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重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21:55:25

点击下载

作者:张妙弟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丽重庆

美丽重庆试读:

天人协和,穷极造化 总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Prologue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中国地理学会“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

重庆市行政区划图

概况

重庆市简称渝。地处我国西南部,四川盆地东南部。东与湖北、湖南2省为邻,南部与贵州省接壤,西连四川省,北同陕西省毗邻。全市面积8.24万平方千米。人口2884.62万,有汉、回、苗、彝、藏、土家等民族。市辖19个区、15个县、4个自治县。

公元前11世纪为周所封巴国都城,后历改江州、恭州。1189年南宋赵惇在此先封恭王,后登帝位(光宗),一年之中喜庆双重,遂升恭州为重庆府。1929年设重庆市。1939年升中央直辖市,次年定为陪都。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西南行政区领导机关驻地。1954年改为四川省辖市。1997年3月,析四川省重庆、万县、涪陵3市和黔江地区,设中央直辖的重庆市。

地形

全市轮廓形似“人”字,山地、丘陵、盆地兼备,即东、南、北三面均为山地,西及西南部分地区有丘陵和平坝分布。北部有西北—东南走向的大巴山横亘,海拔1500~2200米,部分山峰在2500~2700米之间。东部及东南部有巫山和七曜山,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海拔一般为1000~2000米,地势陡峭,河谷深邃,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阴条岭海拔2797米,为市内最高点。东南部多岩溶地貌。西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等。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受地形影响,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偏高,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年平均气温为16~18℃,1月18℃,7月21~29℃。最高极限气温可达43.8℃。年无霜期长达210~349天。年均降水量1000~1450毫米。重庆秋末春至多雾,年平均雾日为68天,有“雾都”之称。年平均日照时数1259小时。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较丰富,已发现矿种75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39种。优势矿产有煤、天然气、锰、汞、铝、锶和建材用非金属矿。渝东天然气田储量在我国占重要地位;锶矿主要分布在铜梁和大足,储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秀山、酉阳有全国罕见的特大型汞矿床。

生物资源丰富。有维管植物4000多种,其中栽培植物近千种;药用植物近2000种,主要有黄连、党参、天麻、贝母等;有国家1~3类保护植物50多种,如桫椤、水杉、珙桐、连香树等。山地森林覆盖面积广,林木蓄积量大。有动物600多种,水生动物及鱼类200多种,其中有国家1~3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近100种,如金丝猴、黑鹿、穿山甲等。

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温泉、热泉众多。水资源总量年平均5000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38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约750万千瓦。

农业

具有大农业、大农村特点,盛产水稻及小麦、玉米、红薯,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棉花、柑橘、芝麻、烟叶。林产品有桐油、生漆、茶叶、蚕茧、板栗、松香、松节油。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猪肉、蚕茧、柑橘、烟叶生产基地,桐油产量居全国之首,生漆产量居全国第二,柑橘产量居全国第三,荣昌良种猪、石柱长毛兔、奉节脐橙等享誉全国。

工业

轻、重工业多部门综合性发展,形成以汽车、摩托车、冶金化工为三大支柱产业,机电设备、电子通信、食品、建材、玻璃陶瓷、日用化工为六个优势行业的体系。工业门类较齐全,配套能力强,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013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12656.6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016.74亿元,从业人员632.7万人;第二产业6397.92亿元,从业人员555.7万人;第三产业5242.03亿元,从业人员723.7万人。进出口商品总值587.89亿美元,其中出口382.11亿美元,进口205.78亿美元。

CHAPTER 01 印象重庆 冬春雨雾夏火炉,巴渝文化共山城

位于我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的重庆,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这座美丽的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着“山城”、“雾都”等特别的称谓。

虽然重庆作为直辖市的时间在四大直辖市中最短,但其历史却极为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它就已经是古代诸侯国巴国的都城。后随着历史变迁,重庆先后经历了开埠、陪都岁月、三线建设等多个历史时期,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前进着,并产生了多种多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城市,三峡航道成为其发展运输、经济,连接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的重要纽带。如今,这座面积8万余平方千米的城市,正昂首阔步朝着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山城雾都 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

重庆地处我国内陆西南部,是一座由山、水、雾、雨构成的水墨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重庆具有很多独有的特色,也因此有了很多别称,如因夏长酷热多伏旱而得名“火炉”,因城市依山建筑而得名“山城”,因冬多云轻雾重而得名“雾都”。独特的气候还使重庆颇多夜雨,形成了一种婉约之美。

重庆概况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北纬28°10′~32°13′、东经105°11′~110°11′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重庆的东北、东南分别与湖北省和湖南省相接,南部接贵州省,东北与西部接四川省,东北接陕西省;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面积8.24万平方千米,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650平方千米。1997年3月14日,经过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重庆成为直辖市,于6月18日正式挂牌。重庆渝中半岛夜色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狭长半岛形陆地被称为渝中半岛,是重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傍晚时分,站在南山山顶俯瞰渝中半岛,万家灯火与江上波光将重庆城区的繁华烘托得淋漓尽致。另外,这片人们最为熟悉的重庆都市景观也蕴藏着数不清、说不完的重庆故事。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有“山城”之称。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冬季最低平均气温2~8℃;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33℃左右,有“火炉”之称。重庆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说。由于重庆多为河谷及沿江地带,且重工业发达,因此雾气浓重,素有“雾都”之称。

在行政区划方面,重庆市下辖38个行政区县(自治县),其中有19个区,分别为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和大足区;19个县(自治县),分别为潼南县、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以主城区为依托,各区、县(自治县)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现代城市群,是我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据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重庆总人口为2884.62万。重庆还是个多民族的城市,人口以汉族为主体,还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据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重庆的少数民族人口为193.71万,占总人口比重的6.7%。各个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生活习俗和节日风俗,使重庆成为一座多姿多彩、多民族风情的城市。十八梯十八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是一条代表着老重庆山城特色的步行街。过去,重庆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从上半城(山顶)通到下半城(山脚)。这条老街道全部由石阶铺成,弯弯陡陡。街道周围居住的都是普通百姓,街上充满市井气息,当然也少不了山城特有的棒棒军。这里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巫山神女峰位于巫峡北岸的神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中最为知名的一处。相传神女峰由西王母幼女瑶姬幻化而来,当年瑶姬见巫山地区水患肆虐,决心为民平患,后为祈祷百姓行舟平安,便化为神女峰永驻巫山。

作为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有着鲜明的优势。重庆是我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二环八射”高速交通网和“一枢纽五干线”铁路网的建成,使“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成为现实;发达的水陆交通,使其港口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航空运输亦表现不俗,江北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500万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对于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步伐逐渐加快,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使农业农村和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庆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如今,重庆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67所高等院校以及89万多科技人员,科技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相对雄厚。

独具魅力的山城

说起重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山。在其市域内,其地貌是一条条山岭、一道道山谷,就像一层层波浪,相间排列,相互平行而延伸发展。这些平行的山岭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100~800米之间,属于中山和低山;在两条山岭之间有宽10~30千米的谷底,地理学家称这些山为“平行岭谷”。重庆的山除南面的四面山、黑山之外,巫山、武陵山、明月山、铜锣山、歌乐山、巴岳山等主要山岭都呈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一条条平行线。

从高空俯瞰重庆主城区,其所处的川东平行岭谷区是典型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其中,明月山、铜锣山、中梁山和缙云山这四条长条形背斜山岭形成了重庆主城区的骨架,而背斜山岭中间肥沃的土地,则孕育了美丽的重庆主城区,使重庆成为“城在山上,山在城中”的山城。

重庆在地质上属石灰岩构造,由于长期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重庆地区形成了众多形象各异、鬼斧神工般的独特溶洞、温泉、峡谷等喀斯特地貌,著名的“天下第一洞”芙蓉洞就位于重庆的武隆。重庆还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三桥气势磅礴,分布于同一峡谷的1.5千米范围内,桥间又有天坑,非常罕见。

重庆不仅四面环山,还被江水回绕,本身就是一座成长于大江上、从码头发展而来的城市,故又名“江城”。长江、嘉陵江两江环重庆横贯而去,加之众多支流水系,使重庆既有大江的磅礴气势,又有河流溪水的婉约风情。

缥缈氤氲的雾都

雾总能给人们营造一种朦胧、飘逸的氛围,让人如入仙境。而重庆就是这样一座让人总觉得自己身在仙境的城市,因为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被雾气包围,因而这座山城又多了一个称呼——雾都。

重庆多雾主要是受地理因素影响,位于长江以及嘉陵江的汇合处,水汽来源充沛,空气潮湿,而四周多山使得风力微弱,无法吹散水汽。白天,地面温度高,不断增强的蒸发作用使空气中的水汽越来越多;夜间,由于山地冷空气沿着山坡迅速下沉,地面空气降温剧烈,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形成雾。

