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思维陷阱:跟心理学大师克兰学习正向思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06:00:06

点击下载

作者:(美)阿伦·马丁·克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避开思维陷阱:跟心理学大师克兰学习正向思维

避开思维陷阱:跟心理学大师克兰学习正向思维试读:

前言

几年前,我就开始以一种基本的思想为基础来构思这本书,此后这样的思想慢慢成形。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将这一基本思想以及相关联的一些思想都集合起来,在各种不同的演说场合,面对着不同的听众进行阐述。当然,对于将这些内容结集成书、出版发行,我的内心依然忐忑不安,因为当前这本书的思想并非十分完善,这些思想依然在不断拓展。但是,看到很多读者按照书中的内容进行实践取得了不俗的改变,这又让我感受到了无上的荣耀,所以我怀着真挚的情感,希望能够将这本书写好,给更多的读者带来帮助。

在人生这所学校里,我们所学到的第一堂课,就是了解自身的个性或者性格,从而对自己的真实价值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自身的长处,避免放任自己的弱点横行。一个人应该通过对自身情况的了解以及对自身进行的思考,进而按照自身的思维方式、外在形象以及谈话的方式,去将自身的能量展现出来。每个人都有责任将自身的能量最大化地发挥出来,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对自己有着更为全面与充分的认知。本书就是要帮助读者实现这个目标。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分别是善意的影响与恶意的影响、和谐的影响与不和谐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几乎充斥着人类的生活,塑造并影响着所有人的一切行为。在这两种影响当中,其中一种影响被消除了,另外一种影响依然还会存在。如果不和谐的影响被我们消除了,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会只剩下和谐的影响。善意与绝对和谐的影响必须是持久的,因为这样的影响都是源于神。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消除邪恶或者不和谐的影响,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也包括了我们需要不断进行自省、自我提升以及不断取得进步。

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专注于阐述一些人们能够摆脱的外在事物,从而更好地感受积极的影响。当我们将所有阻碍自身变得更好的思想去除时,就能够看到一个绝对完美的真正之人的雏形,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就是造物主赐给他的。在那个时候,他就会感觉到,纯洁与完美的神性高度原来是可以攀登的,而在之前,他肯定会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还有另外一个话题,要比这个话题更有吸引力,它能帮助每个人将自身完美的神性全部展现出来。当然,这本书将在以后出版。阿伦·马丁·克兰第一章简介

现在,虽然有很多学者或者专家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心智及其带来的行动的一般性研究中,不过在人类历史上,心智通过思考所具有的富于建构性以及创造性的能力,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也被许多人所认可了。但直到现在,思考对于人类所具有的紧密与直接的关系,我们只是刚刚有所认识。心智能量的限制,到现在依然尚未被我们清晰地认知,但随着我们的知识以及了解的范围不断拓展,认知必然会更加深入。

无知与理智之间的区别、野蛮人与文明人之间的区别,都在于心智以及心智所带来的影响。人类所形成的各种习俗或者习惯,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心智活动本身的一种体现。虽然很多人都将其视为其他一些原因所导致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思考的结果。服装演进的无声历史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从远古时代野蛮人所穿的衣服到现在人们所穿的衣服,这个过程显然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始人所穿的衣服看似非常简单,但从整体上来说却又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就衣服的某些细节而言。衣服演进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的心智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进而对此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去加以改变的典型例子。当然,这只是人类充分运用心智能量去解决人类诸多需求的一个表现而已。

诚然,我们的工厂与宫殿、我们的庙宇与我们的家,这些都是运用地球上已有的物质去建构的,但是人类却能够在心智的影响之下,去将这些物质变成我们想要看到的各种形态,最终呈现出来的形态多少是具有某种美感的。我们的城市或者乡村的一些雄伟的建筑就能够充分体现这一点。壮观的雕像或者雄伟的广场,都是人类运用心智的能量去改变物质的形态,从而使之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体现艺术价值的建筑在地球上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也是人类运用心智的一种典型表现。当然,更多的表现情况就是我们始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心智能量,去改变我们的生活。

每个时代,人类在机械层面上所取得的胜利,都是人类心智努力的产物。要是没有这些人的努力与创造力,人类可能依然处于野蛮动物的状态,缺乏足够的文明教养。有人说,人类之所以超越其他低等动物,就是因为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去发明与运用工具,而这种发明与运用工具的能力则完全依赖于人类极为优秀的思考能力。蒸汽发动机正是这方面工具的典型例子,因为蒸汽发动机的发明,帮助许许多多的人节省了大量时间与财力,减轻了人们的劳动负担。而蒸汽发动机在制造方面的复杂性,则超乎了许多人的想象,其在细节方面的完善又是许多人所不敢想象的。可见,蒸汽发动机的发明就是人类发挥心智能量的一次最佳体现。

也许,艺术领域是与心灵领域联系最为紧密的,因为艺术品的出现几乎就是心智产物的一种展现。音乐、声学、乐器、独唱或者合唱,使用单一乐器或者交响乐,这些都是人类心智能量的体现。来自乡村的男孩可能会对着森林与山丘哼唱歌谣,或者站在一个造价不菲的音乐厅的舞台上歌唱——音乐无处不在,其展现的形式也是无穷无尽的。音乐就是人类心灵活动的产物,也是一种最能表现出作曲家内心细微变化以及激情能量的方式。雕刻家的梦想往往会在大理石上呈现出来,而那些画家的梦想,则是运用自己的双手在帆布上画出他们想要的景象。几乎所有杰出的艺术都是通过艺术品去展现自身的思想与心灵活动的,而这也是那些杰出人物思考的直接结果。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多么精彩啊!但是过去的许多残垣断壁却留给了我们许多遗憾,因为许多美好的艺术品都因为时间或者人为的因素而遭到了破坏。

除此之外,心智更为重要的一个产物就是在文学领域。无论是在文学作品的数量还是体裁等方面,都是让人震撼的。古代与当代的文学作品的质量都是比较高的,能够唤醒读者内心强烈的共鸣与赞赏。当然,最能够体现人类心智具有能量的方面,还是许多科学家在科学领域的发明与创造、许多哲学家在宗教或者文学等方面的造诣。这就像是一座古代就已经建好的纪念碑,每个路过的人都能在上面增加一块石头。只要人类持续存在,这样的情况就会继续。

