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福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20:47:57

点击下载

作者:(美)卡卢斯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佛陀的福音

佛陀的福音试读:

译者序

方语言,进而接触了佛教,特别是用梵文和巴利文写的佛经,于是开始研究佛教的教义。但这种研究只限于学术研究,普通西方民众对佛教还是不了解的。

生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普及佛教知识起到过重大的作用。继《亚洲之光》后,1894年,保罗·卡卢斯(PaulCarus)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佛陀的福音》。《佛陀的福音》是一本旨在为西方普通读者

介绍

佛陀生平和思想的畅销书。该书因用散文体写作,又采取西方人所熟悉的福音书形式,加之语言优美,通俗易懂,颇受读者欢迎,以至一版再版,版版告罄。《佛陀的福音》虽然问世已100多年,虽然其最初的读者是西方人,但对今天的中国读者而言,在介绍佛陀生平和佛教基本教义方面,这本书并不过时,依旧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因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尽管时代变化了,但我们人生所面临的痛苦和困惑却并未改变。

保罗·卡卢斯(1852~1919)是一位德裔美国作家,他生于一个虔诚并正统的新教家庭,但他并不信仰基督教,他自称是“一位热爱上帝的无神论者”。西方学界普遍认为卡卢斯是促进宗教间对话的一位开拓者。他终生致力于研究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并将东方传统文化和思想介绍到西方。他是把佛教介绍给西方人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力促铃木大拙翻译佛教典籍,保持和佛教大师释宗演法师持续一生的工作友谊。尽管卡卢斯多年来同情并支持佛教思想,但他本人并没有皈依佛教,也没有皈依其他宗教。相反,卡卢斯不断完善他自己关于宗教的理性观念,他将此称之为“科学的宗教”。他相信宗教是随着时间流逝而进化的,并希望在传统信仰的灰烬中能生成一种“关于普遍真理的宇宙宗教”。在哲学上,他追随斯宾诺莎,反对康德关于知识现象和本体、基督教关于灵魂和肉体、自然和超自然的二元论,希望科学能够重构知识的一体性,并认为自己是一位一元论者(关于卡卢斯的生平、思想和著作,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参考以下网址:http://en.wikipedia.org/wiki/Paul_Carus)。

这本小书,我足足翻译了两年时间。期间经历了怀孕、生产和哺育女儿的艰辛过程,也体会到了生命的奇妙、痛苦和无奈。更重要的是,通过女儿的小生命,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体验到常人的幸福。佛教强调人生的悲苦,诚然,在我们凡人的生老病死中,我们无一例外地都要体会到这种悲苦。但是,在消解痛苦上,佛教所提供的路径无疑是虚无的。用虚无的涅槃来对抗现实的痛苦,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既然痛苦是这样强大和不可避免,我们更要珍惜现有的幸福。对我而言,和女儿在一起,看着她一天天健康长大,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前言中,作者提到本书已被译为中文,但因年代久远,中译本无从寻起,因而本书的翻译并无参考样本。原作中的具体人名和地名,在翻译时有些参照了佛教的中文典籍,有些则直接音译。佛教的专用名词,既繁杂又难以理解。在翻译中,我尽量用自认为最贴切的佛教中文名词来表达,但对于佛学,我还是一个门外汉,因能力有限,译文必有不妥之处,还请专家读者指正,以期再版时修订。陈晓嫚2009 年5 月7 日介绍

1.喜 悦

为这好消息而喜悦吧!佛陀,我们的主,他找到了所有罪的根源,给我们指明了得救之路。

佛陀驱散了我们头脑中的幻相,并将我们从对死亡的恐惧中拯救出来。

佛陀,我们的主,他给那些疲惫和忧伤的人带来安慰,给那些被生活重负压垮的人带来平安,给那些无奈放弃自立和希望的弱者带来勇气。

你们这些遭遇生活磨难的人啊,你们这些不得不挣扎和忍受的人啊,你们这些渴望真实生命的人啊,为这好消息而喜悦吧!

对受伤者而言,这里有止痛膏;对饥饿者而言,这里有面包;对口渴者,这里有水。而对绝望者,这里则有希望;对身处黑暗者,这里有光;对正直者,这里有永远的祝福。

受伤的人啊,治愈你的伤口吧;饥饿的人啊,填饱你的肚子吧;疲惫的人啊,休息吧;口渴的人啊,饮水止渴吧。你们这些坐在黑暗中的人,抬头看光吧;你们这些孤独无望的人啊,欢欣鼓舞吧!佛陀说法,敦煌莫高窟第249洞壁画。

你们这些热爱真理的人,要相信真理,因为正义的王国已在这世上建立了起来。谬见的黑暗已被真理之光驱散。我们能看到前进的道路,要迈开坚定确信的步伐。

佛陀,我们的主,我们的主,已经揭示了真理。

真理治愈了我们的疾病并将我们从毁灭中拯救出来;真理在生命和死亡中赋予我们以力量;真理独自便能征服谬误之罪。

为这好消息而喜悦吧!

2.轮回和涅槃

寻求和沉思生命吧!

万物稍纵即逝,无物能够恒在。有生即有死,有成长也有衰败,有聚便有散。佛陀的诞生,奥伽·考派茨凯(德)绘。

这世上的荣华恰如鲜花一般,在清晨中盛开,而在晌午时凋零。无论你在哪里观望,都有一种对快乐的迫切的、努力的、焦急的寻找。痛苦和死亡中有令人恐慌的生命流逝,那熊熊燃烧的欲望之火极为炙热。世界是空虚之物,充满了变幻和转化。一切都是轮回。

这世上无物常在吗?这喧嚣的宇宙中没有一个休憩之处能让我们烦恼的心灵找到平安吗?无物永恒吗?

但愿我们能停止焦虑,但愿我们能熄灭欲望之火!什么时候我们的心灵可以变得安宁平静?

佛陀,我们的主,为生命的种种不幸悲伤。他看到世间幸福的虚无,并在不会消逝和毁灭、可以永久停驻的事物中寻求拯救。

你们这些渴望生命的人啊,知道不朽隐匿在无常之中。你们这些希望拥有没有遗憾的幸福之人啊,将率先得到正直的生命。你们这些想要财富的人啊,将会得到永久的财宝。真理就是财富,幸福就是拥有真理的生命。

一切和合之物将再次被消解,而决定万物聚散的真理同自然规律一样永远存在。肉体会归于尘土,但思想的真理不会被摧毁。真理知道既无生亦无死,真理无开端也无终止。让我们来欢迎真理吧。真理是思想的不朽部分。

在你们的心灵之中确立真理吧,因为真理是永恒的形象,它描绘了永恒,揭示了恒在,赐给人类不朽的恩惠。

佛陀揭示了真理。让佛陀的真理在你们的心田中停驻吧。将你们心中每一个与佛陀教诲相反的欲望扑灭吧,这样在灵性成长的完善中你们将会像佛陀一样。

必须去除你们心中不能或不愿成佛的想法,因为这只是幻相和不真,是你们的谬见之源,痛苦之因。

你们要靠用真理填充头脑来努力得到不朽。为此,你们要像容器一样随时装灌佛陀的话语。清洁你们自身的罪恶,使你们的生命得以圣洁。到达真理别无他路。

要学会区别自我和真理。自我是自私之因和罪恶之源;真理坚守无我,遍在宇宙并通向公平和正义。

自我,似乎是那些将自我当作本质来爱的人,不是永恒,不是恒在,是必然要消亡的。不要寻求自我,但要寻求真理。

如果我们将我们的灵魂从渺小的自我中解放出来,希望不去伤害他人,变得如同反射真理之光的透明钻石一样洁净,那么,一幅光明的图景将呈现在我们心中。这图景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各种混合在一起并蠢蠢欲动的欲望,没有扭曲的错误幻相,也没有执著和不安的焦虑。佛陀,敦煌莫高窟北魏时期彩塑。

然而,你们爱自我,不能放弃对自我的爱。但是,你们实在应该学会区分错误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自我及由此而来的所有自尊自大是错误的自我。错误的自我是一种不真实的幻相、一种可以消亡的聚合。只有那些将自我等同于真理的人才能达到涅槃境界,进入涅槃境界的人才能达到佛的境界,获得至高的善,成为永恒和不朽。

一切聚合之物将再次被消解,世界会毁灭成碎片,我们这些个体将被驱散,但是佛陀的话语将永远存留。

破除自我便可得救,灭绝自我是悟道的前提,去除自我就是涅槃。不再为享受而活、在真理中得到休息的人是幸福的,心灵的真正安宁和寂静是最为快乐的。

让我们在佛陀那里寻求庇护吧,因为他在无常中找到了真理。让我们在万物皆变这一不变那里寻求庇护吧,让我们在真理那里寻求庇护吧,这真理是通过佛陀教导而得以成立的。让我们在寻求真理并尽心生活在真理中的群体那里寻求庇护吧。

3.真理即拯救者

世间万物、诸种现象均是易变的,它们乃之前存在的各种因素聚合所生成的。所有活着的众生,它们过去的行为造就了它们的现在。因为因果法则普遍存在,没有例外。

然而,在常变之物中有一连续不断之道,这道被发现之时真理便显现出来。正如永恒存在于常变之中,真理则隐匿在轮回里。真理愿意显现出来;真理渴望成为有意识的;真理努力去认识它自身。

石头之中有真理,石头就在这里。世上没有任何力量,没有神,没有人,没有魔鬼能摧毁石头的存在。但是石头没有意识。

植物之中有真理,植物的生命可以延伸。植物在成长、开花、结果。植物的美丽让人惊叹不已,但是它没有意识。

动物之中有真理,动物到处跑动并观察周围环境,它能够辨别并学会了选择。它有意识,但并不是对真理的意识。它仅仅只有一种对自我的意识。

对自我的意识使得心灵的眼睛黯淡无光,并将真理隐藏起来。它是谬见之源,幻相之因,罪恶之由。

自我引起自私自利。一切罪恶均由自我而来。一切错误都因坚持自我而生。

自我是所有憎恨、不公、诽谤、无耻下流、偷窃和抢掠、压迫和流血的源头。自我是波旬,是魔鬼、为恶者、灾祸的制造者。

自我以快乐来诱惑人。自我许诺一个仙境似的乐园。自我是空幻境界的面纱,是魔术师。但是自我的快乐是不真实的,它的乐园的曲径是通往痛苦的道路,它那迟暮的美貌点燃了欲望之火,而这欲望永远不能得到满足。

谁能将我们从自我的力量中解放出来?谁能将我们从痛苦中拯救出来?谁能将幸福的生活再归还给我们?

在轮回的世界里有痛苦,有太多的痛苦和伤悲。但比所有的痛苦更伟大的是真理的赐福,真理给渴求的心灵带来和平;它战胜了错误,它熄灭了欲望之火,它通向涅槃。

在涅槃中找到平安的人有福了。他在生活的挣扎和磨难中远离焦虑和痛苦;他超越所有的变动不居;他超越生与死;他不受生活中的罪恶影响,保持自然状态。

已经觉悟的人有福了。他是征服者,尽管他可能受伤;他是荣耀和幸福的,尽管他可能遭受痛苦;他是强壮的,尽管他可能被工作的重任压垮;他是不朽的,尽管他可能死去。他存在的本质是纯洁和善良的。

努力到达神圣成佛状态的人有福了,因为他能胜任去做拯救世人的工作。真理在他的心中停驻。完美的智慧启发了他的理解力,正义给他所有工作的目的赋予灵魂。

对善而言,真理是一种活生生的、不可毁坏、不能征服的力量!

在你的心灵中培植真理吧,将它扩展到全人类,因为只有真理才能将我们从罪恶和痛苦中解救出来。佛陀发现了真理,真理被佛陀所宣讲!佛陀是有福的!

