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名堂写出精彩:小学情趣作文教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10:27:57

点击下载

作者:罗树庚,陆青春等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玩出名堂写出精彩:小学情趣作文教学

玩出名堂写出精彩:小学情趣作文教学试读:

前言

玩是所有孩子的本能,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孩子们的第一份工作,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聪明的孩子都爱玩。在玩耍中,孩子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在玩耍中,孩子们的大脑得到开发;在玩耍中,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古今中外,有多少发现、发明是在玩中诞生的啊。英国的威廉·梅尔道克在玩煮石头的过程中,发现了煤气,后来成长为一位著名的化学家;荷兰的列文虎克在玩镜片的过程中,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从一位普通的看守大门的工人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法国的德尔文在看孩子们玩陀螺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改进了步枪的枪管结构,成为“现代步枪之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在的孩子太缺少“玩”,太需要“玩”了。家长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谋划着让孩子学这学那。学琴棋书画,练说弹唱跳,攻英语奥数,背国学经典,孩子们忙得无暇蹲下身来看看路边小草发芽,无暇停下脚步闻闻鲜花的芬芳,无暇仰起头来望望闪烁的星星……为了分数,为了没完没了的作业,他们没有时间养养蚕儿,没有时间观察绿豆发芽,没有时间做做手工,没有时间玩玩泥巴,没有时间做做实验……

现在的孩子太不会“玩”了。除了读书学习,学这学那,您发现没有,他们一空下来,除了上网看电视之外,似乎就不会做什么了。装修考究的家里,没有他们捣鼓小制作的空间,也容不下他们因为捣鼓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越换越大的房子里,没有他们养蚕、养小乌龟的场地,即便有,他们会养吗?他们不会做弹弓,不会制做滚铁环;他们不会翻开草皮抓一条蚯蚓,触摸蚯蚓黏黏的、软软的身躯,更不会废物利用做个不倒翁,扎个个性化的风筝。看到他们一空闲下来,家长心里慌兮兮的。看到他们一空闲下来,无所事事,不知道如何打发自己时间的时候,我的心里总会掠过一丝哀伤:孩子啊,你怎么有时间玩也不会玩呢?真的,现在的中国的孩子太需要“玩”了,太需要学一些“玩”的本领了。

玩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布鲁纳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倡导“玩中学”追求的是基于“动手做”基础之上的一种快乐学习。“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充分说明了动手实践的意义。

玩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孩子最欠缺的恐怕就是动手能力、想象力与创新精神了。2009年后,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因此,给孩子们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孩子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家长、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有目的地玩,有意义地玩,科学地玩,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在玩耍中,在动手实践中练就眼手协调、心灵手巧。

贪玩、顽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和孩子们接触,你会发现,没有不爱玩的孩子,其实,“玩”是孩子最重要的一种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因为他们的玩正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这个角度理解,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可孩子爱学习又怎么会“怕作文”呢?原因就是我们的作文割断了与孩子“玩”的联系,作文学写的是“成人版”,失却了童心和童趣。既然“玩”是天性,“怕作文”是共性,那能不能把它们结合起来,用天性去解决共性,用“玩”去对付“怕”呢?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想到了“情趣作文”。让孩子们在和伙伴、家长,或者在老师的组织下,先玩后写,边玩边写,玩中学写,不玩不写。用“玩”去对付“怕”。通过十多年的摸索实践,我们终于开发出一项以“玩”为依托,以兴趣为核心,以提高习作水平为目标的情趣作文。

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年段特点,增补了许多习作教学情趣化的素材,并围绕这些素材编写了简易的校本习作教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学年增补二十次左右的情趣写话、习作,五年四大类100个情趣作文的课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玩中学写作的习作大门。

第一,让游戏与习作相连。德国学者格鲁斯曾指出,整个儿童时期就是一个特殊的游戏期。游戏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低等生物并不游戏,这些低等动物的本能行为生来就是成熟的,几乎没有发展的空间。游戏仅见于一些高等动物,这些高等动物在出生时,必须要通过游戏才能够成熟完善起来,机体越复杂,它的不成熟期就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比赛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习作素材,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体育类的踩气球、掰手腕、瞎子坐凳、贴鼻子等;生活类的钉纽扣、削苹果、扎辫子等;知识类的看表演猜俗语、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谜语会等。每次组织活动后,学生们总是情绪激昂、思维活跃,有一种不吐不快之习作欲望。这时让学生根据游戏、比赛活动进行写话、习作,学生便不会有怕作文之心理。

第二,让科技与习作相连。居里夫人说:“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在情趣作文课中大量引入一些“有趣”的实验,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强烈好奇心,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反向思维、侧向思维等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科学探索的欲望。

让科技与习作相连。不仅是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之所需,更是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极好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将各学科的有利于写作的材料拿来,为己所用,要善于利用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习作能力。

第三,让实践与习作相连。《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先生的儿子矿矿在美国上小学,二年级便尝试完成了一道我们看似“天方夜谭”的作业——蓝鲸的研究,五年级时便写出了《卡通画和漫画的研究》。翻看国外许多有关作文教学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十分重视借助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作文能力。第八次课程改革,对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非常重视。实践出真知。让实践与习作相连,选择贴近孩子实际的社会热点话题,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中小学生的近视情况、少年儿童肥胖问题、小学生上网成瘾等。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并把实践活动中酸、甜、苦、辣等感受,自己的困惑与收获记录下来,就是作文。

让实践与习作相连,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切实可行的。这类形式的作文由于打破了传统习作中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们在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自然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才能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因而作文教学一定要摒弃传统的重形式、重中心思想的陈旧观念,增强重情感、重体验的开放意识,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最后,让生活与习作相连。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最好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让学生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学习就是生活,并非生活的准备”。让生活与习作相连,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成为一种生活。学做小导游、当一回小记者、“小鬼”当家、绘制救护宣传画报、一天的饮食搭配……与生活相连,这些鲜活的素材都是写话、习作的好素材。

让生活与习作相连,作文便有了源头活水。横亘在学生与作文之间的“畏惧”墙便自然而然地被拆除。学生不再会为那些没有素材的命题作文“咬笔头”了。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漫画式作文、列表式作文、图文结合式作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来呈现的都是作文。生活与习作相连,学生不再为“无米之炊”而苦恼;生活与习作相连,写作不再因千人一面而死气沉沉。

情趣作文从贴近学生实际出发,以兴趣为核心,让游戏、活动、实践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游戏与习作相连,科技与习作相连,实践与习作相连,生活与习作相连,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激活了学生习作欲望,提高了学生习作水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孩子们在这些充满情趣的活动中,不仅享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快乐,丰富了校园生活,而且在这些情趣活动中提高了习作水平,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还在活动中养成了探究的习惯,埋下了创造力的种子。罗树庚2013年9月于宁波第一章 情趣作文开发的意义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怕作文是小学生的共性。如果能把它们俩结合起来,用天性去解决共性。我们就能找到一条快乐作文的捷径。世界上没有不爱玩的孩子,“玩”是孩子最生要的一种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古今中外,有多少发现、发明是在玩中诞生的啊!德国哲学家格鲁斯曾经说过:“整个儿童时期就是一个特殊的游戏期。”把“玩”引进小学习作课堂,既是对儿童天性的尊重,更是破解当前习作教学的一个金钥匙。情趣作文从“玩”切入,以兴趣为核心,让游戏、活动、实践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丰富的不仅仅是习作素材,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第一节 缘起——对习作素材的思考

1997年8月,我从公办学校调到全寄宿民办学校任教。全寄宿学生每天二十四小时在学校,孩子们吃、穿、住、行、学习都是统一的模式,而且两个星期连在一起,需在校学习十一天,才能放假一次,由校车接送或者家长自行接送孩子回去休息三天。初到全寄宿民办学校任教,我很不适应,感觉孩子们就如鲁迅先生说的“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因为长期生活在四周高墙围着、校门保安守着的狭小空间里,整齐划一的学习、生活使得他们的个性得不到张扬,眼界变得特别狭窄。

这种感觉起先是一种直觉,后来在一次和外面的公办走读学校联考中,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批阅试卷的时候,我发现全寄宿的孩子习作素材相当贫乏,甚至可以说是匮乏到极点。而公办走读学校的学生尽管也是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式的生活,但他们毕竟每天都在接触社会,习作不仅语言鲜活,而且素材丰富。通过对比分析,我开始焦虑了,怎么才能解决全寄宿学生学习、生活单调,习作素材匮乏的问题呢?

恰巧在这个时候,全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开始启动。因为我们学校是民办学校,我们的自主权相对来说大一些,学校搭课改实验区的顺风车,不仅成了全国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而且还早早拿到课程标准的试用稿。看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上的综合性学习,我乐坏了。这不是解决困扰我许久的习作素材匮乏的良方吗?

当时,我任教的是小学四、五、六年级,使用的是浙教版的老教材。我一边教着浙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一边思索着如何通过综合性实践活动,改变孩子们因学习生活单一而产生的厌学情态,改善孩子们习作素材匮乏的状况。我和孩子们一起从校内小调查开始,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方案,讨论如何分组开展调查、实践活动的方法,商量如何记录、整理调查结果,交流如何进行实践活动汇报展示。“学校一个月用水、用电情况调查”、“节约用纸情况调查”、“浪费粮食情况的调查”等,凭借校内综合性学习活动,那段时间我和孩子们在校园里好像“玩疯”了似的。每天中饭后,以及下午课外活动课,校园里总能见到我们班的孩子拿着本子,这里一小组,那里一小组,在调查、采访。有了综合性实践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学习劲头明显比以前足了,蔫不拉几、萎靡不振的样子不见了。2001年,学生在校园里开展节约用纸情况的调查。这是统计小组借助台秤在计算纸张重量。

慢慢地,我把校内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向校外。我和孩子们在学校里一起制订综合性活动方案,设计问卷调查表,然后利用孩子们放假回家的三天时间,进行社会实践。那段时间,我从来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放假三天时间,孩子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上网找资料、上街拍照片、到处去调查采访。回到学校以后,我又组织他们把搜集到的资料,拍来的照片,问卷采访的表格等进行梳理,举行展示汇报,并整理出调查报告。

从2001年开始,我们几乎一个月围绕一个专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一次性筷子该不该禁止?”“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处理废电池的?”“小学生为什么迷恋水浒卡、三国卡?”等。我们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很快就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围绕这些专题我撰写的课例相继在《中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上发表。学生围绕这些实践活动写的调查报告、倡议等习作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级、各类小学生报刊上发表,一年里,学生习作发表几十篇。这篇发表在《少年素质教育报》上的习作,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我们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情景。

