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风 新征程:惠民好声音·201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19:31:08

点击下载

作者:河北省委宣传部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法治风 新征程:惠民好声音·2015

法治风 新征程:惠民好声音·2015试读:

编写说明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及省委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各项工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效,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合力,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基层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优秀理论宣讲骨干,编写了《法治风新征程——惠民好声音·2015》这本通俗理论读物。

本书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切入,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通俗阐释入手,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形象描述出发,对八个问题作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读,说理透彻,文风清新,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县处级领导干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开展“中国梦·赶考行”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教育活动的重要学习材料,也是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者面向大众开展理论宣讲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2015年7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民族复兴征程中,向历史和时代、向祖国和人民对治国理政的宏伟课题给出了诠释。

这是我们党深刻阐述新时期治国理政方略的“中国宣言”:从十八大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党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战略布局依次铺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渐行渐近。

这是新的发展要求给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上的“一堂大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清晰而深邃地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高度,对“新常态”下的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部署。

——追寻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铮铮誓言,让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平添了从容自信。前行的目标思接千载又照亮未来,它以庄严的承诺展示了一个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在引领时代浪潮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激荡改革潮,全面深化改革的稳健实施,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增添了强劲“引擎”。它以披荆斩棘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不断破除前行道路上的各种藩篱,让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为世人所敬佩。

——塑造法治魂,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提供了“双发”动力。如果把高速发展的中国比作“中国高铁”的话,那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为急驶飞奔的“中国高铁”设置了安全屏障,更提供了驾驶和乘坐的“安全手册”,让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全民所共识。

——坚守生命线,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锻造了领导核心。它不仅引领着“中国高铁”的前进方向,更用“刮骨疗毒”的气魄不断进行着“检修保养”;它是“中国高铁”风驰电掣的“生命线”,更背负着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三句话清晰地表述了重大战略目标和重大战略举措之间的逻辑关系。换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因为你好,所以我好;只要你好,我会更好;你我都好,那效果更是出奇之好。“四个全面”就是如此,彼此间互关互联,互促共进,有机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引领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既为战略目标提供动力,又与全面依法治国互为“姊妹篇”,还为全面从严治党开辟着新的路径;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同频共振,既为战略目标提供“双发动力”,又为全面从严治党增添了法治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既为实现战略目标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又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培养了领导力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咱理解全面了吗?一、催人奋进、心向神往的全面小康社会“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党的十八大在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同时,也开启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崭新篇章。

1.“中国高铁”的“运行图”,小康社会的新画卷“各位旅客,本次列车前方到站——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运行时间5年。请各位旅客遵守全列禁烟的规定,列车长将带领所有乘务员为您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确保列车安全准点到达……”这是邯郸市委宣讲团在基层宣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四个全面”关系中,借用“高铁”广播,向老百姓进行理论阐释的生动一幕,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生动诙谐。“中国高铁”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轨道,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风驰电掣,向着“两个一百年”目标不懈奋斗,向着民族复兴奋勇前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并对这一目标作出了五个方面的高度概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概括的五个方面都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大战略,但每一项都与咱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来“顶层设计”,又从让人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来入手,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完美统一。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民承诺的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啥样?咱现在就转换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来告诉你: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必将是国家综合实力全面增强、人民生活十分富足的社会。这一目标直接体现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两个“翻一番”上。

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它衡量着国家综合实力;另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它满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的理念,特别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更是一个了不起的承诺。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让咱民族的腰杆更硬、百姓的腰包更鼓。那个时候,咱们国家的发展既有繁华的“都市交响乐”,也有温馨的“乡村小夜曲”,共同汇聚成民族复兴的“大合唱”;那个时候,咱们全面改革开放的力度更加深化、领域更加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前景更加光明……

这样的美好愿景,无不让每一个中国人充满向往。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必将在民主与法治的大背景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中,每一个人都能为实现自己梦想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在中国梦引领下,咱们的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高涨;在法治中国的新常态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信仰法治成为法治社会建设中普通百姓最基本的价值遵循……

