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05:11:49

点击下载

作者:《如何进行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进行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

如何进行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试读:

前言

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0%以上,这就对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然而,传统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辅导,分别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和效率不高的问题。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大陆,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中小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体心理辅导拥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辅导效果,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所谓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对两个人以上的集体辅导。它通过特定的情景,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把心理问题表演出来,然后集体讨论,经过心理辅导教师的引导,最终得出结论,可以让学生在团体中彼此深入了解。在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从而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可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在中小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其心理素质、促进整个素质教育都有帮助,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学习的心理辅导途径。

目前,我国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和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人数规模过大。实际上,团体心理辅导与班级辅导是有区别的,明显的差别就是人数。它不是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而是以共性问题为单位。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上是指对2~12名学生共同进行的心理辅导,一般都是5~10人。而全班四五十名学生一起上心理辅导课,哪怕是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从事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也就是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缺乏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影响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也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指导教师开展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图书,希望能够对从事团体心理辅导的中小学教师有所帮助。

本书的编写,参考了许多专家和一线辅导教师的作品,在这里致以诚挚的感谢。由于篇幅有限,本书未收录具体的团体心理辅导案例,有这方面需求的读者,可以参考其他书籍。另外,本书尚有许多错误和不足之处,还望专家读者不吝指正。

第一章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只有少数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在临床上进行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心理辅导的形式开始应用于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并在欧美等西方各国得到迅速的普及与发展。亚洲于20世纪60~70年代初把团体心理辅导引进学校,此后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得到较好的应用与发展。我国大陆从20世纪90年代引进团体心理辅导并逐渐受到许多心理学者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第一节 团体与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探讨的是在团体情境中的心理辅导过程。因此,在我们对团体心理辅导展开探讨之前,了解团体的概念、特征、分类、功能等知识,对于我们学习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很大的帮助。一、团体的定义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体中,受团体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团体的发展。关于什么是团体,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贝尔斯认为:小团体是指一群人在一连串的聚会中面对面地互动,在互动中获得对成员彼此的印象,并能在以后的聚会中向对方作出适当的反应。我国学者程正方认为: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构成团体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其次,构成团体的成员要互相交往、互相影响,同时构成团体的成员还要有相同的活动方式和共同的行为目标。二、团体的特征

1.团体具有互动性

团体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和互动,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相互影响。团体成员组成团体的出发点在于,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消除个体的孤独感。而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和互动,可以达到相互影响的效果。通过相互影响,团体成员能够使团体向着共同的目标发展。

2.团体具有组织性

团体一般会赋予成员不同的角色,而成员们根据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享有相应的权利,共同推动团体的发展。团体中的成员在活动时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根据团体的规则行事。团体中的规则或者行为规范是维护团体利益和实现团体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3.团体成员有共同目标

团体成员有共同的需求,并依此确定团体目标。团体成员组成团体的目的就在于他们有某种共同的需求或共同的理念。在团体成员组成团体后,他们会根据大家的愿望制订能够满足共同需求的团体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共同奋斗。

4.团体成员具有归属感

团体成员对团体有认同感,知道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员,应该和团体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去实现团体的目标。同时,团体成员在团体中能够感觉到自己被团体接纳、自己在团体中有价值、自己属于这个团体。

5.团体是变化发展的

团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变化发展的。一个团体从产生到消亡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团体,其特点和性质是有所区别的。团体具有不断变化发展的特性。三、团体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团体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团体分类:

1.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这是根据构成团体的原则、方式和团体结构的不同划分的。正式团体是由组织正式设立并有明文规定的一种有固定编制、明确的职责权限、完备的规章制度、领导者和确定的上下级关系的团体,如学校的班级、工厂的车间等;非正式团体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组织程序和明文规定的团体,如一个班级里几个要好同学结成的小团体。

2.实际团体和假设团体

这是根据团体是否实际存在来划分的。实际团体是指实际存在的团体,团体成员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假设团体也叫统计团体,是为了进行某项研究而划分出来的团体。

3.固定团体和临时团体

这是以团体的任务和团体存在的时间久暂划分的。固定性团体是长期存在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组织形态,其组织形态、团体结构相对稳定,一般多指正式团体;临时性团体是指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形成的团体,任务一旦完成,活动宣告结束,团体自行解散。四、团体的功能

根据有关团体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文献,一般来说可以将团体的功能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组织功能。主要表现在承担社会分工和组织指挥成员活动两个方面。

2.激励功能。团体对于个体的行为、工作和创造,具有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3.协调功能。团体能够协调团体成员的人际关系,促进团体成员人际关系的发展。

4.教育功能。首先,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团体,对成员进行有关规范和制度的教育;其次,团体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最后,团体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五、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下列几种定义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区的学者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解。

台湾学者徐西森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原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与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简言之,团体心理辅导是由一位辅导员同时对多位受辅者辅导,它近似于团体咨询,有别于团体心理治疗、团体访谈、团体会议。

我国心理学家刘勇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又称为团体心理咨询,是相对一对一的个别心理辅导而言的。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组成课题小组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清华大学的樊富珉认为: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从上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概念虽然有各不相同的理解,但是从本质上看,又体现出了以下共同点: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有领导者,而且领导者必须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团体领导者依赖团体动力,借助各种领导的技术对团体进行领导;团体成员在团体中解决相同或类似的心理问题或发展问题。六、团体心理辅导的特征

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特征:

1.专业性。团体心理辅导的领导者须受过团体动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训练,且运用专业的方法与技术来领导成员。

2.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透过开放性的情境来引导成员获得内在需求的满足与外在信息的充实。

3.互动性。团体内的成员产生交互作用,彼此的认知、态度与经验互相影响。

4.目标性。基本上,团体心理辅导有其教育性的目标,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来协助成员获得正确的信息,以建立正向的认知、态度与行为。

5.一致性。团体成员虽然需要领导者的带领、引导,方能达成其目标,但前提是领导者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都必须有其一致性的认识。

6.结构性。团体心理辅导从工作准备、团体形成到过程运作乃至成效评估都有其一定的方法、技术与设计。七、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美国著名咨询心理学家卡普兹和克里在他们的《20世纪90年代心理咨询展望》一书中,描述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八个方面:第一,在团体中发展信任的气氛以促进彼此态度和情感的分享,并能将这种信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二,增进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第三,澄清生命的价值并探索人生的哲学;第四,能容忍他人并能接受和尊重不同的个体;第五,学会解决问题和正确决策的技巧,并坦然接受这些决定的后果;第六,能敏锐地感知他人的需要;第七,增加关心他人的能力;第八,学会将团体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许多学者支持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其原因在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其他类型辅导所没有的优点。樊富珉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四个优点: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特别适用于需要改善人际关系的人。

第二节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

国内外的学者们几乎都没有提到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实际上都对中小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进行过研究和探讨,但是他们都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当作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般部分,不加区别地进行讨论。

这种讨论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针对性,广大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课程教师在采用他们的方法时,没有办法获得更详细的指导和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我们有必要专门就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和功能进行讨论。一、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由于学者中很少有人对中小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展开专门的论述,因此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也就没有现成的概念。综合各方面的材料,我们可以对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范围大体做一个界定。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所针对的目标群体是中小学生,而团体心理辅导所针对的目标群体则是所有适合接受团体心理辅导的人群。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是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一种类型,也应该算是团体心理辅导。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仍需要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方法。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属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本质决定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也必须是以团体形式进行辅导,并充分利用团体动力学等原理,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来推动团体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其独特性。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虽然在本质上属于团体心理辅导,但是它所面对的对象毕竟只局限于中小学生,因此它也具有一些特殊性。我们在强调其共性的时候,同样不能忽略其特殊性,否则就无法探索出有针对性的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同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二、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具有团体心理辅导的普遍特点,更具有其特殊性。

1.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是中小学生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是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团体心理辅导,因此在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特点。在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大部分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组织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时,往往也只能以班级为单位。只有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考虑由不同班级或年级的学生进行随机组合。