难忘的一节课史天雨四月中旬的一天,我们班对来自宁波地区的两百多名教师展示了《一次性筷子该不该禁止?》的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通过这节课,我深受教育。我深刻认识到一次性筷子对森林、对环境、对人类的严重危害。一次性筷子又叫“方便筷”、“卫生筷”。我国从1988年在餐厅、饭店全面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以来,已经有十多年了。我们从网上了解到,我国每年要生产600多亿双一次性筷子,制造这些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直径20厘米粗的树3333万多棵。天呐,十多年来,我国到底砍伐了多少万棵大树啊!真是一个天文数字。据说,如果照这样的速度下去,我国将在20年内,砍伐完所有的树木。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保护伞,树木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黄河断流、1998年的洪涝灾害、沙尘暴、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无不与森林减少有关。今年3月的特大沙尘暴,已经席卷我国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漫漫沙尘竟然已经飘到了汉城、平壤。这是多么可怕的信息。

然而即便这样,人们还是意识不到一次性筷子的危害,我们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只要餐馆提供一次性筷子,几乎所有顾客都会很自然地使用它,小吃街、快餐厅、大排档没有一家餐馆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看到这么多饭店,这么多人都在使用一次性筷子,我们可着急啦!可着急又有什么用呢?其实,一次性筷子并不卫生,据有关专家介绍,因为生产一次性筷子不需要什么设备,很多一次性筷子都是“三无产品”,卫生根本难以保证。它上面携带的细菌并不比“消毒筷”少。通过这样一节汇报课后,大家都心急如焚,纷纷表示要向全社会呼吁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我想,为了绿色地球,为了绿色家园,为了我们每个人,我们应该禁止一次性筷子。我暗暗发誓:我再也不用一次性筷子啦!2001年寒假,为了祝愿北京申奥成功,孩子们利用寒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回收废电池,用2008节废电池拼贴成北京申奥标志,表达我们的美好心愿。

浙江省教育学会实验学校研究会把我们学校吸收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实验研究》实验校。2002年4月,我们面向宁波市举行“研究性学习专题展示活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老师,浙江省实验学校研究会王炳仁会长等专家莅临指导,也给予我们很高的评价,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最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孩子们习作兴趣明显提高,习作素材开始慢慢丰富起来,写作文时咬笔头,一副“无米之炊”的苦相得到明显改观。

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将近两年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我最初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习作素材匮乏的问题。对学生习作兴趣以及习作方法方面的指导基本没有过多考虑。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综合性实践活动不仅帮我解决了学生习作素材贫乏之困难,还产生了其他附带的收获。学生的习作兴趣不知不觉地提高了,习作方法也悄然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在和学生一起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提升了认识。我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后来,我把这些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投寄给《中国教育报》,没想到《中国教育报》竟然很快就刊发了我的经验总结。为了客观展现我当时的思考,我把《让寄宿学生“活”起来》、《“周围世界”是综合实践之源》两篇文章附在这里,也算是一个思考的心路历程吧。

课改初期,我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围绕孩子们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尝试着制订研究计划,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或许就是我探索“情趣作文”的起步阶段。[1]让寄宿学生“活”起来在全寄宿学校越来越倍受人们关注的时候,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全寄宿给孩子带来的负影响。据一项统计表明,生活在全寄宿学校的学生普遍认为:童年是最不快乐的。由于长期生活在四周高墙围着,校门警卫看着的狭小空间里,孩子们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才能出一次校门,过于整齐划一的学习、生活安排使得他们的个性得不到张扬,眼界狭窄。长此以往,个个变得精神萎靡,像一只只顺从的小绵羊。据调查,全寄宿学校老师有一个普遍感受,在全寄宿学校学习的孩子厌学情绪特别严重,学生学习效率低,在全寄宿学校生活时间越长的学生习作素材越匮乏。有人曾打了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在全寄宿学校学习的孩子由于吃、穿、住、行、学习都是统一的模式,就像养鸡场的饲料鸡一样,是很难有家养鸡那种灵性的。如何克服全寄宿学校给孩子培养带来的弊端,让全寄宿学校的学生活起来,富于个性,富于灵性,富于生气呢?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加以克服:一、加大信息摄取全寄宿学生由于在校时间充裕,便于集中,学校要充分利用电视这一有效窗口,组织学生收看节目,让学生通过电视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学校电视、广播台,要及时将一些好的节目录下来进行剪辑编排,每天定时播放。我所在的学校就充分发挥了电教室的作用,电教人员每天必须录制一些国内外、地方新闻,文化娱乐节目,然后进行重组编排,让学生收看。使学生做到足不出门(校门)而知天下。另外,由于长期全寄宿生活会使学生知识面不及走读学校学生的宽。因此,学校要给学生制订阅读目标,规定学生每天必须坚持看报,每天必须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然,信息的获取渠道是多样的,全寄宿学校只有充分发挥各类信息渠道的作用,才能克服封闭式管理的弊端。二、丰富校园生活变校园为花园,变校园为乐园,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一点对于全寄宿制的学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留住人容易,留住心难。如何让全寄宿制留住学生的心。这一点我想结合我所在学校谈点体会。开辟劳动基地。我们学校利用围墙的边角,为学生开辟了动物园、植物园,动物园里购买一些金鱼、小龟、小兔、小狗、小鸟等,供学生饲养,让学生在饲养中寻找乐趣。植物园给每个班级配备了一块自留地,任凭学生自己的喜好种庄稼、种草、植树。一段时间后,校园内这里长出了西红柿,那里开出了鸡冠花,这儿是小鸟啾啾,那儿是小羊咩咩……孩子们在劳动中丰富了生活,增长了知识。增加娱乐设施。完善队室、共青团活动室,添置一些娱乐设施,如秋千架、拳击室、健身房、室内温水游泳池等。变校园为乐园,让孩子想玩的时候,有地方玩,有东西玩。开设各类兴趣班。开设各种类型的兴趣班,充分发挥全校教师的优势,结合聘请部分校外辅导员及有专长人员担任兴趣班指导老师。将兴趣活动与社会上各类考级挂钩,各项竞赛评比活动挂钩。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坚持每人会一种乐器,每人会一种棋类的育人原则。开展多彩的活动。我们学校为了克服全寄宿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探索出了一条比较行之有效的路子:一年四节日(春季艺术节、夏季读书节、秋季体育节、冬季科技节),春秋两游玩,每月一晚会,每人一特长,周末搞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而且克服了寄宿制生活单调的缺点。三、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认为只要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起来的,都可以说是实践。全寄宿学校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不在校的时间、空间,利用好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少给、甚至不给学生布置机械的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性作业(如打扫小区卫生、进行社会调查等)、养成性作业(如当一天家、洗一次碗等)、创造性作业(如小制作、小发明等),要求家长带着孩子逛逛街,看看电影,搞搞野炊,外出旅游等。学校在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家庭的同时,也把教育的触角伸向了社会。组织学生国内外夏令营,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语言村等。对于全寄宿学校学生来说,特别需要加强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野营拉练,上山下乡,去贫困地区体验生活等活动。全寄宿学校只有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起来,才能避免全寄宿给教育带来的不足。江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那种关起门来办学的做法是很难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的。对于我国来说,全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教育培养与管理是一个处在初步探索中的问题,如何发挥全寄宿的优势,真正处理好封闭式管理与开放式教育的矛盾,值得大家一同来研究。本人以上三条认识是一线工作的肤浅体会。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只有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和空间,才能还学生以自由,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的灵性被激活。学生才能真正活起来。[2]“周围世界”是综合实践之源我校自1999年起开始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课程综合化的实践,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出台,要求学校、教师必须充分开发与利用学生生活资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利用学校内部环境,进行综合性学习。学校内部教育环境,指校园内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学校内部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舍建筑、馆场设施、仪器设备、教学用具、图书资料、花草树木、园林景色、雕塑饰物等各种有形的东西。学校内部精神环境主要是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办学特色、校风、校纪等。通过组织学生围绕“我们的学校”这一主题,开展多项专题研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的感情,产生自豪感,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情感和创造力。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会畏难,因为研究内容是他们熟悉的。可以用图画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也可以用文字、照片的形式展示等。可以通过采访进行研究,也可以通过查阅校史资料等进行研究。通过开发学校内部教育资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为学校积累了许多极具价值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譬如《校徽设计的意图》、《历任校长及其成就》、《学校建筑物色彩的研究》、《学校名人采访录》、《校训的创作及寓意研究》等。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亲近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开发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而且在活动中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中,我们一方面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由自然常识教研组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教材内容与孩子们共同商讨研究专题,列出各年级的研究重点及相关专题,每学期抽出一定课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小组或实验班、兴趣小组、实验班定期开展活动。利用社会环境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社会是个大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不仅关心学生间接经验的习得,更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体验。利用社会环境资源,就是要求教师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更多注意力关注自己生活的社会。在利用社会环境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引导、组织工作,要善于从纷繁无序的现象中提炼出实践主题,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活动。百家姓氏、艺术古迹、节俗家趣、乡土特色、地方历史等都是很好的研究资源。古桥、古塔、古寺,一种特产,一个典故,一座现代化建筑都可以生发出研究专题,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要能把握研究方向,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开展活动,受学生知识、能力限制暂时不能研究的内容,再好也要舍得放弃。另外,开辟实践基地,借助劳动基地、动物园、植物园,让学生们边实践边研究,也是十分可取的。

 [1] 罗树庚.让寄宿学生“活”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1-11-6(4).[2] 罗树庚.“周围世界”是综合实践之源[N].中国教育报,2003-8-26(3).第二节 尝试——让游戏进课堂

开展综合性实践学习活动对解决学生习作“无米之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毕竟受一些条件的限制。为了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师生都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一定的精力,我们不可能每个星期都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而且,综合性实践活动并不是一到六年级都适合开展的。有没有比综合性实践活动节省时间,又能丰富学生习作素材、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内容呢?我冥思苦想。

苦苦思索中,德国哲学家格鲁斯的一段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他说,整个儿童时期就是一个特殊的游戏期。游戏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低等生物并不游戏,这些低等动物的本能行为生来就是成熟的,几乎没有发展的空间。游戏仅见于一些高等动物,这些高等动物在出生时,必须通过游戏才能够成熟完善起来,机体越复杂,它的不成熟期就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可不是吗,小学语文课本中《两只小狮子》一文,小狮子为了练就长大捕食的本领,从小就和大狮子玩耍、嬉戏——滚、扑、撕、咬成了它每天最开心的游戏。老舍笔下的小猫,腿脚还不稳,就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

和孩子们接触,你会发现,只有不爱学习的孩子,没有不爱玩的孩子。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博士在他的《孩子就是孩子——玩的教育在美国》中指出: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基地,是孩子走进社会的训练场,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摇篮,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玩,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缺少玩,孩子无法完成社会化,孩子的人格不健全,孩子的思维和动作永远不协调……

的确,玩是所有孩子的本能,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孩子们的第一份工作,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学习。聪明的孩子都爱玩。在玩耍中,孩子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在玩耍中,孩子们的大脑得到开发;在玩耍中,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古今中外,有多少发现、发明是在玩中诞生的啊。英国的威廉·梅尔道克在玩煮石头的过程中,发现了煤气,后来成长为一位著名的化学家;荷兰的列文虎克在玩镜片的过程中,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从一位普通的看守大门的工人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法国的德尔文在看孩子们玩陀螺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改进了步枪的枪管结构,成为“现代步枪之父”。这样的故事和例子不胜枚举。

既然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们能不能把“玩”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用“玩”来激发孩子们习作的热情、兴趣呢?

