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十三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18:22:44

点击下载

作者:郑洪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十三五)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十三五)试读: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配套用书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新世纪第四版)(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药学及中医药相关专业用)

主 编 郑洪新(辽宁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淑然(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志红(云南中医药大学)

    司富春(河南中医药大学)

    朱爱松(辽宁中医药大学)

    李如辉(浙江中医药大学)

    张安玲(山东中医药大学)

    孟静岩(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郑洪新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3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配套用书

ISBN 978-7-5132-5414-4

Ⅰ.①中… Ⅱ.①郑… Ⅲ.①中医医学基础-高等学校-习题集 Ⅳ.①R22-4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92777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24.75 字数539千字

2019年3月第1版 2019年3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978-7-5132-5414-4

定价 69.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编委会

主 编 郑洪新(辽宁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淑然(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志红(云南中医药大学)

    司富春(河南中医药大学)

    朱爱松(辽宁中医药大学)

    李如辉(浙江中医药大学)

    张安玲(山东中医药大学)

    孟静岩(天津中医药大学)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 凌(上海中医药大学)

    王四平(河北中医学院)

    史俊芳(山西中医药大学)

    冯志成(海南医学院)

    冯新玲(湖北中医药大学)

    刘晓艳(长春中医药大学)

    刘凯军(江西中医药大学)

    孙 鑫(辽宁中医药大学)

    李定祥(湖南中医药大学)

    李奕祺(福建中医药大学)

    李姿慧(安徽中医药大学)

    李晓康(天津中医药大学)

    李翠娟(陕西中医药大学)

    余 阳(成都中医药大学)

    张冰冰(辽宁中医药大学)

    罗振亮(贵州中医药大学)

    周妍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战丽彬(南京中医药大学)

    倪红梅(上海中医药大学)

    敖海清(广州中医药大学)

    黄学宽(重庆医科大学)

    梁永林(甘肃中医药大学)

    蒋 筱(广西中医药大学)编写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编写宗旨主要是加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检测学习的效果,拓展基础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为执业医师考试提供便利。《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命题原则,与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保持一致。考试命题更加注重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更加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密切结合,更加注重试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围绕课程学习的教学大纲及其重点、难点和疑点,全面制定考试单元(章、节)、细目和要点,作为考试试题的主要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的试题题型,基本涵盖各高校现行考试的各种考试题型,以及国家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题型,并适当吸取国外中医相关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题型,为全面提高人才专业素质奠定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由26所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共同完成编写工作。绪论由郑洪新、马淑然编写;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由张安玲、刘晓艳、李翠娟编写;第二章藏象由王志红、战丽彬、李奕祺、李定祥、史俊芳、张冰冰编写;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由李如辉、黄学宽、李姿慧、罗振亮编写;第四章经络由梁永林、冯新玲编写;第五章体质由敖海清、周妍妍;第六章病因由倪红梅、于凌、朱爱松、刘凯军、余阳编写;第七章病机由孟静岩、李晓康、冯志成、王四平、蒋筱编写;第八章养生与防治原则由司富春、张冰冰、孙鑫编写。全书由主编郑洪新统稿并修改,完成全部书稿。

编委会全体教师本着认真负责、严谨求实、保证质量的原则,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习题集编写。但在习题集内容方面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本教材过程中提出意见,以便修改提高。《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编委会2018年8月课程考试大纲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试题类型、答题说明及示例一、选择题(一)A1型题(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

1.“阴阳之征兆”指的是

A.寒与热 B.水与火 C.上与下

D.内与外 E.动与静

答案:B

解析:水与火这一对事物具备了寒热、动静、明暗的特性,集中反映了阴阳的属性,成为事物划分阴阳属性的标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二)A2型题(答题说明:请从每个临床应用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

1.某女,39岁。皮肤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中医“辨证求因”,其病因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暑邪 E.火邪答案:E

解析:火邪的致病特点之一是易致阳性疮疡。火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三)B型题(答题说明:请从5个备选答案中,为下列每题选择1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也可以选用多次,或一次也不选用。)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称为“罢极之本”的脏是

2.称为“封藏之本”的脏是

答案:1.A 2.E

解析: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正常,气血充盈,能耐受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肾具有贮存、封藏人体之精以主司生长发育、生殖的生理功能,故称肾为“封藏之本”。(四)X型题(答题说明:请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1.肺藏象的系统联系包括

A.在志为悲 B.在体合发 C.在窍为鼻

D.在液为汗 E.在时为秋

答案:A C E

解析:肺藏象的系统联系包括:肺藏魄,在志为悲,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在时为秋。二、判断题(答题说明:正确者划√,错误者划X)

