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的悬疑事件之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14:30:28

点击下载

作者:韩震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惊魂的悬疑事件之谜

惊魂的悬疑事件之谜试读: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着太多具有诱惑力的秘密等待着探索、发现,人类在众多的谜团中不断地苦苦摸索,也在这重重迷雾中不停地追寻着、探索着,寻找各种蛛丝马迹,探寻着答案。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足迹已经清晰地印在了月球上,呼风唤雨的梦想变成现实,寻求域外文明的活动正加紧进行。每当揭开一个个扑朔迷离、让人不可思议的谜团,人们都会从内心涌起激动自豪的心情。然而,诸多的困惑尚未解开,人们无法停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步伐,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心中的梦想……

地球上频频出现的UFO事件,是外星人在追寻他们失落的记忆吗?吸血鬼和狼人的传说,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北纬30度的神秘力量,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道谜题吗?不可预知的法老诅咒,究竟是真实存在的事实还是精心设计的迷局?藏宝图的浮沉背后隐匿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血雨腥风,尘封的历史中究竟隐藏了多少真相?双胞胎之间的心有灵犀,动物在灾难面前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些尚未解开的谜题,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吸引着人们为寻找这些谜题的答案而上下求索。《国民阅读文库·探索发现系列》丛书宛如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撷取了古今中外地理、历史、社会、自然、生物、文化等领域中最经典的未解之谜,用科学的态度、审慎的求证、通俗的语言,结合诸多文献资料、考古发现与最新的研究成果,探索、揭示谜题背后隐藏的真相与玄机。

数千年来,人类用智慧找到了诸多未解之门的钥匙,社会文明的进程也随之推进。昨日的谜题已破解,新的谜团又已出现。我们在充分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会获得更广阔的认知空间与文化视野,萌发出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冲动与渴望……PART 01 名人传奇英年早逝的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征服者。他年纪轻轻就继承王位,并迅速平定内乱,掌控了局面。此后他率军南征北战: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带领他的马其顿联军远征波斯,在小亚细亚伊苏城附近将大流士三世率领的波斯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利用印度国家内部矛盾占领了印度西北许多地区……建立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然而,这样一位纵横天下的帝王竟然英年早逝,年仅33岁。无人知道他临死前发生了什么,他的离奇之死,扑朔迷离,千百年来牵动着许多研究者的神经。突发疾病导致死亡

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记》中,古希腊史学家阿里安记载了亚历山大死前最后的日子:“5月29日,亚历山大在宴会上与朋友们尽情畅饮,那天深夜他病倒了,第二天整夜发烧。6月1日他烧得更厉害,整夜未眠。6月4日病情更加严重,之后他让高级将领在宫殿庭院内待命。6月5日,他高烧未退,已不能说话,直到6月6日都是如此。”

美国学者高勒将军认为亚历山大死于恶性疾病。他在《亚历山大新传》一书中写道:“亚历山大由于长期在沼泽地带作战,不幸染上恶性疾病,后来发作,从而离开了人世。”

美国热带疾病研究专家约翰·玛尔医生排除了上述说法,他在查看了与亚历山大病情相关的一些资料后,发现一个前人未能注意到的细节,并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亚历山大可能死于“西尼罗河热”。古希腊历史资料记载,亚历山大攻入巴比伦时,曾看到大批鸟儿在空中互相啄食,随后又纷纷掉下来死掉了。玛尔医生由此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事。1999年,美国纽约市民发现许多鸟儿突然坠地死亡,后来经过检查,它们全都死于西尼罗河热。西尼罗河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感染型疾病,鸟儿和人类都有可能感染,人类患病的症状就是高烧不退。这点与史料对亚历山大病症的描述几乎一样,而其他症状也相符。在亚历山大生命的最后几天,他已不能言语,下半身也处于瘫痪状态——西尼罗河热能够引发脑炎,而脑炎可影响人的活动能力。

对于玛尔医生的观点,一些历史学家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有关亚历山大发烧的描述完全是虚构的,目的是掩人耳目,亚历山大真正的死亡原因是中毒致死。被人秘密下毒

约翰·格利弗是伦敦警察厅最优秀的侦探之一,他决心揭开亚历山大死亡的原因。格利弗查找了许多有关亚历山大大帝的记录,那些记录中充斥着互相矛盾的记述,于是侦探决定求助历史专家雷恩·福克斯,一位研究亚历山大的史学权威。他告诉格利弗,历来人们对亚历山大的死亡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是根据皇家记录,认为亚历山大死于疾病;另一种认为亚历山大的死与毒药有关,在一本记录亚历山大罗曼史的书中提到了毒死他的阴谋。

格利弗找到那本书,发现书中提到了一个名叫安提帕特的马其顿地方长官,他很可能是下毒谋杀亚历山大的策划者。当时他刚被亚历山大革职,也许心存不满,因而决定毒杀亚历山大。格利弗假设安提帕特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将毒药从马其顿带到巴比伦,另一个儿子在巴比伦寻找下毒机会。如果最后实现投毒计划,亚历山大确实死于中毒,就需要确认凶手使用的是什么毒药。于是格利弗请来一位毒药学专家,借助最新医疗技术模拟亚历山大生命里最后十几天的中毒反应。历史资料记载,亚历山大在宴会上喝了一些酒后不到半小时,身体就感到不舒服,随后出现呕吐、疼痛、说话困难、身体逐渐虚弱等症状。曾有历史学家认为亚历山大可能中的是番木鳖碱,但毒药专家否认了这个观点,他认为番木鳖碱含有剧毒,中毒后只要四五个小时,中毒者即会死亡,而亚历山大却是在反应不良后很多天才死去的;另外,番木鳖碱具有典型的症状,如肌肉收缩、眼睛突出、后背弓起、下巴僵硬,这与亚历山大的中毒反应完全不同。亚历山大大帝,古马其顿帝国的国王,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伊苏斯战役》局部,公元前2至11世纪,意大利庞贝农牧神宫镶嵌画。

