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患者的家庭养护(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4:52:36

点击下载

作者:王辉,王翔艳,胡荣东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偏头痛患者的家庭养护

偏头痛患者的家庭养护试读:

前言

偏头痛是发作性颅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属于血管性头痛的一种。该病常间歇性反复发作,病程多持久。临床上以阵发性一侧剧烈头痛为特点,严重时可累及整个头部,多伴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导致失眠、健忘。因此,偏头痛发作起来常有“头痛欲裂”之说。偏头痛为常见病,女性多于男性。

偏头痛病因还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与劳累、失眠、情绪紧张及月经周期等有关。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睡眠不佳、气候变化、强光刺激、烈日照射、轻度低血糖、饮酒以及应用血管扩张药等,均是引起偏头痛发作的诱因。

偏头痛属神经疾病范畴,虽不危及生命,但易发难治,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据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偏头痛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偏头痛的多种家庭康复措施,既可作为患者自我调理的家庭指导,又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参考。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1 偏头痛概述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独特而顽固的疾病,看不见摸不着,却使人难以忍受,很多人深受其害。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偏头痛在中国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常见病。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成年人偏头痛的患病率达7.7%~18.7%,其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3~4倍,而且多数起病于青春期。医学专家指出,引发偏头痛的诱因主要是睡眠不足、疲劳过度、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季节更换、天气变化、女性月经以及噪音、强光等环境因素,另外不适度地食用酒精饮料、咖啡、巧克力等也易导致偏头痛。第一节 人脑结构及头痛的产生

人体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两者都含有躯体神经中枢和内脏(自主)神经中枢。周围神经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12对)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31对)。两者也都含有躯体神经和内脏(自主)神经。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和运动系,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两种神经均有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纤维,分别由周围向中枢和由中枢向周围传导神经冲动。其中内脏运动纤维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1.人脑的基本结构(1)颅骨中的脑:颅骨中的脑共有三层包被,统称为脑脊膜,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软膜,硬膜紧邻颅骨,软膜紧邻大脑皮层,软膜与蛛网膜之间充满着脑脊液,穿行于其间的血管紧贴着软膜一侧。柔软的脑在这三层膜和脑脊液的保护下,免受外界的冲击和震动。(2)脑的外观:脑可分为脑干、大脑半脑和小脑。脑和脊髓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脑干自上而下再分为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这些部分大多夹在大脑左右两半球之间,外观上只能看见和脊髓相连的延髓。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很多沟回,就像核桃仁的表面一样。中心沟和外侧沟最长最深,依其又将脑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人和动物相比,人脑的额叶和颞叶异常发达,是人类进化的辉煌成果。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主要产生在额叶部位。如果将大脑左右半球切开,就可看到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一束神经纤维,称之为胼胝体。胼胝体由联合纤维构成,具有连接和维系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3)脑室:人脑有四个脑室,即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左右侧脑室在大脑的左右半球,第三脑室位于间脑中央,第四脑室位于胼胝体、延髓和小脑之间。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管均充满脑脊液并相通,所以脑和脊髓实际上是浮在脑脊液中的。

2.头痛的产生

头、面、颈部的各种组织结构因含痛觉感受器的多少和性质不同,对疼痛敏感程度也不尽相同。颅外组织除颅骨本身外,自骨膜至五官均含有丰富的痛觉神经末梢,而颅内组织只有动脉、静脉、脑膜疼痛较为敏感,脑组织自身含痛觉末梢较少,疼痛较为迟钝。(1)颅外的疼痛敏感结构:颅外的疼痛敏感结构包括头皮、皮下组织、肌肉、帽状腱膜、骨膜、血管及神经,各关节、眼眶内容物、鼻腔及鼻旁窦黏膜、外耳及中耳、口腔黏膜及牙龈等。其中经常引起头痛的组织结构有。

①颅外动脉:颅外动脉对各种理化因子的刺激而产生的疼痛为最常见。头面部动脉分布非常丰富,前额部有来源于颈内动脉的额动脉和眶上动脉;颞部和枕部有来源于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及枕动脉。各种原因致使的血管内腔扩张、管壁牵拉、扭转等都会产生明显头痛。其中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及枕动脉最为敏感。

②颅外肌肉:颅外的头颈部肌肉持续性地收缩和血流受阻,引起各种代谢产物堆积、释放出“致痛因子”而产生头痛。经常造成头痛的肌肉有位于头部两侧颞窝内的颞肌,位于颈部深层的头半棘肌、头最长肌、颈最长肌、颈髂肋肌及枕下肌群,其次还有颈部中层的头夹肌和颈夹肌,浅层的斜方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

③颅外的神经末梢:分布于颅外的末梢神经对疼痛也十分敏感。若受到刺激可产生深部放射痛,常被患者诉为头痛。临床上造成头痛的神经有:额部的滑车上神经的眶上神经,属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的分支;颞部的耳颞神经,属于三叉神经的第三支;顶枕部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都属于脊神经颈丛的分支。

④头颅骨膜:头颅骨膜所造成的疼痛程度因部位而异。如头顶部的骨膜几乎无痛感,而颅底部骨膜对疼痛敏感。(2)颅内的疼痛敏感结构:颅内结构对疼痛敏感的主要是硬脑膜、血管和颅神经。

①硬脑膜:硬脑膜是对疼痛比较敏感的部位,尤其是颅底部分,颅前窝的硬脑膜疼痛体表投影部位是眼眶周围,颅中窝投向眶后及颞部,颅后窝则向耳后及枕部放射。蛛网膜及软脑膜对疼痛的敏感性稍差。当颅腔内容物容积增加5%时,颅内压可通过压缩脑脊液和血液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若超过8%~10%时则会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使硬脑膜出现压迫性疼痛。

②颅内血管:硬脑膜动脉比硬脑膜对疼痛更为敏感,其中以硬脑膜中动脉对疼痛最为敏感。脑动脉中,颈内动脉有痛感;大脑前动脉从起始部到折向内侧面的膝部有痛感,其余部分则痛感极迟钝或无痛感;大脑中动脉从起始部起1~2厘米以内有痛感;脑底的椎-基底动脉主干有痛感,其他部位痛感如何,目前尚不清楚。大脑静脉多无痛感,仅在它们与静脉窦相接处数毫米以内的部分可有痛感。

③颅神经根:神经根如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在颅内受到刺激或牵拉时会出现疼痛。

④蛛网膜:除在脑底的大血管周围部分的蛛网膜有痛感之外,几乎均无痛感。第二节 偏头痛的定义

血管性头痛是由于颅血管收缩功能变化而引起的头痛,血管性头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管性头痛又称偏头痛,继发性多为两侧头痛。血管性头痛与我们平时偶尔感到紧张所引起的头痛有很大差别,其主要临床特征是间歇性单侧或双侧头痛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性质及过程相似。它不仅使人感到极度疲惫和无奈,而且常伴以各种令人难以忍受的症状,如有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情绪改变等,间歇期健如常人。

根据统计,偏侧性头痛只占偏头痛的2/3,1/3表现为双侧头痛或全头痛。也有的病人在偏侧头痛发作极期可发展为双侧头痛。有的病人每次发作时头痛的部位可有变化,有时可见枕部和头顶疼痛,也有的病人表现为面部和颈部疼痛。大多数病人头痛部位常在额部和颈部,但不能只从头痛部位作出是否偏头痛的诊断。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因人而异,有的人一生中可能只发生一、两次,而有的人可能一天中就能发作一、两次。发作间隔的时间往往有很大差别,有的人表现为固定的发作,隔一定的时间后就一定会发作,或者一年中到了某个季节就要发病,而有的人不固定,发作一次后很长时间不再发作,或者只在某种诱因的刺激下偶尔发病,或者连续几天发病。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病人发作次数越多,发作频率越高,往往精神就越紧张,心理压力就越大,然后又成为再次发病的诱因,形成恶性循环。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根据头痛发作前有无先兆症状,可将偏头痛主要分为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和没有先兆的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或单纯性偏头痛)两种,另外尚有一类临床较少见的特殊类型偏头痛,也称为复杂型偏头痛,是指具有神经功能缺失体征的偏头痛。

偏头痛病人的头痛发作常在白天,但夜间仍可发作。病人头痛发作时,疼痛逐渐加重,几分钟到1~2小时头痛达到高峰,可持续几个小时乃至几天,随后头痛逐渐减弱或消失。也有少数病人,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在几秒钟内即达到高峰,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几天。疼痛时常有搏动感,有些病人表现为非搏动性钝痛,少数病人表现为头部刺痛,或有打击感。压迫头痛部位的动脉或病侧颈动脉或眼球可使头痛减轻,不压迫后疼痛恢复原状。活动可使头痛加剧,卧床休息可使疼痛减轻,短期睡眠可使疼痛完全消失。第三节 偏头痛的发病特点

偏头痛好发年龄为25~40岁,其中5%为成年男性,15%~18%为女性患病,女性患者为男性的3~4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大约为7%~18%。

1.遗传因素

研究已经证实,偏头痛与遗传因素密不可分,家族性病例占34%~90%,有先兆偏头痛比无先兆偏头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大1倍。

2.性别

无论各个人种的男女患病率之比都是1:3~4,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偏头痛具有X染色体连锁遗传,但具体遗传方式复杂,至今仍在探讨中。

3.年龄

一项对患病率研究的汇总分析表明,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偏头痛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大约35岁左右达到患病高峰,然后才逐渐下降。青春期前男女患病率相似,青春期后女性较男性明显增多,绝经期后患病率又趋接近。

4.种族

白人的患病率最高,非洲裔其次,亚洲裔最低。

5.心理因素

偏头痛患者的性格往往是雄心勃勃、易于紧张并且过于追求完美,与A型性格相类似。偏头痛和抑郁是双向影响的,偏头痛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3倍,而抑郁症患者发生偏头痛的机会也是普通人的3倍。

6.其他

有研究表明偏头痛好发于城市、高教育和中等收入的人群,但目前还有争议,比如低收入人群出现偏头痛时往往只是自服止痛药,并不认为已患病,这是否会影响统计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第四节 易患偏头痛的人群

偏头痛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有关,也可能与精神因素有关,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同种条件下,有些人会发病,有些却不会。下面人群易患偏头痛。(1)精神紧张、焦虑、抑郁者。(2)生活作息欠规律,睡眠欠佳者。(3)女性月经期及更年期,妊娠期。(4)神经质倾向者,如过度追求完美,主观且任性者。(5)长时间在高噪音环境下工作者。(6)吸毒者、酗酒、吸烟者。(7)长期工作劳累,压力大,得不到充分休息者。第五节 偏头痛的危害

偏头痛有着相当大的危害,因频繁和严重的头痛导致患者的学习与工作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而且与脑卒中、情感障碍等多种疾病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偏头痛与四肢瘫痪、精神障碍和痴呆并称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

1.影响人体健康

人无缘无故不会出现头痛,正常人在疲劳、紧张、患病时也会头痛,但一般只是一时的,很快会恢复正常。如果不但不恢复,还频繁发作,疼痛难忍,时间长了必然对人的心脑血管产生不利影响。

2.影响生活工作

偏头痛最直接的就是影响睡眠,没有几个头痛患者睡眠是好的,轻者入睡困难,重者整宿难眠。因为睡眠不足,白天就没精神,工作也大受影响。而且有部分患者偏偏是工作就发作,十分耽误事。

3.影响心理健康

这是因为患者久患头痛疾病,性格发生变化,往往性情变得暴躁。又因为久治不愈,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心理脆弱,丧失信心。

4.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可能会引起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中医学称之为“中风”或“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等疾病。偏头痛和脑血栓形成,一般没有因果关系,但反复发作的偏头痛也偶然促发脑血栓形成,据统计15%~30%的卒中患者可有偏头痛病史。在服用避孕药的患者,可发现偏头痛症状加重,因而脑血栓形成机会增加。因此,应积极加以预防,避免脑血栓形成。

另外,偏瘫型偏头痛在发作时或发作后出现偏瘫,偏瘫于头痛发作终止后尚可持续一定时间后消失,甚至留有部分后遗症。因此,偏头痛持续状态,需要住院治疗。第六节 急性偏头痛的家庭应急处理(1)让患者安静地躺在清静的房间卧床休息,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开水,进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并用冷水毛巾冷敷额头。(2)可给予止痛剂如苯噻啶、心得安等。(3)双手手指压迫太阳、合谷穴,可使头痛暂时部分缓解。(4)针刺风池、合谷、列缺穴位。前头痛者,加印堂、太阳。头顶痛者,加百会。(5)如头痛病人有意识障碍、呕吐或身体麻木等神经症状的发生,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送医院救治。2 偏头痛的诊断

根据偏头痛发作的临床表现、家族史和神经系统检查正常,通常诊断不难,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可采用麦角胺或曲普坦类药物治疗试验,或通过颅脑CT、MRI、MRA等检查排除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颅内占位性病变和痛性眼肌麻痹等。第一节 临床表现

除晚发型偏头痛可于45岁以后发病外,大多数偏头痛多在儿童和青年期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发作前有先兆症状者约为10%,恶心、呕吐、畏光或(和)畏声、倦怠等是常见的伴发症状。头痛的发作频率从每周至每年1次至数次不等,偶可见持续性发作的病例。

1.有先兆的偏头痛

有先兆的偏头痛以往又称典型偏头痛,临床上典型病例可分以下4期。(1)前驱期:在偏头痛发作前的数小时和数天,一些患者会表现出某些前驱症状,这些症状包括精神认知症状、神经症状以及非特异性躯体不适症状等。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和颈部发僵是最常见的前驱症状。(2)先兆期:偏头痛先兆多在头痛前出现,头痛常在先兆症状开始后的60分钟内发生。先兆也可以在头痛的同时发生,甚至还有极少数在头痛之后出现。先兆多表现为完全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视觉、体感、言语、运动等的缺损或刺激症状。视觉先兆最多见,常为双眼症状。