我开始尝试将一些用时短,器材少,易组织,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游戏活动引进习作课。尝试着用15至20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游戏活动,然后用20分钟左右时间进行当堂习作练习。如体育类的踩气球、掰手腕、瞎子坐凳、贴鼻子等;生活类的钉纽扣、削苹果、扎辫子等;知识类的看表演猜俗语,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成语竞猜、谜语会、巧填古诗词等;魔术类的变钱、空碗变水、剪不开的绳子等。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习作素材,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每次组织比赛后,学生们总是情绪激昂,思维活跃,有一种不吐不快之习作欲望。这时让学生围绕比赛写话、习作,学生便不会有怕作文之心理。叶圣陶老先生1922年时就曾说过“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理的学科。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满,思想缜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方法。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述等形式的方法”。先比赛后作文,先游戏后作文,先玩后写,边玩边写,玩中学写,不玩不写。我找到了一条情趣作文、快乐作文的捷径,推开了一扇“玩中学写作”的窗户。

其实,语文老师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像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中的“猜猜看”、“看词语演动作”等游戏比赛均可成为情趣作文的好材料。除了将一些体育类、生活类、知识类、魔术类的游戏引进习作课堂,我还尝试着将小学、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引进作文课。居里夫人说:“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在作文活动课中大量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强烈好奇心,而且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反向思维、侧向思维等的培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科学探索的欲望。如:钠在水中燃烧,镁在氧气瓶中发出灿烂的光、磷片自燃等科学小实验。将这些实验与习作练习结合起来,学生在实验中好奇心得到满足,科学知识得到掌握,作文素材得到积累。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先实验后习作,让科技与习作相连,不仅是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之所需,更是科学探究精神培养的极好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将各学科的有利于写作的材料拿来,为己所用,要善于利用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习作能力。

思路决定出路。随着情趣作文研讨、探索的深入,我们又尝试着推出了“让生活与习作相连”的情趣作文序列。学做小导游、当一回小记者、小鬼当家、绘制救护宣传画报、一天的饮食搭配、绘制地震逃生手册、绘制预防禽流感科学洗手六步法画报……让习作与生活相连,把这些鲜活的素材引进写话、习作课堂。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最好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让学生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学习就是生活,并非生活的准备”。让生活与习作相连,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成为一种生活。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真切地体会到“玩”对孩子们的吸引力。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怕作文”差不多又是孩子们的一个共性。“学语文最怕是作文”,这几乎是所有小学生的共同心理。“作文难呀,作文难,一听作文心就烦。”这是小学生的一句口头禅。小学生怕作文的原因很多,这里我就不做赘述。有的是怵写字,有的怵没事,有的怵没词,还有的怵老师,但最主要的还是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高,认为写作文是件苦“差使”,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心理。

既然“玩”是天性,“怕作文”是共性,何不把两个结合起来,用“玩”去对付“怕”,用天性去解决共性呢?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了我们探索的游戏作文课,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情趣作文。通过十多年的摸索实践,我和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不断完善总结,终于开发出一套以“玩”为依托,以兴趣为核心,以提高习作水平为目标的情趣作文教学教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补充、课内作文教学的补充。

激烈的踩气球比赛周超吃过晚饭,我们正在教室里看电视。这时,罗老师拎着一袋气球,拿着一捆塑料带进来了。见老师拿着这些东西来上课,几位顽皮的同学忙迎上去探听缘由。当得知要举行一场踩气球比赛时,同学们都高兴得欢呼起来。大家连电视动画片都没心思看了。罗老师让大家安静下来。接着便宣布了比赛规则:全班同学自由组合,两人一组;每组发给四个气球一根细绳,先将气球吹起扎好;两人中派出一名作为比赛选手,将四个气球绑在比赛选手左脚脚后跟,另外一位在场外数踩破气球的个数;比赛时间为一分钟,比赛中,要尽量多踩别人气球,又要全力保存自己脚下的气球;踩破一只加20分,保存一只得10分。罗老师宣布完比赛规则后,大家就忙着吹气球、扎气球,不一会儿工夫,教室里便成了一个气球的海洋,百来只五颜六色的气球填充着教室空间。我们将桌椅移到一边,空出半个多教室作为比赛场地。罗老师补充说:“我和胡珂荣身后是安全区,每位选手比赛过程中,可以进入安全区休息十秒钟的时间。”只听“嚁”的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教室里一下子便沸腾起来。“噼哩啪啦”的气球爆炸声吓得许多女同学直捂耳朵。你瞧,场上二十位比赛选手每人脚上拖着气球,早已乱作一团,许多同学左冲右突,不停地踩别人的气球,可常常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蔡东旭机灵得像一只猴子,他乘林双不注意,冲上去就踩,一脚下去,顿时两个气球就报销了,真是“一箭双雕”啊!林双一看气球被踩破了,带着“复仇”之火,来了个回马枪,蔡东旭的气球也牺牲了一只。最机灵的是史天雨,你瞧,他左躲右闪,在人群中穿梭,像入无人之境。教室里气球的爆炸声,比赛同学的尖叫声,大家的欢呼声响成一片,汇成一曲合奏曲。短暂的一分钟过去了,又是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最后史天雨获得了第一名,女中强将李晓红得了第二名。老师为获得100分以上的同学颁发了奖品。激烈的踩气球比赛结束了。这个游戏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经历过的最开心的一个游戏。

烧不着的“魔术纸船”陈鼎早读一下课,罗老师拎着一筐东西走进教室,几个顽皮的同学连忙跑上前去打听缘由。当得知要做实验时,他们像打了胜仗一样欢呼起来。罗老师走到讲台前,把器材放在讲台上,有烧杯、脸盆、铁架、火柴,还有酒精灯和白纸。罗老师对大家说:“谁来帮我折纸船?”同学们一窝蜂地拥上去说:“我来!我来做……”纸船折好了,老师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烧纸船的实验。”罗老师先讲了一个有关这方面的故事,然后问大家:“纸碰到火会烧起来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会!”罗老师随手拿起一只纸船,用火柴把它点起来。果然,火很快就把纸船给干掉了。罗老师又问同学们:“如果在纸船里放上水,纸船会烧起来吗?”同学们意见不一。罗老师说:“我们就来证实一下吧!”罗老师往纸船里倒了一些水,接着把纸船小心翼翼地放到铁架上,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叫金熙南上去当他的助手,说:“实验正式开始!”“Yes!”同学们欢呼起来。罗老师拿着纸船,把纸船放在铁架上左右摇晃。奇迹发生了,只见火苗舔着纸船,可纸船竟然安然无恙,同学们都很吃惊。过了一会儿,罗老师叫金熙南试一下水温,金熙南试了一下,说:“水有点温了。”这时,林双喊了起来:“水冒出水汽了。”罗老师说:“金熙南,你再试一下,水烫了没有?”金熙南试了一下,说:“水有点烫了。“罗老师说:“我让它更烫一点。”过了两三分钟后,金熙南刚把手伸进去就马上收了回来,大声叫:“烫死我了!烫死我了!”同学们有点不相信,看着同学们这疑惑的样子,罗老师把水端到每一位同学的身边,让大家摸一下。最后,同学们都心服口服了。做完实验后,罗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纸为什么不会烧起来?”蔡嘉伦马上举手回答:“因为水把火的热量带走了,所以烧不起来!”罗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纸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烧纸船时,纸船里装有水。因为水能带走大量的热量,使纸船达不到燃烧的温度,所以是烧不着的。多么神奇的科学道理啊!普普通通的一张纸折起的纸船,里面倒些水,火就烧不着它,像是着了魔似的。第三节 提炼——构建情趣作文的框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派热闹景象。就以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来说吧,许多专家、教学一线教师都在孜孜以求地探索。许多专家、教师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譬如“兴趣作文”教学法、“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活动作文”教学法等。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主持的“活动作文”教学法对后来的兴趣作文教学流派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2000年第一期《写作》杂志上介绍说:“演示作文教学法是一种以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演示活动为作文内容,通过游戏演示活动,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并大规模提高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的作文教学法。”李白坚教授的作文教学体系是一个“大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其中小学部分称“快乐大作文”,初中部分称“趣味大作文”,高中部分称“创新大作文”。

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将游戏、实验、表演、谈天等形式引入作文课堂,他提出了“开放作文教学观”,提出“把玩进行到底!”的作文教学理念。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提出:“让儿童感到作文的训练是有趣的,是他们乐于完成的。”李老师从丰富生活源头做起,用想象来拓展儿童思维的空间,很好地处理了导与作、美与实、情与理的关系。

著名特级教师武宏钧老师是国内首个提出“情趣作文”这一概念的。他提出:从生活入手,以情趣观察、情趣阅读为基础,以情趣思维训练为突破口,以章法指导为抓手,以写法指导为要素,巧妙地把思维训练和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情趣融入作文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又快又好地练习写作。

纵观三十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之路,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切入,从学生兴趣入手的作文教学研究方兴未艾。包括近几年出现的吴勇老师的“童化作文教学”,张云鹰老师的“开放作文教学”,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宋道晔老师的“快乐作文”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比单纯的习作技巧训练要重要的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这些论述,充分阐明了中小学写话、习作与作文教学的方向。这些研究充分印证了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什么作文教学流派,只有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以生为本”,作文教学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作文教学研究的学习,和对外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了解,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和我们团队通过十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了“情趣作文”这一作文教学经验。情趣作文以二至六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创编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游戏为习作内容,学生在活动、游戏中情趣高涨、兴趣盎然,教师借此对学生适当指导,让学生把快乐体验、参与实践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主张的情趣作文,习作素材是充满趣味性的。经过几轮反复实验,我们精心选编了100个情趣作文素材。这些素材虽然简易普通,却十分贴近学生。在类别上,素材分游戏类、科技类、实践类和生活类。教学过程是充满情趣的。在情趣作文中我们倡导先玩后写,边玩边写,玩中学写,不玩不写。教学过程始终以兴趣为先导,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表达方式是充满创意,十分自由的。在情趣作文表达环节,我们非常强调“贴近学生,易于动笔,不拘形式”的习作理念。二年级以说为主,以写为辅;以图为主,以文字为辅。提倡图文并茂,不拘一格表达。三到六年级,提倡用研究报告、非连续性文本等多种形式呈现习作。