这样的政治环境,无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必将是全民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遍布城乡均等化配置的各类图书馆、影剧院、文化馆、健身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华文化将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与国外文化的广泛交流,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独领风骚,进一步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形象和中国气派……

这样的文化氛围,无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精神抖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必将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到那个时候,咱们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创业的机遇、就业的机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住房保障体系的呵护;城乡养老金并轨并将提高发放标准;三条医疗保障线并轨并将提高报销比例;教育资源均等配置并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比例;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大量兴建终将满足人民安居乐业的要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正在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由梦想变为现实……

这样的美好生活,无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意气风发。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必将是突破环境和资源瓶颈制约后的新阶段。在打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的进程中,发展中的“阵痛”、成长中的“烦恼”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化而逐步破解,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将得到不断修复,随着科技和环保产业对发展贡献率的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大幅下降,森林覆盖率将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将明显改善。2020年,我们将看到一幅天更蓝、山更翠、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这样的环境质量,无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激越豪迈。

2.民族复兴的历史脉络,“中国高铁”的前行航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举措,再到全面从严治党的砥砺决心——在改革发展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民族复兴进入形势路径最复杂、各种压力空前加大的重要历史时期,“四个全面”这一战略布局的提出,从战略目标到战略举措,系统而完整地构成了我们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崭新的执政理念。

大时代呼唤大运筹,大目标更需大哲学,大情怀孕育大担当,大战略才有大手笔。“四个全面”纲举目张,环环相扣,展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前行目标和关键路径。它以巨大的理论探索勇气,丰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涵。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宏伟开篇,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阔步前行,我们完成目标的时间节点如此明朗而坚毅;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姊妹篇”为破题,我们实现目标的战略举措如此清晰而执着;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我们领导这一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核心力量如此坚强而自信。

回望历史才能昭示未来,从历史征尘中一路走过的中国共产党人,最善于从历史的期待和人民的诉求中找寻自己的方向。

从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到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郑重承诺,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了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发展阶段,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奋力前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来,从60多年新中国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中走来,从170多年民族抗争的历史尘封中走来,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实现民族复兴宏图伟业的唯一正确选择。它凝聚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道路上勇于探索的奋进精神,展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勇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上的责任和担当。二、再增动力、同频共振的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都知道乘坐高铁安全舒适、便捷迅达,然而,我们不太了解的是,高铁每天都要有固定的时间段进行检修,更换磨损的零部件,还需要进行技术改造。

承载着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中国高铁”,同样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升级改造,同样也需要排除前行道路上的各种隐患,让它始终充满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稳健前行——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

1.破除固化的利益藩篱——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担当

这是一次破冰之举。它的出台同样聚焦了全国百姓的目光,再次让世人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拍手点赞。

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到2015年1月中旬,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启了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并轨的历程,深化改革的利剑再一次劈开固化的利益藩篱,在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体现了公平正义。

早在2012年3月,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便开始对养老保险“双轨制”高度关注和热议,之后社会各界和普通民众都对养老保险“双轨制”给予高度关注,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取消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过去,企业单位的职工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在养老保障上是“双轨制”。前者由国家、单位和职工个人三方分别缴纳实施统筹,后者却被国家财政全部包揽下来。“双轨制”造成的结果便是二者退休金差距悬殊。