多数的感觉先兆伴有视觉症状,简单的视觉先兆包括视野缺损、暗点、简单的闪光、微光、亮点、几何图形等,复杂的先兆有闪光暗点或城垛样光谱(为偏头痛特征性先兆)、视物变形、视物变大变小、“马赛克”视觉等。感觉先兆多见于手、口处,感觉异常或麻木症状常从手部开始,然后跃至面、唇、舌等部位。无力先兆少见,一般为单侧性,常伴有感觉症状。此外,失语、失用、失认、意识障碍、知觉改变等先兆都可见到。

先兆症状一般在5~20分钟内逐渐形成,持续20~60分钟后完全消失,不同先兆可以接连出现。(3)头痛期:典型的头痛多位于一侧,逐渐加重至中重度,呈搏动性。头痛期如果进行体力活动会加重头痛。成人头痛持续4~72小时,儿童持续1~72小时,许多人睡眠后头痛便会消失。

头痛期患者常觉食欲减退,约90%的患者觉恶心,半数患者有过头痛时呕吐的经历。患者对某些感觉刺激会很敏感,常常畏光、畏声,许多患者于此时想找一间安静而没有亮光的房间躺下休息。头痛时还可能会伴有头晕、眼花、鼻塞、饥饿感、腹部不适、腹泻、多尿、脸色苍白、冷热感异常、出汗、情绪低落、乏力、焦虑、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4)恢复期:头痛后,患者常觉疲乏,注意力下降,可有情绪低落、焦虑、易激惹等表现,也有患者较欣快,感觉特别神清气爽。有些患者仍会残留头皮触痛症状,有些觉肌肉无力、疼痛、食欲下降或饥饿感。

2.无先兆的偏头痛

无先兆的偏头痛又称普通型偏头痛,是偏头痛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偏头痛病人的80%。普通型偏头痛发作时常可有明显的诱因,如劳累、情绪紧张、饮酒、气候变化等,若头痛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则称为月经期偏头痛。该头痛发作时多无先兆,发作前可能有空腹感、水肿、抑郁感。头痛常于睡醒时或休息时出现,渐渐加重,可持续数日。头痛部位约60%为一侧性头痛,也可为双侧,有时疼痛可放射至上颈部及肩部,呈双侧跳痛,在精神紧张时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从数小时至数日不等。可伴耳塞、流泪、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结膜充血、羞明、畏寒、多尿等。头痛发作有明确的间歇期,若头痛发作至少出现5次以上,且可排除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疾病,就可确立诊断。

3.特殊类型的偏头痛(1)偏瘫型偏头痛:临床少见,有散发性和家族遗传性两类。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类偏头痛尚可伴有震颤及眼球震颤、视网膜变性、耳聋及共济失调等症状。偏瘫可作为头痛发作的先兆症状之一,持续20~30分钟,偏瘫症状恢复伴有头痛发作。偏瘫尚可在头痛消失后持续数小时、数天或数周时间不等。大约1/3的病人头痛与偏瘫同侧,经常伴有恶心、呕吐。偏瘫发作时约50%左右的病人发生构音障碍或失语,约1/3的病人感觉中枢受累,但几乎每例偏瘫病人同时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发作大多从儿童期开始出现,许多病人当20~30岁时偏瘫发作停止,并以其他类型的偏头痛替代偏瘫型偏头痛。(2)眼肌麻痹型偏头痛:临床少见,患者头痛发作次数较少,呈非搏动性眶部或眶周围疼痛,放射到偏侧面部,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持续1~4天,眼肌麻痹与头痛并存,或在头痛缓解后仍持续一段较长时间,通常持续几天,偶有眼肌麻痹性头痛在两侧头部交替出现。本型疾病的发病年龄与普通型偏头痛相似,大多数病人第一次发作在12岁之前。(3)基底动脉型偏头痛:该型偏头痛是在偏头痛发作期间,出现脑干神经功能紊乱,常伴有全盲及意识变化等。本病多发于青春期女孩,绝大部分病人发病年龄皆在35岁以下,多数发作与月经有关。(4)精神错乱型偏头痛:伴有精神症状的偏头痛称作精神错乱型偏头痛。本型发病年龄多在5~16岁之间,伴随急性偏头痛发作,但绝非因剧烈头痛而致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兴奋、激动、坐立不安、恐惧感、定向力障碍、记忆力障碍(呈逆行性遗忘)、反应迟钝、意识障碍,偶呈偏头痛木僵,有时表现自动症等。(5)腹痛型偏头痛:即偏头痛发作时伴有腹部绞痛。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尤其女孩多见,占60%左右。疼痛部位多在脐周围,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有些病人可无头痛,只有发作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及自主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多汗、小腿肌肉痉挛)等,此时诊断较为困难。(6)周期性偏头痛:此型病人的偏头痛多呈周期性发作,故称周期性偏头痛。本型病人头痛每次发作平均持续24小时左右,周期的期限为持续2~20周,每年发作1~12次;在头痛周期中,每周发作1~7次,头痛间歇期仍有固定性、轻微的一侧或双侧头痛。(7)可能为偏头痛前驱症状或与偏头痛有关的儿童周期性综合征:儿童偏头痛与成人表现不同,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因此,儿童偏头痛的诊断较困难,尤其是婴幼儿。2岁以内的婴幼儿以眼肌麻痹偏头痛多见,幼儿期以伴有消化道症状的普通型偏头痛多见,学龄期以伴有视觉症状的典型偏头痛多见。在儿童还可以出现头痛不明显而以精神运动及感觉紊乱为主的特殊表现型偏头痛,因此儿童偏头痛诊断较成人困难,根据患儿就诊时的病史资料很难对儿童头痛作出准确判断,故提出诊断儿童偏头痛最简单、安全的方法是经过临床检查及一段时间随访观察,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头痛,方能明确偏头痛的诊断。(8)偏头痛持续状态:血管性偏头痛发作持续数小时,甚者可达1~2日,多在上午或日间发作,可每日发作或数周、数年发作1次,每日均发作的称为偏头痛持续状态。由于偏头痛发作有各种类型和出现各种并发症(如眩晕、呕吐、眼肌麻痹。肢体偏瘫、头痛剧烈等),这些症状长期不缓解,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引起和加重思想负担。偏头痛持续状态患者应及时住院治疗。第二节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脑电图检查

一般认为,偏头痛病人无论是在发作期或间歇期,脑电图的异常发生率皆比正常对照组高,但是,偏头痛病人的脑电图改变不具有特异性,因为它可有正常波形,普通性慢波、棘波放电、局灶性棘波、类波以及对过度通气、闪光刺激有异常反应等各种波形。儿童偏头痛脑电图的异常率较高,达9%~70%不等,可出现棘波、阵发性慢波、快波活动及弥漫性慢波。

2.脑血流图检查

病人在发作期和间歇期脑血流图的主要变化是两侧波幅不对称,一侧偏高或一侧偏低。

3.脑血管造影检查

原则上偏头痛病人不需进行脑血管造影,只有在严重的头痛发作,高度怀疑是否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才进行脑血管造影,以期除外有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疾患。无疑,偏头痛病人脑血管造影绝大多数是正常的。

4.脑脊液检查

偏头痛病人脑脊液的常规检查通常是正常的,一般情况下脑脊液的淋巴细胞可增高。

5.血小板机能检查

偏头痛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性可升高。

6.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经颅多普勒是利用多普勒效应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和各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脑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在目前对于血管性头痛仍缺少实验室检查手段的情况下,应用无创伤性的经颅多普勒检查不仅能反映脑血管痉挛或扩张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还可动态观察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和缓解全过程,有助于治疗用药的选择,所以偏头痛病人发作期需做经颅多普勒检查。

7.头颅CT

对头痛患者的CT检查不是常规检查项目,要进行恰当的筛选。偏头痛病人如果没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不需要做头颅CT。如为长期反复发作的偏头痛,病人怀疑脑内有肿瘤等恶性病变,从而产生焦虑而加重头痛时,可以查头颅CT。此项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CT无异常发现时,可以消除患者的疑虑,以便减轻头痛。或者头痛呈持续进行性加重且头痛剧烈,必须立即做头颅CT,以排除脑血管意外。对于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偏瘫性偏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尤其是首次发作时,应不失时机地进行CT检查。如发现可疑颅内动脉瘤,应进一步做脑血管造影,以证实是否有动脉瘤。

8.发射式计算机断层(ECT)检查

在偏头痛的先兆期可见局部脑血流减少,无先兆者血流无改变,头痛期脑血流量增加,但有些患者脑血流量仍继续下降。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前偏头痛的诊断尚无确切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指标,主要依靠详细询问病史及尽可能地排除其他疾病。病史内容包括头痛的前驱症状,发作的起止形式、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病程及伴随症状等。一、诊断

偏头痛的诊断可依据国际头痛协会(1988)的诊断标准。

1.无先兆的(普通型)偏头痛诊断标准符合下述2~4项,发作至少5次以上。(1)如果不治疗,每次发作持续4~72小时。(2)具有以下特征,至少2项

①单侧性。

②搏动性。

③活动被强烈抑制,甚至不敢活动。

④活动后头痛加重。(3)发作期间有下列之一

①恶心和呕吐。

②畏光和畏声。(4)无其他已知的类似疾病:

①病史和躯体的其他方面正常。

②无其他已知类似疾病。

2.有先兆的(典型)偏头痛

符合下述2项,发作至少2次。(1)具有以下特征,至少3项

①有局限性脑皮质或(和)脑干功能障碍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先兆症状。

②至少有一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持续4分钟以上;或有相继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症状。

③先兆症状持续时间少于60分钟。

④先兆症状与头痛发作间无间歇期。(2)具有以下特征1项以上。

①病史和体格检查不提示有器质性疾病证据。

②病史和体格检查提示有某种器质性疾病可能性,但经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已排除。

③虽然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偏头痛的初次发作与该疾病无密切关系。二、鉴别诊断

1.紧张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是慢性头痛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多见于青壮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头部持续性钝痛、胀痛,双侧重压感、束带感或紧箍感,后颈部、肩胛部肌肉有压痛,精神紧张,情绪不佳,失眠可加重,头前后屈伸可诱发,多无阳性体征。继发性肌紧张性头痛多是在头颅、颈椎病变的基础上产生的,检查时可发现原发病。

2.丛集性头痛

多见于男性病人,30~50岁间多发,又名组胺性头痛。多发于中年男性,多在午睡或凌晨发作,故有人称之为“闹钟样头痛”。临床多表现为一侧眼眶周围爆炸性、撕裂性或烧灼性疼痛,头痛可向同侧额、颞、耳、鼻及面部放射,多伴有头痛侧眼结膜充血、面部发红、鼻塞、流泪等症。发作呈周期性、丛集性。组胺诱发试验阳性。

3.脑血管病有关的头痛(1)脑栓塞:部分脑栓塞病人有头痛症状,而脑血栓头痛不常见,多为胀痛、跳痛或神经痛样头痛。约1/3~1/2病人有头痛,大多局限在枕与颈部两颞部,呈椎-基底动脉区梗死的特异性表现。(2)脑出血:头痛常为首发症状,往往迅速出现意识障碍、肢体偏瘫。桥脑出血常表现为交叉瘫或四肢瘫;脑室出血则迅速出现昏迷及双侧病理反射,出现强直性痉挛,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血性;小脑出血多首发后枕部疼痛,并伴有急剧的旋转性眩晕。(3)颞动脉炎头痛:常为颞动脉炎的主要症状之一,位于头皮表浅部或颞部、眼眶周围,但也可弥漫及额部、枕部,为一种强烈搏动性和持续性的疼痛。半数以上病人有部分或完全视力丧失可能,全身可有发热、怠倦、肢体无力、肌肉痉挛。(4)高血压性头痛:头部疼痛以全头痛为多,多有枕部及额部疼痛。多为轻度头痛或紧箍样钝痛。高血压危象时头痛剧烈,头痛与血压之间有直接联系,控制高血压后头痛缓解。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此外,高血压头痛还常伴有神经精神症状和心血管症状。如烦躁、肢麻、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等。

4.颅内感染性头痛

颅内感染性头痛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脑炎、脑膜炎、脑蛛网膜炎。头痛为主要和首发症状,常以全头痛或枕部疼痛为多见,头部活动时加重。大多起病急,多呈胀痛、跳痛或撕裂样痛,伴发热、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症。部分轻型和慢性病例,病人仅主诉头痛隐隐、咽部不适、四肢酸痛等。

5.颅脑外伤性头痛

颅脑外伤性头痛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导致颅脑不同程度的损伤所引起的头痛。头痛程度与伤势轻重有密切关系。头痛的部位多在受伤局部,也可波及全头。典型临床症状为局部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头痛多呈阵发性,多因兴奋、用力、弯腰等诱发,常伴头晕、恶心、烦躁、心悸等症。

6.癫痫性头痛

癫痫是一组慢性临床综合征,以在长期病程中反复发作的大脑神经元过度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脑功能异常为特征。这种头痛与癫痫关系密切,可作为癫痫的先兆,也可在癫痫发作间歇期出现。头痛多为全头跳痛、钝痛或胀痛,可为局限性,也可为弥漫性的。头痛常常是癫痫病人发作间歇期的主要症状,同时还伴有头昏、反应迟钝、脾气暴躁、易冲动等精神神经症状。

7.颅内压改变所致的头痛

临床上分为颅内压增高性头痛和低颅压综合征两种类型,多由脑膜与血管牵拉移位所引起。前者的典型症状是头痛、恶心、呕吐、眩晕、视乳头水肿、缓脉、意识障碍等,其中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又被称为颅内压增高三联征。头痛多呈搏动性,常因用力、体位改变而加重。眼底检查和腰穿有助于明确诊断。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较少见,头痛可突然出现,多在前头部或颞枕部,有时向颜面部放射。头痛与体位关系密切,坐起或站立时,头痛剧烈,平卧则减轻或消失,咳嗽、用力、活动头部或变换体位时,可使头痛加剧,可伴有眩晕及颈部抵抗等症,反复腰穿后低颅压所致的头痛常易出现。

