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养生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04:35:50

点击下载

作者:孙舜华

出版社:新疆人民总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本草纲目养生智慧

本草纲目养生智慧试读:

前言

《本草纲目》是世人瞩目的药典,更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养生宝典。中国古代医者治病历来讲究的是“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因而这也促使历代医家、本草学家对食物、药物的四味、五性、归经、主治、采集法、炮制法等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出现了众多重要著述。《本草纲目》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但在许多方面又远远超过了前人的著述,它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纠正了前人对植物名称、气味和主治等方面的错误;新增加了374种药物,使药物种类达1892种,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的一部本草著作;对于许多药物的疗效做了进一步描述。此外,还记载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收录了大量的药方和方剂。这使得《本草纲目》成为集古代医方之大成者,使用价值非常高。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内篇》中,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中国传统保健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真正从自身健康状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同时也要多种养生方式综合运用,了解经典养生知识,才能达到预期的养生目的。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结合方药论医理,结合医诊论方药,处处渗透着国医养生的博大智慧。懂得《本草纲目》者则常常发现其中的养生智慧实乃巨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人获益无穷。这部巨著在成书后至今的400多年里,已深深渗透进国人的生活中,医家将之作为行医用药的准绳,普通百姓将之作为日常养生的指南。今天,我们在中医养生文化热潮的推动下,重新向这部闪耀着古老智慧的经典著作求取永不过时的养生真经。

然而,对于普通读者,要直接从这部国医经典中寻找自己想要的养生保健智慧和方法,学习借鉴《本草纲目》中的养生精华,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帮助普通读者解决直接阅读费事费力的问题,我们精心编写了这部《本草纲目养生智慧》,力求将这部国医经典中的养生智慧简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之具有更高的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编者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用现代解读方式,深入挖掘了《本草纲目》中有关养生保健的智慧,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和饮食习惯,为不同体质、不同年龄的人群提供了全面实用的养生智慧。

本书以国医经典著作为基础,总结中华传统养生智慧,从《本草纲目》中的入药规律、饮食原则、平衡阴阳等的养生理论到《本草纲目》中的长寿之道、养颜经、“性”福指南、祛火妙法、排毒良方、祛病养生之道及日常保健等养生方法,全面阐述了《本草纲目》中的养生精髓。辑录了大量大家用得上,操作简单的食疗方和中药饮等养生、食疗、增寿妙方,所取之材常常是老百姓日常所吃的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和禽肉蛋等,帮助读者更好地将《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讲解详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现代家庭养生必备全书,浓缩了国医经典中的全部精华,诠释了中华医道和药理,再现了古老的经方、秘方,指导现代人的日常食疗和食养。帮助读者活学活用《本草纲目》,真正掌握养生祛病的方法,不仅使自己受益终生,更能惠及家人福泽四邻。

第一章 走进《本草纲目》的神奇世界

第一节 《本草纲目》,中国第一药典

李时珍其人,《本草纲目》其书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是其中之一。四百多年前,正是李时珍的出现让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攀上了高峰,因为其卓越贡献,李时珍及其成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李时珍生于明正德十三(1518)年,卒于万历二十一(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蓟州(今天的湖北省蓟春县)人。在李时珍生活的那个年代,封建社会已经不复大唐盛世的繁华,国家经常遭受内部动乱和外族侵扰,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整个封建社会正日益走向衰落。

封建社会虽然正趋于没落,但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反而日益巩固,医生在当时被认为是三教九流中的“中九流”,社会地位很低,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李时珍虽然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其父李言闻,号月池,也是一位在地方上享有很高口碑的乡间医生,医术高明,受到当地父老乡亲的敬重,但李时珍的父亲并不希望李时珍继承衣钵,而是鼓励李时珍走升官扬名的科举道路,以摆脱家族没有功名的处境,从而光大门庭。

李时珍少年时听从父亲教诲专心于考取功名之路,但到1551年,李时珍三十三岁时,他告别科举道路,决心学医。这期间,李时珍一边为百姓治病,一边不断学习,结合实践提高自己的医术。对于李时珍的刻苦好学,后人说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意思是他十来年除埋头钻研医药书籍,给父老乡亲医病外,没有离开过家乡。正是这段期间的学习与实践,才为他以后修撰《本草纲目》打好了基础。

所以,《本草纲目》毫无疑问是李时珍在浩瀚的医药学典籍之海中刻苦钻研,在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探索思考而取得的卓越科学成果。这一段撰写历程,共计二十七年之长。李时珍将毕生的所思、所学、所行都凝聚在《本草纲目》之中。

这样一本凝聚了当时最伟大的医药学家毕生所学之精华的医学巨著,其内容不可谓不浩瀚,是中国16世纪的药学成就之大成,在历史、语言文字、植物、动物、地理、冶金、矿物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具体观其内容,《本草纲目》作为一本药学巨典,全书共记述了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这些药物又被分成60类。另有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其中,关于中药,又划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在论述动植物药时,涉及动植物药的生态、生长环境、培植繁育方法等;在论述矿物药时涉及矿物药的特性及采制手段等,还包括大量有关矿冶学知识、生物学,以及农、林、牧、渔等生产技术知识。如此丰富的记载,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药物学知识,除了药物记载,李时珍结合其行医实践,在记录药物学的同时,又处处结合医论,因此,《本草纲目》作为一部医学著作,成为历代走向中医学、中药学研究之路的必读书。

其实,李时珍著的医学著作远不只有《本草纲目》这一部。但其他的著作多数没能完整地流传至今,比如《奇经八脉考》《名门考》等。当然也有能够保存下来的,如《濒湖集简方》,汇集了李时珍多年寻方问药而收集起来的民间单方、验方,并作为《本草纲目》的“附方”部分保存下来。

在中国传统医药学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李时珍,当代著名科学史家英国李约瑟博士评价道,“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所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并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说,“毫无疑问,明代的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攀登到本草著作之顶峰的《本草纲目》。”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李时珍在传统中医药学领域里无疑是伟大的,其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李时珍毕生医药实践经验,是祖国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李时珍及其心血之作《本草纲目》,不但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医药学方面的珍贵知识,更给当今的医学界人士以启示:对于传统的中医药学,应该批判地继承其精髓,汲取其精华,而剔除其糟粕,打开中国医学发展的新局面。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本草”的起源与“纲目”的含义

“本草”在我国古代指中药或中药学,而其起源可追溯至神农尝百草的时代。根据《淮南子·惰务训》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夕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而“本草”也是从传说故事中走出来,作为中药或中药学的代名词存在于我国几千年的医药学文化中。

细说“本草”还应回溯至其最初产生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人类只能使用极其粗糙的石质或骨质的工具,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制约下,果腹的食物也主要以采集来的野果、植物的种子以及从土地里掘出的植物根茎为主。因为认识能力有限,在以植物为生的时代里,人类经常会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从而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目眩、昏迷等各种不良后果产生,严重的甚至引起死亡。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误食有毒植物的经历中,人类不断积累经验,又通过一代代人的尝试,人们终于熟悉了不少植物的性能,认识到自然界中哪些植物是适合人类食用的,食用这些植物能对人体有哪些益处;而哪些植物食用后对人体是有害的。并在不断的尝试中还发现了许多可以治愈人体疾病的植物,也就是在这些尝试与经验的积累中,人类第一次认识到了自然界蕴藏的一大宝藏——药草。“药”(繁体字中写作“藥”)字,在《说文》一书中被释为“治病草”,由此可看出,我国古代最先对治病之“药”的认识是植物药,即草药。而动物药乃至矿物药,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视野和经验的不断扩大而逐渐产生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药的范围也在随之扩大。从流传至今的各种古书籍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药学从最初的分篇分章的零散介绍到最后形成一部统一的医药学巨著这一发展脉络。早在《周礼·天宫》中就记载有“五药”,此书中的“五药”具体是指草、木、虫、石、谷这五类药物。在《诗经》《山海经》中也介绍到了多种药物的名称,尤其是这部极具神话色彩的地理学书籍——《山海经》,对药物的记载多达一百多种,在这一百多种药物中又涉及有植物、动物、矿石等,更有关于不少药物食、服、浴、佩戴、涂抹等不同用法的叙述。而在《礼记》一书中,还记载有在孟夏月“聚蓄百药”,这充分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药物知识就已经非常丰富了。当药物知识不断地积累升华后,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对各个时代的药物知识加以总结,从而整理出了一部关于用药经验和记录药物形态性状的专门著作,《本草》也就诞生了。

在后世用药行医治病的医疗实践中,数百种经过加工制作用于临床的药物终于产生了。这些药物不仅可以单独用来治疗某一种疾病,也可以相互配合使用,由此中国传统的医药方法随之产生。与西方的医药方法相区别,中国传统的医药方法被通称“中医”或者“中药”。中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除了临床常用的种类外,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极具医疗功效的药物,这些药物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草药”。当今社会,虽然西医在医学中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但随着西医中无法克服的各种局限的暴露,中药草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医药学界的重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中药独特的临床疗效,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无论“本草”还是“纲目”都是在文化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凝练出来的,在其字面意思之后,是一个系统化的学科。

《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对于百科全书大家一定不陌生,通常认为百科全书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类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百科全书”条,关于百科全书起源的记载中说:“中国魏文帝,下令王象等人编的《皇览》,被《唐书·艺文志》论定为类书之始。大约成于汉初(相传始于西周)的《尔雅》,以最早的辞书闻名世界,但它广收名物词,更像是一部古代的百科词典,因此也被看作是更早的类书。”而在另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工具书——《简明社会科学辞典》中,关于“百科全书”条中记载道:“中国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也有类似性质,但不同于现代的百科全书。”那么,什么样的书籍才能被视为现代的“百科全书”呢?从《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查到“百科全书”的释义为:“概要介绍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工具书,供查检所需知识和事实资料之用。但也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帮助系统求知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标志。”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哪些属于现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被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但从上文中的论述来看,《本草纲目》既不能被框定在现代“百科全书”的定义内,也不能称作古代的类书。那么,何以将其称为百科全书呢?《本草纲目》因其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极其丰富的医学、药学知识外,还包括了16世纪以前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大量自然知识、生产技术知识和社会历史知识。因此,对于《本草纲目》一书,医学家可以学习书籍中蕴含的丰富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医学知识,而其他领域的研究者、生产者在读这本书时,也可以学到本领域的大量知识,这也就是《本草纲目》作为百科全书的意义所在。

作为“1596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无论从其论述的深度还是广度来看,都是我国药物学的一本传世巨著。该书成于1578年,但直至李时珍死后的第三年才被大量出版。全书共分为52卷,总计100多万字,共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00多种,配有绘图1100多幅。除此以外,《本草纲目》还附录有大量的药方。

具体看《本草纲目》的内容,可知其最大的成就首先体现在药物的分类上,一改传统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本草纲目》采取的是一种依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的更为科学的分类方法。在这种分类方法下,药物被划分为三类,分别是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在这三类的基础上又加以细分。其中关于植物药一类,根据不同植物的形态、生长的环境及其性能区分为5部。而关于动物药一类,共记载了462种动物,其数目达到了该书记载的药物品种总数的24.4%,不但详细记载了各种动物的名称、形态、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更是对它们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关于矿物药一类,共记载矿物265种,虽不及植物药和动物药的种类之多,但也占据该书药物品种总数的14%。内容包括关于矿物的名称、形态、性质、分布范围、作用、鉴别方法以及如何找矿、开采矿石并进一步冶炼的方法等详细的探讨。《本草纲目》对药物的三分法,其科学性在于该分类法按自然演化的系统进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机到有机,这在当时是领先于世界的,比瑞典分类学家林奈制订的科学分类方法与原则要早200年。

其次,《本草纲目》的成就在于其对药物学知识总结的全面性,在这一方面,他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位本草药物学家。对药物学知识的全面总结,深刻阐述,极大地扩充了传统医药学的内容,大大丰富中国古典药物学的知识宝库。

最后,《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还体现在其对天文、气象、化学、地质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此外,《本草纲目》在人文社科方面,如对历史学、文字学、哲学、语言学、文献学和训诂学等的研究也做出了一定贡献。李时珍广收博采,亲历实践,用其毕生心血铸成此书,才成就了中国古典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巨作。

《本草纲目》对后世中医的影响

《本草纲目》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集大成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的中医、中药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这些影响首先体现在它的问世标志着炼丹时代的终结和医药时代的开始,这是中医药学发展进程中划时代的一笔。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源于长生不老的神话故事,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并在历史进程中,一度控制着整个医药学的发展。到了大唐,炼丹术发展到了鼎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坚决反对炼制“长寿金丹”,并抵制“道士”“方士”具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炼丹行为。李时珍能辩证地对待炼丹术,他一边反对与抵制其欺骗性与宗教迷信色彩,一边又慎重地吸取并总结了古代“方士”们一代代累积下来的有用知识。这些知识李时珍经过进一步论证,便形成了《本草纲目》中矿物药的部分。他详细记述了217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矿物质药物,并对这些金属及矿物质在治疗疾病上的功效以及人体保健上的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李时珍在当时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一直到科学发达的当今,仍有不少还是未解之谜。我们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他对于“微量元素与健康学”的卓越贡献。应该说,我国在对微量元素与健康学的研究方面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虽然当时的研究者并没有提出“微量元素”这个概念,但在《本草纲目》这部不朽的巨著之中,突出地反映了古人在“微量元素与健康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这些研究成果像中国很多研究发现一样,没能得到发扬光大,从而导致“微量元素与健康”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本草纲目》在医药史上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该书历时30年才成书问世,书中内容是对以前的诸家本草专著和历代社会用药经验的总结,也有对以前本草专著的误处进行的纠正,其内容广泛,论述博而不繁。该书对药物的分类法采用了科学的自然分类法。这在药物分类方面是一大进步。同时它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和化学的知识,是一本具有综合价值的书籍。

《本草纲目》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在东方,《本草纲目》被视为药物学宝典。最早流入日本和朝鲜。之后,越南、印度等国家也相继引进。由于这些国家受中国医学药学影响较大,《本草纲目》是被作为医药书籍流传、翻印、学习、翻译的。在这种学习和翻译的过程中,日本、朝鲜的医药界都受到此著作的巨大影响。

在日本,《本草纲目》出版不到20年,就已受到朝野重视。日本庆长十二年(1607年),学者林罗山(林道春)从长崎得到《本草纲目》(可能是江西本),将其献与幕府首脑(君主)德川家康。幕府首脑得此书后,异常宝贵,常置幕府座右备查,日人称之为“神君御前本”。后来,日本医药家曲直濑玄朔(号东井)又得《本草纲目》金陵版珍本,1875年由井口直树呈交日本明治政府,至今藏于日本内阁文库。