情趣作文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情趣盎然、妙趣横生的活动中自由表达,情动辞发。我们努力在情景创设上动脑筋、下功夫,在“玩”字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在“玩”中学选材,在“玩”中学观察,在“玩”中学分析,在“玩”中学表达,在“玩”中学创新。把“玩”与“学”这样一对看似不可化解的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玩”出名堂来。

情趣作文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从“有趣”入手,让孩子从“无趣”到“有趣”,从“兴趣”到“意趣”,最后发展成“志趣”。如果说“情”是“灵”,那么“趣”便是“肉”;“情”是“魂”,“趣”便是“体”。“情”、“趣”之间是相辅相生的血肉联系。

通过让游戏与习作相连,让科技与习作相连,让实践与习作相连,让生活与习作相连,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激活了学生习作欲望,提高了学生习作水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情趣作文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深切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情趣作文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解决了学生“怕作文”的难题。著名学者马正平教授认为,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作文能力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能成为能力。那么,作文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教授说,第一是作文兴趣,第二是作文意志,第三是人格背景,第四才是作文技能。也就是说,兴趣是作文的动力。习作能力提高,习作技能培养,首先要解决学生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趣作文把玩放在首位,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核心。我们最为关心的是是否激起了学生对活动、游戏、实践等的参与热情。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理的学科。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满,思想缜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方法。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述等形式的方法。”所以有人说最高明的教育是:教学时,孩子不觉得你在教育他。寓教于乐,让孩子享受游戏带给他的快乐,带给他童年的幸福。在游戏中,点燃孩子表达的欲望,让孩子有一种不吐不快之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消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通过五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孩子们的习作情态发生了巨大改变,普遍不再怕作文。学生作文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其次,情趣作文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情趣作文引进了许多学生喜欢的体育、魔术、图案等游戏,引进了许多小学生既感神奇又能理解接受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记录等。通过游戏、动手做实验、科技小制作、社会实践、观察动植物、参观采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观察能力有了提高。我们的孩子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孩子相比,总体上说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所不及。究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我们给孩子提供的动手操作、科学探究、社会实践等锻炼机会少是不争的事实。情趣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

第三,比照国外母语教育,我们发现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许多国家的母语课程教材都有语言表达教材。许多国家甚至将写作独立编成课本。譬如美国有些州母语教材分为阅读课本、词汇课本、句子练习课本、表达(写作)课本四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吕叔湘先生有一段名言:“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谈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弱时,认为要从课程论层面寻找问题的症结,要改变“阅读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他指出: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作文最能反映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指标。各国语文课程都将作文教学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十分重视作文教学的研究,有关作文教学改革实验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然而由于我国语文课程实际上存在着“以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形态,使得作文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位置一直未能得以体现,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阅读教材,没有真正的作文教材。情趣作文教学,借鉴了国外许多母语教育的经验,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表达欲望,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才将其汇编成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补充、课内作文教学的补充。

最后,情趣作文教学克服了“以记叙文为重点”的传统作文教学弊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以记叙文为重点展开,“小学以写记叙文为重点”多次被写进历年的教学大纲。直至2001年颁发的课程标准,才改为小学生主要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翻看国外母语教育大纲和目标,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法国特别重视诗歌语言和诗歌创作;写作生活化、多样化,重视实用文体写作是美国的一大特点;日本写作教学非常强调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情趣作文教学博采众长,让学生给插图配文字,编写祝福短信,叙述游戏过程,描写活动场面和心理,记录连续观察结果,猜测推断实验结果……淡化文体,强化表达,注重体验,关注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通过情趣作文训练,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欲望,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第四节 实践——彰显情趣作文的优势“情趣作文”这个概念并不是我们最早提出的。与此相关的作文教学探索也如天上繁星一般,不胜枚举。为何我们还要对情趣作文进行梳理,并整理出版呢?搞研究要么是独辟蹊径,去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是提出一个新主张;要么是在他人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找到新的增长点。我们开展的情趣作文实践研究,属于后者。我们的研究是建立在快乐作文教学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虽然我们只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迈出一小步,虽然我们只是做了一点点新尝试,但我们觉得正是这一小步、这一点点,却代表着一个巨大的发展与进步。

首先,我们理清了情趣作文与课内写话、习作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检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核心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即语言运用的实际水平。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仅仅靠每个学期课内的八次习作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实施国家课程,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十多年的探索,通过多轮的反复实践,我们开发出一套从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的情趣作文校本课程。每个学期增补十次左右的情趣作文训练,即每两周开展一次情趣作文练习。也许有老师会问每学期这20多节课的时间从哪里来呢?第一,小学语文学期教学计划中本身就给我们预留了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课时。第二,在倡导轻负高质的当下,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减少检测、考试次数。我们把原先用于单元检测、期中检测的时间用来进行情趣作文训练。第三,把情趣作文中一些游戏活动、社会实践、观察记录等与学校里的班队活动、阳光体育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这样一来,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能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其次,我们建构了一套系统的情趣作文训练体系。我们根据课标的学段目标和内容,通过反复实践,整理出了二至六年级四大类情趣作文的训练内容、分年级目标和每一次的训练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我们把情趣作文的内容分为游戏类、科技类、实践类和生活类。二年级应该安排哪些内容,六年级应该安排哪些内容,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经过实践,反复斟酌以后才最后确定的。每次情趣作文重点训练什么也都是经过尝试、推敲后锁定的。有的重点训练观察能力,有的重点训练描写方法,有的则重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我们对情趣作文的实施策略也进行了研究,年级不同,类别不同,实施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有了这套训练体系,看了我们的实施策略介绍,再参考一下我们的课堂案例,老师们很快就能掌握如何开展情趣作文训练。这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习作教学拓展教材。有了它以后,可以省却许多找寻习作素材的时间;有了它以后,可以马上在自己任教的班级里实施。

第三,情趣作文的实施让孩子们的童年变得更快乐、更幸福。在第三节中,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开发情趣作文的意义。为什么我要把情趣作文让孩子们童年变得更快乐、更幸福作为我们这项研究的一个亮点,而不是意义中的一个方面呢?我觉得这就是一项教学研究的教育价值所在。哲学大师卡缪说:“请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不喜欢去跟随;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爱充领导;我只希望,请你与我同行。”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把我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坚持不懈探索情趣作文的真谛,这就是我们锲而不舍推广情趣作文的价值所在。情趣作文不是一味地要教给孩子什么,要孩子达到什么,而是和孩子一起去做、去玩。孩子需要什么,教师就在习作课上引入什么;孩子喜欢什么,教师就带领孩子去亲历什么;孩子心中积蓄了什么,教师就激发孩子去表达什么。习作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经历、共同享受的过程。虽然,教师没有教给孩子具体的习作技巧,但是却让孩子产生了不吐不快的表达的冲动,给孩子创造了俯拾可得的鲜活的素材。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给了我长久的思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去守护、捍卫孩子们快乐、幸福的童年?我们应该如何尽可能利用自己所拥有的那点空间,最大限度地在那点虽然不大的空间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快乐?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持续关注、长久探索的命题。

小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阳光的笑脸、快乐的学习、幸福的成长应该是童年的主题。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培养人幸福生活的能力,即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既是一种实际事实的存在,也是一种应用价值的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情趣作文的实施,让课堂成为幸福的旅程;情趣作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课程成为幸福的保障。以兴趣为核心,让游戏、活动、实践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丰富的不仅仅是习作素材,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中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娱乐伦理》的作者帕特·凯恩说:“在21世纪,娱乐将成为我们认知、行动和创造价值的主导方式,就像在过去300年的工业社会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因此,开发情趣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增补情趣作文,让孩子们在情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变得更幸福一些就是我们最根本的追求。第二章 情趣作文开发的原则情趣作文的开发,以作文“情趣教学”理论为支撑,以“兴趣为本,生活为实,实践为重,体验为主”,融情感体验与自由表达为一体,以“玩”促学,以“玩”促写,激发学生写话、习作、表达的兴趣,开启学生乐写、善写、趣写之路。情趣作文教学过程落在趣上,重在情上,追求个性的真切,情感的真诚,表达的真实。遵循“好奇”、“兴趣”、“体验”三大原则,提倡从生活入手,以情趣观察为教学基点,以情趣思维为训练重点,使学生的习作基于对生活的好奇,基于对事物的兴趣,基于对实践的体验,在充满情趣、轻松愉悦的心境下,玩写结合,文由心生,真正把情趣融入习作教与学的全过程。第一节 主体性原则——顺应孩子护天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

为什么说“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因为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每个儿童都具有探索世界的潜质。情趣作文的开发与实践,遵循了儿童的认知心理学原理,是基于儿童心理特征之上尝试的一项习作教学研究。因为我们是从“心”出发的,所以特别受孩子们喜爱,特别有生命力。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是我们开发情趣作文的第一个原则。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受认知的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总想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总会问些诸如“煤为什么是黑的”、“雪为什么是白的”之类令家长啼笑皆非的问题。他们甚至还会出于好奇,把爸妈给他们刚买来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把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扔进滚烫的开水里。

好奇心是人本身的一种天性,是对世界探索的第一步!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牛顿因为对苹果会自己往地上掉感到好奇,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面对水开了蒸汽会顶起锅盖而感到疑惑,结果发明了蒸汽机;伽利略也是看吊灯摇晃而好奇发现了单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从小喜爱玩弄机械玩具。有时把家里的钟拆下,看里面有什么“奥秘”,研究它们是怎样转动和报时的。他从小喜爱理科,从对机械的兴趣入门,最终成为我国第一位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设计并建造了外国人认为无法建造的京张铁路。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这样总结自己:“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还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习惯于从“北极”到“南极”切苹果,可是一个美国小孩因为一时好奇把苹果从“赤道”切开,结果发现了苹果里的“五角星”;我们的中国小孩也不甘示弱,鸡蛋出于母体,可是到底是大头先出母体还是小头呢,怀着这样的好奇心他观察了两个月,结果发现是大头先出母体,为此他写出了论文,得到了许多专家的称赞,也填补了鸟兽类这方面资料的空白……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对一板一眼的作文课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用上好词好句,不是说这些不重要,但长期这样训练的结果是什么?每篇作文都是千篇一律,学生对作文就失去了好奇心,觉得没意思。

情趣作文正是充分利用“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这一心理特征,在考虑学段特点的同时,开发了不同领域的序列,结合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好奇点来设计相应的训练内容,采取相应的实施策略,通过引进孩子们喜欢的游戏、科学实验等资源,积极创设具有新奇性、变化性与神秘性的情景、情境,让孩子在情趣盎然的探索中引发情感与认知的倾向性,借此丰富孩子们习作的素材,激发孩子们表达的欲望,从而达到借情趣提升习作水平的目的。