用这种方法,格利弗与毒药专家将古希腊毒药一一排除,最后还剩下一种名叫白菟葵的毒性植物。在亚历山大的家乡,白菟葵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其根部蕴含有毒成分。但这种毒药的症状是否与亚历山大的情况吻合呢?毒药专家对电脑模拟控制的人体进行下毒试验后,发现模拟躯体显示出与亚历山大同样的反应:心率下降、呼吸困难,身体变虚弱。但是,一剂白菟葵并不会要人的命,人中毒后24小时内,毒素就会慢慢从体内排出,因此如果要让人彻底死亡,必须要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下毒。格利弗马上想到,在历史记载中,亚历山大曾让人用羽毛搔他的喉咙以帮助他催吐,会不会有人趁这个机会将毒药送入他的口中呢?毒药专家的研究显示,第二剂白菟葵进入人体后,中毒者会持续虚弱,而且无法行动。这时,只要再来一剂毒药,中毒者马上就会死去。亚历山大大帝胜利进入巴比伦城。《亚历山大凯旋》局部,法国查理·勒·布朗(Charles Le Brun,1619~1690)。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俘虏印度国王波罗斯(Poros)。意大利弗朗西斯科·贝托巴索(Francesco Salvator Fontebass,1709~1769)绘。

不过,在调查过程中,格利弗开始怀疑投毒谋杀这一说法。据悉,亚历山大的父亲也死于非命,但他死于利剑之下。格利弗认为毒药似乎并不是马其顿人钟爱的武器,如果有人想要杀死一个人,应该会用剑,而不是毒药。误诊让他送命

也有人认为,亚历山大中毒身亡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但不一定是被人有意毒死的,而是在治疗过程中中毒身亡的。在古代的马其顿国,白菟葵确实是一种常用药品,人们经常用它来清洗肠胃,作为泻药帮助人体排泄,还被用来治疗精神疾病。

亚历山大死前不久,他失去了最亲密的好友赫法斯蒂昂。从他少年时代开始,这位朋友就一直陪伴在他身旁,跟他一起喝酒一起作战,赫法斯蒂昂死后,亚历山大非常难过,为他修建了一座巨大的陵墓。可以说,赫法斯蒂昂的死令亚历山大一蹶不振,极度悲伤。而在古代马其顿,对待因悲伤而造成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法之一是使用白菟葵。如果亚历山大因急于恢复健康而不断使用白菟葵的话,那么就很可能送命。

当然,以上三种说法都只是猜测,还有一些历史学家也试图找到亚历山大的死因,如英国史学家乔·威尔斯认为,亚历山大大帝在宴会上喝得酩酊大醉后,突然发烧,从此一病不起,不久即死去了。拿破仑死亡真相拿破仑·波拿巴是世界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出生于法国科西嘉岛,在动荡的法国大革命中崛起,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带领军队横扫整个欧洲大陆,又以狂热的政治野心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他是法国人民心中的英雄,却是其他国家人民眼中的强盗。欧洲其他强国组成反法同盟誓将他彻底击败。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一生的转折点。那次战败让他离开了世界军事舞台,反法盟国一致决定将他囚禁于大西洋英属圣赫勒拿岛上,但仅过6年,这位功名显赫的法国皇帝便与世长辞了,终年52岁。拿破仑之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揣测纷纷出笼。砒霜中毒身亡

拿破仑死后,法国当局宣布他死于心血管疾病。在一个多世纪里,似乎没有人对他的死亡提出疑问。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佛舒特的瑞典医生在看了一本日记后对拿破仑的死因产生了疑问。那本日记是随拿破仑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的仆人写的。他在日记中写道,拿破仑去世前经常失眠,腿脚肿胀无力,掉头发,总觉得口渴,还偶尔胃痛、腹泻和抽搐。这些症状显然与砒霜中毒类似,于是佛舒特断言,拿破仑并非死于心血管病,而是砒霜中毒。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佛舒特在欧洲各地奔波,试图找出证据。1960年,他想尽办法,从拿破仑侍从后裔那里得到了一根拿破仑的头发。经过化验发现,拿破仑头发中的砒霜含量比正常人高出40倍。后来,美国联邦调查局和法国巴斯德大学也对拿破仑留下的头发进行了化验,同样发现相当高的砒霜含量,这一结果让不少人相信拿破仑死于中毒一说。

但历史学家对此表示怀疑,据历史记载,拿破仑是个非常谨慎的人,时刻保持着戒备心理,他的食物都是让别人先当面吃一口才会品尝。怎么会轻易中毒呢?而且谁会给他下毒呢?于是人们又猜测纷纷,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

相传,滑铁卢战役失败后,拿破仑被放逐到英属圣赫勒拿岛上,他所居住的房子里贴有一种特殊的墙纸,富含高浓度的砒霜。在干燥情况下,墙纸不会产生毒素,对居住者也不会造成危害。一旦被水分浸湿,该墙纸就会散发出一种有毒的水汽,居住者吸入之后,便会慢性中毒。不幸的是,圣赫勒拿岛气候非常潮湿,拿破仑的居室很可能受到了砒霜毒气的污染。史料记载,拿破仑当年居住的屋子,经常弥漫着一股令人不舒服的气味。而这一切迹象都与中毒一说吻合。

