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湾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00:02:36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委员会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党湾故事

党湾故事试读:

沧海·传说

、围垦·记忆、故乡·人物、腾飞·梦笔”四个部分,以纪实、散文、诗歌等形式,对党湾镇的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人物故事以及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梳理和呈现,此书的出版,必将为党湾镇留下一笔极其难得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委员会书记 邵刚亮2018年10月沧海·传说

镇海殿

◇吴桑梓

党湾的梅东村有座镇海殿,大殿里除供着观音菩萨和水神张老相公外,还供着一位小龙王。说起这位小龙王有这么一个故事:离梅东村不远的航坞山上供着东海龙王的女儿白龙娘娘,白龙娘娘每年的八月十八要回娘家,龙女回娘家还得了啊!她每年都要掀起狂风恶浪,让江边的沙滩东涨西塌,把南沙百姓的草舍吹翻,百姓真是苦不堪言。后来是观音菩萨前来镇住了白龙娘娘,并对她说,要安心在这里接受百姓的供奉,不能再作恶,到了修炼成熟,菩萨自然会前来度她上天界名列仙班。观音菩萨让潮头大将军在每年的八月十八掀起浪潮,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让白龙娘娘听个响,让她知道东海龙王在记挂她。观音菩萨还让百姓们对白龙娘娘虔诚供奉,让她早日接够香火,早上天界。

从此白龙娘娘就安静了下来,她每年不再兴风作浪回娘家,而是静听八月钱江潮了。百姓们当然也不敢怠慢她,日日进香,时时诵经。白龙娘娘受了感动,她成了造福一方的神灵。

再说白龙娘娘有个弟弟叫小龙王,从小与姐姐感情很好,自从姐姐去了航坞山以后,姐弟俩就很少见面,以前每年八月十八姐姐回来探亲,还可以见面,后来被观音菩萨降伏不再回来了,他想姐姐呀!于是有一天,他瞒着父王驾起浪潮来到了南沙,小龙王虽小,但气势也不小啊,他的到来也是卷起了千层浪,掀起了强风。南沙百姓的草舍再次被掀翻,财产再次受损。

老百姓奇怪了,这还不到八月十八啊,为啥会有这么恶的浪潮呢,难道白龙娘娘又作怪了?

百姓们一起来到航坞山上的白龙寺,求观音菩萨,求白龙娘娘不要再兴风作浪了。百姓们喊声震天,惊扰了正与姐姐欢聚的小龙王。白龙娘娘也马上意识到了,弟弟小龙王的来临又给百姓带来了灾难。此时观音菩萨也听到了百姓的呼叫,也赶了过来,看到了小龙王,她心里就明白了。

观音菩萨对小龙王说:“姐弟情深,也是常情,但不能太任性,你要知道,海里的龙一出动,就会给百姓造成灾难。这样吧,我给你的龙角附上一道咒,这样你的威力就会减少一半,除了八月十八大潮日,你不能前来添乱,其余的日子,你都可以用小潮汛来看姐姐。”

从此钱塘江上天天有小潮汛到南沙,这些小潮汛不但不会给百姓造成伤害,还带来不少海里的鱼虾,给百姓增添了收获。白龙娘娘知道弟弟既能来看她又能给百姓带来福利,也很高兴。百姓们为了感谢小龙王,就在南沙的梅东村建造了一座镇海殿,让小龙王坐镇此处镇海,既可以接受百姓供奉的香火,又可以经常与姐姐相见。

从此小龙王和姐姐一样享受民间的香火,只要他不再兴风作浪,他也可以修炼成功,到时候与姐姐一起上天界名列仙班。

江大王

◇赵新高

很久很久以前,钱塘江是一个通直的喇叭口,党湾一带都是海涂。钱江潮来去顺畅,潮水比现在的要大,冲击力也比现在的要强。钱塘江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有一天,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很高很大,是从钱塘江口一步一步走来的,来到萧山境内的党山湾底住了下来,他从很远很远的山上挑来岩石,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在江边烧盐,就叫他江大王。江大王力气很大,他挑石头用的是根铁扁担,把烧过盐的石块放在江边,减缓钱塘江潮水的冲击力,造福于钱塘江两岸老百姓。没过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石山。

他把烧好的盐都分送给了沿江的村民。一天,他挑了自己烧了一年的盐,沿江边走去。这时候,天气热,江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掌管潮水的鳌丞相一声令下,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呀,无声无息地竟涨到岸上来了,把江大王这担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的这股咸味呀,而且越来越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到逃到海里,把海里的水都弄咸了。这位江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却看见所挑的盐没有了!江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心里非常恼火。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了;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个转儿;三扁担打得东海龙宫东摇西晃,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江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江大王说:“我的盐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江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里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江大王心里好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子把东海龙王的龙头砸烂。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江大王,还保证以后涨潮的时候发出声音,免得江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江大王听这两个条件还比较合理,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党山湾底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江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进入钱塘江口,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江大王打过瞌睡的党山湾底,潮头伸得最高,叫得最响。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党湾大地

张神殿庙

◇吴桑梓

在党湾的老埠头村有座张神殿。

张老相公,原名张夏,是宋朝人,他活着时曾任两浙转运使,当时钱塘江海塘年久失修,江潮泛滥,危害百姓,张夏到任以后,发现钱塘江江堤是用木柴和泥土垫筑而成的。这样的江堤怎么会牢固呢?他下令将原有的木泥之江堤改建为石塘,这样一来江堤牢固了,也能抵挡住江潮的汹涌。后来他又治理钱塘江的支流浦阳江等,深受老百姓爱戴。他死后,皇帝将他封为宁江侯。我们萧绍平原是个水网区域,老百姓深受水患之害,所以把张夏供奉为水神,也叫他张老相公,萧绍平原一带供奉张神的庙很多。

老埠头村的张神殿初建于清朝道光年间, 据说与张夏无关。这里另有传说:据说乾隆年间,党湾一带全是海水,百姓要过江到对面的海宁去,只有坐船,而只有老埠头村这一段水域比较窄,所以人们要坐船就得到老埠头。这里有一个很有名的船夫名叫张绥佑,他能算准洪水潮汐,也能观察江面的风浪,所以几十年来他撑船渡行人过江从来都平平安安。

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视察钱塘江时到了党湾,听说对面就是海宁,他兴致一来,就说要渡江而行,随行官员就选择在老埠头渡江,并叫来张绥佑,让他将皇帝渡过江去。张绥佑观察了潮汐,看准了风浪,就起锚开船。想不到船行至半江突然起了风浪,这风浪还不小,张绥佑急坏了,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啊,而且船上坐的是皇帝,怎么办?他毅然决定跳下江去,用身子将船顶住,不让风浪将船掀翻。

张绥佑哪里会知道,这无故而来的风浪是东海龙王所为,原来东海龙王听到皇帝来到钱塘江上坐船过江,这可是大事,作为龙王,他一定得前去拜会一下,龙王这一拜会,还不掀起大风大浪?但他看到船身摇晃,船老大下水顶船,知道自己不该前来拜会皇帝,就把船往海宁方向一推,转身回了。