重庆的夏秋季节多雨,尤以“巴山夜雨”为多。雨后的重庆更加多雾,每逢雾日,满城云缠雾绕,大街小巷缥缈迷离,一切都氤氲在雾气中,恍若仙境。

每当雨袭雾都,夜雨声声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又略带呜咽,让人忍不住伫立窗前,吟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让烟雨雾都更多了一分诗情。

重庆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重庆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古代的重庆就像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中国几千年的风云变幻都似乎与它关系不大;直到1891年重庆的开埠,才让这座“封闭”的城市走向世界;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钦定”为中华民国的战时陪都,又使重庆成为全世界的一个焦点。

开埠,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

早在前11世纪,重庆就是古代巴国的首都江州。前316年,秦灭巴国,设巴郡。隋朝在这里设置渝州,因为流经重庆的嘉陵江古时称作“渝水”,故重庆古名为“渝州”。这也是重庆简称“渝”的由来,此后的唐宋两朝便沿用此名称。北宋崇宁元年(1102),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由于宋光宗是在这里先封的恭王,旋登帝位,所以他将恭州升为重庆府,自诩“喜庆双重”,重庆由此得名。法国水师兵营遗址重庆开埠时期建造的建筑物主要位于渝中区和南岸区,大多未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图为位于南滨路的法国水师兵营遗址,它几乎是现存开埠遗址中唯一还能使用的一处。主体建筑为典型的西式风格,而旁边伫立的传统中式重檐牌楼也揭示了其北洋水师营务处前身的历史。开埠时期繁华的南岸区南滨路,曾是外国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带。如今这里变成高楼林立的商街,而通过街上伫立的西式钟楼仿佛还能看到这条街开埠时期的胜景。

南宋末期,蒙古军队和宋军在西南地区大战,成都被蒙军攻破,宋军退守重庆。出于防御作战的需要,宋军扩修了重庆城,将城池范围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向北扩至嘉陵江边,由此奠定了重庆古城直到明清时期的大致格局。元明清三代,重庆归四川管辖,称为重庆府。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入侵中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带入一个“开埠”的时代。“开埠”即开放通商口岸,因为当时的运输工具多为船只,因此开埠从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先有《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后有《天津条约》开放长江中下游的镇江、南京、九江、汉口为通商口岸。但西方列强仍不死心,他们对中国内地市场虎视眈眈,因此将目光锁定在处于长江上游的重庆,极力想让重庆成为通商口岸。

当时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码头,长江、嘉陵江、乌江、大宁河等大小河流都能沟通此处,形成密集的交通网络,有得天独厚的水运之便,而重庆借此也成为各种重要物资的集散地。西方列强十分看重这块宝地,他们妄图以此为跳板,向中国的西南地区拓展。

1876年9月13日英国就以云南发生的“马嘉理事件”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条约中,清政府允许英国派员驻寓重庆,但前提条件是要轮船抵达重庆。清政府认为凭借三峡天险,重庆只能有木船进出,而轮船短期内不可能驶入重庆,于是想以此阻隔英国人进入重庆。但没想到,1898年,英国人的轮船“利川”号驶入了重庆朝天门码头。其实在1891年,重庆就已经通过中英《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成为通商口岸了,只是那时用木船运输,开埠的作用并不显著。而随着“利川”号轮船的驶入,重庆开始了真正的开埠时代。

开埠之初,外国人就希望将重庆核心区嘉陵江和长江夹峙的半岛临江附近开辟为租界。但清政府只将南岸划给外国人做租界,于是连通外国人和清政府之间做生意、谈贸易的买办商人应运而生。他们选定在渝中区太平门内的白象街设办事处,英、美、日等国纷纷在这里开设洋行,使白象街成为当时的金融街。随着外国人的到来,大量稀奇古怪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传统的市场,重庆的金融业和商业大门也随即打开。

随着金融业与商业的兴起、发展,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重庆本土的近代工业也由此催生。火柴业、棉纺织业、矿业、电业等企业相继开办,重庆本土的轮船运输业也开展起来。这些开埠以来重庆经济大的变化,也是重庆日后工业、运输业发展的发端。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是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在原“重庆黄山陪都遗迹”(重庆黄山干部疗养院)的基础上修缮而成,是重庆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05年重新对外开放。

陪都岁月

陪都是指因政治、地理或其他军事形势的原因,朝廷或国家在正式首都外再选择一个特定地理位置建立的辅助性首都。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就将重庆定为陪都。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淞沪会战打响,日军直逼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为防止首都被攻陷后陷入混乱的局面,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37年11月1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其属下人员开始清点重要档案、文件、印信,然后陆续连夜登船;在严密的保安措施和新闻封锁下,他们离南京而赴重庆。1937年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10天后重庆正式成为战时首都。梁实秋旧居抗战时期,大量文人学者在重庆定居,他们在重庆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图为抗战时期梁实秋在重庆的旧居。老舍旧居在重庆的老舍旧居陈列馆内展示着各种中外版本的老舍作品,其中《四世同堂》就是在抗战时期创作的。

当时,随政府西迁的还有一大批工厂、企业。抗日战争打响后,沿海地区的成百上千家工厂辗转迁移到重庆,长江航运史上上演了中国式的“敦刻尔克”大转移,被视为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意义重大的“铁血西迁”。这些企业、工厂、工人在重庆形成了一个新工业区,成为当时支撑国家抗战的工业脊梁,为前方战场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同时,企业、工厂、工人的西迁还使陪都重庆的工业结构从以轻工业为主转变成以重工业为主,兵工、机械、冶金、采矿等行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政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正式确立了重庆的法律地位,宣告即使未来还都,重庆陪都的地位也永久不变。

重庆在抗战的八年时间里,从行政院直辖市上升为陪都,从一个地区性中心变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还是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四大指挥中心之一,与当时的华盛顿、伦敦、莫斯科等世界大都市齐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内乃至全世界的达官贵族、文人名流纷纷来到这里,或从事革命斗争,或从事文艺创作,或从事科学研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便设在重庆,美军的顾问团也常驻这里。这些都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发展。

现代重庆

重庆解放后,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革命家主政大西南,将重庆作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当时的重庆百废待兴,在成功稳定了物价之后,邓小平等人主持修建了大礼堂、文化宫、体育场三大地标性建筑。其中的大礼堂能容纳千人集会,至今仍是重庆的象征之一,被称为“重庆第一楼”。为了复兴重庆的文化事业,西南军政委员会主持建设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等一批大学,并把第三军医大学迁到了重庆。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成渝铁路成为1949年以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线,成功拉动了重庆的经济发展,至今仍是重庆的经济大动脉之一。

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重庆改为四川省辖市,但依旧是全国性工业基地。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三线建设开始了,重庆成为三线建设的核心城市,由此达到传统工业城市的顶峰。1964年下半年到1980年前后三线建设的这段时间里,从北京、上海、辽宁等10余个省市迁入重庆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达60余个;重庆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净增量为70.8万人;1965年三线建设高潮期内,重庆地区三线重点建设项目就达107个,投资额达2.5亿元。重庆三线建设是复杂、庞大的工程,当初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起以常规兵器制造为主,电子、造船、航天、核工业等相结合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虽然结果并不如预期,但三线建设无疑对重庆这座城市的工业和经济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渝中区人民路学田湾,兴建于1951年6月,建成于1954年4月。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风格,气势恢宏,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整座建筑由大礼堂和东、南、北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为6.6万平方米。其中大礼堂占地1.85万平方米,可容纳3400余人,是重庆市举行大型集会和演出活动的中心。

1983年,重庆被扩充为“9区12县”,并进入“计划单列”,开始以相当于一个省的经济管理权利,由市直接承担完成国家计划和上缴财政的责任。从这一年开始,重庆转向汽摩产业进军,出现了力帆集团、隆鑫集团、宗申集团等著名的大企业,诞生了全球闻名的摩帮老大,汽摩产业也成了重庆经济的支柱。计划单列还造就了重庆的百货帮,并吸引了外资企业入驻重庆。解放碑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商业区中心部位,是最能体现重庆人精神的地标性建筑。它是陪都时期的“精神堡垒”,更是庆祝人民解放的纪念碑。如今,“解放碑”是解放碑中央商务区(CBD)的代名词,是重庆重要的经济商圈。

1997年,重庆重新被确定为直辖市,全市区域扩展到8.24万平方千米。之后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和百万移民迁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重庆成了国家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的交会点,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虽然重庆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中最年轻的一个,地位却不容置疑,其1939年到1997年的三次直辖经历都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的重庆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和节奏在生长,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不断发展。

