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诚实守信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02:42:18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会诚实守信的故事

学会诚实守信的故事试读:

综述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德目。

诚实,就是忠诚老实,待人处事以诚相待,实事求是;守信,则是信守诺言,讲求信用,不说空话和假话。诚实与守信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统一的优良品德,是思想和行为高度一致的具体表现。

诚实守信的内涵丰富,具有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张力,可以滋生出许多许多的道德信条和道德行为。诚实守信渗透到政治生活领域可以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为信守真理无私无畏、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大胆执言,实事求是,敢讲真话;任人举荐,外不避仇,内不避亲,唯贤是举,唯能是用。诚实守信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之中,就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在科学研究中,讲求实事求是,锐意探索,百折不挠追求真理;在商业活动中,讲求货真价实,公平交易,童叟无欺,诚招天下客,以信取胜;在育人活动中,讲求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奉献爱心,忠于职守等等。诚实守信渗透到人际交往中,就形成良好的美德。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为人恪守诺言,说到做到,不打狂语,言出必行,反对空话,表里如一,力戒虚伪,勇于责己,不护己短;忠厚老实,不贪不欺;爱情专一,忠贞不渝,不喜新厌旧,移情别恋。古往今来,凡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都能身体力行地做到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像其他传统美德一样,渊源流长、百代流淌,特别是在近现代,诚实守信尤其得到继承、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人,以及革命历史时期的革命先驱,他们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将其发展成为革命优良传统,形成了新的时代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光明磊落的胸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不论是默默奉献的劳动模范,还是叱咤风云的革命英雄,在他们的成长道路和感人事迹中,无不闪烁着诚实守信的光焰。

诚实守信发展至近现代,其主要特点是: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交往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而且发展成为革命队伍中必须遵守的思想原则、政治路线、组织纪律的组成部分;革命传统中的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容,而且发展成为党性、革命性的具体标志。诚实守信发展至今天,无论其意义的深度,还是内容的广度都有新的发展和飞跃。

革命战争年代所倡导的诚实守信,主要表现在忠于革命,忠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实事求是,按规律、按原则办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护己短;取信于民,以信换诚,开诚相见,荣辱与共,等等。本库选择的故事,如朱德同志对党忠诚、宋庆龄信守诺言、刘伯承团结少数民族兄弟,张爱萍诚招天下将,吴吉昌身遭厄运不忘重托,鲁冠球靠信誉起家等等,都表现了一代人忠诚取信,以信换诚、诚实守信的新风尚、新风范。

当代青少年应以无产阶级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继承、发扬诚实守信的美德,克服、批判“老实人吃亏”“不说谎话办不成大事”的错误思想的影响,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不诚实守信为耻的思想观念。自觉做到,像革命前辈那样,对党、对人民、对事业忠诚。为人处事不造假,不说谎,不骗人;在人与人之间要守信用,讲信义,说到做到,答应的事努力去办,不食言;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对撒谎失信、说做不一的人要敢于进行批评帮助;不自欺,不欺人,办事光明磊落,信守允诺、信守合同、信守约会、信守时间。做一个诚实的人、守信誉的人。

许由隐居记

离现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那时候的君主是由老百姓选出来的,他们之所以能够被选上,是因为他们既能干,又公正,能够勤勤恳恳地为大家办事情。所以,在那时候,当君主是一件苦差事,既没有什么特殊的享受,还要白天黑夜地奔忙。

当时,有一位君主叫作尧(唐尧),他对待老百姓非常仁厚,做每件事都要先替老百姓打算,而自己却吃野菜羹,穿最贱的鹿皮衣。他居住和办公的“宫”,除了大一些以外,也和老百姓的房子没有多大区别。在尧的治理下,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生活得非常愉快。

可是,尧到了晚年,有一件事很让他伤脑筋。他想到自己年龄越来越大,精力越来越不行,是该找个人来接替自己的时候了,可是一时间还找不到合适的人。那个叫虞舜的小伙子虽然很不错,但毕竟还太年轻。前些日子,尧刚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作妻子,希望她们能帮助舜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使舜将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人才。不过,眼下舜还年轻,远水解不了近渴啊,必须立刻开始寻找接班人。否则,自己一旦躺倒,老百姓的事情就没有人去办了。

第二天,尧就把大臣们都叫来,对他们说:“现在我已经老了,好多事情我办起来已经力不从心。虽然说新君主要老百姓来选,可咱们做公仆的,必须先找到合适的候选人,百姓才好选择呀。几年前,我曾经请那位叫巢父的高人来接替我,可他不愿意,以后就不知躲到哪里去了。现在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吗?”

大臣们议论纷纷,因为这是选择新的君主,必须才干和品德都好的人才能胜任。所以谁也不敢贸然推荐。过了一会,老臣羲和忽然说:“听说许由这人很有才干,可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不知道是否名副其实。”

尧猛地一拍大腿,叫道:“嗨,你看我真是老糊涂了,怎么把这位高人给忘掉了!”

大臣们也纷纷赞成,都说这人名气很大,应该把他请来,看看他能否胜任。尧当即决定派人去请许由。

可是,派去请许由的人接二连三地失望而回,他们说,许由一听说是请他去接尧的班,就话都不说,就把他们打发走了。于是,尧决定亲自去找许由。

尧找到许由家里,一看许由,原来是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身材不高,却长得挺精神,只是态度很高傲。

尧谦恭地对许由说:“许先生,俗话讲得好,日月已经升上天空,一支火把还想发出光亮,这不是太困难了吗?春雨已经降临,还要靠担水去浇灌,不是白费力气吗?先生您就如同日月,如同春雨,一旦站出来,必然会天下大治。可是现在我还有劳无益地占着君位,实在问心有愧。请先生为百姓着想,代替我来君临天下吧!”