那乾隆皇帝先是觉得船身摇晃得不可思议,又见船老大下水顶船护驾后没有上来,而江上却一下子风平浪静,船已经自主地到达了对岸。但那位张绥佑船老大却因下水护驾再也没有上来,乾隆很为他惋惜,于是当即封他为绥佑大帝,让他成为管理钱塘江的水神。

说来也神奇,自从乾隆皇帝来过以后,这里原先低洼的江滩,慢慢地涨高了,这个老埠头也兴旺了起来,先是有了小商小贩,后来又有了小店,然后有了居民,慢慢地成了一个小镇,人一多,这里经济也有了起色。

虽然百姓们很早就有了为张水神建庙的想法,但建庙总归不是件容易的事。一直到道光年间,才由一些热心人发起,建了张神殿庙,理由很充分:让这位皇帝封的水神护佑江面,让行人渡江平安。

有了热心人,事情就好办。建成的庙宇并不高大雄伟,而是平房式建筑,里面供奉的张老相公不是张夏而是张绥佑。后来,庙宇久经风雨,曾经毁圮,到20世纪90年代,老庙重修,现在建筑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里面除供奉张老相公,还供奉了玉皇、观音等其他神仙。这是钱塘江边唯一供奉由皇帝封的水神的庙,老百姓逢年过节便会来此祭祀,让这位水神护佑平安!而这个张老相公是张夏还是张绥佑,对老百姓来讲已经不重要了。

张老相公传说故事

◇朱华丽之一 舍身托船救乾隆

大清乾隆年间,海宁至瓜沥塘头仍是一片汪洋。别看这钱塘江平日里风和日丽、风平浪静,一旦掌管这一带的东海龙王随便挥一挥袖子,就能巨浪翻天。为了让当地老百姓多多献上贡品,这一带经常坍江,所以老百姓对东海龙王是又敬畏又懊恼。在钱塘江边讨生活的老百姓等于把命挂在裤腰带上。

一日,乾隆皇帝下江南,要渡钱塘江,想找一位熟悉水性、地理的船老大。当时,钱塘江边有一位姓张名绥佑的船老大,长得面目俊秀,但力气惊人,因为胆子大、技术好,在那一带摆渡颇有名气,所以被找来当了乾隆皇帝的船夫。择日渡江的前一晚,张绥佑的老母亲把儿子叫到跟前,嘱咐道:“儿子啊,明日的生意不同以往,你渡的是皇帝,可千千万万要小心,这海里龙王的威力你不是不知道,自己要注意安全,更要保护皇上,我们虽然是小门小户,但忠孝莫要忘记。”

船老大张绥佑扶着娘在桌旁骨牌凳上坐下,跪道:“儿明白娘的心意,每次出船娘就在家掐珠念佛,才有儿的平安,这次出船不同往日,儿定小心行事。”

次日,渡江船缓缓开出,风浪舒缓、阳光明媚,船老大稍稍放下心来。话说,这东海龙王接到虾兵蟹将的密报,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要途经他的辖区,龙王甚是惶恐,急急想要好好迎接一番。下面的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有的说龙王只要带领几个管事大臣迎接;又有的说“好事多风雨”,可以刮一阵大风、下一场大雨以示欢迎;还有的说东海从上至下全体出动才足够隆重。这东海龙王虽然贵为龙王,还是头一次碰到这么高规格的皇帝出巡,也是不知道怎么安排才能显得有排场……

乾隆皇帝和一行随从坐在船舱里欣赏着沿江的春光,并不知道暗藏的危机正在逼近。突然间,天昏地暗,水势逐渐汹涌,阵阵水声由远及近,似千军万马靠近。“不好,保护皇上,有危险。”说完,船老大使出浑身解数握紧船桨,拼命稳住船身,想要尽快离开这乌云压阵、恶浪滔天的地方。东海龙王和一帮虾兵蟹将兴致勃勃地从远处披风带雨地过来,带来的风浪不断地冲击着乾隆皇帝的龙船,船上的人早已人仰马翻。船老大眼看着船随时有倾覆的危险,大喊一声:“娘啊,儿子不孝。”说完一头扎进浪里,用力拼死抵住船身。东海龙王本意是想给乾隆皇帝一个气派的迎接仪式,没想到有人落水、生死不明,生怕玉皇大帝怪罪,赶紧命人速速撤离。一时间风浪平息,乌云退去,官船平安到了对岸。一船人清醒过来,发现船老大已经沉入钱塘江,众人一阵感慨,远在江边船老大的母亲手中的念珠突然断掉,洒落一地,仿佛有预感一般,她禁不住老泪纵横:“儿啊……”悲恸天地。这串散落的珠子朝着江边滚去,滚入江中,护着船老大的尸体从江北漂到江南,脸色也由白转红,再转黑,所以其塑像脸面有红有黑……

后来,乾隆皇帝封船老大张绥佑为绥佑大帝、老相公菩萨,并为其建造了张神殿,因设在老埠头(党湾镇老埠头村),故称其为老埠头张神殿,以彰显其功德,供人们祭祀,也为保护一方平安。之二 惊获“指潮回潮”之神力

张老相公原是钱塘江边撑渡船讨生活的一名张姓船老大,和别的船老大一样,被太阳晒得满脸通红,被江风吹出一身腱子肉,但是他和别的船老大又不一样,别家吃喝拉撒全在江里,唯有张老相公以江为父母,不仅屎尿不落江,连一口痰都未曾往江水里吐,极其敬重钱塘江。久而久之,张老相公对钱塘江的行为让天上的神仙知道了,他们为了奖励他,特地化成人形来人间会一会他,考验张老相公。

八月十八那天,张老相公正在家里休息,因为这天是一年里潮水最大的时候,既没有人要渡江,一般的船老大也不愿意出船。几个化成凡人的神仙走进张老相公的草舍里,拿出一锭银子想要船老大帮忙渡江,张老相公连连劝阻:“你们恐怕不是本地人吧,八月十八大潮来,贸然渡江是要出人命的呢。”神仙们相视一笑,说他们已经算好时间了,只要避开潮水的时间,是不会出问题的。而且,说他们的母亲生命垂危,今天一定要渡江过去。本来张老相公不打算出船,一听说这几人渡江去看望病重的母亲,难免心生恻隐,古人有“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之训诫,如果不能帮他们完成这心愿,必将成为日后心头的遗憾,于是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几位神仙相视一笑。

江面上除了边上等待抢潮头鱼的人,果真没有出江的其他船只,张老相公心里也是暗暗捏了一把汗,上船之后不久,潮水如一线白练从远处疾驰而来,轰隆隆的鸣响更是令人害怕。一个浪头翻了过来,任凭张老相公技术了得,也难免心中一凛,暗呼“大事不妙”,恐怕今日性命得丢在此,正想着,浪头冲脸而来,他下意识闭上眼睛。等睁开眼一瞧,浪头居然穿身而过,渡船及船上一干人毫发无损,甚是奇怪。张老相公也来不及细细回味,像捡了一条命般朝着对岸划去。突然,他听到一阵救命声从身后传来,转身一看,原来是两个方才准备抢潮头鱼的村民中,有一个跌落在潮水中,眼见即将被潮水吞没,另一人边奔跑边大呼救命。张老相公想纵身跳入救人,又怕这潮水吞没船只,只好捶胸顿足朝着潮水喝道:“潮水你且往后退去,我方可救人,这可是人命哪。”话音刚落,这潮水果然往相反的方向退潮了,抢潮头鱼的村民也得救了。张老相公回头看了看船舱,几个人早已没了踪影。这时,从钱塘江上空传来一阵旷远之声:“船老大,你心怀慈悲又敬仰神明,特赐你‘指潮回潮’之神力,望你能帮助更多的人。”

