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六年级.上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02:00:18

点击下载

作者:《国学经典导读》课题组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学经典导读.六年级.上册

国学经典导读.六年级.上册试读:

第1课 《增广贤文》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原文】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举:中科举。】成名天下知。【译文】十年寒窗苦读,无人问津,有朝一日功成名就,金榜题名,普天下的人就都知道自己的名声了。【师说】

鲜花背后有汗水,荣誉背后是艰辛。每一个成功者都需要经过艰苦的磨砺。我们与其徒然羡慕别人的成就,不如埋下头来,踏踏实实地辛勤劳作,用汗水浇开自己的成功之花。

寒窗苦读,默默无闻,是积累和奋斗的时期。一旦功成名就,金榜题名,就会名声大振。但重要的不是将来的名望,而是我们奋斗和付出汗水的过程。【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增广贤文》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的集大成者,它阐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处世智慧、人生哲理,简练而精辟,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故事链接】翟方进苦学翟方进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官吏,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长大后做了汝南太守府的小吏,因为官职很小,经常被人辱骂。有一次,一个掾史喝醉了酒,对翟方进说:“你,快过来给我脱鞋!”翟方进忍无可忍,一甩袖子就想离开,掾史骂骂咧咧就扑了上来,一下子把翟方进推倒在地。翟方进爬起来,立刻回了家,然后就和母亲到长安求学,用功读书。十年以后,翟方进受到汉成帝的赏识,还做了丞相。他衣锦还乡的时候,街道上挤满了人,当初欺负过他的人都对他笑脸相迎,施以大礼。翟方进感慨地说:“十年之前和今天的待遇可真是大不同啊!”

第2课 《增广贤文》种麻得麻,种豆得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原文】

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天网恢恢【恢恢(huī huī):广大。】,疏【疏:间隙大。】而不漏。【译文】种下麻种就会收获麻,种下豆种就会收获豆子。天网极为宽广,虽然缝隙很大,但从来不会遗漏一个坏人。【师说】

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善行得到善果,恶行遭到惩罚。对恶人的惩罚虽然有时不会在当下实现,似乎是遗漏了,但他最终还是逃不脱的。

俗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播下怎样的种子,就收获怎样的果实。多行善事,人生必定乐趣无穷。【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单独屹立,不要想做别人。——林语堂

靠自己的力量能获得的东西,不要去乞求他人的恩赐。——蒙台梭利【故事链接】裴度还带唐朝有个人叫裴度,年少时家境贫困,满腹才学却怀才不遇。一位善于相面的高人给他看过面相之后,断言他福小命薄,必将冻饿而死。裴度却不以为意。后来,裴度落魄之中游览香山寺。走到一个小亭子上时,在栏杆上拾得一条缀满珠玉的宝带。当时裴度饥寒交迫,如果他将宝带据为己有,就会大富大贵。但是他想:“失主一定很焦急,我怎么能够损人利己,为了填饱肚子坏了心术?”他想到丢失宝带的失主一定会返回寻找,于是坐在原地等候。过了一会儿,只见一个年轻女子泪流满面地赶来,说道:“老父亲被冤陷狱,好不容易借得一条宝带,拿到宫中赎罪活命,却被我这不孝之女烧香时弄丢了。如果有好心人拾到,请可怜我归还宝带,以保全老父之命。”裴度见她辞情恳切,必是失主,于是将宝带交还女子。过了一些日子,裴度又遇到那位相士。相士得知裴度归还宝带的事情后,十分佩服:“这是大功大德啊!将来你将富贵两全!”后来裴度果然进身及第,当上了宰相,福寿双全,子孙优秀。

第3课 《增广贤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原文】

人而无信【信:信用。】,不知其可也。【译文】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干什么事情。【师说】

