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世界十大优商民族的创富宝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14:18:07

点击下载

作者:李文勇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意经:世界十大优商民族的创富宝典

生意经:世界十大优商民族的创富宝典试读:

前言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已经不可逆转地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新经济浪潮滚滚而来,冲垮了传统意义上的国界和世界各民族之间交流的障碍,地球真真正正地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着许许多多的民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根基各异,民族性格也各不相同。

人们常说,犹太人精明,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美国人富有冒险精神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这些民族的不同性格特征。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当一艘客轮开始下沉时,大副请几位不同国籍的商人赶快穿上救生衣跳到大海里。可是谁也不跳。最后,还是船长亲自出面使他们都自愿地跳下去了。

船长解释说:“我利用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心理。我对那个英国人说,这是一件发扬运动员风格的事情,他就跳下去了;我对那个法国人说,这是一件潇洒而又时髦的事情;我对那个德国人说,这是命令;我对那个意大利人说,这是法律禁止的事情;我对那个俄国人说,这是革命行动;我对那个美国人说,你是保了险的。”

故事虽有些夸张,但也确实反映出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性格和心态。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才导致了风格迥异的经商规则和生意经。

随着WTO的推进,全球经济日益趋于一体化,金钱的作用和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跨国经营和海外扩张是当今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任何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除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面对入世后的机遇和竞争,即使在国内一个利小力薄的小生意人也不得不要去迎接外国商人的挑战,加入竞争;一个有远见的大生意人就更不得不去主动和外国人打交道,把眼光转向世界。只有这样,中国商人才会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因此,了解各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了解各国商人的经商法则、经营之术,借鉴其经商之道,研究其经商策略,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商人的基本素质。而犹太人、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俄罗斯人、阿拉伯人、韩国人和印度人,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十大优商民族,其生意经自然是王牌生意经。

21世纪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中国商人,面临的不是抽象的国际和抽象的商业,而是活生生的海外商人——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经商传统和经营体制的各民族和地区的商人。在激烈竞争的今天,靠偶然的机会而成为暴发户的事情早已经一去不复返,没有卓越的生意经和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是不可能在现今的商海中立足的。中国商人“走向世界”成了走向这一个个具体的商人群体及协作与竞争的问题。不知人,无以商;不先深入了解“商业大战”的对手,谈什么“判”?谈什么“合作”?谈什么“发展”?谈什么“占领市场”?

所以,要与外国商人打交道,就必须熟悉他们的性格,了解他们的作风,懂得他们经商的习惯,遵从他们做生意的规矩。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在商场上进行合作和竞争。例如,犹太商人的精明、美国商人的激进、日本商人的狡猾、德国商人的理智、英国商人的务实……,这些无疑对我们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

此书是一本介绍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性格的、最具经商代表性民族的生意经、战术书。21世纪的大幕早已拉开,但愿此书能对每位读者都有所帮助,让每一个在商海中打拼的中国商人振起威风,展现出当代中国商人的英雄本色。“把你所有的东西,卖给需要它的人,不叫做生意;把你所有的东西,卖给不需要它的人,才叫做生意。”这句犹太格言道出了犹太人经商的精明之处。有这样一种说法:全世界的钱在美国人口袋里,美国人的钱在犹太人口袋里。饱经战乱颠沛流离的犹太人,居然把世界上大部分的财富装进他们自己的腰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商界的奇迹。第一章 世界第一商人——犹太人神奇智慧的经商法宝“把你所有的东西,卖给需要它的人,不叫做生意;把你所有的东西,卖给不需要它的人,才叫做生意。”这句犹太格言道出了犹太人经商的精明之处。有这样一种说法:全世界的钱在美国人口袋里,美国人的钱在犹太人口袋里。饱经战乱颠沛流离的犹太人,居然把世界上大部分的财富装进他们自己的腰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商界的奇迹。

顽强睿智,号称世界第一商人

众所周知,犹太人与“财富”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这样说道:犹太大亨打个喷嚏,全球金融界和银行界就会得重感冒。这是因为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装着全世界的金钱,而犹太人的口袋里却装着美国人的金钱。犹太人占世界总人口约0.3%,因此可以说犹太人不仅掌握着美国的经济命脉,同时还驾驭着世界的经济走向。据调查:全球富豪企业家中,犹太人占一半的比例;而美国千万富翁中,犹太人也是三居其一。《福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犹太人。在华尔街的精英中犹太人占50%,其中律师占30%,科技人员占50%。

犹太民族有约5000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但却多灾多难。这反倒铸就了犹太商人在磨难中顽强不屈的性格和睿智的头脑。追溯历史,犹太人的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末从埃及逐渐迁居到巴勒斯坦,而在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以色列。所罗门去世后国家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这两个王国先后分别被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征服,随后灭亡。等到公元前63年罗马人开始入侵耶路撒冷,致使100多万犹太人惨遭屠杀,另一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颠沛流离,离乡背井到欧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其中还有部分犹太人被掠往欧洲,终身沦为奴隶。劫后余生的犹太人纷纷开始仓皇外逃,从此开始了犹太人悲惨的流亡史,历时两千多年。

耶路撒冷是国际政治的焦点所在地。它的旧城是一座宗教圣城,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与此同时耶路撒冷还是三大宗教的圣地,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最崇敬的神圣城市。“耶路撒冷”,阿拉伯人称该城为“古德斯”,即“圣城”,中文大意为“和平之城”。在犹太人看来,耶路撒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它是上帝应允之地。相传公元前10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继位后,在耶路撒冷城内的锡安山上修建了一座犹太教圣殿,专门供古犹太人进行宗教和政治活动。后来犹太教就把耶路撒冷作为圣地,在圣殿废墟上筑起一道城墙,称之为“哭墙”,现如今,它已成为犹太教最重要的极具象征意义的崇拜物。

正是由于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圣地,于是为了争夺圣地,这里发生了无数次残酷的战斗。耶路撒冷也先后18次被夷为平地,但每次浩劫之后又很快复兴,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座全球公认的宗教圣地。

在《古兰经》中,犹太民族是被真主诅咒的民族,也因此成了全世界历经磨难最多的民族之一。为了在苦难的夹缝中求生存,他们想方设法挣钱来维持生计。而犹太商人的富有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是息息相关的。严峻的生存环境,让犹太人不得不依靠教育的帮助来谋生和提高社会地位,犹太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任何其他民族所不能比的,他们不论如何贫困,都要千方百计送子女接受教育。一项统计数字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犹太人比例是整个美国社会平均水平的5倍,堪称名副其实的知识精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在犹太人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艰难和凶险的生活环境,不但扼杀不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反倒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

特殊的历史造就了非凡的人类,犹太人凭着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和灵活睿智的头脑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世界上各个领域涌现出来的出色的犹太人数不胜数: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思想家马克思和列宁、哲学家弗洛伊德,无一不是其各自领域的领航者。截至21世纪初,犹太人获诺贝尔奖者累计已达139人,其中医学奖45人、物理学奖31人、化学奖22人、经济学奖13人、文学奖10人、和平奖8人。在科学技术领域,犹太人大卫·舒华兹发明了宇宙飞船,犹太人亨利·裴纳发明了直升机,还有20世纪最伟大的氢弹之父特勒、化学名家赖希施泰、免疫学奠基人埃尔利希等均是犹太人。文学艺术方面,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音乐大师马勒、杰出女作家米林、魔术大师霍迪尼、表演大师卓别林也都是犹太人。

在犹太人中,诞生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也许仅仅只是历史的偶然。但犹太人所具有的超凡经商发财的本领,却是举世公认的事实。有人甚至因此把犹太民族直接称为“钱的民族”。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犹太商人看成是成功商人的样板,而闻名世界的犹太商人更是多如牛毛。比如最会赚钱的犹太商人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欧洲经济命脉长达200余年,至今仍然控制着世界黄金市场;还有犹太经济巨头迪斯尼、卢宾、罗森杰尔德、卡耐基、哈默、希尔顿、孔菲德、J.P.摩根、洛克菲勒、萨尔诺夫、考夫曼、普利策、奥克斯、路透、辛普洛特、福里布尔、易兹哈克、桑迪·威尔、巴尔默、戴尔、克里、戈尔、乔·吉拉德等等。犹太金融家开创的名牌公司也可谓是首屈一指,如库恩·洛伯公司、塞利格曼公司、雷曼兄弟公司、拉扎德兄弟公司、所罗门兄弟公司、戈德曼-萨克斯公司等,都是金融业颇具影响的巨头。全球“金融沙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是犹太人;1992年狙击英镑一举成名、掀起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超实力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是犹太人;截至2007年,全球超级富豪榜排名第二的“股神”沃伦·巴菲特也是犹太人。

因此可以说,顽强与睿智成就了一个个犹太商业巨头,也正是这些战绩辉煌、闻名世界的商业巨头,为犹太人赢得了“世界第一商人”的美誉。

无论身处怎样的艰难困境,顽强拼搏的精神加上你睿智的头脑,可以帮助你走向成功。

诚信,犹太人心中最高的商法

成功的商人对顾客是必须讲信誉的。现在广告宣传铺天盖地,但是,有的人为了发财不择手段,欺骗消费者。这种人虽然有时侥幸也能发一笔小财,但却成不了大气候。顾客一时受欺骗,却不会永远被蒙蔽。这种生意人在一开始就是在为自己掘坟墓。

信用是商家的生命。对这种生命,应该特别珍惜。

无论是做小本生意,还是经营大公司,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大一部分是要赢得顾客和厂家的信任。

众所周知,犹太人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犹太商人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很牛。马克思是犹太人,第一个亿万巨富洛克菲勒是犹太人,历史上许多伟人富豪都是犹太人。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智慧的民族。他们最信仰上帝,那么,你知道犹太人把什么当作是上帝给予他们的旨意吗?答案是——诚信!

在犹太商人作为“世界第一商人”的商旅生涯中,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打交道最多。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在两千多年的流浪中,不但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或湮灭,并且还能不断地从其他民族的腰包中大把大把地赚取金钱,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把诚信作为心中最高的商法。他们诚信经商,坦诚为人,尊重他人,崇尚彼此宽容的道德操守,严于律己,重信守约,犹太商人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世界第一商人”的口碑;而诚信经商,更使得犹太商人得到了世人的信任和尊敬,这在商业社会无疑是一笔最重要、最宝贵的软资产。

两千多年的流浪生涯中,犹太人饱受歧视和压迫,忍受了无数的欺诈和恶意诽谤,他们饱尝了美丽谎言背后的凶险和恶毒。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对说谎者很是反感,对欺诈更是深恶痛绝,他们绝不允许自己撒谎骗人,也不希望别人欺骗他们。但是,他们对说谎者从不会鄙视,亦不会有将其置于死地的报复心理,他们想到的往往是宽容;他们常常会抱以怜悯同情,他们认为撒谎者失去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死后还要受炼狱之苦,这太可怜了。可见,犹太人的确是宽人严己、仁慈悲悯的大化之民。在犹太人看来,诚信、和平与公正是支撑世界的三大支柱。《羊皮卷》上记载了大量关于诚信经商的例子,同时培养了犹太人诚信的经商原则。“惟有诚实正直的经商之道才是生存处世的最高法则”,犹太人从违反与上帝的契约而遭受痛苦的深切体会中这样感悟道。《羊皮卷》告诫犹太人说:你们不可欺骗;不可偷盗;不可抢夺他人的财物;不可向着我起假誓,亵渎我的名。

商业是提供性的一种服务,只有诚实对待,取得他人的信任,才会获取利润。而一味想从别人的口袋里捞钱的,不过是抢劫而已。

犹太人对于擅长欺骗的人的态度是相当激烈的,认为他们是不可饶恕的;相反,不贪图小便宜,不偷税漏税,做一贯诚实的人,犹太人认为是很好的。诚信为经商的第一要务,这是犹太人的经商法则。

犹太先知曾这样说,世界末日早晚要到来的,当末日到来的时候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接受大审判。谁在这个世界上做了好事,他死后的灵魂就会进入天堂;相反,若谁在生前作恶多端,死后的灵魂就会被打入地狱,遭受炼狱之苦。而世界末日来临时的大审判要问以下5个问题:“你在做生意的时候诚实吗?”“你腾出时间学习了吗?”“你尽力工作了吗?”“你渴望得到神的救赎吗?”“你参与过智慧的争论吗?”

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把诚实、遵守信誉放在做生意的第一位,把生意中的诚实放在学习、工作、信仰和智慧之前,可见犹太先知对诚信经商的重视。最直接的事实就是如果一个人借了别人的钱,而他又不想归还,其间没有其他证据证明他是借过钱的,村里的拉比(犹太教教士)就会告诉他,你手按在《圣经》上对上帝起誓说:“我没有借过这个人的钱。”最后,99.9%的犹太人会感到很惭愧,承认自己的罪过。

犹太人被称为“世界第一商人”,换句话说犹太人的信誉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可以获得全世界的信赖,得到这一光荣称号是他们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诚信经商的结果。《羊皮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目的是教育犹太人应该诚实,决不可以用任何办法来不劳而获地取得财富:

有个叫拉比的犹太人,平日里靠砍柴为生,但是为了研究《羊皮卷》,他决定去买一头驴来代替自己运柴,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来看书。

于是,拉比到了集市上,从一个阿拉伯人手里买了一头驴回家。到家后,徒弟们见到拉比买的驴子非常高兴,于是就将驴牵到河边去洗澡。就在此时,从驴脖子上突然莫名其妙地掉下来一颗很大的钻石,闪闪发光,耀眼无比,徒弟们立刻欢呼雀跃起来,认为这是上天赐给拉比的礼物。这样一来,贫穷的拉比从此就不用天天砍柴辛劳谋生,而可以专心致志地研读《羊皮卷》了。

当徒弟们兴高采烈地将那颗宝贵的钻石拿给拉比看的时候,拉比却出乎意料地平静地说:“我们应该把这颗钻石还给那位阿拉伯人。”

徒弟们不解拉比的话,于是拉比解释说:“我们买的是驴子,不是钻石,我们犹太人只能买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而当阿拉伯人见到徒弟们手里的钻石时,先是惊奇,进而不慌不忙地说:“你买了这头驴,而钻石是在这头驴的身上,那你们也就拥有了这颗钻石。所以,你们不必还我了,还是自己拿着吧。”

拉比这时说:“这是我们犹太人的传统,我们只能拿支付过金钱的东西,所以,这颗钻石必须还给你。”

阿拉伯人听后肃然起敬,不由得称赞说:“你们的神必定是宇宙里最伟大的神。”

犹太人从不屑于做“只要每个人上当一次,我就发财了”的生意。他们厌恶那种流寇式的作战方法和鼠目寸光的短浅策略,即使是在被人驱赶、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时候,他们看重的仍然是信誉、长期合作的利益和很好的商业口碑,他们的商品绝少有假冒伪劣的。这正是诚信最大的意义,它意味着平等的交易、公平的竞争。

诚信经商是犹太商法的灵魂,是商业活动的最高技巧。在现代商业社会,恪守信用已成为了许多企业的市场竞争法宝。世界商业史上第一个提出“不满意可以退货”的就是犹太人。注重商业的诚信,视信誉为经商的生命,这是犹太人走遍世界各地都受到欢迎、让犹太人获得巨大财富的葵花宝典。

信誉是犹太人处世立身之本,也是商人经商的最高商法。

用智慧赚钱,才是永久的商道

有这样一则笑话:美国和前苏联在成功完成载人火箭飞行之后,法国、德国、以色列也相继拟订了旅行月球的计划。一切登月设备准备就绪,下一步将进行宇航员的挑选工作。于是,招考人员先问起了来应征的德国人,在什么待遇下才愿意参加太空飞行。德国人回答:“我需要3000美元,1000美元给妻子,1000美元作购房基金,1000美元自用。”接着法国人回答说:“给我4000美元我才干。1000美元给我妻子,1000美元归还购房贷款,1000美元给我的情人,还有1000美元留着自己用。”当问到犹太应征者时,这位犹太人这样说:“给我5000美元我才干,1000美元给你,1000美元归我,其余的3000美元雇德国人开太空船。”

当然招考人员不一定会这么做,但这件事足可以说明犹太人是多么的精明,他们不必自己亲自去冒风险,只需摆弄数字就OK了。犹太商人之所以能够如此游刃有余的驰骋于世界经济舞台,这和他们的精明显然是分不开的。

犹太民族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民族,犹太商人经商也每每擅长以智取胜。其他的姑且置之一旁,在实业界中专执金融这个牛耳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智慧这个词概念模糊,到底智慧是什么,解释起来也许说法不一,那么在犹太商人的眼中,智慧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先看看犹太商人在具体经商时的智慧体现。经过长期的艰难奔波后,犹太商人们蓦然发现,女人和嘴是两大永不枯竭的财富。他们发现,男人所挣来的钱,最终都交给了女人来消费,于是他们便想出以女性用品作为经营对象的办法,大到价格高昂的金银珠宝,小到个性化的小型佩饰,无不瞄准女性的钱包,结果当然是大发特发。

另外就是人们的嘴巴,犹太人把与嘴巴相关的商品一一列成清单,如食品、酒、烟等,作为自己赚钱致富的第二条渠道。他们这样想,每个人不分高低贵贱,都要吃东西,今天吃了,明天还要吃,只要活着,嘴巴就是一个无底洞。于是,他们想办法开始不断地往顾客的嘴里填东西,随之带来的结果是:自己钱袋越来越鼓。