之后,张老相公便获得了“指潮回潮”的本领,靠它救了不少人的命。张老相公死后,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特地修了张神殿,用来保江边百姓的平安。之三 “海潮王”逼退海龙王

南宋建炎三年,旧历二月,金兵奔袭扬州,适逢奸佞当道,走投无路的宋高宗赵构只好南下仓皇逃命。

话说这“小康皇帝”(宋高宗赵构)被“金乌龟”(金兵)一路追击,龙气四泄,被东海龙王手下的虾兵蟹将们闻到,赶紧报告龙王情况。东海龙王打算等“小康皇帝”进入自己的地盘后,好好迎迎他,以尽地主之谊。宋高宗赵构一帮人听说张老相公在当地颇有名气,不仅水性了得,更有“指潮回潮”的神力,所以让其作为船老大帮忙渡江。

宋高宗赵构和手下正在悠闲地欣赏钱塘江壮观风景之际,只见不远处东海龙王带着一帮虾兵蟹将前来迎接。赵构先是一惊,继而喜上眉梢,觉得东海龙王都来接驾,估计是个好兆头,不顾众人劝阻到船头接受众人的朝拜,仰天大笑:“东海龙王都来接驾,定是我朝‘复辟’的好兆头啊。”东海龙王一听宋高宗的话,觉得哪里不对,好好一个皇帝哪来“复辟”,难不成现在已经不是皇帝了?正疑惑间,龟丞相赶忙贴身告知,原来当时,赵构罢免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之后,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兵变,杀了宋高宗信任的宠臣和一批宦官,宋高宗被迫退位。苗刘兵变后,宋高宗已经不是皇帝了,落难的凤凰不如鸡。听闻宋高宗与庶人无异,东海龙王大怒:“想我堂堂掌管东海的龙王,竟然如此高规格迎接你这平民老百姓,真是岂有此理,不给你这个前朝皇帝点儿颜色看看,是不把我这东海龙王放在眼里。”顿时,乌云乍起,恶浪滔天,猝不及防地,官船剧烈地摇晃了起来,船上的宋高宗和随从们也是东倒西歪……

船老大张老相公赶忙把宋高宗赵构扶进船舱,大声道:“大家不必惊慌,天上神仙赐我‘指潮回潮’的法力,待我施法将浪潮打回去吧。”赵构早已吓得屁滚尿流,指着船外的巨浪结结巴巴地说:“你……你且速速……把这浪打回去,若护驾有功,到时我封个王给你。”“这是小的的本分,无须封赏。”说完,张老相公用手指向高高跃起的浪潮,却不想,海水丝毫未听指挥,铺天盖地而来,张老相公几次指向钱江潮,始终没有回潮的迹象。在这紧要关头,张老相公纵身一跃,到船下用尽浑身气力托住船身,坚持一阵后终不敌浪的强劲,沉入江底。

东海龙王本想给这宋高宗赵构一个下马威,并不想弄出人命,一看有人丧命,况且还是天赋神力的张老相公,生怕天上玉帝怪罪下来,吓得赶紧遁逃进龙宫。

后来,文臣吕颐浩、张浚和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起兵“勤王”,宋高宗重登皇位,得以“复辟”。重新当上皇帝之后,赵构感念张老相公的救命之恩,决定兑现当日承诺,于是封其为“海潮王”。之四 修塘筑堤美名留

相传,宋代景祐年间,钱塘江江潮十分凶猛,河口段潮灾频繁,经常坍江。潮水所到之处,屋舍倒塌,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当时,有个叫作张夏的大官,他出生在赭山坞里,在兄弟中排行十一。因俗呼“十一”为“六五”,呼“官”为“相公”,人们便称之为“张六五老相公”或“张老相公”。其父曾为五代吴越国刑部尚书。因为父亲的关系,子承父荫的他被授予郎官的职务,后来调任泗州(今安徽泗县东南)知州。值泗州大水,张夏募民修建堤塘,疏导河渠,功德无量。这样一来,张夏治水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知道张夏在治水方面确实有一套。

张夏后以工部郎中任两浙转运使。当时浙江海塘年久失修,于是他派人加固堤坝,分段守护;杭州江塘原用木柴、泥土垫筑,常被江潮冲垮,张夏将其创新性地改建为石塘,并且随时修整。经过不断的整治,萧山、钱塘县等地的江水泛滥淹人之事越来越少,百姓对张老相公更加感恩戴德。故而后来有“作江塘十二里,以防江潮之患。既成,人感德不朽”之说。

尽管随着张夏不断地治水,钱塘江两岸受潮水肆虐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当时的人力、物力等限制,不时还是会出现堤坝被冲毁的情况,张夏对此十分重视,不敢有丝毫懈怠。有一年,台风特别多,而且风力很大,钱塘江一带告急。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适逢天文大潮汛期,张夏当时感染风寒,身体抱恙,但各段管事的频频上报江堤险情,他心烦意躁,不顾手下劝阻,冒雨去视察。结果,“河决覆舟”,一生治水的张夏,也同样在水中完结了其一生。当地的百姓连哭了三天三夜,舍不得这个大恩人离开。传说张夏死后成神,仍不放心萧山一带百姓,每逢汛期就会到江堤视察,像生前一样望着茫茫江面……

张夏死后,历朝历代给了他很多的嘉奖,据记载,康熙、雍正、乾隆先后对他进行加封。老百姓则尊称他为张老相公、绥佑大帝、靖安绥佑公(传说中的“水神”),萧山曾在多处为他立祠,以纪念他的治水功绩,也为了让他保佑一方平安,这些庙俗称“相公庙”,党湾的张神殿(绥佑大殿)就是用来纪念张老相公的。党湾镇集镇圆通殿◇陈亚兰

据史志记载,清道光十四年冬天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近300年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季,当时洪涝灾害多发,农民穷困饥饿,民生凋敝。这时到处是迁徙的移民,带着家眷迁入党湾沙滩边的还是少数,那时党湾不叫党湾,迁移的百姓称之为沙塘,沙塘是一片荒芜湿地,人烟皆无,移民迁入此地目的是不与外人争地,以海为田。

这片沿江滩涂经常坍江,百姓生活不甚稳定,每一次潮涨潮落他们都以为是神明的指示——这是人类当时理解世界的方式。每当灾民们无处求助时,只能向苍天祈祷,要求苍天给予百姓安生。

