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九级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01:31:56

点击下载

作者:李燕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生九级浪

人生九级浪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人生九级浪

作者:李燕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ISBN:9787302307686

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1981年,李燕杰在上海文化广场万人演讲会上体验沁人心脾的“脑桑拿”

五年前,黄海平非常激动地向我介绍了一位作者,说他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名片,是“点燃心灵之火的智者”……听他满怀激情地介绍,我默然,因为我真的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回到家问先生:“有人推荐我出版李燕杰的书,你怎么看?”没想到一向沉稳的先生,立刻激动起来,说:“这个人的书你一定要出版”。平时不爱说话,惜字如金的先生,紧接着还加了一句:“谁的书不出,你都要出他的书!”很少给书稿好评的先生这样说,我更疑惑了,平生第一次对自己被人鄙视的孤陋寡闻有了羞愧之感。先生还说当年李燕杰去南开大学演讲时,大礼堂挤满了人,而他就属于那些没挤进去的人之一。

我再问别人,有个市长告诉我,当年听过一次李燕杰的演讲,激励了他整整20年,并且至今仍然激励着他。还有人告诉我,李燕杰《塑造美的心灵》等演讲集总发行超过一千万册,媒体读者、磁带学员、收音机听众过亿;他作过四千多场演讲,按平均每场一千人计算,就有听过四百多万人;因为演讲,去过几十个国家总共808个城市;他收到的信件超过十七万封,其中回信万余封;他亲自接待青年上万人次……“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于业,可谓勤矣”。

第一次拜访这位传奇长者时就让我大吃了三惊。他的家竟然这么小,而狭小的空间却堆满了书和稿件,这让我们有幸和李老师近距离接触;年近80的李老师却显得十分年轻和精神了,比我见过的同龄老人看上去至少年轻十几岁,精神状态竟然超过了很多阳光少年;尽管已经查了很多资料,李老师丰富的人生经历还是让我们惊叹不已,我们本打算只坐半小时,结果毫不知觉地听李老师讲了四个小时。李老师是真正的“与时俱进”的践行者,他竟然知道时下流行的几乎所有热词、热门人物和热门事件,对他们的分析与点评比很多网络达人更酷、更炫……我们在李燕杰老师那里呆的几个小时里,通过他的讲述,不仅为他的智慧和阅历折服,还吸取了很多老前辈的智慧。……20世纪80年代,李燕杰老师找了个机会去拜访当时经常被冷落的著名作家姚雪垠。姚老说:“人嘛,耐不住寂寞才寂寞,耐得住寂寞不寂寞。”李燕杰老师和谢觉哉的夫人,九十多岁的红军老战士王定国老妈妈非常熟悉。有一次见面,李老师和王妈妈开玩笑:“王老,现在的年轻人把长征都忘了,把你们这些老前辈也都忘了。”王老妈妈说:“忘了就忘了吧,我们长征就是为了他们不长征。”……

这四个小时,让我经历了一番从没有过的“日日勤拂拭”式的“脑桑拿”体验。

我还有幸在清华听过一场李燕杰老师的演讲,从八点到十二点,讲了几乎四个小时,到点后学生仍然不肯下课。导致中间只休息了不到20分钟,并且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李燕杰老师也没休息,他站着为排长队等候他签名的学员一一书写赠言。作为一个患癌症多年的人,他在四个小时里不仅没有坐一下,甚至没有喝一口水,他告诉我:“喝水后会去卫生间,这样会耽误别人的时间。”

后来,我常常去李老师家,还经常和他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通电话讨论他的著作。寒冬腊月的一天,我在李老师楼下遇到正要出门的师母,问她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要出门,需不需要帮她。她说不用,要去趟邮局,把李老师替一个作者写的序言寄给人家。我大为不解,为什么求李老师写序的人不自己来拿,还要寄去?师母说,那位作者本来说好今天来拿,但是忽然有了急事来不了了,正好自己不忙,不如给人家寄去,以免耽误作者的事情。我早就知道李老师非常热心帮年轻人,只要自己时间上有一丝可能,只要作者的书写得好,他一律帮忙推荐,从来不问报酬,完完全全地为别人着想!

李老师总是利用所有空闲时间写作,不管多忙,不管一天接待多少来访者,他都要坚持每周写几篇文章。每次下飞机的时候,他都会在好几张便签上写满文字。“先生之风,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每次从李燕杰老师那里出来,回家的路上,我都在想,李老师真的是一个无尽的宝藏啊,我是不是应该辞掉工作,专心致志地整理李老师的思想和文字,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尽可能早地面世啊?这样拖延下去真是罪过啊!