就文明这个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来看,无论人类处在哪个文明阶段,究其行为方式以及生活的持续性还有取得的进步,都可以说是心智单一且直接的产物。人类应该将除了地球本身存在的事物以及自然界的事物以外,其他人为的事物都归功于心智的作用。所有的宗教、政治乃至社会机构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些机构首先存在于人类的心智当中,之后,它们就按照人类思想的模样在现实中找到了存在的基础。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超越地球上任何其他生物,就是因为人类是“最接近天使”的存在。

尽管我们认识到了这些事实,但也必须记住一点,那就是对当代科学家而言,他们在智慧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有了许多发现,不断地拓展着人类的认知,让人类明白了心智所具有的绝对优越性以及多样性,是人类超越其他动物的根本原因。人类不断地推移无知的地平线,开始了解心智与自身的关系。最近几年的科学研究让人们意识到,人类是可以通过控制自身的心智,从而取得之前自己根本难以想象的成就的。人类可以不断站在制高点上,通过发挥心智与道德的潜能,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将让过去的人所取得的成就都显得黯淡无光。

在最近几年里,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心智的行动就是按照一系列顺序所进行的行动,而心智也是人类行为的绝对控制者,指引着人类从事各种了不起的工作。心智就像是一台发动机,指引着我们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出任何事情。因此,正是通过这种控制,人类才成为心智专制的控制者,通过运用心智的能量,让自己去实现最大的潜能,成为自身命运的控制者。第二章思考对身体行动的影响

心智始终都处在一种思考的状态中。思考,就是心智处在运动状态时的一种活动。思想就是心智活动最后的结果。这只是对心智活动的一种阐述,绝对不是对心智本身的一种描述或者定义。我们都知道一点,那就是心智只能够通过自身对行动的意识去进行感知。但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意识,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在谈论心智或者别的我们正在思考的东西时,我们能够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些什么。

在追寻人类活动的各种起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人类所有的活动当中,从顺序上来说,思考是最早出现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类如果不是首先产生了第一个念头的话,他是不会做出任何举动的。

即便是在我们最懒散或者最习惯的情形下,不管我们对此是否有所察觉,在我们用发音器官说出某个词语的时候,这个词语必然已经首先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当中了。思考活动可能是在我们发出声音之前极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以至于我们根本察觉不到这样的思考是否存在过,虽然在我们说出这个词语之前,关于这个词语的思想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之中了。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我们其他所有的表达方式,无论表达的形式如何,只要是表达,就必然需要我们发出声音,以一种外在的方式去呈现自身的某种意图、情感、思想或者感觉,而我们发出的声音是绝对不可能走在思想之前的。因此,我们做出的每种行为都不可能超过或者跑赢我们自身的思想,而只能永远追随着思想的脚步。

机械师首先会做出计划,然后按照这样的计划去进行构造,当然他的这些计划都是自身思考的结果。建筑师可能会在他所建造的房子里找到一些缺陷,然后将其拆掉,再按照另外一个计划去做,这样的情况更加佐证了上面所提到的事实,那就是思想必然是走在行动之前的。因此,建筑师在建造房子之前,必须事先就对此进行思考,而他之后之所以要拆掉那间存在缺陷的房子,其实也是思考之后做出的行为。在这之后,他又重新想出了一个建设计划,于是开始了重建的工作。“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样东西对人类来说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人类的意志在决定事情的走向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意愿本身就是选择的结果,而无论是选择还是意愿,都是思考的一种模式而已。

这种行为出现的顺序,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行为进行充分的阐述,就以我们举起自己的手作为例子。肌肉的收缩会引起手的运动,神经所传递出来的冲动会造成肌肉的收缩,大脑的一些活动也会沿着神经将这些冲动传递出去。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动机的能量,要是没有了这样的能量,那就不会出现大脑、神经或者肌肉所表现出来的任何活动。而心智的能量则控制着大脑、神经与肌肉的能量,要是没有心智的允许,我们身体这架机器也是不会允许我们提起手臂的。正如要是没有了燃烧的火,水就不可能变成蒸汽,而要是没有了蒸汽的驱动,活塞就不会有任何运动,而要是活塞不运动的话,那么工厂里的机器就不会运转。

通常来说,心智之外的一些事情也会引起心智做出一些行动。但如果心智本身没有产生某些行动的话,就不会让我们的身体产生任何的行动。或者说,如果我们的心智没有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去表现出来的话,身体的活动也不会做出任何异常的行为。正是心灵的活动才让我们做出身体的活动,从而展现出我们自身的特殊品格。但是,就心智本身而言,它是可以在不受任何外在刺激或者影响的情况下运转的,而身体的活动此时也会依照心智进行改变,展现出心智活动本身就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一点。

如果我们说所有外在的影响都能够对心智产生影响,那么心智依然是身体做出一系列行为背后的“始作俑者”,要是没有了心智的允许,我们的身体几乎不会做出任何的运动。另外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可以从这样一个事实里找到,那就是如果我们失去了心智,就好比那些死人一样,是根本不会移动的。神经、肌肉、韧带以及骨头——这些身体的组成部分——都是非常神奇的组织,但只有在接收到了心智的命令之后,才能够做出该有的活动。就这些身体组成部分而言,要是没有了当事人心智所发出的指令,那么它们所具有的能量不会超过一根铁棍。“人的所有行为都源于动机的刺激,这也是行动当事人展现出自身想法的一种表现。无论是动物所表现出来的最简单的还是最复杂的动作,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行为,都是如此。无论是政治家的外交手腕还是科学家的科学研究,都是受到了内在动机的影响。”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动机也属于一种思考的形态或者心智的状态,因此,正如柯普所说的,所有动物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都可以归纳为一点,即它们都是受到自身想法的影响做出某种行为的。

生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了心智所具有的能量与手部的运动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这还是从物质本身的角度去进行观察的。从机械学的角度去看我们身体的前臂的话,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杠杆。杠杆的支点距离给力点只有1英寸,距离另一端的重物则有15英寸左右。因此,按照机械原理,肌肉传递出来的力量是它自身的15倍。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应该能够提起50磅重的物体,这意味着我们的心智通过作用于肌肉,产生了超过物体重量本身15倍的能量,也就是750磅的重量。这样的能量以磅为单位呈现出来,就是心智能量的一种表现方式。