诚信是淡淡的茶香,能够拂去人们心灵的疲劳;诚信是暖暖的灯光,指引人生航向。

人应该保持信用,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否则,他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故事链接】范式千里履约东汉时,张绍与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学业结束了,二人即将分别,都很舍不得。分别时,张绍伤心地说:“今日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范式安慰张绍说:“不要伤心,两年后的今天,我一定会去看你的。”于是,张绍日日在家中等待,盼望着那一天早点到来。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到了。这天早上,张绍对家人说:“范式快来了,我们赶紧准备准备吧!”家里人都说:“范式家离这里有一千多里路,他怎么会来呢?”张绍并不理会家人的话,仍然张罗着欢迎范式。过了中午,范式还没有来,家人都说范式不会来了,但张绍仍在门口张望。直到太阳落山,张绍终于看到范式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两个好朋友见面后,分外激动,诉说着离别之情。张绍的家人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啊,太难得了!”

第4课 《增广贤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

天时【时:时机】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和谐。】。【译文】天然时机好比不上地理条件好,地理条件好不如人心团结好。【师说】

事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内在条件。这个内在条件就是大家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因为“堡垒从来是先从内部攻破的”。至于那些天时、地利等外部因素也很重要,但如果人心不齐,条件再好也不一定能够成功。任何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都是开启快乐人生的钥匙。相处得和睦融洽,办起事情来就会轻松得多,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增广贤文》又名《古今贤文》,亦称《增广便读昔时贤文》,简称《增广》,是我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蒙教读物。相传由明中叶一儒生编纂,后经明清两代文人修订增补,形成了流传于今的版本。自清末开始,风靡全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故事链接】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公元383年8月,前秦王苻坚亲率九十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向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进军。这支近百万的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规模浩大。苻坚凭着自己兵力强大,非常自信,骄狂地宣称:“以我百万大军,即使将马鞭扔到长江中,也足以让长江之水断流。”但是苻坚没想到他的队伍中有军心不齐的隐患。首先是他刚统一北方不久,长安附近的百姓还没有从内心完全归顺他,后方基础不够坚实;其次,他临时组织起来的近百万军队由几个民族组成,人心不稳;再者,他派到晋军大营劝降的朱序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晋军首领谢石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情报,透露了前秦军队的致命伤。虽然晋军人数只有八万,但是万众一心,同仇敌忾,鼓足了劲要狠狠迎击进犯的前秦军队。在名将谢石的指挥下,他们巧用奇谋,猛攻阵地,很快就让苻坚的百万大军土崩瓦解。逃兵一路向北败退,沿途不敢停留,听到耳边的风声和空中的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吓得魂飞魄散。淝水之战,前秦被歼灭和逃散的士兵多达七十多万。而晋军不过区区八万精兵,却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第5课 《增广贤文》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原文】

从俭【俭:俭朴。】入奢易,从奢【奢(shē):奢侈。】入俭难。【译文】由俭朴变为奢侈(chǐ)很容易,而由奢侈变俭朴却很困难。【师说】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浅显的生活哲理,告诫人们要自律,注意保持俭朴,避免奢侈贪欲。因为奢侈浪费会花光积攒起来的财富,勤俭朴素能够培养良好的品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是国家,还是家庭、个人,都应该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所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丘明《左传》(春秋)

节俭中蕴藏着一切美德。——西塞罗(古罗马)【故事链接】勤俭持家春秋时期,伏牛山下有一个叫吴城的人,他很勤快,又很节俭,所以生活非常美满。他临死的时候对他的两个儿子说:“我留下一块牌匾,你们只要按牌匾上的字去做就不会挨饿!”两个儿子在他死后分了家,大儿子得到了牌匾上面的“勤”字,二儿子得了牌匾上的“俭”字。大儿子每天很勤快地干活,可是花钱大手大脚,所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二儿子只知节俭,却不勤快,所以也过得很艰难。有一年大旱,兄弟两家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两人一恼,就把父亲的牌匾摔在了地上,突然,兄弟俩对看了一眼,这才恍然大悟,从此勤俭持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第6课 《增广贤文》日勤三省,夜惕四知

