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教育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06:55:59

点击下载

作者:韩冬 傅兵 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信息素养教育论

信息素养教育论试读:

前言

F O R E W O R D

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个人重要的能力素质,为个人终身学习,为在信息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掌握世界话语权。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在2001年第4季度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被列为一个重要的要素,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新世纪文盲的定义:不再是不会写、不会说、看不懂书本的人,而是缺乏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不会掌握信息的人。目前世界的格局是: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更应该注重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需要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教育体系中。信息素养教育在世界各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和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行动指南。我国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起步比较晚,最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距发达国家的普及程度还有一定的距离。20世纪80年代,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也在大、中小学陆续开展起来,但总体上还是侧重于信息技术层面的培养,在各个教育层次的培养上还没有出台相应的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和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也主要是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进行的,专业课教师则缺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意识。国外专家早在10年前就提出,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专业课密切结合,应该融汇到每门功课的内容之中、每门课程的结构和结论之中。只有经历了一系列的主题学习,才能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

这说明在今天,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任重而道远。

当今社会,唯有终身学习,才能培养完善的人,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能实现终身学习。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在大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培育信息道德,使其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素养人”。这既是信息社会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又是现代社会信息素养人的精神诉求。

本书在吸取借鉴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精华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信息素养的理论框架、一个开放式的鲜活有机体、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素养理论体系。

本书分为八章,对信息本体、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分别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信息素养的能力素养包含信息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创造三个要素,在信息素养理论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信息文化素养包括信息网络、信息伦理和信息教育等内容,在信息素养理论体系中处于高层次地位,信息本体处于基础地位。笔者在对信息素养的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对策,尝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并介绍了信息素养教学设计的相关案例。同时也阐述了信息素养教育应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在经历了一定的教育后,必须拥有基本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这实际上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基于这样的目的,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样,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能促进个体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运作良好的社会。

本书在系统、全面地研究信息素养的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囿于本人才疏学浅,本书有些观点还有待完善,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本书既可作为高校信息素养教学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信息素养研究爱好者的自学用书。作者2016年12月第1章信息理论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的信息活动迄今为止从未间断过,信息始终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人类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发觉到信息所起的作用,但它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的物质世界中。信息是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宇宙间乃至人类的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万事万物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图像、声音、电波等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例如,人的大脑就是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接收来自有关外界及其变化的征候,这就是一种信息。1.1 信息本体

信息是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符号、数据或信号等形式,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技术传递和处理,以表现各种相互关联的客观事物在运动中所具有的特征的总称。信息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形态和运动规律的反映形式和表现特征,是事物具有的普遍属性,它与物质同在,存在于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宇宙空间。1.1.1 信息概述

信息是通过一定介质传递,表达特定内容的符号和属性,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状况与人的认识能力的交换物。这里特别强调信息的“属性”概念。

信息是脱离了载体的属性,它用数学或一般符号来表征,是经过(1)提升而形成的一个新的事物。1922年,卡松首次提出了信息的概念,具体体现在他的边带理论中,他指出了信号在编码与传送过程中与频谱宽度的关系;同年,哈特莱在他的文章《信息传输》中首次提出了消息是代码、符号,而不是信息内容本身,使信息与消息区分开来,并提出用消息可能数目的对数来度量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为信息论的创立提供了量化思路。

1928年,哈特莱强调了“信息是脱离了载体的属性”,或者说“信息是脱离了载体的一个新的事物”。此学说使得信息与其相关属性有了本质区别,从而也为管理者开辟了一个活跃的信息思维空间;(2)同时也为后来的信息技术开创了一个基本前提。

一旦人们意识到信息脱离了原属性的“岗位”,而成为新事物这一理念之后,就为信息论打开了一扇大门,进一步的工作,就只待赋(3)予它数理基础了。这项工作正是申农于1948年完成的。信息具有独立性,它也有近似性,可以用来表述它,记载它,比如用符号、代码、语言、文字、图像和声音等表述它,这种表述就是信息的转换,也可以转换成便于存储、传递、再转换、再提取、再应用的内容,甚至可以作进一步的加工、处理,这就是信息技术的问题。

信息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特征区别于其他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信息的基本属性。主要体现为:

1.客观性

客观、真实是信息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信息是确实存在的事物,它的存在可以被人们感知、获取、传递和利用。信息是现实世界中各种事物运动与状态的反映,其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载体性