在朝鲜,《本草纲目》流传的时间不比日本晚多久。正式见于历史记载是李朝三十八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自18世纪20年代以后,《本草纲目》成为朝鲜医药学家的重要参考书。引用和依据《本草纲目》的内容而编撰的朝鲜医药学著作就有《本草精华》,《广济秘方》(李景华),《济众新编》(康命吉),《附方便览》(黄度渊)等。它们都是把《本草纲目》作为药学宝典加以研究的。19世纪朝鲜学者徐有渠大量引用《本草纲目》中的有关资料,编撰了《林园经济十六志》一书,这是一部关于自然经济和博物学的巨著。《本草纲目》最初引起西方重视的是其内容中的金石部。1732年,在华的法国传教士范德蒙德从金石部摘译了有关资料,连同部分矿物标本带回法国,经过巴黎科学院院士儒瑟,转交到巴黎自然史博物馆。这份译稿在19世纪末,由法国学者整理题为《中国之石》而发表于《古今之石》一书中。

欧洲人真正重视《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是在法国学者、传教士巴多明、汤执中等向法国科学界介绍此书的全部内容之后开始的。其重要标志是1735年《中华帝国全志》的出版。这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情况的巨著,它的第三卷题名节录《本草纲目》。这虽是一个法文节译本,但实际上是欧洲人最初所了解的《本草纲目》的概貌。正是由于此系列书籍的出世,让欧洲人大为惊奇,后来陆续被译成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文字被多国收藏。《本草纲目》的内容也日益为更多的外国学者所了解,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

第二节 从《本草纲目》说养生

《本草纲目》养生理念:未病先防,药食同源

《本草纲目》的基本养生理念是未病先防,药食同源。1.未病先防

古人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对治病防病与治国防乱的精辟阐述。在古人的思想里,治国便要“治未乱”,而治病当然要“治未病”,这里的“治未病”就是说在人体尚未患病之前,便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预防阶段就杜绝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理念——防重于治。古人对疾病的预防高度重视,不但把对疾病的预防与治国防乱相提并论,以提醒人们对未病先防的重视,更是告诫人们病已成而始治疗,犹如待口渴而始挖井,为时已晚。

古人提到的“治未病”,是同“治已病”相对而言的。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一个从萌芽到发展到成形再而衰老的过程,疾病也不例外。相对于“治已病”来说,“治未病”便是着重于疾病萌芽前后的那个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突然感到头疼脑热、流鼻涕等,这些症状被称为“先兆”,如脑中风病,则是中风的先兆。

根据传统中医医疗提倡的“上工治未病”,就要做到把疾病尽量控制在刚开始的萌芽阶段,因为这一阶段病情轻,较好控制,而且对人体的损害小,在这一阶段将疾病消灭,使其不能再发展壮大,甚至恶化病变,能大大减少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如果一开始没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到了更为严重的阶段,疾病对机体所带来的损伤就相当严重了,这时就算最后治愈,生命被挽救下来,难免也会留下诸如残废、机体功能不协调等各种后遗症。这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云:“风邪之至,疾如风雨(暗示中风人之急症)。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所以,真正高明的医生是能够在病症初始阶段便将疾病控制住,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体健康。这一套“治未病”的理念经过中医学的发展便形成了而今著名的“预防为主”之学说。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实施,要从思想和行动上解决如何认识疾病,如何防治疾病,以保障人体健康。2.药食同源

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也就是说药物和食物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很多材料既可以做果腹之食,也能做治病之药。远古传说中的伏羲氏“制九针”,燧人氏“钻木取火”,伊尹“制汤液”等,均证明了日常使用的衣、食、针灸和汤药并不是后世才出现的。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在生活习惯中认识到了药、食并不是单一存在明确分开的,这种认识经过中医药学的发展就成了“药食同源”的理论。

发展至今,“食疗”已经被全世界人们所认识。特别是人们发现食物也同药物一样,每种食物所含的人体所需物质有限,这就使得饮食失调的人因身体所需营养摄取不足而引发疾病,从而威胁身体健康。这一类病在国外被称为“生活习惯病”,所以许多欧美医学者大声疾呼:“不要用自己的牙齿为自己挖掘坟墓”。换个角度看,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搭配膳食,全面补充人体所需营养,调节阴阳平衡,便可以有效地防治许多疾病。综合来说,食疗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饮食补养方面:从饮食中摄取人体所需营养,从而让人体强健,增强免疫力,促进机体功能协调运行,预防生病。

第二,食品保健方面:既具有食物性能又具有药物性能的材料作为保健食品,或者用食物营养成分提出物研制成保健药品,可以改善人体多种不良症状,如吸收不良,免疫力低下,从而达到补虚强身、防治疾病的效果。

第三,饮食调理方面:在选择食品时尤其要注意与某些疾病相克的食物。如糖尿病忌糖,肝病忌油,血液病、心脑血管病宜清淡低脂饮食,肾病忌盐。

第四,饮食治疗方面:依靠饮食治疗疾病已经成为治病的常规方法之一。但要注意,人体患病时必会导致食欲下降,身体虚弱。因此,一方面要改善食欲,另一方面又要加强营养,二者并重,才能加快康复。

遵循中医传统,在养生方面尤其要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也要知道“药食同源”。只有树立正确的养生观,才能真正做好保健养生的工作。

本草养生求平衡,“补”时勿忘“泻”

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所以会患病,是体内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这里所讲的“正气”是指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运转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而“邪气”便是指各种引起疾病发生的病因。正邪之气在人体内的此消彼长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消灭。

疾病不论轻重缓急,都会有“应”“实”的区别,正如阴阳有“盛”“衰”的不同一样。那么,人体处于“虚”的时候怎么办?处于“实”的时候又该怎么做?人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便是中医学养生的最为朴素也是最为有用的理念之一。

当人体处于“虚”时,便是正气不足,这时就要“补”,可见,“补”便是补人体正气之不足;而当人体处于“实”的时候,即是人体邪气大盛之时,这时要去“泻”,而“泻”则是泻邪气之有余。补和泻是中医治疗上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倡导的养生观中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理念。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提及“补”与“泻”的相关内容。所以说,要想真正做到本草养生,就必须注意“补”“泻”平衡,也就是“补”时勿忘“泻”。

人类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体这种无时无刻的变化使人体很难保持一个绝对的平衡,这就直接导致了损益的发生。在某个阶段人体是损多于益,这个时候则需要补。而某个阶段又会是益大于损,这时便需要泻。而在维持补与泻的平衡中,饮食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调节器。《易经》中有云:“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损)。”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在平时的养生过程中,不能偏颇其一,既要注意补,也要注意泻。二者始终要围绕着一条平衡线上下波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补泻之间互动与转化关系,补、损不能过,不能是损了还继续损,也不能补了还继续补。

但现实中很多人都不能把握到补、泻的平衡。很多人更加重视“补”,看市面上不断出现的营养品,电视里的营养品广告,都能发现,人们偏颇于补。但事实上,补过多而泻不足,对人体健康是没一点好处的。盲目进补不但不能更健康,更有甚者营养过剩,疾患缠身。

人体正常运转,机体功能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营养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工作性质、年龄、身体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补过多的部分并不能让机体功能超长发挥。这部分不需要的能量或者元素,堆积在人体内便成为体内的“垃圾”,甚至转化为有害物质。

此外,从传统医学对于进补的理解的角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这和现代营养学上对营养的认识是相互呼应的。进补的目的是要调整人体虚实,主要表现为补血、补气、补阴、补阳四个方面,同时还要根据受补之人的体质状况和病情的不同来调整。进补又有药补和食补之分,不论采用哪一种,其目的都是为了补虚扶正。所以,如果人体不虚的时候,进补就是一件毫无益处的事情,更有甚者还会对身体带来害处。《易经》中也提到:“益而不已必决(损)”,说的就是人体在不虚的时候进补会适得其反。

所以说,进补并不是盲目地补充大量营养,它始终是围绕着一个平衡点进行,只有当人体有需要的时候,进补才能真正达到保养人体健康的功效。

本草养生要知“彼”,了解本草性味

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从古至今就有利用草药养生的传统。而中国古代药书之集大成者——《本草纲目》,所述内容包含多达1892种不同的药物,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并进一步研究论述了这些药物的性质、功效等,为后世利用中药祛病养生提供了一本可资借鉴的参考书籍。

光知道本草可供祛病养生还不够,必须了解本草性味,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针对身体不足部分进行保养,以达到养生之功效。这本草性味中的“性味”二字在中医养生中有两个特定的含义,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滋味。而本草性味在中医学中被包含在中药药性理论之中,是该理论中最为主要的内容。

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中药的性能、性质及如何运用的理论。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部分:1.四气

四气指的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因此又被称作四性。而在这四性中,寒凉和温热又是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药性而存在,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就只有程度的不同。除此之外,还有另一性即平性,药物平性就是指药性温和,寒、热、温、凉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不突出,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

药物的四性不同,其功效也就不同。对于一般寒凉药来说,其多具清热、解毒、消泻火、降暑、滋阴、凉血等功效,因此多被用来治疗各种热证,如祛暑、解热毒等。而与之相对的温热药,其功效中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的作用比较突出,因而被用来主治各种寒证。2.五味

药有四性之分,而同时每一味药又有气与味的不同,不同的气与味组合成了具有不同功效的药。

具体来说,药之五味指药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在之后的发展演变中,药的五味又成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同药的四性一样,每一味药也有其独特的功效。其中,辛味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因而,解表药、通气活血药多是辛味。甘味药的功效主要是调和药性、滋补和中以及止痛。这类药通常用来调和滋养、补虚、止痛等。酸味药能够起到收敛固涩的作用,因此,酸味药可以用作止泻、止汗、止咳、固精的药物使用。对于具有多汗、长期咳嗽、腹泻、遗精、遗尿等症状的人士有良好的治疗功效。苦味药可以帮助人体降泄、除燥,多用作清热、解火、燥湿、通便之药物使用。因此,有火症、热症、湿症等症状的人士可以服用。最后是咸味药,这味药有泻下、软坚散结的功效。一般用作消散结块、泻下通便的药物使用。而五味之外,又有淡味和涩味。其中淡味能够助人利尿,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疗功效。而涩味类似于酸味,同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3.归经

归经中的归指归属,而经指人体的脏腑经脉,顾名思义,药物归经就是将不同功效的药物归属不同的脏腑经脉。归经是在脏腑、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根据我国传统医学的研究,经络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可以将体表的病症传输入体内的脏腑,同样也能将体内脏腑的病变反映到体表。而无论身体哪处发生病变,其症状都各不相同,如当肝发生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状,而主治肝病的青皮、香附便被归入肝经;而当肺发生病变时,伴随而来的是咳嗽、气喘等症状,这时陈皮、半夏等治疗咳嗽的药物就可以归入肺经。

总之,了解归经可以帮助人们在身体发生病变时对药物的选择。除以上三点外,还有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这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升降沉浮指中药如何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如果病症表现为逆上的,则要用沉降类药物。反之,表现为沉降趋势时,则用逆上类药物。只有了解了中药药性理论,明白本草的性味,才能有的放矢,做到有针对地养生健体。

本草养生要知“己”,选对对症草方

《本草纲目》浩瀚如海的内容帮助人们了解不同药物的性质、功效。但是只知道药物的疗效还不够用于养生,还必须知道自身问题的所在,才能利用特定疗效的药物,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有的时候不同的疾病却出现相同的症状,只知其表的人很容易就会选错治疗药物,导致疾病不能痊愈,甚至让原本健康的脏腑也发生病变,因此,早在我国古代,医生就知道治病、养生要对症下药。提到对症下药就不得不说我国的名医华佗。

华佗生活在东汉时期,其医术高明,诊断精确无比,总能够透过患者的病症找出病根所在,然后制定出最具有针对性的处方。有一次,华佗遇到两个都患有头痛发热病症的病人,他们同时来找华佗治疗。华佗经过细致的诊断后,给其中一位开了泻药,而给另一位开的却是用来发汗的药。拿到药的两人奇怪于他们的症状相同,药物却不同,遂找华佗询问,华佗给出的解释是:两人虽然有相同的的症状,但却是不同的病因所导致。用泻药的是因为平时饮食不克制,过度饮食导致伤食,从而引发了头痛发热的症状,因此需要用泻药清理肠胃,祛除积滞,病才能痊愈;而拿到治疗发汗药物的这个病人,他头痛发热的病因却是外感风寒,因此要用有解表发汗之功效的药物治疗,当风寒随着汗液散去时,病也就自然痊愈了。之后两人按照华佗所开药物服用,果然很快头痛发热的症状就消失了。

这个故事便是成语“对症下药”的出处,不仅华佗,李时珍在总结撰写《本草纲目》时也同样遵守了这样的原则。经过世代的流传,“对症下药”作为一种医疗理念融入传统中医的精神文化中,在不同的时代都指导着医疗人员的临床治疗活动。

从医学自身来看,无论是“对症下药”的医疗理念也好,还是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其所反映中医的治疗原则都是相同的,即同病异治。也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不同患者在患上疾病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同症状,通过具体深入的分析,找到诱发症状的病因,根据不同或不尽相同的病因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一过程就如华佗在治疗那两个同样头痛发热症状的病人一样,通过精确的诊断发现:两人的病因是不同的,一个人是因为身体受寒气入侵造成的,针对这种病因就应该用有祛风散寒功效的药物;另一个人的病在内,是因为过度饮食所致,治疗这种病因引起的头痛发热就应该用泻下法消除积食,清理肠胃。通过这一准确的辨证分析,二人虽然使用不同的药物,但都达到了治愈疾病,消除病症的效果。“同病异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治疗原则则是“异病同治”。对同病异治有所了解后,就不难知道所谓的“异病同治”是什么了。究其含义就是要针对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表现出的相同病症,采取同样的治疗方法。常见的如遗尿、子宫下垂、脱肛等,存在很多不同的阶段,但都有中气不足的症状。这时候,就可以根据“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帮助病人提升中气,像让病人服用补中益气的汤药等,能够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临床上多用“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做指导,治疗重症肌无力。

人体要想保持健康,就需要使阴阳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要想这一动态的平衡能够长期维持,我们除了需要呵护机体的平衡外,还应仔细观察,在疾病未爆发前就及时地发现身体中的失衡状况,根据引发失衡的不同诱因有真针对性地治疗调整,对症下药。

养生也是这样,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让人体阴阳紧紧围绕着平衡线上下波动,保持各机体功能平稳有序地发挥,维持身心健康。

第三节 《本草纲目》中的饮食原则

《本草纲目》中的健康箴言:药补不如食补

《本草纲目》在帮助人们不断加深对药物认识的同时,也让会养生的人更深入地认识到了一句古老的健康箴言——“药补不如食补”。

生活在现代,人们大概经常会听起到“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然而食物就不一样了,可以用作果腹的食材是人们日常所需,食补能够完全弥补药补对人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养生变得更彻底。因此有针对性的食补越来越被人们所推崇。