让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没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勇气,还真啃不动这块“硬骨头”。然而,中国共产党人却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在经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启了实施养老金“并轨”改革的序幕。从此,养老金全部由国家财政包下的制度成为了历史,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也和企业职工一样,按规定缴纳个人部分的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与缴费年限与企业单位一样的比例。要知道,这项复杂而艰难的改革,震动之大,影响之深远,是值得而永载史册的;要知道,这项改革举措的制定者原本就是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项改革举措的实施者也是要丢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己嘴里的“奶酪”。然而,我们党却义无反顾地实施了这项改革,在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一份满意的改革答卷中,人民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推进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的勇气担当,也正是从这一勇气担当中,咱老百姓看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希望,也增强了咱老百姓甩开膀子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干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的改革也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好改的、容易改的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一些难以逾越的险滩。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当年2月,《人民日报》三次刊文谈GDP,直指GDP不是万能的。我们要重视GDP,但不能唯GDP;我们不能告别GDP,但要告别GDP崇拜。文章认为,我们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去认识GDP。提醒我们不能再过度地追求经济发展“一枝独秀”,而是到了要打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齐头并进综合发展的“五朵金花”时代。

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在中央政策导向下,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理念也开始深刻变革,全国有22个省份下调了GDP目标,29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大气污染治理具体措施,其中,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把“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4%”列入当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经济换挡升级的新阶段,更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

2.对“两只手”的重新界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

2014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改革开局之年。“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对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深刻而明确的定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将会随着价值规律的变化而越来越灵敏;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也必将因为监管和服务责任的完善而变得越来越温暖。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整体推进下,灵敏的手和温暖的手共同发力,描绘了华夏大地一幅壮美的改革画卷。

2014年,中央列出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出台了370条改革成果。

——从《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的审议通过,让新时期的“三农”改革掀开历史新篇章,让咱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取消和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以简政放权为审批事项“瘦身”,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新跨越,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更多农民工将得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

——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新农保、城居保正式“并轨”,养老保险迈出统筹城乡新步伐。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放宽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和出资期限,大大激发了民间创业活力。

——《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审议通过,进一步规范了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调整了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

——《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下发,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今后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坚决从制度上遏制“车轮上的腐败”。

我们正以“蛮拼的”精神状态,把各项改革全面引向深入。

面对一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绩单,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没有这“蛮拼的”精神,怎能横下干事创业的决心;没有这“蛮拼的”劲头,怎能冲破固有利益的藩篱;没有这“蛮拼的”状态,怎能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三、提供保障、塑魂立规的全面依法治国

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召开的一次中央全会。它确立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题,与一年前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主题形成了“姊妹篇”。如果说全面深化改革为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进的“中国高铁”注入了发展动力的话,那么,全面依法治国则不仅为它提供着法治动力,更提供了法治保障。

以此为节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思路更为清晰,必将催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实现执政方式和执政水平质的飞跃,让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加广阔,让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节奏更加合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为奔驰的“中国高铁”又增添了法治引领的“引擎”,还量身定制了安全行驶的“操作手册”。操作要合规,服务要规范;咱乘坐高铁,也不能违规“吸烟”——高铁的“硬规矩”,全都要遵守。

自此,一张涉及336项改革举措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图,一张涵盖180多项重大举措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线图,两张顶层设计的蓝图同频共振,在同一个时间轴上缓缓铺开。二者方向一致,相辅相成,交相呼应,共同助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

2014年2月28日,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勇于打破传统思维和陈旧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破得多,立得少,导致很多法律和政策出现了灰色地带,执法者也无所适从。“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在那个特定的阶段,确实需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气魄,但处于法律“空白”期的“胆大”,往往会带来很多隐患。换句话说,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引领法治多,法治推动改革少。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越来越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航仪。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扬法治旗帜,对改革与法治“破”与“立”的关系作出了科学论断。

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2014年密集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也深深镌刻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记忆”:

——3月1日,新公司法实施,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打开了各类资本涌进市场的大门。

——3月15日,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商业欺诈三倍赔偿,网购七天无理由退货,织密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网。

——4月24日,新环境保护法通过,增加了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公益诉讼等新的制度,迎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6月,食品安全法首次大修,对违法生产经营者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对失职渎职的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实行最严肃的问责,对违法作业的检验机构等实行最严格的追责,全面升级了监管和各方法律责任制。

——8月31日,预算法修正案通过,打通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大体系,进一步扎紧了政府的“钱袋子”。