8.五官疾病所致的头痛

五官病变常导致周围部位的疼痛,并可放射至头部而引起头痛。如眼源性头痛多位于眼眶及额部,临床可发现眼科疾病;耳源性头痛以患侧头痛多见,若为耳源性颅内并发症则表现为显著的全头痛;鼻源性头痛多为深部疼痛,部位较恒定,头痛有一定的周期性,多伴有鼻部症状;齿源性头痛多位于病侧面部,多呈搏动性跳痛、刺痛、钝痛,慢性牙病患者可有类似头痛样症状。

9.精神性头痛

精神性头痛又称神经官能症性头痛,头痛起病缓慢,持续时间长,性质多样,头痛剧烈者少见。头痛部位局限或游走不定,每于用脑过度、情绪不佳或疲劳时头痛加重,心情愉悦时则头痛好转。具有相应的神经症表现,检查无器质性疾病阳性体征。3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

偏头痛发作是由多因素作用的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异常阵发性反应。治疗主要分急性发作期终止疼痛的治疗和发作间歇期的预防性治疗。故急性发作期以控制症状为目的,给予镇痛、血管收缩药等。第一节 西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但已知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和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组胺、儿茶酚胺、前列腺素、神经肽(包括P物质、神经激肽A、降钙素基因相关肽、β-内啡肽)等都可能与血管的异常舒缩有关,或成为血管壁内致痛物质。与偏头痛有关的因素还有:血小板功能异常,聚集性增高;内分泌改变,部分女性病人的偏头痛发作与月经有关,怀孕期间不发作,多在更年期后减轻或消失;与某些特殊食物亦有所联系,进食富含酪胺的食物如奶酪、巧克力、红酒、啤酒、柑橘等易诱发偏头痛;气候剧变、过劳、精神刺激亦可诱发本病的发作。但这些因素不能肯定是导致发作的直接原因。一、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研究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本病是阵发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约20%的患者其父母有偏头痛病史,兄弟姐妹中罹患者达19%。因此,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家族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近百年来,神经病学家认为遗传因素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遗传方式目前还不能最后确定。

2.饮食结构因素

偏头痛的发作有25%的病患是由食物引起的,这些食物主要富含色氨酸、酪氨酸或谷氨酸。酪氨酸进入人体内可转变成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增高将引起头痛发作。也有人推测,食用这些食物引发偏头痛可能是这部分人存在先天的色氨酸或谷氨酸代谢缺陷。(1)“红肠面包”头痛:指病人在进食牛肉香肠或其他加工过的肉制品后不久即发生头痛。原因是这些食品内含有亚硝酸盐,发作时表现为两额或两颞侧的搏动性疼痛,大约持续半小时左右,有时伴有面部充血。(2)冰淇淋头痛:吃冰淇淋或迅速吞服冰饮料可引起短暂性头痛,原因是冷刺激导致血管痉挛而致头痛。表现为两额部或两颞部、枕部的疼痛。进食后25~60秒内达高峰,可持续1~2分钟,伴额部皮肤下降1℃左右。这种情况在体力劳动或气温过高时更易发生。(3)酒精饮料头痛:酒精所致的头痛通常发生在饮酒后30~45分钟,发作的时间与血中酒精水平的升高和引起皮肤小动脉扩张所需时间有关。酒精引起头痛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血管扩张(因酒精只能使脑血液量轻度增加),而是酒精抑制脑内5-羟色胺(5-HT)的更新,刺激前列腺素的生成及促使血小板反应增强等。(4)硝酸甘油头痛:心绞痛需要服用硝酸甘油,但服用硝酸甘油的病人50%以上出现头痛。其主要原因为中枢和周围血管扩张。表现为服药后几分钟至1~2个小时内出现头痛,偶尔在头痛之前有短暂的单眼或双眼黑朦,头痛部位一般在两额或两颞侧,呈搏动性疼痛,疲劳使其加重。(5)维生素A诱发头痛:一般在摄入大量维生素A后4~8小时发生,表现为额部、眶后头痛剧烈,伴有恶心、腹痛、眩晕和呆滞。慢性维生素A过多症是在每天至少服5万单位维生素A几周到几个月后出现。表现为关节痛、疲劳、脱发、唇裂、肝脏肿大和头痛。其原因与巧克力、乙醇等所诱发的头痛是一致的。但此类头痛潜伏期在几天至几周,停服维生素A后头痛还要持续几天至几周。

3.内分泌因素

少男少女在童年时代患偏头痛的机会是均等的,但进入青春期后,这一比率就明显地拉开了距离。约有一半的女性患者诉说,月经来潮与偏头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雌激素和孕酮的起伏波动,对偏头痛的发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此引起的偏头痛,其发病时间很有规律性,通常是在行经的前2天和后3天。最新研究显示,女性在月经期开始的最初2天出现偏头痛的可能性是一个月中其他时间的2倍。这一发现仅适用于无先兆的偏头痛。研究人员认为,在月经期开始之前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可能会诱发偏头痛的发作。很多女性病人月经期偏头痛发作,而妊娠期头痛减轻或消失,分娩后再发作,也说明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证实发现,体内激素猛增时,会大量产生一种叫做“血清基”的神经化学物质。血清基能有效刺激大脑神经,导致心情烦躁不安,情绪激动,从而导致偏头痛。

另外,患偏头痛妇女月经期前后,血液中前列腺素会大量释放与安多啡的镇痛和麻醉作用,一增一减,使偏头痛明显加重,因此科学家称这种偏头痛为“月经性偏头痛”。

4.精神因素

激烈的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产生情绪紧张、过度悲伤、忧虑、焦虑、生气等,从而容易诱发偏头痛。但偏头痛并非是在高度紧张时刻发作的,而常常是在紧张劳累之后的精神放松时刻光临。临床上有一种“周末现象”,病人常在周末休息或度假时发作偏头痛。也有的病人若偏头痛正在发作,突然听到令人兴奋激动的消息时,头痛会暂时缓解,过后头痛又会继续。从这些现象可以推测,偏头痛发作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关,高度兴奋即交感神经兴奋时,可抑制偏头痛发作,而精神放松即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诱导偏头痛发作。

5.性格因素

性格因素与偏头痛的关系也不可忽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偏头痛的发病和冠心病一样,也与A型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性情急躁、缺乏耐心、争强好胜的人群比较容易发病。性情急躁而又把愤怒与敌意压抑在心的人,最容易由于内心的冲突引起偏头痛发作。因为当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时,血压即会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引起颅内血管收缩,出现畏光、眼前冒金光或火花、眼前发黑、短暂失明等,这些都是偏头痛的先兆。A型性格容易患偏头痛类疾病,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都可起到调节作用。

6.睡眠因素

睡眠过少、过多或不规律的睡眠都可诱发偏头痛。很多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产生严重的精神负担,思虑过度,情绪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从而导致失眠,可诱发偏头痛。严重者可形成紧张—失眠—偏头痛—紧张的恶性循环。也有的人是工作过度,睡眠时间压缩,导致偏头痛的发作。现代社会不良的生活方式常常是导致偏头痛的罪魁祸首。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常常深更半夜还在酒吧、网吧、歌舞厅、游戏厅尽情玩乐,甚至通宵达旦,第二天回家再倒头睡到日落西山,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完全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体内生物钟节律紊乱,从而引发身体状态整体的下滑,就不单单是引发偏头痛的问题。

7.外界物理因素

很多外界物理因素的刺激也可诱发偏头痛,如噪音、闪烁不定或炫目的光线、缤纷的色彩、各种花纹图案、光怪陆离的霓虹灯等,因此这些患者不能逛商店,走在嘈杂的大街上,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听着商家播放的摇滚音乐,往往会感到心烦意乱、恶心甚至呕吐,然后引起头痛发作。

另外,某些异味、有机溶剂气味、臭味或浓烈的香料、香水味都会刺激人的神经,可能引发偏头痛。

8.气候因素

一项新的研究称,天气变化可能会引发偏头痛。研究人员把77名偏头痛患者两年内的个人头痛记录与气象局收集的资料相对比,34%患者的头痛由气温与湿度变化引起,而天气类型变化会导致14%的人头痛,13%患者的症状由气压变化引起。约有10%患者头痛的诱发因素为一种以上的天气变化。

另外,暴晒、吹风、寒冷刺激等都可引发偏头痛。

9.运动或疲劳

在长期安静休息后进行运动对敏感的病人可引起偏头痛,运动后再现局灶性神经症状,伴持续几分钟的恶心,严重者,一侧性搏动性头痛持续几个小时。

10.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患者过高的游离脂肪酸可使血小板5-HT释放增加,一部分吸收入血管壁中而产生致痛作用。

11.其他因素

比较少见的诱发因素有:头外伤;药物如硝酸甘油、组织胺、利血平、肼苯达嗪、雌激素;阅读和屈光异常;高热;高原地区;荧光刺激;变态反应。二、发病机制

各种原因造成头部血管、神经、血管及神经之间的异常都可能产生偏头痛。但是,总的来说偏头痛的发病原因仍然不十分清楚,有许多种发病机制解释偏头痛的病因,各种机制都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偏头痛的发生原因,又不能全部解释。目前血管神经压迫学说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占据统治地位。

1.血管源性学说

该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作是源于脑内血管的舒缩障碍。在头痛发作全过程中,脑血管障碍可分为三期,即在头痛发作的早期或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一条或多条的颅内动脉痉挛(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均可累及),引起局部缺血,从而出现先兆症状;头痛发作期,主要为继颅内动脉痉挛后出现颅外动脉反应性扩张,动脉张力低,引起充血性高灌注,从而产生搏动性头痛;在头痛后期,主要表现为动脉管壁水肿、血管狭窄,头痛失去搏动性而变成持续性头痛。

2.神经源性假说

该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作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头痛发作前驱期、发作期可出现瞳孔散大、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胃肠功能改变等,都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外界物理性刺激、失眠、各种情绪变化、对气味过敏、注意力丧失等可诱发头痛,这些均属神经源性症状,与神经功能变化有关;偏头痛病人发作中可出现意识障碍,如短暂定向力及自主活动丧失、遗忘或晕厥等,都是高级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头、颈部的感觉异常可促发偏头痛发作,而发作过程中又会出现感觉障碍,如头痛侧或对侧的手、面部、唇、舌或四肢末端的麻木、针刺感等,显然都与神经因素有关。

另外,在偏头痛病人发作期的不同组统计中,脑电图异常率占20%~55%。

根据2004年3月的报道,科学家已发现,偏头痛并非如过去所认为的是由不正常的血管所致,而是由大脑细胞的独有电流紊乱所致。过去都以为偏头痛是因为血管的不正常扩张所致,但新的造影设备让科学家可以在偏头痛发作时观察到病人的大脑,发觉患者有不正常的兴奋神经元,即脑神经细胞。当偏头痛被触发时,神经元在大脑后部突然发出大量电脉冲,经头顶再传到脑干,而重要的痛感中枢正好就在脑干中。这种电脉冲就似一颗石子被丢进湖中一样,激起阵阵头痛。在数分钟内,血流大增。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脉冲过去,血流大减为止。科学家用强磁力进行实验,刺激神经元,得出令人吃惊的证据,证明部分人的大脑是特别容易兴奋的,当这些人的神经元被刺激后,就会见到闪光,其中一名接受实验的人甚至出现如偏头痛的症状。但那些没患偏头痛的人,即使大脑受刺激,神经元亦不受影响。这一发现,为神经源性假说提供了证据,也为治疗这种难以忍受的头痛开辟了新的途径。

3.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

该学说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学说,三叉神经是大脑中的主要感觉神经。该学说将神经、血管和神经介质三者结合起来,并统一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中。这种假说认为,通过刺激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区域,经过一系列反应引起颅外血管扩张和颈内动脉血管扩张,产生头痛。在此过程中,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增强了血管受体的敏感性,对疼痛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这一假设较好地解释了一些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4.遗传学说

虽然偏头痛的遗传形式目前尚无定论,但偏头痛具有遗传性,或者说偏头痛的遗传因素观点目前已经得到确认。研究人员在人体内3个独立的DNA片段上发现可能含有与偏头痛、糖尿病和牛皮癣等三种常见病相关的基因,偏头痛基因已初步被认定。有学者认为偏头痛的真正原因是头部血管运动神经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与遗传因素有关。

总之,偏头痛的发作机理虽然复杂,但离不开以下几点:遗传因素;神经元的异常脉冲;继发的血管舒缩障碍;血管活性物质等生化因子的改变。第二节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偏头痛的方案,首先是对危险因素的预防,避免暴晒、风寒对头部的刺激,避免食用可诱发发作的食物,避免体力和精神方面的过度劳累。偏头痛发作期的治疗,轻症者可用各类止痛剂,重者可用麦角胺制剂。药物预防偏头痛发作,可以给予β受体阻断药、钙离子通道拮抗剂、5-HT拮抗剂等。一、一般治疗

一般的轻微偏头痛发作时,可采取如下治疗方法,以减轻头痛。(1)偏头痛发作的急性期,应使病人保持安静,解除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恐惧感。安置病人在较暗淡光线的房间里,斜坐在躺椅上,冷敷额部和颞部。避免焦虑和紧张,让病人保持适度的睡眠,减少强烈的光照,不做剧烈的活动。(2)寻找头痛发作诱因,女性病人追问头痛与月经的关系及有无口服避孕药物史。注意其头痛发作与饮食习惯的联系,避免进食易诱发头痛发作的食物。(3)对于一个反复发作性偏头痛患者不应服用硝酸甘油、利血平、肼苯达嗪等。(4)偏头痛发作先兆期持续性用力压迫病人的颞浅动脉的额部分支,可使80%的病人阻断疼痛发作。二、药物治疗

目前偏头痛的药物治疗由两部分组成:症状治疗和预防治疗。症状治疗是在偏头痛发作时对症治疗来缓解头痛、终止病程;而预防治疗则是为了减少预期头痛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一)症状治疗