1.中医诊疗注重辨证论治,不重视辨病。

答案:×

解析: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临床实践在强调“辨证论治”的同时,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三、名词解释

1.天癸

答案:天癸是肾精充盈而化生的促进生殖器官成熟、维持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四、填空题

1.三因制宜包括( )( )和因人制宜三个方面。

答案: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五、简答题

1.简述气与血的关系

答案:气与血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具体表现为血能养气、血能载气。六、论述题

1.论心主血脉

答案: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1)心主血:包括心行血与心生血。心行血,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血液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心的搏动作用尤为重要。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心阳激发心的搏动,心阴抑制心的搏动。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正常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若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或心阴不足,或心阳不足,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

心生血,指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其化为血液,须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作用。(2)心主脉: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脉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心、脉和血液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系统。心的气血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脉道通利,血运流畅。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心气充沛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从心胸部感觉、面色、舌色、脉象反映出来。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心胸部舒畅,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质淡红,脉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推动血液无力,可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虚无力;甚则气虚血瘀,导致心脉痹阻,可见心胸部憋闷疼痛,面色紫暗,舌质瘀斑或青紫,脉细涩或结代。心血亏虚,则心悸心烦,面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等。习题及参考答案绪 论习 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医学科学

D.古代哲学 E.中医药文化

2.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

A.《中藏经》 B.《黄帝内经》 C.《备急千金要方》

D.《伤寒杂病论》 E.《神农本草经》

3.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是

A.《素问》 B.《伤寒杂病论》 C.《中藏经》

D.《灵枢》 E.《难经》

4.补充完善《黄帝内经》,发挥“寸口脉诊”、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的著作是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难经》 E.《脾胃论》

5.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

A.张景岳 B.陈无择 C.钱乙

D.华佗 E.张仲景

6.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王清任 B.华佗 C.张介宾

D.陈无择 E.巢元方

7.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诸病源候论》

D.《神农本草经》 E.《中藏经》

8.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朱丹溪 B.张从正 C.张元素

D.叶天士 E.刘完素

9.开创脏腑证治先河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陈无择 C.张仲景

D.钱乙 E.王清任

10.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D.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E.脏腑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11.被后人称“滋阴派”的医家代表是

A.朱丹溪 B.叶天士 C.刘完素

D.薛生白 E.吴鞠通

12.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医家代表是

A.李中梓 B.李东垣 C.陈无择

D.叶天士 E.刘完素

13.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医家代表是

A.王清任 B.吴又可 C.李杲

D.张从正 E.朱丹溪

14.阐发命门学说,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李东垣 C.张景岳

D.吴鞠通 E.张仲景

15.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

A.吴又可 B.王孟英 C.薛生白

D.吴鞠通 E.叶天士

16.创立“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吴鞠通 C.吴又可

D.刘完素 E.薛生白

17.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是

A.津液 B.血液 C.精汁

D.水谷精微 E.精气

18.中医学关于“证”的高度概括是

A.临床症状 B.疾病原因 C.病机本质

D.疾病部位 E.疾病性质

19.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脑

D.命门 E.经络

20.中医学创新发展的鼎盛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金元时期 E.明清时期

21.中医学描述肺“虚如蜂巢”所体现的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 B.意象思维 C.应象思维

D.抽象思维 E.逻辑思维

22.从众多不同事物的形象、现象、表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提炼,抽取事物的本质,舍弃非本质的特征,称为

A.观物取象 B.立象尽意 C.得意忘形

D.取象比类 E.其象相应

23.中医学以中国地域的东、西、南、北四海,合于人体的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以十二条主要河流和八个湖泽,合于人体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其思维方式为

A.形象思维 B.意象思维 C.应象思维

D.抽象思维 E.逻辑思维

24.中医学象思维的特征是

A.形象思维 B.意象思维 C.应象思维

D.抽象思维 E.逻辑思维

25.《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此段文字体现的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 B.意象思维 C.应象思维