——11月1日,行政诉讼法通过25年来第一次大修,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降低了立案门槛,“告官不见官”将成历史,为老百姓坐下来和政府部门协商解决纠纷提供了途径。

………

紧锣密鼓的“大动作”,对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条文的“立改废”,就是让法治更好地引领和推动改革发展,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生机勃勃、规范有序。

2.法无授权不可违,法定责任必须为——法治政府的新遵循

法律是治国之利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只有坚持法治,才能为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事业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部署,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着力提高立法质量,扎实推进涉及改革的法律“立改废”,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作用。从废止劳教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到全面推进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健全冤假错案防范、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一系列改革举措,为法治社会建设从立法层面奠定了坚实基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按照中央部署,各级政府以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破题,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不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沐浴着法治和监督的阳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帮助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司法公正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随着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等各项举措的深入推进,过去相对陌生的公正司法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2014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圳设立的巡回法庭正式挂牌,并开始受理跨行政区域的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中提出的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司法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中国的新形象

从“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新要求,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常态”;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新任务,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新变化,“法治中国”深入推进,引发的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考量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实现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催生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引领发展实践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一体建设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让每一个普通百姓都能尊享周到服务。

疾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道路”上,咱怎能不称心如意?!四、坚守生命线、凝铸核心力的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阐明了在“四个全面”关系中,全面从严治党与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犹如整列“中国高铁”的运行“大脑”,各级党组织犹如高铁的动力系统,整个党员队伍犹如全部高铁员工。飞奔的“中国高铁”,有着两组安全性能稳定的“轮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把它们比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再回顾一下乘坐高铁的感受,咱百姓都能明白这个理:没有“领航者”的“顶层设计”,没有动力系统的牵引,高铁的车厢再豪华、服务再到位,也不过是一个空壳;咱乘高铁是为了出行,只有“目的地”选择正确,不走老路,不走邪路,整列列车如离弦之箭,沿着既定的轨道风驰电掣,才能带着咱们安全快速地抵达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励精图治,重拳出击,让歪风邪气烟消云散,令腐败分子胆战心惊,全国上下为之点赞。

1.惩治腐败的雷霆万钧——党员干部队伍咱百姓更放心“全面从严治党”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厚。让我们看到“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决心。“全面”就意味着全覆盖、无死角、不放松;“从严”就暗含着高标准、严要求、不留情。不管是谁,只要敢触高压线,只要敢越底线,只要敢碰红线,都将一查到底,不留天窗,不开后门,让党员干部中的蛀虫无处藏身,彻底为党组织清理门户,建好队伍。

十八大以来,从严格中央“八项规定”,到清理完善党内法纪的各项措施,从“苍蝇老虎一起打”的雷霆万钧,到国际合作境外追逃追赃的“猎狐2014”行动,党中央对腐败问题重拳出击。

一系列的强力举措让我们看到了中央惩治腐败、从严治党绝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在抓落实。中央巡视组利剑一经出鞘,就显示它无比的威力和罕见的震慑力。出其不意杀个回马枪,巡视不按套路出牌,让腐败分子摸不清门道,找不到规律,钻不到空子,让党员领导干部感觉监督时刻都在,对党纪国法始终心存敬畏,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始终绷紧履职尽责的“发条”,已经成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新常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有全党上下齐心协力,有人民群众鼎力支持,我们一定能够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铿锵有力,振聋发聩,涤荡人心,鼓舞士气。

2.作风建设的抓实抓严——党员干部形象让咱百姓更满意

中央的好政策如果被歪嘴的和尚念成了歪经,如果作风建设不到位,改革成果就会大打折扣,复兴大业就难按预定时间完成。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从严治党就要从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抓起,从作风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更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抓起,只有这样才能为改革大业铺平道路,才能为复兴大业撑起保护伞。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对“四风”问题的深挖细查,到“三严三实”的标杆建立;从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模范引领,到县委书记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心”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拧螺丝”的精神,逐渐上紧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发条。

从小到一张贺卡、一盒月饼入手,让制度监督无处不在;从治理办公用房超标,到严禁公款吃喝,坚决消除“舌尖上的腐败”,再到公车治理遏制“车轮上的腐败”;从加大对“裸官”清理力度,到制止领导干部“天价培训”,再到中央巡视组对选人用人进行重点巡视:从严管理干部的实招数、真行动,让党员干部强化了“当干部就必须接受更严格的约束”的思想,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吏治清明的希望。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硬杠杠的,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也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咱认识全面了吗?