一天,一位长老带领移民对着江海跪拜,苦苦祈祷时,忽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这些跪拜的移民雷打不动,一意虔诚祈求,请求上苍指点。这时,“嗖”的一声,随着闪电掉进江海里一截儿竹子,在呼呼的大风浪潮中,似乎远远地传来一个声音:你看它漂到哪里停下,就在哪里造一座大殿以作供奉,祈求安宁。长老起身,直直地盯着漂浮在水中的这截儿竹子,抹干泪水,转身寻找发出声音的人,却什么也没有,身边是雷鸣、大风、疾雨,再回头寻觅时,忽见观世音菩萨拂袖飘去。

长老立即想到,一定是观世音现身来拯救我们,看到身后的移民脸上挂满泪水仍在疾风黑雨中向着苍天念念有词,长老撑开两手,喊着大家回到草舍里,告诉他们,神明有了这个暗示,我们无论等多久,追多远,一定要到这截儿竹子停下的地方建一座大殿,今后有什么灾难,大家就聚集到殿里祈求、祭祀。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这个竹节却没有停下来,它一会儿浮向对岸,一会儿又漂向江心。有人开始议论说,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扔的是一截儿竹子,不是其他枝条?为什么在它停下处才可建造大殿,我们这么虔诚,难道不能自己选址建一个吗?正在议论中,江风渐渐小了,这竹子也随之慢慢漂浮,一汪一汪地开始向着江边靠来。这时移民们把它当作救命稻草,齐齐地在江边跪下,奇怪的是,那竹子就在人们跪下的地方停下了。大家呼天抢地捞起竹子时,长老又突然发现,这竹子看上去有节,但里面是通的,没有竹节阻隔。长老想到这是神灵的指点,我们不能独吞,应该让沿江的移民都能享用。因此,长老又把这竹子放回江里,让它沿江随水而去,让沿江的百姓都可以有个祈求的地方。

这长老算是移民中有点文化的人,大家称他为“江师”,他用自己的手指就地根据竹子的形状画起了图纸,上窄下宽,瓦楞像竹节似的。不久大家在此地建造了大殿。长老背着手看着大殿说,那就根据这竹子取名吧!于是就起名为“圆通殿”。从此移民有什么困难,都聚在这里祈祷。奇怪的是,圆通殿建造起来后,党湾这边江滩很少再有塌陷发生,百姓在一边开垦一边祈求中,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听说这一截儿竹子继续随水漂浮,在党山、新湾、南阳都停下过,这些地方之后都建起了圆通殿。

后来,这事给天帝知道了。就在沿江建了四个殿后,天帝下了号令,同样在闪电雷雨中,“啪”地伸出了一只金手,收回了这竹子。

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每当初一、月半,沿江人无论信道教、佛教,皆聚在这大殿里做祈祷活动。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圆通殿仍是香火旺盛,人流不息。

这个故事,说到底是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的一次较量。在今天,小学生都知道地球是圆的,涨潮是因为地球引力,这是我们现在理解世界的方式,当时的人们却只能依靠宗教来获得改造自然的信心。后来,党湾人通过围垦,获得了大片田地,改善了生活。人类正是在不断征服自然中改变了世界,提高了生活质量,创造了财富。公园一角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景物变易,只留下圆通殿成了人文胜迹,承载着移民的向往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它是一座展示移民精神的殿堂。荣贵庙◇吴桑梓

荣贵庙是党湾镇比较有名气的庙,而且是我们这一带极少的以人名为名的庙宇。说起来有这么一段缘由。

那还是在一百多年前,党湾还是钱塘江的一片海涂,而党湾边有一些村民居住,这些村民的祖先都是踏江而来在此定居的移民,其中就有赵家一家人。

这里的村民善良勤劳,女的种桑、养蚕、缫丝,男的捕鱼、晒盐,而赵家因为家底殷实,所以开了个缫丝作坊,专门收购四乡八村的蚕茧,雇了人缫丝,然后将丝运到杭州出售。几代下来也算是富裕人家。到了赵荣贵这一代,就不用太劳心费神,荣贵上午在茶店坐坐,下午才张罗作坊事务。

荣贵家特信佛,说是家族兴旺全靠观音菩萨保佑,特别是他的老娘,因为党湾一带没有庙宇,就在家里设了佛堂,天天上香,时时叩拜。他老娘时常说,要是近处有个庙多好。

娘的话常在荣贵耳边回荡,他就生了个想造庙的念头,一有空就到处转悠,想找块佛地。有一天,他在现在勤劳村的地方,看到前面有灵光闪烁,他就认定此处为佛光之地。但建造庙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己虽然手头有几个余钱,毕竟也不是大富大贵,只是造庙之心太甚。

也许是他的诚意感动了上天,在一次钱塘江大涨潮之时,漂来了好多木料,潮退后木料搁浅在沙滩上,荣贵正好在沙滩边,他仔细地看了这些由江潮送来的木料,竟然惊喜地发现其中一件木料上有一个观音菩萨像!有了这些木料和一尊观音菩萨像,他造庙的决心定了,于是先出钱买下了那块能闪灵光的土地,又收集那些由江潮涌来的木料,那尊观音菩萨像,他更是小心地收藏了起来。

周围的善男信女们听说荣贵要造庙,高兴地四处传扬,荣贵对大家说:“由于资金有限,我不能建造规模巨大、样式考究的庙宇,只能建造三间平房式庙宇,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建造开始了,很多信佛的人前来帮忙,他们说:“我们没有钱但有力气,人多力量大,早点造好庙,就可以早点让大家来朝拜、进香、念佛。”

就这样,一应建筑用料都由荣贵出资,主要工匠也由荣贵聘请,其余小工们由四乡百姓自愿出力。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大家齐心协力,三间平房式庙宇建成了,荣贵把那尊由江潮带来的观音菩萨像供奉在中间,让四周的善男信女们有了念佛进香的场所,荣贵的娘更是把庙宇当成了家,天天来上香拜观音。

庙宇建成了,此庙该叫什么名字呢?叫观音庙是不妥的,因为观音菩萨平日是游历四海的,任何庙宇里只要有她的殿堂,都是她的落脚点,所以各地只有观音殿没有专门的观音庙。此时有人建议:既然此庙是荣贵发心建造,又是他出了大钱,就地取名,就叫荣贵庙吧!

起先只是这样叫着,后来一位教书先生路经此地,挥笔写下了庙匾,从此荣贵庙被正式命名了。

荣贵庙建立一百多年,也像其他文物一样曾经另作他用,如今又有善男信女发心重修庙宇,扩大布局,让庙宇焕然一新。严老汉晒盐◇赵新高“头顶烈日晒脱皮,肩痛腰酸破衫衣,刮泥挑卤磨脚皮,百担卤泥换担盐,面朝泥场背朝天,呼天喊地呒人理。”这是党湾一带钱塘江海涂盐民流传的一首歌谣,反映了盐民劳作的艰辛。关于这一带盐业生产的起源,有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党湾一带沿钱塘江住的许多老百姓从事捕鱼,虽说都很穷,但每户人家各有自己的小木船。条件好点木船就大点,可以到远点的海边打鱼,条件不好的木船就简陋点,只能在附近海涂捞点小鱼小虾。

当时钱塘江边住着一个捕鱼老汉叫严路,老两口儿无儿无女,只有一艘很旧的小木船,在钱塘江海涂,涨潮时捕点小鱼虾,退潮时背起小竹篓,卷起裤腿,在泥滩上捕捉泥螺,换钱度日。

