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勇《公共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20:11:0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杨志勇《公共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杨志勇《公共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导 论

0.1 复习笔记

一、现实中的公共经济问题

公共经济问题,不仅包括财政收支问题,还包括全社会的金融业管理问题,政府规制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活动之外,还包括牵涉到其他公共部门经济主体的活动和非公共部门主体的公共经济活动。

二、公共部门与政府观

1.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公共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主体,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政府是公共部门的最主要成员。(1)政府

①狭义的政府仅指政权组织或各级行政机关。

②广义的政府指除了包括行政机关之外,还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治协商会议、各级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检察院等。(2)公共企业

公共企业一般是指政府拥有的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宗旨的企业,同时也包括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宗旨的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否是公共企业关键是看国有企业是否以公共服务为存在宗旨。(3)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性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是营利组织、政府组织之外的公益组织,是以执行公共事务为目的而成立的组织,包含各种基金会、慈善组织、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它们提供的服务包括社会福利、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救灾赈灾和宗教等。(4)国际组织

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跨国界的组织,所从事的许多活动都带有公共性,但活动不属于政府活动。国际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成员单位共同筹集的。

2.政府观(国家观)(1)“政府有机论”。将社会视为自然的有机体,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政府是有机体的心脏。(2)“政府机械论”。将政府(国家)看作是个人为了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人为创立的东西。

三、公共经济活动与公共经济学

1.公共经济活动的种类(1)公共支出活动。公共部门的任何活动都不能离开公共支出的支持。(2)公共收入活动。公共支出的经费通常不是由政府(公共部门)直接创造的,而主要是由以税收为主体的公共收入为来源的,形成了相应的公共收入活动。(3)公共规制。公共部门(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可能不直接支付经费,而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对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这就是公共规制活动。

2.公共部门经济活动与公共经济学(1)公共经济学主要以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中心线索是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基本思路是市场失效——政府干预——公共支出(公共规制)——公共收入——财政联邦主义理论。(2)公共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政府、企业、个人(家庭)的行为。

四、公共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公共经济学是财政学的继承与发展(1)传统财政学主要研究税收问题,而很少对公共支出进行经济分析;(2)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对公共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财政收支,还包括公共规制。

2.公共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简况(1)1924年,卢兹的《公共财政学》第三章最后一节专门分析了“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差异”问题,首开英美财政学著作分析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相互关系的纪录。(2)斯杜登斯基1933年《公共财政学篇章》题为“公共经济的性质与机制”的一章,全面地分析了公共集团性质、公共经济性质、公共经济发展、最高社会利益等问题,使“公共经济”这一思路在财政学中得到进一步体现。(3)意大利学者马尔科的《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一书于1936年在美翻译出版,为美英财政学的理论基点从“政府收支”转到“公共经济”上来,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4)阿兰和布朗里1947年出版的《公共财政经济学》,首次采用了马尔科的财政学是“经济学”的观点。(5)约翰逊《公共经济学》一书于1965年的出版。该书为公共经济概念的最终确立和完善,作出了自己的贡献。(6)亨德逊和卡梅隆1969年的《公共经济》一书,立足于公共需要的自动交换论,并试图去说明公共产品的需求与定价是经由政治程序确定的,是市场机制行为的一种转变和表现。(7)1972年,《公共经济学学报》的创刊,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3.中国的公共经济学

中国的公共经济学处于起步阶段,很大程度上需要借鉴来自西方的公共经济学来研究中国的公共经济问题。

五、公共经济学与相关学科

1.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现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微观经济学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公共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延伸。与微观经济学一样,现代公共经济学通常也要借助大量图形和公式,来说明理论的发展。

2.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

公共经济学是对传统财政学的发展,主要是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对象的扩大,并没有改变财政问题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事实。而且,现代政治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强调经济学方法的运用。

3.公共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介于传统的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由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管理问题,它牵涉到许多公共经济问题,公共经济学与其联系可见一斑。

4.公共经济学与法学

公共经济学与法学之间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的共同之处在逐步增多,尽管公共经济学与法学还有许多相异之处。

六、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本书框架

1.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①涉及“应该”和“不应该”的价值判断问题,是规范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②“是”和“不是”的不带有价值判断的问题,则是实证经济学研究的内容。(2)理论分析与计量研究

理论研究得出的模型是否成立,往往要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检验。公共经济学研究中,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普及原因有两个:

①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数据处理水平的提高;

②现在经济学家可以获得比以往更多的经济数据。(3)案例研究

通过案例进行实证的分析探索,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2.公共经济学研习中应注意的问题(1)公共经济学源于对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但它的许多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同样能够解释中国的许多经济现象。(2)公共经济学研究是学术研究,而学术是需要争鸣的。在学习和研究中切忌用某位政治家的话来证明你的理论的科学性。

3.本书特色(1)本书主要介绍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经济学理论;(2)本书相当大篇幅用于公共收支问题的分析,体现了本书对传统财政学的继承,同时涉及大量传统财政学难以涵盖的内容;(3)本书穿插大量现实案例;(4)本书的分析基本上是以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作为背景进行的;(5)本书还简要介绍、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公共经济制度(主要是财税制度)的改革过程。