D.整体宏观 E.恒动变化

26.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属于

A.象思维 B.系统思维 C.变易思维

D.逻辑思维 E.辩证思维

27.中医学构建经脉“子午流注”理论,所体现的思维方式是

A.整体宏观 B.天人合一 C.恒动变化

D.动静相召 E.辩证唯物

28.《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此段文字体现的思维方式是

A.整体宏观 B.辩证唯物 C.恒动变化

D.天人合一 E.动静相召

29.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体现为

A.恒动变化 B.动静相召 C.天人合一

D.整体宏观 E.法于阴阳

30.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

A.贵和尚中 B.伦理道德 C.恒动变化 D.尊经奉典 E.整体宏观(二)A2型题

31.某女,29岁。素体阳虚阴盛,咳喘、骨关节痛(寒痹)冬天发病,应使用的治疗原则是

A.冬病春治 B.夏病夏治 C.秋病春治

D.冬病夏治 E.夏病冬治

32.某男,73岁。素有头胀头晕病史,突发昏仆,手足抽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医诊断为“中风”。本病命名的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 B.意象思维 C.应象思维

D.抽象思维 E.逻辑思维(三)B型题

A.《小儿药证直诀》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论》

33.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是

34.构建中医理论基本框架的经典著作是

35.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的经典著作是

A.《脉经》 B.《难经》 C.《温疫论》

D.《医林改错》 E.《温病条辨》

36.成书于东汉,系秦越人所著者为

37.成书于明代,系吴又可所著者为

38.成书于清代,系王清任所著者为

A.东南沿海人体腠理多疏松

B.天暑衣厚,则汗多而尿少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39.地区方域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表现为

40.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表现为

A.吴鞠通 B.吴又可 C.叶天士

D.薛雪 E.张景岳

41.创新温疫病因为“戾气”的医家是

42.创新温病的湿热病因理论的医家是

A.形象思维 B.意象思维 C.应象思维

D.取象思维 E.逻辑思维

43.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44.以取象比类为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是

45.从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是

A.象思维 B.系统思维 C.辩证思维

D.变易思维 E.逻辑思维

46.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属于

47.整体宏观的思维方式属于

48.动静相召的思维方式属于

A.整体宏观 B.系统思维 C.辩证思维

D.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E.逻辑思维

49.中医学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内部各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体现思维模式的重要特征是

50.中医学“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所体现的思维方式是(四)X型题(答题说明:请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以下各章从略。)

5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包括

A.《黄帝内经》 B.《难经》 C.《金匮要略》

 D.《伤寒论》 E.《神农本草经》

52.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有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杲

D.朱震亨 E.张元素

53.创新温病理论的代表医家有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叶天士

D.王清任 E.薛生白

54.整体观念的内涵包括

A.五脏一体观 B.形神一体观 C.天人一体观

D.精气神一体观 E.人与社会统一观

55.属于证的概念内涵有

A.病因 B.病位 C.病性

D.病势 E.病症

56.属于疾病的术语有

A.积聚 B.胸痹 C.恶寒

D.消渴 E.脾虚

57.形象思维可以同时运用感知的许多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常可产生的思维是

A.联想思维 B.灵感思维 C.创新思维

D.发散思维 E.逻辑思维

58.中医学的系统思维包括

A.天人合一 B.以人为本 C.恒动变化

D.整体宏观 E.动静相召

59.中医学的变易思维包括

A.天人合一 B.以人为本 C.恒动变化

D.整体宏观 E.动静相召

60.象思维的基础包括

A.形象 B.物象 C.现象

D.意象 E.应象

61.中医学的整体宏观思维的内涵包括

A.人与自然 B.人与社会 C.人体内部

D.形与神 E.动与静

62.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内涵包括

A.天人同气 B.天人同构 C.天人相参

D.天人同律 E.天人相应

63.体现出中医学动静相召的思维特点有

A.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B.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C.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D.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E.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

64.具有同一本原和普遍联系的宇宙整体,其内涵包括

A.人 B.生物 C.环境

D.社会 E.自然二、判断题

65.张从正擅长用汗吐下三法祛邪治病,属于攻下派代表医家。

66.证是指症状和体征。

67.异病同治是指症同治同。

68.辨症论治是中医主要治疗方法。

69.《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阐述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70.朱丹溪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

71.明代的吴有性及清代的叶桂、薛雪、吴瑭等对温病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

72.明清时期阐发命门学说的代表医家有张介宾(字景岳)、赵献可(字养葵)、王清任等医家。

73.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74.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黄帝内经》,为黄帝所作。

75.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

76.中医学的象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意象思维、应象思维三种思维方式。

77.意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

78.中医学的系统思维,主要包括天人合一、整体宏观的思维方式。

79.天人合一是指人体以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思维模式。

80.中医学的变易思维,包括整体宏观、恒动变化、动静相召等思维模式。

81.恒动变化的思维,即运动是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永恒的、绝对的。

82.天地万物变化之根本,源于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内在动力。三、名词解释

83.整体观念

84.辨证论治

85.证

86.辨证

87.异病同治

88.同病异治

89.中医学

90.四部医学经典(秦汉时期)