1.头痛不很剧烈患者的药物治疗

偏头痛发作而头痛又不强烈的患者,只要用一般的镇痛剂就可缓解头痛。(1)颅痛定(罗通定)【服用法】口服,每日60~120毫克,日1~4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较轻,偶有嗜睡、眩晕、乏力、恶心等。大剂量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2)阿司匹林【服用法】口服,成人每次0.3~0.6克,日3次,饭后服。儿童遵医嘱。【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胃肠道紊乱最为常见,大剂量可出现恶心及呕吐,长期服用可加重或诱发溃疡甚至出血,常量下亦可引起大便潜血。因此溃疡病、胃炎、食管静脉曲张的病人慎用或不用。(3)氯灭酸【服用法】口服,先兆期每次服0.2~0.4克,日3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可有轻度消化不良。(4)氟灭酸【服用法】发作时每2小时服2片,每次发作总量不超过6~8片。【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偶有胃部不适、腹泻、皮疹、蛋白尿、血尿、水肿等。(5)英明格、佐米格【服用法】发作先兆期开始时服1片,服药后1~2小时后头痛仍不减可再服1~2片。【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副作用较少。(6)泰必利【服用法】每次0.1克,每天3次,连服1周左右。【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少数病人有嗜睡反应,个别表现兴奋。(7)地西泮【服用法】口服,抗焦虑,每次2.5~10毫克,日2~4次;镇静,每次2.5~5毫克,日3次;催眠,每次5~10毫克睡前服。【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嗜睡、头昏、乏力等,大剂量可有共济失调、震颤。个别病人发生兴奋,多语,睡眠障碍,甚至幻觉。停药后,上述症状很快消失。

2.头痛剧烈患者的药物治疗

偏头痛发作期头痛很剧烈的患者其治疗头痛的机制是能阻止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从而阻止血管过度扩张,使脑动脉的扩张和搏动恢复正常。(1)吲哚美辛(消炎痛)【服用法】开始每次25毫克,日2~3次,饭时或饭后立即服。【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较多,常见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腹痛、胃溃疡,有时亦引起胃出血及穿孔、皮疹、哮喘、血压下降及粒细胞减少等。(2)氟比洛芬【服用法】口服,每次1片,日3~4次,必要时可增加剂量,但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6片,或遵医嘱。【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如消化不良、腹泻、腹痛、恶心、便秘、胃肠道出血、腹胀、呕吐等,偶见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嗜睡等,以及其他系统反应,如皮疹、视力变化、头晕等。(3)麦角胺咖啡因【服用法】口服,每次1~2片,如无效,隔0.5~1小时后再服1~2片,每次发作总量不超过6片/日。【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常见的有手、趾、脸部麻木和刺痛感,脚和下肢肿胀(局部水肿),肌痛;少见或罕见的有焦虑或精神错乱(大脑缺血)、幻视(血管痉挛)、胸痛、胃痛、气胀等。(4)盐酸哌替啶(度冷丁)【服用法】口服,成人常用量:每次50~100毫克,日200~400毫克;极量:每次150毫克,日600毫克。儿童每千克体重1次以1.1~1.76毫克为度。【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有头痛、眩晕、出汗、口干、恶心及呕吐。反复使用可成瘾,但成瘾性及戒断症状均较吗啡轻。(5)散利痛【服用法】口服,成人每次1~2片。6岁以上儿童每次1/2~1片,24小时内可服3次,药片可以用水或饮料吞服。【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一般在常用的剂量下可耐受,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可引起皮肤过敏症(红疹、荨麻疹)。(6)布洛芬【服用法】口服,每次0.2克,日3次,饭时服用。因反应随个体而异,剂量可适当增减。【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偶有轻度消化不良、皮疹、头晕、耳鸣、胃肠道溃疡出血和转氨酶升高等。(7)萘普生【服用法】口服,成人首次0.5克,以后每次0.25克,必要时每6~8小时1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可见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便秘、胃不适、头晕、头痛、嗜睡、耳鸣、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哮喘、皮肤瘙痒、下肢水肿。可见视力模糊或视力障碍、听力减退、腹泻、口腔刺激或痛感、心慌、多汗。偶见胃肠出血、肾损害、过敏性皮疹、精神抑郁、肌无力、血象异常、肝功能损害等。(8)对乙酰氨基酚【服用法】口服,每次0.25~0.5克,日3~4次,1日量不宜超过2克,疗程不宜超过10日。【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有厌食、恶心、呕吐、皮疹等,偶可引起正铁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发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3岁以下儿童最好不用。(9)舒马曲坦【服用法】口服,初始剂量100毫克,每日2~3次,一般在口服后约30分钟可缓解症状,若第一剂量服用后无效,就不再给予第二剂量。【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对偏头痛患者无论有无发作先兆均有效,但不用于预防,并仅适用于已明确诊断的偏头痛患者。(10)酒石酸麦角胺注射液【服用法】发作期皮下或肌注0.25毫克或0.5毫克,必要时30分钟重复1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呕吐、四肢疼痛麻木、胸闷、腹痛等症状。与50毫克非那根合用,有减轻恶心和呕吐的作用。严重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冠心病、严重肾病及孕妇等禁用。(11)强痛定【服用法】口服,成人每次60毫克,日3~4次,儿童每次每千克体重1毫克。疼痛剧烈用量可酌增。皮下注射,成人每次50毫克,一般在服后10~30分钟或注射后10分钟内出现疗效。【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偶有胃肠道反应(恶心)或眩晕、困倦等神经系统反应,但停药后立即消失。本品亦有成瘾性,故不可滥用。(12)安乃近【服用法】口服,每次0.5克,日3次。肌注,深部肌内注射每次0.25~0.5克。【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有时出现过敏性皮疹和药物热,其中包括荨麻疹及渗出性红斑等,严重者发生剥脱性皮炎及大疱性表皮松懈症,可引起死亡。偶尔由于过敏性休克而产生呼吸循环衰竭。(13)炎痛喜康【服用法】口服,日20毫克,饭后服。1日总量一般不超过40毫克。1个疗程自2周至3个月不等。【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偶见头晕、水肿、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停药后一般可自行消失。长期服用可引起胃溃疡及大出血。孕妇慎用。(14)活血素【服用法】每日2次,每次2~4毫升,坚持用药1~3个月,多数偏头痛患者发作明显减少或消失。【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一般对本品能很好耐受。如注射速度过快,可能引起发热,偶有过敏反应,如恶寒寒战等。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15)酮洛芬【服用法】口服,每次50毫克(1粒),日3~4次。最大用量一天150毫克(3粒)。【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胃肠道反应较常见,如胃部疼痛或不适、胀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严重者可出现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及穿孔。(16)天麻素片(天麻苷)【服用法】口服,成人1次25~50毫克,1日3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少数病人出现口鼻干燥、头昏、上腹部不适等症状。(17)盐酸洛美利嗪片【服用法】口服,每次5毫克,日2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可有困倦、眩晕、恶心、发烧感、食欲不振等。(18)苯甲酸利扎曲普坦胶囊(欣渠)【服用法】口服给药,每次5~10毫克(1~2粒),每次用药的时间间隔至少为2小时,日最高剂量不得超过30毫克(6粒)。或遵医嘱。【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本品有很好的耐受性、不良反应轻且时间短暂。主要副作用是虚弱、易疲劳、嗜睡、有疼痛或压迫感及眩晕。(19)氢溴酸依来曲普坦【服用法】用法与用量宜个体化给药。推荐剂量为单次40毫克,必要时可在首次剂量2小时后重复1次剂量,但最大日剂量不超过80毫克。【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通常耐受性好,多数不良反应比较轻微,且为一过性,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虚弱、恶心、眩晕、嗜睡,均与剂量相关。其他还有感觉异常、潮红、胸痛、腹部不适、口干、消化不良和咽痛等。(20)阿魏酸钠片(川芎素片)【服用法】口服。用于偏头痛、血管性头痛,一次50~100毫克,日3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偶有过敏性皮疹反应,停药后即消失。

3.偏头痛持续状态的药物治疗

偏头痛持续状态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必须紧急治疗,尽早予以控制。凡偏头痛持续状态患者均应立即住院治疗,以尽快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治疗药物包括止吐剂和较强的镇静剂,如氯丙嗪、巴比妥类药物等。地塞米松20毫克缓慢静脉注射,1小时内症状缓解率为72%;也可用地塞米松5~15毫克/日,持续2~4天;仍不奏效者,可给予1克利多卡因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中,以1毫升/分的速度静滴,同时监测血压,必要时静滴可持续3天。也可每天给氢化泼尼松40~60毫升。偏头痛持续状态和严重偏头痛可口服或肌注氯丙嗪(1毫克/千克)或口服泼尼松10毫克,日3次。对发作时间持续较长的病人应注意适当补液,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

应当注意的是,当1次偏头痛发作达3日以上而呈偏头痛持续状态时,要更加仔细地询问病史和检查患者,如有无使用过量麦角胺,有无视乳头水肿等。经严格内科处理后头痛仍未消失时,则应及早进行CT和MRI检查,以排除颅内病变。(二)预防治疗

预防性治疗的目的是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缩短偏头痛发作的持续时间、减轻偏头痛发作的严重程度。偏头痛预防治疗多须每天服药,而目前使用的预防药物在达到有效剂量时常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偏头痛患者都须预防性治疗。如存在下列情况,可以考虑预防性治疗:反复发作的头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急性期治疗无效或因不良反应和禁忌证无法进行急性期治疗;频繁发作的偏头痛可能导致药物过量和依赖;患者的特殊需要等。

1.预防治疗适应群体

预防性药物治疗适用于以下患者。(1)每月头痛发作2~3次以上者。(2)严重头痛,发作虽不频繁但影响生活及工作者。(3)不能耐受对症治疗或治疗无效者。(4)每周需2次以上止痛性治疗者。(5)有特殊情况存在,如偏瘫性偏头痛或有持久神经损伤的危险者。持续预防用药至少3个月,必须要坚持服药,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2.预防用药(1)甲基麦角酰胺【服用法】每日2~8毫克,个别病人需日14毫克方达最理想效果。睡前服用效果较好,一般用药7~10天出现治疗作用,偶尔可达3~4周症状才能改善,一旦症状改善应逐渐减量到最小维持量,以预防偏头痛的发作。【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本药副作用较多,主要有胃肠道方面如恶心、呕吐,心血管方面如心悸、心绞痛,以及肌肉、神经等方面的副作用,应引起注意。(2)苯噻啶【服用法】开始每晚口服0.5毫克,3~5天后改为中午、晚上各服0.5毫克,再隔3~5天改为0.5毫克,每日3次,如未能取得满意疗效,应逐渐增量,最大每天3~6毫克。【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副作用轻微,主要有嗜睡、乏力,个别有心悸、头晕等。(3)美西麦角【服用法】需从小剂量(每天0.5~1毫克)开始服用,在1周内逐渐增加到1~2毫克,每日2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可引起恶心、呕吐、眩晕、嗜睡等副作用。连续服用6个月必须停服1个月。(4)可乐宁【服用法】一般常用剂量为每天50~150微克,每天1~2次。用药4周~5个月。【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副作用有口干、困倦、体位性低血压等。(5)心得安【服用法】口服,每天40~320毫克,每天2~3次,连续用药4~6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开始可有轻度不适感和瘙痒感。(6)普萘洛尔【服用法】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每次20毫克,每日2次,每周增加剂量,直到最好疗效,剂量范围为每天40~320毫克。【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疲乏、胃肠道不适、直立性头晕。心力衰竭及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7)氨酰心安【服用法】每次50~200毫克,每天1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与普萘洛尔相同,但较轻微而短暂。(8)舒必利【服用法】每日100~150毫克。【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妊娠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9)左旋多巴【服用法】首次用量为每次0.125克,每日2次,每3~5天增加0.125克,可增至每日2克,分3~4次口服,连服3个月,间歇10天,再用3个月。【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其主要副反应是锥体外系的损害。(10)纳多洛尔【服用法】口服,开始时每次40毫克,日1次,以后随效应逐渐增加剂量,日可达80~320毫克。【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个别病人有心力衰竭等出现。心脏功能不全、循环衰竭者忌用,支气管哮喘者慎用。肾功能不佳者宜减量。(11)阿替洛尔【服用法】口服,成人常用量开始每次6.25~12.5毫克,日2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可有头晕、四肢冰冷、疲劳、乏力、肠胃不适、精神抑郁、脱发、血小板减少症、牛皮癣样皮肤反应、牛皮癣恶化、皮疹及干眼等。(12)美托洛尔【服用法】口服,每次100~200毫克,日2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有头痛、多梦、失眠等。偶见幻觉、恶心、胃痛、便秘、腹泻等。(13)噻吗洛尔【服用法】每次10毫克,日2次。根据临床反应及耐受性可渐增至每天总量30毫克,或减至每天10毫克。6~8周无效则应停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对本品过敏者禁用。(14)异搏定【服用法】口取,每天240~360毫克,分3次服。【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可有眩晕、恶心、呕吐、便秘、心悸等不良反应。(15)硝苯吡啶【服用法】口取,每天30~90毫克,分3次服。【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有短暂头痛,面部潮红、嗜睡。其他还包括眩晕、过敏反应,低血压、心悸及有时促发心绞痛发作。剂量过大可引起心动过缓和低血压。(16)尼莫地平【服用法】口取,每天120~160毫克,分3~4次服。【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较少。偶有消化道不适、头晕、血压下降等。(17)盐酸氟桂嗪(西比林)【服用法】每天睡前服5~10毫克。【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疲乏、体重增加等。(18)维拉帕米【服用法】起始剂量180毫克,清晨口服1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有便秘、眩晕、轻度头痛、恶心等。(19)阿米替林【服用法】开始每天10毫克,在2周内增到每天100毫克,如连续用药6周疗效不佳,则不应再增量使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为嗜睡、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禁用。(20)氟西汀【服用法】一般只需每天早上1次口服20毫克,必要时可加至每天40毫克。剂量和疗程遵医嘱。【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为口干、食欲减退、恶心、失眠、乏力,少数病例可见焦虑、头痛等。(21)氯美扎酮(芬那露)【服用法】口服,每次0.2克,日3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有嗜睡等。(22)丙戊酸钠【服用法】本药应从小剂量125毫克,每日2次开始。【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表现为腹泻、消