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如声波、电磁波、纸张、磁性材料、化学材料等)才能流通和传递,否则,信息的价值就不能体现。信息可以存储在不同的载体上,但其内容并不因记录手段或物质载体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关于中国文化的信息,不论是刊登在书刊上、发布在媒体节目中,还是存储在光盘或数据库中,其信息内容和价值是同样的。

3.传递性

信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后,其传递和流通便成为可能。信息的传递性是指信息从信源出发,经过信息载体的传递被信宿接收并进行处理和利用的特性。不同载体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手段(比如计算机、人际交流、文献交流或大众传媒等)传递给信息用户,这种跨越时空的传递特性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

4.时效性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信息的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对其及时地把握和运用。由于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着的,那么表征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信息也必然会随之改变。如果不能及时地利用最新信息,信息的价值就会贬值甚至毫无价值,这就是信息的时效性,即时间与效能的统一性。它既表明了信息的时间价值,也表明了信息的经济价值。

5.可塑性

信息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人们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可以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及加工处理。也就是把信息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如可以将一本图书的内容加工为目录或文摘等形式,从而方便用户的选择和利用。不过,在信息的加工过程中,信息量会减少或增加。用户可根据检索需要选择不同的信息形式。

6.共享性

共享性是指同一信息同时或不同时被多个用户使用,而信息的提供者并不因此而失去信息内容和信息量。它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人们可以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创造,避免重复研究,节约资源。

7.可重复利用性

信源发送的信息不论传送给多少个信宿,都不会因为信宿的多少而减少,一种信息是可以被多次反复利用的。

8.特定范围的有效性

信息在特定的范围内是有效的,否则是无效的。1.1.2 信息发展

信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信息的最初表现形式就是信息活动。“信息”一词,古已有之,并且沿袭、延续至今。

早在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第21章)中已有对“信息”的深刻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几句话可以理解为:道在生发万物时是隐约而至的,在隐约之中,慢慢产生了物的形态;进而逐渐有了物的内容;在昏暗阴沉中,情形渐渐浮现;这情形表现得越发真实,就蕴含着万物的丰富信息。可见,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信息包含了世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形态,以及对其本真的描述及其运动规律。

在古典诗词中也不乏“信息”的含义,而且那时人类已经认识到信息是可以寻觅和获取的,如唐朝诗人许浑在《寄远》一诗中喟叹“塞外音书无信息,道旁车马起尘埃”的诗句。南唐诗人李中曾在《暮春怀故人》诗中提到“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这里的“信息”就是音讯和消息的含义。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时代是以信息为主体的社会的特称,信息、物质和能量并称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支柱,信息的重要性日趋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物质和能量,成为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实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利用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接受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

在英文中,“信息”一词表达为“Information”,它包含的内容有情报、信息、消息、资讯、报告、通知、资料、知识、学问、讯息、报道等多重含义。

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把信息理解为消息的代名词,但信息是有一定内容或知识的消息。在教育以及通信领域,信息的含义远比消息和情报丰富得多,一切有意义的消息、情报、文字、语言、代码、指令、符号等都是信息。

实际上,信息与消息、信号、数据、情报、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消息指“用适当的语言或代码从一个信息源向一个或者多个目的(4)地传送的情况”。可见,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容;信号是信息的物理载体,信息是信号所载荷的内容;数据指未经加工的原始消息、原始记录。我国国家标准将“数据”定义为:“数字、(5)字母与符号的集合。”情报特指经过筛选和发掘的、符合人们特定(6)需要的信息,是“被传递的知识或事实”;知识是“认知主体以其认知图式适应、同化被认知客体的信息内容,经整合重构而再现的观(7)念化和符号化的有序信息集合”。

百度百科上提出信息链(Information Chain)是由事实(Facts)→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智能”(Intelligence)五个链环构成的,作为中心链的“信息”,既有物理属性,也有认知属性,故成为“信息链”的代表称谓。(8)信息链如图1-1所示。图1-1 信息链示意图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信息系统专家A·德本斯(A.Debons)等人提出从人的整个认知过程的动态连续体中理解信息的重要观点。他们将认知过程表达为:

事件→符号→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这个连续统一体中的任一组成部分,都产生于它的前一过程,例(9)如:“信息”是源于数据的,又是“知识”的来源。

1993年,IBM公司高级商业学院的斯蒂芬·H·赫克尔进一步分析了信息的结构:(10)

事实→信息→智力→知识→智慧。

斯蒂芬·H·赫克尔的信息结构等级划分示意图,如图1-2所示。

图1-2表述了不同层次的数量和完整性随着信息价值的主观性的增长而下降。图1-2 信息结构等级划分示意图

维基百科对信息(Information)的解释如下:

Information,in its most restricted technical sense,is a sequence of symbols that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message.Information can be recorded as signs,or transmitted as signals.Information is any kind of event that affects the state of a dynamic system.Conceptually,information is the message (utterance or expression) being conveyed.Therefore,in a general sense,information is “Knowledge communicated or received concerning a particular fact or circumstance”,or rather,information is an answer to a question.[citation needed] Information cannot be predicted and resolves uncertainty.The uncertainty of an event is measured by its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and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at.The more uncertain an event,the more information is required to resolve uncertainty of that event.This concept has numerous other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s.Moreover,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notions of constraint,communication,control,data,form,instruction,knowledge,meaning,mental stimulus,pattern,perception,representation,and especially entropy.(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可以用图1-3概括说明。

维基百科基本涵盖了对信息的解释,它特别强调了信息在通信领域的含义和熵(Entropy)的引入,这应该归功于申农的贡献。

申农(Claude Ellwood Shannon)是美国数学家、狭义信息论的创立者,他的《通信的数学原理》和维纳(Norbert Wiener)的《控制论》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图1-3 维基百科对信息的解释

1948年,申农在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发表了《通信的数学原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一文,将熵的概念引入了信息论中。熵(Entropy)由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提出,并运用在热力学中,熵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程度,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中也引申出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重要的参量。在信息论中,熵指的是不确定性的量度,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在其著作《通信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建立在概率论模型基础上的信息量度,他把信息定义为“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无论是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还是日常生活使用的网络、电脑、电话、手机等,其中的很多原理都可以追溯到1948年香农的开创性论文《通信的数学原理》。

哲学家认为: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依据;

物理学家认为:信息是“熵”(Entropy);

数学家认为:信息是一种概率;

通信学家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描述;

图书领域的专家认为:信息是可以用多种形式进行传播、记录、出版或发行的概念、事实及论著。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出现,信息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拓展与丰富。信息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信息是无处不在的,它与物质、能量同时被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控制论之父、信息论创始人之一维纳(N.Wiener)曾说过:“信息就是信息,它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他没有给出信息的明确定义。我们理解,广义的信息,实质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状态及其反映,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狭义的信息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信息。信息管理学者F·W·霍顿认为,信息是按照最终用户使用决策的需要,经过处理和格式化的数据。而我国《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GB 48944—1985)的定义是: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的事情的不定性减少。这里定义的“信息”就接近于图书情报界了解使用的信息概念。

信息的概念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内容由文字信息扩展到数据、图形、图像和声音等数字信息,信息载体也由文本形式向多媒体形式发展,意味着对信息的研究和利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人们常说,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而且是信息“碎片化”时代,但转念一想,其实我们对“信息”了解得并不多。

现在人们时常抱怨说:“TMI(Too Much Information),信息过度。”信息疲劳、信息焦虑以及信息过剩,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而信息过载这类问题,如电脑病毒、电话忙音、网页死链以及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也让我们深受其害。

事实上,信息一词在科学上的应用比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比如,信息是我们这个世界运行所依赖的血液、食物和生命力,它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改变着每个学科的面貌。信息理论首先把数学与电气工程学联系到了一起,然后又延伸到了计算机科学(在英语国家称为“计算机科学”的学科,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则称为“信息科学”)领域。现在基于此,甚至连生物学也成为一门研究讯息、指令和编码的信息科学。基因封装信息并允许信息的读取和转录;生命通过网络扩散;信息本身是一台信息处理器;记忆不仅存储于人的大脑里,也存储在每一个细胞里,等等。而随着信息理论的兴起,遗传学也得以迅猛发展,DNA是信息分子的典型代表,是细胞层次上最先进的信息处理器——它是一份字母表、一种编码,用60亿比特(bit)的信息定义了一个人。进化生物学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认为:“处于所有生物核心的不是火,不是热气,也不是所谓的生命火花,而是信息、字词以及指令……如果你想了解生命,就别去研究那些生机勃勃、动来动去的原生质了,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想想吧。”生物体中的所有细胞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通信网络中的节点,它们一刻不停地传输和接受信息,不停地编码和解码。进化本身正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换的具体表现。1.1.3 信息文化

信息文化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信息文化的概念主要用于分析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迅速发展,人们认识到单纯从技术的角度不能全面把握信息社会的发展与前景,必须从信息文化环境的形成及其对人类信息行为的影响来分析,为人类信息活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有现实意义的指导。

