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的修身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10:14:10

点击下载

作者:李学典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素书》的修身智慧

《素书》的修身智慧试读:

前言

《素书》被称为中国谋略第一书,由秦汉奇人黄石公所著,是一部类似于“语录”体的书。黄石公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传奇人物。《神仙通鉴》关于他的记载:“神龙为帝,见一异人,形容古怪,言语颠狂,上披草衣,下系皮裙,蓬头跷足,指甲长如利爪,遍身黄毛覆盖,手执柳枝,狂歌乱舞,口称:‘予居黄石山,树多赤松,故名。’”因此,后人将这位奇异的老人称作黄石公。

相传黄石公于圯桥密授张良此书,黄石公曾对张良说:“你若精读此书,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十年后更会成就大事。”果然,张良凭借书中的智慧和谋略,做了刘邦的军师,辅佐他成就了建立汉朝的大业。以至于做了汉太祖的刘邦感叹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张良不仅凭借此书助刘邦灭项羽,兴大汉,还以此书明哲保身,得享天年。张良在死后将这部书带入墓中。五百多年后,西晋时期,天下大乱。盗墓贼盗掘了张良的坟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这本书,全书共计1336字,里面题有类似咒语:不允许将此书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否则将遭受灾祸;但是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却不传授,也将遭受灾祸。可见当事人对这本书是非常重视的。

北宋时期的大学者张商英曾经如是评价:“即便是尧、舜、禹、周文王、傅说、周公旦、孔子、老子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智慧也没有超出这本书的范围,功成名遂的张良也不过用了书中道理的十之一二,就如诸葛亮、王猛、房玄龄、裴度这样的名臣贤相,对此书的大道也未必足以领会清楚。”后世人称这本书是“以道家为宗,集儒、法、兵诸家思想于一体的智慧圣典,修身处世、统军治国的神策奇书,中国谋略第一书”。《素书》分为六章,分别是原始章、正道章、求人之志章、本德宗道章、遵义章、安礼章,书中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具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宝贵智慧。

原始章开篇点题,提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那就是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不可分离,缺一不可。

正道章主要讲了要成为统治者应该树立怎样的形象才能服众,黄石公提出了“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的标准。

求人之志章对于什么是“志”做了更加明确的解释和细化,主要是讲了如何克制自己,做到“动心忍性”,养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毅力。

本德宗道章明确了“志”的本义,并指出了以德为本,以道为径的笃行之术。

遵义章中延续了“志”的话题,从“义”的角度来阐述不遵守“道义”的行为将会导致何种结果,阐明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安礼章从“礼”的角度来阐发。最终又回归到“道”,从而对“道、德、仁、义、礼”的作用做了一个全面的小结。《素书》中不但有正面经验,同时亦有反面训诫,无论是从政还是为商,《素书》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为了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素书》的智慧,本书以《素书》为基础,从中选择智慧精华,尝试运用现代视角,结合大量案例,对素书进行了全新的演绎。本书分为十章,从《素书》中提炼出了修德的智慧、容人的智慧、诚信的智慧、律己的智慧、交友的智慧、统御的智慧、隐忍的智慧、顺势的智慧、明察的智慧、取舍的智慧。编著本书,旨在帮助普通人提高个人修养,为从政者提供有益参考,给企业经营者带来思路借鉴,努力使更广泛的读者从中受益。

原作微言大义,编者才疏学浅,不当缺憾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赐教和指正。编著者2015年9月第一章德足以怀远——修德的智慧成功之道,在以德而不以术

原典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意译

这样的人往往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成为后世的典范,为后代所敬仰。

修身智慧

为什么一个“道足以高”的人会“名重于后世”?黄石公这样说是想告诉我们,道德是为人处世的最佳通行证。成功之道,在以德而不以术,以道而不以谋,以礼而不以权。成大事的人往往拥有高尚品德和博大胸怀。《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心胸开阔、宽容待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别人也就会努力工作,尽心为你效劳。有德之人更能明白别人所追求的利益,并能尽力给予最大的满足。世人求利以满足生存所需,求名以彰显自身价值并获得尊重,有德之人了解、尊重并帮助别人实现目标,因而得到他人拥护。综观历史,有大成就的人必然有德行而能令人为其舍命效劳。

北宋名将狄青和猛士刘易之间有一段这样的故事。有一年,狄青要出守边塞,他的好朋友韩将军向他推荐了一名猛士,这名猛士叫刘易。刘易熟知兵法,善打恶仗,对狄青守卫的那段边境的情况非常熟悉,狄青带他一起到边境去十分必要。但是刘易有个不良嗜好,就是特别爱吃苦荬菜,一顿饭吃不到苦荬菜就会呼天喊地、骂不绝口,甚至还会动手打人,士兵、将领都有点怕他。

刘易和狄青一起到边塞后,忙于军务,每天早起晚睡,从内地带的苦荬菜很快就吃完了,而边塞又见不到这种野菜。这天,士兵送来的菜里缺少了苦荬菜,刘易便把盛饭菜的器皿扔到地上,并在军营中大闹不止。士兵将此事报告给狄青,狄青听了非常生气。

就这种情况而言,刘易这样的人是绝不能留在戍边军队中的,但刘易又确实与众不同。狄青考虑,与这种性格刚烈的人发生正面冲突,不仅破坏了自己与韩将军的朋友关系,而且会影响刘易的情绪;但如果放任不管,势必会动摇其他士兵的军心,影响戍边大业。

于是,狄青出面好言安抚刘易,并立即派人回内地去买苦荬菜。一部分将领见到这种情况,非常不服气,说狄将军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而刘易何德何能,却要狄将军放下军务派人去给他弄苦荬菜吃。特别气盛的将领还想去与刘易比一比武艺,杀一杀刘易的威风。狄将军急忙劝阻众将说:“刘易原来不是我的部下,如果你们与他计较,争强斗胜,传出去势必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我们现在要加强团结,绝不能争一时之短长。”