一、科技与习作相连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因此,设计课堂小实验,既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又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在情趣作文中,我们引进了许多孩子们好奇的科学实验。面对这些科学实验,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被激活了。

譬如在两个一次性的纸杯下面扎一个小孔,然后穿上一根细线,做成简易电话机,当孩子们把线拉直,这头的孩子对着纸杯悄悄说话,另外一个孩子在那头把纸杯放在耳朵上听。当悄悄话清晰地传到听的小朋友耳朵里时,孩子们的惊奇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因为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太神奇,太不可思议了。

再譬如一个完好的鸡蛋,将它洗干净。在一端先刺一个小眼,用注射器将蛋白和蛋黄抽出来,再往蛋壳里注入红墨水。接着用空注射器从小眼往里打进空气。这时你会发现,蛋壳上有很多一点一点红色的小水珠,好像“冒汗”似的,有趣极了。这是由于蛋壳表面有无数小孔,它是空气进出的门户,称为气孔。鸡蛋孵化成小鸡时,壳内的小鸡胎儿进行呼吸的空气,就是从气孔中进出的。有人估计:一个鸡蛋上有7000多个小气孔。用注射器注射空气时,较大的压力就将蛋中的红墨水从各个气孔中挤出来,形成了鸡蛋“冒汗”的现象。

这些现象对于孩子来说充满神秘色彩,对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无疑是最好的凭借。

当然,科学实验作文课并非科学实验课。教学目标不是揭示科学现象,而是夯实作文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其次,科学实验仅仅是载体,写作实践、写作指导才是教学主线。我们要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让他们带着问题亲力亲为,完整感受实验的全过程,印证科学原理;二来通过概括性的表达,整理整堂课的“经历和感受、悟出的科学道理”,其实是梳理了写作的基本思路;再则也重新激发学生的热情,维护表达的兴趣。

唯有如此,才能发挥这一课型特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科学实验作文才能以其奥妙的科学道理、浓郁的探究气氛、广泛的参与程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上这一类作文课,首先教师也要做功课,先给自己科普,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当不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时,最好的方法是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和孩子一起查书、找资料,一起寻找答案,把提问的过程变成探索的过程,这是能做到的。切记不要用低水平的回答敷衍孩子,埋没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

二、游戏与习作相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

莎士比亚也说:“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生活离不开这种充满自由想象和创造精神的“玩”,游戏文化与儿童生活如影相随。

我们知道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中,真正快乐的习作体验,只有一种可能,即学生情不自禁地用文字表情达意,而完全忘却自己是在习作。情趣作文教学理念将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习作教学的课堂,既是对习作课程资源的珍视,更是我们成人对儿童文化的一种尊重。儿童的文化首先是自由的文化,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自由的创造,尽情享受着自由带来的乐趣。对他们而言,“写作是美丽的”,写作并不是被迫的,写作其实就是一种轻松自在的游戏。

游戏给学生带来的,恰恰是鲜活的积累、细致的观察、深刻的体验、深入的思考。因而,它更受学生的喜爱。所以游戏作为一种习作教学的载体,我们要努力将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在探索、疑问、发现、争执中所迸发出来的灵感,提升为有趣的习作教学的内容。以儿童文化的形式唤起儿童的灵感和兴趣,促进儿童文化的自主建构。

游戏活动形式很多,如体育比赛、实物观察游戏、美术游戏、模仿、猜测……但这些游戏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与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游戏充满好奇,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

例如在《神秘礼物》的游戏习作课中,先让学生猜藏在口袋里的礼物是什么,让学生伸进去摸,发现是QQ糖,学生显得特别惊喜。因为,学校里不能吃零食。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QQ糖的颜色、形状、质地,然后请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吃糖比赛,最后请每个同学品尝,享受吃糖的乐趣。学生在本次习作中吃得不亦乐乎,说得不亦乐乎,写得更是不亦乐乎。当学生把习作当作一种有趣的活动,习作就会变得富有情致,游戏会让习作变得如此有趣。

在课堂上开展适当的小游戏,会激发写作兴趣,有动笔的愿望,积累写作素材。但习作教学中的游戏活动与我们课外开展游戏还有所不同,因为带着一定的写作目的,所以除了达到激发写作欲望的目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儿童认识自己及周围的世界,为积极的写作情感的养成、为学会观察事物、言之有物、为写作服务,所以这些游戏除了精心设计,精彩生动以外,更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定格、停顿。在定格过程中,要抓住说写读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说话,讲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要引导孩子说真话,用自己的话表达,同时吸收书面语言。

例如在玩“传话”游戏时,老师选两三组学生参加游戏,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动作、表情等,一轮游戏过后,同学们评论谁发挥得好,为什么?同时,请获胜同学将传话动作定格,请其他学生观察,自己学着演演,学会用一系列动词来描写传话的场面,比赛谁的动词更贴切。反复练习通过观察,倾听,口头表达,品评,学生利用活生生的事例学习观察生活,积累语言,重点练习事件中人物动作、神情,不失为最佳训练观察思维和表达方式的方法。

因此,游戏可以让习作教学如此快乐;游戏可以让课堂充满好奇!因为游戏,学生对习作课从此充满期待;因为游戏,学生习作不再生搬硬套;因为游戏,学生开始享受表达的愉悦;因为游戏,学生爱上了属于自己的童年文化。

三、生活与习作相连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小学生作文之所以内容单薄,篇幅短小,主要是因为缺乏生活阅历。为了广开“材”源,应打破课堂界限,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每个儿童都具有探索世界的潜质。但由于他们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这种愿望虽然很强烈,但却很难表达出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又可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写作服务。

好奇是童年的天性,我们童年时常常会提出一个或一串奇怪的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地追问“为什么”,可别小看了孩子的好奇心!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比如,学完课文后,有的学生对种子发芽感兴趣,提出种子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的问题。我们就应当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设计出一个简单易于操作的小实验“感受种子的力量”:让十几颗花生发芽,在种子的顶部放置几块石头,试试种子发芽后能不能顶开石块。称好种子和石块的重量,算出两者的重量比,再查找一般的人能举起多重的物体的相关信息。方案设计好后,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始各自的实验。一个星期左右后,实验陆续成功,种子顶开了石块。实验结果表明,按重量比计算,种子的力量竟然比人大几十倍!

这个小实验源起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由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简单而易于操作,学生在这个生活化的科学小实验中获得极大的成功感。

再如,《小鬼当家》生活实践作文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在家长的指导下烧出三菜一汤。要求,从购买到洗切到烹饪,要独立完成,家长只能当参谋,不能动手帮助。把自己的体验过程写下来,这符合学生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又能为家人做一顿好饭菜,该是多么光荣的事情呀!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让其习作过程充满真实感。

因此,我们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习作的空间就有多大。所以,情趣作文教学打破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时空界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谓是“无拘无束”的。这样的习作充满着童真和新意,充满着活生生的生活情趣!生活化的情趣作文教学,也使得生活处处皆作文。

四、实践与习作相连

实践是认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平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多做、多练,动嘴多说、多议,动脑多玩、多思。这样,不仅可以调节沉闷的教学气氛,又可以让学生获取活泼生动的素材。如教师可以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定期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也可以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外出郊游、问卷调查、采访等,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激情地写出来。各种活动的开展,开放了课堂作文教学,也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比如,情趣作文案例《树的心跳》,要完成这篇习作,就应该带学生到非常安静的树林里,找一棵树皮薄的大树,用听诊器听树的“心跳”。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树林的景色,聆听大树输送养分发出的细微响声,观察老师和同学的表现,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也要让学生去感悟,使他们对生命现象有更深的认识。

再如,《拔书》情趣作文指导课中,把两本厚书一页夹一页叠起来,让学生尝试把书拉开。这个“魔书”实验的情趣作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观察书页的变化,思考摩擦力产生的原理,还要让学生关注做实验过程中同学的好奇、惊讶、困惑和恍然大悟,也要引导学生感悟蕴含其中的道理。同样一个实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感悟:纸张看起来平滑,但在放大镜下观察,却发现是凹凸不平的——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几张纸叠在一张,容易拉开,但几百张纸叠在一起产生的摩擦力却大得惊人——量变导致质变;用蛮劲拉不开这“连体书”,用巧劲轻轻抖一抖,书却分开了——解决问题要讲究技巧方法等。

只有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多层次地感悟,才能体现出作文与科学、生活实践整合的优势。

综上所述,情趣作文研究的核心理念之一也就是引发学生对外界事物与活动的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好奇感”,进而产生“好感”,从而爱上写作。

总之,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利用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让学生在既动手又动脑的基础之上独立思维,写他们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而去张扬自己的个性。我们更应当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奠定基础。第二节 趣味性原则——激发孩子浓情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有人说如果天分不足,可以用后天的勤奋来弥补,但如果缺乏或没有兴趣,要想成功可就难上加难了。由此可见兴趣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戴尔在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法律,但是他对电脑情有独钟,不顾家人反对,辍学去研究电脑,并与家人打赌,一定会有成果。最后戴尔凭借对电脑的热爱与兴趣,加上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终于研究成功,并且销量一路上升,成了笔记本市场的霸主。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兴趣才是成功的基础。”联系到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许多小学生一提写作文,就觉得胆怯心虚,他们最大的困难是打不开思路,觉得生活平淡无奇,无话可论,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学生中有一句顺口溜这样说道:“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可见,学生对作文的为难情绪有多大,这一点必须引起语文老师的高度关注,但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又恰恰找不到很好的突破口,让学生爱上写作,学会写作。因此,习作教学也成为一线语文老师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造成了习作教学成效不显著。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吞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想吃”“有兴趣吃”,乐于表达。那么要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呢?如何让学生爱写作文,写好作文?首先就应该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认识苹果》这一系列作文训练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安排了写保证书、转述通知、写“说明”、练习讲解、写海报、写“照片说明”和报道等一系列训练,其中有应用文,也有记叙文,组成了层层紧扣的说、写体系。而每一次的训练,学生个个爱说、人人乐写,奥妙何在?兴趣使然。

这里仅以“写保证书”为例:师:……果园可不是一般的去处,万一哪个同学这个——(说着做了个摘苹果的动作),怎么向果园的人交代呢?生:于老师,您放心,我们保证不动人家的苹果!生:于老师,您还不相信我们吗?我们向您保证!师:口说无凭。生:我们写下!行吧?师:当然行……写吧,谁写得好,就让谁去。

