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苏轼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11:41:03

点击下载

作者:苏轼

出版社:岳麓书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苏轼集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苏轼集试读:

前言

苏轼于1037年生于西蜀的奇山秀水间,1101年却在异乡走完人生历程,他用自己伟大坎坷的一生,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思索与诉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同样以其不同的身份——言者、行者、善者、智者、词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范例。他既能将平淡的日子活出跌宕的情怀,又能在坎坷的生活中寻觅宁静的世界。一

身为言者,苏轼上对家国,下对臣民,坚守言者的大任与良知。

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苏洵学养深厚,二十七岁后“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成为唐宋著名的散文家之一。苏洵对苏轼兄弟也严苛有加,“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暇窥园葵”(《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兄弟二人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专心研读圣贤书籍。嘉祐六年(1061),苏轼被录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第三等,自此,言者的身份便印在苏轼的心里,时刻以“忘躯犯颜之士”(《上神宗皇帝书》)自居,以“使某不言,谁当言者”(《曲洧旧闻》卷五引)自命,以“危言危行,独立不回”(《杭州召还乞郡状》)自励。所以,苏轼无论身居朝廷还是地方,上对家国,下对朝臣,凡遇不平之事,他都积极申辩言说,“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凫绎先生诗集叙》),强调文艺作品有益于世的重要使命。

年轻气盛的苏轼刚刚进入朝政议事,所以对于皇帝抑或同僚,自己能说抑或不能说的,都表现出文人士子积极入世的家国情怀。言,成为血气方刚的苏轼的工作常态。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着手改革科举考试的选拔方式,以经义策论考试来取代诗赋明经诸科,苏轼向宋神宗上《议学校贡举状》直指其弊。此后,苏轼又连续上《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等,书书皆见忠心耿耿之言:“臣之所欲言者三,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而已。”也有言辞激烈之辞:“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而不已,则乱亡随之。”……

苏轼对同僚同样秉持己见。熙宁三年(1070)三月礼部考试,支持变法改革派的吕惠卿任主考官,苏轼任编排官(主管编排举人试卷字号和合格举人名次),二人对于考生叶祖洽在考卷中溢美新法的言辞分歧较大,苏轼极力反对录选并模拟撰写《拟进士对御试策》。

由于在朝廷与朝臣政见难合,苏轼外任地方。他仍然没有忘记言者的身份,见到各种不平之事,上书成为他言说的重要形式。

熙宁四年(1071)元宵节,宋神宗准备召集盛大的花灯盛宴,便叫内使在民间收买四千余盏浙灯,等到收购之时却又发现费用过高,便下令减价收购并禁止市民购买。苏轼听说此事顿时义愤填膺,连忙上《谏买浙灯状》为地方百姓慷慨陈词,不改言者初心。苏轼还通过诗歌等形式为民言说,如对青苗法写有《山村五绝》:“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记叙老百姓为了纳税还债东奔西走,白白地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贷款所得的青苗钱实际也没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唯一的收获恐怕就是小孩子跟在大人后面,学会了一点城里人的口音。

黄州时期,苏轼也曾对自己的口业进行反省:“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答李端叔书》)或许,苏轼对于自我所“言”的深刻剖析,是人至中年又经历生死波折之后的领悟。此时若再回想起父亲苏洵当年费心所取的“轼”名,虽然只是车上供人抓扶的横木,看似无用却在关键时刻非常重要,取其意就是希望苏轼不要锋芒毕露而要安守本分、韬光养晦。二

身为行者,苏轼一生不断被迫地迁徙,却主动行走出丰富的人生。

身陷京城漩涡之中的苏轼,主动请求放任外地成为他的无奈选择,与其明知道不能言但又不得不言,还不如到地方去做些实务。而宋代党争的风暴又挟裹着苏轼不断走上被贬谪的道路,用其一生走过大半个中国,并用他的诗篇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熙宁四年(1071),苏轼主动放任杭州之后便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行者之旅,“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从京城走向江海,既是距离的间隔,又是身份的转变、思想的变迁。苏轼行走地方时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务实,不忘政治家的身份,修筑水利,购买药材,赈济乡民等;一是赋诗作词,秉持文学家的风雅,游山乐水,闲趣赋愁,记录下其丰富的人生历程。

熙宁五年(1072)秋,苏轼为解决杭州人民的饮水问题,与知州陈襄一起通过实地考察,召集精通水利的僧人疏浚六井,为此还撰写《钱塘六井记》一文记叙整治六井的过程。元祐期间苏轼再次自请放任杭州,并在杭州大兴水利,整治西湖,历经千年之后,“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仍是“西湖十景”之一,他自己也喜言:“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秉道有诗,次韵二首》之一)苏轼总是行走一地就造福一方百姓,同时,还以其诗笔记录下行走各地时的心情,如抒发对江南宜兴的欣羡:“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菩萨蛮》)“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浣溪沙》)已然在规划归隐宜兴的美好图景,流露出心安处便是吾乡的心境。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称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所写的谢恩表中,部分用语有暗藏讥刺朝政之嫌,而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引发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因一次错送的饭菜,误以为自己大难临头,写下了两首绝笔诗《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其中“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对于突然而至的灾难表现出人至末路的凄凉感伤,一代才子文豪面对生死同样黯然泪下,令人嗟呀不已。

苏轼行走了大半个中国,很少描写羁旅闲愁之感,而是于各处发现美景和乐事,追求自然闲适的行者心态。初到黄州之时,“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躬耕南亩也是苏轼调节自我的突出方式,作品中多处可见对农耕生活的描写。元丰四年(1081),苏轼带领全家老小在黄州城东门外的山坡上开荒垦地,其《东坡八首》详细地记录了此间的艰辛过程,他以“东坡居士”自居,并对陶渊明式的人生态度在诗作中反复追和咏叹。贬谪海南时又填《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连用七个“春”字描写儋州春天的浓浓气息,词意清新活泼,表现出心远地偏的淡泊心态。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重游金山,在李公麟给他的画像上自题一首六言绝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已然超越个人的荣辱成败,变得超脱自适又平淡自然。此后苏轼由于长途奔波染上暑疾,身体每况愈下,终于七月二十八日离开尘世,“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遗言里所说“着力即差”,是他对于自己一生的政治纷争、是非恩怨的大彻大悟——孜孜追求的一切都毋须着力。苏轼一路走来真是一步一印,通过其复杂不平的行走心迹,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苏轼。三