悉达多太子成佛

4.菩萨的诞生

在迦毗罗卫国有一位释迦族的国王,他意志坚定,为臣民所崇敬。这位国王是自称为乔达摩的奥卡凯斯人的后裔,他的名字是首图驮那或净饭。

净饭王的妻子摩耶夫人,如睡莲般美丽,似荷花般纯洁。她生活在尘世中,却没有被欲望玷污,洁白无瑕,像是天国里的王后一样。

她的丈夫因她的圣洁而尊敬她;他对真理的执着态度,像白象一样的荣耀和强壮,也影响了她。

摩耶夫人得知自己即将生产,请求国王送她回到父母身边。净饭王关心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欣然同意了她的要求。

在蓝毗尼有一个美丽的花园,当摩耶夫人经过时,园中林木葱葱,鲜花盛开,百鸟啼鸣。王后想在荫凉处散步,便离开了她的金轿。当她走到园中一棵大无忧树下时,感到孩子要出生了。她抓住一个树枝,随从挂起帘子将她遮住便退下了。阵痛来临时,伟大梵天的四个纯洁天使拉起一个金网去迎接婴孩,孩子从母亲的右胁中出生,像冉冉升起的太阳明亮美丽。佛陀的诞生,18世纪作品,巴黎奇美美术馆。图中右部为摩耶夫人伸出右臂攀住一根向她致意的树枝,中部为刚刚诞生的佛陀,他面向四方各走七步,每步皆有莲花自地生出。

梵天的天使抱起孩子,将他放在母亲面前,说道:“欢喜吧,王后,你生了一个伟大的儿子。”

在王后的卧榻旁站着一位老妪,她祈求众天神赐福给这孩子。天地间充满了亮光。盲人因期盼看到主的荣光而有了视觉;聋人和哑巴相互交谈着预示佛陀出世的吉兆;驼背的人身板挺直了;瘸腿的人能行走了;所有的囚徒从他们的锁链中解脱出来;一切地狱之火熄灭了。

天空澄明净彻,河水清冽透亮。这时,天国的音乐骤然响起,穿彻云霄,天使们因喜悦而欢呼。他们欢呼不是因个人或部分人的原因,而是为他们所喜悦的正道。因为,现在那些陷在苦海中的众生得到了解放。

野兽的嗥叫停下了,所有怀有恶意的生灵有了爱心,平安降临大地。罪恶之神波旬独自悲伤,沮丧难耐。

那加国诸王热切地想要表达他们对这最杰出的正道的尊重,就像他们曾经对前世佛所表达的敬意一样,现在他们向这位菩萨致意。他们在他面前撒满了曼陀罗花,以此表达他们满心的喜悦之情,并同时奉献虔诚的敬意。

国王揣测着这些迹象的意思,时而满心高兴,时而满心忧愁。王后看着她的孩子和因他出生造成的轰动,心中因疑虑感到阵阵恐慌。

那时,有一位哲人阿私陀,他在蓝毗尼附近的花园里过着隐士生活。他是一位有着威严仪表的婆罗门,不仅学识渊博,充满智慧,而且能洞察各种迹象,在当地很有威望。于是国王邀请他来看望太子。这位先知一见到太子,便痛哭起来,并深深叹气。国王看见阿私陀的眼泪,心中惊慌,便问道:“为何看到我儿子让你这般悲伤痛苦?”

但是阿私陀的心却在欢呼雀跃,他知道国王仍在困惑之中,于是对国王说:“像满月一样完美的陛下啊!您应该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您生了一个极为高贵的儿子。仙人占卜,敦煌莫高窟第76窟壁画。图中右部阿私陀结跏趺坐于低榻上,伸手从净饭王手中接过太子。“我不崇拜梵天,但是我崇拜这个孩子。庙里的诸神都将从他们荣耀的宝座上走下来崇拜他。“去除所有的担心和怀疑吧。这些已出现的灵异征兆,表明了这孩子的出生将要把整个世界解救出来。“我一想到自己已经老了,因此禁不住流泪。因为我的生命即将结束,我将看不到这婴孩的荣耀。您的儿子将统治全世界。“他将掌管国家大事,或者会成为王中之王去统治这世上所有的土地,或者他会成为一个佛陀。他之所以生,就是为所有在世上活着的人。“他的纯正教诲将像停泊船只的海岸,他沉思的力量恰似凉爽的湖水,所有口渴难耐的生命都可以自由地畅饮。“在贪婪的欲望之火上方,他将生出怜悯的云彩,降下正道的甘霖将火熄灭。他将打开沮丧者的大门,将所有的生命从愚蠢和无知的自

缚困境中解救出来。摩诃波阇波提扶养太子,印度绘画。“正道之王出现了,他将所有穷困的、痛苦的、无助的人从束缚中解救出来。”

国王夫妇听了阿私陀的话后内心欣喜万分,他们将新生儿命名为“悉达多”,意思为“他已经实现了他的目标”。

王后对她的妹妹摩诃波

阇波提说:“能够生下一个未来佛的母亲将不会再生另一个孩子了。我将离开这个世界,离开我的国王丈夫和我的孩子悉达多。我走之后,你做他的母亲吧。”

于是摩诃波阇波提哭泣并答应了她。

王后离开人世之后,摩诃波阇波提带走了男孩悉达多并养育他。就像月亮之光是一点一点地增多一样,太子的学识和身体也一天天地增长,真理和爱也在他心中生成。

一年过后,净饭王立摩诃波阇波提为王后,她是最好的继母人选。

5.生命的束缚

悉达多长大成人了,他父亲希望看到他结婚成家。他传令给他的亲戚,让这些亲戚将他们的女儿带到王宫,以便太子从中选择一位做他的妻子。

但是亲戚们这样答复国王:“太子年纪尚幼,身体瘦弱,也没有学到其他任何技艺,他没有能力供养我们的女儿,如果战争爆发,他也不知如何对付敌人。”

太子生性不喜喧闹而爱静思。他喜欢在父亲花园的一棵大阎浮树下坐着,观察世间种种现象,让自己陷入沉思之中。

太子对父亲邀请我们的说:“亲戚们来吧,他们可以看看我,我可以在考试中展示我的强壮。”于是国王照他儿子的话去做了。太子参加射箭竞技,斯里兰卡马吉利迦拉寺壁画。

这些亲戚来了之后,迦毗罗卫城的居民们都聚到考试场四周来观看太子的技艺和学识考试,太子在身体和学识两方面的考试中证明了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印度的男子没人能够在这两种考试中胜过他。太子与耶输陀罗举行盛大婚礼,泰国绘画。

他回答了哲人们问的所有问题,但当他向他们问问题时,甚至他们中最睿智的哲人,也沉默以对,无法回答。

于是悉达多自己挑选了一位妻子。他选他的表妹耶输陀罗为妻,耶输陀罗是拘利国国王温柔的女儿。耶输陀罗被许配给了太子。

婚后他们生了一个儿子,他们叫他“罗睺罗”,意思是“脚镣”或者“束缚”。净饭王对这个继承人的降生非常高兴,他说:“太子生了一个儿子,他将会像我爱他一样爱他的儿子。这将是有力的束缚,能将悉达多的心和俗世的事情捆在一起,我的后人将继续统治释迦王国。”

悉达多太子没有任何自私的想法,为了他的儿子和全国人民,他履行他的宗教义务,在神圣的恒河中沐浴身体,在正道之水中洗涤心灵。正当人们希望将幸福给予他们的孩子时,悉达多太子渴望将和平带给世界。

6.三种痛苦

国王急切地想看到儿子幸福,他给太子建造了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面有印度所有的奢华之物。

所有悲伤之事,所有痛苦,所有关于痛苦的知识都与悉达多隔离开来,因为国王希望一切烦恼都不要靠近他,他不应知晓世间有罪恶存在。

但是就像被铁链拴住的大象渴望丛林的自由一样,太子希望看到世间之事,他恳求父王允许他完成自己的心愿。修建三宫,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净饭王为防太子出家修行,特意为他修建春秋、夏、冬三时殿,三窟壁画。净饭王为防太子出家修行,特意为他修建春秋、夏、冬三时殿,三太子妃领二万彩女侍奉太子,想以声色娱悦、羁縻太子。四门游观之东门遇老叟,山西崇善寺明代壁画。

于是净饭王命令属下给太子准备一辆车,车上镶满珠宝,由四匹骏马驾驭,太子所经之路也装饰一新。

城里的房屋被窗帘和旗帜打扮起来,人们列队站在路两旁,热切地注视着王位继承人。悉达多和他的车夫车匿驾车穿过城市街道,来到一个小溪环绕、绿树成荫的乡村。

在路旁,他们碰到了一个老人,他腰弯背驼,满脸褶皱,眉目愁苦。王子问车夫:“这是谁啊?他头发花白,眼睛昏沉,身体萎缩。他的拐杖快要支撑不住他自己了。”

车夫异常尴尬,几乎不敢说出真相。他说:“这些是老年人的特征。同样一个人,他曾是吃奶的孩子,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但是年华逝去,现在他的美貌没有了,他的生命也衰弱了。”四门游观之南门遇病人,山西崇善寺明代壁画。

悉达多被车夫的话深深震撼了,他陷入深思,为老年的痛苦而叹气:“当人们知道他们必将很快衰老至死,还能享受什么欢乐或愉悦呢?”

看吧!当人们年老时,身体病弱,蜷缩路边,气喘吁吁,身躯佝偻,因身体疼痛不断呻吟。太子问车夫:“这是哪种人?”车夫回答:“这是病人。他体内的四种因素混乱无序。我们所有人都会遭遇这种情况,无论穷人还是富人、愚者还是智者,凡有身体的人都要承受相同的苦难。”

悉达多仍然沉溺在伤感之中。所有的愉快之事对他而言索然无味,生命的欢乐在他看来也了无意义。

车夫策马离开这凄苦之地,正当他们快速行驶时,突然停了下来。四门游观之西门遇死人,敦煌布画。

四个人扛着一具尸体走过来。太子看到这个无生命的躯体,浑身震颤,他问车夫:“他们扛的是什么?这里有彩旗和花环,但是后面跟着的人都被悲伤压垮了!”

车夫回答说:“这是一个死人:他的身体僵硬了;他的生命逝去了;他的思维静止了;爱他的家人和朋友现在正扛着他的尸体走向墓园。”

太子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恐惧,他问:“只有一个死人,或者说世上还有其他的例子?”

车夫心情沉重,他回答道:“全世界都是如此。生命一经开始必将结束。无人能够逃离死亡。”

太子呼吸沉重,声音哽咽,他叹道:“尘世的人啊!你们的妄念多么致命!你们的身体必要归于尘土,然而你们继续生活,对此毫无意识,漠不关心。”

车夫看到这些悲伤的情景给太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便掉转车头,向城里驶去。

当他们经过王族的宫殿时,国王的侄女、小公主肯赛高特米看到了悉达多的潇洒风度和英俊形象,又察觉了他若有所思的表情,说道:“生你的父亲是幸福的,养你的母亲是幸福的,称丈夫为荣耀之主的妻子是幸福的。”

太子听了这些祝贺之辞,说道:“找到解脱之道的人是幸福的。我渴望心灵的平静,我将寻求涅槃境界的至上快乐。”

接着太子停下来,问肯赛高特米:“怎样才能达到涅槃境界?”对他来说,她的心灵远离谬见。肯赛高特米回答道:“当欲望之火熄灭时,就能进入涅槃;当仇恨和妄念之火熄灭时,就能进入涅槃;当心灵的困境从盲目轻信中产生,所有其他的罪恶都止息时,就能进入涅槃了!”悉达多将自己心爱的珍珠项链送给她,作为她解释问题的奖赏。接着他回到家中,以鄙视的眼神看着他宫中的财富。

他的妻子欢迎他回家,并恳求他告诉她悲伤的原因。他说:“我看到了各处的情形都变了,所以我的心情沉重。人变老了,生病并死亡。这足以带走人们对生命的热情。”

他的父王听说太子变得郁郁寡欢之后,心中如同被利剑刺中一般,十分悲痛。

7.菩萨出家

深夜,太子在他的软枕上无法入眠。他起身出屋走到花园中。他喊道:“唉!整个世间都充满了黑暗和愚昧,无人知道如何治疗生存的病症。”于是他因痛苦而呻吟。出家的心,浮雕,大英博物馆藏。宫殿温暖如春,宫女美貌绝伦,但太子的心思已然坠入对生老病死的悲哀之中,对这些再不以为意,安然入定。

悉达多坐在大阎浮树下陷入冥想,开始沉思生命、死亡以及衰老之罪。他集中思想,摆脱了困惑。所有微弱的欲念从他的心中消失,代之以完全的宁静。

在这种出神状态中,他用自己的心灵之眼看到了世间所有的苦难和悲哀;他看到了快乐的痛苦和每一个生命都必须不可避免地面临死亡。然而世人不明白这一真理。现在,他心中充满了深深的同情。正当太子沉思罪恶的问题时,他以心灵之眼看到了在阎浮树下有一个高贵的身影,这身影看起来庄重、平静、威严。太子问道:“你从哪里来?你是哪位?”

