说不要争、不要拿,最有价值的东西 在我们自己身上。“饱了,不吃了”。人吃饱了就不要了,满足了就不争了。

老子说“不争”,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任由别人拿走自己的东西。刚好相反,老子指出:先要 “果其腹”,然后才能不争。拿到了自己应得的东西,才有风度去不争。否则只会眼巴巴地 看别人吃果子,太惨。

饱了还要吃,就会撑死,够了还要争的人必会连手上的东西也失去,老子指出:“持而盈之 ,不若其已。”就是说过犹不及,做人做事要把握争与不争的火侯。该争不争,必有所失。 不该争还争,失去会更多。

老子说:“不争”,就是没有必要争的意思。一是不屑一顾,二是不用争也是我 最大,所以“不争”。富人不会与穷人斗富,智者不会与白痴斗智,人不会与狗争骨头。

风雨不能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十九章》)“飘风”指能把人飘起来的大风,“飘风不终朝”指大风刮了一夜,刮不到天亮就停了。“ 骤雨”指暴雨。“骤雨不终日”指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天。比喻任何狂风暴雨都会很快过 去。

老子的话句句实在,都饱含丰富的人生经验。它向我们传递的不仅是人的后天智慧,还传递 着人的先天本能。

我在小时候就像老子一样体验过“飘风不终朝”与“骤雨不终日”的情景。先说“飘风不终 朝”。

在我七八岁时,有一年冬天晚上老是刮大风。那时我们全家还住在小瓦房里,大风呼啦啦的 吹,屋顶屋角的瓦片不时被刮起来呼啸而去,一会儿就在不知什么地方被风摔得稀烂,黑暗 中风声夹杂瓦片破碎声,十分恐怖。我害怕大风把屋顶吹成光骨架,又害怕床顶被风吹塌, 心里面非常担心。我的妈妈让我们三弟兄静静地躺在被窝里,对我说:“睡吧!睡到天亮风 就停了。”我还是睡不着。一夜狂风轰鸣,我熬到天亮时忽然发觉:“咦,风真的小了!” 不多久就完全停了。再过一会儿,天完全亮了,鸟儿叽叽喳喳,光依然从屋顶的亮瓦上打下 来,明晃晃的,小屋像在水里。我急忙跑出去一看,到处的竹子庄稼被吹倒了一大片。

这就是我个人的真切体验,再大的风只吹一夜,这在我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天文知识与人生 经验。后来读到老子这句“飘风不终朝”,就非常认同,我一下子记住了,成为我最熟悉的 格言之一。

至于“骤雨不终日”,我也曾长期亲身经历。在北方长大的朋友可能很少遇见过大暴雨,而 大暴雨在我的老家四川,夏天时经常可以遇见。农历六七月时正是谷黄时节,栽秧早一点的 地方还可以收割稻子了,这时农民最怕的就是大雨袭击,把快成熟的稻子打倒在水田里,把 已经晒在坝子里的稻粒冲到处都是。农民把这种雨叫“偏东雨”,因为它总是从西南面来, 往东北面去。现在我想这种“偏东雨”可能是四川盆地每年夏天被东南亚热湿的季风吹拂形 成 的。总之,偏东雨说来就来,有经验的人在雨刚来时往往也能警觉,就会大声地喊:“抢偏 东雨喽!抢偏东雨喽——”一下子坡上坡下的人都忙乱起来,刚才还秩序井然的劳动场面一 下子被偏东雨冲成乱麻。大雨咚咚咚地下,打在脸上身上非常疼,也没有风,反正就是大雨 在斜斜地冲刷着地面,路上到处是抱头捂脸的人,一片狼狈。那时我还小,觉得这很有趣, 常常会因为在这时无端发笑引来大人的几巴掌,于是也跟着紧张起来。说也怪,偏东雨来得 快,去得也快,不多会儿就把雨脚移过了山,山对面的天空像我们这边刚才一样乌黑一处, 我 们这边现在又亮了,常常能在云端看见被人们称作“杠”的彩虹,非常美丽。地面的劳动场 又恢复正常,人们上上下下的劳碌着,一片繁忙。

这就是我个人对“骤雨不终日”的亲身体验,连偏东雨都下不了多久,可见大雨一般都会很 快过去。当然作为一个南方长大的人,我也曾经历接连几天下大雨成灾、最后涨洪水的情况 ,但这与老子说的并不冲突。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不是说世上真的没有刮了晚上刮白天的连续大风,而是说狂风不会 太久。

老子说“骤雨不终日”,不是说真的没有接连几天都下的大雨,而是说暴雨会很快过去。

狂风暴雨之所以厉害,就因为它的狂与暴。

狂风暴雨之所以不足畏,也正因为它的狂与暴。

因为凡是狂暴的事物都处在它自身的颠峰状态,自然规律会使它马上就会回落。 狂人如希特勒者,暴政如法西斯者之所以不足畏,就在于它们的狂暴是颠峰状态的表现 ,必然被内外因素抑制住,最终下落。狂暴就是自取灭亡,因为狂暴者把自己的时针拔到了 中午12点,当然马上就面临下午与晚上了。

