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情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01:39:51

点击下载

作者:琼•史密斯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调情学

调情学试读:

致亚洲读者:亚洲视角

我的研究是从写我的硕士论文开始的,最终变成了这本《迷人的沟通》。当时我调查了四座城市——巴黎、伦敦、斯德哥尔摩、纽约,然而最近我才意识到,对于交往约会而言,世界上最让人激动的变化来自世界的另一边——亚洲。整个亚洲就好像一个熔炉,不断锻造着人与人之间新的交往方式,对于一个研究约会交往的社会人类学家而言,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我心潮澎湃的了。

我是从在日本生活的那段时间开始对亚洲着迷的。泡在深山热气蒸腾的温泉中,望着天上闪烁的群星,我意识到自己虽然去过一些地方,但从来没有在一个令人既着迷又迷惘的地方真正生活、工作过。不管是能从自动售卖机中购买到任何东西的生活方式、原宿新青年不可思议的时尚潮流,还是我和我特别害羞的日语老师那次失败的调情经历,所有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既新鲜又独特。

现在我理解了不同文化的复杂多样性,如果重新开始研究,亚洲城市毫无疑问会成为我研究的一部分。我非常热衷去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不轻易放过任何观察当地约会场景的机会。

很多亚洲国家的文化都在女性的主导下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来自女性新近获得的经济力量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多选择。劳动力中女性参与者所占比例的增长提升了女性整体的赚钱能力。这并不能代表女性发起和挑选情感关系的选择增加了,但再也不是所有女性都愿意负担事业、家庭责任和抚养子女这三重任务了。其中一些人反而选择放弃婚姻这条道路。例如在日本,男女不婚的比例都提高很多。《经济学人》近期的一篇文章解释了日本过去的状况,女性常常期待从男性一方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男性则希望能提供这种安全感。现在这一点随着越来越多的男性从事临时性质的工作而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我不希望我的妻子和孩子因为我的经济能力不够而错过任何可能的体验。”一家国际连锁俱乐部的培训生——24岁的井形顺喜(Junki Igata)说。他希望可以推迟到35岁左右或者40岁前再结婚。从事临时性质工作的男性比从事全职工作的男性对婚姻的期待值更低。

然而,女性的情况正相反。全职女性结婚的比从事临时性工作的女性少。她们面对的是残留的传统婚姻责任观念,这种观念使全职日本女性在工作和照顾孩子之间难以找到平衡,而丈夫通常会期待女性放弃工作。在日本家庭中,家务活的分担是不平均的,男性每天做家务和照顾孩子的时间只有一小时七分钟,而美国男性和法国男性每天要分别承担三小时和两个半小时的相应工作。与此同时,亚洲国家和世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结婚的平均年龄都在变大。

换句话说,婚姻对于人们来说吸引力越来越小,至少父母那一代的婚姻模式对人们的吸引力下降了。

这一趋势没有被忽视。为了应对人口增长率下降这一问题,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已经致力于为公民配对。在中国台湾,货币政策主管机关当起了媒人,为公共和私营部门的雇员组织“相亲游”,其中包括观光和在高级酒店开展的速配活动。而早在2003年,新加坡政府就当起了月老。由“官方媒人中介”社会发展部举办相亲活动,希望能为国民配对,进而增加人口数量。然而直到2017年,“头号官方媒人”谢温迪(Wendy Tse)回答Time Out杂志关于为什么新加坡的相亲活动没有纽约的那么有效的问题时说:“显然一部分原因是新加坡相亲活动通常(被看作)是由政府发起的。”不论目的多善良,参加政府组织的相亲就跟被妈妈送去参加学校舞会一样——不酷。

与此同时,女性并不是不想找伴侣或是恋爱。即便是在结婚率骤降的日本,大多数人仍旧希望结婚,其中男女的比例分别是86%和(1)89%。

然而,如果不想扮演人们期待的传统角色,亚洲女性要如何运用新近获得的经济力量呢?怎样才能借此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伴侣呢?

答案有二。

首先,要意识到经济稳定会带来更多的伴侣选择——你的做法要和过去有所不同。游戏已经全面升级,亚洲女性不一定再选择她们过去会选择的伴侣了。并不是选择伴侣这件事变化了,变化的只是伴侣标准。面向新女性的伴侣类型已经发生了变化,只是她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之前在她们的头脑里世代灌输的都是要选择一个稍微年长、经济条件好、能够供养自己的男性,随着她们在经济上的成功,选择伴侣的权力增大了。这意味着女性可以通过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好伴侣来做出决定——他是不是敏感,是不是有同情心,甚至是否会照顾孩子,是否能让她们开心,是不是长得好看。这样选择出来的伴侣可能比自己年龄小,或者她们甚至会选择不要伴侣。事实上,多少年以来男性一直在做的选择,现在女性也可以做。当不存在经济上的依赖时,我们选择伴侣的情况就变得完全不同了。

其次,不要等着这个社会来追赶你。此刻,成千上万的人在挑选适合他们的伴侣。他们可能还不是主流,或许此刻还被认为是反传统的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人都在进行自己的选择,聚合成了一群为自己选择的人——不生孩子、和朋友生孩子、通过捐献的精子怀孕、冷冻卵子,或者一直单身。当足够多的人都能足够勇敢做自己感觉正确的事,而不是做仅仅被社会认可的事时,那么社会早晚会跟上这种变化。但是不要等着社会首先认同个人的改变,社会认同通常比个人做出改变要慢上许多。

所以,应该如何和异性进行情感沟通,进而找到适合的伴侣呢?沟通并非没有技巧,不能学习,恰恰相反,如何自然地和异性开始谈话,进而维持一段恋爱关系,是可以通过练习来学习的,这也就是我在这本书中要讲到的:调情。我第一次来远东时,一直被这里的生命力、能量和变化发生的速度所震撼,感觉像是地平线在震动。调情学则是让自己面对新的地平线。女性希望能够成为社会新动态的一部分,她们想改变自己寻找伴侣的视角,也做好了自主选择的准备。或许她们在路上需要一点帮助来教她们如何去做,让她们变得自信,帮助她们做出合适的选择。而对于那些正用新的眼光全方位审视自己、不仅仅把自己看作家里的经济支柱的男性,或许这本书可以为他们提供经验和教训。调情学要求你在关注周围人之前,必须先观察自己,保证自己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机会。在新机遇不断找上门的亚洲,这一点尤其重要。