2.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一致

在我国的中小学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团体心理辅导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没有明显的区别,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他们的课程中,既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又安排了团体心理辅导的课程。因此,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团体心理辅导有一定的区别,但两者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服务的。

3.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更强调持续发展

在我国的中小学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很多学校可能都只配备一名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师。这就意味着,同一名教师可能要陪伴学生们走过三年甚至是六年的学习生涯,并不间断地对学生们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这就与一般意义上的团体心理辅导有较大的区别,一般意义上的团体心理辅导往往都是为了解决某一共同问题而组织起来的短期团体,团体维持的时间短,在问题解决后就结束了。因此,一般团体的领导者只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就可以了。而且由于团体都是短期的,且参加者都不一样,有些活动或者游戏就可以重复利用。

对于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教师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他们需要根据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力图使团体心理辅导持续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对于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教师来说,他们所要面对的一个大挑战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或者游戏,而且不能够重复。

4.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更具有成效

一般的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为某一目标而进行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在这样的情况下,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经常是有限的。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能要持续好几年的时间,而且学生们都来自同一班级,平时朝夕相处,有很好的感情基础。因此,只要领导者领导得当,那么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就能够达到一般团体心理辅导所不能达到的高度。三、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与一般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并无本质的区别,但是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在侧重点上却与一般团体心理辅导有所不同。

1.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按照其重要性依次可以分为发展功能、教育功能、预防功能和治疗功能。(1)发展功能。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发展的模式,试图帮助辅导对象得到充分发展,扫除其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团体方式的活动,不但可提供成员必要的资料,改进其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而且能促进其良好的发展与心理成熟,可以培养成员健全的人格及协调的人际关系。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是中小学生,这就决定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发展功能。中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阶段中,团体心理辅导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最主要的功能,帮助学生不断地发展和成长。(2)教育功能。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被认为是一个通过成员相互作用,来协助他们增进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进而自我实现的一个学习过程。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还有助于培养成员的社会性,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与习惯,以及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作风,促进成员全面发展。

学校是教育机构,应该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功能应该体现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修正他们受教育成果(主要指德育方面)的机会,让他们对所受教育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3)预防功能。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问题发生的最佳策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是适应行为,什么是不适应行为。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具有预防的功能,毕竟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各种困难,有产生各种问题的可能。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成员之间彼此交换意见,互诉心声,研讨以后可能遇到的难题及可行的解决办法,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可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或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4)治疗功能。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以此处理情绪困扰与心理偏差行为,易收到效果。但是对于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来说,中小学生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情况非常少,如果有也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和治疗的方式来解决。因此,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治疗功能不是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功能。

2.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功能

从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功能上看,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十二个具体的功能:(1)让学生了解、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以获得公德心和增强自信心;(2)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从与别人的相互关系中找出自己的利益,让学生可以得到单独与咨询员接触所不能得到的利益;(3)鉴别需要特别予以援助的学生;(4)增加个别的咨询,团体的经验可以提高辅导的需求,达到更好的成熟;(5)有益于发展社会性,团体中所获得的社会化经验可以促进学习与改进行为;(6)可以提供治疗效果、洞察以及更好的适应;(7)使咨询员可以与更多的学生接触,这种接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善自己的态度;(8)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9)提供接近咨询员的机会和求助动机;(10)综合各种教育经验以获得最大的利益,经过团体讨论使方法明确化后,将有助于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11)释放学生的紧张和不安;(12)咨询员和教师的工作将更加有效。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从本质上说,应该隶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也应该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相同。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应该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来制订,并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来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中某些其他方法较难实现的子目标。

第三节 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

对团体心理辅导发展脉络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探讨如何更好地将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运用到班队工作、教学工作、学业辅导、家长教育、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问题上。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出现

团体心理辅导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早期的团体工作主要是协助个人适应社会的变化。在团体心理辅导发展的过程中,被称为“团体心理辅导之父”的普瑞特、“职业指导之父”的帕森斯、“心理剧创始人”的莫雷诺等人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团体心理辅导运动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在美国密歇根一所高中的职业与道德辅导课。1908年康乃狄克州渥帕高中引进职业信息课,这些课程偏重教导式,为学生提供职业和生活的信息,被视为是职业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先驱。

20世纪30年代,团体心理辅导式的课程遍及全美各地,许多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图书也先后出版。此外,美国各级学校也实施“Homeroom”,即同年级学生定期定点集会接受教师的指导,类似我国台湾的导师时间、班周会时间,强化了教师的辅导功能,包括建立师生关系,协助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以发展生涯抉择的能力。

此类团体心理辅导的课程大多在班级教室中进行,人数为20~35人,主要目标是提供正确的信息,用以协助学生改变自我和了解他人,领导者是教师或导师。此类课程活动常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团体动力概念,引发成员的学习动机,并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

到了20世纪50年代,因一般教师缺乏团体动力与辅导的训练,学校辅导员因而取代教师的辅导专业角色,加上学校行政部门又未能有效支持,使得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成效大打折扣。至此,学校教师开始向校内辅导员学习团体领导技巧,并关心学生认知、情感和态度各方面的发展,许多教师在教室内开始引导学生讨论个人的感觉、经验,并带领学生进行发展个体身心的各种练习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正式形成。

团体心理辅导正式出现后,逐渐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辅导大师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团体经验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重要影响。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近些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化,团体心理辅导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教育、辅导、治疗活动中。二、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被介绍到我国,各地教育、医疗机构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高校主要运用在新生入学教育、自信心教育、人际交往及某些问题的心理治疗等方面,有代表性的有清华大学的樊富珉老师等人做的人际交往、自信心培养等方面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还有一些医疗机构进行的治疗性的、康复性的研究,等等。总的来说,我国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及应用还在起步阶段,许多方面仍需要做大量的、深入的工作。

1.团体心理辅导导入期

这一时期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最初介绍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是1991年6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辅导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第一期大学心理辅导员培训班”。

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师培训则开始于1991年10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辅导专业委员会根据大学心理辅导工作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特别组织了为期两天的团体心理辅导培训班,学员们充分感受到团体工作的特效。

此后,团体心理辅导的培训一直在全国各地进行。与此同时,美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心理辅导专业人员也被请进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培训。但由于师资有限,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工作范围仍较小。

2.团体心理辅导探索期

这一时期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随着专著的出版,对团体心理辅导认识、了解的人逐渐增多。为了满足各级学校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更大的需求,教育部从1994年开始,连续几年先后在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培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不仅培训工作更加活跃,而且在实践中,团体心理辅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谓百花齐放。

例如1999年,北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查结果表明,已经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与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心理问题防御与治疗、心理发展辅导与训练、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宣传、心理健康教学与研究。调查还显示:28所高校中开展专题讲座的占75%,开展择业指导的占53.6%,开展团体心理训练的占53.6%,包括增强自信心、提高社交能力、情绪调节、新生交友、创造性思维等。

3.团体心理辅导的专业化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步伐加快,政府也日益重视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国家职业标准《心理辅导师(试行)》;2002年,卫生部制定了卫生专业技术新职称“心理治疗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教材也有团体心理辅导的专门章节;2004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在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中开设了团体心理辅导课。随着专业培训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愈加迫切,团体心理辅导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4.团体心理辅导本土化的探索

近年来,关于心理辅导本土化的呼声渐强,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各地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开发适合中国人心理行为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其中,“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就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健身方法及生活哲学,从身体、情绪以及思想观念三个层面介入,通过生理—心理—精神互动,以促进团体成员达到全人健康为目标的助人模式。

我国国内的团体心理辅导起步较晚,但却有着长期通过团体形式进行思想工作、教育活动的历史与经验,如班级活动、团支部生活等,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形式,使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人格成长、人际关系训练、心理障碍矫治中发挥作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三、团体心理辅导发展的新特点

未来团体心理辅导的健康发展与普及取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团体心理辅导的效能研究和团体领导者的训练。