明明是在进行“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却不提“作文”这两个字,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训练方式,使学生有了宽松的“写作心境”。学生的写作不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是“需要”,是某一项工作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所以它的表达是自觉自愿的。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个性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特点。”换言之,兴趣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就是其作文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生作文的“内部态度”。培养作文兴趣,就是解决学生作文的动机和“内部态度”的问题。学生对作文有了明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内部态度”,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例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可见,对于小学生习作来说,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表达的兴趣和愿望。

因此,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是让学生写好作文关键性的第一步。而情趣作文研究的着力点就是关注学生心理、学段特点、思维特点,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情趣中玩作文,写作文,在作文中求得愉悦,感受成功。

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不同学段学生均有不同的习作兴趣特点。比如:低年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活泼好动,学习注意的持久性较差,但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联想和想象,容易沉迷在幻想的世界里,有时候甚至很难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清楚,还喜欢以动手为主的游戏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为:对写话感兴趣,在低年级习作中应该抓住学生“易想象、爱想象”这一重要特点,通过不同形式的习作训练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好奇心转向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探究,他们喜欢模仿,善于观察,喜欢参与各种活动。他们倾诉欲和表达的愿望也逐渐强烈,同时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探究的兴趣明显更加浓厚,视野也更加开阔,获取的信息也更多。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三学段学生的习作要求则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些要求,恰恰也契合了情趣作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训练的特点,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习作心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而情趣作文研究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有游戏作文、科技作文、实践作文、生活作文等,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具象的,可触摸、可感知的,这些特点契合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习作要求,也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习作训练,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目前小学生的习作质量如何呢?我们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大同小异,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语言贫乏,缺少真情实感,缺乏情趣和童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乐于作文呢?情趣作文的研究为作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

首先,顺应了学生好动的心理,在玩中激发表达的欲望。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活泼好动、好玩,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在这个学段进行情趣作文教学中,我们充分关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乐于表达,让他们学会参与游戏,观察有趣的事物,参与活泼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比如,《烧不着的手帕》、《吹肥皂泡》、《气球抓杯子》、《纸杯烧水》等习作训练,学生就非常喜欢,在课堂上他们乐于参与,也顺应了学生喜欢动手的心理特点。这也是情趣作文教学的核心理念和设计原则。

其次,创设氛围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习作不应限于课堂和学校,还应延伸到课外、校外、家庭。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才更宽广。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比如,《观察***》系列习作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观察豆豆发芽的过程,观察蚕宝宝结茧的过程,回家养水仙花并做好观察记录,假期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节约用纸的调查与研究,等等,为学生创设好实践的话题与氛围,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可见,有兴趣就有写作的动力,有兴趣就有写作的潜力。一旦我们的作文课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调动他们对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作文投入情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心理学告诉我们:“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作负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既要从内容入手,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又要注意教学手段、方法的趣味性。如写人的习作训练《猜猜我是谁》,先练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写本班的同一个同学,可以引导学生就地取“材”,相互观察,对象描绘,上台演说,让大家推测辨认写的是谁,评比看谁写得最像,学生的兴趣随之而来,潜移默化当中就学会了写好人物的方法。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喜悦”。教师要多给学生尝一尝“甜头”,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把奖励当作培养作文兴趣的催化剂。这对启发写作兴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世界之大,有写不尽的人、事、物,然而学生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而是他们没有得到正确观察的指点,没有兴趣观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笔描绘出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小学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节 实践性原则——鼓励孩子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学生写作文,最大难题就是拿起笔来没有内容可写,不知道写什么,学生是不是真的没有东西可写呢?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不贫乏的。他们知道的东西可不少,许多新生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但有时候是短时的。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就有许多生动的写作素材。可他们对这些或不曾仔细观察而熟视无睹,或不曾真切感受而成为过眼云烟,导致写作文时嚷着没什么可写。要使学生对作文感兴趣,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观察的技能,观察的习惯。因为先有观察才有体验,而体验却是创作的源泉。

儿童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要借助大量生动、感性的具体材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这就需要儿童的亲身体验。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尽力做到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到实验的个中滋味。不论是课堂的小实验还是课外的小实验,学生都不是教师、家长实验的观众,而是实验者。只有尽一切可能安排学生亲手操作,学生才可能获得情感体验和真知。不要担心学生会把实验做失败了,因为“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

例如:《蜡烛也坐跷跷板》的实验,只需一根蜡烛、一枚大头针和随便什么东西做成的支架——所需器材简单;把大头针插进蜡烛的中间,点着蜡烛的两端,放在简易的支架上——实验步骤简单;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由于重力的变化不断地上下摆动,连续摆动十几分钟,摆动频率时快时慢——实验过程生动有趣。这样的实验当然容易吸引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每一个学生在观察蜡烛像跷跷板一样摆动中,在猜测其中的科学原理中,获得实验的乐趣。在教学中,有几个学生没有掌握实验的要领,把大头针插偏了,实验开始了,“跷跷板”动不起来,他困惑、焦急;过了一会儿,“跷跷板”动起来了,他兴奋、激动。这些深刻的体验是科学探究、自主写作的原动力。

小学生是凭借事物的形象思维,他们面对形象鲜明、富有新意特点的观察物,思维特别活跃,想象也特别丰富,只要在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就会取得满意的效果。小学生作文处于起步阶段,要尽可能地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观察,给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良好环境。推而广之,从课堂扩展到社会生活大舞台,处处留心,处处皆可为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尽量创设情境,并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教会学生观察,使学生能有序、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情趣作文的训练过程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习惯观察,把看到的细节写清楚。

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满怀感情地去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看、摸、尝、闻等手段,亲身去做,去体验。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无物可写了,对作文自然就有了兴趣,写出好的作文也就不是异想天开的了。

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玩的天性得以展露,进而在玩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冰心说:“专心地学习,痛快地玩。”因此,我认为实践活动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而要让他们自由展露,驰骋思维,挥洒情感,只要目的达到即可。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掰手腕比赛》的情趣作文时,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掰手腕的学生大显身手,尽情拼搏,双方双脚死死抵着地面,脸憋得通红,你来我往,不分胜负。周围同学挥舞手臂,呐喊助威。这情这景就是生活的写照,是写作的活水源泉。这时实践活动也成了一种写作需要,当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后,有血有肉的文字便得以生动再现。

再如,指导学生写《拔书》的情趣作文时,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留心观察,为什么两本页面交叉在一起的书本,无论施加多大力气都无法分开,动手之后他们才有了真切的感受。参与其间,乐此不疲,还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的训练情趣盎然,实效性强。

亲身体验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动力,是习作的关键,其实也只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情感共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很多例子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愿意参与了,他们体验过了,他们才可以更轻松、学得更好。

当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他们脑中就会空洞无写作之本。陆游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就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接触科技,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

如写秋景,可以让学生走出了校园,置身于自然之中,学生心情荡漾,在秋景中漫步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水流轻柔的流淌声和收割机的轰鸣声,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饶有兴致地拾起、玩弄、细赏,想秋天的景、秋天的人,此情此景定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化为语言文字的也是真话、实话、心里话了。

比如,《野外生存方案》习作教学,如果要到野外生存一个星期,你会带些什么东西?哪些是你认为必须带的,哪些是可带可不带的。如果限定你带的数量,你会选择哪几样?请你设计一个野外生存物品准备方案,并说明理由。

再如,《家庭用水情况调查与研究》习作中,让学生回家调查了解自己的家庭一个月要用水多少吨,是否把洗菜水、洗脸水集中起来冲厕所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围绕家庭用水情况进行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把调查、采访以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汇报会并形成书面材料。

这样的作文教学就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来。《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个性化,注重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把这一要求贯注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在“体验”二字上做文章。“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因此,体验不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更注重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建构。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景(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前文已经提及,“玩”是学生的天性,而“玩”就是儿童式的体验方式,这就决定了作文的教学方式必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玩中学作文”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写作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寓学于“玩”,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练写,培养写作能力,情趣作文注重学生体验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体验中学观察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正如巴金所说:“倘使我写人写得不好,那就是因为我缺乏观察。”在作文教学中,可运用图片、录像、实景(物)等形式指导学生观察,让他们在直接感知事物的情境中进行说写训练,培养观察能力。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作文教学时,就是让学生先观察再动手的过程。由于学生置身于神奇的变幻世界,情绪高涨;他们通过仔细地观察纸带的变形,故发言踊跃。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录像的放大、定位等,学生对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的了解就更细致、更全面、更透彻了。哪里需要修改、补充,尽在不言中。最后所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较理想了。

二、在体验中学选材

处处留心皆文章。“玩”就是一种体验,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之心情愉快,还能为写作积累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练写,经常采用诸如游戏、竞赛、角色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使他们学会在体验中取材、选材。如在教学《一件有趣的事》时,可让学生做“贴鼻子比赛”的游戏。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游戏中的同学在贴鼻子前的神态、动作、表情和贴的结果,并要求评出最佳和最滑稽的结果。学生游戏时兴致勃勃,发言时气氛更热烈,他们在无拘无束中畅所欲言,在不知不觉中已把作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有的还说得较生动、具体。等到要求作文时,同学们已“胸有成竹”,最后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言之有物并真实感人。这样,不仅解决了小学生好玩与作文的矛盾,体验了过程,还解决了作文中“无米下炊”的问题。

三、在体验中学表达

叶圣陶认为:“学生练习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而决不是教他们学会一种诀窍,像搭七巧板那样拼凑成篇。”作文其实就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也就是要学生学会做到、想到、说到、写到。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像手工制作,要求把做(用)的经过写下来,从中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教学《第一次做……》时,可让学生在课外制作工艺品,课中启发点拨,要求学生写清用了哪些材料及制作的经过,应注意的事项及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亲身实践体会,如此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真情实感了。

再如,低年级学生喜欢玩吹泡泡的游戏,就可以《吹泡泡比赛》为题进行情趣作文训练。首先启发学生想“看到这个题目,你想说些什么”;又引导“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接着请学生观察“你吹的泡泡是什么样的,像什么”;最后诱导学生想象“看着泡泡在空中飞,你想到了什么”。这些分步训练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学生兴趣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最后,要求学生把说的内容有条理地叙写成一篇充满情与乐的文章。这种训练从学生的喜好出发,融观察、思维与表达于一体,寓听说写能力的培养于学生感兴趣的积极情感中,从句到段,从事到情,由说到写,学生的作文自然就生动、感人。

四、在体验中学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种,是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发挥主体作用的内驱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并富于想象,对新奇的东西易产生兴趣,喜欢追根寻底。在作文教学中,可用制作、游戏等形式进行质疑,创设想的情景,并提供想的空间,鼓励大胆想象,让他们在想中练写,从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教学《××,我想对你说》中,在上课时,拿出事先准备好内装一面镜子的木箱,对同学们说:“你最喜欢现在或过去的名人是谁?”那么,你想知道未来的名人是怎样的吗?假如你有机会见到,最想跟他(她)说些什么?这时,同学们都非常好奇,争先恐后来看个究竟。当他们发现未来名人是自己时,都兴奋极了。于是,我乘胜追击,拨亮他们思维的火种,要求继续大胆想象,让“未来名人”去完成他们交给的任务。最后,同学们都不负所望,都能在想象中遨游,写出想象合理的童话故事,有的还写出较有创见的文章。

