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的牌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12:22:32

点击下载

作者:周丽霞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荣耀的牌匾

荣耀的牌匾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擎天之柱——古代华表

华表是我国古时宫殿、宗庙、亭榭、坟墓等建筑前面的一种柱形标志,原为木制高柱,其顶端用横木交叉成十字,似花朵状,起特殊标志作用,因此称为“华表”。华表是我国一种传统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华表在我国由来已久,其精致壮观外形以及深刻寓意,是我们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志符号之一。

帝尧为博采众谏缔造诽谤木

在原始社会时期,大地上没有道路,原始人出去狩猎或采摘,往往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部落首领帝尧就派人在大家活动的地方立了一些带指示的小树杈,小树杈一边指着“家”的地方,一边指着狩猎或采摘的地方。这样,小树杈就成了识别道路的标志。■ 帝尧塑像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有人在地上立个小木棒,并在小木棒上面绑着一个横杠,横杠一边指着“家”,一边指着活动的地方。

可是地上立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多了,人们又搞不清楚哪个是指的自己的“家”了。于是,有人就在上面画个记号,用以提醒自己。■ 帝尧 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他15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20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成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品质和才智均非凡绝伦,他即位后,使得部落局面大变,使得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

帝尧看到小树杈和小木棒上各种各样的记号,觉得这样能够表达每个人的意思,于是他让人们在上面写对部落的意见或自己的要求。一时间,人们提出了很多意见,帝尧非常虚心听取并采纳,极大地促进了部落的安定和发展。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具有指示和表达意见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叫作“桓木”或“表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便读成了“华表”。这华表当时也被称为“诽谤木”,当时“诽谤”一词不是贬义诋毁的意思,而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人们可以随便利用“诽谤木”发表议论和看法等。

帝尧为什么要求人们用“桓木”来向他表达意见呢?据说,他是吸取了他的前任挚帝的教训。据史料介绍,尧的帝位是从挚帝手中接过的。尧的兄弟中挚是老大,所以尧的父亲帝喾去世后,挚就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

但是,这位帝挚非常残暴,他一登上王位就任用了三苗、狐功等几位大臣。三苗等大臣提出的执政理念是人民必须服从大王,否则就是不忠。《古今注》 一共3卷,由晋代崔豹撰写。此书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其具体内容包括8个分类。卷上:舆服一,都邑二;卷中:音乐三,鸟兽四,鱼虫五;卷下:草木六,杂注七,问答释义八。它对我们了解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古代典章制度和习俗,有一定帮助。

这种理念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所以,挚没有当几年的帝王,人们便拥护唐侯当上了帝王。

这位唐侯便是后来的帝尧。当了大王的尧认真总结了兄长挚执政失败的教训,他决心治理好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有限,见闻有限,他想让天下广众和身边朝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来议论国事。但刚刚经历了挚的禁锢,敢开口放言的却寥寥无几。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据有关典籍记载,尧便在他议事的大厅前:“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并广而告之,要大家都对天下大事评头论足,即便是说错了,也赦免无罪。为此,在尧当上大王后不久,在他办事的宫门前,便树立起了一根很大的木柱,木柱上还安了一个横杠,横杠就指着帝尧办事的宫殿,意思就是向尧提意见。■ 大舜铜像

尧宣布谁有意见不仅可以在到处插立的诽谤木上写出来,还可以站在他宫门前的大木柱下发表演说,或者直接把意见刻写在大木柱上,哪怕是说错或者写错,也没事。敢谏之鼓也一样,就是安放一面大鼓,要提意见的人便击鼓告知。

据说,后世衙门前的升堂鼓就是这么演变来的。而这里的这根木柱,便是诽谤木。这块木头最初的形状是以横木交柱头,样子像桔槔。

桔槔是古代吸水的工具,是一根长杆,头上绑着一个盛水的水桶,所以华表最初的形式就是头上有一块横木或者其他装饰的一根木柱。

关于诽谤木成为后来华表的事,在后来晋朝太傅崔豹的《古今注》中这样记载:■ 舜帝塑像

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

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再说,自从帝尧使用了诽谤木以后,大家渐渐便知道了帝尧的贤明,敢于大胆说话和谏议国事。尧广泛听取采纳众人意见,不断改进治理的方法。

其实,诽谤木的设立更是原始民主制的体现。据说,尧的作风很民主。在一次会上议事,帝尧提出:“谁可以带领平民治水?”