1.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为主的模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逐渐升温。

首先,由于在学校内,团体自然而然存在,故而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特别适合在学校运用。其次,成长中的学生确实有着共同的人生发展课题,而且他们更认同同龄群体的肯定与欣赏,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尤其适用于有共同发展课题或有共同心理困扰的学生。再者,团体心理辅导重视团体成员的互动,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用面广,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类课外活动、班级管理和团队活动中都可以应用。

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将会成为协助学生成长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方法,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做情绪的主人团体训练、压力处理工作坊、领导才能拓展小组等深受学生欢迎。

2.团体心理辅导师的专业培训将更加受到重视

目前,在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德育教师、学生辅导员、团队干部、心理学者、教育研究人员、学校医务人员等,他们的学科背景千差万别,专业化的水平层次更是参差不齐。

而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参加人数多,团体动力复杂多变,对领导者的专业化水平有更高要求,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会给团体成员带来伤害。可见,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水平的主要瓶颈。

随着心理辅导的不断普及、开展,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培训要求,试行资格认定制度,落实编制、职称评定、规范管理等多项措施。预计经过5~10年的努力,我国学校将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心理辅导队伍,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

3.基于终身发展观的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将受青睐

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无论是学校、企业、政府还是其他机构,都会将个人最关心的生涯发展和适应作为重要的工作。这一特点将促使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是生涯团体心理辅导不再只是强调职业探索和职业规划,而是更关注成员个人的需求、能力、潜能、人格特质、价值观等,协助成员从心理、社会、经济等各个层面去观察、思考自己的人生怎样才能更加充实,且更加注重个体决策能力的提高。

4.重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团体心理辅导

不少心理学家都提出过,20世纪末,多元文化辅导与治疗已经成为心理学的“第四大势力”,与心理动力论、认知行为论、个人中心论并驾齐驱。多元文化辅导一方面肯定固有的心理学派,另一方面寻求整合传统的心理学派,从个人的建构立场去协助一个人探求其人生意义。

受这种观点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也将日益重视多元文化学习的价值,在辅导过程中强调团体成员重视和欣赏自己所属文化的价值,并协助成员学习、了解、接纳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提高其在多元文化中的沟通能力。即未来的团体心理辅导将比现在更重视对多元文化的了解、接纳和适应,更重视多元文化下生活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景下,借助团体的动力和各种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技术,使团体成员能够自助助人,达到消除症状、适应环境、发展自己的目的。因此,它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与所有的心理辅导理论都有密切关系;而作为特殊背景下的心理辅导,又与团体发展阶段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有特殊的联系。一、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它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团体与个体的关系、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冲突、领导作用、团体行为等。

团体动力学不仅为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气氛的创设、领导者的作用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团体动力学的一些研究,如敏感性训练,直接成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法与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和医疗等领域。

1.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团体动力学理论基础是卢因的“场论”。场论是借助物理学中的场的概念来解释心理活动的理论,把人的心理和行为看成是一种场的现象,是人与环境的函数,用公式B=f(PE)表示。B是行为,f是函数,P是个人,E是心理环境,它强调在生活环境中研究人的行为。场论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场是融行为主体与环境为一体的整体;场是一个动力整体,具有整体自身独有的特征;场的整体性在于场内并存事实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团体气氛

对团体气氛的研究是团体动力学经典的实验研究之一。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卢因等对民主型和专制型团体气氛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个体在不同的团体气氛下的行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民主的领导方式创造的团体气氛能够提高团体的工作效率,团体成员的工作创造性更大,工作动机更强,个体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对团体活动的满意度与满足感也更高;而专制型的领导方式创造的团体气氛虽能保持一定的工作效率,但成员之间缺乏信任感和创造力,工作动机大大降低,成员多以自我为中心,彼此之间推卸责任并充满敌意与冲突。

在实际的团体生活中,不管是在一个工作单位,还是在一个学校或是一个班级,甚至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我们都能深刻感受到团体气氛的存在以及对一个团体的实在影响。不同的领导风格会产生不同的团体气氛,不同的团体气氛则对团体成员以及团体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应该重视团体氛围的作用,以促进团体功能的良好发挥,保证团体能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3.团体凝聚力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团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的满意度。它是巩固与稳定的社会心理特征,对团体的存在、活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团体凝聚力是团体动力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团体凝聚力对团体效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团体的性质和团体成员的动机和需求。团体的性质包括它的目标、结构、组织形式和社会地位;而个体动机和需求包括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和对于特定团体的认知和期望。

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等人认为,凝聚力强的团体有七个特征:第一,团体的团结非起因于外部的压力,而来自于团体内部;第二,团体内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倾向;第三,团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并具有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第四,团体成员彼此之间有强烈的认同感,成员对团体有强烈的归属感;第五,每个团体成员都能明确团体的目标;第六,团体成员对团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持有肯定的、支持的态度;第七,团体成员承认团体的存在价值,并具有维护此团体继续存在的意向。二、团体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卢因的团体动力学理论,尤其是参考塔克曼的研究,可以将团体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形成——团体发展的最初阶段

在最初的团体形成过程中,大家都属于新的成员,彼此之间尚不熟悉,所以在这一阶段,会给人们的彼此交往带来一些紧张或压力感。而团体形成阶段的压力,往往还会使个体产生一种对自己社会交往技能的怀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彼此之间的了解,这种意向性阶段的紧张会逐渐缓解。通过交往和交流,大家彼此增加了认识和了解。同时,大家也会意识到一种相互存在的关系,亦即意识到团体和团体性的存在。

2.动荡——团体发展的冲突阶段

在最初的意向阶段,团体内成员大都表现出一种礼节性或礼貌性的交往。但是在彼此熟悉之后,便开始逐渐表现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就会表现出拒绝和不满,从而给团体生活带来“动荡”或“冲突”。

3.凝聚——团体发展的规范化阶段

随着团体的发展,尤其是团体的正常发展,成员之间的冲突会得到解决或者是淡化,冲突阶段会被凝聚阶段所取代。团体中的凝聚性,会给团体成员一种整体感,一种归属感,一种获得同志和友情的体验等。

团体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团体整体性的确立和成员之间的团结为基础的。这种团结不但使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和关系更为积极,而且使得团体成员对于团体的归属感增强。在这种团结的意义上,团体成员对于团体的认同感增强,为自己作为团体中的一员而自豪,同时会一致抵御外来的批评,维护团体的利益。

4.活动——团体发展的任务执行阶段

尽管团体的效能或生产力对于团体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很少有团体一开始就能够表现出这种效能或生产力。唯有当团体逐渐成熟的时候,其团体效能和生产力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一般来说,团体的内聚力增加,其团体活动的效能或生产力也就会增强。不过内聚力和生产力的这种相关,会受到以下条件的限制:只有当团体的规范或目标是鼓励高生产力的时候,团体的内聚力与团体的效能或生产力才表现出正相关,即团体的内聚力越强,其团体效能和生产力也就越强;如果团体的规范或目标所鼓励的是低效能或低生产力,那么团体的内聚力和团体效能之间就呈负相关。

5.终结——团体的最后解散阶段

当团体发展经历了以上基本的过程和阶段之后,也将面临其最后的发展阶段——团体的终结或解散。团体发展的终结可能是有计划的,也可能是突然的或自发的。

有计划的团体解散或终结,一般是在达到了其既定的团体目标,或者是在耗尽了其资源和时间的情况下发生的。而突然的或自发的团体解散或终结,则一般是在团体遇到不能解决的突发事件,使得团体生活不能继续的情况下发生的。

团体发展的终结,对于团体成员来说是一个充满压力的阶段。尤其当这种终结是突然或自发地发生的时候,此时在团体的生活中,往往会发生种种冲突,使团体成员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等。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最早是在194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和多拉德提出的,班杜拉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观点,他于1977年出版了代表作《社会学习理论》,全面体现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重点阐明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