4.本书框架(1)第1~3章为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括说明公共部门存在的原因、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2)第4~6章为公共支出,包括公共支出总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等内容。(3)第7~10章为税收,分别介绍了税收基本理论、商品税类、所得税类和其他税收。(4)第11章介绍国有经济。(5)第12~15章都是与公共部门经济管理直接相关的内容,包括公共收费、公共规制、政府预算、赤字、公债、财政政策和政府间财政关系。

0.2 课后习题详解

1.请进一步列举若干公共经济的例子。

答:(1)北京的地铁,收费如此之便宜,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改善社会福利。它的建设也属于公共物品的提供。(2)各个省市的博物馆,免费向居民开放,不以营利为目的,可以陶冶人民的情操,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此类建设属于公共物品的提供。

2.你认为公共经济的主体应当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政府”,为什么?

答:(1)政府的含义

①第一层次:狭义政府,即核心政府。指中央政府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物。

②第二层次:广义政府,即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2)公共经济的主体是广义的政府

因为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也研究非公共部门经济主体的公共经济活动,牵涉面非常的广。

3.你是否能够举出更多的非营利性经济组织的例子?为什么说它们的活动也属于公共经济的范畴?

答:(1)非营利性组织是指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个人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益慈善、救灾救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及社区建设等许多领域,都是非营利组织开展公益服务较为集中的领域。(2)他们的活动是以执行公共事务为目的,将会涉及公共选择等公共经济学研究范畴之内的问题,提供的服务将会影响社会福利,所以他们的活动也属于公共经济的范畴。

4.不同的政府观点对于公共经济问题分析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答:(1)政府有机论

①“政府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自然有机体,个人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政府是有机体的心脏。

②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政府(国家)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③在此种理论下分析公共经济问题,必然十分强调政府(国家)的利益,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先国家,再集体,最后才是个人,抹杀了个人在公共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2)政府机械论

①“政府机械论”认为政府(国家)是个人为了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人为创立的东西。

②这种观念强调了个人而不是群体,国家重视个人利益,进行公共选择、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规制等经济活动时将更多地考虑个体的利益,权衡对个体利益损害的最小化,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

5.试举若干例子说明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答:(1)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现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微观经济学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公共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延伸。

②与微观经济学一样,现代公共经济学通常也要借助大量图形和公式,来说明理论的发展。(2)例如,公共经济学中的许多模型,都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模型的基础之上的。

庇古的公共产品提供最优模型,就运用微观经济学中效用函数的形式,分析得到一个人从公共产品获得的边际效用应该等于他纳税获得的负边际效用。在说明公共产品提供困难这一问题时,也会用到微观经济学中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6.你认为公共范畴和公共部门仅存在于市场经济下的说法是否成立?

答:不成立。具体分析如下:

公共范畴和公共部门是指在社会中为公共利益所服务的社会范畴和组织,在所有的社会形态下都存在。在计划经济中也有公共范畴和公共部门的存在。

第1章 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1.1 复习笔记

一、市场效率与公平

1.效率(1)帕累托及其学说

帕累托,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包括:

①提出序数效用概念,并由此得到经济均衡条件,这后来成为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

②定义了帕累托最优或效率概念;

③提出了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2)现代经济学所说的效率通常是指帕累托效率

如果一种变动至少使一个社会成员福利增加,而不使任何一个成员福利下降,这种变动就是有效率的;一个有效率的经济是不存在上述变动的经济,或是满足上述条件的变动都已经发生了的经济。

①帕累托最优。它是指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当重新配置资源的结果不可能在不使他人处境变差的同时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则此时的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最佳效率状态中。

②帕累托改善。它是指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人(或某些人)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其他人的处境变差,则此时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

③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运行的结果将能够自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的状态之中,也就是市场的运行是有效的。

④“卡尔多改善”,指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他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整体的效率得到改善。卡尔多效率只是卡尔多改善已经无法进行的状态。

2.市场效率条件

假设整个社会处于完全的私人经济和市场机制作用之下。在这一社会中,只有两个人A和B,两种产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资本K)。市场效率条件的获得可分为三步进行分析:(1)求出交换效率条件

交换效率,指的是将既定的产品x和y,分配给A和B两个人后,形成了要重新分配x和y使一人过得更好只能以另一人过得更坏为代价AB的状态。当MRS=MRS时,社会处于交换效率状态中。xyxy

①MRS为边际替代率,即消费上的边际替代率;

②MRS表示某个消费者为了获得一个新增的x,而愿意放弃的yxy的数量,即MRS=-△y/△x。xy

③MRS也可以视为最后一单位x和最后一单位y的相对价格之xy比,即MRS=P/P。xyxy(2)求出生产效率条件

生产效率条件,指生产要素L和K的配置,已达到要增加一种产X品的产出,就只能以减少另一种产出为代价的状态。当MRTS=klYMRTS时,社会处于生产效率状态之中。kl

①MRTS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②MRTS表示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生产者为了获得一个新增klK,而愿意放弃的L的数量,也可以视为K的边际增量MP和L的边际k增量MP之比,即MRTS=MP/MP。Llk(3)求出组合效率条件

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斜率,称为x对y的边际转换率MRT。MRT表示在L和K投入量既定的前提下,生产者为了获得新增的x,而愿意放弃的y的数量。