这足以体现出犹太人经商方面的智慧。那么这种智慧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犹太人认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胆识和魄力,知识就不能发挥它潜在的作用。犹太人同时还认为,赚钱是天经地义、最自然不过的事,如果面对能赚到的钱而不去赚,那简直就是对钱犯了罪,是要遭到上帝惩罚的。而他们的赚钱往往又强调以智取胜,金钱和智慧相比,智慧比金钱显得更重要,因为智慧是能赚到钱的知识,也就是说,能赚钱方为真智慧。这样一来,金钱便成了衡量智慧的尺度。

亿万富翁亨利·福特说:“思考是世上最艰苦的工作,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它。你的头脑是你最有用的资产。”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看看犹太人的智慧到底是怎样的高深莫测吧。

据说,一著名学院的院长继承了一大块贫瘠的土地,这块土地上不但没有具有商业价值的木材,也没有矿产或其他贵重的附属物。这样看来,这块土地不但不能为他带来收入,反倒是他支出的一项来源,因为他必须支付该土地的土地税。后来,州政府建造了一条公路,该公路一定要从这块土地上经过。一天,一位犹太人开车经过,看到这块贫瘠的土地正好位于山顶,可以观赏四周连绵几公里长的美丽景色,而且这块土地上还长满了小松树和其他树苗。于是,他立刻果断地以每亩10美元的价格,买下这块50亩的荒地。在靠近公路的地方,犹太人盖了一间独特的木造房屋,并附设了一间很大的餐厅,同时在房子附近他又建了一处加油站,之后在公路沿线建造了十几间单人木头房屋,以每人每晚3美元的价格出租给游客。最终,餐厅、加油站及木头房屋,使他在第一年净赚1.5万美元。

第二年,这个犹太人又开始扩大规模,增建了另外50栋木屋,每一栋木屋都有三个房间。他把这些房子以每季度150美元的租金出租给附近城市的居民们,作为避暑别墅。而这些木屋的建筑材料根本不必花他一毛钱,因为这些木材就长在他的土地上。还有更妙的,那些木屋独特的外观设计最后巧妙地成为了他扩建计划的最佳广告,而假如一般人用如此原始的材料建造房屋,那很可能会被人们看作是疯子。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这个犹太人在距离木屋不到5公里的地方,又以每亩25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一处占地150亩的古老荒废的农场。

接着他又建造了一座100米长的水坝,同时将一条小溪引向一个占地15亩的湖泊,并在湖中养了许多鱼,然后再把这个农场以建房的价格出售给那些想在湖边避暑的人。这样只是一个简单转手,花了一个夏季的时间,就赚进了2.5万美元。

智慧的眼光使这个犹太人变废为宝,为自己赢得了巨额财富。而下面故事中两位拉比的对话,则更能反映出智慧与财富的关系。

相传有两位犹太拉比,有一天两个人没事闲聊起来:“智慧与金钱,哪一样更重要?”“当然是智慧更重要。”“既然如此,有智慧的人为何要为富人做事,而富人却不为有智慧的人做事呢?大家都看到,学者、哲学家老是在讨好富人,而富人却为什么对有智慧的人露出狂态呢?”“这很简单。有智慧的人知道金钱的价值,而富人却不懂得智慧的重要呀。”

拉比为犹太教教士,也是犹太人生活等一切方面的“教师”,经常被看成是智者的同义词。所以,上述故事实际上在说“智者说智”。换句话说,只有明白金钱的价值,才会去为富人做事;而不知道智慧的价值,才会在智者面前肤浅地露出狂态。故事明显的调侃意味就体现在这个内在的悖谬之上。

实际上,金钱与智慧两者之间并没什么矛盾:活的钱是不断生利的钱,比死的智慧重要;但活的智慧比死的钱更为重要。那么,活的智慧与活的钱相比,哪一样更为重要呢?

无论从这则笑话还是从犹太商人实际经营的活动角度来说,我们都会得到一个犹太人的谋钱术答案:智慧只有融入金钱之中,才是活智慧,钱只有融入智慧之后,才是活钱;活的智慧和活的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它们本来就是鱼水不分的。

世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东西,但是对于经商来说,善于运用智慧便是最永久的商道。

逆境不馁,毅力决定成败

有句话说得好:条条道路通罗马!在每个人面前,通往成功的路都有很多条,每一条又都是布满荆棘的坎坷之路,意志不坚定的人很难走向成功。商场上,尤其需要经营者有“永不退缩”的精神和毅力。缺乏这种精神和毅力,锁定的目标、写在纸上的计划即便再完美,也会成为空谈。

商场上成为巨富的犹太成功者们,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坚韧执著、意志刚强、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而那些今天想干这个,明天又想干那个,小事不想干,大事干不了,或遇到一点挫折就徘徊退缩,缺乏坚强意志和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由此看来,毅力的确是成为巨富的首要条件。没有毅力,做任何事都不会成功,只有毅力才会帮助人们不断地向难关冲击并最终成功。

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环境差、道路坎坷、工作辛劳、事业失意的关卡,说得严重一点,几乎可以说,在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以前,就被注定了要背负起经历各种困难折磨的命运。既然是前生注定,今生的苦苦乐乐就是难以避免的。做生意顺利的时候,财源会滚滚而来,那是顺境。一旦遇上风险,逆境来临时,就又要过一段节衣缩食的苦日子。当逆境来临时,不够坚强的人就会匆匆结束这次旅行,提前承认自己的失败;而假如我们足够坚强,那就该明白,我们就是为经历这些逆境而来的。

面对逆境,犹太商人往往能坦然应对。他们能在危险来临时,仍然镇定自若地做生意,甚至把逆境看成是做生意的最好时机。下面是一则关于犹太商人面对逆境的“不太恰当”的故事,可以从中悟到一些东西:

不知从何时起,犹太人有个不能在安息日工作的规矩,要求在安息日这天人们必须在家休息,并勤做功课。但偏偏有人破坏规矩,在安息日照常营业。一次布道时,拉比看到这种情况,指责这些店主的做法是亵渎了安息日。当做完礼拜后,一个一向爱破坏规矩的老板悄悄送给拉比一大笔钱,而拉比看到这些钱时内心十分高兴。

等到第二个礼拜到来时,拉比因为收受了贿赂,对安息日营业的老板指责就不再像第一次那么严厉了,而且这一次他甚至指望着那个老板给的钱再多一些。不料这次他竟然连一个子儿都没得到,拉比觉得十分奇怪,便询问其中的缘由。那位老板呵呵地笑着说:“这事很简单。在你严厉指责我的时候,我的竞争对手一个个都害怕了,所以,这个安息日只有我一个人开店,生意很是兴隆。而你这次说话很客气,这样一来恐怕大家以后都会在安息日营业了。”

很多人在遭到挫折和失败时,往往很容易选择放弃,这种半途而废的举动正是他们一事无成的原因。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目的,他们凭借的是由坚强意志产生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强烈欲望。

比如在竞技场上,登山运动员要到达峰顶,就必须凭借坚韧的毅力、强烈的征服欲和大无畏的精神,如果缺乏毅力,望山生畏,就会感到高不可攀。同样,对于一个想在商界发家致富的人来讲,如果缺乏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强烈欲望和毅力,那么财富同样也会与他无缘。

有人向一个犹太商人——他的朋友保荐一个少年,在他向他的友人列举那个少年的种种优点时,商人这样问道:“他有毅力吗?这是最要紧的事。”

是的!这是对你终生的提问:“你有毅力吗?你能在失败之后,仍然坚持努力吗?你能不管任何阻碍,仍然继续前进吗?”

普通人在事业上一旦失败,多会一蹶不振,甚至一败涂地,然而那些有毅力的犹太商人,却很少会认输的。即便失败了,他们也不以失败为最终的命运。每次失败之后,他们都会以更大的勇气站起来前进,以更坚强的毅力继续下去,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遭受打击而失去士气。在商场仅有愿望是无法成为富翁的,我们必须要学习犹太商人逆境不馁的精神,必须具有坚韧的毅力和明确而具体的计划才能获得成功。每一个人要实现成为富翁的梦想,在为之奋斗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失败,有挫折。但对一个毅力坚韧的人来讲,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坚韧的毅力可以不断地超越失败。

大凡成功者都明白这个道理:失败是暂时的,只要欲望强烈,毅力坚定,一定能把“乾坤”扭转,转败为胜。在商场的激烈竞争中,很多人经不起失利和打击,甚而一生抑郁而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人在失败时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进而拯救自己。人们往往认为美国纽约是最容易赚钱的地方,但这里经常创造“奇迹”的“百老汇”却常常被称为“希望的墓场”、“机会的关口”、“成功者的天堂,失败者的地狱”。虽然如此,那里仍是很多人追名逐利、想成为富翁的绝佳去处,很多人带着自己的梦想和憧憬到“百老汇”来淘金。但“百老汇”只向那些天才、成功者点头哈腰,对失败者却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甚至张开大嘴来吞噬你。“百老汇”的征服者们成功的秘诀是:毅力。

毅力是真正能区分商业巨人和普通商人的试金石。在追求财富者的心中,人人都想发财,财富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而毅力和欲望相结合才是开启财源的钥匙。面对困难和重重挫折,有毅力者便能顺利度过。通过毅力考验的人才能拥有财富,没有通过的很可能会是一贫如洗。而且,那些经过毅力考验的人,除了拥有带来巨额财富的事业以外,还得到了比物质报酬更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怎样凭借自己的毅力,利用失败的经验教训去跨越一个个难关,创造更多的财富的阅历积累!不过,毅力并不是天生的,它本身是一种精神,是经过磨炼得到并提升的。人要想在商场“混”出个模样,必然是离不开毅力的。没有毅力,除非是上帝愿意拱手把财富赐给你,不然是得不到的。

身陷逆境,唯有毅力方能助你走向成功。

审时度势,决不错过商机

社会上任何一种潮流或者趋势,都是由过去一些很细微的因素积累而成的。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某些现象往往很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人们若能确切地预测到未来,就必须了解市场动向,对于什么地方货物少市场需求大,什么地方货物多市场需求少,都应该了如指掌,不能有半点差错。如果不了解情况盲目经营,就可能蚀本。犹太民族的商人们都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都非常重视市场信息的收集,都能按照未来市场的需求,做好实际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审时度势,等待时机成熟时,准确地抓住机遇,成功地闯入商海,扬帆远航。

犹太巨商特朗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特朗普出生于一个犹太建筑承包商家庭,他从小就立志经商。

特朗普大学毕业的第三年,即1971年,他在曼哈顿租了一套公寓房。他逛街的方式很特别,专门去了解这里所有的房地产信息。他年轻、野心勃勃、精力充沛,他要在这里大显身手。

特朗普最先相中的是哈得逊河边的一个荒废了的庞大铁路广场。那时候,人们认为西岸河滨是个危险去处。尽管如此,特朗普认为,其实要全面改观并非太难,人们发现它的价值只是时间问题。

有一天,特朗普在报纸上破产广告一栏中,偶然看到一则启事,说一个叫维克多的人负责出售废弃广场的资产。于是他打电话给维克多,说他想买60号街的广场。

铁路广场最终没有谈成,但维克多提供了另一个信息:一家名叫康莫多尔的大饭店由于管理不善,已经破败不堪,多年亏损。但特朗普却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每天上下班从这里的地铁站进进出出,这里绝对是一流的好位置。

经过巧妙妥当的安排,特朗普最终买下了康莫多尔饭店,接着进行装修,将其重新命名为海特大饭店。经过独具特色的装修,海特大饭店成了人人想参观的地方。1980年9月,饭店开张,顾客盈门,大获其利,这一年总利润超过3000万美元。

饭店生意好并没有让特朗普就此止步,他的目光又落在曼哈顿繁华路段的一座11层大楼上。早在1971年他搬进曼哈顿,并在那儿逛大街起,他就看中了它,那是房地产中一流的位置。特朗普通过调查,了解到那11层大楼现在属于邦威特商店,但楼下的地皮属于一个名叫杰克的房地产商。特朗普先去找杰克。杰克不知道这块地皮的真正价值,更闹不明白为什么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有人打它的主意。经过几个回合的艰苦谈判,最终特朗普以2500万美元买下了11层大楼和下面的地皮。

特朗普决定把旧楼推倒,重建一座高68层的大厦,命名为特朗普大厦。他几经周折,费了很大的心力,终于得到了市规划委员会的批准。1980年,曼哈顿银行同意为特朗普建造大厦提供贷款。特朗普后来把整个工程转包给了HRH施工公司,并委派33岁的高级女助手巴巴拉负责监督施工。以前巴巴拉在翻修康莫多尔饭店时,已经显示出她的杰出的才能。

旧大楼的爆破工程正在进行时,《纽约时报》刊登了炸毁门口雕塑的大幅照片,并发表了许多文章,说特朗普只顾赚钱,不惜毁坏艺术品和文物。尽管艺术和文物管理部门并没有出面干涉,事后特朗普也后悔不该毁了那些雕塑,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轩然大波却给特朗普出售大楼帮了大忙。

特朗普大厦建立起来了,该大楼独具特色的锯齿形设计,使所有单元住宅的主要房间至少可以看到两面的景色。当然,特朗普大厦是富人的住地,每单元售价在1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之间。特朗普大张旗鼓地做广告,许多电影明星和著名人士因而争相购房。这样,尚未完工的房子就卖出了一大半,滚滚钞票进了特朗普的腰包。

不久,特朗普又发现新的商机,他成立了西部娱乐集团,开始投资度假村、游乐场。他的妻子伊瓦娜干得也非常出色。她亲自掌管特朗普城堡,该城堡是大西洋城游乐场中收入最多的一家,也是城中最盈利的一家饭店,仅三个月就收入7680万美元。特朗普还生产自命名的凯迪拉克轿车。在曼哈顿闯荡的前后十几年里,特朗普从一个毛头小伙子一跃而成为一个声名远扬的大富豪。特朗普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捕捉商机,为他房地产业的崛起提供了保证。

犹太商人主张的“把商机拖到金库中”的理念,被特朗普应用得淋漓尽致。

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对未来和现在的判断也有所不同。有些人凭着其过往经验,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洞悉;而有些人对未来则完全是茫然的,他们经常会对商机视而不见,不知不觉间便错失了很多机会,即使是一些企业家也概莫能外。所以一些企业能持久把握市场优势,而大部分企业会被变动不止的潮流淘汰。因此,培养自己的市场触觉,审时度势,掌握先机,才能在商场中获胜。

我们可以给商机打个比方,运行的市场商机如同一列不停奔驰的列车,而每一个打算搭乘这列火车的人,要想顺利地攀上它,就要提前活动筋骨,从精神到身体上非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可,还要在列车到来之前先行起跑,以确保列车从身边飞驰时能顺势攀缘而上。

生意人如若固执守旧,一味沉湎于过去踯躅不前,那就没有发展前途,没有更光明的未来。做生意应以企业环境为导向,审时度势,决不要错过任何商机。因为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一定会受到影响,而变化又代表了机会,若生意人能掌握此变化的机会,就可能是成功的契机。若漠视变化,企业就会失去灵活性,丧失商机,以致在新时代中被逐渐淘汰。

其实商机处处都有,就看你有没有审时度势的眼光去发现商机,抓住商机。

借势经营,寻找为自己生金蛋的母鸡

在谈到为创业集资的时候,许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总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借别人的鸡,生自己的蛋”,意思是通过向别人或者银行或者其他机构借钱贷款的形式来创业。这种方案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一般的创业者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筹集到大量资金,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且等到企业或者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会需要大量的后备资金以使企业连续发展,而这时自己的资金已经全部投入到了前期的创业过程中,所以这个时候,“借鸡生蛋”确实应该是个良策。

对于创业者来讲,你拥有的资金越多,可选择的余地也就越大,相应成功创业的概率也就越大。如果你缺少资金甚至没有资金,创业的一切将会是空中楼阁。

俗话说: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林。一个涉入社会生活的人,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借他人之力,助自己创业。无论你有没有能耐,这都是一个必然的需要。就算我们浑身都是钢,也打不了几个钉。“他人”这个词是一个泛泛的概念,看起来不着边际,而且“他人”大多可能只是你的陌路人,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是关系很一般的人。他们大多不可能实际地去帮助你,具体地帮助你。“他人”中只有一种人能够实际地帮助你,具体地帮助你,那就是朋友。这些贴近你的亲朋好友,总是给你各种各样的帮助。你遇有危难紧急之事,总是他们帮你排忧解难,让你转危为安。或者当你吉星高照时,也是他们为你抬轿唱喏。朋友,是一个特定的圈子。圈子虽小,作用却难以估量。

在犹太商人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只有傻瓜才拿自己的钱去发财。美国亿万富翁马克·哈罗德森说:“别人的钱是我成功的钥匙。把别人的钱和别人的努力结合起来,再加上你自己的梦想和一套奇特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你再走上舞台,尽情地指挥你那奇妙的经济管弦乐队。其结果是,富人会认为那不过是雕虫小技,或者说不过是借鸡生蛋,然而,世人却认为你是别出心裁,出奇制胜而大获成功。因为,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你竟能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做买卖赚钱。”

很多成功的犹太商人在创业的初始阶段财力有限,因此无本经营成为他们的首选,他们想出来的办法通常是“借钱赚钱,借钱发财”。犹太商人的变钱之道值得借鉴,在必要的情况下,要敢于借贷,善于用贷,借势经营,寻找为自己生金蛋的母鸡,创出一条借钱生钱的发财之路。

借钱赚钱是无本经营者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毕竟两手空空,身无分文,不论办什么事都举步维艰,所以只有靠借才能有出路。