英国史学家钱德勒认为拿破仑是被人悄悄下毒害死的。这个下毒人名叫查尔斯·蒙托隆,为拿破仑的知心好友。蒙托隆利用好友身份,获得拿破仑的信任,在其饮用的酒里放了砒霜。有文件记载,拿破仑立下遗嘱给蒙托隆留下了价值200万法郎的金币。当时,已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的蒙托隆为了提早获得拿破仑的遗产,不惜下毒害死了他。

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蒙托隆其实是法国保皇党和英国人的走狗,这两派力量早就想除掉拿破仑。为防止拿破仑逃跑,英国派遣舰队和五千士兵时刻监视着圣赫勒拿岛,光军事开支就要800万英镑。而法国阿土瓦公爵多次指使蒙托隆暗杀拿破仑,这位公爵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八的兄弟,为王室继承人,他一直担心拿破仑复出而重新掌权,所以非常希望拿破仑死掉。

蒙托隆的后人弗朗索瓦·德·孔戴·蒙托隆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潜心研究拿破仑在岛上的最后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本记载其祖先与拿破仑在岛上生活情景的手记。据手记记载,蒙托隆伯爵经常给拿破仑吃含有小剂量砒霜的药,希望通过让拿破仑服食毒药,使他发病,然后利用治病机会让拿破仑返回欧洲大陆。可计谋为什么没有实现呢?蒙托隆是这样解释的,拿破仑一直认为自己胃部有毛病,为了减轻胃部疼痛,他经常服用止痛药,结果止痛药与砒霜发生化学作用,要了他的命。法国拿破仑一世(NapoléonI,1769-1821)画像,俄罗斯莫斯科普希金艺术馆胃癌要了他的命

虽然人们从拿破仑的头发中检测出了大量砒霜,依此推断拿破仑死于谋杀似乎也合情合理。然而,一位名叫科斯坦的专家在研究了拿破仑生前的病历后认为,拿破仑不是死于砒霜中毒,而是胃癌。病历中记载说,拿破仑死前腹部疼痛难忍,打嗝呼出的气体非常难闻,此外,他还有神经衰弱和厌食迹象,夜里常咳嗽,出冷汗。这些症状与胃癌患者非常像。

2007年,美国德克萨斯西南大学教授罗伯特·格恩塔也着手研究拿破仑的死亡原因。他们将最近医学技术与拿破仑的验尸报告、医生回忆录等结合起来发现,拿破仑确实死于胃癌晚期。验尸报告记载,拿破仑胃部有两处溃疡,一处在胃里面,一处则刺穿了胃壁直达肝脏。格恩塔教授指出,他们将这两处溃疡与良性溃疡和胃癌做了比对,发现拿破仑有一处溃疡至少有10厘米长,仅仅创口大小就表明那是癌症造成的。这一说法在遗传学上也可解释,据史料记载,拿破仑的父亲同样死于胃癌。

支持胃癌的专家们并不否认拿破仑头发中发现的砒霜,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那些砒霜是哪来的?其实,在2002年,法国专家也对拿破仑遗留的头发进行了化验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在1821年拿破仑去世后取下的头发,还是在1805年和1814年他在世时的头发里,砒霜的含量都超出正常值的5倍~33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专家解释,这些头发的获取时间相差十几年,而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这些头发中的砒霜含量几乎一致,并均匀地分布于每根头发上。这表明头发上的砒霜不是拿破仑摄入体内的,而是来自于外部环境,也许来自于保存头发的防腐剂。因为在19世纪,法国非常流行用砒霜保存头发。

如今,胃癌说虽然获得了一些专家的支持,也获得了法国官方的认可,但在民间,仍然还有许多拿破仑谜孜孜不倦地研究着,希望有朝一日找出自己认可的答案。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何处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后不幸早逝。为了避免争夺皇位的惨剧,朱元璋在位时便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改年号“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但仅仅过了四年,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抢夺了皇位,而下台后的朱允炆一直下落不明,成了千古悬案。自焚说

据明朝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记载,建文帝朱允炆登上帝位,他的几个叔叔非常不服气,各怀鬼胎,朱允炆也有所觉察,因此常常跟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卿黄子澄商量削藩。燕王朱棣先发制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动了“靖难之役”。四年大战,建文帝的军队节节败退,满朝文武纷纷投降,主帅李景隆直接打开南京金川城门迎接燕王入城,建文帝见自己大势已去,便下令焚烧宫城。当燕王来到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哪里还有建文帝的影踪,同时消失的还有建文帝的玉玺。随后三天,燕王命人大肆搜查建文帝的下落,宫内侍从都说建文帝已经自焚,并从火堆中找出一具烧焦的尸体。燕王查看该尸体,简直惨不忍睹,也分不清面目,只好以“天子礼葬之”。朱棣继位后称明成祖,他在写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焚。”

明朝的正史大多坚持自焚说。《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但一些学者认为,宫内太监们实际上只找到马皇后和太子的遗骸,并没有发现建文帝。如果说建文帝自焚而死,那么必定有陵墓,燕王也必然要在表面上祭奠祭奠,但没人知道陵在何处,就连明末崇祯皇帝也说“建文无陵,从何处祭”。

不过,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比较符合真实的情况,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团团围住皇宫,建文帝想逃也没地方可逃,而且据考证皇宫内并无通道可以逃脱。另外,建文帝也知道四叔朱棣是个残酷无情的武夫,不可能会让自己落得好下场,因此与其生不如死还不如一死了之。但如果是这样,那么后来朱棣又为何偷偷派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呢?削发为僧说