情趣作文就是从贴近学生实际出发,以兴趣为核心,让游戏、活动、实践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激活了学生习作欲望,提高了学生习作水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孩子们在这些充满情趣的活动中,不仅享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丰富了校园生活,而且在这些情趣活动中提高了习作水平,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还在活动中养成了探究的习惯,埋下了探究的种子。

童年的生活情趣盎然。爱玩、会玩的孩子更聪明、更富有想象力,更有写好作文的天赋和生活积淀。关键在于,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开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一边玩,一边思考,一边练笔。情趣作文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作文,把“玩”与“学”这样一对看似不可化解的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玩”出名堂来,真正做到:在创设情境中下功夫,在“玩”字上作文章,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作文学习。第四节 有效性原则——提升孩子表达力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方面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另一方面也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检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实际水平的核心又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提升学生在习作中的语言表达力。

俗话说:“人看衣裳马看鞍,好文章要看好语言。”正如高尔基的“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这句话所告诉我们的,掌握和运用语言、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写好文章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功。在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升表达力的途径有很多,写话、习作无疑是提升表达力的最重要途径。

然而,“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费时低效”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当下的写话、习作教学,就像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的那样——老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教学的结果无效。贾老师所言“三无”道出了小学习作教学的普遍现象——有效性不足。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我们在实施情趣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何为“有效”?我认为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

何为“教学”?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借助一些技巧,让学生乐此不疲。

情趣作文教学深谙“教学”之道,精挑细选了100个习作素材,通过创设情境,即创造可以引起学习动机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从“有趣”入手,让习作教学从“无趣”到“有趣”华丽的转身。其次,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实验、实践等就是习作内容。让学生把快乐体验、参与实践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他们不认为这是“烦人”的作文。当学生不再为写什么而发愁的时候,学生的写作状态自然会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这就像“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人们想得最多的是解决温饱问题。等吃饱穿暖不成问题了,人自然会走向更高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写作也是如此。

第一,情趣作文通过创设有趣的情景、情境,为学生表达提供了“靶子”,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因为情景、情境是相同的,学生在表达过程有了横向比较、借鉴的机会。同样一个游戏、实验,同伴是怎么描写的、叙述的;同班同学是怎么表达内心感受的,等等。通过交流,学生能很快吸收他人的长处。这对于学生表达力的提升是相当有好处的。

第二,如果把情趣作文拆开了,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情趣+作文”。显然,情趣作文引进游戏、实验等,和体育课上玩游戏,科学课上做实验是完全不同的。情趣作文课上玩游戏、做实验,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使用语言描述游戏过程、实验过程的机会,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使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机会。学生在描述、表达过程中,语言是否准确,条理是否清晰,说话是否连贯流畅,叙述是否生动形象,思维是否严密有逻辑等,才是我们关注和指导的重点。在情趣作文教学中,因为教师心中有这个意识,所以就会想方设法,采用一些策略,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下面我选取陈佳美老师执教的情趣作文课《神奇的筷子》其中一个片段加以说明:师:实验到底会不会成功呢?老师也想来挑战一下(板书:挑战)。你们有任务:睁大眼睛看仔细老师是怎么做的,还要留心同学们的表情和表现,待会看谁能把老师挑战的过程说得清楚有条理。一、教师动手实验,学生聚焦观察。1.教师双手手指并拢,右手叠放在左手上,放在玻璃杯口上,用上了全身力气用力往下压米粒,引导学生描述。2.教师一手按住米,另一手拿起筷子,从指缝间插入,引导学生描述。3.提示观察老师身体的姿态、老师脸上的神情以及同学们的表现。4.猜测一下,老师会成功吗?成功的举手?你是怎么想到?(不成功的举手,又是怎么想的。)5.全班同学注视教师操作(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选择一组同学观察其他同学观看时神情、挑战成功时的表现。二、试着把老师挑战的过程写一写。让学生自由说说,应该写清楚哪些内容。例如,老师挑战时的动作,同学们观察的神情,以及挑战成功时教室里的情景。

这个环节是本次习作教学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教师成为了几十双眼睛观察聚焦的对象,老师放慢实验操作,细化成五个步骤,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手上细微的动作以及脸上的神情,将每一个可观察思考的环节做得细致无比,并有序地开展说话练习,将语言的训练融汇在观察和思考之中。最后,组织学生练笔,把散落在各处的“观察所得”、“思考所得”进行梳理组织,变成一段具体生动的文章。学生观察和表达从凌乱走向系统,从粗糙走向细腻,学生的习作将不再空洞无物。

第三,情趣作文非常重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在游戏、实验和实践过程中,观察是否仔细,是否准确,是否全面,是否能抓住主要方面,直接影响描述、叙述时能否生动具体、有条理等表达效果。在情趣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加大了观察能力训练与培养。我们将观察能力进行细化、分解。力求通过三个学段,逐步培养,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比如,在教学《你说我猜》的情趣作文教学片段中,有以下环节:师: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玩个游戏好不好?生:(好奇地齐声喊)好!好!您快说是什么游戏!师:游戏的名字是“你说我猜”。规则是描述一个班上的同学,大家猜猜他(她)是谁。在别人介绍的时候,请大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听。生:(纷纷举起小手,七嘴八舌地大声喊)老师,我说!我说!生甲: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扎成一个马尾在身后飘,总爱穿着一身红衣裳,我们都叫红衣少女。她可爱笑了,只要下课,教室里就会洒满她银铃般的笑声。生乙:她是××。师:为什么我们能够猜出一下子这个同学说的是谁呢?生:说出了××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因为他注意观察了,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抓住人物特点。师:对。一个人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这个人的特点。(老师板书:特点)(学生继续发言,有的是说人物的外貌上的特点,有的说人物语言上的特点,有的说人物动作神态特点,还有的说是性格上的特点以及他的品质。师生共同小结,老师相机板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性格、品质等)

这一教学片断,巧妙地把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来审题,说写人的要写清楚什么内容,而是先巧设游戏,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在猜的游戏中弄清楚写人要写出人物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动机,调动了学生写作积极性,而且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开放性,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解放了学生的双眼,还给了他们观察和思考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嘴巴,还给了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身心,还给了学生自我实现的机会。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我们认为观察能力与言语的表达能力是息息相关的。提高了观察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同样道理,在情趣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与培养。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推理、论证、判断等能力。

我们把课堂开设为赛场,让学生身心投入。钉纽扣比赛,打补丁比赛,削苹果比赛,无不其乐融融,气氛热烈。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故事会,让“故事大王”把传奇惊险的故事娓娓道来,把听众带入神奇的童话世界,心随着主人公的遭遇而悲而喜;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辩论会,让伶牙利齿、思维敏捷的学生一展犀利雄辩的口才,用机巧的辩驳、善意的戏谑折服所有的听众……因地制宜,借助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激起学生无穷的乐趣,然后因势利导,进行兴趣迁移。学生通过动手激发起活跃的思维,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必是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就能把此情此景生动逼真地叙述出来。

因此,思维的创造性、系统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这样开放的情趣教学中得以培养,而这些思维品质,恰恰就影响着学生言语的表达力。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情趣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在根本上发展言语能力。第三章 情趣作文素材序列编排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情趣作文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提出的。从“心”出发,把“玩进行到底”是情趣作文的全部奥秘。根据课标的学段目标和内容,通过反复实践,我们整理出了二至六年级四大类情趣作文的训练内容、分年级目标和每一次的训练重点。第一节 第一学段情趣作文的目标与内容《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写话目标与内容: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一、情趣作文总体训练目标

情趣作文训练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进行。

1.对游戏、实验、实践等有好奇心。能留心观察游戏、实验等的过程,养成仔细观察、勤于动手的习惯。

2.对写话充满兴趣。能把自己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叙述出来,或者用图文等方式记录下来。

二、情趣作文目标与内容(一)游戏类素材

☆“钓鱼”比赛

材料:长度1.5米左右的竹竿或者木棍、细线、筷子、啤酒瓶若干

游戏方法:将细线绑在竹竿上,细线的另一头系在筷子的中间部位。隔着课桌,用竹竿钓啤酒瓶。将筷子放入瓶子,然后提起瓶子。看谁在一分钟之内钓起的瓶子多,谁就获胜。

活动建议: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游戏积极性,把游戏变成激烈的比赛。通过个人对抗赛、小组赛、半决赛、决赛等环节,让游戏过程充满刺激,充满情趣。

训练目标:引导学生观察选手的动作以及筷子在瓶口不听话的情景。能用几句话叙述游戏的过程。

☆盲人贴鼻子

材料:剪一个卡通大鼻子、黑板上画一个没有鼻子的可爱的人脸、一条宽布带

游戏方法:学生站在离黑板三米外的地方,老师用宽布带蒙上他的眼睛。然后让游戏者拿着卡通鼻子摸索着去粘贴。谁粘贴得最准,谁获胜。

活动建议:游戏时,观众要屏息凝神,不能干扰游戏者。游戏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游戏者的步态、摸索前进的样子。要指导学生观察当游戏者把鼻子粘贴到黑板上时大家的表现。要让游戏者摘下布带,看看自己的粘贴情况,并采访游戏者有什么感受。

训练目标:引导学生观察选手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游戏者粘贴好鼻子以后大家的表现,以及游戏者摘下布带以后的神情。能用几句话叙述游戏的过程。

☆树叶粘贴画

材料:各种树叶、铅画纸或彩色卡纸、胶水、剪刀

游戏方法:用树叶粘贴组合成一幅画。可以是一条鱼,可以是一片树林,可以是几座房子等。

活动建议:这个游戏最好选择在深秋季节,树叶颜色会更加丰富。要求孩子提前拾捡落叶。粘贴前一定要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树叶粘贴画。并给自己的粘贴画配一段文字说明。

训练目标: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巧妙构思。能给自己的粘贴画取个漂亮的名字,并配上一段粘贴画的文字说明。

☆障碍接力赛

材料:长条木凳、呼啦圈、小黑板

游戏方法:用长条木凳当独木桥,用呼啦圈当桥洞,终点处放小黑板按要求写近义词或反义词。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组织开展障碍接力赛。

活动建议:这个游戏最好能和体育课结合起来。体育课上语文老师和体育老师一起组织开展障碍接力比赛。障碍接力比赛的方式可以因地制宜。也可以一个年级进行小型趣味运动会。老师可以录像或拍照,把孩子们精彩比赛过程记录下来。