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肠道痉挛、可引起月经周期改变。(23)藻酸双酯钠【服用法】将该药100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做静脉滴注,每分钟30滴,每天1次,20天为1个疗程。【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脑溢血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24)托吡酯【服用法】推荐日总量为每天400毫克,分2次服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对本药过敏者禁用。(25)加巴喷丁【服用法】第一次睡前服300毫克。以后每天增加30毫克,用量可以高达每天3600毫克,上述剂量需分3次服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包括嗜睡,眩晕,行走不稳,疲劳感。(26)噻庚啶【服用法】每在12~24毫克,每天2次。个别病人每天需32毫克才能取得最佳疗效。【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副作用主要是嗜睡、口干、头晕、恶心等。(27)麦角新碱【服用法】一般常用量为每次0.2~0.5毫克,日1~2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此药疗效不如甲基麦角酰胺,但其副作用却比它轻得多。(28)己烯雌酚【服用法】每天1~2毫克,于经前睡前服,可防止经期偏头痛发作。【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引起消化道恶心、呕吐、厌食症状和头痛、头晕等精神症状。(29)甲基睾丸素【服用法】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可使头痛症状改善。【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长期用可引起黄疸。(30)苯乙肼【服用法】每次15毫克,每日3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常见的副作用为直立性低血压、水肿、便秘、恶心等。(31)色苷酸钠【服用法】每次100~400毫克,日3~4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极少数病人有暂时轻微刺痛感。(32)纳洛酮【服用法】每次0.4~0.8毫克含服或0.4毫克静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患者慎用。(33)维生素B2【服用法】每天400毫克左右或以上,最好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服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空腹服用本品,吸收反不如进食时服用,故宜在食时或食后立即服。

3.预防药物应注意事项

开始预防治疗前必须排除止痛药物滥用的情况,因为现有的预防药物都对药物滥用性头痛无效;所有药物都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直至出现疗效或达到药物的最大剂量或出现不能接受的不良反应为止;药物的起效会有一定时间的延迟,每种药物的试用应坚持足够的疗程,一般为2~6个月,许多药物会在4周内起效,在随后的3个月内显现出更加明显的疗效;试用预防药物时应避免其他药物的干扰;在预防治疗期间应避免怀孕;最后提醒患者,对预防药物的作用不要期待过高,目前还没有能彻底阻止偏头痛发作的药物,如果头痛发作次数减少一半就可视为有效。第三节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最常用气管旁路法或前入法。

病人仰卧,肩下垫枕,头后仰,使食道落于横突。为颈部肌肉松弛,轻轻张口,用手触知气管、胸锁乳突肌。将胸锁乳突肌向外拉紧,同时把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拉到外侧。最突出的横突C位于环状软6骨水平,此结节可像大理石一样坚硬地触知。在C结节前方作局麻6丘疹。用22G、长4厘米的针,刺入于结节正中侧的横突,为回避脊椎周围肌,拔针2毫米,做抽吸实验,注入0.5毫升试验剂量。抽不出血液并不能保证针在血管外。注药时阻力大意味着正向骨膜下注入,有时阻力较小,则意味着针在颈长肌;放射性痛疼播散到上肢则表示针尖贯通神经根、针入过深,注入5~10毫升局麻药。为避免邻近领域的损伤,在刺入期间不让病人说话或做吞咽动作,如果有异常感觉,让病人举对侧手示意。第四节 手术治疗

偏头痛为一顽固性疾病,对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可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偏头痛是十分安全的。这是一种基本上可以不需要家属签字的手术。手术是在患者局麻下颅骨外面的头皮上进行,切口仅3厘米左右,且多在发际内,术后有头发遮盖看不到切口,因此也不用为美观担心。

手术时间一般为45分钟到1小时左右,患者在术中术后基本没有什么痛苦。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岩浅大神经切断、脑膜中动脉切断结扎术、血管-神经-肌肉联合手术或血管-神经联合切除术。4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头风”、“偏头风”、“脑风”和“偏头痛”范畴。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风邪入脑,瘀血阻络,肝经风火,肝阳上亢,痰浊蒙窍,精血不足等都可导致脑组织的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而引起头痛。第一节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头痛的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内伤、外伤三大类。

1.外感头痛

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淋雨涉水,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上犯巅顶,闭阻经络,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脉道,即可致头痛。“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惟风可到”。故头痛以风邪所致者为多。“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邪而发病。若夹寒邪,寒凝血滞,脉络受阻而为头痛;若夹热邪,风热上扰,侵犯清空,而为头痛;若夹湿邪,湿蔽清空,清阳不展,而致头痛。

2.内伤头痛

五脏六腑气血之精华皆上注于头,头主要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和肝肾精血的濡养。因而,内伤头痛的发病原因与肝、脾、肾及气血关系密切。因于肝者,一因情志不和,肝气不舒,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头痛;一因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头痛。因于肾者,素体阴虚,或房事不节,重耗肾精,导致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而致头痛,或阴损及阳,肾阳衰微,清阳不展而为头痛。因于脾者,多系病后体虚、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而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蒙清窍,清阳不升而为头痛,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不能上荣,而致头痛。因于气者,劳逸失宜,或病后体虚,导致气虚阳弱,清阳无力上荣而致头痛。因于血者,或因外伤失血,或因摄入不良,或因脾胃生化之源不足,或因便血等慢性失血,血虚脉络失充,不能上承,亦可致头痛。

3.外伤头痛

外伤跌仆,筋肉挛缩,经脉闭阻,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从而引起头痛。多属今所谓脑外伤性头痛范围。第二节 中医内服药物治疗

偏头痛的病因多端。临床辨证首先应分清外感、内伤,辨别虚实。一般外感头痛,多由风邪所主,但须根据其夹寒、夹热、夹湿的不同而随证治疗。内伤头痛则有虚有实,或见虚实夹杂。由于头痛病情复杂多变,因此必须分清标本主次,找其所属之因,结合整体病理机转进行治疗,切忌仅重视止痛药物。除药物治疗外,还可根据病因病机,配合运用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常可提高疗效。一、辨证治疗

外感所致偏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疼痛较剧烈,多表现为掣痛、跳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多属实证;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劳累则加剧,时作时止,多属虚证。

总而言之,本病的发生是因脉络痹阻搐急或筋脉失养,清窍不利而成,多虚实夹杂,因此治疗时根据邪气性质的不同,采用祛邪扶正并举,予以祛风、疏肝、泻火、潜阳、化痰、活血、益气、养血、滋阴等法。(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外袭型【辨证】头痛,痛连项背,感受风寒则痛剧,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施治】疏风散寒,宣通经络。【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20克,荆芥20克,薄荷15克,羌活10克,细辛3克,白芷10克,防风10克,甘草10克。项背痛甚者加葛根15克;头顶痛者加藁本10克,吴茱萸6克;畏寒甚者加桂枝10克。【服用法】诸药共为细末,每次15克,每日2次,清茶调服或作汤剂,每日1剂,分2次服。

2.风热上扰型【辨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劈,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浮数。【施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川芎12克,白芷9克,石膏20克,菊花9克,藁本12克,黄芩6克,栀子6克,薄荷6克,羌活9克。若热甚伤津,证见舌红少津者,加知母12克,石斛15克;若见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加服黄连上清丸,每服5克,每日2次。【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3.风湿外感型【辨证】头痛如裹,体重肢倦,胸脘痞满,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泄溏,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施治】祛风除湿,通络利窍。【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9克,独活9克,藁本6克,防风6克,炙甘草6克,川芎9克,蔓荆子6克,防己3克。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者,加苍术9克,厚朴9克,陈皮6克,枳壳3克;若恶心呕吐加半夏10克,生姜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二)内伤头痛

1.肝阳上亢型【辨证】头痛,或见半侧头痛,头眩,面红目赤,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或兼胁痛,舌淡或略青,苔薄黄,脉弦紧。【施治】平肝潜阳,泻火安神。【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8克,钩藤12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川牛膝12克,栀子、黄芩、杜仲、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克,龙骨15克(先煎),牡蛎15克(先煎)。若头痛甚剧,胁痛,口苦面赤,便秘者,加郁金10克,龙胆草10克,夏枯草15克;若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加剧者,加首乌15克,生地黄10克,女贞子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肾精不足型【辨证】头痛而空,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四肢无力,遗精带下,神疲倦怠,舌红少苔,脉细弱。见于偏头痛、低颅压综合征、精神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等。【施治】补肾益元,养阴生精。【方药】大补元煎加减:熟地黄20克,党参12克,炒山药、杜仲、女贞子、当归、枸杞子、仙灵脾各9克,山茱萸6克,制首乌18克,炙甘草6克。少寐者加茯神12克,酸枣仁9克;遗精带下加菟丝子15克,芡实15克;健忘者加远志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3.气血两虚型【辨证】头痛而晕,遇劳尤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色□白,心悸少寐,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施治】补气养血,健脾益肾。【方药】八珍汤加味:熟地黄30克,当归、白术各20克,川芎、甘草、桑椹各10克,白芍、茯苓、黄芪、首乌各15克,人参6克。虚烦、耳鸣、头晕者加首乌15克,枸杞子15克,黄精15克;少寐者加酸枣仁10克;畏风怕冷者加细辛3克,防风10克;纳呆者去人参,加焦山楂15克,鸡内金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4.痰浊中阻型【辨证】头痛而重,昏蒙如裹,胸脘不适,呕恶痰涎,或伴头眩懒言,舌淡胖,苔白滑或白腻,脉滑或弦滑。【施治】健脾祛湿,化痰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白术、薏苡仁各15克,半夏、茯苓、橘红、白蒺藜各10克,厚朴9克,生姜、天麻、白芷、蔓荆子各6克。若兼有口苦、大便不畅、苔黄腻等化热征象,去白术,加黄芩6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若兼有瘀血者,加川芎15克,当归10克;若有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克;兼风痰者,加制白附子6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5.阳虚寒凝型【辨证】头痛反复发作,疼痛剧烈,遇寒加重,遇热减轻,头部恶风喜暖,四肢清冷,小便清长,大便自可或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施治】活血行气,祛瘀通络。【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桃仁、川芎、赤芍、红花、生姜、郁金、菖蒲各10克,麝香0.1克,葱白6克,细辛3克,入黄酒适量。头痛甚者加全蝎3克,蜈蚣3克;气血不足者,加黄芪15克,当归15克;如头痛缓解,伴头晕,健忘,不寐者,去麝香,加首乌15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6.瘀血阻络型【辨证】痛有定处,头痛如刺,经久不愈,多有头部外伤病史,舌质黯红或紫黯,或舌上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涩或弦。【施治】温阳散寒,祛风止痛。【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6克,细辛3克,川芎15克,白芷、制附子、防风、葱白、蔓荆子各10克。恶风怕冷者加桂枝10克,白芷10克;便溏者加补骨脂10克,肉豆蔻6克,五味子6克;如肾阳虚明显者加鹿茸3克,淫羊藿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二、成药治疗

1.镇脑宁胶囊【药物组成】川芎、藁本、细辛、天麻、水牛角等。【服用法】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适应证】适用于肝火旺盛所致偏头痛。该症状恼怒即发,感冒亦发,服辛散轻剂便止。但反复发作,脉沉弦带数,舌边尖稍红。患者多性情急躁,夜寐不安,头痛、心烦、失眠。

2.正天丸【药物组成】川芎、当归、桃仁、红花、鸡血藤、白芷、钩藤、防风、羌活、细辛、附子等。【服用法】口服,每次6丸,每日2~3次,饭后服,15天为1个疗程。【适应证】疏风、活血、养血。适用于偏头痛。

3.七叶神安片【药物组成】三七叶提取物等。【服用法】口服,每次50~100毫克,每日3次或睡前100毫克。【适应证】益气安神,活血止痛。适用于抑郁虚烦,心神不宁之肝气郁结偏头痛。

4.养血清脑颗粒【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细辛等。【服用法】冲服,1次1袋,1日3次。【适应证】养血平肝、活血通络。适用于血虚肝亢所致偏头痛。

5.小柴胡冲剂【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服用法】口服,每次1包,每日2次。【适应证】解表散热,疏肝和胃。适用于肝气郁结型月经期发作之头痛。

6.六味地黄丸【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服用法】口服,每次6~8克,每日3次。【适应证】适用于肝肾阴虚型之头痛。

7.全天麻胶囊【药物组成】天麻等。【服用法】口服,每次2~3粒,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适应证】适用于肝阳上亢、肝肾亏虚型之头痛。

8.正脑灵(复方羊角片)【药物组成】羊角、川乌、川芎、白芷。【服用法】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适应证】适用于瘀血阻络之头痛。

9.当归素片【药物组成】当归等。【服用法】口服,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适应证】适用于瘀血阻络之头痛。

10.太极通天液【药物组成】川芎、白芷、细辛、羌活、薄荷等。【服用法】每次1支,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适应证】活血化瘀,通脉活络,疏风止痛。适用于气血亏虚、瘀滞脉络,或兼夹风寒之头痛。

11.安络痛【药物组成】安络小皮伞菌及其培养基粉。【服用法】每服1~2粒,每日3次。【适应证】通经活血,止痛。适用于偏头痛的止痛。

12.头风痛丸(胶囊)【药物组成】白芷、川芎、绿茶。【服用法】丸剂每服6~9丸,每日2次。胶囊剂每次2~3粒,日2次。【适应证】祛风止痛。适用于偏头痛。

13.芎菊上清丸【药物组成】川芎、菊花、黄芩、栀子、蔓荆子、黄连、薄荷、连翘、荆芥穗、羌活、藁本、桔梗、防风、甘草、白芷等。【服用法】口服,每服6克,每日2次。【适应证】清热解表,散风止痛。适用于偏头痛。