常言道:与其生病了吃药,或者平时吃保健药,还不如吃好一日三餐。药物毕竟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当人体患病时吃药无可厚非,但平时要想滋补身体,药补是有很大负面作用的。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食补相对于药补来说,不仅更加经济实惠,更重要的是,食补所使用的材料都是人们日常饮食所需的食物,对人体没有副作用,因此,食补才是增强人体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实现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

李时珍在他著述《本草纲目》时,就在书中明确写道:“药补不如食补。”除了提出食补是养生之关键的理论外,他还根据各类食物的药性药理不同,将其归入不同的类别,从而为后世人制订适合自己的食补计划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因此,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广为赞誉,称为“东方的医学巨典”,药物书籍之集大成者的时候,很多人都忽视了《本草纲目》的另一价值,即它不仅是一部医药学著作,更是一部养生的健康食谱。

虽然该书在叙述食补时是从食物的角度出发,可当你仔细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它在讲述食补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讲食物,而是有针对性地论述,运用巧妙的手法将人和食物自然地连接在一起,通过对不同的食物功效的分析,记述下不同的食物对不同人的作用所在,什么样的体质需要依靠什么样的食物进补,从而让《本草纲目》一书成为后世食补养生的重要书籍之一。

但食补不像服药,有病时才需要。不论是在平时,还是大病初愈时,食补都能起到维持人体健康,保养身体的良好功效,对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说食补在大病初愈后也可以进行,但要注意一点,人体在大病初愈后,通常比较虚弱,但同时人体过虚时,会有虚不受补的情况出现。

因此,最佳的食补时间当然是未病之前,即在平时就要注重食补,吃好一日三餐。当然,不管是平时进补还是病后食补,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能胡吃海喝,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特性、肠胃的消化功能以及食物的属性来选择食物。

食物归经,细心调和才能健康身体

传统中药药性理论认为药物归经,即是将不同功效的药物与人体的脏腑经脉相连接,而李时珍将自己的养生心法也融入《本草纲目》之中,即药食同源,药有四性五味,药物归经,那么食物和药物也一样,也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以及寒、热、温、凉这四性。在饮食中,如同选择药物一样,也要根据这四性和五味来选择食物。只有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正确的食物,才能起到保养人体脏器,增强免疫能力的作用。《本草纲目》附录的一万多个药方中,很多都具有食补性质,而且都是根据不同食物的性味来对症调养的。例如其在羊附方中的羊肉汤有这样的一服药方:“治寒劳虚羸,及产后心腹疝痛。用肥羊一斤,水一斗,煮汁八升,入当归五两,黄芪八两,生姜六两,煮取二升,分四服。”这服药方来自名医张仲景,主要是用来治疗人体虚弱、易疲易倦以及产后疼痛等各种虚证,李时珍将其收录到《本草纲目》中。

为了阐明李时珍认为食物也有四性五味的理念,就以这个方子为例叙述。本方中所用的当归味甘性温,具有补血止痛的功效,因此在治疗虚症的方子中是主药。而生姜味温,有散寒的功效,黄芪性甘味温,可补气健脾。羊肉则是肉类中性极温的食物,能够有效地补虚。将这四味本草融入在一起,就能更大地发挥温中补血、祛寒止痛的功效,同样,食用这样一碗极具补虚价值的羊肉汤,对于产后体弱和大病初愈的人是十分适合的。

对于李时珍善于根据食物的性味对症调养的医术,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有一次,一个病人因大便干结,排不出大便,瘀积体内的结果就是食不下咽,身体虚弱。李时珍对其做了仔细的检查之后,找出病因是高热引发的便秘。在当时,对于一般的便秘患者,通常做法是让病人服用泻药,以清理肠胃。但李时珍并没有按通常做法进行治疗,而是将蜂蜜煎干后用手捏成一细长条,再从病人肛门处塞入。煎干的蜂蜜在进入温度较高的肠道后,很快便溶化,不但让干结的大便被溶开,同时也润滑了肠道,过一会儿,病人很久都难以排出的大便就从身体排出来了。大便畅通后,热邪也随之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像上面叙述的药方以及李时珍平时用食物进行诊治的方法在《本草纲目》中还有很多,李时珍在记述药草的同时,也记载了不少药用的食物,最典型的莫过于蜂蜜、大枣、生姜、羊肉、小麦等,并根据这些食物的四性五味,以辅助治疗疾病。李时珍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有的对治病有用,有的却会损害身体健康,只有吃对了食物才能有益于身体健康,吃得不对时就会生病。因此,在食补时,必须要了解食物性味,也要了解自身特性、症状,只有根据不同的病症取食滋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很多食物都是寒性或凉性的食品,如香蕉、冬瓜、绿豆、柿子、芹菜、梨、西瓜、丝瓜、鸭肉等都属性寒或性凉的食物,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生津、止咳、解暑的功效,对那些火气旺盛、内火偏重的人很适合。相应的,性热或性温的食物当然也不少,如我们冬天常吃的羊肉、狗肉,以及生活在南方阴湿之地的人爱食的辣椒、生姜、茴香等,都有温中、暖胃、散寒、补阳之功效,阳虚畏寒的人食用较佳,而那些患有热病或者阴虚火旺的人,就要避免食入这类食物。

而且,随着四季更替,所选食物也要相应变化。在天气寒冷的秋冬季,就要少吃寒凉性的食品,而到了炎炎夏季,就不能多吃温热性的食物,根据四季气温而变化选择饮食才是正确科学的膳食安排。

膳食营养平衡,疾病难以缠身

说到膳食,自古以来,东方人的饮食结构就一直是以植物性的食物为主食,如米、菜、水果等都属于这类。从《本草纲目》中的纲目分类中不难看出,李时珍就是在遵循这种饮食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归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的饮食结构与传统饮食结构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粮谷类等植物性食品在人们的膳食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动物性食品如乳制品、蛋、肉、鱼等则成倍增加。这直接使得人体糖的摄入量下降,而脂肪摄入量上升。这种饮食结构和营养组成,一方面可以对人体的健康状况产生好的影响,另一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然而不管人类的膳食结构如何变化,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不可能从一类食品中完全获得,综观世界食物品种,也没有哪一种食物自身即包含了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人们只能通过在饮食中合理搭配食物来摄取多样的营养,从而保证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持续正常地工作。根据有关专家的科学分析,人体需要的各种必需营养元素总计有40多种,一旦人们不能均衡地安排饮食,或者有偏食及挑食的不良习惯,就不能从食物中摄入足够的营养,从而导致人体营养失调,机体免疫力下降。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膳食营养平衡对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才能合理安排日常饮食,从而保证饮食中所含营养能满足人体所需呢?这就需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点,饮食多样化,切忌单一,特别是那些有挑食、偏食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很容易患上营养不良之症;第二点,饮食安排要平衡,植物与肉类食物要平衡食用;第三点,饮食要适度,切忌暴饮暴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除了以上三点外,还应该遵循一个总的调整原则,即“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这一原则的内涵既包括了合理饮食所含的食物种类,又包含了各类必要食品在合理饮食中应占的比重。根据营养学家的研究,食物通常被分为五大类,而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将这五类食品按照金字塔顺序排列,依次是:

金字塔第一层,也是底层,这类食品所占的比重最大,包括薯类和谷类。米、面、杂粮等属于谷类食品。而薯类则有甘薯、土豆、木薯等。这一类食品含有丰富的糖分、膳食纤维等,能够有效地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糖类、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

金字塔第二层的食品为蔬菜水果类,包括常吃的蔬菜、植物根茎、果实等,这类食品含有最为丰富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胡萝卜素,能够有效地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金字塔第三层的食品为动物性食物,这类食品包括各种肉类、蛋、奶等,动物性食物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等,能够为人体提供所必需的矿物质、B族维生素、蛋白质等。

金字塔第四层为豆类及其制品,大豆及其他豆类即属于这一类食品,这类食品能为人体提供大量的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

金字塔第五层为纯热能食物,做菜时用的淀粉、食用糖等辅料以及植物油、酒类等就属于这一类别,纯热能食物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所以处在膳食金字塔的顶端。但建议不要过多地摄取,控制摄入量在每天25克之内。

总之,要做到膳食营养平衡,就要严格遵循科学的膳食调整原则,建立起科学的膳食观,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人体营养的平衡,才能远离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本草饮食:防病抗衰,养疗结合

在本草的养生作用被逐渐发掘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将本草养生作用与饮食相结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不少性质温和,易于取用的中草药经过简单的加工后加入到日常饮食中,能起到防病抗衰,养疗结合的多重功效。而这种发现也正是遵循了《本草纲目》中饮食原则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遵守本草饮食原则的饮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怎样的好处。1.预防作用

将本草用于饮食进行预防疾病,这种方法在古代有相关文字记载。如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大,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血病等。而现代研究也证明,人体如果缺少某种食物成分,就会导致一些疾病发生。而本草饮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相关疾病的预防作用。这也是对中医未病先防思想的一种诠释。

除了从整体观出发的饮食全面调理和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营养食物来预防疾病外,一些饮食本草还具有特异性,直接可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如用葱白、生姜、芫荽、豆豉等可预防感冒,用大蒜可预防癌症,用荔枝可预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状,生山楂、燕麦能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饮食本草对疾病的这些预防作用,大都是经过实验研究证实的,并且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2.延缓衰老作用

饮食本草中有许多种都归于肺、脾、肾三经,对人体有不同的补益作用,而中医养生抗衰老也多从补益肺、脾、肾入手。虽然生、长、壮、老、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生命的最终衰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注重利用饮食本草进行养生保健,及时消除病因,使机体功能协调,而使衰老延缓,所谓“延年益寿”还是可能的。3.滋养作用

中医学认为,各种各样的食物进入人体,通过胃的吸收,脾的运化,然后输布全身,成为水谷精微,而滋养人体。这种后天的水谷精微与先天真气相结合,形成人体的正气,从而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抵御致病因。由此可见,食物的滋养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4.治疗作用

饮食本草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补益脏腑、泻实去邪和调整阴阳三个方面。如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动物脏器用于滋补相应的脏腑等,就是饮食本草“补”的作用。而山楂消积、薏苡仁祛湿、赤小豆治水肿等,是利用了食物“泻”的功能。阳虚的人选用羊肉、牛肉、干姜等甘温、辛热类食物补助阳气,阴虚之人选用百合、淡菜、海参、银耳等甘凉、微寒类食物养阴生津等,是用饮食本草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第四节 《本草纲目》中的入药规律

找对病源是用药的根本

无论疾病表现出的症状如何千奇百怪,都会有病因,找对病因,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彻底治愈疾病。病因也叫致病因素,就是指打破人体相对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的中医病因学中,病因被分为3种,即外感病因(如六淫,疠气等),内伤病因和其他病因。外感病因是指由人体外部进入身体内部而引发疾病的致病因素。这类病因又可大致被分为两类,即六淫和疠气。所谓六淫,具体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当季节变化过剧,超过人体自身所能调节适应的限度,疾病就会产生。而疠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通常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如瘟疫就是疠气所致。

内伤病因则是相对于外感病因来说的,是当人的情感或行为过激或过于低迷,不寻常度时,人体自身无法调节,而直接伤及脏腑导致疾病发生。这类致病因素不同于外感病因,不是人体外的病邪入侵,而是自身内在引起的,因此称为内伤病因,具体又包括人之七情,饮食失调等。

最后一类病因即其他病因。这一类病因既有可能是外因,如外伤等,也有可能是内因,还有可能是以内因为主,但又不单纯是内因,还结合了外因共同致病,如劳逸损伤就属此类。

在《本草纲目》主治的条目中通常会对药材的主治病症做出大致的总结。比如:赤简“助阳气,可补五劳七伤,治风虚眩晕头痛。”这里的“五劳七伤”和“风虚”都属于病因的范畴。由此可见,中医讲求治病求本的理念是自古相传的。治病求本就是要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这也是辨证治疗所必须遵循的。

要真正做到治病求本,就必须弄清与“本”相对的另一个概念——“标”。“标”“本”是一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各自都有多种解释,明白“标”“本”后,可以据此说明疾病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就从正邪这对矛盾关系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而以病因与症状这对矛盾关系为例说明,则本即病因,标即症状;再从病变的部位来说,内脏为本,那么体表就是标;而以疾病发生的先后来看,旧病是本,与之相对的新病是标;原发病是本的话,继发病就是标。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形象地了解“标”“本”的关系。任何疾病从其发生到发展壮大,总伴随着不同的症状,但根据“标”“本”的关系释义,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也就是“标”,而非疾病的本质。要找寻本质,就只有通过广泛调查搜集资料,仔细研究,全面细致地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各种症状所表现出来的全部情况,然后加以科学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病因所在,这就是一个发现“本”的过程。只有深入本质后确立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才是真正得当的治疗方案。举例来说,当人们感到头痛的时候,引起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可能是受寒、血虚、焦躁、癣血、肝阳上亢等多种原因,那么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就必须细致地诊断,全面观察研究,根据有关疾病的表现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致病的根本原因,从而做到对症治疗,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的全部意义所在。

中医用药,同如战场用兵,讲求配合密切,有方有术。主要治疗之药类似统帅,是针对疾病的主要症结,而其他辅助药物为副将,与主要治疗药物协同作战,从而达到治病求本,对症治病的目的。

病症有缓急,药方分大小

疾病有重轻急缓之分,针对不同程度的疾病,用药方法也不一样。平常的轻微感冒、低烧等,吃少量单一药物就可以解决。但当遇上严重疾病时,就不是吃一种药物可以解决的,在主治药物之下还需配合使用许多其他辅助性药物,这也就是说当病症急缓不同的时候,药方也同样有所区分。

随着医学的发展,用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最初治病时依靠单味药向多味药共同使用发展,这一发展的结果就产生了中医方剂。“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组方的目的是将多味药进行合理搭配使用,在提高药物整体疗效的基础上,又达到降低或克制毒副作用的目的,同时还能适应对复杂病情的治疗需要,大大扩展了治疗范围。然而,组方绝不是将多种药物进行简单的堆砌和罗列,将药效单纯相加,而是要根据不同疾病的轻重程度、症状、病因,在辨证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组方原则,选择适合治疗该种疾病的药物,并规定特定的剂量而组成,各种药物在方剂中是相互作用,其发挥的功效大于只是将药物简单相加所得的功效。

在制定某一疾病的药方时,规定的各种药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变化不断进行增减。具体来说,药物的增减是在病情主症不变的情况下,保证治疗的主药不变,而随着疾病的次要症状或兼证的变化,增减方剂中其他辅助药物的种类和数量,改变方剂药物的配伍环境,从而产生整个方剂的功效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病情需要。这种改变药物配伍环境的方法是临床中运用成方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有加味变化,也可以减味变化,还能有加减俱有等三种变化。如将方剂桂枝汤加减变化,就可以得到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而将麻黄汤进行加减则有华盖散等。这种加减变化又被称为随症加减。但随症加减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在对成方的辅助药物进行增减变化时,始终要保持主药在一定比例,否则完全减去主药,就不能称之为某方加减,而是另行组方了。