训练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比赛过程,重点说一说自己在比赛过程中紧张、激烈比赛时的表现以及自己激动心情。能用几句话把比赛过程叙述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激动心情。

☆我是小袋鼠

材料:麻袋若干个

游戏方法: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组织开展袋鼠跳比赛。也可以分轮进行选拔赛,最后进行六强角逐。

活动建议:这个游戏最好能和体育课结合起来。体育课上语文老师和体育老师一起组织开展袋鼠跳比赛。老师可以录像或拍照,把孩子们精彩比赛过程记录下来。

训练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比赛过程,把重点放在跳得快或跳得慢的同学动作上,也可以重点叙述自己在比赛过程中的感受。能用几句话把比赛过程叙述下来。

☆盲人坐凳子(或者改为抢凳子比赛)

材料:方凳一张、一条宽布带

游戏方法:学生站在离方凳五米外的地方,老师用宽布带蒙上他的眼睛,将游戏者转两圈。然后让游戏者朝前走去坐凳子。游戏者必须根据自己的判断走到后转身坐下。不能用脚去探路,不能用手去摸方凳。最后以坐上方凳为获胜。

活动建议:游戏时,观众要屏息凝神,不能干扰游戏者。游戏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游戏者摸索前进的样子,以及坐下时的忐忑神态。老师要采访游戏者的感受。

训练目标:引导学生观察选手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游戏者摸索前进的样子以及坐凳子时的犹犹豫豫、坐空后大家开心的样子。能用几句话叙述游戏的过程。

☆吹肥皂泡

材料:肥皂或洗洁精、笔管或其他管状物、瓶子

游戏方法:自己配制泡泡水(也可以到市场上购买)时,注意不要溅到身上或脸上。吹泡泡的时候不要误吸入口中或气管中。吹一个大泡泡,并让它飞得高跑得远。把吹杆放在瓶子里吹出成千上万个泡泡来。把一个泡泡吹在平面上,然后不断往里吹气,直到膨胀得不能膨胀为止。大泡泡中吹小泡泡。

活动建议:组织学生站在三四楼的走廊上,朝外吹泡泡。游戏时要注意安全。游戏时,要让学生观察泡泡随风飘走的情景,特别是被阳光照射到时显出的多种色彩。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享受游戏的过程。

训练目标:能把吹泡泡的过程记录下来,要描述泡泡随风飘动的样子,发挥想象,说一说泡泡像什么。(二)科技类素材

☆纸片托水

材料:水、玻璃杯、A4白纸、大头针

游戏方法:把白纸盖在装满水的玻璃杯上,用左手手掌压住白纸,右手拿起杯子迅速颠倒杯子。然后慢慢地松开左手。纸竟然托住了水。重新换一张已经用大头针扎了大量小孔的纸片,神奇的是水不仅倒过来,而且不会从小孔里流出来。

科学奥秘:纸片能托起杯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力的作用,令纸片产生向上的力。至于小孔为何不会漏出水来,这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

活动建议: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演示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能叙述老师的神态、动作以及大家惊讶的神情。在教师科学地指导下,人人都能动手做好这个实验游戏。

训练目标:激发探究欲望,感受科学游戏的快乐。能够仔细观察实验者的神态、动作,并用通顺、比较形象的话语描述每个步骤。大致记录实验过程,进行写话练习。

☆“电话”传情

材料:两个一次性纸杯、一根细线、一枚小针

游戏方法:在纸杯下方正中间用针扎个小洞,把细线穿过杯子打个结。两个人各拿一个纸杯,拉直细线,一个对着纸杯说悄悄话,一个听。你会发现,声音是那么清楚。(如果想三四个人同时通话,还有什么办法吗?)

科学奥秘:当伙伴对着纸杯说话时,纸杯的底部就会振动起来。振动被细线传送到你这边纸杯的底部,纸杯里的空气振动起来。于是,你就听到对方的声音了。当你对着一部真正的电话说话时,你的声音会转化为电流,电流通过电线或无线电传去。另一个电话会把这种电流转换成声音。电话,就是这样传情的。

活动建议: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桌两位同学联合做简易“电话机”。组织学生进行通话练习。试一试在折角处,细线拐弯以后还能传送话语吗?如果想三四个人同时通话,还有什么办法吗?

训练目标:激发探究欲望,感受科学游戏的快乐。能用通顺、有条理的几句话描述做简易“电话机”的过程,并写写实验成功后的感受。

☆小小喷泉

材料:吸管、水、勺子、有孔的橡皮塞、玻璃瓶

游戏方法:先烧大半盆热水,注意烧热就可以,不要烧开了。把吸管插入橡皮塞的孔中,使吸管的大部分露在橡皮塞的下部,在玻璃瓶中倒入半瓶冷水,再把带吸管的橡皮塞塞到玻璃瓶口上。把吸管下端的大部分伸入水中,这样,喷泉器就做好了。把玻璃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盆子中,扶住瓶子,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科学奥秘:盆里的热水把热量传给瓶子,使瓶子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膨胀的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去。

活动建议:建议老师把这个实验放到科学实验室进行,和科学教师一同组织。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训练目标:激发探究欲望,感受科学游戏的快乐。能用通顺、有条理的几句话描述这个实验的过程,并写写实验成功后的感受。

☆气球抓杯子

材料:塑料杯、气球、冷水、热水

游戏方法:在塑料杯里倒一些热水。吹起气球,在气球表面倒些冷水。将塑料杯里的水倒出,然后将杯子紧紧贴在气球下面。

科学奥秘:热水使杯子里的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气球堵住杯口,杯子里的温度下降后,压强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吸住了杯子。

活动建议: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做法利用了这个原理。

训练目标:激发探究欲望,感受科学游戏的快乐。能用通顺、有条理的几句话描述这个实验的过程,并写写实验成功后的感受。

☆装满了吗?

材料:透明的玻璃杯、小石块、沙子、水

游戏方法:先别出示沙子和水。让学生用小石子装玻璃杯,装满以后问学生满了吗?然后装沙子,最后注入水。让学生根据这个实验过程,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科学奥秘:这个实验没有什么科学奥秘。物体之间都有空隙,就像石头之间、沙子之间那样,有些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有些空隙是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

活动建议:这个实验主要在于启发学生思考。由这个实验悟到某些道理。训练目标:能用通顺、有条理的几句话描述这个实验的过程,并写写自己感

受到的道理。(三)实践类素材

☆观察豆豆发芽

材料:一次性塑料茶杯、绿豆、黄豆、红豆、水

实践指导:在父母亲的指导下做这个对比观察实验,用表格记录下几种豆豆每天的变化。通过一周的观察,并查找有关资料,填写完整观察记录表。最后,举行观察记录展示交流,看谁的记录更科学,看谁的表格更美观。可以把这份观察记录表放入学生成长档案册。

实践思考:为什么市场上有绿豆芽、黄豆芽卖,却没有红豆芽呢?

训练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持续观察,并启发思考。用规定的格式、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持续观察的结果。可以配上照片。

☆玩具总动员

材料:自己玩过的玩具

实践指导:玩具是孩子们童年的伴侣。每个小朋友家里都有许多玩具。中央电视台有交换空间的精彩节目。我们能不能也来一个交换玩具的活动呢?举行玩具总动员交换活动,

实践思考:怎样让别人喜欢你的玩具?你准备怎么“推销”自己的玩具呢?训练目标: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自己的玩具。能把交换

玩具的过程写下来。

☆向往光明

材料:带有盖子的鞋盒、硬纸板、装有泥土的小瓶子、发芽的土豆、胶带(植物选用大蒜、黄豆等都可以)

实践指导:在父母亲的指导下把土豆种在小瓶子里,放在鞋盒的一个角上。用硬纸板和胶带在鞋盒里建一个迷宫。在鞋盒的另一边开一个洞。盖好盒盖后,把鞋盒放在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等土豆穿过迷宫,最终从洞口钻出来后,打开鞋盒看一看。写一写你等待的心情,看到土豆苗钻出洞洞以后的心情。

实践思考: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获得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所以植物总是向着光源生长,是那么的“向往光明”。

训练目标:用简单的几句话写一写如何做这个观察实验。重点写一写自己等待的心情,看到土豆苗钻出洞洞以后的心情。

☆养乌龟

材料:透明玻璃缸、小绿龟(小白兔、小白鼠、小金鱼等都可以)

实践指导:在家长的帮助下查找一下资料,了解如何喂养小乌龟。设计一个观察记录表。观察乌龟吃食、爬行、睡觉姿态等。把观察的情况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实践思考:乌龟长大过程中,它的壳有什么变化?

训练目标:热爱小动物,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养成持续观察的习惯,在观察中能发现动物的生长变化。能把喂养小动物的过程写清楚。(四)生活类素材

☆我会对对子

材料:教师精心准备一节关于“对子”的趣味语文课

活动建议:教师用浅显有趣的对子故事,把学生引进“对子”世界。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玩”对子。课后,让学生积累对子、对联。

训练目标:以《一节好玩的语文课》或《玩对子》为题,写一写为什么这节课好玩。能用有条理的一段话介绍这节课以及自己感到好玩的一个对子的故事。

☆水果拼盘

材料:一次性纸碟、水果、沙拉(要求材料由学生自己准备)

游戏方法:选用五种水果,利用水果沙拉,做一个水果拼盘。

活动建议:这个活动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在老师的组织下,全班举行一个水果拼盘比赛。然后组织大家一起投票评议,看谁的水果拼盘最受大家喜欢。

训练目标:能用一段话把做水果拼盘的快乐过程记录下来。能有重点的描述一两个自己印象深刻的水果拼盘。

☆小鬼当家

活动建议: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料理家务。譬如拖地、洗衣服,或者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用电饭煲煮米饭、学洗碗、学炒一道菜。要求基本独立完成,家长只能指导,尽量少动手帮助。

训练目标:以《我学会了××》为题写一段话。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并写出自己的心里感受。

☆照片配话

活动建议:外出旅行或者到外面游玩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家长的帮助下,挑选四张在不同地方游玩的照片,张贴在铅画纸上,然后给照片配上几句话。语文老师精心策划一个“小脚丫走天下”的班级汇报会。(也可以选用其他体裁的照片,讲述照片里的故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做电子相册。)

训练目标:以《小脚丫走天下》为题写一段话。向别人介绍自己游玩景点的风光,以及自己游玩感受。第二节 第二学段情趣作文的目标与内容《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与内容: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一、情趣作文总体训练目标

1.有积极探究科学实验的兴趣,能耐心细致地参与游戏、实验与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细致观察、持续观察的习惯。

2.敢于大胆猜想、想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

3.对习作充满兴趣。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写具体。

二、三年级情趣作文目标与内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