影子回答:“我是一个出家人。因困惑于老、病、死的问题,我离开自己的家以寻求解脱之道。所有的事物都匆匆走向腐朽,只有真理才可永存。任何事物都在变化,没有永恒,然而诸佛的话语是不变的。我渴望不会衰退的幸福,不会消亡的财富,渴望了解无始无终的生命。因此,我毁坏了世间所有的思想。我隐退到人迹罕见的幽谷,独自生活,乞讨食物,我将全身心都投入到必须做的一件事中。”

悉达多问:“这喧嚣的尘世能有和平吗?我对快乐感到空虚,对欲望感到恶心。所有这些使我烦恼,生存本身似乎无法忍受。”

这位出家人回答道:“哪里有热,哪里就可能有冷;承受痛苦的生物拥有快乐的能力;恶的来源表明善也可以生成。因为这些事情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假如你睁开眼睛观察,你就会看到,哪里有更多的苦难,哪里就有更多的幸福。正如掉入一堆污秽之物的人应该寻求附近飘有莲花的大水池一样,即便如此,你寻求涅槃这不死的伟大之湖去洗涤谬见之污秽。如果没有找到湖,过错不在湖。即便如此,当有一条福路能引导坚持谬见的人走向涅槃的拯救时,如果人没有走上路,过错不在路,而在人。当一个人身患重病时,有一个医生可以治愈他,他没有寻求医生的帮助,过错不在医生。即便如此,当一个人行为不端却不寻求精神教化的导师时,过错不在驱除罪恶的导师。”

太子聆听这位访者的哲理之言后,说道:“你带来了好消息,因为现在我知道了我将要实现我的目标。我父亲希望我享受生命并承担尘世的责任,如此可以给我和我们家庭带来荣誉。他告诉我我还太年轻,我的感情太充沛以至不能过宗教生活。”

这庄严的身影摇摇头,回答道:“你应该明白,追求过一种宗教的生活在任何时间都是适合的。”

悉达多的心因喜悦而发抖,他说:“现在是寻求宗教的时候了,现在是斩断阻碍我达到完美涅槃境界的所有束缚的时候了,现在是离开家庭、过隐士生活并寻找解脱之道的时候了。”

这位天国的使者听了悉达多的决定后,很赞同他。

他又说:“现在,确实是寻求宗教的时候了。悉达多,去吧,去实现你的目标。因为你是菩萨,是被选中的佛陀,你注定要教化这世界。“你是如来,伟大的导师,因为你将完成所有正义之举,成为法王,真理之王。你是世尊,被赐福的,因为你被召为世界的拯救者和赎罪者。“去完成真理的圆满。尽管霹雳降临在你头上,你也永不向欺骗人们远离真理之路的诱惑物屈服。正如太阳四季都依循他自己而不是其他的路线运行一样,确是如此,如果你不放弃正义的正道,你就会成为一位佛陀。“坚持你的寻求,你将找到你所要追寻的。不要改变你追寻的目标,你将得到报偿。充满激情地去努力,你便会有收获。你会得到所有神祇、圣人以及寻求光明之人的祝福,神圣的智慧将带领你前进。你将成为佛陀,我们的导师,我们的主;你将教化这世界,将把人类从毁灭中拯救出来。”

影子说完这些话后便消失了。悉达多心中充满宁静。他对自己说:“我已经意识到了真理,我决定实现我的目标。我将斩断把我和尘世捆在一起的束缚,我将离开家庭寻求拯救之道。“诸佛的话语不会落空:他们的言词句句都是真理。“因为正如抛在空中的石头要落地,凡人要死亡,黎明太阳要升起,狮子离开巢穴要咆哮,女人要分娩,正如所有这些事情确凿无误,确是如此,诸佛的话语真实无疑,不会落空。太子将要离开,心怀悲苦地凝视妻儿,泰国吞武里Rajasiddharam 寺绘画。“这是真的,我将成为一个佛陀。”

太子回到他妻子的卧室,他要向妻儿做最后的告别,他们是世界上珍宝中他最挚爱的。他渴望再一次将婴儿抱在怀里,给他一个离别的亲吻。但是孩子躺在妈妈的臂弯里,太子要抱起他必定要惊醒母子俩。

悉达多凝视着他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他心中悲苦难过。离别的痛苦强烈地冲击着他。尽管他心中已经有了决定,没有任何事情(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能动摇他的决心,他还是无力阻止眼泪在脸上恣意奔流。但是太子还是抑制住他的感情,将对以往的记忆藏在心底,勇敢坚毅地忍痛离去。

菩萨跨上他那匹名贵的战马犍陟,当他离开王宫时,魔王波旬站在门口阻拦他,他喊道:“我的主,不要离开,从现在起七日之内,帝国的权柄将会出现,你将统治四大洲和邻近的两千个岛屿。所以,留下来吧,我的主。”夜半逾城,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壁画。佛陀乘骑白马,毅然离开父亲、妻儿,一时鲜花、彩云弥漫虚空,伎乐、飞天、飞仙布满四周,仙乐齐鸣,四天王则承托马蹄助太子逾城飞行。

菩萨回答道:“我很清楚帝国的权柄要归于我,但那不是我想要的权力。我将成为一位佛陀,让整个世界因快乐而欢呼。”

这样,太子悉达多,放弃了尘世的权力和欢乐,放弃了他的王国,斩断了所有的束缚,成了无家之人。他向黑暗中驶去,陪同他的只有他信赖的车夫车匿。

黑暗降临大地,但星星在天空中闪亮。

8.频婆娑罗王

悉达多剪去了他的卷发,用他的王族贵袍换了一件土色的朴素衣服。他将车夫车匿和战马犍陟差回家里,让车匿捎信给净饭王,说太子已舍弃了尘世。之后他手中托着乞讨用的钵盆,沿着大路朝前走。太子落发,印度绘画。

然而在悉达多贫困的外表下,他高贵的心灵时时能显现出来。他笔直的步伐泄露了他的王族出身,他的双眼因对真理的炙热情感而奕奕发光。他年轻英俊的形象因圣洁而有所改变,他的头好似被光环环绕。

所有看到这不寻常情景的人都好奇地盯着他看。那些匆匆赶路的行人停住脚步,回头看他,所有的人都向他致敬。

太子进入王舍城后,静静地从一家走到另一家,等着人们给他施舍食物。无论他走到哪里,人们都倾其所有施给他,因为他屈尊降贵来到太子落发,印度绘画。

他们家中,他们在他面前都谦卑地鞠躬致意,心中充满感激之情。告别随从,敦煌莫高窟第76窟宋代壁画。图中马夫车匿手捧太子宝冠,白马犍陟低首哀鸣,与释迦牟尼依依惜别。(上左)

苦行者,印度壁画。苦行主义在佛教之前的耆那教中就十分盛行,他们持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奸淫、不蓄财五戒苦行,赤脚单衣,托钵行走江湖,四处化缘,居无定所,意在以肉体之苦体验真理。(上右)

王舍城的老老少少都出来了,他们说:“这真是一个高贵的觉悟者!他的到来是福气。对我们来说是多么欢欣啊!”

频婆娑罗王发现城里骚乱,便询问原因,他听说这事之后就派随从去观察这个陌生人。

频婆娑罗王听说这个觉悟者是释迦族人并出自贵族家庭,住在树林里河堤旁,吃的是钵盆中的食物,国王的心被深深感动了。他穿上王袍,头戴金冠,在年老睿智的幕僚陪同下去见这位神秘的访客。国王看到释迦族的觉悟者坐在一棵树下,他面色沉静,举止优雅,频婆娑罗王怀着敬意欢迎他,说道:“出家人,你的手该去掌握王国的统治权而不该用来端乞丐的钵盆。看到你浪费青春,我感到很遗憾。我相信你是王族后代,我邀请你和我一起管理我的国家,分享我的王权。渴望权力才能具有贵族精神,不应鄙视财富。富裕但没有宗教就没有真正的收获。然而拥有权力、财富和宗教全部三者并能随心所欲、明智地享受它们的人,我称他为伟大的导师。”

伟大的释迦牟尼抬起眼睛,回答道:“噢,国王,你是自由和有宗教信仰的,你的话是睿智的。公正地说,一个能够很好利用财富的人拥有一大笔宝藏,但是吝啬鬼守着他的财富将毫无益处。“施舍是回报的财富;施舍是最伟大的财富,因为尽管财富散尽也不会带来对罪的悔恨。“我因为寻求解脱,已经斩断了所有的束缚,我怎么能再回到俗世中去?宗教真理是世界上最高的财富,寻找它的人必须将所有干扰和妨碍他专心修行的事情置之度外,必须专注精进于一个目标。他的心灵必须远离贪念和欲望,也要远离对权力的渴求。“稍稍沉溺于欲望,欲望将如小孩子一般成长起来。掌握俗世的权力必将担负种种烦恼。“和地上的统治权、天堂的生活、俗世的贵族身份相比,圣洁的果实要更为美好。“菩萨已经认识到了财富的虚假本质,不会将毒药当成食物服用。释迦牟尼坐像,美国旧金山博物馆藏,造于后赵建武四年(338),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纪年的铜佛像。“上钩的鱼儿还会垂涎鱼钩吗?自由的鸟儿还会喜欢罗网吗?“逃脱蛇口的野兔还会返回再被吞食吗?被火把烧着手的人扔掉火把后还会再捡起火把吗?恢复视力的盲人还会再一次弄瞎他的眼睛吗?“发高烧的病人寻找退烧药,我们让他喝升高体温的药吗?我们靠添柴来灭火吗?“我请你不要怜悯我。去同情那些担负王室烦恼的人和因巨富而担忧的人吧。他们在恐惧和担忧中享受,因为财富和权力占据了他们的内心,他们时时担惊受怕,害怕财富和权力会丢失散尽。而当他们死去时,却带不走他们的金子和王权。“我的心灵追求的不是这些普通利益,因此我不要王位继承权,更愿意从对生命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因而,不要试图将我卷入新的关系和责任中,也不要阻止我完成我已经开始的工作。“很遗憾我要离开你了。我要到那些能教我宗教知识的哲人那里,去找到躲避罪恶的正道。“愿贵国平安繁荣,愿智慧如明亮的正午之日,引领辅佐你的统治。愿王权强大,愿你手中的权力正义公道。”

国王带着敬意紧紧握住释迦牟尼的手,向他鞠躬,说道:“愿你得到你所寻找的,你得到它之后,我请求你回来,收我做你的信徒。”菩萨心中同意了他的请求,在友好的气氛中告别了国王。

9.菩萨的探索

阿罗蓝和乌陀迦是婆罗门中很有名气的老师,那时,在学问和哲学知识方面没有其他人可以超越他们。

菩萨去他们那里坐到他们脚下。他聆听他们关于灵魂或自己,即心灵的自我和一切行为之施行者的教义。他了解了他们关于灵魂轮回的观点和因果报应的理论;坏人的灵魂如何不得不转生在社会地位低下之人、动物、地狱之人身上,而那些靠祭酒、供奉、禁欲来洁净自身的人将成为国王、婆罗门或者提婆,以至在存在的等级中越来越高。他还研究了他们的咒语和祭品,以及他们在出神状态中将自我从肉体中解脱出来的途径。

阿罗蓝说:“自我感受到了心智五根,即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的所为,那自我又是什么?在运动的两种方式中、在手和脚中起作用的是什么?灵魂问题是以表达‘我说’,‘我知道我感觉’,‘我来’,‘我去’,或者‘我将待在这里’的方式显现的。灵魂不是你的身体,它不是你的眼睛,不是你的耳朵,不是你的鼻子,不是你的舌头,也不是你的思想。能感觉你身体触觉的就是我。我是鼻子中的嗅者,舌头中的尝者,眼睛中的视者,耳朵中的听者,思想中的思者。我移动了你的手和脚。我就是你的灵魂。怀疑灵魂的存在是无宗教信仰的,不辨别这一真理便找不到拯救之道。深思很容易使思想变得复杂,导致困惑和不信,但是灵魂的洁净则通向解脱之道。远离人群,过隐士生活,完全依赖施舍为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抛开所有的欲望,清楚地认识到物质的非存在,我们便达到一种完美的空虚状态。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精神生活的条件。就像慕林雅草从它的硬壳中破壳而出,宝剑从剑鞘中被拔出来,或者像野鸟从笼中展翅飞出,自我从所有的限制中解放它自己,得到了完美的解脱。这是真正的解脱,但只有那些有深厚信仰的人才会知晓这一真理。”

菩萨不满意这些教义。他回答说:“人们在束缚之中,因为他们还没有从自我的观念中走出来。“在我们的思想中,事物与其性质是不同的,但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在我们的思想中热与火不同,但在现实中你不能把热从火中分离开。你说你能将性质分离出而将事物留下,但是如果你将你的理论思考到底,你将发现实际并不如此。“人不是许多聚合物的有机体吗?我们不是由不同的属性构成的吗?人是由物质的外形、感觉、思想、性情,最后,还有理解力构成的。当人们说‘我是’的时候,他们所称的自我并不是指这些属性之后的一个实体,它源自于这些属性的联合。有思想,有感觉和想法,就有了真理,当思想走上正义之路时,真理就是思想。但是在人的思想之外或之后,没有单独的自我—灵魂。凡相信自我是独特之物的人,他对事物没有正确的概念。对自我的特别探究是错误的,它是错误的开始,而且将把你引到错误的方向。“当人们想到‘我是如此伟大’或者‘我做了这美妙的事情’时,我们那来自对自我的兴趣和虚荣心的思想有多少混乱?你的自我之思想位于你的推理本性和真理之间,抛开这种思想,那么你就会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正确思想的人将会摆脱愚昧并获得智慧。一个明智的思考者不会有“我是”和“我将是”或者“我将不是”的概念。“而且,如果我们的自我仍在,我们怎么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如果自我能在三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中得到转生,它可以在地狱中,在尘世上甚至在天堂里转生,我们将一次又一次地遭遇这同样不可避免的悲伤厄运。我们仍将束缚在个体的车轮中,仍将纠结在自我中心和错误之中。“所有的聚合之物都必要消散,我们不能逃脱生、病、老和死。这是最后的逃脱吗?”