但事实也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如果相同的肌肉群在750磅的重量下进行活动,我们就需要用一根木头将物体挂在两边,让物体到身体的距离实现等距,从而分散物体重量给身体所带来的压迫感。这说明了我们的心智不仅能够传递出背起重达750磅物体的能量,而且能够让身体肌肉累积同等的能量。相似的情况也存在于身体的肌肉活动当中。

心智行动、大脑活动、神经组织与身体的其他器官都存在着紧密与神奇的关系。正是通过这样的紧密联系,心智的某些行动能够让神经与肌肉都处于活动状态。没有人知道心智到底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去影响或者控制大脑的活动的,也没有人知道神经到底是如何影响肌肉的收缩或者放松的。没有人知道心理与身体系统之间联系的媒介是什么,也没有人知道是否真的存在着这样一种媒介。我们只是知道一点,那就是心智能够按照某种恰当的方式运转,从而驱动其他活动按照顺序去进行。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许多专家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与解释。一些专家坚持认为,心灵与物质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联系,因此他们认为,说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就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就显得太过了。但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可一点,那就是如果心智没有处于一种活动状态的话,身体肌肉或者身体的其他部分是不会有任何反应的。专家们之所以认同这一点,是因为心智能够准确地发出某些指令,而身体则严格地遵循这些指令,毫无保留地完成。因此,一些天文学家说,正是太阳引起了太阳系其他星球的转动,但他们却始终不能找到太阳与其他星球之间存在具体联系的证据,甚至对这样的现象本身也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证据。

即便我们认为这样的关系并没有产生因果关系,而只是统一的次序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接下来必然会有许多相同的形态或者次序表现出来,用来表现这样的因果关系。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称之为一串反应次序或者一串因果关系,叫什么关系都不大。因此,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点,那就是这场讨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认识到一点,即心灵活动可以造成身体的活动,而身体的活动则始终追随着恰当的心灵活动,它永远不可能在没有心智引导的情况下自行出现。

几乎所有人都会认可一点,那就是感知的事实可以证明身体的行动作用于心智。类似地,我们所产生的意愿,其实也能够以一种结论性的方式证明心智的行动可以作用于身体。比方说,疼痛可以被称为身体运动的一种表现,但是在疼痛与运动之间,却是心智行动对疼痛的感觉,并且直接作用于身体的行为。有了这样的指引与适应,疼痛本身才会与我们自身没有任何关系。有人可能会说,人之所以要吃东西是因为人会感到饥饿,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就受到了生理感知的影响。但对这种感知的察觉其实就是感知的心理能力,要是没有这样的感觉能力,人就不会感到饥饿,当然接下来也不会出现诸如肠胃消化或者物质吸收等复杂的身体活动。因此,在进行了上述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心智的活动让我们的身体作出一连串的反应与活动。

对正常人来说,心灵对身体肌肉活动的控制能力已经得到了神奇的发展。这样的肌肉能够完全按照心灵的指引去做事,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些运动细节以及精确度方面,都可以发现运动所具有的力量与能量。请注意那些写在纸上的文字,或者注意艺术家用画笔在帆布上所画的,或者观察一下音乐家的手指在钢琴上的弹奏,都是非常精确的,因为他需要按照内心的想法去演奏,正是这样的想法指引着他的手指演奏出他想要听到的乐曲。几乎在所有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身体的肌肉按照心智的指令,去完成一些精细与美妙的动作。有人称之为肌肉训练的结果。事实上,这是我们训练自身肌肉去服从心智的过程。如果心智对身体肌肉的活动有了这样的控制力,那么为什么心智对身体其他功能的控制就不能具有相同的影响力呢?

有人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就是这样明显的区别反而经常遭到人们忽视。手臂的运动并不是意志能量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可能会通过意志能量让手臂按照他的意愿运动,但如果心智不按照同样的方式去做的话,我们是不会这样做的——除非心智所想的东西与意志的思想截然不同——否则,我们的手臂依然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尽管如此,还是会有一些人认为,手臂的运动是由意志能量造成的,这样的事实依然摆在我们眼前,那就是意志能量其实就是心智能量,因为意志本身就是心灵活动的一种表现形态,也是自身选择的一种表现形态。而选择这样的行为本身就属于一种心灵活动,因此一般人认为身体的活动就是心灵活动的结果,这样的想法依然是正确的。

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事实,这本身就说明了心智并不单纯只是身体状况或者行为的集合,也不是这些状况或者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而是某些与身体系统完全相反的东西,对身体进行控制与施加影响。当我们认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能够按照上述思考去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它与心智的关系是完全一样的,于是这样的说法就完整了。

具有思考能力的心智同时具有移动、指引或者控制的力量。这集合了大脑、神经、肌肉、韧带以及骨头——最终构成了一具由心智建构与使用的、完美的人体机械。第三章有意的行动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身体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意识的身体活动,一种是无意识的身体活动。

思考是引起有意识的身体活动的重要原因。这一论述的准确性是不言自明的,因为自我的意识、想法或者设计,本身就属于思考的范畴,而这种类型的思考方式,也是这一类型成串活动的重要原因。比方说,某人想去拜访自己的朋友,如果他之前从未产生过这样的想法,他是根本不会这样做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样做的动机。如果这样的想法从他的心中冒出来了,之后又停止了,或者他自己忘记了这样的想法,那么他也是不大可能去拜访这位朋友的。这样的例子虽然比较简单,却能够很好地证明这种论述的真实性。

人们忘记了自身之前产生的一些心理活动,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些心理活动之前存在过,这并不能成为否认这些事实的原因。我们所做的许许多多的行为,都是在许多无法认知的思想的驱动下完成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否认这一论点的例外情形。相反,这样的事实反而更证实了这一论述的准确性。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些思想的存在,思想始终都在心智的世界里做着自己的工作。

通常来说,人们往往可以回想起之前一些无法被察觉到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他之前从未意识到的,或者因为没有出现连续的事情指向而无法让他对其保持专注。比方说,当一个人在全神贯注地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是不会感觉到自己似乎正在一个小房间里与他人交谈的,甚至听不到他人跟他说的话,但在这之后,他却能够记得别人肯定跟他说过话,只是忘记了到底说了些什么而已。像这样的简单例子就可以说明一点,即思考通常都是在没有意识认可的情况下出现的,甚至连当事人对此都无法理解。心理学家认为,对人类来说,就其数目而言,无法被认知的思考,要远远超过可以被认知的思考。