从文献回溯看,信息文化(Information Culture)的概念在20世纪70—80年代形成,主要是来自未来学家对信息社会的文化(Culture of Information Society)的研究,如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11)(12)社会”研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文化研究等;还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和信息资源管理(IRM)研究中的概念,它研究企业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后,形成的新型企业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之间的区别,例如:Donald L.Koch和Delores W.Steinhauser的论文“Changing the Corporate Culture”指出与工业化社会不同的新型企业文化(UMI数据库将其概括为“信息文化”)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权力掌握在那些处理信息并能使其转变为知识的人手中;技术使心灵更加自由,而不是使人成为自己创造物的奴(13)隶;强调结果,但这种结果不刻板地依附于标准。据可靠的资料记载,最早使用“Information Culture”文献的是Judy Labovitz和Edward Tamm的论文“Building an Information Culture:A Case Study”(1987),论文描述公司信息文化发展的要素包括:公司的战(14)略计划、组织哲学、利用信息及将信息和技术结合的态度等。

信息文化的概念主要用来分析信息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例如,英国学者David Lyon在“The Root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dea”一文中将信息文化的研究起源追溯到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文化研究,并提出研究信息文化应当考虑三个问题:关于计算机和远程通信的问题;计算机和通信渗透的影响是否在事实上改变了社会和文化经验;研究信息文化却不研究它的宗教和意识形态方面,则这样的(15)研究是不完全的。随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也相继提出了信息文化对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说明信息文化概念已经广泛被使用。

在中国,最早提出信息文化概念的是卢永泰的著述《信息文化学(16)导论》。该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信息文化的诸多方面内容,但当时网络还未全面进入中国,信息影响远不及现在,该书当时并未引起社会关注。但“信息文化”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域,国内研究相关问题的学者日渐增多。严康敏、赖茂生《信息高速公路:面向未来的震荡》一书的第五章题目即为“信息文化”,专门探讨了信息文化的概念,认为信息文化就是电脑空间文化,并探讨了多元文化相互作用的加强、虚拟现实与虚拟社会、教育模式的变化、新的科学研究模式、(17)电子出版物与电子图书馆等与信息文化相关的问题。董焱的论文《开展信息文化学研究》是进入网络时代后,国内较早正式提出应研(18)究“信息文化学”并初步探讨了信息文化学应研究的主要内容;党跃武的论文《信息文化简论》是迄今为止对信息文化的内容及研究(19)范围界定最为详细的一篇论文。

从信息文化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看,信息文化是由信息技术决定的,信息技术的变革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全面渗透,使社会信息量加速增长,这是信息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不断缩短社会个体与信息的距离,增强人类对信息生产、传播及获取的能力。

信息选择与信息利用是信息生产、传播的目的和归宿,在信息文化环境下,信息选择和利用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文化环境下,网络传播将成为信息的主渠道,但大众传播仍是信息时代一般成员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们在注重发展网络传播的同时,要做到多种信息渠道的相互配合与协同。知识共享与信息共享,是信息文化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理想境界。1.2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就是经过人类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可供利用的信息集合,是各种事物形态、内在规律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等各种条件、关系的反映。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资源种类巨多,广泛分布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部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获取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发展,对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信息化体系的核心内容。1.2.1 文献与文献信息

文献自产生之日起,一直处于动态的演进过程之中,文献记录方式和载体材料的每一次演变、创新,都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文献是信息的物质存在形式,是积累和保存知识的工具。以文献方式记录下来的信息资源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拥有不依赖于人的物质载体,只要这些载体没有损坏或消失,所记录的信息就可以跨越时空,无限往复地为人类服务。文献具有存储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重要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文献信息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献”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孔子所指的文献是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那时对文献的认识是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

南宋朱熹对“文献”的解释是:“文,典籍也;献,贤也。”但他又补充说:“文”,即古代书籍或标准典范的书籍;“献”,即熟悉轶闻旧事、有德有才、能创造物质财富的人。这里“文献”的定义更加具体化、明确化。

至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对“文献”一词有了更详细的叙述: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徵着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所指的“文献”涵盖了经史典籍、历代会要、百家传记,以及臣僚奏疏、诸儒评论、名流燕谈、稗官记录等文字资料和口头言语记录。“文献”的内涵更具体详细了。马端临在这段话里界定了“文”和“献”的差别,为我们今后从事学术研究铺垫了基础。