身为善者,苏轼心怀友善而广交天下之士,天涯海内存知己。

苏轼曾非常形象地描绘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宋·高文虎《蓼花洲闲录》)。他虽然有时言辞犀利,但待人总是心地良善,对弟、对妻、对友无不亲善有爱。

苏轼与弟弟苏辙同为“苏门三学士”,兄弟二人一路砥砺前行,同出四川走入北宋文坛。苏轼每到任处辄思往访兄弟,逢年过节亦有诗文相赠,兄弟之情意浓于血。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想起未能与远在济南的弟弟团圆,深情写下名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深含相思之深、相见之欢与相别之苦。兄弟二人一生书信往来不断,读书作文、修道参禅无不交谈,既有兄弟之情,又有挚友之谊。

对默默无闻支持、追随自己的妻子,苏轼在文辞里表达出作为男人、丈夫的内敛和深情。那首著名的《江城子》词就是十年祭思亡妻王弗之作,“不思量,自难忘”,看似平常,却出肺腑,将人至中年时对于爱情的深挚表达,对于梦中爱妻的朦胧情境,渲染得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还有爱妾朝云追随苏轼远谪岭南,全程陪护照顾他的日常起居,苏轼也视其为知己并有多篇作品表达对她的赞赏与悼念。苏轼曾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据说贬谪惠州期间,朝云常常“日诵‘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病极,尤不释口”(《冷斋夜话》),夹裹于词中的或许有对爱情和人世的多重感慨,“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林下词谈》)。悲痛中的苏轼深情写下“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悼朝云》)。

苏轼引天下人为知己,每到任处都会遍访旧知,也会有新友前来探问,他在朋友圈内是一位人人乐交的善者,乐于点赞和被别人点赞的圈红式人物。苏轼的作品中很大部分都是与朋友之间的往来投赠之作。熙宁四年(1071)杭州任上结识同事兼好友陈襄,曾深情填作《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菩萨蛮·西湖送述古》《南乡子·送述古》等词。上任徐州期间,远在大名府的黄庭坚寄来书信和《古风》作品求教,苏轼也回赠两首《古风》,从而开启宋代诗坛的辉煌一页。此际,后来成为苏门弟子的秦观也从高邮前来徐州专程拜谒苏轼,表示“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还有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都先后闻道于苏轼门下,成为久传宋代文坛的“苏门六君子”。尤其是在元祐时期,苏门子弟度过了难忘的时光,他们之间既敬重又相互批评的氛围很强,坦诚公开的心态使得大家非常融洽。苏轼对苏门同人包容万般,鼓励他们创作不同的文章风格,而不是必须追随自己的门户之见。

即使是对于前期政见不同的王安石,在远离政治场的世界里苏轼与他又惺惺相惜。王安石谪居金陵时期,苏轼常出没于其半山园,二人谈史论经,相见甚欢。苏轼游金陵时作“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同王胜之游蒋山》),王安石读罢叫绝:“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并邀请苏轼在金陵购置房产比邻而居,后来苏轼也写《上荆公书》反复表达此情。君子之交淡如水,信然。

苏轼的与人为善使得他的朋友圈范围极广,既有王诜、李公麟、米芾等书画好友,又有潘丙、郭遘、古耕道等市井朋友。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曾为其画一幅写真,是至今仍然流传于世最能传神的作品,画中苏轼穿乌帽道服,斜倚坐在石头上,手拿着一根藤杖放在膝前,右颊上还有几颗黑痣清晰可数,连黄庭坚都说:“极似子瞻醉时意态。”黄州四载告别之际,苏轼难舍潘丙等当地好友并感慨提笔:“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满庭芳》)与黄州父老的深情与不舍,在他的词作中浓郁地表现出来。

或许,正是苏轼的友善与豁达,使得他在北宋文坛圈内人气甚高。不过,苏轼有意无意间的高调行为,既为他在文坛积攒了不少人气,又为他在圈内树了不少敌人,招来不少不必要的麻烦。善,有时是本我品性的自然体现,有时又是现实世界的一把双刃剑。四

身为智者,苏轼在儒释道里修己省身,在日常生活中思索人生。

苏轼出身于笃信佛教的家庭,父亲苏洵喜与名僧交游,母亲程氏夫人同样仁慈宽厚,每天供奉物品虔诚礼佛。可以说苏轼从小就不断接触佛教,并伴随成长过程深入研究,体悟真谛,修己省身。

苏轼行走各地的时候,访寺和寻僧成为他的重要行程。熙宁四年(1071)知任杭州,苏轼早就耳闻金山寺的高僧惠思,于是稍稍安顿后前往寻访,并作有《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记录与名僧之间往来的美好情境。晚年南下惠州途经南华寺,苏轼见到供奉六祖慧能真身的佛塔,庄重写下“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练。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南华寺》)。此外诸如《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成都大悲阁记》《广州东莞县资福禅寺罗汉阁记》《南华长老题名记》《法云寺礼拜石记》等记文,无不一一印证了苏轼与佛修缘的痕迹。

苏轼还善于在日常生活当中,将人生的思索融入其间。沐浴,这一最为常见的生活行为,不仅是苏轼的日常喜好,而且成为洁身自净的途径,他在不同地区和作品中多有体现。如黄州时期作有《安国寺浴》:“尘垢能几何,倏然脱羁梏。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将生活中俗身的清洗引至心缘的洁净,在“净”“垢”与“自”“彼”之间自省自悟。苏轼还善于在平常日用中发现人生乐趣,黄州期间的生活十分辛苦,东坡不仅写有《东坡羹颂》,而且还有《猪肉颂》,苦中作乐、常中见奇的心态,值得我们后人好好学习。