一位娴熟的钢琴演奏家在演奏过程中所做的动作,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因为钢琴家在弹奏钢琴过程中的动作,都是一系列有意识训练与努力的结果,而到了最后,这一切都会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动作,甚至再也不需要经过他的任何思考,所以这样的想法,就无法被他的意识所感知。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学好钢琴,就必须用心记住每个琴键的位置或者弹奏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每个动作几乎都牢记于心。无论是弹奏钢琴时身体的姿势、自己肩膀与头部的位置、如何控制手臂以及手指、如何迅速地按下每个琴键以及按下琴键的力度——所有这些都是需要初学者有意识地记住并且认知的。对他们来说,几乎每个动作都要经过先前的意识想法才能完成,当然这不仅包括我们该做怎样的动作,还包括我们该如何才能够完成这样的动作。经过长时间不断重复的基础训练,初学者产生的每一个意识都会沿着特定的渠道进入大脑神经,从而让我们感到无比熟悉,这样一来,之前强烈的意识就会逐渐弱化,继而为我们接下来从事更难的训练打下基础。我们在完成初级阶段的学习之后的想法就会逐渐消失,然后被更加困难的阶段所控制,直到最后我们所有关于学习的意识都消失了。因为我们每一步的学习都与接下来的学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最后演奏者的有意识思想都会通过演奏表达出来。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演奏者能够充分掌握演奏的技巧,注重每个肢体动作的协调,让每个音符都能够恰当地组合,从而演奏出震撼人心的音乐。到了这个阶段,演奏者做出的许多动作都是无意识的,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事实。要是之前没有有意识的训练,演奏者就会呆呆地坐在钢琴旁边,根本无法演奏出真正具有魅力的音乐。对于心智来说,我们的每一步训练都是通往下一步的阶梯,所以说一系列的动作都可以按照习惯的次序去完成。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最后都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不过在一开始,我们却需要有意识地保持注意力,并且抱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只有这样,有意识的行为经过不断的重复,最后才会变成无意识的思想。

巴尔德温就曾记录下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这个例子是关于一位音乐家的,这位音乐家在一场交响乐演奏过程中,突然遭受癫痫症的袭击,但是他却依然平静地完成了演奏,而这一切显然是在他完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当然,我们在走路或者写作等方面遇到的其他例子,其实不过就是我们意识经验的一种夸张表现罢了。正如许多单一的运动体验,最后都会变成一个关于整体的思想,我们开始融合这种结构的冲动,也能让我们确保所有细节都得以落实。所以说,任何单一的神经反应都可以在一个复杂系统里得到融合。”但是,“开始的冲动”本身就属于一种心灵活动,要是没有这样一种心灵活动,演奏者根本就不敢站在台上进行表演。

这样的“开始的冲动”在演奏音乐的时候特别明显。因为演奏者之前已经对此训练了许多次,所以在他做出第一个演奏动作的时候,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在他看来已经根本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意识,接下来的第二个动作直到最后的演奏结束,在他看来都是自然而然的表现而已。始终思考着一系列思想的习惯,感知到每个思想都能够以一种不变的方式去替代接下来的思想,就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重复去形成这样的习惯。一旦我们开始了这样的训练,这个过程就会按照有序的方式完成,最后甚至不需要当事人对此产生任何意识。但如果这样的习惯最终并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说,如果因为缺乏训练而逐渐荒废,我们就会面临巨大的困难。此时,有意识的思想就会唤醒我们,驱动我们去进行这样的训练。

重复去做一件事的倾向的事实,用巴尔德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动作的思想之前已经出现了,从而带动着这样的动作持续下去。当然,在神经中枢里,必然存在着一种积极的倾向,从而将实现这些动作的能量都释放出来。”

意大利心理学家莫索对此有非常高明的见解,他说:“每一个运动(在走路过程中)其实都是比较困难的。每个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学习走路,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困难。逐渐地,当我们掌握了走路的技能,走路这件事就不会成为需要我们意识反思的事情了。直到最后,走路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也许我们不会将走路称为一种自动的行为,因为当我们缺乏走路的意愿时,我们是不会走路的。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出去走路或者旅行时,我们就会出去走上一段很长的路,甚至都不会察觉到自己正在走路。很多人在走了很长一段路之后,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感受到极端的疲惫。当然,还有数不清的现象可以证明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任何运动一旦开始,都需要消耗我们的意志能量,一旦这成了我们的习惯,我们在进行这种运动的时候就会变得自然,根本不会察觉到这样的运动原来是存在的。”“走路的意愿”其实就是思想,正是这样的思想,最终导致我们抬起脚步,迈出第一步。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智就会指引与控制身体这架机器,再也不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这样做了。上面引述的莫索的话,也可以运用到任何复杂的行动中。笔者并不知道莫索到底是怎样想出这段文字的,或者他是怎样产生这样的想法的,他的意识思想始终与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吻合,但是他却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在持续地指引身体的活动,控制着自己的双手拿起笔,写下这样的文字。

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认识到了一点,那就是感觉上的刺激是缺乏连续性的。当我们的手接触到任何物体的时候,都会通过触觉让身体产生一种即时明确的意识。如果我们的手始终保持之前的位置或者没怎么用力地放在那里,这种意识就会逐渐消失。虽然一些活动的过程能够沿着相反的方向前进,但显然还是会有一些人认识到一点,即心智本身会影响身体活动的行为,其方式与感知刺激影响心智的方式是一样的。在感知刺激的过程中,连续的行动会导致感知从心灵的层面上逐渐消失。心灵活动所唤起的意识元素会以相同的方式来完成,虽然心灵活动始终都会通过身体持续下去。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为我们寻找那些消失的意识提供了足够的证据,即通过不断持续的重复行为,可以解释很多被称之为反思或者自动的行为。

所有这些都说明,“运动的思想”或者“开始的冲动”,就是我们去做某些行动的心灵意愿。正是这样的心灵意愿,驱动着我们的身体去完成一连串复杂的动作。因此,无论在每一个细小的问题上,无论注意到还是没有察觉到的思想,都是造成所有有意识行动的原因。第四章无意的行动