三峡航运通道 连接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的重要纽带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千米,江阔水深,其干支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享有“黄金水道”之称。而长江上游上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下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包含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的长江三峡,则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重中之重。

三峡航运的发展历程

长江三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占据着川鄂的咽喉位置,因此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以及兵家必争之地。关于三峡航运最早的记录应该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原始社会末期廪君率巴人西迁的传说,由此可知三峡航运开始时间之早。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纷争不断,三峡水道成为多国开展军事活动的重要交通道路。秦汉三国时期,随着蜀地经济的发展,三峡水道成为转运蜀地丰富物资的交通要道,使三峡航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重庆港重庆港地处我国中西接合部,水路可直达长江八省二市,陆路与成渝、襄渝、渝黔、渝怀铁路和成渝、渝黔、重庆至武汉、重庆至长沙等高速公路相连,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内河主枢纽港,现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行驶在长江三峡河道上的货轮

唐宋以后,重庆成为西南地区的商贸中心,西南各地物资如川米、川盐、蜀麻、蜀布等汇集重庆,再由此通过长江运抵全国各地。在那个没有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的年代,内河航运的重要意义可想而知。当时三峡上的运输工具多为木船,兴盛时期的三峡水路上有多达六七千艘的各类船只,约有上百万人以木船为生,这种兴盛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明清两朝。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清朝,三峡航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虽然到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巴蜀地区经济的发展,三峡航运有了从军事用途到经济运输的根本性转变,但是古代三峡航运仍处于自然状态,运输工具还以木船为主,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三峡航运的繁荣带动了重庆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西方的冒险家。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冒险家立德把开通峡江作为自己发家致富的第一站,开始了冒险的旅程。1883年,立德以“帮助英国政府解决轮船如何通过三峡天险”为名,与妻子搭乘轮船到汉口,再改乘木船,历时40余日抵达重庆。此次木船之行让他对三峡沿途的水路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之后他的小轮船“利川”号的三峡处女航奠定了基础。1898年3月,在经过了21天的艰苦航程之后,立德乘坐的“利川”号轮船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成为进入峡江的第一艘外国商轮。

轮船航运渐渐取代了三峡上的木船运输,改变了三峡航运发展的自然状态,促进了峡江民族航运业的开创与发展以及三峡和四川地区经济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使重庆逐渐成为三峡流域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

三峡工程对三峡航运的影响

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动工之前,峡江既是逼仄艰险的险途,又是内河航运的要道,让人又爱又恨。而随着2010年三峡大坝完成最终蓄水位175米,长江三峡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胜景,“黄金水道”才更加名副其实。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西陵峡中段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千米。过去,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频繁,因此三峡工程的首要目的就是防洪。据专家测算的资料显示,湖北省宜昌市以上,即长江上游的洪水来量是造成长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原因,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其防洪库容极大,且调度灵活自如,上游来水被完全控制住了,大大减免了洪量,减少了分洪机遇,保障了下游的行洪安全。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从宜昌至重庆之间的航道成了深水航道,由于航道宽度和转弯半径的增大,使万吨级船队可以直接从汉口到达重庆。过去船长们一直担心雨季时,峡江两岸山体滑坡,从而造成碍航与断航问题,如今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完成,这个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现在航行时间大为缩短,也降低了航运成本。过去到了冬季,下游会处于枯水期,水流量会下降,现在汉口至宜昌间河道的航深显著增加,大大提高其冬季的通过能力。

航运通过能力的提高,对三峡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西南与华中、华东、华南的物资流通得到了极大的促进;三峡周边省市的物资源源不断运往重庆,使重庆成为西部地区航运中心;同时,三峡航运的极速发展还缓解了铁路运输的压力,改善了工业格局,使西部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三峡游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完成,使“高峡出平湖”从蓝图变为现实。它除了带来防洪、航运、发电等多项综合效益外,还促进了长江三峡的区域旅游。图为行驶在长江三峡上的“世纪天子”号豪华游轮。

此外,三峡工程还使长江三峡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胜景,可供游客乘坐游轮欣赏两岸风光,极大地推动了三峡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长江三峡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四大内河游轮旅游地之一。

江上清风徐徐吹来,两岸景色随着游轮的移动不断变换,千姿百态的青山在人们眼前呼啸而过,两岸的高山峡谷村庄城镇前一分钟还触不可及,下一分钟就可能已从人们的眼前匆匆溜走。从奉节到巫山,观石宝寨,看古代悬棺,赏巫峡风光,船动景移的独特方式能让人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充分欣赏三峡的“山水、峰洞、绝壁、惊涛”之美,真正实现了“船在水上游,人在画中行”的愿望。龙进溪码头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西陵峡中段,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是长江三峡上仅存的保持原始三峡风貌的区域。图为三峡人家风景区上的龙进溪码头。

古老灿烂的巴渝文化

重庆这座位于我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的山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洪流中,这片山与水夹击而成的地带曾孕育出多种独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起源于巴文化的巴渝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逐渐成为重庆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

巴渝文化的发源地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是伴随巴渝地区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时间推移在该地区历史进程中所发展演变出的文化,是具有鲜明地域性的文化。巴渝神鸟巴渝神鸟是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神鸟”呈昂首展翅飞翔状,其头上冠子平且大。关于这只神鸟是什么鸟,学术界有三种推测:南方的方位神朱雀“火凤凰”、填海的精卫鸟和巴人供奉的比翼鸟。但无论巴渝神鸟是什么鸟,都蕴藏着巴渝文化的内涵,是重庆腾飞的象征,以及重庆历史文化的标志形象。盐厂遗址巴渝地区富含盐泉,巴人靠着丰富的盐源丰衣足食,在这片土地上过着安逸的生活、创造出各种文明,同时也打开了食盐贸易的通道。

巴渝文化的产生与上古巴国的历史密不可分。巴国位于今四川省东部一带,早在夏朝建立之初便成为夏之诸侯部落,时称“巴方”。商朝末年,因助周武王伐纣有功,巴氏被封为子国;因首领为巴子,故其国又被称为巴国。当时巴国的地域北抵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期,巴国的势力范围一度东渡汉水、北进中原。战国初期,巴国为强楚所迫,举国迁至长江干流,曾先后立国于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前316年,巴国被秦国所灭,成为秦国的巴郡。巴国存在了约800年,其极盛时期的管辖区域包括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地,的确称得上是疆域广阔。

巴国之地多山,其山泛称“巴山”,境内还有一渝水(今嘉陵江),久而久之“巴山渝水”便成了巴国之地的代名词。秦汉以后,虽然巴国覆灭,但人们习惯以“巴渝地区”来指称巴国之地,并一直沿用至今。

巴渝地区境内有巫山、大巴山和武陵山等主要山脉,还有长江、嘉陵江、汉水、清江、乌江及大宁河、任河、大溪等主要河流。山谷与河流纵横交错,形成高山、深丘、丘陵、浅丘。这里地理环境优越,森林植被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生物种类多样,因此成为上古先民安居乐业的家园。资料显示,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从这里孕育而出;自商周至战国时期,这里又是巴人生存繁衍的地区,巴文化在这里得到滋养并发扬光大;自秦汉以来,这里又创造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增添了一颗璀璨明珠。

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在巴渝地区产生并发展的巴渝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积淀愈加沉厚,其内容博大精深,无比丰富,且独具地域特色。

巴地气候温润,适宜农耕,农副业产品丰富。早在巴国时,江州已培育出优质水稻。汉代时,巴渝地区的水稻成为贡米,且用这种水稻制作而成的化妆用粉名噪一时。当地妇女生产的布料质量优良,被征为赋税。柑橘和荔枝是当地的特产,柑橘更被广泛种植。汉代巴郡太守在江州柑橘园建柑橘宫作为郡署办公地,汉廷为此还设立了橘官。蒟酱的制作是巴人对食物化学和合成药物的一项重要贡献。蒟酱具有健脾胃、通结气、助消化的功效,它北供中原,南销云广,上到帝王,下至百姓都十分喜爱它。

早在夏商时期,巴人就开始了丹砂开采的手工业生产,可以说丹砂开采的市场几乎被巴族垄断,故丹砂又称“巴砂”。丹砂即硫化汞,它具有多种药用效果,更被古人认为是“神仙不死药”。巴人在长年的丹砂开采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丹砂的药用效果,更在战事、生活中使用丹砂,使其发挥药效,可以说,巴国的兴盛与巴人掌握丹砂开采和丹砂药效有密切关系。