犹太人密歇尔·福里布尔经营的大陆谷物总公司,能够从一间小食品店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物交易跨国企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善于借助先进的通讯科技和大批懂技术懂经营的高级人才。他不惜成本不断采用世界最先进的通讯设备,宁肯付出高额报酬,也要请有真才实学的经营管理人才到公司来。这样,其公司信息灵通,操作技巧精通,竞争优势总胜人一筹。他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才取得这些优势,但他借用这些力量和智慧赚回的钱远比他支出的大得多,正所谓“吃小亏占大便宜”。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预先写下这样的墓志铭:“睡在这里的是善于访求比他更聪明者的人。”的确,卡耐基能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铁路工人变成世界知名的钢铁大王,和他能够发掘许多优秀人才为他工作是分不开的。

真正精明的经营者挣钱不需要自己掏太多腰包,因为他们知道如何使用别人的钱。赚大钱往往需要的是智慧和胆量,而不是雄厚的资金。

伏特公司有着悠久的飞机制造历史,它不甘心被别人吃掉,公司的经营者奋力抗争,反抗林氏公司的收购。但詹姆斯·林最终还是以股市上公开收购和跟现有的股东私下议价成交,取得伏特公司的大部分股权。1961年春天,他终于如愿以偿兼并了伏特公司,改名为林·迪姆柯·伏特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LTV公司。

对詹姆斯·林来说,金钱不过是一个记录而已,其事业中最精彩最辉煌的壮举当属吞并威尔逊公司。威尔逊公司工农业额每年10亿美元,比LTV公司大两倍,在当时的美国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庞然大物,不可小觑。但野心勃勃的詹姆斯·林想要吞并它,采取的手段仍然是用股票做抵押贷款8000万美元,在公开场合下买了一部分威尔逊的股票,私下又用高价买了其余股东的股票,结果他终于占有了威尔逊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同时把8000万美元的债务记到威尔逊公司的账上。其采取的仍然是利用别人的钱赚钱的办法,并把威尔逊公司分成三个股份有限公司发售股票,这三个股份公司发售股票所得款项已足够抵上8000万美元的债务。詹姆斯·林不费吹灰之力,未动LTV公司一分钱就吞并了威尔逊公司,这真是华尔街精彩绝伦的手法。金融界人士对詹姆斯·林的做法佩服得五体投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为自己所用,做事情就能够事半功倍,容易达到目的。不论是在商界还是在科技界,犹太人成功者众多,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任何事业都不能一步登天,而只能靠一点一滴地积累。不过“积累”的办法并不是一味地埋头苦干,而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办法得当,则可快捷而毫不费劲。如此看来,借“鸡”来为自己生“金蛋”的确是一种快捷而毫不费劲的诀窍。

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事业,不失为一种经商的上策,如果运用得好,何愁不成功呢?

78∶22的魔法生意经

有句话说:“世界的金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智慧装在华人的脑袋里。”事实上,世界的金钱和智慧都装在犹太人身上。那么,犹太人之所以“生财有道”,除了客观环境使然,还有其他秘诀吗?

当然有,那就是“78∶22法则”,它构成了犹太人生意经的根本。犹太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法则,做起生意来才得心应手,常胜不败。“钱在有钱人手里,赚钱就要赚有钱人的钱。”这是犹太商人的魔法生意经,而这一魔法生意经却源自于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即“78∶22”法则。稍微懂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洛仑兹”曲线,这个曲线表明了收入分配的格局,即是说,财富不是平均地掌握在人们的手中,而是恰恰相反,拥有收入(财富)的人只占总人口一个比较小的比例。比如说:80%的财富被20%的人口占有,而其余80%的人只占有剩下20%的财富。换句话说:钱在有钱人手里。这或许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真正理解这句话,而且将其运用到商业运作、经营管理中的人却不多。我们经常说:“美国人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占美国人口很小比例的犹太人却拥有美国大部分的财富,这正好证明了这个道理。犹太人不仅在美国,在亚洲的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也独占金融界或商界鳌头,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大有人在。如果有人问他们何以生财有道,他们会漫不经心地说一句:“钱本来就在有钱人手里。”你或许很不满意这个好像不是答案的答案,但是请你千万别误会,犹太人是告诉你一个真理:钱在有钱人手里。所以,我们要赚那些有钱人的钱,这样就可以快赚钱,赚大钱了。

众所周知,自然界的空气中氮与氧的比例是78∶22;在人体中,水分与其他物质成分的比例也是78∶22;在正方形中,如果其面积为100,那么其内切圆的面积也约为78,其余部分的面积也刚好是22。可见,78∶22是大自然中一个客观的大法则,是一个超乎一切的“绝对真理”,它一直在冥冥之中规定着我们的世界,左右着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具有绝对权威、千古不变的真理法则,犹太人的生意经就建立在这个法则之上,理所当然地将它作为经商的基础,依靠这个不变法则的支持,获得令世人艳羡的财富,这是犹太人千百年来经商经验的精华。

我们不妨来举个例子,如若有人问,“世界上是放款的人多,还是借款的人多?”很多人当然会认为“借款的人多”。然而,犹太人的回答却正好相反,他们会一口咬定:“放款人占绝对多数。”而事实上也正如此。比如银行,它从众多的人手中借钱,再贷给另一部分人。假如是想借钱的人多,支大于收,银行不就破产了吗?

钻石,是一种高级奢侈品,它主要是高收入阶层的专用消费品,一般收入的人是购买不起的。而从一般国家的统计数字来看,拥有巨大财富、居于高收入阶层的人数比一般人数要少得多。因此,人们都存在这么一个观念:消费者少,利润肯定不高。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居于高收入阶层的少数人却持有多数的金钱。换句话说,一般大众和高收入人数比例为78∶22,但他们拥有的财富比例却要倒过来,即22∶78。犹太人告诉我们:赚“78”的钱,绝不吃亏!一日籍犹太商人就看中了这一点,他把钻石生意的眼光投向占人口比例“22”的有钱人身上,一举获得巨额利润。

1969年年末的一天,该日籍犹太商人就抓住时机开始寻找钻石市场。他来到东京的N百货公司,要求借该公司的一席之地推销他的钻石,但是该公司根本不理他那套:“这简直是乱来,现在正值年末,即使是财主,他们也不会来的,我们不冒这种不必要的风险。”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

但这位商人并不气馁,坚持以“78∶22”这条万无一失的法则来说服N公司,最后取得该公司一角,郊区M店。M店远离闹市,顾客很少,生意条件不利,但该日籍犹太商人对此并不过分忧虑。钻石毕竟是高级的奢侈品,是少数有钱人的消费品,生意的着眼点首先得抓住财主,不能让他们漏网,以赚取占钱“78”的人的钱。当时N百货公司曾不以为意地说:“钻石生意一天最多能卖2000万日元,算不错了。”该日籍犹太商人立即反驳:“不,我会卖到2亿元给你们看。”这在别人看来,无疑是狂人的说法了。但该日籍犹太商人胸有成竹地说出这句话来,无疑是源于对“78∶22”法则的信心。

事实上,“78∶22”法则的魔力很快就显现出来了。首先,他在地段很不利的M店,取得了一天6000万日元的好收入,大大突破一般人认为的500万日元的效益估量。当时正值年关贱价大拍卖,吸引了大量顾客,该日籍犹太商人利用这个机会和纽约的珠宝店联络,运寄来的各式大小钻石,几乎被抢购一空。接着,该日籍犹太商人又在东京郊区及四周,分别设立推销点推销钻石,生意极佳,任何商店都没有创下过每天6000万日元的记录。相反N公司由于开始没有抓住占钱“78”的有钱人,当全国各地销路大开时,才低头提供摊位,结果效益反而不如其他本来相对萧条的商点。

这样到了1971年2月,钻石商的销售额突破了3亿日元,该日籍犹太商人实现了曾许下的狂言。

钻石生意成功了,奥秘在哪里?就在于“78∶22”法则。N百货公司却对此有过怀疑,他们认为钻石商品就好比美国凯迪拉克牌或林肯牌豪华小轿车,日本人能够购买的很少,因此销路一定不好。而该钻石商人却不这么想,他把钻石看成稍微高级的国产小轿车,是有钱的或稍微有钱的人都买得起的奢侈品,这一部分人虽占全国人口的少数,却占有全国金钱的多数,赚这部分人的钱,效益必定很高。这便是犹太人“78∶22”之魔法生意经的最好运用。“78∶22”法则是犹太人经商术的精髓,适当地借鉴一下,或许你就是下一个洛克菲勒。

1分钱也要发挥100%的效用

世界上流行这样的说法:“犹太人是吝啬鬼。”此说法或许有一定依据,但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抑或是曲解。众所周知,犹太人中可谓高手云集,而作为商人,其职业本能反应的具体体现无外乎对物品的斤斤计较和对金钱分分的核算。因为作为商人,如不精打细算,不爱惜钱财,那么利润从哪里来呢?

据说,犹太人出门买东西,不论花费多少,不论东西是便宜还是贵,他们都一定要索要账单。犹太人到餐厅就餐时,如果看到一般餐厅中只报账而没有账单的话,他们就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世界上有许多民族对待金钱的态度要比犹太人马虎得多。据说有一位希腊人经常光顾某家餐厅,每次吃大致相同的饭菜,但每次结账,价钱都不相同,当然也相差不多。他的犹太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十分惊讶,一定要追究个所以然。希腊人却说:“这么一点小钱,何必认真?”犹太人听后一边摇头,一边连声呼喊上帝,仿佛犯了什么大罪过似的。

犹太人真的是吝啬吗?其实并不是这样,他们只是不喜欢去付不该付的钱。

犹太人普遍坚持钱不能随便用,钱一定要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犹太人之所以坚持这种观念,是因为他们更明白“支出”和“欲望”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让人看起来似乎不好理解,但通过下面一段文字,我们可能就会明白:用钱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人。

人常为不能满足的欲望而愁苦,而在犹太人看来,支出和各种欲望不能混为一谈。不同的家庭都有不同的欲望,可是这些欲望并不能凭借自己的收入就得到满足,因此,切不可把自己的收入浪费在不能满足的欲望之上,因为许多欲望是永远都得不到满足的。

别以为亿万富翁有那么多的金钱,就一定可以满足自己心中的各种欲望,这种想法完全错误。作为亿万富翁,他的时间和精力都极为有限,他能到达的路程受到限制,他吃进胃里的食物受到限制,而且他的享乐范围受到限制。

欲望就好像是野草,农田里只要留有空地它就生根滋长,繁殖下去。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你能满足的却微乎其微。人们要仔细研究现在的生活习惯,你们认为有些是必要的支出,但经过明智思考之后便会觉得可以把支出减少,也许觉得可以把它取消。因此犹太人把这句话当做格言:“哪怕1分钱也要发挥100%的效用。”

犹太人注重开支的预算,一般根据“预算的90%支出、10%储蓄”的原则,慎重使用收入,支出必要的支出及购买必需物品,把不必要的东西全部删除,因为它是无穷欲望的一部分,不可容纳和反悔。切记不要动用储蓄的10%收入,因为那是致富的本源。大家要养成储蓄致富的意志,保持对支出的预算,并及时对预算作有利的调整,调整预算能帮你保住已经赚得的金钱。

有一位犹太人在逛一家日本百货公司的时候,偶然和一位日本经理攀谈起来,那位日本经理很认真地问:“情人节、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我们都沿用了西方的习俗,可是还嫌不够,请问在你们的风俗之中还有没有可以送礼物的节日呢?如果有的话,请你赶快告诉我,因为我们日本人是很喜欢送礼的。”

这种说法在犹太人中成了笑谈。犹太人虽然也会在某些值得庆祝的日子里交换礼物,但只限于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所送的东西也是很便宜的礼物。礼轻情义重,收到礼物的人也都很高兴。这是犹太人送礼的法则和智慧。事实上,比较恰当的说法是:“犹太人爱惜金钱”,但是,他们整个民族并不是都吝啬得像铁公鸡。犹太人讲究的是节制的生活。

犹太富商亚凯德说:“犹太人普遍遵守的发财原则,那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支出超过自己的收入,如果支出超过收入便是不正常的现象,更谈不上发财致富了。”

犹太商人在用钱方面珍惜钱财的事例有许许多多,有不少已成为美谈趣话。据说美国当今最大的财团之一洛克菲勒财团创始人曾经有过两段有趣的故事:

洛克菲勒刚开始涉足商界之时,经营步履维艰,他朝思暮想地想发财却苦于无方。有一天晚上,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是推销一种发财秘诀的书。他为此高兴极了,第二天急急忙忙到书店去买了一本。他迫不及待地把买来的书打开一看,只见书内仅印有“勤俭”二字,其余再没有任何内容了,他大为失望和生气。洛克菲勒因此思想十分混乱,几天寝食不安。他反复考虑该“秘诀”的“秘”在哪里。起初,他认为书店和作者在欺骗他,一本书只有这么简单的两个字,他想投书指控他们在欺骗读者。后来,他越想越觉得此书言之有理。确实,要发财致富,除了勤俭之外,别无其他办法。这时,他才恍然大悟。此后,他将每天应用的钱加以节省储蓄,同时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地增加一些收入。这样坚持了5年,积存下800美元,然后将这笔钱用于经营煤油。在经营中他精打细算,千方百计地将开支节省,把盈利中的大部分储存起来,到一定时间把它投入到石油开发中。照此循环发展,其资本如滚雪球一般愈来愈多,生意愈做愈大。经过30年左右的“勤俭”经营,洛克菲勒成为美国最大三个财团之一的首领,直至1996年,其财团属下的石油公司,年营业额竟达1100多亿美元。

可见,犹太人经商致富的秘诀不单是精于做生意,还与他们善于节俭、不乱挥霍钱财有关。犹太人的用钱观念总结起来可以这么说:努力挣钱是开源的行动,设法省钱是节流的反映。巨大的财富需要努力追求,同时也需要杜绝漏洞,这正如古人说过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世界上有许多犹太人成为大富豪,这是因为犹太人有可贵的勤俭精神。他们成为屈指可数的大富豪后,仍坚持节俭,保持着犹太人特有的爱惜金钱的精神。

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这是一种理财之道,商海沉浮,不能不学会开源节流的理财之术。

全世界都是赚钱的舞台

犹太人长期没有国家,这使他们生来就是世界公民;犹太商人没有固定的市场,这使他们生来就是世界商人。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凡是有钱的地方就有犹太人。”

在原始早期,犹太人就借地利之优势,或倒买倒卖,或长途贩运。到所罗门王时期,犹太人就有自己的贸易船队和舰队,他们远征印度,从那里运回黄金和象牙、檀香木和宝石、猴子和孔雀。

大流散之后,犹太人被迫完全进入了国际贸易的世界市场。在各国统治者的驱赶追逐中,犹太人匆匆奔波,他们学会了机智灵敏地对付各种突发的生活和生意变故,他们熟悉了世界各地的市场行情,他们结交了天南海北的贸易伙伴。

在犹太人的眼里,全世界都是赚钱的舞台。在他们看来,在当今商品世界里,时间和知识都是商品。那么国籍毫不例外地也成为商品,而且比一般商品更具有特殊性。犹太人认为,时间和国籍同样可以用钱买到,只要有钱,便可以买到别国的国籍。当然他们买国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加方便地赚钱,为经商扫除障碍。

为钱走四方是犹太人天生的特性。他们不仅自己天马行空四处奔游,贩进卖出,同时还鼓励别人这么做。

有人说犹太商人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最伟大贡献,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而新大陆的发现却是犹太人为钱而“走”的结果。

犹太商人罗恩斯坦就是靠走世界致富的商贾。

罗恩斯坦的国籍是列支敦士登,但他并非在列支敦士登土生土长,他用钱买来列支敦士登国籍。他买此国籍的目的何在呢?

列支敦士登是处于奥地利和瑞士交界处的一个极小的国家,人口3万,面积157平方公里。这个小国与众不同,国内征收的税金特别低。这一点对外国商人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为了赚钱,该国巨资出售国籍。获取该国国籍后,无论有多少收入,只要每年缴纳9万元税款就行了(不分贫富)。

因而,列支敦士登国便成为世界各国有钱人向往的理想国家,他们极想购买该国的国籍,然而,原来只有3万人的小国容纳不下太多的人,所以想买到该国国籍也并非易事。

但是,这难不倒机灵的犹太裔人。罗恩斯坦就是购买到列支敦士登国籍的犹太商人之一。

他把总公司设在列支敦士登国,办公室却设在纽约。在美国赚钱,却不用交纳美国的各种名目繁杂的税款。只要一年向列支敦士登国交纳9万元就足够了。他是个合法的逃税者,减少税金,获取更大利润。

罗恩斯坦经营的是“收据公司”,靠收据的买卖可赚取10%的利润。在他的办公室里,只有他和他的女打字员两个人,打字员每天的工作,是打好发给世界各地服饰用具厂商的申请书和收据。他的公司实质上是斯瓦罗斯基公司的代销公司,他本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代销商。

犹太人认为创办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一旦发现公司的存在不能创造利润时,即使是再舍不得也要忍痛割爱,或拍卖或宣布倒闭。当然,犹太人更喜欢创建公司,不过,尽管他们兢兢业业刚在商界中闯出自己公司的名牌,只要能获取高额利润,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它卖掉。在这点上,他们是铁石心肠,从不会感情用事,表现在经营上就是决策果断。

新大陆发现后不久,就有犹太人移居,成为最早的殖民者之一。一个世纪后,犹太人就控制了新大陆殖民地的贸易,绝大部分的进出口都握在他们手中。犹太人将殖民地的原材料运往欧洲大陆,又将欧洲的工业成品运往殖民地,从中赚取高额利润。后来,犹太人甚至还投身于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

总之,犹太人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拓和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而这却是源于犹太人为钱去世界各地奔走的特性!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后,犹太人已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了。于是他们四处奔走,贩布帛,卖珍珠,做四方的生意,赚取八方的钱财。

当今世界,商场如战场,而犹太人总能胜人一筹。他们在商业上的成功往往出现于最出人意料的地方:从威士忌到鸟食,从唇膏到谷物交易,从国防合同到地板覆盖物,从稀有金属到名牌服装,从临时性人事代理到光电复印,从计算机硬件到计算机软件,从旅馆到奶酪饼……

所谓的生意场上无“禁区”,既指交易内容上无禁区,也指交易对象上无禁区。犹太人便是把世界都当作了赚钱的舞台。

作为一个民族,犹太人独立于世界各个意识形态势力范围之外,只存在一种意识形态——耶和华上帝及其律法。所以,尽管“二战”前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旷日持久,然而美国犹太人与苏联犹太人却两耳不闻窗外事,照样做生意,充其量再请上一个瑞士同胞。难道各国政府对家庭内部的交易活动也要干预吗?