许由冷笑一声答道:“您不要再说了,我是不会当什么君主的。您治理天下多年,已经挺有成绩了。这时候让我来代替您,难道是让别人来议论我是求虚名的人吗?要说我这人哪,就是只求实际,不图虚名。”

尧连忙说:“您为百姓而治天下,怎么会有人说您求虚名呢?人们只会赞扬您为百姓献身呀!”“嗨!您怎么不明白我的意思呢!我对这种赞扬一点也不感兴趣。您见到鹪鹩(jiāo liáo)这种鸟吗?它在深林中做巢,有一根树枝也就满足了;还有我们这里的鼹鼠,它喜欢饮河水,只要能喝饱一肚子河水,它就别无所求了。我也是如此,只要能够温饱就心满意足了。您说天下需要人去治理,这是你们的事情,与我毫无关系。打个比方说吧,厨师不做饭了,祭师即使饿着,也不会代替厨师去做饭的。”

不管尧怎么恳请,许由就是不答应,尧只好扫兴地回到都城。几天之后,有人来报告,说许由怕尧再去请他,不知跑到什么地方躲起来了。

许由跑到哪里去了呢?其实,他没走多远,就在颍水河对岸的箕山脚下住了下来。很快,就有人把许由的新地址告诉了尧。尧想:许由这样谦虚,不正是有真才实学的表现吗?我还是要想办法请他出来接替我。一下子办不到,我就分两步走。于是,他派人去请许由来当九州长的职务。当时,中国就称为“九州”。“九州长”实际上就是管理整个国家的负责人,只不过名义上不叫君主罢了。尧希望这样可以使许由答应出山,来治理国家。

没想到,派去的人刚把这个意思说出来,许由就把耳朵捂起来,脸上一副痛苦的样子,嘴里不住地喊:“您不要说了!不要说了!这些话简直把我的耳朵都弄脏了!您回去告诉尧,叫他死了这份心。我许由一生不图虚名,只求安安乐乐。清闲自在地活着。快走!快走!”

等来人走远了,许由才把捂耳朵的手放下来,嘴里还在嘟囔着:“这些追求虚名的世俗之人啊,真叫我没办法。要我当什么九州长?这话听起来就叫人恶心!”

他一边说,一边不住地用手掏着耳朵,越掏越觉得耳朵被那些话弄脏了。“不行,我得去把耳朵洗洗。”于是他站起身,带上一顿干粮,锁上房门,走出来,向颍水河方向走去。一边走,还一边掏着耳朵。

路上有人看见许由这副怪样子,就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回答说:“嗨,别提了,尧派人来请我去当什么九州长,这些话真是俗不可耐,弄脏了我的耳朵,我要到颍水河边洗洗耳朵!”

人们听许由这么说,都觉得奇怪:怎么还有听人说话把耳朵听脏了的事呢?于是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议论纷纷,都摸不透许由的心思。

许由走了几十里路,来到颍水河边,他拣了块干净地方蹲下来,从河里捧起清凉的水来洗耳朵,先洗左边,又洗右边。洗了一会,他抬起头来,发现这里静悄悄地,一个人也没有。就停下来,打算歇息一会。忽然,他听见有人从远处走过来,越走越近,许由连忙又低下头去洗耳朵。

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许由身后响起来:“这位老弟在干什么呀?”

许由回头一看,见是一位须发皆白的红脸老人站在那里,手里还牵着一头小牛犊。许由看这老人不像一个普通人,就又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

不料,老人听完之后,哈哈大笑,笑得连胸前的白胡子都抖动起来了。这下子把许由搞得莫名其妙,连忙问老人为何发笑,老人却不回答,只顾牵着小牛犊向河的上游走去,一路走,还在一路笑着。

许由忽然想起,有人曾告诉我,这附近的山里隐居着一位老人,就是当年拒绝尧请他去当君主的巢父。这位老人在山中的大树上建了个小木屋,就像鸟巢一样。所以大家都称他“巢父”。

他连忙追上去问道:“莫非您就是那位德高望重的巢父老先生吗?”

老人仍然在笑,也不回答许由,只顾走路。许由又跑到老人前面,拦住去路,说道:“老先生只顾大笑,难道没有什么可以指教我的吗?”

老人这才停住笑,说:“我是在笑你啊!你就是那个许由吧!我原来听说你这人德行不错,可没想到,你也是个表里不一,追求虚名的人啊!”

许由不禁打了个愣:“您怎么会这么想呢?”“你不必抵赖,你如果真是那么不愿当君主,干脆早点躲进深山,隐姓埋名不就完了吗?可你呢,还在外面招摇过市,想让人们都知道尧是怎样恳求你,而你又是多么清高地拒绝他。这只能说明你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内心并不真正清高,只不过想骗取世人对你的敬佩罢了!”

说完,老人牵着小牛犊走,临走还说:“嗨,真晦气!好不容易下一次山,又碰上这么个虚伪的家伙,你怕尧的话脏了你的耳朵,我还怕你洗耳朵的水脏了我这小牛犊的嘴唇呢!小牛啊,你忍一忍,咱们到河上游去饮水吧,这里的水不干净了!”

这番话说得许由满面羞愧,无地自容,他知道,这老人一定就是巢父老先生了。他望着老人的背影鞠了一躬,说道:“承蒙您的教诲,我知道错了。”

第二天,许由就卷起铺盖,进山隐居去了,此后再也没有出过山,一直到老死在山上。

魏文侯不负山野人之约

魏文侯魏斯(?—前396年),魏桓子之孙,封为魏文侯,从公元前445年封侯至公元前396年去世,在位执政49年。

周王朝末期,中央统治昏弱无能,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征战兼并领地,扩张势力,以期称王称霸。魏文侯为富国强邦广征英才贤士,辅佐成其霸业。他言出必诺,并表现得非常虔诚。臣下魏成向他推荐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位贤德之士,魏文侯都拜为国师,留在身边随时请教。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宅时,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以示尊敬。他虔诚敬贤的事迹传开后,四方贤德之士接踵归附。魏文侯的虔诚还表现在他能虚怀若谷,倾听臣下的劝谏。

一天,魏文侯与国师田子方一起饮酒,乐师奏乐助兴,钟鼓琴瑟,管弦丝竹,好不热闹。忽然,魏文侯侧耳倾听少许,说:“编钟的乐声有些不协调,好像左边高。”田子方微微一笑,不以为然。魏文侯十分诧异:“你笑什么?”田子方躬身一揖,诚恳地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可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听罢,欣然接受,起身道谢,并称赞说:“国师您说得太对啦!我一定记住这些衷言。”大将乐羊攻打中山国,尽占其地,魏文侯把这些领地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他得意地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异口同声说:“您是仁德君主!”只有任座不肯阿谀,直言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闻听此话。勃然大怒,任座拂袖愤然离去。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何以见得?”翟璜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一席话,说得魏文侯有所领悟,转怒为喜,立刻派翟璜去迎任座回来,并亲自迎下殿堂,奉为上宾。

魏文侯不仅对自己的臣子虔诚守信,就是对一般百姓也是言出必诺。

有一次魏文侯大摆酒宴与群臣同乐,菜香酒醇,鼓乐喧天,君臣喝得意酣情浓,神彩飞扬。正欢乐间,外面风雨大作,见此情景,魏文侯放下玉爵,起身招呼侍臣备车。左右群臣对国君的突然决定感到奇怪,不解地问:“我们君臣饮酒正在兴头上,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侯挥挥手,说:“郊外山野。”大家都疑惑地你瞅瞅我,我望望你,谁也不知道大王究竟要干什么。魏文侯怕扫了群臣的兴头,于是耐心解释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今天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那边的会面约定。”说完登上车,亲自奔赴山野之中与相约之人见面,告诉他,今天下大雨不能去打猎,特来相告。山野村长听后,很受感动,暗暗称赞,大王,真信人也!