巴国境内多盐泉,因此煎煮盐泉制盐成为巴国的一项重要手工业。巴人制盐不仅满足了本国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还将多制出的盐销往各国,换取各种物资,开展与各国之间的贸易,使巴族逐渐兴旺,巴国亦逐渐强盛起来。巴渝武舞古老的“巴渝武舞”是巴渝文化的代表,也是巴人勇猛善战的象征。图为2009年,90岁老人刘子均在第七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上获得团体项目《巴渝武舞》冠军,并获得独一无二的耆英奖后,摆出的“武舞”造型。

巴渝地区的民居颇具特色。巴族先民有崖居穴处的生活习俗,后变为树居。这种在树上筑屋居住的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成为一种先在地下立木桩,再逐渐依着木桩往上搭建房屋,层层向上的建筑,这就是当今重庆最为著名的吊脚楼。由巴渝舞衍化而生的土家族摆手舞川江号子川江号子是川江上拉纤的船工们劳动时的号子,是杰出的民间艺术。如今随着河道治理,川江上险滩已不多见,但川江号子已变为一种艺术形式流传下来。图为“川江号子”雕塑。

墓葬是一个地区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巴渝地区的葬俗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以船棺葬和崖墓葬最为多见。巴渝地区的船棺葬往往与崖墓葬相结合。其船棺多为独木舟式,是用长约5.3米、宽约1米的楠木剖制而成,两端从底部向上削成翘起的船形。船棺内舱长3.9米,或直接装殓死者,或另备小棺装殓死者后置于舱内。随葬品中,兵器等小件随身,大件陶器则放于船舱空着的另一端。装殓完毕后,用横撑的木头将船棺悬置于悬崖峭壁的洞穴或裂隙之中。

崇尚勇武的巴人在长期生产劳作、战斗锻炼的过程中,逐渐练就出顽强、坚毅和剽悍的性格,同时也能歌善舞。他们习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战歌战舞,谓之“武舞”。这种舞蹈平常用以培养士气和尚武精神,战斗时又用它鼓舞士气,震慑敌胆。在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巴人的军队就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武舞,一次次取得战斗胜利的。秦末,当刘邦的军队攻打三秦时,他看到部下军队跳起这种舞蹈,觉得刚勇异常,于是在建立西汉之初就命乐府习之,并定名为“巴渝舞”。“巴渝舞”作为巴渝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在定名之时名噪天下,而且在之后的岁月里不断演变,对后代音乐、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今西南地区僚人的“羽人舞”、湘渝边区土家族的“摆手舞”、江南地区的“盾牌舞”以及渝东地区的“踏踢舞”,都是由“巴渝舞”衍化而来的。

巴渝地区人民能歌善舞,在生产劳作过程中创作的民歌种类丰富,极具特色。巴渝民歌中最为出名的“竹枝词”是一种集辞、声、乐、舞于一体的民间综合文艺形式,在民间传唱度极高。众多文人受它影响纷纷效仿进行再创作。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皇甫松、杨万里、杨维桢、王士祯、郑板桥等名人都曾创作出不少“竹枝词”的佳作。其中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一首,将竹枝词的民歌形式运用得恰到好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动地表现出一对青年男女借歌传情的那种略带朦胧的恋情。自刘禹锡之后,“竹枝词”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足见巴渝民歌对我国诗歌创作的影响。

在巴渝地区还有一种歌谣,由一群船工歌唱,这就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重庆到湖北宜昌这段1000多千米的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险滩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交通不便。过去川江上货物流通、客运往来都需要用木船,而驳船拉纤就要靠人力,川江船工应运而生。驳船拉纤是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需要有人发号施令,然后众船工一起努力,因此在滚滚川江上就产生了号子。久而久之,川江号子就成为川江船工为统一动作和拉纤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合式的民间歌唱形式。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的关系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是两种联系紧密却又不同的文化。从地域来看,二者都源出于四川盆地,位于川西的蜀地孕育了蜀文化,位于川东的巴地孕育出了巴渝文化,然而一东一西的两地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产生了差异。

首先巴渝与蜀在文化渊源上不同。巴族源出巫部落,属于南蛮水上居民;古蜀民族的族属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蜀人源出氐羌。据《山海经·海内经》、《路史·后纪》、《史记·五帝本纪》等记载,巴人的祖先是伏羲,而蜀人的祖先是黄帝。巴人分为龙蛇巴、白虎巴、鱼凫巴和鳖灵巴四支,龙蛇巴的图腾是蛇,白虎巴的图腾是虎,鱼凫巴和鳖灵巴分别在川西建立了鱼凫和开明两个蜀王朝,图腾分别为鱼凫和虎(或鳖);而蜀人最初的图腾为蚕,后为鸟。

其次是随着历史发展,巴与蜀在区划上经历过多次分分合合,虽然二者在方言、戏曲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大体趋同,但在文化个性上还保持着各自的特征。巴人崇武,性情豪爽,蜀人重商崇文,性情则温雅闲适,因此有“巴出将,蜀出相”的说法。

CHAPTER 02 自然奇观 上苍恩赐的奇山异水

重庆,这个被上天恩宠的城市,汇聚着我国最奇特、最绝妙的喀斯特景观。

这里有我国水量最大的喀斯特峡谷——长江三峡、我国最深竖井——武隆汽坑洞、我国最深天坑——奉节小寨天坑、我国最长地缝——奉节地缝以及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山地——金佛山,还有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小三峡国家森林公园、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等众多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它们将重庆的自然之美抒写得淋漓尽致。

长江三峡 雄伟壮丽的山水画廊

全长193千米的三峡是长江最具神韵的地方,有雄奇豪放的山峰、艰险的明滩暗礁、汹涌奔腾的江水,还有变幻莫测的云彩、神秘缥缈的雾气,从而构成了长江最奇峻、最壮丽的三个大峡谷。三峡也是如今世界上唯一可以乘船游览的大峡谷,“船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梦想在这里变为现实……

绵延四百里的长江三峡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以气吞山河之势一路向东,在四川盆地以东如利斧般横切巫山山脉,形成了近东西走向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长江中最壮丽的一段峡谷。早在1500余年前,郦道元就在其著作《水经注》中写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见长江三峡的非凡魅力。

长江三峡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形成的。距今约7000万年前,我国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经过燕山运动,四川盆地和三峡地段原本呈水平状态层叠的岩层被挤压得弯曲起来并形成褶皱。这些褶皱中向上凸起的部分被称为背斜,向下凹陷的部分被称为向斜。三峡地区就是在燕山运动后,出现了三座背斜夹两座向斜的形态。当长江水一路向东奔流,冲刷着该区域时,江流的侵蚀作用切穿了三座背斜,从而形成了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夔门三峡西端入口瞿塘峡夔门两侧的高山,南为白盐山,北为赤甲山。两座山都是因色得名,隔江相望,一个红装,一个素裹,秀丽异常;且两座山均为石灰岩,经过长年风剥雨蚀,形成如刀斧砍削般峻峭的岩壁,蔚为壮观。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的南津关,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和湖北宜昌五县市,全长193千米,是我国水量最大的喀斯特峡谷。瞿塘峡位于三峡的西段,在重庆所辖的奉节、巫山境内,夔门是其峡口。峡口两岸山峰壁立,就像两排侍卫守护着城门。巫峡位于三峡的中段,地处重庆巫山和湖北巴东两县之间。巫峡谷深峡长,似一位端庄典雅的少女临风而立,窈窕娉婷,惹人怜惜。西陵峡位于三峡的东段,整个峡谷都在湖北境内。西陵峡历来以“水急滩多、行船艰险”令人生畏,后来经过大规模整治,如今条件已大为改善,并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

长江三峡,瞿塘峡险峻,巫峡瑰丽,西陵峡雄奇,绵延数百里的层峦叠嶂既带给人浪漫和诗情画意,也带给人急流险滩的惊险刺激,让人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险峻的瞿塘峡

长江三峡之瞿塘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白帝城,东至重庆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千米,是长江三峡之中长度最短的峡谷。虽然最短,瞿塘峡却最为雄伟险峻,自古就赢得了“险莫若剑阁,雄莫若夔”的称誉。

瞿塘峡河谷狭窄,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最宽处不过150米。西端入口处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两岸断崖壁立,山势陡峭欲坠。江北有赤甲山巍峨耸立,江南有白盐山峙立江上,两山之间,江水滔滔,激流汹涌,奔腾向前,山高水急,蔚为壮观。因此说瞿塘峡能“镇渝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摹山”的雄伟气势。若顺江而下,水流湍急,水天一线,舟行其间,给人以“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之感。瞿塘峡虽是长江三峡中最短的一段峡谷,却以群山巍峨、山势磅礴壮丽赢得“雄莫若夔”的美誉。巫峡是长江三峡中最具柔情的峡谷,峡中湿气蒸腾,久久不能散去,因此形成云雾缭绕的景象。香炉滩是巫峡中最险恶的一道急流险滩,船行至此,必须拉纤才能上滩。天长日久,岸边岩石上就留下了这样深深的纤痕。三峡纤夫是一群熟悉水性,了解长江及其沿岸支流地理环境,靠拉纤为生的人。如今随着三峡库区蓄水,水面上升,三峡纤夫拉纤的情景恐怕再难见到。