也有人认为建文帝并没有自焚,而是削发为僧了。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清代名人吕安世和清末民初的蔡东藩,有资料记载,燕王朱棣带领大军攻入皇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本想自杀,但少监王钺劝导他说,你祖父临死前曾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危难时刻转交给你,那铁箱一直被我秘密收藏于奉先殿内。待群臣取来铁箱,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有三张度牒(即僧人凭证),上面分别写着建文帝的名号和其他两位大臣的名字,还有三件僧衣、一把剃刀、十锭金子和一封遗书。遗书上写道,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走水关御沟,在神乐观西房会集。建文帝见祖父已经替自己安排好一切,便剃了头发,换上僧衣,来到鬼门。鬼门就是太平门内城的小矮门,非常隐蔽,只能容纳一人出入,外通河道。建文帝躬身出了鬼门,只见河道上停放着一艘小船,小船上除了一名僧人,别无他人。僧人忙招呼建文帝上船,并口称万岁。建文帝问起缘由,僧人回答说:“本人是神乐观的主持王升,昨夜梦见你祖父,他让我来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由此,建文帝继承朱元璋的祖业,出家当了和尚。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朱元璋第四子。隐逸民间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逃出皇宫后,没有出家,而是隐逸在民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明史·姚广孝传》记载:朱棣当上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产生过极大的怀疑。为了寻求答案,他还将建文帝的一些亲信抓进监狱,逼着他们供出建文帝的下落。只要没有见到建文帝的尸首,朱棣怎么都不敢放心,他时刻感到建文帝的存在对自己的皇位就是一种威胁,因此他多次派遣心腹大臣,四处寻访。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重新登记造册,目的就是搜查建文帝的下落。后来明成祖朱棣又派遣户部给事中胡濙遍查郡、乡、邑,全国那么多地方,据说胡濙一共查了十六年,仍无下落。在此期间,朱棣还派郑和七下西洋,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又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遐退为名四处出巡,足迹遍及全国名山大川。

民间传说建文帝离开皇宫后在许多地方留下了踪迹。有说他逃到了云贵地区,曾在人陪同下登上峨眉山,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为“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流露出深深的故国之思,如今云南大理还有人以建文帝为鼻祖;有说他逃出皇宫,浪迹天涯,到老回到了皇宫,宫中人称之为“老佛”,寿终正寝后,葬于西山;也有说他逃出皇宫后,经广东一带去了南洋地区。近代还有学者考证,建文帝藏在江苏吴县尾山普济寺内,后又隐逸于穹窿山,死于明永乐二十一年,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朱允炆(1377—1402),明惠帝,年号建文。

建文帝失踪后,其档案史料已被明成祖朱棣销毁,而《明成祖实录》又充满谎言,所以后人已经很难弄清事实真相了。明末文坛领袖钱谦益写过一篇《建文年谱序》,其中写道:他在国史馆工作三十多年,遍览群书,唯独对于“建文逊国”一事搞不清楚,而伤心落泪。原因有三,一是《实录》无征,二是传闻异辞,三是伪史杂出。清代学者万斯同在《明史稿·史例议》中说:“明代野史之失实,无有如建文逊国一事。”乾隆朝出版的《明史》,在写了建文帝焚死之后,又加上“由地道出亡”一事,让人读得云里雾里。在明初年间,建文帝的下落都已经成谜,如今的人们又如何得知,这只能是雾里看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杨贵妃魂归何处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相传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后来偶遇唐玄宗李隆基并深受其宠爱,被册封为贵妃,杨门一族也因此鸡犬飞升,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更是被封为位高权重的宰相。公元756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逃跑,途经马嵬坡时,大将陈玄礼认为杨贵妃为红颜祸水,只会祸国殃民,便迫使玄宗将她赐死。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之一,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再加上文人歌咏与史家叙事的不断演绎,迄今为止,人们对杨贵妃是否死在马嵬坡仍旧众说纷纭。史载贵妃之死

史书记载,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高力士等人连夜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来到山西境内的马嵬坡时,随行将士突然哗变,杀死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然后又将矛头指向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得命高力士将她勒死并就地安葬。唐玄宗回长安后,秘密令宦官改葬贵妃,但是办事的宦官回来却说贵妃遗体已不见,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关于这件事情,新旧唐书各有记载。《旧唐书》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而《新唐书》只有“香囊犹在”四个字。为什么新旧唐书对这件事都写得如此含糊呢?难道贵妃遗体被人盗走了,或者贵妃并未葬在马嵬坡?

早在贵妃死后不久,民间就有传闻,称贵妃并非死在马嵬坡,而是流落到了别处。作家俞平伯在其《论诗词曲杂著》中对此做了考证,认为如贵妃果真死在马嵬坡,那么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写至马嵬坡即可,何必还要假设临邛道士和玉环太真呢?因此,俞平伯断定杨贵妃并非死于马嵬坡。而陈鸿《长恨歌传》记载“使人牵之而去”,应该是说杨贵妃被人牵走藏起来了。白居易《长恨歌》说玄宗回长安后为杨贵妃改葬,结果却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不见踪影,这就更加证实贵妃并非死于马嵬坡。陈鸿的《长恨歌传》甚至点明杨贵妃并未死。

今天的马嵬坡上,不仅有修葺一新的杨贵妃墓,还有贵妃雕像,那修葺的大墓高达3米,外面是包砌得很严实的青砖,原始的贵妃墓不可能有这样的青砖。就在人们苦苦寻找贵妃真正下落的同时,四川省都江堰市的红梅村爆出了千年古墓的新闻。传说,红梅村后面山脚的那座千年古墓就是杨贵妃的寿终正寝之处。据村里的老人说,那是一座暗墓,早年有一块墓碑,墓碑上仅刻有一个杨字,却没有名讳。“文革”期间,那块墓碑已荡然无存。而今墓地上种满了庄家,只有一块破旧的祭台青砖。1997年,都江堰市对古墓进行了挖掘,挖出的棺木长1.7米,宽仅45厘米,明显是女人的棺木,但墓主人的身份却难以判断。由于缺乏相关的证据,红梅村的传说就没法考证了。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在京剧《贵妃醉酒》中扮演杨贵妃。贵妃下落知何处