思考的过程不仅始终走在所有的人类行动之前,而且走在所有无意识行动的前面。

一个人并不会在自己想到要落泪的时候就掉眼泪。通常来说,这样的泪水都是不期而至的,而且都是在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压制无果后才出现的。尽管如此,他还是流下了泪水,因为他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对这类事实的解释其实非常简单。泪腺的功能就是通过眼泪来让我们的眼睛保持在一种滋润的状态。相同的细微与亲密的关系都是存在于悲伤的心灵状况下的,当然,泪腺的行动存在于其他思考以及肌肉活动的过程中。当我们的心智填充着悲伤的时候,泪腺持续增强的活动就会出现,眼泪就会不由自主地流出来。悲伤的思想能够作用于泪腺,从而刺激我们以相同的方式去实现这样的想法,并构成手臂移动的事实。在这个联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虽然悲伤并不能代表我们有意的行为,但还是因为之前某个特定的心灵活动所造成的。当悲伤的感觉消失之后,泪腺的这种过度的行为也会逐渐减弱,我们也就会停止流泪,脸部的肌肉也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如果思考本身具有幽默、智趣的品格的话,各种完全不同的行动就会持续出现。身体的很多肌肉,特别是胸腔、喉咙与脸部的肌肉都会在思考进入一种激烈的状态时,处于一种痉挛的活动状态。这也充分说明了无意识的思考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因为它通常会在我们想笑的欲望不是那么强烈的时候出现,说明在这样的情形下,意识只是扮演着一个从属的角色。只有当要笑的想法停止之后,我们才会停止笑声,之后我们的内心就会填充着各种其他的想法。显然,这些肌肉的活动会对一个人的心智进行反馈,虽然其本身并没有要做出行动的意愿。

每个人都可以意识到一点,那就是许多身体上的改变,都是由心灵状况的改变所引起的。愤怒的心理状态让我们的心跳加速,让血液以更快的速度流过身体,让我们的脸色变得红润或者苍白。诸如悲伤或者愉悦等突然来袭的情感,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消息,不管是满怀期待还是最终失落——这些想法以及其他让人感到不安的思想,都会让我们的心跳加速或者减慢,甚至完全处于一种停顿的状态,当然这要视心灵活动的品格而言。恐惧的思想可能会让我们打冷战,并且让这样的肢体动作传输到全身,让血液从身体表面流走,或者引起身体肌肉的收缩与麻痹,接下来可能就会出现严重的症状,有时甚至会出现死亡。

腺状体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变化是难以计数的。要是我们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出某一道他特别喜欢的菜,这样的话语就会在瞬间让饥饿之人的唾液腺活动起来,这个过程都是自然而然的,可能当事人根本无法察觉到。当然,接下来,饥饿之人还会产生一系列消化、吸收等身体活动。现在,我们已经明白,这些都是思考的结果,虽然不同的思考会引起不同的身体变化,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思考,这样的活动根本就不会出现。但在此还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这些想法都是无意的,我们甚至无法察觉到这些想法的存在,不知道自己之前竟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最近的生理学实验已经清楚地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每个人的想法和唾液的分泌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都是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实验中得到了证实的。当我们面对着自己喜欢的食物时,身体就会分泌大量的唾液与胃酸,即便我们尚未将这些食物吃到肚子里。除此之外,当我们知道了自己接下来要吃哪一种食物的时候,我们的肠胃也会分泌出不同的消化液,从而更好地消化这些食物。所以,每一种不同的事物都会引起肠胃分泌出不同的消化液。人们越是喜欢某一种食物,就会分泌出越多的消化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消化。有时,甚至当我们看到或者闻到某种食物的味道,都会产生这样的行动过程。由于心理暗示或者各种行为的集结所产生的单纯心理活动,其实就已经足够了,因为单纯的愉悦感本身就已经能够让人产生生理上的活动。与此相反的是,当我们吃了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时,消化液的分泌就不会按照上述的行为去进行。当大脑与肠胃的交流被切断之后,心智是不大可能向胃部及其腺体发出信息的,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胃部根本不会分泌任何消化液。这样的事实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心理刺激的存在,并不能直接引发随后的消化功能或者必要的消化液分泌。

这些实验都充分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消化的过程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一些心理过程。与此类似的是,所有的身体行动都依赖于思考,不管这样的思考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要是缺乏这样的思考,或者说思考本身没有影响到身体的器官,那么这样的思想就不可能传递到胃部的腺体,我们也就不会有任何的身体行动。

但是,我们也必须记住一点,即在某个比较激烈的思想与结果之间或长或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被忽视的心灵活动,从而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之前观察到的状况可能会在这个系列的结束阶段出现,并且早已远离了引起其出现的原因。这种间歇性的无意事情的打断,会让我们觉得非常困难,有时让我们根本不可能发现最终的事件与产生的思考之间存在的直接关系。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追溯观察到的结果与真正的原因之间的事情,所以这并不能成为反对之前那个心灵活动走在所有行动之前的结论的理由。

每个敏感的人都知道,听到坏消息所引起的心灵波动,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肠胃消化。也许,这样的受害者在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还感到头痛欲裂。医生会告诉他,这是他的肠胃消化不良所引起的。当事人可能已经忘记了前一天的心灵状态,因此就会用诚实的口吻坚持说,头痛并不是心灵状态出现波动所引起的。但是,如果他没有沉湎在那些影响到他神经活动以及肠胃正常运转的负面思想当中,他就不会感到头疼。这种无意识的身体活动就是由自身的思想所造成的。当然,这件事也充分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某些观察结果是多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心智的存在以及行动的必要性,可以从反射行动以及那些看似自动的行为中呈现出来。神经受到刺激,就会以外在或者表面的形式呈现出来。正如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这样的刺痛感都会被传递到中心神经节或者大脑,然后该区域就会出现某些行动。之后,另外一种冲动就会传递到外在的神经,从而影响身体的某些肌肉,产生某种行动。神经中枢的这些行动,或多或少都是比较复杂的。我们的身体行动都会受到外界的某些影响,而这些可以认知的外在状况都是从其他神经中产生的,然后传送到某些特定的肌肉,使之做出活动。当然,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抬手动作,或者让我们握紧拳头,用力挥出一拳等行为。又或者,可能是诸如将东西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之类的事情。但是,人的活动并不单纯是类似于机械的行为。人们所做的一系列行为都是按照当时感知到的需求去做的。