瞿塘峡内有很多名胜古迹,其中以摩崖石刻和绝壁栈道遗迹最为著名。在瞿塘峡北岸的绝壁上,有一条全长65千米的古栈道,从白帝城下连通巫山青莲溪,全程艰险异常,这就是著名的夔巫古栈道。瞿塘峡南岸的白盐山上有一处临江石壁,上面镌刻着自宋以来的篆、隶、楷、行等书体的数十块摩崖石刻,气势恢宏,与瞿塘峡雄伟的山川相得益彰。

瑰丽的巫峡

说起巫峡,人们不自觉地就会想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以及“巫山云雨”的传说。长江三峡中的巫峡,确因巫山而得名。巫峡自重庆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6千米,有大峡之称,以俊秀绮丽的风光著称。

巫峡是长江三峡中最连贯、最整齐的峡谷,分为由金盔银甲峡、箭穿峡组成的西段和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的东段。这两段峡谷内名胜古迹众多,两岸群峰各具特色,最著名的就是巫山十二峰,自古就有“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浪漫传说。云雾缭绕之下,十二峰更似十二仙女亭亭玉立,让人神魂颠倒。十二峰中又以神女峰最为俏丽,上有一挺拔秀丽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传说神女峰每天最早迎来朝霞,又最后送走晚霞,故又称“望霞峰”。

幽深秀丽的巫峡两岸是嵯峨连绵的奇峰,江流曲折百转,江面之上是氤氲缭绕的烟云,清幽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由于峡谷内长年云遮雾绕,常常细雨蒙蒙,因此形成了“巫山云雨”的奇妙景观。这样一座处处皆景的绝美峡谷,激发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妙笔生花,写下了那一篇篇动人的诗章。

雄奇的西陵峡

全长76千米的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西起湖北省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的西边而得名。西陵峡山奇水秀,尤以“峡中有峡、峡峡相连”的独特风景闻名于世。其中的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更是号称“西陵四峡”,其内的怪石飞泉、苍藤古树让人过目难忘。牛肝马肺峡牛肝马肺峡是“西陵四峡”之一,位于兵书宝剑峡向东过新滩不远的江北岩壁上。牛肝马肺峡是两块重叠下垂的褚黄色岩石,因一块形似牛肝,一块形似马肺得名。“牛肝”和“马肺”其实都是地下水中的碳酸钙沉积形成的钙华石。

西陵峡自上而下分为香溪宽谷、西陵峡上段宽谷、庙南宽谷、西陵峡下段峡谷四段,沿江有巴东、秭归、宜昌3座城市。每一段峡江中都分布着多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香溪宽谷中有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崆岭峡等景点,庙南宽谷中有灯影峡、黄牛峡等景点。峡谷两岸还有许多著名的溪、泉、石、洞,历史上的诸多名人如屈原、昭君、白居易、元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寇准、陆游、冯玉祥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诗赋。

西陵峡自古以来就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而闻名。新滩、崆岭滩等险滩或由两岸山岩崩落而成,或由上游砂石冲积所致,或是岸边伸出的岩脉,或是江底凸起的礁石。总之这些地方水流如沸,汹涌激荡,惊险万状。

大宁河小三峡 美丽奇特的峡谷风光

长江支流大宁河上的小三峡是大宁河下游流经巫山县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这三处峡谷素有“不是三峡,胜似三峡”之称,以独特的峡谷风光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大宁河小三峡水质清澈晶莹,两岸山峰雄、险、秀、奇,可谓汇集了大宁河山水之美的精华,而绝壁之上的古栈道和千年悬棺等景致又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天下奇峡

大宁河发源于陕西省平利县的中南山,一路翻越崇山峻岭,容纳百川,穿过巫溪、巫山,在巫峡西口注入浩浩长江。在穿过巫山之时,大宁河为人类创造出三段秀美、神奇的峡谷——龙门峡、巴雾峡和滴翠峡,被统称为大宁河小三峡。

大宁河小三峡又称“巫山小三峡”,全长约60千米,南起重庆巫山县城,北至大昌古镇,是大宁河风景的精华所在。与长江三峡的宏伟壮观相比,巫山小三峡更像一盆精巧玲珑、秀丽典雅的盆景。“盆景”中有多姿多彩的奇峰峻岭,有神秘莫测的悬崖古洞,有清幽秀洁的飞瀑清泉,有茂密繁盛的山林竹木等。山奇雄、水奇清、峰奇秀、滩奇险、景奇幽、石奇美是人们对这里秀丽景色的概括,如此秀美、神奇,确可称为“天下奇峡”了。“不是夔门,胜似夔门”的龙门峡

长约3千米的龙门峡是大宁河小三峡的门户。入峡的峡口处,两岸绝壁对峙,形势险峻,与瞿塘峡夔门类似,素有“不是夔门,胜似夔门”之誉。一座长184米的大桥横跨两岸,这就是龙门大桥。

龙门峡河谷狭窄,山峰雄峻,舟行在江面之上,抬头望去,只见一线天,峭壁仿佛擦身而过,使人顿觉幽深。龙门峡江水透绿,清可见底,乘坐在船上,伸手就可触到江面,给人以奇趣之感。

龙门峡峡谷的东岸背后有一个石灰岩大溶洞,宛如一道大圆门,这就是龙门峡的“龙门”了。龙门高25米、宽20.4米、厚11.6米,浑然天成,十分壮观。以龙门为中心,方圆百余米内,山形奇特,蔓藤垂挂,修竹茂树,山花烂漫,还有众多溶洞乳石奇观以及文人墨客的题咏石刻。河谷西侧绝壁上可见一方方石孔有序地延伸到黑水河,它们即为古栈道遗迹。

处处惊奇的巴雾峡

巴雾峡长约10千米,峡谷两岸云雾迷蒙,钙华密布,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峡谷东岸的崖壁上,有一片金光闪闪的长岩,形如遨游归来的巨龙,且龙首似钻入洞中,故有“龙进山”之称;对岸的山腰处,有一溶洞,洞口的黄色圆石状如欲出洞的猛虎,故称“虎出山”;峡谷西岸的悬崖下,有串串钟乳石,其中有一组形如两匹正在钻山的骏马,头已经进到山里,而后身还在山外,被人们戏称为“马归山”。形如此类的怪石、钟乳石在巴雾峡两岸崖壁数不胜数,这一组组的天然雕塑让人目不暇接。重庆的大小三峡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湖北省)长江小三峡: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大宁河(长江支流)小三峡: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马渡河(大宁河支流)小小三峡:三撑峡、秦王峡、长滩峡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鸭江(乌江支流)小三峡:犁辕峡、花园峡、谷雨峡

巴雾峡还有一处非常有名的景观——绝壁悬棺。悬棺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是指在悬崖上凿数孔钉架木桩,将棺木置于木桩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木桩上的一种崖葬方式。在巴雾峡河谷东岸离水面四五米高的绝壁石缝中,有一具黑色悬棺,被称为“铁棺材”。据考证,这具铁棺是上古巴人的悬棺,因其色如铁而得名。

苍翠欲滴的滴翠峡

滴翠峡是大宁河小三峡中最长、最幽深、最秀丽的一段峡谷。在三峡工程蓄水后,滴翠峡的水面上升了许多,过去峡谷中的险滩和激流已成为历史。现在,长约20千米的滴翠峡峡谷内,到处是葱郁的树木,植被保护得相当完好,浩荡的长江水在这里也显得格外温柔,确实不负“滴翠峡”这个名字。巴雾峡经过大宁河水漫长岁月的冲刷、切割,巴雾峡从开始到结束10千米的路程中,两岸坚硬的绝壁上图案层出不穷、千姿百态,呈现出一道令人惊奇的绝壁风景。