孔子不懂不装懂

孔子博学多才,他常常带着弟子周游各国讲学。

一个炎热的夏天,孔子带着弟子子路,乘坐一辆马车,前往齐国讲学。马车过了几座桥,拐过了几道弯,停在了三岔路口的大槐树下。树下有一村翁在卖茶水。他看到马车停下来,就召呼他们喝茶。

孔子下了车,走到村翁面前,很有礼貌地打听去齐国的路。村翁认出了孔子,拿起大碗茶递给孔子和子路,说:“先生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说得对极了,世上的学问,一个人不能都了解,要了解它,就必须学习,不耻下问。”孔子说:“是的,就拿种地来说,我不如农夫;盖房,我不如泥瓦匠;做家具,我不如木工。”

孔子不但教育学生树立诚实的学习态度,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回,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正在辩论问题。这两个孩子各自坐在一块石头上,就像真正的学者一样,认真地争论着什么。

孔子看了,觉得挺有趣,就对跟在身后的子路说:“咱们走了大半天,也该休息一下了。过去听听孩子们在辩论什么,好不好?”

子路撇了撇嘴说:“两个黄毛小子能说出什么正经话来?”“掌握知识可不分年龄大小。有时候,小孩子讲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负的成年人要强得多呢!”

子路听出孔子话里有话,脸红了一下,不敢再说什么,只好别别扭扭地跟着孔子走了过去。

来到树下,孔子站在一边,认真地听了一会儿。他看两个孩子各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就问:“你们在争些什么呀?”

两个孩子瞥了孔子一眼,没顾上理睬他,仍然争论他们的问题。

子路在一边生气了,他喝道:“你们这两个毛孩子,真没有礼貌!孔老夫子问话,你们怎么睬都不睬?”

孔子止住子路,和蔼地说:“我叫孔丘,是鲁国人,看见你们争辩得这么热烈,也想参加进来,你们看可不可以呀?”

其中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噢,原来你就是那个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好吧,就请你来给我们评一评,看谁说得对。”

另一个孩子也跳起来说:“对,让他来评评,肯定是我说的对!”

孔子笑着说:“你们别着急,一个一个讲。”

先前那个孩子说:“我们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我说是早上近,他说是中午近。你说说是谁对呢?”

孔子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考虑过,不敢随便乱说。子路,你能回答吗?”

子路在老师面前不敢信口开河,只好也老实地摇了摇头。

孔子转过脸来对两个孩子说:“还是先请你们把各自的理由讲一讲吧。”

第二个孩子抢着说:“我先说,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一点也不热,可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这不就说明早上太阳远,中午太阳近吗?”

第一个孩子接过来说:“他说得不对。你看,早上的太阳又大又圆,就像车顶上的篷盖那么大,可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顶多也不过一个菜盘那么大。谁都知道:近的东西大,远的东西小。所以,当然是早上的太阳离我们近了。”

说完,两个孩子一齐看着孔子,说道:“好了,现在我们的理由都讲过了,你来评评谁对吧。”

这下子,可把孔子难住了,他反复想了半天,还是觉得两个孩子各自都有道理,实在分不清谁对谁错。于是他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更有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

两个孩子听后哈哈大笑起来:“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原来你也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呀!”说完就转身跑去玩耍了。

子路望着他们的背影,不服气地说:“您真应该教训他们一顿!两个小毛孩子,您随便讲点什么,就能把他们镇住。”

孔子说:“不,如果不是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懂,我们怎么能听到这一番有趣的道理呢。在学习上,我们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只有抱着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这一点,你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

解阳讲信义智传君命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拜公子侧为大将,申叔时为副将,率领大军包围了宋国都城睢阳,还造了几座跟城墙一般高的兵车,叫楼车,四面攻打。宋文公一面派大将华元率兵守城,一面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求援兵。

晋景公接到宋国的求援信后,召集大臣们商议,是否出兵增援。大夫伯宗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他说:“楚国与宋国相距二千多里,粮草运输困难,楚国军队不能在宋国持久作战。我们不必出兵,派一个使臣去宋国,只说晋国已起大军来救,要宋国坚持抵抗。要不了几个月,楚国就会自己退回的。”晋景公采纳了伯宗的建议,于是派大夫解阳到宋国去。

解阳化装成老百姓来到宋国睢阳城外,被楚国巡逻兵抓获,带到楚庄王面前。楚庄王认识解阳,便问他来干什么,解阳就如实地说了。楚庄王说:“睢阳很快就要打下来了!你如果能对他们说,晋国有事,一时不能发兵,特地叫我来告诉你们一声,这么一来,宋国没有盼头了,一定会投降的,省得两国人民遭殃。我封你为楚国的县公,你看好不好?”解阳低头不语。楚庄王说:“你不答应,就杀了你。”解阳叹了一口气,说:“好吧!”

解阳上了楼车,去同宋将华元对话。解阳提高了嗓子喊到:“我是晋国的使臣解阳,奉了晋侯的命令来传话。”城里头的人一听到晋国派使臣来传话,立刻挤了一大堆人,华元也在内。解阳接着说:“我走到城外,给楚兵抓住了,不能到你们那去了。晋侯亲自率领军队来救,很快就到,你们千万不要投降,要守住城。”城里的人高兴的大声欢呼。

楚庄王一听,火冒三丈,立刻叫人把解阳弄下来,怒气冲冲地责问到:“你已经答应了我,怎么又失信?这是你自己找死。”解阳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没有骗你,我是奉晋侯之命来的,现在我已经把命令传达完了,足见我是守信用的。反之,如果贵国使臣给敌人抓住,违背大王的命令,讨好敌人,你喜欢这样的臣下吗?”楚庄王想利用解阳的这种守信用的精神去教育他们的臣下,就又转过来称赞解阳是个忠义之士,把他放了,还赏给他一些银两。

燕昭王以信招才

燕国是中原诸侯国中最北边的一个国家。燕昭王继任时,燕国已被子之糟蹋得残破不堪。国都蓟几乎成了一片废墟。他决心改革政治,加强军事,发展生产,使燕国强盛起来。燕昭王深知:要强盛没有各方面的人才是不行的。于是他就亲自到各地去访求贤才,对有专长的人都去登门求教,只要他们愿意,就聘请他们来朝廷做事。