所以,犹太人在世界生意舞台上,尽可能地避免种种非理性的先入之见和纯粹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从而使自己在生意场上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度,这样一种生意经理所当然是每个商人不可不学的经验,要记住犹太人有一种“处处都能赚钱”的挣钱之道。

当青蛙坐在井底的时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犹太人把世界当做赚钱的舞台,得到的当然是整个世界的财富了。

与犹太人的交往和禁忌

犹太民族是一个磨难重重的民族。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居无定所,漂泊流离。为了争得一点生存的权利,他们甚至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因为要提防随时都可能降临的伤害和打击,他们担心吊胆,小心翼翼,稍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条件反射一样迅速做出自卫的反应。作为这样的弱势群体,严酷的现实环境迫使犹太民族时时提防可能的灾难性打击,除了相信自己,他们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

作为标准商人的代表者,犹太商人怀疑一切,这种倾向非常突出。

即使是今天犹太人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做生意时,仍受着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他们非常重视现金交易。

在犹太商人看来,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做生意赚钱,都会有风险,外部世界的瞬息万变,任何意外事故的发生,都有可能危及到自己的商业计划。如果能用现金的方式交易,商业往来中的诸多风险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消减和降低。

受这一常规理念的支配,犹太人在与人合作做生意时,即使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用现金进行交易,他们也会对合作者的信誉、实力等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特别是在对方处于受货方的位置时,这种考察和审核也到了近乎严苛的地步。

毫无疑问,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精明的商人,他们作风严谨,思维缜密,行动环环入扣,几乎到了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地步。与其交往合作,切忌心存侥幸心理,更不能超越商业规律,去做一些有违基本准则的事情。一旦被他们发现其中有诈,结果往往是殊难预料。

严格遵守商业法则,是犹太商人取得成功的保证。随着商业文明的兴盛和发展,犹太人在商业活动中也被公认为信奉契约的典范。他们对外总是小心谨慎,对一切持怀疑的态度,绝不轻易相信别人,认为只有以契约的形式进行固定,才能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

犹太商人把契约奉为神圣之物,自己则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对合作伙伴的要求同样非常严格。在犹太商人的圈子里,不能遵守合同的人,不仅仅是其商业道德的问题,人品也会遭人唾弃,一旦恶名在外,其必殊难立足。

在与犹太商人合作交往时,一定要谨记他们的这一民族性格,签约要谨慎,宁可放弃一笔没有十足把握的生意,也不能失信于人而砸了自己的牌子。因为任何一点疏忽或粗心大意,都有可能给你带来无法挽回的致命损失。为了不使人有隙可乘,最好多花点钱聘请一位律师,在谈判过程中就每一细节进行磋商落实,以防范纠纷发生于未然。

犹太商人惜时如金,不仅是在关键时刻大胆出击,即便是在日常管理中,他们也很严谨认真,绝不苟且。

对绝大多数犹太商人来说,无论企业大小,身兼老板一职,不仅应给员工制定详细的工作时刻表,对自己一天的日程也应预先安排得周密妥帖。

拜访犹太商人,一般都要事前预约,否则,无论是怎样重要的客人,往往都会被拒之门外。即使处于会见阶段,犹太商人也会通知对方,双方会谈的时间在什么样的限度之内,超过这一期限,你恐怕就要选择主动离开了。

针对犹太商人惜时如金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作风,在与之交往或合作时,应该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的时间观念,充分考虑与时间有关的具体事项,如交货、付款等。其次是要注意与犹太商人抢时间,特别是在与同类产品的竞争问题上,只有抢先一步,才能争取主动优势,一旦机会让别人先行抢走,再想打败他们,即使有回天之力,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一般的商人讨价还价的目的,是想赚取更多的利润,犹太商人不仅仅如此,他们还认为,一次成功的讨价还价,可以增强自信心,同时可以有力打击对方的信心。

作为买方,犹太商人也信奉讨价还价的策略,杀起价来也是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他们总喜欢不断挑剔对方货物的种种毛病,哪怕这些毛病根本不存在,他们也会鸡蛋里面挑骨头,穷追猛打,这时候对手往往坚持不住,自动败下阵来。

如果换成自己是卖方,犹太商人往往预先设定自己的价格底线,然后漫天要价,绝不轻易让步,一点一点消耗顾客的意志力。低于底线价格,他们更是无商量余地。有时,也许你会看到他们无可奈何的样子,貌似忍痛出售,这时一定不要被他们的可怜相所迷惑,因为此刻说不定他们的心里正在窃喜呢。“与其迷一次路,不如问十次路。”此乃犹太商人视若至宝的格言。他们为人处世,绝不盲目冲动,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商业谈判中,事先了解对手,摸清对方底细,是犹太商人一定要做的准备工作。这就是说,一旦你沦为犹太商人的谈判对手,尚未正式坐到谈判桌上,你的相关情况,比如企业的各种资料,甚至个人的身世、嗜好等,很可能就已经全都掌握在了犹太商人的手中。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较明智的做法是以不变应万变,坦诚地告知一切,不刻意地隐瞒和矫饰。当然,如果你能预先判断,给对方制造一个假象,在关键时刻拿出撒手锏,也能收到良好效果。

作为商业谈判的高手,犹太商人很善于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下功夫。在谈判过程中,犹太人总喜欢笑意融融,主动地向你问好。可是,你别以为在谈判时犹太人会轻易妥协接受你的条件。有时谈判结果和协议,常常要费尽口舌才得以勉强通过,他们对于合同、协议之类文件,一字一句都十分细心,决不马虎。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但过后一转身,尽管你尚余怒未消,犹太商人仍然会笑容可掬地向你问好,好像从来没有和你争吵过。有时对方表面上虽然也装得平静,可是心里却波澜滔天。犹太人精明过人,他若已看出你的心理活动,关键时刻更是会及时掌握主动权,连连向你发起谈判攻势。

犹太商人善用富有表现力的形体语言,来调动谈判的气氛,增强谈判双方的认同感。笨嘴拙舌,是同犹太人谈判的一大禁忌,而语言功夫是谈判者做生意的本钱。犹太人认为善于讲话的人是最好的生意人,要进货,要推销,都离不开语言功夫。说得好不好,中听不中听,大有讲究。吹牛皮不足取,但是当哑巴或说话枯燥乏味,或不分对象、场合乱讲一通,那也是做不好生意赚不到钱的。若做国际商人,谈判者头一关就得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能讲几种外语则更佳,犹太人认为谈判做生意,语言与金钱是两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就算是哑巴,也要巧妙运用手语才是。

在语言的使用上,犹太商人很少用“我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而是采用“您认为如何”这样的话语,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从而轻松达到自己的意图。

犹太商人的原则性很强,凡事以赚钱盈利为最高目标,绝不做无用功,既然双方能坐到一张谈判桌上,犹太商人的诚意先就不容置疑。明白对方同样存有合作成功的愿望,心理上就不必有任何负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反而容易取得好的结果。在谈判方提出的订单无法接受时,犹太人就明白地告诉你“不能接受”,而不是含糊其辞,致使谈判对手心存侥幸。倘若有商量的余地,犹太商人便会据实告诉谈判对手事后作答,这样的谈判就不会有纠纷了。

另外,还有人说犹太人是数字化的民族,特别是犹太商人,在谈判前就把账算得一清二楚。所以若事先有所准备,用准确无误的数字来说服对方,结果才会令人满意。

了解犹太人的历史及社交习惯,与之合作方能得心应手。第二章 财大气粗——美国商人的经商神话

美国第30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说:“美国人的营生就是做生意。”美国是一个善于做生意的国家,美国经济独步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美国这样把生意做得那样的成功。财大气粗的富豪在美国比比皆是,耸立于纽约的帝国大厦像一篇凝固的乐章,不断地用激昂的旋律演奏着美国经济的进行曲。

充满梦想与野心的美国佬

惊涛骇浪,风雨兼程,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人抛弃故土,迁居美国?

饥寒交迫,疲乏困顿,为什么这些人仍旧挖空心思,殚精竭虑?

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梦。在这个梦里,一文不名的穷光蛋可以变为挥金如土的巨富,不起眼的灰姑娘可以变成光彩夺目的公主。

这样的梦想可以成真吗?也许不会,但又完全可能。因为这是美国!

对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人来说,美国是一个梦,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今不过数百年时间,它就由一个纯粹的荒芜之地,摇身一变而成为最富有的国度,而且充满了许多奇幻的迷人光彩。

现在自称美国人的,包括他们的祖先在内,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的时间,也不过几百年而已,这比起欧洲、亚洲的古老文明,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美国人在短短数百年内,却取得了令欧洲乃至全世界瞠目结舌的成就。

正如篮球运动,虽非源自于美国,但却被美国人玩到了最高的境界,以致美国篮球队只要是去参加世界大赛,都会被誉为“梦幻篮球队”,即使这“梦幻篮球队”中,全是由他们国内二三流的明星组成,也能所向披靡,轻松摘取桂冠。

美国让世界惊叹,美国在短暂历史中所聚集起来的财富和强大的国力让整个世界都惊叹。

富尔敦的轮船、爱迪生的电灯、福特的汽车生产线、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及杀人的原子弹、载人的航天飞机……无不诞生在这个年轻的国度,无数“奇迹”吸引着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去求证:美利坚,那块让星条旗覆盖着的神奇大陆,究竟意味着什么?

美国是一个纯粹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严格地讲,最早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土著印第安人,已经不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美国人,自称是现代美国人的,全都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且有据可查。

最早登临这片土地的移民,是英国殖民者。他们的殖民船队携带枪炮踏上这片土地的同时,也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梦想和野心。

随着第一批淘金者的成功,许多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普通老百姓,都被这块大陆的神奇和富饶所吸引,纷纷携妻挈子、背井离乡,前来开辟新天地。

陆续由欧洲迁入美国的新移民,不再局限于英国,但毋庸置疑的是,远道而来的人们,无论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他们骨子里都沸腾着希望、梦想和进取的血液。数百年过去了,新大陆移民的来源和成分已经越来越复杂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对未来的梦想与野心。

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通俗小说家霍拉肖·阿尔杰在他的一百多部作品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个出身低微的穷苦少年,他们凭着艰苦的劳动和执着的梦想战胜困难,最终赢得了财富和荣誉。这些故事帮助人们织就了光辉灿烂的“美国梦”。

在现实的美国社会中,一个个企业大亨、商界巨子的发家史,又让你处处感觉到那些天方夜谭式的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在美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拿破仑·希尔,同时也是创造富豪的权威,他的许多著作文笔流畅而又平易近人,但始终热情激昂。他一再强调个人野心之于致富成功的重要性,并为每一个人设定了一套把致富野心转化为具体财富的步骤方法:就是给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制定一个具体行动的计划,然后每天都要检查自己的实施结果,并朗读两遍自己的目标计划,来拉近自己和梦想之间的距离,不断强化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拿破仑·希尔的这套办法在美国人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追捧,据说许多人就是照着这一指引,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被称为旅店大王的希尔顿,出身卑微,他取得成功后再回头总结,仍非常推崇梦想对改变人生的关键作用。他说:“完成大事业的先导是梦想,祷告和工作是梦想的手和脚。或许,在成功的路上偶尔有些运气的成分存在,不过若没有一份完美的宏伟蓝图,一切都是白费。”他还说:“梦想和空想是截然不同的。空想是白日做梦,永远难以实现。梦想也不是神的启示。我所说的梦想,是指人人可及,以热忱、精力、期望作为后盾的一种具有想像力的思考。”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希尔顿历经数次困难、心碎、挣扎,依然初衷不改,终于在旅店业找到了他的好运,从而赢得了“旅店大王”的美誉。

每个人都会有梦想,特别是处在孩子的年龄,梦想是充满诱惑、五彩斑斓的。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许多东方人稍一长大,就板起老气横秋、看破红尘的面孔,失去了童真,失去了梦,也失去了活力。

美国商人的梦想是他们前进的动力,也是他们获取成功的保证。

美国人做着代代相传的繁荣之梦,他们梦想成为总统,梦想成为行业巨头,梦想成为棒球明星,梦想在新大陆上汇集世界最巨大的财富、最先进的科技、最优秀的人才,他们梦想所有的耕耘都能赢来收获。他们手中拥有的最大幸福,也许就是梦想本身,那也正是美国人极其珍视的东西。

通观美国商界,没有哪位发家的大亨不具“做美梦”的野心。野心勃勃的铁路大王斯坦福、向铁路投机业挑战的摩根、至今仍左右美国财政界的杜邦家族……他们的光荣几乎就筑在梦想之上。无尽的追求和越来越大的梦想,伴随他们滚雪球般剧增着自己的财富。

人生必须有梦想,赚钱也必须有目标。美国佛罗里达宇航中心的铝合金门上,铭刻着这样一行字:“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如此自信的誓言,怎能不让人佩服那群追梦人的勇气!

没有美国,则没有“美国梦”;没有“美国梦”,还会有美国的今天吗?

其实,美国也不是一块遍地流金的热土,尤其西部的开发,是许多充满梦想者前仆后继、努力不懈的结果。

不要因为自己没有优越的条件而放弃致富的念头。不要因为自己现在还“一穷二白”而缺乏自信。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一个人活在世上终归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一名创业者,必须有近乎“野心”的欲望,才可能使你有胆量去追逐别人所不敢奢望的成就,才可使你竭尽全力释放出所有的能量。强烈的创富欲望是创业取得成功的原始动力。当然,在实现创业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财富取之有道,方能源远流长”的道理。把梦想和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敢于挑战命运,勇于战胜艰难险阻,成功的道路才会一路畅通。

敢于梦想,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础,所有的成功都是从最初的梦想和野心开始的。

金钱让美国人动起来

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人种组成的美国人,在蛮荒的旷野里开辟出了一个物质丰饶的新世界,也以辛勤的汗水培育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国精神”;美国人以卓越的物质文明孕育起一个骄傲的民族,也为人类点缀了他们独特的光荣和梦想。

在美国的土地上,钱在某种程度上是统治社会的“魔杖”。

对待金钱的态度,既需要我们拿它做朋友,又要当它为陌生人。如果因金钱而折磨自己,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狭窄,只有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去追求,那么我们的人生本身就已经拥有金钱。

巴纳姆说过:“获取金钱者是我们族类的恩人。”的确,正是这些人奠定了美国繁荣、富饶的基础。

敬钱如神,把赚钱视作人生追求,美国商人常常怀着这样的心态驰骋商场,终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战奇迹。

有人曾对美国众多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的早期心理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即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当然,这并不就是说任何具有财富欲望的人都能白手起家,因为事业的成功是主客观因素和谐统一的结果。机遇是成功的客观因素,才干、欲望是成功的重要主观因素。一个创业者如果具备了成功的主观条件,遇上适当的时机就有可能会脱颖而出。如果没有创业的欲望,那么即使机会摆在面前,即使具备一定的才能,也很难获得成功。所以,如果没有成为“有钱人”的强烈欲望,那就永远不可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美国某报曾在青年中做了一次调查,其中有一项内容是:你现在最崇尚什么职业?为什么崇尚?面对这一问卷,80%的被调查者的答案是:经商,能够赚大钱。因为这种职业既冒险,又充满刺激;既有挑战性,又最能激发人的潜能与才智。

这一直率的回答从侧面反映出金钱作为流通货币在商品经济社会里的能量和作用。可以这样说,是金钱让美国人“动”了起来。不过也有一些人虽有赚钱的冲动,可是在困难面前难以持续较长的时间,有的甚至极少付诸行动,成了一个个“空想家”。

为了赚钱,美国人拼命工作,顽强钻营,从而造就涌现了一批批商业之神、行业巨子。

为了赚钱,美国人经历了其他民族很少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也获得了其他民族很少能够获得的机会。

心理学家通过对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致富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因而,一个人一旦滋生了这种欲望,便应当立即着手,经过自我暗示和对自己意识能量的激发,构思出一个超乎寻常的创业计划,再通过自己敏锐的头脑与创意,以及特殊知识的灵活运用,使计划更周密、详尽而具有现实可行性,然后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果敢的决断,以及与智囊的高度协作,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最终实现。“钱!钱!人生就是钱!在美国尤其如此!”