众臣说:“鲧可以。”

帝尧觉得鲧高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可重用,然而四岳坚持让试用。四岳是德高望重的首领,帝尧虽然有不同看法,却尊重四岳的意见,让鲧领命治水。后来的事实证明,鲧没能制服洪水,辜负了大家的厚望,结果,洪水更加凶猛了。■ 大禹治水壁画

到了晚年,帝尧感到精力不济,就让大家推荐个继承人,四岳推荐了舜。

帝尧问:“这人怎么样?”

四岳回答:“舜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说话不诚,弟弟加害于他,他仍能同他们和谐相处,治理国家不会错吧!”

帝尧并没有因为四岳举荐错了鲧,不再信任他们。而是一如既往,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起用了虞舜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后来,虞舜终于不负所望,成为继尧以后的又一位贤明的帝王。

如此看来,竖诽谤之木也好,设敢谏之鼓也好,其实只是一种标志,关键在于帝尧心目中有一把民主治世的标尺,而最早的诽谤木,便是这种民主标志的事物体现,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由于帝尧作风民主,大众畅所欲言,才治理得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为此,尧统治期间,成为后世子孙向往的好年头,被后人称为“尧天舜日”。

后来,禹因为治水有功,舜便将帝位禅让给了禹。禹当上帝王后,更加重视民意,大力鼓励人们利用诽谤木向他提意见。为此,他还在原来宫殿前的诽谤木旁边增加了两根,这样他的宫殿前就有三根诽谤木。三表示多的意见,三根诽谤木都指向禹办公的宫殿,就是让更多的人向他提更多的意见。

禹虚心听取并广泛采纳人们的意见,因此把整个社会治理得更加美好。禹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他的陵墓前竖立了三根华表柱,三根华表柱都指向禹的墓头,意思是禹非常重视人们的意见啊!阅读链接尽管我国早期的华表被认为是用于尧、舜为了纳谏而设立的木柱,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顶端有一坐兽,似犬非犬,它叫作“犼”,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顶礼膜拜。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图腾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另一种说法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先秦时,一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

东汉时成为传统装饰石柱

■ 汉代承露台

据古代资料显示,尧舜禹时期的诽谤木是木制的,这种木制柱头立在露天,经不住长年的风吹雨淋,很容易损坏。于是,至汉代时,木柱逐渐被石头柱子所代替,但是它的形状还是维持着木柱子的式样,细长的柱身,柱头上有一块横板,这就成了华表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与此同时,汉代以后,华表本身的造型也日臻精美。例如,顶端加了云板、承露盘、犼,柱身加上蟠龙等纹饰。

其中,华表上的“承露盘”纹饰据说和汉武帝有关。

汉武帝在世时,曾命人在汉朝宫殿的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

这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后来这种形式却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便是华表上后来形成的“承露盘”。■ 汉代华表铜人承露台

蟠龙 是指我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在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传说中,蟠龙是东海龙王的第十五个儿子,他时常偷跑到人间游玩,当他看见人间遭遇干旱,他便用法术帮助人们,从而得到人们的敬仰。

由于华表上的纹饰越来越多,它的形象越来越美,于是,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后来,人们在宫殿、桥梁、陵墓、城垣的前面都立了这种建筑。

又因为这种建筑上面有一个“承露盘”的装饰,柱头上又还有一块横板,远远看上去就像一束花朵一样,为此,人们称它为“华表”。

但是,又由于它后来广泛使用于宫殿、桥梁、陵墓等地,为此,人们又称它为神道柱、擎天柱、万云柱、石望柱、表、标、碣等。

在我国后来保存最完整的一套神道柱为“秦君神道柱”,此石柱出土于石景山区永定河故道,共有两件,建造于公元105年。

献陵 为唐高祖李渊的陵寝。公元635年农历十月修成,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该陵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呈覆斗形,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垣,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陵墓陪葬区位于陵园东北,现存有封土67座。