乌陀迦说:“要看到事物的整体。事物不是它们的部分,然而它们都存在。你身体的部分和器官都不是你的自我,但是你的自我拥有所有这些部分。例如,恒河是什么?恒河是沙子吗?恒河是水吗?恒河是这里的堤岸吗?恒河是远处的堤岸吗?恒河是巨大的河流,它拥有这几种性质的全部。我们的自我也正如此。”

然而菩萨回答说:“先生,不是这样。假如我们把沙子、水、这里的堤岸和远处的堤岸除外,我们在哪里能找到恒河?我以同样的方式观察人们在和谐的身体内所做的行为,但是在身体的部分之外,没有一个自我存在的基础。”

但是婆罗门的哲人坚持自我的存在,他说:“自我是我们行为的做出者。没有自我去作执行者,怎么会有因果报应呢?难道我们没有看到周围因果报应的后果吗?什么使得人们在性格、地位、财产和命运上有所不同呢?是因果报应,因果报应包括了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灵魂的轮回受它的因果报应支配。我们从前世存在者那里继承了我们恶行为的恶后果,也继承了善行为的善后果。如果不是那样,我们怎么能有不同呢?”释迦牟尼佛像,明代绘画。

如来在轮回和因果问题上陷入了沉思,接着他发现了其中的真理。

他说:“因果报应的学说是不能否认的,但是你关于自我的理论没有根据。“人的生命像自然界里的其他所有事物一样受因果法则支配。现在的果是过去的因所致,未来则是现在的因引起的。但是没有证据能证明一个永恒的自我的存在,也没有证据能表明一个自我能保持不变并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有转生但没有轮回。“我的个体不是一个肉体和精神的聚合体吗?它不是由各种属性构成,逐渐发展演化成存在物的吗?在这个有机体中,感观—知觉的五根来自体验过这些功能的前人。我思考的这些观念,部分来自于思考过它们的他人那里,部分源自于我自己思想中各种观念的聚合物。在我被构成我的个体之前,那些利用过同样感觉器官并思考过同样观念的人是我之前的存在。他们是我的前人,如同昨日之我是今日之我的前辈,我过去所做之行为的因果报应决定了我现在生存的命运。“假定有一个自我能履行感觉的功能,那么,如果视觉之门被毁、眼睛被摘除,和过去相比,自我应该能够通过更大的缝隙更好地、更清楚地看清它周围的各种形态;如果耳朵被撕去,它应该能更好地听到响声;如果鼻子被割走,它能更好地闻到气味;如果舌头被拔出,它能更好地品尝食物;如果身体被伤害,它能更好地感受触觉。“我观察到事物性质的持续和转移,我认识到因果报应的真理,但没有看到你教义中行为的实施者自我。有转生,但无需自我的轮回。因为在“我说”和“中的这一自我、自己、我是一种幻相。如果这个自我是一种现实,怎样才能从自我状态中逃脱呢?地狱的恐怖将是无尽的,人们得不到解脱。存在的诸种罪恶不是因我们的无知和错误行为造成的,但却构成了我们人的特殊本性。”婆罗门的祭祀,17世纪印度细密画。

接着菩萨去往主持庙宇的祭祀处。但是当看到祭献诸神的祭坛上不必要的残忍作法,释迦牟尼的温和情绪被激怒了。他说:“无知只能使这些人为祭品准备欢宴并举行盛大的集会。尊重真理远比靠流血取悦诸神好得多。“相信毁灭生命能弥补罪恶行为的人能有什么爱?一个新错误能赎掉旧的错误吗?屠杀一个无辜的牺牲品能遮掩住人类的罪恶行径吗?这是忽略道德行为的实践性宗教。“洁净你们的心灵,停止杀戮,才是真正的宗教。“仪式是无效的,祈祷是徒劳无益的重复,咒语没有拯救的力量。抛弃贪婪和欲望,消除对罪的热情,舍去所有仇恨和恶意,才是正确的献祭和真正的崇拜。”

10.苦修之地宇奴唯拉村

菩萨继续寻找一个更好的思想体系,他来到位于宇奴唯拉丛林中五个比丘的修行地,他看到这五个人抑止欲望、克制感情,实行严格的自律,过着正直善良的生活。他佩服他们的诚挚认真,便加入了这个团体。

带着虔诚的热情和一颗坚定的心,释迦牟尼将自己投入到沉思冥想和身体的严格苦修中。尽管五位比丘修行严厉,释迦牟尼却更严厉。他们尊重他,将这位年少者视为他们的导师。

这样菩萨在接下来的六年中坚韧地折磨自己身体,压制本性的需求。他在最严酷的苦行禁欲方式中锻炼身体和思想。最后,他每天只吃一粒麻籽,以此寻求跨越生死之海、到达解脱的彼岸。

正当菩萨饥肠辘辘之时,看吧!魔王波旬靠近他,说道:“你因禁食而瘦弱,死亡就要来了。你的努力有何益处?屈尊去生活吧,你将有能力做好工作。”但释迦牟尼回答说:“哦。你这懒惰之友,你这恶魔,你为何来此?只要心灵更宁静,心念更坚定,就让肉体日渐衰亡吧!在这尘世上,生命是什么?对我而言,与其战败投降获生,不如战死在疆场。”释迦牟尼苦行像,雕像中释迦牟尼正在低首沉思。

魔王退后,说道:“七年间,我步步紧跟在这至福者(指佛陀)身后,但我在如来身上没有发现任何瑕疵。”

菩萨身瘦体弱,形销骨立,恰如枯木,但他圣洁的美名传遍了周围国家,人们纷纷从很远的地方来敬拜他,接受他的祝福。

然而,这至圣者(指佛陀)对此并不满足。他继续寻找他还没有发现的真正智慧,然后他认识到苦修并不能熄灭欲望之火、并不能带来忘我沉思中的涅槃境界。

他坐在一棵阎浮树下,思考着自己的心境和他苦修的成果。他的身体日渐消瘦,禁食并没有使他在寻找解脱之道上更进一步,因而当他看到苦修并不是正确之路,他打算放弃苦修。释迦牟尼菩提树下苦行,泰国绘画。(上左)太子入泥连河沐浴,山西太原崇善寺明代壁画。图中为释迦牟尼浴于泥连河,但由于六年苦修,身体遭受极大折磨,以致虚弱得不能自己走上河岸,后来天神下来,把一根树枝递到他手里,他才借助树枝的力量,爬上河岸。(上右)

他到尼连禅河中洗浴,但当他想费力离开水面时,因为虚弱他无法站起来。接着他看到一个树枝,他抓住树枝立了起来,这才出了河水。返回住地时,他步履蹒跚,跌倒在地,五位比丘以为他死了。

树林附近住着一位牧羊人,他的大女儿名叫难陀,难陀恰好经过至圣者昏睡之地,便俯下身给了他一些乳糜,至圣者接受了这一礼物。享用了这些乳糜之后,他恢复了体力,思维又一次清晰起来。现在他强壮了,可以接受最高的觉悟了。

这事之后,菩萨再一次进食。他的追随者目睹了难陀一幕,并注意到了他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他有了怀疑。他们确信,悉达多的宗教热情逐渐衰退了,他们迄今所崇敬的、将其作为他们导师的悉达多,已经忘记了他的最高目的。

菩萨看到比丘们离开他之后,他遗憾他们缺乏信心,并感到他所住居之地甚为孤寂。牧女煮乳,敦煌榆林窟第33窟壁画。

他抑制住悲伤,独自在外徘徊,接着他的追随者又说:“悉达多离开我们去寻找更舒适的住所了。”

11.魔王波旬

至圣者走到那棵被赐福的菩提树下,在树荫下,他完成了自己的求索。

当他走时,大地震动,一道白光照亮世界。

当他坐下时,天空回响着喜悦之声,所有的生灵都欢呼雀跃。唯有五欲之王波旬,这死亡的引发者和真理之敌,他为此悲伤,毫无欢欣之情。他带着三个女儿——诱惑者欲染、能悦和可爱乐,以及他的一大群魔兵魔将,冲到了这伟大出家人的所坐之地。但是释迦牟尼没有注意到他。

波旬发出种种令人恐惧的威胁,并掀起一阵狂风,霎时间,暗无天日,海水咆哮,大地颤动。但是菩提树下的至圣者保持平静,没有一丝畏惧。得道者(指佛陀)知道没有任何伤害能够降到他身上。波旬派三个女儿与幽灵鬼怪诱惑攻击悉达多,悉达多不为所动,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北魏壁画。图中左下角为波旬三魔女。

波旬的三个女儿诱惑菩萨,但他根本不理睬她们,波旬见到他不能在这个得胜的出家人心中燃起欲望之火,便命令所有的幽灵鬼怪听从他的命令攻击悉达多,企图震慑这位伟大的觉悟者。

然而至福者看着他们,如同一个大人在看小孩子玩着无害的游戏。幽灵鬼怪狂暴激烈的恨意没有任何用处。地狱之火变成了有益健康的、飘着香味的微风,震怒的霹雳变成了盛开的莲花。

波旬见此,便率他的群魔逃离了菩提树,这时一阵花雨从天而降,只听众位善神说道:“看那伟大的觉悟者,他的心不因仇恨所动,邪恶的波旬一伙与他作对未能成功。他是纯净智慧、仁爱慈悲的。“正如太阳之光战胜世界之黑暗,他在追求中坚持,因此他将找到真理,真理也将启示他。”

12.觉悟

菩萨在波旬逃离后陷入了沉思冥想中。尘世的所有痛苦、因恶行而生的罪恶以及因此而来的苦难,在他心灵之眼面前一一掠过,他想:“如果众生确实看到了他们所有恶行的后果,他们将会厌恶这后果。但是自我蒙蔽了他们,他们因此不能脱离令人生厌的欲望。“他们渴望自己幸福却给他人带来痛苦。当死亡毁坏他们的个体时,他们找不到宁静。他们渴求生命永在,他们的自我在新生中重现。佛陀觉悟成道,五代时期彩色绢画,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因而他们继续在烦恼中苟且生活,囿于他们自己所造的地狱而不能逃脱。他们的欢乐多么空虚,他们的努力是多么徒劳!像大焦树一样中空,像泡沫一样没有内容。“尘世充满了罪恶和悲伤,因为尘世中欲望无处不在。人们认为妄念优于真理,所以他们陷入迷途。他们不去追求真理反去跟从谬见,跟从谬见开始看来是快乐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则是焦虑、磨难和痛苦。”

接着菩萨开始解说佛法。佛法是真理。佛法是圣道。佛法是宗教。

佛法独自便能将我们从谬见、错误和悲伤中拯救出来。

觉悟者沉思着生死的起源,他意识到无知是所有罪恶的根源,这些是人生发展变化的环节,即所谓的十二因缘:

最初是茫然无知的存在。接着在无知之海中有了生机、形状和组织。从生机、形状和组织中有了意识和知觉。知觉生出像个体生命一样存活的有机体。这些有机体发展为六入,即五种感觉和意识。六入和外物接触。接触引起感觉。感觉产生了个体生命的欲望。个体生命的欲望产生了对物的执着。执着引起了自我的成长和延续。自我在新的生命中继续。自我的新生是苦难、老、病以及死亡的原因。它们产生了悲伤、焦虑和绝望。

所有悲伤的原因在于最初的开端,它隐匿在生命起源的无知中。

抛开无知,你将消灭从无知中产生的错误本能。消灭了这些本能,你将会清除从本能而来的错误知觉。消灭了错误知觉,个体生命中的种种谬见便会结束。消灭了个体生命中的谬见,六入中的幻相便会消失。消灭了幻相和外物的接触,错觉就不会产生。消灭了错觉,你就会远离欲望。消灭了欲望,你就会脱离可怕的执着。抛开了执着,消灭自我的自私自利。如果消灭了自我的自私自利,你将超越生、老、病和死,你将脱离一切苦难。

觉悟者看到了四圣谛,即指明通向涅槃或者破灭自我的四条道路:

第一圣谛是悲伤的遍在。

第二圣谛是苦难的原因。

第三圣谛是悲伤的止息。

第四圣谛是引导停止悲伤的八条道路。六道轮回之轮,清代西藏唐卡,纽约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藏。轮回理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六道分别为天首、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上三道为善道,作业优良者入;下三道为恶道,作业较惨重者入。佛、菩萨、罗汉不入此轮回。

这就是佛法。这就是真理。这就是宗教。觉悟者吟出这首偈:

在无数的轮回生死中,我徒劳地寻找痛苦之屋的建造者。

现在,我见到了你这建屋者,你的房梁和椽木被斩断,我心中有安宁。一切欲望都止息。

有自我也有真理。自我所在之处,不会有真理。真理所在之处,不会有自我。自我是轮回中飞逝而过的谬见,是个体的分散,自尊自大导致嫉妒和憎恨。自我是对空虚背后的快乐和欲望的渴求。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它是永存和恒在,是一切存在中的真实,是正义的喜乐。

自我的存在是一种幻相,除了因主张自我而来的事物之外,这世上没有错误、没有邪恶、没有罪过。

只有当认识到自我是一种幻相时,才可能获得真理。只有当我们将心灵从对自我的感情中解脱出来时,正义才能得以实施。只有在一切空虚消失时,全然的静寂才可得以停驻。

理解佛法的人有福了。不伤害生命的人有福了。战胜错误脱离感情的人有福了。征服一切自私自利和空虚的人获得了至高的喜乐。他成为佛陀、完美者、至福者、至圣者。

13.最早的皈依者

至福者七天之中独处七次,享受着解脱的喜乐。佛陀接受商人提供的食物,这是佛陀成佛后接受的第一份食物,敦煌榆林窟第33 窟壁画。

当时有两个商人跋陀罗斯那和跋陀罗梨,他们旅游经过此地,当他们看到威严、平和的伟大出家人,便满怀敬意走过来送给他米饼和蜂蜜。

这是觉悟者成佛之后所吃的第一份食物。

佛陀向他们讲述佛法,给他们指出解脱之道。两个商人心中理解了这位征服魔王波旬的圣人,他们恭敬地向他鞠躬,说道:“我们在至福者中、在佛法中找到了庇护之所。”

跋陀罗斯那和跋陀罗梨是佛陀的第一批追随者,他们是俗家弟子。

14.梵天的请求

当至福者在尼连禅河岸上牧羊人的菩提树下休息时已悟道成佛,他说了这些严肃的话语:“那在愉快的独处中听见真理召唤的人是多么幸福啊!