91.金元四大家

92.症

93.象思维

94.形象思维

95.意象思维

96.应象思维

97.系统思维

98.天人合一

99.变易思维

100.恒动变化四、填空题

10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 )( )。

102.金元四大家是指( )( )( )( )。

103.诊治疾病中要掌握的原则包括( )( )两个方面。

104.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 )( )( )( )。

105.三因制宜是指( )( )( )。

106.中医学的形成基础包括( )( )( )( )。

107.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包括( )( )。

108.补土派代表医家是( )、滋阴派代表医家是( )、攻邪派代表医家是( )、寒凉派代表医家是( )。

109.秦汉时期,中医四大经典包括( )( )( )( )。

110.王清任的主要著作是( ),主要贡献是提出( )理论。

111.中医学的象思维,主要包括( )( )( )三种思维方式。

112.中医学的象思维,以( )思维为根本,以( )思维为特征,以( )思维为法则。

113.中医学认识五脏,心“状如莲蕊”、肺“虚如蜂巢”等,属于( )思维范畴;切诊的“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属于( )思维范畴。

114.宏观与微观相对而言,宏观泛指从( )( )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微观是从( )( )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

115.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 )( )的思维模式。

116.天人合一即天地万物与人类共生一致的观点,主张人应当( )自然,( )自然。

117.《素问·六微旨大论》说:“物之生,从乎( );物之极,由乎( )”,概括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118.变易思维强调世界万物的( )( ),指导中医学研究生命、健康以及防治疾病的规律。五、简答题

119.简述病、症、证的关系是什么?

120.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121.整体观念表现在哪些方面?

122.举例说明中医学的意象思维方式。123.简述中医学的整体宏观思维。

124.简述生命的恒动变化。125.何谓“动静相召”?对中医学健康观有何意义?六、论述题

126.论中医学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27.论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128.论象思维对生命、健康及疾病的指导作用。

129.论天人合一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1型题

1.答案:C

解析: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2.答案:E

解析: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3.答案:B

解析:《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4.答案:D

解析:《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对“寸口脉诊”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和发展,从而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5.答案:E

解析:张仲景著《伤寒论》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康复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论述。

6.答案:D

解析: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先提出“三因学说”。

7.答案:C

解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8.答案:E

解析:刘完素倡导火热论,治疗上主张用寒凉药,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

9.答案:D

解析: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证治先河。

10.答案:D

解析:中医整体观念强调人和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以及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1.答案:A

解析:朱丹溪倡导“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治疗上主张滋阴降火,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医家。

12.答案:B

解析:李东垣倡导“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上主张调补脾胃,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

13.答案:D

解析:张从正倡导“邪去则正安”,祛邪即所以扶正,治疗上主张用汗、吐、下法等祛邪,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

14.答案:C

解析:张景岳阐发命门学说,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15.答案:E

解析:叶天士著《外感温热论》,发展了卫气营血理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16.答案:B

解析: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17.答案:E

解析: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是构成人体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

18.答案:C

解析:中医的“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19.答案:A

解析: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的作用而实现的。

20.答案:D

解析:宋金元时期主要有金元四大家出现,提出很多创新观点,为中医学创新发展的鼎盛时期。

21.答案:A

解析:中医学观察五脏,运用形象思维模式,形容心“状如莲蕊”、肺“虚如蜂巢”、脾“扁似马蹄”等,将藏于体内的脏腑的形象和生理功能以及外在表现,称为“藏象”。

22.答案:B

解析:从众多不同事物的形象、现象、表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提炼,抽取事物的本质,舍弃非本质的特征,即“立象尽意”。

23.答案:C

解析:中医学“取象比类”的应象思维方式,对于解释天、地、生、人,其象相应,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以中国地域的东、西、南、北四海,合于人体的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以十二条主要河流和八个湖泽,合于人体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等。

24.答案:B

解析:中医学的象思维,以形象思维为根本,以意象思维为特征,以应象思维为法则。

25.答案:D

解析:中医学运用整体宏观的思维方式,立足于生命活动的人体,善于将时间、空间、环境、生物、人体等统一起来,重视时间、空间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生物、人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把握系统整体的“活”的联系。

26.答案:B

解析:中医学的系统思维,主要包括整体宏观、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27.答案:B

解析:中医学运用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构建经脉“子午流注”理论,应用于说明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疾病的诊治、针灸按时取穴以及养生保健。