秦君神道石柱柱顶佚失,柱身及柱础完整。两件规格相同,通高2.25米,四方形柱额长0.48米,宽0.43米。柱身雕通长直线竖纹,柱上部雕两只螭虎盘于柱侧承托柱额。

额上为汉隶竖刻3行,第一行和第三行每行4个字,第二行3个字,内容相同,为“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

根据秦君神道柱可以看出,汉代的神道柱有3部分:一是下部基座,即柱础;二是中部柱身,柱身上部有长方形石额刻字,额下有的饰以浮雕;三是柱顶部圆形上盖,盖上往往立有雕刻成动物或人物形状的墓镇。■ 唐高祖献陵前的华表

除了汉代保留下来的秦君神道柱,在唐高祖李渊献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也有几对雕刻工艺精巧、造型美观的华表柱。

其中,献陵的华表位于内城南门外100米处,整个石刻品类极简,但雕刻艺术价值很高,浑厚质朴,造型刚毅,健壮粗犷,豁达昂扬。

如华表座上浮雕的龙纹和顶上圆雕的狻猊,用笔十分简洁,赋形又极为生动。圆雕的狻猊,形体高大,用写实的手法镌刻出猛兽的形象,粗壮的躯体,简练的线条,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装饰,既刻画出兽性,又不致让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爱,这是唐陵石雕艺术的代表和精品。

同时,华表基座细节部分虽然残破,但依然看得出当年的精美华丽。

乾陵内最为著名的华表位于陵墓前东西两乳峰之间,下临一色富平墨玉石铺就的石阶路,华表后面是百余件巨型石雕群,华表骤然挺立于前,标志着乾陵司马道从这里起步。■ 唐乾陵前的华表

司马道 又称“神道”,是陵前修建的道路,与墓道不同,谓神行之道。主要是秦汉以后,墓主建造陵园之后引导接近陵冢的道路。墓道是指修建墓葬时便于行人上下和随葬品出入而修的道路,多为斜坡状或台阶状。在墓葬封土以后,墓道也随之掩埋。故墓道只能存在于封土之下,无法看见。

这对华表高8米,直径1.12米,由双层方形基座、覆盖莲柱座、八菱形柱身、昂喷莲顶座及圆石5部分组成,柱身上下交接处雕有莲瓣,中间刻有蔓草,石榴花纹,柱顶桃形。

柱身各面采用石刻画中的减底笔法,刻着象征吉祥的海石榴纹,其余三面,因风雨侵蚀,上面的花纹已无法辨认。

据说,柱座和柱顶之所以要雕刻成莲瓣形,是因为唐代是以佛教为国教,而在佛教中莲是佛门善的象征,又因莲与怜谐音,所以在佛教信徒中,莲象征着佛以慈悲为怀,肩负普度众生的宏任。

华表的顶端球形圆石,则是天降甘露的象征。这块圆石,从造型上来看也恰似一颗硕大的盈盈露珠,被一朵莲花高高托起,它既是源于远古,用来指示陵墓位置的显著标志物,又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陵墓装饰物。

这两根华表性体之高,居所有石雕之首,各用一块天衣无缝的巨石雕琢而成,浑然一体,给陵园平添了几许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氛。

在乾陵,除了司马道前面的这两根外,其陪葬墓三王、两太子、四公主墓前也分别有两根华表,而八朝臣墓前则未见设立,这说明,乾陵华表除了以上两种意义外,还有表明墓主人身份的作用。