在游历的青山绿水之间,去寻见人生哲理,是苏轼安然心态的最好表现,同时又能在幽居的生活里发现无穷乐趣。苏轼愈至晚年,愈见超脱,虽然佛道同修,实已超脱佛道,而能处处泰然,细处见悟。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谪惠州时,过岭南大庾岭作“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过大庾岭》)。过一次崇高险峻的大庾岭,如同受一次重要的洗礼。所以,读苏轼的作品不仅在于体味文章之美,更重要的还在于哲学之思,让我们切身感受融入其间的对于人生的深沉思考。即使是以婉约见长的词体,苏轼也能恰当地传达人生哲理,如:“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随着苏轼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在词体里表达自我的人生思考成为其词的显著标签。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苏轼对于苦乐荣辱也有自己的体悟:“乐事可慕,苦事可畏,此是未至时心耳。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比之,寻声捕影,系风趁梦,此四者犹有仿佛也。”(《乐苦说》)

所以说,苏轼作为智者不在于某种思想体系的宏大建构,而是以活生生的长者形象,向我们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体味平常日用间的智慧和哲理。五

作为词者,苏轼禀赋天才,笔耕不辍,创作鸿篇巨著,无愧“苏海”。

当年主持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及亦师亦友的前辈欧阳修,对于苏轼的文才赞不绝口:“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与梅圣俞》)后来又对儿子欧阳棐感慨道:“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朱弁《曲洧旧闻》)已然暗示将文坛盟主的重托交付给这位年轻人。天赋的才华、后天的努力和文坛的担当,造就了苏轼作为文人词者的伟大成就。

苏轼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二百多篇散文作品,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文体丰富,涉及诗、词、赋、论、解、策、书、序、说、记、传、铭、碑、颂、赞、偈、表、奏、制、诏、启、疏、尺牍、青词、祝文、祭文、哀辞、史评、题跋、杂记等。此外,还有书法被列为“北宋四大家”之首,与文同、米芾开创墨画一派等,以其开天辟地之才华纵横于多个领域,深邃宏厚,赞为“苏海”毫无过誉。

清代文人赵翼曾这样评价苏轼:“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话》卷五)苏轼写诗无论描景抒怀、咏物言情都得心应手,仅在杭州期间就留下了很多赞叹杭州美景的诗篇,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描写风雨交加的西湖景致。更有千古绝唱之作:“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成为歌咏西湖的经典之作。

苏轼以其过人的才华和奇妙的笔触,发掘出不同常人的表现手法,如其诗《鹤叹》用“三尺长胫阁瘦躯”活脱描出病鹤无精打采之态,《续丽人行》以“若教回首却嫣然”虚笔衬出美人沉鱼落雁之姿,《百步洪二首》(其一)连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七个比喻描摹奔水之貌等。苏轼还善于在诗歌里另辟蹊径,将平常日用间的人生哲理诉诸诗歌,但又不显得生硬晦涩,如游览庐山时写下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欣赏者的角度转换谈及认识事物的圆融观照。可见,对于宋诗的新变和宋调的形成,苏轼作为大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使得苏诗能与陶诗、杜诗、韩诗等相提并论成为古代诗歌的典范。

苏词,又是词学史上言说不尽的话题,其文体嬗变的历史贡献可以说超越苏诗和苏文。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开始填词,也掀开宋代词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作为大家的苏轼,不仅从观念上破除诗尊词卑的格局,认为词本就是诗的苗裔,而且充分表现出独特的魄力,将词体推向广阔的天地。他将诗歌的表现内容、方法、风格等介入词体,有力地打破诗词文体之间的界限,从而做到“以诗为词”,推动词体迈开质的转变和升华。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自比三国孙权,描写出猎的盛况和豪情,下阕又自况西汉魏尚,表达为国建业的雄心和壮志,给当时词坛无疑注入另类的风格,其“新天下耳目”的豪放词风,改写了晚唐五代以来的婉约风尚。

苏文可谓浩瀚如海,苏轼位于“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其所著文章之巨令人拜服,所涉文体几乎囊括了所有重要的种类,尤其是议论文中的史论和政论,总能翻新出奇,思辨启发性强。而最让人读之不能已的是记游文,可谓行文如流水,不着点饰。苏轼《文说》里这样阐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可见其崇尚的是得心应手的酣畅淋漓之美。

苏轼随笔式的行文方式,使得他的散文潇洒流畅。比如《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与好友张怀民月下散步的情景,一次简单的夜游,一种简洁的叙事,将二人夜游时心静如水的情境,以短短八十四字淡然而现,难怪明代文人王圣俞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笔记录便是文。”(《苏长公小品》,见《书天庆观壁》眉批)看似简单,实则火力老到的行文笔触,用小篇章,写大情怀,真是大家小品的典范。六

这里,想说苏轼却说不完,想看苏轼也看不尽,感叹与领悟都显得多余而无用,我们只有静静地读他的文字,超越时空的藩篱,去感知人世的沧桑。

或许,等到我们掩盖卷扉的那刻,眺望远方,蓦然发现,其时早已无风见风,落雨无雨。凡例

一、本书原文部分主要参考中华书局版《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苏轼词编年校注》(王宗堂、邹同庆著)、《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选篇则参照《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等著作。

二、本书依照文体分类,逐篇导读、翻译、注释。所选苏轼诗、词则按创作先后的编年为序,苏轼文则按论、书、赋、记、碑等文体为序。

三、本书注释部分疏通疑难字词,标注读音,解释意思,必要时注明诗词语句出处。

四、本书翻译部分展现原文的意思,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神韵,力求简略雅致。

五、为阅读方便,苏轼文部分对较长的段落进行了适当拆分,文意归于上一段落的,段首均不空格。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导读

这首诗作于嘉祐六年(1061)。苏轼出任陕西凤翔府签判,弟弟苏辙送其到郑州,回京城开封后给他寄去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的诗,苏轼接到信后依照原韵和作。前四句虽然描写鸿雁,却是感叹自我,形象生动又寄意深沉。后四句应和苏辙诗中投宿寺庙的怀旧之情,并寄语弟弟深刻的人生态度——即使颠沛奔波也要乐观向上。

原文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1,

坏壁2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3嘶。

译文

人生所到之处留下的痕迹像什么?