如果杨贵妃当年没有死在马嵬坡,那么她又下落何处呢?杨贵妃华清池出浴图,清康涛摹。

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这样的消息让中国人震惊不已,杨贵妃怎么跑去日本了呢?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有作家俞平伯,更有日本学界的学者。他们认为,当年马嵬坡被缢死的是一个侍女,大将陈玄礼见贵妃貌美,不忍心杀死,便和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之。此计成功后,陈玄礼又派亲信护送贵妃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三口县久津并在那里终享天年。如今,日本山口县还有一座杨贵妃墓。自称贵妃后裔的山口百惠就是那里人。

对于这件事,日本南宫博《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均有描述。难道杨贵妃真去了日本?著名比较文学家严绍焘认为,他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是受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影响。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白居易想象杨贵妃虽然在事变中人已死,但灵魂却已经飘到海上仙山上,后来与唐明皇的使者在神仙山上相遇。那诗中所写的海上仙山蓬莱宫在何处呢?在日本文学中,学者常常用蓬莱山代指日本。这样的说法虽然看起来有理有据,但终究过于离奇,而且全凭《长恨歌》猜测附会而来,也不能令人信服。

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杨贵妃之死的传说越来越离奇。据《高力士外传》记载,杨贵妃之死完全是因为其堂兄的连累,因为六军将士痛恨奸臣杨国忠,所以把杨贵妃也牵扯进去了。高力士还认为,从马嵬坡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非死不可。她是在驿馆的佛堂被缢杀的,尸体随后由佛堂运到了驿站,唐玄宗还让陈玄礼进来验看。这件事《旧唐书》《新唐书》《通鉴》均有记载。

不管杨贵妃去到哪里或者真的死于乱军之中,都是人们对杨贵妃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以杨贵妃为祸乱的根源,要求处死她。高力士曾说“贵妃诚无罪”,虽然这话有些片面,但杨贵妃确实非罪魁。纵观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事实真相,安史之乱的发生是由唐朝各方势力产生的矛盾所致,也可以说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说杨贵妃不仅不是罪魁,反而是一个可怜的政治牺牲品。因此,人们幻想已死的贵妃能够死而复生,得以在民间享其天年。杨贵妃像,陕西兴平马嵬镇杨贵妃墓(杨玉环之墓)。宋太祖暴死之谜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闪电般地黄袍加身,当上了宋太祖。16年后,也就是公元976年,他又离奇地猝死在自己的寝宫里。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他死亡的原因,《宋史·太祖本纪》中也只有简单一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就是这么简单一句话,让后世所有学者都想不明白,只能用“暴死”一词来形容,至于“暴死”的原因则是中国史上的一个悬案。宋太宗弑兄夺位

公元976年10月的一个雪夜,宋太祖赵匡胤急招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里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摇晃着玉斧在雪地上比划着什么,同时嘴里念叨着“好做好做”。那天晚上,赵光义留宿哥哥的寝宫。而第二天天一亮,赵匡胤就不明不白地死了。于是赵光义接受赵匡胤生前遗诏,继承了帝位,成了宋朝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烛光斧影”疑案。

赵匡胤头天晚上都是好好的,怎么第二天一早就死了?史书里没有说明白,也从未提及他生过什么病,武将出身的他似乎身体应该很健壮。难道他是被人所杀?那么又是谁杀的呢?我们不难想象,前一天晚上留宿他寝宫的赵光义具有极大的嫌疑,很可能是他“弑兄夺位”。按照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留宿宫中的,但他却留在了宫里。那个晚上,皇帝身边的太监、宫女都到哪里去了,怎么好像没人在身边似的。忙乱的斧影、奇怪的声音,这一切都让我们怀疑宋太祖的死可能是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湘山野录》《宋史通俗演义》《宋宫十八朝演义》都认为赵光义“弑兄夺位”,谋杀了宋太祖。

据《烬余录》记载,当年宋朝攻下后蜀后,赵匡胤将后蜀国王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纳入了自己的后宫。那花蕊夫人非常美丽,肌肤如雪,冰清玉洁,赵光义非常垂涎她的美色,但一直没有机会得手。一天晚上,赵光义进宫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处于病中没有听见。赵光义以为他睡熟了,就调戏一旁的花蕊夫人。花蕊夫人不从,推搡中惊醒了赵匡胤。赵匡胤大怒,拿起枕下的玉斧砍向赵光义,但力不从心,斧子掉在了地上。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捡起哥哥的玉斧,砍死了他,然后匆匆忙忙逃回了自己的府邸。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

但是,赵光义又怎么这么顺利地继承兄长的帝位呢?据说这要归功于杜太后。杜太后临终前,曾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皇帝柴荣还是一个年幼的孩子,群臣不听他的号令。如果周朝有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就没机会了。你和光义都是我亲生儿子,你将来将帝位传给他吧。按照年龄长幼一代代传下去,咱们大宋江山才能千秋万代。”赵匡胤只得同意,并让宰相赵普记下太后的懿旨,封存在金匮中,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依据。

可是,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而他的儿子德昭已经14岁。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肯定不会出现后周世宗柴荣7岁登基的局面。杜太后非常贤良,怎么会出这么个主意?况且,“金匮之盟”并不是赵光义即位时公布的,而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拿出来。疑点重重的历史悬案