28.答案:D

解析:中医学运用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认为月之朔望,形成大地海水潮汐节律变化,而人之气血,月满则盈,月亏则虚,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29.答案:A

解析:人的生、长、壮、老、已充分体现生命恒动变化的动态过程。

30.答案:A

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贵和尚中”。中正平和是万物化育的根本、道德修养的境界,也是社会稳定的保证。(二)A2型题

31.答案:D

解析:季节气候与疾病防治关系密切。冬天由于素体阳虚阴盛而发病的咳喘、骨关节痛,可在夏季培补阳气,称为“冬病夏治”。

32.答案:A

解析:中医学认识病因,“观物取象”,观察自然界的风由空气流动引起,“风胜则动”,因此,运用形象思维模式,临床上凡是肢体动摇的震颤、抽搐,病位游走不定等病象都归因于“风邪”,故将疾病名称命之为“中风”。(三)B型题

答案:33.D 34.D 35.B

解析:《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形成的基础与发展源泉。《伤寒论》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

答案:36.B 37.C 38.D

解析:36.成书于东汉,系秦越人所著者《难经》;成书于明代,系吴又可所著者为《温疫论》;成书于清代,系王清任所著者为《医林改错》。

答案:39.A 40.B

解析:地区方域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质方面江南气候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气候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汗液和尿液的排泄上。

答案:41.B 42.D

解析: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理论。提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而非一般外感病邪;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创新温病的湿热病因理论,对温病理论和实践做出卓越贡献。

答案:43.A 44.C 45.B

解析: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应象思维是以取象比类为基本方法,根据某类事物的特性,将与其相近、相似、相同特性的物象、现象,归纳为同一类别,同气相求,同类相通,以此证彼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

答案:46.B 47.B 48.D

解析:中医学的系统思维,主要包括整体宏观、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中医学的变易思维,包括恒动变化、动静相召等思维模式。

答案:49.D 50.A

解析:中医学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内部各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重要特征,是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不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由于阴阳消长而形成春、夏、秋、冬季节更替,人以五脏系统相应,形成“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体现出整体宏观的思维模式。(四)X型题

51.答案:ABCDE

解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经典著作的问世。

52.答案:ABCD

解析: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有刘完素(刘河间)、张从正(张子和)、李杲(李东垣)、朱震亨(朱丹溪)。

53.答案:ABCE

解析:创新温病理论的代表医家有吴有性(吴又可)、叶桂(叶天士)、吴瑭(吴鞠通)、薛雪(薛生白)。

54.答案:ABCDE

解析:整体观念的内涵包括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精气神一体观、天人一体观、人与社会统一观等。

55.答案:ABCD

解析:属于证的概念内涵有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

56.答案:ABD

解析:属于疾病的术语有积聚、胸痹、消渴等,恶寒属于症状,脾虚属于证。

57.答案:ABD

解析:形象思维可以同时运用感知的许多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常可产生形象联想、灵感思维、发散思维。

58.答案:AD

解析:中医学的系统思维,主要包括天人合一、整体宏观的思维方式。

59.答案:CE

解析:中医学的变易思维,包括恒动变化、动静相召等思维模式。

60.答案:ABC

解析:象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以意象、应象为特征和法则来类推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方式。

61.答案:ABCD

解析:中医学的整体宏观思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内部各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形与神是一个整体等。

62.答案:ABCDE

解析: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方式。

63.答案:ABCD

解析:健康无病之人称为“平人”。平人的特征,即“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预防和治疗的原则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治于权衡”等,皆体现出中医学动静相召的思维特点。

64.答案:ABCDE

解析:自然、社会、环境、生物、人,作为各自独立的形态,虽或有别,但作为一个宇宙生命的整体,具有同一本原和普遍联系,皆遵循着“其象相应”的法则。二、判断题

65.答案:×

解析:张从正擅长用汗吐下三法祛邪治病,因此属于攻邪派代表,而非单纯攻下。

66.答案:×

解析: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67.答案:×

解析:异病同治的机理是病机相同或证候相同,因此可以同治,而非临床表现的症状相同。

68.答案:×

解析:中医主张是治病求本,证代表疾病某一阶段病机本质,而症是临床表现,因此中医主要治疗方法应该是辨证论治而非辨症论治。

69.答案:√

解析:中医四大经典中《黄帝内经》是第一部阐述中医理论体系专著,而《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阐述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70.答案:×

解析:朱丹溪主要学术观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张景岳的学术观点是“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71.答案:√