感谢上苍,让我终于有精力可以好好地出版李老师的书。在孙履冰、于倩等编辑熬夜加班的帮助下,在李老师已经出版的四本书《大道有言——李燕杰演讲精选》、《总有一种方式让你脱颖而出——李燕杰演讲美学及非凡演讲解答》、《生命在高处——李燕杰诗歌散文集》、《走近智慧》的基础上,在他丰富的藏稿之中,精选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可以先出版这两本书——《人生九级浪》和《不是第一,就是唯一》。虽然比我期望的出版时间晚了很久,但是,总算可以缓解一下几年来积累的愧疚了。张立红让经典带你重走人生路

一个大智大勇的人,必是视野广阔、博学多识的人,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智者,久经磨练,所总结的智慧往往是多方面产生作用力的智谋,既利于多个领域,又利于举一反三。姜太公——钓鱼钓天下我们今天,不是为史而史,而是史为今用。

如果要写一部《中国谋略史》,大概谁都会首先想到姜太公。

在我小的时候,住在北京东城区,经常会看到住户门口立着这样一个小碑石: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在听老人们聊天时,也经常听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后来,讲历史政事时,人们把姜太公称为一代宗师,韬略鼻祖。在读《封神演义》时,又看到书中又大书特书姜太公封神的故事。

这些年来,我四处演讲,经常会听到当地人讲:“这里有姜太公的遗迹。”人们似乎都为此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如河南的淇县,即古代朝歌。

又如河南的卫辉、孟津(现孟州市)、新乡、许昌。

又如山东的临淄、日照。

又如陕西的宝鸡、咸阳。

据说,山东日照的东吕乡为姜太公出生地,孟津、朝歌、牧野为姜太公的主要活动地,卫辉有姜太公墓地,还有咸阳太公墓,临淄吕尚冢,还有宝鸡、卫辉姜太公庙,还有蹯溪太公钓鱼台等等。

总之,几千年过去了,姜太公仍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

在《诗经·大明》中写道:“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这里提到的尚父,即姜太公。

在《楚辞·离骚》九章中提到:“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李白在诗中写道:“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杜甫也在诗中写道:“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景晏楚山深,水鹤去低回。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宋人苏轼、陆游以及元人白朴、马致远、王冕等,在诗中均曾涉及过姜太公。

在各种楹联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姜太公的楹联:“不求孙子法,自得太公韬。”“兴周理财立园法九府,伐纣倾商展方略六韬。”“纵横之求九流十家誉中外,兵学之道三韬六略冠古今。”“斩将封神,功贯古今人第一,兴国诛纣,才兼文武世无双。”

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歇后语也比比皆是:

姜太公算卦——好准

姜太公钓王八——愿者伸脖子

姜子牙一生——七死三灾

姜子牙娶媳妇——老来喜

姜子牙搬家——访贤(房闲)

这都是为什么?

皆应归功于他的智慧与谋略。凭他的智慧,助周推翻殷商纣王,助周统治天下八百载,这虽非一人之功,但他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

姜太公,字子牙,又称师尚父、吕望、吕尚。

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在传说与神话中,他也是由人上升为神主。作为一个智者、儒、道、法、兵纵横诸家,人们都很尊重他,纷纷尊他为“百家宗师”。特别的是,他还被誉为“智神”。《史记》中说他穷困年老,以渔钓西伯。从各种史料中可以看到姜太公还当过屠夫、小贩等等,从这些记载中,至少可以说他早年阅历甚广,经受过各种磨难,在崎岖坎坷的生活中增长了不少才干与智慧。

他后来凭借着大智大勇,帮助武王坚定伐纣的信心与决心,凭他的智慧推翻了五百载的商朝,建立了周朝,形成八百载的周朝。姜太公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出谋划策,可以说对建立和巩固周朝立下了头等大功。

从各种传说中,可以看到他一生中有诸多著述,如《六韬》、《太公阴符铃录》、《太公金匮》……这些书五花八门,不可能完全出自于太公之手,这些著述可能有不少为后人杜撰。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姜太公确是一位大智大勇的谋略家,司马迁称:“周文王与吕望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从这些议论中,我们可以感到姜太公的智谋,绝非一人之智,而是集众人之智,从《六韬》、《三略》中可以看出姜太公善于吸收各家之高见,是集大成者,同时,还可看到后人也把自己的实践体会加之于太公。

我们今天,不是为史而史,而是要史为今用。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弄个水落石出,这种使命应交由那些纯史专家去考证,我们今天,应当研究他的谋略,探求他的智慧,为今天服务,为现实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姜太公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很值得思考,有人讲姜太公一分为三。

历史的姜太公被隐藏在了艺术与宗教背后。

艺术的姜太公走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神仙的姜太公则登上了令人们肃然起敬的神坛。

从人到圣,又到神,证明了姜太公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其关键也是他那神奇的智谋。

姜太公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研究呢?