当约翰·D·洛克菲勒的父亲威廉·洛克菲勒开始这样向他吼叫时,12岁的他已经有过两次非凡的商业实践了。

第一次是“产品出售”:他在树林里掏火鸡的窝巢,将小火鸡抱回家饲养,等到感恩节再将饲养大的火鸡卖给邻村的农民;第二次是“贷款”:他将自己的50美元贷给附近的农民,利息是7.5%。

约翰·洛克菲勒小小年纪,便初涉了“实业”与“金融”两大行业,他和所有美国孩子一样,接受着金钱信仰的熏陶。30年后,他成了美国超一流的“财阀”和世界“石油帝国”的最高统帅。

美国人总是说,要想赚钱,就得自强不息、勤奋不断地工作。

朝气蓬勃的美国人追寻着别人难以想象的东西。他们在沙漠里找到绿洲,在荒原上采出了石油;他们以旺盛的热情和永不放弃的毅力,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积累和创造了财富,赢得和猎取了成功!

美国富翁吉诺·普洛奇身材矮小,出身贫困,小时候几乎三餐不继。他在上小学、中学时,就开始利用放学之后的时间去打工,帮人推销商品。他靠勤工俭学挣来的钱,让自己上了大学。他读的是法律,看来,他今后的人生之路就这样定了——当一名律师。但普洛奇心底却有着另一个念头:“一个好律师,一年可能收入5万美元,甚或10万美元。但是,一名市场推销人员可能——真的可能主宰他的整个世界……”

在这人生的岔路口上,商业和法律之间,或者说冒险和安全之间,金钱的欲望使普洛奇最终还是选择了冒险的道路。为什么?因为他想主宰自己的世界,这一强烈的欲望使他敢于冒险。他具有当一个成功老板的最重要的条件,这就是他想当老板,而且渴望成功!

于是普洛奇开始在一家杂货批发公司当流动推销员。与其他推销员不同,他不是一家一家地去推销,而是把各个地方的商人聚集起来,使他们相信,如果他们联合购买的话,会比较便宜。结果,他成了大宗批发的推销商。他拿的佣金居然比公司董事长的薪水还要多,以至于他的老板给他下了最后通牒:要么改成拿薪水,要不请另谋高就。

普洛奇选择了不拿薪水,他决计自己闯一番事业,也过一把当老板的瘾。他瞄准了豆芽这个东方食品,与几位朋友合伙办起了豆芽加工厂。这个加工厂后来发展成为一家巨大的“重庆公司”。当普洛奇后来卖掉他创立的这家公司时,价格是6300万美元!当时他只有48岁,他还有其他的不动产和投资项目,他个人的身家超过1亿美元!

普洛奇成功的动力来自于他对金钱的向往,他有他的人生哲学,这哲学始终给了他方向性的指引,那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若不能兴风作浪使别人刮目相看的话,他的日子一定过得没意思透了!

是的,高收入,高消费,挣了钱就花,花了钱再挣,这是许多美国人生活和工作的格局。拼命去获取金钱和财富,成了美国人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强烈的金钱欲望是成功的第一动力。美国的马克·欧·哈罗德森说得好:“我的生命之火在一分一秒地耗尽,要活就活得轰轰烈烈。”他还说:“人生在世,要发明、要创造、要出奇迹,要为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作出贡献,岂能仅仅做一具行尸走肉,而白白地耗费一份空气呢?”

市场就是金库,顾客就是金钱。爱钱的美国人千方百计、不遗余力的“钱经”之道,对我们每一个经营管理者都是大有启发的。

对金钱的向往与热望,成就了一个个腰缠万贯的美国富豪,有时候,热衷于金钱未必就是坏事。

敢冒险才能赚大钱

美国有谚语:“冒险里面有天才、勇气和魔法。”“勇气喜欢跟利益联姻。”由此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冒险精神。美国人崇尚“风险越大收益的绝对值越大”的经济学原理,在商业经营中喜欢冒险获取利润。没有冒险,巨大的成功来得总是太慢,利润越高风险越大。大凡成功者都有某种程度的赌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他们创造和把握机会的最佳写照。

美国人将冒险精神称之为勇气,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更倾向于独自面对严峻形势的挑战,并且能够承受重大的挫折和打击。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企业家、商人、领袖和冠军,他们能在逆境中给人以强大的激励。

美国经济学家熊比特说:“商人能够预见到新的投资领域或新的盈利机会,敢于冒险,敢于投资,从而谋取额外利益。商人不是投机商,而应是一位大胆创新、敢于冒险、注重积累的开拓型人才。”

幸运总是青睐勇敢的人,冒险是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种勇气和魄力。冒险与收获常常结伴而行,险中有夷,危中有利。商人要想有卓越的结果,就应当敢于冒风险。虽有成功的欲望,却不敢冒险,怎么能够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

希望生意成功又怕担风险,往往就会在关键时刻失去良机,因为风险总是与机遇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有多大,成功的几率就有多大。由贫穷走向富裕需要的是把握机遇,而机遇是平等地铺展在人们面前的一条通道。具有过度安稳心理的人常常会失去发财的机会。所以,人生就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而过度的谨慎则常常会失去它。

那些成功的商人,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更重要的是他比你“敢”做。美国速递大王联邦快速公司的总裁弗雷德·史密斯就是其中的一个。

弗雷德·史密斯先生说:“我认为,企业家一词在某种程度上应当赋予它赌徒的含义,因为,在许多时候,采取冒险行动并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倒是坐失良机。”可见,冒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坐失良机。

1962年,史密斯进入耶鲁大学,专攻经济学和政治学。他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分析运输业的现状。史密斯认为,如果开办一家运送诸如医药和电子元件之类需要优先考虑的、时间性极强的货物的公司,一定会大有市场的。

这种见解无疑是十分有见地的,可是,却没有人欣赏他,因为这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去冒这种风险。

1969年,史密斯决定自己创业,去冒险,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他首次的冒险经历是着手买下了阿肯色州飞机销售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这家公司经常亏损,显得没有什么前途。但史密斯接手后,改善了经营状况,他把这家公司变成购买和出售旧喷气飞机的交易场所,这种变革很成功,在短短的两年内,收入增加到900万美元,利润达25万美元。

初尝甜头之后,史密斯开始着手更大的冒险,进行近似于赌徒式的投资。

在这一时期,史密斯仔细考虑了一项建立一个能在一夜之间就把小包裹传递到目的地的公司的计划。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论证之后,史密斯开始筹办这种公司。史密斯大胆地孤注一掷,拿出他所有的本钱800多万美元做资本,准备大干一场。他的这种投资胆量影响和吸引了一些投资者,他们纷纷加盟,又增加了4000万美元的投资。几家银行这时也对他的这一投资计划产生兴趣,投入了4000多万美元。于是这个公司总投资额高达900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美国有史以来企业做出的最大的单项投资。

1971年6月1日,公司成立了,这便是“联邦快递公司”。

从1971年到1980年,公司的总收入已达5.9亿美元,事实证明史密斯的投资是十分正确的。

史密斯说:“我们的冒险终于有了回报。事实证明,我们的冒险不是盲动,而是富有卓识远见的投资行为。”

因为主动出击,史密斯终于成了美国的速递大王。美国的商业学校还把他的冒险创业经历作为创业典范加以分析研究。

冒险常常和成功相伴,冒险的价值不仅仅是它可以把握机会,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行动本身同样可以创造出机会。瞅准行情,大胆下注,财富便会滚滚而来。

美国纽约曼哈顿区的华尔街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是世界最富有的街道和投机者向往的乐园。在华尔街的发展史中曾涌现出无数的风云人物,赫蒂·格林夫人就是其中一位赫赫有名的女性,她被誉为“华尔街上的女巫”。

格林夫人精明能干,她在马萨诸塞州继承了约600万美元的财产。她不想坐吃山空,更不愿过一般贵夫人养尊处优的生活,她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于是她雄心勃勃地只身来到纽约,投身于冒险刺激的股票行业。

格林夫人鼓鼓囊囊的手提包里常常带着充饥的粗面饼干,当然也有各种零零碎碎的纸片,显得着实可笑。然而,你别看她表面衣着朴素,生活节俭,正是在这个看来似乎古怪的行为后面,格林夫人却暗暗地进行着以百万美元计的大宗买卖,表现出了能同那些高明男子进行竞争的智慧和冒险精神,也使许许多多其他的股票商望而生畏,甚至破产。

格林夫人在华尔街经过几十年辛苦奋斗,忍受了一般人难以忍受的打击和冒险,终于取得了成功。在她1916年去世时,财产从600万美元变成了1亿美元,成了美国最富有的女性之一。

在风险面前胆怯的人不敢去做前人未做过的事,当然也不会体验到冒险的刺激与成功的喜悦,结果只能是永远也不会有什么作为,甚至被时代所抛弃。商业经营上的成功常常属于那些敢于抓住时机、敢于冒险的人。

走别人未曾走过的路,说来容易,但要具体去做,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美国人天生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这种大胆追求成功的精神,推动了美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

选定就决不放弃

在美国,大到跨国公司的总裁,小到小杂货店的掌柜,就他们的工作特性、肩负的重任来说,都是一样的老板。当我们检视这些大大小小的老板时,我们会发现,凡属成功的或具有成功前途的老板,绝大多数都是具有坚忍不拔精神的人。他们不甘于平庸的生活,希图有独立创业的机会,他们比一般人更具顽强的精神,更富有自我挑战的勇气。成功的欲望是使他们迈向成功的原动力。他们也有过失败,但执着使他们永不言败,从不向失败低头,而且愈挫愈勇,奋勇争先。

1854年,美国企业家赛勒斯·菲尔德和他的兄弟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把新斯科舍省和纽芬兰省通过海底电报电缆连接起来。

对赛勒斯来讲,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项目。不过,仅仅是连接加拿大境内的两部分他似乎觉得还不是很满足。赛勒斯的目光越过美洲,一下子看到了英国,为什么不通过海底电报电缆把两个大陆连接起来?这才是一个真正有卓识远见的伟大任务。

随后,他就全身心地开始推动这项事业。整个工程十分浩大。赛勒斯使尽浑身解数,总算从英国政府那里得到了资助。然而,他的方案在议会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在上议院仅以一票之优勉强通过。随后,赛勒斯的铺设工作就开始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计划的那么简单。电缆的一次次不幸中断,让参与此事的很多人都泄了气,公众舆论也对此流露出怀疑的态度,投资者更是对这一项目失去了信心,不愿再投资。

如果不是赛勒斯,如果不是他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是他天才的说服力,这一项目很可能就此放弃了。后来,电缆再次全部铺设完毕,中途没有中断,甚至几条消息也通过这条漫长的海底电缆发送了出去,这似乎显示一切已经大功告成了,可是偏偏这时,电流突然又中断了。

所有人都绝望了,除了赛勒斯和他的一两个朋友之外。赛勒斯依然没有放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又一次找到了投资人,再次开始新的尝试。开始一切都很顺利,但最后在铺设横跨纽芬兰600英里电缆线路时,电缆又突然折断了,掉入了海底。于是,这项工作就耽搁了下来,而且一搁就是一年。

困难,挫折,赛勒斯仍没有被吓倒。凭着一股执著的劲头,他又组建了一个新的公司继续从事这项工作,而且制造出了一种性能远优于普通电缆的新型电缆。然后,新一次试验又开始了,并且顺利接通,发出了第一份横跨大西洋的电报!

第一个使用这条线路的客户竟然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她给美国总统发了一封103个字的电报。不过,由于信号太弱,这封电报花16个小时才被破译出来。当第一个信号穿越大西洋海底的时候,那是赛勒斯一生中最感到荣耀的时刻。

可是没多久,事情开始慢慢变得有些不妙。信号变得越来越弱。又过了一两个星期,有一位技术人员决定要把“音量调大”,他把信号传输从600伏加大到2000伏。这一下,事情搞砸了。不知道在大西洋广阔海域深处的哪一段电缆被烧毁了。

整个线路摧毁了。同时被摧毁的还有赛勒斯的声誉。

这个挫败刺痛了赛勒斯,他又组建了一个电报电缆公司,并开始筹集资金。不过,寻找资金来源是一件很令人头痛的事。他本人已是声名狼藉,在他的第一次冒险中已经使数百万美元付诸东流。此时此刻,人们对他都是避之唯恐不及。但赛勒斯没有放弃,他依然充满诱惑力地利用一切机会喋喋不休地向人们述说横越大西洋的电报通信的无穷优势和诱人商机。

8年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成就了他的事业。1866年7月,一艘名为“伟大东方”的巨轮接近了新大陆海岸。它在大西洋海底成功地铺设了电报电缆。任务完成了,梦想实现了。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海洋和世界的距离被永久地缩短了。以往要用几个星期才能经海运传递到的信息,如今只要几分钟就可以穿越大西洋了。

诸多的美国成功人士都是这样取得成功的,赛勒斯只是其中的一员。雷格莱专心生产和制造5美分一包的口香糖,结果使他赚了数百万的利润。亨利·多尔蒂专心建造和经营公用设施工厂,并使自己成为一个百万富翁。英格索尔致力于生产廉价手表,终于使全世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这使他获得了大笔财富。史塔勒专心经营“家居旅馆服务”,不但自己成为富翁,也使得住进他旅馆的几百万房客非常满意……

奥运金牌得主不光靠他们的运动技术,而且还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商界领袖同样如此。远大的目标就是推动人们前进的梦想,实现梦想却需要长期坚忍不拔的精神。随着这梦想的实现,你会明白成功的要素都包含什么。没有远大的目标,人生就没有瞄准和射击的目标,就没有更崇高的使命能给你希望;选定目标而决不放弃,才不至于在成功路上半途而废。正如道格拉斯·勒顿说的:“你决定人生追求什么之后,你就作出了人生最重大的选择。要想如愿,首先要向着目标坚持走下去。”有了理想,你就看清了自己想取得什么成就。有了目标,你就有一股无论顺境逆境都勇往直前的冲劲,坚持不懈便使你取得超越你自己能力的东西。

普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并非因为他们没有追求目标。他们缺少的只是“一个”目标。因为他们的目标太多,无法将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遇到难关就放弃,又转到别的目标上。这就好比走路一样,这条路上走走,又折回来,再往另一条路上走走,结果总在原地转圈子。只有抓住一个目标,认准一个方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奋勇前进,决不回头,才会到达理想的目的地。

商场上的胜利,得来也非易事,一旦确定目标,就要有打硬仗的心理准备,遇到难题迎难而上,如此才可能达到目标。

打造战略品牌,名扬天下

在中国的商业经营理念里,“酒好不怕巷子深”一直被肯定和宣扬,这无疑是潜在地说明了品牌的效应。美国人同样也非常擅长打造品牌,注重名牌的威力。诸如微软、可口可乐、迪斯尼、IBM、宝洁、沃尔玛、美孚石油、吉列、耐克、美宝莲、雅诗·兰黛、凯迪拉克、林肯、联邦快运、KFC、麦当劳、星巴克、百事、英特尔、通用电气、万宝路、福特、通用汽车、锐步等等,都是闻名世界的名牌。

打造一块金字招牌名扬天下,正是美国商家抢占国际市场的重要经营手段之一。

名牌是长期稳定的高质量、优质服务所创造的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和接受的商品品牌。名牌的形成是市场决定的,是消费者公认的,而不是由哪个电视台、报刊、协会评出来或指定出来的,因此公司必须下定决心练内功,以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为目标,创造自己的名牌。名牌要为消费者了解、喜爱并接受,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宣传,但真正的名牌不是宣传出来的,它仍需要公司坚持质量至上的战略。另外,名牌也是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高度统一的产物,它需要公司精心设计、策划,并付出辛勤的耕作。

美国商人经过多年真枪实弹的考验,他们清楚,公司的发展,要有自己的品牌,公司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创造名牌的过程。一个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名牌,将会比你拥有机器、工厂更重要,拥有了名牌,就会使你的公司及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主宰地位和垄断优势,让你的产品在市场上纵横驰骋,让你的竞争对手在夹缝中生存。名牌会送你一顶王冠,让你做“王”。每一个品牌都会有自己特有的形象,一个没有固定的、独特的形象的品牌,是绝不会在公众心里留下深刻和不可磨灭的印象的。当一个著名的品牌建立起来,并被几代人广泛接受的时候,品牌已经超出了仅仅作为商品的意义,它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象征,已经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看到一个品牌,就会联想到除它代表的商品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地位、尊严、传统以及对往事的回忆等等。消费者在消费一个品牌时,他消费掉的不单纯是商品本源的使用价值,还包括自信、地位,以及虚荣心等。在很多时候,使用价值反而成为次要的东西。所以当一个传统品牌生命力状态良好的时候,随意改变品牌的形象,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的不满,最终会得不偿失。

拥有了名牌,就会给你的公司和产品带来无限的增值效应。名牌产品在其销售过程中,会因为它鲜明的特色及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增强消费者的信心,从而促进产品销售额的增加。品牌产品也会因质量、功能等方面的独到之处,而使其售价大大提高,从而增加你的利润。

公司的品牌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公司的名牌更是一张高级别的“特别通行证”,有助于你的产品纵横国际市场。公司的品牌就是你的公司智慧和经济实力的代表,也是国家的国际形象和民族形象的体现,就像美国万宝路集团总裁马克思·韦尔说的那样:“公司的牌子如同储户的户头,当你不断用产品累计其价值时,便可尽享利益。”

但是,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树立一个品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丧失一个品牌却是易如反掌。比如美国的派克钢笔公司。