当这些话传到刘易的耳中时,他非常感动。狄将军派人专程去买苦荬菜,刘易觉得自己获得了同情和理解;狄将军劝阻将领勿争强斗胜,刘易觉得是真正顾全大局,宽宏大量。他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该再给非常忙碌的狄将军添麻烦。

过了几天,刘易懊悔地去找狄青,说:“狄将军,您治军严整,我在韩将军手下时就有耳闻。这次我因这么点小事就大闹,您不仅不责怪我,还原谅了我,我一定会报答您。”从此,刘易再也没为苦荬菜闹过事,并且逢人便夸狄将军的宽阔胸怀。

狄青不仅征服了刘易,而且征服了其他将领、士兵。更重要的是,他在做事情时站在一个高度上,不因小瑕疵而影响大局的风范,值得每个人学习。能征服人心的是道德

原典

德足以怀远。

意译

高尚的品德足以使四方咸服。

修身智慧

武器可以杀死人,却不能征服人心。真正能征服人心的,不是武器,而是道德,即《素书》所言:“德足以怀远。”良好的道德品质足以使人对你心悦诚服。道理能征服人,主要靠真理的力量;道德能征服人,主要靠人格的力量。人格和德行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尽管不是道理,但往往胜于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行是形象的道理,道理是抽象的德行。

弘一大师未出家前曾给学生讲解了他对“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解。在他看来,要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具体地说,要想做一个好的文艺家,必须先做一个好人。这是李叔同的文艺观,也是他的人生观。出家后的李叔同,也是先做一个好和尚,后研究佛法的。正是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受其感召而皈依佛门者不计其数。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就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他曾自己扫地、自己修葺房屋、为弟子裁衣、为老人穿针、照顾生病的弟子等。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体现出了内在高尚的品德,正是他的这种品德最终让佛法发扬光大。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经常和别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位禅师在说法。他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于是,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斗口角了,免得人见人烦,就算是别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只是轻轻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禅师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哎,何必呢?就让口水自己干了吧,何必擦掉呢?”

青年听后,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呢?”

禅师说:“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蚊虫之类的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然被吐了口水,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就微笑着接受吧!”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头打过来,那可怎么办呢?”

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吗?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禅师实在是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了,举起拳头,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呢?”

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疼了吧?”青年愣在那里,无话可说。

禅师告诉青年的是“德”,“德”不是空口的说教,而是实际的行动。正因如此,才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便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对于一个国家尚且可以用道德的王道来加以征服,那么,对于个人而言则更是如此。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但能够使自己成就不凡的人生,而且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使善的力量遍及人间。修德内能成己,外能成物

原典

先莫先于修德。

意译

修德养性,这是首要任务。

修身智慧

修德是人行走于世的第一前提,它之所以能成快乐之源,在于其内能成己,外能成物。修德看起来是个很大的命题,许多人认为“德”的境界太高,非圣贤不可达到。事实上,“修德”不是能做不能做的问题,而是肯不肯去做的问题。这就好像把泰山夹在胳膊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但是,替老年人折取树枝,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床,然后径直走进厨房,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起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

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每每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都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但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为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杨夫人的善意举动人人都可去实践。她通过一件小事便实践了“修德”的精神。所以,所谓“大德”皆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善意积累而成。同时,杨夫人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既教育了儿子,也温暖了仆人们的心。可见如果人人都能实践道德,不但能够提高自身品德修养,而且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使善的力量遍及人间,如此,便是人生一大乐事。而且,德行高尚的人,往往拥有极大的人格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人心悦诚服,有时甚至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使万国来朝。讲求方正,以德立身

原典

德为人所得,亦为万物各得其所欲。

意译

德,即人顺应自然的安排而使其欲求得到满足的能力,世间万物亦如此。德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各尽其能。

修身智慧《素书》说,德为人所得,亦为万物各得其所欲。意思是,顺应天道即为“德”。这说明,一个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俗话说:“一分恭敬,一分功德。”凡成就大事者,必有其高尚的道德修养。德是一种觉悟,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境界,只要你的修养具备了一定高度,懂得吃亏是福,懂得童叟无欺,懂得诚信取利的奥妙,你就绝不会为富不仁。

一个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很难结识到真正的朋友,也很难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这样的人令人无法与之长期合作,因为这种人不是搞一锤子买卖,就是过河拆桥;这种人在家庭中,也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极有可能给另一方和孩子带来痛苦和不幸;他们甚至可能因为某种利益的驱动,铤而走险而落入法网……

要走向成功,需要讲求方正,以德立身,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走向失败。

有一家钟表店门庭冷落,不甚景气。一天,店员贴出了一张广告,上面说,本店有一批手表,走时不太精确,24小时慢24秒,望君看准择表。

广告一经打出,很多人都迷惑不解,更有店主的好友打电话询问。店主坦率地说:“诚实是我开店的原则,我不会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大家的利益。”

出人意料的是,广告打出不久,表店的生意开始好转,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很快销完了库存的手表。

正是因为店主有着非同一般的品格,他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也许很多顾客正是被店主诚实的做人态度所感动,才愿意走进这家表店。俗话说,做人要美,做事要精,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学做人开始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何事业。

以德立身贯穿于每个人人生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人做人最根本的原则。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道德对人的要求虽有着不同的变化,每个人体验和经历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变的,它对每个人的人生大厦起着支撑作用的定律是不变的。

德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震慑邪恶、净化环境、提纯思维、吸引财源的动力,德能使人内功强劲,无往而不胜。所以,大胜靠德,业绩与德行的修养成正比。我们要想取得事业上更大的成功,就必须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必须把自己的德行修养做扎实。高行微言,君子之德