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用人、经商等各方面都有可借鉴之处。因为一个大智大勇的人,必是视野广阔、博学多识的人,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智者,久经磨练,所总结的智慧往往是多方面产生作用力的智谋,既利于多个领域,又利于举一反三。

姜太公的智慧在《六韬》中有着十分集中地体现。他在《六韬》中强调:“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讲到德、义及道,堪称大本大元,堪称元典思辨。

姜太公在用人之道上提出:“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

从他的用人之道中,可以看到他既能提出用人之原则,又能指出在用人时所需的注意事项,这对今天用人也有启示。

他还在《六韬·奇兵》中讲到——

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综上所述,姜太公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又要求将令要仁义智勇忠,也是应当万代遵循的要旨。

一个领导人,要体贴下情,讲究仁爱。

一个领导人要讲究义气。

一个领导人要有智谋与智慧。

一个领导人要有勇气。

一个领导人要忠于人民,忠于祖国,一个党员也要忠于党,忠于事业。

这些,对于今天也是有用的、不可违抗的。

姜太公所述《六韬》绝非雕虫小技,而是治国用兵之道,既可用之于国,又可用之于城,亦可用之于家。

为此,我认为无论《六韬》是出于姜太公一人之手,还是出自于众人之论,都值得精心研究,因为它是中华谋略之本。姜太公或可称为中华谋略第一人,在他之前虽有伊尹,但史料缺乏,难以一一考证,所以我认为称太公为首,亦当之无愧。

此外,姜子牙还一再强调道、德、仁、义、礼是为人之本。“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我认为这些讲得很有道理,很值得我们深思。“道、德、仁、义、礼,名为五种,实为一也”。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谓道,就是人们应遵循的自然法则,它是支配万事万物的生长与变化的法则,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所谓德,就是人通过修炼所得到的一种本领,它支配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尽其所能;所谓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义,就是指友好相处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对行善的进行奖赏,对作恶的进行惩罚,从而达到建功立业的目的。

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鬼谷子——先养气,后知人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从父亲的书架上翻出过一本线装书,名曰《鬼谷子》。当时我就问母亲,这是什么书?母亲看了一眼说,你不懂,将来长大了再看才能懂。从母亲的谈话中,从她的眼神中就给我留下了一些神秘感。后来我在初中学历史,一位姓王的老师,讲到春秋战国,特别是讲到五霸七雄时,他讲到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故事。突然间,他拿起笔来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鬼谷子,说苏秦、张仪都是他的学生,这使我眼睛一亮!回去跟母亲讲,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了鬼谷子。母亲说:“真的?讲他干什么?”她似乎已经忘记了我前几年提到的《鬼谷子》这本书。在此之后,我就翻阅父亲的各种辞书,我发现当时的词书中谈到鬼谷子,都是神神秘秘的,是什么九流十家……总之,从人名到书名,都给人以神秘感。后来,我读司马迁的《史记》时,才从理念中感到鬼谷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因为在战国时代,各国纷争,这时出现了一批仁人志士,他们到处游说,堪称为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论辩家。其中纵横家中的苏秦、张仪,最引我关注。在当时极为复杂的斗争形势下,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才,锻炼了一批人的智慧,时势造英雄,英雄又以他们的智慧左右着当时的局势。

至于鬼谷子先生是何许人也,就成了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据传说鬼谷子是一位理论家、政治家,也可称为谋略家,由于他长期隐居于鬼谷(今山东泰安泰山脚下),并在此教书授课,因此被弟子们尊为鬼谷先生,人们把他讲课的内容整理成书,名曰《鬼谷子》。《鬼谷子》一书,至今仍有人称之为伪书。

其实,伪不伪,要看它有没有用,坐在屋里研究伪不伪,没有什么现实价值,关键是《鬼谷子》是否有用。无论是鬼谷子自己写的,还是苏秦记的,还是后人托名的,至少应当承认有这样一本书流传至今。《鬼谷子》三卷,今存《捭圔》、《反应》、《内键》、《抵戏》、《飞钳》、《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共15篇,在这些论述中体现了以鬼谷子先生为首的智慧与谋略,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在后人之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就凭这一点,就很值得研究。

一说鬼谷子姓王名诩(也有人说名禅,以前武侠小说中有“王禅老祖”),北京市怀柔县与密云县之间的云蒙山旅游景区,有“鬼谷山庄”,相传是鬼谷子隐居处。“孙庞斗智”的孙膑、庞涓也是他的学生。

另外,更为我所看中的是在《太平御览》卷510《逸民部、逸民门》到袁淑《真隐传》,其中载隐士鬼谷子的情况——

鬼谷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隐居韬智,居鬼谷山,因以为称。苏秦张仪师之,遂立功名。先生遗书勉之曰:“二君岂不见河边之树乎?仆御折其枝,风浪荡其根。此木岂与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见嵩岱之松,华霍之檀桐乎?上枝干於青云,下根通於三泉,千秋万岁不逢斧斤之患。此木岂与天有骨肉?所居然也。”这里是关于鬼谷子以比喻教育弟子,使之择其所居,以取得功名利禄时的情景,就如同我们一再倡导的教育艺术。古人云:游于艺,教之术也。其内容至少应研究下列诸点:

第一,鬼谷子强调“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

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

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鬼谷子先生在研究各种谋略之前,首先强调要研究客观规律、客观法则,他一再强调客观规律不可违,客观法则不可逆转。