也有人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证据是司马光的《涑水纪闻》。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时已经是四更,孝章皇后派使者召皇子秦王德芳入宫,但使者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将皇位传给晋王赵光义,便找来了赵光义。赵光义进宫后,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可知,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宫内,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也认同这个说法。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虽然没有肯定赵光义就是弑兄的凶手,但却有夺位的嫌疑。据《涑水纪闻》记载,孝章皇后派人召的是秦王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皇后一介女流,见情形如此,只好哭着说:“官家,我母子性命,都托付给你了。”使者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难道不奇怪吗?《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些疑问: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按常理等到第二年改换年号,而急急忙忙地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成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有“金匮之盟”,赵光义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弟弟赵廷美?赵光义即位后,太祖长子德昭、幼子德芳为何神秘暴亡?太宗曾加封皇嫂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何不按皇后礼仪治丧?

最奇怪的事是,公元1063年,宋高宗赵构将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后代赵慎。据说赵构没有儿子,需要挑选一个继承人。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主张从开国之君赵匡胤的子孙中挑选接班人。赵构最初排斥这个提议,但后来却突然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万岁殿,看见了“烛光斧影”的全部情景,还嘱咐他只有把帝位传给他的子孙,国势才可以好转。后来赵构果真将帝位传给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

种种迹象表明,宋太宗赵光义肯定是非正常继位。大多数学者认同宋太祖死于非命的说法,但有关具体死因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说宋太宗“弑兄夺位”的,也有说宋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躁狂忧郁症。纵观古今各种说法,似乎都言之有理,但在没有找到更新更权威的资料前,所有的一切都只能是猜测。宋太祖赵匡胤(927~976),祖籍河北涿州。乾隆复杂的身世乾隆皇帝,也就是爱新觉罗·弘历,雍正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乾隆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康乾盛世”。乾隆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传奇故事,而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那复杂的身世了。莫衷一是的出生地

在乾隆的记忆里,自己是在雍和宫出生的。坐落于北京城东北边的雍和宫如今是个热闹非凡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那里可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期的王爷府。乾隆即位后,不仅将父亲雍正的画像供奉在雍和宫的神御殿里,让喇嘛们每天念经祈福,还于每年正月初七前去拜祭。乾隆的许多诗歌都表明他出生在雍和宫。一次,他到雍和宫祭拜完毕后,作诗曰:“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在古代,人们管正月初七叫人日。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正月初七那天我来到雍和宫祭拜,总是忘不了自己曾经就出生在这里。在乾隆另外一首诗里,有“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样一句诗。在这句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不仅认定自己出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自己就出生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尽管乾隆屡屡点出雍和宫就是自己的出生地,可偏偏有人持有不同看法。乾隆在位时,朝里有个名叫管世铭的官员,他曾多次追随乾隆去避暑山庄并留下了三十几首诗,其中有一首诗中提到了乾隆的出生地,诗云“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诗后小注:“狮子园乃乾隆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在先帝雍正的祭日去那里小住几天。”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处园林,康熙去承德避暑时,雍亲王一家便住在狮子园里。

也许乾隆听闻外边对自己出生地的传言,因此,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祭拜完毕后写诗作注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出生在这雍和宫的。”在79岁那年正月,乾隆在雍和宫拜完佛后,又写下一首律诗,并在注释中重申自己于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并在那里生活了12年。

乾隆一再强调自己出生在雍和宫,可为什么就有人不认同呢?这些人中甚至还有他的儿子嘉庆皇帝。嘉庆登基后那年八月,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写诗庆贺,诗后注解说,康熙题写“避暑山庄”匾额那年,乾隆正好在此出生。第二年,乾隆再次来避暑山庄庆寿,嘉庆在诗里也再次提到乾隆诞生于山庄。其中缘由实在让人费解。可是十几年后,嘉庆皇帝在为其皇父乾隆撰修《实录》和《圣训》时,又改变了乾隆生于避暑山庄的看法。原来,嘉庆在审阅朝臣撰修的《实录》和《圣训》时,发现典籍里将乾隆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便让大臣们详查,结果,官员们找出乾隆的诗来佐证,嘉庆帝只好放弃了狮子园的说法。

可是,乾隆出生地问题并没有因此画上句号。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帝去避暑山庄围场打猎时突然去世。去世前,他曾让军机大臣撰写了一份遗诏,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避暑山庄,如今我死在这里也无憾了。

后来,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了乾隆出生地的问题。为把雍和宫的说法确定下来,他不得不将嘉庆当年所作诗作统统改了过来,可是,由于嘉庆的诗作早已公开,结果越描越黑,令越来越多的人怀疑其中的古怪来。乾隆的生母是谁

人们不仅怀疑乾隆的出生地,甚至还怀疑其生母姓甚名谁。民间传说,乾隆的母亲原是热河行宫里的一个丑宫女,是她在避暑山庄的草棚里生下了乾隆。话说雍正还是雍亲王时,有一回在热河打猎,射倒一只梅花鹿,雍正立即让人宰杀梅花鹿,大口喝起鹿血来。那鹿血具有很强的壮阳功能,雍正喝后难以自持,就随便在山庄拉了个李姓宫女发泄了一番。第二年,雍正随父皇康熙又来此地打猎,听说李姓宫女怀上龙种,十分震惊。康熙震怒,忙派人去查看,谁知当时宫女就要临产,康熙怕坏了皇家声誉,忙派人把她拉到僻静的草棚,丑女就在那里生下了乾隆。《古今文史》上曾对此说法进行了一番演绎。后来,小说家高阳又在《清朝的皇帝》中对此大书特书。因而宫女生乾隆的说法流传很广,但那些只能算作野史,不足为信。