组合效率条件MRS=MRT。满足该条件的点有无数个,它们所形成的曲线,称为总效用曲线。在埃奇沃思方盒图中,这些点的轨迹就形成了一条契约线。

3.社会福利与公平(1)功利主义标准

①功利主义标准由边沁提出。功利主义标准认为,整个社会福利是每个人的效用之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也就是总福利的最大化和平均福利的最大化。

②边沁假定,社会中的每个人具有相同的边际效用曲线,且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沁分析的最终结果,是具有同样边际效用曲线的个人之间的收入应该是相同的,即相应的公平含义为平均主义。

如图1-1所示,A的初始收入为0H,B的初始收入为0L,A的边际效用为0M,B的边际效用为OM,OM>OM。如果A将部分收入ABBA′′转移给B,假定转移后,A的收入为0H,B的收入为0L,两人的边际效用都等于0M。此时已经无法通过两人间的收入转移提高两个人的社会福利。

图1-1  功利主义的公平标准(2)罗尔斯标准

①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罗尔斯标准。他认为,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取决于这个社会中生活处境最差的那个人。罗尔斯标准是基于“无知面纱”的假设,即每个人都无法准确预计自己的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未来处境变得很差,这样,每个人为了自己的未来,所选择的公平标准应该是这个标准。

②齐克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人们所持有的财产是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国家就不应该干预。(3)从机会的角度看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否,如果是在机会公平的前提之下实现的,结果就是合理的。(4)从社会福利函数角度看公平

在得出契约线之后,还需引入社会福利函数,构建社会无差异曲线。总效用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才既符合效率条件,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公平准则的要求,该切点就是极乐点。如图1-2所示的W,W,……等一组曲线,代表的是社会无差异曲线;UU12AB是总效用曲线,或称效用可能性曲线;B为极乐点。

图1-2  社会福利函数

二、市场失效

1.公共产品(1)概念

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是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消费的产品。(2)公共产品的特征

①非竞争性(非对抗性)

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是指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则该产品消费者人数的多寡,与该产品的数量和成本变化无关。即新增消费者所引起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则不管提供者是否愿意,在该公共产品的有效覆盖范围之内,任何人都能消费该产品。最典型的公共产品当属国防。(3)公共产品,更多指的是无形产品和服务

私人产品是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混合产品是指或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或者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只拥有纯公共产品具备的两个特征之一。公共产品的这种共同消费性,导致现实中出现“搭便车”问题。(4)公共产品与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不是等同的概念;一种产品之所以是公共产品,是因为它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

2.外部性(1)概念

外部性,又称外溢性和外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即某人承担了成本,但是没有获得对应的利益;或获得了好处,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2)类型

①正外部性,又称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效应。正外部性也可以分为生产上的正外部性和消费上的正外部性;

②负外部性,又称负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也可以分为生产上的负外部性和消费上的负外部性。

③外部性还可以分为技术性外部性和金钱性外部性。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强调外部性的传递是通过市场价格体系进行的。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技术性外部性。

④外部性问题的出现,是因为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的不一致所带来的。

a.如果边际私人成本低于边际社会成本,那么,生产或消费水'平会高于最优水平。如图1-3(a)所示,实际产量(消费量)Q超过′了最佳产量(消费量)Q;

b.如果边际私人收益低于边际社会收益,那么,结果正好相反,如图1-3(b)所示。

两图结合起来,负外部性会导致坏东西过量提供,正外部性会导致好东西提供过少。

图1-3  外部性

3.自然垄断(1)规模报酬递增指某一产品或行业的净收益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生产规模扩大速度的现象或状态。(2)在规模报酬递增状态下,充分竞争的市场最终必然走向自然垄断。

规模报酬递增意味着生产经营规模越大,所产生的市场收益率将越高,从而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这将不断地迫使小企业退出该领域,或阻止其他小资本进入该领域。

①自然垄断行业边际成本一直低于平均成本;

②自然垄断企业根据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所选择的产量必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对应的产量,就有了对应的市场价格。这个市场价格会给企业带来垄断利润(如图1-4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③需求曲线高于边际成本部分所对应的面积,都是定价为P的2损失。

④如果企业根据平均成本定价,即价格为P,那么,企业将无1法获得垄断利润。

⑤如果企业根据边际成本进行定价,即价格为P,虽然这是一2个经济效率所要求的定价,但由于边际成本一直低于平均成本,企业将因此而亏损。

总之,纯粹由市场决定的结果必然带来效率损失。

图1-4  自然垄断(3)自然垄断的恰当定义必须建立在部分可加性,而不是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

①假定有n种不同的产品,k个企业,任一企业可以生产任何一种或多种产品。

②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企业的成本方程就是部分可加的。

③如果在所有有关的产量上企业的成本都是部分可加的,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

平均成本下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不论是规模经济,还是范围经济,都可能带来自然垄断。

4.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1)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2)信息不对称问题常以“柠檬市场”为例进行说明。

①逆向选择是因为信息的事前不对称引起的,即在签订合同或从事交易之前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某些特征被隐藏,所导致的相关经济主体做出的与交易另一方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