14.脑安胶囊【药物组成】川芎、当归、人参、红花、冰片。【服用法】口服,每次2粒,日2次,疗程4周,或遵医嘱。【适应证】活血化瘀,益气通络。适用于偏头痛。

15.血栓心脉宁【药物组成】川芎、槐米、丹参、水蛭、毛冬青、牛黄、麝香、人参茎叶皂甙、冰片、蟾酥。【服用法】口服,每次4粒,日3次。【适应证】芳香开窍,活血散瘀。适用于偏头痛属气滞血瘀证者。

16.华佗再造丸【药物组成】川芎、吴茱萸、冰片等。【服用法】口服,每次4~8克,日2~3次;重症每次8~16克,或遵医嘱。【适应证】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适用于偏头痛。

17.天舒胶囊【药物组成】川芎、天麻等。【服用法】饭后口服,每次4粒,日3次。【适应证】活血平肝。适用于血瘀所致血管神经性头痛;症见头痛日久,痛有定处,或兼头晕,夜寐不安。

18.天麻丸【药物组成】天麻、羌活、独活、杜仲、牛膝等。【服用法】口服,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每次1丸,日2~3次。【适应证】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适用于偏头痛。

19.平眩胶囊【药物组成】万丈深、木、黄精、天麻、三七、猪殃殃、仙鹤草等。【服用法】口服,每次2~4粒,日3次,或遵医嘱。【适应证】滋补肝肾,平肝潜阳。适用于肝肾不足,肝阳上扰所致眩晕。

20.诺迪康胶囊【药物组成】圣地红景天。【服用法】口服,每次1~2粒,日3次。【适应证】益气活血,通脉止痛。适用于偏头痛。

21.地奥心血康【药物组成】黄山药、穿龙薯蓣等。【服用法】口服,每次2~3粒,每日3次,连服1~3个月。【适应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治疗。

22.越鞠丸【药物组成】香附、苍术、川芎、山栀子、神曲等。【服用法】每服10克,每日3次,连服1~2个月。【适应证】解六郁,导滞、降火泻火。适用于偏头痛。

23.消栓再造丸【药物组成】丹参、三七、血竭、川芎、天麻、白花蛇、安息香、苏合香、沉香、人参等。【服用法】每次2片,日服3次。症状控制后每天服2次,7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可获显效。【适应证】活血化瘀,消栓通脉,行气开窍。适用于偏头痛。

24.生化丸【药物组成】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甘草。【服用法】每次2丸,日服2次,温黄酒和温开水各半送服。5天为1个疗程,服至痊愈止。【适应证】养血祛瘀。适用于偏头痛。

25.速效救心丸【药物组成】川芎、冰片等。【服用法】头痛发作前半小时口服16~20粒,3小时后口服6粒,头痛缓解后每日早餐后服6粒,10次为1个疗程。【适应证】舒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适用于偏头痛。

26.杞菊地黄丸【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子、菊花等。【服用法】口服,每次6~8克,日3次。【适应证】适用于肝肾阴虚型之头痛。

27.金匮肾气丸【药物组成】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牛膝、车前子。【服用法】口服,每次6~8克,日3次。【适应证】适用于肾阳不足型之头痛。

28.清开灵注射液【药物组成】胆酸、水牛角、黄芩甙、金银花、栀子等。【服用法】6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适应证】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适用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或兼夹风热证之偏头痛。

29.葛根素注射液【药物组成】葛根素等。【服用法】葛根素注射液400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10~15天为1个疗程。【适应证】适用于风火上犯、风痰上扰、瘀血阻络型之头痛。

30.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药物组成】川芎等。【服用法】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20~160毫克加入5%生理盐水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适应证】适用于瘀血阻络型之偏头痛。

31.复方当归注射液【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红花。【服用法】复方当归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3天为1个疗程。用药3~5个疗程后可获显效。【适应证】补血、和血、行气开郁、活血止痛。适用于偏头痛。

32.当归素粉针剂【药物组成】当归素等。【服用法】当归素粉针剂100毫克溶于5%生理盐水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10~15天为1个疗程。【适应证】适用于气血亏虚、瘀血阻络之头痛。

33.天麻头痛片【药物组成】天麻、白芷、川芎、荆芥、当归、乳香。【服用法】口服,每次4~6片,日3次。【适应证】养血祛风,散寒止痛。适用于风寒头痛、血虚头痛、血瘀头痛。

34.头痛舒冲剂【药物组成】当归、川芎、全蝎、天麻、胆草、白芷、柏子仁等。【服用法】每次服1包,早、晚各1次,头痛频发者加服1包。【适应证】适用于偏头痛。

35.二十五味珊瑚丸【药物组成】珊瑚、诃子、广木香、脑石、甘草、丁香、龙骨、红花、铁棒锤、珍珠、麝香、朱砂等。【服用法】每次1克,日1次,开水泡服。【适应证】开窍,通络,止痛。适用于偏头痛。

36.胡日查六味丸【药物组成】闹羊花、诃子、木香、红花、黑云香、甘松。【服用法】口服,每次9~15粒,日1~2次,饭后服,或遵医嘱。【适应证】止痛。适用于偏头痛。

37.大川芎片【药物组成】川芎、天麻。【服用法】口服,每次4片,日3次,连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适应证】活血化瘀,平肝熄风。适用于头风及瘀血型头痛。

38.天麻醒脑胶囊【药物组成】天麻、地龙、石菖蒲、远志、熟地黄、肉苁蓉。【服用法】口服,每次2粒,日3次。【功能主治】滋补肝肾,通络止痛。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反应迟钝,耳鸣,腰酸。

39.丘元逐通【药物组成】川芎、柴胡、白芷、香附、白芍、郁李仁、白芥子、甘草。【服用法】口服,每次20克,日3次。【功能主治】行气、活血、止痛。适用于血管性头痛和偏头痛。

40.天麻头风灵胶囊【药物组成】天麻、牛膝、玄参、地黄、当归、杜仲、川芎、槲寄生、野菊花、钩藤。【服用法】口服,每次4粒,日2次。【功能主治】滋阴潜阳,祛风,强筋骨。适用于一般性头痛。

41.都梁软胶囊【药物组成】白芷、川芎。【服用法】口服,每次3粒,日3次。【适应证】风散寒、活血通络。适用于头痛风寒瘀血阻滞脉络证者,症见头胀或刺痛,痛有定处,反复发作。遇风寒诱发或加重。三、单味药治疗

1.附子【服用法】取蜜炙大附子1枚,去皮脐,研末,葱汁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8丸,清茶送下,每日2次。【功能与主治】可散寒止痛。适用于阳虚头痛。

2.天麻【服用法】取天麻20克,或配钩藤15克,白芍20克。水煎服,宜长期服。【功能与主治】熄风止痛,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风头痛。

3.黄连【服用法】取川黄连100克,与优质黄酒400毫升混合同煮,煮至200毫升,趁热服。【功能与主治】可燥湿、泻火、解毒。适于肝火头痛。

4.夏枯草【服用法】夏枯草30克,水煎服。【功能与主治】适用于肝火上炎型之偏头痛。

5.川芎【服用法】将川芎100克浸于500毫升酒中,每次20~30毫升,每日3次,一般用药5~6次后即可见效。亦可将川芎研为细末,每次6克,每日2次冲服,连用7~10天。【功能与主治】疏风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6.白芷【服用法】将白芷研为细末,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连用7~10天。【功能与主治】芳香解表,祛风止痛,偏头痛治疗效果较好。

7.葛根【服用法】葛根10~20克,水煎分2次服,连用10~15天。【功能与主治】发表解肌,升阳解痉,常用于偏头痛的治疗。

8.全蝎【服用法】将全蝎适量研为细末,每次取少许置于太阳穴,以胶布封固,每日换药1次,连用3~5天。【功能与主治】祛风止痉,用于偏头痛治疗。

9.牛蒡子【服用法】将30克炒黄的牛蒡子研成细末,每日取9克牛蒡子和9克红糖煎后温服,一般两日即可见效。【功能与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用于偏头痛治疗。

10.白僵蚕【服用法】白僵蚕为末,热开水调服6克。【功能与主治】镇静解疼。适用于猝然头痛。

11.七叶莲【服用法】煎汤,每次10~15克。【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适用于偏头痛。

12.何首乌【服用法】何首乌200克。将首乌反复蒸晒,制成蜜丸,每丸4克,每服2丸,清晨淡盐水送服。【功能与主治】适用于肾精亏虚导致的头昏头痛。

13.杨梅【服用法】杨梅为末,每饭后薄荷汤送服6克。【功能与主治】适用于肝阳头痛。

14.山羊角【服用法】山羊角削片,取30克水煎服,或烧成灰,温酒服少许。【功能与主治】适用于肝阳头痛。四、验方治疗

1.加减吴茱萸汤【药物组成】吴茱萸10克,生姜18克,半夏10克,藁本10克,川芎6克,甘草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功能与主治】疏风散寒,宣通经络。适用于风寒外袭型偏头痛。

2.疏风止痛汤【药物组成】荆芥20克,赤芍15克,生地黄10克,防风10克,川芎15克,天麻10克,僵蚕10克,白芷10克,蔓荆子10克。项背痛甚者加葛根15克;头顶痛者加藁本10克,吴茱萸6克;畏寒甚者加桂枝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功能与主治】疏风散寒,宣通经络。适用于风寒外袭型偏头痛。

3.柴葛解肌汤【药物组成】柴胡9克,葛根9克,黄芩9克,羌活6克,白芷3克,芍药3克,桔梗6克,甘草6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功能与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适用于感冒风寒日久,郁而化热头痛者。

4.加减桑菊饮【药物组成】桑叶10克,菊花15克,杏仁6克,薄荷10克,川芎9克,桔梗6克。若热甚伤津,证见舌红少津者,加知母12克,石斛15克;若见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加服黄连上清丸,每服5克,每日2次。【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功能与主治】疏风散寒,宣通经络。适用于感受风温之邪者。

5.加味黄连香薷饮【药物组成】黄连12克,香薷12克,藿香12克,佩兰12克,厚朴9克,荷叶6克,竹茹6克,知母6克。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者,加苍术9克,厚朴9克,陈皮6克,枳壳3克;若恶心呕吐加半夏10克,生姜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通络利窍。适用于夏季风邪夹暑湿内侵所致之头痛。

6.加减建瓴汤【药物组成】生山药30克,怀牛膝30克,生龙骨(先煎)15克,生牡蛎(先煎)15克,生地黄18克,葛根10克,川芎15克,丹参10克,柏子仁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功能与主治】平肝潜阳,泻火安神。适用于肝阳上亢而热象不显者。

7.头风汤【药物组成】钩藤15克(后下),白芍15克,石决明30克(先煎),牛膝10克,菊花10克,全蝎3克,地龙10克,炙甘草6克。若头痛甚剧,胁痛,口苦面赤,便秘者,加郁金10克,龙胆草10克,夏枯草15克;若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加剧者,加首乌15克,生地黄10克,女贞子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功能与主治】平肝潜阳,泻火安神。适用于肝阳过亢或肝郁化火者。

8.加减右归饮【药物组成】熟地黄20克,炒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5克,肉桂15克,制附子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功能与主治】补肾益元,养阴生精。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

9.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组成】麻黄12克,炮附子9克,熟地黄15克,首乌12克,杜仲12克,细辛3克,炙甘草6克。少寐者加茯神12克,酸枣仁9克;遗精带下加菟丝子15克,芡实15克;健忘者加远志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功能与主治】补肾益元,养阴生精。适用于兼见外寒侵犯少阴经脉者。

10.加味四物汤【药物组成】地黄30克,当归20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菊花10克。虚烦、耳鸣、头晕者加首乌15克,枸杞子15克,黄精15克;少寐者加酸枣仁10克;畏风怕冷者加细辛3克,防风10克;纳呆者加焦山楂15克,鸡内金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功能与主治】补气养血,健脾益肾。适用于血虚为主而气虚较轻者。

11.加减温胆汤【药物组成】半夏10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陈皮15克,茯苓10克,菊花10克,蔓荆子15克,刺蒺藜10克,牛膝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功能与主治】健脾祛湿,化痰通络。适用于痰浊内扰者。

12.加减五苓散【药物组成】茯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菊花15克,白芷9克,钩藤6克,陈皮15克,天麻10克。若兼有口苦、大便不畅、苔黄腻等化热征象,去白术,加黄芩6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若兼有瘀血者,加川芎15克,当归10克;若有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克;兼风痰者,加制白附子6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功能与主治】健脾祛湿,化痰通络。适用于水湿内停,表邪未解者。

13.加减补中益气汤【药物组成】黄芪20克,人参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白术10克,柴胡6克,川芎20克,羌活10克,赤芍10克,首乌10克,甘草6克。头痛甚者加全蝎3克,蜈蚣3克;气血不足者,加黄芪15克,当归15克;如头痛缓解,伴头晕,健忘,不寐者,加首乌15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服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功能与主治】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适用于气虚所致之血行不畅者。

14.加减羚角钩藤汤【药物组成】珍珠母30克,羚羊骨(先煎)、钩藤、石决明(先煎)、白芍、生地各15克,菊花、川牛膝、茯神各12克,桑叶9克,生甘草6克。心烦失眠加炒枣仁24克,柏子仁20克,磁石30克(先煎)以重镇安神;若肝阳化风,眩晕欲仆者,加天麻15克,刺蒺藜18克以平肝熄风;若头痛日久,加僵蚕15克,地龙12克以通络止痛。【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痛者。

15.加减血府逐瘀汤【药物组成】葛根30克,生地黄、牛膝、地龙各15克,川芎、赤芍、桃仁各12克,红花、当归各9克,柴胡6克。头痛甚者,加全蝎6克,蜈蚣3条,白芷12克,露蜂房15克以镇痉止痛;兼寒象加桂枝10克,细辛6克温经散寒止痛;健忘失眠加菖蒲10克,远志6克,夜交藤15克以安神定志;瘀久血虚者,加熟地30克,鸡血藤30克以活血养血止痛;气虚加黄芪40克益气活血。【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适用于瘀血阻络头痛者。