另一方面,从古籍中我们还知道,在汉代时,人们还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让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这样一来,从汉代起,华表由早期的诽谤木逐渐发展成为桥头和墓地等设置的小型装饰建筑品,它一方面仍有标志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演变成了一种“华饰屋之外表”的装饰物了。阅读链接我国的华表从汉代时起,便成为了建筑群中的一种装饰品,在它由诽谤木演变成装饰石柱的过程中,还曾经发生过一件事。那就是,在秦始皇时代,为加强专制统治,秦始皇废除了诽谤木,直至汉代才又恢复了这一建筑,称作“桓表”。但是,由于封建帝王不爱听批评,不准人民提意见,因此桓表逐渐成为街心路口的路标,后来又变成一种石雕艺术,作为建筑物的装饰品。

明永乐年间建成天安门华表

1417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命人在北京修建了著名的紫禁城。在修建紫禁城期间,明朝皇帝还命人在紫禁城的正门承天门的前后各修建了一对巨大壮观的华表。

这里的承天门便是后来著名的天安门。其中,天安门前的华表柱身上雕刻着蟠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它们和天安门前的石狮子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

这两个华表间距为96米,每根华表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0.98米,重约2万多千克。华表以巨大高耸的圆柱为主体,通身塑有缠柱云龙,柱上顶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天安门的华表分为3个部分:基座、柱身和柱头。■ 天安门广场华表

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至唐、宋时期,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的一种叠涩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神兽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形,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柱头顶部是一个承露盘,盘上雕刻有一个蹲着的神兽,栩栩如生,人们称这神兽名为“犼”。■ 天安门广场华表

犼,只是个传说神兽,我国古书上说它是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俗称为“望天犼”“朝天犼”;还有传说它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

天安门华表柱顶上的朝天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又有文献记载,地藏王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犼。

天安门前那对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南,望着皇宫外。在古老的传说中,人们把天安门前华表上蹲着的两个石犼叫作“望君归”。据说,它们经常注视着皇帝出外时候的行为,盼望皇帝早日回宫,不要老在外面寻欢作乐。

当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归的时候,“望君归”就说话了:“国君呀,你不要老在外面游逛了,你快回来料理吧!我们两个犼盼你回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天安门的里边还有两座同样的华表,顶端也蹲立着石犼。不过,天安门外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南,而天安门里边的石犼面向北,朝着宫殿的方向。■ 华表的栏杆以及围栏上的兽头

据民间传说讲,这两只犼经常注视着深居宫禁的帝王的行动,并劝诫帝王说:“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待在宫殿里,只顾和后妃取乐。你也该经常出来到民间走一走,了解一下民情。我们两个犼天天盼你出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所以,人们又把这两只石犼叫“望君出”。由于“望君归”和“望君出”蹲在华表顶上,所以天安门的华表又叫作“望柱”。

其实,华表上的犼,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石头,唯一的功能是“望”。住在皇宫内的皇帝们根本不理会它的职能,从入住在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朱棣到最后的皇帝溥仪,没一个人听它的。

因此,这些广泛流传在民间的“望君归”和“望君出”的故事,既表现了人民对用自己双手建筑起来的美丽华表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达着人民企盼明君的朴素愿望,以及对于昏君治国的不满。

另外,制作天安门石狮子、华表、金水桥栏杆的汉白玉,实际上是大理石的一种。这是一种著名的石雕材料,产于北京房山县。

纯洁雪白者居多,方解石结晶较好,磨光后晶莹似玉,质地细致均匀,透光性好。我国古代的石雕,如隋、唐的大型佛像,都喜欢用汉白玉制作。

据说,当年修建天安门时,为了运输这些白玉石,在修好的运输道路上浇水成冰,形成冰道,万人拖着大石块在冰上滑运来到北京,非常不容易。

当年,这两对华表修成后,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

为此,可以说,天安门华表当推为我国所有的华表之冠,它实际上已经和中华民族,和我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标志。阅读链接据说,今天天安门前那对华表所矗立的地点,并非明清时期的位置。当时,它们的位置比现在更为靠前。1950年,天安门广场需要扩建,因此要将这对巨大的华表向后移动6米。可这对华表重达2万多千克,而且在搬动时又不能使它的精美的雕刻受到损伤。于是,如何移动这对华表便成为了一个大难题。建筑部门在清宫档案材料里发现了15岁就进入了内务府营造司房库,其祖上五代都为宫廷建筑搭架子,曾经给皇宫安上过高大的梁枋的搭材匠徐荣。此时,徐荣已经有64岁了。他靠着搭材匠、石匠、木匠等人灵巧的手,只是使用简单的杉篙杆子、麻绳和吊链,就将偌大的两个华表换了地方,而且式样和原先不差分毫,安装得十分合榫。并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天安门前华表格局。华表的这一次完整移动,堪称是一个奇迹。