②道德风险是在合同签订之后才发生的,它所对应的是隐藏行为,即签订合同之后的不可观察的行为,这些行为同样是合同另一方所不愿意看到的本来可以避免的行为。

5.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分配)

在市场经济下,社会分配不公状态本身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但是整个社会往往要求社会分配的公正,这是市场所无法做到的,也就是说出现了市场失效。

6.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宏观经济总量失衡,表明宏观经济出现了不稳定。不稳定的宏观经济一般以物价剧烈波动、就业率下降和经济增长率变化过多等来表示。

三、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

1.资源配置(1)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作用,就是要克服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缺陷,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①公共部门首先应该促进资源在两个部门之间的有效配置,社会资源配置的点应该位于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

②资源配置的第二个层次问题,是资源要在公共部门内部进行有效的配置。现实中,公共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可通过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来判定。(2)公共产品

①公共部门在公共产品存在的领域应负起主要责任,特别是在国防、国内秩序、外交等纯公共产品的提供上。

②强调公共部门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中起主要的和基本的作用是因为私人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完全满足整个社会的要求。

a.私人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不足,即“搭便车”问题;

b.私人提供公共产品可能会存在资金用途的冲突,从而无法有效提供。(3)外部性

①科斯定理

1960年科斯在他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指出: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那么自愿的市场交易必然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

②外部性内部化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基本思路。相关各方如果有共同的利益,通过妥协合作的办法,都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③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性的措施

a.庇古税,即对带来外部成本的一方课征税收,使得其边际私人成本加上庇古税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这样,坏东西就不会生产得过多。

b.庇古补贴,即给带来外部收益(正外部性)的一方提供补助,使得其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促进好东西的产量达到社会有效水平。

c.对负外部性行为进行管制。(4)自然垄断

公共部门可以通过限价政策(公共定价)、进入和退出行业规制来对这些行业进行管理,以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5)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些可以通过市场得到解决,但许多信息不对称问题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仍然需要公共部门的介入,才有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2.收入分配(1)公共部门在收入分配中的经济作用,是指公共部门按照社会认可的公平标准,通过公共支出、公共收入或公共规制等方式对收入、财富以及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对公平标准的要求。(2)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可以为公共部门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①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机制能通过价格有效地协调千头万绪的经济活动,配置有限的稀缺资源。

②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在所有消费者的偏好为凸性以及其他一些条件下,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初始配置调节之后经由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

③在埃奇沃斯方盒图上,契约线上的所有的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点,一个社会可以根据自己的公平标准,选择适合的帕累托最优状态。(3)公共部门可以通过公共支出、公共收入或公共规制等手段,调节收入、财富和福利的初始分布,仍然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经济稳定(1)公共部门的经济稳定作用,是指公共部门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去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这些目标。(2)公共部门有可能对全国范围内的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控制和施加影响,通过收入制度的设计和支出总量的调节,调节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两者的平衡,促进经济的稳定。

4.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的关系(1)资源配置所对应的是公共部门的效率职能,收入分配对应的是公平职能,经济稳定对应的是稳定职能。三者之间既是一致的,又存在矛盾。

①三者的相互一致性

a.就效率和公平问题来看,解决它们的前提条件是效率问题。只有解决了效率问题,社会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公平问题。

b.只有解决了效率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宏观经济的稳定问题。一个没有效率的社会,是没有前途的社会,是走向没落的社会,它必然是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层出不穷的社会,显然不可能根本解决宏观经济的稳定问题。

②三者之间的矛盾

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政策目标之间,有时会存在矛盾和冲突。如果希望促进公平,则可能损害效率;而为了提高效率,则可能减少公平。(2)公共部门的三大经济作用(三大职能)是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进行当中都应予以综合考虑的。

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等的确立,公共部门的各项具体收入、支出活动和规制活动,都必须是在综合考虑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国民收入的公平分配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等三个目标之后,做出的一揽子安排,而不应是为了实现各个目标所分别成立的三个收支系统。

5.公共部门经济作用的历史演变(1)自由放任时期,“小政府”理念,各市场经济国家尽量限制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公共部门仅履行效率职能。(2)在其后200余年的发展中,西方公共部门以此为基础,职能扩张及其内容具体化。

①从效率职能来看,其内容、范围和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张,例如对环境污染问题从放任不管到全力干预和管制,就是典型的例子。

②公平职能和稳定职能,随着西方的市场经济从自由放任向政府干预的转化,即在19世纪末之后逐步产生的,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③西方公共部门经济的作用范围的扩张,使得西方社会抛弃了传统的小政府主张和政策,表现出急剧扩张其活动范围和规模的态势,开始了公共部门几乎是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时期。(3)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掀起了新公共管理革命,缩小公共部门,提高公共部门效率成为西方社会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看待美国司法部诉微软垄断一案?