这也是我喜欢在那里做演讲、开工作坊的原因之一。我常去新加坡做讲座,我发现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参与者们很希望了解这方面的事情。我在马来西亚也开过几次工作坊。我很享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实际上,就是在吉隆坡,我第一次有机会和阿伊莎一起工作。阿伊莎是华裔马来西亚人,是她家族中工程公司的董事长,42岁,聪明幽默,热情洋溢。她迫切地想要找个伴,生一个孩子,并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跟做其他事情一样拿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她参加社团,组织相亲大会,报名参加兴趣学习班,一场不落地参加受邀的聚会。当她请我给她单独指导时,我问她,是更想要一个伴侣还是一个孩子。她回答说:“孩子。”因为她的经济条件比较优越,也有家庭的支持,所以她想自己试试。作为一名经济独立的女性,她可以外包大部分的事。有了家庭、保姆、清洁工、厨师,她可以去上班,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从中获得成就感,同时还能有一个孩子。我告诉她我为亚洲女性创造不同配偶标准的理论。她不需要找符合上一代人标准的男性作为伴侣,经济上的成功让她没有必要再依靠任何人。

一个月后,她联系我说,她潜泳时遇到了一个28岁的男人,他们在一起一段时间了。她还是担心年龄的问题,但是他们在一起“非常开心”。她说年龄差距会有一些小问题,我安慰她说两性关系中总会有小问题,跟年龄差距没关系。五个月后我在伦敦见到她,她浑身散发着光芒。她恋爱了。上个月她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说她怀孕了,他们两个人都特别开心。

亚洲女性和全球女性都将开始自己做决定选择伴侣。抛弃以前的标准吧,它已经过时了。

(1) 原注:根据日本国立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所2010年发表的一篇调查报告。(后文中除特殊说明,均为原注。)

引言

事情发生在星期五晚上。简穿着她最喜欢的衣服,满心期待。她觉得自己已经单身太久了,是时候着手改变了。她下决心逼自己每个周末外出。今晚朋友的派对似乎很可能是个遇见感兴趣的人的机会。

派对开始一小时后,她发现酒桌对面有个人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想过去说话,又担心会打断他和别人的对话。当她终于鼓起勇气的时候,他离开了。在厨房里,她又和另外一个人相视而笑,想着能说点什么,但机会转瞬即逝,他也走开了。午夜降临,她除了因喝酒感到头疼外,似乎没什么收获。回到家后,负面情绪扑面而来。“我做了能做的一切:我出门了,尝试了,就是遇不到什么人!”就在那个时候,她决定要更主动。那天晚上,她在相亲网站上注册了账号,因为她终于想要认真地找一个伴侣了,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星期六一晃就过去了。简平时参加的所有周末活动——跑步、去咖啡馆、随便翻翻报纸——都被放到了一边。当她写完自我介绍,开始整理大量别人的自我介绍时,一天已经过去了,时间到了星期日。不过,她的种种努力没有白费,她开始和一些有可能发展的对象发信息,聊得很愉快。这个星期,简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收发信息上了。一些人很快就被淘汰出局。她还成功地和其中一个人约好星期五晚上喝一杯。耶!

第二次尝试。星期五晚上,简穿上了她最喜欢的衣服,信心满满。她下定决心每个周末都要逼自己出门,她想现在自己做到了。

那个和她在网上调情了整个星期、幽默风趣、和她有着许多共同点的人走了进来。她心里一沉。除非现在还是2008年,否则这不可能是照片上的那个人。算了,那些短信确实让她很开心,而且既然来了,她会给他一个机会的。接着他们坐了下来,开始交谈。简开始怀疑这个坐在她面前的人到底是谁,他和网上聊天时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因为她刚刚开始这种尝试,还不太清楚怎么提出结束,结果花了大概五个小时想着怎么离开才能不伤害他的感情。午夜又到了,除了喝多了白葡萄酒导致的头痛,她还是没什么收获。原本她计划着能开启一段美好的未来,结果只迎来了宿醉的开始。回到家后,负面情绪又扑面而来。“我做了能做的一切:我出门了,尝试了,就是遇不到什么人!”这次,简觉得她可能要永远单身了……

不管你是男是女,如果你现在单身,可能都会由这个故事联想到自己。作为一名调情学专家,我用社会人类学的原理帮助人们在社会交往的丛林中找到方向。关于这个故事情节,我听过男男女女数百种不同的版本。说到怎样遇到那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觉得对的方法和自己听说的对的方法,而当事情出错时就会很困惑。我能看到,如果其中哪怕有一点做得稍微不同,都会产生更让人满意的结果。

人们急迫地找我询问如何能让一段关系开花结果。他们都经历过很多次类似的过程:尝试出门,与人交流,约会,寻找伴侣,但他们最后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而得出的结论是他们“不擅长调情”。然后,总有那么一个朋友建议他们尝试利用互联网。由于其他方法都没什么效果,人们会再尝试一下互联网,认为一个即使你不擅长调情也可以找到对的人的巨大空间一定能解决问题。问题是,其实也没什么作用。

过去的十年里,使用约会网站和应用程序的人数剧增。2007年,苹果发布了第一款iPhone手机,让我们能够将整个数字世界装进口袋,开启了一个24小时互联的时代,从那时开始和人们通过屏幕对话变得格外容易。约会相关的应用和网站的数量也随之剧增,并瞄准越来越多不同的具体需求。我们发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聪明的算法找到最合适的伴侣。我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约会服务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渴望得到有关如何有效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指导。(1)

全世界有9100万人在使用约会应用程序。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然而证据显示,对于约会来说,答案并不在屏幕后面。皮尤中心——一个前沿智库——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有4925万单身成年人尝试过线上约会。接近5000万人!不过,有多少美国人是通过网络找到他们的配偶或者稳定交往的对象的呢?只有5%。甚至那些和配偶或伴侣在网络时代相遇、交往五年以内的人中有88%是在线下遇到他们的伴侣的,没有通过约会网站的帮助。在英国,有1500万单

(2)身者注册了在线约会网站。不过,一项以18到34岁的人群(被认为是数字一代)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显示,约80%的被调查者仍是在朋友介绍、社交以及工作等现实情景中遇到他们的另一半的,只有10%的(3)人是通过在线交友,6%是通过社交媒体遇到另一半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在线约会产业不是慈善事业。它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估值在20亿英镑以上,单在英国每年就达3亿英镑。约会网站的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人们不能找到另一半的基础上的,这样人们才会续订这种网站。这或许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是不是?