这里所讲“持枢”,是说春耕、夏锄、秋收、冬藏,是自然规律,不可违背。如违背了自然法则,即使取得了一些成就,终归还是要失败的。

进而,强调治世也有其法则,对民意也不可违。

无论天道、人道都要按照规律办事,这是千秋不变的。

继而,鬼谷先生“内以养气,外以知人”。

他认为一个人要先养气,后知人。他要求一个人要心神专一,无一定之规,否则一事无成。“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虚;志失而心虚,则丧其神矣。

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

总之,养志需从自身开始,自己有了坚定的信念,在各种矛盾中方可应对自如,这无疑是一个智者应有的基本功。

第二,他还强调“声气不同,则恩受不接”之理。“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受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徽、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不悲,是以声散、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同、音不调者也。”

他强调为了事业,必须团结那些声气相投的人。道不同,不相与谋,如同五音中商音和角音不能相合,征音和羽音不能相配,而能协调以上四音的,只有宫音一样。五音不和谐,必然不能打动人。所以,又像散、伤、丑、害等音难听那样,意气不投之人,言语必然逆耳。

第三,他还强调“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者,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他的意思是说,口是心的门户,心是神的主宰。这比外国人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又更高一筹。意志、情欲、思虑、智谋是由口表述,所以他讲捭阖之术要封住口,控制住嘴,嘴要有把门的。

所谓捭之,就是开启,言说,是公开的,属阳谋;所谓阖之,就是闭藏,缄默,是不公开的,属阴谋。阴阳配合得好,事情的开始与结局才能处理得当,才能把事情办得恰到好处。

第四,他还讲“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兵法讲:“知己知彼,则百战不殆。”至于如何知己,又如何知彼,特别是如何“知己”,过去很少有人详细议论。

他说:“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这些议论,确有启示。

古代教化众生的人,当然是指那些圣人、哲人,他们是同无形无影的天地一起诞生的,回首遥看过去,返回来验证未来,返回去再考察历史,返回去了解现在,回首了解知道对方,返回以后认识自己。动静虚实的道理,如果与现在的情形不符合,那么就要返回到古代的历史中去寻求答案。对事情的考察,要返回过去,再来验证现在,就像伟人曾讲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认为这是古圣先贤的思考方法,对事物不可不详细审察。

他还主张别人的讲话为动,自己的沉默为静。因此,根据对方的话,探知他的主张、意图,假如发现他的言辞,有不合理的前后矛盾,马上反问他而探求其真实意图,对方的反应就必然出现了。

第五,鬼谷先生还强调要善于用人,在用人之时,要善于考察人。

他讲到知士有求,多方观察的道理。“知此士者而有求焉。问之以言,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间谋,以观其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远使以财,以观其廉;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告之以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他强调识别一个人要从多方面进行了解,而且要善于讲求方法。比如,可以提出问题请他回答,考察他的语言;紧紧追问他,观察他的应变能力;略施以计谋,试探他为人是否真诚;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向他提出问题,看他德行如何;让他到边远之处去管财物,了解他是否廉洁;用美色去试验他,看他作风是否检点、正派;将他放在危险境内,来考察他是否勇敢;让他喝点酒,看他酒后是否失态等等。

总之,为了用对一个人,必须先进行全面了解,而了解的方法,是要从各方面进行考察,最后得出重用与否的结论。

第六,他还强调“人主有道,方可用贤”。“智如源泉,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警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快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故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

鬼谷子讲,如果一个人智慧如涌泉、行为可以作为表率,能为人之师;智慧可以相互砥砺、行为可以给人帮助的人,是人之友;遵守法规、遵守职责而不为非作歹的人,可以当官为吏;让主人高高兴兴的,主人一呼,唯唯诺诺的人属于奴才。所以上主选择老师作为辅佐,中主以人友作为辅佐,下主以人吏为辅佐,危亡之主则选择奴才为辅佐。要观察一国的兴亡,看看国君下面用什么人,则一目了然了。

这无疑也是一种谋略或智慧。

总之,我们如果善于研究鬼谷子的谋略,对今天处世用人皆有益处。老子——走出人脉雾区善助人者固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我作为李氏的后裔,对老子李耳的《道德经》及老庄哲学有着先天的独特的深厚感情。我自幼读《道德经》多少遍,在大学任教,讲过《道德经》多少遍,已无从查考,所以每每谈到《道德经》,我不愿死记硬背经书条文,也不愿咬文嚼字,我愿从中体察感受《道德经》的精髓。

这一生中,我无论讲哲学、人学、美学、诗学等,总愿寻求事物之根本,无论从中外对照还是古今对比中,总会想到事物的本原,每当想到这些,总会不期而然地想到老子,而当想到老子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道德经》。

何谓道?