有一天严老汉在撒网捕鱼时,网住了一个金闪闪的葫芦。严老汉将它从渔网里拿出来放到船上,刚想仔细看看,突然,金葫芦裂开了,里面跳出来一只金凤凰。金凤凰飞到平展展的海涂上,走了几步,然后展翅飞走了。

严老汉傻傻地看得大气也不敢出,一直等到金凤凰飞走了,才回过神来。严老汉曾经听老一辈人讲过,金凤凰是东海龙王所养的宠物,看见金凤凰是福气,金凤凰走过的地方有宝气。于是,他把留有金凤凰脚印的海泥带回了家。

当地一个渔霸得知后,强行把严老汉的海泥抢去了,马上进京献给了皇帝。皇帝和渔霸不识宝,就把严老汉叫来问,严老汉也讲不出个所以然。皇帝很生气,就把严老汉锁进了大牢。一天皇帝在金銮殿大吃大喝,藏于梁上的海泥卤水掉到了菜肴里,皇帝无意中吃了一口滴有卤水的菜,感到味道极其鲜美,因而肯定这些海泥就是宝贝。皇帝就叫来那个渔霸带路,乘坐龙船,押着严老汉到金凤凰走过的海涂,装了满满一百条龙船的海泥。船队在钱塘江口海面上航行时,金凤凰出现,在船队上空盘旋一圈。顿时海面上刮起狂风,把龙船船队吹翻沉入海底,皇帝和渔霸都淹死了。海泥也全部沉进海里,海水因而变咸了。

在金凤凰的帮助下,严老汉平平安安回到家里,和乡亲们一起挑海水、晒盐,过着平安的生活。因为严老汉姓严,乡亲们把海水晒出来的东西叫盐,纪念严老汉首先发现盐的功德。党湾镇集镇拜潮神◇蔡月校

钱塘江东涨西塌,住在江边的村民,在把一片荒滩开成良田后没几年,往往良田又会塌到江里,所以村民们居无定所,经常搬家。

这一年,徐老倌和妻子带着两个儿子,搬到了钱塘江南边的党湾三官埠一带落户。常言道:在山靠山,近水吃水。徐老倌妻子在家里挑花边,操持家务,父子三人,除了开荒种田,就到钱塘江边去抢潮头鱼。

抢潮头鱼是十分危险的。每当潮水滚来时,男性村民们身上脱得光光的,只穿一条贴身内裤、赤着双脚、背着一个长柄网兜,迎着白浪,一网兜下去,不管有无收获,回身便跑。运气好的,网中鱼、鳗、虾、蟹都有;运气差的,一无所获;更有的被潮水卷去,落得尸骨无存。

江边有座“镇海殿”,殿里供有“潮神菩萨”。去抢潮头鱼的村民,都要去殿内叩拜潮神,保佑他们收入丰厚、平平安安,有的还向潮神诉说自己的心愿。

徐老倌的大儿子忠厚憨直,小儿子聪明机灵,父子三人抢潮头鱼,小儿子胆大、灵活,总要比父亲和哥哥抢得多。

过了几年,家里有了积蓄,两个儿子年纪也都二十开外了,徐老倌就给他们讨了老婆。大媳妇温良贤淑,小媳妇精明能干,两个媳妇也都是挑花边的能手。一家人和和美美地过着日子,徐老倌夫妻只盼着两个媳妇早点开花结果。

可惜好景不长,徐老倌辛苦在前、操劳过度,年纪一大,就得了风湿关节病,再也不能开荒种地,更不要说去抢潮头鱼了。徐大娘也因常年挑花边,一双眼睛模糊不清,只能勉强维持家中三餐茶饭。

小媳妇见公婆不能挣钱了,自己老公抢潮头鱼是个能手,每次比哥哥抢得多,可是卖来的铜钿都交给公婆,供堂中使用,心中不忿,便兴风作浪起来,三天两头尖话钝话,吵吵闹闹,一家人就不太平起来了。徐老倌看在眼里,就和妻子商量,要给两个儿子分家。徐大娘有些舍不得,但想到小媳妇心气不顺,也只得点了头。

徐老倌拿出所有积蓄,新造了一间横舍,顺便把老草舍修了修,给兄弟两人分了家。小儿子住新舍,大儿子住老舍,老夫妻俩十天换一家吃轮饭,吃到谁家就住到谁家。

轮到住在大儿子家里,小夫妻俩总要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还请医买药,给父母治病。大媳妇宁可少挑几张花边,也要留出时间来服侍公婆。可是轮到去小儿子家里,小媳妇只顾自己挑花边,还指来指去地叫公婆做家务,有点好吃的,夫妻俩自己躲着吃,有时候心气不顺,还指桑骂槐地嫌憎公婆。小儿子是个怕老婆的,见老婆嫌憎爹娘,也不敢和老婆吵闹,一张原本阳光帅气的面孔变得阴沉沉的,妻子的枕边风、耳旁话,听得多了,对父母也不大耐烦起来了。

自从分家后,兄弟俩去抢潮头鱼,起先还不觉得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后,哥哥抢的潮头鱼比弟弟多了起来,弟弟却经常空手而归。这一天,哥哥抢了一网兜鳗苗,值好几百元钱,弟弟却连鳑鲏鱼都没有一条,还险些被潮水卷了去,幸亏哥哥拼着性命,抓住长柄网兜,死拉活拽地把他救了上来。

小媳妇想不明白,自己丈夫抢潮头鱼是个好手,以前总比哥哥抢得多,分家以后,怎么饭瓢倒扑——翻了个身呢?莫不是抢潮头鱼前拜潮神不诚心,潮神菩萨作弄他?她就想去探个究竟。她和老公一说,老公不同意:抢潮头鱼的都是男人,赤身裸体的,只穿一条短内裤,还有几个不着调的,连内裤也不穿,光着两片屁股,女人怎么可以去呢?

第二天,小媳妇起了个早,假说要到娘家去探望父母,趁老公吃早饭的时候,赶先出了门,一路往江边而来。虽然时候还早,潮水还没有过来,但江边已经有不少光着身子的男人了,她趁大家不注意,悄悄地溜进镇海殿,躲在了潮神菩萨背后。过了一会儿,就有人进来祝告潮神了:有求今天平安的,有求多抢潮头鱼的,也有求家中老婆早生儿子的,求棉花吐絮时勿可落雨、络麻勿可生瘟病的,连求家中鸡婆鸭婆多生蛋的都有。小媳妇心中暗笑潮神菩萨实在太辛苦了。过了一会儿,弟弟进来了,他求潮神保佑他今天抢潮头鱼平平安安,潮头鱼多抢些,保佑妻子快快乐乐,早日生个儿子。小媳妇听了,心里舒服,都是她想要的事情。弟弟出去了,哥哥进来了,小媳妇留神细听,哥哥一不求菩萨保佑自身平安,二不求菩萨保佑多抢潮头鱼,只是再三求菩萨保佑父母身体健康,病体痊愈。