事隔数千年,我们现在的理解与古代不完全一样,《辞海》(1979年版)对“文献”的解释是“专指历史典籍”。

百度百科上对“文献”解释为: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视频、声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20)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 3792.1—1983)下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供记录信息符号的物质材料,称之为载体材料)。”这就是说,所谓文献,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作为记录手段,将信息记录或描述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能起到存储和传播信息情报和知识作用的一切载体。这种载体,除了常见的纸张外,还包括甲骨、金石、竹帛以及胶片、磁带、光盘等。

文献是信息、知识、情报的存储载体和传递工具之一。可见,文献不仅包括各种图书和期刊,而且包括会议文献、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各种类型的出版物,还包括用声音、图像以及其他手段记录知识的全部现代出版物。

1.根据文献信息内容的加工层次,可将文献分为四级(1)零次文献

零次文献指未经正式出版发行或公开交流的最原始的记录。主要指处于保密状态或不愿公开其内容的文献。如未解密的政府文件、内容档案、个人书信、手稿、笔记、试验记录等。这类文献除作者和特定的人员外,一般社会成员极难获得和利用,其主要特点是内容新。(2)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是指人们直接从生产、科研、社会活动中获取的原始文献,是获取文献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会议记录、学位论文、档案资料等,具有新颖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特点,参考和使用的价值较高。(3)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是将分散的、无序的一次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系统、有序的文献信息资源,是查找一次文献信息的工具。二次文献具有浓缩性、汇集性、有序性等特点,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报道文献信息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原一次信息资源的线索。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文摘等,如《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是检索文献所利用的主要工具。(4)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是围绕某个专题,利用二次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量相关的一次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评述而形成的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评述性或综合性文献,也叫参考工具书。如手册、百科全书、年鉴、专题评论等。三次文献源于一次、二次文献,又高于一次、二次文献,是一种再创性文献。三次文献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的特点,它既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对象,又可作为检索文献。

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博而精的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过程。零次文献和一次文献是最基本的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集中提炼和有序化,它是文献信息检索的工具;三次文献是专门化高度浓缩的文献信息。因此,二次文献是最重要的检索手段和工具,一次文献是最终的检索对象。

2.按文献获取方式的明朗程度,西方情报学者对文献的分类(1)白色文献

通过书店、邮局等正常渠道直接可获得的文献,它是已知信息的载体。(2)黑色文献

根本得不到的绝密性资料,它是未知信息的载体。(3)灰色文献

很难得到的文献,又称为“难得文献”“非常规文献”和“非正式出版文献”。灰色文献的主要特点是出版形式简单、内容专一具体、分散琐碎,具有半封闭性。

高等学校常用的灰色文献类型主要有:内部刊物、会议内部资料、内部技术报告、未出版的学位论文、产品说明书、产品目次等有关资料。

除上述分类外,还可按文献的时间、地域、文种、民族、用途、读者对象、学科内容、流通范围与保密要求等标准进行划分。不同类型文献有不同的特点,利用时要区别对待。

文献信息就是以文献形式记录人类知识的信息。文献信息资源是人类信息资源的主体。文献信息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社会特征区别于其他信息形式。在结构特征方面,文献信息必须由载体、编码和内容构成。任何文献信息都必须至少依附于一种物质载体,文献信息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它的载体可供人们存储、收藏或传递。文献信息的内涵是知识和情报,人们利用文献信息发展生产,获得经济效益。

因此,文献信息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源,文献信息可以通过文字、符号、声频和图像等形式表示出来,而且文献信息可以用复制的办法传递、交流和转移,而原来的文献信息还存在着。这些都表明,文献信息本身不是物质;另外,文献信息必须经过人类头脑的信息加工,转变成语言,再用文字、符号和图像等方式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才成为文献信息。文献信息是在人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意识范畴,但又不是纯意识的。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说,信息也有高级和低级之分。凡是由社会的人参与对信息进行储存、传播、交流、处理、研究和利用的信息,都属于高级信息,这种高级信息与人的意识、人的反应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文献信息正是这样一种高级信息。文献信息作为“人类的精神信息”,既有物质的属性,又是意识的存在形式。1.2.2 信息资源的种类与分布

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主要有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现代的电子类信息资源、各类学科的专业数据库、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新闻媒体的视频信息资源,等等,这些都是信息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1.中外文图书信息资源分布

1)外文图书信息资源

外文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外语学习的语言类和文学类图书、中外语对照类专业图书、外文原版图书、影印版图书等类型,其查找和获取主要通过馆藏图书目录、外文图书数据库、联机目录查询系统等进行,也可以通过外文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数字图书馆等检索外语语言类图书或外文版图书。