【原文】

日勤三省【省(xǐng):反省。】,夜惕(tì)四知【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万事劝人休瞒昧(mán mèi),举头三尺有神明。【译文】曾参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杨震半夜无人时分也不收取别人钱财。奉劝世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欺瞒蒙昧,因为头顶三尺有神明在注视我们的一言一行。【师说】

做人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当之处,即使在夜半无人时分,也不做欺瞒蒙蔽的事。要做到自己问心无愧。【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承德避暑山庄有四知书屋,是乾隆皇帝五十一年御笔亲题。乾隆皇帝曾在这里召见朝臣,也在这里处理军国要务。“四知”一语出自《易经》:“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乾隆皇帝对此话十分赞赏,表达了他刚柔并济的统治策略。【故事链接】“四知先生”杨震东汉的杨震为官清廉,从不收受贿赂为自己谋取私利。他始终以“清白为官”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的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任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官员,听说杨震要经过本地,为了报答杨震的提拔之恩,特准备了黄金十斤,准备趁夜深人静时拜访杨震,将黄金送给他。没想到杨震不但不接受,还批评他说:“我和你是故交,关系密切,很了解你的为人才提拔你,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杨震回答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王密听了杨震的话,十分敬佩他的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惭愧,只好作罢。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广为传颂,后人也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第7课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先进于礼乐

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于礼乐

【原文】

子曰:“先进【先进:先修礼乐后做官,所以说‘先进’。】于礼乐,野人【野人:在野的人,指没有贵族身份的一般士人。与世袭贵族相对。】也;后进【后进:可以先世袭做官后修养礼乐,所以说‘后进’。】于礼乐,君子【君子:指有世袭特权的贵族。】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译文】孔子说:“一般的士人是先修养好礼乐后做官的;能够先拥有官位,以后再修养礼乐的是贵族的子弟。如果让我选拔人才,我愿意选拔那先修习礼乐的人。”【师说】

修养是循序渐进的,遵循着自己的规律,并不是说可以跳跃式发展。人非生而知之者,获得知识需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和学习。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水平是正常的渠道,没有人可以不学习的。修身养性使得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来适应社会,在社会事务处理中做到游刃有余。在这里,孔子注重的是修养的实际内容,要求修养宜早不宜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未知生,焉知死【原文】

季路问事【季路:即子路,姓仲,名由,鲁国卞人,孔丘弟子。事:服侍,侍奉。】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敢:谦词,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曰:“未知生,焉知死?”【译文】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连活人都没有侍奉好,还怎么能去侍奉鬼神呢?”子路又问:“那么能不能问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生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又怎么能够搞得清楚死呢?”【师说】

子路向孔子讨教鬼神之事。孔子认为:生而为人,对父母是否尽到了孝,对朋友是否做到了坦诚,对社会是否有所贡献,这些活着应该做好的事都没有做好,怎么谈去侍奉鬼神之事呢?面对生死的问题,孔子认为人都是先生而后死的,生的道理就是死的道理。【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先进篇》记述孔子对少数弟子的评价,以及进行教学活动的实况。【故事链接】子产不迷信鬼神子产,姓公孙,春秋时期郑国人,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公元前525年,郑国上空出现彗星,裨灶便推测宋、卫、陈、郑四国将要发生大火。他请求子产祭神来消除火灾,子产没理会。后来这四个国家真的发生了大火。裨灶便得意地说:“不听我的,郑国还要发生火灾。”郑国百姓都很害怕,恳求子产听裨灶的话祭神,子产仍旧没有同意。他说:“天道远,人道近,这两者一点关系都没有。裨灶是因为说得多了,偶尔就碰准了一两次,他哪里真懂什么天道?”最后,郑国也并没有再发生裨灶所说的火灾。在子产看来,人的生存发展要比鬼神的事更值得让人关心。子产也并没有因为不敬鬼神而受到所谓的“天谴”,反而为百姓办了更多的事。因此,迷信鬼神并不可取。