其实,欲知乾隆的生母是谁,只要看一看清代皇室家谱《玉牒》及乾隆的《实录》和《圣训》就一清二楚了。《玉牒》上清楚地记载着,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诞乾隆于雍和宫。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记载。乾隆十分孝顺生母钮祜禄氏,曾陪同她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避暑山庄。此外,他还用3000多两黄金为钮祜禄氏做了一个金塔,专为保存她梳头时掉下的头发。由此可见,乾隆对钮祜禄氏的深厚感情。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质疑乾隆的身世,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并不是什么贵族格格,而是平常人家的姑娘,十三岁时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上做了使唤丫头,后来不知怎么的就生下了乾隆。这样的说法不乏传奇色彩,但太匪夷所思。根据清代留存的史籍,我们可以知道,清朝的门卫制度非常森严,秀女选拔制度也相当严格,怎么可能让一个平常人家的女子随随便便混入宫中呢?乾隆本是汉人

关于乾隆的身世,还有一个更传奇的说法:乾隆并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而是浙江海宁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因此他是个汉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浙江海宁地处沿海一带,以钱塘江大潮而闻名于世。陈阁老,真名叫陈世倌,是海宁县的一位大盐商,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时有往来。据说,今天陈阁老的老宅里还保存有一块雍正亲笔书写的九龙匾。相传,康熙五十年辛卯年八月十三日,雍亲王和陈阁老两家夫人都生下了孩子,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到王府里看看。可是,等孩子再抱回来时,陈家人都傻眼了,自己家的男孩儿竟然变成了女孩儿。因为对方是位高权重的王爷,得罪不起,陈家人只好当什么事都没发生。那换进王府里的男孩儿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是浙江海宁人,也许从小听闻这样的说法,其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这一说法展开的。广大的金庸迷们看了这样的故事,很快受了影响,于是乾隆原是陈阁老的儿子一说便越传越广了。民间还有传言,乾隆即位后曾六次下江南,而其中有四次是住在海宁陈家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望亲生父母。

晚清野史《清代外史》中还说,乾隆皇帝知道自己是汉人而非满人,故常在宫中穿着汉服,还问身边大臣自己是否像汉人。据史书记载,乾隆帝在宫中的确常穿汉服,今天的故宫博物院里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着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让人猜想他本是汉人的原因之一吧。

不难想到这些说法有多荒谬,当做饭后的闲谈话题还不错,但若是当做历史真实,可就要误导人的视听了。陈阁老,也就是那个陈世倌,乾隆六年为内阁大学士,后因起草圣谕出错而被革职,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相称”,如果他真是乾隆的生父,想来乾隆绝不会这么骂他吧。另外,“狸猫换太子”情理上也说不通。皇室族谱中清楚地记载着: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早夭,但三子已经8岁,另一个王妃也已怀上了龙种。而且,雍正当时才34岁,正值壮年,根本没必要用自己的女儿去换别人家的儿子。至于乾隆六次下江南,为什么四次住在海宁陈家,也是有其原因的。据考证,乾隆去海宁主要是视察钱塘江海塘工程。而在浙江海宁那样一个小地方,陈家为名门望族,他们家的房子算得上最好,最适合给皇上住。再说乾隆虽有四次住在陈家花园,但对陈家人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所以也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

由此看来,关于乾隆复杂的身世,种种民间传说都是站不住脚的。不管后人如何猜疑,如何在小说里演绎,如何拍成吸引人眼球的电视剧,我们都应当保持自己的基本判断力。清代绘画:乾隆皇帝骑马戎装图。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雍正帝第四子,年号乾隆,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恺撒死亡之谜恺撒是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因此被称为“恺撒大帝”。公元44年,恺撒来到罗马元老院的议事厅,突然被一拥而上的贵族议员们用刀捅死。在西方历史上,“恺撒被刺”是最为著名的刺杀案,莎士比亚甚至为此写了一幕戏剧。然而,看似简单的刺杀案竟然也有许多让人捉摸不透的地方,因而成为一大历史之谜。元老院贵族合谋

恺撒于公元前101年出生于罗马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曾担任罗马行政长官,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20岁投身军旅,开始了他10年的戎马生涯,屡立战功。30岁时,恺撒投身政治,以其高贵的出身、俊朗的外表、丰富的阅历及善辩的口才很快获得社会各界的重视,并赢得了良好的名声,历任罗马财政官、监察官、祭司长和大法官等职。40岁,恺撒出任西班牙总督,与罗马政坛另外两个著名人物庞培和克拉苏达成秘密协议,组成“前三头同盟”,跻身罗马政坛三雄之列。42岁,恺撒成为罗马执政官,任满后又出任高卢(今法国、比利时一带)总督,几年内征服了高卢全境,不仅获得了大量财富,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强大军队。这一切使他充满了优越感,不再满足于“罗马三雄”之列,而要向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看齐。公元前49年,恺撒凭借自己的实力打败庞培,夺取了罗马政权(克拉苏已于一次战争中死去)。至此,他成了罗马共和国的最高主宰,被罗马人民推举为终身保民官、终身罗马大祭司及为期10年的执政官,并被冠以“祖国之父”的荣誉。他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当罗马街头某些人正为伟大的恺撒欢呼时,元老院的贵族们却正为此而担忧,恺撒的权势已经超过了罗马共和国历史上任何一个人。贵族们担心他会不会称王称帝,实行君主独裁制度,因此对他日益不满。他们暗中合谋,决定刺杀恺撒。但恺撒对此却毫不自知,仍然活在自己的胜利与辉煌之中。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单身一人来到罗马元老院的会议厅,准备参加元老院的会议。虽然路上有人给他一张纸条说那天有人要刺杀他,但他仍然拒绝带卫队。他还说:“要卫队来保护,那是胆小鬼干的事。”恺撒走进大厅,坐在黄金宝座上,笑道:“今天不就是3月15日吗?”这时,议员们一个个围拢来,其中一个人跑上前抓住他的衣角,好像要请求他什么。谁知那是阴谋者们动手的暗号。其他人随后一拥而上,用短剑刺杀了凯撒。当时,恺撒没有带任何卫兵,也没有带任何武器,他夺下紫袍,虽奋力反抗,但无济于事。死于私生子之手