这一天,哥哥又满载而归,弟弟依旧一无所有。这天夜里,小媳妇睡在床上,思前想后地睡不着,想起了白天两兄弟在潮神面前求告的话来,她老公只求自身平安、发财、妻子快乐早生儿子,这也都是她企盼的好事,可是哥哥却求潮神保佑爹娘身体健康,病体早愈。她不禁想起自己过门嫁到夫家,公婆对她宠爱十分,二老起早贪黑,勤俭持家,还把新造横舍分给她,不由得良心发现,觉得很对不起公婆,就定了主意,以后要像兄嫂一样善待二老。

第二天,她起早去了市集上,拿出自己挑花边赚的铜钿,买了公婆喜欢吃的新鲜嘎饭,自己下厨做好了,吃中午饭的时候,把几碗好菜,放到公婆面前,还用筷子夹给公婆吃。吃好了饭,见婆婆摸索着要收拾碗筷,忙抢着自己去洗,还给婆婆筛了碗茶吃,又给公公装了筒旱烟,弄得徐老倌夫妻不相信起来,小儿子也猜不着老婆怎么转了性,但他阴郁的面上又露出了原来阳光帅气的笑容。从此以后,小媳妇和哥哥、嫂嫂一样孝顺父母了。

说也奇怪,弟弟再去抢潮头鱼,又像以前一样,大有收获,从来没有脱空过。九斤黄◇蔡月校

从前,东湾地区有户姓黄的人家,当家女主人,大家都叫她黄嫂。这一天,是五月里黄梅天气,天一忽儿晴一忽儿雨,黄嫂坐在自家草舍的廊檐下,挑着花边。一会儿,黄梅雨大了起来,一个男人挑着一副担子急慌慌地跑到草舍廊檐下来避雨。黄嫂看了这个人一眼,见雨水顺着他的小笠帽往下滴,一件上衣全都湿了。黄嫂是个热心肠,就忙把他让进草舍里来,拿块毛巾让他揩抹,又去灶膛里塞些麻秆、棉花梗烧了炭火,给他烤衣服。吃午饭时,那个男人拿出随身带的一包冷饭和几根干菜,黄嫂就去寻出些自己晒的笋干,切几片葫芦片,烧了碗汤,给他下饭。

这男人是个绍兴来的小鸡客人,小鸡担子里的小鸡已经几乎卖光①了,蒲篮角落里只剩下一只跷脚小鸡。吃过饭,雨渐渐住了,小鸡客人的衣服也烤干了,他向黄嫂道了谢,把那只跷脚小鸡送给了她,就顾自走了。

黄嫂自己家里也孵了一窝小鸡,昨天刚刚放了食,就把跷脚小鸡放在里面一起养。到了分雌雄的时候,黄嫂自己家里的十六只小鸡都是母的,只有那只跷脚小鸡是只公鸡,公鸡是要传种的,第二年的小鸡都要靠它呢。黄嫂虽然嫌它脚跷,但要传种,就把它留下了。等到长大了,这只公鸡除了脚跷,生得威武雄壮,隔壁邻舍的公鸡一只也比不上它。你看它一身黄毛油光水滑,透出金光,大红鸡冠血染一样,尾巴毛黄中带红,间着几根黑羽,蓬蓬松松的翘在屁股上,踏着方步,好似一个得胜将军,尤其是啼声响亮,引得附近农家的母鸡都咯咯咯地跑来,向它示好求爱。这一年,凡是和它配种的母鸡,下了蛋,孵出来的小鸡,养到过年,只只红冠金毛,称一称,都是七斤以上,以前自己家里的公鸡配种,最大的也不过五斤多,这下实足重了两斤,黄嫂家的跷脚雄鸡便出了名,黄嫂也把它当成了宝贝,舍不得杀它,好饲好料地喂着,专门叫它和下一代配种。可是后来几年,跷脚雄鸡配种孵出来的小鸡,一年不如一年,又回到了一只只有四五斤的从前了。来配种的人家也少了,黄嫂也不看重它了。

这一天,黄嫂娘家的内侄来了,内侄在外地读过大学,已经有三四年不见面了,她看见内侄,欢喜得不得了,随手捉牢跷脚雄鸡,要杀了招待他。内侄看见这么大的一只雄鸡,觉得杀了可惜,就劝黄嫂把它留作种鸡。黄嫂叹口气,把跷脚雄鸡的来历和这几年来当种鸡的情况,一长一短地告诉了内侄,内侄是个有文化的人,又在省农科所工作,想了一下,不觉笑了,对黄嫂说:“这可不能怪这只跷脚雄鸡,其中有个缘故呢!”黄嫂就问根究底起来。

内侄说:“跷脚雄鸡是小鸡客人从绍兴带来的,和本地母鸡配种,第一年孵出来的鸡自然长得大,因为它是远处的鸡种,第二年和它配种生出来的母鸡配种,这就变成了父女配了,第三代成了公孙配,您想想,这样孵出来的小鸡还会长得大吗?又如你们农村里孵出来的小鸡,同一窝留只公鸡配种,岂不成了姐弟配、兄妹配,牲畜和人一样,近亲配种,不但长不大,还多有疾病呢!”黄嫂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你们读书人的想头,奇奇怪怪的,养几只鸡配配种,怎么和人放在一起说呢?”

内侄回去后,黄嫂细想想,还真有这个道理。从此以后,她养的鸡,再也不同一窝配种了,总是去外地亲戚、朋友家里,弄一只公鸡来配种,年年调换,果然,她养的鸡越来越大。邻舍们都来请教,按她的办法配鸡种,每家的鸡都养得很大,最大的有九斤以上,因为东湾是沙地,就叫作沙地大种鸡;又因为这些鸡毛色黄亮,且是黄嫂试养成功,便称为“九斤黄”。鲞拼鸡◇陈亚兰

鲞拼鸡曾在党湾挺有名气,鲞是当地江海里捉的鱼自己腌后晒干;鸡又是地道的沙塘放养的大种鸡,这两样拼在一起,蒸起来香气弥漫整间草舍,令人垂涎三尺,饭吞三碗。

当时有种说法:党湾人办酒席很客气也很讲排场。究竟有多排场,还是先听我来讲一讲“鲞拼鸡”的起源。

20世纪初,钱塘江南岸荒无人烟,当时也说不出此地的名堂,对着荒漠一片皆称为“沙塘”。仅有几户人家在这里开垦和种植,大家见着都客气得如一家人。因为沿海的这片沙塘在钱塘江以南,人们慢慢地在习惯上称之为“南沙”。

若干年后,有一个叫高根生的人,他在妈妈肚子里时就跟爹妈来这边开垦种地,真是在娘肚子里就做起了沙塘人。数月后娘生下他,父亲就给他取名为根生。父亲的意思是他根在这里,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虽说生活不宽裕,但根生仍像春笋一样,天天拔节,年年茁壮成长,很快长成了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这年他正好十八岁,家中还有一群弟妹,靠着种麻、种棉、种粮维持生活,父母亲的身体也渐入衰退时期。那时的人平日没有营养,吃着地上种的活菜加死菜(死菜就是腌过的菜),每天的体力活又超负荷。到了四十多岁,看上去已经是十足的老婆子和老头子了。父母亲看着正当年的根生,就开始愁着给儿娶媳妇的事。