第8课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过犹不及

回也其庶乎

过犹不及

【原文】

子贡问:“师【师:颛孙师,即孔子的学生子张。才高意旷,性格急切,做事情常常有过分之处。】与商【商:子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拘谨保守,做事情常常有不及之处。】也孰【孰(shú)谁。】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愈:超过,更好,强一些。】与【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疑问。】?”子曰:“过犹不及。”【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贤明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做事过头,子夏做事往往达不到要求。”子贡说:“那么能说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同样(都是不好的)。”【师说】

把事情做到极致,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是,细想起来,又有哪件事可以做到极致?不是最好的就是好,而是适合的才是好的。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不要让这个度越了界,这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过犹不及,就是对中庸之道最浅显的解释吧。

我国古代有两个寓言最能说明“过犹不及”的哲理:一个是“画蛇添足”,一个是“揠苗助长”。蛇画成功了是好事,故弄玄虚而添足,成为弄巧成拙的败笔;希望禾苗迅速生长是好事,急不可耐而拔苗,成为贻笑大方的败招。他们的失败就是因为操之过急而违背了规律,破坏了和谐。【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中国谚语

宁可慢些,不要太急而错误;宁可笨些,不要太巧而败事。——高尔斯华绥(英国作家)回也其庶乎【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庶:庶几,差不多。含有称赞之意。这里指颜回学问、道德都好。】乎,屡空【空:指贫乏,困穷,穷得没办法。孔子曾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见《雍也篇第六》第十一章】。赐【赐:端木赐,即子贡。】不受命,而货殖【货殖:做买卖以增值财货。】焉,亿【亿:同‘臆’。估计,猜测。】则屡中。”【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都修习得差不多了吧,可是却经常贫穷得没有办法。子贡不接受命运安排,去做买卖,猜测(市场行情)却常常能猜中。”【师说】

从孔子的角度,我们看到颜回修养到位,在生活上却常常十分贫困,但不听命运安排的端木赐跑去经商而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很多财富。他客观地指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颜回是他最喜欢的弟子之一,不过在将两个人进行对比的时候,孔子对端木赐的赞赏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而人的选择要么在求“利”上权衡,要么在求“义”上挣扎,谁也不能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不能经商致富,不能治理天下,能够安安静静、平平安安地生活就是很好的了。【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其所长,以致其功。——王符

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元稹【故事链接】揠苗助长春秋时期有个宋国人,他总觉得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于是就动手把禾苗一棵棵从泥里拔高了一截。晚上,他疲惫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可真累啊,因为我一下子就让禾苗长高了许多。”他的儿子听到后,急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所有的禾苗都已经枯萎了。

第9课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论笃是与

闻斯行诸

论笃是与

【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论笃是与:等于‘与论笃’。‘论笃’,言论诚恳笃实的人。‘与’,赞许。‘是’无实义,起帮助‘论笃’这一宾语提前的语法作用。】,君子者乎?色庄【色庄:神色庄重。这里指做出一副庄重的样子。】者乎?”【译文】孔子说:“(人们)称赞说话诚实的人,但(要区分)这个人究竟是真君子呢,还是仅仅表面上伪装庄重正经呢?”【师说】

这是孔子在阐述识人的方法。孔子再次告诫人们不要以貌取人、以言取人。某些人言谈举止似乎蛮忠厚老实的样子,可是要提防吃亏上当。这种人是君子还是伪善的小人,要靠事实、舆论和时间来勘破。我们观察一个人,要考验自己,有时候听人家讲的还不算,要看事实的表现。听其言还要观其行,然后再作判断。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