从心理方面看,狂暴者也不能持久,有的人喜欢咆哮不已,在他自己可能觉得很威风,其实 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完全软弱的表现——瞧,此人束手无策,恼羞成怒了。

柏拉图出了名的惧内,非常不幸,这位最哲学的哲学家娶了一位最不哲学的老婆。柏拉图的 老婆遇事蛮不讲理,动辄河东狮吼,让人胆寒。有一回柏拉图正在家里与弟子们传授高深的 学术,忽然他老婆一阵风跑过来,向他哇哇哇乱叫,双手叉腰,满脸横肉,口中唾沫横飞, 点点击中柏拉图智慧的脸。弟子们见师母神威发作,吓得大气不敢出,柏拉图倒是耐心地听着老婆的训示,细心的人还能看见他的嘴边有一丝微笑。老婆骂够了,又一阵风而去。弟子 们目瞪口呆,半天没回过神来。有弟子同情地问:“亲爱的老师,您何以不惧?”柏拉图马 上把大家拉回到了课堂:“这就是常给你们讲的狂风暴雨不会长久。”“狂风暴雨不会长久。”既然东西方两位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与柏拉图都如是说,看来我们 完全有理由镇定自如。

也许有人要反将我一军:“你也曾说过有大智慧者如狂风暴雨,横扫千军,那么照这样看来 ,智慧也不能长久了?那么我们还学什么老子非常道?”

我就会像柏拉图一样微笑着告诉他:“我说智慧像狂风暴雨横扫千军,这只是一种比喻,就 像阁下昨天见了女友对人夸耀她如何美丽一样。人类思维的风暴不是暴力,而是润 物细无声。但它越是轻柔,越有巨大法力。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讲的就是这个 道理。如果阁下在某个地方听见我说‘柔弱的狂风’,千万不要怀疑我的语法水平,因为是 老子教我这么说的。这就是老子非常道,非常好玩,非常正确。”

再大的风吹一夜,不到天亮就会停。老子说:“飘风不终朝”,就是说大风会很快过去,风 越大越不会滞留,因为它在急速奔流。古代印度人认为世界由四大元素组成,其中之一就是 “风”,认为“风无处不在。后来佛教兴起,佛教学说又修正古代印度人的元素论,佛学认 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在“成、住、坏、空”。到了“空”的阶段,连“风”也没有,一切归于 荒寂。此说与老子的风论相同。

骤雨不终日。再大的雨也下不了一天,一会儿就停了。老子说:“骤雨不终日”,揭示了大雨会自停的道 理。雨者水也,老子说雨会停,也就是在说水会枯竭。“水”也是古代印度人认为构成世界 的四大元素之一,水元素也是无处不在的。但老子指出:水也会枯竭。虽然“上善若水”, 但上善也会失败,并永久地失其善。上善之上是无善,水之上是气。这样,道家的元气论找 到了真正的世界本原,气比水更像水,它衍生万物。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说 的就是气。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指出风雨都不永久,在风与雨的背后还 有一样东西才是本原,才会永久,那就是“气”。“气”就是元气,就是道。人把握住那一 口气(意念、信念、决心等),就可以用自身的气接通天地之气,从而长久。老子说:“天地 不自生也,故能长生。”人不自生,也能长生。“不自生”的途径就是用气接气,所以能一 气发万气,万气归一,从而一生万物,可以长久。踏雪无痕“善行无辙迹。”(《老子·二十七章》)

踏雪无痕的奥秘就在于走过后雪还在下,把脚印掩埋了。“善行”就是会走路,会开车。“辙迹”就是车轮印。“善行无辙迹”的意思就是会开车的 人不留下车迹。引申义为会走走路的人不留下脚印。人走路想不留下脚印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做到留下脚印后让脚印消失。聪明的罪犯首先要做 的事就是消除指纹,爱清洁的家庭主妇会在客人走后马上拖地,这就是让痕迹消失的简单办 法。

如果不想人为地消除痕迹,也简单容易得很,时间会让所有的痕迹自动消失。我在《甲骨英雄》一诗中写道:“你死后,手印开花,脚印长草。”

手印开花是联想,脚印长草却是真实的。脚印如果长了草,过不久草就会把脚印掩盖,草根 会把脚印划破分割,最后泥土与草一起让脚印消失。

除了人为与时间这两者可以让脚印消失外,自然界本来就具有自动消除脚印的功能。一群鸭 子摇摇摆摆排队过泥塘,后面的脚印盖住了前面的脚印,整体上虽然留下了一大串脚印,但 走在前面的鸭子却真的消失了脚印。如果是会飞的野鸭就更简单了。野鸭子就是野鹜,王勃 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这里,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者都没有脚印,没有痕迹,因为它们融成了一片。野鸭在水面起飞,一阵扑腾昂首远去,这就叫“踏水无痕。”踏水怎么会有痕呢?水开水合 ,“以无有入于无间”,水的细密足以让一印痕迹消融。天鹅落在雪地里,白鸟落白地,完全看不见。天鹅冒雪而来,寻其旧侣。旧侣不在,空余满 天雪花。天鹅又冒雪而去,它的脚印来时清晰,一走就会被大雪掩埋,这就叫“踏雪无 痕”。只要雪够大,一切痕迹都会被掩盖。