保持主药不变的方剂药味的增减变化,即使原方的配伍关系发生了变动,但该方剂的主治病症仍然与原方一致。而另一个变化不是药物种类的增减,而是药量的增减变化。即是指保持方剂中各组成药物的种类不变,只对各种药物所用的剂量进行增减变化,从而导致方剂中各种药物的主次地位、配伍关系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直接导致某一方剂的主治病症和功效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量的变化,又包括质的变化。如将四逆汤的药量进行增减变化就可以得到通脉四逆汤。对药量进行增减可以导致单纯的药力大小改变,影响某一方剂疗效的强弱。同时也可以是另一种变化,即因为药物配伍主从关系变更而导致整个方剂的治疗功用、主治症发生改变。如厚朴三物汤和小承气汤,这两个方剂的组成药物均包括厚朴、大黄、枳实这三味药。但前者的厚朴用量数倍于大黄,因此该方剂具有行气消胀的功效,主治气滞便秘之症;反之,后者大黄的用量数倍于厚朴的用量,因此该方剂主治热结便秘。两方剂虽然药味相同,但就因药物剂量的不同,使得整个方剂的主治病症也不相同。

除药味的变化,药物剂量的变化外,还有一个便是剂型的更换变化,这是指同一种方剂,既不改变所含药味,也不改变各药味剂量,而是因病情缓急或为了方便病人服用、携带、贮存等需要而选择不同的剂型的变化形式。这种变化能够引起方剂药力的大小的改变。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理中丸,将其改为汤剂内服的时候,其功效发挥得更快,治疗的力度也更强。反之,当病情较轻或较缓时,则易汤为丸,以图缓治,而且更方便于携带和贮藏。

总之,在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时候,必须根据病情的不同,及时对方剂做出改变,才能适应病情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轻药物毒性给人体带来的副作用。

服药有讲究,别让贪食伤药效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即使医生找对了病因,制订出了行之有效的用药方案,但有时候,这些药物的功效仍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其原因就在于,服药方法不正确时,也会使药物的功效大打折扣。

服中药需要适当忌口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若在服中药期间,不注意忌口,随便吃了不适当的食物,有的可能只是降低药物的治疗功效,而严重的可能还会加重病情。而且,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大量的药物在服用时是需要忌口的。之所以需要忌口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药物本身所致,一方面是疾病所致。

为了治疗疾病而服用的某些药物需要忌口的情况大量存在。在中医药物中,因为一些食物所含的特定成分能够影响一些中药药效的发挥,造成药物疗效降低的后果,甚至更为严重的是会与该药物的疗效相对抗或者加重该药物的毒性。在《本草纲目》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如病人在服用人参、白术、何首乌、党参、山药等,不但需要忌食萝卜,也需要忌饮茶。而在服用治疗内热的中药时,要注意不要同时食用性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狗肉、葱、姜、蒜、胡椒等,因为这些食物会与治疗内热的中药药效相对抗,不利于清热散热。所以,当需要服食治疗内热的中药时,伴随食用性寒、凉的食物才是对病情有利的。一些古书中对服用中药需要忌口的情况都有记载,这些记载的忌口食物不注意服用会降低药效,甚至相互对抗加重药物毒性:

乌梅、黄连:忌与猪肉同食。

胡桃、荞麦:忌与鸡肉同食。

羊肉:忌与醋同食。

服用清热中药:忌食葱、姜、蒜。

龟:忌与鸭肉同食。

荆芥、薄荷:忌与鱼、蟹。

人参、党参、何首乌、白术、蒜、茶:忌与狗肉同食。

地黄:忌与葱、蒜、萝卜同食。

荆芥、柿子:忌与蟹同食。

生葱:忌与蜂蜜同食。

山药:忌与白萝卜、茶、水果、海带等碱性食物同食。

柿子:忌与白薯、白酒、蟹同食。

朱砂:忌与血同食。

土茯苓、威灵仙:忌与茶同食。

此外,不仅中药,很多西药在服用时也要注意忌口。这些西药包括激素类药物,在服用激素类药物时不能同时吃动物肝肾等含有维生素A较多的食物,因为维生素A对激素能产生破坏作用,从而使激素丧失其功效。而在服用如B族维生素、核黄素、四环素、利福平等,都需要忌饮茶。

除了药物本身的原因导致忌口外,还有一大部分忌口是因为疾病的需要引起的。某些疾病,如高热病要忌口性温、热的食物,即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但不能清热解毒,反而有助火上炎的作用。而患胃肠病这类疾病,如肠炎、痢疾等,就不能在生病期间食用生冷、荤腥、干硬的食物。还有患水肿的病人不能吃盐;患糖尿病的病人要忌食糖;患有气管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等疾病的病人,在生病期间,不能吃含有大量异性蛋白的食物,如鸡头、猪头、羊头等,也要少吃鱼、虾、韭菜、大蒜等,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的异性蛋白会使病人发生过敏反应。

所以,要想所服用的药物能够彻底发挥疗效,更快更好地治疗疾病,就必须关注服药时的注意事项,在医生开出处方时要询问药物服用的方法与忌口的食物,保证能够正确地服用药物,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功效。

诸药间亲疏:相须相使相畏相恶各不同

每种药物都有其特性和功效,不同的药物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各不相同,有些药物能够相互配合加强对治疗某一种疾病的功效,而有些药物之间药性相克,共同使用只会抑制疗效发挥。而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通常都要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相互配合来治疗疾病,这既是为了增强药物的整体疗效,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抑制药物的毒性,减小其对人体的损害。但是正如上述所说,药物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不同,可能相生也可能相克,当选用了错误的几种药,使得药物配伍不当的时候,不但不能达到增强药物整体疗效的目的,甚至其功效还会比原来使用单一药物的效果更小。

因此,生病时不能盲目地服用大把药物,要想药到病除,必须合理地进行药物配伍,否则只会造成药品浪费,身体负担增加,严重的还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反应。因此,用药时,必须清楚诸药间的亲疏关系。按照传统中医的观点:中医五行,辨证择方,重相须相使、相生相克、相畏相恶相反之理。而本草有七情,即将多种药物进行药物配伍能产生七种不同的作用。这七情分别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七情”之一的相畏是指不同药物配伍所产生的药物之间互相抑制的效果。例如当某些药物有毒性的时候,如果配合一些能够抑制其毒性的药物共同使用,就能有效避免该药物的毒性对人体产生损害。如中药中的半夏有毒,而能与生姜相畏,当半夏与生姜共同服用的时候,就能将半夏的毒性有效抑制住。“七情”之一的相恶是指对进行药物配伍时,一种药物搭配另一种药物使用时会减弱其功能。如生姜恶黄芩,因为黄芩会减弱生姜的温性。而人参恶莱菔子,因为莱菔子会减弱人参的补气作用。“七情”之一的相杀是指不同的药物配伍时所产生的一种药物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中毒反应的效果。如绿豆能消除巴豆的毒性。“七情”之一的相反是在对药物进行配伍时,两种药物共同服用后会导致强烈的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因为相反的药物共同使用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的产生,因此要尤其注意。这就涉及中药里的用药禁忌。首先是十八反,作为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是指当同时使用两种药物时,发生强烈的副作用,叫作相反。之所以称作十八反就是因为相传有十八种药物相反。除十八反之外还有十九畏。这是中药配伍禁忌的另一类。相畏是指当同时使用两种药物时,一种药物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使其毒性或功效不能完全发挥,甚至完全丧失其功效的情况。而之所以称为十九畏,同十八反的情形一样,因为相传有十九种药物相畏。

无论是七情还是十八反、十九畏都是帮助人们在药物配伍时,如何能够将药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将毒性最大限度地抑制。根据各种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恶各不同,制订正确的药物配伍方法,才能有效治疗疾病,保证人体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其中的十八反和十九畏尚未得到现代医学的完全印证,使用时要谨慎。

四季用药:升降沉浮各不同

根据四季气机升降浮沉节律,四时有“春升、夏浮、秋沉、冬降”的周期性变化,祛邪有汗、吐、下之别,何种时令适合何种治法,中医中时间的运用是很有讲究的。

对于用四季阴阳盛衰和气机升降浮沉节律确定治则,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和《四时用药例》中都有相关内容的介绍,比如“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就是说:从四季阴阳盛衰节律来看,春夏属阳,阳盛则热,宜逆之以寒凉性药物治疗。秋冬属阴,阴盛则寒,宜逆之以温热性药物治疗。而从四季升降浮沉节律来看,宜顺其春夏升浮,秋冬沉降之势,春夏用升浮药,秋冬用沉降药。并且详细列举了应用的药物,“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苓、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医学用药要遵循一定的用药原则、治疗原则。而这些都是通过方药的应用来体现的。四季不同,立法有异,用药自然也有所差别。在四季用药之中的这种差别就被称之为“时药”与“时禁”。简单地讲,就是不论患何种疾病,除了辨病施治外,还要根据四季的不同,配伍时令性药物,以适应四季时间气候的特点。

简单地说,每个季节里人体不同脏器用药的宜忌也有所不同。首先要了解主要脏器的季节属性。比如,肝主春,心主夏,长夏主脾,秋主肺,冬主肾,这是五脏与四时相应的节律,根据这一节律再结合五行生克规律可以确定治则。具体如春月宜疏肝养脾,因肝主春,直治其脏宜疏肝治肝,木克土,肝木旺易克伐脾土,故又要注意调养脾胃。正如罗天益所主张的,春三月,少阳用事,生发之时,唯当先养脾胃之气。其于春月治病,奉行“论时月,宜升阳,补脾胃,踢风木”的用药原则。又如万密斋治小儿疹疮,初发解肌后,于肝旺风木主事之春月,立调养之方药,如四物汤加防风、黄苓、木香、青皮、羌活,折风木之胜。又用四君子汤加芍药,补脾土受制,二方相间服之,以助其不胜,抑其所胜,皆属此用。

总之,根据四季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章 《本草纲目》里的“中庸”之道

第一节 平衡阴阳,浇灭身体的“邪火”

人体内有小阴阳,保持平衡别失调

阴阳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环,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中处处体现出阴阳观。《本草纲目》也遵循“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阴阳学说,对于所辑录的本草,阐明了阴阳与物种、形体、气味、脏腑的关系,以及与四时气候、地理方位的关系。

人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身体阴阳失调,出现“不通”“不和”的情况,而治病养生就必须调和阴阳。《本草纲目》记述,用药必须顺四时阴阳之律。如春天万物化生,阳气向上,就要用辛温之品助气;夏日燥热,就用甘苦辛热之物,以顺成化之气;秋气肃杀,应以酸温之药,以合阳下之气;冬天消沉,得取苦寒之类,以符阴沉之气。这就是《本草纲目》的阴阳观,这也是对我国古代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发扬。

中医认为天地有阴阳之分,人体有阴阳之分,疾病同样有阴阳之分。阴性疾病和阳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不同、症状不同,防治也有所不同。

阴性疾病发病慢,治疗也比较慢,需要经过长期的调理才能痊愈。这种病主要由寒气引起,而寒气主要是从腰腿以下侵入人体。人在受到寒气侵袭的时候,就会肢体蜷缩、禁锢以及手脚僵硬、伸屈不畅。

根据阴性疾病的起因,其预防应着眼于保暖,尤其是脚部。从现代医学来看,天冷时,人的胃肠消化功能就会比较脆弱,因此一些原来就患有肠胃疾病的人,症状会变得多发且更加严重。即使是以前没有肠胃疾病的人,这个时候也很容易免疫力低下,出现胃痛,或者腰部受凉,导致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所以,预防阴性疾病首先要注意保暖,坚持每天用热水泡脚,然后用手指搓揉脚跟、脚掌、脚趾和脚背。容易手脚冰凉的人或者关节炎患者,还可以在睡觉时将脚垫高,以改善血液循环。

阳性疾病与阴性疾病恰恰相反,阳性疾病往往属于急性病,发病快,治愈也比较快。这种病主要由热气引起,而热气多是通过人体上半部侵入人体的,表现为肢体舒张、肿胀、活动迟缓、筋骨不适等症状。夏天的时候,应该注意给头部降温,保持头部的清醒。特别是高温天气运动劳作后,头部血管扩张,一定不要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会引发颅内血管功能异常,出现头晕、眼黑、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颅内大出血。所以,应该“以热治热”,及时用热毛巾擦汗促进皮肤透气。

人体就像自然界,无论体内阴气过盛还是阳气过盛,都会导致疾病。所以要想健康,阴阳调和就非常重要。应该把人体的阴阳调和作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法则,坚持合理的生活习惯,调摄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够强身健体、预防百病。

干、红、肿、热、痛——上火的五大病源

嘴里长疱、口腔溃疡、牙疼、牙龈出血、咽喉干痛、身体感到燥热、大便干燥……所有的这些都是现代人常遇到的问题,而这些也都是上火的表现症状。“火”是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一般所说的上火,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上火的具体表现一般在头面部居多,比如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实际上,中医认为人体各部位都是有联系的,身体各个部位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认为,凡动皆属火,火内阴而外阳,且有君、相之分。君火寄位于心,相火寄位于命门、肝、胆、三焦诸脏。人体阴精在发病过程中,极易亏损,各类因素均易致相火妄动,耗伤阴精。情志、色欲、饮食过度,都易激起脏腑之火,煎熬真阴,阴损则易伤元气而致病。

上火,在内暗伤阴精,于外表现出各种症状,常见的上火症状有心火和肝火两种,而火又分虚实。

虚火指的是人体阴液的不足,阳相对于偏盛,表现出来的症状一般是:低热、盗汗、小便颜色清、大便稀软、舌苔发白,治疗时要用补法。实火指的是阳盛体征,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如果阴是正常的而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实火,具体表现症状为:高烧、大汗、口渴爱喝冷饮、口臭、舌苔发红、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大便干结等。实火的治疗要用清热、降火的泻法。

现代人之所以容易出现红、肿、热、痛、烦等上火症状,与不注重饮食、经常贪吃凉食、吃五谷太少而吃制成品太多、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等,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想远离火气,就要戒除这些不良的方式和习惯。

脑出血、脑血栓——都是“心火”惹的祸

心火一动,一般是急症,不急救就有生命危险。常见的突发性病症有脑出血、脑血栓。如果出现这种危急的病症可以服用“急救三宝”,分别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和至宝丹。