解析:明清时代的温病四大家是吴有性、叶桂、薛雪、吴瑭,因此,其对温病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

72.答案:×

解析:明清时期阐发命门学说的代表医家有张介宾(字景岳)、赵献可(字养葵)、孙一奎等。王清任的主要学术观点是瘀血理论,而不是命门学说。

73.答案:√

解析: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是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针灸理论和实践的专著,论述了有关腧穴、经络、针法等理论和实践内容。

74.答案:×

解析: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黄帝内经》,是很多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托名黄帝而非黄帝所作。

75.答案:×

解析: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包括象思维、系统思维和变易思维。

76.答案:√

解析:形象思维、意象思维、应象思维是主要的象思维方式。

77.答案:√

解析:意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

78.答案:√

解析:天人合一、整体宏观的思维是系统思维。

79.答案:×

解析: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方式。

80.答案:×

解析:中医学的变易思维,包括恒动变化、动静相召等思维模式。

81.答案:×

解析:恒动变化的思维,即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

82.答案:√

解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相互作用推动天地万物的变化。三、名词解释

83.答案: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84.答案: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即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明确病变的本质,拟定治则治法。

85.答案: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86.答案: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87.答案: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88.答案: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

89.答案: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90.答案:秦汉时期的四部医学经典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91.答案: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92.答案: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93.答案:象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以意象、应象为特征和法则来类推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方式。

94.答案: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95.答案:意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

96.答案:应象思维是以取象比类为基本方法,根据某类事物的特性,将与其相近、相似、相同特性的物象、现象,归纳为同一类别,同气相求,同类相通,以此证彼的思维方式。

97.答案: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研究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98.答案: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方式。

99.答案:变易思维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医学用来研究生命和健康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等的思维方式。

100.答案:世界万物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过程之中。四、填空题

101.答案: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102.答案:刘完素(河间) 李杲(东垣) 朱震亨(丹溪) 张从正(子和)

103.答案: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104.答案: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病机变化的整体性 诊断防治的整体性 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105.答案: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106.答案:社会文化基础 科学技术基础 医药实践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107.答案: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社会具有统一性

108.答案:李杲(东垣) 朱震亨(丹溪) 张从正(子和) 刘完素(河间)

109.答案:黄帝内经 难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110.答案:医林改错 瘀血

111.答案:形象思维 意象思维 应象思维

112.答案:形象 意象 应象

113.答案:形象 应象

114.答案:大的方面 整体方面 小的方面 局部方面

115.答案:同构同律 相参相应

116.答案:效法 顺应

117.答案:化 变

118.答案:恒动变化 动静相召五、简答题

119.答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20.答案: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即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明确病变的本质,拟定治则治法。

121.答案:整体观念表现在三方面:

①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诊断上察外知内,治疗上相互联系。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季节气候变化,昼夜晨昏变化,地区方域变化都对人体产生影响。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22.答案:中医学重视意象思维,见于《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如中医审察自然界的天象、气象(气候)、物象(物候),人体的藏象、舌象、脉象、病象(证候)等变化,据此来推测自然气化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分析人体病象、舌象、脉象来判断内在的病情,即所谓“司外揣内”;进一步以医者之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慧然独悟,昭然独明”,即以既往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基础,以直觉感悟、思虑,进行演绎推理;从整体功能动态上把握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提取主要病因病机,确立病证和治法。

123.答案: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整体思维的具体体现。中医学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内部各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不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没有孤立的局部,只有整体下的部分。局部病变要从整体调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使局部问题得到解决,以实现整体效应的最大限度发挥。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注重宏观认识,宏观,是与“微观”相对而言,泛指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研究把握的思维方法;微观,即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的思维方法。中医立足于活的人体,善于将时间、空间、环境、生物、人体等统一起来,重视时间、空间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生物、人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把握系统整体的“活”的联系。

124.答案:生命在于运动。人的生、长、壮、老、已,充分体现生命的动态过程。人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为“气机”;精神情志的变化,称为“神机”;气机、神机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在疾病过程中,中医学注重从动态的观点,辨证求因,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由于个体的体质差异,可能表现不同的证;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疾病的不同阶段,病机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天地万物变化之根本源于自身的内在动力。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基,是万物运动发展的原动力。

125.答案:中医学认为,事物运动变化是绝对的,而相对静止是暂时的,动静相互作用,达到动态的稳定与平衡状态,即“中和”状态,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即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生成输布的动静相召,以臻平和的状态。中医学以中和、平衡为准绳,研究自然界五运六气、生理功能活动、养生保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等。六、论述题