馆藏外文图书信息资源主要分布在公共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及私人图书馆等;可以通过访问各图书馆主页,选择书刊目录查询,进入目录检索界面,然后选择“西文图书”进行查询;利用方式可以采取借阅、文献传递、复印等方式。主要资源有:联合书目外文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中的外文信息资源、互联网外文图书信息资源、施普林格(SpringerLink)电子图书等。

2)中文图书信息资源

中文图书是传统中文文献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这不仅因为中文图书历史悠久,而且因为它数量庞大、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的知识系统全面,具有权威性,收藏价值也很高。中文图书包括许多译著,因为翻译的语言流畅、优美而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力作。中文图书的检索包括对其外部特征的检索及具体内容的检索,中文图书资源信息检索可以通过图书出版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各省直辖市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各省直辖市区域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等的联合书目数据库、高校图书馆主页馆藏书刊目录查询系统等途径和方式获得。下面重点介绍几个:(1)《全国总书目》和《全国新书目》中的中文图书信息资源

这两种书目于1949年创刊,由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编撰,由中华书局出版。它属于我国的国家书目,它是检索我国出版图书的主要检索工具。用它可以查询到公开出版的科技图书和部分内部出版的科技图书。《全国总书目》是《全国新书目》的累积本,还有《科技新书目》。以上书目在查找专业中文图书时,可以按照内容、编著者、书名、丛书名、《中图法》分类号、具体出版社、年代等检索途径进行具体查找。(2)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中文文献信息收藏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外文文献收藏基地,承担着国家总书库和为中央国家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是国家的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至2012年,馆藏文献总量达到3000万册,其中中外文文献比例为6:4;数字资源的总量约600 TB。书目数据总量约70万条,传统文献与数字资源结合的馆藏体系基本形成。(3)超星数字图书馆

成立于1993年的超星数字图书馆,是国家“863”计划中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项目,(http://book.chaoxing.com)。收录年限:1977年至今。包括51个学科门类,涉及宗教、哲学、社科总论、经典理论、经济学、自然科学总论、计算机等各个学科门类。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图书馆,也是拥有国内数字图书馆最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阅读,也可以将图书下载到用户本地离线阅读。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购买了超星数字库并建立了镜像,可直接免费阅读和下载。

北京超星数字图书馆于1999年开通,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图书馆。向互联网用户提供中文电子书免费和收费的阅读、下载、打印等服务;新版超星网(http://www:chaoxing.com/)旨在打造一个“终身学习的大学”,是一个集阅读、学习、研究为一体的多媒介信息资源空间。超星数字图书馆同时向读者提供原创作品发布平台、读书社区、博客等服务。其海量的电子图书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电子图书阅读,其中包括文学、经济、计算机等学科门类,并且每天都在更新内容,为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数字图书馆。

2.中外文期刊信息资源分布

1)外文期刊信息资源(1)EBSCOhost成立于1984年,EBSCOhost数据库由美国EBSCO公司创立,是全球最早推出在线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公司之一,公司名称是由创始人Elton B.Stephens 名字首字母加公司(Company)前两个字母缩写组成。它下设的文献服务公司代理发行纸本期刊、全文期刊数据库、文摘型数据库及电子期刊,现有60多个电子文献数据库,其中期刊数据库约有50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学科的综合型数据库之一。EBSCOhost的数据库既有大众性的,也有专业性的,数据每日更新;数据库的内容包括两个最主要的全文数据库Academic Search Premier(学术期刊数据库,简称ASP)和Bussiness Source Premier(商业资源数据库,简称BSP)。此外还有EBSCOhost Animals、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ERIC)、报纸资源(Newspaperr Source)等。EBSCOhost的网址是http://search.ebscohost.com/,也可以通过单位图书馆的链接进入。(2)施普林格(SpringerLink)学术期刊数据库

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Link)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技出版集团,于1942年成立,主要出版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医学类的文献,通过施普林格(SpringerLink)数据库系统提供电子期刊服务,重点有科学技术、医学等方面的学术期刊在线资源,从SpringerLink和EBSCO/Metapress公司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成立的SpringerLink镜像站点(http://Springer.lib.tsinghua.edu.cn/),可以了解最新更新数据信息;在主界面中的检索入口下拉菜单中选择标题、作者、ISSN等途径,然后用英文输入检索词,最后点击“提交”按钮,即可进行一般检索;高级检索是多项检索途径的逻辑组合,可提高检索效率。(3)IEL(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学术论文数据库