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都会对受到打扰的神经终端产生某种心灵意识或者认知,因为正是这样的认知决定着我们采取恰当的行动,让我们从其他事情中选取恰当的手段去实现目标,让我们按照这样的情形去完成这些事情。无论在什么事情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选择或者判断,而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意识的行动,因此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心灵活动。分辨力必须要在选择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智慧也需要我们去指引这样的过程。只有心智才能够对当前的状况进行审视,然后决定自身是否要做出行动,从许多的可能性中选择一种,选择由哪些身体肌肉去做,然后再通过一些神经去传递这样的指令。

无论在哪一种情形下,肌肉的活动或多或少都是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意识、分辨、选择以及判断的表现。我们所做的事情,与自身的心灵状况几乎是完全相符的。因为当我们不断重复这样的有意识思想,就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最后让我们完全失去对这些事情的意识,到了这个阶段,这样的行为就会被我们称为机械或者自动的行为。当然,很多人后天出现的一些倾向都可以追溯到遗传上,但是这样的遗传可能要追溯到几代人之前的祖辈。

完全专注于心智的思考,与任何外在的事物几乎没有任何的关系,但这样的思考可能会对神经组织以及大脑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如当外边发生什么事情时,我们的心智也会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巴尔德温曾这样说:“思想的暗示或者通过意识的暗示,都将必然被视为某种刺激的动力,从而对某个神经器官产生直接的刺激。”身体的所有器官都要受制于纯粹心灵状态的刺激,也就是说,某种神经的刺激,可能是源于心智的自我产生的行为。除此之外,心理学家以及生理学家们都持这样的观点,即认为这些思想冲动可能会改变已有的神经路径,从而产生全新的思想,让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行为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被割裂的神经路径就能够重新连接起来,甚至在神经细胞被移除之后,两端还可以通过媒介进行连接,直到最后重新联系起来,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前提就是断裂的距离不能太大。

还有“纯粹的非随意肌”,这是有人可能会采用的叫法,也就是说这些肌肉产生某些行动之前没有经过之前的思考。但事实已经证明了一点,那就是绝大部分的肌肉所做出的反射行为可以被清晰地说明,有意的行为都是经过不断重复之后,才渐渐被我们所忽视的。反射行为与我们所熟知的非随意行为之间的距离可能非常短,而这两者之间的分别,则很难去进行定义。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很难对所谓的反射行动或者非随意行动进行分辨。一些生物学家就是从已知的事物去推断未知的事物,他们认为所有这些行动都是意识思想带来的结果。要是能够让每个人都认识到,心智始终伴随着生命,未曾有一个时刻远离生命本身,并且生命是意识的祖先或者创造者,那么这些生物学家的理论就显得更加可信了。在此基础之上,心智能够与生命本身进行连接,其所产生的能量会让非随意肌发生运动。

心脏每时每刻都在跳动,我们却几乎都会忽视这样的事实,但我们知道,在很大程度上,心脏跳动的频率会受到自身心灵状况的影响。诸如不安、悲伤、恐惧或者欢乐这样的情感,都会对心脏跳动的频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我们尚未发现心智对于维持心脏持续跳动方面的直接影响,但是当人的心智消失后,比如在人死亡之后,心脏也会停止跳动。这样的事实几乎对于所有所谓的非随意肌器官来说都是如此,这也说明了某种程度的心智活动,其实对于维持人的生命是有帮助的。我们并不会故意去想着让心脏跳动,正如我们并没有想故意让眼泪流下来一样,但是我们的思想却让眼泪流了下来,我们的思想却让心脏不停跳动。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着这样的思想,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可能不会感觉到这些思想的存在,正如钢琴演奏者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记住自己的每个动作,在娴熟之后则会忽视自己手指在琴键上弹奏的过程。

生理层面上的身体是与任何外在的事物都分离开来的,因此肉体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惰性倾向的物质集合,其本身没有能力去产生任何行为。因此,身体的所有行动都必须要由身体之外的其他东西产生。产生这种行动的东西就被我们称为心智。

当然,思想走在行动前面,并且引起了一系列我们能感知到或者感知不到的行为,这样的结论是成立的。因为这两种类型的行为,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的行为。行动源于思想,或者说源于心智行动。心智行动与思想始终是先出现的,然后与身体行动产生联系,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结果。第五章一般的论述

思考是决定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以及他做什么事情的根本原因。因为心智具有思考功能,所以心智本身的活动也走在思考活动之前,而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源于思考的结果,归根结底,心智就是走在最前列的。在我们之前谈论到的所有事情中,心智是造成所有这些活动的根本原因。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观点,它也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可言。几乎每个正常人都可以理解这样的理论,因为他们都可以对自身的心灵活动进行观察,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是属于他们自身经历的一部分,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心灵中找到这个论述的证据。

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是站在表面的角度去进行考量,而演绎的过程都是以诱导的方式进行的。当然,还有其他重要的方法,比如归纳法,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最后都将得出同样的结论。不过,换一种方法去做的话,将会有助于拓展我们看问题的视野,让我们在更大的范围内运用这样的理论。第六章其他专家的看法

当代一位著名的作家有感于苏格拉底说过的一句话,他曾这样说:我们永远都不应该询问到底是哪些人在宣扬什么教义,而只应该去了解这样的教义是否具有真理。一个哲学原理或者原则,一旦变得清晰且通俗易懂,就不会因为任何权威的支持或反对而削弱其正确性。虽然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一些最为睿智的人在看到其他睿智的人对自己的观点持一种肯定态度的时候,自信心还是会膨胀。因此,当一些人看到其他人在某个研究领域比自己更加用心、做出更大的发现的时候,他就会为自己辩解,找出一大堆借口。可见,人的心智活动始终走在身体活动之前,因为这样的原因能够引起最后的结果。

克拉克大学的霍尔校长在位于波士顿的美国医学生理学协会上发表演说时说:“身体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每当我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肌肉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他还暗示一点,那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依然有可能对身体的肌肉进行某种锻炼。按照霍尔校长的观点,恰当的思考过程有助于肌肉保持自身的活力。

普林斯顿大学的巴尔德温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每一种状态下的意识,都会通过恰当的肌肉活动展现自身的状态。”