然而我们心里都清楚事实。一项关于美国人的研究显示,只有不到20%的人相信网络约会是结识伴侣的好方式,更少的人(不到15%)认为自己的网络约会获得了成功。一切都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即便如此,另外80%的人还是希望尝试网络约会?“太忙了没时间约会”似乎成了寻求网络约会最普遍的原因。使用网络约会的人平均每周花费13.5个小时编辑自己的个人页面,而真(4)正花在线下见面的时间只有1.5个小时。即便不考虑实际见多少人才能遇到你喜欢的人(或者和自我介绍匹配的人)这个因素,网络约会似乎也并没有将时间有效利用起来。而且很有可能,正像你注意到的那样,网络约会确实会让你遇到浪费你时间的人。而33%的在线约会的人,就是差不多1/3的人,没有在线下见他们在网络上认识的任何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做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数字时代的约会不但没有减少人们在现实中接近他人的需求,反而增加了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需要帮助的需求。

人类是社会动物,天生就需要建立亲密关系,进行亲密交流。新生儿如果没有被人碰触,生长可能会受到阻碍,甚至可能死亡。禁闭有害,完全的独处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人类早期是在30到50人的部落团体中活动的,随着人口的增长,部落会分裂并形成新的部落,这是因为当数量大于这个区间时,社会黏性会降低。虽然独自生活的人数增加了——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将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社群的需求有任何改变。不过我们似乎正在尝试在网络中满足这种需求。我们是如何进入现在这种状况的呢?一边在脸书上有超过500位好友,在推特上有超过1000个(5)关注人,随时随地在瓦次普(WhatsApp)上同时开着5个对话框,一边仍旧感到被孤立。许多研究认为,社交媒体上的活动只能让人变得更加抑郁。近期关于孤独和亲密友谊减少的数据似乎证明了互联网没能改善我们的社会关系这一观点。更糟糕的是,研究发现,我们在(6)现实中的互助网络正在萎缩。

其中需要探究的问题是,数字世界里的交流真的能够代替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吗?起初,它似乎非常方便,社会联系不再需要一辆车、电话或是任何计划,需要的只是一次点击。与此同时,虽然我们与他人的虚拟交往暂时让我们感觉好些,但研究显示这些沟通通常是浮于表面的,最后会令人失望。其中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数字世界暂时增强了那些在感到孤独和抑郁时上网的人的社会满足感,但这也是互联网让我们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我们试图用线上关系取代现实关系。研究还指出,这“并不是线下社会互动的有效替代品”。

正如心理学家亚当·奥尔特(Adam Alter)在最近的一期TED演讲中解释的那样,随着我们在屏幕前花费的时间与日俱增,出现了越来越多能让我们感觉良好的应用程序。他列举了包括阅读、健康、教育、放松等类型的应用程序。而其他应用则令我们感觉更糟,包括社交软件、游戏软件,还有最关键的——约会软件。不过,这些让我们感觉变糟的正是我们使用最多的软件,实际使用时间是其他应用的3倍多。我们平均每天花27分钟在这些“负面”的应用软件上,而使用“正面”应用软件的时间平均每天只有9分钟。

智能手机不仅仅是一台速度更快、口袋大小的计算机,它也可能被视作社会和行为改变的推动器,导致我们线上线下行为的变化。你还记得不算太久之前,你在一家咖啡馆还能看到人们没有都盯着自己手机的状况吗?根据英国的一项研究,我们查看手机的频率是平均(7)221次/天——每4.3分钟看一次。由于有了这种便携式迷你设备,人们现在可以做到随时随地互相联系。

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8到29岁的受访者中几(8)乎有一半表示他们曾经用手机来回避和身边的人互动。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我们也有避免和人接触的方式,比如在上班路上埋首于报纸中。但当我们参加派对、排队结账,或是走在街上的时候,我们总不能还掏出一张报纸来读。报纸无法随时用作保护盾。那么当过去我们还没有这种贴身的保护设备来回避他人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没错,那时候我们与对方说话。这些谈话带来了各种可能性——恋爱、友谊、改变成见的机会(当我们不做任何反抗的时候,成见非常容易形成)。

事实上,正是科技的存在阻碍了真诚的线下交流。交谈的双方附近放着手机比交谈双方带着笔记本更容易让谈话变得无趣,让双方显得无情,也让关系难以变得亲近。

那么为什么我们选择用网络联络,而不进行真正的交流呢?

手机无处不在的原因多种多样,具体到隔着屏幕谈恋爱,我有一个专门的理论,那就是现实中相遇的潜在兴奋感比不上另外一种更强大的感受——对不被人接受的恐惧。这种感觉强大到仅仅想到事情的发生就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人们选择隔着屏幕是因为躲在屏幕后面被拒绝的刺痛比不上真实被拒绝的痛感。的确,开发交友软件的原因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庇护人们免遭直接拒绝刺痛的空间。而从行为上来看,我们也确实愿意相信这样能够减少经历痛苦的可能性。网络的感官诱惑就在于这是一个我们能够试水,并且不用真的付出、不用完全感受被拒绝的痛苦,就能观察人们对我们的反应的地方。

一眼望去,互联网似乎提供了一个神奇的机会——不用自己真枪实弹上阵也可以建立数不清的关系的可能性。然而这不过是海市蜃楼,它的代价就是放弃现实中成功的机会。我们在试图保护自己的同时错失了数不清的机会,讽刺的是我们甚至不确定这种保护是不是有效。这些保护措施会不会都是无用功?我们是不是不该把自己困在电子设备中交友?

解决方法是什么?方法就是我们必须回到交流最基础的层面,恢复过去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问题是,现实的困扰如何解决。如果我告诉你不用担心被拒绝的痛苦就能学会怎么做呢?这正是我想通过调情学告诉你的事情之一。调情学是什么?