它是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师学会(IEEE-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与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IEE-the Institution of Electronics Engineers)出版的电子全文信息系统。包括IEEE与IEE自1988年以来出版的120多种期刊(IEEE Journals 、IEE Journals)、600种电子会议论文集(IEEE Conference Proceedings、IEE Conference Proceedings)及近900种工业标准(IEEE Standard)等电子全文资料。目前约有750000篇文章,平均每月增加25000页新资料。其全文采用PDF格式,全文影像与其印刷本完全一致,另外还有读者来信、投稿须知以及所有图标、照片等资料。(4)ProQuest Online

ProQuest Online 隶属剑桥信息小组,结合了ProQuest信息学会和CSA公司的力量,在2007年合并而成。ProQuest Online信息资源包括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和医学等领域,其中ProQuest Science Journals中收录了85种期刊的全文或全文图像。该数据库涵盖了理工类大部分学科,全文图像部分完整地收录了对科学研究至关重要的数据、表格及图例等;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ProQuest主页(http://www.proquest.com/),可以浏览、阅读、检索一些免费的英文期刊等科技信息等;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已购置ProQuest Online的科技期刊、学位论文等方面的数据库资源。(5)爱思维尔(ELSEVIER)

1880年,爱思维尔(ELSEVIER)公司由荷兰图书进出口商和经销商乔治·罗伯茨创建。目前该公司是力德爱思维尔集团的一部分,公司总部设立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是一家世界顶级的科学、技术、医学等信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基于与全球科技和医学界的合作,公司每年出版超过2000种期刊,包括《柳叶刀》和《细胞》等世界著名期刊,还出版近20000种图书,包括Mosby、Saunders等著名出版品牌的参考工具书。

2)中文期刊信息资源(1)CNKI

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简称,也称为“中国知网”。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期刊网(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光盘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CNKI 知识网络服务集团主办,于1999年6月启动并开展服务。2003年10月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CNKI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对全国各类知识资源的跨库、跨平台、跨地域的一站式检索。它的数据库主要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CFE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中国期刊题录数据库》(免费)、《中国专利数据库》(免费)等。2007年12月,中国知网进行了全新改版,推出了数字出版平台以及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个人/机构数字图书馆。

CNKI也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目前收录资源包括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等学术与专业资料;内容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学、哲学等各个学科领域。数据每日更新,支持跨库检索和单库检索。文献总量达8000万篇,根据用户需求打造出《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并实现对收录资源——期刊论文等1000多种数据库的统一导航。资源涵盖了基础科学、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十大专辑。用户可按专题库访问或订购资源。其主要数据库介绍如下:

①《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该库收录了1915年至今国内出版的18516种学术刊物,截至2011年6月,收录国内学术期刊7700多种,包括创刊至今出版的学术期刊4600余种,全文文献总量3200多万篇。期刊文献互联网出版平均不迟于纸质期刊出版之后2个月。每日更新5万多篇。

②《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该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学术、技术、政策为指导,以高等科普及教育类期刊为主,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科技、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收录国内出版的近8200种学术期刊,累积学术期刊文献总量约2552万篇。其中核心期刊、重要评价性数据库来源期刊近3000余种。产品也分十大专辑,十大专辑下分为168个专题文献数据库。收录文献期限为1915年至今。出版平均不迟于纸质期刊出版之后2个月。

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该库收录了1994年至今9175种期刊的全文文献,收全率超过99%;按学科分为168个专题,现有文献3000余万篇,每日更新,日新增文献1万多篇。

④《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该期刊收录了回溯1979年至1993年的4195种期刊,部分期刊回溯至创刊,最早回溯至1887年。按学科分为168个专题,现有文献数百万篇。

⑤《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该库收录了1999年至今420个博硕士培养单位的学位论文,现有论文十万余篇,每日更新。

⑥《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该库收录了1999年至今652个博硕士培养单位的学位论文,现有论文近百万篇,每日更新。

⑦《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该库收录了2000年至今700多种重要报纸,现有文章近1000万篇,每日更新,年更新120万篇左右。

⑧《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该库收录了2000年至今1220多家学术团体的会议论文1000余万篇,每日更新。

⑨《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该库收录了1912年至今1100种国内中央、地方、行业和企业等各类年鉴的全文文献,内容覆盖基本国情、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外交、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医疗卫生、社会生活、人物、统计资料、文件标准语法律法规等各个领域。