道,是规律,是法则,是途径。

道,是神。《圣经·约翰福音》中:“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神,是什么?按照中国人应有的理解,神字,是“示”字旁,另一边是“申”,申字,是田字上下出头,喻意一个智慧之人站在田地之中,上能了解天,下能了解地,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就是神,就是道。所以,中国人一直认为道并不玄妙。“道”字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老子在五千言中,“道”字出现了74次。

从老子言论中,可以感到老子之道,约有两种含义。

首先,道是宇宙的本体,即宇宙中最根本的存在。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有独立而不变的恒久性。所以道无形无名,不可道,说不清,道不明。老子认为,能被说清楚了的,就不是道了。

其次,道是一种规律,它支配着世上万事万物,支配着一切事物变化的规律,并引发出“无为”、“不争”、“贵柔”,顺其自然等。

进而,他又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会出现无,无也会变成有;困难可变为容易,容易也可变成困难;有长才有短,有短才见长;有高才有低,有低才见高;音与声也是相对立的,有协调才能动听;前后排列,也是有序的需要。这里都是在阐发客观事物的变化与规律。

有人说:道是生命、光明……它就是一切无所不在。既然是无所不在,只要我们活着,它就在你和我之中,因此,我们每天都能感受道的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道”看做化生万物的始源。又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到老子的伟大,当他经历了人世沧桑以后,真真悟出了许多人生真谛。如果把他视为导师,他应是中国第一个德育教授,第一个“博导”。如果承认圣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的话,那么他就是圣人中的圣人。

老子《道德经》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至少包容着:

哲理之道,或称明理之道。

为人之道,或称修身之道。

处事之道,或称公关之道。

健身之道,或称长寿之道。

成功之道,或称创新之道。

总之,他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从根本上寻求天与人、人与人、人与己诸多方面的规律与法则。在他的启发下,我在中南海演讲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即“天地人·精气神·真善美”。

一个人生活在人世间,要在天地人中找到坐标位,必须要形成独特的精气神,并能创造真善美。总之从根本进行研讨,并做到“善助人者固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老子之道,从阴阳出发,综观寰宇,放眼世界,从宏观到微观,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令人深省的重大课题,堪为万世师表。

老子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多,而上士少,现在就需要有更多的人了解“道”,即了解大千世界的法则,然后顺其自然而行之。这样才能做到“顺风顺水顺民意,得义得利得天时”。人学

道学,实质是人学。

道,是站在人的角度,探索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人与己的诸多关系。《道德经》绝非一般知识性教科书,而是一部从根本上开启智慧的典籍。

雪莱问他的学生,什么是大学?

雪莱自问自答:大学是智慧。

如果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科学?

爱因斯坦也会强调是智慧。

如果查究希腊语中哲学的实质含义,它也会告知你:哲学也是智慧,是爱智慧。

我们研究老子《道德经》,就能体察到这里深藏着东方古老智慧,所以我认为老子《道德经》,也是一部关于人的智慧学。

我们从《道德经》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它不仅引导我们懂得人要讲道德,同时,还要懂谋略,而且让人有智慧,又可以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所以有人说学习《道德经》,既可弘道明理又能学到养身之术及康复之术。

首先,它从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出发,引导人们既要懂道,又要有德,既要有健康的精神,又要有健康的体魄。

老子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在这里告诫人们,要从小到大,要看到任何事物都是从小做起,合抱的大树,开始也只是小萌芽;九层高台,开始也是一筐一筐土垒起来的;千里之行,也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老子人学中,主张“上善”。综观人类历史,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哲人,多以向善为做人处事之原则。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上善,无疑是讲最高德行。

他认为,最高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喜欢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短长,水总是居住在众人所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而水的品德更接近于“道”。

在论述中他还强调柔能克刚,至柔则至刚。

老子还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他讲,生养万物,却不据为私有,有所作为,却不居功自傲,身为领导,却不滥施淫威,这才是至高的品德。

老子从积极的方面讲了至高的道德之后,又从消极的方面,提出杜绝目迷五色、耳迷五音、口迷五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告诫人们不要沉湎于“五色”、“五音”、“五味”。

老子还强调:“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最高明的领导,是无为而治,所以人民大众只知道他的名字,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次一些的领导者,多办善事,人民亲近他,称誉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多强暴,而使人民畏惧他,疏远他;最差劲的领导者,残害人民,祸国殃民,人民必然骂他,侮辱他。

老子还强调:“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总是善于挽救别人,所以在圣人眼里没有无用之人。圣人总是善于补救东西,所以在圣人眼里没有无用之物。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感受到老子教导人们,无论待人待物,都应宽厚仁义,对人要善于帮,对物要善于补,总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些都是为人之道。人和人之间不应该像海边的石头那样互相碰撞,应该像天上的星星那样相互照耀。用这句话,我曾经化解了很多冲突和争执。“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是老子的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既讲了人生观,又体现了生死观。人生不过百年,为了真理正义视死如归,无疑是一种大勇,此类人就是大写的人。美学

老子,虽然没有提出美学这个概念,但我们在《道德经》中总能感受到老子独特的美学观念。

综观中国文化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人墨客,既有人受儒学影响,也有人受道家影响。老庄哲学、老庄美学对诗人、文人影响似乎更大些。以文人为例,屈原、陶渊明、李白、曹雪芹乃至鲁迅,都曾受老庄哲学、老庄美学影响。