安宫牛黄丸里有牛黄、麝香、黄连、朱砂、珍珠等中药材。“非典”时期很多病人高烧昏迷,就是用安宫牛黄丸来解救的。适用于高烧不退、神志不清的患者。牛黄

紫雪丹,历史最悠久,药性为大寒,药店比较常见。现代名为“紫雪散”。紫雪丹适用于伴有惊厥、烦躁、手脚抽搐、常发出响声的患者。

至宝丹对昏迷伴发热、神志不清但不声不响的患者更适用。“急救三宝”过去主要治疗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一般都有发热、昏迷出现。现在也广泛用在脑损伤、脑血管意外伤,但必须有明显的热象,至少舌头要很红,舌苔要黄。只要符合标准,不管是脑出血、脑血栓,还是因为煤气中毒、外伤导致的昏迷,都可以服用。也保护脑细胞,后患小。能及时吃安宫牛黄丸,可抑制细胞死亡。“心”火旺盛者,大多会失眠,在中医里是没有安眠药的,中医治疗失眠是从病根子上治疗。一般的病都跟“心”有关。家里经常备一些安神的中药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给大家推荐《本草纲目》中的去火药丹。1.天王补心丹

阴虚血少明显的失眠适用。因为心血被火消耗掉了,所以人不仅失眠,健忘,心里一阵阵发慌,而且手脚心发热、舌头红、舌尖生疮,这个药补的作用更大一些。2.牛黄清心丸

这种失眠是心火烧的。除了失眠还有头晕沉、心烦、大便干、舌质红、热象比较突出的人可以选择。3.越鞠保和丸

对于失眠而梦多、早上醒来总感觉特别累、胃口不好、舌苔厚腻的人适用。人们常说,失眠就在临睡前喝杯牛奶。但这个方子是要分人的,如果是这种越鞠保和丸适应的失眠,千万别再喝牛奶了。否则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只能加重病情。4.解郁安神颗粒

适用于因情绪不畅导致的入睡困难。这种人多梦,而且睡得很轻,一点小声就容易醒,还可有心烦、健忘、胸闷等症状同在。

脾气大、血压高是肝火引起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脾气特别火暴的人,一遇着不痛快就马上发泄、吵闹,但是也有一些人爱生闷气,有泪不轻弹,但又不能释怀,有时甚至会气得脸色发青。这两种人都是肝火比较旺的人。在中医里面,有“肝为刚脏,不受怫郁”的说法,也就是说肝脏的阳气很足,火气很大,不能被压抑。如果肝火发不出来,就会损伤五脏。因此,有了肝火要及时宣泄出来。

高血压的病人中,肝火旺者最多见。肝火旺是高血压最重要的起因。尤其是北方人,一般长得都高大,脾气急,容易口苦,两肋发胀,舌头两边红。如果属于肝阳亢的高血压尚不严重,喝苦丁茶或者枸菊清肝茶都可以代替药物,这两种茶是春天的专属饮料,可以清泻春天里特别旺盛的肝火。

对我们刚才说的第一种人来说,他们发脾气的过程就是宣泄肝火的过程,不会伤到身体;而第二种人不爱发脾气,一旦生气,很容易被压抑,无力宣发,只能停滞在脏腑之间,形成浊气。

由此可见,发脾气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发脾气,并不是由于修养差、学问低,而是体内的浊气在作怪。它在你的胸腹中积聚、膨胀,最后无法控制地爆发出来。那么这种气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从根源上来讲,是由情志诱发而起的。其实这种气起初是人体的一股能量,在体内周而复始地运行,起到输送血液、周流全身的作用。肝功能越好的人,气就越旺。肝帮助人体使能量以气的形式推动全身物质的代谢和精神的调适。这种能量非常巨大,如果我们在它生成的时候压抑了它,如在生气的时候强压下怒火,使它不能及时宣发,它就会成为体内一种多余的能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上火”。“气有余便是火”,这火因为没有正常的通路可宣发,就会在体内横冲直撞,窜到身体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上到头就会头痛,冲到四肢便成风湿,进入胃肠则成溃疡。而揉太冲穴就是给这股火找一个宣发的通路,不要让它在体内乱窜。

太冲穴位于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之间,向脚踝方向三指宽处。此穴是肝经的原穴,即肝经的发源、原动力,因此,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能从太冲穴找到形质。

另外,太冲穴还可以缓解急性腰痛。超过半数的成人都出现过急性腰痛症状,多数是由于劳累过度、不正常的姿势、精神紧张以及不合适的寝具等因素引起。这时,就可以用拇指指尖对太冲穴慢慢地进行垂直按压,一次持续5秒钟左右,直到疼痛缓解为止。

上火——阴阳失衡的身体亮起红灯

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如果阳过亢,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上火”。上火的滋味可不好受,嘴上起小疱、口腔溃疡,要不就是牙齿疼痛、出血,咽喉干痛,身体感到燥热,大便干燥……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上火的症状,大家都会使出各种招数,想要压下身体的这股“邪火”。

其实人体里本身就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生命也就停止了,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当然火也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体温应该在37℃左右。如果火过亢,人就会不舒服,出现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火”。火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必需的,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不正常的阴偏少,显得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虚火。

邪火大部分还是由内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外感火热最常见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因为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待的时间过长,然后体温也会升高。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火热症。但一般来说内生的火热情况比外感火热多,比如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内生火的因素要大得多。可见,邪火还是由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中医认为:人体生长在大自然中,需要阴阳平衡、虚实平衡。而人体的“阴阳”互为根本,“虚实”互为表里。当人体阴虚阳盛时,往往表现为潮热、盗汗、脸色苍白、疲倦心烦或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上火的症状。此时就需要重新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滋阴降火,让身体恢复正常。

上火有的情况下并不严重,通过自我调节就可以让身体状况恢复正常,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还是应该引起注意。

接天莲叶无穷碧,荷叶清火别样灵

相传东晋末年,南朝陈霸先当皇帝之前,是梁朝会稽太守。陈霸先奉命率兵镇守京口重镇。北齐以七万兵力进攻京口,双方对峙两个多月。京口城内缺粮,形势危急。老百姓听说,便纷纷支援陈军,用荷叶包饭,再夹上蔬菜,送进城里。荷香扑鼻,消暑果腹,陈军士气为之一振。这就是荷叶的妙用。

每年7月是荷花最美的季节,这个时候水上层层叠叠的荷叶也是一番美景,自古就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佳句。荷叶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清高而不孤傲。中医认为荷叶“色清色香,不论鲜干,均可药用”,能“散瘀血,留好血,令人瘦”,可消暑利湿、健脾升阳。荷叶无论入膳还是入药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品,清雅的香气令人回味无穷。

用鲜荷叶作底,铺上糯米,蒸淡水鱼。嫩嫩的鱼肉加上糯米的黏性,又有荷叶淡淡的香气,绝对是美味。还有一款荷叶冬瓜薏米粥。摘取一两块鲜荷叶,洗净,放在即将煲好的粥面上作盖,再煲几分钟,把荷叶粥舀起搁凉或冷藏后啜之,可祛暑。这款粥被粤籍官员传至北京,清末京官称之为“神仙粥”。另外还有荷叶蒸鸡、荷香饭等各种做法,荷香满溢,不失为炎炎夏日的开胃消暑良品。找不到鲜荷叶的,用干品也可。

传统中医还把荷叶奉为减肥消脂的良药,临床上常用于肥胖症的治疗。这是因为荷叶中的生物碱有降血脂的作用,服用后可在人体肠壁上形成一层脂肪隔离膜,有效阻止脂肪的吸收,从根本上减重,并可有效地控制体重反弹。《本草纲目》记载:“荷叶服之,令人瘦劣。”想减肥的人可常以荷叶入膳,效果会令人惊喜。

其实,不仅荷叶,荷花以及荷花的梗和茎还有莲子都是非常好的食物。荷花可以泡茶喝,入口淡香,饮过数次后,便觉味香浓郁,还可解热清火、镇心安神、益肝健脾、止血、利耳目、除口臭。荷花的梗切条,用猛火炒制,味道鲜美,质感清脆。至于莲子,更是我们经常食用的佳品,其营养丰富,具有补脾、益肺、养心等功效。将剥好的鲜莲子洗干净,放到淘洗过的大米中,加适量水大火煮开,然后改小火继续煮40分钟左右,待米变成了紫色就可以关火了。莲子的清香余味不绝,放凉后口感更好,如果再加上两块绿豆糕更是绝配。

还有深藏在淤泥中洁白的莲藕,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钟爱的食品。《本草纲目》中称藕为“灵根”,其味甘,性寒,无毒,视为祛瘀生津之佳品。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调中开胃、益血补髓、安神健脑,具延年益寿之功。妇女产后忌食生冷,唯独不忌藕,是因为它能消瘀。藕还有清肺止血的功效,肺结核病人最宜食用。不喜生吃的人,也可以炖鸡炖肉,既能滋补,又能治病。尤其是藕粉,既富有营养又易消化,是妇幼老弱皆宜的良好补品,开水一冲就能食用,非常方便。莲藕亦可入药,相传南宋孝宗曾患痢疾,就是用鲜藕汁以热酒冲服治好。

小小豆芽也是去火的能手

北京的杨女士一到春天就上火,总是咽干疼痛、眼睛干涩、鼻腔火辣、嘴唇干裂,食欲也大减。因为北京的春天气候很干燥,风大雨少,所以很容易因燥热而上火。女儿给杨女士买了一套《本草纲目》,杨女士在家随意翻看时,突然看到草部的绿豆一项,发现书上记载着绿豆芽可以“解热毒”。于是,她连着好几天都喝绿豆芽汤,结果发现上火的症状减轻了许多。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养生专家,像杨女士一样,将中医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小小豆芽为何有这么大的作用呢?中医认为,豆芽,尤其是绿豆芽,在去心火、止血方面有强大的功效。在春季吃豆芽,能帮助五脏从冬藏转向春生。豆芽能清热,有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

豆芽有不同的品种。传统的豆芽指黄豆芽,后来市场上出现了绿豆芽、黑豆芽、豌豆芽、蚕豆芽等新品种。虽然豆芽菜均性寒味甘,但功效各不相同。

绿豆芽容易消化,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的作用,适合湿热郁滞、口干口渴、小便赤热、便秘、目赤肿痛等人群食用。黄豆芽健脾养肝,其中维生素B含量较高,春季适当吃黄豆芽有助于预防口角发2炎。黑豆芽养肾,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钾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含量比绿豆芽还高。豌豆芽护肝,富含维生素A、钙和磷等营养成分,蚕豆芽健脾,有补铁、钙、锌等功效。

豆芽最好的吃法是和肉末一起汆汤,熟了放盐和味精即可,应尽量保持其清淡爽口的性味。豆芽不能隔夜,买来最好当天吃完,如需保存,可将其装入塑料袋密封好,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超过两天。

泥鳅滋阴去虚火,效果特别好

前面已经讲到上火分为实火和虚火,这里再唆一句,实火是因为阴正常,阳过亢,而虚火则是由于阴不足,导致看起来显得阳亢。也就是说,虚火其实需要滋阴。以前生活条件差,粗衣鄙食,饥寒交迫,许多人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表现为脾虚、怕冷、面黄肌瘦等,上火也多是虚火。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吃得好、穿得暖,按理说体质应该比较强壮,即使上火也应是实火,但是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夜生活多,经常吹空调、喝冷饮,这就造成人体内阳有余而阴不足,阴阳失去平衡,体内寒湿较重,表现得也多是虚火。《黄帝内经》里说:“今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则为热病。”意思是说寒为热病之因,如果寒气过重,身体内表现出来的都是热证、热病。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人体的虚火实际上是由寒引起的。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

因为当身体内的寒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伤肾,造成肾气虚弱,各脏器功能下降,气血两亏。肾主水,这个水是灌溉全身的,当水不足时,就如同大地缺水一样,土地会干燥,表现在人体上就是火气。

体内寒湿重,上了虚火,就要想办法滋阴除湿寒,泥鳅就是不错的选择。《本草纲目》记载,泥鳅味甘性平,能祛湿解毒、滋阴清热、调中益气、通络、补益肾气,可以解酒、利小便、壮阳、收痔。经常食用泥鳅,可以降低身体内的虚火。

买回泥鳅后可先放清水里1~2天,待其吐尽泥沙后,再做熟了吃,下面两款食用泥鳅的方法都是不错的选择。(1)泥鳅炖豆腐:将豆腐切成丁,放入沸水锅中,熄火浸3分钟备用。活泥鳅用沸水洗净,放入油锅略炒后加水,滚烧后放入豆腐,加盖继续烧5分钟即成。(2)泥鳅黑豆粥:黑豆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2小时后,加冷水煮沸,然后放入洗净的黑芝麻,这时改用小火熬煮,粥熟时放入泥鳅肉,再稍煮片刻,加入葱末、姜末调味即可。

上火了,《本草纲目》告诉我们该怎么应对

办公楼里的白领人士,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就会经常抱怨:“烦,又上火了。”那么,“上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中医认为,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温暖身体,提供生命的能源,这种“火”又称“命门之火”。在正常情况下,命门之火应该是藏而不露、动而不散、潜而不越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阴阳失调,命门之火便失去制约,改变了正常的潜藏功能,火性就会浮炎于上,人们就会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疼等症状,这就是上火。

引起上火的具体因素有很多,如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缺少睡眠等都会引起上火。春季风多雨少,气候干燥,容易上火。为预防上火,我们平时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按时休息;要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喝水或清热饮料。《本草纲目》中记载绿豆可以消肿通气,清热解毒。梨可以治痰喘气急,也有清热之功。《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方子,对医治上火气急、痰喘很有效。“用梨挖空。装入小黑豆填满,留盖合上捆好,放糠火中煨熟,捣成饼。每日食适量,甚效。”

这里介绍两款去火的食疗方。

绿豆粥材料:石膏粉,粳米,绿豆。制法: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功效:可以去胃火,便秘、腹胀、舌红的人可以多喝。

梨水材料:川贝母10克,香梨2个,冰糖适量。制法:川贝母捣碎成末,梨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功效:对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有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的阴阳是平衡的。实火就是阴正常而阳过多,一般症状较重,来势较猛;而虚火是指阳正常阴偏少,这样所表现出的症状轻,但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通过以下的方法我们可以知道是实火还是虚火。1.看小便

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是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2.看大便

大便干结、舌质红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为虚火;大便稀软或腹泻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3.看发热

如果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超过37.5℃时,全身燥热、口渴,就说明内热大,是实火;发热时手脚冰冷,身体忽冷忽热,不想喝水,是体内有寒,为虚火。

一般来说,人体轻微上火通过适当调养,会自动恢复;如果上火比较厉害,就需要用一些药物来帮助降火。如果是实火,中医常用各种清热、解毒、降火的药,连吃三天就会降火。但目前单纯上实火的人越来越少,多数都是虚火。如果是虚火,就要用艾叶水泡脚或用大蒜敷脚心降火后再进补。