原典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意译

行为高尚,言语谨慎,可以平心静气、修身养性。

修身智慧

如果用现代流行语来解释“高行微言”,便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正如孔子说“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高调做事”不是张扬与夸耀自己的功业,而是指为人要保持高尚的修养。当年管宁与华歆交善,曾与华歆同席读书,但华歆因门前富贵人家乘车经过而跑去观望,管宁便与其割席分坐,从此绝交。管宁割席,不与贪慕荣华的人交往,正是其“高行”的体现。

高调做事,是在为人处世上向高标准看齐。张廷玉是清朝有名的重臣,雍正初晋大学士,后兼任军机大臣。张廷玉虽身居高位,却从不为子女们谋求私利。他秉承其父张英的教诲,要求子女们以“知足为诫”,其代子谦让一事即为突出的例子。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在经过乡试、会试之后,于雍正十一年三月参加了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密封的试卷进呈雍正帝亲览定夺。雍正帝在看至第五本时,认为此考生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之风”,遂将此考生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后来拆开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雍正帝十分欣慰,他说:“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宜力。大学士张廷玉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张廷玉朝夕伴朕左右,勤劳翊赞,时时以尧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张若霭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并指出,此事“非独家瑞,亦国之庆也”。

可是张廷玉却不这么认为,当他得知消息后恳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又登一甲三名,实有不妥。他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为鼎甲。臣蒙恩现居官府,而犬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为荣幸。”张廷玉是深知一、二甲的这一差别的,但是为了给儿子留个上进的机会,他还是提出了改为二甲的要求,并再次恳求:“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长,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备沐恩荣,臣愿让与天下寒士,求皇上怜臣愚忠。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分,以为将来上进之阶,更为美事。”张廷玉“陈奏之时,情词恳至”,雍正帝“不得不勉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不久,在张榜的同时,雍正帝为此事特颁谕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并让普天下之士子共知之。

可喜的是其子张若霭十分理解父亲的做法,而且不负父亲的厚望,在学业上不断进取,后来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时,尽职尽责,颇有其父之风。其父能秉低调做人之原则,而其子又不负众望,能行高标之事,实在是皆大欢喜。

除了“高行”,“微言”同样是修养品性的一大法则。所谓“微言”即是“低调做人”,注意在言语上不夸说,出言谨慎,思虑过后再出口。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贯倡导的美德。儒家向来反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孔子就认为巧言令色之人“鲜仁”(缺乏仁爱之心)。

世上的事情,本就真假难辨,亲眼看到的尚不可信,没有亲眼所见的事情,更不可多说、胡说。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看似容易,行之则难。一来人们说话总喜欢渲染,不知不觉就会把事实夸大;二来人们为了达到种种目的会忽视言语不实的危害。做上品人,养浩然正气

原典

见嫌而不苟免。

意译

即使处于容易被人猜疑的处境中也不逃避,仍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修身智慧

所谓豪杰即是品行正直的人,这样的人正如南怀瑾先生在《原本大学微言》中提到的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和名士那样,是大豪杰,他们肝胆侠义,风流倜傥。《素书》认为,成为人之杰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见嫌而不苟免”,即遭到猜疑也要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真豪杰懂得事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该做的,就算是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也不会去做。虔诚守护良知的人,让世人敬重,如屈原、孟子、陶渊明、文天祥等,一世英名照汗青;抛掉良知的人,受世人唾骂,如秦桧、严嵩、汪精卫等,遗臭万年遭唾弃。

南宋奸臣秦桧以“莫须有”之罪害死岳飞,为世代百姓所痛恨。人们在位于杭州的岳王坟以铁铸成秦桧夫妇跪像,来表达对他们的愤恨。

话说有个姓秦的浙江巡抚,上任后见秦桧夫妇的跪像受辱,感到颜面无光,想将铁像搬走。为免激起民愤,他命人在夜间偷偷把铁像搬走,扔进西湖。不料,次日湖水忽然发出恶臭。由于岳王坟前的铁像不翼而飞,百姓纷纷要求官府调查。不久,铁像竟然从湖底浮起。百姓将铁像捞出,放回岳王坟前,湖水又清澈如初,臭味全无。百姓都认为是秦桧弄污了西湖。姓秦的巡抚见此情形,亦无可奈何。

后来有秦姓人做诗:“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在坟前枉姓秦。”秦桧就这样向罪恶交出了自己的人格,从此遗臭万年,永远被世人所唾弃。

孟子一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一股浩然正气奔涌而出,瞬间便“沛乎塞苍冥”。正是这股浩然正气使孟子不与混乱的现实环境妥协,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人格,成为了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所谓的求,不是“努力去做”的意思,而是“想办法”,如果是违反原则求来的,那是不可以的。孔子认为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能否坚持自己内心的良知,一个品性正直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违背自己的良知。像孟子这样的圣人,并不是不懂得怎样去“阿世苟活”,向时代风气妥协,以便获取利益。他实在“非不能也”,而是不肯为也。坚守自己的良知,宁可为正义穷困受苦,也不愿苟且现实,追求那些功名富贵。这就是圣人人格。

良知,是无愧人生的底色。谁愿意遗臭万年?想必只有那些没有良知、贪婪无耻之辈。而大多数人都想保持清白的良心,屹立于天地间,问心无愧地过完此生,以求无憾。

修身养性,做上品人,一生以养浩然正气为人格修养大目标,也许下一位圣人就在这种修养过程中渐渐浮出历史水面了。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世间,所以,人生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境界。“德”比“才”要稳妥