班杜拉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个人内在结构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行为同时受到环境和个人的认知与需要的影响,人的行为又创造改变环境,个人的不同动机以及对环境的认识使人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种行为又以其结果使人的认知与动机发生改变。

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所以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为各种适应不良的成员提供多个可模仿的榜样,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下面的几个方向:

1.关于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组成部分。

班杜拉认为,强化分为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替代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受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强化还有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过程。

在观察学习中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是环境,人的行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人们只要控制社会文化关系及榜样等客观条件,就可以促使行为向社会预期的方向发展。对榜样的观察是学习新行为的条件,新行为就是行为的榜样化。

2.关于模仿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早在20世纪初心理学家就开始了有关模仿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班杜拉结合人类认知过程来研究人类的模仿行为,认为模仿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渐渐习得的。

一项著名的实验是关于班杜拉等人对儿童的研究。把儿童分成几组,一组进入有玩具的房间,玩具中有一个塑料大娃娃。然后,进来一个成年人,对塑料娃娃进行攻击大约10分钟,用铁锤用力敲打娃娃的头,并不时喊“打”、“打”。另外一组儿童在有玩具娃娃的房间内看一个成年人静静地做他的事,10分钟后离开。另外还有一组儿童是通过电视录像观看攻击性行为。实验发现,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观察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在后来的游戏中都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班杜拉认为,许多社会行为通过观察、模仿即可习得,而观察习得的是某种行为的行为方式,环境条件允许时,就会外化为行为表现。

总之,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团体心理辅导中如何改变成员的不适应行为提供了方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均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或改变,如果为那些心理适应不良的成员提供多个可模仿的榜样,将有助于改变他们不适应的行为。

第五节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与个别辅导相辅相成。个别辅导侧重于服务个别学生的成长需求,而团体心理辅导则侧重于解决大部分学生共同的成长需求。

把有共同心理困惑和成长问题的学生组织成为一个小团体,以团体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指导性的心理辅导,不仅有利于克服我国目前专业心理辅导师资不足的客观问题,减轻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负荷,更重要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传统的灌输、说教等教育模式有着鲜明的对比,这一团体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因共同的目标而“结缘”,并将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接受专业教师的引导,通过同辈间的互助及自我反思而最终达到团体的目标,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一、满足全体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

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说,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是第一位的。中小学阶段是整个人生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于心智发育的不尽完善和社会经验的明显欠缺,青少年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社会适应性问题,出现一个又一个发展性的危机。

例如,对入学新环境的适应问题,人际交往与人际冲突问题,学习困难的排解问题,挫折体验与情绪调节问题,青春期异性交往问题,自我认知与自我调控问题,升学与就业问题,理想、前途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带有年龄特征和阶段性、规律性的,它们或多或少、或迟或早会在每一个成长的个体身上出现,因此也是可以预见的。

这些适应性问题或发展性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与妥善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而应对青少年适应性问题与发展性危机,加以及时的引领、化解与预防的最好途径,就是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

有人提出,新课程改革之后,一些文化课程中也渗透了心理健康的内容,因此可以不必开设专门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了,我们认为这一看法是不妥的。尽管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内容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合,某些内容可以在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结合,某些内容也可以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体现,但相当多的内容还是需要通过辅导课程另辟专门的渠道。

因为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无论是认知的转化、情感的升华,还是情绪的调控、行为的训练,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蕴蓄直至提升的渐进过程,都需要有一段相对来说比较充分、比较集中的辅导时间;并且需要围绕一个比较集中的辅导主题,引导全体学生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在这两个条件上,“课堂教学融合”或“班团(队)活动结合”这些载体都是难以保证的,唯独团体心理辅导课才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广阔的心灵舞台。换句话说,没有一定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的保证,许多辅导内容是无法操作的,这也正是团体心理辅导课之所以必须存在的重要缘由之一。

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尽管从时间上讲是充分的,但就效果而言,则大多不能与团体心理辅导课相提并论。而且实践证明,在小学里,讲座的形式基本不可取;在初中和高中也只能偶一为之。

正如台湾心理辅导学家吴武典所指出:“学生需要辅导,这是学校辅导工作存在的根本理由。学生为什么需要辅导呢?这是因为:第一,他们需要成长与发展;第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了困惑;第三,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危机。”

所以,如何以儿童起初的问题为基础,认清其能力、兴趣和环境的影响,以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兴趣的教材来作为共同的课程,是颇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而可以提供最适合学生需要的“辅导取向的课程设计”,也就应运而生,渐为教育界所重视和采纳。

许多地区中小学十余年来的辅导实践表明,团体心理辅导课的这种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年龄段全体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积极发展,以预防心理不适应或发展性障碍为其使命,以团体心理辅导的特殊规律和特殊技巧为其操作规范的功能,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所难以承载的。二、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了团体氛围

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来看,团体心理辅导课不是一种严肃呆板的说教或居高临下的训导,而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是一种人性化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从人的本性上说,每个人都“有认同的需求,隶属的动机、被爱的欲望,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性饥饿’”,而班级就是基于这样一个个体心理需求的结合体,是一个“社会—心理”团体。

团体心理辅导课则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此即所谓的“团体动力”。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当学生身处班级中接受团体心理辅导时,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个别辅导、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及心理健康讲座等其他场合下无法体会的。

因此,就个体而言,“参与团体的经验具有重大的心理意义。团体提供给学生一个现实的社会的缩影,使他能将从团体中所获得的洞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结,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个人要了解自己,最好从团体中去了解;要改变自己,最好从团体中去改变;要实现自我,最好从团体中去实现。”

总而言之,以团体方式进行辅导可说是目前学校辅导工作的主要趋势之一,我们应该努力使班级辅导活动成为少年朋友成长路上永远难忘的“心灵盛宴”。三、为实现学校心育目标提供课程保证

从学校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来看,课程,包括活动课程,是中小学一切教育活动之本,课程的格局极大地制约着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回顾60多年来的当代中国教育史,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培养目标的表述不管做出何种或大或小的调整,无一不是在学科课程改革中得到反映的。

以德育为例,如果仅仅强调学校全部教育教学工作中“全方位渗透”,而不开设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那么德育的目标也不能够确保全面落实。而现行的中小学“三板块”(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课程结构,也正是针对旧有的学科课程弱点,力图通过改革来构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新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可见,课程是教育系统的软件,教育目标的实现皆维系于课程。鉴于“主智主义”课程在我国长期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都形成了与教育目标及学生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局面。因此,从教育目标与课程结构的关系上来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问题,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课应该成为学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使学校教育人性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极为独特的。

当然,我们强调团体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绝不是说可以忽视或轻视其他教育和辅导形式的综合作用。恰恰相反,只有把心理辅导专门活动融入认知教育而成为学生在校活动的一部分,并且由心理辅导教师、班级及科任教师广泛参与这项活动,辅导才能普遍地、广泛地影响学生生活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个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是一个极其重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否真正形成了“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程融合”氛围的关键一步。

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仅仅停留在做“宣传”、搞“讲座”、开设“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信箱”或“心理热线”等工作层面上,而不去下气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那么,即使表面的形式搞得十分花哨,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尚未真正突破“瓶颈”。四、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已有的资料显示,现在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孤独症、学习焦虑症、感觉综合失调症。据有关调查,10.4%的学生没有知心朋友,14.4%的学生有了委屈、烦恼或知心话无处诉说。还有的调查表明,厌学情绪随着学段的升高而上升,产生逃学念头的学生比例为初一年级0%,初二年级8.4%,高三年级则上升至31.6%。

显然,面对这一实际情况,虽然通过深入细致的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能够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但是效率很低。试想,如果一所学校有1000名学生,有10%的学生需要辅导,那么仅有的一两位心理辅导教师不但需要疲于奔命,更重要的是往往无法保证辅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而已列入日常课程设置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其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的确有帮助,但不可夸大它的效用。例如,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加上高中生随着年龄增长,开始变得“深沉”,不太愿意袒露自己。而种种原因又使得一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普及心理保健基本知识与介绍心理训练技能为主,它的作用只能是浅层次的,时效较短,较难深入到个体。