首先,调情到底是什么?我去过纽约、巴黎、伦敦、斯德哥尔摩等城市寻找过答案。作为我硕士论文研究的一部分,我采访了超过200个人,学习融入当地的生活,并深入咖啡馆、超市、夜店、派对等地方探寻,目的是发掘出这些城市的人们如何调情。总有人要做这件事,为什么不能是我呢?结果就是,在花了超过十年时间和潜在的调情者共事之后,我不再需要猜测人们是如何调情的了,答案就在我的研究中。在这本书中,我会分享一部分研究成果以及人们给我的反馈。

研究结果是很惊人的。“调情”只是一个简单的词,但人们对它的理解方式多到难以计数。它是关于诱惑或者取乐的吗?你这么做时,是为了约会还是只是为一天的生活找点乐子?你只和你感兴趣的人调情,还是调情是你下意识的反应?对于一些人来说,调情有着绝对的性暗示,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不过是“施展魅力让人感觉更好;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怎样挑选调情对象,答案因人而异。有些人认为同事之间可以调情,“那样能加快工作速度”。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调情的对象只能是自己喜欢的人。换句话说,有多少想要调情的人,就有多少种调情的类型。

如果调情的定义多得数也数不清,到底什么才是调情学呢?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地告诉你,我应当知道,因为十几年前是我发明了这个词。这个词的组成,flirt-ology,意思是“关于调情的研究”,调情学大体上包括两部分:调情的科学和互动的艺术。

调情学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的基础上的,是对成为社会人的意义的学术研究。用科学的方式理解调情,意味着你目前可能感觉自己对此并不擅长。但是别绝望,希望是有的!调情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是可以学会的。首先从我学到的社会人类学的一些基本工具入手。人类学的方法论有助于打破现有的恐惧和负面预期,向我们展示真正的现实是什么样的。调情学用有逻辑的科学思维思考所有你认为你知道的事,让这一非常主观和感性的领域变得清晰起来。

调情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它也是一种艺术——互动的艺术。一旦你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使头脑清楚,将自己从沉重无用的假想中解脱出来,你就能够真正享受与人会面、交谈、约会、交往和找到意中人等各种体验。艺术家乔治娅·奥吉芙(Georgia O’Keeffe)说,艺术对她而言是“用美丽的方法把空间填满”。我正是这么看待调情学和互动的艺术的:用美丽的方法把空间填满。调情学是关于如何与身边的人进行最好的交流的艺术。不论你的目的是什么,调情学都可以帮助你在调情时尽情探索,度过一段完美时光。我是如何成为一名调情学家的?

我有两个弟弟,你可以认为我生来就是为了成为调情学家的。我有很多关于给弟弟以及他们的朋友提供和女性交往技巧的美好回忆。其中一段是我去大学探望其中一个弟弟,他拉着一个不情愿的朋友到我这儿,并对他的朋友说:“问我姐姐,她非常擅长这种事儿。”然后没费什么劲,我就听到他开始喋喋不休地倾诉他的痛苦和困惑。

我对研究人们如何生活的痴迷,帮助我获得了堪萨斯大学文化人类学的学位。之后,我开始探索这个世界。可以说我的探索还在继续。在堪萨斯大学学习是我在美国生活的最后一段时间。之后我去了至少六个国家,并在这些国家居住。在众多不同的地方对人进行观察非常有意思,就好像我学的专业获得了生命,而我的研究兴趣也总是因身边的人和周遭的环境而起。我很好奇的是,作为社会动物的我们是如何在现代世界中生存和繁衍的。

近十八年来我住在我热爱的伦敦,就是在这里我开始了调情学研究之路。2000年第一次搬到伦敦的时候,我环顾四周,不禁想:“为什么大家互相不交谈?”在一种低调化生存的文化氛围中,英式调情的诀窍是让调情看起来不像调情——用一种既表现出感兴趣,但某种程度上又让人捉摸不透的方式。在最开始的几年,我因此错过了很多信号,直到我理解了英国文化不成文的规则。我发现和不认识的人聊天的时间仅限于周四到周六晚上,8点以后,并且是在至少三杯酒后。如今我知道这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大部分是围绕英国人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展开的——礼貌、规矩,但是保持一定距离。这些是文明世界中非常好的行为方式,但是对人们互联肯定没什么帮助。而且我之后发现,保守的英国人——和其他人一样——也非常渴望与他人之间更多的互动。

因此我开展了“伦敦无畏调情之旅(Fearless Flirting Tours of London)”,一段我来教人们如何与陌生人接触并交谈的旅行。通过这种方式,我站在了调情界的前沿,并进一步思考:能不能把我学到的知识以一种更加严谨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应用呢?所以我去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开始了我的社会人类学硕士研究。我对调情文化尤感兴趣——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调情?“调情学”应运而生——教人们如何把人类学的传统科学应用到调情和浪漫关系世界中。十二年前我刚刚开始做调情之旅的时候,人们觉得这个主意很“酷”,但是大多数人不觉得需要我。现在我有了私人客户和公司客户,经营调情之旅和在线课程,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这些都是建立在人们对建立关系的需求之上的,如今找我咨询如何与他人互动的人络绎不绝。现在我将多年来在各种经历中收集的精华汇集在这本书里与你们分享(虽然为了能和你们分享,我改动了人们故事里的一些细节来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调情学对你有什么用?

这本书提供了各种有趣、高效、合理改进过的、科学的重要调情技巧。如果我们对于简单的互动还感到犹豫,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真爱呢?我希望向所有人展示——不论男女——进入真实世界、找到真爱的最佳方式。

通过回忆我十几年间成功帮助客户调情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在四个不同国家进行的大量人类学研究,这本书将会:

·揭开围绕着调情的迷思;

·提供避开哑口无言的尴尬时刻的最佳方法;

·确保你再也不会担心被拒绝;

·让你相信你也是很擅长调情的;

·帮助你确定你在寻找的到底是什么;

·揭秘我的H.O.T.A.P.E.系统,释放你内在的调情欲望;

·鼓励你不停地练习(并享受它);

·给你和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讲话的自信;

·帮助你获得成果而不用牺牲自我。调情学适合谁?