原典

用人不得正者殆,疆用人者不畜。

意译

任用不正直的人,必将产生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修身智慧

出身高贵的人未必德行高尚,出身卑贱的人也未必品行卑劣;出身富贵的人未必知识富有,出身贫贱的人也未必才识拙劣。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轰轰烈烈干出一番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才中有不少都是出身低微的“卑贱者”。因此,出身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才能,更不能决定他的一生。“唯德是举”比起“唯才是举”来说有很大的好处,尽管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每个企业家孜孜以求的,但是这样的人才毕竟很少。当只能在“德”与“才”之间选择的时候,选择“德”会比选择“才”要稳妥得多。有人会说“唯德是举”容易漏掉一些真正有才华的人,但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若占据公司的重要位置,那么他将会给公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品重于泰山。这是一个不容商议的话题,德行的重要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体会。同时我们自己也必须是一个人品良好的人才能获得同事的好感,以及上司的赏识。不要指望依靠自己的一点小聪明来敷衍工作、糊弄公司,这样做的后果只会让你追悔莫及。

在开办胡庆余堂药店的时候,胡雪岩已经拥有白银三千万两、土地一万亩和正飞速发展的丝行和典当的生意,在他看来,药店的主要目的是救死扶伤,赚钱倒在其次,因此,药店的规矩就是可以向无力付钱的病人免费送药,而且他还告诉店员和坐堂经理要“戒欺”,也就是说不欺骗顾客,不卖假药。为了更好地实行他的经营理念,对于药店的总管人选,胡雪岩颇费了一番周折。

在胡庆余堂开张后,胡雪岩广泛征选药店总管,一时间应者云集。这些人都大谈生意经:怎么回收成本、提高利润、扩大规模,有的人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只要他管着药店,药店绝没有亏本的道理。对此,胡雪岩总是笑笑,一个人也没有录用。

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胡雪岩听说江苏松口余天成药号的总管兼股东余修初一心想在药店干出一番名堂来,只是苦于自己的资金不足。胡雪岩马上到松江去拜访余修初,果然,余修初一见胡雪岩询问自己药店的事情,就神情大振,告诉他,为了保证出售药品的质量,就要建立自己的药厂,有自己的药号,然后才是自己的药店,只有保证这些环节都有序可控,才会真正形成自己的药市。余修初的一番话说到了胡雪岩的心坎里,胡雪岩当即请他出任胡庆余堂的总管。

药店关乎人的生死,即使少赚点钱,也不要卖假药,这才是开药店的根本宗旨。也正是因为这样,当胡雪岩听到伙计打报告说购买到了假药,就马上命令其销毁,而那个打报告的伙计因为人品问题最终被开除。

其实不光药店是这样,任何行业都要远离那些品行不正的人,只有这样,那些小人的恶毒目的才不能达到,才能保证行业发展的健康有序。道德是一种职业的操守,是你承担某一责任或者从事某一职业时所表现的职业精神。很多优秀的人士实际上都把个人品德作为第一标准,把职业道德作为职场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把职业操守作为个人的精神理念。为官清廉就是德

原典

货赂公行者昧。

意译

贿赂政府官员成风,则社会政治必然昏暗、愚昧。

修身智慧

翻开人类的历史,公心对人,平心对事,为人处世,最好是天平轻重,以求公平二字,则人们没有不服从的。不能以公为私,以私害公,这两点为官者定要铭记在心。为官者的公心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即是清正廉洁。黄石公说:“货赂公行者昧。”如果为官受赂必然法度昏乱,黑白颠倒。私心胜者,可以灭公。为官者最重要的是什么?公心。

不以公为私,就在于廉而不贪。这不但要观察他的从前,更要观察他的后来。顾亭林在《日知录》中说:“季文子死时,以大夫礼节入殓,以他用过的家用器具陪葬。没有锦衣的妾婢,没有吃粮食的马,没有家藏的金银,没有贵重家器。君子就知道季文子是忠于王室了。辅佐三代君主,而没有家私积蓄,难道能说不忠吗?”

为官不为财,只是为了尽自己的责任,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作用。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呈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的穿吃二事,全靠自家,我觉得宽裕有余。至于我在外面,没有别的调度,只有随身衣物、食用之类,全都仰仗官府,不另索取,以长尺寸。我死的时候,不要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辜负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廉洁,不过是人臣的一节,而史家称他为忠。

读过诸葛亮的表言,可以看出他的操守,他的志趣,他的肝胆,他的赤诚之心,无不字字见血,句句心长,可以与日月同辉。读了他的表言的人,几乎没有人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化。

因为清廉,所以受人尊敬,也因为清廉,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诸葛亮等人的这种精神,不仅为自己的人生亮了一盏明灯,更对后人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道光二十八年,曾国藩因为处理满族秀才闹事的案子,遭到了满族大臣的弹劾。为了熄众怒,道光皇帝对曾国藩采取了惩罚,从二品官员降职为四品了。官位虽然不及以前,但是曾国藩的实权却大了起来。当时,曾国藩的名声被传得越来越响,京城之中,就没有不知道他的,所以前来拜访的人也越来越多,求字求文的人也不少。

在官场中,曾国藩一直怀着“当官以发财为耻”的信念,所以每年除了那一点俸禄,也就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了。曾国藩遭贬职以后,虽然权力大了,可是俸禄却减少了,一段时间下来,曾府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了。

对于生活上的事情,曾国藩是不操心的,可是他的管家唐轩却急得不行。这天,唐轩拿着账本给曾国藩过目,还没等他说话,曾国藩就问:“是家里没钱了吧?”唐轩说:“大人英明。不瞒您说,您上个月光给人写字用的纸墨钱就20两银子,可是给出去的字却分文未收,这就是白扔钱啊。咱们的账上现在只有12两银子了。”曾国藩笑着抚慰唐轩说:“没关系,咱们省着点用,够撑到下个月发俸禄的时候了。以后每顿饭可以只吃素菜,这样可以节省一些钱,也可以再裁下去两个轿夫,省几个大钱。”