我国其他地区的著名华表

我国古代的华表是用来上达民意,有监督作用,皆为木制,而使用石柱做华表,则盛行于东汉时期。后来,华表的监督作用消失了,只是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城门前等的大柱,作为纪功、装饰、标志等作用,成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品。

为此,当华表成为一种装饰建筑以后,后来的历代帝王都喜欢在自己的宫殿或者陵墓等处修建这一特殊建筑。■ 北京大学的华表■ 清东陵孝陵华表

在我国,除了在唐高祖李渊献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以及在天安门前有华表,在明代十三陵、清代东陵、清昭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和北大等处也可以见到华表。

明代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是明朝13个皇帝的陵墓群。在这里,共有两对汉白玉雕成的华表,位于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的四角处。4根华表对称而设,每根华表通高为10.81米,其顶部各有异兽一尊,面南者称“望君出”,面北者称“望君归”。每座华表上共刻有41条龙。

清东陵也称“福陵”,位于辽宁省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

清代东陵是我国聚集华表最多的地方,共有12根。

其中两对位于亭外广场的四角,这是4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华表。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身、云板、承露盘和蹲龙组成。

柱身上雕刻着一条腾云驾雾的蛟龙,屈曲盘旋,奋力升腾,寓动于静,栩栩如生。八角须弥底座和栏杆上亦雕满了精美的行龙、升龙和正龙,一组华表上所雕的龙竟达98条之多。

另外一对华表位于东陵大红门前,底座是3层莲花座,长、宽各0.92米,高1米,柱体为八角形,围长0.55米,通体浮雕云纹及龙蟠柱、顶部横插有云板,东端华表刻有“日”字,西端刻有“月”字。

行龙、升龙和正龙 指龙的各种状态,其中,行龙指的是作奔走状态的龙,正龙指的是盘着的龙,升龙指龙头部在上方,呈升起的动势。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起较缓的称“缓升龙”,升起较急者,称“急升龙”。

顶部是“天盘”,上有坐犼一只,样子似大非大,身有麟甲,长尾与鬃发相连,浑身瘦骨嶙峋,做昂首翘尾引颈高鸣状。

古人说:犼“似犬,食人”。由于此兽猛烈异常,所以刻在石柱上要它守陵,其朝向有的面北,有的面南。

在清东陵石兽群的前后部位,也分别有两对华表。这两对华表样式较为古朴,座为方形,须弥座,束腰是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上面雕刻有吉祥图案,上层图案有如意、猴、鹤、松、神鸟、山石、祥云、月、牡丹、狮、灵芝。下层图案有口衔灵芝的仙鹿、松、猴、蜂、官印、麒麟、犀牛、月、鱼龙、狮、天马、虎,寓意“松鹤延年”“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吉祥富贵”等。在各个角之间用竹节式纹饰为间隔。柱体为八角形,上面浮雕为祥云和蟠龙。■ 白云观华表

关外三陵 是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还建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三陵的陵墓形制都仿照明陵,程式化特点明显,并影响了入关后清朝各陵的修建。

据说,清东陵内的这些华表建造于1650年,据《清奇世祖实录》记载:

顺治七年四月己酉:在福陵立“擎天柱四,望柱二”。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古城北约5000米处,因此也称“北陵”,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清西陵的华表

清昭陵的华表柱共有3对,一对在昭陵大红门外,距下马碑不远的地方;一对在石象生之前;再一对在神功圣德碑碑亭之前。

3对华表样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它们的底座都是六角形须弥座,须弥座的上下枋及束腰部位刻有云龙、仰俯莲等纹饰。