这本书既适合男人也适合女人。我觉得有时候专家给出针对某一个性别的意见很奇怪,就好像我们是不同的物种似的。男人和女人的相似点远远多于不同之处。大体来说,我们关心的事情、面临的问题和话题都是类似的。有时人们似乎认为所有这种两性关系、感性的东西应该都留给女人,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是女生的话,谈论或者看这本书,没有人会感到奇怪。对男人的社会期待则是,他们要么天生就会调情,要么就应该不断谈论他们最了解的话题——体育或者修剪草坪。不过,我发现其实男人和女人一样应该学习调情学。几年前,参与“无畏调情之旅”的男性还很少。他们大多数更愿意使用我的在线调情学课程,躲在客厅的安全范围内高兴地重温着女性的魔力。然而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调情之旅的学员构成几乎是男女各一半,我的私人客户都是男性。这也是近些年我目睹的重大变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男性加入其中,而且乐于寻求帮助。我乐见其成,并将这种趋势看作一种“文艺复兴”。

所以,这本书是写给每一个希望提高自己调情生活质量的人的。它会回答很多价值百万美元的问题,这些问题我曾被那些急切寻求我帮助的人问了几百次:

·“为什么我能跟我不感兴趣的人调情,却不能跟我觉得有意思的人调情?”

·“怎么才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在跟我调情?”

·“怎么才能更自信地调情?”

·“怎么才能约别人出来而不感到尴尬?”

读到最后你就会知道怎么回答所有这些问题,在追求一个人时也就会感到更加自信。

好消息是,所有能让你成功调情的工具都已经在你手边了。你现在就可以开始,没必要去什么特别的地方或者学很多复杂的技巧。调情学不是游戏,无关规则和技巧。它是一种让你展现最自信、最真实的自我,从而吸引你想吸引的人的方法。它帮助增加并改善我们的人际交往,而不是告诉我们当一个吸引我们的人出现时摆出一副不感兴趣的表情。它帮助我们获得良好的自我感受进而得到成倍的良好回应,而不是试图要求别人让我们感觉良好。它让我们意识到调情不仅仅是为求得结果的方法,不是当我们想要什么的时候才运用的方法。另外,它关乎效率。寻找伴侣不应该给你已经很忙的生活增加负担,它应当成为你外出走动时的美好邂逅,让你的生活有趣又有意义。

在我的私人咨询中,我不会劝客户进行更多的约会;我希望他们能和对的人进行质量更高的约会。调情成功与否不是由在一场派对中获得多少电话号码决定的,而是由当你身处其中时能否更惬意地接近(9)别人并与其尽可能多地交谈决定的。它不是火苗(Tinder)上更多的浏览量,而是对真实的世界更好的认识,使你与和你现实中真实、有魅力的自我有反应的人更好地相遇、相识。

调情学是关于改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研究。它要求我们对世界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心态,享受并改进我们的每一次社交互动,从与闺中密友到与公司前台。它要求我们将这些原则编织在我们的生活中,改善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我想,你应该会认同一次好的调情经历——双方都感到放松,与此同时伴随着一种隐隐感觉有令人激动的事要发生的情绪——算得上我们能体验到的最好的互动。既然如此,为什么只能跟自己喜欢的人调情?这些构成美好的调情邂逅的要素——好玩、活在当下的感觉、两人之间的联结、让另一方感到被关注和与众不同——可以纳入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被每个人使用。这都与建立联系相关。这不就是作为人类的我们活着的原因吗?

这本书不仅是关于“怎样做”的指南,也是关于“怎样成为”的指南。我希望它不仅能帮你找到你的伴侣,也能带你到达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1) 根据GlobalWebIndex(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的一项新报道,全世界有超过9100万人使用约会软件,其中2/3的使用者为男性。

(2) 关于英国互联网交友的数据少得惊人,和美国不同,英国大多数的数据来自交友中心。也有其他机构显示,英国每月有2000万人在线约会。

(3) 一项有2300人参与的针对18到34岁人群的调查显示,其中39%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22%是在社交场合中认识,18%是在工作中认识,10%在网络交友网站中认识,6%在社交媒体上认识。

(4) 受到在线约会领域研究匮乏的启发,以及和交友中心打交道不透明的困扰,这些社会学家决定在这个领域开展最大规模、最全面的研究。

(5) 编注:一种用于智能手机间通信的应用程序。

(6) 2004年的交流网络比1985年的要小,认为没有可以讨论重要事情的人的人数几乎翻了两倍,网络规模缩小了近1/3(少一个密友),密友从1985年的2.94下降到2004年的2.08。模型被试者如今报告称没有密友,而1985年被试者则称自己有3个密友。——《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 根据英国的一项研究,我们一天内在非床上时间里查看手机221次,平均每4.3分钟一次。这个数字实际上可能没有那么低,因为人们倾向于低估自己的手机使用次数。2015年的一次盖洛普调查显示,61%的人说自己使用手机的频率比认识的其他人少。

(8) 这个数据来自《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的一篇关于数字时代如何影响我们的交流方式的文章。

(9) 编注:一款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的手机交友软件。第一章七个关于情感沟通的迷思

跟我一起走到花园里来,我知道你肯定不会后悔的。我是在和你调情吗?或许是的,但我想给你展示一个魔法——我的魔法配方。在这本书里,在你努力回头检视你的目标和行为,环顾四周确定你要找的到底是什么人,以及思考去哪里寻找他们的时候,我会在你身边拉着你的手。然后我会告诉你怎么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一目标。听上去很吓人?其实没有。运用调情学的技巧去做,会很有趣——用我久经考验的一套方法去做,它会带你穿过纷繁复杂的调情世界,得到你要的结果。

不过,首先,我想从帮你改变你现在对调情的看法开始。我注意到,大多数向我寻求帮助的人都有类似的看法和困扰。第一步就是扫清这些障碍。准备好了吗?迷思1:调情很难

困难:跑一次马拉松,做代数题,攀登乞力马扎罗山,做《泰晤士报》上的填词游戏。

容易:问一个人一个问题。

可能你不认为问一个问题就是调情,这或许就是你认为调情很难的原因。要么一边偷偷展示肱二头肌一边问“你过得如何?”,要么轻轻抖动你的睫毛……要么就什么都不做。由于所有的选择在你看来不是老套得糟糕就是太过夸张,所以你决定什么都不做。用调情学调情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可以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问一个问题,然后衡量一下状况:这个人反应积极吗?他看起来想要回答吗?你想继续和他聊天吗?你还乐在其中吗?再问一个问题,再衡量一次。当你(或者他)感觉已经够了,就优雅地离开,找到另一个人再重复一次。调情和开法拉利不一样,你不能在3秒内从0直接加速到60迈,但潜在的调情的确是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的。