因而要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需借助其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合力,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和谐发展,及时解惑,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众多的途径中,团体心理辅导,这种针对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预先设定辅导的目标、形式、内容、情境等,以小组或班为单位,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援助的辅导方式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舆论、团体气氛、从众现象、榜样效应、期望效应等社会心理现象都可能与学生的心理产生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即个人与团体相互促动,交互作用,共同成长。可见,团体心理辅导既满足了青少年学生自主性的体验,缓解或解决了他们的心理困惑,又实现了省时省力的客观要求,从而提高了学校心理服务的效率。

由于团体心理辅导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开放性、互动性、目标性、一致性、结构性等特点与传统的灌输、说教等教育模式有着鲜明的对比,更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既有预防和治疗的功能,更有其教育与发展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参与其中的中小学生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在开放式的互动中学习,从而达到助己和助人的目的,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

第二章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目标是人们行动所要获得的预期结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在人的行为过程中,目标起着激发、引导、激励和调节的作用,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行为的功能。因此,目标本身是行为的一种诱因,适当地设置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确定其内容的直接依据,团体心理辅导内容是团体心理辅导目标的具体化,无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还是形式的选择,都必须紧扣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展开。因此,在开展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确立合适的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节 辅导目标的功能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主要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一、导向功能

目标是构成团体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就不能构成团体,充其量只能算是群体。同样,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就无法有效凝聚团体成员相互沟通观念、交流思想,无法让团体成员共同解决问题。

所以,目标是对团体心理辅导全过程的预期,是指引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的灯塔,它可以为团体心理辅导指明方向,让每个团体成员围绕共同的目标投入活动。如果没有目标的指引,团体心理辅导就如同在黑暗中航行的轮船一般,会迷失方向。

因此,只有确立明确的、一致的团体心理辅导目标,才能促成团体成员更好地凝聚在一起,从而保证团体心理辅导沿着正确轨道前进。二、凝聚功能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它是一种向心力。团体目标对于提高团体成员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明确的合理的团体目标是把团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剂,让团体成员能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一般而言,团体目标与团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二者一致性越高,团体目标的凝聚功能越强。例如,一些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分组对抗的竞赛形式进行,各组团体成员在赢下比赛的目标凝聚下,往往能够团结协作,一致对外,从而培养团体成员的团队精神。在整个紧张的比赛气氛中,可以迫使一些缺乏团队精神的团队成员不得不转变喜欢单干的行为,而与其他成员合作;与此同时,一些性格内向、害怕社交的成员也不得不调整心态,更主动大胆地与其他团体成员有效互动,齐心协力为团队出一份力。这个过程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目标的凝聚功能。三、激励功能

目标是激发人们动机的诱因。所谓动机,是能引起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意志。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起着引导和激励作用。而合适的目标则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激励人们朝着目标前进。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对团体成员同样起着激励的作用,让成员在活动遇到困惑、困难时不气馁不退缩,在目标激励下调整自己,重新振作,积极地朝着目标不懈努力。

要发挥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目标的激励功能,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的设置要有吸引力,有挑战性,这样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热情。一般来说,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可以让目标略高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跳一跳,摘得到”,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

2.目标的设置要紧密联系学生心理需要,特别是要联系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困难,这样才能使目标更具实用性和亲和力。

3.提高目标的可行性,即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应该在保持目标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前提下,提高目标的可行性,否则,如果目标可行性太低,即使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诱惑力,也无法发挥目标的最佳激励效果。同一个目标,对于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来说,难度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目标的设置上必须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特点,从而让目标更具可行性。

4.内化目标,使外在的团体心理辅导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动机。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动机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的,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诱因所引起的;而内部动机是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一般而言,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对学生有着更稳定更强大的激励功能,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把外在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机,以提高目标的激励功能。

5.提高目标激励频率,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结合。目标激励频率,即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激励次数。在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设置上,可以采取“大目标、小步走”的方法,把目标分成几个阶段目标,逐步实施,使学生在总目标的每一阶段中,都能获得阶段目标成果,增加成就感,看到实现总目标的希望,因而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和经久不衰的积极性。这是发挥目标激励作用的一个重要方法。四、评价功能

评价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一环,可以检验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而要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主要是看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所达成预设的目标的程度,因此,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评价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尺标。具体的评价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可以由学生自己评价,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生评价或者教师评价。但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法,都要注意结合团体心理辅导前预设的目标来评价。

第二节 制订辅导目标的原则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直接决定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实施,因此,科学地制订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对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订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辅导目标必须清晰

所有的团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有的目标是长期性的,有的目标是短期性的,有的目标是即时性的。一般说来,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应该被界定得很清楚、很具体、很大众化。当然,有些时候,目标也可能是笼统的、一般化的;但对于团体心理辅导课而言,目标的明确和清晰对于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辅导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检视自己辅导目标的确定性和清晰度:(1)团体心理辅导目标的表述是否清晰?(2)学生是否都可以理解这些辅导目标?(3)团体心理辅导目标能否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活力?(4)我将如何带领团体达成这些目标?

要做到目标设计清晰明确,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不使用晦涩、深奥、含混不清的语言,例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价值观即学习是为了什么,协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学习,即学习学什么,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进而将自己的强势学习风格应用到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上;(2)不使用模棱两可的、容易产生歧义或者争议的表述,例如“避免出现早恋现象”,这“早恋”二字就容易出现争议;(3)不使用太长、太复杂的句式,例如:“让学生客观、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探索自我的重要意义,并且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途径探索自我,使学生明确深刻而全面地探索自我成为可能”;(4)不使用大而空的、标语口号式的语句,例如:“呼吁以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为创造美好、和谐的班集体而努力”。二、辅导目标必须可操作

目标是用于指导实践的,因此必须可被观察、测量并且经得起实践检验。目标的可操作性实际上就是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它是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制订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没有可操作性的目标经不起实践检验,因此没有任何意义。

辅导活动目标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目标明确、清晰的基础上,将目标细化为可以观察、评定并可以训练、培养的行为特征。我们不能泛泛地将“完善自我”、“健全人格”、“调控情绪”等作为团体心理辅导课的课时目标,而应该将这些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加以具体化。

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可以把行为目标作为单元目标的细化,即把学生的行为改变或教师所期望的学生学习成果作为单元目标的细目。行为目标的编写,均应该以行为动词为开端,如“理解……”、“认识……”、“描述……”、“使用……”、“改变……”等,都是以行为动词为开端的。这样描写的行为目标可以观察,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验和评定方法来评估,并通过一定的辅导活动来加以训练和塑造。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协会理事长吴增强等也认为,活动目标切忌笼统抽象。如:“调适不良情绪”,这一目标的表述太含糊,不如改为“认识不良情绪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危害,寻找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增强对情绪的调控能力”。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实践。

另外,目标应指向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只有指向结果的目标,才便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后期效果评估。如“让学生接受放松训练”这一目标所指向的就是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宜改为“通过放松训练,让学生掌握放松技巧,增强自我放松的能力”。

总之,辅导目标的设计是为了便于给辅导活动的实施过程指出一条具体的路径,明确的辅导活动目标具有导向和调控的作用,体现了辅导活动对于全班学生的预期影响,因此目标的设计应该相当具体,以便于操作。

这里的“可操作”首先指的就是,在认知上应该“了解”什么、“懂得”什么或“转变”什么,在行为上要“学会”什么、“养成”什么或“改变”什么,在情感上要“体验”什么、“感悟”什么等,而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宏观的、上位目标的描述上;其次,“可操作”还体现在目标的适度性上,即既不超越、也不低估学生的年龄特征,目标的针对性应该非常鲜明。三、辅导目标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要针对当前中小学生最为关心的、最需要解决的心理发展问题和需求,同时兼顾个体差异性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这里的个体差异性主要指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心理特点、心理需求以及心理发展任务,即使是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智力、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其心理发展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制订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时,我们既要把重点放在大部分学生最关注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又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和任务分别制订不同年龄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目标。