答:(1)微软案主要围绕微软搭售浏览器市场等应用软件的行为是否合法这一问题,但微软案的实质在于微软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2)微软案涉及微软搭售IE浏览器的问题。在微软和网景对浏览器市场的争夺战中,微软作为后来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使网景丧失40%的市场份额,完全是凭借微软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实现的。(3)在微软操作系统的绝对统治之下,其技术上的任何一项“改进”都会使相关产品不得不退出市场,公平竞争就无从谈起;另外,消费者也处在一种不公平的销售地位:他们不仅无法选择浏览器,更无法选择操作系统。(4)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要实现公平销售是不可能的。表面上看,微软提供“改进”的操作系统,免费奉送浏览器服务和其它服务,降低了消费者费用。但实际上,消费者在微软面前无能为力,因为微软的某项服务是以其操作系统的不可选择为后盾的。(5)长远来看,压制了竞争也就损害了消费者的长远利益。所以,微软案的实质在于微软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其以“改进”为名搭售应用软件只是其垄断力量自身的延伸和表现。

2.自2008年1月1日起,江苏省太湖流域开展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对占用、使用环境资源的实行收费,对破坏环境资源的实行补偿。如何看待这种做法?请结合科斯定理予以说明。

答:(1)1960年科斯在他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针对“外部性”问题,谁补偿谁并不重要,只要产权清晰,交易费用为零,相关各方之间的讨价还价总是可以得到最有效的结果。(2)科斯定理说明了如果没有交易费用或者交易费用很小,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外部性或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现实中,交易费用并不为零,产权的界定也不一定清晰,科斯定理也就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对负外部性的一方课税,对正外部性的一方进行补偿,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此例中,遭受污染损害的周围群众想要恢复环境不可能没有交易费用,想让企业和群众自己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是不大可能的。环境资源的使用权限不明确造成了外部性。企业生产除了它们自己的“私人成本”,还要使用环境资源,但企业并无权使用并污染环境,它必须为“污染权”付费。所以政府要将外部性内部化,对污染企业收费或者让资源使用者修复环境资源是合理的。

3.对公平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怎样理解特定社会中公共部门如何根据不同的公平内涵选择适当的收入分配政策?

答:(1)对公平的理解有许多种。如果根据功利主义,实行绝对平均,公共部门就应该在收入分配时贯彻绝对平均,通过税收使社会中相同边际效用曲线的人最终可支配收入相同。(2)如果根据罗尔斯标准,认为社会的公平状况取决于社会中生活处境最差的那个人,就应该在收入分配时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改善他们的生活处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全体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提高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3)如果从机会公平的角度,就应该保证每个人赚取收入的机会相同,在收入分配中采取“只要规则公平,赚得的收入都理应受到保护”的原则。(4)从社会福利函数看公平,要在收入分配中进行大量的定量定性分析,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个人的无差异曲线难以收集统计),造成以此种公平内涵作收入分配政策的基础的成本过大。(5)当今社会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正面临改革。改革的方向依然存在争论,不过舆论导向是缩小贫富差距,其中混杂了功利主义和机会公平(消除不正当收入)等各种公平内涵。

第2章 公共产品

2.1 复习笔记

一、公共产品提供的局部均衡模型

1.庇古模型(1)庇古,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运用功利主义的方法假定:

①每个人都从公共产品的消费中受益;

②公共产品的提供需支付成本即交纳税收;

③纳税会给纳税人带来负效用;

④税收产生的负效用是放弃私人产品消费的机会成本。(2)庇古认为,公共产品应该持续提供到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正边际社会效用等于为最后一元公共产品而纳税的负边际效用。如图2-1所示:

图2-1  庇古的公共产品提供图

①GG表示公共产品提供带来的正边际社会效用;

②TT表示为提供公共产品而纳税所带来的负边际社会效用;

③NN表示两者相抵之后的边际社会净效用;

④点A是公共产品提供最佳数量所在之处。该点满足/AC/=/AC′/,这时,NN为零。(3)庇古模型给出了一个人对公共产品提供水平需求的决定条件。证明:

①设G为个人i得到的公共产品,即公共部门(政府)对i的支出;i

②T为个人i支付的公共产品的税收;i

③M为个人i的收入,U为个人i得到的效用,NU为个人i的净效用;iii

④假定:

maxNUi=U(Gi)-U(Ti)

s.t.Gi+XiPi=Mi

a.Xi为个人i消费的私人产品数量;

b.Pi为其所支付的价格。

⑤设拉格朗日函数L如下所示:

L=Ui(Gi)-Ui(Ti)+λ(Mi-Gi-XPi)

⑥分别就L对Gi和Ti求偏导,并令结果为零,即:

⑦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条件是:个人对公共产品消费的边际效用等于纳税的边际负效用。

2.鲍温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鲍温通过局部均衡分析,比较了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提供之间的差异。(1)私人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假定一个社会中有A和B两个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种产品。如图2-2所示:

①A对私人产品的需求曲线是D;A

②B对私人产品的需求曲线是D;B

③市场需求D=D+D,用市场需求曲线DD表示;AB

④私人产品的供给曲线为SS;

⑤SS和DD相交,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P和数量Q;

⑥在价格为P的前提下,A消费的私人产品数量为Q,B的数量A为Q,且Q=Q+Q。对于价格而言,它等于边际成本,即P=MC。BAB

图2-2  私人产品的需求与供给(2)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如图2-3所示:

①个人A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为D;A

②B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是D;B

③市场需求D=D+D;AB

④需求曲线DD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曲线SS相交于一点,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P和数量Q;