唐轩听了,忙跟曾国藩说:“大人,咱们家的轿夫能用几个钱啊?他们都比别家大人的轿夫少挣很多钱的,之所以不离开大人,是因为看重大人的人品。如果大人就这么把他们裁了,恐怕对不住人家的这份心啊。”曾国藩闻言,心里又是一阵感触:“大家何苦跟我受这个苦呢!”唐轩说:“大人,同样为官,恐怕只有您的收入最少了。”曾国藩点了点头,“我要是想挣更多的钱,就不会做官了,像左宗棠那样开几个店铺,哪年不赚几万两银子啊?当官要的就是名声,如果为了一些钱而毁了自己的名声,那还不如不做了。很多人看不透这一点,所以不能做一个廉明的好官。其实廉和贪就好像是一对兄弟一样,一不小心就可能将自己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啊。”

唐轩听了大人的话,被大人为官不贪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

曾国藩说的没错,要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以做官而发财,终究会有凄凉之日。作为一身之计,就不必为财;为了子孙之计,就不必留财。财多,必然累己、害己。还不如清廉自守,留个好名声,留个好榜样给子孙后代。要立志去施行仁德

原典

务善策者无恶事;

意译

行善积德,自然没有坏事侵扰;

修身智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立志去施行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论语·雍也》篇中有孔子这样的一段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存是因为他品行正直,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而品行却不正直,这种情况很少,在孔子看来那也是因为他侥幸地躲过了灾难。所以说:“务善策者无恶事。”心怀仁念行事之人,必能远离恶行。“仁者无敌”,这其实并不是一句高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所谓的“仁爱、良心”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这其实是一种既狭隘又短浅的观点。从长远的发展看,立志行仁,内心就会有一种向善的自律力量,它会使一个人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但拥有推动生活、事业的正确力量,而且也能够在整个前进的路上,不产生内在的焦虑、彷徨,同时令外界见不得人的干扰、攻击对你敬而远之。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前,时代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事物自身的规律。用心险恶、手段卑劣,虽然有时候能获取蝇头小利和暂时的好处,但毕竟不是正道;只有内心仁德平和,行为光明正大,才是能够成就大事、行之久远的正确的做人做事途径。

被称为内圣外王的曾国藩曾说自己,宁可被认为无才而为庸人,也不可被认为有才无德而为小人。这反映了他在仁德与才干之间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规范,选拔人才也是以品质为先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

一个人能心志于仁,不做坏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真的吃大亏、被欺负。而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看,这种人也是符合道德取向和职业需要的。

品行映照的是我们的灵魂,一个人如果品行修炼不好就会感到灵魂不安,而且容易犯下错误。即使是一次微不足道的错误行为,也会给以后的生活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不良记录终将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一个人的不良行为也会使整个社会为之付出代价。一个人的名誉、能力要想得到社会公众长久的认同,必须持续地在每一件事上都为自己的态度负责。在我们的工作中,你种下什么种子,将来必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果定律。第二章仁者,人之所亲——容人的智慧善积而成仁,仁者能容人

原典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意译

仁,即人所具有的慈悲、怜悯之心,有此心,人就会产生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

修身智慧

黄石公在《素书》中对“仁”推崇备至,认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都会随着“仁”而生。的确,我国的儒家思想将“仁爱”置诸高位,对其无尚崇敬。《论语》有曰:“仁者,爱人。”何谓仁,即关爱他人。又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叫做“忠”;而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亦称之为“仁之方”,即施行仁术的方法。

仁爱思想讲究付出、不计回报,提倡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古来受到儒家仁爱思想影响的先贤不计其数,不仅如此,他们的仁爱之道常能达到及人的程度。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

乡亲们知道了真相都很感动,纷纷夸赞屈原。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了官,把百姓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才能被楚王得知,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为后世之人所称颂。

屈原所做的一切正是出于心中的“仁念”,其性情中的仁爱成就了他的千古美名。“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善良之于人性,就好像食物之于饿欲一般重要。只要心存善念,则风波不起,广施善行,则天下太平。蜀主刘备在临终前曾给其子刘禅下过一道遗诏,其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使很小的善行也要去做,只有小善积多才能成为利天下的大仁。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突然开悟。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面对偷窃的盗贼,禅师既没有责骂,也没有告官,而是以仁爱之心给他谅解,并以这份苦心换得了小偷的醒悟。禅师送了小偷一轮明月,这轮明月照亮了小偷的心房。给一个小偷以谅解,这是小善,却含大德。

自古以来,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你对他人施予仁和爱,他人才会以德报德。不管你是贩夫走卒,还是高官显贵,唯有仁爱之心才能让你从容淡定、广结善缘,才更能显现你的情深义重。人生来便受父母之爱恋、兄姊之悌怜,情义仁爱是最早具备的情感和德行,它最能体现人情味,其乃人性中的无价之宝,我们自当珍惜。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

原典

怨在不舍小过。

意译

怨恨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放不下小过错。

修身智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宋代文士袁采说过:“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或大或小的错误,这个时候不要动不动就横加指责,大声呵斥,甚至恨不得将其置于走投无路的境地才罢休,这种偏激的做法,惹急了别人,对自己绝对没有好处。对于这一点,黄石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我们提出了告诫,他说:“怨在不舍小过。”很多时候,别人对我们产生仇恨心理并不是因为我们得罪了他们,而是我们对他人的小过不怀宽容之心。

西汉宣帝时的丞相叫丙吉,他有一个车夫很好喝酒,醉酒后常有不检点的地方。有一次酒后为丙吉驾车,结果呕吐起来,弄脏了车子。丞相的属官为此骂了车夫一顿,并要求丙吉将此人撵走。丙吉说:“何必呢!他本是一个不错的驭手,现在因为喝酒的过失被撵走了,谁还会再雇用他呢,那叫他以后怎么办!就容忍了吧,况且,也不过就是弄脏了我这个当丞相的车垫子罢了。”于是继续让他驾车。