法治中国——治国理政新举措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为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这是号角,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隆隆回响:她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此有了法治的依托,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从此有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航向。

这是旗帜,法治中国的共识从此在人们心中无限畅想:她让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有了法治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此让咱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正迎面向我们走来。一、“法治中国”的原则和必须坚守的“红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回答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考和关注的历史课题和发展课题: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来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要靠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来推进?“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又将会沿着什么样的道路稳健前行?

它开宗明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它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它确立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大原则。这五大原则是法治中国建设中,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一条“红线”,必须坚守。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旗帜鲜明、理直气壮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时刻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放到第一位的,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未来依然如此。

我们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奋斗和牺牲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社会主义建设的举世成就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同样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有了这样的选择,也才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革命时期,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根本的保证”;建设年代,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根本的保证”;改革开放,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根本的保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更何况是十三亿人民的中华民族呢?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从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到1982年重新颁布的宪法,再到2004年修订的宪法,都始终明确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由人民意志奠基的宪法明确了党的领导,党的依法执政也成为制度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宪法授予的。我们党必须用手中的权力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及各类法律法规这个“大规矩”,也必须自觉地在这个“大规矩”下规范活动。这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最朴实的唯物辩证法。这也是“法治中国”最本质的特征、最根本的保证。

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必须首先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这“四个善于”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坚持党的领导的实现途径作了明确规定。

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定不移、理直气壮。

2.“人民主体地位”——力量源泉、根本依托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决定了我们的法治建设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而最能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的便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的当家作主。厦门的洗脚妹刘丽靠着人民的信任,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在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替咱农民工说了话、撑了腰、维护了权益,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证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例如,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水电费公交涨价,没有咱老百姓代表参与召开的听证会,职能部门的行为便是违法,党和政府有权叫停;涉及重大产业发展规划,不通过地方人大的审议,便不能算数。人民的主体地位在代表们的举手表决间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决定了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人民的主体地位便体现在了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对咱老百姓的要求,它也是在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直接的体现。纵观古今,如果法律被践踏,遭殃的一定是咱普通群众;而法律一旦被全民所遵守,咱普通百姓的权益就能得到维护。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用法治来“唤起工农千百万”。有句俗语讲:“人叫人动人不动,制度调动积极性。”这种制度就是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规范,就是要调动人民的法治积极性,用法律规范言行,用法律衡量是非,用法律照亮未来。同心向着“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向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明天发起“百米冲刺”;在法治中国引领下,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旗帜高高飘扬,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氛围更加浓厚,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成效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本属性、基本遵循“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这三个“都必须”掷地有声,为“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航向。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这是党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给自己定的“规矩”。这条“规矩”明确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法治新路径,更明确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新要求。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今后的“法治中国”,确立了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大“规矩”,奠定了党依法执政的法律基础和群众基础,任何试图挑战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言行都将是违法行为而受到惩戒。明确了这一点,那些试图用历史虚无主义来诋毁党的方针政策的“网络公知”“异见领袖”,那些试图抹黑英雄形象、妖魔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所谓“专家”“学者”,所包藏的祸心都将在“法治中国”这面“照妖镜”下现出原形。唯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今后的“法治中国”,建设的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制约和监督的是各级政府依法施政的“权力之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再为这只“笼子”捆上一道法律的“保险绳”,让权力不能滥用,更不能让权力来侵害咱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哪一级政府要再无法律依据的暴力拆迁,就将面临民众的诉讼和法律的红灯;哪个城管要再野蛮执法,也必将面临法律的严惩。一切要“于法有据”就明确和规范了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的各种行为,一切违背群众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肃查处。唯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今后的“法治中国”,营造的是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咱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更要有坚定的法治观念。谁若无视法律法规行事,谁就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唯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离开法治是万万不能的,但法治不是万能的。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道德的力量。法治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道德调和鼎鼐、评判荣辱标准。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力。中华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几千年来积淀和形成的优秀民族文化和它所形成的道德力量。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法律是刚性的和强制的,谁违反了它,都必将受到惩罚。而道德却是柔性的和教化的,它引领着社会的风尚,评判着荣辱得失。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力量和温度,在发挥法治力量的同时,让道德力量共同发力。法律是一条触碰不得的“底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是一个引领社会风尚的“航标”。今后的“法治中国”建设,就是要求咱老百姓在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的同时,不断培养和强化咱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只有这样,咱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包容和谐。法治德治两手一起抓,咱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安康。今后的“法治中国”建设,就是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违背“四德”的言行都会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被广大民众所唾弃,为“法治中国”所不耻。彰显道德的力量,让崇德向善的心灵得到慰藉,弘扬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道路才会走得更加稳健。