首先,《道德经》中创立的亦韵亦散、散韵结合的形式,对后世诗歌散文、辞赋都有深刻地影响。

其中,特别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更值得重视,这些显然是他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老子与周景王谈铸钟之事,对后世也颇有影响力。

老子强调:世上有治世之音,有乱世之音,有亡国之音。

他把古律视为帝王施政方针的体现,视音乐并非单纯为娱心自乐,而且为治理国家。声音是行为的基础,只有音乐正派,行为方能正派。

另外,他还强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阐发了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关系。

老子,确有独特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在《道德经》中更有独特的体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有人读到这里,容易产生误解。一种认为老子不要美,不要艺术。其实老子是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美的概念,即诚信、智慧、善良。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而美的事物应当适度,“行乎所当行,止乎所当止”,一切过分的都是不美的。

有人引用孔子的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来批判老子这段话,是极为不妥的。

有人引用老子的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借以说明老子不以美言市尊,不以美行加人,这也值得再研究。字里行间,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也承认客观上有美、有高,只是不应借着漂亮言词拔高自己而已。这种实事求是的美学观,很是值得称道。

老子讲:“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他说,圣人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尖锐深刻而不伤人,正直爽快却不放肆,明亮却不刺眼。

从中可以看到老子的“适度论”,是一种判断美丑的客观尺度,这就要求人们在美丑之间掌握一个尺度,适度则美,过度则丑。

如果人们都能像老子那样从根本上研究客观事物,有了哲理,懂得了处世为人之道,并能健身、修身,同时,还能不断创造、创新,我坚信会有不少人能成功成才,在社会中,也会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成功者。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谢添为李燕杰题词范蠡——人生的事业怎样经营务完物,无息币。

有人问:谁是第一个下海者?

我回答:范蠡,陶朱公。

有人问:谁是第一个公关小姐?

我回答:西施。

范蠡,在以谋略大国著称的中国,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谋略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是一位谋略家,而且在商业上也是一位谋略家,因此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人物。

范蠡,春秋末越国大夫,原为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号陶朱公,出身并不高贵,但自幼聪慧过人,后仕越为大夫,擢上将军。在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他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埋头备战,终于灭吴。之后,范蠡弃官下海经商,发财致富。有人说他应与文圣孔丘、武圣关公齐名,被称之为商圣。

他自幼家贫,但能刻苦攻读,在年轻时,就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才智。为了躲避凡夫俗子的非难与嫉妒,他装狂作痴,潜心研究经、史、子、集,博览群书,并研究大谋大略,思考济世、经邦之策。这时他在邻里间已小有名气。在越王勾践即位后,大夫文种在访求贤人时,有人讲范蠡生来就是狂人,而文种说: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文种三番五次地要与范蠡面谈,而范蠡却一再推辞,直到范蠡感到文种确有诚意时,才与他见面。二人交谈之后,互相确认是志同道合之士,文种便将他推荐给了越王勾践。自此以后,范蠡开始了他的谋略生涯。

从总体来讲:

在他为官时,位居卿相。

在他为商时,商致千金。

如果和其他同时代的大人物相比,唯有他善始善终。有人称范蠡为大仁大义、大智大慧、大谋大略,所以才能善始善终。

首先,当他走上仕途之初,就赶上了吴越之战。

吴越两国斗争中,吴王阖闾被越国将军用戈击伤,一个脚趾被砍掉,一只靴子被夺去,由于伤势过重,在回师途中死于非命。阖闾死后,儿子夫差继承王位,发誓报仇雪恨。吴国厉兵秣马,越国也在磨刀霍霍,在政治、军事上都有各自的战略与策略。在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发誓要为父报仇雪恨,越王勾践自认为强大,想先发制人,要先举兵伐吴。这时到底怎么干才有利,范蠡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他劝阻越王讲到:“天道充盈而不溢出,强盛而不骄悍,辛劳而不恃其功。圣人随时而行,善于把握时机,天时不到,人事不应,则隐忍不发。”现在君王不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实在是逆于天而不和人,若是强行去做,一定会危及国家,害及己身。勾践不听,范蠡又劝谏:“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但越王不听,遂发兵攻吴,两国交兵,越国处于生死存亡之秋,勾践也身处绝境。这时,范蠡提出“持满而不溢,则与天同道,可享天之佑;省事而节用,则与地同道,可受地之赐;扶危而定倾,则与人而同道,可得人之助。目前,宜卑辞厚礼,贿赂吴国君臣。倘若不许,可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范蠡这种韬光养晦、以退为进的谋略,是在对吴王深入了解之后做出的决策。因为他深深知道夫差好色,大臣伯喜否贪财。

这时,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一方面养精蓄锐,准备长期备战,另一方面让大臣文种到吴国求和,用美女财物进行疏通。