因此,原则一:调情很简单。我做过各种关于调情学和互动艺术的演讲、工作坊、讨论会、旅行以及咨询。这些活动结束之后,我常遇见的一个反应是:“你说得很简单。”因为最基本的就是很简单。我知道可能目前你还不太相信,但是先记下来我说的。它看起来难是因为没有人教过你这些基本的事情,这不是课堂上一般会讲的内容(其实很可惜)。另一个让它看起来不简单的原因是,在解决基本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去除我们所有的假设、预期、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过多的感情。这部分没有指导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别担心,这就是我在这里的原因。

一次美好的调情经历对你来说应该是什么样的?是那次她称赞你才华横溢,是那次拿到他的电话号码,或者是那次你们俩在一两个小时内把派对的一角变成你们的二人世界,或者是那次你们用惊人的智慧和对《冰与火之歌》的过人理解惊艳彼此,或者是那次成功的约会(而不仅仅是添加一个脸书好友)?当然,任何一种都有可能是。首先,一次美好的调情经历是你们彼此都感觉很好的相遇。双方都感觉:“嘿,这个人理解我。这个人懂我。”毕竟,这是每个人都在寻找的:一个让自己觉得自己特别、独一无二、有存在感的人。回想一下上一次美好的调情经历。无聊吗?困难吗?尴尬吗?不会!美好的调情经历肯定不会这样,因为调情首先应该是有意思的。

为什么人们想要调情?我在各种情景中问过这个问题——在我的跨文化研究中、和我的私人客户做咨询、在我的网站上——我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我想要找到伴侣”“我想要约会更多的人”“我想面对男性时更自信”“我想邀请女人约会而不感到尴尬”“我想在社交场合更加自信”。轻松点说,调情是“消磨时间的有趣方法”,有时甚至仅仅是“看看我是不是还可以做到”。所以,有些人头脑里有具体的终极目标,而另外一些人仅仅是希望自己能有所进步,让自己感觉更好。

关键就在于自信,自信就是开心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个性。有了自信才能自在,这是我们期待的状态。在帮助大家的十几年里,我注意到“向你喜欢的人表达好感”这个想法能把最自信、最有洞察力的人变成一摊糨糊。几乎所有找我咨询的客户都曾经对自己说:“我在调情方面没救了。”或是认为自己没法跟陌生人说话:“如果我接近他们,人们会认为我很奇怪或者有点迫不及待。”从这个角度来看,调情被看成一种吓人的折磨而不是快乐的事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你从一开始就判了自己死刑。

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会向你介绍心理模式这一概念,并解释对其的管理如何使其成为一种强大、积极的工具。不过现在,先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你个人对调情的态度是什么?你觉得自己擅长调情吗?你享受调情吗?你觉得调情是一套可以遵守的指示,还是一种教你如何和人讲话的规则?你觉得必须精心打扮或者在特定场合才能调情吗?你觉得可以通过抚摸头发或者瞪大眼睛的方式成功调情吗?你觉得有什么你必须达到的终极目标吗?——拿到那个人的电话号码,得到某种回应,找到真命天女?

让我们把标准降几个等级。你不是每次都在寻找你终身的挚爱,你甚至没必要期待约会;你只不过试图点燃一场有趣的互动来拥抱各种可能性——约会、恋爱关系、友谊、新的经历——或者可能仅仅是为了拥有一段有趣的回忆。所以,首先,你要开始相信:你也能在这些事情中找到乐趣,而且这很简单。调情对你来说是什么?

1.确定自己现在对调情的态度——你擅长调情吗?会害羞?会尴尬?每次相遇都是一次磨难?一次测试?一种享受?

2.你觉得这种态度源自哪里?你的年少经历、父母、朋友,还是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

3.这种想法让你感到高兴吗?能帮助你吗?即便曾经对你有帮助,现在还是这样吗?

4.你希望你对调情的新态度是怎样的?

一些建议:

·调情是有趣和轻松的。

·只是调情而已,并不意味着你就要和这个人结婚。

·调情让两个人都感到充满活力。

·你不必为另外一个人对调情的反应负责任。

5.现在,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当你重新回到之前的状态中,只关注那些支持你的原始反应的事情时,注意,马上恢复过来。这次,只关注支持你的新态度的“证据”。比如,如果你在一个派对上正享受着和一个新认识的人调情,但你并不认为你们是命中注定的一对,提醒自己一下你的新口头禅:“这仅仅是调情。我又不是要和这个人结婚。”不管什么样的邂逅,你都可以随意享受,或者结束这段关系也行,没必要审判自己。迷思2:调情高手是天生的,不是通过后天学习的

再次重复一遍第一点:调情是轻松的、有趣的、好玩的,而不是牙根管手术。理论上这听起来很棒,如果没有这个小问题——你正好没有调情基因。别怕,调情的能力和生物学没什么关系;它是关于人的行为的,而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原则二:调情是一种技术。它可以学习,也可以教授。我就是干这个的。它不仅像其他任何技能一样可以学习,也可以通过练习取得进步。你第一次坐在钢琴前就能立刻弹出协奏曲吗?你开始滑冰的时候是摔倒了,还是能轻松在冰上转圈?为什么我们能接受不能立刻说出流利的法语,却不能给我们自己足够的空间接受一开始不流畅的调情?

正如有些艺术家天生就有惊人的才能,有些调情高手天生就有内在的魅力。但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毕加索,也不是惊人的魅力型调情高手。我保证掌握调情的艺术并不像掌握其他艺术那样需要多年的培养,不过它确实需要练习。正如高尔夫选手阿诺德·帕尔默(Arnold Palmer)的那句名言:“练习越多,我越幸运。”而且,如果你想的话,你也可以学习怎样变得幸运。

学习调情技巧确实会把你带出舒适区,当你开始练习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尴尬和害羞。我会让你做一些你通常不做的事情:朝陌生人走过去,对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乘客微笑,问别人除了时间这种简单问题以外的问题。有时候你会觉得不自在,就好像你做得不对一样。要提醒自己,失败的原因不在于你——这是意料之中的。这是学习新技能的逻辑,像学习其他技能一样,你练习得越多,就越娴熟。调情也是如此。

正是通过持续做让我们不舒服的事情,我们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我经常听到人们说我让他们做的事情让人感觉“不自然”,但他们真正的意思是让人感觉不舒服。