有一位名叫郭隗的人,很有见识。他在子之作乱时,不肯与这个野心家合作,隐居深山。燕昭王听说,亲自到深山里去登门求教。燕昭王对郭隗说:“齐国趁我国内乱之际,侵占了我们燕国十几座城池。我们燕国被糟蹋得田园荒芜,民生凋敝,至今还站立不起来,令人十分痛心。因此,我诚恳地请求各方面的人士来帮助燕国,使国家迅速强盛起来。如何起步,今天特向先生求教。”

郭隗见燕王有复兴燕国之志,为人又谦虚宽和,礼贤下士,言辞又诚挚恳切,就说:“大王所言极是,要想雪耻,就要使国家强盛起来。要想国家强盛,就要广招人才。要广招人才,就必须使举国上下都知道大王爱惜人才。要是人们都知道大王重视人才,那么天下的贤才就会争着立于大王之朝,来为大王效力了。”燕昭王说:“先生所言深合我的心意,可怎样才能使人们相信我是真正爱惜人才、重用人才呢?我确实是真心实意地求贤,怕是人们不一定理解我的心情。”

郭隗没有立即回答燕昭王提出的问题,却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古代有个国王,他一心想得到一匹千里马。他出了好多钱,派了好多大臣到各地去给他购求。可是一连物色了三年,连一匹千里马也没买到。国王非常着急。有个给国王打扫宫廷的人,自我推荐说:‘大王给我千两黄金,我能去给大王买到千里马。’国王求千里马的心情很迫切,就给他千两黄金,让他去买千里马。这人去了三个月后,一天返回朝廷,背回一颗马头来。他向国王回报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惜去晚了,等见到那匹千里马时,那马已经死了。我想,马虽死了,也还是千里马,就用大王的千金把它买来了。您看,这就是千里马的马头’。国王一听,十分恼火。说道:‘我要你去买活的千里马,你却买了一颗死马的马头来,这有什么用?白白花去我千两黄金!’买死马头的人说:‘大王息怒,这颗死马头不会白买。这里有个道理,大家若都知道一匹死的千里马大王都肯出千金购买,对活的千里马,自然会更重视的。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诚心诚意地要买千里马,那么要不了多久,千里马就会到大王这里来了。’果然,不到一年的工夫,这位国王就得到好几匹千里马。”

燕昭王听完郭隗讲的故事,问道:“先生您讲这故事的意思是……”没等燕昭王再往下说,郭隗就接着说道:“天下的事各不相同,但道理有些是相通的。大王如果真心实意地访求贤才,不妨从我郭隗开始,让我来给您当这马头吧。要是天下人都知道,像我郭隗这样的人都受到大王的器重,那些比我才能更高的人,自然就会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了。”

从此,燕昭王郑重地把郭隗请到朝廷来,拜他为老师,日夜和他商量复兴国家的大计。为了表示对郭隗特别尊敬,给郭隗以优厚的待遇。当时燕国的宫殿被战火烧了,燕王自己没有像样的宫室居住,和大臣们一起办事也是在临时搭的简陋草房内,却单独给郭隗筑起一座高台,在台上给他建筑了华丽的馆舍,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请郭隗到里面居住。还在这高台上放置许多黄金,任从郭隗花用。因此,人们都称这高台为“黄金台”。

这件事很快传遍四方。人们都知道燕昭王是真心实意地敬重人才,礼贤下士,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都先后聚集到燕国来。著名的军事家乐毅从魏国来到燕国,善于带兵打仗的剧辛从赵国来到燕国,精通天文地理的阴阳家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这样许多豪士云集燕国,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燕国又强盛起来。

商鞅变法立竿为信

商鞅,是中国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后在秦国受封领地“商”,就称他为商鞅,也叫卫鞅。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社会改革家。

商鞅年轻时,就非常喜欢研究法律,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开始是在魏国宰相公叔座手下当一名小官。公叔座发现他很有才能,曾向魏惠王建议让他治理整个国家,魏惠王没有采纳,所以,商鞅在魏国始终未被重视。

后来商鞅听说秦国要振兴国力,招募贤人,为了施展自己的报负,毅然离开魏国到了秦国。商鞅到秦国后,经人介绍,拜见了秦孝公,向秦孝公宣讲了“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的道理,以及富国强兵的办法,很受秦孝公的赏识。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制定了鼓励耕战的新法令。

商鞅所制定的法令条文,对惩罚和奖励规定得都是很明确、但也是很严格的。他认为要人们遵守法令,就必须先相信法令。他说:“对人的行为怀疑就谈不上名义,对事情怀疑就谈不上取得成就。”他怕老百姓不相信新法能真正实行,所以,在新法令制定好之后,没立即向老百姓公布,而首先取信于老百姓、要老百姓相信他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所制定的新法令是要按章办事的,说到做到。要树立变法的信实感,怎么办呢?

商鞅令手下人在咸阳都城南门市场上立了一个三丈长的木竿,公布告示,招募百姓把木竿搬走。如果谁能把木竿搬到北门,就奖励他十两银子。开始老百姓对这件事,都感到很奇怪,谁也不敢搬。过几天还没有人搬。于是商鞅便派人又张出告示说:“能搬到北门的,奖励他五十两银子。”这时,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木竿从南门扛到北门。商鞅命人真的赏给那人五十两银子。这件事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相信商鞅说话算数,而不是哄骗人的。商鞅取得了老百姓的初步信任。事过不久,商鞅突然在全国公布了新法令。

新法实施以后,多数人能按法令规定办事,但也有少数人不守法令。商鞅对这些人不迁就,一律按法令办事。开始太子带头违法,商鞅在不便直接处罚太子的情况下,严厉地惩罚了太子的两位老师。这下,谁也不敢违法了,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于是秦国社会秩序大治,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局面,为秦国后来的强大奠下了基础。

蔺相如冒死完成重托

蔺相如,战国时赵人,原是宦官令缪贤的门客,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

他不仅是国家的重臣,而且是大智大勇,忠义守信之士。这件事还要从秦昭王想要赵国的和氏璧事件说起。

战国时期,(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以后,非常想得到这块宝玉,就派使者去见赵王,说秦王情愿让出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其实秦昭王并不是真心要用15座城换和氏璧,主要是想借机试探一下赵国对秦国的态度和力量。

赵王觉得这件事很棘手,弄不好不仅要丢面子,白白失掉和氏璧,甚至于会和秦王翻脸,以至于让秦国乘虚而入。所以十分为难,就和大臣们商量,一时间也没有想出妥善的办法,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出使秦国办这件事情。这时,宦官令缪贤向赵王推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说他是个有胆有识的人。赵王就把蔺相如召来,商量对策。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王说:“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而秦国却不给赵国城,怎么办?”