男女老少,清火要对症

这个夏天特别热,老陈头一家人都上火,儿媳给每个人都准备了牛黄解毒丸。结果有人吃了药,情况好转了,而有人还是一如既往。其实上火有不同的情况,男女老少情况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对症清火。1.孩子易发肺火

有些孩子动不动就发热,只要一着凉,体温立刻就会升高,令妈妈们苦恼不已。中医认为,小儿发热多是由于肺卫感受外邪所致。小儿之所以反复受到外邪的侵犯,主要是由于肺卫正气不足,阴阳失衡,可以多吃一些薏仁、木耳、杏仁、梨等润肺食品。《本草纲目》中记载,梨甘、寒,无毒,可以治咳嗽,清心润肺,清热生津,适合咽干口渴、面赤唇红或燥咳痰稠者饮用。冰糖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对肺燥咳嗽、干咳无痰、咳痰带血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一般儿童可将雪梨冰糖水当作日常饮品。不过,梨虽好,也不宜多食,因为它性寒,过食容易伤脾胃、助阴湿,故脾虚便溏者慎食。下面为大家介绍一款去肺火的食疗方。

雪梨冰糖水材料:雪梨2个,冰糖适量。制法:雪梨去心切成小块,然后与冰糖同放入锅内,加少量清水,炖30分钟,便可食用。2.老年易发肾阴虚火

老年人容易肾阴亏虚,从而出现腰膝酸软、心烦、心悸汗出、失眠、入睡困难,同时兼有手足心发热、盗汗、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烂、舌质红,或仅舌尖红、少苔、脉细数,应对症给予滋阴降火的中药,如知柏地黄丸等。饮食上应少吃刺激性及不好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面团等;多吃清淡滋补阴液之品,如龟板胶、六味地黄口服液等;多食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蛋黄、西红柿、胡萝卜、红薯、橘子等。3.女性易发心火

妇女在夏天情绪极不稳定,特别是更年期的妇女,如受到情绪刺激,则会烦躁不安,久久不能入睡。这主要是由于心肾阴阳失调而导致心火亢盛,从而出现失眠多梦、胸中烦热、心悸怔忡、面赤口苦、口舌生疮、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小便短赤疼痛、舌尖红、脉数,应对症滋阴降火。

第二节 男女阴阳不相同,养护身体有侧重

对男人百利而无一害的食物

男人对于营养的需要和女人有着很多的不同,这个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但是男人不像女人那样非常注意自己的身体。很多女人都了解自己怀孕的时候应该吃什么,知道吃什么可以防止乳腺癌等,可是男人往往比较粗心,能够按时吃饭就不错了,更别说什么营养问题了。从现在开始,男人们应该学会保养你自己。

牡蛎。只要每天吃两个,男性就可以获得一天所需的抗氧化剂——锌,帮助保护前列腺和修复受损的细胞。除牡蛎外,其他贝壳类食物也是锌的好来源。

香蕉。《本草纲目》中记载,含钾丰富的香蕉也被称为“能量之源”,对于心脏、神经系统都有好处,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香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促进血红细6胞的形成。早餐和锻炼间歇,来根香蕉很不错。

海鱼。肉要吃瘦的,但鱼一定要选越肥越好的深海鱼,如三文鱼、金枪鱼等。这些鱼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比河鱼多很多,可以帮助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挪威人每周至少吃4次三文鱼,所以很少得心血管疾病。

花菜。《本草纲目》中曾提出花菜为十字花科蔬菜(花菜、西蓝花、花椰菜等),一直是蔬菜中的健康典范。花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让你在工作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其中的胡萝卜素可以保护你疲惫的眼睛。

鹰嘴豆。这种坚果含有大量的镁,以及男性必不可少的硒,可以保护前列腺免受伤害,还可以降低胆固醇和防止血栓。

谷物。麦片、糙米都不错,谷物里的纤维不产生热量,还能帮助消化、保护肠胃。

植物甾醇强化食品。这种物质对心血管有卓越的保护作用,存在于所有的蔬菜、水果中。

大豆。大豆中富含的植物激素异黄酮不仅对女性健康有益,对男性的前列腺同样有益。除了大豆外,豆腐、豆奶和豆干都是不错的选择。

樱桃。别小看那一粒粒樱桃,里面装满了对人体有益的抗氧化剂,可以为你提供全天候的营养。有条件的话,确保自己每天都能吃上这种水果。

黄绿色蔬菜。青椒、南瓜、胡萝卜等蔬菜之所以呈黄绿色,是因为里面富含胡萝卜素,可以帮助修复皮肤细胞。对于在“面子工程”上不拘小节的男性来说,也不失为一种由内养外的好办法。

这些食物男人要“避而远之”

蔬果、牡蛎、坚果等食物可以催情,可是下面这几种食物会败“性”。(1)莲子:莲子虽然具有治脾久泻、梦遗滑精等功效,但莲子心具有清心降欲的作用,所以不能过多食用莲子心。(2)冬瓜:冬瓜又名枕瓜。它含纤维素、尼古酸等。其味甘,性凉,能降欲火、清心热。《本草经疏》说:“冬瓜内禀阴土气,外受霜露之侵,故其味甘,气微寒而性冷。”(3)菱角:菱角又名水菱、沙角。其味甘,性寒,有养神强志之效,可平息男女之欲火。《食疗本草》指出:“凡水中之果,此物最发冷气,人冷藏,损阳,令玉茎消衰。”(4)芥蓝:芥蓝又名玉蔓菁、苤蓝。它含纤维素、糖类等。其味甘,性辛,除有利水化痰、解毒祛风作用外,还有耗人真气的副作用。久食芥蓝,可抑制性激素的分泌。《本草求原》说它“甘辛、冷,耗气损血”。(5)竹笋:竹笋系寒涩之品,且含有大量草酸,会影响人体对钙和锌的吸收和利用。如吃笋过多,会导致机体缺钙、缺锌,特别是缺锌,对性欲的影响极为显著。(6)肥肉:红肉(牛肉、熏肉、香肠、午餐肉)所含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让血管变窄,包括输送血液至性爱部位的血管,充血不充分,如何高举?何况这些都是细小的血管,最容易堵塞。(7)油炸食品:在植物油中加氢,可将油转化成固态,其所含脂肪即为反式脂肪。要论破坏度,反式脂肪比饱和脂肪有过之而无不及。薯条和油炸类食物、饼干、曲奇中都含有反式脂肪。竹笋(8)精面粉:在全麦加工成精面包的过程中,锌元素会损失3/4,而对于性欲的培养和生殖的健康,锌恰恰是至关重要的。男人体中锌储量最高处在前列腺,高锌含量的饮食有助于防止前列腺增生。(9)酒精:酒对性功能危害极大。长期酗酒会抑制雄性激素的代谢,使睾酮生成减少。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射精障碍、睾丸萎缩、乳房女性化;女性则表现为性兴奋困难,性高潮次数、强度显著减少,甚至性高潮丧失,还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导致月经不调,过早地闭经、绝经,乳房、外阴等性腺及器官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性交疼痛,对性生活淡漠,失去“性”趣。(10)烟:男子吸烟,可造成阴茎血流循环不良,影响阴茎勃起,严重的可导致阳痿,并使精子变态。女子吸烟,不仅使卵子受损害而畸变,而且易发生宫外孕等异位妊娠,并且还会使女性激素分泌异常,而引起月经异常、无月经、性欲低下。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男性不要随便补充雄性激素。因为对于正常的男性来说,人为补充雄性激素并不会增强性欲和性交能力,并且补的时间长了,还会使睾丸逐渐萎缩,精子生成减少或者消失。

男人冬季藏精御寒有妙方

冬季气温骤降,寒气袭人,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因此冬令食疗应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藏精御寒为主。冬季男人养生可参考以下四点:(1)温肾填精:《本草纲目》中提到,冬季适当摄入营养丰富,温肾填精,产热量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羊肉,补体之虚,益肾之气,提高免疫力;或者食用药膳调理,如牛肉200克,鲜山药250克,水煎,待肉烂熟,食肉饮汤,益肺补肾;也可食用温性水果,如大枣、柿子等,补血益肾填精,抵御寒邪。(2)果蔬补体:冬天是蔬菜的淡季,应注意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如白菜、白萝卜、胡萝卜、豆芽、油菜等;还要多吃含钙、铁、钠、钾等丰富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3)运脾进补:冬季气温骤降,脾受寒困,不运化,所以冬季食疗应以补阳运脾、滋益进补为主。温补脾阳,多吃温性运脾食物,如粳米、莲子、芡实等;鳝鱼、鲢鱼、鲤鱼、带鱼、虾等水产类。(4)辨证食疗:冬季要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食疗。若本身原已有病,要遵照医嘱,不可盲目食疗。比如糖尿病人,可用淮山药、葛粉等作为食疗品,但忌用粳米及其他含糖较多的食物。凡血脂过高、动脉硬化,有冠心病、胆囊炎、痛风等疾病者,绝不可食用高蛋白、高脂肪、多糖分的食品,如甲鱼、桂圆等。因为这类食品会助长病情发展。

上班族男人的“食物助理”

上夜班或者经常熬夜的男士由于用眼过度,眼睛易出现干涩、视物不清等症状;身体违背生理规律及超负荷运转,容易导致身体疲劳。针对这些情况,养生专家提出了一些进补方法:

早餐要营养充分,以保证旺盛的精力;中餐则可多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如瘦猪肉、牛肉、羊肉、动物内脏等;晚餐宜清淡,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如各种新鲜蔬菜,饭后吃点新鲜水果。核桃

平时要注意多吃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B的食品。2同时,选用含磷脂高的食物以健脑,如蛋黄、鱼、虾、核桃、花生等。还要有意识地多选用保护眼睛的食物,如鸡蛋、动物的肝、肾、胡萝卜、菠菜、小米、大白菜、番茄、黄花菜、空心菜、枸杞。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许多人认为吃零食是女人的专利,殊不知,男人也可以吃零食,正确地选择零食还可以起到补养身体的作用。

中医说“肾是先天之本”,肾也是一切活力的源泉,所以男士们补身应以补肾和补气为主。爱吃肉类的男士,多吃些帮助消化的零食,可令消化系统更顺畅,吸收得更好。(1)补脑核桃:补肾又补脑的核桃最适合现代男士,拼搏之余补补虚耗过度的脑力,更有竞争力。(2)开胃杏脯:生津开胃的杏脯有帮助消化的功能,但用蜜腌制的果脯含糖量高,不宜多吃。(3)降压山楂:消脂降压的山楂是最适合中年男士平日闲嚼的零食。(4)花旗参糖去虚火:清热降虚火的花旗参糖,最适合男士,方便易口。

有了这些“食物助理”,上班族的男人更加精力充沛了。

男人必知的醒酒护肝法宝

喝酒也是有技巧的,如何做到既喝酒还护肝呢?1.按理想速度饮酒

理想速度,即不超过肝脏处理能力的饮酒速度。肝脏分解酒精的速度是每小时约10毫升,酒中所含的纯酒精(乙醇)的量,可以通过酒瓶标签上标示的度数计算出来。举个例子,酒精度数为16%的250毫升酒,用250毫升×16%=40毫升,那么酒精的量就是40毫升。

如果一个人花4个小时喝完,那么平均每小时摄入的酒精量是10毫升,刚刚符合肝脏的处理速度。2.喝清水

酒精有改变机体细胞内外水分平衡的作用。通常,体内水分的2/3都在细胞内,但是酒精增加后,细胞内的水分会移动到血管中。所以,虽然整个身体的水分不变,但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了,也会觉得干渴。“醒酒水”是缓解酒后不适的方法之一。在满满的一杯水中混入三小撮盐并一口喝下去,会刺激胃使食物吐出。3.饮用运动型饮料和果汁

过量饮酒的人第二天早上醒来,嗓子常常感觉很干渴,此时体内残留有酒精和有害物质乙醛,应想办法尽早将其排出体外。

含无机盐和糖分的饮料,除了有补给水分的作用之外,还有消除体内酒精的作用。运动型饮料和果汁效果就很好,特别是运动型饮料,其成分构成接近人的体液,易被人体吸收,不仅对宿醉有效,饮酒时如果一起喝,也可防止醉得太厉害。

此外,含有茶多酚和维生素C的茶,或者用柠檬和蜂蜜做成的蜜汁柠檬水,对于宿醉也很有效。但要注意饮料不要喝冰凉的,而要喝温热的。4.吃柿子

研究发现,在喝酒时大量摄取蔬菜水果,可减轻肝脏负担,水果中的糖分又能加速酒精在体内燃烧,同时补充的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硒等重要的抗氧化剂,减轻酒精对身体的毒害。

柿子是富含果糖和维生素C的水果,古时即被作为防止醉酒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甜柿中所含的涩味成分可以分解酒精,所含的钾有利尿作用。

柿子叶也含有相当于柑橘数十倍的维生素C,其鲜嫩的幼芽可以炸着吃,或者干燥后做柿叶茶喝。5.多食贝类

以蚬贝为例,它的营养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可以与鸡蛋相提并论。而且,由于含有均衡的必需氨基酸,不会对肝脏造成负担,能够促使肝脏恢复功能。

贝类食物通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牛磺酸和糖原;维生素B1212和糖原对于促进肝脏的功能有着重要作用;而氨基酸中的牛磺酸与胆汁酸结合后,可以活化肝脏的解毒作用。6.喝芦荟汁

芦荟带刺的绿色部分和其内部的胶质中含有多糖体、糖蛋白等物质,能降低酒精分解后产生的有害物质乙醛在血液中的浓度。因此,在饮酒之前,如果喝些芦荟汁,对预防酒后头痛和恶心、脸红等症状很有效。

此外,芦荟中的苦味成分芦荟素有健胃作用,可治疗宿醉引起的反胃和恶心等。7.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和脂肪在胃内停留的时间最长,所以最适合作为下酒菜。为避免摄入过多高蛋白质食物导致发胖,最好选择鱼类、瘦肉、鸡肉、豆制品、蛋、奶酪等。含有优质蛋白质的牛奶和奶酪等乳制品、鸡蛋、豆腐、扇贝,以及用这些食物制成的汤,对肝脏功能有益,且不会对胃造成负担。

有人喝酒后喜欢吃口味重的食物,如油分多的拉面,这些食物会给胃肠带来负担,延长醉酒的不适感。因此,应选择水果、加蜂蜜的牛奶、酸奶、鸡蛋等易消化且能提高肝脏功能的食品。

牛奶可强身健体,也会伤害前列腺

牛奶营养丰富,每天喝牛奶的人越来越多。但科学家研究发现,常喝牛奶的男性易患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美国波士顿一个研究小组对20885例美国男性医师进行了长达11年的跟踪调查,这些人食用的奶制品主要包括脱脂奶、全脂奶和乳酪等,其中有1012例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统计分析后发现,与每天从奶制品中摄入150毫克钙的男性相比,每天摄入600毫克钙的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的危险上升32%。在排除了年龄、体重、吸烟、体育锻炼等影响因素后发现,每天进食奶制品2.5份以上(每份相当于240毫升牛奶)的男性与进食奶制品0.5份以下的相比,发生前列腺癌的危险上升34%。