⑤A和B所消费的公共产品的数量都是Q,但A所支付的价格是P,B支付的价格是P,且P=P+P;ABAB

⑥公共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边际成本是A和B所支付的价格之和,即P=MC=P+P。AB

图2-3  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3)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市场需求曲线的差别

①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加总;

②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纵向相加;

③与私人产品需求曲线不同的是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是虚拟的。(4)向下倾斜的虚拟需求曲线,表明个人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纯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满足以下条件:

①∑个人价格=边际成本;

②∑边际替代率=边际成本;

③∑边际评价=边际成本。

二、纯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一般均衡模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最早提出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一般均衡模型。

1.萨缪尔森假定

一个社会有两名消费者A和B,两种产品(私人产品X和公共产品G),其生产可能性组合既定,消费者的偏好既定。

2.公共产品的最优提供条件

如图2-4所示:(1)纵轴代表私人产品提供的数量;(2)横轴代表公共产品提供的数量;(3)FF代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整个社会所能生产最大数量的可用于消费的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4)B的无差异曲线由B、B和B表示,B可以有多种选择消费l23组合;(5)B消费剩下的私人产品由A消费,A和B所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一样。由此,图2-4(a)中的消费可能性曲线TT表示可供A消费的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组合;(6)TT和AA相切于点M,M表示B的消费处于B上时,是A所112消费的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最优组合点,即A所消费的私人产品是’’X和公共产品是G;A’(7)B所消费的公共产品也是G,所能消费的私人产品的最大数’’’’量是X,且X+X=X。整个社会选择的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数量BAB组合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点E上;(8)同理可以找出A的消费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切点的连线LL上(如图2-5所示)的每一点都给出了A的序数效用函数;(9)把A和B的序数效用函数相应的点转化为效用面,得出所有帕累托最优点的效用可能性轨迹;(10)在图2-6中,纵轴表示个人B的序数效用函数,横轴表示A的序数效用函数,UU表示A和B的效用可能性曲线,WW一组曲线为社会无差异曲线。假定UU和WW相切于点B,那么点B代表的是最00佳社会状态或“极乐点”。

图2-4  资源在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配置

图2-5  社会资源最优配置轨迹

图2-6  社会资源配置极乐点

3.公共产品提供的萨缪尔森条件

消费上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生产上的边际转换率,即MRS+AMRS=MRT。B

萨缪尔森条件的简单数学证明:(1)为了达到极乐点B,即最大化社会福利函数W,设:(2)生产可能性曲线:(3)设一拉格朗日函数:

分别对X、X和G求偏导,并令该式的值为零,有:AB(4)整理得:

等式右边之所以等于1,是因为最后一单位X的变化和最后一单A位X对函数(X+X,G)的变化所作的贡献相同。得:BAB(5)还可得:

三、公共产品供应的威克塞尔—林达尔模型

威克塞尔和林达尔是瑞典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W.L模型”,说明公共产品的供应是由社会中的个人经过讨价还价和磋商进行的。最佳条件是每个人所愿意承担的成本份额之和等于1。

1.W.L模型

它是一个局部均衡模型,试图找出民主社会中公共产品产出的合理水平,以及在不同的人之间如何分摊公共产品的成本即税收负担问题。

2.W.L模型描述的是公共产品提供的虚拟均衡过程(1)W.L模型假定两组人具有相同的政治权力;(2)假设选定一种预算时采用相同的决策原则,可以满足每一个政党都同意这个预算;(3)假定每一位拍卖者报出不同的税收份额和预算规模(支出),经过某一拍卖程序,就可得出一个均衡结果。该模型还假定每个人都准确报告了各自的偏好。

3.根据图形2-7进行分析(1)纵轴h代表消费者A承担的提供公共产品总成本的份额;(2)如果A的税收份额为h,那么B的份额为1-h;(3)横轴G代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或公共支出量;(4)曲线AA和BB分别代表个人A和B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AA的原点是0,BB的原点是O;AB(5)每个消费者所具有的对公共产品G和私人产品X的效用函数为:

U=U(X,G)AAA

U=U(X,G)BBB

①X和X分别为A和B所消费的私人产品的向量;AB

②G为所消费的公共产品的向量。(6)A和B都力图在各自的预算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pX+hG<-YA4

PX+(1-h)G≤YBB

①Y和Y分别指个人A和B的收入;AB

②P是私人产品的价格向量。

图2-7  威克赛尔-林达尔模型(7)改变h并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就可得出A的需求曲线;(8)同理可得B的需求曲线。

4.建立起A的均衡税收份额(h)和均衡产出水平(G)。(1)任选一个税收份额h,A愿意得到G水平的公共产品,B愿意ll得到G。两者之间存在分歧。权力更大的一方取胜,这是所有双边2垄断状况下的正常结果;(2)最后结果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双方的相对权力;(3)为克服这种不确定性,威克塞尔和林达尔假定双方力量相当,并提出了另一税收份额,通过A和B的重新比较另行确定G的产出;*(4)这种拍卖过程将持续下去,直到税收份额为h为止;**(5)在点h处,A和B都同意公共产品的产出水平为G,且A支付****税收份额h,B支付1- h。h和G的组合被称为林达尔均衡,相应的税收价格就是林达尔价格。

证明:

①个人A和B的预算约束是:

Y=X+hGAA

Y=X+(1-h)GBB

Y=Y+Y=X+X+GABAB

个人A和B的效用函数分别为U=U(X,G),U=U(X,G)AAABBB

②转换个人A和B的预算约束是:

X=Y-hGAA

X=Y-(1-h)GBB

③效用函数变为:

U=U(Y-hG,G)AAA

U=U(Y-(1-h)G,G)BBB

④分别对G和h求偏导,得:

⑤对B同样有:

即:

⑥公共产品提供的效率条件为:

⑦纳什均衡意味着任何个人或一组人,如果改变配置都将使处境变坏,就会阻止这种结果发生。因此,林达尔均衡实现时达到帕累托最优。

5.威克塞尔和林达尔认为预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根据特定社会公平标准对全社会的福利分配进行调节。(2)找出合理的公共支出和税收份额。

四、公共产品提供的困难与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

公共产品提供的困难在于无法知道每一个人的公共产品需求曲线。个人支付的公共产品价格是其对公共产品的偏好程度,越是喜欢的公共产品需要支付的税收价格就越高。这就存在着利益动机,促使人们隐瞒自己的偏好,并且容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

1.“囚犯困境”模型(1)囚犯困境描述了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两个独立行动的当事人是如何注定不会相互合作,并将给对方带来极大损害的负和博弈。如图2-8所示。

图2-8  囚徒困境

2.“囚犯困境”的解脱(1)如果博弈是重复进行的,那么一人为了指望其他人的下一次合作,就有可能改变行为的选择。这样,如果博弈是无数次持续进行的话,那么囚犯困境是可以走出的。(2)如果在双方博弈中引入第三种力量,那么就可能迫使参与博弈的各方进行合作。(3)公共产品提供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在于个人对公共产品需求信息的揭示上有许多困难。

3.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1)公共产品“搭便车”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私人就不能提供公共产品。(2)公共产品一般要由公共部门提供,是因为私人或者无法提供某些公共产品,或者无法提供充足数量的公共产品。(3)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的捐赠现象就是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典型例子。

五、公共产品论的实验经济学视角研究

实验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它的兴起对公共产品理论研究产生了影响,加深了对“搭便车”问题的研究。

1.对公共产品提供实验的分类

根据勒迪亚的研究成果,实验经济学家对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所做的实验可以分为四大类型:(1)大范围环境下的自愿捐献机制实验,倾向于隔离集体行为的基本面,即自愿捐献从上会上可取,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则不好说;(2)对于有限阶层的经济环境中的大范围机制实验,旨在区分机制在哪些方面可以导致社会最优结果的出现;(3)政治环境机制的实验,是政治市场中的讨价还价实验;(4)应用或政策问题的实验。

四种类型实验的核心问题在于对公共产品提供中“搭便车”行为的研究。

2.对“搭便车”程度的研究(1)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搭便车”决定了市场无法充分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2)社会学—心理学认为,利他主义和社会规范会导致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自愿为公共产品的提供捐款,从而实现公共产品的最优提供。(3)传统的公共产品论难以验证现实生活中“搭便车”的程度。(4)实验经济学最初对公共产品资源提供的实验使得验证理论的真伪有了可能。

3.减少“搭便车”机制的研究(1)对不同特性的人实验的不同结果

①马维尔和阿么斯1981年对32个一年级经济学研究生所作的实验表明,人们只愿意出20%的最优数量,这远远低于一般人所愿意出的数量。

②Keser等人的实验表明,熟悉的伙伴比陌生人愿意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2)差异性学习对公共产品提供的影响

①人的决策受到信息条件的约束,实际上只能是“有限理性”;

②人的决策也不是完全符合根据概率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而是有其特殊规律;

③人的行为是在经验中不断调整的,人是在不断学习的,但不同的人对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是不一样的,会有不同的认知水平。(3)减少“搭便车”机制的研究

通过交流或者给参与实验的人以额外的激励,如提供分数机制和返还选择,可以大大增加公共产品的提供。

4.对公共产品论研究的其他影响(1)公共产品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问题

①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近年来与认知心理学的融合,说明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②公共产品论的研究,同样需要跨学科研究,与心理学的结合是直接的启示;

③公共产品论还需要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研究方法的引进,因为公共产品的提供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2)公共产品决策机制的研究

①公共产品论中的重要模型之一即威克塞尔一林达尔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实验方法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②普洛特等人对公共产品提供机制的研究

a.四种情形

第一,一致意见下的直接捐献;

第二,非一致意见下的直接捐献;

第三,一致意见下的公共产品拍卖过程;

第四,非一致意见下的公共产品拍卖过程。

b.结论

第一,公共产品拍卖过程要优于直接拨款;

第二,一致意见会降低直接捐款和拍卖的效率。

2.2 课后习题详解

1.为什么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公共产品最优提供模型?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答:(1)公共产品最优提供模型主要包括庇古模型、鲍温模型、维克塞尔—林达尔模型和萨缪尔森模型。人们提出不同的公共产品最优提供模型是因为他们关注的对象、研究问题的角度、使用的方法、假设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2)上述四个模型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这一基本理论之上,并都使用了微观经济学中关于效用函数、供给曲线、需求曲线等基本的分析框架,研究的都是公共产品如何实现最优提供的问题。