柱体有的是六角形,有的是圆柱形,但上面的浮雕一样,都是云龙幡柱纹。雕刻形象生动的巨龙,在浓密的云水间仿佛在盘旋升腾;云板横插在接近柱体的顶端,是一块长三角形石板,云板上刻有密集的云纹,有的云板还刻有“日”及“月”两字。在柱体顶部有一圆盘叫“天盘”,天盘之上为柱顶。

清西陵内的华表柱共有两对,位于西陵正方形广场的四角。4座华表同样也是白玉石雕,石柱拔地而起,直刺青天;石柱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之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柱身底部雕有海浪巨岩,顶部龙首处东西向横插着镂雕的如意云板;云板上端为莲纹柱顶,圆形顶盖上蹲踞着一尊昂首翘尾、引颈嘶鸣、似犬非犬、遍体甲麟、极具力度和美感的珍奇怪兽望天犼。■ 清西陵华表

在每个华表的八角莲花须弥座四周,还有一个精致的汉白玉护栏,将华表柱保护起来。

除了这些皇帝陵内的华表,在我国的卢沟桥两头也有华表4座。4座均高4.65米,石柱上端横贯着云板,柱顶有莲座圆盘,圆盘上雕有石狮子,庄严秀美,气势非凡。

在我国众多的华表中,北京大学的一对华表也非常著名。

这对华表在北大校园办公楼前,它们均由汉白玉雕成,通高约8米,下方的八方形、须弥座高为1.24米。华表柱身刻有云彩和姿态各异的蟠龙,是凝结了我国雕刻艺术、极具美学价值的精品。

这两座华表来自何处呢?说起来这其中还有一段典故。原来这两座华表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之一,当年被安放在安佑宫琉璃坊前。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记载:

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民国十四年犹及见之。闻人言:今已为燕京大学所取。

根据这段记载推测,这两座华表应当建于1742年。至于如何从圆明园移到北大校园,据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刊》记载,这是燕京大学建校初期移至此处的。这对华表历经百年沧桑,给古老而年轻的北大校园增添了几分典雅与庄重。阅读链接据说,在北大校园内的这对华表,是一粗一细,并非是标准的一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3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北京城里。1931年,第四根华表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后来,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街新馆时,人们想要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道南的另一根合成一对,并一起移到北京图书馆前。不料,在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再后来,人们把燕大内剩下的这对华表,一齐移到了办公楼前面,形成了现在人们看到的样子。而另外的两根华表,则一根放在了北海公园,一根放在了中山公园。

荣誉象征——古代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牌坊从产生,到形制成熟,到种类众多,繁荣兴盛,由结构简单到结构繁复,由形制单一到形制多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

由衡门演变而来的古老建筑

■ 三坊七巷

牌坊,是我国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

其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它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它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称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 大禹陵石牌坊

汉高祖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在位8年。谥号“高皇帝”。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公元前202年,刘邦于荥阳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他在位期间规定,祭天先要祭灵星,并命人修建了灵星祠。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它是由衡门衍变而来的,在我国春秋时代的作品《诗经》中,便有相关介绍: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在我国的春秋中叶便已经出现了。

据说,最早的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因为它的形状更接近于后来的牌坊样子,人们便称衡门为牌坊的老祖宗了。

那么,“牌坊”的名称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据说,这和我国古代的“里坊制度”有关。在唐代,我国城市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称为“坊门”。■ 有乌头的棂星门

上古时代 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对世界各地上古时代的定义也因此不同。在我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期。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达和城市建设的繁荣,人们对坊门的建造也就逐渐讲究起来。于是,产生于上古时代,至隋唐时已演化得雕工相当精致、形制赫然华贵的华表柱也被人们移植到了坊门上来,成为坊门左右两边的两根立柱。

这样一来,坊门原先颇为简单的两根立柱,被两根雕饰华丽、形制威武的华表柱所取代,由两根高过门顶的高大华表柱中间相连一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