在滴翠峡内大宁河支流马渡河上,还有颇有名气的小小三峡——三撑峡、秦王峡和长滩峡。此处水道更为狭窄,因此山势显得尤为奇峻,峡谷也越发幽深。三撑峡始于马渡河入口,是小小三峡第一峡。两岸悬崖峭壁,犹如刀劈斧砍;河道狭窄,舟行其间,只可见一线天光,周围翠色映目,水色秀丽,充满诗情画意。秦王峡是从上渡口至双河的一段,全长4千米。这里山清水秀,幽深静谧,水流平缓,清澈见底,是很多人漂流游赏的首选地段。长滩峡是自双河至平河的一段,也是小小三峡的尾段,全长5千米。峡谷内有一段长约2千米、宽10余米的河滩,河水平缓如镜,沙石洁白,“长滩峡”因此得名。峡谷内绝壁对峙,气势雄峻;水清见底,有多种鱼类在这里繁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宁河不是峡。五岳归来不看山,宁河归来不看峡”是来过大宁河小三峡的人发出的共同感叹。这个处处有奇、秀丽典雅又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天然盆景”带给人们太多视觉上的享受,使人们流连忘返……满目苍翠的滴翠峡

芙蓉洞芙蓉江喀斯特系统 水流侵蚀切割的自然奇景

武隆县位于重庆市东南缘,大娄山、武陵山与贵州高原过渡地带,乌江下游峡谷区。2007年以前一直籍籍无名,但自从2007年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武隆便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这片冰封千年的美境终于破冰而出。而芙蓉洞芙蓉江,就是武隆喀斯特地貌的代表之一。

芙蓉江峡谷

重庆市武隆县境内有乌江及其两岸支流流经,受强烈的切割作用,两岸山谷高差达千米以上;河间的分水岭一带,地势相对平缓,属山丘地形。武隆县遍布喀斯特地貌景观,在2007年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其中,重庆武隆的世界自然遗产包括芙蓉洞芙蓉江、天生三桥和后坪天坑群三个相对独立的喀斯特系统。

芙蓉洞芙蓉江喀斯特系统位于重庆武隆县东南部的江口镇,乌江的支流芙蓉江汇入乌江的入口段。该处喀斯特系统发育在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中,主要地质遗迹包括芙蓉江峡谷、芙蓉洞及竖井。

芙蓉江跨黔、渝两省(市),属深切峡谷型河流。其峡谷在武隆境内长31千米,水面宽50~200米,谷深千米有余。峡谷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是典型的U形峡谷。芙蓉江峡谷两岸山势险峻,峡谷深切。2003年江口水电站建成蓄水后,该段又形成了高峡平湖的景象,融青山绿水、雄崖奇峰、幽峡深涧、急流险滩于一体,兼有黑叶猴等珍稀动物穿梭其间,尽显秀丽与壮美。

迷人的地下瑶池——芙蓉洞

沿着芙蓉江上行约4千米,江右岸有一处高出江面约280米的石灰岩崖壁,芙蓉洞就位于此。芙蓉江芙蓉江是乌江下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贵州省绥阳县大娄山脉东麓枧坝乡,流经贵州省正安、道真两县后,进入重庆武隆县,最后汇入乌江,流域南北长约160千米。

芙蓉洞是武隆喀斯特景观中最有代表性的横向洞穴,发育于中寒武统平井组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中,主洞长2800余米,但也不过是庞大的山体洞穴系统的一部分。巨幕飞瀑巨幕飞瀑石钟乳从洞顶一直垂到地上,仿佛是被一支长杆挂起的帘幕一般,十分壮观。

芙蓉洞洞穴沉积主要为两大类。一类是崩塌块石堆积,成分为洞穴围岩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以几十厘米至数米砾径的块石和巨石为主;另一类是次生化学沉积,有碳酸盐、硫酸盐类的方解石、文石、石膏等化学类型和矿物成分。

芙蓉洞内次生化学沉积形态类型丰富多样且时间跨度极大。更新世晚期以来,多次大规模崩塌作用的地质演化历史的沉积物在这里几乎都可以见到。同时,芙蓉洞内此生化学沉积个体形态之新奇瑰丽,矿物结晶之完美多样,质地之纯净,分布之广泛,是国内外洞穴中少见的,因此芙蓉洞有“洞穴科学博物馆”的美誉。

在芙蓉洞大大小小共上百处洞穴奇观中,“巨幕飞瀑”、“生命之源”、“珊瑚瑶池”、“石花之王”和“犬牙晶花”被誉为“芙蓉洞五绝”。这“五绝”不仅是芙蓉洞的“镇洞之宝”,其中“珊瑚瑶池”和“石花之王”更是世界级的瑰宝。

巨幕飞瀑是两排从洞顶悬垂到地面的石钟乳,高30余米,宽21米,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都是世界罕见的,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形容其磅礴气势一点都不为过。而其流畅如水、细腻精致的线条,使人不敢相信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而非精工巧雕而成。

面积32平方米,水深0.8米的珊瑚瑶池让人仿佛进入了神话中的洞天福地。整个珊瑚瑶池看上去就像漂浮的珊瑚,而它实际上分为上下两层,池中珊瑚状堆积物是方解石晶花,垂直向上的地方是层状结构。珊瑚瑶池的水位终年保持在0.8米左右,其面积、深度、方解石晶花的数量及规模都属世界之最,至今无其他景观可超越。“石花之王”位于已经被封洞的石膏花支洞中,洞内的洞壁上布满了豆芽状、叶片状、丝缕状、鸡爪状等形态各异的石晶花和石膏花,其精美程度绝无仅有。而洞中最大的一簇针刺晶花就是“石花之王”,其枝丫如鸡爪梅梢,花朵造型或如稻穗探头,或如白菊吐蕊,或如麦芒悬空,细如牛毛,薄如蝉翼,且颜色如雪莲一样洁白。人们只可远距离观赏它,不能靠近,真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进入芙蓉洞,人们才会知道什么叫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芙蓉洞是一座地下瑶池,更是一座洞穴的艺术宫殿和科学博物馆。它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独特美丽,也向世人诉说着自己历经百万年地壳运动的历史,更用自己独有的魅力征服了眼光挑剔的专家,并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珊瑚瑶池沉积于水中的方解石晶花

垂向洞穴——竖井群

如果说横向洞穴芙蓉洞是广大游客的游览胜地,那么同属芙蓉洞芙蓉江喀斯特系统的垂向洞穴竖井群则是众多探险爱好者的乐园。

在芙蓉洞上方天星乡一带,有汽坑洞、摔人洞、卫江岭洞、垌坝洞、新路口洞、水帘洞、干矸洞和四方洞等多个洞穴,被探险家命名为“天星竖井—芙蓉洞喀斯特系统”。

竖井其实很常见,就是垂直的落水洞,然而此地的竖井却不同寻常。在天星竖井群中,有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深的竖井——汽坑洞,洞口长2.5米,宽1.2米,深1026米;探险家探测记录显示,在汽坑洞周围1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还分布有大大小小108个竖井,堪称我国最大的竖井群。

据探测,天星竖井群中的每一个竖井都不是单一垂直、毫无分支的洞穴,其上半部多为垂向洞道,下半部则由很多大大小小的支洞组成,并与多层横向洞穴相连,形成纵剖面为“L”形的规模庞大的洞穴系统。此竖井群的形成,是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地壳抬升运动的直观写照。万剑挂壁一簇簇钟乳石倒挂在洞顶,形如倒锥,下部极尖,犹如剑锋。

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 天赐的“一峡两坑三桥”

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位于重庆武隆县中北部仙女山镇,是世界自然遗产中重庆武隆喀斯特的杰出代表。该区喀斯特系统以谷底地貌为特色,包括峡谷、伏流、天生桥、天坑、洞穴等喀斯特景观,尤以天生三桥最为出名。近几年,随着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热映,作为电影外景地的天生三桥越来越被世人所熟知,成为武隆最著名的景区。从高空俯瞰,两座天坑被“桥”与山包围,呈塌陷型;三桥与两坑紧密相连,呈现出完美的“三桥夹两坑”的形式,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

武隆县境内的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发育于乌江支流羊水河横切的碳酸盐岩分布段内,此地地质构造简单,岩层在该区域内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大体一致,为倾向南东方向的单斜构造。本区域的全段河流均呈现峡谷状。由于羊水河不断袭夺本流域内地表以及地下水,最终导致区域内的地表水从猴子坨开始潜入地下,成为伏流,悄悄从乌江边老龙洞排出,使猴子坨以下河段的河谷渐渐干涸。如今,武隆县仙女山镇的羊水峡就是对从猴子坨至龙水峡地缝式峡谷一段的统称。

羊水峡全长约8千米,峡谷深200~400米,宽10~200米。该峡谷自上至下可细分为四段:第一段是龙门峡,第二段是天生三桥分布段,第三段为子房沟,最后一段为龙水峡地缝式峡谷。