这个车夫的家在边疆地区,经常有关于边疆情况的消息。一次他外出,正巧碰上驿站上来了个从边郡往京城送紧急文件的使者,他就跟随到皇宫正门负责警卫传达的公车令那里去打听,知道是匈奴侵犯云中郡和代郡等地。他马上赶回相府,将情况报告给丙吉,并建议道:“恐怕在匈奴进犯的边境地区,有一些太守和长吏已经老病缠身,难以胜任用兵打仗之事了,丞相是否预先查验一遍,也好临事有个措施。”丙吉听了觉得车夫的想法很对,到底家在边境的人对这些事就考虑得特别细致,于是召来属吏有司,让他们立即统计有关人员情况,做到对边境官员有个比较充分的了解。

不久,汉宣帝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遭匈奴侵犯的边境守将情况,丙吉一一对答如流,而御史大夫仓促间哪能回答得出,皇帝见他那副一言不发的窘态,大为生气,狠狠加以责备,而对丙吉则大加赞扬,称许他能时时忧虑边境事务,忠于职守。其实,皇帝哪里知道这全是车夫的提醒之功啊。

军国大事本不是车夫所长,丙吉在朝也难以想到边区的具体状况。只因容人小过,却意外收到了如此有利的效果。

面对一个人所犯下的过错,我们当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对于受害方来说,对犯错之人施以惩戒,得到的是什么?只不过是一时的畅快而已。错误已经犯下,后果已经酿成,我们要做的是去弥补后果,仅仅对犯错之人施以惩戒,得到的将是另一个错误。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时代,一位高僧受大帅邀请素宴。席间,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肴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随从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打算让大帅看到,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了。

宴席后高僧辞别了大帅。归寺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在素菜中,我当时只是要让大帅知道,处罚他而已。”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无论是‘有心’或‘无心’,如果刚才大帅看见了猪肉,盛怒之下就会把厨师枪毙或施以严重惩罚,这都不是我所愿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

徒弟点着头,深深地体悟着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思考角度不同,难免会有一些误会、摩擦;或因一时迷于名利,办了糊涂事。如果我们不能忘记他人的过失,一直心存怨恨,不但会对身体无益,影响健康,而且会使自己始终活在怨恨的阴影里,小则纠缠于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大则冤冤相报,困在不断升级的恶斗之中,伤身害命。

其实,除了这种做法,我们还可以选择放开心胸,宽容待之。所谓浊者自浊,清者自清。为人处世,“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不仅会让对手和敌人化为己用,而且当我们拥有这种美德时,我们就向更加成熟、有所进步的自己靠近了一步。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从来没有永远平静的大海,也从来没有一马平川的人生。只要我们活着,再好脾气的人也或多或少地会有和别人发生口角和争执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针尖对麦芒地应对,只会让整个人生陷入悲伤的循环中。只有宽容、接纳不如意,继续往前走,才能摆脱这种循环。恢弘大度,胸无芥蒂,才能吐纳百川,既养德又远害。虚怀能容,宽广能恕

原典

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意译

对己宽厚,对别人刻薄者,必将被人所唾弃。

修身智慧

古人历来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如《增广贤文》中所言:“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亦是提倡人们要以严格要求别人的态度来严格要求自己,而以宽容自己的心态去宽容他人。黄石公在《素书》中表达了同样的理念,即:“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意思是,对自己放松要求,而对他人却求全责备,这样的人无法治理好天下,会受人唾弃。治理天下如此,对待他人也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在生活中,人们更习惯于宽待自己,苛求他人,这并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苛求他人,必定会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摩擦,宽待自己必然导致自高自大,难以发现自身的缺点,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这种做法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

唐代大将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原本在节度使史思顺手下当差,但二人长期不和,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史思顺外调,郭子仪因才华出众而被任命为节度使,李光弼担心郭子仪公报私仇,欲带兵逃走,但又有点模棱两可,犹豫不决。当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时,唐玄宗命郭子仪领兵讨伐。身为大将,此时正是报效国家的时刻,李光弼找到郭子仪说:“我们虽共事一君,但形同仇敌,如今你大权在握,我是死是活,你看着办吧!但恳请放过我的妻儿。”

营帐里的气氛顿时凝固起来,众多将领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形下,如果郭子仪感情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但郭子仪毕竟有大将风度,他握住李光弼的手,眼含热泪地说:“国难当头,皇上不理朝政,作为臣子,我们怎能以私人恩怨为重,而置国家安危存亡于不顾呢?”说完倒地便拜。

李光弼被郭子仪的诚心所感动,他在战斗中积极出谋划策,打败了叛军。郭子仪推荐李光弼当上了节度使。后来,李光弼的权力也日益增大,与郭子仪同居将相之职,二人之间没有半点猜忌之心。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它不仅因为郭子仪虚怀能容,宽广能恕,更因为诚心感动人而获得双赢。就像廉颇与蔺相如的关系一样,郭子仪与李光弼的友谊也成了千古佳话。

苏州有一家很大的货行,叫方裕和。从前就开始发生货物失窃走漏的事情,而且丢的都是燕窝、鱼翅等贵重的海货。知道了这件事后,方老板不动声色地查访,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弄清楚,原来是他最信任的伙计伙同漕帮的人,将店里贵重的货物弄出去以后,运到外面去,经过了水路的周转,之后再出售。难怪方老板在本地并没有找到可疑的赃货。

在方老板的逼问之下,那个伙计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偷窃行为。按照普通人的做法,那个伙计一定会在赔偿店里的损失以后被开除,可是方老板没有那么做,他觉得一个人在两年之内没有让他找到蛛丝马迹,也是一种本事,而且这件事牵扯较大,如果深究下去,一定要开除一批人,也不利于自己店面的运营,所以就没有让那个伙计“走路”,反而给他升了职,还加了他的薪水。那个伙计感恩图报,再也没干偷货的事了。