哥伦比亚大学的斯特朗教授这样说:“近代的心理学家在给我们灌输一个观点,那就是所有的心灵状态都会引发一连串的身体变化——简单来说,就是意识最终能够让人做出某种行动。对于欲望、情感、欢愉、痛苦或者对诸如感知与思想这些看似缺乏冲动的状态来说,都是如此。简言之,这几乎囊括了我们心灵生活的全部范围。当然,身体所感受到的影响并不局限于随意肌,更在于心脏、肺部、胃部以及其他内脏或者血管等方面出现的改变,当然也少不了对腺体分泌所产生的影响。”

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这样说:“所有的心灵状态(就其功用性而言,不管其处于怎样的状态)都会伴随着某种类型的身体活动。这些心灵状态往往对呼吸、血液流通、肌肉一般性的收缩、腺体分泌或者其他内脏活动产生不知不觉的影响。即便心灵状态没有对随意肌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这样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不仅是在某些特定的心智状态之下(比如自愿),还有心智所处的一般性状态,这不单纯包括思想或者情感,因为这些都是造成最终结果的动力。”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不可能更加肯定或者更加清晰了,但在这之后,我们也许可以用相对缺乏技术性的语言去描述这样的事实。“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着分类的意识,无论是在感知、情感或者思想等层面上,这些都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或者释放出某种驱动的效果。驱动的效果并不总是我们外在行为的一种体现。可能只是我们心脏跳动或者呼吸方面的微调,或者血液流通的一些细微改变,从而以脸红或者脸色苍白的表象呈现出来,或者以流眼泪等情况作为表现。但无论在什么情形下,只要意识还存在,这样的意识就会以某种形态存在。很多人认为这是现代心理学中一个最基本的理念,认为任何一种有意识的过程都可以形成某种活动,不管这些活动是开放式的还是被隐藏起来的。”

耶鲁大学的拉德教授这样表示:“即便是从身体变化所具有的单纯生长力而言,都要取决于我们心智之前所处状态所具有的品格。”

哈佛大学的蒙斯特博格教授在洛威尔机构发表演说时,就曾谈道,哪怕是一个最为微弱的想法,都有可能影响到我们整个人的身体。他接着说:“在我们的心智里,构成任何思想的一个微粒,都必然是引发外在表现的一个起点。”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更加通俗的语言去表达,那就是心智的思想是引起人的身体作出反应的原始动力。蒙斯特博格教授在阐述这个观点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思想会在一分钟之内让皮肤排出更多的汗。科学家们使用了准确的仪器证实了这一点:一个人的思想,的的确确会对这些腺体分泌的强度产生影响。

哈德森这样表示:“任何科学家都不会否认,在我们的内心存在着一个核心的智慧源泉,这个智慧源泉控制着身体的各种机能,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让非随意肌做出行动,然后让身体这架机器保持正常的运转。”

一位著名的法国心理学家的观点可以正确地解释有关恐惧或者其他情感方面的问题。他这样说:“如果我们对危险感到无知的话,那么我们根本就不会对此感到恐惧。”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一种体验。正如每个人都知道的,恐惧代表着一种心灵活动以及状态,因此恐惧产生的影响必然是心灵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下面一段话能够比较综合地阐述这个观点:“他们(心理学家)都认可一点,那就是在对一个符合逻辑的需求进行反馈的时候,每一个精神的事实都必然需要生理层面做出反馈。”但詹姆斯教授在他的著作《与老师交谈》一书里曾这样表示:“心灵因素自然而然会以外在的行为终结。”在此基础上,他还说这样的事实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样的思想本身就会从他手中的笔下写出来。

英国著名的自然学家罗曼尼斯遵循着相同的研究方向,他说肌肉有选择的收缩,其实就是衡量心智的标准以及意识的一种指标。他发现能够做到肌肉有选择收缩的动物其实依然停留在最低级的层面上。他还说:“所有可能存在的心灵状态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信号。”这些信号必然会通过外在的情况表现出来,而这样的外在表现也是通过心灵状态呈现出来的。

普林斯顿大学的麦克科什教授在谈到情感的时候,这样表示:“情感始于一种心灵活动,而这样的心灵活动究其本质就是心智的一种活动。如果我们审视任何一种情感,始终都会发现,一种思想可以作为其中任意一个的整体基础。”

我们在上文已经引述了意大利心理学家莫索教授的观点,不过莫索教授还建造了一个趋于水平状态下的仪器,能够让人的身体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个仪器会按照人的呼吸频率摇摆。莫索教授说:“如果我们对某个水平躺着的人用绝对柔和与平静的语调去说话,躺着的人就会产生朝着向上移动的倾向,他的双脚会变轻,而头部则会变得沉重起来。这样的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如果实验者身上的疼痛没有消失的话,他就不会想着要改变原先的呼吸节奏,从而让血液都集中往大脑方向流去。”

莫索在谈到该实验的时候,还指出:“当试验者处在睡眠状态的时候,如果想进入房间的人去触摸房门的把手,试验者的头部可能会轻微地移动,但他整个身体可能依然保持现在的位置五到六分钟,甚至能够保持十分钟的静止状态,当然,这要取决于试验者在睡眠过程中感受到的不安程度。当一切安静下来之后,我们就会听到咳嗽、用脚擦地或者搬动椅子等杂音,试验者的头部就会再次轻微移动,而身体的其他部位依然会在长达四到五分钟的时间里保持静止。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试验者不会注意到外部的环境,也不会醒来。我这个试验就说明了一点,哪怕是轻微的情感刺激,都会让血液朝着大脑的方向流去。”

这些试验都证实了一点,那就是哪怕心理活动最为轻微的改变,血液的流向都会发生改变,从而大量流经头部,这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平衡。试验同时还说明一点,那就是哪怕思想发生了轻微的改变,都会产生生理影响。正如那个在睡眠状态下的人,他所产生的思想可能是他之前从未察觉到的,所以他不可能从睡眠中醒来,因为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事实。