就像飞来飞去的鸿雁踏过的雪泥。

它们在雪泥上偶尔留下落脚的爪痕,

鸿雁飞走后也不知其向东向西。

老僧已经西去而空留新砌的墓塔,

残破的寺壁也无法看见曾经的题诗。

是否还记得当年艰辛的旅途?

路远人乏的时候跛脚的骑驴鸣嘶不断。

注释

1 老僧:指奉闲。苏辙原诗有“旧宿僧房壁共题”句自注:“辙昔与子瞻应举,过宿(渑池)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2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3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诗末苏轼自注云:“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指嘉祐元年苏轼兄弟在其父苏洵的带领下第一次由四川赴汴京。二陵即二崤,东崤和西崤,是陕西与河南之间的交通要道,在渑池县西。守岁

导读

这首诗作于嘉祐七年(1062)。苏轼时任陕西凤翔签判,年终时想念京城的父亲兄弟,于是以除夕为题作《馈岁》《别岁》《守岁》三首诗,这是其中一首。全诗意思明白晓畅,细致地描述了守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怀念亲人之情、及早建功立业之志,同时勉励自己惜时如金。

原文

欲知垂尽1岁,

有似赴壑2蛇。

修鳞3半已没,

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

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4不睡,

相守夜哗5。

译文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旧岁,

如同游向幽壑的长蛇。

长长的鳞甲不见了一半,

离去的心意谁能遮拦。

何况想要系住它的尾端,

虽然勤勉也无可奈何。

儿童努力挣扎着不睡觉,

相守在夜里笑语喧哗。

注释

1 垂尽:快要结束。

2 壑(hè):山谷,深沟。

3 修鳞:指蛇长长的身躯。

4 强(qiǎng):勉强。

5 哗(huānhuá):喧哗,大声说笑或叫喊。

原文

晨鸡且勿唱,

更鼓畏添挝1。

坐久灯烬2落,

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3。

努力尽今夕,

少年犹可夸。

译文

晨鸡啊请不要早早啼唱,

声声更鼓已是催人怕。

长夜久坐灯花点点坠落,

起身观看北斗星横斜。

明年难道不会再有年过,

只怕心事又照旧虚度。

努力爱惜今年的除夕夜,

少年的意气还可自夸。

注释

1 挝(zhuā):击,敲打,这里指更鼓声。

2 灯烬(jìn):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灰末。

3 蹉跎(cuōtuó):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和董传留别

导读

这首诗作于治平元年(1064)。苏轼科举考试中举后“三年京察”,入第三等,并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此后苏轼罢官返回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临别留赠。董传此时生活贫困但饱读诗书,苏轼作诗称许董传的才华,并祝愿他科考中的,尤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原文

粗缯大布1裹生涯,

腹有诗书2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3,

强随举子踏槐花4。

译文

一生都身穿着粗衣劣布,

胸中有学问自然气质闪光。

不再陪伴老儒过苦日子,

随从举子参加科举考试。

注释

1 粗缯(zēng):粗制的丝织品。大布:古指麻制的粗布,见《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

2 诗书:原指《诗经》《尚书》,这里泛指书籍。

3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有四章,诗序说此篇是大夫美刺幽王。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说明宴席上菜肴的粗陋,但主人并未因此而废礼,而是非常热情地“采之亨之”。

4 槐花:豆科类植物,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的俗语,槐花开时也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来将参加科举考试称为“踏槐花”。

原文

囊空不办1寻春马2,

眼乱行看择婿车3。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4新湿字如鸦。

译文

口袋空空不买这看花马,

眼花缭乱挑选那择婿车。

科举高中可向世人夸耀,

诏书上湿墨始鸦刚写上我的名字。

注释

1 囊空不办:根据《南史·虞玩之传》记载,虞玩之官至少府时,还穿着木屐,坐着草席,南齐高帝萧道成亲自看望,并问他脚穿的木屐有多少年,虞玩之回答说有三十年不办易。

2 寻春马:化用唐代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择婿车: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千金美女乘坐的马车,用来游街选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日会在曲江亭设宴,这天公卿之家也都倾城而出,高车宝马围观并挑选佳婿。

4 诏黄:即诏书,诏书一般用黄纸书写。龟山

导读

这首诗是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任杭州,途中路过泗州盱眙县的龟山时所作。五年前(1066年)苏轼曾护送父亲的灵柩路过此地,五年后因为政途不顺再次经过,不禁感慨万千。诗歌历述了生活的奔波劳顿、仕途的波折不顺,表明了忠心为国效力的决心,尤其是最后借无人记起此地旧事收篇,引出对古今兴亡的无限感慨。

原文

我生飘荡去何求,

再过龟山岁五周1。

身行万里半天下,

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

潮连沧海欲东游2。

元嘉旧事3无人记,

故垒4摧颓今在不5?

译文

我一生飘荡无依何所求,

再次路过龟山又是五年。

行走万里遍布半个天下,

庵里的僧人也初露白发。

远隔中原千里辛苦北望,

潮水连接沧海准备东游。

谁人记得当年元嘉往事,

残垣断壁也都早已不见。

注释

1 岁五周:指五年,苏轼曾于1066年护送父亲灵柩返回四川路过龟山,1071年赴任杭州又再次经过,前后相隔正好五年。

2 东游:指去东南的杭州赴任。

3 元嘉旧事:苏轼自己标注有:“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城此山。”元嘉就是宋文帝的年号。

4 故垒:指宋文帝当年修筑的城墙。

5 不:同“否”,反问的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导读

这首诗作于熙宁四年(1071)。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期,写作大量歌咏西湖美景的诗歌,这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诗的上半首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有晴天的绰姿,也有雨天的美态。下半首却转而以貌取神,用经典传神的比喻描写西湖的神韵,从而成为歌唱西湖的名句。清代学者王文诰称赞这首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因为其不写西湖一时一地之景,而是全面写照并赋予生命色彩。