方老板的这种做法,或许已经做得相当漂亮了。可是,还有一点不足,就是不应该跟那个伙计说明他的偷窃行为已经被老板知道了。理由很简单,做贼的,一定不能被拆穿,一旦拆穿了就会留下痕迹,以后不管怎么做,心理总会有一点不舒服。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动声色,还给他加薪升职,专门让他负责查处丢货一事。

俗话说:“人怕破脸,树怕扒皮。”人做了坏事,如果被戳穿了,即使没有受到处罚,心中也会留下疙瘩,日后也没有办法安心地与老板相处。他会因为害怕老板不信任而畏首畏尾,没有办法放开手去做工作。这样,等于是老板的损失。所以,做事情要多考虑别人的想法,给对方留有余地,才能让他因为感恩而对自己更加死心塌地。这正是给人留路,给己铺路的道理。责人以宽,不过于苛求

原典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意译

对己宽容,对别人求全责备者,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修身智慧

在生活中,我们应做到责人以宽,责己以严。具体说来就是如果我们想要让别人服从我们的管理,首先要把自己要求自己的标准提得比别人高一些,才会形成影响力,而在具体实行时,适当灵活运用这些原则,对待别人宽厚些,反而会让别人打心底里服气并主动向更高的标准靠拢。

汉文帝时,袁盎曾经做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他的从使与他的侍妾私通。那个从使怕袁盎降罪于他,就畏罪逃跑了。袁盎知道后亲自带人将他追了回来,将侍妾赐给了他,对他仍像过去那样倚重。

汉景帝时,袁盎入朝担任太常,奉命出使吴国。吴王当时正在谋划反叛朝廷,想将袁盎杀掉。他派500人包围了袁盎的住所,袁盎对此事毫无察觉。恰好那个从使在围守袁盎的军队中担任校尉司马,他就买来200石好酒请这500个兵卒开怀畅饮。围兵们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瘫倒在地。当晚,从使悄悄溜进了袁盎的卧室,将他唤醒,对他说:“你赶快逃走吧,天一亮吴王就会将你斩首。”袁盎问:“你为什么要救我呢?”从使对他说:“我就是以前那个偷了你的侍妾的从使呀!”袁盎大惊,赶快逃离吴国,脱离了险境。

宽容是一种处世哲学,宽容也是人的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有些时候,宽容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袁盎若不是能够以德报怨、宽以待下,恐怕早在吴王叛乱时命丧黄泉了。

秦穆公失了一匹心爱的驳马,后来在岐山下找到了,原来是农民们吃了,吃马肉的有三百余人。官吏要惩治他们,穆公不同意,他爱民之心超过爱马之心,关怀地对他们说:“君子不以畜产害民,吾闻吃驳马不饮酒,伤人。”便叫随从让他们每人喝了酒,然后才离去。后来,晋秦两国打仗,秦穆公被晋军包围,即将被俘虏,正在这一危急时刻,一支生力军冲出把秦穆公救了出来,使秦军反败为胜,俘虏了晋惠公。原来这支生力军就是当年吃马肉的农民。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是因为其“有容”,所以才成其“大”。每条河流在入海的时候都泥沙俱下,如果大海计较,只想要清清的河水却不想要泥沙,那么恐怕大海也早已经干涸了。

每个人处于社会中,都免不了要与他人打交道,有时难免会面对别人的为难与挑衅,这时就应当宽厚容人,不过于苛求他人,善于容人之过,这样我们的周围才会充满知心的朋友和支持者。

齐国的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养士和贤达而闻名。他的门客有时多达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投其门下。他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他因养士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国家。

有一次,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与孟尝君的妾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作为您的手下亲信,却背地里与您的妾私通,这太不够义气了,请您把他杀掉。”孟尝君说:“看到相貌漂亮的就喜欢,是人之常情。这事先放在一边,不要说了。”

一年之后,孟尝君召见了那个与他的妾私通的人,对他说:“你在我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大官没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卫国的君王和我是好朋友,我给你准备了车马、皮裘和衣帛,希望你带着这些礼物去卫国,与卫国国君交往吧。”结果,这个人到了卫国并受到了重用。

后来齐卫两国因故断交了,卫君很想联合各诸侯一起进攻齐国。那个与孟尝君的妾私通的人对卫君说:“我听说齐、卫国的先王,曾杀马宰羊,进行盟誓说:‘齐、卫两国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运就和牛羊一样。’如今您联合诸侯之兵进攻齐国,这是违背了您先王的盟约。希望您放弃进攻齐国的打算。如果您听从我的劝告就罢了,如果不听我的劝告,我定要用我的热血洒溅您的衣襟。”卫君在他的劝说和威胁下,最终放弃了进攻齐国的打算。齐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孟尝君真是善于处事、转祸为福的人啊。”

心宽者,能够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责己严,待人宽。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成功者或者将要走向成功之人的高贵品质。

以身作则时,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一切按原则办事。但是待人则相反,应该宽厚为本。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原典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

意译

对别人的旧恶耿耿于怀,对其新立功勋却视而不见,这样的人必将遭遇凶险。

修身智慧

宽容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底蕴。古人将宽容融合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做人、为事、为官等。当团队成员犯了错时,领导者依规章处理自然是基本原则,但领导者也必须懂得处罚的艺术,“以过弃功”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当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明朝廷人心惶惶。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当机立断,建议太后立郕王祁钰为皇帝,是为明景帝。后来,于谦辅佐景帝除去了宦奸王振,奋励士气,屡败瓦剌军队,赎回了明英宗。然而景泰七年,明英宗为复位而以谋逆为由杀死了于谦。于谦赴死之日,人人为之惋惜。

这便是“以过弃功”。于谦是难得的忠臣贤良,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在维持国家安定上更是居功至伟。他拥立郕王为帝实为非常时期非常之举,虽有过,但英宗以这一过错为理由将其处死,实是有失民心。史载于谦之死“天下冤之”。