耶鲁大学体育研究院的威廉·安德森教授也对大学里的运动员做出类似的观察,发现了相同的结果。他让一个人身体平躺在桌子上,处于一种绝对平衡的状态。如果这个人在心里幻想着自己进行体操训练,他就会发现自己的双脚在下沉,这就是他在思考着移动双脚,但他的双脚并没有出现移动。这说明了思考本身会让血液传送到双脚,即便他本人处于一种静止状态中。在记录下实验结果之后,他又让学生保持之前的平衡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测验,发现学生的身体重心朝着头部移动,从1/16英寸到大约2.5英寸不等。

安德森教授这样说:“从事让人愉悦的运动,以及那些让人感到恼怒的运动的实验,说明了人在从事感到愉悦的运动时,身体血液的流动速度要比从事恼怒的运动更快。愉悦的思想能够让血液流向大脑,不愉悦的思想让血液的流动缓慢一些。”不仅是思想本身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种思想的品格或者质量都能够影响到生理活动。一位古代诗人曾经这样说:“做让你出汗的事情,并且沉浸其中。”

也许,思考的行为对产生不正常的极端生理状况下出现的红斑,依然是无法解释的。阿西斯城的圣·弗朗斯可以说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他对耶稣基督的伤口进行沉思的程度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阶段,长时间专注的思考与沉迷最终让他的身体出现了类似于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伤口。不仅如此,他的手臂、双脚都出现了被钉子钉过的伤痕。即便在他去世之后,人们想要擦掉这些伤痕,都无济于事。从圣·弗朗斯之后,大约还有90~100个这样的例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这是他们自己故意造成的伤口,或者认为这些故事都是伪造的。当然,其中一些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其他一些例子则真实到可以消除我们所有的怀疑。关于心理暗示对生理的作用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现在的实验都是在高级的实验室里完成的,通过对心灵活动的刺激发现了类似于那样的红斑。诸如此类极端不正常的生理状况完全是由思考所造成的,当然,要想保持健康或者快乐,我们也可以通过心理的调节去实现。

华盛顿心理与生理实验室的艾尔玛·盖茨教授则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展现出心智行动具有的相同驱动影响以及效果。他讲述将手臂插入一个装满水的水壶,直到水壶里的水溢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位置,没有任何移动。然后他将自己的思想转移到了手臂上,结果发现血液都往手臂上流去,导致水壶里的水继续满溢。这个例子从另外一方面阐述了莫索教授与安德森教授所提出的观点。

盖茨教授的实验并没有就此结束。每天,他都将自己的思想转移到手臂上,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想象自己的手臂在逐渐变大,而且变得越来越有力量。他也向其他一些人讲述这个方法,从而让身体的其他器官也出现类似的变化。盖茨教授的实验证明了霍尔校长的论述是准确的,即肌肉不仅可以通过锻炼增强能量,通过思考的过程也可以得到增长。

上面所讲述的只是比较简单的例子,盖茨教授还通过全方位且让人信服的实验证实了一点,即思考本身是能够对身体产生影响的。盖茨教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心灵状态的改变,能够改变排出身体的汗液的化学成分。当我们使用化学试剂去对这些汗液进行检查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愤怒之人排出的汗液会呈现出一种颜色,而那些悲伤之人排出的汗液则是另外一种颜色,几乎处在各种不同心灵状态下的人所排出的汗液颜色都是不一样的。不断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就可以发现每个人的心灵状态,都能够展现出某种特殊的结果。这些实验都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一点,就像詹姆斯教授所说的那样,即每一种类型的思考方式,都能够通过对腺体或者内脏活动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最后通过汗液排出体外。

当参与盖茨教授实验的志愿者呼出的气体通过一个管道,再用冰块冷却之后,就会让原先变化无常的物质变得稳定,最终变成一种无色的液体。盖茨教授要求志愿者不断朝着试管呼气,同时让志愿者愤怒起来,五分钟之后,试管之内出现了一些沉淀物,这说明了心灵状态的变化会导致生理活动出现变化,从而产生另外一种全新的物质。愤怒会在人体内产生一种棕色的物质,悲伤则会产生一种灰色的物质,悔恨则是粉色的,等等。在对排出的汗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每一种思想的状态都会让人产生某种特定的物质,而这些物质都是我们身体不断努力想要排出去的。

盖茨教授得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他说:“每一种心灵活动都会产生一种明确的化学变化,以及在动物的肢体结构上产生一种明确的改变,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心灵活动。”他接着说:“人类结构下的心智可以通过恰当地运用意志的能量,产生大量的分泌与排泄物。如果心智活动能够对身体的细胞或者机能组织产生某种化学影响,就会伴随着正常的生理过程以及心理过程呈现出来。而心智的活动是压制、加速或改变这个过程的唯一途径。这就需要我们用恰当的方式去做,改变这一心理与生理的过程,使之循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就是说,改变这些精神过程最为有效且最佳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思想。盖茨教授接着说:“对人来说,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其实都是心智活动的结果。如果我们知道如何控制心智活动的过程,就能够治愈疾病——而且可以说是治愈所有的疾病。”在另外一个场合下,盖茨教授说:“心智活动能够产生一种机能结构,而这样的结构则是心智活动的充分体现。”

爱丁堡大学逻辑与形而上学研究会主席安德鲁·塞弗教授也完全同意盖茨教授的观点。他在一场研讨会上谈到了心智所具有的优先地位,他这样总结道:“从任何层面上来看,身体的结构组织都是走在智慧与意志之后的,身体只是意志运行与使用的一种途径而已。从严格意义上说,意志能够创造出反射机制,之后帮助我们实现这些功能。但是,意志却代表着一种心灵行动或者状态,因此心智活动在所有行动的次序中,始终排在首位。”

柯普教授在他详尽的演说里,用清晰简短的话语表明了心智的优先地位及其所具有的创造性能量。他说:“结构就是心智通过对物质进行控制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比这更加明确的阐述了。几乎生理的所有结构都是通过心智创造出来的,所以心智活动是人类所有活动的一个根本原因。

克里斯蒂森这样说:“生物学上有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功能走在机能之前。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正是身体的必要性才让这些功能不断得到发展。从相同的意义上看,我们可以说事物存在的必要性是发明的源泉。显然,使用这样的途径去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说明了某种特殊潜能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这些潜能只是尚未得到开发而已。因此,在大脑成形之前,人的心智肯定就必然已经存在了。”换言之,正是这样的必要性首先存在了,之后才可能产生任何一种行为。但是对这种必要性的认知其实就是一种心灵的行为,而这样的心灵行为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