在你有权利有名望的时候,卑鄙的人是不敢抬起嫉妒的眼睛看你一眼的;然而,到了你一落千丈的时候,显示最大毒辣的就是他们。——克雷洛夫(俄国寓言家)闻斯行诸【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它吗?】?”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求:即冉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退:退缩。】,故进之;由也兼人【兼人:一人能兼作两人的事,意思是胆大,敢作敢为。兼,信,胜过。】,故退之。”【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立刻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可以(不请示父兄)听到就做呢?”冉有问:“听到了就立刻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立刻去做。”公西华问(孔子):“仲由问‘是不是听到就做’,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立刻去做吗’,您却说‘听到了就立刻去做’。这使我实在迷惑,所以大胆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生性畏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勇气过人,敢作敢为,所以我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师说】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因人施教,要子路不要勇猛过头而有生命危险,应该考虑还有年老的父、兄在。非常具体,通情达理。这就是孔子的教育,不只是空谈心性,而是结合具体心性而施教。【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论语》也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故事链接】识破伪君子曹操在担任丞相的时候,任用崔琰(yǎn)、毛玠(jiè)俩人共同掌管选用官吏的事务。崔琰、毛玠不负曹操所望,以清廉正直为首要标准,录用了一批德才兼备之人,而那些平庸浮华之徒则受到了打击。朝廷官府风气大变,士人们都以俭朴廉洁自律为荣。为此,曹操十分得意。可是,不知什么时候,朝廷形成了这么一种舆论:文武百官,只要有谁穿件新衣服,坐辆新车子,就会受到非议,被指责为不廉洁;长官进出军营,形容不整、衣衫破烂,则被赞之为清廉。这样一来,连是非标准也搞不清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投机钻营者趁机混入官场、窃取高位。一时间,官场鱼目混珠,良莠难分。面对这种局面,朝廷中一些正直之人,虽十分担忧,但慑于曹操的威严,谁也不敢多说。只有和洽抱着舍得一身剐的精神,直接去觐(jìn)见曹操,及时向曹操指出这种时弊。和洽说:“任用一个人,要从多方面去考察他的品德和才能,不能偏重于某一环节。过分俭朴,用以立身持家是可以的,若以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那就会造成很大的过失……古来教化,在于务必疏通人情。凡是过激的行为,都不免包含着虚伪的成分。”曹操听了十分赞赏,立即让有关方面完善用人的考核标准和制度,识破那些假装节俭而包藏钓誉祸心的伪君子。

第10课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克己复礼

仲弓问仁

克己复礼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目:纲目,条目,具体的细节。】。”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敏:聪敏。】,请事【事:实践,从事于。】斯语矣。”【译文】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只要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是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哪能靠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细节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不要说,不符合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愚笨不聪敏,也要照您说的这样去做。”【师说】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克己复礼”是一种约束能力,孔子认为要适时地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在礼的范围之内,也就是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遵守礼、符合礼,克制自己,不做违背礼的事。人之所以为人,乃是自觉保有一种理性的克制力,在是非得失的关口上,不要让自己思想感情的堤防决口。对己多一份自律,对人就多一份光辉!【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颜渊篇第十二》主要记述了孔子对君子的评判标准以及怎样才是“仁”的见解。仲弓问仁【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大宾:职位高的外宾。宾,指其他诸侯国家派来的使者。】,使民如承【承:承担。】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邦:指诸侯统治的国家。】无怨,在家【家:卿大夫管辖的封地。】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接待贵宾一样谨慎,对待百姓如同举行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做到在诸侯国做官,没有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家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迟钝,也要照您的话去做。”【师说】

仲弓比孔子小29岁。孔子认为,他年轻气盛,奋发有为,具有领袖气质,孔子对他寄予厚望,特地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对他叮嘱再三,因为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更是治国安民的重要法宝。孔子的这一论断,早已被无数史实所验证。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虽然不可抹杀,但是,由于他暴戾(lì)恣睢(suī),焚书坑儒,推行集权统治,将“己所不欲”强“施于人”,致使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强大的集权王朝顷刻化为“可怜焦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