践行自制,为善行仁的人是多么幸福啊!

让一切感观的愉悦都远去吧!

离开感情获得自由是多么幸福啊!

凡放弃傲慢的‘我是我’的人,

会享有至高的喜乐。“我已经认识到了最深的真理,它是神圣、平和但却难以理解,因为绝大多数世人痴迷于世俗名利,只在世俗欲望中寻找快乐。“俗人不会理解这佛法,对他而言只有在自我中才有幸福,喜乐在真理的信奉者心中,俗人难以知晓这喜乐。“那些对觉悟之心而言是至纯喜悦的事,俗人则称之为隐退。完美之人找到不朽之处,俗人则将其看作毁灭。自我的战胜者所知道的永恒生命,俗人则认其为死亡。菩提树旁的佛陀,泰国吞武里Sangkrachai 寺壁画摹本。“束缚在仇恨和欲望之中的人,真理在他面前隐匿了。心灵被俗世名利蒙蔽的俗人,涅槃对他是难以理解和神秘莫测的。如果我宣讲佛法,众人却不理解,这只能使我疲惫不堪,困难重重。”

邪恶者波旬听到福者佛陀的话,走过来说道:“祝贺你,圣者。你已经获得了至高的喜乐,现在是你进入最后涅槃的时候了。”

接着梵天萨哈穆潘提从天界降下,他向至福者致敬,说道:“唉,如果至圣者如来决定不教授佛法,那么世界必将毁灭。“可怜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人吧,同情那些苦难者吧,怜悯那些纠缠在悲伤之网中的众生吧。“有一些人几乎要脱离世俗的欲望了。如果他们听不到你宣讲的教义,他们会迷失方向。但如果他们听到了,将会信奉并得到拯救。”

至福者心中充满了同情,他以佛眼观看一切有情众生,他看到其中一些人的心灵几乎没有被俗世的欲望所遮掩,他们性情良善,易于教诲。他看到一些人已经意识到了欲望和恶行的危险性。梵天,吉蔑族沙岩雕作,10 世纪上半页作品,巴黎奇美美术馆藏。梵天,孔雀印度教的创造之神。

接着至福者对梵天萨哈穆潘提说道:“对一切有耳聆听的人打开不朽之门吧。愿他们有信心接受佛法。”

然后至福者转向波旬,

说道:“邪恶者,我现在不进入最后的涅槃,直到不仅僧团的众位兄弟姊妹,而且俗家男女弟子都成为真正的闻道者、有了智慧、接受了好的教导、愿意学习、精通佛经、履行所有大大小小的职责、正确生活、按正确认识行事之时,直到他们自己学会佛法、能够向有心学佛的人提供消息、宣讲教义、使人知晓佛法、建树佛法、传播佛法、详细解说并阐明佛法之时,直到当他人宣传虚妄学说,他们能够击败驳斥这些虚妄之人,并因此将这创造奇迹的真理(指佛法)传遍天下之时,我才进入最后的涅槃境界。直到关于真理的纯粹宗教变得成功、繁荣、在所有的领域内都广为传播之时,总之,直到佛法在人们中得到很好地传布之时,我的生命才将终结。”

梵天萨哈穆潘提明白了佛陀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他将会宣传佛法。

正义之国的建立

15.郁婆伽

现在至福者想:“我先向谁传授佛法?我旧日的老师已经去世。他们将带着喜乐接受好消息。但我的五个追随者还在。我去找他们,先向他们宣传解脱的福音。”

那时五位比丘住在波罗奈国附近的鹿野苑,至福者便起身去往他们的住处,往日在他最需要他们同情和帮助时他们却弃他于不顾,但他对此并不在意,只是想着他们曾对他的帮助和服侍,并因他们所践行的苦修而同情他们。

年轻的婆罗门郁婆伽是一个耆那教徒,他是悉达多以前的一个熟人,当至福者去往波罗奈国时,郁婆伽注意到他的外貌尊贵庄严、充满喜乐,便说道:“朋友,你的面容平静,你的眼睛明亮,显示出纯洁和福乐。”

圣者佛陀回答:“我已经靠熄灭自我获得解脱了。我的肉体经受磨炼,我的心灵脱离了欲念,最深的真理在我心中停驻。我已经得到了涅槃,这也是我的面容平静、眼睛明亮的原因。我现在想在地上建立真理之国,将光亮给予那些黑暗中被遮掩的人,打开不死之门。”郁婆伽回答道:“那么,朋友,成为一个圣徒吧,成为世界的征服者,绝对者和至圣者。”

至福者说道:“圣徒是所有战胜自我、战胜自我感情的人,只有那些控制他们心灵,远离罪恶的人才能是得胜者。因此,郁婆伽,我是一个圣徒。”

郁婆伽摇摇头,说道:“尊敬的乔达摩,你的路在那边。”然后他选择另一条路走了。

16.波罗奈国布道

五位比丘看到他们昔日的老师来了,他们约好一致不向他行礼,也不称呼他为导师,而只喊他的名字。他们说:“因为他打破了自己的誓言,放弃了自己的圣洁。他不是一个比丘而是悉达多,悉达多已经是一个凡人了,他生活富足,沉溺在世俗的快乐中。”

但是当至福者以高贵庄严的姿态走近他们,他们不知不觉忘了之前的决定起身欢迎他。他们仍然直呼他的名字,称他为“朋友乔达摩”。

当他们这样接待至福者时,佛陀说道:“不要称呼如来的名字,也不要称他为‘朋友’,因为他是佛陀,是至圣者。佛陀以仁善之心平等看待一切众生,他们因而称他为‘父’。不尊重父亲是错误的,轻视他更是邪恶的。”

佛陀继续说道:“如来不在苦修中寻求解脱,但他并不因此而沉溺于世俗的快乐中,生活也并不富足。如来找到了一条中道。佛陀在鹿苑第一次说法,奥伽·考派茨凯(德)绘。“比丘们,有两种极端是放弃世俗生活的人不应该遵循的:一种惯常行为是自我放纵,这是无价值、徒劳的,仅仅适合于尘世思想;另一种惯常行为则是自我禁欲,这是痛苦、无用并无益的。“一个人若不能脱离幻相,无论是禁食鱼肉、裸身、剃头、还是留乱蓬蓬的头发、穿粗糙的长袍、身上蒙满尘土、献身于阿格尼(印度神话里的火神),这些都不能使他洁净。“一个人若不能脱离幻相,阅读《吠陀经》,送礼给祭祀,或献祭给诸神,靠热或冷来进行自我苦行,以及许多为了不朽之因所践行的苦修,这些都不能使他洁净。“愤怒、醉酒、倔强、顽固、欺骗、嫉妒、自夸、贬损他人、自大傲慢以及恶意构成了不洁净,并非真吃了肉才不洁。“比丘们,如来已经找到了避开了这两种极端的中道,这是一条打开了人的眼睛,给予人理解力,引导人走向心灵宁静、走向更高的智慧、走向完全的启蒙状态,一直到涅槃境界的道路!“比丘们,如来所找到的避开了这两种极端的那条中道,那条打开了人的眼睛,给予人理解力,引导人走向心灵宁静、走向更高的智慧、走向完全的启蒙状态,一直到涅槃境界的中道到底是什么呢?“比丘们,让我来教你们那条远离两种极端的中道。由于苦难,憔悴的皈依者心中产生了混乱和病态消极的思想。苦修甚至对世俗知识也无益处,对战胜感观其作用更是何其的少!“用水灌满灯的人将不能驱除黑暗,试图用腐烂的木头点火的人只会失败。任何一个人,如果他不能成功熄灭欲望之火,如果他仍旧追求世俗或天国的快乐,他怎么能够靠过一种可怜的生活来脱离自我呢?然而,毁灭自我的人远离了欲望,他渴望的既不是世俗也不是天国的快乐,他对自然需求的满足并不会玷污他。不管怎样,让他走中间之道,让他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饮食吧。“感观性是逐渐衰弱的,在感情面前,自我放纵的人是一个奴隶,追求快乐是可耻的、粗俗的。“但是满足生活的需要并不是罪恶。保持身体健康是一种责任,否则我们将不能修整智慧之灯,不能保持我们心灵的坚强和纯净。水流环绕着莲花,却不会打湿它的花瓣。“比丘们,这就是远离两种极端的中道。”

至福者和善地向他的弟子们讲话,因他们所犯的错,他怜悯他们,指出他们努力苦修的无用。在导师温和的劝说下,比丘们心中的寒冰融化了。象征佛陀足迹的巨大雕刻,大英博物馆藏。两只脚掌中央为佛法之轮。

至福者当时便转动最杰出的法轮,他开始向五位比丘宣讲佛法,为他们打开不朽之门,向他们展示涅槃的极乐。

佛陀说道:   “车轮的轮辐是纯正行为的准则:轮辐长度的一致性是正义,轮胎是智慧,谦逊和慎重是轮轴,真理那不能移动的车轴被固定于其中。“一个人如果意识到苦难的存在、苦难的原因、苦难的救治以及苦难的停止,他便明白了四圣谛,他便会走在正确之道上。“正见会是照亮他道路的火把。正思维会是他的向导。正语会是他道路上的驿站。他的步态笔直,因为这是正业。他休息后精神焕发是正命。正精进是他的步子,正念是他的呼吸,正定将会给他带来平和,和平恰好跟从在他的脚印里。“比丘们,现在,这是关于苦难的圣谛:“出生即伴随着痛苦,衰老是痛苦的,生病是痛苦的,死亡是痛苦的。所有的不愉快之和是痛苦的,与所爱之人或物相离别是痛苦的,任何渴求不能得到满足也是痛苦的。总之,由执着而产生的身体状况都是痛苦的。“比丘们,那么,这是关于苦难的圣谛。“比丘们,现在,这是关于苦难起源的圣谛:“的确如此,是那种渴望引起了生存的更新轮回,人时时处处寻求满足,渴望对各种感情的满足,渴望来生以及渴求此生的幸福,与渴望相伴的是感观的愉悦。“比丘们,那么,这是关于苦难起源的圣谛。“比丘们,现在,这是关于苦难灭除的圣谛:“的确如此,要灭除这种绝对的渴望,要摒弃感情,要远离这种渴望,置渴望于不顾,让渴望不再入住心中。“比丘们,那么,这是关于苦难灭除的圣谛。“比丘们,现在,这是关于引导灭除悲伤之道路的圣谛。的确如此!是八正道,就是说:“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比丘们,那么,这是关于灭除悲伤的圣谛。佛陀初转法轮第三塔图中的双鹿,敦煌莫高窟第76 窟宋代壁画。“靠着热爱仁慈的行为,我已经得到了心灵的解脱,我也因此确信我将永远不会重返生死轮回中。我现在已经达到了涅槃境界。”

当佛陀这样转动威严的真理车轮向前行进时,天地宇宙间充满了喜悦。

天神们离开了他们天上的住所来聆听真理的精华,圣贤们暂别他们的生活,聚集在这伟大导师的周围,接受这喜讯,甚至地上的动物也感到如来话语中的喜乐:一切有感觉的众生、诸神、人、兽,都聆听着解脱的消息,用他们各自的语言接受并理解它。

当佛陀解说佛法时,五比丘中最年长的尊者乔陈如,用他的心灵之眼分辨出真理,他说:“是真的,佛陀,我们的主,你找到了真理!”接着,其他几位比丘也和他一起欢呼道:“是真的,你是佛陀,你找到了真理。”

天神、圣贤以及所有逝去先辈的善良灵魂听到了如来的说法,他们喜悦地接受了佛法并呼喊道:“是真的,至福者找到了正义之国。至福者移动了大地,他使真理之轮转动,宇宙间无论是神还是人,都永远不会使真理之轮转回来。真理之国将在地上建立,它将发扬光大,正义、仁善以及和平将统治全人类。”

17.僧团

向五比丘指明了真理之后,佛陀说:“独处的一个人,即使决心遵循真理,也可能意志软弱并返回原有的生活方式。因此,你们要生活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僧团佛徒,泰国ThongThammachat寺壁画。“你们要像兄弟一样,要在爱中成为一体,要在圣洁中成为一体,要在对真理的热忱中成为一体。“要在全世界传播真理,宣讲佛法,以便一切众生最终都将成为正义王国的公民。“这是神圣的兄弟盟会,这是信众的联合,是佛陀圣徒的集合体,这就是僧团,即在所有于佛陀处找到避难所的人们之间建立的一个宗教团体。”

乔陈如是彻底理解至圣者的佛法的第一个佛弟子,如来看明了他的内心,说道:“乔陈如已经真正理解了真理。”至此,尊者乔陈如获得了“阿若—乔陈如”这个名字,意思是,“乔陈如已经理解了佛法”。接着,尊者乔陈如对佛陀说道:“主,让我们从至福者那儿接受律令吧!”