踏雪无痕的奥秘就在于走过后雪还在下,把脚印掩埋了。

从前有个学武的人,一心要练成“踏雪无痕”的上乘轻功,但无论他怎么练都会在雪地上留 下脚印,这人真是懊恼极了。有一次他早上起来,碰巧昨晚的雪还在下,他无意中一看,惊 住了,他昨天练功留下的脚印不见了!这人一下跳起来三丈高,以为自己已经练成了“踏雪 无痕”的绝技,但再一想才知道是雪一直在下,把他的脚印一点一点掩埋了。这人于是知道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门叫“踏雪无痕”的轻功,如果有,那一定是大雪把脚印掩盖了。老天爷 的轻功最好,人怎么能妄想做到不可能的事?有了这一场“雪中之悟”,这人放弃了练轻功 ,专门干起一些不留痕迹的勾当,从此江湖上多了一个神出鬼没的独行大盗。

世上还有种人叫“多情公子”,他平生获得女人无数,多得连他自己也记不清,老是混淆, 十分麻烦。有一天,多情公子决定出家,那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忘记所有他曾拥有过 的女人。但显然这难度相当大,活生生的女人们已经连同她们的肉体镶嵌在了他的灵魂中, 而“割除灵魂”的手术至今未被灵魂医学界试验成功。多情公子每天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 一个最简单也可能最管用的办法,那就是“以治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他又回到当初认识女人A的地方,回想那一瞬间,等待旧情人出现。河水脉脉,落日熔金, 伊人毕竟不来。多情公子等啊等,不见芳影,脑海里一片混乱,最后“原地忘却”了当初就 在此地遇见的情人。

见这一招灵验,多情公子马上如法炮制,分别来到广东上海,海边山村,终于用“追想无效 ,原地忘却”的方法忘掉了女人B、女孩C、少妇D、新娘E、少女F、姑娘G、乃至一切的旧情 人。

世上还有种人叫“成功者”,他也是最能忘记的。在打江山时,他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 。忘恩负义,六亲不认,卖友求荣,有机会的在暗中可能还卖过国,杀过百姓。但有一天, 他成功了,于是受到大众的顶礼膜拜,人们高呼“万岁!万岁!”这个成功者也飘飘然了,骤 然忘记了自己是什么角色,自己是什么货色,忘记了自己一辈子满手满脸都是鲜血。他非常 熟练地待人接物,非常圆满地办好各项大事,不时巡视四方,感觉自己确实不负众望!最后 在他的带领下,很多人受益无穷,在人们的赞美声这人无疾而终,经宇宙共和国议会研究决 定,加封此人为“忘川国主”。

老子曰:“善行无辙迹”,意思是高手走路不留迹。其具体办法已如上所述,能翻得过筋斗 的人完全可以做到,翻不过的就会连同自己的脚印一起被大雪掩埋。

庄子希望自己“速朽”,与希望“不朽”者有着不同的人生旨趣。究竟哪一种人活得更自在 难分高下,我们各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人应该做真 实的自我。家有“贵生”,杨朱“为我”,老子说:“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看来还是做 “善人”比较无愧于心。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天地造化无穷,人生际遇 有限,没有永远的人生,只有永远的自然。没有“人”,只有“道”。没有“幻”,只有“ 真”。没有过去未来,只有现在。没有东南西北,只有中间。任他喜怒哀乐,我自无知无欲 。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可见孔子传承了老子的自然之道,不过他又把老子直指 天道的非常道变为回归俗世的寻常道,也是相当能翻筋斗的人。我们有了读老子的基础,读 孔子自然不成问题了。

脚印长草

我在《甲骨英雄》一诗中写道:“你死后,手印开花,脚印长草。”手印开花是联想,脚印 长草是真实的。脚印一长草就会渐渐消失,脚印一长草就不是脚印了。大自然会帮人抹去一 切痕迹。

老子说“善行者无辙迹”,就是说会走路的人不留下脚印。引申义为:不要大自然帮忙,让 我自己抹去痕迹。大有快意人生的味道。做人要痛快,死时才没有遗憾,既使什么也没留下 又何妨?老子当年出关,留下一部《道德经》五千言传世,为的就是告诉人们:最好什么也 别留下。这就是老子,这就是老子《道德经》,这就是老子非常道,一部反读的经典,一条 指示人们背道而驰的人生道路。

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

前一个道指“道路”。中间一个道指“行走”,最后一个道指“方法”。“道可道、非常道 ”的意思是: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