蔺相如说:“秦国答应用15座城来交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已是高出许多倍了。如果我们不答应,别人就会认为赵国理亏了,如果赵国同意把和氏璧送去交换,而秦王却不给赵国15座城,那么秦王就理亏了,别人就都会认为错在秦国。请大王考虑这件事的得失。”

赵王说:“那么就请先生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一趟吧。可是万一秦王不守信用,怎么办?”

蔺相如说:“如果秦国把城给了赵国,我就把和氏璧留给秦国,否则,我一定再把这块玉完好地送回赵国来。”

于是,蔺相如就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把它献给秦王。秦王得到玉,十分高兴,并把璧递给左右侍女,让大伙儿传着观赏,就是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站在殿堂上等了很久,心想:秦王果然有诈!可是璧已经落在他们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王说:“这块璧虽好,但也有点小毛病,极不容易瞧出来,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就吩咐把璧递给蔺相如。

璧一到手,蔺相如立即退到一根大柱子旁边,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说情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本不愿交换,但考虑到两国的关系,所以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了。可是,我已看出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现在璧在我的手里,大王要是强行夺取,我就宁可让自己的脑袋和这块璧一同碰碎在这柱子上!”说完,好像就要行动似的。

秦王见此情景,连忙向他赔不是,又立即命令拿上地图来说:“请先生别误会,我哪能说话不算呢?”并把准备划给赵国的15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暗想,决不能再上他的当了。就说:“赵王派我送璧之前,为了表示诚意,斋戒了五天,还举行了很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到时我再把璧奉上。”

秦王想:反正你是跑不掉的,就同意了。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回馆驿安歇,并派人把他监视起来。蔺相如回到馆驿后,暗中派一个随从的人,改扮成商人模样,带着和氏璧,偷偷地从小道送回赵国去了。

等到五天后,秦王举行了接受璧的仪式,让蔺相如上朝献璧的时候,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向秦王行了礼,义正言辞地说道:“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再受欺骗,丢了和氏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我早已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一听,大发雷霆,气势汹汹地说:“是我欺骗了你,还是你欺骗了我?”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强赵弱,所以只有强国欺压弱国,而决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要是真心要那块璧,就请先把15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派使者随我同到赵国取璧,到时候赵国决不敢不把璧交给秦国。”秦王听蔺相如说得义正严辞,又有别国使者在场,不好翻脸,只好说道:“不过是为了一块璧罢了,不要为这件事伤了两国的和气。”

结果,秦王只好让他回赵国去了。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以弱胜强,终于完璧归赵,实现了自己对赵王的承诺,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程婴舍子救孤儿

程婴,春秋时期晋国人。他是晋灵公、晋成公在位时老相国赵盾的门客,是个忠诚守信之士。

公元前620年,晋襄公死后,七岁的儿子做了国君,就是晋灵公。晋灵公长大以后很不成器,终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他非常讨厌赵盾,因为赵盾是个忠诚老实的大臣,为了晋国的霸业,经常干涉晋灵公的行为。同朝大臣屠岸贾(音gǔ)却会百般奉迎,所以晋灵公很得意他。在屠岸贾的助长下,晋灵公更加不务朝政,做事玩乐没有分寸。他用弹弓随便打宫外行人,残害百姓;对厨子稍不满意,就大卸八块。对赵盾耿耿劝谏,非但不听,反而恨之入骨。他和屠岸贾多次设计杀害赵盾。但均因义士相救,而未能得逞。后来,赵盾的叔伯兄弟赵穿用计,把晋灵公杀了。

晋国立晋成公为国君。晋成公非常信任赵盾,还把自己的女儿庄姬嫁给了赵盾的儿子赵朔为妻。从此,赵家有了很大势力。

晋成公、赵盾、赵穿相继去世以后,晋景公做了国君。晋景公非常傲慢,喜欢奉承。屠岸贾又得了宠。屠岸贾因为跟赵家有仇,就利用晋景公害怕赵家势力越来越大的心理,以赵穿刺杀晋灵公一事为罪名,把赵家满门抄斩。只有赵朔的媳妇儿庄姬幸免,因为她是晋景公的妹妹。这时她已怀孕,晋景公说,要是生个男孩,就把他杀死,以免后患。屠岸贾天天探听庄姬的消息。

赵家有两个门客,一个叫程婴,一个叫公孙杵臼,二人都是老相国赵盾的心腹人。他们二人一心要救赵家的孤儿,长大之后好给赵家报仇。庄姬生下一个儿子,在田后的帮助下,被程婴救出宫去。屠岸贾暗中派人到后宫打探,听说庄姬生个女孩,才生下来就死了。屠岸贾起了疑心,他得到晋景公的许可,亲自带人进宫去搜查孤儿,没有搜出来。他断定那个孩子一定被偷出去了。为了斩草除根,就出了一个通告:“有人报告赵家孤儿去向的,赏黄金一千两。谁敢偷藏的,全家死罪。”同时。他派出许多人到处搜查,凡是有婴儿的人家,无一漏过,见到可疑的男婴,就一律杀掉。

在这种情况下,程婴和公孙杵臼商量设计救孤儿的办法。公孙杵臼问程婴说:“抚养幼儿跟慷慨就义哪一件事难?”程婴说:“死了倒是容易,抚助幼儿可就难了。”公孙杵臼说:“那么,就请你担任那件难做的事,容易的让给我吧。”他决心以死来救孤儿,让程婴把孤儿扶养成人,将来为赵家报仇。程婴答应了,并把自己刚生下来的儿子,交给了公孙杵臼,换出了孤儿,并假装去向屠岸贾告密。

程婴带领屠岸贾,在公孙杵臼家里搜出了婴儿。公孙杵臼高声大骂程婴:“该死的东西!你还有天良吗?你我约定救护孤儿,谁知你贪生怕死,背信弃义,出卖朋友,丧尽良心!你为了贪图千金重赏,变成了畜牲!你怎么对得起赵家的冤魂?你怎么对得起天下的人?”程婴不敢开口,只有低着头流眼泪。屠岸贾当着他们的面将假孤儿摔死。公孙杵臼指着屠岸贾骂不绝口。屠岸贾立刻吩咐武士把他砍死。事后,屠岸贾赏给程婴一千斤金子。程婴流着泪说:“小人只想自己免罪,保住自己的儿子,才告了密,并不是为了贪图重赏。现在我成了不仁不义之人,要是大人体谅小人的苦衷,请把这些赏金作为掩埋赵家和公孙杵臼用吧,小人就感恩不尽了。”屠岸贾答应了他的请求,程婴拜谢出去后,急急忙忙去办理埋葬的事。