目前,许多高校以不同的方式购买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或购买不同的学科专辑。(2)维普中文科技期刊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是由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制作并提供服务的。它是我国最早进行数据加工出版的单位之一。该公司有《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等数据库产品。

收录范围:中文期刊12000余种,含中文核心期刊1810种,中文报纸1000种、外文期刊5000种,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及图书情报学等学科。

特点:具有收录范围广、数据容量大、著录标准全、全文服务快等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科技查新、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等单位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信息来源。

有全文版和文摘版,是查找期刊文献的主要信息源。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主要收录以下几种内容:

①《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包含全文版、文摘版、引文版。该数据库收录1989年以来国内公开出版的12000余种期刊,其中含中文核心期刊1810种。至2008年8月,全文数据量达2300余万篇,引文达3000余万条。按学科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图书情报8个学科专辑36个专题。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通过集团订购或网上专题定购等不同的方式订购了《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以镜像或远程登录方式,获取所需要的原文。

②《中文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

数据以文摘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依据,收录1989年以来公开出版的科技类期刊5000多种,其中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1810余种,是目前国内检索期刊种类最多的引文数据库。按学科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图书情报8个学科专辑。该数据库可查询论著引用与被引用的情况、机构发文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发文量、科技期刊被引情况等,是科技文献检索、文献量研究和科学活动定量分析评价的有力工具。《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提供1992年以来世界30多个国家的约12000种期刊、800万条外文文献。文献以英文为主,数据每周更新,联合了国内20多个著名图书情报机构提供方便快捷的原文传递服务。按学科分为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和图书情报7个学科专辑。

③《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即维普行业剪报数据库,数据信息遴选自国内400多种重要报纸和12000多种科技期刊。它按学科分为经济、农业、工业、工业A、工业B、工业C、商业、医药、科研9个专辑,内容包括了各行各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动态和新法规的资讯报道。(3)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是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即万方数据集团公司全部信息资源为依托建立起来的,是国内第一家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是在互联网领域集信息资源产品、信息增值服务和信息处理方案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商。其旨在为广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图书信息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权威、综合、便捷、高效的科技、商务信息检索查询服务。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包括《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英文版)《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国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外文文献数据库》《科技信息子系统》等120多个数据库。内容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商务信息等各个领域。

2008年,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全面升级。升级后的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更方便、服务更专业,界面提供各种功能区。

①界面导航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界面浏览或检索信息。比如,用户可以在导航栏选择学术期刊,进入学术期刊的浏览和导航页面。

②资源检索区:汇集学术论文、专利、标准、成果、法规等万方主要文献资源的检索,界面提供简单检索、分类检索及高级检索。

③资源更新区:单击“资源更新”按钮区各个数据库名,进入资源浏览相应数据库页面,实现单库检索。单击“更新”按钮,可以进入资源更新页面,了解更多数据库的资源更新信息。

④科技动态区:位于界面底部,显示最新科技动态信息。通过单击科技动态区各个文献标题,了解其详细内容。单击“更多”按钮,进入科技动态页面,了解更多科技动态信息。

⑤专题区:位于界面左侧,显示专题分类。单击各类专题,进入专题分类页面。例如:单击“体育”专题,进入体育专题页面,在专题页面单击分类,如单击“排球”按钮,进入与体育项目“排球”相关的论文检索页面。(4)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是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宗旨是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CALIS的是一个三级联合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即全国性专业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地区性文献信息服务中心→“211”工程的重点院校图书馆。既是CALIS的终极保障基地,又是CALIS资源共享的骨干力量,更是CALIS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基层组织。通过CALIS的《中文现刊目次数据库》和《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实现期刊文献信息的查询。

①CALIS的主要服务内容:

A.信息检索:指利用CALIS引进或自建的数据库,在网上提供检索服务。CALIS成员馆的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在网上检索这些数据库的信息资源以及电子版全文。成员馆的用户或一般用户均可以利用联合目录数据库了解所需文献在成员馆的入藏情况,为进行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奠定基础。

B.馆际互借:指对于本馆没有的文献,在本馆用户需要时,根据CALIS统一的制度、协议和办法,向其他有收藏的成员馆获取;反之,在其他成员馆用户提出需求时,将本馆收藏的文献借给对方。

C.文献传递:指对于本馆没有的文献,如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在本馆用户需要时,根据CALIS统一的制度、协议和办法,向其他有收藏的成员馆获取;反之,在其他成员馆用户提出需求时,将本馆收藏的文献借给对方。传递方式有传真、电子邮件、邮寄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