美国费城的研究人员通过近1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过多食用奶制品会增加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国内也有研究发现,牛奶摄入量与前列腺癌发病率显著相关,其原因可能是某些品牌的牛奶中雌激素含量较高。

令人庆幸的是,水果和蔬菜中一些植物化合物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番茄红素是一种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它广泛存在于水果及蔬菜中。番茄、杏、番石榴、西瓜、番木瓜和红葡萄均含有较多的番茄红素,其中尤以番茄中的含量为最高。

所以,为了保护前列腺,男性喝牛奶要适量,别把它当成饮料喝。另外,要特别注意营养均衡,不妨每天多吃点番茄、杏、石榴、西瓜、木瓜和葡萄等水果。

不管干姜鲜姜,能保健就是好姜

姜是助阳之品,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抗炎镇痛、兴奋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还能调节男性前列腺的机能,治疗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疾病以及性功能障碍。因此,姜常被用于男性保健。

鲜姜具有增强食欲,延缓衰老的功能。中老年男性常会因胃寒、食欲不振导致身体虚弱,可以经常含服鲜姜片,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鲜姜不像干姜,没有强烈的燥性,滋润而不伤阴。每天切四五片鲜生姜,早上起来饮一杯温开水,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干姜可以治疗肾虚阳痿。取雄鲤鱼1尾(约500克),干姜、枸杞子各10克。取鲤鱼肚内之鱼(雄鱼腹中白色果冻样物质,为雄鱼精囊腺),加入干姜、枸杞子同煎。煮开,加料酒、盐、味精适量调味即成。空腹时服食,隔日吃1次,连服5日。《食疗本草》中记载,干姜温中散寒,健胃活血,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可以治疗由于肾阳虚衰引起的阳痿、畏寒肢冷、腰疼、腰膝酸软、倦怠等。

不过,姜性辛温,只能在受寒情况下食用,过量食用很可能破血伤阴。如果有喉痛、喉干、大便干燥等阴虚火旺症状,则不适用。

男人年过四十,“六味”正当时

过了40岁的男人们,精就会不足,甚至耗尽。即使没有什么慢性病,每天吃两丸六味地黄丸,也可益寿养生。

中医认为,人的阴气只够供给三十年的生命,所以我们的阴气很早就亏了。那么,益寿养生,补充亏了的阴气也就顺理成章了。

营养学认为人吃的东西和自己的物种离得越远越好,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四条腿的猪牛羊肉不如两条腿的鸡鸭禽肉,而两条腿的禽类又不如没腿的鱼类。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从食物的脂肪含量上考虑。我们说人过中年就容易发福,但这种“福”并不代表健康。所以,从这个阶段以后,尽量吃脂肪含量低的食物,人就不容易发胖了,不发胖也就少了很多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现代男人过了中年,由于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加上家庭的牵绊,身体很容易“上火”。于是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也接踵而来,更加消耗体内的阴精。

大家常说,男人过了40岁往往在性生活面前挺不起腰杆,其实就是过了40岁的男人,需要补肾壮阳。中医认为,男人过40岁以后,先天之精基本荡然无存,完全是靠后天的水谷之精来维系自己。而肾藏精,精又生髓,肾精是不虑其有余,而唯恐其不足的,所以得好好补一补。泽泻

那我们应该如何给身体补充这些不足或丧失的“精”呢?我国宋朝有位名医叫钱乙,以茯苓、泽泻、熟地、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这六味药组成了一个经典的补肾方,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六味地黄丸。过了40岁的男人,即便没有什么慢性病,每天吃两丸六味地黄丸,也可避免阴精过度耗竭,益寿养生。

桃红四物汤:流传千年的妇科滋阴第一方

“桃红四物汤”是一款美容妙方,但更是一款滋阴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桃红四物汤是由“四物汤”发展而来,专门用来治疗妇科血症,补血活血的,而血液属阴,补血就是养阴。“四物汤”被中医界称为“妇科养血第一方”,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四味药组成。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与当归配伍后,可使当归的主要成分阿魏酸含量增加,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增强,能治疗女性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等症。

关于桃红四物汤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姓陈的铁匠,妻子得了很严重的病,很多人都觉得治不好了。名医朱丹溪听说后,主动找上门去。见到陈铁匠的妻子时,她躺在草席床上,脸色发黑,四肢细瘦如柴,远远望去,像鬼一样。朱丹溪见状急忙上前为其诊脉,“你妻子的脉数而涩,重取有弱的感觉,气血不足,需要用四物汤加黄连、黄芩、木通、白术、陈皮、厚朴、生姜熬汤喝,如此调养一年后就会康复”。说也神奇,服用了朱丹溪开的“桃红四物汤”后,一个眼看就要死了的人,一年后便康复了。“妇人以血为本,血属阴,易于亏欠,非善调摄者不能保全也。”而桃红四物汤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上桃仁和红花研制而成,专治血虚、血瘀导致的月经过多,还能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尤其对养颜健体有特别的功效。《黄帝内经》里说:肝得到血液营养,眼睛才能看到东西(肝开窍于目);足得到血液营养,才能正常行走;手掌得到血液营养,才能握物;手指得到血液营养,才能抓物……人体从脏腑到肢体各个层次的组织都离不开血液的营养,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女性从来月经那天开始,就面临着血液亏损、阴精耗减的问题,在生育时更是如此。俗话说“一个孩子三桶血”,孩子在母亲的腹中是完全依靠母亲的血液喂养大的,整个孕期就是一个耗血失阴的过程。

如果说生命是烛光,那么血液就像蜡烛。当一根蜡烛的蜡油减少并耗尽时,烛光将随之变得微弱以致熄灭。人的生命也是一样,随着人体血液的消耗,生命也将枯萎。血液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是人生下来、活下去的保证。所以,女性朋友平时要加强营养,多吃补血食物,把滋阴补血提升到日程。

特殊时期给自己特别的护理

月经是成年女子的正常生理现象。但月经来潮期间,机体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抵抗力降低,情绪容易波动、烦躁、焦虑等。因月经失血,使体内的铁元素丢失较多,尤其是月经过多者。因此,月经期除了避免过分劳累,保持精神愉快外,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以下宜忌。(1)忌生冷,宜温热:祖国医学认为,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滞。月经期如食生冷,一则伤脾胃碍消化,二则易损伤人体阳气,易生内寒,寒气凝滞,可使血运行不畅,造成经血过少,甚至痛经。即使在酷暑盛夏季节,月经期也不宜吃冰激凌及其他冷饮。饮食以温热为宜,有利于血运畅通。在冬季还可以适当吃些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牛肉、鸡肉、桂圆、枸杞子等。(2)忌酸辣,宜清淡:月经期常可使人感到非常疲劳,消化功能减弱,食欲欠佳。为保持营养的需要,饮食应以新鲜为宜。新鲜食物不仅味道鲜美,易于吸收,而且营养破坏较少,污染也小。月经期的饮食在食物制作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吃或不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消化和辛辣刺激引起经血量过多。(3)荤素搭配,防止缺铁:妇女月经期一般每次失血为30~50毫升,每毫升含铁0.5毫克,也就是说每次月经要损失铁15~25毫克。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它不仅参与血红蛋白及多种重要酶的合成,而且在免疫、智力、衰老、能量代谢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月经期进补含铁丰富和有利于消化吸收的食物是十分必要的。

鱼类和各种动物肝、血、瘦肉、蛋黄等食物含铁丰富,生物活性高,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而大豆、菠菜中富含的铁,则不易被肠胃吸收。所以,制定食谱时最好是荤素搭配,适当地多吃些动物类食品,特别是动物血,不仅含铁丰富,而且还富含优质蛋白质,是价廉物美的月经期保健食品。

总之,月经期仍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并结合月经期特殊生理需要,供给合理膳食,注意饮食宜忌而确保健康。

这里介绍几款经期护理套餐。1.早餐:薏苡仁粥+热牛奶材料:薏苡仁60克,山药60克,粳米200克。制法:将薏苡仁、山药、粳米洗净,加水适量,煮烂成粥。用法:随量日常食用。2.午餐:胡萝卜炖羊肉材料:胡萝卜300克,羊肉180克,水1200毫升,料酒3小匙,葱、姜、蒜末各1小匙。糖与盐各适量,香油1/2小匙。制法:胡萝卜与羊肉洗净沥干,并将胡萝卜及羊肉切块备用。将羊肉放入开水汆烫,捞起沥干。起油锅,放入5大匙沙拉油,将羊肉大火快炒至颜色转白。将胡萝卜、水及其他调味料(除香油外),一起放入锅内用大火煮开。改小火煮1小时后熄火,加入香油即可起锅。3.晚餐:山药煲乌鸡材料:乌鸡一只(净光鸡),山药、枸杞、生姜、盐、鸡精、食用油、清汤、料酒。制法:将乌鸡放入开水中稍煮一下捞出待用。将生姜切成片,山药去皮洗净,切成厚片,枸杞洗净待用。将乌鸡、山药、枸杞一起放入电气锅内,倒入清汤和料酒,控制器调到20分钟(或按汤键)。待电气锅进入保温状态,卸压后打开盖调味拌匀即可食用。

流产不要“流”走健康和容颜

一些女性认为药流等人工流产是件很简单的事,没怎么休养便又上班了。妇科医生告诫我们,这对身体的康复没有好处。因为流产对身体有一定的损伤,丢失一定量的血,加上流产过程中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和肉体上的痛苦,使流产后的身体比较虚弱,有的人还会有贫血倾向。因此,适当进行补养是完全必要的。补养的时间以半月为宜,平时身体虚弱、体质差、失血多者,可酌情适当延长补养时间。

产妇(流产也属产妇范畴)在休息期间,在饮食上要注意各种营养素充分合理的供给,以利于尽快恢复体质。1.人工流产后的饮食原则

人工流产后仍然必须对各种食物在数量上、质量上以及相互搭配上做出合理安排,以满足机体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的需要。为了促进人工流产后的康复,饮食调整应注重以下几点:(1)蛋白质是抗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如摄入不足,则机体抵抗力降低。人工流产后半个月之内,蛋白质每千克体重应给1.5~2克,每日量为100~150克。因此,可多吃些鸡肉、猪瘦肉、蛋类、奶类和豆类、豆类制品等。(2)人工流产手术后,由于身体较虚弱,常易出汗。因此补充水分应少量多次,减少水分蒸发量。汗液中排出水溶性维生素较多,尤其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B,因此,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12这也有利于防止便秘。(3)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适当限制脂肪。术后一星期内脂肪控制在每日80克左右。行经紊乱者,忌食刺激性食品,如辣椒、酒、醋、胡椒、姜等。这类食品均能刺激性器官充血,增加月经量。也要忌食螃蟹、田螺、河蚌等寒性食物。2.人工流产后怎样进行补养

流产后应重视饮食的补养,这对女性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流产手术者首先要保证优质蛋白质、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给,尤其是应补充足够的铁质,以预防贫血的发生。食物选择既要讲究营养,又要容易消化吸收。可供给鲜鱼、嫩鸡、鸡蛋、动物肝、动物血、瘦肉、大豆制品、乳类、大枣、莲子、新鲜水果和蔬菜。不吃或少吃油腻、生冷食物,不宜食萝卜、山楂、苦瓜、橘子等有理气、活血、寒凉性食物。应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3.流产后食疗方

鸡蛋枣汤材料:鸡蛋2个,红枣10个,红糖适量。制法:锅内放水煮沸后打入鸡蛋卧煮,水再沸下红枣及红糖,文火煮20分钟即可。功效:具有补中益气,养血作用。适用于贫血及病后、产后气血不足的调养。

荔枝大枣汤材料:干荔枝,干大枣各7枚。功效:共加水煎服,每日1剂。具有补血生津作用。适用于妇女贫血,流产后体虚的调养。

豆浆大米粥材料:豆浆2碗,大米50克。制法:白糖适量。将大米淘洗净,以豆浆煮米作粥,熟后加糖调服。每日早空腹服食。功效:具有调和脾胃、清热润燥作用。适用于人工流产后体虚的调养。

乳鸽枸杞汤材料:乳鸽1只,枸杞30克,盐少许。制法:将乳鸽去毛及内脏杂物,洗净,放入锅内加水与枸杞共炖,熟时加盐少许。吃肉饮汤,每日2次。功效:具有益气、补血、理虚作用。适用于人流后体虚及病后气虚,体倦乏力,表虚自汗等症。

参芪母鸡材料:老母鸡1只,党参50克,黄芪50克,淮山药50克,大枣50克,黄酒适量。制法:将宰杀去毛及内脏的母鸡,加黄酒淹浸,其他四味放在鸡周围,隔水蒸熟,分数次服食。功效:具有益气补血作用。适用于流产后的调补。

准妈妈的美丽健康养护

很多爱美的姑娘总是担心怀孕会破坏她娇美的体形,产生妊娠斑和黑斑以及妊娠纹、脱发等。确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白雪公主一旦为人母,似乎就降级为了仆妇。这使得怀孕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牺牲——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实,也有不少聪明女子在为人妻母之后仍然保持她那仪人体态、娇美容颜,这也是一门学问。

在怀孕前半年,女人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包括锻炼身体,多做按摩,坚持冷水擦浴,增强皮肤的弹性。不吃高糖,不吃含味精、咖啡因、防腐剂的食品及辛辣食物。可提前多摄入含硒、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黑芝麻、麦芽、虾、动物肾、肝等含较高的硒。镁主要来源于含叶绿素多的有色蔬菜等植物性食物。此外,小米、大麦、小麦、燕麦、豆类、坚果类、海产品等也是镁的良好来源,可防止出现类似粉刺的黑斑。每天喝点绿茶,亦可起到良好的美容作用。

怀孕后,孕妇容易产生便秘,造成心情狂躁,同时,对皮肤最直接的反应是肤色灰暗、粗糙,出现类似粉刺的黑斑。这时我们可以吃些蜂蜜,用不超过60℃的温开水冲服(而不是蜂王浆,此易引起宫缩),同时,蔬菜、水果以及维生素C不仅有助于皮肤的红润健康,还可防止孕妇小腿痉挛及酸胀之症。请参照下面的一日食谱。1.早餐

香蕉奶糊材料:香蕉6只,鲜奶250克,麦片200克,葡萄干100克。制法:将上述材料入锅用文火煮好,再加点蜂蜜调味,早晚各吃100克。功效:常食能润肤去皱。2.午餐:清蒸时鲜+嫩姜拌莴笋