5.“从中国实际出发”——兼收并蓄、符合国情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它从根本上阐明了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法治体系,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不是别的什么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最大的实际,也是最根本的国情。法治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能偏。离开了这一点,我们的法治中国建设即便不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会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各级党员干部和咱普通百姓必须要明白的一点,也是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必须要强化的“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正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吸收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法制观点、法制思想精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便是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古代法制思想批判性吸收;法治中国建设更加注重过程性公平与结果性公平相统一,更是对西方法治文化“扬弃”性的汲取。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网络公知”“异见领袖”对西方法治思想中的腐朽部分、落后部分避而不谈,一味向民众美化西方的法治理念。我们不否认西方国家法治思想、法治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但是,在西方法治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一些国家,他们的法治行为也并非尽善尽美。政府作的一些决策,即便得到法律授权,如果民众有异议,也要举行全民公决。先不说政府的效率在公决中衰减了多少,单就这种看似过程公平的公决,最终也只满足了一部分民众的利益诉求,再加上多党轮流竞选执政,竞相给民众开具利益的空头支票。有人戏言,西方国家几百年以来,包括近代效法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也一直在进行改革,也一直在加强法治,但无论改革怎么改,都是私有制的资本在操控;无论法治怎么加强,维护私有制法治的原则却没有变。

我们的法治建设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便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出发,既坚持这一最大的实际,又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法制思想和法制理念,用法治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途,让法治的理念点燃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用法治的思维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二、“法治中国”将怎样进入我们的生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了总体部署。那么,法治中国将怎样进入我们的生活?

第一,打响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发令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它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重要的保障,更是打响了建设法治中国“发令枪”。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中央全会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而依法治国的努力,是一个持续多年、接力探索的过程。2012年十八大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五项具体内容,标志着我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法律体系建设和法治体系建设,一个“律”,一个“治”,虽只一字之差,意义却完全不同。法治体系强调的是法律制定的完备,而且能够得到切实的遵守、执行和实施,又有相应的中国特色法治思想和学理支撑监督保障机制。法律体系则强调的是静态的规范层面、制度层面的体系,侧重于立法环节,说白了,就是干瘪瘪的法条。我们先后制定了242部法律,700余个行政法规,8000多个地方性法规,还有数以万计的政府规章,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跨领域的完整的有机的法律规范体系。而法治体系强调的是动态的、立体的、完整的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纳入其中,体现了法治的整体要求。