程婴虽然舍弃亲生的儿子救了赵家孤儿,反落得晋国上下留骂名。这件事只有大臣司马韩厥一个人知道真相,他不仅救了赵氏一个孤儿,也救了许多无辜婴儿的性命。所以他非常钦佩程婴。程婴骗过屠岸贾,就带着孤儿,投奔他乡,隐居起来。他忍辱负重15年,终于把孤儿抚养成人,练成一身武艺。后来在司马韩厥等大臣们的帮助下,孤儿终于报了大仇,并用屠岸贾的人头祭奠了赵家死去冤魂。这时,晋国上下才知道程婴的为人,从此,程婴忍辱负重,诚义守信的美德广为流传。

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名叫曾参。他很有学问,还写过书。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检查自己和别人商量的事情是不是忠诚去办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认真复习了。”这段话中心意思是做人要忠诚,讲信用。曾子不但这样说,而且认真去做。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买东西,她的小儿子也要跟着去。母亲不让他去,他就在后面哇哇地哭起来。他母亲哄着他说:“好孩子,你回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不哭了。这话也被曾子听见了。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听见曾子在霍霍地磨刀,像是真要杀猪的样子,不禁扑哧地笑了,急忙上前劝阻说:“我说杀猪,只不过是哄孩子,你倒认真起来了。”曾子说:“不能和小孩子随便开玩笑。孩子小,还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事事处处都模仿着父母的言行,听父母的教诲。现在你向他说谎话,这是教孩子撒谎呀。母亲现在说谎,孩子长大也要向别人说谎,不能这样教育孩子。”

曾子的妻子听了,点了点头,认为曾子说得对。曾子就把猪杀了,曾子的妻子也按自己说的去办,把猪肉炖得香香的给孩子吃。

季子挂剑

春秋时吴王的小儿子名叫季扎,因封地在延陵(今江苏武进县),所以世人称他为延陵季子。

一年,季子出使晋国,途经徐国,便去拜访他的朋友徐国国君。

席间,徐君看见季子身佩的宝剑,羡慕不已,又不好意思开口向季子索要。季子看明白了徐君的心事,但国事在身,不能当场把宝剑赠送给徐君。他心中暗暗打算,事后一定让徐君如愿以偿,把宝剑赠送给他。

季子出使晋国返回吴国途中,特意来到徐地,去实现心中的承诺,将宝剑赠给徐君。可是,徐君这时已经死了。季子得知消息后,心里很悲痛,便决定将宝剑送给当时继任的徐君的儿子,以了却徐君生前宿愿。

随从人员得知此事,便在一旁说:“这宝剑是吴国的国宝,是不能送给别人的。况且人已死去,就算了吧。”季子说:“这宝剑并不是现在我才答应赠给徐君的,而是以前我来这里时,徐君曾对这把宝剑羡慕不已,我因重任在身,不能当场赠给他,但我心里已经答应了。现在徐君死了就不赠宝剑,答应人家的事不做,这是欺心啊。爱剑伪心,正直的人是不该这样做的。”于是,取出宝剑赠给徐君的儿子。徐君的儿子连忙谢绝,说:“父亲在世时并没有叫我接受您的礼物,我是不敢违背的。”

季子见徐君的儿子终不肯接受宝剑,便来到徐君墓上,亲手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实现了自己心中的诺言。

管仲判死罪仍诚实守信

管仲(?—前645),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春秋初期政治家。

公元前658年,管仲帮助齐国公子纠跟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失败后,被囚禁在鲁国。

这年,齐桓公派人把管仲从鲁国押回齐国。一路上,管仲他们冒着毒辣辣的太阳,翻越了好几座山岭,好不容易才来到鲁国边境的绮乌。他们又累又渴,差吏便押着管仲到管边疆的鲁国人那讨吃的。

管边疆的鲁国人见押过来一名犯人,就问:“这个人犯了什么罪?”差吏回答:“这就是用箭射伤我们大王的管仲啊!恐怕他难逃死罪了。”管边疆的人听说过管仲的名字,知道他有很高的声望,心想:这可是到齐国做大官的好机会啊!如果我现在好好待他,倘若将来他不死,说不定还会被重用。那时,他必定感恩图报。况且我又不必费多大气力,真是小本大利啊!于是,管边境的鲁国人跪着向管仲敬献了饮食。

管仲想不到此时竟会有人这样对待自己,十分感激。管边疆的人趁机说:“如果您能幸运的回到齐国,不被处死反而被重用,你将怎样报答我呢?”管仲想:我原想患难时粒米之恩也应重重报答,可是这人既不是同情于我,也不是敬重于我,而是趁人之危,索取报酬,于是,正色道:“我身为重犯,生死难料,被重用更是无望。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能被齐国重用,我将录用有才德的人,按功评赏。你说,我能怎样报答你呢?”管边疆的人十分恼怒。

管仲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齐国都城。由于大夫鲍叔牙的举荐,齐桓公赦免了管仲,任用为卿。从此,管仲大兴改革,举贤任能。齐国日渐强盛,终于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

身为囚犯的管仲,仍能做到光明磊落,诚实守信,真乃令人可敬可佩!

卞和诚献和氏璧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

他是采玉工,长年在楚山中采玉。

这天,他偶得一块玉璞。凭他多年的经验断定,这是一块稀世珍宝。但是,不易被人发现。因为,美玉深藏在璞石之中。剖石采玉,不是件容易的事,又何况是这样的玉璞呢!

为了保全国宝,卞和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见楚王。

当时,楚厉王接过玉璞,左看右看,仍是块石头。便勃然大怒,道:“这明明是块丑陋的石头,怎么能说成是美玉呢!你定是图高官来欺骗寡人!”不容分说,便命人断其左足。卞和疼得昏死过去。醒来后,他心里想的仍是:断足不过少了一只脚,国宝不被承认,实在可惜!

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要抱着那块玉璞去见武王。全家人一齐跪倒,哭劝道:“天下人都骂你是骗子,去了会被杀头的!”卞和听了,毫不犹豫,毅然抱着那块玉璞见了武王。武王看过后,还说是石头,又令人断其右足。

卞和两次受“刖”刑,失去了双足,但其献宝之心,仍不改初衷。

武王死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了那块玉璞哭于楚山下。这时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天昏地暗,双目泣血。楚文王是位圣明的君主,闻其事,忙派人去查明缘故。

来人问:“天下人被砍去双脚的很多,为什么唯独您哭得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失去双脚而悲痛啊!宝石被说成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真正原因啊!”