原文

水光潋滟1晴方好,

山色空蒙2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3,

淡妆浓抹总相宜4。

译文

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下景致正美,

远山时隐时现在细雨里空蒙迷人。

想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有天然神韵。

注释

1 潋滟(liànyàn):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

3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美女,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4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淡妆浓抹”,一作“浓妆淡抹”。戏子由

导读

这首诗作于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的年底。前十六句写苏辙虽然面临的处境艰难,但是仍然能够心胸坦荡。中间十句写自己虽然生活优裕,却是气节消沉。最后四句写出兄弟二人共同的境遇:虽然以文章闻名然而没有用武之地。诗歌题目虽为戏作,但是对比鲜明地突出兄弟二人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表述出对弟弟苏辙的表扬与安慰之情,对自我的解嘲与牢骚之语,同时还有对王安石变法的讽刺,可以说内容丰富又严肃深刻。

原文

宛丘1先生长如丘2,

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

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

先生不愧旁人羞。

译文

宛丘先生长得像孔丘,

宛丘的学舍窄得像小舟。

平时低头诵读史籍经书,

忽然伸腰抬头碰到屋顶。

斜风卷起窗帘,雨点飘打在脸上,

先生虽不以为然,旁人却为你羞愧。

注释

1 宛丘:陈州的古称。因为苏辙当时任陈州州学教授,所以苏轼戏称他为“宛丘先生”。这两句说人高屋小,是夸张的说法。

2 丘:指孔丘,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所以大家都称他为长人。苏轼有《次韵和子由闻予善射》诗:“观汝身长最堪学”,说明苏辙个子高,这里才戏言称他为“长如丘”,与圣人孔子相比也是对苏辙的暗地褒扬。

原文

任从饱死笑方朔1,

肯为雨立求秦优2。

眼前勃豀3何足道,

处置六凿4须天游5。

读书万卷不读律6,

致君尧舜7知无术。

译文

任凭他人像饱死的矮子嘲笑东方朔那样,

又岂肯像秦国的卫士那样向优旃求救。

眼前家人的争吵大可不必在意,

调节好喜怒之情需要心游天外。

你虽读书万卷却不读法律,

即使辅佐君王也没有本领。

注释

1 方朔:即东方朔,汉武帝时为太中大夫,以滑稽闻名。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他曾经对汉武帝发牢骚说,自己个子高大,俸禄却和矮子一样多,矮子饱得要死,自己却饿得要死,打趣要提高俸禄待遇。

2 秦优:指秦国名叫旃(zhān)的艺人,也是个侏儒。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次下雨天秦始皇在大殿设宴,优旃同情那些在雨中执勤的卫兵,于是故意对他们大声说:你们个子高大有什么用,还要在外淋雨。秦始皇听后就让卫兵轮流站岗。

3 勃豀:……出自《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豀。”指家庭中的争吵。

4 六凿:指喜、怒、哀、乐、爱、恶这六情。

5 天游:指心游天外,不为人世情欲多干扰。出自《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这两句意思是说虽然现在屋子狭小,家人难处不安,都不算什么,关键是能心游天外,让精神无拘无束地驰骋于宇宙。

6 律:指法律。这里是反语,讽刺当时朝廷重法而轻儒。

7 致君尧舜:化用杜甫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术指治术。苏轼借此说明虽然心向杜甫,但是现在重视的法律不足以致君尧舜。

原文

劝农冠盖闹如云1,

送老齑盐2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

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3无功劳,

画堂五丈容旗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

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

坐对疲氓4更鞭棰5。

译文

喧闹的劝农使冠盖如乌云,

你却吃着韭菜粗盐甘甜如蜜。

门前万事你都不放在眼里,

经常低头却不肯屈服于人。

我这位杭州通判毫无功绩,

高大的衙门里却旌旗挥舞。

重重的楼阁横空,雨声稀稀渐远。

空荡的屋宇人少,风声习习轻吹。

平生惭愧的事情,如今却不以为耻。

端坐在高堂之上,鞭打疲惫的百姓。

注释

1 劝农冠盖:“冠盖如云”语出《汉书》,是指官帽、车盖之类,这里代指身着冠服、乘坐华车的劝农使。熙宁四年(1071)朝廷曾经派遣刘彝等八人到全国各地督察农田水利等事,苏轼曾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批评这些人下乡扰民,弄得民不聊生。

2 齑(jī):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唐代韩愈《送穷文》有“太学四年,朝齑暮盐”,这里是指粗劣的菜肴,形容清苦的生活。

3 余杭:即杭州。别驾:汉代辅助刺史的官吏,苏轼此时任杭州通判,通判也是协助知州的官吏,所以他自称“余杭别驾”。

4 疲氓……(méng):指贫困的老百姓。

5 鞭棰(chuí):这里指对贫困的老百姓用刑。鞭,动词,用鞭子鞭打。棰,短木棍。

原文

道逢阳虎1呼与言,

心知其非口诺唯2。

居高志下真何益,

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3安足程,

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4俱无用,

付与时人分重轻。

译文

路遇阳货一样的人,还要相呼与其说话。

明知他是一派胡言,假装诺诺点头称是。

身居高位而志气低下有何用,

一生所重的气节如今剩多少。

文章这类雕虫小技何足挂齿,

你我过去枉自能以文章齐名。

如今衰老成为无用之人,

就让大家肆意品评去吧。

注释

1 阳虎:即阳货,春秋时期季孙氏的家臣,专擅鲁国的国政。他曾经想见孔子,孔子称不愿与其见面。据“乌台诗案”记载的材料,这里实际所指监司官张靓、俞希旦,也是苏轼最不喜欢的人。

2 诺唯:有时也作唯诺,指唯唯诺诺称是。

3 文章小技:汉代扬雄说过诗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唐代杜甫诗:“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

4 衰老:这时作者仅三十六岁,他的弟弟苏辙三十三岁,正当壮年,说衰老是暗讽朝廷不重用自己的气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导读

这首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期。望湖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为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美景后,到望湖楼上饮酒后见景而作绝句五首,此其一。全诗描写西湖风雨忽至的情景,前两句呈现骤雨忽至的动景,后两句描写风吹云散的静景。可谓风光鲜明,景致含趣。