126.答案:从整体观念出发,辩证的看待病与证的关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同治同,证异治异。(1)同病异治(证异治异):同一疾病,由于时间、地点、机体反应性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其治法也不同。(2)异病同治(证同治同):不同疾病发展至一定阶段出现相同病机(证),其治法也相同。

127.答案:(1)生理方面:①汗尿代谢方面:春夏季节,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机体则以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之阴阳平衡。秋冬季节,阳气收敛,气血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故既可保证人体水液代谢排出的正常,又能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分地向外耗散。②脉象方面:春夏脉象多见浮大,秋冬脉象多见沉小,此种脉象的浮沉变化,亦是受四时气候更替的影响,通过气血所引起的适应性调节反映。(2)病变方面:在四时的气候变化中,除发生一般性的疾病外,常常可以发生某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流行病。如春天多发作鼻塞或鼻出血之病;夏天多发作胸胁之病;长夏多发作里寒泄泻之病;秋天多发作风疟之病;冬天多发作痹证,多见四肢寒冷痹痛之病。某些慢性宿疾,如痹证(包括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哮喘等,往往亦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换之时发作或增剧。

128.答案:象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以意象、应象为特征和法则来类推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象思维,以形象思维为根本,以意象思维为特征,以应象思维为法则。

如中医学运用形象思维模式,“观物取象”,将藏于体内的脏腑的形象和生理功能以及外在表现,称为“藏象”。四诊中望诊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称为“舌象”;切诊观察脉的形象变化以测知疾病,称为“脉象”。认识病因,观察自然界“风胜则动”,临床上凡是肢体动摇的震颤、抽搐,病位的游走不定等病象都归因于“风邪”。

运用意象思维,“立象尽意”,如自然界春季属木,阳气升发,草木枝叶条畅,而肝的疏泄功能主升散,性喜条达舒畅,与春之木气相像,故将肝归属于木;再如中医审察自然界的天象、气象(气候)、物象(物候),人体的藏象、舌象、脉象、病象(证候)等变化,据此来推测自然气化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分析人体病象、舌象、脉象来判断内在的病情,即所谓“司外揣内”;进一步以医者之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慧然独悟,昭然独明”,即以既往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基础,以直觉感悟、思虑,进行演绎推理;从整体功能动态上把握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提取主要病因病机,确立病证和治法。

运用应象思维,“取象比类”,如以中国地域的东、西、南、北四海,合于人体的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以十二条主要河流和八个湖泽,合于人体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自然界的器物形象,合于“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以合于春夏长夏秋冬之阳气的生长化收藏。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处方遣药,无处不见应象思维方式的应用。

129.答案: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方式。

天人同气,即天、地、人同源于一气。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从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人与万物相同,生于天地气交之中,气之升降出入、聚散阖辟的运动变化,形成万物生长化收藏、人体生命活动的生长壮老已。

天人同构,即天、地、人的结构相同。中医学认为,人是天地的缩影,其结构与天地相对应。如《灵枢·邪客》:“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天人同律,即天、地、人的节律相同。天地自然的节律主要为年、月、日、时,人亦应之。年节律,由于阴阳消长而形成春、夏、秋、冬季节更替,人以五脏系统相应,形成“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月节律,由于月之朔望,形成大地海水潮汐节律变化,人之气血,月满则盈,月亏则虚,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日节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谓之“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并以此构建经脉“子午流注”理论,应用于说明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疾病的诊治以及养生保健。

天人合一,作为中医学的系统思维方式,指导着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渗透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中。中医学始终把人的生命活动,放在天文地理、季节气候、民俗民风、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生活习惯等天、地、人三大要素构成的宇宙框架之中去分析和权衡,以寻找其本质和规律,预测其发展变化。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 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

1.气之最基本的特性是

A.运动 B.变化 C.升降

D.物质 E.无形

2.化生为人的气是

A.元气 B.精气 C.烦气

D.人气 E.浩然之气

3.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变化的过程,称为

A.形化 B.变化 C.转化

D.气化 E.运化

4.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即是

A.气化 B.变化 C.转化

D.形化 E.运化

5.《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体现气的运动具有

A.转化性 B.变化性 C.普遍性

D.对立性 E.统一性

6.使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中介是

A.气 B.神 C.阴阳

D.五行 E.太极

7.“元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兴起时期是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E.两汉