处于羊水峡第二段1.5千米峡谷中的天生三桥是武隆最为著名的景区,由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3座天生桥组成。在3座天生桥中间间隔的部分,分别分布着天龙天坑和神鹰天坑,呈现出“三桥夹两坑”的地质奇景。这样的地质奇景是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以来,地壳大幅度间歇抬升、河谷深切以及地下排水水位不断下降的结果。在天生三桥上游,羊水河潜入地下,成为伏流,沿着地下河道流出;随着此地地壳抬升,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地下河道变宽,洞穴不断扩大,形成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久而久之,洞穴越扩越大,洞穴的顶部逐渐承受不住而崩塌下来,贯穿地表的部分形成了峡谷和天坑,而残留的顶板横跨河谷两岸,形成了天生桥的桥面。天龙桥在地面上看天龙桥,桥面、桥洞十分明显,宛若人工凿刻而成,十分壮观;中间塌陷的部分即为天龙天坑,下陷达200余米,是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天福馆驿的取景地。

天生三桥、天龙天坑和神鹰天坑都在地下,人们需乘坐电梯到距地面80米的地下一睹其壮观景象。从电梯出来时,眼前的景象令人豁然开朗。一道瀑布从悬崖绝壁飞泻而下,溅起的水珠在阳光照射下异常美丽,扑面而来的清凉水汽让人不觉精神一振。一座石山像一扇巨拱门一样伫立着,山的中间洞开有偌大空间,像一扇门的门道,门道两边是几乎竖直的岩壁,岩壁两侧齐整,有如利锯整体切割而成,更似精心雕刻而出。岩缝间还涌出不少清泉,四面八方的小清泉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条清澈的小溪。

从长长的门道出去,在洞口向上望去,拱门门弧犹如拱桥,这里就是“天龙桥”了。天龙桥一墩两孔,桥高235米,宽147米,厚139米,拱高96米,平均跨度34米,因居三桥最前面,其势顶天立地、蔚为壮观而得名。天龙桥南侧的桥孔名为“迷魂洞”,桥洞的石壁由于长年累月风霜雪雨的侵蚀而形成了一个个蜂巢样的小洞,且洞中有洞,洞洞相连,颇为神奇。青龙桥天生三桥中最高的青龙桥,从桥下仰视,拱孔高旷,壁立千仞。

天龙桥和青龙桥中间的天龙天坑口部最大直径为500余米,口部面积为19万平方米,最深处达276米。天龙天坑为“十字”形塌陷天坑,由天龙桥、青龙桥和周边的山壁合围而成。塌陷型天坑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由于地下深处的碳酸盐岩层被溶蚀形成崩塌,而塌陷物不断被水溶蚀和搬运,最后使地下空间全部露出地面。

继续往前走就是青龙桥了。青龙桥桥高281米,宽124米,厚168米,拱高113米,平均跨度31米,是天生三桥中最高的一座。相比于天龙桥,青龙桥更多了一份秀美之气。傍晚时在夕阳的照射下,青龙桥在万道霞光中忽明忽暗,似一条真龙直上青天,这也是其得名的原因。

青龙桥与黑龙桥之间的神鹰天坑略小而深,其口部最大直径300米,口部面积约5万平方米,最大深度285米,近似正方形。

黑龙桥是天生三桥中的最后一座桥,因其桥洞顶部岩石如一条黑龙而得名。黑龙桥处的岩石狰狞丑陋,桥孔深而黑暗,绝壁千仞,看上去令人胆战心惊。但有意思的是,坚硬的悬崖内部还有不少细小的水流流出,为黑龙桥增添了几分意趣。龙水峡地缝式峡谷俯视龙水峡地缝式峡谷,其裂缝处犹如在大地上撕开的一道口子,只有大自然才有如此神力造此奇景。

天生三桥呈纵向排列,平行横跨在羊水河峡谷上,将两岸山体连在一起。三座桥平均高度在200米以上,桥面宽约100米,规模庞大、气势磅礴,桥面高度、宽度,桥体厚度等指标居世界首位,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

龙水峡地缝式峡谷

龙水峡是羊水河下游的一段,最初是伏流,后由于地壳抬升、河谷深切、岩溶洞穴顶部坍塌而露出地表。龙水峡地缝式峡谷长1千米,峡谷两侧绝壁高80~210米,平均谷深近200米;谷底宽度极小,平均不超过5米,深邃而狭窄,如大地上开裂的缝隙一般,形成“一线天”的景观。

峡谷的高处有一道高约80米的瀑布水帘,流瀑挂壁,流进被葱郁植被覆盖的幽深地缝。从谷底抬头仰望,借着一线天光,人们可以看到地缝绝壁千仞,藤萝盘绕,怪石峥嵘;环顾四周,明涧在岩石间隙里奔流而出,有的打在岩石上,溅起水花,有的则汇聚成潭,幽碧如翠,尽显峡谷雄、险、峻、秀的特点。

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 冲蚀型天坑的杰出代表

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位于武隆县后坪乡,相比于芙蓉洞、芙蓉江、天生三桥等著名的武隆喀斯特地貌,这里一直罕有人知。直到2001年,随着科学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发现,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才终于得见天日,成为武隆喀斯特地貌的重要部分之一。箐口天坑箐口天坑是典型的冲蚀型天坑,其口部面积4万余平方米,最大深度达295.3米,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其稀有性不言而喻。

处于乌江支流木宗河源头的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由落水洞、竖井、喀斯特峡谷、冲蚀型天坑群和地下洞穴等要素组成。按照发育起始年代,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是武隆喀斯特地貌中发育年代最晚的一处。这处喀斯特水文地貌系统,在地表有大面积非可溶岩出露,下层为很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层,而此处的包气带厚度为200~400米。地表水流的侵蚀、地下水的纵向发展以及深厚的包气带,为此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天坑按照成因分为塌陷型天坑和冲蚀型天坑两种。武隆作为我国重要的天坑分布区,现已发现10个天坑。更重要的是,该区的天坑可分为两个群体和两种类型:一是天生三桥的塌陷型天坑群,一是后坪箐口冲蚀型天坑群。

不同于天生三桥青龙、神鹰等塌陷型天坑的成因过程,后坪箐口冲蚀型天坑群多为流水冲蚀而成。当地表水从北、东、西三面向盆地中心汇流时,经过长期冲蚀,形成的漏斗形裂隙深入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了没有谷口的死胡同型河谷,即“盲谷”地貌现象。其中“盲点”规模小的便成为小型落水洞,而流入水量大、水流冲蚀时间久、“盲点”规模大的则成为冲蚀型天坑。

后坪箐口冲蚀型天坑群由箐口、牛鼻子、石王洞、打锣凼、天平庙5个冲蚀型天坑组成。箐口天坑是形态最为完美的冲蚀型天坑,坑内景色壮美,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内的二王洞可通往其底部;打锣凼天坑最大深度为372米,与天平庙天坑相邻;石王洞天坑内有数层溶洞,到了雨季,天坑内瀑布飞溅,蔚为壮观。

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内发育有复杂的洞穴系统,由二王洞、三王洞和麻湾洞等高层化石洞与现代地下水道组成,已探测的洞穴总长度超过37千米。二王洞有二王洞屯、灶孔眼两处入口,从二王洞屯洞口往北可直通箐口天坑底部。

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内的阎王沟峡谷目前是盲谷式现代峡谷,切割了近似水平的碳酸盐岩地层,长约2300米,谷深近500米,上宽下窄,属地缝式峡谷的二元结构。该峡谷与这一地区冲蚀型天坑和洞穴系统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阎王沟峡谷发育早期,地表水不断冲蚀出露地表的非可溶岩,形成宽谷,地表水经过宽谷排向木宗河;而随着水流冲蚀作用的加强、时间的推移,阎王沟峡谷下切,地表水从其南端的灶孔眼汇入二王洞地下排水系统中,位置更低的二王洞洞穴系统对水流产生袭夺作用,进而使地表水流从灶孔眼流入地下。二王洞二王洞是箐口天坑的早期地下河道,其洞内空间很大,支洞繁多,遍布石山、石柱、石瀑布等景观。另外,洞内岩壁的纹路则记录着二王洞形成的历史。

仙女山 武隆山区最美的高山草场

在距离天生三桥不远处的一座山上,有一座山峰酷似翩翩起舞的仙女,远远望去在白云缭绕、紫烟笼罩下若隐若现,让人不禁想走近她一窥真容。这座美如仙女的山峰就是有“东方瑞士”、“山城夏宫”和“南国第一牧场”之称的仙女山。

仙女山位于重庆市武隆县境乌江北岸,因山上有一峰酷似翩翩起舞的仙女而得名。仙女山以其独具特色的地质地貌、清幽秀美的碧野景致、南国罕见的林海雪原以及西欧风情的高山草原等景观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5A级风景区,是重庆周边的代表性景区之一。