原文

黑云翻墨1未遮2山,

白雨3跳珠乱入船4。

卷地风来5忽6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7。

译文

乌云如黑墨翻涌却遮挡不住青山,

大雨激起水珠飞溅入船。

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乌云,

望湖楼下湖水与天一色。

注释

1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2 遮:遮盖,遮挡。

3 白雨:属于夏天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光线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4 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跳和乱写出了暴雨落在船里的形态。

5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唐代韩愈《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6 忽:突然。表现出天气转换之快,以及风的巨大威力。

7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宽阔宁静。有美堂暴雨

导读

这首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秋,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期。有美堂坐落在杭州吴山的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相传1057年宋仁宗赐给出任杭州的梅挚诗里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挚到达杭州后便建造有美堂以见荣宠,当时文人纷纷为此吟诗,欧阳修也曾作《有美堂记》。苏轼此作以雄奇的笔调和新妙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描写了在有美堂见骤然而至的急雨景象,气势雄伟壮阔,震慑人心,是苏轼即景而作的代表诗之一。

原文

游人脚底一声雷,

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1金樽凸,

千杖敲铿2羯鼓3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4,

倒倾鲛室5泻琼瑰6。

译文

游人的脚底忽然震起一声响雷,

有美堂上浓云缭绕挥之不去。

天风挟带乌云吹起海水如山立,

浙东暴雨渡江向杭州城袭来。

西湖如金樽盛满雨水似要满溢,

雨点敲打湖面像千杖落在羯鼓。

想要唤醒李白用满山飞泉洗脸,

欣赏如倾倒美人珠玉的奇景。

注释

1 潋滟(liànyàn):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2 敲铿(kēng):原指啄木鸟啄木的声音,这里借指打鼓声。

3 羯(jié)鼓:是两面蒙皮,腰部较细的一种鼓,据说由羯族传入,所以称之为羯鼓。

4 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唐代诗人贺知章曾赞美李白为谪仙人。相传唐玄宗曾谱制新曲,召唤李白为之填词。李白此时已经大醉,于是以水洒面,清醒后写了很多篇诗歌。

5 鲛(jiāo)室:神话中海里鲛人所居之处,传说鲛人可织水成绡,其泪珠能变成珍珠。

6 琼瑰:指次于玉的美石,泛指珠玉,也比喻为美好的东西。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

导读

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这首诗是当年十一月到任后不久所作。北台原在密州城的北面,苏轼后来将其改建为超然台。大雪之后苏轼在北台墙壁上写下两首诗,第一首写黄昏雨、半夜雪以及次日清晨登台赏雪,第二首写雪晴之景及抒发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本篇为第一首,也是苏轼著名的咏雪诗之一。

原文

黄昏犹作雨纤纤1,

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2如泼水,

不知庭院已堆盐3。

五更晓色来书幌4,

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5,

未随埋没有双尖。

译文

黄昏时分还是细雨纷纷,

夜静无风但是寒气开始弥漫。

被褥冰冷得像泼了水在上面,

不知道庭院里已堆上白雪。

五更未明时分却曙色透窗,

半夜屋檐上原是雪水潺潺。

晨登北台扫雪遥望马耳山,

幸未埋没而露出一对山尖。

注释

1 纤纤:形容雨很细的样子。

2 衾裯(qīnchóu):衾指被子,裯指单被,这里指被褥床帐等卧具。语出《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实命不犹。”

3 堆盐:比喻雪,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谢安曾经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儿谢朗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4 幌(huǎng):指用于遮挡或障隔的帘幕。书幌,一般又代指书房。

5 马耳:马耳山,在山东省诸城市的西南。东栏1梨花

导读

这首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赴任徐州后,是《和孔密州五绝》的第三首。全诗写梨花盛开,却又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前两句描写春末夏初时节梨花和柳树的特征,后两句则紧承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是苏轼所作并不多见的伤春感逝类诗歌。

原文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二株雪2,

人生看得几清明3。

译文

淡白的梨花映着深青色的柳条,

柳絮夹着飘落的梨花飞满全城。

像东栏如雪的梨花一般惆怅惘然,

人生在世谁能看得清净明澈。

注释

1 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东边的栏杆。

2 二株雪:这里喻指梨花,又暗指诗人自己。

3 几清明:清澈明朗。这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诗感慨物是人非,苏轼诗则感叹人生短促。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导读

这首诗作于元丰元年(1078)冬天,苏轼知任徐州时见到《长江绝岛图》并写下这首题画诗。李思训(651—716),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中国山水画北派的创始人,《长江绝岛图》是他的名作(现已失传)。此诗前四句描写画里孤岛,“客舟”四句又写画中小船,最后引入当地民间故事,戏语结尾而妙趣横生。苏轼还发挥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全篇十三句里有八个七言句,三个五言句,两个三言句,如此起伏婉转的节奏,恰与小舟摇荡、客子俯仰的情景呼应,完美地融合了诗歌的音乐美与境界美。

原文

山苍苍,水茫茫,

大孤小孤1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

惟有乔木搀天2长。

译文

山色葱翠,江水渺茫,

大小孤山耸立在长江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无迹,

唯有岛上的乔木直上云天。

注释

1 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小孤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东南鄱阳湖中,小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的江水中,两山在江中遥遥相对。

2 搀(chān)天:即参天,形容树木高大。

原文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

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1,

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2莫漫狂,

小姑前年嫁彭郎3。

译文

何处漂来一只客舟?