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说道:“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而在《尤里乌斯·恺撒》中,他却用一句对比鲜明的话来高度赞扬布鲁图,“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布鲁图是谁呢?据说布鲁图是恺撒与其情人赛尔维利亚的私生子,也就是阴谋刺杀恺撒的主要策划人。

公元前44年3月,恺撒打算对小亚细亚地区的帕提亚人发动一场战争。当时罗马流传着这样一条预言:只有国王才能打败帕提亚人。因此,许多罗马人认为恺撒进攻帕提亚人只是想达到称王的目的。罗马元老院惧怕恺撒成为独裁的帝王,因此在其出发前,密谋在会议上刺杀他,而主谋正是他的部将布鲁图。3月14日晚上,布鲁图来到恺撒家,极力劝说恺撒第二天去元老院宣布取消会议。最后,恺撒答应由其陪同前往元老院。第二天,恺撒来到元老院,密谋分子将他团团围住,纷纷拔出短剑刺向他。最初,恺撒还一面喊叫一面挣扎,但看到布鲁图手里的短剑时,竟默默地用紫袍蒙上头,说道:“布鲁图,我善良的孩子,为什么?”在恺撒看来,布鲁图就是自己的孩子。

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在给恺撒和布鲁图作传时,提到:“恺撒不但深爱赛尔维利亚,而且也爱布鲁图,虽然他不过是私生子。”正是基于这种爱,恺撒才非常仁慈和宽容地对待布鲁图。当布鲁图站在庞培一边来对付自己时,恺撒告诉下属,不要让布鲁图死亡,如果他投降就俘虏他,如果他誓不投降就随他便,总之不要伤害他。恺撒对布鲁图如此仁爱,但布鲁图为何要杀他呢?普鲁塔克认为,布鲁图作为共和派一员,极端仇视君主专制制度,看出恺撒称王的企图后,布鲁图表示自己宁为国家自由而死。也许,在他心中,恺撒就是暴君的代表,而为国家求自由是他作为男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要刺杀恺撒。精心安排的自杀

也许恺撒的死亡原因历史早有定论,但意大利犯罪行为研究专家露西诺·加罗凡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布兹塔金教授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恺撒根本不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贵族们谋杀的,而是死于“自杀”。可以说,被贵族们刺杀的结局完全是由他自己亲手导演出来的。

在查阅了大量的古罗马历史资料和进行了犯罪现场的调查后,加罗凡惊奇地发现,这起谋杀案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疑点。

首先,恺撒是个精明的政治天才,为何要在元老会议上羞辱和激怒众人?此前,元老院中的贵族议员授予他“神圣统治者”封号时,恺撒没有像他们期待的那样站起来接受封号,而是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给了他们极大的侮辱。

其次,既然他激怒了贵族议员,为什么第二次去元老院时却突然解雇所有的保镖,之前还曾有巫师警告他3月15日小心有人要刺杀他,但他却突然解雇所有的保镖。

最后,以恺撒的精明,他不可能不会觉察阴谋者的举动。而且在去元老院的路上,还有人给他递纸条让他小心被刺,为什么他却不做丝毫防备?

在加罗凡看来,这一切太不正常了。恺撒当时疯了还是相信自己有神灵的保佑?在那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白白去送命,然而他却那样做了,除非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哈罗德·布兹塔金教授的看法与加罗凡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表示,对于一个犯罪调查人来说,每一起可疑的死亡事件总有三个问题:动机、时机和手段;对于刺杀恺撒的阴谋者来说,这三者是具备的,动机是让罗马共和国获得所谓的自由,时机是在元老院下手,手段是众人用刀将恺撒刺死。然而,如果换个角度,恺撒同样得到了他想要的三样东西,死亡、不朽的名声和遗嘱中选定的接班人。所有的迹象表明,恺撒其实在借他人的手来谋杀自己。

不过,恺撒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布兹塔金教授解释说,恺撒的健康问题迫使他结束自己的生命。恺撒被刺杀时56岁,在当时的罗马来说已经算一个老人了,而且他还患有严重的癫痫病,受着病发后带来的很多痛苦。古罗马史料记载,因为癫痫病,恺撒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问政事。像恺撒这样一个骄傲自负的人,是宁愿癫痫病发作而死还是更愿意骄傲地死去,而且用自己的死来达到政治目的呢?伟大的恺撒选择了后者。而那些阴谋刺杀他的贵族议员们,什么也没有得到。他们在元老院中用刀子谋杀恺撒就等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因为他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而精明的恺撒早就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在他被刺前6个月,恺撒修改了自己的遗嘱,选定自己的外甥屋大维继任罗马执政官。那些阴谋家在刺杀了恺撒后不久,便被迫逃离了罗马,后来又被屋大维打败而自杀。

恺撒之死的真相究竟如何?事实是真如专家推断呢还是另有隐情?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历史的真相依然迷雾重重,等着后人去推断,去评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