佛陀说道:“比丘们,来吧,好的讲授就是佛法。要是苦难消失,必须过圣洁的生活。”

接着乔陈如和其他几位比丘们将以下这些庄严的誓词念了三遍:“我将信靠佛陀:这位完满者(指佛陀),是神圣至高的。佛陀带给我们教诲、智慧和解脱之道,他是至福者,知晓生存之道;他是世界之主,引导人行路,如同给牛套轭一般;他是众神和人的导师,是高贵的佛陀。因此我将信靠佛陀。“我将信靠佛法:佛法是高贵者(指佛陀)尽心所宣讲的。佛法已被揭示,因而澄明清澈,佛法超越时间空间。佛法不是基于谣言,谣言意味着‘来,看一看’;佛法引向福祉;聪明人在他们心中明白佛法。因此我将信靠佛法。“我将信靠团体:佛弟子的团体指导我们如何过正义的生活;佛弟子的团体教给我们怎样锻炼忠诚和公义;佛弟子的团体向我们展示如何践行真理。他们在善和爱中结成兄弟般的情谊,他们的圣人值得尊重;佛弟子的团体是一个圣洁的兄弟团体,人们在其中紧密联结在一起,团体要求人们正直并行善。因此我将信靠团体。”

至福者的福音一天一天传播开,许多人赶来听他说法并接受佛法,从那之后,他们为了消除苦难,过着圣洁的生活。释迦牟尼造像碑,敦煌莫高窟第432窟西魏时期彩塑作品。

至福者看到不可能满足所有想聆听真理并接受佛法的人,便从弟子中选派一些人去宣传佛法,他对他们说道:“如来所说的佛法和戒律,当它们被揭示时光芒万丈,它们被遮掩时黯淡无光。但是不要让这些充满真理、卓越杰出的佛法落到不配讲它的人手中,在这些人手中,佛法将被轻视和侮辱,被粗鄙地对待,受到嘲弄和责难。“比丘们,我现在准许你们到各个国家去,从此后,当你们发现那些盼望接受佛法的人配得佛法,你们便将佛法传授给他们。“比丘们,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人类的福祉,出于对尘世的怜悯,你们现在就去吧,宣讲佛法吧,这佛法在初时、在中时、在终时、在字面上、在精神上都是庄严荣耀的。有些人的眼睛几乎没有被欲望所遮掩,但是假如不向他们宣讲佛法,他们便不会得到解脱。向他们宣讲圣洁的生活,他们将理解佛法并接受它。”

于是,天气好的时候,比丘们便出去宣讲教义,这便成为一个既定的惯例,但是雨季里他们重又聚在一起,回到他们的导师身边,聆听如来的劝勉。

18.波罗奈国的年轻人耶舍

那时,波罗奈国有一个年轻的贵族名叫耶舍,他是富商之子。耶舍心中时时为世上的悲伤之事烦恼,夜里他起身悄悄离开家门去见至福者。

至福者看见这位尊贵的年轻人耶舍从远处来了。耶舍走近并叹道:“唉,多么悲苦,多么苦难!”

至福者对耶舍说道:“这里没有悲苦,这里没有苦难。到我这儿来吧,我将教给你真理,真理将驱除你的悲伤。”

当尊贵的年轻人耶舍听到那没有悲苦,没有苦难,也没有悲伤时,他的心便平静下来。他进入至福者所在处,坐在他身边。

接着至福者宣讲慈悲和道德。他解释“我是”思想的空虚,欲望的危险和躲避生活中的恶行的必要性,如此才能走上解脱之路。

耶舍不再厌恶这尘世,他感到神圣智慧的清冽溪流,他获得了纯粹无染的真理之眼,他看着自己镶满了珍珠和宝石、富丽堂皇的衣着,心中充满了羞愧之情。

如来明白了他心中所想,说道:“即使一个人身上饰满珠宝,他的心灵也可战胜欲望。外在形象并不构成宗教或者影响心灵。因而,一个身上穿着苦修者衣物的出家人,他的心灵却可以沉溺在世俗中。“住在偏僻树林中却贪恋尘世的浮华之人是世俗的,而身穿俗人衣服的人,他心中也能承载天国的思想。“如果俗人和隐士都不能放弃自我的思想,二者是没有区别的。”

至福者看到耶舍已准备好接受佛法,便对他说:“跟我来吧!”于是耶舍加入僧团,穿上袈裟,接受了佛陀的任命。

当至福者和耶舍讨论佛法时,耶舍的父亲来找他儿子,经过这里时,他问佛陀:“先生,请问你看见我儿子耶舍没有?”

佛陀回答耶舍的父亲:“进来吧,先生,你会找到你儿子。”耶舍父亲满心欢喜,走进屋中。他在他儿子身边坐下,但他的眼睛被蒙住了,他不认识自己儿子。接着主(指佛陀)开始说法。耶舍的父亲理解了至福者的佛法,说道:“主,真理是荣耀的!佛陀,至圣者,我们的导师,他将被推翻的竖立起来,他将被掩盖的揭露出来,他给迷路者指明道路,他在黑暗中点燃灯火,由此使一切有眼者能辨清周围事物。我在佛陀——我们的主那里得到了庇护,我在他所揭示的佛法中得到了庇护,我在他创建的僧团里得到了庇护,愿至福者接受我作一名皈依他的俗家弟子,从今天起直到我生命结束。”

耶舍的父亲是第一个居家修行的信徒,他靠宣称皈依佛法僧三宝成为佛的第一位在家信徒。

当这位富商皈依了佛陀,他的眼睛张开了,他看到儿子穿着袈裟坐在他身边,便说道:“耶舍,我的儿子,你母亲正悲痛伤心哪,回家让她恢复原来的生活吧。”

耶舍听后看了看至福者,至福者说道:“耶舍将返回俗世,像他以前那样享受世俗生活的快乐吗?”

耶舍的父亲回答道:“如果我儿子耶舍和你在一起有所收获的话,就让他在这里待着吧!他已经从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了。”

当至福者以真理之言和正义振奋比丘们的内心时,耶舍的父亲说道:“至福者,主,你愿意和我还有耶舍到我家吃顿饭吗?”

至福者穿上他的长袍,拿着他的施舍用的饭钵,和耶舍一起来到了富商家中。当他们到达时,耶舍的母亲和他之前的妻子向至福者行礼并坐到他身边。

接着至福者开始说法,女人们理解了他的佛法,欢呼道:“主,真理是荣耀的!我们在佛陀,我们的主那里得到了庇护,我们在他所揭示的佛法中得到了庇护,我们在他创建的僧团里得到了庇护,愿至福者接受我们做一名受他庇护的俗家弟子,从今天起直到我们生命结束。”

波罗奈国尊贵的年轻人耶舍的母亲和妻子是第一批在家修行的女弟子,她们在佛陀那里得到了庇护。

耶舍的四位朋友也是富家子弟,他们的名字是:唯么拉、苏百互普纳吉和格万婆提。

耶舍的朋友听到耶舍削掉头发、穿上袈裟、弃绝尘世、离开家庭,便寻思:“我们都知道耶舍是善良聪慧的,如果一种教理能使他耶舍削掉头发、穿上袈裟、弃绝尘世、离开家庭,那肯定不是一般的教理,一定是对尘世的高贵弃绝。”比丘尼剃度,敦煌莫高窟第45 窟唐代壁画。

于是他们去找耶舍,耶舍给他们介绍了至福者,他说道:“愿至福者看顾我的四位朋友,劝诫他们,指点他们。”至福者便向他们说法,耶舍的朋友也接受了佛法并皈依了佛陀、佛法和僧团。

19.迦 叶

那时在迦提拉丝的优楼频罗住着一些隐士们,他们头发蓬乱,不修边幅,崇拜火并囚禁了一条火龙,迦叶是他们的首领。

迦叶在整个印度声名远播,他被众人尊为大地上最聪明的人,是宗教的权威。

于是至福者去迦提拉丝优楼频罗的迦叶那里,对他说:“让我在你保存圣火的房间里待一晚上。”

迦叶看到至福者气质高贵,相貌堂堂,暗自想道:“这是位伟大的觉悟者,是位尊贵的导师,如果他在保存圣火的房间中过夜,火龙将吞噬他,他必将死去。”他回答道:“我不反对你在保存圣火的房间中过夜,但是龙在那屋里,它将吃了你,那我将很遗憾地看到你死去。”

但是佛陀坚持要住,于是迦叶同意他住在保存圣火的房间里。至福者坐下来,身体笔直,警惕地环顾四周。

深夜,火龙逼近佛陀,它怒气冲冲,口喷火焰和毒雾,空中火焰烁烁,烟雾笼罩,但却不能伤害佛陀。火龙耗尽了自己的精力,而世尊(指佛陀——译者注)仍神色平静。恶毒的火龙得到了应得的下场,在怒气死去。

当迦叶看到房里闪烁的火光,说道:“唉,惨!乔达摩,这伟大的释迦牟尼相貌确实不凡,但是火龙将毁灭了他。”迦叶尊者和菩萨,敦煌莫高窟第276窟隋代壁画。

清晨,至福者给迦叶看火龙的死尸,说道:“我的火战胜了它的火。”

于是迦叶自己寻思:“释迦牟尼是一位伟大的出家人,拥有极高法力,但他不像我这样神圣。”

接下来的日子里有一个节日,迦叶想:“人们将会从各方赶到这里,他们将看到伟大的释迦牟尼。到时候他向他们说法,他们便会信奉他,抛弃我。”于是他生了嫉恨之心。

当节日到来时,至福者隐居起来,没有到迦叶那里。第二天早晨迦叶去佛陀处,他问道:“伟大的释迦牟尼为什么不来我那里?”如来回答道:“迦叶,难道你不是想,如果我节日离开会更好一些?”

迦叶吃惊异常,转眼又想:“释迦牟尼是伟大的,他能读懂我最隐秘的思想,但他不像我这样神圣。”

至圣者对迦叶说道:“你看到了真理,但是不要因为嫉妒住在你心中而不去接受它。嫉妒是神圣的吗?嫉妒是留在你心中自我的最后残迹。迦叶,你不神圣,你还没有进入神圣之道。”

于是迦叶放弃了抵制。他不再嫉妒了,他在至福者面前鞠躬,说道:“主,我们的导师,让我从至福者这里接受佛法吧。”

至福者说道:“迦叶,你是迦提拉丝的领袖,那么,你先去告诉他们你的想法,让他们遵循你认为的正确之道。”

于是迦叶到迦提拉丝对众人说道:“我渴望在伟大的释迦牟尼的指导下过宗教生活,他是悟道者,是佛陀。照你们认为是最好的去做吧。”

迦提拉丝众人回答道:“我们已经对伟大的释迦牟尼怀有深深的敬慕之情,如果你加入他的僧团,那么我们也将加入。”

优楼频罗的迦叶立刻将他的拜火法器扔到河里,跟随至福者走了。

那提迦叶和迦耶迦叶是伟大的优楼频罗迦叶的弟弟,他们是众人中的强者和首领,住在河的下游。当他们看到拜火用的器具在河里漂浮,便说道:“哥哥出了什么事了。”于是他们和他们的人一起到优楼频罗去。听到发生的事之后,他们也跟随了佛陀。

至福者看到迦提拉丝的那提和迦耶曾经实行严格的苦修并拜火,现在也皈依于他,便就火说了一段法,他说道:“迦提拉丝的众人,万物都在燃烧。眼睛在燃烧,一切感观都在燃烧,思想在燃烧。它们带着欲望之火在燃烧。有愤怒,有无知,有仇恨,只要有可供火燃烧之物,它将持续地燃烧下去,因此便有了生和死,衰老,伤心,悲痛,苦难,绝望和忧伤。有鉴于此,佛法的弟子将明白四圣谛,遵行八正道。他将谨防他的眼睛,谨防他的一切感觉,谨防他的思想。他将消除激情,成为自由的。他将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达到涅槃那有福的境界。”

迦提拉丝众人欢欣鼓舞,他们在佛、法、僧中得到了庇护。

20.王舍城说法

至福者在优楼频罗住了一段时间,便前往王舍城。同去的有很多比丘,其中多数是以前的迦提拉丝众人,迦提拉丝首领、之前的拜火者、伟大的迦叶,也一同陪他前往。

当摩竭陀国国王塞尼亚·频婆娑罗听到释迦牟尼来到王舍城的消息,又听到百姓这样议论他:“他是至圣者,是有福的佛陀,他引导人们好像牧人牧养牛群一样,他是所有尊贵者和贫贱者的导师。”国王的谋臣和将军簇拥着他来到至圣者所在的树林里。

当他们看到迦提拉丝伟大的宗教导师迦叶陪在至圣者一侧,都大为吃惊,暗自思量:“是伟大的释迦牟尼将自己置身于迦叶的精神指导之下,还是迦叶成了乔达摩的弟子?”

如来读懂了这些人的想法,对迦叶说道:“迦叶,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什么使你不再崇拜圣火,放弃严格的苦修?”