桨声在流水间忽抑忽扬。

微风里平坦的沙滩望不到边,

风浪中孤山与客船此起彼伏。

大小孤山如美人的发髻,

刚刚梳洗打扮好映在镜中。

船上的商贾莫要轻狂放荡,

小姑前年早已嫁给彭郎。

注释

1 峨峨:高耸的样子。鬟:发髻。这句以女子的发髻比拟大小孤山水雾缭绕的峰峦。

2 贾(gǔ)客:指商人。

3 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据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记载,当地民间把小孤山传为小姑山,彭浪矶传为彭郎矶,并说彭郎是小姑的丈夫,苏轼戏言这个传说意在劝诫船中商人,显得风趣幽默。百步洪二首其一

导读

这首诗作于元丰元年(1078)秋。苏轼任官徐州时期,与好友参寥子放舟游览百步洪,追怀往昔而感慨不已。百步洪在徐州东南二里,悬流湍急,乱石激涛,最为壮观,今已不存。前半部分写百步洪的壮丽之景,后半部分叹人生的哲理。该诗最大的特色在于丰富的比喻,四句连用七个比喻描写溪流湍急,淋漓恣肆。

原文

长洪斗落1生跳波,

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2绝叫凫雁起,

乱石一线争磋磨3。

有如兔走鹰隼落,

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

飞电过隙珠翻荷。

译文

长长的洪流陡然低泻,激起高高的浪花。

乘着轻轻的小船南下,快得跟飞梭一样。

随行的船工高声呼叫,惊起觅食的野鸭。

船在狭窄的水道穿行,船舷与乱石摩擦。

好像野兔受惊逃窜,苍鹰从天急速降,

骏马奔腾冲下千丈坡。

又好比弦断飞离琴柱,羽箭脱手射出去。

电光从缝隙忽闪而过,水珠从荷叶滚落。

注释

1 斗落:即陡落,形容水势湍急。

2 水师:船工。

3 磋磨:形容船与溪流的石头相互摩擦。

原文

四山眩转风掠耳,

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

何异水伯夸秋河1。

我生乘化2日夜逝3,

坐觉一念逾新罗4。

纷纷争夺醉梦里,

岂信荆棘埋铜驼5。

译文

四周的青山让人目眩,风声掠过双耳旁。

只看见有千百个漩涡,泛起无尽的泡沫。

险境求乐虽已痛快,

何必在意河伯夸秋河。

人生在世时光飞逝,

静坐睡觉间意念转瞬万里。

争权夺利如在醉梦中,

谁信铜驼也会埋没荒草。

注释

1 水伯夸秋河:出自《庄子·秋水》,是说秋天河水大涨的时候,河面非常开阔,河伯见后得意非凡,便向海神夸口说天下壮阔的美景都集中在他那,后来看到浩瀚的大海才望洋兴叹,觉得自己是“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 乘化:顺应自然运转的变化。

3 日夜逝: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用以比喻像流水一样消逝的万事万物。

4 新罗:古代朝鲜半岛的一国名,宋代禅僧形容“心念”之快的常用语,意谓坐着就能在一念之间过了遥远的新罗国。

5 铜驼:出自《晋书·索靖传》,晋人索靖预感天下将要大乱,就对着洛阳宫门前铜铸的骆驼说:“再见到你的时候,恐怕会被埋在荆棘丛中了。”苏轼这里是认为,人生在世本就像在醉梦之中,而世人却纷纷扰扰,争夺不休,完全不知世事的变化比这百步洪的流水还要快。

原文

觉来俯仰失千劫1,

回视此水殊委蛇2。

君看岸边苍石上,

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

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

多言3

师所呵4。

译文

大梦初醒发现时光飞逝,

回看百步洪的水流曲折。

请看岸边的青石上,

船篙刺出的洞眼如蜂巢。

只要己心不为外物所系,

造物再快又能如何?

大家回船登岸各自回去,

再多说话又要被呵斥。

注释

1 劫:佛教用语,是“劫波”或“劫簸”的简称。在佛教中大约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三亿三千六百万年为一中劫,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

2 委蛇:形容曲折从容的样子。

3 (náo):争辩,引申为说个不停,喧闹嘈杂。

4 师:指参寥禅师,是北宋著名的诗僧,为苏轼好友。呵:呵斥。苏轼这里是说真正的禅悟在于静心体验,如果一味喋喋不休就会落入语言障,所以要赶紧打住,以免参寥禅师责怪。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其一

导读

这首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关押在京城御史台的牢狱里,估计自己难以忍受,从而会死于狱中而不能与弟弟苏辙告别,所以写了两首诗交给狱卒梁成送给弟弟。根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苏轼入狱后与长子苏迈约定,送牢饭的时候只送菜与肉,情况危险的话就送鱼。苏迈有次出门托付亲戚送饭,忘记交代送鱼和肉的情况,谁知亲戚有一次将鱼送到狱中,苏轼收到后大为吃惊,以为死期将至,于是写下两首诗寄给弟弟。狱卒也不敢隐瞒,于是报告给朝廷,宋神宗本也惜才不想杀苏轼,读了这两首诗后,为苏轼的兄弟情深所感动,不久就放了他。

原文

圣主如天万物春,

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1。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2。

译文

圣明君主恩大如天让万物焕发生机,

渺小臣子愚昧昏暗自取灭亡。

年未百岁时却要偿还前世的孽债,

一家十口没有归宿还要连累亲人。

到处都有青山可以埋下我的身骨,

他年风雨之夜你却独自为我伤心。

你我今生有幸成为兄弟,

来世再结下未了的因缘。

注释

1 累人:牵累他人。

2 因:因缘,佛教语,指产生结果的原因。初到黄州

导读

这首诗作于元丰三年(1080)。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至黄州,暂居于定惠院,跟随寺庙僧人一起生活,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全诗语言平实简洁,抒情却是复杂矛盾,既是自我解嘲,又是自我安慰。

原文

自笑平生为口忙1,

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2不妨员外3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4。

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5。

译文

我常嘲笑自己一生为嘴到处奔忙,

老来发现所谓事业变得十分荒唐。

长江环绕城郭,深知江鱼味美,

茂竹连绵青山,只觉阵阵笋香。

被贬逐的人当然会被员外安置,

而诗人的惯例可以做做水曹郎。

惭愧的是我对政事已毫无帮助,

还要耗费官府的俸禄领取酒囊。

注释

1 为口忙:一语双关,既指因为言事和写诗而获罪,又指为了谋生糊口,同时又呼应下文的“鱼美”“笋香”。

2 逐客:被贬官客居的人,这里是作者自谓。

3 员外:指定额编制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就是属于此类。

4 水曹郎:隶属于水部的郎官,水曹就是水部,梁代诗人何逊、唐代诗人张籍等都做过水曹郎,所以苏轼说“例作”。

5 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其中压酒滤糟的布袋也可以充作抵折物。东坡八首其一

导读

这首诗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在诗前作有小序说,老朋友马正卿看到他在黄州生活艰苦,于是向官府请求划拨废弃的营地数十亩,让苏轼全家得以耕种谋生。苏轼在耕种之余写下这组诗,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辛勤劳作,又透露出对来年收成的期望。