占地约100平方千米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平均海拔1900米,最高峰2033米。该地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公园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高等植物119科609种,野生动物5类25目58科181种,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二级、三级重点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公园的自然植被类型很多,如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草甸和沼泽植被等,共同造就了仙女山多彩多姿的原生样貌。仙女山上有一片辽阔的高原草场,偶有浅丘,是重庆周边最大的高山草场。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一样,可以放马驰骋,可以引吭高歌,可以与大自然做最亲密的接触……仙女山草场草甸绵延,马儿在平缓的草地上悠闲地低头吃草,这一颇具西欧风情的高山草原被誉为“南国第一牧场”。冬季的仙女山银装素裹,无论是近处低矮的房屋,还是远处层叠的森林植被,都被白雪覆盖,宛如一个白雪童话的世界。

仙女山一年四季都有看点。春天的仙女山,天高云淡,鸟语花香,各色花朵绽开笑颜,把仙女山装点得花枝招展。辽阔的草场内嫩草如茵,牛羊成群;草场尽头是茫茫林海,清风拂过处,杉树沙沙,苍翠欲滴的树木像给仙女山戴了一条绿色的丝巾;再远处的山峰奇特雄浑,给秀丽的仙女山增添了一抹阳刚之美。

炎热的夏季,仙女山平均气温比重庆主城区低了近15℃,由此享有“山城夏宫”之美誉。此时的仙女山花海连片,草原上不时有三两牛马休闲地溜达,人们可以享受滑草带来的新鲜刺激。

到了秋天,阳光拥抱着从容、悠闲的仙女山。湛蓝的天空中,朵朵白云似乎触手可及。清晨,美丽的朝霞给草原披上了一层醉人的深红色。绿草托着晶莹的露珠,五颜六色的野花灿烂绽放其中,远处成片的向日葵泛起花浪,充满了浪漫的情调和绮丽的色彩。

从11月起仙女山进入冬季,此时山上纷纷扬扬洒下瑞雪。雪后的仙女山草原白雪皑皑,春夏时满眼的碧草早已消失不见,换成了厚厚的一层雪,10余万亩草场变成了巨大的滑雪场。人们可以在这里赏雪、滑雪,还可以在雪地上烤羊喝酒,观赏雾凇、冰瀑雪景,体验一把独特的南国冬季风光。

中国最深天坑和中国最长地缝小寨天坑和奉节地缝

小寨天坑坑口四周近似直立的陡壁

奉节县位于重庆市东部,东部与巫山县相邻,南部与湖北省恩施市相接,西部连接云阳县,北部连接巫溪县。地跨东经109°1′17″~109°45′58″,北纬30°29′19″~31°22′33″,面积4087平方千米。人们对奉节的了解多停留在该县著名的人文景点白帝城,其实奉节最美的风景,是其地下的喀斯特景观。而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小寨天坑和奉节地缝了。

小寨天坑

小寨天坑位于奉节县兴隆镇,距奉节县城91千米的荆竹乡小寨村。小寨天坑呈椭圆形,是一个塌陷型天坑。天坑口部最大直径626米,最小直径537米,坑底最大直径522米,垂直高度662米,总容积11934.8万立方米,是目前我国最深的天坑。

天坑四周被陡峭得近乎直立的石灰岩岩壁围住,在东北方向的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坑壁有两级台地,位于300米深处的一级台地宽2~10米;另一级台地位于400米深处,呈斜坡状,坡地上草木丛生,山花烂漫,坑壁有几处隐泉飞泻坑底。从坑口往下看,千丈绝壁直插地下,深不见底,令人目眩。从地缝底部仰视的“一线天”景象狭窄的地缝内,两侧峭壁如削从高处俯瞰奉节地缝小寨天坑内部别有洞天

沿着峭壁上之字形的小道下到坑底,又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小寨天坑是地下河侵蚀、袭夺作用而使岩壁崩塌,逐渐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天坑底部仍有不少暗河以及四通八达的洞穴。这样奇绝险峻的环境吸引了各国探险家来此探险,更有科学家在洞穴中发现了珍稀动植物和古生物化石。天坑内部还是植物的宝库,据《中国植物红皮书》统计,小寨天坑一带已发现的植物就有1285种。站在天坑底部,仰望四周,绝壁环绕,蓝天好像只有头顶的一片,颇有“坐井观天”之感。

奉节地缝

在奉节县,与天坑齐名的地质景观就是地缝。“地缝”是人们对狭长得如一线天一样的峡谷的形象称呼,并不是专业的地理学名词。奉节地缝全长约37千米,始于奉节县长安土家族乡火烧二坝,一直到迟谷槽峡谷结束,堪称我国最长地缝。奉节地缝分为两段,上段由茅草坝、黑湾和下撒谷溪构成,下段则是天井峡,其为奉节地缝中最典型的一段峡谷。

天井峡位于小寨天坑向南约3千米处,与小寨天坑属同一岩溶系统。天井峡地缝式峡谷近南北走向,全长6000余米,最大深度229米,最小宽度仅1米。地缝蜿蜒曲折,两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一线天”峡谷景观。从高处俯瞰,地缝被群山、茂密的原始森林所遮盖,其上更是云雾缭绕,有如仙境。进入地缝内,缝底结构复杂,时宽时窄,暴雨后有水流涌入,没过几天水流就会消退于地下暗河之中。

缙云山 天然的植物宝库

缙云山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县境内,属华蓥山南段分支。这里终日被雾气笼罩,山间竹林掩映,流水潺潺,早晚有霞云映照,姹紫嫣红,异常美丽。更重要的是,缙云山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缙云山的自然环境

缙云山古名“巴山”,位于东经106°17′43″~106°24′50″,北纬29°41′08″~29°52′03″,与重庆市中心的直线距离为32.5千米,总面积76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952.2米。山上古木参天,翠竹成林。因山上早晚出现的霞云多呈绯红色,而古人认为“赤多白少为缙”,故而得名。白云竹海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竹林分布很广,被称为“白云竹海”。其中竹子品种多达20余种,成林的有慈竹、毛竹、平竹等种类。

缙云山是7000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在地质构造上属川东褶皱带华蓥山帚状弧形构造。在重庆西部,华蓥山有三条南延的支脉,分别是云雾山、缙云山和中梁山,它们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并在重庆城区附近逐渐变细,呈扫帚状展开;而嘉陵江由西北向东南切穿了云雾山、缙云山和中梁山这三个背斜,劈出了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和观音峡。受地质运动及岩石的自然作用,缙云山还形成了许多垭口和九座山峰,从北到南依次是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猿啸峰、莲花峰、宝塔峰、玉尖峰和夕照峰。这些山峰均因其山形、走向而得名,山形奇异,景色别致,合称为“缙云九峰”。

缙云山属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3.6℃,最高气温36.2℃,最低气温-4.6℃,年均相对湿度87%,年均降水量1611.8毫米。由于缙云山处于四川盆地内部,长期以来因北部秦岭大巴山对南下寒潮的阻击,再加上受到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影响,使得该地亚热带植物区系具备了优越的生态地理条件;同时,在地质演变过程中,由于有秦岭大巴山的天然屏障,缙云山仅受到第四纪山岳冰川的影响,冰川时期山地气候仍然温暖湿润,森林葱茏,竹木丛生,这也成为日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孕育多种动植物的先天条件。此外,缙云山土壤以酸性黄壤和水稻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力高,亦是缙云山上动植物生存的先决条件。珙桐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落叶乔木,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它可生长到15~25米高,叶子广卵形,边缘有锯齿,色花奇美,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伯乐树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罂粟目,又名“钟萼木”或“山桃花”。蒴果红褐色,木质,被毛,近球形,具三棱,内有种子1~6粒。

丰富的植物种类

人们很早就对古木参天、环境清幽的缙云山产生了兴趣,并在此兴建了多处人文景观。然而缙云山真正的宝贵之处,还在于丰富的植物种类。

根据专家研究,缙云山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和水生植被6种植被(植物群落)类型。它们均属亚热带植被类型,尤以常绿阔叶林最为典型。在这些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共生存有1966种植物,其中苔藓植物109种、淡水藻类植物105种、蕨类植物148种、裸子植物45种、被子植物1559种。众多的植物种类中也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如伯乐树、水杉、秃杉、珙桐、银杉、攀枝花苏铁、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3种以及以缙云山植物作模式标本命名的植物,如缙云槭、缙云四照花、缙云黄芩等38种,堪称“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植物物种基因库”。亦有1605种动物在缙云山繁衍生息,其中包括脊椎动物241种、无脊椎动物1249种、软体动物50种和环节动物65种。在4纲23目61科174属241种陆生脊椎动物中,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有豹、云豹、水獭、小灵猫、大灵猫、秃鹳、黑鹳、鸢、雀鹰、红隼等15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