迦叶说道:“我由崇拜圣火得来的益处仍然保留在个体的车轮中,这车轮还带着个体的一切悲伤和空虚。我抛弃了这种宗教修行仪式,不再苦修和供祭,而代之以寻求最高的涅槃。因为我已经看到了真理之光,放弃了对火的崇拜。”

佛陀注意到众人已经做好接受佛法的准备,便对频婆娑罗王说道:“懂得自我本质并理解感观如何作为的人,会发现自私自利无立足之地,因而他将得到永恒的平静。尘世占据着自我思想,由此而来的是错误的理解。“一些人说自我在死后仍然存在,一些人则认为会毁灭。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这种错误是最可悲的。“因为如果他们说自我是可毁灭的,他们所努力追求的成功也是可毁灭的,在某些时候也不会有将来。善与恶是不同的。从自私自利中来的拯救是没有价值的。“而另一方面,另一些人说自我不会毁灭,那么生死轮回中只有一个本体不生也不死。如果这是他们的自我,那么它是完美的,不能靠行为完善它。永恒的、不可毁灭的自我将永远不会改变。自我将是主人,是统治者,那么使完善者完善将是无用的,道德的目的和拯救是无必要的。“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欢喜和悲伤的迹象。哪里有恒久不变?如果没有永恒的自我做出我们的行为,那么就没有自我。我们的动作之后没有行动者,我们的观察之后没有观察者,我们的行为之后没有主人。佛陀王舍城说法,敦煌榆林窟第3 窟西夏壁画。图中所绘还饮食有另一佛都故事:佛陀游王舍城时,有狂奔的醉象来到佛前,佛陀伸手臂放出佛光,醉象被惊醒过来,跪伏于佛陀足下。“现在来听吧:感观遇到客观物体,在它们的接触中产生了感觉,由此引发了回忆。因此,正如太阳能量穿过一块可以聚焦引起燃烧的镜子便引起火一样,通过感观和物体所产生的认识,产生了思维和自我、自我的思想,一些婆罗门导师将自我称作主人。嫩芽由种子中发出,种子不是嫩芽,二者不是一体也不同一,而是处于不间断成长的连续状态中。充满活力的生命最初就是这样的。“你们这些人是自我的奴仆,从早到晚为它劳作,你们这些人生活在对生老病死的连续恐惧中,你们残暴的主人是不存在的,接受这好消息吧。“自我是一个错误,一个幻相,一场梦境。睁开你们的眼睛醒来吧,你们将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你们将会得到安慰。“醒来的人将不再害怕恶梦,绳索看起来像毒蛇一样,但认清了绳索真正本质的人将不再感到恐惧颤栗。在肩胛骨内侧拔罐,让肩周炎一走了之!“发现没有自我的人将不再执着于一切欲望和自尊自大的愿望。“执着外物、贪婪、纵欲都是从之前的存在者(指自我)而来的,它们是尘世里痛苦和空虚的原因。“放弃对自私自利的执着吧,这样你将达到心灵的平静状态,这种状态中有最完美的平安、仁善和智慧。

于是佛陀吟诵了这首庄严

的偈:

无论在何处,你们彼此间都不要欺骗,不要轻视,不要发怒,心中不要怀有怨恨。

正如一个母亲不顾危险照看她的孩子,

因此你们对众生要有无边的爱,

要温柔、仁慈、中和。

佛陀,宋陈用志绘,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好吧,去珍爱周围的善意吧,

这善意处处、时时都有,

破除妨碍、毫不吝惜地珍爱善意吧。

无论爱慕自由还是仇恨自由,

当你站立、行走、端坐之时,

无论你心中所像是什么,

常在的生活美好法则便是

仁慈。“天资是了不起的,寺院的建立是可称赞的,静思和宗教仪式使心灵平静,对真理的理解可以走向涅槃,但是比这些都伟大的是仁慈。正如月光要比星光强六倍,在心灵的解脱中,仁慈的功效是其他所有宗教技艺总和的六倍。“在尘世里,心灵的这种状态是最好的。一个人,无论他是站着、走着、坐着还是躺着,就让他坚定不移地保持这种状态吧。”

觉悟者说法结束之后,摩竭陀国国王对至福者说道:“主,以前,当我还是王子时,我有五个愿望。我希望能加冕成为国王。这是我的第一个愿望,它已经实现了。接着,我希望,在我统治国家时,愿神圣的佛陀,那完美者,在世上出现,愿他能到我的国家里来。这是我的第二个愿望,现在它实现了。此外,我还希望:愿我能将自己的敬意献给他。这是我的第三个愿望,现在它实现了。第四个愿望是:愿至福者向我说法,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而最高的愿望是第五个:愿我能理解至福者的佛法,现在这一愿望也实现了。“荣耀的主啊!如来所宣讲的真理是最高的荣耀!我们的主,佛陀,他将被推翻的竖立起来,他将被掩盖的揭露出来,他给迷路者指明道路,他在黑暗中点燃灯火,由此使一切有眼者都能看到可见之物。“我在佛陀那里得到了庇护,我在佛法那里得到了庇护,我在僧团那里得到了庇护。”

如来靠着他的美德和智慧,展示了他无限的精神力量。他征服了众人并协调他们。他使他们明白并接受真理,美德的种子遍播在这个王国。

21.国王的礼物

国王在佛陀那里得到庇护之后,便邀请如来去他的王宫,他说:“至福者可以同意明天与比丘们一起和我共同进餐吗?”

第二天早晨,国王塞尼亚·频婆娑罗通知至福者进餐时间到了:“世主(指佛陀)啊,你是我最受欢迎的客人,来吧,膳食已经准备好了。”

于是,至福者穿上他的长袍,带上他的饭钵,同众多的比丘们一起进了王舍城。

但佛国国王萨迦,这位有着婆罗门长相的年轻人走在前面,他说道:“那教授克己自制的人和学习克己自制的人,救赎者和被救赎者,至福者和那些他赐予和平的人们,正进入王舍城!为佛陀、我们的主欢呼吧!荣耀归于他的名,在他那里得到庇护的一切人都有福了。”萨迦吟诵了一首短诗:

佛陀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神圣啊,

真理的传播是多么神圣啊,

僧团、和谐和智慧是多么神圣啊,

一个虔诚的宗教集合是多么神圣啊!

如果所有真理能够被人领悟,

那么更多的仁慈之种将被播下,

更丰茂的善行之果将得以成长。

至福者进餐结束、清洁了饭钵和双手后,国王坐到他身边,暗自想到:“我到哪里才能找到一个适合至福者生活的地方?这地方离城里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要进出方便,这样所有想见他的人才能方便出行。这地方白日里不能太拥挤,夜晚不能太嘈杂,卫生和配备方面也要适合修行生活。我游乐的花园——梵鲁番那的竹林符合以上所有条件。我将把它献给佛陀领导的僧团。”

国王把他的竹园献给僧团,他说道:“愿至福者接受我的礼物。”于是至福者对此表示同意,他欣然为频婆娑罗王讲授宗教知识,随后站起来离开了。

22.舍利弗和目犍连

当时,两位婆罗门舍利弗和目犍连是散若夷(古印度非婆罗门教思潮中的一派——译者注)信众的首领,他们过着一种信仰的生活。他们两个互相许诺:“要是到达涅槃境界一定要告诉另外一人。”佛陀,清代西藏唐卡。图中佛陀坐于世界上方的高座,舍利弗、目犍连两侧侍立,佛陀左手托钵,右手触地,呈触地印。

舍利弗看到尊者阿舍婆手托饭钵乞食,阿舍婆眼睛看着地面,神态谦卑,举止高贵,舍利弗便惊呼道:“这位出家人确实走上了正道,我要问他以谁的名义远离尘世,他信仰什么教法。”听到舍利弗的询问后,阿舍婆回答道:“我是佛陀、至福者的弟子,但我只是一个新入门的弟子,我只能告诉你佛法的大意。”

舍利弗说:“尊敬的僧人,告诉我吧,这正是我想要的。”于是阿舍婆念了一首偈语:

万物因缘而生,

佛陀阐明了此理。

这圣人又进而告诉我们,

最终一切感情都停止。

听到了这首偈语,舍利弗得到了纯净无瑕的真理之眼,他说道:“现在我清楚地知道了万物的来源和终止。如果这是佛法的话,我已经进入了涅槃的状态,之前我从来没有过这种状态。”

舍利弗找到目犍连并告诉了这一切,他们两人说道:“我们到至福者那里去,至福者可以做我们的导师。”

当佛陀看到舍利弗和目犍连从远处走来,便对他的弟子们说道:“这两个修行者真是太幸运了。”

当这两位朋友在佛陀、佛法和僧团处得到庇护之后,至圣者对其他弟子说道:“舍利弗就像统治世界的君王的长子,作为最主要的部下,他能很好地辅助君王去转法轮。”

但是人们却为此苦恼。他们看到摩竭陀国许多优秀的年轻人都在至福者的指导下过着一种宗教生活,便非常生气,他们埋怨道:“乔达摩引诱男人们离开他们的妻子,使他们的家庭破灭。”

当他们看到比丘们,便辱骂比丘们,说道:“伟大的释迦牟尼来到王舍城征服了人们的心灵,谁又是下一个被他诱入歧途的人呢?”比丘们将这些话告诉至福者,于是至福者说道:“比丘们,这些怨言很快就没有了,它将持续七天时间。比丘们,如果他们辱骂你们,就这样回答他们:‘如来引导人们靠的正是宣讲真理。谁愿对智者发出怨言?谁愿责备有德之人?谁愿非难自制、正义和仁慈?’”

于是至福者吟出一首偈子:

要行善去恶,

使你的心灵洁净。

一切佛都教授真正法,

佛法真谛将常在。

23.须达多

那时,一位家财万贯、名叫须达多的人来访王舍城,因他素来乐善好施,又被人称为“给孤独者和穷人之友。”

须达多听说佛陀已经出世并住在王舍城附近的竹园,便在夜里起身拜见至福者。

至福者立刻看到了须达多纯正高尚的心灵,他以宗教问候语欢迎他。他们坐在一起,须达多聆听至福者宣讲那如甘露一样的真理。佛陀说道:“我说,尘世不安宁,忙碌的本质是痛苦的根本。获得心灵的平静即在不朽的平安中得到休息。自我只是许多混合的特性,它的世界是虚无的,如同一个白日梦一样。“是谁塑造了我们的生命?是身体的创造者伊湿伐罗(意为进退无碍,一切自在)。如果伊湿伐罗是创造者,一切众生在创造者的力量面前,都应该无条件服从。他们应该像是陶匠之手塑就的容器。果真如此,行善如何可能?如果世界是伊湿伐罗创造的,那就应该没有诸如悲伤、灾难或者邪恶之类的事情发生,因为纯净和不纯洁的行为都必须由他而来。否则,在他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也不会是自身独立存在的。因此,你们明白,关于伊湿伐罗的思想被推翻了。竹林说法,敦煌莫高窟第322窟初唐壁画。图中佛陀与弟子结跏趺坐莲花之上,佛陀庄严肃然,弟子虔诚沉静,意境甚为恬静。“另外,又有人说绝对者创造了我们。但是绝对的东西不能成为一个原因。就像植物从种子而来一样,我们周围一切事物都是从一个原因来的。但是绝对者怎么能成为一切相似之物的原因?如果绝对者遍及一切物之中,那么理所当然,它不是他们的创造者。“另外,又有人说自我是创造者。但是假如自我是创造者,它为什么不创造令人愉悦的事物?引起悲伤和欢喜的原因是真实和客观的。它们怎么能是自我创造出来的?“另外,假如我们接受没有创造者,我们的命运便是它所是、没有原因这样的观点,那么,规划我们的生活、调整生活方式直至生命尽头,这又有什么用处?“因而,我们主张存在的万物不是没有原因。然而,无论伊湿伐罗,还是绝对者、自我或者无理由的偶然都不是创造者,但是我们的行为根据因果法则产生善恶两种结果。“那么,让我们抛弃那崇拜伊湿伐罗并向他祈祷的异教吧,我们不要再徒劳地思索那些无益的、细微的观念间的区别,让我们放弃自我和一切自私自利,因为万物由因果支配,我们去践行善,以便善能由我们的善行而来。”

于是须达多说道:“我知道你是佛陀,是至善者,是如来,我希望向你敞开我的整个心灵。请你听完我的话后指导我该做什么。“我多年来勤于工作,也有了大量财富,我身边也有诸多烦忧之事。然而我喜爱自己的工作,我费尽心思,努力经营它。我雇佣了许多人,他们的生活全依赖我事业的成功。“现在,我听说你的比丘们盛赞隐修生活的幸福、指斥尘世生活的骚乱不安。他们说:‘至圣者放弃了他的王国和继承权,发现了正义之道,在如何达到涅槃方面为一切世人树立了典范。’“我心中渴望去做善事,渴望给我的同伴带来幸福。那么请问,要获得宗教生活的幸福,我是否必须得像你一样,放弃我的财富,我的家庭,还有我的商业经营,去过隐修生活?”