16.加味杞菊地黄丸【药物组成】生地黄30克,山药、茯苓、菊花、天麻各15克,山萸肉、丹皮、泽泻、当归、白芍、枸杞子各12克。虚热重者,加知母12克,地骨皮12克,桑椹子10克益阴退虚热;腰膝酸软明显者,加川断15克,杜仲15克,牛膝12克以补肝肾、强筋骨;盗汗甚加煅龙骨30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敛汗固涩。【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滋肝养肾。适用于肝肾阴虚头痛者。

17.加味四物汤【药物组成】黄芪45克,熟地黄、白芍、党参各30克,刺蒺藜18克,白术、白芷各15克,当归、川芎、半夏各12克,升麻、甘草各6克。血虚重者,加何首乌30克,阿胶10克(烊化)以养血;心悸失眠加炒枣仁20克,柏子仁30克以养心安神;两目干涩加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以养肝明目;本证可因风寒入侵而诱发,畏风、常喜裹头,可加羌活、防风、藁本辛温散寒;痛剧则加制川乌9克,细辛5克温经通络以增强祛风止痛之效。【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益气补血,祛风止痛。适用于气血两虚头痛者。

18.加减逍遥散【药物组成】柴胡15克,香附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煨生姜10克,薄荷5克,川芎10克。由于风寒之邪入侵而诱发,加白芷15克,细辛5克,藁本18克祛风散寒;若风热之邪而诱发,加葛根30克,白芷12克,菊花15克疏风清热;肝郁化火,口干苦,目赤者加丹皮12克,栀子15克,菊花15克,黄芩10克清肝泻火;头晕目眩者加天麻12克,钩藤15克平肝熄风;恶心欲吐者,加半夏12克,竹茹12克和中止呕。【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疏肝解郁。适用于肝郁气滞头痛者。

19.加减龙胆泻肝汤【药物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12克,栀子10克,当归12克,生地9克,柴胡12克,车前子15克,泽泻12克,木通9克,生甘草6克。头晕目眩耳鸣加菊花15克,天麻10克,磁石30克(先煎)平肝潜阳;烦热、口干口苦明显者,加丹皮12克,黄连9克清热泻火;恶心、呕吐黄水者,加竹茹10克,黄连9克,苏叶9克清心和胃;大便秘结加生大黄9克(后下)通便泻热。【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适用于肝火上炎头痛者。

20.加减柴胡疏肝散【药物组成】生白芍12克,炒枳壳6克,川芎、丹参各15克,柴胡、郁金、醋玄胡、白蒺藜各10克,珍珠母30克,全蝎末5克(冲)。【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型偏头痛。

21.加减当归四逆汤【药物组成】黄芪30克,白芍12克,细辛3克,当归、川芎、白术、白芷各10克,制附片、干姜各9克,桂枝、吴茱萸各7克,土茯苓15克。【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温脾益肾,通阳活血。适用于肝肾阳虚头痛者。

22.决明白芍汤【药物组成】川芎15克,钩藤、石决明、白芍各30克,全虫、甘草各10克。【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对顽固性、多发性偏头痛较为适用,发作前服用效果更好。

23.散偏汤【药物组成】川芎20克,白芷、白芍各15克,白芥子、香附、柴胡、郁仁各10克,甘草5克。【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对感冒诱发的偏头痛有良好的效果。

24.祛风止痛汤【药物组成】川芎15克,白芷15克,川椒10克,菊花15克,生石膏50克,甘草5克,薄荷5克。【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适用于外感偏头痛者。

25.镇痛汤【药物组成】杞子30克,菊花9克,龙胆草9克,珍珠母30克,蔓荆子9克,藁本9克,白芷6克,羌活9克,清半夏9克,白术9克,天麻9克,丹参24克。【服用法】水煎服。先将药物用冷水适量浸泡约1小时浸透后煎煮,1剂药煎两遍,首煎用武火,(温度较高)煎沸后以文火(温度较低)煎20~25分钟,滤取汁后,加水适量二煎,武火煎沸后文火煎15~20分钟,滤取汁,两煎药汁混匀,总量约250~300毫升左右。每日服1剂,每剂分2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1小时各温服1次。【功能与主治】滋下清上,通络化痰,祛风止痛。适用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26.祛痛汤【药物组成】生石决明30克(先下),大川芎9克,香白芷4.5克,北细辛4.5克。【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平肝活血,祛风止痛。适用于偏头痛。

27.川芎煎【药物组成】川芎10克,当归12克,丹参12克,白芍12克,柴胡9克,黄芩9克,白芷9克,全虫9克,蝉蜕9克,地龙9克。【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适用于偏头痛。

28.芎牛汤【药物组成】川芎30克,牛膝60克,茺蔚子15克,钩藤15克,制香附10克,菊花10克,桂枝6克,甘草6克。【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适用于偏头痛。

29.顺气和中汤【药物组成】黄芪15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2克,升麻3克,柴胡6克,蔓荆子3克,川芎15克,细辛3克。【服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益气升清。适用于气虚偏头痛。

30.头痛宁汤【药物组成】黄芪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细辛15克,地龙30克。【服用法】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次服1~2丸(头痛重时可服3丸),日服2~3次,白开水或黄酒送服。【功能与主治】适用于偏头痛。

31.定天汤【药物组成】石决明(先煎)30克,川芎、白芷、当归、僵蚕各10克,丹参15克,红花、细辛各5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温服。30天为一个疗程。【功能与主治】镇静解痉,活血通络。适用于血管性头痛。

32.息痛汤【药物组成】天麻9克,蝉衣、钩藤、僵蚕、地龙各12克,白芍18克,葛根30克,川芎、制白附、甘草各6克。痛甚者加全蝎3克,胆南星6克;呕恶者加法半夏12克;血虚便秘者加生地20克,肉苁蓉12克;郁热烦躁者加栀子12克,丹皮10克;焦虑失眠者加酸枣仁12克,夜交藤15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每煎取汁分2次温服,3天为1个疗程。嘱忌辛辣,避风寒,调情志。若与经期有关者,在每次月经来潮后第19天开始服四物汤加葛根20克,连服7天,以预防发作。【功能与主治】驱风祛痰,通经息痛。适用于偏头痛。

33.头痛汤【药物组成】蜈蚣2条,全虫、白芷、防风、僵蚕、半夏、川芎、白术各10克,白附子5克。【服用方法】每剂药用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日分3次服。病情较缓者隔日1剂。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功能与主治】祛风散寒,燥湿化痰,通络止痛。适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

34.颅痛饮【药物组成】生石膏20克,细辛、吴茱萸、生甘草各3克,僵蚕、丹参各10克,石决明15克,制南星4克,生白附子6克,川芎5克。湿热偏甚,舌苔厚腻者,加川连3克,夏枯草9克;痰湿重,苔白厚者,加制半夏9克,茯苓10克;风阳妄动伴眩晕者,加白蒺藜10克,珍珠母30克;呕吐者,加煅赭石10~20克,生姜3片;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各15克;血虚者,加白芍9克;病久瘀甚者,加赤芍9克;前额痛者,加白芷6克;后头痛者,加羌活9克;左侧痛者,加柴胡5克,连翘9克;右侧痛者,加白芍12克;眼眶眉棱骨痛者,加藁本6~9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诸药入水3碗,生石膏、石决明先煎半小时,后纳诸药再煎,细辛稍迟一些放入,滤取药液1碗约350~500毫升,兑入鲜生姜汁3~5滴服之。7天为1个疗程。【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活络止痛。适用于血管性头痛。

35.新加散偏汤【药物组成】川芎30克,白芍15克,白芷、白芥子、蔓荆子、香附、柴胡各9克,郁李仁6克,细辛、炙甘草各3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加入清水500毫升浸泡30分钟,文火煎煮2次,每次约30分钟,滤汁混匀,每日早、晚饭后服。痛剧者可日服1.5剂,分3次温服。连服10天为1个疗程,无效者停药,有效者尚须连续用药2~3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服药期间须禁食辛辣、鱼、虾、牛肉、狗肉、雄鸡等发物,慎避风寒。并可配合心理治疗。【功能与主治】祛风散寒,通络祛瘀,蠲痰利窍。适用于顽固性头痛。

36.活血化痰汤【药物组成】大川芎30克,杭白芍、姜半夏、竹节白附子各10克,当归、炒地龙各15克,制香附、胆南星各6克,白蒺藜12克。阴虚者加大生地20克,女贞子15克;阳虚者加川桂枝6~9克,熟附片6~9克;气虚者加生黄芪15~30克,党参15克;血虚者加炙黄芪30克,大熟地20克,加大当归剂量;便秘者加生军(后下)6~9克;不寐者加青龙齿(先煎)30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20克;有热象者加甘菊6~10克,竹茹6克,黄连3~6克;痛甚者加止痉散(全蝎、蜈蚣等份为末,吞服)3克;耳鸣者加石菖蒲9克,荷叶一角。【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最短1个疗程,最长3个疗程。以后每月服7剂,连服1周,善后半年。【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痰止痛。适用于偏头痛。

37.柔肝通络汤(散)【药物组成】旋复花(包煎)、当归、生地、木瓜、香附各10克,生赭石(先煎)、生石膏(先煎)、牛膝各30克,川芎、白芍各15克,甘草6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2次分服,10日为1个疗程,定痛后隔日服用。同时配服钩蝎散(炙全蝎、钩藤、紫河车各等份,共研细末,用空心胶囊盛装),发作期每次服0.9克,日服3次,定痛后改为日服2次。【功能与主治】汤剂养血柔肝,理气化痰;散剂清肝益气,通络解痉。适用于顽固性血管性头痛。

38.祛风通络汤【药物组成】全蝎、白僵蚕、地龙各10克,蜈蚣6克(研末吞服),玄胡、鸡血藤各15克,丹参20克,炙甘草12克。痛及巅顶者加蔓荆子15克;痛及前额者加白芷15克;痛及后项者加葛根10克;兼有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菊花各15克;兼有瘀血阻滞者加桃仁、红花、川芎各10克;兼有痰湿内阻者加陈皮、制半夏、制胆星各10克;兼有气血不足者加党参、白术、熟地各15克;兼有夜寐多梦者加酸枣仁、茯神各15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3次,药汁混合,分3次口服。10剂为一个疗程。服药期间,要求患者忌食辛辣肥腻之品,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功能与主治】祛风散结,通络止痛。适用于血管性头痛。

39.平肝解痉汤【药物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杭菊花各15克,蜈蚣2条,地龙、丹参各9克,白蒺藜12克,全蝎4克,僵蚕10克。【服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头痛止后,续以六味地黄丸调理。【功能与主治】平肝潜阳,解痉止痛。适用于偏头痛。

40.升清降浊汤【药物组成】净荷叶10~15克,怀牛膝15~24克,柴胡、黄芩各6克,川芎、土茯苓各30克,生白芍18克,蔓荆子6~15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中火煎煮取300毫升分4次服尽,忌生冷油腻。一般服药5~15剂。【功能与主治】升清降浊,除湿止痛。适用于偏头痛。

41.通窍升阳汤【药物组成】桃仁、赤芍、当归各15克,红花、川芎各10克,黄芪30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文火煮煎,每剂取汁400毫升,1日3次,于饭后服。【功能与主治】活血通窍,升清展阳。适用于血管性头痛。

42.四虫乳没汤【药物组成】□、全蝎、僵蚕、血竭、川芎、白芷、柴胡各10克,水蛭、乳没各5克,细辛3克,白芍15克,甘草6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时停服西药。【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用于顽固性瘀血头痛。

43.钩蝎散【药物组成】炙全蝎、钩藤、紫河车各18克。【服用方法】共研细末装胶囊(每粒胶囊合生药0.3克),每服0.9克,日三次。痛定后药量酌减,每日或间日服0.9克,以巩固疗效。【功能与主治】适用于偏头痛。

44.四味芍药汤【药物组成】白芍30克,生牡蛎30克,丹参30克,甘草6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浓煎分3次服,7剂为1个疗程。【功能与主治】柔肝潜阳,活络熄风,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偏头痛。

45.滋阴止痛汤【药物组成】大生地12克,天麦冬各9克,细石斛9克,珍珠母18克(先煎),煅龙齿12克(先煎),茯神9克,炒枣仁9克,夜交藤12克,夜合花6克,炒杭菊9克,嫩钩藤9克(后下),炒丹皮4.5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滋水济火,平肝潜阳。适用于偏头痛。

46.芍药枣仁汤【药物组成】大白芍4.5克,鲁豆衣12克,炒杭菊6克,煅石决24克(先煎),抱获神9克,炙远志3克,炒枣仁9克,浮小麦12克,青葙子4.5克,谷精珠4.5克,嫩钩藤4.5克(后下),柏于仁9克,桑麻丸12克(包煎),荷叶边1圈。【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滋阴平肝,养心安神。适用于偏头痛。

47.平肝汤【药物组成】天麻4.5克,石决明30克,钩藤15克,赤白芍各9克,蔓荆子12克,桑叶9克,菊花9克,桃仁9克,全蝎粉1.5克(吞服,另装胶囊)。头痛剧时,另吞羚羊角粉1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平肝潜阳,活血通络。适用于偏头痛。

48.顺气和中汤【药物组成】黄芪15~30克,人参6~9克,白术6~9克,白芍12~15克,当归9~12克,陈皮3~6克,柴胡9~15克,升麻3~6克,蔓荆子6~9克,川芎9~15克,细辛3克,甘草6~9克。如病程较短,疼痛剧烈,发作次数较少,方中祛风药采用大剂量,再加白芷12~15克;痛止后,根据病情的轻重、新久,继服补中益气汤或丸1周至1个月左右,固本扶正以防再发;如患者平时怕冷或常因寒冷而发,加炮附子9~12克,吴茱萸3~6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顺气和中。适用于偏头痛。