确实,一开始和他人进行谈话可能会感觉“不自然”,如果你天天这么做,它就会成为你日常行为的一部分,你也就会开始感觉“自然”。试想一下:你可能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很有自信,你知道你在做什么,每天如此。你知道穿什么,你知道公司餐厅哪天会提供你最喜欢的食物,你甚至知道你的老板脾气不好的时候说“早上好”的方式会不一样。你是生来就知道这些的吗?这是“自然”现象吗?不是吧?那么,为什么你对这些这么自信?答案就是因为练习。到现在为止,你可能已经每天工作八小时很久了,你不仅知道什么可以预期,也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力。而对于调情来说,你可能只是每半年才练习一小时,所以不知道怎么做是很正常的。让我们正视这个事实——由于它让你觉得不舒服,所以你很可能一直在回避,而且从来不练习。如果你每天花八小时调情呢?你觉得会感觉更舒服吗?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认为自己不擅长调情。作为一个调情教练,我发现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唯一有这种感受的人,世界上的其他人都是玛丽莲·梦露和卡萨诺瓦,从早到晚都在调情,让男男女女们瑟瑟发抖。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要承认,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认识新的人、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告诉陌生人、让自己处于可能被拒绝的脆弱环境中都会感觉不舒服。我们也要认识到,其实每个人面对这个问题时都是一样的。然后,带着“练习是提高的唯一方法”这个想法,让自己到不舒服的情境中多加练习,接近那些相貌出众、自信满满的陌生人,尝试开启我们不知道结果的对话。一起来学习这个技能吧!挑战:向一个人提问

目前,你可能认为和陌生人讲话会很尴尬。这项挑战就是要让你意识到,通过练习,我们能更好地完成那些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事。

任务:下一周,每天向一个陌生人提问一次。

指南:

1.你必须明确你提问的对象和问题。不要随便看向有一堆人的方向,嘴里嘟囔一句。

2.在目前这个阶段,我的期待就是你可以询问一些简单的信息,可以从一些直白的问题开始,比如问方向或者时间。你唯一的目的就是练习与他人建立联系。

3.不要太依赖对方在交流中的表现。你的任务是提问。成功或者失败不取决于他们的回答,而取决于你有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4.把地点或者时间固定下来会很有帮助,比如“每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向他人询问方向”。哦,你已经知道你要去哪儿?没关系,记住这个任务的目的:练习与他人简单交流。

5.避免接近这样的人:昏暗小巷里的陌生人,目光闪烁、自言自语的人,或者穿着荷马·辛普森T恤的任何人。迷思3:调情很可怕

我25岁时在日本东京附近的一个小镇教英语。我和朋友们经常一起到市里有名的六本木区放松身心。有一天晚上在一个俱乐部里,舞池边站着的一个男人吸引了我的注意。由于他看起来是独自一个人,又站得和舞池很近,我想他是个练习我新学的舞步的合适搭档。我走过去问他:“打扰了,你想跳舞吗?”他上下打量了我一下,摇了摇头,然后看向了其他方向。我感到非常生气。首先,我很惊讶。我不能相信被这么无情地拒绝了。然后,我走回朋友们身边,对自己感到生气:“琼,你简直太失败了。你太丑了。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呢?”接着我又气愤地想:“他才失败。真是个浑蛋!为什么他要表现得那么讨厌?如果他不想跳舞的话,可以说得好听一点啊。”

过了一会儿,我又看向他,发现他身边出现了另外一个女人。我立刻感觉好多了。“啊,原来他有女朋友,所以他不愿意跟我跳舞。他可能是在等她,可能不想等她来了再向她解释为什么在跟其他人跳舞。”我发现总有一些情况是我们不知道的。对方可能累了,听力不好,穿着不舒服的鞋,或者有一个容易忌妒的同伴在身边。我们并不了解对方的状况。

那天晚上,我了解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关于最开始那一瞬间的。诚实地说,现在我还对当时因为被拒绝而对自己如此刻薄感到惊讶。我怎么能让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影响我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我完全不了解这个人,他甚至可能是一个砍杀宠物的凶手,毕竟他已经表现出了他不是非常善良的人。为什么我要给这样一个人权力来决定我的自我价值?除了我自己,谁也不能决定这一点。从那天起,没人可以。这是我那天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如果你让陌生人决定你对自我价值的感受,那么结果不能如你所愿也没什么值得惊讶的。

这件事已经过去差不多二十年了,现在我还会想起它。这并不是因为我之前总是非常缺乏自信,而是它让我开始用逻辑而不是用被人拒绝时常常产生的本能的冲动,来思考被拒绝这件事。

这样就说到了原则三:调情并不吓人。很多人说他们对走向陌生人并开始聊天感到尴尬。尝试思考怎样给不认识的人留下印象,再加上做自己平时不习惯做的事情时尴尬的感觉,这一切带来的压力可能在你开始之前就破坏了整件事。更糟糕的是,你可能觉得和一个人聊天是给了他们评价你、接受你或者拒绝你的权力。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完全能理解为什么你会感到紧张。

不过这不是你要做的。你不需要想出完美的话给他人留下印象,完全不用,因为那完全不可能。记住,这个人是个陌生人;你并不了解什么会给他留下印象、什么不会。你也不应该用这个时机寻求这个人对你魅力的肯定,因为这个人甚至都不认识你。你只需问一个问题,仅此而已。

第一次见面,你只是怀着“这可能是一个美好的相遇”的想法开始这次聊天,就是这样。你只对自己的部分负责。你既不能预期也不能控制对方。别忘了,你是在跟陌生人相处,你对他们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们就是普通人,不是你未来孩子的父亲,也不是你的未婚妻。他们也没有准备为你的相貌、性格或者魅力倾倒。相反,我们来看看这种交流实际是什么样的:一次和你想要与其聊天的人的短暂相遇。如果他们现在不想讲话怎么办?那么,也没什么,换个人继续。他们不想说话的原因可能成千上万,大多数原因跟你完全没有关系。他们可能很忙,可能已经结婚了,可能刚刚得到非常坏或者非常好的消息。

换句话说,反应是他们的事,跟你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有关呢?心理学中把这种表现叫作“舞台中心综合征(centre-stage syndrome)”:我们总认为我们是舞台的中心,其他人通过我们的表现来评判我们。实际上,没有人在意我们。对于别人的人生来说,我们都是多余的。一旦我们不再试图成为他人舞台上的明星,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很多。当你让你的自我价值取决于他人,取决于别人随意的情绪起伏、心理包袱和心情的时候,调情就会看起来很难。你真的希望把这个权力交给东京夜店里舞池边上站着的随便什么人吗?我这么做过一次,再也不会了。

这种吓人的感觉只有当我们依靠他人让自己获得良好感觉、从外界寻找认同的时候才会产生。我把这种感觉描述成在坑边走路。这儿有一个坑:“嘿,你,你能让我感觉自己漂亮吗?”这儿又有一个:“你,就是你。我需要你让我觉得既安全又有趣。”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搞定这些坑?如果我们自己把它们填上呢?如果我们不需要其他人的一时兴起来满足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这么想,我们对调情的感觉会不会有变化呢?