8.中医学最早出现“原(元)气”概念的著作是

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中藏经》

9.精的概念首见著作是

A.《老子》 B.《管子》 C.《易传》

D.《庄子》 E.《淮南子》

10.气的运动称为

A.气化 B.气机 C.聚散 D.升降 E.转化

11.《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所体现的是

A.气的升降 B.气的聚散 C.气的运动

D.气的变化 E.气的转化

12.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息息相应的联系,气所发挥的作用是

A.中介 B.升降 C.运动

D.聚散 E.转化

13.使人体脏腑、经络、官窍之间传递信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14.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转化,即是

A.形化 B.物化 C.质化

D.气化 E.运化

15.气作为哲学概念,形成的时期是

A.远古 B.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代 E.两汉

16.认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的哲学家是

A.老子 B.庄子 C.管子

D.孟子 E.王充

17.气一元论的早期概念是

A.元气说 B.精气说 C.水地说

D.五材说 E.太虚说

18.中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即是

A.形化 B.物化 C.质化

D.气化 E.运化

19.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的生理与病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中,气发挥的作用是

A.运动 B.升降 C.转化

D.聚散 E.中介

20.中医学最早出现“气化”概念的著作是

A.《内经》 B.《难经》 C.《中藏经》

D.《伤寒杂病论》 E.《神农本草经》

21.阴阳的最初涵义指的是

A.月亮圆缺 B.日光向背 C.气候冷热

D.空气燥湿 E.性别雌雄

22.阴阳最早的文字记载是

A.西周的金文 B.西周的小篆 C.西周的行书

D.殷商的金文 E.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23.在甲骨文中,阴阳所指的是

A.日、月 B.天、地 C.上、下

D.寒、热 E.动、静

24.《周易》分别用符号“--”“—”来表示的是

A.寒热 B.日月 C.阴阳

D.天地 E.南北

25.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把阴阳学说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的是

A.《论语》 B.《内经》 C.《诗经》

D.《周易》 E.《说文解字》

26.阴阳观念开始应用到医学领域是

A.远古时期 B.殷商时期 C.西周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E.秦汉时期

27.“阴阳之征兆”指的是

A.寒与热 B.水与火 C.上与下

D.内与外 E.动与静

28.世界上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皆可用阴阳来表示,体现的是

A.阴阳的普遍性 B.阴阳的关联性 C.阴阳的规定性

D.阴阳的相对性 E.阴阳的绝对性

29.事物并无关联,不能用阴阳概括的是

A.水与火 B.天与地 C.男与女

D.夏与冬 E.寒与上

30.五脏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31.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动力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阳互根 E.阴阳转化

32.天为地气升腾所形成,体现的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藏 C.阴阳对立

D.阴阳自和 E.阴阳消长

33.可用阴阳对立来解释的是

A.阴胜则阳病 B.阴损及阳 C.阴胜则寒

D.阳损及阴 E.阳胜则热

3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的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藏 C.阴阳互根

D.阴阳转化 E.阴阳自和

35.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说明阴阳之间关系的是

A.对立 B.互根 C.转化

D.消长 E.自和

36.可用阴阳转化来解释的是

A.阴胜则阳病 B.阴损及阳 C.阴胜则寒

D.阳损及阴 E.重阴必阳

37.“寒甚则热”“热甚则寒”体现的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转化

D.阴阳消长 E.阴阳自和

38.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稳定状态的能力和趋势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转化

D.阴阳消长 E.阴阳自和

39.阴阳自和所维持的是

A.动态平衡 B.静态平衡 C.气候变化

D.体质类型 E.疾病向愈

40.“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主要说明的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转化 C.阴阳的普遍性

D.阴阳的规定性 E.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41.“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主要说明的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转化

D.阴阳消长 E.阴阳自和

42.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平旦

43.属于阴的是

A.上升 B.明亮 C.兴奋

D.抑制 E.弥散

44.阴阳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是

A.重、极、甚 B.重、变 C.变、甚

D.极、动 E.和、极、甚

45.五行学说中“火”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46.五行学说中“水”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47.属于五行之“水”的是

A.恐 B.脉 C.肉

D.皮 E.怒

48.不属于五行之“金”的是

A.六腑之大肠 B.五体之皮 C.五志之思

D.五化之收 E.五色之白

49.不属五行之“土”的是

A.五脏之脾 B.六腑之胃 C.五志之悲

D.五官之口 E.五气之湿

50.“长夏”季节的五行属性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1.“商”音的五行属性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2.可用母子关系概括的是

A.水和火 B.土和金 C.金和木

D.木和土 E.金和火

53.五官中的“目”属木,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的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54.按五行生克规律,火之子的所不胜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5.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