范蠡在下海之后,作为一个足智多谋的大官,投身到商战之中,当然与一般小商人有所不同。商场如战场,他在商战中之所以能够获利,也如同他在官场、战场中一样,都需要开动脑筋,要有相应的智慧。

两军相对,智者胜,所以他会成为名臣。

两商相较,智者赢,所以他会成为名商。

范蠡经商之后,在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经营理论。其基本理论是强调“务完物,无息币”。所谓务完物,是讲在商业流通中要强调质量,务必使所经营的货物完好;无息币,是指不要让货币滞在手中。有人说,他的积蓄之理的基本思想原则,表明了商家资本的动态特点。

范蠡在他的商业之道及其经营理念指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战谋略。

第一,他十分重信义,“信”字,由人言组成。他要实现“无息币”,必须“务完物”,因为投入的货物要实现增值,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买进卖出货物。要“务完物”,而“务完物”不是经商的目的,其目的是把货物卖出去,而且能赚钱。

第二,要有预见性,在经营中,要善于审时度势。

他曾提出“与时逐”的原则,这也是讲与时俱进,随机应变。

第三,他还研究当机立断,要不失时地进货,不失机地销售。“财币欲其行如流水。”既不积压货物,又不积压资金,才能把生意做活。

第四,他还认真研究择地、择时、择人。既要看清自己所用之人,也要研究商业伙伴,在其间要研究天时、地利、人和……

范蠡为政、为商,都从谋略高度去研究、去实践,所以他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一位大谋略家。”李燕杰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亲切交谈诸葛亮——智慧无所不达一个没有人格的人,就一定是缺少魅力的人。“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

我在幼年时代,就从长者口中听到过这句话。起初虽然不知诸葛亮何许人也,但在心目中,他已经是智慧的化身。后来到小学三四年级时,读了《精忠岳传》、《水浒传》之后,又读了《三国演义》。那时人们讲: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演义”。为什么?连长者也讲不清楚。

后来,我在大学里讲《中国古典文学》,在讲唐诗时,杜甫、李白均有诗涉及诸葛亮。

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李白《赠友人三首》:“……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又如文天祥《思孔明》:“斜谷事不济,将星殒营中。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世以成败论,操懿真英雄。”

在后人诗词中涉及诸葛亮的诗词不计其数。

一度,我到各省市演讲时,只要遇到各种楹联,我就会抄下来,其中就有不少关于诸葛亮的联语。“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德深于众,名垂青史,江河行地,功高于世,声震寰宇,日月经天。”“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处动关天下计,草茅我也过来人。”“兴亡天定三分局,今古人思五丈原。”“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总之,多年来,诸葛亮在我心目中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特别是在《空城计》等京剧中,他羽扇纶巾的形象,我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后来,我认真读了《诸葛武侯集》,从他的诗文中,更感到了他的伟大,《隆中对》、《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这一对二表,都是让人百读不厌的经典之作。

他的《将苑》、《便宜十六策》都是聪明、智谋的结晶,其中许多见解,用于今日仍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他在《论诸子》中,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站在人类智慧高度,去研究各种智者的特点。“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

诸葛亮为了区别使用各类人,特别强调人各有优点、缺点,言外之意,用人就要用人之所长,识人也要知其所短。

诸葛亮的谋略体现在他一生的实践中,对后人影响较大的,是一对两表,正所谓“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一对,即《隆中对》。两表,即《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可以说是诸葛亮治国安邦的谋略大纲,古人云:纲举则目张。《前出师表》是表达勤政、廉政的思想,《后出师表》表达兴邦建业、积极进取的精神,三者可谓代表他一生完整的谋略纲领。《隆中对》是一部全面体现诸葛亮谋略的著作,他为了复兴汉室、统一中国是竭尽心力的。

首先,他在魏、蜀、吴之间全面衡量蜀的地位,从总体上讲是敌强我弱,所以一直谋求联吴抗魏;而在斗争中又时而发生与吴的矛盾,所以他在谋略上,着力强化下述谋略。

1.防御性。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以他既要夺取荆、益二州建立根据地,还要与孙权建立联盟,以储备力量,更要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这也许是可以用于一切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斗争的总体战略思考。

2.进攻性。战争也好、竞争也好,都要在防中有攻,攻中有守,有时以守为攻,又有时以攻为守,从总体上讲要逐渐实现战略目标。

3.严密性。战争是残酷的,也是互不饶人的,所以要打一胜仗,就必须要有周密安排,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考虑周到,同时在具体操作上,要研究天时、地利、人和,还要研究敌与友,又要研究地形、地物、地貌……既要有战略分析,又要有战术安排。

如能全面了解诸葛亮的谋略,对今日战争也有诸多启示。

4.文化性。这是一般凡夫俗子领略不到的。也不是那些有勇无谋的人所能企及的。但他深深懂得在谋略中要有文化,而文化又利于谋略,这如同今日军营文化、企业文化与整体事业的互动作用。