原文

废垒无人顾,

颓垣满蓬蒿。

谁能捐筋力,

岁晚不偿劳。

独有孤旅人,

天穷无所逃。

端来拾瓦砾,

岁旱土不膏。

崎岖1草棘中,

欲刮一寸毛。

喟然2释耒3叹,

我廪4何时高。

译文

废弃的营垒无人顾及,

颓败的土墙长满野草。

谁会花费精力开垦它,

到年终恐怕没有收获。

只有孤苦奔波的外人,

被老天穷困无法逃脱。

开始要收拾残砖破瓦,

年年干旱土地不肥沃。

高低不平又荒草丛生,

难以开垦很小的田地。

我放下农具长声叹息,

仓中的粮食怎能堆高。

注释

1 崎岖:形容土地高低不平的样子。

2 喟然:叹气的样子。

3 耒(lěi):翻种土地的工具。

4 廪(lǐn):储藏粮食的仓库。东坡

导读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描写开垦东坡的闲情逸致,能脱离市集而躬耕田野,能置身名利圈外而淡然自任,表达出作者经历磨难坎坷之后的志节和情怀。

原文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1坡头路,

自爱铿然2曳杖声。

译文

大雨冲洗后的东坡,月色清澈,

城里人离开后,唯留山野人闲游。

莫要嫌弃坡路坎坷不平,

我恰恰喜欢拐杖铿然落地的声音。

注释

1 荦确(luòquè):形容怪石嶙峋的样子,或者土地坚硬的样子。

2 铿然(kēngrán):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导读

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谪黄州后迁居临皋亭,元丰四年(1081)正月二十日,前往岐亭造访好友陈慥,潘丙、古耕道等人将他送至女王城东禅院。元丰五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又与潘、郭等人出城寻春,从而为一年前的同一天在女王城所作的诗写下和诗。元丰六年(1083)也还有和诗。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战国时期春申君任楚国宰相时,受封有淮北十二县,于是有了“楚王城”的误称。

原文

东风未肯入东门,

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1,

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

故人不用赋《招魂》2。

译文

春天的东风不肯吹进城东,

骑马出城寻找去年游玩的村落。

人像秋雁来去都有音讯可寻,

往事却像春梦未留一点痕迹。

去江城喝三杯自酿的好酒,

乡间老人沧桑的脸庞笑容温暖。

已经约定每年春季出门踏青,

老朋友们不必担心我的处境。

注释

1 酽(yàn):原指茶、酒等味道醇厚,这里又喻为人情深厚。

2 《招魂》:屈原所作,呼唤楚怀王的灵魂回归楚国。这里苏轼意在说朋友们不用可怜他遭到贬谪,而设法将他内调回去。洗儿戏作

导读

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苏轼的爱妾朝云产下四子苏遯,按照风俗,出生后的第三天或满月,亲戚朋友来道贺时要为婴儿洗澡,称为洗儿。苏轼表面上写对儿子的教育和愿望,对自我一生的嘲讽,实际表达了对当时官场黑暗的悲愤,对昏庸之辈的痛斥,《宋史·苏轼传》说轼“嬉笑怒骂之间,皆可书而诵之”,这首诗堪称代表作。

原文

人皆养子1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2,

无灾无难到公卿3。

译文

每个人养育子女都希望他聪明,

我却被聪明所误一生不得安宁。

只希望自己的孩儿愚笨且迟钝,

无灾无难或许就能够官至公卿。

注释

1 养子:指养育子女。

2 愚且鲁:愚指愚昧、愚笨,鲁指迟钝、笨拙。

3 公卿:原来指三公九卿,三公是司马、司徒、司空,九卿是政府的九个最高官职,后来泛指朝廷中的大官。海棠

导读

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据《王直方诗话》记载,苏轼贬谪黄州时居住在定惠院,东面杂花满山,唯独有一株海棠花不被当地人赏识。苏轼幽居此地后非常喜爱,经常在花下饮酒作诗。全诗前两句侧面描写海棠花的美丽和环境幽寂,后两句由花及人生而发感想,表达爱花惜花之情。虽然题为“海棠”,却是曲笔描写,伤时叹事之情绵眇至极。

原文

东风袅袅1泛崇光2,

香雾空蒙3月转廊4。

只恐夜深花睡去5,

故烧高烛照红妆6。

译文

东风袅袅吹拂,花影浮光疏淡,

花香四溢朦胧,月亮慢慢移过回廊。

担心夜深人静,花儿悄悄睡去,

因此点燃高烛,照亮海棠静静欣赏。

注释

1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一作“渺渺”。

2 崇光:指日渐暖融的春光。

3 空蒙:一作“霏霏”,形容海棠香气四溢的样子。

4 月转廊:月亮转过回廊另外一边。这里一是表明夜深人静,二是暗示处江湖之远,远离政治中心。

5 花睡去:据历史记载,唐玄宗有次召见杨贵妃赴宴,杨贵妃因为昨夜饮酒未醒,唐玄宗称赞说:“海棠睡未足耳。”

6 红妆:这里用美女比喻海棠。题西林壁

导读

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从湖北黄州改迁河南汝州时,途中寻访弟弟苏辙因而游览庐山。西林寺又称为乾明寺,位于庐山七岭的西面,据南山宣律师《感通录》说:“庐山七岭,共会于东,合而成峰。”全诗虽然描写山水,却是蕴含哲理,前两句描写庐山独特的地理风貌,后两句道出作者游览后的切身感悟,从而说明认知万物真谛的道理。语言浅显易懂,哲理深入浅出,亲切自然又耐人寻味。

原文

横看1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总不同2。

不识庐山真面目3,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