幸好邻里来说上了一位芬芳姑娘,芬芳姑娘家住在南沙的东村;根生家住西村,相比之下东村经济要比西村稍好。做娘的怕东村人有看法,当晚就跟根生爹商议:根生结婚办喜事总得有个脸面,家中每年过得都是“芋艿叶擦屁股——刚滑过”,没一点儿积蓄。我看下半年过年时再节省点,卖掉那只老母鸡,留着点钱,出了年去买一群小鸡,给阿根办喜事能用上。

过完年后,根生娘揣着钱去绍兴孵坊买了十只小鸡,这些鸡平日里散放在田头地边,麦子收割起来,让鸡在麦草堆里饷食吃,没有饷食的时候,鸡会到河边草丛中啄小虫或小鱼吃。这样当然鸡肉特别结实,吃起来也特别香。根生娘看着一天天换毛长大的鸡,心里乐滋滋地想着:下半年根生结婚时可以派上用场了,还可以送两只到芬芳姑娘家当贺礼。谁知正想得美滋滋时,她去老埠头洗菜,见一群鸡在大树下转起了圈,一只只像醉汉,毫无方向地转着,接着一只接一只地软倒在树下,她捡起来一看,鸡奄奄一息,再看时鸡嘴里流下一条长长的唾液,根生娘立即跑到地头叫了根生爹,根生爹拔起泥腿,甩了把汗说,我已经听前邻的莫家说了,他家的鸡前天也死去了一大群,汪家、富家也是这个情况,这鸡都得了鸡瘟,看来今年鸡难养了!说时赶到老埠头树下,一群鸡全倒在地上了。

根生从地头回来,还没有跨进门就听到娘从灶间里发出的哭声。当他得知家里的鸡死了后,看到脚边跟着的还有一只鸡,这只鸡之前跟着根生在地头吃曲蟮,它是一只不合群的鸡,常受群鸡的欺负,沙塘人叫它“僵化鸡”。这只不起眼的鸡,在根生娘的泪眼里霎时变成了一只大公鸡。没有上过学的根生不懂兽医技术,只知道外面有瘟疫必须隔离,于是,抱起“僵化鸡”,悉心地给它换了鸡窝,暂时不让它出去。

秋季早稻收割完毕了,如再买小鸡养起来根本来不及了。根生每天摸螺蛳喂仅剩的那只鸡,关了两个月,这鸡长得很快,但总归只有一只鸡,娘每天为此事愁眉苦脸。

根生爹被南沙人称为“什锦先生”,他下厨很有一手,平日里把一篮萝卜都能做成美味佳肴“十碗头”,根生爹天天劝着根生娘,根生娘愁眉百结地叹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这样说有什么用?”

日子一天天临近,根生娘在家徒四壁中搓着手暗思:还是芬芳家条件稍好点,至少她家还有四张两人条凳和一张八仙桌,我家只有四张拔秧凳,白天放在秧田里拔秧,或在地里拔棉花草用,从地头回来随身带回家里坐着吃饭用,有时根生的几个弟妹轮不到坐,只能坐在草堆上吃饭。本来送两只大公鸡去亦可挣点面子,这下是手捏干面粉,还有什么话好说?

那时沙塘人办酒不送礼,谁家有喜事便叫来吃一顿,算是结了人情和还了人情。这时根生娘暗暗地掐指算着,要办十桌酒,但家中只有一只鸡,且每桌都要有鸡,这已成为一种规矩了,那怎么办呢?为了这个事,根生娘愁得削尖了下巴。

大喜之日,落户在南沙的人都来帮忙了。洗菜的洗菜,切萝卜的切萝卜。根生爹把家中唯一的那只大公鸡宰了,转身拿起棒槌到了草舍屋后边的池塘边,把整只鸡劈成四块,“嗙嗙嗙”在石条上敲了半天,敲得薄薄的很大四片,进了草舍屋里,在每碗碗底垫了茭菜,然后放上四片鲞,鲞上面是四片鸡肉,这样用一只鸡做了很体面的十碗,每桌上都放了一碗。这在当时算是高档佳肴了,其他就是红烧萝卜、咸菜炒萝卜、饭焐萝卜、清煮萝卜等。那时的人说得很是体面。大多人是吃不到真正的鸡肉的,只是在茭菜里尝一点鸡味也算吃了,这茭菜垫在碗底吃起来香香的,不比鸡肉差。从此党湾人再也不怕办不起酒席了。芬芳嫁到根生家觉得很有面子,全村人都喝上了喜酒,同时还都竖起大拇指夸着酒席的体面。

时间如江水一样很快流去,芬芳姑娘已是二十年媳妇做成婆了,同样用了“鲞拼鸡”这碗高档菜办起了“十碗头”,在生活质量没有提升的年月里,这个鲞拼鸡不知为党湾人撑了多少年月的面子。从此党湾那边有了这碗著名的菜肴。“鲞拼鸡”与沙地大种鸡同样闻名,当今在生活品质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人们还是念念不忘这碗“鲞拼鸡”,时而会去蒸一碗,解一下馋涎欲滴的食欲。党湾南沙乌桕树◇吴桑梓

早先党湾南沙有棵乌桕树,乌桕树边有间直头舍(南沙地区以前都是草舍,有直头舍和横头舍),舍里住着一户人家。这一年这家的媳妇在乌桕树下生了一个囡,他们就给她取了个名字叫乌桕,乌桕在乌桕树下长大,在乌桕树下玩。她问爷爷,这棵树有几岁,爷爷说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这棵树,所以也不知道这棵树有多少岁了。爷爷还说,这棵乌桕树长得很奇特,全南沙只有它一棵,南沙地气薄,很少有高大的古树,可就这棵乌桕树既长得高大,又是棵百年古树。

可是不久爷爷得病死了,埋葬在乌桕树下,爷爷说要在乌桕树上陪伴乌桕,要看乌桕长大、出嫁。爷爷死后乌桕就把树当成了爷爷,天天围着乌桕树爷爷、爷爷地叫。

那一年海风特别大,海浪特别高,海潮也特别汹涌,海水一直涌进了南沙,冲掉了好多草舍,乌桕家也遇了灾难。这次灾难不仅冲走了乌桕家的直头舍,还冲走了她的爹娘,幸亏在潮水涌来之际,爹娘把她放到了乌桕树上。

潮水过后,南沙一片白茫茫,乌桕树上的小乌桕还不满十岁,她呼天号地哭喊,哭来了对面海宁盐官的一个船老大。

那时候,南沙这里的江面不是很宽,海宁和南沙近在咫尺,渔船往来是常事,每次江潮过后,会有许多被潮水冲昏的鱼,所以是捕鱼的好机会,这船老大的渔船就是来捕鱼的。船老大听到了孩子的哭声,马上将船靠上前,抱下了小姑娘,小姑娘乌桕却对着乌桕树哭喊着爷爷、爹爹和娘亲!