佛陀回答道:“凡遵行八正道的人,都可以获得宗教生活的幸福。执着于财富的人,抛弃财富要好于被财富蒙了心。但是,不执着于财富的人,他拥有财富,并正确地利用它,将会给他的同伴带来幸福。”“不是生命、财富和权力使人们成为奴隶,而是对生命、财富和权力的执着使人们成为奴隶。“离开尘世想要过安逸生活的比丘将没有收获,因为懒散是可憎之事,无精打采是受鄙视的。“如来的佛法并不要求一个人离开家庭或者放弃俗世生活,除非他感觉到自己受召唤这样做。但是,如来的佛法要求每一个人都把自己从自我的幻相中解救出来,洁净他的内心,放弃他对尘世快乐的渴望,过公正的生活。“无论人们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在世间或是工匠,商人,国王的大臣,或是离开尘世、投身于宗教沉思生活,让他们将整个心思都用在工作上,让他们勤恳劳作,精力充沛,如果他们能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如果他们在生命中努力上进而不怀嫉妒和仇恨,如果他们在尘世上过真理的生活而不是自我的生活,那么,真正的喜乐、平安和福分将在他们心中停驻。”

24.关于施舍的说法

听到至福者的话之后,须达多欢欣鼓舞,他说道:“我住在拘萨弥罗国的都城舍卫城,舍卫城物产丰富,和平安康。波斯匿王是我国的国王,其声名不仅在我国的百姓中显赫异常,甚至远及我们的邻国。

现在,我希望在那里找到一处僧院,以作为你的僧团宗教修行之处,我请求你能接受它。”

佛陀察觉到给孤独者的内心想法,知道他捐赠的动因是无私的施舍,佛陀乐意接受这一礼物,他说道:“所有的人都敬爱乐善好施之人,人们高声赞扬他的好意,在死亡中他的心里充满喜乐,安静长眠。他不再受悔恨的折磨,他获得的回报是盛开的鲜花以及成熟的果实。“这是难以理解的:将我们的食物奉献出来,我们会变得更强壮。将衣物给予他人,我们会得到更多的美丽。将清净和真理的住所馈赠出来,我们会获得巨大的财富。“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施舍,就如同赶赴战场的健壮勇士一样,这个人也是如此,他能够奉献。他就像一位有能力的勇士,一位正在行动的强壮和智慧的获胜者。佛陀弟子弗利舍与须达多商议修建精舍,敦煌莫高窟第76窟壁画。“他带着敬意奉献了仁爱和慈悲,驱除了一切仇恨、嫉妒和愤怒。“这位乐善好施的人找到了解脱之道。他就像一个人种下一棵小树苗,因而在往后的日子里可以享受到树荫、鲜花和果实。施舍的结果的确如此,帮助那些需要资助之人的人的喜乐也的确如此,伟大的涅槃也的确如此。“要达到不朽之路,我们只能靠不断的善行,我们依靠仁慈和舍施使我佛陀弟子弗利舍与须达多商议修建精舍,敦煌莫高窟第76窟壁画。们的心灵得以完善。”须达多邀请舍利弗陪他一起返回拘萨弥罗国,帮他为僧院选择一处合适的地方。

25.祇园精舍

须达多,这位给孤独者和穷人之友返回家乡,看到祇陀所继承一个花园,这花园树木郁郁葱葱,溪流清澈潺潺,便想到:“这地方最适合作僧院,献给至福者的僧团了。”于是他去见祇陀王子,请王子允许他购买这块地。

王子不愿卖这块地,因为他非常珍爱这个花园。他起先拒绝了须达多,但后来又对他说:“你不能以其他价格购买,如果能用黄金铺满整个园子,你就可以买走它。”

须达多欣喜万分,便开始在园中铺展黄金。但是祇陀说道:“省省,别这么麻烦,我是不会卖它的。”然而须达多一定要买。双方坚持己见,直闹到地方官来过问此事。

此时人们开始纷纷说起这件罕见之事,王子听到了更多的详情,知道须达多不仅非常富裕而且为人正直诚恳,于是便询问须达多的计划。当王子听到佛陀名字时,便急于与须达多共同分担这块地,他只收了一半黄金,说道:“你的奉献是地,我的奉献是树。我将把这些树作为我的份额奉献给佛陀。”

于是须达多将地、祇陀将树托付给舍利弗,最后献给佛陀。

地基铺好之后,他们开始建造殿堂,其样式和比例根据佛陀所提出的建议而造,整个殿堂拔地而起,高高耸立,上面饰有与其风格相称的雕花,真是雄伟壮丽,美轮美奂。佛教僧团受祇园之赠,公元前2 世纪巴赫特石柱浮雕。听闻佛陀与僧团将来到祇园,捐献者带着数不尽的金子来购买精舍。

这个僧院被命名为祇园精舍,给孤独者邀请主(指佛陀)来到舍卫城接受这一赠物。于是至福者离开迦毗罗卫国来到舍卫城。

当至福者走进祇园精舍时,须达多在园中撒满鲜花,燃起馨香,作为这件礼物的象征,他将水从一个金制的龙形容器中倒出来,说道:“我奉献的祇园精舍是给全世界的僧团用的。”

至福者接受了这一礼物并回答道:“愿人们战胜一切邪恶之事,愿奉献能发扬正义之国,愿奉献成为众生、拘萨弥罗国、尤其是奉献者的永久幸福。”

波斯匿王听说佛陀到来之后,便乘车前往祇园精舍,他双手合拢向至福者行礼,并说道:“我们这卑微偏僻的小国有福了,好运降临到我国了。因为世界之主,法王,真理之王临幸我国,灾难和危险怎么能降临到它身上呢?“现在我已经看到了你的圣颜,让我再来分享你教诲中给我力量的清水吧。“俗世的利益转瞬即逝,最终消散殆尽,但是宗教的益处将持续永久,不会消失。一个俗世的人,即使他是一位国王,也会满心烦恼,而一个献身宗教的普通人,心中也能得平安。”

佛陀知道,国王因贪财和喜爱世间欢乐而心中负担太多,于是便抓住机会对他说:“即便是那些因前世作恶,报应在今世生于低等级的人,当他们遇见有德之人,也感觉到他是可敬的。因前世所修的德行今世成为一位有权势的帝王,当他遇到佛陀时,他一定对佛陀抱有更大的敬意。“现在我简要解释一下佛法,让君王你听一听,请仔细思量我的话,并牢牢掌握我所讲的。波斯匿王拜会佛陀,并献上鲜花,敦煌莫高窟第76窟宋代壁画。“我们的善行和恶行跟随我们,从不间断,如同我们的影子一样。“最需要的是一颗仁爱之心!“要像人善待他的独生子一样善待你的百姓。不要压迫他们,不要虐待他们。控制身体的每一部分使其行为正当,放弃不义之教,走上坦途正道。不要靠踩踏他人来提升你自己,而是要安慰和帮助受难者。“不要总想着国王的尊严,也不要听从吹捧者的阿谀奉承。“靠苦修折磨自己没有益处,但要思考佛陀的话语,掂量他的正义之道。“我们周围被生老病死的大石头所包围,只有靠冥思和践行真道才可以从这堆满悲伤的大山中逃脱开。“那么,做不义之事有何好处呢?“一切明智之人都弃绝身体的愉悦。他们憎恶欲望并设法去提升他们的灵性存在。“当树木燃起熊熊大火时,鸟儿还能在上面筑巢吗?真理不在感情活跃之处停驻。即使一个人是个有学问,并被他人誉为圣人,他若不知晓这一道理也是无知的。“那知道这道理的人,他开始了解真智慧了,他将意识到愉悦之后的渴望。心灵获得了这种状态,智慧便成为必要之物。漠视智慧将导致生命的失败。“所有宗教的教诲都集中在这点上,因为没有智慧就没有道理。“这一真理不是只对隐修者才有效,它与每一个人,祭司及居士都同样有关。在立过誓的僧人和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的俗人之间没有区别。

有些隐修者堕落到地狱了,但也有低贱的人进入圣人阶层。“对所有的人来说,追寻愉悦是一件危险的俗事,它使世人失去自制力,人若陷入其中便不能得到逃脱。但是智慧便是一艘可驾驭的轻舟,沉思就是船舵。宗教的主旨就是召唤人去战胜敌人魔王的袭击。祇园说法,敦煌中唐壁画。“因为我们不可能摆脱自身行为的结果,那就让我们做善事吧。“让我们警惕自己的思想,不要做恶事,正如我们播种,因而也会有收获。“从光明到黑暗,从黑暗到光明都有路可行。从阴暗到漆黑,从稍亮到明亮也有路可行。明智的人愿用光明获得更多的光明。他愿意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要靠道德的行为和推理的训练来展示真正的高贵品质,深思俗事的空虚,了解生命的无常。“提升你的心灵境界,带着坚定目的去追求真诚的信念,不要违背做国君的准则,不让你的快乐取决于外在事物,而要取决你自己的内心。这样你将流芳百世并将得到如来的喜欢。”

国王充满敬意聆听佛陀的劝诫,并将他的所有话用心记下。

26.三个特征和非造物

当佛陀在王舍城梵鲁番那的竹林居住时,他对僧人们说有如下道理:“僧侣们,无论佛陀出世抑或没有出世,一个事实和存在物的确定和必要的构成是一直都在的,即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暂时的,佛陀发现并深入了解了这一事实,他宣告、教授、公布、传播、详细解释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暂时的这一事实,并使它清晰明白。“僧侣们,无论佛陀出世抑或没有出世,一个事实和存在物的确定和必要的构成是一直都在的,即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苦难,佛陀发现并深入了解了这一事实,他宣告、教授、公布、传播、详细解释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苦难的这一事实,并使它清晰明白。“僧侣们,无论佛陀出世抑或没有出世,一个事实和存在物的确定和必要的构成是一直都在的,即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没有自我,佛陀发现并深入了解了这一事实,他宣告、教授、公布、传播、详细解释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没有自我的这一事实,并使它清晰明白。”

在另外一段时间,佛陀住在舍卫城须达多的花园祇园精舍中。那时,至福者以一篇关于涅槃的说法来启发、鼓励、加速僧侣们的理解,并对他们的进步感到欣慰。这些僧侣们理解了佛法的意思,深入思考佛法,专心聆听并用心接受了整个佛法。但有一位弟子心中有一些疑惑,他站起身双手合拢,问道:“可以允许我问一个问题吗?”当得到佛陀允许后,他便说道:“佛陀教给我们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暂时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被苦难所支配,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没有自我。那怎么会有涅槃这种永恒至福的境界?”

至福者于是在该场合下,就这个问题说出以下庄严的话语:“僧侣们,有这样一种状态,其中没有地,没有水,没有热,没有空气,也没有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知觉,也没有虚无,没有感觉和非感觉,没有此世界也没有他世界,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它就是非造物。“僧侣们,我所说的不是来也不是往也不是停滞不动,不是死也不是生。它没有静止,没有变动,没有起源,没有结束。悲伤的尽头便在于此。“意识到事物之本质是很难的,感受到真理也是不易的。懂得真理的人掌控着欲望,对正确理解真理的人而言一切都是虚无。“僧侣们,有未出生、未起源、未创造、未形成的(状态)。僧侣们,如果没有未出生、未起源、未创造、未形成的(状态),那么就没有从出生、起源、创造和形成中的解脱之道。“僧侣们,由于有一种未出生、未起源、未创造、未形成的(状态),因而便有从出生、起源、创造和形成中的解脱之道。”

27.佛陀之父

佛陀的圣名传遍了整个印度,这时他父亲首图驮那让人给他捎话说:“我日渐衰老,临死之前想见到我的儿子。他人都已经从他的佛法中受益,但他的父亲和亲戚却没有受益。”

信使说道:“世尊如来,你的父亲盼望你回家,好像那百合花盼望太阳升起一样。”佛陀返家,敦煌莫高窟第217 窟壁画。图中托钵者为佛陀,从城内出迎的是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王妃。

至福者答应他父亲的要求,便动身前往迦毗罗卫国。消息立刻传遍了佛陀的家乡:“那离家出走、在旷野中修行的悉达多王子,他获得了觉悟,达到了他的目标,正在返回家乡。”

首图驮那与他的亲戚和大臣们出去迎接王子。当国王从远处看到他的儿子悉达多时,他惊喜于他的英俊和高贵,他心中欢喜,但口中却说不出话。

这的确是他儿子,这些都是悉达多的特征。这位伟大的出家人离他的心是多么近啊,然而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多么远!那位尊贵的觉悟者不再是他的儿子悉达多了,他是佛陀,至福者,至圣者,真理之主和人类的导师。

国王首图驮那考虑到儿子尊贵的宗教地位,便从他的车中走下来,向儿子行礼之后,说道:“自我上次见到你到现在已经七年了。我是多么期望这一刻啊!”

接着释迦牟尼在他父亲对面坐下,国王热切地盯着儿子看。他渴望以儿子的名字称呼他,但却不敢那样做。他在心中默默地叹道:“悉达多啊,悉达多,回到你的老父亲身边吧,再做他的儿子吧!”但是当他看到儿子的决心,他抑制了自己的感情,随即感到孤独悲哀。

这样,国王与自己的儿子面对面坐着,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他确实为儿子感到骄傲,但是一想到他那伟大的儿子将永远不再是他的继承人时,他的骄傲立时化为痛苦。

国王说道:“我愿意将我的王国交给你,但如果我这样做,你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