另外,《前出师表》中的勤政、廉政思想规律更是律人律己。《后出师表》兴邦建业的思想,既要抵御外侮,更要进行国家建设。打仗不忘建国,建国不忘打仗;既讲军事,又讲政治,更重经济。所以诸葛亮堪称中国谋略史上的一位全才,但遗憾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另外值得研究的是,诸葛亮的另一种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诸葛亮堪称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智者。一个没有人格的人,就一定是缺少魅力的人;一个没有魅力的人,即使有才能也难以发挥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在价值取向上有“入世”、“出世”之分,这又与前者所述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统一相合。诸葛亮处在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中: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战乱频仍。这时诸葛亮能保持清醒头脑,可谓大智大慧。诸葛亮高尚的理想与卓越才能相统一,十分令人钦佩向往。他能安邦定国,匡世济民,他在刘备、刘禅两代皇帝之下,面对曹魏、孙吴,能指挥若定,需要审时度势;他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特别是在他“奉命于危难之间”,必须有大仁大智大勇,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刘伯温——学会叫嚣足智的尺度有刑是希望达到无刑。

刘伯温是中国谋略史上非常值得研究、值得称道、值得总结的一位大师。

有人称他为元明豪俊。

有人称他为明初奇才。

有人称他为朱元璋左膀右臂。

也有人称他为千古人杰。

我是在读初中时,从语文老师那里得知了他的名字。老师给我们讲刘基的《卖柑者言》,文中批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君子,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60年过去了仍难以忘怀。

刘伯温,名基,青田人,在朝为官时,一直忠于元朝,后来发现元朝统治阶级不仅欺压其他民族,而且日益腐败。俗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后来,他就倾向于朱元璋。

元朝的残酷剥削与镇压,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激起农民起义。这时刘伯温看到形势在变,元顺帝时,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十分腐败,天灾、人祸相连,人心思变。刘伯温既观察各方形势,又在思考谋略,写下《郁离子》一书。书中,一方面揭露元朝的黑暗,一方面提出可行的谋略,从忠于元改为投向明。《明史·刘基传》中记载:“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自此以后,刘伯温成了朱元璋身边的“诸葛亮”,如果说徐达为武将,则刘伯温为文臣,而且是颇具文韬武略的重臣。《时务十八策》中讲:

第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今元政失修,海内鼎沸。诚能效汤、武率民伐罪,以百里之地,率一旅之师,可取而代之。

第二,蒙元运穷,势如强弩之末。红巾军转中原,元兵不堪其扰,无暇旁及其余,此天赐良机。宜竭全力,略定东南,而后挥师北上,王业可成。

第三,陈涉先起而先亡,以其先自王,为秦兵“的”也。故曰:辞祸有道,辞其“的”而已矣!为今之计,仍宜暂假韩宋名号,免为元兵之“的”。元运既穷,亦毋须与韩宋合力北向。韩宋与元相抗,无力节制于我,锐进南方,可无后患。

第四,建康为六朝故都,西襟荆、楚,东系江、浙,依山凭水,宜守宜攻,实建基之天府,定鼎之中枢。况龙蹯虎踞,帝王气象巍巍,居之可占天时之利。

第五,陈友谅弑主自立,名号不正。但地居上游,奄有荆、襄,窥伺江东已久。张士诚窃踞江、浙,称孤道寡。若东西夹击,势必腹背受敌,殆矣!然则,张不过一守虏,不足虑,陈则虎视狼顾,于我志在必得,亟宜全力击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余如陈友定、明玉珍,胸无大志,羽翼未丰,不足患,徐徐图之可也。惟方国珍近在胁下,剽悍狡黠,不可不防。但方之志在于横行,未有远谋,其从系盐民啸聚。茶、盐为一代之私禁,民无所养而官不能恤,故铤而走险。私禁可原情而贷之,使有所养,则方氏之众自解,此不战而屈之法也。

第六,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之道在于修德省刑,轻徭薄赋。元政无道,应以为鉴。夏书云:“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为国有民者,可不慎哉?!

第七,尚贤者政之本也。桀纣暴虐,小人逞奸;晋灵无道,邪恶当权。忠不见用,贤路壅塞,焉得不亡。故君不自强,士众则强。汤、武得伊、吕而兴;桓、文相管、狐而霸。得人失人之关盛衰兴旺,明矣!

第八,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无论农与工肆之人,不鄙其侧陋。则四方之贤,响慕而来归矣!

第九,人非大圣,鲜有全材,适有全材,适用为可;君欲任贤,当如用器,择可惟长。长则用其长,短则用其短,非中空而液身者无所不用,使人尽其用,此用人之道而治国之大要也。

第十,耕不忘战,战不忘耕,以耕备战,以战护耕。无耕则兵行不继,轻战则民不安居。民以食为天,兵以民为本。兵民一体,内坚外完,则谁能我敌?

第十一,征缮岁给,取之于民。若索取无度,知取而不知培,民用乃竭,此元运式微之因也。诚能遏其人盗,通之于天地之盗,则物阜民康,源长本固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