小姑娘乌桕在海宁盐官安了家,渔夫家刚好有个与乌桕年龄相仿的男孩子,就把她当成了童养媳。童养媳乌桕在海宁住下了,虽然这户人家待她不错,可她常常以泪洗面,半夜哭醒,叫着爷爷、爹爹和亲娘。

再说海宁盐官这个地方,家里每天都要挑水,家家都有一口大水缸,乌桕每天要去挑水。每当她挑水时,她会站在江岸边,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到对面南沙高高的乌桕树,这棵树好大、好壮,狂风海浪都没有吹倒它,乌桕天天望着乌桕树。

有一天晚上,她梦见了爷爷,爷爷对她说:“乌桕,你要好好长大,这户人家不错,你就好好地住下,我带着乌桕树前来陪伴你。你要留心水缸底下,看到有根,就是我带着乌桕过来了。而且从此你不用再挑水了。”于是乌桕就天天到水缸边去看,有一天,水缸的底被拱起来了,她一看果然有树根伸了出来,而且水缸也变得满满的。

这件事被渔夫一家知道了,他们就认为乌桕是个为他们家带来好运的福星,从此待她更好了,等到她长大了,就与渔夫的儿子完了婚。不久乌桕又给他们家添了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大家叫孩子小乌桕。乌桕妈妈常常会带着孩子,到江边对着南沙的那棵乌桕树,告诉孩子江对面的南沙是妈妈的家!党湾大地南沙大堤的传说◇金阿根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坊间的传说,有鼻子有眼,世代相传,越传越神,越传越奇。都说这南沙大堤之所以能建成,一是张夏有功,二是观音娘娘施了佛法。

南沙大堤西起浦沿半爿山,东经党湾镇至绍兴童家塔,与北海塘相连。初建时的长度已无法确定,现在尚有85公里。最早于北宋时开始修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遇12级强台风袭击,河庄至党湾段遭受严重破坏,江堤决口,有些地段夷为平地,灾后重修。

北宋时的钱塘江两岸此塌彼涨,彼塌此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老百姓一年到头提心吊胆,逃难成了家常便饭,真是吃煞苦头。朝廷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北宋朝廷命官张夏,奉命从安徽泗州来浙江治理钱塘江堤。初来乍到,他立即派军队守护堤坝,接着马上征集民夫,率众筑堤。只是面对浪潮滚滚的钱塘江,拋石也好,填土也罢,很快都被冲得无影无踪。他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是好。

那是一个深秋的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他昏昏沉沉地进入了梦乡。突然,一道霞光托着彩云飘飘而来。云朵上是踏着莲花的观世音菩萨,佛帚一甩,朱唇轻启道:张相公烦恼的是大堤从何处建起?如何建成?张夏赶忙答道:正是正是,请菩萨指点。观音道:今晚本菩萨已在江边撒下砻糠,明日按水面砻糠投石填土。说罢一阵清风悠悠而去。张夏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

次日天亮,张夏带领随从到了江边,果然看见水面上歪歪扭扭漂浮着一片望不到头的砻糠,从西向东,直到江口落入大海。让张夏感到奇怪的是,尽管钱塘江风吹浪打,潮涨潮落,漂在水面上的砻糠虽然弯弯曲曲但始终在原来的航线上。有个打卦算卜的先生指出,这是观音菩萨使的定针法。于是,张夏就按水上漂浮的砻糠拋石,用麻袋灌好泥土叠坝,从西向东筑堤。大堤筑好后,因为是按照砻糠的走向来筑的,就显得弯弯曲曲,被后人称为“九曲十八弯”。党湾处于东面最后一个弯口,因而有了党湾这个地名。

于是,人们为了感谢观音现世,指点迷津,集资建造了“观音殿”“娘娘庙”,纪念当年为民造福、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同时,百姓更没有忘记为保一方平安,率领众人建起南沙大堤的张夏。当得知他因劳累过度而逝世的噩耗后,沿江一带的东沙、南沙人纷纷集资为他塑起金身,建立庙宇,封为“张相公”菩萨。每当桃花水、黄梅雨、秋交水时,老人们、女人们总聚在张相公庙里,烧香念佛,一是纪念这位治理钱塘江水患的“大禹”,二是希望他保佑百姓平安。

随着萧山围垦的成功,围垦大坝成了萧山新的“长城”,当年的南沙大堤已经离钱塘江边至少有10公里。新湾、党山、党湾、益农的土地已成为萧山新的鱼米之乡。大力士◇陈圆媛

党湾这片土地上有过一位长得人高马大的大力士,大力士的真名已经没人记得了,大家都叫他大力士。一来二去名气传远了,一传二传传到了五台山,五台山有个和尚力气也很大,他听说钱塘江南沙党湾有个名气这样响的大力士,心里不服,决定前来一比高低。

和尚来到党湾的那一天,大力士正肩背一条船,牵着牛出来,他是要去沙滩上用牛拖船,当地沙滩水浅,运货出行只能用牛拖船。正在行走时,那牛不肯走了,大力士就将牛往腋下一夹,轻松地走了。和尚在一边看呆了:这里竟然有这么大力气的人!他紧走了几步,上前问:“大力士在哪儿?”

大力士朝他看了看,放下了牛和船,说:“大力士是我师父,我带你去见他。”

大力士把和尚领进了家,让他坐下,然后用石磨盘当盘子,上面放了一碗茶端给了和尚,说:“请喝茶!”和尚一看,知道这个人不简单,心想:一个徒弟都有这么大的力气,师父更是不得了,但既然来了也不能露怯呀!他拿起磨盘双手一掰,磨盘碎了一地。大力士也不生气,用嘴朝地下一吹,那些碎磨盘石,一块块动了起来,聚到了一边。

和尚再一看,这屋里放的都是石凳子,就顺手拿起一个,放在手腕上转了起来。大力士一看,也拿起一个石凳子,只用一个小拇指就让石凳子转了起来。

和尚只得放下石凳子,问:“你的师父什么时候回来?”

大力士说:“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你就在屋里边喝茶边等吧,我还要去用牛拖船拉货呢!”说着出了门,将一条船轻松地扛上肩,牵着牛走了。

那和尚看大力士走了,心想:民间真有高手啊,趁现在没有人看见还是赶紧走吧!

就这样,和尚不但没有比过大力士,反而让大力士的名气传得更远了。田野党湾的药店◇吴桑梓

话说清朝末年,南沙党山湾潮涨潮落,积淤成了一片陆地,很多移民迁徙而来,他们在陆地开荒,种棉、种杂粮,在钱塘江边晒盐,慢慢地聚集成村落,后来有商家到这里来开店经商,就成了集市。

有一天,来了位走方郎中,他在小小的街市上行走,看到集市上有米店、饭店、杂货店等,就是没有药店,这里虽然街市不大,但人气还是很旺的,怎么能没有医药呢?他又观察了一番,这里临近钱塘江,地有咸气,又浸染在海潮江风之中,这里的人湿气重,幸好这片陆地是新开辟的,所以污浊之气还不多。

不久,他带着除湿驱寒的草药来了,先是摆了个草药摊。他知道这里的人还不习惯一有病就看郎中,而是能拖则拖,穷人命,靠天佑啊!所以他的药是半送半卖,能糊口就行。

他又发现这里的水土适合种萝卜,于是他弄来了萝卜种子,让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