一般而言,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要从中小学生最关注也最需要解决的方面入手制订目标,如学习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生活问题、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而在个体差异性上,又可以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分别制订每个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目标,每一阶段又可以按照年级进一步制订细化目标,从而完善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体系。

由于课时的限制,一节团体心理辅导课要达成的辅导目标不可能太多,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必须集中有限的辅导资源,重点突破必须达成的某一两个辅导目标,而不可考虑过多过细,泛泛而求。

我们以解决校园冲突事件为例:无论在中学还是小学,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校园里发生口角、争吵甚至打架斗殴事件是比较常见的事情,许多教师往往为此充当“救火队员”,或者“说是论非”,或者“对簿公堂”,或者“各打五十大板”,或者“大动干戈”、处以重罚,搞得教师自己肝火上升、怒气冲天,学生却还怒目圆睁、心口不服、愤愤不平。其实,校园中的冲突除了有意识的侵犯事件之外,常常反映了一个学生交往能力特别是处理人际矛盾的水平问题,这些问题最适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课来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技巧的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以求防患于未然。而就这一内容的团体心理辅导课而言,要达成的辅导目标会有很多,至少可以按照四个梯度来展开。

1.了解人际冲突成因

在这个梯度上,辅导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曾经经历或者目睹过的同学之间发生冲突事件的回顾,在交流、探讨、反思、分享体验的过程中,领悟到冲突的发生都是有原因和规律的。例如,或者起于“话不投机半句多”,或者起于“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或者起于“两利相争、各不相让”,或者起于“一怒之下、拳脚相加”,或者起于“为保颜面、决不受辱”,等等。总结这些引发人际矛盾冲突的规律,就可以了解冲突产生的基本原因,那就为减少和消除校园冲突事件奠定了认知基础。

2.了解人际冲突反应

在这个梯度上,辅导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回顾和交流自己在遭遇冲突时的切身感受,了解人际冲突在自己生理上、情绪上、行为上引发的各种具体的反应。例如,怒不可遏、满脸通红、心脏狂跳、青筋暴起、手脚冰凉、咬牙切齿、浑身发抖、出言不逊、举止失控、失去理智,等等。了解这些冲突引起的身心和行为反应,有助于学生即时性地进行自我监控,以便尽可能地克制自己的冲动情绪和非理智举动,那就可以为防止冲突升级起到预警作用。

3.学会化解人际冲突

在这个梯度上,辅导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团体的互动,分享彼此以往处理人际矛盾冲突的经验、体会、方法、技巧,从而在操作层面上提升学生化解冲突的技能和策略,那就可以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来及时地将人际矛盾冲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校园内便自然更加和谐温馨、其乐融融了。

4.学会防范人际冲突

在这个梯度上,辅导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对人际交往技巧的有关训练,增进学生的人际知觉能力、合作能力和利他行为,从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并学会处理好与同学交往过程中的各种具体矛盾,以防范人际冲突的升级。

从以上举例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以处理和预防校园冲突事件为目的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列出许多不同层级的辅导目标,这些目标必须加以分解,并合理地分布到不同的学年辅导计划之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升其操作要求。而且,每次活动只能集中指向其中的一两个目标,不可以“杂七杂八一勺烩”地加以设置。例如,在一节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中,教师设置了以下六个辅导目标:(1)了解人际交往的一般心理效应;(2)懂得人际交往的四种心态;(3)学会人际交往的秘诀;(4)注意克服不良的交往方式;(5)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与同学之间的认识,在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认识态度,特别是对真正的朋友与酒肉朋友有一个明显的区别;(6)从具体的事例中总结出交往的真正艺术,升华为理论层次,用来指导自己的人际关系。辅导目标如此庞杂而分散,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如何可以达成?恐怕除了“蜻蜓点水”、“隔靴搔痒”之外,别无他用了。四、体现发展性和时代性

发展性是指团体心理辅导要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搭建一个心理充分发展的平台,加快学生的心理成长,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发展与成长中得到解决。

发展就是最好的防治,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当具备的一种观念,只要学生心理得到不断发展,心灵不断成长成熟,心理素质和品质不断提升完善,那么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一个人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要通过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不断累积社会化经验,才能健康成长,这种社会化的情境正是团体心理辅导所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这也正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因此,要发挥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就必须以发展性目标为主,同时也兼顾防治性目标。

时代性是指团体心理辅导目标的制订要紧跟时代步伐,要紧紧跟随时代和社会要求来制订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并且富有时代气息的团体心理辅导目标。

只有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才是真正能够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只有富有时代气息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亲和力和辅导效果。

目标的时代性要求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来制订辅导目标,同时目标也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而及时作出相应变化和更新。例如,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才倍增,这就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吃苦精神、团队精神等都是获得成功所不可或缺的。此外,良好的心态和过人的心理素质更是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保持心态平衡和良好适应的法宝。开展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时就可以根据这些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设定一些相应的目标,如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团队精神、学会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学会压力的调适和放松技巧等,使学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各方面能力,为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五、必须顾及团体共性目标

所有的团体在运行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就有不同的团体目标。不论某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具体辅导目标是什么,作为一个团体的历程,它们在各个发展阶段都会有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共性目标。例如团体一开始的“定向探索阶段”,需要达成的团体共性目标就是:发展团体信任,建立成员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团体的凝聚力能尽快提升;而到了团体最后的“结束跟进阶段”,团体的共性目标一般就是用迁移、转化等方法,促使学生把分享体验转化为新的行动,在团体外的新环境里能直接面对自己。这些共性目标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的目标设计中应该有重点地加以顾及。

团体的共性目标大体上包括团体成员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的四种应对技巧,即人际技巧、问题解决技巧、认知应对技巧及自我管理技巧。

1.帮助学生学习在具体情境下的人际技巧

人际技巧是在既定的状况下,被证明是有效的,或者说,最有可能在互动者身上引发、保持或增进正向效果的反应,而同伴团体是教导与学习人际技巧的最佳环境。每一次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团体情境中学习以下人际技巧中的一两种:(1)引导学生学会专心而有礼貌地倾听;(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比较和分析各方面的意见;(3)引导学生学会善解人意,并充分尊重他人的想法和体验;(4)引导学生学会清晰明白地与他人交流思想和看法;(5)引导学生养成与他人商讨、求助、助人、合作、让步的习惯;(6)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自觉维护团体互动的秩序;(7)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接纳;(8)引导学生学会容忍别人;(9)引导学生学会关怀别人。

2.帮助学生学习在具体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技巧

问题解决技巧是一整套拓展学生适应力与人际效能的有效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斯皮瓦克和舒尔认为最基本的有关技巧包括:(1)弹性的思考,或者说是想出多种办法来解决人际问题的能力;(2)推论结果的思考,亦即预测某个特定选项会有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以此作出决定的能力;(3)方法与结果的思考,亦即规划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行动步骤的能力。

3.帮助学生学习在具体情境下的认知应对技巧

认知应对技巧指的是能够运用思考来处理内在的或社交的事件,比如:(1)分析自己想法的能力;(2)澄清自己的价值观的能力;(3)适当的自我对话,在心里鼓励自己的能力;(4)在压力情境下放松的能力;(5)适度地宣泄自己情绪的能力。

4.帮助学生学习在具体情境下的自我管理技巧

这是指借着控制自己的内在环境来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比如:(1)在其他社会环境中自我监控的能力;(2)在遇到心理困惑或实际问题时向别人求助的能力;(3)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的能力;(4)学习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能力。

以上这些团体共性目标有时会与团体心理辅导课主题本身的辅导目标相重叠,这是不奇怪的。但将团体共性目标单独列出,有助于辅导教师增强对团体运作规律性的认识,自觉地利用团体本身具有的功能去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第三节 辅导的目标体系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地包括总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几个层次。一、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标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标是:维护和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潜能,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