清蒸时鲜材料:鲜鱼1条(鲈鱼、黄鱼或小型鲥鱼均可),葱5根,姜2片,料酒1大匙,鱼露2大匙,猪油1大匙,胡椒粉少许,香油1大匙,沙拉油1大匙。制法:①鱼洗净,在鱼背肉厚处直划一长刀口(使鱼肉易熟又不致裂开),放在抹过油的蒸盘上,淋入调味料,另铺2根葱、2片姜,放入蒸笼或电锅蒸10分钟;②将另外3根葱切丝,放入冷水中浸泡,以去除辛辣味;③鱼蒸好后取出,拣出葱、姜,另将泡过的葱丝捞出,沥干,铺在鱼身上,在炒锅内烧热1大匙香油和1大匙沙拉油,淋在葱丝上即成。鲥鱼功效:健胃止呕、化痰,增进食欲。

嫩姜拌莴笋材料:嫩姜50克,莴笋200克,芥末仁150克,精盐5克,香油10克,白糖10克,香醋20克,酱油10克,味精2克。制法:①莴笋削去皮,切成长8厘米、粗4厘米的条,加精盐拌匀腌渍2小时,去其苦味,取出洗净,在沸水锅中略焯,控干后,加白糖(5克)、香醋(10克)、味精(1克)腌渍。②芥末仁(芥末粗老的茎,撕剔其表皮后的嫩茎)切成长8厘米、粗4厘米的长条,放在沸水锅中炸熟,加酱油(10克)、白糖(5克)、味精(1克)、香醋(5克)腌渍2小时。③嫩姜刮去皮,切长细丝,浸泡后,加醋5克腌渍半小时。④以上丝条放在一起拌匀,淋上香油即成。功效:姜味辛,性微温,有发表、散寒、止咳、解毒等功能,还具有引起血管扩张和中枢神经兴奋的功能,增加血液循环。3.晚餐:栗子炖白菜+兔肉红枣汤

栗子炖白菜材料:栗子200克,白菜200克。制法:将栗子去壳切成两半,用适量鸭汤煨熟栗子,再加入白菜及适量调味料,炖熟即可。功效:栗子健脾肾,白菜补阴润燥,常食可改善阴虚所致的面色黑黄,并可以消除皮肤黑斑和黑眼圈。

兔肉红枣汤材料:兔肉500克,红枣20~30粒。制法:将兔肉和红枣同煮汤,加适量油、盐调味,分数次服食,连服数剂。功效:兔肉有补中益气作用,兔肉含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卵磷脂,有利人体皮肤黏膜的健康和代谢,故有“美容肉”之称。常食可以润肤泽肌,使皮肤红润。

第三节 食物有阴阳,看它温热还是寒凉

人有体质之分,本草也有“性格”之别

我们一直在强调,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要根据自身体质和其他具体情况辨证施治。而人有体质之分,本草也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我们用食物来养生,就要好好了解它们各自的性格。《本草纲目》中记述,每种本草都会首先论述它的“性”,比如性温、性寒等。这个“性”就是它们的“性格”,有寒、凉、温、热等不同的性质。从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300多种常用食物分析,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居后。

下面将常见食物按温热寒凉性质分类列出来(见表),供大家参考。

你的口味反映着身体的需要

准妈妈小苏最近特别爱吃酸的东西,陈皮、话梅这些酸味的零食买了一大堆。丈夫看到大啖大嚼的妻子,就开玩笑说:“你真是越来越馋了。”小苏还没来得及反驳,婆婆就站出来帮她说话了:“她怀孕了,爱吃酸是身体的需要。我当年怀你的时候比小苏还能吃酸呢。”

为什么怀孕的女人都爱吃酸呢?这是因为怀孕之后,为了保证胎儿的营养,她的血都去养胎了,这就会造成自身肝阴不足。而肝主藏血,酸入肝,所以这时候孕妇就特别想吃酸的。

其实,人的口味反映了身体的需要。当五脏六腑需要补的时候,就会促使人产生吃这些东西的想法。食物有酸、甜、苦、辣、咸五种性味,和五脏有一定的关系。《本草纲目》中提到,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辣入肺、咸入肾,不同味道的食物进入身体会调补不同的脏腑。换句话说就是,当你口味出现改变的时候,其实就反映了你身体的状况。

除了准妈妈们喜欢吃酸,很多小孩子都喜欢吃甜的东西。“甘入脾”,甜味的东西走脾胃,孩子爱吃糖就很可能是脾虚的象。小孩子们大多爱流口水,这也是因为脾虚。还有的人口味特别重,爱吃咸的东西,中医讲咸味是入肾的,爱吃咸的东西说明这个人已经伤了元气,这时一定要注意补元气。

所以说,当你自己特别想吃某个东西的时候,中医的原则是想吃的东西就可以吃,因为它反映着你自己身体的需要。那么,是不是小孩子爱吃糖,做父母的就任由他吃,喜欢吃咸的、辣的人也随着自己的性子呢?

当然不是这样,我们主张想吃啥就吃啥,但凡事以不过为度,口味也是这样,不能吃得过甜、过咸、过辣等。因为小孩子如果吃糖过多,会生蛀牙;盐可以调节人的元气和肾精,吃的味道太重,会耗元气。爱吃就吃,但一定要有节制,这才是正确的饮食之道。

热性食物会助长干燥,所以要巧吃

现代人口味很重,很多人喜欢调味料放得特别足的食物,油炸、麻辣食品是很多人的最爱。大三女生小张就最喜欢吃学校附近小摊上的麻辣鸡翅。这家的鸡翅味道特别重,葱、姜、蒜、八角、茴香等放得特别多,很符合大学生的口味。

这年秋天,小张觉得特别干燥,经常口干舌燥、皮肤脱屑,嘴唇干枯起皮,还时不时地便秘。她只得去看医生,医生询问了她的生活习惯,发现小张基本上每天都要光顾这家小店吃麻辣鸡翅,于是告诉她,让她“干燥不堪”的元凶就是麻辣鸡翅这类热性食物。

原来,热性食物本来就会助长干燥,而到了秋天,赶上“秋燥”,情况就会更严重。如此下来就会伤阴。调理的方法就要从饮食上着手,少吃辛辣、煎炸的热性食物,多喝白开水,并且吃一些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本草纲目》里说,银耳性平无毒,既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益气清肠的作用,还可以滋阴润肺。百合甘寒质润,善养阴润燥。二者同煮粥食用,是对抗秋燥的最好膳食。将银耳、百合、粳米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用文火煮熟。可以加入适量冰糖。每日一次。

小张吃了一段时间百合银耳粥,发现秋燥的症状开始减轻,尤其是嘴唇不像原来那样喜欢起死皮了。同时,她也戒掉了原来顿顿不离的麻辣鸡翅,毕竟还是健康最重要啊!

血虚怕冷,气虚怕饿——胖子也要“补身体”

也许大家看到这个标题会觉得可笑,生活中多少体重超标的人想尽办法减肥,减少食量,连正常三餐都不愿意多吃,哪里还能补呢?其实这个观点有偏颇之处,大多数肥胖者最需要的其实是补,尤其是那些真正的肥胖症患者。

人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就称为肥胖症。肥胖之人脂肪多,就像穿了一件“大皮袄”,不容易散热,夏天多汗,容易中暑和长痱子。由于体重增加,足弓消失,容易成为扁平足。即便走路不多,也容易出现腰酸、腿痛、脚掌和脚后跟痛等症状。肥胖的人在活动后还很容易出现心慌、气短、疲乏、多汗,所以人们常常用“虚胖”来形容胖。虚胖就不是健康的状态,这个虚只能用补来解决。

有句话叫“血虚怕冷,气虚怕饿”。血少的人容易发冷,而气虚的人容易饿,总想着吃。针对这种食欲旺盛的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补气。熟知《本草纲目》的人都知道,其中最推崇的补气本草之一就是黄芪。黄芪性温,最能益气壮骨,被称为“补药之长”。用十几片黄芪泡水喝,每晚少吃饭,用10颗桂圆、10枚红枣(这个红枣是炒黑的枣)煮水泡上喝,不至于因为晚上吃得少了而感到饿,同时红枣和桂圆又补了气血。另外,平时要多吃海虾,这也是补气、补肾最好的方法。当把气补足后,就会发现饭量能很好地控制了,不会总觉得饿了。坚持一段时间,体重就会逐渐下降。

对于那些吃得少,也不容易饿的胖人来说,发胖是因为血虚。平时要多吃鳝鱼、黑米粥、海虾和牛肉。气血补足了,肥胖的赘肉自然就消失了。

另外,用按摩的方法也可以减肥。每天早上醒来后将手臂内侧的肺经来回慢慢搓100下,再搓大腿上的胃经和脾经各50下,能有效地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并能促进排便,及时排出身体内的毒素与废物。中午的时候搓手臂内侧的心经,慢慢来回上下地搓100次,然后再在腰部肾腧穴搓100下,因为中午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这时是补肾、强肾的最好时机。晚上临睡前在手臂外侧中间的三焦经上来回搓100下,能有效地缓解全身各个脏器的疲劳,使睡眠质量提高,好的睡眠也是人体补血的关键。

所以,虚胖的人不妨试试用补的方法来减肥,在控制食量的基础上,吃那些对症的食物,平时再辅之以按摩和运动,坚持下去,既减轻体重,又保持健康。

过敏体质的人,别让寒性食物伤了你

《本草纲目》里说,寒性食物有助于清火、解毒,可用来辅助治疗火热病症。所以,面红目赤、狂躁妄动、颈项强直、口舌糜烂、牙龈肿痛、口干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等实火病症,都可以选用一些寒性食物,有助于清火祛病。

我们都知道,脾胃虚弱的人不宜多食寒性食物。其实,还有一种人群也不适合寒性食物,那就是过敏性体质的人。李先生有过敏性鼻炎,他的一个老朋友从外地给他带了一箱猕猴桃,他多吃了一些。结果早上一起床,不停打喷嚏及流鼻水,浑身不适,鼻炎发作。而让他犯病的原因,就是他吃的那些猕猴桃。《本草纲目》记载,猕猴桃性味甘酸而寒,是典型的寒性食物。中医曾经做过一个寒性食物对过敏性体质者的影响的研究。通过对197名患者的观察,发现凉寒性食物吃太多的人,体内过敏免疫球蛋白数值都会比较高,鼻炎状况也相对比较严重。由此说明,过敏性体质要慎用寒性食物。《本草纲目》中常见的寒性食物有苦瓜、番茄、荸荠、菱肉、百合、藕、竹笋、鱼腥草、马齿苋、蕨菜、荠菜、香椿、莼菜、黑鱼、鲤鱼、河蟹、泥螺、海带、紫菜、田螺、河蚌、蛤蜊、桑葚、甘蔗、梨、西瓜、柿子、香蕉等。如果你是过敏性鼻炎患者,或者属于过敏性体质,经常出现一些过敏性反应,就一定要少吃或者忌吃这些寒性食物。

过敏性体质者想改善体质,可以多吃鸡肉等温补类食物。水果如龙眼、荔枝等,都对过敏性鼻炎患者有滋补功效。

第三章 《本草纲目》中的养颜经

第一节 滋阴养血,本草养颜的根本

补血,女人一生的必修课

对于人体来说,血液是生命之海。人体从脏腑到肢体,各个组织都离不开血液的营养,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血液对于女人来说,更犹如蜡烛的蜡油与烛光,当一根蜡烛的蜡油减少并耗尽时,烛光也将随之变得微弱,以至熄灭。

女人从来月经那一天起,就面临着失血的问题,在生育时更是如此。女人以血为养,如果不注意补血,就会像枯萎的花儿一样,黯然失色,失去生机和活力,有时还会产生头晕、心悸、健忘、失眠、目视不明、面色无华、舌淡、脉虚等症。

中医认为,血液内养脏腑,外表皮毛筋骨。女性若要追求靓丽面容、窈窕身材,就必须要重视养血。养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神养

心情愉快,保持乐观的情绪,不仅可以增进机体的免疫力,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起来,使皮肤红润,面色有光泽。2.睡养

充足睡眠能使你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熬夜,不偏食,戒烟限酒,不在月经期或产褥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同房等。3.动养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生育过的女性,更要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半小时。如健美操、跑步、散步、打球、游泳、跳舞等,可增强体力和造血功能。4.食养

这是关于补血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历史悠久的滋养方式。因为胃经主血,只要能吃,食物的精华就能转变为血。中国古代有句俗语,“能吃是福”,只要能好好地吃饭,正常地消化,就是最好的补血方法。所以,真正的补血原则应该是先补脾胃,脾胃气足了,消化吸收能力才能增强,这样整个身体就能强壮起来。《本草纲目》中所列出的诸多食材药材均具备不同的补养功效,其中也不乏补血滋阴的。如动物肝脏、肾脏、血、鱼虾、蛋类、豆制品、黑木耳、黑芝麻、红枣、花生以及新鲜的蔬果等。这些物品可以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优质蛋白质、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尤其是女性朋友,在不同的时期应当对食物有所选择。比如,女人在月经期间,尤其是失血过多时会使血液的主要成分如血浆蛋白、钾、铁、钙、镁等流失。因此,在月经结束后1~5日内,应补充蛋白质、矿物质及补血的食品,如牛奶、鸡蛋、鹌鹑蛋、牛肉、羊肉、菠菜、樱桃、桂圆肉、荔枝肉、胡萝卜等,既有美容作用又有补血、活血作用。此外,女性平时还应补充一些有利于“经水之行”的食品,如鸡肉、红枣、豆腐皮、苹果、薏苡仁、红糖等温补食品。樱桃5.药养

贫血者应进补养血药膳。可用党参15克、红枣15枚,煎汤代茶饮;也可用首乌20克、枸杞子20克、粳米60克、红枣15枚、红糖适量煮粥,亦有补血养血的功效。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补血的药膳,我们会在后面详细介绍。

以上这些注意事项对大家只是一个大概的提醒,因为滋阴养血、美容养颜最重要的还是有一个关心身体、爱护身体的健康观念。有了健康、科学的养生理念,我们自然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注意对自己身体的调养,这样美丽就会不请自来了。

一碗红糖桃花粥,颜面有光泽

我们知道,气血的调养对女性来说十分重要。血液内养脏腑,对于维持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女性因自身特殊的生理原因,有耗血多的特点,若不善加养血,呵护脏腑,就容易出现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眼花、乏力气急等血虚症。严重贫血者还容易产生皱纹、白发、脱牙、步履蹒跚等早衰症状。

另外,血液也外表于皮毛筋骨。气血充足才能皮肤红润,面色也才有光泽。所以中医一直认为:调经理血养血,才是养颜之本。爱美的女性若是要追求靓丽面容、窈窕身材,就必须要重视养血。

中医还认为,“气为血率、血为气母”,气和血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血常常会受到气的影响,因此气、血两虚常常“结伴而来”。所以要想面色红润、精神焕发、美丽动人,就一定要将气虚、血虚通通赶跑才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