区别在于各个模型所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庇古模型给出了一个人对公共产品提供水平需求的决定条件,公共产品应该持续提供到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正边际社会效用等于为最后一元公共产品而纳税的负边际效用。

鲍温模型通过局部均衡分析,比较了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提供之间的差异,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加总,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纵向加总。

萨缪尔森模型通过一般均衡分析得到,消费上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生产上的边际转换率。

维克塞尔—林达尔模型是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提出的时间比萨缪尔森模型要早。它又不同于鲍温和庇古的模型,因为它考虑了政治因素。W.L模型试图找出民主社会中公共产品产出的合理水平,以及在不同的人之间如何分摊公共产品的成本即税收负担问题。最佳条件是每个人所愿意承担的成本份额之和等于l。

2.“虚拟”的公共产品最优供应模型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答:(1)“虚拟”的公共产品最优供应模型的含义

①与私人产品的需求曲线不同的是,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是虚拟的。消费者购买私人产品所支付的货币数量会反映其对私人产品的实际需求,但市场无法直接提供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信息。假定的某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只是模拟市场做出的。这种假定的意义在于突出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需求上存在的差异。

②模型的建立通常需要很多假定条件,这些假定条件的存在也说明模型是对现实社会的虚拟。公共产品最优供应模型也不例外。例如,这些模型中通常假定有两个消费者,有各自的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等等。(2)“虚拟”的公共产品最优供应模型仍具有现实意义“虚拟”的公共产品最优供应模型虽然与现实差异较大,而且难以完全搬到现实中去,但是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①它简化了分析的对象,使整个推理过程逻辑清晰、顺利地进行,得出的结论是规范分析的结论,能让人们有更清晰地认识,即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②这些虚拟的模型在某些程度上也提供了一些决策灵感,对政府部门如何最优地提供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3.如何看待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公共产品问题?

答:实验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它的兴起对公共产品理论研究产生了影响,加深了对“搭便车”问题的研究。(1)对公共产品提供实验的分类

根据勒迪亚的研究成果,实验经济学家对公共产品提供问题所做的实验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①大范围环境下的自愿捐献机制实验,倾向于隔离集体行为的基本面,即自愿捐献从上会上可取,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则不好说;

②对于有限阶层的经济环境中的大范围机制实验,旨在区分机制在哪些方面可以导致社会最优结果的出现;

③政治环境机制的实验,是政治市场中的讨价还价实验;

④应用或政策问题的实验。

这四种类型实验的核心问题在于对公共产品提供中“搭便车”行为的研究。(2)对“搭便车"程度的研究

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搭便车”决定了市场无法充分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②社会学—心理学认为,利他主义和社会规范会导致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自愿为公共产品的提供捐款,从而实现公共产品的最优提供;

③传统的公共产品论难以验证现实生活中“搭便车”的程度;

④实验经济学最初对公共产品资源提供的实验使得验证理论的真伪有了可能。(3)减少“搭便车”机制的研究

①对不同特性的人实验的不同结果

a.马维尔和阿么斯1981年对32个一年级经济学研究生所作的实验表明,人们只愿意出20%的最优数量,这远远低于一般人所愿意出的数量。

b.Keser等人的实验表明,熟悉的伙伴比陌生人愿意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②差异性学习对公共产品提供的影响

a.人的决策受到信息条件的约束,实际上只能是“有限理性”;

b.人的决策也不是完全符合根据概率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而是有其特殊规律;

c.人的行为是在经验中不断调整的,人是在不断学习的,但不同的人对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是不一样的,会有不同的认知水平。

③减少“搭便车”机制的研究

通过交流或者给参与实验的人以额外的激励,如提供分数机制和返还选择,可以大大增加公共产品的提供。(4)对公共产品论研究的其他影响

①公共产品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问题

a.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近年来与认知心理学的融合,说明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b.公共产品论的研究,同样需要跨学科研究。与心理学的结合是直接的启示;

c.公共产品论还需要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研究方法的引进,因为公共产品的提供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②公共产品决策机制的研究

a.公共产品论中的重要模型之一即威克塞尔一林达尔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实验方法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b.普洛特等人对公共产品提供机制的研究认为公共产品的拍卖过程要优于直接拨款,并且意志意见会降低捐款和拍卖的效率。

第3章 公共选择

3.1 复习笔记

一、公共选择论概述

1.公共选择论的发展

公共选择,又称集体选择,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种理论。公共选择论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非市场决策,起源于财政理论。(1)18至19世纪,一些数学家对投票问题进行了研究。20世纪的部分经济学家则对财政决策问题作了初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与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哲学及古典经济学一起,构成了公共选择论的思想源头。(2)数学家孔多塞、波德等对投票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投票悖论。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对财政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是现代公共选择论的先驱者。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等人在此基础之上所进行的研究,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公共选择论。(3)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公共选择论的创建期。公共选择论的早期创建者主要有肯尼思·阿罗、布莱克、布坎南、塔洛克等人。邓肯·布莱克开创了对公共选择的研究方法。布坎南和塔洛克对公共选择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2.公共选择论研究的方法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