1.要符合心理辅导的终极目的

要构建一个目标体系,必须首先明确终极目的,即总目标;要构建团体心理辅导课的目标体系也必须首先明确心理辅导的终极目的,即我们的心理辅导最终要把学生引导到哪一个方向上去。

团体心理辅导课是一个伴随和协助学生成长、适应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全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辅导的终极目标是在协助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的人。”而当代心理学家帕特森也说过:“协助当事人成为一个负责任、独立,且能自我实现的人,好叫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作决定。”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为此曾列举了如下特质:(1)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2)更能接受自我、他人与自然;(3)自发性,坦率,自然;(4)以问题为中心;(5)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需要,对于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6)自主性,自由意志,积极的行动者;(7)更新颖的鉴赏,情绪反应的丰富性;(8)高峰体验;(9)社会情感;(10)改善了的人际关系;(11)更民主的性格结构;(12)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13)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14)创造力;(15)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马斯洛同时认为,自我实现“只能出现在年龄大一些的人身上,它往往被视为事物的终极状态,被视为远大的目标,而不是一个活跃于一生的动态过程,它是一种存在,而不是演变”。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儿童及青少年来说,他们都尚未达到这个境界,但他们正在走向成熟,他们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或者发现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再者,“心理健康”是一个内涵比较模糊、外延比较宽泛的概念,它的界定往往受社会制度、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的一些影响,至今国内外心理学界、卫生界和教育界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七条标准比较符合中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看作是比较容易被大家认同的“健康、成熟、能自我实现”的理论概括。这七条标准是:(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够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这七条标准实际上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心理素质发展问题:(1)智力发展正常,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各种智力要素都应该在正常范围内。如果人的智力低下,那就很容易引发当事人的人格偏差,并会导致其他心理疾患,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尤其如此。(2)人格发展健全。这里的“人格”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更本质、更持久地有别于他人的特征。它是人的素质中最为核心、最为复杂的部分,并常常以个性心理品质为其外部观照。(3)能主动适应环境,包括适应人际环境和社会、自然环境。具体表现为人自身的稳定的行为倾向,以及与社会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人格适应”。人格适应不良的人往往会产生情绪困扰或人格变异,引起各种焦虑、挫折或冲突;人格适应良好的人则一定是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的。(4)心理成熟度符合年龄特点。它表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发展性的“成长”过程,它时刻处于动态之中,伴随着生命的整个历程。个体生命的每一阶段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心理困惑,人必须适时地、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调整自己,才有可能保持心态的持续健康与稳定。

不管将来对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总目标有无一个比较权威、比较一致的表述,专业心理辅导工作的这一终极目标都应该存在于每一个辅导者的心中。因为那是对学生人格发展美好未来的一种理解,也是对人类灵魂理想归宿的一种追求。

2.要符合学校教育的总目标

必须强调指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社会性辅导服务,学校的心理辅导乃是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然要受学校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学校教育目的总是把个体发展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范围内去考察,从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来加以综合确定的。因此,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里讲的“全面发展”,当然包括人的个性心理的完美发展,只不过按照我国对“教育目的”这一概念的表述惯例,将其隐含在品德的全面发展之中,没有单独指明而已。

1995年3月,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第一次以教育法规的形式明确地把培养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列入了德育目标。例如,对初中阶段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有关要求是:“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对高中生个性心理品质的要求则是:“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显然,这些目标是从培养什么人的高度来加以考虑的,它包含着深刻的育人内涵,代表着国家的教育意志,因此是我们构建中小学发展性辅导目标体系必须遵循的法规依据。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任务的表述就更为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对我们构建团体心理辅导课目标体系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要符合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总目标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总目标大致可以表述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样一个辅导总目标在具体的操作定义上不必强求一律,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有所区别。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总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学会认识自己——人最难的是“认识你自己”。要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促成更深入的自我了解,澄清与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或信念,增进自信、自尊与自重,增强监控自我、调节情绪、承受挫折、自立自强的能力。(2)学会有效学习——通过团体的交流促进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3)学会社会交往——在团体内学习与展现自己热情、真诚、率直、亲和、关爱、诚信的待人态度,懂得善解人意,提高对他人需求与情感的敏感度,增进彼此了解;学习与他人合作共处,强化对自我和他人负责的意识,提高团体内的认同感;能用在团体内学到的技巧来处理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遇到矛盾冲突时能尽量在个人需求与他人期望之间保持平衡;学会与异性同学建立正常的友谊,把握好异性交往的分寸。(4)学会适应环境——在团体内增进与所处环境健康互动的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在环境压力下的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懂得求助,与自己信任的人共同探索发展的危机,寻求处理矛盾、化解冲突的策略;懂得改变自己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能拟定改变行为的计划,并在团体内公开承诺切实执行。二、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中间目标

中间目标即是对总目标进行的分解,反映总目标的构成。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包括了大部分的正常学生和少数的异常学生,因此,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中间目标,从纵向上看可以分为矫治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其中,矫治性目标主要是针对少数异常学生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以治疗心理问题,矫正不良行为;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都是针对大多数正常学生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心理品质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同时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横向上看,这三个纵向层次的目标又可以集中分解为认知、情意、个性、行为等不同领域。

矫治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这三者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并列的层次关系。如果把整个中间目标视为一种靶状结构的话,那么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应当是呈一种环状递次排列并呈由内及外辐射的关系,即发展性目标是靶心,然后依次是预防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离靶心越近的目标越重要。如果击中了发展性目标,也就击中了其他两个目标,即发展就是最好的防治。而击中了其他两个目标,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击中发展性目标。因此,发展性目标是最重要的目标。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为主,以矫治性目标为辅的。它主要面向大部分的正常学生,以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预防学生心理疾病为首要任务,同时对少数异常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矫治辅导,及时治疗他们的心理问题,矫正其不良行为。三、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即中间目标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中的进一步具体化,包括一般目标、特定目标、过程目标和年龄目标。

1.一般目标

一般目标是指所有团体心理辅导都会包含的共同性目标,主要可概括为五项:(1)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互动,帮助团体成员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同时也增进对他人的理解。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由于彼此间存在相互的沟通交流和人际互动,每一个成员都是其他成员的镜子,其他所有的成员也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镜子。

团体成员可以借助其他成员的行为表现和其他成员对自己的反馈来作自我参照、比较,以此反思自我,促进自我探索,从而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与此同时,也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2)通过团体内部的社会交往,帮助团体成员增强人际信任,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心理成长成熟。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不断成长成熟。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与社会适应不良有关,并且常常表现为人际关系不良,而长期人际关系的紧张往往又会进一步加剧心理矛盾冲突,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有着重要作用。而团体心理辅导则为团体成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会化平台,通过团体心理辅导鼓励每一位团体成员改变封闭的性格,主动大胆地与他人交往,同时在交往中领悟和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心理得到发展和完善。(3)沟通观念,交流思想,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以加速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一个苹果,如果与他人分享,只剩下半个;一种思想,如果与他人分享,却能彼此丰富。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不同的成员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也有着各不相同的看待角度,从而得出不同的观点和处理方式,这种多元化的观念和行为带给个体的冲击和碰撞,可以很好地扩大团体成员的视野,启发更多的领悟和灵感,从而开发潜能,完善心理机能。(4)通过团体氛围引发共鸣,为团体成员提供社会支持。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外界刺激所引发的不良情绪有直接关联。例如突遭家庭变故或困难打击产生消极、悲观、无助、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知不觉地形成“自己是天下唯一的不幸者”的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宣泄,就会引发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为遭受不幸的个体提供很好的倾诉和宣泄的平台,让个体在倾吐不幸的同时很好地宣泄了长久积压的不良情绪,获得其他团体成员的理解、同情和安慰,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个体甚至会发现,其他成员也曾经有过相同或类似的经历,大家彼此“同是天涯沦落人”,这种共同的感觉会让个体得到很大的心理安慰,具有心理治疗效果。另外,个体也可以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同或类似遭遇的处理方法,从而及早解决心理问题。(5)培养成员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增强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团体有一定的团体规范来约束团体成员的个体行为,每个成员在团体中都必须遵守共同的团体规范,从而齐心协力实现团体目标。如果违反了团体规范,那么个体就会成为团体中的“出头鸟”,承受团体其他成员的压力,迫使个体做出妥协或者离开团体。