晋国的陈寿曾在《三国志·蜀书·秦宓传》中写道:“记人之善,忘人之过”,意思是说:人有恩于我,不可忘;人有怨于我,不可不忘。古人告诫我们要以最真的诚意牢记善行和义举,以最大的宽容和忍耐忘却仇恨。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可贵的待人之道。

东汉时有个人叫苏不韦,他的父亲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李皓由于和苏谦有隙,怀着个人私愤把苏谦判了死刑,当时苏不韦只有18岁。他把父亲的灵柩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自己也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准备刺杀李皓,但事不凑巧,没有办成。很久以后,李皓升迁为大司农。

苏不韦就和人暗中在大司农官署的北墙下开始挖洞,夜里挖,白天躲藏起来。干了一个多月,终于把洞挖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和他的人从李皓的床底下冲出来,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于是他们杀了他的小儿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离去了。李皓回屋后大吃一惊,吓得在室内布置了许多荆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苏不韦知道李皓已有准备,杀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坟,取了李皓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去示众。李皓听说此事后,心如刀绞,心里又气又恨,又不敢说什么,没过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皓只因为一点私人恩怨,就置人于死地,而苏不韦一生之中只为报仇,竭心尽力。李皓不忍小仇,结果招致老婆孩子被杀,死了的父亲也跟着受辱,自己最终气愤而死,被天下人笑话,实在是太愚蠢了。

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仇人少堵墙。”人与人之间,只要矛盾还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总是可以化解的。记得中国有句老话:“冤家宜解不宜结。”相识就是缘分,还是少结冤家为好。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在人际交往中,最好想办法化敌为友。这样人生之路就会走得平坦许多,顺畅许多,甚至还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有人曾这样问孔子:“你说如果有个人得罪了我,而我不但不记仇反而对他非常好,期望能感化他,怎么样?”孔子回答他:“如果那个人德行很好,他对你也很好,那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倘若一个人的德行很糟糕,而且他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你用坦荡的胸怀对待他就可以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包容待人的处世态度。放宽心态对待同行业的竞争

原典

同艺相窥。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意译

从事同一技艺的,互相窥探。有同一技巧的,互相较量,以争其高低。以上这些都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不可违背。

修身智慧

同行业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竞争,即所谓“同艺相窥,同巧相胜”。为了自身的发展,同行之间常常会跟别人进行比较,看到别人发展得顺利,而自己却失意,心中自然会不舒服、产生怨恨。为了寻找心理上的平衡,很多人会运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报复,甚至会在暗地里做一些不光彩的事情,阻碍对方的发展。虽说“同行是冤家”,但并不是说同行就必须要“打破脸,撕破皮”,互相看不上眼,老死不相往来。而是应该彼此给对方留一些发展空间,这样才能在危机到来的时候达成一致,共渡难关。

深谙商场规则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曾说:“大家是兄弟同行,希望有福同享。”虽然说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可是一旦竞争起来,就可能会为了争权夺利而不择手段,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当中。胡雪岩很担心因为同行的恶性竞争而阻碍自己事业的发展,所以在他经营阜康钱庄的时候,就一再发表声明:自己的钱庄不会挤占信和钱庄的生意,而是会另辟新路,寻找新的市场。

这样一来,属于同一行业范畴的信和钱庄,不是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而是多了一个合作伙伴。心中的顾虑消除了,信和钱庄自然很乐意支持阜康钱庄的发展。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阜康钱庄遇到发展危机的时候,信和能够主动给予帮助,也是当初胡雪岩“不抢同行盘中餐”的正确做法的结果。

在阜康钱庄发展十分顺利的时候,胡雪岩插手了军火生意。这种生意利润很大,但是风险也大,要想吃这一碗饭,没有靠山和智慧是不行的。胡雪岩凭借王有龄的关系,很快进入了军火市场,也做成了几笔大生意。这样一来,胡雪岩在军火界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响了。

一次,胡雪岩打听到了一个消息,说外商将引进一批精良的军火。消息一确定,胡雪岩马上就行动起来了,他知道这将是一笔大生意,所以赶紧找外商商议。凭借胡雪岩高明的谈判手腕,他很快与外商达成了协议,把这笔军火生意谈成了。

可是,这笔生意做成不久,外面就有传言说胡雪岩不讲道义,抢了同行的生意。胡雪岩听了后,赶紧确认。原来,在他还没有找外商谈军火一事之前,有一个同行已经抢先一步,以低于胡雪岩的价格买下了这批货,可是因为资金没有到位,还没来得及付款,就让胡雪岩以高价收购了。

弄清楚情况以后,胡雪岩赶紧找到那个同行,跟他解释说自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才接手了这单生意的。他甚至主动提出,这批军火就算是从那个同行手中买下来的,其中的差价,胡雪岩愿意全额赔偿。那个同行感动不已,暗叹胡雪岩是个讲道义的人。

协商之后,胡雪岩做成了这单生意,同时也没有得罪那个同行,在同业中的声誉也比以前更高了。这种明智的做法让他消除了在商界发展的障碍,也成了他日后纵横商场的法宝。

可见放宽心态对待同行业的竞争,还能从中得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所以,一定要冷静地面对竞争,不要因嫉妒而冲昏头脑。比如,在你的工作职位上有一个新人进入,你难免会有危机感。此时,如果你想着怎样把对方挤走,就大错特错。相反,你要努力从对方身上吸取经验,弥补自身不足,这才是最好的保全自身的办法。

同样,在商场上竞争尤为激烈,人们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往往是万般手段皆上阵。有时候,为了挤走同行业的竞争者,甚至会出现价格大战、造谣中伤等情况。这样做,虽然受益的是顾客,但是如果因为竞争而造成了成本不足,导致产品的质量下降,直接受损失的还是顾客。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优点,商场中也是一样的。各家的经营手段不同,其中一定有好的一面可以让大家学习,同时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