49.清上痛汤【药物组成】当归9~15克,川芎6~12克,白芷9~15克,细辛3克,羌活6克,独活6克,防风9克,菊花9克,蔓荆子6~9克,苍术9~12克,麦冬6~12克,甘草3~6克,黄芩6~12克。发作时头痛胀热,加生石膏30克,增黄芩用量;痛止后,根据病情新久、轻重,继服加味四物汤15~30剂,可防复发。【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与主治】适用于血虚头痛。

50.苍芷散【药物组成】苍术、细辛、白芷各10克。【服用方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日2次。【功能与主治】适用于风寒头痛。

51.土茯苓汤【药物组成】土茯苓200克,辛夷15克,蔓荆子15克,生地25克,元参15克,川芎5克,天麻15克,双花20克,茶叶15克。【服用方法】土茯苓先煎汤,以其汤煎其他药,煎取500毫升药液,分3次服。【功能与主治】适用于风热偏头痛。

52.蔓荆子散【药物组成】川芎、蔓荆子各10克。【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功能与主治】适用于风寒偏头痛。

53.平肝饮【药物组成】白菊花9克,白芍9克,白芷9克,白蒺藜3克,石决明30克。【服用方法】煲水饮用,饮时加入蜜糖调味。【功能与主治】适用于气逆头痛。

54.川芎定痛饮【药物组成】川芎15~30克,钩藤15克,菊花12克,白蒺藜10克,生薏仁30克,白蔻3克,半夏10克,赤芍10克,川牛膝10克。【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能与主治】适用于瘀血头痛。

55.二虫散【药物组成】全蝎、蜈蚣各等份。【服用方法】共为细末,每服1克。每日3次。【功能与主治】适用于瘀血头痛。

56.红花散瘀散【药物组成】川芎250克,蔓荆子10克,草红花20克,当归50克。【服用方法】共研细末,每次服6克,每日2次,饭后1小时服。【功能与主治】适用于瘀血头痛。

57.珍珠龙胆汤【药物组成】珍珠母30克(先煎),龙胆草2~3克,菊花9~12克,防风3~5克,当归6~9克,白芍9克,生地12克,川芎5克,全虫2~4克,地龙9克,牛膝9克。【服用方法】水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混服。【功能与主治】适用于瘀血头痛及气逆头痛。

58.祛瘀散【药物组成】皂角、僵蚕、川芎各3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12剂为1个疗程,休息3日后可再服一个疗程。【功能与主治】适用于瘀血头痛。

59.高丽参三七丸【药物组成】高丽参60克,三七75克,川芎30克,川红花15克。【服用方法】把主料研末为丸(或装入胶囊),每日3次,每次6克,饭后服,10日为1疗程。【功能与主治】适用于偏头痛属于血瘀者。

60.祛痰方【药物组成】生川乌20克,南星16克。【服用方法】两者共研细末,每服2克,1日2次。【功能与主治】适用于痰浊壅盛所致偏头痛。

61.南星丸【药物组成】胆南星、荆芥穗各30克,生姜汁少许。【服用方法】研成细末,用生姜计调成丸,每次服6克,每日2次,饭后服。【功能与主治】适用于痰浊型偏头痛。

62.黄芪补气煎【药物组成】黄芪40克,当归18克,川芎18克,牛蒡子20克。【服用方法】水煎服。【功能与主治】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偏头痛。

63.归芪汤【药物组成】全当归、炙黄芪各24克,羌活(后下)15克,法半夏5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微火浓煎,分3次服。共服3剂。【功能与主治】适用于血虚所致偏头痛。

64.加味地黄汤【药物组成】山药、茯苓各20克,山萸肉、蒸何首乌、枸杞子、熟地、泽泻、丹皮、当归、鸡血藤各10克,菊花15克。【服用方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功能与主治】适用于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的肾虚型头痛。

65.芎牛琥珀汤【药物组成】川芎20~30克,牛膝30~45克,琥珀10克,僵蚕10克,蔓荆子10~15克,生石决明20~50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重者每日2剂,水煎服,10天为一疗程。【功能与主治】适用于偏头痛。

66.柴胡川芎饮【药物组成】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芷15克,僵蚕15克,葛根15克,白芍15克,川芎30克,细辛7.5克,吴茱萸10克,甘草10克。【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10天为一疗程。【功能与主治】适用于偏头痛。第三节 针灸治疗

镇痛作用被认为是针灸众多疗效中最强有力的治疗作用,中医认为疼痛的机理是“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偏头痛的机理则主要是瘀血、痰浊、寒湿等多种病因和病理产物阻滞经络血脉,血气精微等身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不能达头面,头面失于濡养,则发生头痛。根据辨证选取不同的穴位,激发相关脏腑的功能活动,促进经络血脉畅通或减少新的病理产物的形成与堆积,以达到预防甚至根治该病的目的。

针灸是非药物疗法,没有药物的副作用,所以,针刺治疗偏头痛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方法,其止痛的特别疗效如今越来越被认可。通过针刺,可疏畅局部气血,标本兼顾,使“通则不痛”,从根本上改善经络的功能。

对于急性发作患者,针刺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典型的偏头痛,针刺后马上可以减轻疼痛。对于缓解期,临床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减少发作次数或者使疼痛发作程度减轻,而且针刺疗法对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一、毫针疗法

体针疗法所用的针称为毫针,毫针有长短、粗细多种规格,按照不同的针刺部位选择不同长度的毫针。使用前须认真检查,针尖不宜过锐,须固而不钝,不可有钩曲或卷毛;针身宜光滑挺直,坚韧而富有弹性,上下匀称;针柄以金属丝缠绕紧密均匀为佳,不宜过长或过短,针根必须牢固。

1.针具选择

对针具的选择,现在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因不锈钢不仅能防锈蚀,耐热,而且具有一定的硬度、弹性和韧性。金质、银质的针,弹性较差,价格昂贵,故较少应用。在临床应用前还须按照要求注意检查,以免在针刺施术过程中,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在选择针具时,除应注意上述事项外,在临床上还应根据病人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体壮、形肥,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至于根据腧穴的所在具体部位进行选针时,一般是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1.0寸的针,应刺入1.0寸时,可选1.5~2.0寸的针。

2.消毒

针刺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包括针具器械消毒、医者手指和施术部位的消毒)。针具器械消毒可采用多种方法,如高压消毒(1.5千克/平方厘米的压力,120℃高温下保持15分钟以上)、煮沸消毒(清水煮沸后,煮10~15分钟)、药物消毒(75%酒精浸泡30分钟)。其中煮沸消毒简便易行,无需特殊设备,比较常用;而高压消毒效果最佳。医者的手,先用肥皂洗刷干净,再用75%酒精或0.5%碘酒棉球涂擦。施术部位用75%酒精或0.5%碘酒棉球擦拭即可。

3.体位选择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又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在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带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因此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便秘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行针方法

行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至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有无,频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至于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特征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灵活运用。

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针刺补泻法(1)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2)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6.毫针疗法

方法1【取穴】太冲、太阳、风池、阳辅、中封、头维。【操作方法】太冲、阳辅、中封施提插捻转泻法,余穴捻转泻法。【适应证】肝阳上亢型偏头痛。

方法2【取穴】丰隆、太阳、上星遥百会、阴陵泉、中脘、头维。【操作方法】上星平刺2.5~3寸透向百会,捻转泻法,头维透向率谷,捻转泻法,中脘呼吸泻法,余穴捻转提插泻法。【适应证】痰湿中阻型偏头痛。方法3【取穴】风池、完骨、天柱、肾俞、命门、太溪。【操作方法】诸穴均施捻转补法,风池、完骨、天柱每穴施术1分钟。【适应证】肾精虚损型偏头痛。

方法4【取穴】风池、血海、率谷、三阴交、阿是穴、太冲;太阳刺络拔罐。【操作方法】太冲、血海、三阴交提插抢转泻法,余用捻转泻法,太阳常规消毒后用闪火法拔罐。【适应证】气滞血瘀型偏头痛。

方法5【取穴】上星、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头痛而晕加百会,血虚内热加内关、太冲。【操作方法】施以补法,可加灸法。【适应证】气滞血虚头痛型偏头痛。

方法6【取穴】印堂、太阳、列缺;阳白、太阳、合谷;攒竹、太阳、合谷。【操方法作】印堂、攒竹、阳白施捻转泻法,余穴均施捻转提插泻法。【适应证】前额痛型偏头痛。

方法7【取穴】风池、太阳、外关;风池、头维、阳辅;风池、绝骨、侠溪。【操作方法】外关直刺,捻转泻法;头维平刺,捻转泻法;阳辅、绝骨、侠溪直刺,捻转提插泻法。【适应证】偏头痛。

方法8【取穴】风池、后溪;风池、昆仑;风池、风府、天柱。【操作方法】后溪握拳取穴,直刺,捻转泻法;昆仑直刺,捻转泻法;风府坐位垂头取穴,向内下雀啄进针,一有电击感到达全头立即出针,天柱直刺5~8分,捻转补法。【适应证】颈项痛型偏头痛。

方法9【取穴】百会、太冲;百会、列缺。【操作方法】百会平刺,透向强间、后顶,捻转泻法;大冲直刺,提插捻转泻法,余穴同前。【适应证】巅顶痛型偏头痛。

方法10【取穴】风池、完骨、百会、太溪;天柱、太阳、复溜。【操作方法】完骨,沿乳突后下方斜刺,捻转补法;复溜直刺,捻转补法,余穴同前。【适应证】颅内痛型偏头痛。

方法11【取穴】太阳、头维、三阴交;阳白、百会、阴陵泉。【操作方法】阴陵泉直刺,捻转提插泻法,余穴同前。【适应证】偏头痛。

方法12【取穴】风池、头维、太阳、合谷、委中、太冲【操作方法】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强刺激,然后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或取太阳、头维、风池、合谷为主穴,配大椎、命门、申脉,采用补泻手法,然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适应证】偏头痛。

方法13【取穴】取双侧翳风穴。【操作方法】偏向乳突侧进针,深约1.5寸,少提插,多捻转,得气后留针20分钟。【适应证】偏头痛。

方法14【取穴】前额痛取头维、阳白、合谷、列缺等穴,颞部疼痛取太阳透率谷、风池、外关、中渚,枕部痛取天柱、风府、后溪、申脉,巅顶痛取百会、上星、后溪、太冲。【操作方法】均在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适应证】偏头痛。

方法15【取穴】合谷、内关、百会、风池等穴。【操作方法】用泻法行针5分钟,留针20分钟,同时再取中脘、太冲、阴陵泉,用补法行针5分钟,留针20分钟。【适应证】适用于高颅压性头痛。

方法16【取穴】太阳、百会、印堂、合谷、足三里、内庭。【操作方法】用泻法,留针30分钟。【适应证】适用于精神性头痛。

方法17【取穴】竹空穴、率谷、列缺。【操作方法】先刺丝竹空穴,针尖向率谷方向,沿皮刺入1寸左右,然后捻转50次左右,使针感向头侧部扩散,停1分钟,继续捻转进针50次,再停1分钟,再继续捻转进针,针尖部直达率谷穴,此时针感扩散至半个头部,有酸麻胀感。同时针刺双侧列缺穴,使针感向肘部传导。伴有眩晕者,配四神聪穴。恶心呕吐者,齐刺双侧内关穴。失眠多梦者,刺双侧神门穴、心俞穴。本病大多为实证,宜用泻法。每日早、晚各针1次,病程短者留针10~20分钟;病程长者,1日1次,留针30分钟。【适应证】偏头痛。

方法18【取穴】取患侧太阳、太冲、健侧合谷。【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用3寸毫针由太阳向颧方面,穿过颧弓向内斜刺,以针感传至患侧下颌为度。并先后施中强度,轻度捻转手法,各1分钟,留针30分钟,留针时捻转1~2次,12日为1个疗程。病程长、病势剧者,加列缺、合谷。【适应证】偏头痛。

方法19【取穴】病属太阳膀胱经,取天柱(双)、大椎、风池、阿是穴;属少阳胆经,取颌厌、悬颅、悬厘、率谷、完骨、风池、阿是穴:属厥阴肝经,取百会、四神聪、通天、阿是穴;属阳明胃经,取头维、阳白、合谷、内关、神门、气海。【操作方法】风寒头痛选火针;风热、风湿、肝阳上亢、瘀血、痰浊头痛选锋钩针;气血两虚头痛选毫针。以上各型治疗均配梅花针叩头3位(督、膀、胆)分轻重手法,气血两虚轻叩,其余各型重叩(微微出血)。【适应证】偏头痛。

方法20【取穴】翳风、绝骨。【操作方法】每次取1穴,效不显时可两穴同取。翳风穴针法:局部消毒后,右手持针沿下颌角与乳突之间进针,向对侧乳突深刺1.5~2寸,以捻转为主结合提插,使针感(多为酸、麻、重、胀)向咽喉或舌根部放射。针感不明显者,可通以电针仪,连续波刺激。绝骨穴针法:进针2寸左右,以捻转结合小幅度提插,使针感向上传导。均留针20分钟。每日1~2次。

方法21【取穴】主穴分两组取①悬颅(或太阳)透率谷;②华佗夹脊5、7、9、11、14。配穴取风池、太冲、金门、中渚、肩井、合谷。【操作方法】主穴每次一组,交替轮用,配穴酌加1~2穴(风池必用)。悬颅(或太阳)透率谷法:以28号3寸毫针,自悬颅穴或太阳穴刺入,向率谷方向捻转进针(太阳穴可先直刺1.0~1.5寸,得气后退至皮下,再行透刺),约1.5~2.5寸左右,采用捻转加小幅度提插之法,运针1~2分钟,留针。

7.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于紧张时,不易立即进行针刺。(2)对于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应尽量选用卧位。(3)妇女怀孕3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性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穴位不宜直刺、深刺。(7)对于脊椎旁的穴位,应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损伤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