派克钢笔公司曾经是世界闻名的跨国公司。它创建于1886年,经过100年的发展,它在世界各地设有12家分公司,有120多个销售商和独家经销商,产品畅销154个国家和地区。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派克公司却连年亏损,以至于在1985年2月,被其在英国的经理集团所收购。

1982年,派克公司新任总经理詹姆斯·彼得森在对公司改革的过程中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使派克公司走向衰落。过去,派克公司以生产优质、高档的钢笔而享誉世界,派克金笔曾被许多人用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气度不凡。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克劳斯钢笔公司向派克公司发起进攻,大量生产新型高档钢笔,派克公司面临着挑战。1982年彼得森上任后,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改进派克笔的款式和质量上,以巩固已有的高档品市场,而是热衷于转轨经营每支售价在3美元以下的钢笔,争夺低端钢笔市场。结果,派克公司的产品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许多失望的消费者转而购买克劳斯等公司生产的高档钢笔。而派克公司生产的廉价钢笔一方面因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不能吸引新的消费者,另一方面遭到了低档钢笔生产企业的顽强抵抗。在这种情况下,派克公司完全丧失了竞争优势,销售每况愈下,高档笔市场的占有率下降到17%,销售量只及克劳斯公司的50%,亏损额日益增加,以至于到1984年,亏损额竟高达500万美元。

一个品牌一旦形成稳定的形象,其局限性也会潜在形成,即它的产品种类、消费群体就会有相对稳定的范围。而要突破这一范围的限制去开拓新的领域,却可能是危险的。这种冒险在于可能会失去原来的市场,而能否获得新的市场又是一个未知数。

品牌是一种软资产,一笔无形的资本,要重视和树立本企业的名气,一定要加强对品牌的严格管理,品牌管理就是对本企业形象的树立和维护。只有管理上品位,品牌才能保得住。信任来自于某些稳定不变的东西以及基于此产生的合理预期,人们购买名牌商品就是基于对名牌一贯形象的信任。

小企业在实力壮大到一定程度时,会采取自创品牌的策略,也即产品品牌化的决策。

当今世界,商战愈战愈酣,愈战愈残酷。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里,每一个公司都想傲视群雄,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它必须像美国商人那样,制造并拥有自己的“核子武器”——名牌,只有这样,才能威慑群雄,震撼世界。名牌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它是靠公司各方面的努力得来的,公司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到名牌的内涵。

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质量,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信念。

追求创新,勇于变革

当今世界,一日千里的技术革新逼迫着企业家们做出选择:要么率先研究、发明、创新,将你的标准强加于人;要么寄人篱下,顺应他人制定的标准,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

美国商界有句格言:“经营就是要以变应变。”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在各种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挑战面前,美国经营者懂得变通,以万变应万变,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帮顾客之所需。

在急剧变化的年代,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商界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情况变化了,如何巧于周旋以变应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因循守旧的人在变化的局势下很难有所作为,唯有适应时势的需要而革故鼎新,才能抓住商机,成为行业的先锋,获得更多的财富。

要想把事业做大,就不能只沿着一条路走下去,不创新、不前进,最终会被时代发展的大潮所淘汰。商人要想保持事业长盛不衰,就必须随时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更新不仅仅是产品的创新,还要有管理上的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美国英特尔公司可以说是世界上电脑硬件业的中坚。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英特尔公司出现了经济滑坡,原因有两条:一是美国经济不景气,二是公司没有选择正确的行销策略。由此可以看出,仅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管理上的创新,只有改变以往的行销策略,才能跻身当今市场。当时日本半导体业已经崛起,他们拥有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低利率贷款、政府提供或赞助的资金、合作式的研究开发,以及业务发展上的支援。在短期内,日本公司甚至不必担心能否赚到钱。

在这种情形下,美国公司所采取的策略通常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新产品和新的制造程序,由此占有最有利的市场,获得高额利润。

1981年,英特尔公司正式开发了一种记忆晶片,即2764EPROM。该晶片用以存放一些可供重复操作的电脑程式,以便电脑能够重复做某些动作。其最大特点是,如果要改变晶片中存放的内容,只需把旧内容消掉再存入新内容即可,而不必开发新晶片。在此之前,记忆重复性程序的晶片必须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而特别设计,这种设计耗费的成本相当高。

新产品开发成功后,下一步是如何制定有效的行销策略。根据以往的经验,继续采取以往的策略很难在新产品投入市场之后与日本人竞争。为此,英特尔公司把经理鲍伯·德比从日本召回。德比在日本待了两年,对日本的行销策略有较深的了解。他建议:立刻推出该晶片,以取得领先优势;采用一种和过去截然不同的制造方式;低价供应该晶片(在第一年上市期间,单价为16美元,而按照以往的做法,价格应定在70美元),并使品质和产量立刻提高到日本人无法追上的水平,直接侵入日本市场。

德比的建议引起了英特尔公司的极大震动。这是因为,该建议所要求的产量在过去从未达到过,所要求的品质从未在初期生产阶段就达到过。一直到德比的建议得到了负责2764EPROM专案的艾德·盖尔巴克的赞同后,情况才开始好转。

最后这个产品终于制造出来了,而且在质和量方面也进步得相当快。不久之后,日本的富士通公司打算来考验一下英特尔公司大量交货的能力。他们提出一份2.4万个产品的订单,并要求在3个月内交货。这使得生产部门疯了似的挑出每一个可用的晶片,以达成生产目标。从那时起,成功就有了保证。由于2764EPROM的创新性和上市时的声势,这种晶片成为最畅销的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直接攻夺战也获得了成功。

英特尔公司终于在这个市场中保住了霸主的地位。毫无疑问,英特尔公司就是凭借高科技创新成为霸主的。

固步自封是无法应付棘手问题的,必然会把自己带入一个动乱的世界。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没有一项产品能永远占据市场。企业要想持久地占领市场,必须把产品开发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只有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管理策略不墨守成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的趋势,否则难免会在竞争中败北。

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员工的积极参与和真诚投入。企业的以变应变离不开员工的创新能力。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企业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重大课题,即如何释放创新的巨大潜力。现代企业要在纷繁多变的市场经济的不平衡中寻找发展和获利的机会,领导者必须鼓励每个员工主动创新。

比尔·盖茨反复向员工强调:“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意在使员工保持创新的紧迫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企业中,不但员工对现状感到满意,领导者也同样安于现状,就好像整个企业都被魔咒催眠了似的。在这种情况下,形势可能严重到许多恶兆纷至沓来,但是着了魔的人仍然浑然未觉。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有变革思维,还应该引导企业员工用“以变求胜”的态度去关心企业,这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人做什么行当都能赚钱,因为他们懂得不断创新,在新奇上面下足功夫。人们大多都有一种求新的欲望,如果你把握了这一点并努力为此做事,那么你的事业就会不断发展。

固步自封只会走向末路,在激烈竞争的今天,唯有适时革故鼎新,才能抓住商机,成为行业的先锋,获得更多的财富。

把顾客当做上帝

美国人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但又决不把钱挂在嘴上,而是放在自己的心里,贯彻于商业行为的始终。但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一味主动地想方设法从顾客手中赚钱已日益艰难,这就促使许多商人纷纷改弦易辙,打起让顾客占主动的主意。

当然,这种让顾客主动掏自己钱包的念头需要一些经商的技巧来实现。在美国,商人奉行的诸多商业原则中,把顾客当成上帝,一切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美国商人把顾客当成老板,甚至是上帝,教导企业下属员工一定要尊重顾客的意见,奉行顾客永远正确的原则,但这并不是说他们为了顾客的利益可以置企业的利益于不顾。真要是这样,那此前提到的美国商人的拜金主义、利己思想,岂不是难以自圆其说?

他们把顾客当成上帝,一切从顾客的需要出发,在根本上,就是要维护企业的利益,使企业赚取最大限度的商业利润。

美国人知道,企业存在于市场间,靠市场需要、市场认可来生存,而顾客几乎就是市场的代名词,争取到更多的顾客,就等于拓宽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现代化的商业社会,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必须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在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条件下,企业赚取商业利润的手段和途径,就是争取更多顾客,让顾客自觉自愿地购买企业的产品,参加企业的消费。一切从顾客的需要出发,把顾客当成上帝,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最佳途径。

零售巨头沃尔玛之所以能够吸引顾客,除了低廉的价格,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沃尔玛认为顾客是企业的“老板”和“上司”。

沃尔玛创始人萨姆·沃尔顿一针见血地指出:“顾客能够解雇我们公司的每一个人,他们只需要到其他地方去花钱,就可做到这一点。”他提出“只有顾客才是老板”“顾客永远是对的”的经营哲学,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服务准则,以此来提高沃尔玛的服务质量。

沃尔玛公司有着这样的经营宗旨:“成功的连锁店经营的秘密就是给顾客们想要的东西。如果你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想要得到:种类众多的高品质的商品;尽可能低的价格;所购商品的满意服务;友好的、有见识的服务;便利的时间;免费停车场;愉快的购物经历。当你进入一家百货商店,在某种程度上你的收获和感受超过了你的期望时,你就会喜欢它;当它给你带来不方便,或者让你觉得无法忍受,或是表现出对你视而不见时,你就会讨厌它。”

沃尔玛售货员们的任务,不是卖货收钱这么简单,而是发现和寻找为顾客服务的机会,创造顾客满意的奇迹。售货员在沃尔玛的价值,就是为实现顾客的满意而随时寻找向顾客提供非同寻常的服务机会。“顾客至上”在沃尔玛公司是实实存在的行动指南,是贯彻始终的经营理念,而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口号,更不是唱给别人听的高调。

沃尔玛强调要为顾客提供“可能的最佳服务”,“为顾客提供比满意更满意的服务”,为此,沃尔玛还制订了两条尽人皆知的规定,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果顾客恰好错了,请参照第一条!”沃尔玛的各连锁店,不管是乡镇的还是闹市区的连锁店,不管生意有多好、店员有多么忙碌,只要顾客提出要求,店员必须在当天太阳下山之前满足顾客的要求,完成当天的事情,方算达到标准。这被称为“太阳下山”原则。

萨姆·沃尔顿要求无论何时,只要顾客出现在3米距离范围内,员工必须微笑着迎上去,看着顾客的眼睛,主动打招呼,鼓励他们咨询和求助。同时,对顾客的微笑,沃尔玛公司还有量化的标准:“请对顾客露出你的8颗牙齿。”

沃尔玛员工的服务要使顾客在购物过程中自始至终地感到愉快,服务要超过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值。要求员工永远要把顾客带到他们找寻的商品前,而不是仅仅给顾客指一指,或是告诉他们商品在哪儿;要求员工熟悉所在部门商品的优点、差别和价格高低,每天开始工作前需花5分钟熟悉一下新产品,对顾客介绍商品时要详尽、周到;对常来的顾客,打招呼要特别热情,让顾客有被重视的感觉。沃尔玛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经常在商店开展种类丰富且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如社区慈善捐助、娱乐表演、季节商品酬宾、竞技比赛、幸运抽奖、店内特色娱乐、特色商品展览和推介等,以吸引顾客,增加顾客购物的情趣。

沃尔玛对顾客“百依百顺”,坚持毫不犹豫地实行“无条件退款”原则,确保顾客永无后顾之忧。沃尔玛的4条退货准则是:第一,如果顾客没有收据——微笑,给顾客退货或退款;第二,如果你拿不准沃尔玛是否出售这样的商品——微笑,给顾客退货或退款;第三,如果商品售出超过一个月——微笑,给顾客退货或退款;第四,如果你怀疑商品曾被不恰当地使用过——微笑,给顾客退货或退款。

在“顾客至上”原则指导下提供的良好服务,成为沃尔玛公司吸引顾客的制胜法宝,不仅赢得了顾客的热情称赞和滚滚财源,而且为企业赢得了价值无限的“口碑”,为企业长盛不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为顾客着想,礼遇顾客,在商业经营中已经算不得什么大秘密。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欧洲,企业经营中把顾客当成上帝的例子,都屡见不鲜。

美国经济独步世界,美国商人的行为卓尔不群。他们把顾客当成上帝,也不仅仅是停留在产品营销方面,而是贯彻于商业行为的始终,从企业策划、产品设计,一直到售后服务、售后追踪,乃至新一代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这就不能不令人大为敬佩。“把顾客当做上帝”已经成为现今每一个商家心照不宣的经商秘诀。从竞争的意义上讲,让顾客满意,赢得顾客的忠诚,是现代企业迎接挑战、锐意进取的基础和前提。

借助人脉成就事业

人际关系是很微妙的东西。我们在世上的一举一动,所接触的大人物或小人物都很可能变成日后成败的因素。而世间密密麻麻地结着人际关系的网,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的网目之中,攀缘着网丝可以和许多人拉上关系。假如你能和这么多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在事业上帮助你的朋友、在生意上照顾你的顾客,相信你的事业一定非常成功。

通过人脉关系网成就自己的事业,美国商人十分精于此道。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网呢?我们可以向美国商人借鉴借鉴。

首先,要有具体的行动——积极地走出去,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公司以外的各种各样的聚会要率先出席,各类家庭聚会也要参加,不要嫌麻烦。如果有不同行业的交流会之类,也要主动地参与筹划,加入有关兴趣的圈子也是极好的机会。性格内向的人往往特别回避各种聚会,其实这对自己的经商生涯十分不利,必须以坚强的意志克服自己的厌倦情绪,积极地参加。

会见成功立业的前辈,能转换一个人的机会和命运,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能使我们更加成熟。要与人相识,并不像通常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结交地位较高的人也是如此,尤其是年轻人,可以无所顾虑地和地位较高的人接近。

1921年6月,哈默以“驻莫斯科美国医疗队”的名义前往新生的苏维埃去访问,寻找商机。不用说,哈默受到了苏联政府的欢迎,并被邀请考察乌拉尔地区。

考察途中,哈默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一面是遍地饥荒,一面却是成堆的皮毛,成堆的宝石、白金,还有堆积如山的木材、矿石……“为什么你们不出口这些东西来换回粮食呢?”哈默不解地问陪同考察的苏联官员。当哈默了解到苏方很想这样做但苦于没有可行途径时,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好机会:美国粮食正值丰收,价格暴跌,甚至很多粮食被扔到海里或烧掉,而宝石、皮毛等在美国却非常紧俏。

哈默当即表示,他愿意竭尽全力办成这件事,并立即发电报给在美国的家人,让他们快速收购100万美元的小麦,运到彼得格勒。

哈默的行动受到市民“救世主”般的欢迎。在满载小麦的火车抵达莫斯科的当天早晨,哈默就被召到列宁的办公室。列宁对哈默的行动倍加赞赏,并大力支持他与苏联做生意,鼓励他来苏联投资,并委任他为苏维埃红色政权对美贸易的代理商。

因为有了列宁诚心实意的鼓励和支持,哈默决定充分利用这一关系。“汽车大王”福特有拖拉机,而这正是苏联发展农业所急需的。哈默1921年11月回到美国后,向福特介绍了苏联的情况,福特当即决定请哈默当福特公司在苏联市场的独家经销代理。由于有了福特的“代理”的头衔,哈默走到哪里,哪里的汽车公司也都愿意让他当它们在苏联的独家经销代理商。

福特拖拉机一批又一批地销到苏联,非常抢手。与此同时,哈默的皮毛、宝石收购站顾客潮涌而至。从1923年至1925年,哈默的贸易盈利翻了几番,每年达到十多万美元,其至几十万美元。为了适应迅速扩大的易货贸易,哈默又相继在英国伦敦和德国柏林开设了贸易分支机构,还在爱沙尼亚买下了一家银行。

1925年夏季的某一天,哈默在莫斯科的商店里买了一支铅笔,花了26美分,而当时美国铅笔的售价只有两三美分。于是哈默利用与列宁的特殊关系很快申请到一张开办制笔企业的许可证。

很快,哈默的制笔厂顺利开工,到1926年,年产铅笔达到1亿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之一;到1927年,年产钢笔9000多万支。这些笔不仅满足了苏联的需要,而且还有20%左右出口到英国、土耳其、中国、伊朗等十几个国家。

1929年底,哈默将他的制笔厂等卖给了苏联政府,后来,哈默又同苏联签订了一笔近200亿美元的合同,这也得益于他与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结成好朋友的关系。另外,为了使自己的化肥生产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哈默又以相当于280万美元的西方石油公司股票收购了世界最大化肥销售商“国际矿石与化肥公司”,从而使自己的销售网一下子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其运用,是现代人发家致富、功成名就的第一法宝。在这光荣桂冠的背后是优秀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踏踏实实的努力,它对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意味着什么呢?那是骄人的资本,那是成功的曙光,那是事业的基石!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中,人的能力被认为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事业最宝贵的资本,而尤其以社会活动能力为重。美国企业家艾柯卡,被人们认为是社会活动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他善于敏锐地观察每一个人,擅长恰当地与周围的人交流。在社会活动中,他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走到哪里都成为人群的中心,甚至有许多人要求他去竞选总统!难道他是一个如爱因斯坦般的顶尖级天才吗?难道他有着阿波罗一般俊朗的容颜吗?不,他只是一个外表普普通通的人,和你我一样,消失在人群中便难以认出,但他的魅力来源于他那超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倾听、他微笑、他交谈,无形之间便将人与人的心拉得很近很近,以至于一位与他打过交道的企业界资深人士评价道:“艾柯卡的魅力足以使一面之交的人也终身与他为友。”这就是艾柯卡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的秘诀!这就是他一生最为骄傲的资本:与人打交道,广泛建立人脉关系网。社会活动能力是艾柯卡一生中生财有道的那只“聚宝盆”,永不匮乏,源源不断!