第二,描绘了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施工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180多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要全部“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为咱们百姓描绘出一幅法治中国建设的施工蓝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300多项改革举措。党的两次全会通过的两个重大《决定》,形成了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通过科学立法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实现立法与改革政策相衔接,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立法工作要主动适应改革的需要,研究制定改革举措的同时也要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一些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条件不成熟的要先试先行,按照法律程序作出授权,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要及时修改或废止,对一些法律的规定和适用范围要及时做好解释,切实把法治中国建设的施工图改革到位,落到实处,见到效果。

第三,套牢了各级党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紧箍咒”。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重要论述,到拍蝇打虎系列反腐良药猛剂的实施;从国务院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到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都彰显了中央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决心、信心和魄力。依法治国首要就是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要就是要依宪执政。“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法律刚性,对各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和作出重大决策的随意性和自由性给予了有效约束,这就给行政权力上了“紧箍咒”。“任何政府部门不得法外设权”“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以及领导干部重大决策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干预司法活动追责制度等条条“高压线”,都从源头上给予制度的规范,再加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这八方面的监督力量,确保我们的权力能在阳光下运行。过去那种“法律条文不如红头文件,红头文件不如领导批条,领导批条不如上级口谕”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第四,注入了全民敬法遵法护法的“催化剂”。法治中国建设与每个公民休戚相关,180多项法治改革让公正、公平的阳光普惠每个百姓。我们的财产将得到有力的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将越来越好,我们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立法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法治中国建设必将让普通百姓享受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惠民成果,犹如注入催化剂一般,让法治意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既注重道德的高线,又紧盯法律的底线,用道德来不断滋养我们的法治精神,在个人道德素养不断提升的同时,让法治精神融入我们日常的行为准则。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法大于天,法治天下”的理念将深入百姓心中,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将逐步改变全民的思维方式,敬法、遵法、护法将逐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当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里还有法治中国建设的其他重大论述,还有着非常详细的法治中国建设各项具体部署。透过《决定》,咱老百姓分明能感受法治国家建设吹来的风、法治政府要走的路、法治社会扬起的帆。对于中华民族来讲,坚持党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是建设法治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一切前提;对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讲,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对于咱普通百姓,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确保咱小日子过得平安踏实的先决条件。“法治中国”正迎面走来,咱感受到了吗?

宪法权威——法律体系新完善

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2013年3月17日,备受全国人民信赖、刚刚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庄严宣告,昭示着一个大国领袖治国理政中的依宪执政意识和法治思维。

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铮铮誓言在国家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传出,在中华大地回荡。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瞬间,铿锵有力的宣告,再一次维护了宪法这个治国安邦总章程无可撼动的法律地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迎来了一个新时代。“宪法赋予的职责”是至高无上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任何法治国家,宪法都是这个国家的“基石”。法治国家的根本、各项法律的诞生和实施都奠基于这块“基石”之上。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并且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2012年12月4日,在我国第12个法制宣传日暨现行宪法颁布30周年之际,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组织了9名新任法官和24名新任人民陪审员手持宪法文本,面对宪法举行了全国法院历史上首次宪法宣誓仪式,开创了我国宪法宣誓的先河!

宪法这个“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到底有多重要,它对咱百姓社会生活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为啥习主席刚刚就职就做出忠实履行宪法赋予职责的宣示,宪法精神如何才能成为咱百姓法治信仰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对维护宪法权威又有怎样重大的意义,建立在维护宪法基础上的各项立法如何?这是在法治中国进程中咱百姓都必须想明白、问清楚、理解透、践行好的大问题。一、筑牢“国之基”——宪法是保障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

2014年的12月4日,我们怀着万般期待的心情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举国上下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向社会民众广泛宣传,在中华大地掀起弘扬宪法精神、提高宪法意识、树立宪法理念的热潮。这股热潮必将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而逐渐温暖全民的心。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也标志着我国高度法制化建设迈出了意义非凡的一步。换句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就是通过设定国家宪法日,让咱老百姓把了解宪法、尊重宪法、重视宪法、维护宪法、遵守宪法变为日常的自觉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讲:“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