文王听了回报,被卞和的真诚所感动,派了上好的玉工去加工那块玉璞,终于得到了一块晶莹剔透、举世无双的美玉。这就是“完璧归赵”故事中所说的价值连城的“和氏之璧”。楚文王厚待卞和,卞和的冤屈被洗去了。

壮哉,卞和!美哉,卞和!卞和献宝的故事真乃催人泪下,他那忠贞诚实的中华民族品格,我们应该继承发扬。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前145—约前86),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10岁时,跟随当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到京都长安,开始诵读古文。20岁开始漫游,几乎走遍全国各地。考查了一些名山大川、历史古迹,访问了一些遗闻旧事,收集了丰富的史料。广泛地接触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丰富了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38岁时,继承父业,被任为太史令。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秘籍、档案及各种史料。42岁时,开始撰写《史记》。47岁时,李陵深入匈奴,因众寡悬殊,后继无援,兵败被俘,投降匈奴。他为李陵辩护,说了几句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被捕入狱。第二年被处宫刑,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他忍受了这奇耻大辱。两年后出狱,被任为本来由宦官充当的中书令,他更加发愤著书,55岁时,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划时代的巨著。

司马迁写《史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朋友前来探望,两人寒喧了几句后,司马迁便又伏案书写,手不停挥。朋友就拿起司马迁写好放在一旁的书稿,读了起来……

那位朋友读着《李广列传》,见司马迁在传记里描写李广退敌、脱险、射虎,件件写得神采飞扬,维妙维肖,……字里行间,充满了敬佩之情。

朋友读完后,说:“你那么爱戴李广,为什么还写这个呢?”司马迁停住笔,凑过来一看,原来朋友是指他在文中写了李广官报私仇等缺点,司马迁还没回答,朋友又开口了,他说:“这样写将军的缺点,流传后世,岂不有损将军的形象吗?”“我写的是历史,信,是第一条,怎能以个人爱憎去歪曲历史真相呢?”司马迁反问道。“啊,原来如此!”朋友明白了。果然,司马迁同情项羽,却也详细地写出了项羽必然失败的命运,司马迁厌恶刘邦,但也写出了他必然成功的条件。朋友点点头,望着正在写作的司马迁,暗暗称赞:“他真是一个忠实的人啊!”

韩信报恩

韩信,西汉淮阳人,官封淮阴侯。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为刘邦开创帝业立过大功。刘邦称帝后,被诬告谋反,为吕后杀害。

他在少年时期,就“志与众异”,很有志向,他为人处世不仅谦逊礼让,而且诚实守信。

韩信从小就喜爱读书习武。父母双亡后,家贫无依,渐渐染上不求上进的毛病。行为放纵不检,加之他又不善于经商谋生,常常靠别人施舍过日子。因生活拮据,常常在淮阴城下的小河钓鱼,以此糊口,还是免不了挨饿。有几位老妈妈也经常到这条小河来洗衣物。她们每次来干活,总是带着饭菜,一干就是一天,中午就在河边吃饭。韩信每见她们吃饭,就饿得忍不住盯着她们看。有一次,其中一位老妈妈看出韩信饥饿难挨,就分出一些吃的给他。就这样一连十几天,韩信每天都能吃到这位老妈妈省给的饭菜。他心里非常感激,有一次他对老妈妈说:“我将来一定重重地报答您。”不想老妈妈却生气地对他说:“我看你一个大男人却混不饱肚了,实在是可怜你,哪里想到要你回报呢!只希望你将来有出息就好了。”韩信听完之后,默默记在心里。

韩信喜欢习武,所以常常佩带一把宝剑。当地一些调皮的少年,老是讥笑戏弄他。有一次,一个好欺人的恶少年想侮辱他,他说:“看你长得挺高大,还带着宝剑,其实你的胆子小得很。”说完大伙也起哄讥笑他。那个恶少年又说:“你不怕我,就和我比试比试,你若怕我,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气得盯着他看了好大一会儿,最后还是伏下身来,从他的两腿之间爬了过去。在场的人全都哄笑他胆子太小了。

后来,韩信投奔到汉王刘邦军中,当了一个小兵,经萧何多次推荐,拜为大将,以后功绩显赫,官封王侯。但他一直没有忘记昔日经常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妈妈。韩信派人去把那位老妈妈请来,韩信向她深深表示谢意,并赠送给她一千金。实现了他当日的诺言。韩信又把那个侮辱过他的恶少年找来,非但没有惩治他,反而给他一个小官做。韩信的部下都大惑不解,韩信却笑着对他们说:“当初他侮辱我时,我何尝不能杀了他?可是为了这么点事杀人,实在是太不值得了,所以我就忍受下了。没有当时的容忍,我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我把他也看做是激励我上进的人哪。”对韩信来说,漂母的恩情不仅仅在于施食救命,更宝贵的是在于她激发了他的志气。所以,漂母对他的恩情看来事情虽小,但是他却一直铭记在心。

在江苏淮安城西北不远的古运河畔,有一座青砖飞檐的古建筑“漂母祠”,这就是后人为纪念韩信和他的恩人漂母所建的祠堂。

班超光明正大

班超生在东汉初年,是汉明帝和汉章帝时期的名将。他一生的经历惊险、曲折,有不少传奇式的故事流传到今天。

班超一家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父亲班彪学着司马迁的榜样,写成了《史记后传》;哥哥班固、妹妹班昭又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写出了著名的历史著作《汉书》。

班超虽然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却从小就表现出另一方面的才干。他二十多岁时,有一次,有人告发班固私自编写国史,结果班固被抓进大牢,性命危在旦夕。班超气愤极了,他一个人跑到京城,跪在皇宫外面喊冤。汉明帝听说以后,觉得挺有趣,就把他叫了进来,想听听他说些什么。好一个班超!在威严的天子大殿上一点都不惧怕,他慷慨陈辞,口若悬河。即讲清了哥哥编史书的宗旨,又指出了这部史书的重要作用。汉明帝看他说得头头是道,一高兴就把班固放出来,还让班固到京城专门为朝廷编写史书。