人脉是成功路上最重要的资源,没有哪个人只凭自己就能成功的,因此,广结人脉关系网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

招贤纳士,共谋霸业

面对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一个企业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就要不断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就要以人为本拥有更多优秀的人才。没有人才的保障,只靠技巧与人争天下,就不能一步一步把公司推向壮大。要想制造出比竞争对手更物美价廉的商品,就需要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而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是人的智慧的结晶。智力是公司壮大的源泉,人才济济是做大公司必须选择的第一条捷径。因此,开发、吸收和利用人才显得极其重要。

美国美孚石油的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便是擅长招贤纳士的一个高手。

约翰·D·洛克菲勒可以说是美国商业名流中最有名的了,他把一种普通的炼油作业转变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企业,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巨大的石油工业的形成。由于洛克菲勒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1985年美国评选历史上对美国社会影响最大的10名企业家时,洛克菲勒名列第二。

洛克菲勒一生中树敌无数,但是聪明过人、目光远大的洛克菲勒却善于不断地从敌对势力中,把最有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强者吸收到自己的阵营中来,为己所用。

在这群最强的对手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当数阿吉波特了。当时年仅24岁的阿吉波特,曾经使洛克菲勒为了彻底垄断石油行业而打算成立的“南方开发公司”尚未成立就流产了,令洛克菲勒经历了平生第一次大败,他是洛克菲勒平生遇到的第一位强敌。

从那时起,洛克菲勒开始逐步接触这个年轻人,同时也采取种种策略来分化、瓦解那些结成同盟的小石油生产者,以高价收购原油,打破了他们的封锁计划,瓦解了生产者同盟的防线,并成功地把阿吉波特也拉到了自己的阵营中来。

后来,阿吉波特开始逐渐地帮洛克菲勒说话,多次为洛克菲勒家族的垄断事业出谋划策。在洛克菲勒从兼并到行业垄断,一直到最后建立起庞大的托拉斯组织的进程中,阿吉波特的存在发挥了重大作用,他逐渐成为美孚石油公司管理层中的后起之秀,深得洛克菲勒的信任。洛克菲勒退休之后,力举阿吉波特作为第二任董事长,领导他庞大的帝国进一步拓展。

律师多德是当时最有才干的一位,他还是一名最早专门受一家公司委托的律师。正像多年前投身到洛克菲勒旗下的其他人一样,他也曾与洛克菲勒为敌。

在南方开发公司的方案推行期间,多德在多次公开会议上指责美孚公司是条“蟒蛇”,后来,他又代表产油地区对美孚公司提起诉讼,但洛克菲勒并没有因这段历史而错过这么一名能干的律师。当他的帝国规模膨胀到与美国的法律相抵触时,他向多德伸出了求援之手。他希望多德能利用法律知识协助他建造一个完美的经济帝国。

根据洛克菲勒的建议,多德于1882年炮制出托拉斯协定,美孚石油公司改组为美孚托拉斯,使洛克菲勒能以信托方式来掩盖明目张胆的垄断。美孚石油公司在改组之后,拉进了60多家公司,其中40家公司的所有权完全属于美孚托拉斯,另外26家多数权益也掌握在美孚手中。托拉斯体制成功地制止了外界对它进行调查和揭露,它不但使洛克菲勒精心勾画10年的垄断蓝图得以实现,而且也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史,形成了美国历史上独特的托拉斯垄断时代。多德在其中确实功不可没。

同样的人物还有纽约州议员赫伯恩,他曾发动了一场对美孚公司的大规模调查。恰是在这次调查活动中,洛克菲勒注意到了赫伯恩所表现出来的才能,从而招揽其成为财产管理人。

正是由于洛克菲勒不断地把眼光投到敌对的阵营中去,他才得以广揽天下人才,共谋霸业。

洛克菲勒曾自己评价自己的班底:“我的班子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有才干的朋友,一种是有才干的敌人,敌人是过去的,而今天已经是朋友了。他们绝非是乌合之众、庸碌之辈,他们全能独当一面。我无需面面俱到,我要做的只是统管全局,确定战略,他们每个人都是天才。我想,这就是美孚公司获得成功的原因。”这同样也是洛克菲勒家族获得成功的原因。

美国商人能长期富甲天下,除了充分利用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外,主要源于美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而这又有赖于其拥有大批一流人才。美国除了自己培养人才外,还善于吸纳、引进和罗织天下人才为己所用。其吸引人才之法有二:一是给予高薪,二是为之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

美国政府在人才政策上极其重视,美国是最舍得在科研上花钱的国家。据统计,它的科研经费要多于主要西方发达国家之总和,并仍在逐年增加。

为了引进国外人才,美国还两次修改了移民法,对于有成就的人才,不考虑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允许优先进入美国。

这些政策给美国商人提供了便利,因而,美国诸多的大企业都大胆引进外籍人才,大刀阔斧地招贤纳士,只要是人才,不惜用高薪聘请。

在美国著名的“硅谷”工作的科技人员中,有33%以上是外国人。在美国从事高科技工作的工程学博士研究生中,外国人占66%。美国33%的名牌大学的系主任是华裔学者。在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也是外国科技人员。

重视人才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美国商人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开发、吸收和利用人才是每个企业立足发展之根本,善用人、用对人才会使企业不断发展,逐步壮大。

与美国人的交往和禁忌

美国是无可争议的经济强国,美国商人的触角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学会与美国商人交往,是每一个期望成功的商人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本领。

有强大的国家经济作为后盾,每个美国商人先天养成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在许多世界知名品牌、跨国公司的映衬下,美国商人的傲气更是不可一世的。在与之进行合作谈判时,最理想的做法是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随机应变,争取主动。

美国商人也多以大国子民自居,兼之200年文化传统的熏陶,美国商人的性格趋于开放豪迈,他们热情奔放、真诚、坦率、感情外露,所以与之相处并不困难,他们在社交礼仪中的禁忌也比其他国家要少许多。但他们不喜欢对方拐弯抹角、躲躲闪闪。针对美国人这种开放、大度的民族性格,与之交往时,同样也不能拘谨和小气。你没有必要一定学美国人的那种风格,那种风格也未必是最好的,但应当有热情,因为冷冰冰的会导致对方的不快。特别是初次合作见面的伙伴,保持灿烂真诚的笑容,能迅速消除彼此的隔膜和陌生感。直呼对方的名字,会使双方的关系仿佛又进了一步。你热情一点并不会使你失去什么,相反却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烦琐的交往礼仪,对众多美国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过分的谦虚和客套,在美国商人面前,同样是累赘。同美国人谈判,你也用不着含糊隐瞒,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躲躲闪闪,除了会令人不快外,并不会让你多得什么。和日本人截然不同,美国人并不把谦虚和客套当成是美德,要想得到美国人的尊重,除了实力,还是实力。长期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使得美国商人在性格上只会尊重实力相当、甚至是比自己更强的对手,而不会轻易同情别人。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或过分的谦虚,甚至会让美国人产生误会,从而怀疑你的实力。美国人自己是高手,他希望你也是高手。假如对方有了先入为主的不佳印象,合作成功必将困难重重。与美国商人谈判,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决不能轻易让步。大胆抒发自己的意见,不论肯定和否决,都应该理直气壮,绝不能含糊其辞。

在美国人的观念中,时间也是商品。他们常以“分”来计算时间,比如月薪10万美元,每分钟就值8美元。他们在谈判过程中连一分钟也舍不得花在无聊的会客和毫无意义的谈话上。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因而保证了谈判的高效率。美国商人喜欢一切井然有序,不喜欢事先没有联系,突然之间闯进的“不速之客”来洽谈生意。美国商人或谈判代表总是注重预约晤谈,某日某时、在何地方、谈多长时间,都是预先约定的。双方见面之后,仅稍做寒暄,便直接进入谈判的正题,很少有多余的废话。在参加商业谈判时,也希望速战速决。我们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的信息要尽可能全面周到,设计的方案要尽可能周密实用。无论美国人提出什么样的谈判要求,都应该有妥善的对策。如果不是这样,你稍有脱节,就会造成一定的精神紧张,而以霸气著称的美国商人,全都是确立优势后便乘胜追击的好手。倘若因此被逼签下“城下之盟”,岂不是损失惨重?

美国人十分注重商业谈判技巧,在行动前总要把目标方向了解清楚,不主张贸然行动。所以,他们的生意成功率较高。美国商人在任何商业谈判前都先做好周密的准备,广泛收集各种可能派上用场的资料,甚至包括对方的身世、嗜好和性格特点,因而使自己无论处在何种局面,均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搞清楚后再做交易。”这是美国人的经商法则。在经商中,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美国人会一直询问至自己彻底弄清楚以后才善罢甘休。美国人这种问则问个水落石出的性格,在商业谈判中可以彻底地表现出来。

谈判时出现意见分歧,也是必然的。美国商人并不害怕意见分歧,也有解决分歧、实现统一的诚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双方开诚布公。倘若你心中有所顾忌,表现得闪烁其词,会被认为是缺乏诚意,无疑会妨碍谈判的成功。

美国人非常重视律师和合同的作用。在谈判时,他们总带有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律师参与谈判。他们崇敬合同,严守合同的信用,他们不相信人际关系,只承认白纸黑字、有法律保障的合同契约。所以,你同美国人谈判时,要带上你的律师,而且要带好律师。签订合同时也应当小心谨慎、考虑周全。美国的法律纷繁复杂。法律的执行也极为严格。因此,律师一定要熟悉美国的法律。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把合同条款仔细推敲,使之既符合本国法律,又不与美国法律相抵触。重视律师的作用和小心地签订合同是同美国人谈判的要诀。它既可以保障谈判的成功,又可以防患于未然。

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的眼里,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与美国人相处、谈话,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在50公分左右。谈话的内容,除与工作直接相关外,忌谈与个人生活相关的话题,尤其是年龄、个人收入、政治倾向等美国人敏感的话题,过分热情和亲密,容易遭到排斥。

东方人的礼尚往来,在美国却不会有好的结果。初次见面合作的生意伙伴,即便是有意要赠送对方礼物,也应在双方关系进一步亲近之后。所送礼品也不能太贵重,否则会引起误会。送衣物、化妆用品给女性,也会引起误会,不宜采用。

美国人多是基督教徒,格外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若两者同为一天,更是大忌。所有与美国商人的活动,都不宜在这天进行。另外,美国人对“3”也有忌讳。

对于颜色,美国人认为黑色过于肃穆,只宜在丧葬时使用,认为红色与前苏联有关,也有表示发怒之意,因而忌讳这两种颜色。相反,他们喜欢比较鲜明的颜色。他们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黄色展现和谐,蓝色寓吉祥如意,因而偏爱这三种颜色。

美国人认为白头鹰威武强悍,视其为国鸟,它不仅成为国徽的图案,也受众多美国人的喜爱。又认为白猫象征逢凶化吉,对与之相关的图案偏爱有加。而对于蝙蝠,美国人却认为是象征着凶神恶煞的吸血鬼,因而忌讳与蝙蝠相关的图案。

总而言之,美国商人视商业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只要知己知彼,掌握好与美国人交往的技巧,摆正心态,以诚恳、严谨的作风与之相处,就一定会有满意的结果。

了解美国人的大国心态,知晓美国人社交的特点,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合作收获。第三章 演绎中西合璧之传奇——日本商人的经商秘诀

二战以后,日本这样一个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的弹丸小国,在短短数十年之间,居然跃居世界发达国家之列,这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台湾作家柏杨先生说:“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就变成了龙。”不错,日本人正是依靠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中西合璧的“拿来主义”策略,才创造出了当代经济史上的神话。

从礼仪之邦走出来的日本商人

日本商人是世界上公认的“银座犹太商人”,也是将东方儒家思想与西方现代科学管理理念融合得最完美的商人。人口只占世界人口1/40的日本,竟创造了全世界1/7的财富,人均收入达27000美元,雄居世界首位。

日本是一个弹丸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自然灾难频仍。在其实现统一的千年历史中,似乎除了日本人外,没有哪个国家将其称为“大日本”。

这样一个资源小国,战后从废墟中勉强重建。如今其商品行销全球,抢占了美国大半个市场,曾经一度把美国公司逼到绝境,在欧亚各国的情况亦无二致,一跃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和经济援助国。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

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他们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并雄踞世界舞台的。大家都听说过花道、茶道、剑道、柔道、空手道、书道、装道、琴道等等日本的本土道义文化,从一技一艺到百艺百能各具流派,这就是日本人统一的“求道精神”,“技”和“美”各臻最高境界,“质”和“善”各达最高领域。现在我们的问题找到了它应有的答案归属,那就是:一流的商道!

日本这个民族是由多个民族杂糅混合而成。史传部纹时代末期和弥生时代,曾有亚洲大陆一些民族的居民成批地东渡日本。相传我国秦始皇时期,一个叫徐福的人,曾带三千童男童女,不远万里,乘船东渡日本力求长生不老之仙丹妙药,自《史记》有记载以来这一故事更是盛传,近乎妇孺皆知。这个脍炙人口的遥远的历史传说,就反映了当时中国向日本的移民动态。

据考证,今日日本民族的原始组合成分,主要有虾夷族和通古斯族、印度支那族、印度尼西亚族、矮小黑人、韩族、汉族和中国南方族、蒙古族、马来族等。因此,日本民族是标准的“杂种”。

日本地处太平洋中的一组岛屿之上,有丰富的水产资源、较多的降雨量等优厚的自然条件,这对于日本民众来说无疑是天赐的恩惠。但日本海狂涛巨浪,太平洋无边无垠,给海岛交通也带来了极大困难。岛上山峦起伏,平原湖泊较少,自然资源贫乏,火山时有发生,地震也是频繁不断,从另一面来说,这种不利也给日本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正是“杂种”民族和频繁多变的自然环境,使日本人形成了“无常”的观念。致使日本人练就了高度的应变能力,同时又进一步催发了他们自我否定的精神和求新的欲望。

这就为日本商人奠定了最初的基因基础。

日本经济的成就和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毋庸赘言。在亚洲,自然是无人企及,即便放眼世界,也只有美国或有过之。但美国资源富饶、人才荟萃,美国经济受世界大战的影响极少,始终保持着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在20世纪初,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由一片废墟堆中重建家园,短短数十年便神话般地发展起来,摇身一变成了世界强国。取得如此成就,又有谁可以真正望其项背呢?

看看日本的港口、码头,到处停放着成千上万的高级轿车、家用电器和各种各样的日本商品,像太平洋的波涛、印度洋的浪潮般冲击着欧美市场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廉价的日本商品大量倾销,使欧美的工厂一家又一家接连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一批又一批工人在竞争中“下岗”。面对日本商人咄咄逼人的贸易攻势,面对这场来势凶猛的“日本旋风”,欧美各界无不牢骚满腹,怒气冲天。于是,欧洲人开始抵制日货,美国人则哀叹——“美利坚被推上了断头台”,“没有军队的日本已经获得了他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企图得到的东西——共荣圈”。

然而,有着如此凌厉攻势的日本商人,却是生长在一片以“礼仪”著称世界的国土上。

因为日本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巨大,所以日本人为人处世、与人交往,很是谦恭有礼。

比如,日本商人初次见面,自我介绍之后,必然要说一句“请多多关照”。看似简单质朴的客套话,不惜将自己的身份置于下位,实际上却很好地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恭。除了嘴里说的,他们还有具体的行动。见人鞠躬,已经成为日本社交界最典型的标准礼仪动作。

在日本,即便是多年相濡以沫的夫妻,也有见面鞠躬的仪式。所不同的是,女性在鞠躬时,都表现得温顺典雅、动作轻柔,双手置于双腿之间,有中国古代女子“道万福”演化而来的痕迹;男性鞠躬,要庄重谨慎得多,一般是脊椎挺直,双手紧贴于身体的两侧,躬身约30度,持续时间3秒钟左右。

嘴里细声细语温和地说着请多多关照,身体做着谦恭的鞠躬动作,这是我们确认对方为日本人的有力凭证。任何一种现象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日本人的谦恭有礼,有深远的习惯沿袭传统,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等级观念,为人处世的忠诚和信义,都和崇尚谦恭有礼息息相关。在此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孕育之下,就连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鞠躬,也有颇多讲究。男士鞠躬,特别是庄重的社交场所,一定要视彼此身份地位高低的不同,在躬身的曲度和持续的时间上采取不同的选择方式,但都力求恰如其分。一般而言,躬身的曲度越大,表示对对方越尊重;如果双方地位悬殊较大,往往是地位较高者先平身,否则,过早地平身就有失礼嫌疑。很多时候,就连鞠躬的次数也有讲究,对初次见面的人,只鞠一次躬,往往是不够的。

名片互换是世界通用的礼仪交往方式。但在日本,递名片的先后顺序,与对方的地位和资历却大有关系。主人先向客人递交名片在前,而递名片时按对方的地位从高到低依次递给,也是普遍的惯例,否则就失了礼数。无论是谁,接受对方的名片,都要马上认真阅读,切不可随便收起来,必要之时,最好还要针对名片说一些赞美之辞。

与日本商人交往,需要注意的礼节还很多。针对他们谦恭有礼的传统习惯,美国人多伊奇在《怎样与日本人做生意》一书中,对见面问候做了如下建议:会用日语最好,即使标准上有欠缺,对方也会很高兴;表明自己对日本的喜爱,能说出自己对某一日本菜的偏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直呼对方名字时,加个“君”字;鞠躬三至四次,多说恭维话;说自己是多么盼望与对方见面,表达自己见到对方时高兴的心情。这些都是简单易行的办法。