这种团体约束力对于培养团体成员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加强自律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团体压力的约束下,个体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让个人目标与团体目标尽量保持一致,并且和其他成员共同合作来成功地完成团体目标,在此过程中,个体也获得了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这对于团体成员适应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2.特定目标

特定目标是指具有很强针对性的专题目标,其目的性十分明确具体。开展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时,特定目标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特定主题,例如缓解考试焦虑、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增强自我意识、控制不良情绪,等等。

在中小学阶段,团体心理辅导特定目标或主题的确定必须紧紧围绕以下几个大方向:学习问题,如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应试心态与技巧等;情绪情感问题,如合理的情绪表达与宣泄、情绪自控力、异性情感等;生活问题,如学校适应、社会适应、青春期性心理等;自我意识,如自尊、自信、自我悦纳等;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等。这些特定目标或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由于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很强,并且易于评估效果,因此在实际的团体心理辅导开展中运用较为广泛。

3.过程目标

过程目标是指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它是目标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分阶段细化的目标,因此,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过程而确定。

4.年龄目标

年龄目标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任务的不同来确定相应侧重点的目标,它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结合发展心理学原理和学校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各年龄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如下所示:(1)小学低年级阶段: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感觉统合能力、言语能力等智力因素。(2)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团队意识,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培养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动作能力等智力因素。(3)初中阶段: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了解和悦纳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各种考试,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升学的方向。(4)高中阶段: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尽快调整心态,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潜能,在战胜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在合作与竞争中建立对他人的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交往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幸福观,树立责任意识,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处理好学习与情感的关系;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监控能力,改善学习策略,管理学习时间,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效率;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升学与就业的选择和准备。

第三章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根据其辅导方面的不同而应该有不同的内容。因此,心理辅导教师需要明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都涉及哪些方面,也就是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都有哪些类型。其辅导内容的确定,要根据辅导类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把握。另外,必须指出的是,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应服从于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既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适合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团体心理辅导内容,又要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尽可能全面地设计辅导内容。

第一节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就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是否有计划性、成员是否固定、成员背景的相似程度和成员参与的动机分别进行分类,并对各种分类下的具体心理辅导的内容进行介绍。

除了这些分类方法外,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按照所依据的理论和方法、依据涉及的内容来进行分类,由于篇幅较长,我们在后两节再进行详细的介绍。一、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分类

1.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又称为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它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来促进团体成员的心理成长和成熟,激发自我潜能,从而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完善心理品质。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是在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类型,它注重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团体成员的不良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并鼓励其他团体成员提供情感支持来提高团体成员的归属感,促进团体成员的自我探索、自我认识和自我悦纳,同时也增强对他人的认识,从而促进心灵的成长,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适用范围广泛,尤其适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成熟,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或者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形式有:自我成长工作坊、会心团体心理辅导等。

2.训练性团体心理辅导

训练性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是在团体氛围和团体环境下协助团体成员充实生活知识和能力,改变旧的不适应环境的行为,学习并建立起新的适应环境的行为。

它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最大的不同在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侧重于促进团体成员心理成长的完善,而训练性团体心理辅导侧重的是帮助团体成员认识并改变自己的旧的不适应的行为,建立新的适应的行为,它尤其重视团体成员人际交往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例如,一个希望得到众人欣赏的团体成员,就可以借助训练性团体心理辅导来更好学习要如何表现自己才能赢得众人的欣赏。他可以在团体中先向他人展示自己认为能够得到他人欣赏的行为,然后借助他人的反馈检验其正确性,或者也可以选择做出相反的行为,看看效果是否适得其反。通过这种团体情境中的实践和反馈分析,团体成员能够更准确地认清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改变不适应行为,学习新的适应行为。

训练性团体心理辅导的人数一般在10~20人,形式有人际关系训练团体、身心松弛工作坊、人际敏感训练团体等。

3.治疗性团体心理辅导

治疗性团体心理辅导主要侧重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来治疗团体成员的某些心理问题,如一些不良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或者行为异常等,它主要体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治疗功能。

治疗性团体心理辅导较为注重团体成员早期经验和潜意识因素的解析,同时利用团体气氛和团体环境能提供的情感宣泄平台、情感支持氛围等治疗性因素来重组团体成员行为,完善团体成员人格。因此,对治疗性团体心理辅导的专业性要求比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和训练性团体心理辅导要更为严格。

在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治疗性团体心理辅导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一些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良情绪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形式有:悲伤治疗团体、马拉松团体、心理剧工作坊等。二、按照团体心理辅导是否有计划性分类

1.结构性团体心理辅导

结构性团体心理辅导是事先充分计划安排好辅导目标和辅导内容,然后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来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在结构性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各自的角色明确,身份确定,尤其团体领导者的角色和作用突出,担负着引导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任务,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各团体成员通常在领导者的引导下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其学习的内容范围和方向通常限制于实现计划好的主题和结构,而整个团体心理辅导过程的程序步骤、气氛也通常被事先设计好,例如开始以暖身活动切入,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而后再由浅入深地逐步展开学习内容,以确保团体成员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结构性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是通常能够较快地让参与者融入团体,减少参与者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率和成功率。但是团体成员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结构性团体心理辅导更适合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团体,是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主要类型。

2.非结构性团体心理辅导

非结构性团体心理辅导不采用预先计划安排好的固定内容和程序开展辅导。非结构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弹性很大,不仅辅导内容和步骤没有任何限制,完全依赖团体成员彼此的互动来自由地引发出任何可能的学习内容和材料,而且团体成员的身份和角色也不明确固定,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建议来影响团体学习的内容和方向,团体领导的作用并不突出,只起着非指导性的催化、支持作用。

非结构性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充分发挥团体成员的自主性,但是存在一定的失败的风险性,通常适合于年龄稍长、心智更为成熟、人际沟通能力更强的团体,因此,它在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运用不多。三、按照团体心理辅导成员是否固定分类

1.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

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不固定,团体成员的加入或者退出完全由成员自己的需求和个人情况决定。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员流动性大。也正是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可以给团体带来更多元、更频繁的刺激,使团体成员接触面更为广泛,学习的知识和机会也更多,但由于过于频繁的人员变动不利于团体凝聚力和团体信任度的提高,也影响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稳定性,因此它并不是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类型。

2.封闭性团体心理辅导

封闭性团体心理辅导与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相反,其团体成员从团体心理辅导开始到结束都保持固定不变,团体成员间的熟悉程度高,团体凝聚力和信任度也相对较高,团体成员更容易产生归属感。封闭性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培养团体成员的人际信任感和团体归属感,并且有着相对稳定的辅导效果,比较适合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是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类型。四、按照团体心理辅导成员背景的相似程度分类

1.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

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同质性团体成员为对象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其团体成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水平、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十分接近,并且所求助的心理问题也十分相似。

同质性团体成员由于各方面条件和经历都十分相近,因此容易引发共鸣,成员彼此之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能够更快地得到关心和情感支持,并且能够学习借鉴他人对类似问题的解决经验,从而更快地产生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具体应用形式如学习焦虑调适工作坊、人际关系改善团体心理辅导等。

2.异质性团体心理辅导

异质性团体心理辅导针对的团体成员在年龄、文化程度、心理水平、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乃至求助问题上都不尽相同,背景差异较大,成员情况复杂。异质性团体内部成员常常因为背景差异较大而很难较快地融入团体中,也不容易很好地沟通交流和彼此互信,团体凝聚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