不管怎么说,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让人不舒服的场景。它们到底让人多么不舒服呢?你实际牺牲的是什么呢?

在我的“无畏调情之旅”中,我通常从简单的任务开始:尝试进行眼神交流,然后对三个人微笑。有一次,一个参与者突然跑回我身边来。“噢!”她说,“太险了!”我有点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毕竟我们只是在艺术博物馆,不是什么非常危险的地方。“我和朋友差点对同一个人笑!”她说。我笑了。“呃,为什么这样不行呢?”我问。“那样的话,他一定会觉得我们都疯了!”这类情景并不少见。人们常常担心很多人对同一个人笑,其实它并没有听起来那么可怕。

这种情形最适合用来解释原则三。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把以“我”为中心的主观状况转换成客观状况,走出来用客观的视角观察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发现,视角转换很有用。“那么,如果一个男人和他的朋友都对你笑了,你会觉得他们疯了吗?”我问她。“不会。”她回答道。“那如果有两个人对你笑,你感觉怎么样?”“挺高兴的。”她说。“那么为什么你会觉得他会不高兴?”

我发现人们有两套标准,一套给自己,另一套给别人。为了能客观地看待事情,我们必须用同一套标准对待每个人。

那么,来试想一下最坏的情景:博物馆里的那个男人接收到了来自两个女人的微笑,并认为她们都疯了。那又有什么关系?他有权利这么想。他不认识这两个女人;他不知道她们的性格、状态、期待、梦想和野心。他没有足够的信息“评判”她们。调情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把自己的性格展现出来让人评判的;我们不会给这个人说“不”以毁掉我们一天的权力。你决定微笑,高兴、善良地对待这个人,是因为你选择这么做。这是你想要的,是你希望你的生活该有的样子。这个选择不取决于别人。

调情并不吓人,因为调情不需要别人对你的情绪健康状况负责。他们能不能进入调情的状态取决于他们自己。如果他们选择不进入状态,这并不能说明你有什么问题。

我们再来这样思考一遍刚刚说的博物馆的场景。为什么这个女人就要输呢?这个练习中并没有“失败”的问题。这个任务不是对一个人微笑并得到回应,而只是对一个人微笑而已,这是我们唯一需要控制的部分,对方怎么做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也许他会因为有人朝他微笑而惊讶得忘记回应,而对下一个经过他身边的人露出笑容;也许他会对你微笑,你们分享了一个美妙的时刻;也许他没有接受微笑,完全没有反应,那也没什么,因为我们微笑不是为了换取微笑。

在多年的练习中,我自己的想法也有了变化。过去我教人们“如何开始一段对话”,后来我意识到聊天的前提是对方想要聊天,而这并不受我们控制,我们也不能依赖于此。所以,现在我教大家“怎么问一个问题”——这个部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我们会失败的唯一原因就是不去开始聊天。失败和外界因素没关系,只和我们是不是能够执行我们的想法有关。

我喜欢把对一个人微笑想成礼物或者夸奖。我们在做这些时不会期待回报。这和微笑一样,是一个让人觉得高兴的机会。如果他们不想因为我们而高兴,我们也没有被拒绝;这没有什么可以被拒绝的。

这也是为什么调情学的原则之一就是调情并不吓人——没有什么可感到害怕的。你希望你的情绪被你遇到的每个人难以释怀的心理包袱、情绪或者个人发展程度影响吗?不要这样想。你做你想做的,别人做他们想做的。大多数时候你会发现,人们愿意接受你的微笑,于是你会更容易地给出下一个微笑。关键是你要维持自己的界限:你只对你自己负责。

另外一件让我们害怕的事情是,调情经常和“未来”这种不真实的时态联系起来。未来,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会完全放任大脑胡思乱想,不受控制。如果你和大多数人类似的话,你在开始接近一个人时的第一个想法就会是:“如果我去找一个人说话,他会觉得我很疯狂/饥渴/可悲。”在“未来”这个语境里,我们会完全地放纵自己思考我们认为肯定会发生的最坏的可能。我们绝对不能这么做。直到你真的跟他说了话,而且他嘲笑了你,在此之前,我们先只思考真实发生了的情况。让我们先把自己拉回宇宙间唯一真实的存在:现在。正如我最喜欢的人之一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说的那样:“昨天是历史,明天是神话,今天是礼物,这(1)就是为什么我叫它‘现在’。”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让别人胡思乱想。让他们自己思考,谢谢。如果你看到一个接近某个人的机会,走过去抓住它。别思考,去做就是了!挑战:夸奖一个陌生人

你喜欢别人夸奖你吗?(我真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你认为别人会喜欢被夸奖吗?那么当你想到别人的优点时为什么不告诉他们呢?当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女人从你身边走过的时候,为什么不说“我喜欢你的裙子”?在星巴克有一个喷了迷人的古龙水的男人站在你前面排队的时候,为什么不说“你的香水闻起来很棒”?当你打电话买戏票,电话另一边的声音听起来让人沉醉的时候,为什么不说“你的声音很好听,我没想到买票会这么享受”?把你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大声说出来。就像你自己喜欢别人意外的夸奖一样,别人也喜欢!

因为害怕被拒绝或是被嘲笑而不表达赞赏是错误的。用真诚的方式让别人高兴一定也会令你自己感觉不错。你下一周的任务是每天称赞别人一次。下面是指南:

1.一定要真诚。

2.最好不要提到肩膀以下的身体部位。(除非别人朝你竖起大拇指。赞美别人对你伸出的大拇指总是没有坏处的。)

3.让你的赞美尽量具体,这会让人感觉亲近。比如,不要说:“你的眼睛很美。”而是说:“我从没见过比你的更闪亮的眼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