班超也跟着班固来到京城,做些抄写工作,挣钱来贴补家用。班固觉得弟弟很有才华,曾打算让班超来帮他编史书。可他哪里知道弟弟的志向却不在这方面。有一天,班超正在抄写文书,抄着抄着,他烦躁起来。最后,他干脆把毛笔扔在地上,重重地叹了口气说:“身为大丈夫,就该像古时候的张骞(qiān)那样,到塞外去立大功,封万户侯,怎么能整天闷在书房里靠抄抄写写来汙口养家呢!”这时候,正赶上奉车都尉窦固率军出征匈奴,班超就毅然来到窦固的帐下,做了军人。后来有句成语叫“投笔从戎”,说的就是班超扔下笔杆去从军的典故。

班超在军中作战勇敢,又有智谋,很受窦固的赏识。汉明帝准备派人出使西域时,窦固就把班超推荐了上去。汉明帝也还记得那个为哥哥慷慨陈辞的班超,觉得这人既胆大,又有口才,派他去西域最合适不过了。于是就下令封班超为司马(官名),让他带着三十六个随从,到西域去了。

班超果然不负众望,他第一次出使就降服了鄯善国。消息传回京都,汉明帝很高兴,让窦固给班超增兵。可班超谢绝了,他认为自己身边有原先的三十六名勇士就足够了,降服各国靠的是大智大勇,恩威并施,人多了反而不方便。接着,他带着这三十六人又征服了于阗(tián)、疏勒等西域大国。还联合各国军队击败龟兹国,尉头国的进攻,又平定了各国的小股叛乱,还劝降了拘弥、月氏、乌孙、康居等国家。西域从此又与汉朝建立了往来,恢复了“丝绸之路”的交通。在这期间,班超的人马最多不过上千人,但班超对下级诚心诚意,胸怀坦白。遇到危险,他冲在前面;有了功劳,他不独占。为了这,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所以,他手下的人个个都能以一当十。

班超功劳越来越大,就有人嫉妒他,背后说他的坏话。

有一次,班超劝降了乌孙国,并且让乌孙王派使臣到洛阳去晋见皇帝。这时候,汉明帝已经死了,汉章帝在位。他见了使臣,非常高兴,大大赞扬了班超的才干,并且同意按班超的主张,联合乌孙攻打龟兹国。汉章帝重赏了乌孙国的使臣,又拿出了许多礼物,让使臣带回去送给乌孙国王。为了表示对来使的尊重,章帝还派了个叫李邑的卫侯(官名)护送使臣回国。

不料,这个李邑却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他率队走到于阗国的时候,正遇上龟兹国攻打疏勒国,虽然他驻扎的地方离战场很远,而且还有别的路可以绕过去到达乌孙国。可李邑却死活也不敢再往前走了,他生怕哪天会遇上打仗,把自己的命运丢在这荒凉僻远的塞外沙漠上。可是,中途退回去,又怎么向皇上交差呢?李邑是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想不出办法来。这时候,有个手下人给李邑出了个恶毒的主意,李邑一听,这才转忧为喜,连忙吩咐人按这个主意去办。

不久,朝廷接到了一封李邑派人送回来的奏疏,里面的大意是说:他到了西域后,发现这里的人野蛮好斗,到处都在打仗,根本就没有归顺汉朝的意思。而班超呢,在这里娶了娇妻美妾,整天抱着儿子享清福,他当然不愿意回到中原,所以班超才对陛下撒谎说西域可以收服。他这是出于个人的私欲,让国家白白地劳民伤财呀!我劝陛下收回联络乌孙的命令,并召班超回京问罪。

这封奏疏的内容一下子就在朝廷里传开了,李邑派回来送信的人又到处散播谣言,那些原来就对班超有成见的人也都活动起来,准备劝汉章帝改变对西域的政策。一时间,班超欺骗皇上的消息闹得满城风雨,舆论对班超很不利。

远在疏勒国的班超听说这个情况后,不禁叹气道:“古时候有个曾参,以仁爱忠信出名。有人嫉恨他,就跑到他母亲那里去造谣,说曾参杀人了。第一次,曾母不信;第二次,曾母开始有点怀疑;第三次,曾母就信以为真了。所以说,谣言重复三次,就不由人不信了。可惜我自己并没有曾参那样大的名气,却碰到了他那样的遭遇。”

没想到,汉章帝却是个头脑清醒的皇帝,他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后,立刻驳斥道:“这都是一派胡言!就算班超不想回中原,难道他手下那些将士也没有一个想回家吗?为什么他们都能跟班超一条心,为他出生入死呢?”

随后,汉章帝就下了一道诏书,把李邑臭骂了一顿。责令他老老实实地到疏勒国去见班超,听候班超的吩咐。另外,章帝又给班超下了一道诏书,告诉他说:等李邑到了你那里,你可以把他留下来,任凭你发落。

李邑领了诏书,直后悔自己当初自作聪明,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回怕真是没命了。可是,等他到了疏勒国,班超却一点也没有为难他,只是叫人招待他住下。然后,班超另外派人护送乌孙国使臣回家。还让使臣带信给乌孙国王,劝他按照常规,把王子送到洛阳去做人质,以表示对汉朝的忠诚。乌孙国王欣然答应了班超的劝说,很快就把儿子送到了班超这里。

这天,班超把李邑叫来,对他说:“李大人,现在有件公务要劳你的大驾,请你护送乌孙王子去洛阳。你看怎么样?”

李邑听后大吃一惊,他原以为班超会狠狠报复自己,没想到班超能这么轻易地放自己回去。他结结巴巴地说:“班将军,难道您真的不记我的过错吗?”

班超淡淡一笑说:“你我都是朝廷大臣,如果总是你害我,我害你,怎么能一心为国家效力呢?即然你的才干不适合在这里发挥,勉强你留下来,对国家也没有好处。所以还是请你回去,我们各自诚心为国尽忠就是了。”

李邑又是羞愧,又是感激,后来,他回到洛阳再也没有说过班超一句坏话。

这边,班超手下的人们却有点不解气,他们对班超说:“李邑这家伙昧着良心造谣生事,险些坏了将军的大事。虽说您胸怀坦诚,不记他过错,可也不应该放他回去呀,万一他又在京城胡说八道怎么办?”

班超答道:“正因为他说过我的坏话,我才要让他回去。这不正说明我们光明正大,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吗?只要我们在反省自己的内心时,没有什么感到内疚的事情,我们就不怕别人说什么。”

众人听班超这样讲,虽然还有点不解气,可都打心眼里佩服班超诚实、坦荡的胸怀,也就更愿意跟着班超去为国尽忠了。

后来,班超率领手下人打了更多的胜仗,还在西域各国传播友谊,帮助那里的人民发展生产,建立友好往来。直到他71岁那年,才奉诏回到洛阳。这时,他已经年老体衰,病魔缠身,回到洛阳一个月后,就与世长辞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