日本人讲究谦恭有礼,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假如没有把握好分寸,让人感觉你是在虚伪地巴结讨好,往往会适得其反。

可以说,礼仪之邦走出来的日本商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勃发和腾飞,诸如本田宗一郎、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堤义明中子、丰田英二……除了谦恭有礼,在这些商界巨子的身上,更是凝聚了无数日本商人的智慧,反映了整个大和民族的性格特质。破译日本人创业和经营成功的密码,解析日本人不同于世界各国商人的个性优势,我们才会有足可自傲的资本,并保证赚到比日本人还要多的金钱。

谦恭有礼不仅代表个人的形象,还代表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懂得礼节能够让你在业务交往中更容易谈判成功。

大和民族的“忍”与“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商团赶赴日本,与日本企业进行贸易谈判。讲究时间效率的美国人,采取开门见山的方法,一上来就和对方进行实质性的交流,但日本人却不买账,绕来绕去就是不谈正题,美国人对日本人的废话连篇难以忍受,在日本人的微笑和沉默面前,不得不扫兴而归。

东西方文化存有巨大差异,日本人对忍耐情有独钟,同样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日本国四面环海,几乎绝大多数日本人都有过海边垂钓的经历。当今的日本商人,似乎也有许多脱胎于钓鱼经验的经营理念和成功法则。钓鱼最讲究沉得住气,有耐心,要不然鱼尚未上钩,你就拉动鱼竿,只能徒劳无功地浪费时间。

日本人奉忍耐之心为法宝。他们待人彬彬有礼,同时也是希望在有条不紊的态势下,检视自己可能的毛躁和疏漏,避免一些无谓的失误。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缺乏忍耐之心的急躁行为都是不应该的。公开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急躁行为,不仅仅是失礼的表现,也暴露了自己的无能和弱势。

其实日本商人忍耐的目的是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有位西方商人抱怨说:“日本人很少给你确切的答复,特别是时间方面的要求,日本人能给你的回答,只有‘尽快’二字,却从不给你具体的日期。”

有很多西方人都不理解日本的这种文化性格,他们大都憎恶日本人的这种做法,以为日本人办事拖拉,不追求效率。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日本人的慢节奏,主要是在决策方面,在他们看来,越是汇集更多的情报和信息,越能杜绝决策的错误。培养忍耐之心,就是为获取更多决策信息提供保证。而一旦完成了决策,日本人付诸实施的过程,又非常快捷有效,绝无半点含糊。

所以,与日本商人打交道,千万不要百般催促,让其立马做出决定。正确的方式是在为其提供有用信息的同时,表现得比日本人还要沉得住气,即便是在对方主动提出其他方面的要求时,也要把内心的窃喜很好地掩藏起来。

所有人的忍耐性和意志力都是有限度的,就像洪水把堤坝冲出一个小口子,若得不到及时的补救,口子就会越来越大。对付日本商人,待其忍无可忍时,你只需再咬牙坚持一会儿,就会得到超乎想像的收获。

日本人的忍性几乎成了国民性,他们把“忍”字和太阳旗并排放在一起膜拜的场面,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日本人还有另外一种深入国民骨髓的精神,那就是“和”字。他们对这个汉字深刻涵义的理解,几乎到了令我们汗颜的地步。

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日本人真正的力量之源在于他们的团结与合作精神,也就是他们的“和”。日本人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了“和”的重要,所以把他们的民族称为“大和”。从此,这种团结合作的“大和”精神,便融入了日本人的血液。“和”首先是“和衷共济”。要求每一个团队成员对自己从属的集体,绝对地忠心,团队所有成员的利益,都应服从于集体的利益。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艰难环境中取得成功的日本著名企业,无不把此奉为至宝。

其次,“和”即是“和气生财”。做生意赚钱,讲究的是两厢情愿,对待自己的顾客,日本商家很是尊重,非常和气、热情,让人舒服得难以拒绝。即便是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相互谦让彼此尊重,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日本人的“和”,还突出地表现在另外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与企业结成了亲密无间的联盟,以致在外国人眼里,似乎整个日本就是一个协调运转的大股份公司。二是企业与职工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二者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式经营”风格。它们对于日本经济的崛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日本人强调统一感,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招收的新雇员在同一天开始工作,拿一样的薪金,穿一样的制服,每天都唱公司的歌曲和背诵公司的信条;办公室没有墙壁隔开,也没有门,工作单位由十几个人组成,两排办公桌靠在一起,工作人员面对面坐在一起,一头是经理办公桌,企业几乎毫无例外地根据一致的意见就某件事作出决定。他们赞成通过集思广益、仔细斟酌后得出的一致结论,而不管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

日本商人不相信什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他们看来,以51%的票数否定49%的票数,并因此达成某种议项的做法,是一种压制人的正常欲求、挫伤人的工作热情的专断行为。同时,日本商人十分注意让员工排遣因欲求得不到满足产生的激愤。据说,有一家日本公司专门设有房间,让员工在里面砸东西泄愤。而就整个日本来说,这种泄愤莫过于“春斗”,即每年春季职工为增长工资而展开的全国规模的斗争。“春斗”的特点是:短期罢工(一般只持续一天),大规模示威游行,大量挥舞的旗帜和高亢嘹亮的歌声。最后,斗争取得效果,工资有所增长。其实,这种为争取工资而举行的“春斗”已成为一种形式,职工工资的增长,并不是通过这种斗争而获得的。它的目的主要是让员工的“欲求”得到满足。

当年马自达公司面临破产要倒闭时,该公司的工会曾号召工人们以最大的努力避免危机的发生。结果许多生产线上的工人纷纷去当推销员,甚至为了节省燃料油,他们用手去推汽车。日本的工人所以有这种主人翁精神,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他们和公司是一体的,没有了公司,他们的欲求就难以得到满足。这,反过来证明了老板对他们的欲求的态度。

日本商人虽然也唯利是图,但他们的唯利是图没有忽略一个前提,那就是以“和”为前提,必须将公司的每位员工当作家庭中的一员来看待,对他们的关怀绝不间断,直到他们生命结束。

日本商人依靠团体精神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对想和他们做生意、想从他们口袋里赚更多钱的人来说,尊重他们的团队精神,和他们达成一团和气,无疑是必须拾起的第一块敲门砖。“忍”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耐力,“和”是团结合作共创辉煌的一种精神,两者兼具,何愁大事不成?

博采众长,凡是好的都“拿来”

纵观日本商人的经营策略,日本人成功的秘诀主要在于他们手中拿着两件从异域借来的武器——西方的现代化管理和东方的儒家思想。日本人把东西文化和经营之道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有独特风格的日本文化和经营之道,而且这种开放的文化和由此形成的博采众长的民族精神成了日本战后经济起飞的基础。

战后初期的日本,在科学技术领域,比西方发达国家整整落后了20年。如何尽快缩短这一差距?日本人采取了“吸收性技术革新”的战略。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以模仿、消化和创新。结果,日本人用了20年的时间,就学会了先进国家几个世纪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

日本商人将西方的现代文明与东方的古老文明有机地结合,巧妙灵活地运用于商战之中,于是财源滚滚而来。这说明日本商人吸收和改造人类文明成果的巨大能力是异乎寻常的。

日本人最大的特长是善于学习,而且对所学的东西能加以发展和利用,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本语言虽然是以汉字为基础,但又吸收了不少的外来语。日本人在学习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上都舍得下工夫,而且经常是徒弟超过老师。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率先研究成功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当时,从事同一研究的日本三洋电机公司并不服输,他们认为,评定胜败的最终标准,是看谁能把完善的产品打入市场。

结果,日本人赢了。1980年,他们的产品首先投放市场。1985年,他们的产品已占日本同类产品的38%。难怪成功后的日本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需要诺贝尔奖,但我们更需要诺贝尔。

日本商人就是这样一个“实用主义”与“拿来主义”结合而成的“怪胎”。在他们的眼里,无论是东方的古老文化,还是欧美的现代技术,只要是好的、有用的,就毫不犹豫地拿过来用。日本商人到国外参观,总是人人拿着笔记本、照相机,把听到的记下来,把看到的拍下来,然后带回去消化、吸收,毫无顾忌的“拿”,结果拿来一个现代化。

面对这样一个典型的“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你是赞其利?还是贬其弊?

1950年,一位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抵达日本,向日本人传授美国的质量管理经验。每个前来听课的人,都像在学校里上课一样,认真听教师讲解,认真地记下教师的一字一句,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不过,“学生们”对待美国的新经验,像以往对待任何新东西一样,并非机械地照搬照抄、死记硬背,而是结合日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重新组装,建立了日本独特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这样,不仅把自己公司的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及销售包括在内,而且把卫星工厂生产方式也纳入管理范围之内,使得质量管理在从原料到成品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得到执行。生产流程示意图上,凡是质量有问题的工序都插上一面小旗。取下一面小旗,说明该产品的质量又进了一步。

一年以后,为了表彰这位来日本传授美国质量管理经验、为日本质量管理作出杰出贡献的美国专家,日本商人以他的名字命名,设立了“戴明奖”。

日本人学习、引进了美国人的质量管理办法,但又将其发展,形成日本自己独特的东方式管理。20年后,当美国人慕名前来日本学习那颇具神秘色彩的东方式管理经验的时候,日本人告诉他们:这项日本经营管理的最高奖赏,是为纪念你们的经济学家而设的。

对于汽车业来说,美国和德国都算得上是汽车界的老前辈了,它们的汽车业起步都比较早,相对于日本而言,它们的造车经验要更加成熟。但是,日本人很聪明,从丰田佐吉派儿子到美国底特律学习汽车开始,日本人把国外生产的汽车买来后,通通都拆开,对一个个的零件进行研究,最后自己消化吸收后就是创新了。日本人的创新正是促使日本汽车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

再比如说日本的新日铁公司。早些年,日本的炼钢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相对欧美要差得很多,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根本就没有竞争能力。新日铁大胆引进各国先进的炼钢技术,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创新”之路,使日本的钢铁工业日新月异,经济效益很快就赶上了欧美钢铁强国。

上世纪的50年代末,新日铁公司引进奥地利的纯氧转炉技术专利时,日本钢产量为1000万吨左右,到了70年代专利期满时,转炉钢产量超过5000万吨。该专利引进费用为120万美元,而使用这项专利获利达六七十亿美元。新日铁对此并不满足,它博采众家之长,千方百计引进先进技术为己所用,又陆续从德国引进炼钢脱氧技术,从美国引进带钢轧制技术,从瑞士引进连续铸钢技术,从法国引进高炉吹重油技术等等。

新日铁公司不仅引进各国炼钢先进技术,同时还对先进的技术积极进行消化吸收,并力图创新。1974年,日本成功开发出“新日铁”式成形炭配合焦炭技术。这项技术的推广使原来不能用作炼铁的非粘性普通煤成为宝物,可用量达20%,每吨粗钢的能耗量甚至低于欧美国家。

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应用更加现实。在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断引进、模仿、吸收、应用,已成为每一个国家保持先进或赶超先进的必经之路。没有模仿,就无法创新;没有创新,就会被历史无情地淘汰。

事实上,正是这种“模仿”而不失“改造”的独特性格和智慧,使日本的一切,似乎都充满神奇,富有魅力。从政治到经济,从科学到文化,从被称为“撒旦的杰作”到不可理喻的举止,从别具一格的衣食住行到匪夷所思的宗教信仰,从明白无误的礼仪规范到难以揣摸的心理倾向,从对外来文化的移花接木到传统文化的固执保守……日本仿佛成了迈达斯国王的领地。日本商人正是借此土壤具备了点石成金的本领。

日本商人将中西文明合璧,不断引进、模仿、吸收、应用,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在别人建立起的基础上实行再发展,这是日本人经商的高明之处。

明察善断,做商海的观潮者

大海的潮起潮落是其本色,市场的“潮起潮落”是其特征。“商潮”有时是捉摸不定的,毫无规律可言。何时升温,何时降温,下一步会出现什么“潮”,谁也说不清。“商潮”孕育着风险,但又是商业机会。“弄潮儿当用头立”,在“商潮”面前,商人不仅要成为迎涛搏击的勇士,而且要成为观察分析“商潮”的大师。

日产和丰田是日本汽车制造商中曾经竞争多年的对手。丰田凭借其强大的销售网和灵活高效的批量生产体系,曾一度使日产倍感压力,大有被挤垮的危险。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1987年日本第二大广告公司博报省提出了“分众时代”的名言。博报省认为,日本的消费潮流已从单一的、大批量的大众式消费转变为多样化、个性化的“分众”式消费,根据某一消费层次和年龄层次设计的产品今后在市场上将唱主角。

正是博报省这一观“潮”结论,使得日产茅塞顿开。看来,与其继续与丰田硬拼产量和销售量,不如顺应潮流,另谋出路,改为有针对性地生产“分众”式产品。为此日产制定了新的竞争战略,加强科研开发力量,重新进行设备投资,建立灵活的小批量生产体制。

上世纪80年代末,日产推出新型超豪华轿车“希马”,这种车以年龄在40-50岁、年收入在50万-100万日元之间的消费者为市场定位,很快成为中年人的抢手货。当时,甚至出现“希马现象”一词。

经商需要锲而不舍地坚持,也需要勇于适当地放弃。作为一个商人,如果光想着前进,而不懂得后退,那么他的经商之路往往会处处碰壁。适当后退是对自身状况作冷静、理智的深刻剖析,然后进一步实施的一种战略选择。有些商人总把目光停留在眼前利益上,结果是赚得一时小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大利。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经营者要做到明察善断,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抉择。

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得好:“武功高强的人,往回抽枪的动作比出枪时还要快。与此同理,无论是搞经营还是做其他事情,真正能做到不失时机地退却者,才堪称精于此道。”松下公司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就是因为松下幸之助是一个能够明察善断、懂得进退的人,松下幸之助从万代公司的会长山科那里学到了一种“撤退”哲学。山科跟松下幸之助是很熟的朋友,所以松下幸之助对万代公司的商业经验“为了成功,撤退也有必要”这种“撤退”哲学知之甚详,所以也才有了松下幸之助自己经营史上数次的撤退。

例如二战结束之后,有一段时间,松下幸之助接管了一家缝纫机公司,他接手时这家公司已经濒临倒闭。松下幸之助原以为自己能够想出起死回生的办法,可是他并不擅长此方面的业务,再加上竞争对手林立,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所以,松下幸之助便当机立断,选择了退出。虽然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都会有些损失,并且还白费了功夫,但总比继续死撑下去要好得多。

还有一次更为惊天动地的“撤退”,那是松下从大型电脑领域的撤退。开始的时候,松下在大型电脑的制造方面投资了十几亿日元的资金,并且已经研制出了样机,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可是那时日本国内市场的情况并不乐观,当时已经有包括松下公司在内的7家公司在从事大型电脑的科研开发了。松下考虑到:如果自己继续在这方面做下去,必然会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恶性竞争的结果只会两败俱伤,所以他再次毅然决定还是早些退出为好。从现在看来,松下这步棋走对了。如今家用、小型电脑已经长足发展,而大型电脑则比较冷清。

还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去东京办事处巡视,在那里意外发现装置在收音机里的电子管非常畅销。他想,如果在大阪发售这种装置的收音机,肯定会有很大的市场。因此,当场就决定要和电子管制造厂交涉。交涉中他发现,那家工厂规模太小,资金不够周转,生产无法赶上订货,于是他当场只先订购了1000个。

当时由于货源很少,很多商人都在急着迅速订货。所以松下一回到大阪,就和电子管的批发商接触,联系货源。这应该算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因为这个机会,松下电器多了100万日元的收益,在当时这样的效益已经非常可观。

随着制造电子管的厂家越来越多,市场上的产品也逐渐增多,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松下又一次明察秋毫,他发现如果照这样下去,松下电器可能增加的利润应该不会很多,尽管目前还能保持着一定的利润和销路,但公司靠这样的生意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松下就再次从这个还没有创造可观效益的电子管贩卖事业上撤资了。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拥有先见之明是很重要的。做生意重点在于如何掌握演变的趋势。所以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注意到市场情况的变化,关键时刻要有及时应变的手段,这就是让松下萌生“撤退”念头的理由。况且已经赚取100万日元的利润,“撤退”也不算亏本了。

几个月之后,这种收音机配件的售价果然急遽而下,使本来获利还不错的工厂和贩卖店一起陷入困境。松下电器因为“撤退”得快,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可见,世事总是物极必反,所以很多事情都要做到适可而止,否则反受其害。有些人吃亏的次数多了,或者见过别人吃亏的次数多了,便觉得自己前面的路处处是陷阱,所以不敢贸然前进。其实如何进退,如何决策,关键在于分析大局,把握时机。

商界有一句谚语说:“旧鞋子没破该扔就得扔,老生意好做该变也得变。”明察善断是经商中的一种智慧,谁都知道商途之上“花无常好,月无常圆”,所以要学会“得些好处须回首”才不至于最后一败涂地。

在商海中,观“潮”其实就是明察善断,审时度势。经营者要能够认清形势,适应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该退时退,该进时进。随波逐流、顺风转舵这样的词汇往往不被人们所接受,其实,顺着情势改变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明察善断,做商海的观潮者才是商业高手一贯的做法。学会明察善断,审时度势,和伟大的胜利一样能够受到尊敬。当然,顺势而为要有非凡的眼力,才能因势应变,游刃有余。

面临多变的时代,商人需要对变化保持警觉而且有效驾驭。能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